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精选15篇)
1.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一
8、(4分)①服务开发可再生能源;②减少工业和采暖锅炉碳排放;③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9、(3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后的节能减排效果。
10、(3分)不能去掉。“主要”说明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源,还有次要的污染源。(“之一”说明锅炉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污染中的一种,还有其它污染源。)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1、(4分)为了减缓气候变化,人类要改变当前的某些生产和生活方式,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表意相近即可)
2.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二
一、对水文水资源的分析
水文与水资源是地理学上的概念, 其研究方向不同, 因此我们分析的侧重点不同。水文是地理地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是研究自然界水体的变化运动、相互变换和时空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地理意义上的水文首先是关注自然的表现。而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的研究分析是为了在研究其规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其对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影响, 从而对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重要科学参考价值。而对水文的研究离不了水位高低、水量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结冰期与补给方式等重要指标的细致分析。水文与河流湖泊息息相关, 而我国水系分布又相对复杂, 因此考虑到的参数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研究方法的影响分析
我国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是相对较早的, 结合我国的地形、气候和水系分布特征, 我国学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气候变化对流域水量平衡、区域可供水量与需水量、旱涝频率、农业灌溉水量及给水系统可靠性、恢复性、脆弱性、供水水质等影响方面。
三、目前国内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是基于气候变化而引起流域范围内气温、降水、蒸发的变化情况。根据相关数据与研究分析来预测径流流量变化趋势, 采用相关的模拟系统来进一步预测对区域供水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变量的不可控制却时时刻刻影响着研究的精确性。气候变化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特征, 使得研究工作困难重重, 因此评价气候变化时的数据只有参考性, 人们也无从得到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值。对于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研究在专业领域成为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情景模拟”。气候变化的具体情景可采用的设置方式是具有至少三种方式构成的, 首先可以任意设置情景, 再进行系列历史资料的细致分析, 结合大气环流模式的运行和变化状况。工作者可以依据经验统计、概念分析、流域水文分布等系数对水文水资源情景进行方式建模。
四、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气候系统作为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 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同时也制约着其子系统的运行状况。水文循环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受气候系统的制约, 又对气候系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馈。对于全球各种流域的水循环而言, 其水文特征是由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所决定的, 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流域的水位高低、水量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结冰期与补给方式重要指标的各种变化情况。根据全球陆地降水的监测和统计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出一些相关的结论, 降水的观测资料在对二十世纪降水的分析时发现, 全球陆地的降水量约增加了2%, 但是全球的南北各个纬度的降水量却存在极大的差别。中高纬度的北半球降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而南半球的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则越来越贫乏。而径流的变化也成为研究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以我国的河流湖泊为例, 以长江、黄河、淮河等为对象, 发现降水量成下降的趋势, 湖泊的变化则更为明显。蒸发系数、海平面变化、冰川的消退情况等都将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的关系进行了无言的阐述。
五、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
全球变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状,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更加突出, 因此根据气候变化, 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 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引起了径流的变化, 但是径流对降雨、气温变化的响应并不是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地表潜热增加, 蒸散发增强, 高温热浪及干旱事件频次增加、范围扩大, 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干旱。同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空气温度也将提高。而空气温度又与流域息息相关, 因此将大大的降低了河水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文水资源的质量,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到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
六、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 占全球水资源的6%, 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四位。但中国人口众多, 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人均淡水量只有22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因此, 我们必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遵循自然规律, 不可人为的破坏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国庆, 张建云, 刘九夫, 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水利, 2008, (2) :47-51.
[2]张利平, 陈小凤, 赵志鹏, 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8, (3) :60-67.
[3]刘昌明, 刘小莽, 郑红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问题的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 (2) :21-27.
3.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篇三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不同领域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民生经济方面,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富强与繁荣,随之产生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却导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其中,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水资源方面的问题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探究了由于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影响,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管理人员提供分析案例,有助于环境问题的改善。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相关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日照、区域降水量方面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环境问题,应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从宏观角度上来说,需要从环境保护的视角出发,从环境方面引起的变化着手。
1、气候的变化对全世界的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已经存在已久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北两极的冰川层开始逐渐融化,导致了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发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整体温度是过去一百年前的1.5倍,达到了历史新高,随着气候的逐渐恶化,这种情况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此之外,海洋水也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形成了海平面上升的局面,并且降水量也有所上升。这些恶劣的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对于大气系统的影响,导致了大气中的含水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能够解释某一区域的暴风雨天气但另一区域却极度干旱的形成原因[1]。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
气候变化也是加剧这些问题发生的速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径流量所受到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
2.1对年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从地理环境方面进行划分,我国水文水资源大可以分为七个流域,从相关数据分析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受气候的影响,南北方的水体径流量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趋势的,并且径流量是维持在增减平衡的状态下的,但从整体上分析,是成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综合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对环境有所影响的诱因能够看出,淮北一带是水文水资源受到影响情况较严重的地区,与之对应的是黄河地区,其水流量在受到影响之前就没有过高的情况出现,所以这一地区的降水量不会有所增加,反而在大气环境的影响之下有所减少[2]。综上所述,能够看出水文水资源的年径流量有所减少是一定会发生的。
2.2对径流分配区域的影响
就我国而言,由于全国大部分都处于亚热带季风地区,全国范围的水文水资源径流量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径流量发生变化的时节主要集中于下半年中的七、八、九月,自此,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汛期。气候变化对于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的影响并不大,产生差异影响的主要集中在半干旱以及干旱地区,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受到的影响主要是气候变化所导致的。
2.3对西北山川径流量的影响
从地理环境上进行分析能够看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地势较高且地形较为复杂,冰川融化时产生的水是此流域的主要水来源。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冰川融化的进程加快,夏季的降雨量达到了峰值,使得此流域的径流量形成了集结速率加快的情况。而降雨量较少的季节,河流的径流量下降的速度则有所加快,前后的这样的一个差异会对此流域的水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的变化已经形成,与此同时,水文水资源的感知能力有所加强,能够及时感应到外界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所以,流域内的水文水资源的修复能力则需要加强。
2.4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河流所在区域的湿润程度是受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所影响的。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尽一致,使得气候在变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对水文水资源有所影响的因素。一般来说,地区内的湿润情况基本上是通过径流系数呈现的,径流系数升高,说明这一区域内较为湿润,反之,区域内的径流系数下降,则说明这一区域内较为干旱,湿润度低。综上所述,水文水资源的径流系数是受气候变化所影响的,有关人员从径流系数的变化上就能够看出所测定区域内的水文水资源的详细情况。
3、气候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多是全球变暖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也是水文水资源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
3.1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人们生活于同一资源之下,其中大部分的资源是共享的,一旦资源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破坏或影响,就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全球温度成上升趋势,这样的形势在某一程度上使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的:由于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半干旱、干旱区域的降水量有所增加,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作物茁壮成长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恶劣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干旱以及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水文水资源也受到了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不能够维持稳态。可见,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影响大部分是恶劣的,其范围之广且不能够避免也使得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3]。
3.2对区域敏感性的影响
区域内的湿润程度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湿润度较高的地区,其径流量会生成敏感度,且敏感度较高,湿润度较低的地区,其径流量的敏感度则相对来讲较低。气候变化在影响着我国流域内的径流量的敏感性,且敏感性在发生着不同程度上的改变。
3.3对用水供求的影响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着大气环流,其体现形式反映在降水量的数量上,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影响。城市方面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较大,气候变化导致区域内的降水量不能达到平衡,且全球变暖带来的气温上升的情况会加速水资源的蒸发,使得对于城市方面的供水量有所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不仅如此,在经济方面,由于降水量的影响,使得一些利用水资源较多的企业会形成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影响企业的发展[4]。在进行资源开发时,需要注意到可能会对环境有所影响的方面并避开这些方面或改善措施,这样才能够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总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有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水文水资源工作来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注意到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刘小莽,郑红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问题的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21—27.
