社会公德社会实践报告

2024-09-24

社会公德社会实践报告(12篇)

1.社会公德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利用暑假期间的课余时间,为了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更好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小组开展了以社会公德现状为主题的调查报告,本次报告主要从城市环境、交通、公共场所秩序以及个人公德等几方面展开调查,在调查到的公德现状的同时也分析其存在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关键字:社会 公德 缺乏 青年 修养 政策 法规

一、渭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渭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渭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渭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渭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渭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下面是几个公众反映较多的有违社会公德的现象:

1、园内占座情况严重。本应有着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似乎永远也抵制不了占座的欲望,哪怕座位资源并不稀缺,哪怕自己并不需要。随便一本书或是一个本子就能将一个座位据为己有,是少数人不良心态,是大多数人的被逼无奈。一些学校出台了相关的措施禁止无人占座的行为,然而收效甚微维持不长。更重要的恐怕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道德氛围,然而这样的氛围还需要坚定的态度来支持。

2、抢公交。也许是现代生活的节奏过快,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也许是大家筋骨越来越弱,承受不起久站之累,公交车一战总是一触即发。简单挤挤倒是能接受,很多人表示现在有些人借各种理由抢座,抢的理直气壮,例如“你们挤坏了我的腰谁也赔不起”之类的话不绝于耳,让人万分无奈。强行要座的行为也随之慢慢出现,颇有“倚老卖老”嫌,当原本心甘情愿的让座行为变成被逼无奈时,再善良的人心里也会有疙瘩。

3、恶意拖欠物业费。以各种理由拒付物业费,反正一个人不交钱物业公司也照样干活。被蹭物业费的人当然也心有不甘,于是事件愈演愈烈,拖得物业吃不消,服务最终真的如他

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研究表明:道德观念的形成遵循以下的阶段性原则,第一阶段是道德的他律阶段。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甚至是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惩罚,是公民社会公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和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道德的自律阶段。这个时期,人们逐步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评价能力,道德行为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是外在约束的结果,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促使人们从道德的他律阶段向道德的自律阶段转化的主要方法是道德教育,在社会公德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附:社会公德调查问卷 1.您的户口所在地是* A.农村

B.城市

2.您是否会在公共场合仍果壳纸屑?* A.一般不会

B.周围没有人的时候会仍

C.经常仍

D.只有在找不到垃圾箱时才会仍

3.在公共场合,您有没有看到过有人随地吐痰?* A.有,经常看到

B.从来没有看到过

C 偶尔看到

4.您是否遇到过有人在公交车上不顾他人高谈阔论?* A.经常遇到

B.很少遇到

C.只有在某些车上遇到

D.从来没有遇到过

5.您在公共场合会说脏话、粗话吗?* 经常控制不了,会说

一般不会说

只在很生气时会说

10.您周围是否仍能发现一些迷信活动(不包括正当祭祀活动),如算命?* 没有

偶尔看到,最近几年很少

经常看到

自己有时候也会参与

2.社会公德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

1.学校公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校应该是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 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我们却发现学校的公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虽然社会公德的内容通俗易懂, 但却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同时学校在教育方式上, 方法过于死板、单调、理论说教多, 情感陶冶少;灌输多, 启发少。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一定程度导致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在我们校园里,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公德水平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与老师相遇时麻木地擦肩而过, 学生出口成脏, 校园内墙壁上杂乱的球印脚印, 地面随手乱扔的垃圾, 还有层出不穷的违纪行为等, 学生公德现状不容乐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构成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为着力点, 其中,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最稳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一般条件。而校园生活其实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成为“社会人”之前接触最多就是校园生活,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其实就存在于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由此可见, 社会公德教育应该是学生公民道德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 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基于这种背景, 笔者深感在校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学校公德教育的新途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道德建设的过程, 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群众普遍参与, 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活动体验式教学与这种新形势下提出的道德建设新途径不谋而合。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创造实际或模拟情境,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 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知,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 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以活动为形式,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

本文以一节中职学校德育课“践行社会公德, 我是一名合格的公民”为例, 探讨如何在活动体验式教学中实现公德教育, 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公德”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促使同学们能自觉自愿地去践行社会公德。

二、课例的设计

(一) 活动主题:践行社会公德, 我是一名合格的公民 (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二)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1) 能概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 能辨别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认同社会公德, 以遵守社会公德为荣, 以违背社会公德为耻。

3.运用目标:

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自觉践行社会公德, 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4.教学重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5.教学难点:社会公德的践行。

(三)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体验式教学法

(四) 活动流程:

整个活动以践行公德作为落脚点, 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激发点, 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兴趣生 (两周时间)

教师方面:设计项目任务书 (见表1) 和学习评价表 (见表2) ;选出五名项目负责人, 让项目负责人招募合作伙伴, 组建自己的团队;指导每个项目组的同学完成任务。

学生方面:学生通过自荐或推荐方式选出五名项目负责人, 分别负责公德中的五项内容, 并由负责人根据学习任务在班上招募合作伙伴, 组建自己的团队, 分别是:“文明礼貌”项目组、“助人为乐”项目组、“爱护公物”项目组、“保护环境”项目组和“遵纪守法”项目组。团队初步组建后, 项目组的同学要根据任务书的内容完成任务。任务书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从学校这个最熟悉公共领域去观察, 了解学生公德现状, 发现问题, 收集筛选整理素材并策划项目宣传方案, 并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

1.调查我校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

2.根据我校具体情况, 收集相关的照片、录像、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 策划项目宣传方案, 并在课堂上用最适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3.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视频《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学习, 学生兴趣浓 (1课时:40分钟)

第1环节:体验情境, 激发兴趣 (5分钟)

教师活动:1.创设情境:有一天你走在某地铁出口处, 突然你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晕倒在地, 你会怎么做?2.引出社会新闻热点:《深圳IBM女高管地铁口猝死, 躺地50分钟无人救助》;3.适时点拨。

