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热能教学反思

2024-09-09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反思(精选7篇)

1.化学能与热能教学反思 篇一

必修二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键变化和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本质。

②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含义,了解化学反应在提供热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⑵、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问题的交流讨论,学习获取数字化信息的方法,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个概念。

难点 : 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

Ⅰ、联系社会,展示素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本章学习

展示图片:燃料电池汽车,炼钢炉,石油钻井平台 [板书]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Ⅱ、复习提问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作用,师生互动

(设疑)通过p32页思考与交流提出问题,引入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思考与交流问题:

(1)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时释放出热能,这种热能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

(2)石灰石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变成生石灰,高温条件提供的热能在石灰石的分解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是什么? [板书]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举实例

2、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渡)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3.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1)、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投影)图片分析

(2)、旧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释放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投影)能量图像分析

(小结)思考与交流:你对化学反应特征有何新的认识?

Ⅲ、(过渡)问题:化学能与热能如何相互转化?引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板书]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能量守恒定律: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总能量保持不变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2-

1、2-

2、2-3,交流与总结(投影展示)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2-1 盐酸和铝片的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实验2-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2-3酸碱中和

(设疑)思考与交流:

测定中和热时,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师生讨论交流(投影展示设计案例)Ⅳ、探索与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投影展示)Ⅴ、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结果是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反应、在反应H2 + Cl2 =2HCl中,已知H-H键能为436kJ,Cl-Cl键能为247kJ,H-Cl键能为431kJ,判断该反应是()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吸收179kJ热量 D.放出179kJ热量

3、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的分解要吸收能量,试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4、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2Q1 + Q2 > 4Q3 B.2Q1 + Q2 < 4Q3 C.Q1 + Q2 < Q3 D.Q1 + Q2 = Q3 Ⅵ、布置作业:完成课后题 Ⅶ、板书设计: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2、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1)、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2)、旧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释放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能量守恒定律: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总能量保持不变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实验2-1] 盐酸和铝片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2-2]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是吸热反应 [实验2-3] 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小结:常见的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Ⅷ、课后反思:

2.化学能与热能教学反思 篇二

1多方面出发,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学生对于科研的认知还不是很成熟,大多只是简单的以为跟平时本科的基础实验差不多,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操作,这极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开发,由于天然产物化学这门学科涉及多学科相关知识,实践性较强,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讲课时,应多方面,多角度的介绍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该课程的学科地位。

1. 1介绍大型实验仪器,激发科研兴趣

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仪器,它是创新成就的重要体现形式。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时会涉及到很多大型仪器,如天然产物的分离常用色谱法,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效液相色谱,给学生讲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流动相为液体,色谱柱装有固定相,利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泵入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样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分组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由记录仪记录色谱信号。主要用于混合物各组分的分离分析,该仪器不仅仅应用于化学方面,同时也在医学、农学甚至于法检等领域中应用广泛。很多化工类公司招聘时大多有一个条件要求,就是对高效液相色谱的熟练使用,这就进一步说明该仪器在化学科研方面的重要地位,激励学生更进一步的进行科研深造。另外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中都需使用大型仪器: 红外光谱仪、质谱仪以及核磁共振,这些仪器是在本科的基础实验中很少用到,尤其是核磁共振,该仪器在医学上的使用是大家所熟知的,同时对于化学物质的结构测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让学生明白本科的学习还是不够的,要想在该学科有更大发展,还需进一步努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1. 2介绍学科发展动向,激发科研兴趣

天然药物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在于所含的有效成分,研究天然产物的目的是寻找其生理活性的化合物,继而进行药物开发,为人类健康服务。介绍天然产物由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热门的科研动向,让学生意识到该学科的发展前途,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对科研有更多的认知,有兴趣进一步科研深造。