[2]張利平,陈小凤,赵志鹏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3):60—67.
[3]曹丽青,余锦华,葛朝霞.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5):504—507.
[4]范广洲,吕世华,程国栋.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水文模式模拟,(2):模拟结果分析[J].高原气象,2001,20(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邵全忠(1974.10-),男,汉族,河南省沈丘县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文水资源;
4.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四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影响的研究情况现状
中国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这一百年来,中国整体气温升高0.4℃~0.5℃,略低于全球气温升高的0.6℃,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其问最温暖的时间在20世纪20~40年。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气温变暖突出,特别在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升高最为显著,位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在华东地区气温变暖不够明显。
1.具体研究步骤
因为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联系紧密的整体,所以研究水文水资源,就必须从温度,降水,蒸发、气候和其他变化入手,根据这些和水文水资源息息相关的因素来判断预测水文水资源的趋势,对供水领域的供水量变化做出决定。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假设模型”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检测气候出现了某种变化,进而考虑水文循环主要由哪几种部分组成,分析这些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分预测会来各种变化,进一步分析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a.对气候变化情景进行科学严谨的定义
b.建立并且验证水文模型
c.把气候变化情景输入水文模型,进行科学模拟,从而分析气候变化区域的水文循环和水文变化流量
d.根据模型来预测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并且根本预测结果来调整应对措施,从而降低不良影响结果。建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水文模型是判断水文水资源变化的关键环节。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具体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气候变化对天然径流量的影响;第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供应和该区域水资源需求量的影响。前者可以通过节水、节能来进行产生影响,例如服从自然规律;后者通过进行人工干预,例如建设工程设施、水资源管理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对水文水资源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a.根据研究表明,我们可以看到径流对气候敏感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趋势为从南到北、从湿润到干旱地区敏感程度逐渐上升,并且降水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也很好。中国河流的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在全国的主要江河中,淮河以南地区的河流径流部门降低其水以上,北部略少。但是因為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我国河流径流可以产生一下三种变化:第一,全国的大江大河径流不可避免的减少;第二,北部径流量减少南部径流量增加;第三:减少径流北部南径流量增加。
b.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尽可能的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合理的管理机制,注意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水资源必须要合法。随着全球变暖,大多数流域表现出干化的趋势,自然径流量减少显著,供水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使得全球气温不可避免的升高,这将导致我国西北部高寒山区冰川萎缩,河流冰川补给大大减少;未来气候变化将会改变我国主要河流流域的水文变化,但是不会产生跨气候带的水文变化;中国水资源的变化会导致原生态敏感脆弱地区更加敏感脆弱,以至于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
5.人类水资源现状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五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 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ǎn。本文所说的农业用水(或:农业用水)。
2、自我调节能力差。
3、人类水资源现状。逻辑顺序。
4、列数据、作比较(或:举例子)。
5、①地区分布不均(或: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②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③人口越来越多(或: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
6、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或: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
6.《短期气候预测》的阅读答案 篇六
2、如果你认为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那就错了。或:短期气候预测不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好处:运用设问句,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短期气候预测是相对于长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月、季半年一年为时间概念的气候预测。
4、但;而。
5、同义成语:变化多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反义成语:一成不变、始终如一。
7.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七
一、水资源、气候变化与贫困之间的统计性描述关系
水资源、气候变化与贫困之间的统计性描述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分别是水资源拥有量与贫困, 干旱与贫困, 以及粮食单产、灌溉率、旱涝保收率与贫困的关系。
(一) 水资源拥有量与贫困
实践中很难观察到水资源拥有量同贫困的直接联系, 我们不能断言水资源拥有量低则贫困严重, 水资源拥有量高则相对富裕。例如, 2009年甘肃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95立方米/人, 是山东302立方米/人的两倍多, 而甘肃的贫困发生率为18.7%, 山东的贫困发生率则低于1%;2009年贵州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97立方米/人, 远高于山东和河南的302立方米/人和348立方米/人, 无论贫困发生率还是贫困人口, 贵州都远高于山东、河南 (见表1) 。再如, 以色列是典型的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 但其经济却非常发达。由此可见, 水资源量多寡与贫困并无直接联系, 但能够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是灌溉条件越好、水资源利用率越高, 贫困越少, 反之亦然。以黄河流域为例, 按照世行每人每天1.25美元贫困线标准, 经过购买力平价换算后, 灌溉农业区的贫困发生率为19.4%, 远低于雨养农业区的41.4% (Ringler, 2010) 。再如, 山东、河南2009年的灌溉率分别为65.2%和63.5%, 远高于甘肃、贵州的27%和22.7%, 其贫困发生率和贫困人口均远低于甘肃和贵州。说明灌溉条件越好, 贫困越少, 因此分析水资源短缺同贫困关系, 应该侧重分析水资源获得能力同贫困的关系。
(二) 干旱与贫困
我国贫困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 依赖种植业维持生计, 依据国家贫困监测2009年对2341个贫困村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贫困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概率是其他地区的5倍, 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危害更大, 严重影响其生计安全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 。2009年各类自然灾害中 (旱灾、水灾、病虫害、冷冻灾害、干热风灾、动物疫情、泥石流或山体滑坡、地震等) , 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比例高达70.8%, 给贫困人口生计带来的威胁最大。依据中国扶贫基金会调研报告显示, 2009年秋季持续至2010年春季的西南五省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2亿元, 受灾人口超过5826万人, 218万人返贫。
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中国贫困监测报告2010》
2009年全国共有10个省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超过100万公顷, 这10个省份中扶贫重点县共有282个, 占全部扶贫重点县的48%。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甘肃省, 在所有贫困发生率超过5%的贫困地区中受灾最严重, 受灾面积达到154万公顷, 占农作物总播种比例的39%以上, 或许这也是2009年甘肃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原因之一。
(三) 粮食单产、灌溉率、旱涝保收率与贫困
国家贫困县粮食单产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贫困县的粮食单产水平在1500千克/公顷到3500千克/公顷之间, 与之相对, 全国大部分县的粮食单产水平都在3500千克/公顷和7500千克/公顷之间;只有18%的贫困县单产水平在5500千克/公顷到7500千克/公顷之间, 而全国这一数值为38%, 与此相对, 有33%的贫困县的粮食单产水平在1500千克/公顷, 全国这一指标数值为13%。
贫困县灌溉率明显低于全国。贫困县中有约35%的县灌溉率低于20%, 全国这一数值为26%, 贫困县比全国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全国有约27%的县灌溉率超过80%, 贫困县只有17%的县灌溉率超过8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贫困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需要加强投入。