学生活动:1.回答问题;2.聆听新闻事件, 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态度及做法;引入社会新闻热点, 借此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引发学生思考, 初步感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进入学习状态。

第2环节:图说公德, 引发思考 (3分钟)

教师活动:1.展示一组社会中违反社会公德的图片;2.根据图片内容, 提出问题: (1) 图片中的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德中哪方面内容? (2) 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3.点拨。

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2.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教学, 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反思自身行为, 进一步认同公德对维系社会秩序及稳定的重要性。

第3环节:项目展示, 分享交流 (25分钟)

教师活动:1.让各项目组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2.鼓励同学们谈自己的感受, 并在五个项目组中选出“最佳宣传项目”。

学生活动:1.观看各项目组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2.谈感受并进行投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 既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又给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通过榜样引领大家共同发展;学生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践行公德的理解, 突出本课重点。

第4环节:体验感悟, 学以致用 (7分钟)

教师活动:1.播放师生共同制作的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2.课堂小结;3.布置作业:填写学习评价表。

学生活动:1.观看短片;2.体验感悟;3.课后根据学习评价表, 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借助短片塑造身边的道德榜样, 用具体的行动示范正面引导学生践行公德, 促使他们自主感悟, 同时强化参演同学实践体验,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坚定他们践行社会公德的信心和决心!力求突破本课难点。

第三阶段———课后:学习反馈, 学生兴趣存

本阶段, 教师利用学习评价表让学生有序参与教学, 维持学生学习兴趣。评价表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学生结合本课所学从公德五个方面反思自身, 自我检查;第二部分选出最佳宣传项目组, 以赛促学;第三部分总结自己参与了哪些活动, 谈谈自己的感受, 给老师提建议, 最后给自己评分,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三、课例反思

(一) 活动的效果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进行道德教育, 就是要在实践基础上帮助学生把这三者逐步统一起来, 实现知和行的统一。这是一节在活动体验中实现公德教育的课例, 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主要设计了四种体验学习, 下面笔者将结合这四种活动体验学习谈谈本节公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

体验1:亲身体验, 强化主体意识。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通过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第一项任务, 是要求各项目组的同学分别从五个方面, 调查我校学生公德现状, 发现问题, 收集整理素材并策划项目宣传方案。在调查过程中, 各项目组的同学热情高涨, 各显神通, 用手机捕捉校园片段, 其中“文明礼貌”组的同学非常灵敏, 刚好学校在4月初要举行一场校园招聘会, 他们利用这个机会走访招聘会的现场, 观察应聘学生的文明礼貌水平;“助人为乐”组的同学在班上收集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爱护公物”组的同学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去收集公物破坏情况;“保护环境”项目组的同学亲自来到学校的垃圾场进行实地调查, 了解我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及同学们垃圾分类的情况;“遵纪守法”组的同学更是用真人再现了学校最近经常发生的学生“爬墙”离校现象, 在这过程中, 教师给予了学生参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机会, 给学生体验到社会公德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避免了公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通过这一任务, 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 去发现, 去感悟, 在体验中提升了主体意识, 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 做出道德选择。通过这样亲身体验, 社会公德的内容很自然地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 这样要比老师告诉他们要强得多。

体验2:角色扮演, 实践公德行为。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的第二项任务是:与老师共同策划和制作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 从正面的角度去诠释作为中职生, 我们可以怎样践行社会公德。在短片的拍摄过程中, 各项目组的同学想出了很多在校园里践行公德的情景并付诸行动, 其中, 有在校门口主动向老师问候的情景, 有主动为老师提供帮助的情景, 有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并正确投进分类垃圾桶的情景, 有在课室里随手关电关门的情景, 有在课堂上认真投入学习的情景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不仅是行为规范, 而且是一种实践精神, 是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这一任务中, 老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践公德的体验活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用行动去塑造了践行公德的正面形象。同学们在策划和参演中深刻地体验到践行公德其实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的这种积极参与对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体验3:情境体验, 澄清公德价值。在课堂展示学习阶段, 首先,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有一天你走在某地铁出口处, 突然你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晕倒在地, 你会怎么做?通过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的态度及做法。引出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面对现在助人也有风险, 那么我们还要助人为乐吗?在同学们纠结着的时候, 老师适时引出今年4月发生的新闻事件:《深圳IBM女高管地铁口猝死, 躺地50分钟无人救助》, 借此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我们的一个善举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初步感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接着, 老师趁热打铁, 呈现一组反应社会中违反公德的图片, 学生判断图片中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哪方面的内容, 通过直观教学, 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细微处,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并反思自身, 接着老师抛出问题“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以此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学生在情境互动中澄清了公德价值, 进一步认同公德对维系社会秩序及稳定的重要性。

体验4:榜样示范, 体验榜样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本次活动中, 老师树立了两种榜样, 一种是实践公德的榜样, 老师借助短片《社会公德———校园篇》塑造了学生身边的道德榜样, 通过参演学生具体的行动示范正面引导其他学生践行公德, 促使他们自主感悟, 同时强化参演同学实践体验, 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坚定他们践行社会公德的信心和决心!另一种是敢于自主学习的榜样, 在课堂的项目展示环节, 老师分别请出五个项目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这些成果都是各项目组的同学自主学习的结果, 它们转变为我们课堂上鲜活的教学资源。这些成果有的通过课件呈现, 有的通过视频呈现, 有的通过小品呈现, 学生发挥了创造性, 又锻炼了动手和表达能力。虽然学生的展示略显稚嫩, 但是非常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这样的展示, 既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给其它同学树立榜样;又给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们借助这样的榜样示范, 力求能引领大家共同发展。

(二) 对本次活动的一些思考

1.在活动指导方面, 开展这样的活动体验课, 老师如果完全放手给学生去完成,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老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活动的始终, 必要时甚至要亲力亲为指导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但是老师如果干涉太多, 学生又有依赖心理, 最后反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生为本”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2.在行为养成方面, 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 单靠一个活动是很难获得长久的效果,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多想办法, 持之以恒地为学生创设更多道德体验的机会。

曾经有人说:道德说教和灌输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主要原因恐怕在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没有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 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无效道德教育。没有亲身的体验就很难有灵魂深处的触动, 更不可能有态度和行为的真正改变。活动体验式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番, 用自己的感官去直接感知,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感悟, 在活动体验中丰富道德认知, 激发道德情感, 强化道德行为, 才能促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创成.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J].甘肃社会科学, 2002 (3) .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11) .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詹洁雯.中职德育活动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11) .

