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2024-07-13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14篇)

1.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一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城乡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切实减轻广大群众医疗负担,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就如何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有效地改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全县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分析如下:

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用2%的世界卫生资源解决了22%世界人口的医疗卫生问题,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超过同等发达水平的其他国家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严重不足,而且优质资源少。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的卫生和教育预算年均增长为14.2%,而同期政府收入年均增长是17.5%;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占42.4%,医疗收入占53.5%,财政补助占4%。这表明社会投资没有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公共支出体系改革严重滞后,老百姓以有限的收入被动地支撑着迅速膨胀、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使“看病贵”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2、医疗资源分布失衡或不足,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目前我县二甲以上医院只县医院一家,优良卫生资源大多集中在这所医院,农村和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现象仍然存在,设备落后,技术缺乏,特别是红河、原黑梁河部分村舍卫生所仍然依靠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老三件”看病,农民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全县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仍很短缺,人员结构失调,人才断档严重,乡镇卫生院有的先进设备无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或技术不精,导致先进的设备利用率或诊断准确率不高,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医院人满为患,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3、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政府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甚至断奶。医院要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国家取消公费医疗,推行医保制度,减轻了单位的负担,却无疑增加了患者个人的负担。医生为了适应医疗事故处理中“举证倒置”规定,不得不要求患者作更全面的检查,也加大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4、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据有关资料反映,城乡贫困人口的贫困原因1/4~1/3与疾病直接相关,疾病加重了社会贫富分化,加重了百姓对疾病风险的恐惧心理,使“看病贵”易于产生共鸣,成为社会挥之不去的阴霾.5、医疗卫生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成本行业,医疗卫生费用在一定幅度内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诊治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医学研究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对人体的研究,对疾病的治疗,无疑是高风险状态下的高科技行为。在医疗活动中,花了很多钱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也是常有的。由于非业内人士对此缺乏认识,很容易因为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意而产生或夸大“看病难看病贵”的情绪。

6、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慢性化,医疗的难度和成本加大。中国在XX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资料显示,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80%用于了老年人,这其中的80%又用于了急危重症病人。调查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已占人口死亡数的2/3。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医药费用负担。

7、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更多、更高。病人一味追求名院、名科、名医,小病也往大医院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的浪费、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

8、医疗机构市场主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我国医院目前基本上属于市场主导型。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收入约占47%,而财政拨款仅占5%左右。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

9、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药品和卫生材料虽然实行了招标采购,但由于定价机制不合理,厂商仍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药品和卫生材料价格虚高加重了“看病贵”的程度而已。

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对农村特困群众实行医疗救助,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二

从全球的医疗发展情况来看, 医疗消费本身的代价就是十分昂贵的。特别是近些年来, 医学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新设备、新药品等医疗用品的不断更新换代, 在各大医院各项医疗配置都十分齐备的情况下, 医疗费用的上涨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 从全球范围来看, 我国医药费用的上涨未免过于快速, 并且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比例过高。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进程缓慢、情况复杂, 形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因素有多种, 从与医疗卫生发展直接相关的因素看, 主要有医德、医价、药价和不当的检查费用这几个方面。 (2)

(一) 医德失位是直接诱因

目前, 出现医德“失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历来注重民生, 医疗行为更是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现实中, 大多数医务人员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 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 但不排除少数医务人员的谋私利行为, 医疗行业本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行业, 少数医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罔顾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 现实中的医务人员收红包现象也屡见不鲜;第二, 体制机制的方向偏离。公共医疗卫生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公益性质的体制, 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利益, 应由政府主导, 积极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偏离了原有的方向, 影响了院方形象, 医患矛盾再度升级。

(二) 医价高昂是直接影响

为什么在实践中普通民众会觉得看不起病?除了医疗技术、医疗设备, 还有一点就是高昂的医药价格。普通民众去医院诊疗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把病治好, 早日康复、早日出院。那么试想, 在花了那么大的金钱代价之后, 患者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甚至是落得人财两空的境地时, 患者及其家属不免将愤怒绝望的情绪转嫁到高昂的医疗费用上去。因此, 我国的医疗卫生药品费用居高不下给普通民众, 特别是低保、无保的贫困人口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现实生活中, 普通民众生了病不愿轻易去医院, 去不起医院, 能拖成拖, 小病也拖成了大病。久而久之, 民众必定会对院方心生怨念。

(三) 药品虚高定价是间接原因

现实中, 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多、少、散、乱、低”现象屡见不鲜。有些药的成分大致相同, 只是换了名称和包装, 价格却存在天壤之别, 这让缺乏医学专业素养的普通民众只能听之任之。有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促销, 利用医药代表常年在固定的医院蹲守, 采取非法手段, 例如给回扣、提成等方法引诱经销商和院方为其产品做宣传;某些地方采取地方保护主义, 将作为支柱产业的制药企业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纵容企业对药品的虚高定价, 患者作为缺乏医学专业素养的一方, 在医疗行为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面对高昂的药价, 只能听从医院的安排。上述一些不法行为的毒树之果最终还是得患者承担, 看病贵就成了理所当然。

(四) 不当的检查费用进一步加剧了“看病贵”

如今, 众多高端精良的医疗设备作为医疗辅助设施在医院随处可见, 这得益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但是, 利用医疗辅助器材进行诊疗的费用是很高昂的, 特别是在不能确定具体病症的情况下, 往往医生会让患者做一次全身的大检查, 这每一项的检查支出汇总起来费用也是相当昂贵的。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支出, 也给个别医生的消极懈怠工作找了借口。

二、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

(一) 市场化力度不够

在改革的运行之初, 主要是以创收为主要目的, 因此, 医改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 公立医院的数量与日俱增, 办院积极性很高。但是, 这却与医院“救死扶伤”、为广大患者谋福祉的宗旨相违背, 远远无法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 公立医院成为了“救富人不救穷人”、“救少数人不救多数人”的势利眼医院,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立医院“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 究其原因, 主要是公立医院垄断了医疗市场导致的。

(二) 照搬国外经验

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政治因素、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了各国不同的国情, 我国在医改的过程中照搬美国经验, 而忽视了自身的国情。美国遵从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 在“自费模式”下, 以医生的营利性作为激励, 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投入较少, 国内的民众大多是由工作单位缴纳保险或自己购买保险。

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对策研究

在对上述提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 笔者认为, 我国医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商业化、市场化不够。要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 必须要通过市场化解决, 所以说,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错误的。因此, 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角度来说, 在改革中引入竞争机制是一个可行性的选择。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 笔者认为, 国外公立医院治理改革模式固然值得借鉴, 但磨练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私立医院其管理模式也有可取之处

美国私立医院的管理和服务理念讲究以人为本, 在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中以病人为本位, 对急救医学与护理方面尤为关注。 (3) 国内外私立医院治理模式, 其成功之处不外乎四点: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服务理念、高水平的医疗队伍、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完善的医疗制度。纵观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历程, 私立医院成功管理经验值得学习。那么, 在我国引入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双轨制”模式是制度构想还是实践?笔者认为, 公立和私立医院双轨制办医是大势所趋。引入公立、私立医院双轨制,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化解医患纠纷。在我国, 公立、私立医院基本不存在竞争, 公立、私立医院相互隔离。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应是公众利益,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相互共存的情况下, 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经济条件不好或者是想要挂专家门诊的病人去公立医院, 等候预约排期。经济状况良好的病人可以去优质的私立医院;公立医院主要讲究公益性, 国家财政负担;私立医院主要注重经营性, 个人投入, 不论公益。二者不混淆, 各自发展;因此, 对于那些具备资质的私立医院, 挂上许可证, 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 使得病人有自主选择权。