同有效灌溉率相比, 我国耕地旱涝保收率较低, 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约有52%的贫困县旱涝保收率低于20%, 全国这一数值为41%, 贫困县高出全国水平11个百分点;全国有24%的县旱涝保收率高于60%, 贫困县只有13%, 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
粮食单产同灌溉率呈明显正相关, 单产水平越高地区灌溉率越高, 贫困县由于其灌溉率低, 相应单产水平也较低, 北方地区这种趋势更明显。例如内蒙古、甘肃、宁夏其粮食单产水平高于7500公顷/千克的地区, 灌溉率基本上都高于80%, 灌溉率水平低于20%的地区, 其粮食单产水平绝大部分低于3500千克/公顷。旱涝保收率同粮食单产也存在类似较明显正相关关系, 大部分粮食单产水平高于5500公顷/千克的地区, 其旱涝保收率也高于60%。
二、水资源、气候变化与贫困之间的实证模型分析
水资源、气候变化与贫困之间的实证模型分析及分析结论如下:
(一) 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对不同粮食单产水平县的贡献率
本研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 (Cobb-Douglas) 形式生产函数采用四个方程判定粮食单产和灌溉率、旱涝保收率的关系, 设计四个方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对全国和贫困县粮食单产贡献率的差异。通过对粮食单产水平最低的10%, 25%, 中位数50%和最高单产75%及10%的县的数据资料进行分位数回归, 模型结果表明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对不同粮食单产水平县的贡献率不同, 存在如下差异 (见表2) :
1. 粮食单产水平最低的10%的县
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 灌溉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056%, 贫困县提高0.607%, 贫困县灌溉率的贡献是全国的10.84倍;旱涝保收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079%, 贫困县会提高0.94%, 贫困县是全国的11.90倍;同样提高1个百分点, 全国旱涝保收率对单产的贡献比灌溉率高0.023%, 贫困县为0.333%, 贫困县是全国水平的14.48倍。
2. 粮食单产水平最低的25%的县
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 灌溉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粮食单产会提高0.055%, 贫困县提高0.6%, 贫困县是全国的10.9倍;旱涝保收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113%, 贫困县会提高0.782%, 贫困县是全国6.92倍;同样提高1个百分点, 全国旱涝保收率的贡献率比灌溉率高0.058%, 贫困县为0.182%, 贫困县是全国的3.14倍。
3. 粮食单产水平位于中位数的县
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 灌溉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115%, 贫困县提高0.594%, 贫困县灌溉率的贡献是全国的5.17倍;旱涝保收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191%, 贫困县会提高0.735%, 贫困县是全国的3.85倍;同样提高1个百分点, 全国旱涝保收率对单产的贡献比灌溉率高0.076%, 贫困县为0.141%, 贫困县是全国的1.86倍。
4. 粮食单产水平最高的75%的县
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 灌溉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136%, 贫困县提高0.452%, 贫困县灌溉率的贡献是全国的3.32倍;旱涝保收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18%, 贫困县会提高0.569%, 贫困县是全国的3.16倍;同样提高1个百分点, 全国旱涝保收率对单产的贡献比灌溉率高0.044%, 贫困县为0.117%, 贫困县是全国2.66倍。
5. 粮食单产水平最高的10%的县
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 灌溉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0903%, 贫困县提高0.387%, 贫困县灌溉率的贡献是全国的4.29倍;旱涝保收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全国粮食单产会提高0.116%, 贫困县会提高0.476%, 贫困县是全国的4.1倍;同样提高1个百分点, 全国旱涝保收率对单产的贡献比灌溉率高0.026%, 贫困县为0.089%, 贫困县是全国3.42倍。
(二) 模型分析结论
第一, 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情况下, 在所有分位数回归中, 提高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系数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向, 这和描述统计分析中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表明灌溉条件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增强对粮食单产提高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 今后为适应气候变化应改善灌溉条件, 增加旱涝保收耕地面积。
第二, 同全国水平相比, 贫困地区灌溉条件和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改善带来的效果更显著, 今后贫困地区应改善灌溉条件, 增加旱涝保收耕地面积, 提高贫困人口水资源获得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三, 最低粮食单产组 (单产水平最低10%的组) , 改善灌溉条件增加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的扶贫效果最显著, 增加1个百分点的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 最低粮食单产10%的贫困地区单产将分别增加0.607%和0.94%, 而全国这一指标分别为0.056%和0.079%, 贫困县增产幅度分别约为全国的11倍和12倍。这些地区是我国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地区, 自然条件最恶劣, 灌溉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这些地区最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的破坏, 存在基本生存权利被剥夺的贫困现象。
第四, 不论全国还是贫困地区, 旱涝保收率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率均大于灌溉率, 贫困地区旱涝保收率对粮食单产的提高效果更明显, 这和统计描述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一致。
第五,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农业生产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应该在最贫困地区增加旱涝保收耕地的面积。模型结果表明最低10%的产量组贫困县提高1个百分点旱涝保收率对单产的贡献比灌溉率高0.333%, 全国旱涝保收率对单产的贡献比灌溉率高0.023%, 贫困县是全国的14.5倍。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模型分析及结论, 提出了关于我国今后政策改革的相关建议, 具体如下。
(一) 应加强甘肃、贵州等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地区灌溉基础设施投资
本研究结果显示, 改善我国极端贫困人口集中地区灌溉条件、增加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的扶贫效果最显著。甘肃、贵州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灌溉基础设施最薄弱、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地区。具体来看, 甘肃2009年灌溉率为27.14%, 位居各省市灌溉率倒数第三,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2个百分点 (全国为48.7%) ;同时甘肃是我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 2009年贫困发生率在各个省市最高, 贫困人口超过400万,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长期面临干旱缺雨, 贫困人口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贵州2009年在全国各省市中灌溉率最低, 贫困人口最多超过500万, 灌溉率只有22.65%,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同时贵州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石漠化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造成贵州等西南石山区饮水困难, 威胁贫困人口生计安全。建议政府加强甘肃、贵州等贫困地区灌溉基础设施的投资, 确保专项资金用于旱作农业生产, 通过改善甘肃、贵州的灌溉条件, 提高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通过提高粮食单产, 使贫困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注:*、**、***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下显著括号中为数值标准差计量软件:Stata 12
(二) 灌溉设施比较好的地区应进行灌溉管理转权改革
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灌溉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更重要的是进行灌溉管理转权改革,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理论界认为灌溉管理转权是分权改革的过程, 通过农户或用水户的参与, 重新有效地分配各种利益集团的责任和权利。灌溉管理转权的一个重要理论假设是地方用户能比中央资助的政府机构更有动力, 使灌溉水资源管理更有效率和持续性。通过农户合作机制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 政府适当补贴, 帮助其自立发展, 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户需求表达机制, 保证农户的心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体现, 以农户的需求作为建设项目选择决策的依据,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降低交易成本, 增加农民参与灌溉项目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
(三) 增加单产水平低的地区灌溉投资和农户培训
从扶贫角度考虑, 单产水平低的地区灌溉设施严重不足, 今后应该加大这些地区灌溉投资。此外, 还应加强为低产量水平组的农户提供实用的、易掌握的农作物种植技术, 通过对农户的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 从而有效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提升扶贫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刘静.灌排条件改善对减贫效果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2013 (9) .