3.社会公德底线在哪里 篇三

有网友评论说,孩子妈妈的行为是社会公德的体现,称“绿色妈妈”打捞的不仅是酸奶盒子,更是每个人应有的公德意识。

孩子年幼,不懂得公共卫生和文明礼貌,但家长应该带头遵守公共道德,阻止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地铁事件中的家长,却在众目睽睽之下为孩子把尿,孩子自然而然地会以为随地小便是很正常的事,以致将来难以形成公德心。至于家长出手打人,更是不道德并触犯法律之举,孩子见家长如此冲动、暴力,自己也难免会染上暴戾之气。“绿色妈妈”的行为却让孩子从小明白,好的环境要靠大家共同来营造。通过带头遵守社会公德,她给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

培养公德心,家长要以身作则

要想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家长首先应该以身作则,起一个好的模范和表率作用。谁都知道,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有可能在不辨对错的情况下模仿大人的行为。所以当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首先应该保证自己能做到。

培养公德心,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公德心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要从小事做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比如带孩子外出,不随手丢垃圾,而是丢到垃圾箱,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放在塑料袋里;要爱护树木、草坪,不摘花;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喊叫(特别是在图书馆),不影响别人等等。

培养公德心,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鼓励孩子敢做敢当,即使是做错了,也不要逃避责任,要勇于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引导他得出正确的结论,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熟视无睹甚至一味纵容,就像上面的爸爸,很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的人生没有任何好处。

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充满公德心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教子中珍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才能不浪费爱护孩子的每一个机会。

4.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篇四

目前,社会道德正在走下坡路,有人摔倒没有人扶,健全的人也装乞丐骗钱,一个又一个彭宇案。。。 。。。这些事件不禁要让我们给此刻的社会道德打一个问号?所以我要做一个调查

二、调查方法:

以问卷的方法,随即调查路人。问卷共12道题。问卷如下

1。在公交车上你会主动为老幼病残让座吗? 是( )90% 否( )0% 有时会( )10% 看状况( )0%

2。应对乞讨者,你的态度。 给他(10%有时给( )30%不会给10%看状况50%

3。你随地吐痰吗? 偶尔( )35%从不( )35%经常( )30%

4。你插队吗? 偶尔( )10%从不( )80%经常10%

5。你会为了走近道而踩踏草坪吗? 偶尔( )10%从不( )90%经常( )

6。看到地上有垃圾,你会 捡起来( )50%想捡起来但没捡( )30%视而不见( )20%

7。见到有义卖的,你会 肯定买( )40%偶尔买( )50%从来不买( )10%

8。你会经常献血吗? 经常( )20%从来不献( )40%偶尔( )40%

9。在公共厕所看到有浪费手纸的人,你会 视而不见( )80%加以阻止( )20

三、调查分析

道德会在第一时光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经过我的调查此刻社会公民道德的整体意识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有待提高。

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就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但在我看来,社会公德就三方面: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1、助人为乐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助人为乐。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也将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本次的调查中对于在公交车上给老幼病残让座有90%的人选取肯定会让座,仅有10%的人选取有时会。给弱势群体让座体现了一种帮忙弱小职责。对于这一结果我十分高兴,如果有这90%的人给弱势群体让座,他们也不会陷入站着的尴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助人为乐。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也将是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本次的调查中对于在公交车上给老幼病残让座有90%的人选取肯定会让座,仅有10%的人选取有时会。给弱势群体让座体现了一种帮忙弱小职责。对于这一结果我十分高兴,如果有这90%的人给弱势群体让座,他们也不会陷入站着的尴尬。看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礼貌礼貌这一点上了还是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在应对乞讨者仅有10%的人选取肯定会给,有30%的人选取有时给,50%的人看状况,10%的人选取肯定不会给。对于一个人来说,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放下尊严去乞讨的。一般的乞讨者都是自身不幸,此刻他们多么期望我们能给予他们一点帮忙啊,也许我们手中不起眼的一元钱就是他们一顿饭的钱呀!在看到有义卖的,有40%的人肯定买,50%的人有时买,仅有10%的人不买,义卖是为了帮忙需要帮忙的人,一张报纸也只有一元,跟买一张普通报纸也差不多,不一样的是它是为了帮忙别人。对于献血有20%的人选取经常献,40%从来不献,40%偶尔献。献血是人们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职责感。对于这样一种结果我们认为人们的社会职责感有待提高

2、爱护公物

优美的社会环境与完整的公共设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用心的影响然而人们会注重爱护我们的社会公物吗?有10%的人偶尔为了走近路而踩踏草坪,高达90%的人不会为走近路而踩踏草坪。这个数据体现了我们此刻居民良好的素质。草绿绿的,看着让人情绪舒畅,怎样忍心踩上去呢?偶尔踩草坪的人,还是在踩之前看看这可爱的小草,也许你就不忍心踩了。此刻前海一线所有的公共厕所里面都配备了免费手纸,供游客使用,但是浪费免费手纸的人层出不穷,用它擦鞋的,偷偷塞到口袋里的,肆无忌惮扯着玩的。。。 。。。如果你在公共厕所看到有浪费手纸的,有高达80%的人选取视而不见,仅有20%的人选取加以阻止,看到这个数据十分吃惊,怪不得这些浪费纸张的人能逍遥快活,其实阻止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干这个事的人,我期望浪费手纸的人能不再浪费手纸。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一种道德的“知”“行”脱节。明白有人浪费公物,却很少有人去管,很多的人选取了沉默,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有到达“行”的层面。在认为知行脱节是由社会道德环境不佳、互联网负面信息毒害和人们对事情的认识容易限于表面而产生的。我期望大家能克服这种知行脱节,做到明白必行。