(二) 针对“看病难”的问题, 让病人对医院有跨区域的选择权, 对医院实行全国联网

实践中, 大医院和小医院之间由于医疗卫生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几乎不存在竞争。并且, 如上所述,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由于各自的特点导致二者之间也几乎不存在竞争。因此, 为了让病人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有必要对医院实行全国联网, 提高病人看病的效率。目前, 全国仅部分省实现了省内的医保联网, 这是远远不够的。此外, 打破大、小医院的限制, 让卫生防疫站、卫生所等社区诊所加入全国联网的队伍中, 因为, 通常在实践中, 卫生防疫站、卫生所等诊所由于规模小、设施简单, 配备的是一些全科医生, 而全科医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于病人来说, 生了一些小病, 宁可到小诊所, 因为这样能够节约时间和金钱。

(三) 医、药分家, 打破垄断

当下出现“看病贵”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自费药、半自费药过多, 在医疗行业往往会出现“小病大治”的现象,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毛病、大处方”。因此, 必须打破医、药合一的模式, 医院只负责看病, 开完处方后让病人自主选择去药店买药, 并且此处的药店不能与医院有合作或是附属关系, 从而使“大处方”真正失去意义, 使药店和医院合法合理地竞争。

(四)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在医药费报销制度方面, 当下是以公立医院的报销制度为主, 而私立医院则是完全自费, 基于此原因, 病人才会对公立医院趋之若鹜, 而私立医院门可罗雀。因此, 政府发挥其调控职能, 扩大医药费报销的种类和比例是有必要的, 使私立医院、跨区域的医院、甚至是社区诊所都能够报销医药费;在基础药品的种类供给方面, 在市场机制不足的情形下, 政府有必要以公共利益为理由, 以市场为导向, 强制性的下指标给药厂, 使药厂加大对于医院、药店基本药物的比重, 诸如“黄连素”、“青霉素”等便宜、疗效好的基础性药物, 药厂对于医院、药店的供给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指标, 否则年检不予通过。以抗生素来说, 在实践中, 医院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 医生往往给病人开好的抗生素或是病人要求医生开好的抗生素, 但是抗生素越好, 人用多了就会产生抗药性, 抵抗力反而会下降。因此, 政府对于医院、药店基础药物种类的调控是必要的, 使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得到保障。

(五) 对于上述提到的医德失位问题, 道德问题在好的法律制度下, 能自主提高

上述提到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措施若能真正得到落实, 医德失位的问题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市场发挥了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 对于市场规制不到位的, 政府及时补足了欠缺, 医疗卫生体制的方向得以摆正, 从而医改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医改体制内的缺陷得以改正和消除, 医德医风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 笔者认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是制度上加以改进, 以市场为导向, 引入各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 从而避免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在市场机制不足的情况下, 政府能够在相关领域, 如前文提到的在医药费报销制度方面、在基础药品种类的供给方面, 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 使得公众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充分保障, 从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何晓霞, 袁涛.浅析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转变[J].中国医疗前沿, 2014, 5 (3) :23-27.

[2]丁淑娟.新医改框架下的医疗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研究[J].卫生软科学, 2011, 24 (1) :4-7.

[3]张蕴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12) :83-85.

3.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医疗制度;层次分析法;矩阵;组合权重

1 看病难问题的提出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个问题。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有三个方面重要改革:①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②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拓展深化城市公里医院改革试点。

2 看病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①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②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③医疗卫生筹资机制改革滞后,多数老百姓自费就医;④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就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⑤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太小。⑥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⑦医疗机构市场主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通过以上分析,将看病难总结为四类:

①各种疾病治疗措施 ;②疗养休养措施;③诊疗检查费;④相应药品消耗。

针对问题,我们给出相关数据(假设数据真实可靠),建立评价模型,采取层次分析法客观评价城市和农村看病就医的难易程度。

3 看病难问题的求解

建立成对比较阵构造-定性向定量的转换,使用尺度1-9对定性关系进行量化,具体下表:

注意: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则取2、4、6、8。

量化后的全部结果可用成对比较阵表示。例如,看病难问题中的四个准则可记为C1,C2,C3,C4,用aij表示Ci和Cj對目标层O重要性,即aij=,显然aij=且aij>0,即成对比较阵一定是正互反矩阵。例如,设某次调查,用成对比较法对方面等准则进行定性比较,并使用1—9尺度进行转化后,可得到成对比较阵。

A中A12=5表示各种疾病治疗措施C1与疗养休养措施C2对看病难这个目标O的重要性之比为5:1。

下面计算权向量:

同理,城镇医院的权重为0.2810,城市医院的权重是0.5437,通过计算结果显示:农村看病难,城市看病容易。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求解可知,城市医院占的权重比较大,农村医院权重相对低。这说明现有的医疗体制分配不合理,需要进行改革。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国家需着手解决人民看病难问题。

建议:

①社会监督——对医生事后评价制度。对医生和医院根据评价制度给予拨款。 对于特殊医院由政府给予支助和行政支持。

②行政管理——成立独立的稽查单位,由省级以上的卫生厅管理。管理单位每年都要例行检查,对出现问题的医院进行处理,确保群众的利益。

③参加医保的人员在看病时有必要保密医保信息,同时加大药物的报销力度。

④建立非营利医院,切实为人民服务。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看病难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将群众利益和医院效益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建立比较合理的医疗制度体系,才能实现人们的健康和谐生活,才能使国家安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戎笑,于德明.高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

[2]母丽华,周永芳.数学建模[M].科学出版社,2010.10.

[3]韩中庚.数学建模使用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4.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四

一、狠抓行风建设,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医疗环境多年来,我们医院的领导班子对我院的行风建设都十分重视,在抓医院业务建设的同时始终把行风建设纳入日程抓在手上,通过狠抓行风建设使医院的医疗业务质量不断提高,使医院在社会上的信誉不断增强。为病人提供了便捷的医疗环境,有力的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贵,就医难的问题。

1、倡导人文服务,树立人性化医疗观念。我们医院在医德医风上严抓严管,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规范,基本上杜绝了生、冷、硬、顶、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医院近年提出了人文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的更高要求。出台了“医德医风宣言”,标志着我院行风工作自我要求的提高。去年6月按照上级要求,贯彻执行了《首诊医生负责制》、《服务承诺制》、《无偿代办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六项制度。近几年满意度调查患者的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去年绥化市卫生局领导来我院暗访,并与住院患者进行了交流,对我院的行风的服务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搞好集中整治,狠刹收“红包”、拿回扣等不正之风几年来,我们药品采购和销售上的不正之风这一难点问题,当做重点来抓,医院成立了专门纠正药品和医疗设备采购、销售中不正之风的领导组织,采取了药品和医疗器械招标采购和与所的药品销售商鉴定协议书及与所有医生鉴定责任状明确了不许在药品销售中拿回扣,明确规定销售商发现一例立即退出医院,医生发现一例立即下岗处理。几年来,我院从来未发现有药品促销问题。在我院彻底杜绝了药品促销中的下正之风滋生的土壤,纠正了药品促销中的不正之风。同时我们还狠刹了医生吃请、收礼、收受“红包”的不良现象。我们制定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医务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吃请、收礼、收受“红包”。发现此类问题,将对当事人做下岗处理。经过整顿医院的行风更加端正了,在全院杜绝了吃请、收礼、拿回扣、收红包的现象。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去年全年收到表扬信上百封。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3、多渠道增加便民措施,解决病人看病难问题为了解决病人对医院情况生疏,找医生和科室有困难的问题。我院设立了专家情况介绍板和各科的点名服务台,在两个大厅设立了两个导诊台,有专人为病人导诊。为方便行动不便的病人,我们还在大厅设有轮椅、担架等服务设施。在全院重新设立了各种导诊标牌,给病人就诊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为使急诊病人能及时得到救治。我们与交警队一起建立了交通事故急救绿色通道,重新装备了救护车,配备了各种必备的急救设备,安排了跟车急救医生。加强了急救中心的建设,设立了急诊观察床,即方便了病人又减轻了病人的负担。我们还设立了扶贫门诊和扶贫病房,给贫困病人就医创造了便捷的条件。