2引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天然产物的的发展由来已久,有最初的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等,这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今天,天然产物跟我们的生活联系也非常紧密,在授课时,面对复杂的化合物,学生很难提起兴致,因此,可以抛砖引玉,将生活中的接触到的药物或者一些实例联系到我们所学的天然产物的各种化合物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上第一节课绪论时, 不需要按部就班的介绍天然产物的一些相关概念,引入大量生活实例,不仅能引导学生很快了解该门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 同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的每一章节都是分类介绍各种天然产物,很多都是复杂有机分子,导入实例,以趣味性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例如,在讲到生物碱结构的时候,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学生很难有所记忆,开课前,可以提问在 《康熙王朝》中康熙所得的寒热重症是用什么治好的? 鸦片为什么使人成瘾? 这样自然的引出奎宁以及鸦片使人成瘾的元凶吗啡,很好提起学生的兴趣来学习生物碱的知识,另外讲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导入市场上的抗氧化保健品[3],糖类化合物,可以介绍市场上的常用糖类药物,这样, 能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3实践教学,开展实验教学模式

由于对天然产物化学学科的重视不够,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四大基本专业课程就可以了,然而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涉及的实验操作为以后的工作以及进一步科研做铺垫。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和素养。该课程课时较少,开展实验课最好是一个综合性实验能够将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法中涉及的几个实验操作手段糅合在一起[4],如,大黄中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另外学生可以自己查阅文献,设计综合实验,安排实验过程,让学生自主完成整个实验工作,包括准备实验所需仪器,配制实验试剂,完成实验过程,处理实验出现的问题,记录实验现象等。同时可以安排学生去药厂实习,学校附近有个羚锐制药厂,让学生去工厂体验药品的制作工艺流程,体会实践与理论的差距,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4 chemdraw应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5]

由于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时涉及很多的复杂化合物,如果仅仅是对其简单的描述,那么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枯燥无味,更不用说理解和记忆了。因此,面对该学科物质的特点,讲课时,将chemdraw绘图软件应用于多媒体课件中,该绘图软件中含有很多绘图模版,方便在制作ppt时能快捷地绘制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流程图,提取分离所用的装置图,物质的复杂结构式等,这样,在授课时,能够美观且生动的将所授内容展现给学生,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物质结构认识深刻,也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内容的主次,提高课时效率。

5紧抓主线,引导学生总结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内容丰富,物质结构较复杂,种类繁多,其实该课程整体布局较规律,课本中每一类天然产物都是围绕着 “物质分类- 物理、化学性质- 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思路来展开的。教学中,要把握好主次,秉承这 “性质取决于结构,提取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主线[6],引导学生总结天然产物的相关性质以及提取分离方法,例如: 黄酮类和醌类化合物结构中都有苯环,而且苯环上通常具有羟基而显示酸性,故这两类化合物都可以用碱提酸沉法来提取,同时由于苯环上不同的羟基位置以及数目,显示不同的酸性强度,故采取p H梯度萃取法来进行分离,如依次用Na HCO3、Na2CO3、1% Na OH、5% Na OH溶液抽提,依次酸化即可达到分离目的,另外不同种类的生物碱显示不同的碱性,依此特点也可以采取p H梯度萃取法来进行提取分离。对于天然产物的提取大多采取有机溶剂提取法,根据 “相似相溶”原理,通常来说大多天然产物分为游离苷元类和苷类,前者极性小,用有机溶剂提取,但是后者极性大,用水或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提取,如甲醇。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极性大小,如黄酮类化合物中花色素,虽然是游离二氢黄酮苷元类,但是为非平面结构,水溶性较大,所以该类物质的提取也需采取极性大的溶剂来提取。利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总结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不费力,知识掌握也牢固,老师讲起来也游刃有余,极大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6结语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实践性较强,应用广泛,教学中,通过改变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该课程的学科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结合天然产物化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兴趣,同时提升该课程的学科地位。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紧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提取分离方法”的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时效和教学质量。

