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传记

2024-09-18

周恩来传记(共11篇)

1.周恩来传记 篇一

读《周恩来传记》有感

周恩来,这个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他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他都为人所熟悉。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一面高扬的旗帜,在他的一生中,担任了多少重要的领导岗位,处理了多少重大事件,完成了多少重点任务,取得了多少重大胜利…… 周恩来,这个响亮的名字,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魅力与巨大的魄力,昭示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深深记得曾学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样一篇课文,当时我不是很明白周恩来究竟是一位怎样伟大的人物,为什么他受到全中国人民的无尽爱戴、赢得世界人民的敬重。后来,我慢慢了解到,周总理一心为国为民,他的一生不贪图名利,为国家事业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他是20世纪中国最受人敬爱,最有才华、最成功的领袖楷模。

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的总理,是想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的好总理,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而且我们国家的总理很擅长外交,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曾经对我们的周总理有很高的评价,在他逝世那年,联合国都为他降半旗。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不错的声誉和地位,中国与各国的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地改善着!

最近我读了《周恩来传》,加深了对周恩来的方方面面的了解。周总理从小就树立伟大的理想。记得一次开学校大会的时候,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的同学说:“为了帮父母记帐。” 校长问年少的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自信满满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于当时年少的周恩来来说,能够说出这句话来足以说明他拥有伟大的理想。试想我们如今已经二十出头了,可我们却还需要我们的父母老师来监督我们做事,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来,周恩来总理的不平凡之处,这也是伟人的风范!

周恩来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动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周恩来虽身居国家总理之位,却处处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戚谋一点私利,每次亲戚来看他,都是坐公交车。传记中的何树英是跟随周恩来多年的警卫,他从警卫做到卫士长,为了改善周恩来的办公条件,他利用总理出去访问的机会,把总理办公的西花厅简单的装修了一下,说是装修,其实根本就是添置了一点简单家具;一个落地台灯,一对沙发,一块地毯,铺设了木地板,因为西花厅非常阴暗潮湿,总理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休息时间只有2至3小时,腿受寒冷之袭,有时工作时间长了,腿就站不起来。总理访问归来,看到这些布置非常生气,强烈要求将这些东西撤走,坚决不进西花厅办公,没办法,他们只有撤走台灯、沙发。地毯和木地板没有撤,他们一再劝说总理,每次一些老帅们来这里开会都冷的受不了,就留下地毯、地板吧。就这样这两样东西留在了西花厅。

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是有目共睹的。周恩来坚持主张改造社会并传播新思想,针锋相对地反对流行的悲观情绪,并领导和组织了游行。在这期间,周恩来总理也曾经被抓入狱过,但他并没有妥协放弃过,他在狱中向那些同样被抓的同胞们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1920年秋季“觉悟社的年会上,周恩来建议由李大钊领导一次北京和天津各组织的联合会议。他说:“大家一致认为,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并把五四运动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他同“觉悟社”几个成员乘船去法国之前的最后一次政治行动。1922年夏,周恩来回到巴黎参加两次重要会议,代表们在布伦涅森林召开了三天的会议,建立在欧洲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他代表在德国的学生终于在那里正式加入了共产党。1924年8月回到了广州,但任中国共产党两广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在对敌人的战斗中里显露出才华,是一名风云人物。宋庆玲后来回忆起当时她第一次见周恩来时说:“他象是一个年轻但已饱经风霜和多才多艺的领导人,从事革命意志坚定,态度鲜明。”蒋介石不得不提升他,被委任主管黄埔军校的军事管制办公室并兼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

在1934年10月16日时,开始了红军的战略撤退,这就是全世界闻名的长征。当时周恩来带领着约1万人离开江西,长征路上十分艰苦,周恩来从来不搞特殊。长征到云南,他们轻易地俘获了国民党的供应。一次3辆卡车深信不疑地驶向他们红军进行了一次轻易的俘获,其中一辆卡车装满了火腿、药品、茶叶和军用地图,当朱德看到这些物资时,周恩来对他说:“敌人是我们所能想要得到的最好的运输大队,他们送来了我们所需要得到的一切,而他们不要任何代价。”

周总理生于1898年,卒于1976年,他的一生都在操劳。中国的人口数以亿记,而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却没生育,他与妻子邓颖超54年的爱情生活,相爱终身,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海誓山盟,唯有平凡的坚守与互相依靠,而这却使炙热的爱情闪闪发光,他把全中华的儿女都视为己出。在他逝世后,周总理的骨灰无声无息地撒在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从此周总理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祖国,也一直见证着我们的国家的发展。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勤学、作风上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我们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每个大学生都应努力学习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品质。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我们也要有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浪费大学的美好时光,争取在大学有所作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在将来走出社会的时候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2.周恩来传记 篇二

1927年秋, 周恩来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央特科, 下设四个科:总务科负责后勤与善后;情报科负责刺探与反谍;行动科又称红队, 即红色恐怖队, 负责营救同志和清除叛徒;电讯科负责各种联络和培训无线电专业人员。情报科人才济济, 有陈赓、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潘汉年等;而电讯科更使得红军在战场上成为千里眼和顺风耳。1928年11月14日, 由向忠发、周恩来、顾顺章组成特别委员会, 以加强对中央特科的领导。

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 中央特科大改组, 原来人马撤往苏区。新特科由陈云、康生和潘汉年负责。其中陈云负总责, 兼总务科长;康生为副手, 兼行动科长;潘汉年为情报科长。