8.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八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循环;水资源;影响研究
在经济与工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中,进而促使全球呈现不断变暖的发展趋势。IPCC第四次评估中明确表明:2010年至2015年全球的地表温度线性趋势是0.84摄氏度,估计在212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有可能会上升1.2至6.5摄氏度。全球变暖最主要特征就是气候变化,这种变化将会影响地球上的水资源及水循环,加剧环境问题的恶化。对此,笔者研究了气候变化给水资源及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定量评估了水资源及水循环所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流域水文不但会受气候变化所影响,还会因为人类活动发展变化。而在不同的流域地区,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会对径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前学者在研究水资源的影响因素时,只是单一的研究人类活动或者是气候变化,很少将这两者综合到一起进行分析,并且大多数都是定性研究。在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程度逐渐加重的过程中,对二者在径流变化方面进行的定量区分被众多学者所关注,并成为现在重点的研究内容[1]。
现在经常应用的研究思路就是:在掌握流域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水文模型,把天然水文阶段明确的划分成人类活动与天然两个时期,利用模型对这两个时期的径流量进行模拟,然后根据实际测量的径流量来计算,把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会对径流造成的影响区分开(如图1)。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水文模型可用分布式模型,还可以应用集总式模型,但人们经常应用分布式模式。
图1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会对径流变化造成的影响
在分析以后影响径流变化的贡献率时,其一,要对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假如这两者是影响径流变化的两个独立因子,通过水文模型对单个因子在未来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进行模拟,然后将这两者的影响程度放在一起比较,看哪个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大[2]。
二、预估以后气候变化会影响水资源及水循环向着什么趋势演变
(一)对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介绍
气候变化情景主要是在假设基础上进行建立的,并合理的描述未来气候的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应用时间类比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GCMs输出方法、任意假设方法和空间类比方法对气候变化情景进行设计。现在应用GCMs输出方法设计的气候情景,从以前的渐变试验和平衡试验两种情景转变成SRES情景。传统应用的渐变和平衡这两种试验情景主要是通过调整基准气候得出来的,而SRES情景是在分析社会经济状况上得出的,注意包括以下情景族,一共有温室气候参考情景40个,A1与A2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可是社会与经济有不同的发展程度;B1和B2主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是同样存在不同的发展程度。
(二)对水文模型进行介绍
在选定气候情景以后,要对水文模型进行选择。我们可以利用水文模型对水文现象进行模拟与概化。特别是在研究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的背景下,使得水文模型大范围被使用。现在人们经常应用的水文模型包括:概念性、分布式物理型、水量平衡型、统计回归型等几种水文模型。其中从概念性水文模型发展成分布式水文模型是现在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研究尺度开始向着全球尺度方向发展。现在经常被人们应用的分布式模型包括DTVGM、VIC、SHE、SWAT等模型。在应用水文模型探究水资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时,要对模型的参数变化、率定、精度、通用性、方便性、兼容性的进行重点考虑。
(三)对陆、气模型耦合进行介绍
相比于流域水文模型的尺度,GCMs具有较大的网格格距,不能将输出结果直接应用到水文模型中。所以,人们经常应用情景耦合方式和流域水文模型来预测和研究未来的水资源变化。一直以来人们都应用水文和气候两种模型进行单向连接研究,也就是应用降尺度的方法对气候模式输出结果进行处理,然后将其当作水文模型的实际输入。现在降尺度的方法包括动力统计、统计和动力几种方法,其中统计这种降尺度的防范应用范围较广,动力统计这种降尺度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三、探究了在气候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管理水资源的方案
国内外一些研究人士开始对此方面加强了关注,2011年美国就在水资源及气候变化两方面进行研究,并编制了管理报告。美国在规划水资源中分析了气候情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变化趋势。近几年来,国内通过开展项目与课题研究来应对水资源适应性问题。我国设立专门水资源适应对策,其目的就是根据模型成果及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探究水资源适应性的管理手段,同时分析和探究适应性方案的制约因素以及成本效益,探究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水资源适应性的模式、管理制度等,进而制定保证水资源及降低气候风险的政策与措施。
结语:
总之,在对水资源适应性进行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发生水文实践的概率、响应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变化会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等等。但是因为公众对以上研究不够重视,并且在研究水资源适应性方面还较为薄弱。所以,必须明确探讨水资源所受气候变化影响是非常艰巨的,进而提升水資源的适应性水平。
参考文献:
[1]陆垂裕,孙青言,李慧等.基于水循环模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评价[J].水利学报,2014(6):701-711.
[2]陈陆望,殷晓曦,陈园平等.采动影响下矿区深部地下水循环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2):85-90.