3.化学能与热能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手持技术;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2课时。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化学中,学生从燃料的角度对“化学与能源”有了初步认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学生将从科学概念层面和定量角度深入地学习。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手持技术,是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和处理数据系统,能与计算机连接完成各种后期处理的实验技术系统。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入手持技术,能促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知道化学反应能够制造新物质,知道某些具体反应是放热或吸热反应,通过高一上学期实验课的训练,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实验现象的表述能力还需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熟悉但好奇,渴望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以热水袋爆炸视频作为课的开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判断方法;了解多功能手持分析仪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投影的实验数据图,学生感受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形成吸热和放热反应的概念;通过多功能手持分析仪的使用,会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通过新闻视频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新闻、关注社会的习惯,进一步养成辩证看待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吸热和放热的原因及判断方法。

5.教法分析

本课在“双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下,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与实验促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法。

6.学法分析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在教师情境教学法引导下,利用“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总结。

四、教学流程

采用“双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播放新闻视频——2014年12月5日,广东一户人家在为电热水袋充电时,电热水袋突然爆炸!

[思考]为什么电热水袋会爆炸?

(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讨论)

[讲解]电热水袋加有铁粉,使水能够导电,产生大量热。电热水袋内有一个温控器,当水温到一定温度时会自动断电,保证安全。当热水袋温控器失灵时,内部液体不断加热、汽化,产生的巨大压力可导致袋体爆炸。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走进化学,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新闻、关注社会的习惯,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讲解]此外,有一种前期暖手袋和我们化学密切相关。内部液体是过饱和溶液醋酸钠(CH3COONa)。由于过饱和溶液的浓度太高,液体不稳定。当扭曲内部金属片时,产生的轻微震动便足以使溶质结晶,变成较稳定的固体,而该过程放热,暖手袋开始暖起来。在热水泡时,溶质的可溶性增加。在溶解的过程中,溶质进行吸热反应,再次成为过饱和溶液,以此循环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建立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有关系的思想。

[引导]在刚刚的例子中发生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那它具体是怎样转化的?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体会。

[讲解]多功能分析仪及其使用。

[演示实验2-1]盐酸与铝片反应,通过手持分析仪接通电脑,将实验温度变化在投影幕上显示出来。

[问题讨论](1)铝与盐酸反应方程式。(2)铝条为什么要打磨?(3)通过实验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得出结论:盐酸与铝片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设计意图:让实验中很难观测的温度变化转为大量数据;向学生引进现代新兴技术,使学生感受现代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

[演示实验2-2]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思考与交流]两种反应物为什么需要研磨并用玻璃棒搅拌?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思考,讨论,学生回答。)

[讲解小结]研磨药品、搅拌能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金属与酸反应是放热反应;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是吸热反应。

[追问]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

[分组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学生分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写化学方程式。组长上台汇报实验结论及存在的疑惑,教师同学一起解决。)

[教师讲解]几个小组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用量虽然不同,但反应物换算成物质的量表示,当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相等,生成水的量相等,放出的热量相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通过手持分析仪的使用,培养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引出]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追问]反应条件(加热)与反应吸热和放热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三个实验,思考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吗?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教师启发得出结论:没有必然关系。)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把最终表现为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思考与交流]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有哪些?

(学生思考,交流,举手回答。)

[归纳小结]常见的放热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生石灰和水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晶体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进行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养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讲了中和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概念。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手持技术运用于实验为创新特点,学生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手持技术的使用。手持技术是一种与现代科学密切相关的新兴技术,具有便捷、直观、实时、准确等特点,是实验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手持分析仪将不直观的温度变化转化为数据投影出来,既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又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而且手持技术的实验研究结果会给学生直观的数据或图像显示,更加体现了科学的准确性。在本教学实验中,学生能通过温度数据的变化,计算出反应物质的量。而且本设计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播放新闻视频,学生兴趣度较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钟永辉.“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案例[J].化学教育,2010.