3、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我们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人们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在随地吐痰这一问题中,有35%的人偶尔随地吐痰。30%的人经常随地吐痰,35%的人从不随地吐痰。有些人会觉得吐口痰没什么,吐到手纸里太麻烦,随地一吐多好,可这不知不觉的使我们的空气变得充满细菌,城市的脸上也布满着雀斑,这样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会变得多糟糕。所以我们还是不要随地吐痰,难道你们想看到城市被细菌、“雀斑”所笼罩?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0%的人会立刻弄干净,而有30%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20%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此刻的人们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能够选取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职责感的人都就应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

四、我的推荐

(一)强社会公德教育。

1、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

2、做好监督、引导作用。

3、国家完善经济市场体系,严惩损害公共利益行为。

4、加快社会公德法规法章建设

(二)加强家庭教育。

1、家庭每位成员用心参加各种公德讲座并予以借鉴。

2、家庭成员互相监督劝导,争取做公德模范家庭。

3、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小孩做好榜样。

(三)加强个人学习

1、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头脑,增强修养,树立浩然正气。

五、结束语

5.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篇五

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60%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4%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6%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来源:好范文 http:///)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调查中,86%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5%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2%,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7%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78%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社会公德工程化建设探讨 篇六

社会公共道德也称为社会公德,属于道德范畴,即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调整人们在公众场所活动的道德规范,是对强制性法律的补充。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共道德是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人们对社会公共道德缺失的行为日益关注。在报纸、电视、网络上,我们常看到人们对公共场所典型的不道德行为的口诛笔伐,强烈地表达着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但就在人们对社会公共道德缺失行为激烈讨论之时,社会道德缺失行为却还在不断发生,继南京“彭宇案”,“‘豆饼大妈’捡钱案”后,75岁老汉从公交后门跌倒在地,众人却不敢施救,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1];刘先生捡到空钱包,请来4位市民作证,证明他捡到钱包时里面就没钱,然后才打了110报警[2]。而最近发生的“砍杀学生案”、“药家鑫”案、“留日学生刺母案”等等社会不道德行为又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德缺失的新一轮讨论和思考。人们在不断的讨论中抒发着各自的观点、意见,也表达着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高度关注。

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这种人际间的和谐状态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所在。”从和谐社会的这一本质要求来看,我们发现了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的重要关联:作为调节人际间关系的重要手段,道德建设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有着十足的重要性[3]。此外,社会公德意识也是我们与国际接轨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当前利益调整期和矛盾凸现期,如何正确引导公民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完善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仅仅依靠提倡和宣传的方法是有其局限性的。社会公德建设中引进工程化建设的概念可能是建立稳定、有效道德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

2 社会公德缺失的动因分析和社会学中的代理理论

我们应当认识到,社会公共道德意识不是天生的,不能等同于人们常说的良心。公共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活动中总结形成的社会文化,成为人们有效调节其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举例来说,如同公路上开车,本来左行或右行并无优劣可分,但如果有人左行,有人右行就会使交通陷入混乱。社会公共场所的群体行为亦是如此。另一个例子,当大家都在右车道上行驶时,有人发现左边超车道比较空闲,就很“聪明”地一直占据超车道行驶。这个“方便之处”很快就会被人竞相模仿,致使超车道功能消失。所有的驾驶人员,包括起先那些“聪明”的驾驶人员最终都会因没有了超车道而恼怒。社会公共道德的消失正是如此。

一些人利用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而获利时,往往对另一些人造成(可以承受的)损害,由于这些损害的可承受性,使得社会系统仍能表面上继续运行,从而使人们忽略了道德维护建设的必要性。但是当社会多到一定数量的人都无视某一道德规范时,社会的调节功能就会随之消失。

非强制性的社会道德仅仅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约束力很低。这使得一些通过违反道德而获利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示范作用,从而使非道德行为迅速蔓延,造成社会公共道德大面积丧失,影响社会正常运行[4]。

当相关的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被忽视,必要的调节功能完全丧失时,社会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建立这一社会公共道德约束的愿望。这样一来,道德问题就会变为社会问题,进而发展为政治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公德水平与民众素质的关联较小;与社会管理机制的联系则密切相关。

社会组织管理学中有一个代理理论:组织因成员各自利益交织成合同关系网,其存在需要强制性的监督和管理;这个监督管理是有成本的[5]。这个理论同样可以扩展到社会公共道德范畴。即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活动是需要强制性监督管理的。这个监督管理的内涵包括调解、调度、同步等等,是建立在权威和公信力的基础上的,这也就是说人大和政府应当公开地负责这个职能。简而言之,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有强制性的管理。

3 社会公共道德极强的示范性作用

社会公德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作用。基于社会公德与其他道德范畴的密切关系,道德建设应从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着手。同样,社会公德的败坏,会迅速波及其他道德范畴并引起变化。一个违反道德的行为现象若不及时遏制,就会很快地形成灾难性影响。

社会公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社会公德大多是人类在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是前人在公共生活的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表现为不言而喻的道德原则、约定俗成的民俗民风和传统习惯。在现代化时代,社会行为千变万化,仅依赖社会文化积累在民间逐渐形成道德规范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在近期金融危机中,西方无限制的金融衍生品行为就是典型实例。当一些人无视良心,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谋取私利时,这样的行为迅速蔓延为大规模效仿,造成社会灾难。