中央特科成立不到两年, 就在上海租界巡捕房、上海市政府公安局、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南京各国驻华使馆, 以及通讯社、地方法院和其他国民党党政军机关安插了红色特工或眼线, 其中比较出名的行动是成功策反了中统的要员杨登瀛和清除叛徒何家兴、白鑫。

也许有人会问,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众所周知的领导人, 也是红色特工的最高司令。上世纪30年代, 他长期在上海领导秘密工作, 处境非常凶险。当时被捕的人很多, 叛徒也很多, 认识他的人更多, 为何他一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周恩来有从事地下工作的不少“绝招”。

首先看“住”。他经常变换住所, 最长不过一个月, 实际往往只住半个月。因为从邻居注意到消息传开起码要几周的时间, 两周换个住所就最安全。而且, 每换一个地方, 周恩来就改一次名字, 从不疏忽。尤其是知道周恩来住所的人员严格控制, 从不超过两三人。

再看其“行”。由于社会上认识周恩来的人太多, 所以他把外出的时间严格控制在清晨5点至7点和晚上7点以后, 其余时间如无紧急情况决不外出。此外, 周恩来异常细心。他对上海的街道布局、交通走向和人流状况都事先进行过仔细研究。外出时尽量不走主要交通要道, 从不搭乘公共交通, 只走弄堂小巷, 而且从不到公共场所。

再看其“貌”。见过周恩来的人往往会过目不忘, 因此他外出时必经过仔细化妆。他通常以商人的面貌出现, 还留起了大胡子, 使熟人也很难辨认, 因此党内很多人又称其为“胡公”。旁人听了以为他姓胡, 不知是指其貌。

正因为这些众多细心之处所构成的“绝招”, 使得对手们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3.周恩来传记 篇三

天津市南开中学九年一班林婕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随同伯父来到东北的沈阳,在当时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的魏校长为了测验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一次讲“立命”的修身课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为吃饭,为不受欺侮而读书……” 还有一个鞋店老板的儿子说:“为家父而读书!”引的全班同学一阵笑声。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脸色沉了下来,他走到新来的周恩来座位旁边,问道:“周恩来,现在你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庄重地回答。这异乎寻常的回答,使魏校长为之一振,也使得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校长万万没有想到这年幼的周恩来,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老校长高兴得连连点头称赞:“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913年,15岁的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南开学校。那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年代,周恩来深感有改造中国和社会的必要。抱定了立志救国,奋发读书的想法,周恩来对自己下了严格的要求。他给自己定下了五个“不虚度”原则: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正因为有这五个“不虚度”的原则,在南开中学的周恩来学习刻苦,志存高远,品学兼优,在一篇作文中他这样写到:青年为斯世将来之主,果欲尽此重大责任,舍在学时代极力锻炼身心,增进智能而奚求.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成为了中国第一任总理,更成为了倍受世界人民景仰的一位时代伟人。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百年以来,一直在中华学子之间流传,成为我们共同的一句座右铭.实践证明,周恩来这一回答并非灵机一动,也绝不是为讨老师的夸奖,而是他长期以来树立的目标的结果。因为周恩来生于1898年,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心。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周恩来在要离开学校,和老师同学告别时,曾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此后,周恩来便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他与朱德等人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人民革命史册下写下了光辉一页,仅些一举便能说明他的确在为中华崛起而出力啊!

多么远大的理想啊,正因为周恩来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以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我不禁对敬爱的周总理产生了无限敬仰之情,如果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那么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日,就不会远了。今天,中国人不再受到列强的欺负,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富强,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4.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篇四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伟人。依稀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讲到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讲着讲着她竟然在课堂上动情地哽咽起来,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对周总理产生的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在逝世以后仍然有许多人怀念他,仍然有许多人为他所感动?虽然在小学里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已经让周恩来高大伟岸的形象深烙于心,但对他的一生有更深刻系统的了解,是在读了《周恩来传》以后。

读了《周恩来传》,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周总理一心为国为民,一生不贪图名利,为国家事业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他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他是20世纪中国最受人敬爱,最有才华、最成功的领袖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上!

在周总理的童年时期,他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辛,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两个母亲相继去世,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去富户叩门借债,或是送衣物进当铺典押,家中的一切家事和亲戚的往来都由周总理一个人来操持,也许正是这个艰难时期使周总理对为人处事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个经历应该是最早为周总理一次次成功完美的调和国内外的各种关系埋下的伏笔。虽然他的生活贫困,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并没有忘记他的理想。同时,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1910年的春天,在他12岁的时候进书院读书,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在东北当年日俄战场上,留下过少年周恩来的足迹。“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想日俄战兮心酸。”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当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要读书时,有的同学说是为了光耀门楣;有的则是为了入仕;还有的同学则说是为了给父亲记账,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说了一句连校长都为之震惊的话,“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他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后而自觉的参加了革命。

看到周恩来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我不由的回想到我十几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那时的我还在父母的庇佑下,什么都不懂,只想着玩,有时父母不让我出去还很委屈的在家哭,在外面受委屈了就回家告诉父母。与之对比,我真的很惭愧,虽然是我们的生活时代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周恩来是生活在战乱时期,而我们则是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新时代,但12岁的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是那样的浓烈,而那个年龄阶段的我们却什么也不懂。正是小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这一誓言,促使他今后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奔走,为了中国的抗战胜利,为了中国的未来奔走着。也正是他的这种爱国情怀,这种贡献,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敬重,他的史事将被后人所传颂。

周恩来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周恩来总理早年间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不久他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中国共产党每一个关键时刻,周恩来都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维护党的利益。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不仅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还在1954年提出了建设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化目标,组织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推动了国家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并保护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周恩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为之动容。