4.热能变变变教学反思 篇四

向启珍

今天,我上了《热能变变变》这课内容,感到科学教学内容实验与操作太重要了,心中有几点想说的话:

一、复习旧知可以了解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扫清了障碍。采用师生“搓手摩擦生热”的互动交流形式,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要求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过的老问题,向孩子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自然界的事物。这样的导入应该比教材的安排更实在,可操作性更强。因此,我将用作导入的“热空气使纸风车转动”的实验调整到了探究活动二的环节。

二、我经过课前实践,发现教材编排的“连续拉扯数十次的橡皮筋会产生热量”的实验效果一点也不明显,并且单一。因此,我安排学生熟悉易见的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分组自行选择器材动手实践。这样,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不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材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它。经过我课前实践,本节课教材编排安排的“用绳来回连续拉扯装水密封的钢管,使水沸腾,冲走橡皮塞”的实验器材难准备,耗时长,相对小学生来说,困难重重,几乎无成功机率。因此,我安排“酒精灯加热塞有橡皮塞的装水试管”和“点燃的蜡烛产生热空气使风车转动”的实验来取代,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践。这样一变,“玻璃管内水柱快速运动”、“风车转动”的实验现象明显了,课堂效率高了,学生主体性更强了。

四、教材安排科技史是湘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之一,学生能通过这一环节了解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历程,受到科学精神、意志的陶冶。同时复习巩固了四年级所学习的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5.化学与环境保护教学反思 篇五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导入:从水资源的地球分布入手,分析各国及我国各个城市的用水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的节约用水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好铺垫。

2.由于水资源不是取之不竭的,所以水污染的危害就显得更严重。图片展示几种水污染的情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保的必要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大显身手,探究出多种治理水污染的方法,巩固了知识,又增长了技能。

4.污染包括水资源的污染与空气的污染,过度到空气的污染知识。主要了解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方面,使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真切的体验到洁净的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5.以挑战自我的方式巩固和测试。

6.课后作业让学生以《我与环境保护》为题,谈谈学习后的感受及如何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

6.化学能与热能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太成熟, 自主性还不强, 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例如, 在上公开课时,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 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 针对同学们的猜想, 分步实验, 逐个检查, 及时交流, 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 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 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 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 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 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 设计不同的方案, 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 积极动手实验, 再思考、讨论、交流, 俨然一副科学研究的情景。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 他们为自己的发现 (或创新) 而欢呼, 我想这样的亲历探究过程, 他们会终生难忘。

二、探究活动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探究的初始阶段, 教师可以以猜想、家庭小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 让学生自己在家中先观察自己的生日蜡烛及其燃烧, 然后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给了学生思考和消化的空间。随着学生对探究方法的掌握, 逐步加深探究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学生的探究活动要有选择性, 探究内容有所改变时, 探究的方法和手段也要改变。教师要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性课题, 同时还要注意让全体学生参与, 对学生遇到困难的环节和探究能力差的同学及时加以指导, 避免学生多次失败后产生消极心理, 这样学生对探究活动才能持之以恒。探究活动要由浅入深, 由单一到综合。

三、探究活动应该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规律等, 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引起探究的动机,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金属材料》这一节, 我就拿出了一段保险丝和一段与该保险丝几乎一样的铁丝, 然后找了两名学生, 体格一强一弱, 告诉他们谁能先把它们折断, 谁就是胜者。于是精彩的剧情上演了……学生就看到弱者轻而易举把金属丝折断了, 而强者还在努力。这时学生就感到很好奇, 于是引课, 这时,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科学的兴趣也就在此时被激发。

四、探究过程中, 要做到生活与课堂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提出问题, 使课堂的探究性活动延续到课外,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使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 能使学生在观察化学现象或化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氧化碳》一课中, 我选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煤气中毒时, 是没有吸入氧气还是吸入了氧气?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争论探究, 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和查找资料。学生通过询问家长、其他教师、调查医生、查阅资料, 最后汇总交流得出:吸入了氧气, 但又呼出了, 原因是:氧气没有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能力强。在此,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加以点拨, 引导学生亲手进行汇总自己的资料, 写出交流小论文。