二、控制药品收入比例,让利于民我院在过去药品采购全部采取招标制的基础上,果断的采取了控制药品收入比例,药品顺价销售的办法,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民。我们把医院所有的药品,无论国家规定的销售价是多少,全部按规定采取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的价格销售,把过去医院得的中间差价让利于病人。这样就使病人的药费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杜绝药品促销的工作力度。医院重新与所有药品供应商签订杜绝药品促销的协议书,进一步明确,如发现临床促销活动立即中止供货合同,出现的一切损失,由供药商负责。巩固了在我院杜绝药品促销活动的好局面。

三、在二级医院之间实行一单通,避免重复查检为了减轻病人做辅助检查费用过高的问题,我医院采取了在二级医院间和二级以上医院,检查单实行一单通制度,即在近期内在其它二级医院和二级以上医院做的有医疗参考价值的辅助报告单,一律可在我医院使用,不再给病人做重复的检查。这个措施的实施,在不影响病人的诊疗的前提下,为病人减少了很多经济负担,深受病人的欢迎。

5.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五

“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首先,什么是看病难、什么是看病贵?

看病难一般是指患病后,无处就医,无法就医,或者需经过长途坐车船才能就诊,或者在就诊过程中等待时间过长、或者多次就诊仍无法诊断、或者医生相互推诿,重复检查等等,实际上是指看病过程中的困难。

看病贵主要指诊治费用昂贵,超出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主要指常见病、多发病在诊治过程中的费用昂贵而言。

我认为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根源有以下几点:

1、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而且优质资源少。

2、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我国医疗资源的80%都集中在县、市级以上医院。城乡居民就诊流向进一步向上级医院集中,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医院看小病、看常见病,人满为患,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等候时间长的原因。

3、医疗卫生筹资机制改革滞后,多数老百姓自费就医。“看病贵”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基础是有11亿多中国人完全自费就医。在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15%,医院收入的80%以上直接来自患者个人。

4、国家政策调整或新的行业规范,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政府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拨款越来越少。医院要养活自己、留住人才、购置设备、改善环境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发展成本最终必然转移到患者身上。

5、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太小。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存在不完善之处。同时,我国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不高,享受各种形式医疗保障的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半的城市居民和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据调查统计,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口仅占9.35%。

6、医疗机构市场主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我国医院目前基本上属于市场主导型。由于财政补贴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药品收入成为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产生强烈的逐利冲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企业化管理运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百姓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惠。

以下是我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1、从政府层面考虑:

①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对药品、医疗服务的价格监管。规范医院、医生的医疗和用药行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

②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转,彻底改变以药养医,以病人养医的现状,改变医院以经济效益第一的管理方式。

2、从医院层面上考虑:

①在财政不能完全保证医院经费的情况下,医院要牢固树立卫生服务为人民的宗旨,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在此指导下增收节支。

②坚决杜绝不规范医疗行为,严禁临床促销,临床促销是推销虚高药价的药品行为,不仅滋生医药腐败行为,更增加了看病贵的问题。

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制定学习培训制度,提高治愈率,减少患者查治支出。

④制定全国医疗网络的联动制度,在医疗技术水平范围内使各地方内病人按医疗网络转诊,减少患者流动而使费用下降。

3、从医生个人的层面上考虑:

2010/11/26

中国医科大学95期

医疗费用支出,药品使用,医技检查,都是医生实施的结果,而医生才是控制医疗支出的真正守门人,只有医生具有良好的医德,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利益第二的观念,才能使医疗费用真正下降,否则要降低医疗费用只能是空话。加强医德修养教育,把医德修养教育,控制医疗费用作为医院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使医生真正在治疗中用最合理的药物对病人进行治疗。

以上这些是我对“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些认识。改变“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刻不容缓,它不只是政府、医院、医生的事情,而是全中国老百姓的事情。深化医疗卫生改革,造福中国百姓安康。

6.论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篇六

论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分析看病难、看病贵是事物表 现出来的现象,其本质是什么?其主要矛盾是什么?必须通过 认真分析,抓住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主要矛盾,才有可能采取 针对性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一困扰政府、社会和医院 3 方的社会问题。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最大的变化就 是社会层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出现)。与改革开放前整齐同一 的社会相比,现在的社会有了贫困人群、低收入人群、中等收 入人群、高收入人群。改革开放前整齐同一的社会,其医疗服 务需求也基本同一,这种情况下,只需供给无差别的医疗服务,就能满足全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在这种单一的需求-供给模 式下,其医疗服务的价格是以社会平均承受水平为准来制定 的,因而在社会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加之社会的均衡同一,就不会出现无法承受的社会阶层,也就不会酿成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社会层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出现,不同的社 会阶层产生了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然而此时,我们的医疗服务供给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 社会的需求,仍然以单一的医疗服务供给(非层化的医疗服务
1

供给)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且在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下,服务 供给的模式向中高档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县及县以上 医院单一的过度医疗服务模式,酿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 热点问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探讨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成 因及主要矛盾,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对策。比如发展经济,减 少贫困;加大政府投入,构建“金字塔”型医疗卫生体系;健 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卫生资源配置方向,向农村、基层、预 防倾斜等。这些对策都属于基础性对策,能解决看病难、看病 贵的一部分原因问题。但由于没有针对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 象的主要矛盾,因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将继续存在,只 是程度会有所缓解而已。镇江模式是用社会保障的高覆盖率来 暂时掩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由于没有抓住矛盾的实质,因而效果只能是暂时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医药费快速增长最终 将把镇江模式逼入困境(美国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证,美国的经 济不可谓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谓不完善,在这种条件下,尚且难以承受过快增长的医疗费,何况中国!;杭州模式主要)靠行政措施来强行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由于其不加区别的 “一体抑制”,必将使医院的运行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同时 “一体抑制”的效果由于富人利用医疗服务多,

则获得的利益
2

更多,最终穷人受益有限,其社会公益性(应当主要体现为对 穷人的社会扶助)得不到最佳体现。因此杭州模式一是没能使 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益性得到最佳体现,社会效果不佳;二是影 响医院运行和发展,故难以长久(但可解决政治上的一时之 需)。因此,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镇江模式和杭 州模式均非理想模式。笔者认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理想模式应当是“政 府约束下的层化医疗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是在承认社会层 化这个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人 群,为其提供各自经济上能承受的医疗服务,从而达到消除看 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问题的目的。总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紧抓住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在最低的社会公正性上解决看病难、看病 贵的社会问题。首先从提高医生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着 手,其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两者都要同时具备才能达到目的。作者:天堂

威奢乡纪委 2011.7.26

3


7.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医疗消费现状及政策研究” 项目, 该项目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 调查西部12 个省、 市和自治区,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 即按照地理位置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高中低三层, 每层随机抽取一个县 (市、 区) , 共调查36 个县 (市、 区) , 每个县 ( 市、 区) 调查居民200 人, 共计7 200 人; 回收有效问卷5 938 份, 问卷有效率为82.47%。