总理严于律己,一辈子不搞特殊,他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以一位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遵守党的各种纪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弥留之际,他一再叮嘱邓颖超:葬礼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任何人。一定不要搞特殊化。1976年1月7日晚11时,已处于弥留之际的周恩来,辨认出面前的医生吴阶平等守候在旁,声音微弱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生前说的最后的话。1月8日上午9时57分,一代伟人,我们的好总理病逝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终年78岁。这样的总理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佩!我也深深体会到,小学那次课堂上,老师为周总理而哽咽的感情。周总理,一位在我心目中近乎完美的人,一位真正高尚的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周恩来一生,总理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伟大的精神品格。从小立下大志,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做矢志不渝的终生目标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个精神的核心。同时他在工作上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做好事情,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周恩来的精神影响、感动了无数人,记得曾在一本研究周恩来的文集中看到编者的一段放,大意是:“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都应该对任何研究对象客观地

看待,不应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一名合格的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也是必要的条件。但当我们研究周恩来时,却无法坚守这一条。我们无法在研究他时,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所影响。这一点使我们的研究文集带进一许多个人的感情,也许已偏离了客观前提。但也正因为如此,也使我们的目的更明确,更坚定。”

这样的话语,比那些直接赞美的话语更有力十倍、百倍。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带给我们的东西——“周恩来精神”!他品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旱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丰厚的精神宝库。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和精神。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坚信,总理一直以慈父般宽容的心关爱关我们,总理在等待我们年轻一代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怀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5.读周恩来传有感 篇五

周恩来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总理伟大的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拜读《周恩来传》,我仿佛看到了总理潇洒的身姿、翩翩的风度以及他那让全世界为之倾倒的笑容。

当看到他指挥又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时,心中为之喝彩;当看到他辛勤工作几日几夜而不休息时,我又不禁感到一丝心疼。

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潮,抑或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忍不拔,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在他的身上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读完周总理的相关事件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为什么会出现“十万里送总理”的感人事件了,也稍稍的明白了人们对总理的敬意从何而来。同时我也对他充满敬意。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一句这么富含爱国之情,令大家多十分赞同并钦佩的话竟然是从一位12岁左右的学生口中说出来的。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总理之所以能说出这句话是由于他从小深受教育、经历过从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很多人只会说但等到做的时候便为自己找各种逃避或其他的借口,而我们的总理却一直以这句话作为自己一生的誓言,自觉的参加到拯救中国的革命当中。

在军事上,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军事领导人。他根据自己的所学和在国外的所见总结出“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也正是这一句话,这一种观点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很佩服他作为一个领导人在两次中东战争和其他的一些战争是总是不顾自己安危的和战士们站在战争的第一线。无论做什么事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他的这一点像我们标榜了做为一名真正的党员所要做的到底是什么,为广大党员树立了一个模范先锋的形象。

在面对中国处于外国记者想以借助于提问等方式来嘲讽或打探中国现状及消息时,我们的总理面带微笑从容不破的回答那些看似简单却暗藏阴谋的问题,他的柔中带刚和机智幽默的回答常常让提问者尴尬、折服。另做为无数中国同胞中一员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从这里我知道了总理不仅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在外交方面他也能应付自如维护国家的在国际和国内的形象。

在思想方面,总理是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他看到社会现状或及时抛弃了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也意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并全身的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在这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另我敬佩的地方,那就是当他的观点和其他领导人不同并受到排挤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值得我去学习的闪光点。

作为一位时代伟人,和无数扭转人类历史的人物一样,诞生于普通的平民阶层,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崇高的人格精神,最终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好总理,并且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称赞。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像这样在国内外,各界有志之士夸赞周恩来的例子枚不胜举,在周恩来逝世后,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国旗全降半旗。其中有一些国家的领袖不高兴了,说:“为什么不给我们国家死去的领袖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国内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的到的,我也给降半旗”所有人都鸦雀无声!从这些足以深切地体会到周恩来在国内外的重大影响力。

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周恩来南征北战,以各方面的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先后领导一系列的工人运动,指挥了一连串的武装斗争;他适时创办了许多进步社团,发表了大量战斗檄文;他主动参与了许多和谈,促成了好多合作;他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开展整风运动……他所作的这一切都给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世界的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日理万机,以身作则,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竭心尽力。面对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周恩来豪无畏惧,他与“四人帮”针锋相对,不断周旋,奋不顾身的解救遭难的老同志,为中国的发展保留了人才精英。周总理凭着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博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周恩来”,一个震惊世界的名字,一个响彻华夏的字眼。以前只是单纯的知道周恩来是一个大家都很尊重的国家总理,在读过《周恩来传》后,从他的童年到生命的结束,让我看到了更多以前没有了解到的周总理,他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对于这位伟大的总理更加爱戴。想想他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再看看他那“大江歌罢调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救国报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位总理,我们除了爱戴,也许

更多的应该是崇拜。

6.周恩来不同阶段新闻思想探析 篇六

自1914年10月周恩来主编的《敬业》杂志创刊开始, 周恩来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长达62年, 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 在新闻实践中不断萃取的新闻思想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周恩来一生的新闻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新闻思想, 也可称为早期的新闻思想;第二阶段为周恩来旅欧归国后到解放前的新闻思想;第三阶段为周恩来在解放后的新闻思想。周恩来一生的新闻思想分别融入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探析周恩来的新闻思想理论精髓, 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者认真踏实地从事新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早期新闻思想