4 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工程

目前社会公德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宣传提倡、表彰典范作为实施手段。但社会道德建设应以实现有约束力的规范为目标。当一个目标确定之后,从现状到达目标,应用工程化方法论常常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化的概念,就是将公民道德建设定为一个个工程目标,对应地设置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道德建设工程项目。在每个独立工程项目的计划设计阶段,先要将社会需求分解为明确的可实现的条款,达成社会共识。工程是由流程组成的;工程实现的结果是流程集合。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将项目分解为单元模块,并构成相互关联的静态结构,实施规范的操作流程就形成了有效的动态系统。

简言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化是指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公德的建立、运行和维护,即将工程化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流程中。

从理论上看,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强行依赖于社会公共道德管理水平。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不能只建立在人们“自觉”的基础上,应当是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监控的工程化建设过程。而启动和促进这一工程的主体正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 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应挑起社会公德建设的大梁

基于前面的理论探讨,社会公德调节功能的实现和维护应当以政府为中心。而社会公德建设工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育。高等教育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宣传和普及作用是关键性的。简而言之,社会公德建设体系包括政府的社会公德建设运营系统和高等院校宣传教育、示范和推广基地。因此,社会公德建设也应以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为先试先行的主体。

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在先试先行的公共道德建设中,应当有明确的工程化意识、遵守工程原则,有计划、按流程、循次实施,渐进明细地实践社会公德的条款和流程。同时要统筹协调,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加强对所属公共服务机构的指导;并从政策、资金、设施、场地、人员等方面,保障社会公德管理系统在公共服务中的正常运转和功能的有效发挥。各级人大机构应用社会公德管理系统,使用网络低成本建立民意反馈快速通道;按照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原则,建立公共服务绩效与社会公德的综合评价体系(如借用已广泛使用的决策系统DSS),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办法,加强业务监督。将公共服务中的道德行为纳入各级政府、高校人事部门工作目标的考核范围。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保障公共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具体来说,社会公德行为应与政府和教育部门职员考评挂钩。加强对政府和教育部门公共服务人员的道德培训,包括道德理论、管理理论、法律知识、基本社会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具备做好公共服务所需的各项条件,使政府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也激励高等教育机构大力开展社会公德理论研究。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爱岗敬业、规范服务的行为风尚,系统地提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

高等院校的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研究机构,应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整理出明晰且可界定,可执行的规范条款,为人大机构推行某一道德法规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此外,高等院校在先试先行中,可以将学生在公共场所的道德行为,如排队,作为评估学校道德绩效的标准之一。

6 结论

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工程。社会需要有公信力、有法定强制力的机构管理公共道德的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应当采用工程化的方法。道德建设的步骤应当是,大力宣传提倡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和普及,逐渐形成明确公开的奖惩制度和法律约束。利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广泛推广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为基础,建立社会公共道德管理系统和立法支持系统,辅助以现代工程管理技术。社会道德建设工程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即要严格地把握“道德项目”的范围,又要公开的、可确定、可取证、可执行的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朱宏俊.老汉跌倒无人敢搭救大喊“是我自己跌的”[EB/OL],2009,02(23).http://news.163.com/09/0223/09/52 R1IPPI00011229.html.

[2]狄公.市民捡空钱包找4人做证称不想成豆饼老太[EB/OL],2010,01(04).http://news.qq.com/a/20100104/000109.htm.

[3]威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道德工程[EB/OL],2009,10(19).http://www.zhrcsxdd.com.cn/read.asp?id=1855.

[4]刘明学,孙伟霞,高顺利.大学生公共道德危机及教育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7.论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师范生 社会公德 养成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革慧(1968- ),女,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社科系讲师。(陕西咸阳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10-01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基本层次,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从适用范围看,它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责任和义务;从功能作用看,它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从内容体系看,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体现着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也是未来的德育工作者,肩负着“为人师表”、培养人的职责,他们是社会公德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与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社会公德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的师范性是高等教育中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重要区别,这是由师范生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非师范生未来的工作过程一般是人对物的研究与加工过程,而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主体潜能的学生,其工作过程是对人的培养和教育过程。由于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社会公德修养和实践水平,“身正学高、为人师表”的教师,社会公德教育应该放在首位。

在师范教育中要开展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①,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如作息有序、勤劳俭朴、讲究卫生、惜时守信、注重仪表、举止文明等;另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好学上进、自强不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可以为师范生自身成才以及日后为人师表奠定基础。

师范生是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公德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他们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道德水平不仅会直接影响当代人的道德风貌和社会风气,还会影响到下一代,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师范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认真学习道德理论,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准则,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争做践行社会公德的模范。

二、当前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状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②。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③。随着德育教育在大学的不断深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施行,从总体上看,当代师范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在关注自身学业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以师范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经常出现在公共服务场所,开展无偿献血、扶贫帮困、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他们成为传播社会公德和践行公德规范的特殊群体。但是,从个体上看,毋庸讳言,目前一些师范生表现出的某些陋习,同社会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损师范生群体的形象。

在人与人关系的处理上,表现为片面注重个性张扬、自我展示,不讲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当代师范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渴望成才、成功,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自我展示欲望,个性张扬,敢于创新,但部分学生忽略了对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素质的培养,没有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如在人际交往中,言语低俗、举止粗野、我行我素等。

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表现为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少学生虽有理想和抱负,但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仅局限在个人的前途和发展上,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关系方面,常常表现出公德的缺失,置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于不顾,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表现为缺乏“从我做起”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自然环境的好坏,不仅涉及每个人的利益,而且涉及子孙万代的幸福。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生产发展和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师范生虽然已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却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切实遵守和践行,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浪费水电的行为比比皆是。