9.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篇九
气候是发展农业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能源和生物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这些资源环境的质量状况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农业又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出现的现实,如何适应气候环境变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农业产业的保证
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极为密切。由于气候因素覆盖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由光、热、水和风能等能量和物质要素组成的气候资源是潜力很大的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而旱、涝、风、寒等气象灾害又是威胁农业的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的地域差异生产水平,年成丰歉及作业和管理水平等均受到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的制约和影响。总体上说,广东丰富的光、热、水气候资源是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但各种气象灾害又是发展农业的限制因子。
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农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例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如何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就需做到顺天时量地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所谓顺天时,就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应气候变化。如果没有弄清气候资源和气候变化的特点,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就会带来盲目性,就会受到违反自然规律的惩罚。
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人类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将导致极端气象事件日趋严重,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可能日趋严重。因此,加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不利气候造成的损失,是发展农业的保证。
二、对策和建议
虽然气候变化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针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据专家分析,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矿物燃料排放的CO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据报道,目前我国CO2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然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陈旧,能源消费强度大,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高。同时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潜力又受到能源结构、技术和资金的制约,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减少CO2排放量的潜力有限,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受到影响。
据报道,地球上的大气碳氧平衡,60%靠森林(含植被),40%靠海洋(含湿地及淡水水域)。21世纪初全球的森林面积只有800年前的30%,吸碳制氧量下降了70%。当前,大气中的CO2由工业革命前的0.0275%上升至0.351%,并将逐年上升。因此大力造林绿化和保护海洋、水域和湿地,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
大力开发气象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缓解气候变暖的措施。风能和太阳能是再生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据估算,我国陆地上的风能资源总量为32·26×1011瓦,实际可开发量为2.53×1011瓦。据不完整的资源估算近海(水深10米,离海面10米高)的风能资源储量约为陆地的3倍多,即7.5亿千瓦。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104亿吨煤,因此,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可以解决农业用电的问题。在农业方面应不断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发展生物技术等学科,科学的改革种植制度,适应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减少农业生产CO2排放源,提高碳汇库潜力,发展相关学科,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模拟和研究。
土壤和水环境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而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因此,加强土壤污染物的监测,推广清洁农业生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对农业水资源环境认识,建立全民节水型社会,开发和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应用,强化监测技术手段,保护水环境,缓解水资源危机。
对于农业废弃物应实现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化开发,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管理。对于面源污染治理要从源头抓起,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合理时空布局,加强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预警系统。
10.淮南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篇十
张中平1刘正本1袁绪永2
(1.安徽省淮南市气象局淮南232007;2.寿县气象局)
摘要本文基于近52年来气象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淮南市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并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结合淮南市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实际,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关键词气候特点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1气候特点
淮南的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沛,秋爽而天气晴朗。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1雨热同季的优越性
淮南市年平均气温15.3℃,全年无霜期224天,年日照2279.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937.2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无霜期长,适宜于稻、麦、油、豆等多种粮食作物种植与生长。同时也孕育了“三山” “三水”(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的美好生态环境。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利用率高,气候资源相对更北地区较为丰富。
1.2南北气候的过渡性
淮南市位于北纬32~33度,位于这一纬度带的地区大致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但因这一地带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为悬殊,所属气候类型也千差万别。自江苏省盐城向西,分别出现了平原、丘陵、高山、高原、沙漠、濒海、近海等地形地貌,也就出现了海洋性季风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西亚沙漠气候、地中海海洋性气候、美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等。淮南大致是这一纬度带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个地区。
淮南兼具南北气候的特点。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农业生产也兼具南北特点。例如,作物既有暖温带的小麦、大豆、山芋、高梁、玉米、绿豆、豌豆等,也有亚热带的水稻、油菜、麻类等。
1.3两岸气候的差异性
春秋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说明对淮河两岸气候的差异性早有认识。淮河以南地区水田居多,作物多以水稻为主,渔业也有一定规模。淮河以北多旱地,以小麦,大豆为主,沿淮夏季水稻也有种植。统计表明,淮河以南地区气温比以北地区偏高,多年平均偏高0.3度。降水量淮河以南多于淮河以北,多年平均偏高30毫米,在降雨日数上,淮河以南略多于淮河以北,但降水强度的极值出现在淮河以北。淮河两岸的气候差异除天气气候成因外,还可能是因为:(1)地形不同。淮河以南地区
地形属于丘陵,岗地;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其气候响应能力比淮河以南地区要快。(2)城市的热岛效应。淮河以南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
1.4气象灾害的多发性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一年四季都会有气象灾害出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冰雹、大风、倒春寒、寒潮、晚霜冻等。夏季主要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暴、大风等。秋季主要有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寡照、大雾等。冬季主要有寒潮、冻害、大风、大雪、大雾等。旱涝是淮南的主要气象灾害。旱多于涝,涝重于旱。
2近52年来的气候变化与影响
2.1气候有变暖趋势
通过对1955-2006气象资料进行统计表明: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趋势最为突出。1994年以来的13年中,年平均气温年年偏高,其中有8年异常偏高1.0℃以上,有3年(1998、2004和2006年)异常偏高1.5℃以上,而2006年年平均气温达17.2℃,异常偏高1.6℃,为1955年以来最暖的一年。从四季温度年际变化来看,冬季(12~2月)、春季(3~5月)、秋季(9~11月)温度均有升高趋势,以冬春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入冬推迟、冬季变短,入春提前、春季变长。自1990年以来,已连续出现了17个暖冬天气,除了2004、2005两年冬季平均气温正常外,其余年份均显著偏高,其中1998、2006两年冬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2.5℃以上,是1955年以来最暖的两个冬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沟、塘、河、湖冬季结冰甚至封冻是常有的事,1954年末的冬季,淮河全线封冻,冰上可以走汽车。而最近十几年,不仅河湖等大面积水体不会结冰,连沟塘也难得见到薄冰。气候变化是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
在农业方面,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作物气候生产力增加。同时作物有效积温和作物生长期也随温室效应增强而增加。沿淮地区≥10℃积温平均增加15%,作物生长期延长大约30天,这对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较为有利。而暖冬天气有利于病毒、虫卵的越冬,对病虫害防治不利,农业生产成本也将因病虫害肆虐而增加。同时暖冬易造成小麦、油菜冬前旺长,抗寒能力下降等。