从周恩来主编的杂志《敬业》于1914年10月创刊至1924年7月下旬在法国杂志《赤光》担任主编, 这段时间称为周恩来新闻思想的早期阶段。据不完全统计, 这一时期, 周恩来撰写了约70万字的论著, 其中大部分是在新闻报刊上发表的。可以看出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中, 周恩来具有最为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1]周恩来在一系列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早期新闻思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周恩来认为, 新闻报刊的内容一定要真实, 要对所刊登的报道负责。早在编辑《校风》周报时, 周恩来就指出, 《校风》的主要责任是“限于新闻真实”, 新闻的首要是考证新闻的真实性。周恩来强调新闻报道之所以产生不真实的原因在于, 现实社会被长期以来的私有化现象影响腐蚀, 使得人们不敢讲真话。因此, 他在办报过程中, 始终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拒绝把不真实的报道, 特别是道听途说的东西不经过证实就加以报道, 对于某些资产阶级新闻机构的虚假报道和他们制造出来的谣言更是毫不手软。[2]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周恩来同志人格魅力的体现, 而且始终贯穿其新闻思想的始终。

视报刊为政治斗争的利器。周恩来特别重视报刊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 他认为报刊的宗旨应该是执行共产国际的决定, 因此《少年》、《赤光》的内容宣传都围绕着这一思想, 沉重打击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潮。五四运动中, 他对报刊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19年7月12日, 周恩来同志亲手执笔《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日刊发行旨趣书》, 其中写道:“我们学生联合会在求社会同情的时候, 不能不有两个利器, 一个是演讲, 一个是报纸。演讲、报纸, 全是表现我们学生思潮的结晶。”周恩来同志强调,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具有监督指导的作用, 特别是对政府的指导监督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强调要用哲学的观点正确解释生活, 允许提出公正的见解与批评。[3]

建议群众办报。周恩来在办《校风》时指出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多提意见。为避免新闻的遗漏, 周恩来建议建立庞大的包括教师与学生队伍的通讯网:“敬推校中职员诸先生为本社特别赞助员。各班班长、各会会长 (如会长因事繁另推职员充任者亦可) 为本社访员事。至备斋各宿舍访员, 则由各斋各宿舍各举二人充任。从此集众广闻, 吉光满幅, 东鳞西爪, 巨细无遗。”这个通讯网可以说遍布全校。[4]同时, 周恩来认为学生办报实属不易之事, 应该尽量争取社会对于学生办报的帮助, 因此他在主编《会报》时, 希望读者也能参与其中, 重视在创办报纸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工作, 多提意见, 加强监督。这都体现了周恩来建议群众办报的思想———要依靠广大群众办报。

号召把改造思想与改造中国相结合。办报初期, 周恩来号召把改造思想与改造中国相结合, 并提出了办报者在办报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报刊当做改造社会的工具, 另一方面也应在办报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周恩来用辩证的思想重新看待“革新”与“革心”, 把二者相结合, 既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把主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理论, 又创新性地认识了人的改造思想———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 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更好地改造社会。体现出五四时期, 周恩来等一大批革命进步人士和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革新”与“革心”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具备很高的革命自觉性。

在周恩来早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 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创刊、排版、发行等,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的新闻思想逐步得到发展, 自身也逐渐蜕变成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周恩来旅欧归国后到解放前的新闻思想

1920年至1924年间周恩来先后到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这一时间段, 在《益世报》编辑部担当撰写海外通讯的工作。周恩来先后于1921年2月和1922年2月发表了大量旅欧通讯, 据不完全统计, 达到56篇之多, 这些经历使得周恩来的新闻思想得到升华, 并不断强化。除此之外, 这一阶段周恩来的新闻思想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倡导学术、言论和出版自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限制民众的学术、言论和出版自由, 周恩来在新闻前线上顽强斗争, 当时的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就是由他亲自撰稿。进入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周恩来同志在《中央军事通讯》、《红星报》、《红色中华》、《红旗日报》这些党的报刊中, 更是撰写了一系列战斗檄文, 鼓励着每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八年抗战来临, 周恩来当时已经是党中央的南方局书记, 百忙中更是向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和新闻封锁宣战, 在重庆领导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要求学术、言论和出版自由。[5]

党报也要成为“喉舌”。“为人民喉舌, 为人民向导, 继续努力, 坚持不屈, 来迎接民族民主的新高潮”, 这句话是1947年1月11日周恩来同志为《新华日报》创刊9周年的题词,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过《新华日报》就是要作为人民大众的“喉舌”, 要敢于反映当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6]无论政治环境多么艰苦, 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革命斗争, 作为领袖, 他不断探讨党的宣传工作如何能给敌人最致命的打击;作为斗士, 在长期的斗争中, 时刻探索着马列主义与当前工作的结合点。

强化统一战线的工作。如何使新闻工作成为统一战线的推手, 如何使全国人民齐心协力驱赶外敌, 也是当时进步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当时周恩来同志对新闻记者做出了明确的指引, 他要求记者们一方面要通过统一战线工作来开展采访活动, 另一方面又要通过采访活动来宣传统一战线政策, 这样新闻工作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决不能单纯地为完成报道任务而去采访。1939年就国民党多次查封《新华日报》一事, 周恩来怒斥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他表示决不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共产党绝不和其他任何政党合并, 陷国家民族于不利。

解放后周恩来的新闻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 周恩来作为中央新闻领导小组重要成员之一, 以往的新闻工作经历和斗争经历使他的新闻思想涉及领域进一步拓宽, 当时的许多重要新闻活动和宣传活动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关怀下得以顺利完成的。这一时期, 周恩来提出了许多如今仍在指导着我们工作的重要新闻观点。主要有:

周恩来同志曾经提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1949年4月, 革命已现曙光, 周恩来同志明确了新闻工作的革命性质, 作为新中国新闻业中流砥柱的新华社不但是党的通讯社, 也是人民的通讯社, 并且周恩来同志对新华社的所有编辑和记者的革命使命也做了更加明确的指示, 新华社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那么所有的编辑、记者都要牢记这一根本的革命性质, 在所作的报道所写的评论中都要牢记新华社作为“人民喉舌”的身份, 尤其要尊重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 因为他们是党的战友, 是统一战线。

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对于新闻的理解随之提升, 新闻工作的理念就是要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周恩来同志认为新闻宣传只有遵从客观规律才能有生命力, 才能达到真正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只有遵从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才能将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与资产阶级相区分开来。[7]为了确保我国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周恩来同志对报刊工作者提出过六点要求, 其中第六点要求记者要亲自调查研究, 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 不可把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事实去报道。[8]1947年1月27日周恩来接见中央读书班和记者学习班的代表时强调报道要符合实际, 要全面, 并批评了那些只报喜、不报忧或者是只报忧而不报喜的工作作风。[9]

周恩来严格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写作与报道。新闻报道有其特殊的一面, 因此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报道的模式化比较严重,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更多的新闻报道相对而言严肃有余、缺乏活泼性。周恩来同志非常关注在新闻报道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 亲自给记者改稿, 他在给记者改稿时说, 你们写的东西太一般化、公式化, 缺乏创造性, 被框框套住了。[10]周恩来认为记者们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 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能准确生动, 因此他多次提出记者在写作时, 词语要丰富, 写法要创新, 新闻报道要具体生动。

综观周恩来同志一生长达62年新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对他光辉的一生有了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的认识:作为革命斗士, 他意志坚定、追求真理、鞠躬尽瘁, 无愧于世界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新闻工作者, 他才华出众、思维敏捷、实事求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周恩来一生为我国新闻事业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605.[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605.

[2]陈昭.周恩来同志早年的新闻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6 (1) .[2]陈昭.周恩来同志早年的新闻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86 (1) .

[3]南开日刊 (第35号) , 1919-07-12.[3]南开日刊 (第35号) , 1919-07-12.

[4]蓝鸿文.周恩来早期报刊活动新闻思想再梳理再认识 (二) [J].采写编, 2004 (1) .[4]蓝鸿文.周恩来早期报刊活动新闻思想再梳理再认识 (二) [J].采写编, 2004 (1) .

[5]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5]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6]严师的教诲[M]//.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413, 414.[6]严师的教诲[M]//.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413, 414.

[7]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712.[7]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712.

[8]胡正强.周恩来: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人民网, 2004-04-23,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33136/2464581.html.[8]胡正强.周恩来:宣传出去, 争取过来.人民网, 2004-04-23,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134/33136/2464581.html.

[9]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下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646.[9]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下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646.

7.周恩来传读后感 篇七

众所周知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一系列的头衔并没有让他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和骄傲,而是让他用更多的时间投身于为祖国的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中来。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周恩来是位一心为国、为民,不图名利,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领导楷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周恩来在转入沈阳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的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在东北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上,留下过少年周恩来的足迹。“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小时候的周总理就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是多么远大和崇高。当今社会的子女们能有几个会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理想。虽然现在已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随着中国的经济日益发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再怀有“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看似有点要求过高,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但周总理那种坚定不移的志向和信念,以及日后努力去贯彻和实现的意志,是我们千千万万学生所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每个人作为组成中国的一部分,都应拿出自己的力量,拿出自己的决心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所服务。

从书中我清晰地看到,周总理从小时候下定决心起就一直再为中国的未来奋斗着。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终没有改变他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在中国人民事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的力量都是不容小觑的,他为祖国的所作的贡献数更是不计其数。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书中提及了他许许多多的事迹,谈到国外称他是一个伟大的谈判家。西安事变以后,周恩来和张学良进行了谈判,周恩来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的局面在中国出现,西安事变也得到了和平的解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取得了胜利。双方的力量,在战争中都得到了发展,这在当时大大的有力于中国日后的发展。后来周恩来回到延安,接着就参加了中共中央高级领导干部的整风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开始了他繁忙紧张的总理生涯,他大部分的精力也都集中到政府工作方面去了,并提出了新中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方针。他虽身居国家总理之位,却处处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戚谋一点私利。周恩来既主持政务院的工作,还主持着军委的日常工作,并领导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斗争。人民的总理周恩来,是全国人民的总管家。从内政到外交、内政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他无所不管,而且处理每一项工作都十分认真细致,井然有序。从建国到1956年,周恩来意气风发,才华四溢,为共和国工作的各个方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他还提出了“四化”就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不顾余震危险,大地还在颤动,他就赶到灾区。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

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总理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他早已把自己融入到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来,随时随地心系国家和人民,“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周恩来总理值得祖国世世代代人民的敬仰。周总理有着伟大的远见,从他童年接受教育起,到后来东渡日本留学,都在寻找着祖国未来的出入。他在不断前进和探索的道理中,终于在旅法期间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他无比精明地选择了这条道路,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认为中国该走社会主义道理。这就是他的远见,一个伟大的远见。1928年,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最早提出了思想建党的问题。党的思想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那个时期也是党建工作的重点。思想理论建设是贯穿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而当时的周恩来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又让人民看到了其伟大的远见,也为日后的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周恩来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运用其独到的见解,精确地判断 以及过人的智慧,在外交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外交工作的一切方面力争取和平而努力,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并为国际法准则做出了重要贡献。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的精彩发言,使中国多在边舞台展现了外交的风采。在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他的发言阐明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回击了反动派的造谣诬蔑,使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认识更清楚了。周总理在外交上的贡献远非如此,其一身伟大的事迹怕是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传阅不完。