1.2 数据处理

分别利用Excel 2007 和SPSS 17.0 软件包录入数据, 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5 938 名居民中, 男性占55.37%, 女性占44.63% 。 调查对象农村户籍占69.83% , 城镇户籍占30.17%。 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21~50 岁之间, 占调查总人数的72.48%, 其中21~30 岁组、 31~40 岁组人数排名靠前, 分别占26.68%、 25.49%。 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学为主, 分别占29.27%和24.86%。 调查对象中在业人员的人数最多, 占74.49% 。 调查对象婚姻状况以在婚为主, 占80.40%。 调查对象家庭规模以5 人及以上或4 人为主, 分别占36.51%和30.88%。 调查对象中享有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最多, 占78.56%, 有14.13%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2.2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 “看病难” 问题的评价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难易程度的评价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了居民对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大医院 (三级) 看病等8 个方面难易程度的评价情况。 其中, 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 各占调查总人数的55.36%、 50.51%和45.69%。 而居民认为很容易或比较容易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 挂普通号和及时接受到医治, 各占调查总人数的40.49%、 40.22%和26.44%, 见表1。

从城乡来看, 城乡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有所不同, 城镇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挂专家号; 而农村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见表2 和图1。 剔除 “说不好” 这一项, 运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城乡居民对8 个方面医疗服务难易程度评价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次为: 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 (Z=-3.99, P<0.001) , 大医院 ( 三级) 看病 (Z =-2.28, P =0.023) ;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 (Z=-2.45, P=0.014) ; 就医流程 (Z=- 3.23, P=0.001) 。 通过比较平均秩次发现, 城镇居民认为到大医院 (三级) 看病、 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和就医流程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低于农村居民; 而到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则高于农村居民。

2.3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 “看病贵” 问题的评价

2.3.1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近3 年来医疗费用负担变化的评价情况: 当问及调查对象 “近3 年来您和家人的医疗费用负担有无变化” 时, 45.32%的居民认为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增加, 19.99%的居民则认为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减轻, 见图2。

结果显示, 城乡居民认为近3年来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增加的比例依次为51.26%、43.05%;而城乡居民认为近3年来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减轻的比例依次为11.76%、22.85%, 见表3。剔除“说不好”这一项, 运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城乡居民对近3年来医疗费用负担变化评价的差异, 得Z=-7.32, P<0.001, 可以认为城乡居民对近3年来医疗费用负担变化的评价有差异。此外, 本研究西部地区城镇居民2011年家庭全年医疗支出平均值为4 899.44元, 为农村居民 (3 104.73元) 的1.58倍, 秩和检验Z=-10.03, P<0.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相关价格的评价情况:本研究共调查了居民对门诊检查/检验费、门诊药品费等7大类医疗服务价格的评价情况。其中, 居民认为费用高或较高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住院手术费、住院药品费和住院检查/化验费, 各占调查总人数的78.63%、75.80%和72.58%。仅普通挂号费居民认为其费用便宜或较便宜的比例高于认为其费用高或较高的比例, 占到43.65%, 见表4。

结果显示, 城乡居民认为费用高或较高的医疗服务类别的排序相同, 见表5。 剔除 “说不好” 这一项, 运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城乡居民对7 大类医疗服务相关价格评价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类别依次为: 门诊药品费 (Z=-4.31, P < 0.001) , 普通挂号费 (Z=-2.94, P=0.003) , 住院手术费 (Z=-2.63, P=0.009) 。 通过比较平均秩次发现, 城镇居民认为门诊药品费和普通挂号费费用高或较高的比例低于农村居民; 而住院手术费费用高或较高的比例则高于农村居民。

3 讨论

3.1 西部地区居民 “看病难” 问题依然存在

本研究调查的可能存在 “看病难” 问题的8 个方面中, 西部地区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高于很容易或比较容易的比例的有6 个, 其中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超过50.00%的有2 个, 即到大医院 (三级) 看病和就诊等候, 超过40.00%的有3 个。 此外, 不到30.00%的居民认为生病后能够很容易或比较容易及时地接受到医治。

3.2 西部地区居民在 “看病难” 的评价上存在城乡差异

一方面, 本研究西部地区城镇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挂专家号, 而农村居民认为很困难或比较困难排名前3 位的则是大医院 (三级) 看病、 就诊等候时间和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 另一方面, 城镇居民认为到大医院 (三级) 看病、 需要时能够及时入院治疗和就医流程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低于农村居民, 而到普通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及以下) 看病很困难或比较困难的比例则高于农村居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结果反映出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存在“看病难”的共性原因, 既居民就医需求激增、 就医流向无序、 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及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等[1,2,3], 导致到大医院 ( 三级) “看病难”, 就诊等候时间长; 同时也存在个性原因, 如住院服务可及性较低、 就医流程设置不合理是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居民 “看病难” 问题相对突出的原因。

3.3 西部地区居民 “看病贵” 问题依旧突出

结果显示, 超过40.00%的西部地区居民认为近3 年来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增加。 调查发现 “看病贵” 可能存在的7 大类医疗服务中, 西部地区居民认为费用高或较高的比例超过50.00%的有5 类, 其中近80.00%居民认为住院手术费、 住院药品费费用高或较高, 超过70.00%居民认为住院检查/化验费费用高或较高, 认为门诊药品费、 门诊检查/化验费费用高或较高的居民比例则超过50.00%。 此外, 城乡居民认为费用高或较高的医疗服务类别的排序相同, 均认为 “看病贵” 突出体现在住院医疗服务的费用高上,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存在 “看病贵” 的共性原因, 即医疗保障水平较低、 医疗费用控制不力等, 导致居民自付医疗服务, 尤其是住院服务的费用超出居民的主观期望值[1,2,3]。

3.4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 “看病贵” 程度要好于城镇居民

一方面, 本研究西部地区农村居民2011 年家庭全年医疗支出低于城镇居民, 为后者的5/8; 另一方面, 虽然2012年农村居民每人每年可以承受的医疗费用远低于城镇居民, 前者平均值为991.20 元, 后者平均值为2 045.06 元, 前者为后者的1/2, 但农村居民认为近3 年来医疗费用负担明显或略有减轻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为后者的1.94 倍, 两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农村居民” 看病贵” 程度好于城镇居民这一结果诚然与城乡间医疗技术条件、 医疗服务收费水平等因素存在的差距有关, 但是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医疗费用负担的减轻与新医改3 年来国家推行的一系列针对农村卫生的惠民政策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夏挺松, 卢祖洵, 彭绩.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 28 (3) :155.

[2]姚中杰, 尹建中, 徐忠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机理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9) :134-137.

8.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八

关键字:“看病难,看病贵”;高职院校;职业素养

R197.1

一、“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论述

所谓“看病难”就是人们对医院的就诊服务感到不满意,也就是说医院方面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及条件无法满足群相关需求的一种客观表现,通常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到大规模医院就诊难;二,看专家难;三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农民“看病难”,农村不少地方,除少数乡镇中心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B超、心电图机等中低档医疗设备外,同时乡村医生职业素养相对偏低,没有像样的医生给群众看病。“看病贵”,贵就贵在医院药价贵、检查多。收费贵主要表现:部分低收入人群“看病貴”问题突出;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看病贵”问题明显;药价贵、检查费用高,致使“看病贵”问题尖锐。

二、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分析

1.卫生资源配置短缺

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东西两部、南北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在医疗领域犹是如此。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优质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乡级特别是村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短缺,不仅仅是医疗设备投入不足,在医疗技术人员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引进措施,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

2.居民健康意识增强,盲目求医现象丛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白身健康的关注有很大的增强。多数人身体不舒服就会选择就医,甚至为了保险起见选择到大医院就医,找专家诊治。此现象造成了小医院门可罗雀,而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

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政府投入不足,政策配套相对滞后

目前,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比例较低,医院的运营成本主要是靠自身解决,这种高消耗必然导致“看病贵”的产生。从医疗角度分析,医院给患者提供精良的诊疗设备,舒适的就医环境,便利的就医设施等都需要经济投入;从医院自身发展角度分析,医院需要引进并且留住卫生人才,导致投入成本逐年增加;从患者角度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愿意选择到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就医。