气候变化对淮南市农业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使农业种植制度发生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淮淮北基本上以种植旱粮为主,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过多年调整,大部分农田以一麦一稻为主;农作物种植品种发生改变,小麦种植一直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由于冬季增温明显,现在春性品种面积有扩大倾向;年平均气温升高导致积温增加,作物成熟期提前。最近7年(2001~2007),沿淮地区0℃和10℃积温,除2003年偏低外,其它6年均偏高。积温总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有促进作用。午秋二季作物成熟期均有提前趋势,2007年秋季水稻的成熟期约提前5-7天;由于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旱涝灾害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加大,农作物产量波动增大。
2.2降水处多雨阶段
近52年来,淮南市总体上年降水量略有增加,但年际、月际之间变幅较大,旱涝灾害增多,强度增大。仅进入21世纪以来的7年中,就出现了2001年的大旱和2003、2005及2007年的严重洪涝。2001年的汛期降水量只有172毫米,比大旱的1978年汛期降水(241毫米)还要少,而且是春夏秋三季连旱,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最近几年,淮河流域处于多雨期,2003、2005、2006、2007年汛期降水量均偏多3成以上,2007年更是偏多6成以上,6~8月降水量达到780毫米,形成了淮河流域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2007年7月8~9日,淮南市普降特大暴雨,其中凤台县新集日降水量达到462毫米,最大1小时降水量达到89毫米,均大大超过田家庵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
2.3其它气象要素变化加剧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淮南全年无霜期天数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平均无霜期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了约16天。全年日照时数有减少趋势,以2003年最为显著,全年日照时数偏少约400小时,其原因除了2003年阴雨日数较多外,也与最近几年电力、化工工业的发展,排放较多的气溶胶有关。其它方面如大雾日数增加,也与空气污染有一定的关系。
蒸发量近年来有加大趋势。这和淮南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下垫面改变较大有直接联系,蒸发量增大将导致径流的变幅增大,旱涝发生的频率增加。
由于淮南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空气中由燃料产生的CO2较多及人为的空气热源等原因,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淮南市区平均气温比郊区高约1℃,最高、最低气温高约1.5~2.5℃,热岛效应明显。
3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点建议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7年12月15日在印尼巴厘岛落幕,180多个国家在最后时刻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基础。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被要求限制排放量,但在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正作出积极的努力。淮南作为工业化城市,作为产业单一的能源城市,其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为保持淮南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建议从趋利避害的角度,从长计议,积极应对。
3.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
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就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强领导,认真研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专家队伍,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3.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对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较为专业化的防御队伍,建立完善公共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三是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学普及,增强全民灾害意识,规划建设普及场所,普及灾害防御知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建立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碳汇交易
据安徽省淮南市矿业集团透露,其下属公司因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去年被奥地利政府重金买断。奥地利政府出资527万欧元,给该集团公司潘
一、谢桥两个矿井在2007年到2012年期间由于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指标总量30%的部分预付款。这就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应对局面中,也是发展与困难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行动,既保护全球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说也是有利的。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规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如不能完成将面临惩罚。而事实上,发达国家根本无法单独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任务,但《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指标,这一机制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奥地利政府就是通过购买淮南矿业集团利用瓦斯而减少排放CO2的指标,来完成《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他必须承担的责任目标。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为700亿美元,潘
一、谢桥两矿的CO2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达成的交易。淮南市应积极研究对策,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体系,积极申报国际减排指标项目,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将节能减排的成本进行转移,并充分利用交易资金和技术,对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或进行技术改造,减缓在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3.4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煤电化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减少CO2排放。在农村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7年9月,安徽省气象局清洁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试验项目“风力提水,节能灌溉”,首次在马鞍山江心乡蔬菜基地安装并运行,开始为基地提供水源,这是充分利用风能资源欠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环保型能源的一个成功先例。
3.5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和对策研究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面和负面都有,而对大部分地区则可能是负面的,总体而言,气候变化越剧烈,负面影响就越大。
考虑到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加之灌溉条件优越,一是应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建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二是大力宣传和利用优质气候资源在旅游业上的优势,景随时迁,四季不同,温润的气候条件,繁茂的生态环境,宜居宜游。
3.6发挥南北过渡带的气候优势
鉴于淮南南北气候兼而有之,一是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同时注重引种气候适应能力较强的国内外优良品种,包括建立生物气候驯化基地。二是考虑地域性气候差异,比如比更北的地方热量资源丰富,农作物生长期更长,发展秋延或冬季蔬菜生产,供应本地和北方地区。
3.7在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引入气候论证
在重大项目建设之前,建议对气候和气候变化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在规划的同时,做好气候论证。如在淮南市城市规划中,考虑淮河北岸地势开阔,盛行东北偏东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煤电化基地可考虑布设在这一地区。而风在迎风坡形成上升气流,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城市可考虑依山而建,山南冬季受寒冷北风影响相对较小,夏季受东南吹来的海洋性气流影响,感觉凉爽,山南利于城区建设,以缓解目前城市急速膨胀产生的热岛效应。除了利用山体绿地,水面、风也是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因素。水的热容量大,对气候变化有稳定器的作用。淮南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淮河、高塘湖、胡大涧、石涧湖、瓦埠湖、城北湖、花家湖、焦岗湖,还有塌陷区积水而成的湖泊,水域大多位于淮河以南,与三山相连,因此,淮南的城市建设也可考虑滨水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农村住房用地,也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确保农村住房安全。如能考虑气候要素,不在低洼处建房,一旦受灾,即使庄稼被淹,也不至于无家可归。
3.8加强气候变化宣传,树立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11.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十一
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 全球逐步进入到工业化和经济化发展的时代,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微量气体的浓度不断攀升, 促使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将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势必会对水资源质量造成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发展和进步, 制约经济发展。因此, 对水文水资源体制和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只有更好地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 了解水文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2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现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气候变化开始展开深入探讨, 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我国实行的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中, 包含了气候异常对水资源和水分循环的影响评估模型, 选取了青藏高原与淮河流域作为研究的区域, 设立了淡水资源影响综合评价的专题, 对未来气候影响水文水资源进行预测和对比。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气候变化对于流域内水量平衡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洪水频率及干旱频率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水质污染的影响。
3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方式