8.成稿 周恩来传读后感 篇八

提起周恩来这个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篇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在那个天昏地暗的悲伤日子里,百姓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最受人民敬爱、最有才华和最成功的国家总理痛哭着,周总理这个词刻在了全国百姓的心中,从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务院总理,他担任了多少重要的职务,执行了多少次任务,处理了多少次事件,在他的手中,中国独立了,中国站起来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是如何在政治战争的**中做到这些事的呢?从小时候的课文里我初识了总理的伟大,但还是在近期阅读的《周恩来传》里真正了解总理的一生。

“有些人死了,却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周总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通过读他的传记,我能感觉周总理在那些**不断的革命岁月里是如何用他的敏捷机智和人格魅力拯救危难中的中国。我能想像得到在国际舞台上,周总理如何用流利的英语,为国家力挽狂澜,让别国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场面。周总理他一心为国为民,他的一生不贪图名利,为国家事业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即使在临终前周总理依然能平静着说出:“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我从没见过一个人能够为百姓到如此透彻的地步。他是一个想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的好总理,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我想在这世界上,没人不敬仰重、钦佩这样的一个领导,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民公仆”应具备的一切。“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作为一个掌握国家高权的领导者,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用在他的身上是恰当不过的,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国每一个关键时刻,周恩来都坚定地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无论是遵义会议的关键时机,1954年四化目标,还是万隆会议的历史时刻,他始终心系人民,为人民利益奋斗着。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几次得重病,他依然不放开手中那些写着人民疾苦的文件,一天工作总是超过12小时以上,甚至超过16小时,有一次连夜工作,第二天站在卫生间里刮胡子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他还自责自己浪费了时间,所有见到这一幕的工作人员都潸然泪下,都心痛这样为国事而不爱惜自己身体的总理。

最让我敬佩的是周总理高尚的品格,他真诚、平实、坚韧,在他的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不开的结,他乐观的性格让我羡慕,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他的志向。正如他自己认为的那样:“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件事应该去做的,就拼命去做,不计利害„„这样子的人总是心里头有一定主见,轻易不肯改变的。”在他看来主见是必须的,虚心也是必须的,不计个人利害的功名观,让他将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人民中。即使在得知自己患膀胱癌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尽头。

9.弘扬周恩来精神创新党建工作 篇九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困境分析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当前, 党的建设困境突出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党的反腐倡廉建设问题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 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一部分党员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 生活作风腐化堕落。坚定不移地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风廉政建设应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方针,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依靠教育, 构筑广大党员及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依靠制度, 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依靠监督, 加大人民群众信访举报案件查办的力度, 从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等等。

2、党员及党员干部能力建设问题

党员及党员干部能力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的一大重点问题。新形势下,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我们的党员及党员干部群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能力不足状况。当前, 党员及党员干部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政治素养偏低、专业知识欠缺、执政能力不强等等。党员及党员干部自身的能力, 关乎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克服党员及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状况, 既需要党员干部自身不断地持续地学习, 更需要到实际的工作中去锻炼,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弘扬周恩来精神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意义

(一) 研究宣传周恩来精神是加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学习周恩来精神, 是要学习他通过正确方法确立科学信仰, 并为之奋斗终生的精神。我们要提高党员干部信仰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更好地肩负起我党的历史使命, 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正处在一个发展的临界点上, 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抓紧转变。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但是, 由于不少党员工作动机不纯, 功利色彩太重, 怕苦怕累, 心胸狭隘, 斤斤计较, 经不住挫折与失败, 容不得批评, 听不得不同意见。学习周恩来精神, 对于干部增强危机感、紧迫感, 正视困难、找准差距、把握机遇, 取得新成绩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加强弘扬周恩来精神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威信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能亘古不变。对于我们这样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 始终面临着正确对待权力。历史一再证明, 任何政党, 一旦腐败变质, 就一定会被人民抛弃。社会转型期, 往往是腐败的高发期。我国正处在这样的转型期, 而腐败、公权私用, 往往是引发社会动乱的导火索。虽然, 我国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 但是仍然存在着消极腐败的现象。当前, 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党员或党员干部的以权谋私、特权现象凸显, 一些干部生活腐化堕落等等。周恩来精神是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的集中体现, 学习周恩来精神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有特殊重要意义。

(三) 学习研究弘扬周恩来精神是培养合格的领导干部的需要

周恩来是大功大德集于一身的人民公仆、党性修养的楷模、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在党的核心领导岗位上工作了整整半个世纪, 他的成长史、奋斗史, 是波澜壮阔的党史、国史的缩影,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伟大、忠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揭示了他之所以成为杰出领袖、世界伟人、最得民心的共产党员的真谛。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是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领导干部的鲜活教科书, 周恩来精神是引导新一代德才兼备领导干部成长成才成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周恩来精神对于我们党顺利实现代际继替,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有重要意义。党员要不断加强修养, 永葆激情, 争做合格领导干部。

三、弘扬周恩来精神, 创新党建工作

(一) 弘扬周恩来精神, 切实履行党建工作中的以人为本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执政党, 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 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问问自己, 是否像周恩来那样, 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对群众的疾苦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意识与精神,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群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只有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 我们才能紧密团结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心全意、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周恩来是甘当人民公仆精神的终身践行者, 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始终牢记周恩来的教诲, 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群众, 以人民的疾苦为忧,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使党和人民的关系血肉相连。