三、促进师范生社会公德养成与实践的措施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也是未来的德育工作者,还是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师范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也会对今后的工作实践和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促进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与实践已经成为高等师范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从培养师范生社会公德的“认知”出发,继续加强德育课堂教学。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教育是人们“认知”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校师范生虽然已经接受过12年以上的道德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德育教学过于强调高尚品质的说教,片面强调德育的阶级性,忽视基本层次的社会公德教育。因此,在包括师范生的大学生群体中,有些原本就缺乏对社会公德的正确认识,有些虽然有某种程度的认识,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带来的多种思想意识的影响,他们对如何履行社会公德出现了“认知”问题。所以高等师范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认知”出发,继续加强德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准则,提高对假丑恶的识别能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使他们不仅懂得应该怎样做,更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树立起正确的社会公共生活道德观。

2.以实现师范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为目的,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实践。对师范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认知”,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学习道德理论,掌握道德知识和道德准则,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因为社会公德所蕴涵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反复领会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一个师范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才有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才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否则,学到的知识再多,也难以为社会所接受,为人们所尊重。所以,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文明习惯;另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公德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各种公益活动,开展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

3.充分发挥高校教师践行社会公德的表率作用,使学生学有榜样。“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学校,师生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核心,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也是教师。教师的举止言谈、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应该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代表,既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品和道德情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人格力量来教育、感化、熏陶、启迪学生,使学生学有榜样。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师范生践行社会公德提供良好的环境。人的思想行为方式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塑造的。师范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校园环境是最直接的影响环境。大学校园既是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是新文化的诞生地。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点的文化、精神。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能培养人的集体意识,调节个人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活力。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努力发掘校园文化底蕴,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不断促进其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注释]

①②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1:1-5.

8.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篇八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分工:小明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小刘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小李执笔,小嘿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和定稿。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20xx年11月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进行,调查对象为大一学生,我们利用自己编制的问卷对100为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占50%。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小组成员对数据结果进行了讨论:吴佳慧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刘敏杰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梁瑞霞执笔,李茜茜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定稿。

讲文明礼貌:难付诸行动

在文明礼貌方面,在被调查人员中81%的大学生能做到尊敬师长,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但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被调查者会主动让座56%的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尤其是男生,占42%的男生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大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知程度还算高,但要付诸行动却有些困难。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语也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更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让世界人民领略“礼仪之邦”的魅力。

爱护公物:有待提高

在爱护公物方面,约52%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态度仍不坚定,是否爱护公物还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在对“课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学认为那无所谓。只有29%的同学坚决反对“课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爱护电话亭和指示灯的,56%的同学即使情绪不好也绝对不会通过砸电话亭,踢安全指示灯来发泄。但是在爱护图书馆的书籍方面存在极大问题,竟然多至64%的同学存在不爱惜书的行为,比如污损、丢失、折叠书籍,甚至还存在撕页,不归还现象。

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在爱护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爱惜公物并且认为应当维护好公共设施,而男生在这方面还有些逊色。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当从我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每一个国民携起手来共同珍惜和爱护社会公共财产,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保护环境:意识较强

保护环境方面,有89%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作乱涂鸦是不好的,是在破坏环境,而其中女生占94%,男生占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更有极少部分人认为好,能展现自我风采。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在这方面,女生的社会公德一是要高于男生。对于随手乱扔垃圾这一问题,有90%的大学生选择我不会样做,但是却只有5%的人会选择把它捡起来。这说明在这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但是在爱护草坪方面有53%的人会踩上去,认为自己玩耍时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无所谓。有7%的人会视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会踩上去。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而我们——大学生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挑起这个重担,保护环境,就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遵纪守法:情况可观

在遵纪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仍有不足之处,有待加强。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一题中,68%的同学认为应该严惩,其中女生60%,男生76%。认为考试作弊是小错误教训一下就行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仅有9%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很正常,其中女生占8%,男生占10%。从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应该严惩,但仍有1/3的同学存在投机取巧,世故圆滑的意识,应当引起关注。当问到见到贵重物品是否交公时,81%的同学认为该主动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9%的同学选择不交。总体而言,在遵纪守法方面,男女学生都有较高的意识,但还存在部分同学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需要在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及纪律意识。

助人为乐:总体乐观

在助人为乐方面,对于在学校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中,被调查的大学生有62%的同学选择“经常参加”,有26%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只有12%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但面对乞讨人群时,有37%的同学选择“同情并给与帮助”,54%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9%的同学选择“鄙视,觉得肯定是个骗子”。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来说还是富有爱心的。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更应当乐于助人,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分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总体情况乐观,积极向上,而且女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稍强,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强。

比如在公交车上面对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大学生会主动让座,大部分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在爱护公物方面,面对校园内的课桌文化还有很多同学并不表示强烈反对,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这方便自己记东西。图书馆的状况更是糟糕,书籍被破坏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学只是方便自己阅读,随便折叠书本。在保护坏境方面,大学生的意识还是较强,绝大部分同学反在公共场合乱涂鸦,大部分同学不会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随意践踏草坪。很可观的是大部分同学都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都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都认为要严惩考试作弊行为。对乐于助人方面也有半数的同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上述行为虽然不能在总体上影响学生,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大学生,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势在必行。

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失范德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处于一个成年与未成年的过渡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和确定,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误导,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造成道德观念淡薄,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方面,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且对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容易忽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节,自身不太注重社会公德,没有起到榜样作用,造成大学生从小养成不良习惯,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无视社会公德,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给大学生在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造成冲击。

9.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九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上,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遵守情况,我们小组于11月6日至10日,就社会公德缺失这一现象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57.4%的人对今世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有思想,文化,但缺乏行动”,只有17.9%的人认为大学生“思维素质好,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的好,对基本的公德举动以及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方面还有待提高。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这五个词,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所以,我们针对这五个方面分别

做了调查

一.文明礼貌

大学生本是知识分子的一员,可是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有的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有的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有的大学生不知道在餐桌上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有的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有的大学生称呼他人一向只会说“你”、“喂”、“哎”„„

二.助人为乐

1.假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

A.会37.4%B.不会62.6%

原因分析

★会的原因:

老人需要帮助,出于同情心;

如果别人不去,自己才会去;

这是社会公德啊。

★不会的原因:

怕被敲诈, 害怕惹麻烦。

赶时间

老人面目不善就不帮;

: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然而,当助人为乐者被周围的人看成是“傻瓜”、“精神病”并陷入深深的孤独时,究竟衬托出助人为乐者的高尚,还是现代人精神的贫困和道德水平的整体下滑?