4.医生职业素养偏低

医生在卫生工作开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乡村卫生工作中,这是保证村民健康的关键因素,可是,在卫生事业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由于在高职院校受校园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品德出现变化,且人类本性具有一定的弱点和局限性,导致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三、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

1.通过制定适宜卫生政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人们沉重的医疗费用压力,我国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改善政策,要求每个地区必须提倡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优惠政策,并且不断完善健全各地区的医疗保险机制,确保每一个城乡居民都享受到同等待遇。在医疗保险的保障下,“看病贵”问题有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如果不制定配套措施,就没有正常的就医秩序。因此要设立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者根据自身的参保类型选择对口的医疗机构才能够报销。若没有这个条件限制,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会愈演愈烈。

2.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卫生政策,多角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目前我国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直接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产生。首先,在医疗卫生投入方面,加强投入并且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另一方面,基于医保资金每年都有结余,可以根据结余情况鼓励老百姓面对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不仅减轻其疾病痛苦,同样减轻了医疗负担。此外,公众参与机制就是建立一个可有效运转的公众意见表达、收集、反馈系统。

3.改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问题,强化医生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国家想要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医学领域人才,就要借助高职院校的力量才能实现。虽然在新医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社会上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缓解,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但依然存在部分不和谐因素,如: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的报道屡见不鲜,而造成这种紧张局面的绝大多数原因是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及职业道德素养水平低下,令患者不满。

(1)职业道德的强化

所谓的职业道德就是在医生岗位上的医德医风,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首先需要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一般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不应该把社会的不良风气、不正之风带到校园,老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提升自身良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纵观各大高职院校可以发现,当前多数学生并不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这就等同于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对其进行教育时应重点提升其主动好学的兴致,不能在学生没有回应的情况下还一味的单方面教导。只有通过主动积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社会激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处处站在病患的角度思考问题,让病患既能治好病又少花钱,尽量做到药到病除,一心为患者服务。

(3)创造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实践。通过实践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才能够意识到自身职业素养水平的不足之处。实践过程是医德形成的主要阶段,要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实习实践,能够使医学生逐渐养成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小娟.刍议“看病难、看病贵”[J].经济研究导刊,2014(2):207-208.

9.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九

文章作者:helen1230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6月24日10:56

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龙头,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xxxx医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医院。医院占地50余亩,编制床位700余张,设有60余个临床医技专业和xxx市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成都市医学放射免疫检测中心以及生殖实验室。新一届班子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卫生部、省厅、市局要求,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化管理、流程化管理、量化管理、委员会管理为规范,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重点,以创建诚信示范医院为契机,促进医院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业务收入逐年稳步上升,2005年1-5月,医院门诊诊治病人209354人次,同比增长1.2%;急诊诊治病人19470人次,同比增长2.3%;入院人次6275人次,同比增长7.0%;出院人次6101,同比增长6.8%;床位周转9.2次,同比增长7.0%;床位使用率91.7%,同比增长6.1%;皮肤科达到日门诊量千余人次的历史新高,全院未发生医疗事故。门诊病人问卷满意率93.9%,住院病人问卷满意率93.8%,电话回访出院病人满意率95%。我们深切体会到党风廉政建设的宗旨是让百姓满意;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铸造百年老院诚信品牌的根本。该项工作旨在成效、重在落实、贵在坚持、功在平时。现将我院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从“三个不满意”中寻找党风廉政建设的路子

尽管医疗行业一直致力于作风建设,但仍然存在政府不满意、群众不满意、医疗行业自身不满意的现实,集中起来大致为服务态度、医疗收费、技术水平、就医环境、价值取向等。医务人员在自身努力和社会反响之间难免出现思想的困惑:生命危难时,群众看见我们挺身而出,一心赴救,舆论令人鼓舞;灾害平息后我们仿佛又成“白狼”,舆论让人不平。面对舆论压力和职工现状,党政班子认为:职工中崇尚职业道德,甘于奉献精神是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的成效,也是医务人员队伍的主流;“三个不满意”反映出医疗行业不尽人意的客观现实,折射出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业作风建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把不满意的压力变为工作的动力,为此班子确立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思路:抓诚信服务,带动行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大堤。

二、抓诚信服务,带动行风建设,让群众可闻、可见、可感

行业作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具化,满意不满意,群众最有发言权。党政班子和全院职工扑下身子抓实干,切切实实讲诚信。

(一)、抓教育,转变观念

“政策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转变干部的管理观念和服务理念,以点带面,促进职工队伍建设。今年,医院对全院管理干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封闭式培训,邀请xxxx公共管理学院、xxxx医学院、xxxx科技大学、xxxx律师事务所的教授、律师,分别进行了《医院文化建设与管理》、《全成本核算》、《市场营销观念的建立与演变》、《领导艺术》、《人力资源与管理》、《医疗纠纷与处理技巧》6个专题讲座,开设了《服务,多走一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2个电教讲座,下发《没有任何接口》的自学读本,采取讲授、集体自学、座谈讨论、笔试等形式,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开拓服务眼光、提高服务技能。树立标杆,学有方向。

(二)、抓实效,营造氛围

“勤慎服务,品德为先”,是xxxx院前身时期提出的一条“院训”,诚信服务是百年老院不衰的品牌,今年,新一届班子在市政府、市局为民办实事精神的指导下继承传统,走出历史,创新思路,确立了“以诚信服务,创品牌效益”的战略思路,提出“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为朋友”、“让病人满意从跨入医院开始”的响亮口号,用大红横幅悬挂门诊大厅、内外科大楼及外墙等处,以眼球效应引领和带动职工。党政班子召开各级各类人员会议20余次,要大家明确形势,了解现状,认识危机,并层层动员,反复宣传,形成合力。全院开展评选“精诚服务好职工”活动,每季度评选一次,年内在评选出的“精诚服务好职工”基础上评选出十佳医务工作者。目前,已对一季度评选出的53名好职工进行了表彰。医院组织《我是xxxx医院人》演讲赛,用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生动个例营造服务病人,争当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三)、抓落实,追究责任

全体护士长以上的管理干部与院长签订《创诚信示范医院责任书》,实行诚信服务、行风建设责任追究制,并与科室目标考核挂钩。

(四)、抓服务,做好方便病人的“细活”

2005年,我院着力抓好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继原有的200余个优质服务举措基础上,又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1、改造和再造服务流程,减少繁琐就诊程序。设置了门诊、急诊就诊流程、入院病人接待流程、社保病人就诊流程、住院检查流程、结帐流程等六十个服务流程;印制了门诊就诊指南卡,告知专家、专病时间、行车路线、急救电话等;编辑了导医报,介绍专科、专家、健康知识、医院开展的新业务等。

2、增添服务举措和设施,方便病人。引进干式生化仪,把门诊开展的检验项目全部集中于门诊检验室做,改变以前某些检查项目需病人送检到外科大楼住院部检验室现象,结束门诊病人来回奔波的历史,还保证了受检当天出检验报告;实行全天候抽血,保证病人随到随检;应病人需求,增加专家门诊人数;周日、大假日开设专家门诊和择期手术;星期六在门诊皮肤科病人最集中的楼层增开收费窗口;星期天为社保病人办理出院手续;在门诊五楼增设收费窗口,实现门诊大楼各楼层收费;内外科结帐处增加“预审清单打印机”,解决排队等候现象;增加门诊收费、取药窗口,保证了排队等候时间不超过15分钟,对此成都日报、成都商报等媒体作了暗访、报道;各窗口延迟下班时间,做到“见排长队不下班”;内外科大楼增设服务台和导医人员,招收9名礼仪职中毕业生充实导医队伍,以礼貌、温馨服务指导病人就诊;门诊增加9台轮椅,供推送老弱残疾病员使用;成立了陪检服务队,专职负责推送急危重病人检查1225人次、2250项次,真正把病区工人还给病人;门诊各楼层增设饮水机,为病人免费提供一次性水杯50000余个;中午12时为部分还在等候就诊的病人赠送自制糕点近2000人次,受到各媒体的争相报道。