(二) 弘扬周恩来精神, 切实贯彻党建工作中的求真务实理念

胡锦涛同志2008年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概括评价:周恩来同志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这对当前党建工作的启示有:其一, 党建工作要做到求真务实, 讲求实干精神, 要把工作落在实效;其二, 党建工作要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三,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其三,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统筹协调好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 努力提升党建工作的效率;其四, 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在遵循党的执政规律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党建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

(三) 弘扬周恩来精神, 切实落实党建工作中的廉洁奉公要求

周恩来同志的廉政思想的研究, 也是近些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周恩来同志作为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其廉洁奉公的精神和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 一直为世人所垂范和敬仰。周恩来同时生前严格要求自己, 严于律己, 宽于待人。我党应不断引入学习周恩来廉政思想, 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廉洁意识。由于长期以来自律机制缺失, 要保证社会清廉文化的形成, 要根据法律法规对违法党员进行惩罚。当前, 我们党正在继续加强反腐的力度。周恩来同志的廉洁奉公思想对当前党建工作的启示有:一是要加强对权力的有效制度和监督, 比如, 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等等方式;二是要强化对党员及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力度, 积极构建全社会的廉政文化的氛围;三是党员干部自身要加强自律精神,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党员干部自身要做到廉洁自律。四、党员干部要切实加强自身行为修养。

(四) 弘扬周恩来精神, 切实加强党建工作中的整体队伍建设

周恩来同志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听取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 要做到谦虚谨慎、集思广益、不骄不躁。这对当前我们的党建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要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包括:一是继续加强党员队伍内部建设, 努力提升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 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二是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干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得到任用甚至是重用;三是要发展党内民主, 努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持续地加强对党员及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 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周恩来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恩来精神又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升华, 因而, 又可以说, 周恩来精神又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涵。把周恩来精神融入我们的党建工作, 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就新时期党建的困境进行分析, 提出弘扬周恩来精神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时期要进一步弘扬周恩来精神, 加强党建工作研究, 动员广大人民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

关键词:周恩来精神,党建工作,党员干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2]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3][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腐败征候群[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9年版

[4]姚轩鸽.拒绝堕落:中国道德问题现场批评[M].西安:陕西出版社, 2006年版

[5]周鹤龄.党的建设与党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6]赵刚印.党建引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10.周恩来传读后感me 篇十

授课老师:

学院:化工学院年级:班级:化工与制药一班学号 姓名2011级(大二)

读书笔记

-------------------《周恩来传》

从年幼时就常从外公那儿听闻过许多关于周总理的事,在我心中,他是一个庄重睿智,风度翩翩,热忱坚定的君子,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而现在读了《周恩来传》这本书,更是对周恩来这个伟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他的一生为中国人鞠躬尽瘁。留给后人自动赞扬,在当今开展反腐败的形势下,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读这本书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对如何做好一名公民,发挥公民的作用起到激励作用。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总理,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是我们永远也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勤学、作风上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对于周总理,我最初的印象是在初中的政治书上看到的最帅的人物了,即使透过插图也能感觉到这是一个温和而又相当睿智的政治人物,后来学过几篇有关周总理的文章,进一步证实了他是一个善良、大气果断的人民公仆。从读了《周恩来传》后,我只能说我更加敬佩与崇拜他了。

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淮安,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周恩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而如此多的光环与头衔,也正昭示了总理激荡起伏,不同寻常的一生经历。读完《周恩来传》,虽然这部洋洋几十万余言的政治传记,只写到建国前夕,但从那丰富、准确、平实的记叙中,多少可捕捉到这样一个消息:周恩来固然是靠他的才干和贡献,赢得人民的特殊尊重,由此为自己构筑起一座巍巍丰碑;还应该看到,在这丰碑的另一面,也记录着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内容。

《周恩来传》告诉我们,他在南开上中学时,尽管品学兼优,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但他从不骄傲,从来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绝少有令人敬而远之的领袖欲权力欲。他认为,“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件事应该去做的,就拚命去做,不计利害;„„这样子人总是心里头有一定主见,轻容易不肯改变的。”能涵养虚心的英雄观,不计个人利害的功名观,确实有他高雅脱俗的地方。

从《周恩来传》的大量描写中,我体会到他有少见的理于所当理,情于所当情的分寸感。中国人常用“刚”与“柔”来评判人物的性格。“刚”包含着勇敢果断、坚强不屈,“柔”包括着通权达变、温和忍让。至刚易折,至柔少志,这是普通的道理,对一个现代革命家来说,也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总理。

周总理不仅仅是一个斗士,更是一位智者。不知怎的,想到周总理,我总会把他与三国时的诸葛亮联系在一起。或许是两人都为自己的信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或许是两个人都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与谋略。有关于周恩来的智慧的小故事数之不尽,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他对一位西方记者提问的巧妙回答。那记者说:“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这是一个非常阴毒的问题,中国解放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但显然他小看了我们总理的智慧,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三言两语化解尴尬与危机,总理的才能可见一斑。

在周总理众多的美好品德中,留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是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不管是处于艰苦的革命时期,还是在他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建国时期,他都不以一个领导人的身份搞特殊化,正如《周恩来传》中的“蓝色睡衣”的故事。

正如《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譬如万隆会议上周总理的“求同存异”方针,至今仍在国际外交中起着重要作用。