不得不承认,当今社会上助人为乐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似乎早已将助人为乐这类依稀的字眼抛在了脑后。常常遭遇助人不讨好的尴尬,做了好事反而被人当成“傻冒”,甚至被人认为另有所图。不得不问,助人为乐的时代真的在人情淡漠中,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吗?

毋庸讳言,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抬头,确实有不少人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在他们看来,助人为乐过时了,只有金钱,只有个人舒服快活,才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正是在这种思想冲击下,助人为乐等很多传统美德对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导作用逐渐弱化,在善恶的交锋中,向善者的身影显得孤立而落寞。

三.爱护公物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每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四.保护环境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家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却没有相应高涨

1. 在游乐场合踏过草坪吗?

是70%否 30%

原因分析

★是的原因

看到大家都在上面玩

没看到明显禁止令

★否的原因

草也是有生命的有人在看守,要罚钱的五.遵纪守法

通过我们的调查表明,除了对“依法治国”这一概念比较满意外,其他几个法律概念都存在同学们主观臆断的理解。同学们往往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局限于生活层面,也就是说,没有上升到一种以法律的观念来思考问题,比如题七,对于“法律至上”,生活中往往想到的就是任何人要守法,这是法律权威的体现,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人来,每个人没有特权的遵守法律可能是他们的最大愿望。但是,这些都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是普通人或者说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这样认识的。您曾经以翻越马路中间栅栏的方式横穿马路吗?

调查结果

是73.3%否 26.7%

原因分析

★是的原因

不敢

遵守交通规则

★否的原因

车辆比较少

赶时间

看见有人过,就跟着过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便更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应做到:

一、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做为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因为道德建设离不开这些优良传统。

三、增强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道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四、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因为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应把个人理想与奋斗融入到人民的共同理想与奋斗之中。

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因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六、多参加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会得到熏陶,精神生活会得到充实,道德境界会得到升华。

指导老师:靖国华

班级:投资1021

小组成员:徐霞爱 章成依陈艳 周晶

吴世晶 郑佳佳

资料收集:徐遐爱 章成依

ppt制作:陈艳

ppt演讲:周晶

10.从后排坐起谈社会公德 篇十

事例一说,作者有次和一位中国朋友去坐公交车,本来车里人也不多,可那位朋友却硬拉作者到最后一排去坐。作者很诧异,问他:“前面有那么多的位置,为什么我们还要做最后呢?”这位朋友带着狡黠神色说:“这趟车人特多,我们坐在前排的话,迟早都是要站起来给‘老弱残孕’让座的,而坐后排,就可以高‘坐’无忧了。”

之后,作者有一次和一位英国朋友一起去坐公交车,路程很近,大概只需要坐三站地便到了。但一上车,那位英国朋友拉着作者就往后排走去。作者一下子想起了那位中国朋友的话,遂提醒那位英国朋友说:“我们只坐三站地就到了,为什么不坐前排呢?”熟料那位英国朋友很吃惊的看着作者说:“难道我们先上公交车的人不应该先坐后排吗?”作者疑惑的问:“为什么先上来的就要坐后排呢?那位英国朋友说:“在我们英国,先上公交车的人都是从后排坐起的,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后面的人上车!”

看罢此文,笔者感慨良多。只是坐公交车这样一件小事,就检验出了公民的公德素质。同样是选择坐后排,有人是为了利己,只求保住一个座位;而有人则是出于利他之心,为了方便别人上车寻座位。心中时刻记挂着自己的行为会不会为别人带来不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己的举手之劳方便他人,这也许就是公德心的要义所在。

这让我想起了前两天我在学校亲眼目睹的一幕:不知谁把放在食堂门口的一把暖瓶打碎了,当时正是就餐高峰期,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避开这暖瓶的碎片,却没有一个人肯弯下腰把这里收拾一下。那破碎的暖瓶就静静地躺在地上,它反射的光线是那样刺眼。

我们总是以“文化大国”、“礼仪之邦”自居,可当我们真正遇到需要展现文化和礼仪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和礼仪又跑哪里去了?只是一只小小的破碎的暖壶就足以让我们尴尬汗颜。不要害怕承担社会责任,不要每做一件事都只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古语有云“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当这种“成人之美”蔚然成风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将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

11.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篇十一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社会公共道德原则, 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 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代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

一、净化社会道德环境, 把中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中学生思想活跃但又未完全成熟, 必须注意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要建立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伦理机制。良好的道德环境离不开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 这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威慑力”, 对丑恶现象予以鞭挞, 对崇高的行为予以褒奖和支持。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 我们把公民道德建设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施环节。因此,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就必须与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 还应鼓励中学生积极投身于公民道德建设中去, 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道德互动, 推动中学生和全民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构建立体教育模式

学校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战场, 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中学教育的课堂, 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 以《思想政治课》教育为核心,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 少一些理论灌输, 多一些社会实践。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要坚持长期系统性, 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建设安全、稳定、文明、整洁的校园,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高度重视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公德素质, 为人师表,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克服社会公德教育只是少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的观念, 实施全员教育,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形成立体的教育模式。