3、把困难留给职工,把方便让给病人。职工泊车于院外街道指定处,把院内停车场让给病人使用;院内职工自行车棚移至家属区,将原址改建为供病人休息的绿荫带;电梯工提前15分钟上班,进入电梯间服务;全院减小说话的分贝,工作区将手机“响铃”关闭,规定在操作中、抢救危重病人、交代病情时不得接听手机,还安静修养环境给病人;腾出医生值班室供收治病人用;取消门诊取药窗口的玻璃隔断,与病人零距离接触。

4、不断改善就医环境。装修外科大楼,增加门诊各楼层走道座椅57张和内外科大楼结帐处窗口座椅10余张,方便病人等候时休息;租摆了40余株盆栽绿色植物于院门、门诊大厅、各楼层,摆放了3200余盆鲜花于院内,增加绿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粉刷花架走廊和部分楼房外墙,油漆了铁制垃圾桶;在外科大楼播放轻音乐,舒缓病人紧张、焦虑心情。

5、规范着装,标志醒目。更换和购置浅蓝色护士服800余套,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和急救车驾驶员统一着装;全院职工更换标识明晰的服务牌1000余个。

6、尊重病人隐私,增加病人就诊安全感。在门诊收费、取药、外科结帐窗口处设立“一米线”,保证秩序、增加病人的“放心感”;各诊室实行“一医一患”制,保证诊室的安静、有序和病人“隐私权”;加厚注射室屏风,保护病人“隐私”;增设几十个“温馨提示”,告之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增添防盗、防滑、防噪等提示标牌,还安全感给病人。

7、延伸院内医疗服务。各病区增加护理需求登记本,开设预约住院服务;增设家庭护理咨询网;今年免费开设20余堂健康讲座和20余次义诊服务,为3000余人次提供咨询,发放健康资料,网上为市民提供健康服务,14700人次点击。

8、医院根据病人需求,实行“优质服务院长特批制”,凡是能满足病人需求的紧急服务事项,直接由院长批准并在第一时间办理。食堂开展饮食质量问卷调查,每月向病人和职工发放问卷调查表,主动征求意见,不断提高膳食质量,改进送餐服务。这些可闻、可见、可感的服务举措,受到群众好评,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暗访,各媒体将暗访结果予以客观报道。

9、加大对营运成本的监管力度,压缩挤干不合理开支的“水份”,在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与国际日益接轨的现实下,医疗成本的不断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降低病人的费用又不影响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是新形势下医院管理面临的崭新课题。我院为此成立了经营管理中心,对总务、设备等所辖部门及环节进行全方位经济核算和成本控制。每月以量化标准对各科室各部门进行严格的督查,其结果与经济挂钩。医院还对职能科室实行办公用品量化核定;成立网络中心对全院计算机耗材集中申报统一购买,达到物品的零库存。一系列措施受到明显成效,今年一季度全院用水、用气较同期分别减少两万多元。3-4月,医院收入增加17%,人均住院费用仅增加0.64%;呈现收入增加与工作量增加成正比、病人费用反而降低的正态分布现状,达到通过整顿收费、监管合理收费、对内节支,控制医疗成本,让利病人的理想效果。

三、规范医疗行为,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让制度可遵行、可 操作、可落实

(一)、严格制度,有章可循

在已有的360余条管理制度、320项岗位职责、200多项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值今年医疗质量管理年,制定出《医疗、护理质量督查制度》,涉及临床、医技科室,涵盖三级医师查房、会诊、交接班、病历书写、危重病人抢救等医疗、护理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制定下发《2005年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实施意见》;建立基建、设备、大宗耗材招标成立库;制定《基建工程及设备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医德医风巡查制度》、《实行出院病人回访制度》、《加强病人投诉管理规定》、《医德医风奖惩制度》、《关于加强医疗缺陷管理的规定》、《药品招标管理制度》等。

(二)、再造流程和量化管理,不断规范医疗行为

为了将党风廉政建设和诚信服务落在实处,医院以客户(患者)为导向,从病人需求和满足病人显性和隐含需求目的出发,着手通过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和不断改造,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量化管理标准,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如《医疗护理质量标准》、《医德医风、优质服务、行风查巡评分标准》、《设备质量管理标准》、《总务查房考核标准》、“基建、设备、大宗耗材招标流程,病人接待处理流程,医德医风查巡流程,上门回访病人流程,门、急诊、住院病人接待流程”等。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现代医院管理平台。实施高效率、全方位、多环节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打破以前集多种职能为一体的院长质量行政查房形式,组成医疗护理质量督查队、医德医风查巡组、医疗设备督查组、医院感染督查组、总务后勤质量督查组,每周从五个方面全面铺开深入病区进行跟踪督查。督查组当场指出受查科室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科室负责人签署整改措施,督查考核结果以百分制量化。

(三)、严把关口,保障群众利益

1、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医院建立了院级领导、主要职能科室、病区监督员的三级物价管理网络;实行医疗价格公示制(门诊大厅、结帐处、检验科等处设有价格公示屏、牌)、门诊病人药品清单制(为每一位病人打印药名、规格、药价的明细清单)、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出院费用预审清单制;设置病人费用查询机、药价电子显示屏;把医疗服务和药品执行情况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督查和医德医风查巡、年终目标考核,与科室奖惩挂钩。

2、多环节对大处方进行监控。由纪委、药剂科、财务科分别定期定额抽查大额处方,每季度组织“处方督察组”对“疑问处方”进行分析、“确诊”,在院周会上将“大处方”运用多媒体进行“曝光”,对违规者分别予以质询谈话、经济或行政处分。

3、加大对科室用药比例的控制和加强门诊医生用药情况的监管。年初,医院调整了各科药品比例,并作出严禁超比例硬性规定,并定期通过微机网络监测门诊医生“异常”用药苗头,从源头上加以治理。从4月份的总收入同比增长11.9%、医药之比为59.3:40.7的数据中就可反映出诚信服务的实效与经济收入中含金量的关系。

4、严格实行药品招标采购。由党政纪和药事管理委员会共同在中标药品中选择医院用药,2005年一季度,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金额1120.42万元占医院用药总金额比例84.5%。

5、院务公开,职工决策。坚持院长院务公开接待日制、院务委员会和职工代表联席会制、院务公开向科务公开延伸制、中层干部竟聘上岗民主监督制。凡医院发展的重大举措、大型设备的购置、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等都实现了民主决策、集体定夺。5月18日召开了2005设备招标论证会,对临床科室申购的38台近3000万元的医疗设备逐一进行了论证,最后集体形成购置26台价值约2000万元设备的一致意见,保证了纪监关口的前移。

四、加大监督和惩治的力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大堤

我院的做法是:责任监管、预防为主,警示“触电”危险区,构建“红包”回扣不能收、不敢收、不必收的监督约束机制。

(一)、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反腐倡廉的工作格局。2005年,调整了新一届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区,实行院长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医德医风的一岗双责制,坚持谁分管谁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班子成员负责督促检查纠正责任区不正之风和查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各责任人及时向班子通报责任区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党政一把手负责向局党组局纪检组汇报医院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二)、加大重点科室、重点人员的教育力度。重点召集设备科、总务科、财务科、人事科、药剂科负责人和采购人员专题传达省市纠风工作精神,学习卫生部八项行业纪律,要求坚决杜绝“红包”、回扣。