五、探究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例如, 《常见的酸》一节课中, 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 爱交流讨论的、善于书写记录的、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基础知识牢固的、综合素质高的等, 让他们交叉分成不同的小组, 既可以帮助弱的同学, 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样, 探究实验顺利开展, 效果特好。因此,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 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 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 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 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 提高认识, 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六、探究活动中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允许学生出错

虽然化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但是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 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 通过分析、讨论, 找出原因, 改进实验方法, 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例如, 在《生活中常见的盐》这一节时, 有的同学就没有从粗盐中提纯出盐。也许是溶解时放的粗盐太少, 也许是过滤时得到的液体不多等, 总之, 不能因此就武断地批评学生, 而是要正确引导, 加以分析, 找出最终的症结所在。这样学生才不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摘要:本文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 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深化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进行研究和思考。

7.化学能与热能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91-02

基础化学是我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组成,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后续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药品从开发研制、合成筛选到临床试验、中试生产,再到最后申报上市,直至市场销售,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一名高技能的药学专业工作者,其化学基础的厚薄,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前途。

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目前,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课程存在着内容繁多与课时数不断压缩的矛盾、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问题,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成为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吃透教学大纲,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基础化学部分教学内容涵盖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存在内容拼凑明显,知识体系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化学理论内容庞杂过深,实验实训等配套资源缺乏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又面临课时数不断压缩、教师备课量大的情况,所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技术需求,突出高职教育“实用”与“够用”的原则,使用教材时多研读和比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自编教材。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生源存在文科和理科学生并存的局面,文科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一般越到后面学习就越感到吃力,极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考虑到文理科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可采取文理分班教学的模式,对文科生加强基础部分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必须的基础知识进行补习,加强其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从基础的操作抓起,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力争在基础化学课程结束时,文理科学生能达到具有基本一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高职教学基本上都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蕴含大量形象生动的素材,能将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实验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起空间模型,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信息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由教师制作好的,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可预见,实际教学活动中容易造成教师课堂节奏控制不当、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的理解不能与教学同步等状况。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分子立体结构和化学反应,让课件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留提问、启发和解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造成师生的教学互动减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疲于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常常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或者只是单纯地看“图文电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课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实验实训,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现有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很多都是简单模仿理科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属于“本科压缩型”,注重理论性,实验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的内容设置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与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联系不紧,难以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时,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导向,适量增加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将实验分为三个模块开展教学。

1.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主要训练内容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的定性和定量实验技术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溶解、蒸发、过滤、浓缩、结晶的操作和验证性的定性、定量滴定测定以及电光分析天平等常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

2.以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有机化学物鉴定分析的训练。

主要包含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和常见有机化学物的制备,有机实验室常见的阿贝折射仪、旋光仪等操作训练。

3.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实验。

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药物鉴定、药物质量检测和药物含量测定等内容等相关的小课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充分调动起来。

如笔者将医用硼砂的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等实验纳入到综合试验中,实践证明学生在从事这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时,能强烈激发求知欲,在练习操作中学生的动手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四、量化考核标准,多元化评价体系

考试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于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以单一笔试为唯一评价方式,只注重知识的考查,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为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克服传统考试模式带来的弊端,在“化整为零,重在平时,全面考核”的原则下,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评估体系。笔者将学生最终成绩分为卷面考试、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和课堂考核三部分。

1.卷面考试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决定。

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化学中的基础概念记忆与理解、掌握基本计算的能力,以并能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部分。

包含针对每一项实验的操作的规范、熟练程度的基本实验考核,又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小课题,设计自主实验的考核,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考核部分

包括学生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避免考前突击复习。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基础化学的最终考核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做到不但对学生的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查,而且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的教学要从培养高等职业应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目标出发,突出专业特色,处理好化学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重点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兼具初步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都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上一篇:财政收入调研报告下一篇:专业综合实习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