通过分析可知, 当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具有一定特殊性, 主要是以气候变化所引起的降水、流域气温和蒸发等作为基本指标, 分析此类因素的具体变化情况并加以科学化的预测研究, 为流域供水影响以及径流增加趋势的推断提供可靠的支持, 从而保证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可靠性。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 主要以集成法、影响法和相互作用法作为探讨气候变化的评价影响方式。影响法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重要方式, 在气候发生改变的条件下, 水文循环分量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且发生明显转变, 此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气候变化情境设计-水文变化-影响研究”模式开展研究分析, 为保证研究的可行性, 应当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情景定义, 合理选择水文水资源模型后, 对该模型进行构建和验证。在输入数据后, 将水文循环整体过程加以科学化模拟, 评估水资源影响结果, 并结合实际影响情况和气候变化规律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3.1 气候变化的情景生成技术
不同区域条件下其气候变化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于气候变化预测的准确度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情景生成技术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预测, 是对气候变化时间、气候状态以及气候分布等进行预测。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 基于已经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成果来看, 气候变化情境生成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方式, 分别是任意情景设置和长期历史资料分析。
就任意情景设置方式来看, 其主要是指依照气候变化范围给定温度、降水以及湿度等气候变化要素, 通过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组合加以分析和预测, 促进气候变化情景生成得以实现, 开展敏感性分析。
就长期历史资料分析方式来看, 其研究气候变化对水文书资源影响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具体方式, 包括时间类比、空间类比和古代相似法。时间类比在实际研究中能够依据历史数据资料上的记载就气候变化实际情况开展对比分析, 准确把握气候冷暖气的具体情况, 对自然变化的气候进行合理选择。空间类比法是将特定区域条件下的气候变化情况看成是区域气候变化的具体情景, 在大气环流以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 情景比较数据集往往可靠性较低。而古代相似法在实际研究中能够基于地质地貌的考察将古气候变迁规律合理运用于现代气候情景中, 开展科学化分析, 建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并开展类比推理, 从而准确把握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3.2 水文模型技术
第一, 经验统计模型。依照同期的降水量、径流量和气温, 对观察资料进行数据比较, 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建立和分析, 探讨长期变化产生的规律, 构建统计模型。要模型建立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 例如地质地貌、流域面积和植被情况等。不同地域的反蒸腾效应和洪涝频率会对气温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结合地域的平均变化情况, 对波动性较大的效应进行统计和测试, 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 才能更加准确地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二, 概念性水文模型。在不同区域水量平衡的基础上, 陆地上的径流降雨通过蒸发、渗透和产流的过程后, 到出口断面重新生成径流的模型。这类水文模型是将水文物理现象的物理过程作为基础, 对径流和气候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分析出流域内水资源产生的效应。这一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通常会忽略土壤、地形、植被等参数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通常是将流域内当作整体来看待。
第三, 分布式水文模型。按照各个地域植被、地形、土地利用率、土壤和降水量的差异, 将流域整体划分为不同的水文模型单元, 在每一个独立的单元上, 用一组经过统计后的参数来反映此部分流域的特性, 这种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大陆尺度。
4 结论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重要课题, 为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应当准确把握气候变化规律, 并以该系统作为指导思想, 通过对水文模型的合理应用, 将气候环境与水文模型进行有机融合, 结合区域内部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植被、地形、流域等综合特征, 建立规范化的气候模型和水文模型, 以便开展科学化的研究与分析, 提高模型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 结合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 采取可行的措施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利用, 真正推进整个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 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人类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加大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 使得全球气候变化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逐渐成为整个社会高度重视的环境问题,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以推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研究意义,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1]马奕, 胡坤.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民营科技, 2014 (6) :60-67.
12.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十二
水资源是人与其他生命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质量,水资源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国民经济发展,但这也对水资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使得北京成为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由于未来的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划对水资源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构建了气候干旱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的北京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而在中国北方干旱化大背景和北京城市规划目 .标的基础上,设计了规划发展情景、气候干旱情景和适应对策情景并进行了模拟分析.1990~2005年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SD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北京水资源的复杂变化过程.2006~2020年的模拟结果显示气候干旱下北京水资源可供应量减少到29.88×108m3,比起2005年减少了7.62%,远低于按规划目标发展下的水资源需求量52.83×108m3.在水资源的约束下,人口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北京可承载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人口分别为128.05×108元、3 152.69×108元和1 167.18×104人,远低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设想.比较3种适应对策,开展调水工程对人口承载力影响最大,依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比较小.综合各种适应对策和气候干旱作用之后,水资源可供应量、人口和经济发展承载量接近或超过规划目标要求.
作 者:黄庆旭 何春阳 史培军 赵媛媛 杨洋 HUANG Qing-xu HE Chun-yang SHI Pei-jun ZHAO Yuan-yuan YANG Yang 作者单位: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刊 名:自然资源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年,卷(期):2009 24(5) 分类号:P964 关键词:干旱化 水资源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 情景模拟 北京★ 气候变暖改变世界体育论文
★ 空中爆炸下舰船动态响应数值模拟
★ 复杂荷载下疲劳的非比例硬化数值模拟
★ 气候的变化与我们的应对
★ 伪谱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 振荡翼型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 秦岭山区一次冷空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 引水隧洞衬砌设计的数值模拟分析
★ 模拟发动机冷流填充过程裂纹内流场数值模拟
13.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十三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温带草原植被的影响
在月、季节、生长季和年4个时间尺度上,采用Krigging空间插值方法对1982-的降水、气温数据插值生成栅格影像,将其与1982-19的NOAA/AVHRR NDVI影像进行相关分析.同时,综合分析了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降水、气温、区域潜在蒸散量、区域实际蒸散量的年际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降水是制约本区植被生长的根本原因,夏季降水量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最为显著,7-8月份的降水对下月植被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得出中国北方温带草原植被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的空间分布图.
作 者:李霞 李晓兵 王宏 喻锋 余弘婧 杨华 Li Xia Li Xiaobing Wang Hong Yu Feng Yu Hongjing Yang Hua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875,北京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年,卷(期):42(6)分类号:P4关键词:气候变化 温带草原 陆地生态系统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14.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十四
学习过程
一、全球气候变化
1、(结构预习)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史是怎样划分的?
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地质 历史近现代
2、(协作指导)阅读教材及图4―19分析完成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阶段划分和变化特点并完成教材P96活动内容。
地质时期气候的变化划分为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具体的气候变化为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课后活动:
①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
②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
③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3、(协作指导)阅读图4―20及教材内容分析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产生怎样的影响?