(三)、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新进职工的岗前教育。由院长、党纪委书记作医德医风、廉洁行医专题讲座,并举行就职上岗前庄严的“廉洁行医”宣誓仪式。

(四)、建立职工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医德医风考核与职工考核同步进行,考核结果与晋职提薪挂钩,实行医德医风一票否决制。

(五)、量出腐败的“警戒线”,强化“珍惜今天岗位”意识。继续组织职工学习卫生部八项行业纪律,组织收看“汉源事件背后”等反腐教育片,公开“六不准”要求及举报电话,发放门诊、住院病人问卷500余份,行风监督员问卷300余份,保证医务人员廉洁行医行为受到社会监督。

(六)、倡导医患和医商共尊“廉洁行医”的社会风尚,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制定《“廉洁行医”医患知情书》发至病人手中,知情书中明确医务工作者不得索要和收受“红包”、患者不得送予“红包”等事项;进一步完善《药品购销廉政合同书》《医疗设备购置廉政合同书》,要求经销商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给医务人员开单费和回扣,违者医院将立即中断其供销关系及取消招投标资格。

(七)、建立高效的病人投诉处理机制。病人意见最能反映他们的需求和医院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病人投诉处理机制,今年医院增添了《处理病人投诉管理规定》、《出院病人回访制度》、《医德医风巡查制度》、《医德医风奖惩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对接待处理病人投诉、出院病人回访流程以及医德医风巡查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卫生局将我院《处理病人投诉管理规定》转发给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作为范例推广。医院采取主动听取病人意见的做法,组建了出院病人上门回访组,坚持每月上门回访病人20个,电话回访病人20名、信函回访病人30名;继续坚持科室、院优质办、行风办不定期随机发放“病人就医意见卡”、“门诊住院出院病人问卷调查”;对外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分布于全院的“病人意见箱”每日开启,有完善的院长接待日制度。1-5月电话回访病人115余人,上门和信函回访病人150余人。凡核查属实的病人投诉,医院决不姑息,严惩不怠。4月1名医务人员被病人投诉在诊治过程中收现金未及时提供发票,行风办接到投诉后,立即进行调查,经核实,按照医院有关规章,责令当事医生立即退还病人全部现金,当面向病人道歉,求得病人谅解,同时医院追罚10倍现金,扣发当月奖金,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在全院大会上公开检讨。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1-5月我院医务人员拒收“红包”9人次,金额1900元,未发现收受“红包”回扣者,收到锦旗27面、红报18张、表扬信21封,受到新闻媒体报道408次,其中中央电视台报道4次。Xxxx报3月15日以“百年老院再铸‘诚信’品牌”,4月27日以“继承传统,走出历史,创新服务——从细微处看xxxx医院真心创‘诚信示范医院’”为题,对我院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系列服务进行了详细报道,受到广大群众及患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3月29日党办“病人来访登记本”上记载着一位来自门诊输液病人的真诚话语:“我觉得一个好的医务人员,无论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病人着想,替我们分忧,在别人看来,他们做的是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辈子难忘的真情,但如果没有这些小事,又怎能体现他们是在为我们病人做实实在在的事呢?”内科一位病人在表扬信中深情地写道:“医院是伤痛、忧患、孤独、绝望的聚集地,本是一个苦难所,但因为有了白衣天使的存在,这里阳光灿烂无比,希望永驻,好似一座天堂。一粒沙里看见世界,一滴水里看见天堂;把有限放在掌心,无限就在刹那间永恒”。

10.看病难看病贵自查报告 篇十

检查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情况(20分)

一、严格执行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我院与安岳县中医院达成检查结果互认协议,其中互认项目有:

1、临床检验(临床生化12项、临床免疫13项、临床微生物1项、其他1项)

2、医学影像(普通放射检查1项、大型设备检查2项、超声检查6项)

3、心电图检查2项。通过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二、认真推行双向转诊工作

根据省市县关于双向转诊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印发了《...人民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分级诊疗领导小组;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标准及流程;充分发挥我院区域龙头引领作用。2015年我院下与全县中心卫生院、部分乡卫生院、民营医院;上与华西医院、省医院、重医附二院等共计50家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遵循分级诊疗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有双方转诊绿色通道,宣传渠道多样,内容详实易懂。专人负责双向转诊病人审核、登记、统计及网络上报等工作,并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

三、加强大型设备的临床应用管理

严格遵循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提高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各种设备的特点,进行最优化选择,以最少的检查达到较明确的诊断,减少不合理的检查和重复检查的现象。同时科室对医疗检查结果有具体的记载、分析以及改进措施,促进了大型设备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杜绝了短时间内无指征重复检查和多项检查。我院2015年一季度 CT 检查阳性率为79.35%、MRI检查阳性率为86.75%、DR检查阳性率为64.67%,彩超检查阳性率为83.2%。DR诊断符合率79.67%,CT诊断符合率79.70%,MRI诊断符合率84.39%。

四、加强处方管理

制定了《处方点评制度》以及《处方点评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了点评流程,落实专职人员负责处方管理工作。定期抽查处方,对处方中的各类用药信息进行汇总,汇总登记不合格处方,对不合格处方予以通报、干预和跟踪整改,促进医师临床合理用药。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保护患者利益,重点对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泮托拉唑、左卡尼汀、活血化瘀等药物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进行通报。2014年共抽查门急诊处方1350张,其中合格处方1299张,合格率96.2%;抽查住院医嘱1680份,合格医嘱1566份,合格率93.2%。

五、严格执行知情告知制度

制定了知情告知制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选择权和知情权,维护医院和病人的合法权益,严格落实患者接受大型检查、使用贵重药品、高新技术、高值医用耗材等知情告知制度,坚持因病施治,按照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具有诊断参考价值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肯定的药物并且按照规定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须履行告知义务。

六、逐渐增加临床路径病种,探索费用控制途径

截止2015年一季度,我院已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科室11个,实施病种22个,同时新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睾丸鞘膜积液”2个病种已在实施,其余新增病种也已在推进当中,预计到2015年底病种达30个。各病种均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一季度实施病例1504例,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数为1310例,完成1219例,入组率为88.0%,入组完成率为93%。并且根据《...人民医院关于修订单病种质量控制及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和《...人民医院关于印发单病种质量控制及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补充规定的通知》文件规定,实行对临床路径完成情况的奖惩,促进了临床路径的正规实施。存在的问题:

个别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整改措施:

加强各种大型医疗设备的适应症的学习,提高检查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和诊断符合率。

自查评分:(医务科相关项目)

11.啥时看病能不再难不再贵 篇十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对医疗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医疗制度开始走上市场化商业道路。医疗保障制度的地区差异,报销困难等多方面因素使得看病贵、看病难成为当今社会医疗服务的软肋。

收入多 医疗保障也更多

医疗保险本应该是全社会民众都应该享有的一项社会福利,但享有这项制度的却仅仅只限于少数企事业收入有保障的高收入人群。这部分群体在看病治疗方面除了加入医疗保险之外,他们还会购买商业保险,包括意外险、重疾险、医疗险等。保费越高,高收入群体受保障的范围也越宽泛,甚至连艾滋病、精神病也在保障范围内,当然,他们得到的服务也相应地更加周到。

张军(化名)未退休前是大学教授,现已年近七旬的他每个月都有8000元的退休工资。而此前在工作时,他不仅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还购买了很多商业保险产品,每年花费近万元。去年张军因患脑梗,在某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医院住院将近半年。“在医院花费大概是几十万元,还没有包括很多进口药物的费用。除了医保能报销一部分费用外,我购买的商业保险也能报销一部分。”