三、加强日常行为管理,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是学校形成良好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此要大力营造爱集体、爱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 精心设计和构建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如, 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性组织, 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感染, 实现道德品质的升华。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着重抓好校园、图书馆、班级三个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校园是学生文明行为综合反映的窗口, 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学风建设, 使中学生形成勤奋读书的良好风气;图书馆是体现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场所, 应加强管理, 使学生养成遵守秩序、讲究卫生、自觉守纪的良好习惯;班级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集体空间, 要积极开展以“文明有序”、“团结互助”、“整洁卫生”为主题的检查评比活动, 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在强化社会公德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 我们一方面要提倡中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另一方面必须严格管理, 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的同学要进行批评教育, 严肃处理, 产生一定的“警戒效应”, 使多数人受到教育, 使不良行为得到警示。

四、引导中学生建立深厚的道德情感, 磨炼坚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 在处理相互关系, 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实而健康的情感, 是激励中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学生能否自觉践行社会公德, 不仅受制于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 也受道德情感的驱使。因此, 加强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是社会公德素质训练不可缺少的环节。强化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一方面要以道德认识为基础, 丰富中学生的公德观念, 以确保其稳定性, 另一方面要使善恶观念与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培养中学生对美好事物在情感上的共鸣, 加深对假丑恶现象的憎恶, 以培养他们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

12.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

(略)

2009/12/1

1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9年11月21日

调查地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调查对象:大学生

调查人: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分工:小明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小刘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小李执笔,小嘿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和定稿。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期望。大学生遵循社会公德对自身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2009年11月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进行,调查对象为大一学生,我们利用自己编制的问卷(见附表)对100为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占50%。

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小组成员对数据结果进行了讨论:吴佳慧设计问卷并分发问卷,刘敏杰统计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梁瑞霞执笔,李茜茜协调成员关系并负责修改报告定稿。

讲文明礼貌:难付诸行动

在文明礼貌方面,在被调查人员中81%的大学生能做到尊敬师长,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师会主动问好。但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被调查者会主动让座56%的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尤其是男生,占42%的男生选择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大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知程度还算高,但要付诸行动却有些困难。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语也有云“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更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神州大地上,让世界人民领略“礼仪之邦”的魅力。

爱护公物:有待提高

在爱护公物方面,约52%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态度仍不坚定,是否爱护公物还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在对“课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学认为那无所谓。只有29%的同学坚决反对“课桌文化”。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爱护电话亭和指示灯的,56%的同学即使情绪不好也绝对不会通过砸电话亭,踢安全指示灯来发泄。但是在爱护图书馆的书籍方面存在极大问题,竟然多至64%的同学存在不爱惜书的行为,比如污损、丢失、折叠书籍,甚至还存在撕页,不归还现象。

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在爱护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爱惜公物并且认为应当维护好公共设施,而男生在这方面还有些逊色。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当从我做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每一个国民携起手来共同珍惜和爱护社会公共财产,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保护环境:意识较强

保护环境方面,有89%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作乱涂鸦是不好的,是在破坏环境,而其中女生占94%,男生占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认为无所谓,更有极少部分人认为好,能展现自我风采。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而且在这方面,女生的社会公德一是要高于男生。对于随手乱扔垃圾这一问题,有90%的大学生选择我不会样做,但是却只有5%的人会选择把它捡起来。这说明在这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但是在爱护草坪方面有53%的人会踩上去,认为自己玩耍时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无所谓。有7%的人会视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会踩上去。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而我们——大学生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挑起这个重担,保护环境,就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遵纪守法:情况可观

在遵纪守法方面,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仍有不足之处,有待加强。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一题中,68%的同学认为应该严惩,其中女生60%,男生76%。认为考试作弊是小错误教训一下就行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仅有9%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很正常,其中女生占8%,男生占10%。从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应该严惩,但仍有1/3的同学存在投机取巧,世故圆滑的意识,应当引起关注。当问到见到贵重物品是否交公时,81%的同学认为该主动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9%的同学选择不交。总体而言,在遵纪守法方面,男女学生都有较高的意识,但还存在部分同学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需要在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律及纪律意识。

助人为乐:总体乐观

在助人为乐方面,对于在学校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中,被调查的大学生有62%的同学选择“经常参加”,有26%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只有12%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但面对乞讨人群时,有37%的同学选择“同情并给与帮助”,54%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9%的同学选择“鄙视,觉得肯定是个骗子”。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来说还是富有爱心的,但由于社会上种种不诚信因素比如乞讨者的真伪的影响。大学生在奉献爱心时心里多了防备,怕上当受骗,让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有机可乘。但不管怎样,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是炎黄子孙团结友爱的标志。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更应当乐于助人,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小事做起,为祖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分析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总体情况乐观,积极向上,而且女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要稍强,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强。

比如在公交车上面对老弱病残时,只有32%的大学生会主动让座,大部分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在爱护公物方面,面对校园内的课桌文化还有很多同学并不表示强烈反对,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这方便自己记东西。图书馆的状况更是糟糕,书籍被破坏的程度很大,大部分同学只是方便自己阅读,随便折叠书本。在保护坏境方面,大学生的意识还是较强,绝大部分同学反在公共场合乱涂鸦,大部分同学不会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随意践踏草坪。很可观的是大部分同学都有较高的遵纪守法意识,都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都认为要严惩考试作弊行为。对乐于助人方面也有半数的同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上述行为虽然不能在总体上影响学生,但还是存在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大学生,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势在必行。

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失范德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大学生处于一个成年与未成年的过渡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和确定,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误导,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造成道德观念淡薄,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方面,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且对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容易忽略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节,自身不太注重社会公德,没有起到榜样作用,造成大学生从小养成不良习惯,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无视社会公德,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给大学生在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造成冲击。

上一篇:项目经理部安全质量责任下一篇:年度绿化养护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