公元前50到1500年的是一次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是一次寒冷期。
具体影响是: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展。
寒冷期:欧洲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4、(协作指导)阅读图4―21、4―22及教材内容分析近现代的气候中气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是什么?降水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气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依据是雪线升高和冰川面积的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
中高纬地区和热带地区的降水有增加的趋势,亚热带地区有减少的趋势。
5、(拓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及森林的砍伐。
未来的气候变化幅度是气温升高,2100年升高1。4℃~5。8℃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协作指导)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①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热量资源和水资源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暴雨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非洲一些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引起物种灭绝。
④影响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业等部门受影响显著。
⑤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
2、(协作指导)完成教材P100探究活动第1、2题。
①上升0。3米,大港区、塘沽区及汉沽区的一部分;上升1米,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及天津市区、宁河县、津南区、静海县的部分地区。
②若海平面持续上升,天津沿海低地被淹,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到影响。
15.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 篇十五
摘要:水文水资源研究工作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自然环境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稳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近年来,相关科研团队对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各地区水文水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为相关研究方案的制定以及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气候;水文;水资源;
现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针对水文资源所开展的研究也的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一方面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很多科研部门开始全方位探讨水资源管以及相关优化的要点,而在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当中,从事水文资源研究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对气象变化等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其首先由于现阶段水文以及水资源环境已经开始给人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气候的变化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对水文水资源管理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
1、我国的相关研究工作内容分析
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就逐渐展开了气候变动以及水资源水文变化的研究工作。自然科学委员会借助基金有效支持了相关的大型研究项目,包括海边变动受到气候的影响,着重对华北以及西北的水资源变动情况进行了剖析,国家科委也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动的研究工作,在了解气候出现变动时,水资源受到的具体影响的同时,还对有效的适应对策进行了确定,在进行自主型的.研究工作的同时,还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共享相应科研成果,以便可以加快研究进程。建设了多种研究模型,对水分循环受到气候的影响进行评估,在研究中发现,当气候出现异常的情况时,淡水资源会受到影响,研究主要围绕具体的变动阈值展开。针对全球变暖的情况,来对北方区域存有的干旱状况进行了解,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之后发现,需重点掌握水资源、人类生产生存活动与气候情势变之间的关系。
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之后可以发现,我国主要研究的气候变动给水文以及水环境带来的以下几方面影响:流域水量平衡、区域具体的需水量以及供水量、干旱以及洪水频率、农业生产的实际灌溉量以及供水系统以及水质。在研究供水系统的情况时,研究重心被放到了脆弱性、恢复性以及可靠性几个方面。
2、气候变化和水文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2.1关于降水分布和降水强度。
气候直接决定降水,无论是降水的时空变化还是总降水量,气候都是其决定因素。而降水和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受到气候的变化,我国内陆的很多地区降水量分布和总量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不仅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给水利工作的开展和水文治理工作的开展方式带来变化,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控制好降水流量。
除此之外,在气候影响之下,降水量出现变化,进而会导致一系列影响,例如该地区的蒸发量、局部小气候等等情况都会随之出现变化,而如果将水分布产生变化,也会给农业的发展和水利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问题。
2.2关于冰川的融化。
全球变暖是一个气候方面的概念,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冰川融化为开始出现,近年来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提高,融化速度也开始逐渐加快。受此影响,冰川的面积不断缩减的同时自然灾害的出现也开始无法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迅速采取对策加以遏制和应对,必然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很多河流也依赖于冰川径流作为自身河道的补给,如果冰川消融速度过高,势必会导致地表径流两的增加,短期内形成较大的防洪防汛的压力,之后也会由于冰川的消失导致河道的干涸,给流域内的居民生产生活的开展造成不便。
在这种情况下,水文管理部门和水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对于气候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极检测水文水资源系统,并且采用功能完善、质量好的设备仪器,更新检测技术,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水资源应用的合理性,规避自然灾害。
3、水文水资源中气候变化研究的技术应用
3.1关于情境再现生成技术。
情境再现生成技术在现阶段的水文水资源研究过程中是一种最为关键的方法和手段,现在在很多科研团队当中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得益于情境再现生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科研组织也可以及时设置水文水资源情景,并且参考相关历史数据,查询资料来管理这些内容,给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可靠的依据。除此之外,经由情境在线生成技术的应用,科研团队也可以及时预测气候变化后,水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影响,经由这些手段的应用,也可以不断防治自然灾害,并且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管理工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3.2水文模型技术。
目前,水文模型技术主要包括经验统计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构建过程中是以同期降水量、气温和径流量为参考,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资料的对比分析,以总结出气候变化规。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地址地貌、流域面积以及植被情况等。地域方位上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蒸腾效应效果与洪涝活动的发生频率都会出现不同的数值,因此气温变化也会因此出现较强的差异。这就使得技术人员在对区域的平均气温进行变化形势进行研究时,应对当地的各种特征进行数据上的统计,并通过分析参考指标的方式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障。
3.3水文模拟技术。
当选择和使用水文模型来评价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时,主要考虑下列几个因素:模型内在的精度;模型率定和参数变化;现有的资料及其精度;模型的通用性和便于应用;以及与GCMs的兼容性。目前用于估算区域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水文模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经验统计模型、概念性水文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
4、相关研究问题
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之后,发现了在研究活动展开时,一些研究问题影响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合理性,现探讨几种比较突出的研究问题:
研究者受到固化式的研究理念的影响,一直将气候系统以及水文系统当做两种较为独立的个体,研究过程也具有静态化的特点,同时对两种系统进行了平衡处理,在选用研究方法时,应用的也是单向连接的模型建设方法,建设出的用于研究的模型也具有反向化与被动的特点。在大气研究系统中,进使用参数来对水文空间分布与变动情况进行反映,没有对水文循环系统进行更加全面地研究,包括起到的反馈作用与动力机制,只考虑到气候带给水文系统的影响,而没有对水文给气候带去的影响进行反映。这就导致研究工作与实际情况出现了相互脱离的情况。因此应当对水文与气候模型进行调整,提升时空分辨率与模拟精度。
在模拟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可通过气候模型对气候要素变动加以预测,在此过程中,并不能对局部地面尺度数据有效反应,失控分辨率数值也相对较低,研究效果不佳。因此应当尝试运用耦合技术,来对水文与气候模型进行模拟与转化,探寻可靠的接口技术。
传统式的水文模型与当前的水文环境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因此需从物理机制入手,转变水文模型的形式,使其形成分布化的外部形式,增加机制尺度,在利用模型来描述水文循环情况的同时,还要根据其他的水文变动情况,建设其他的模型,反映出不同的水文变动情况,包括水评价模型以及水管理模型,全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城市用水情况。
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流域径流受到的来自于气候方面的影响进行,未来的研究工作需要对水文极端事件、农业灌溉需水以及旅游业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结束语
经过前文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在对气候的研究过程当中,需要将重点放在一些要点问题上,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研讨,积极制定可行的方案来加以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研究水文水资源,给其他工作的开展带来便利。现在仍然有部分地区的研究还较为落后,无法从细节上加以把握,所以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仍然较为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要点予以把握,这样才能给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胡小平,胡志伟.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22-22.
[2]金颖,韩正茂,王凤.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学,2014,5(5):156-156.
[3]马奕,胡坤.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民营科技,2014,27(6):60-67.
[4]胡丰收,张明哲,王海超.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31).
【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阅读训练答案】推荐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的影响教案01-1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案06-12
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进展报告07-10
造林司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09-24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10-23
气候资源12-09
昆明翠湖水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08-03
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与气候的几个“极”11-12
谚语中看小满气候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