《周恩来传》让我仿佛看到了总理潇洒的身姿、翩翩的风度以及他那让全世界为之倾倒的笑容。当看到他指挥又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时,心中为之喝彩;当看到他辛勤工作几日几夜而不休息时,我又不禁感到一丝心疼。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潮,抑或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忍不拔,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周恩来传记 篇十一

在这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北门外桃花垠的周恩来故居,也是现在周恩来纪念馆的地址。纪念馆是1992年1月16日落成,由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鹏、李先念、杨尚昆等领导为纪念馆题词。

该馆四面环水,清波荡漾,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由主馆和辅馆两部分组成。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馆体呈八棱柱体,在庄严中具有动感,喻示周恩来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的作用;基台周围由四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撑起锥形大屋顶,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千秋大业。与主馆相呼应的辅馆呈“人”字形展开,标志着周恩来伟大崇高的人格,并含蓄地表达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

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

我们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和总理录像前,驻足观看,缅怀了全党学习楷模――周恩来的革命历程和人格魅力,进一步重温了周恩来在大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血雨腥风,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在危难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夙兴夜寐,为新中国建设,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文革期间,总理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总理最后岁月,仍顾全大局,呕心沥血,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曾在1943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经说过,恩来同志有三大长处:一是对敌斗争勇敢,二是对工作拼命,三是广泛的群众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说过:“恩来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同党内外都有广泛的联系,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的悼词中说:周恩来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名字。”“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在周恩来“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周恩来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全党的共识。

周恩来之所以得到党内外广大人民群众持久而深切的怀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大功大德集于一身的世纪伟人。他功勋卓著,如李琦同志所说,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党的领袖、开国元勋、世界伟人。他道德高尚,是党和人民认可度很高的人民公仆,“全党楷模”。他的大功中浸透着他的大德,体现着 1

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昌盛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利益的伟大胸怀,“立大志,不存大己”的高尚人格。“大功”是“大德”指导下的实践结果,是大德的载体。“大德”是成就“大功”的内在动力和根砥,是“贯穿大功”的主线和体现“大功”性质的内核。

周恩来的大德本身也是他的大功。周恩来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用他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精神境界、思想作风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比较完美、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党性的楷模,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党的优良作风的化身。正如胡锦涛所说,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理论界把周恩来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大德”概括为“周恩来精神”。涵盖了他的人格魅力、精神风范、品德、作风、党性修养等等。石仲泉同志是最早对周恩来精神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他把周恩来精神概括为“无我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牺牲精神”,对深化周恩来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作为党和国家的新一代,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学习前辈们的党政精神,作为榜样,来更好地了解党,学习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在瞻仰了周恩来的故居后,让我们对这位领导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地钦佩,让我们意识到学习周恩来党政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我们要学习周恩来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理想信念是个人追求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根基,我们才能始终不渝地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毫不动摇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尤其体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当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时常处于困难和风险的风口浪尖。如何坚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理想信念,是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周恩来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前提,是我们信心的保障。我们党建立80多年来,有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支撑他们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今天,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上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科学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之上开创出来的,其科学性、真理性已经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所证明,因而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学习周恩来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执政党,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经常问问自己,是否像周恩来那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对群众的疾苦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多办顺民心、解民忧的实事,努力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意识与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群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只有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我们才能紧密团结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心全意、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周恩来是甘当人民公仆精神的终身践行者,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始终牢记周恩来的教诲,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群众,以人民的疾苦为忧,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党和人民的关系血肉相连。

三、学习周恩来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渡过一切难关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推进的基础。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建设任务,维护党的团结对党的事业尤为重要。周恩来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楷模,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个人私利、派别思想是党内团结的大敌。我们只有彻底摆脱个人、小团体的利益,彻底放下任何形式的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才能真正做到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实保证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得到贯彻落实。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有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四、学习周恩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工作中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的是“求真”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突出的是“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一大法宝。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是我们脚踏实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武器。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在号召全体党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一是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二是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今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也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运用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深入调研,发现规律,把握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和指导各项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注重发展实效,反对形式主义,集中精力干事业,一心一意抓落实;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要敢讲真话,勇报实情,杜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现象。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我们就难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局面,难以肩负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五、学习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继续发扬“两个务必”的光荣传统,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党历经风雨,由小变大,不断开辟前进道路。如果没有老一代革命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是不可能实现的。今天,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切不可丢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切不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盲目乐观,更不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安于既有的成绩。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体现在他始终看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向群众学习,虚心请教,平等待人的一言一行中。当前,我们学习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要在日常工作中认清自己的现状,看到自身的差距,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思想上的忧患意识,始终把个人工作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还体现在他“学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的学风上。良好的学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骄傲自满会让我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推进我们的工作。

六、学习周恩来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秉公用权、廉洁奉公

古人讲,无欲则刚。个人私欲的泛滥是腐化堕落的源头。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要彻底排除个人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和国家,就是要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作为个人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也是每一位党员不可推卸的职责。秉公用权、廉洁奉公,是党性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员要自觉地遵守党纪国法,抵制诱惑、经受考验,做到廉洁自律、一身正气。

无私奉献,体现的是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道德风尚。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将个人奉献给党的事业,不求回报。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党赢得了民心。全党上下能否保持和弘扬奉献精神,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民心向背。

周恩来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达到了无私奉献的最高境界。他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为我们起到了表率作用。今天的领导干部要以周恩来为榜样,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否过了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自我批评;是否有特殊化的现象;是否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待遇;是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谋私利。周恩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将个人的要求降到了最低点,却在人民心中塑造了完美高尚的人格。

上一篇:改错题专练下一篇:高三学生考试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