“比起众多私立医院和一些小医院,这家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水平更值得信赖。为了治病,花再多钱都不是问题。我和我的家庭能承担得起。此外,社会医疗保险和购买的商业保险能支付一部分住院费用。在我这个年龄购买商业医疗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能让我的身体健康多一份保障。当然,社会医疗保险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虽然高额医疗费会给每个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却使得他们在患重病后,可以得到好的治疗,缓解了经济费用这一方面的后顾之忧。越是高收入人群,他们的人身保障越多,使得他们能在優质资源集中的大中型医院就诊,又能减少变故对自身经济实力造成的影响。

不同地区医疗保障制度不同

当前,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障统筹层次低、转移接续程序机制化、参保激励不够,参保者异地就医需求不能得以及时满足,不同统筹地区医疗保险政策差异大,异地就医报销困难。虽然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93%,但是存在着诸多的体制性缺陷,如筹资水平较低、政府补贴不到位、报销比例少、医疗卫生资源稀缺。根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在病人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方面,城市全自费占22.2%,农村全自费的占19.7%,而在不同社会医疗保险患者未就诊比例中,参加新农合人数中未就诊比例为37.9%,未参加未就诊比例为40%。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在实际上将大部分穷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只仅仅限制在发生频率高、损失费用相对较小的医疗服务上,而将低收入人群可能面临的与大病风险相关的大额医疗费用排除在保障之外。低收入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不足与高收入人群的过度利用正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在弊端之一,而且,这些弱势群体往往是那些本身还没有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的群体。目前,我国农村近1亿贫困人口中,有不少是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城镇不少困难群众也为疾病所困。

陈亮(化名)是湖南省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每月收入约为1200元(低于当地居民月均收入),偶尔收收废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很不幸的是他患上了肺炎,为节省医药费就在村卫生院就诊。但即使这样,他每天花在治病上的费用也要50元。村卫生院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定医疗机构,但是陈亮没有住院,所以即使他参加了新农合医保,他的看病费用不在新农合政策报销范围内,所以看病的费用全部由陈亮个人支出。在治疗稍微有效果后,陈亮就中断了诊治。

几个月后,陈亮肺炎复发。在湘雅医院进行治疗的几天时间里,陈亮的检查住院费用和一家人的路费、食宿费共计3500元左右,这是陈亮收废品5个月的纯收入。即使是新农合已经给陈亮报销了一部分,由于陈亮家庭经济困难,每天几百块的费用超出了陈亮家庭的支付能力。值得庆幸的是,陈亮的病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后可以出院了。当然,离开了医院,陈亮每天还是要服用一些基础药物,而为了给陈亮治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当前,我国城市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也就是说80%左右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中80%的卫生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地区间的医疗保障待遇不公平,异地就医和转移接续困难。而且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险基金在地域上过于分散导致经济状况差的地区,医疗保险积极的筹资能力也较差,从而加剧了不同地区间医疗服务可获得性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的医疗保险制度只会使得贫富差距越来大。

完善医疗制度,解决低收入群体看病难

医疗服务不仅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影响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抛开个人收入高低对患者接受医疗服务水平的影响,中国人普遍看不起病、不敢看病的根源在于我们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健康有效、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

摘掉低收入群体看病“难”、“贵”的帽子,政府不仅仅要加大医疗投入,还要把资金投入花在刀刃上。此外,政府还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并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

12.“看病贵”问题成因初探及其对策 篇十二

近年来, 国家逐步推进医院改革工作, 加强民生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了医保政策, 基本实现了医保参保面全覆盖, 医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参保人员待遇不断提高, 医保资金占医院收入的比例不断提升。但是, “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依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 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矛盾激化的极端性事件时有发生。本文重点关注看病贵现象, 所谓看病贵, 是指医疗服务机构的价格 (以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为主) 过高, 从而使患者经济上无法承受的现象。在高医疗成本面前, 不少工薪阶层选择了“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住院”的不健康就医方式, 对患者本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伤害。

除此之外, 看病贵的社会危害还包括:

1.造成“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现象, 给改革开放的成果大打折扣。

2.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互不信任。在老百姓心目中, 医生从白衣天使的崇高形象堕落成白眼狼, 而医务工作者也由于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 成为高危行业, 长此以往, 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创建, 伤害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3.造成“黑诊所”泛滥。老百姓由于低价医疗的客观需求, 求助资质不完善的非正规医疗机构, 由此引发医疗事故。

凡此种种, 不能不使人思考, 目前医院管理模式是否依然存在问题, 医疗体制改革的收效究竟如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医院无疑应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但在市场大潮中如何保持医院公益性的特点等等, 这些正成为医疗机构、政府决策部门以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之, 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 为破解看病贵难题献计献策, 如:韩俊江 (2012) 提出医疗费用过度开支的深层次根源, 即医保结算方式落后, 其建议是改革目前以服务项目为支付依据的方式, 适当考虑以病种为结算根据;与此类似, 答唯鹏 (2012) 提出结合医保总额预付费的新途径;姚中杰 (2011) 从供求关系的视角透视了我国“看病难、贵”的问题, 指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激增、就医秩序错位、医疗资源不均衡是上述问题的主因, 给问题的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 但文中没有给出相应的对策;康晓峰 (2012) 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 为医改的方向出谋划策, 提出增加基层医院财政投入的政策措施。

可见, 目前关于我国看病贵的问题研究及对策研究中, 存在分散、不全面和务虚的现象。大部分研究是从学院提出来的, 不具有现实针对性, 有的提出的问题已经落实多年;更多的是提出者往往就问题的某一方面展开和论述, 而忽略了“看病贵”问题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当前, 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而公立医院改革又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医院的经营必须纳入政府和社会的监管, 才能充分发挥其公益特点, 更好地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对政府、医院、医保部门和医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深层次挖掘, 对所提出问题给出对策和建议, 希望能为破解看病贵难题抛砖引玉, 促进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医院和医疗卫生事业。

二、“看病贵”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 看病贵主要贵在药费

据审计部门统计, 药价是导致“看病贵”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一般占门诊就医费用的80%左右, 占住院费用的50%左右。形成药价贵的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药品价格加成。对于药品销售链条不断加成的报道和披露已不罕见, 如媒体所曝光的一瓶芦笋片, 其出厂价仅为15.5元, 经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后, 最终到达病人手中要213元, 利润率高达1274%;又如一种零售价格7.39元的葡醛酸钠注射液, 其生产价仅为0.08元, 利润率更是高达9138%。

那么药费虚高的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分析表明:药品加成率管制政策, 包括顺价加价、零差率和差别加价是主要诱因。原因如下:对药品加价率的管制, 使得医院药品采购价越高, 则事实上获利就越多。基于这种逆向激励机制, 医生会倾向于多开药、开贵药, 以获得更多的加成收入,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导致了医生收受药企回扣;此外, 药品加成率管制还使得正常的价格竞争机制失效, 制药企业竞相采用“高定价、高定位、高利润”的营销模式, 其竞争格局最终表现为“谁的药品中标价越高, 谁就成功。”为此, 药企召集规模庞大的医药代表队伍从事公关活动, 有些还成立申报办, 将改换包装的伪新药重新获得高定价资格。上述种种公关费用, 以及医生回扣, 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转嫁到病人身上, 造成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二)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当前, 占医院总收入6%~8%的政府投入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沿用了国企改革的思路, 忽视了医院公益性的特点, 导致投入严重不足。例如, 2011年, 全国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7.7%, 占当年GDP总量的1.7%;2012年, 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14%, 占当年GDP总量的1.38%。可看出, 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比例不升反降, 占当年GDP总量的比例同样有所下降。

医院为维持正常运转, 其经费缺口只能从患者的医疗费用中产生, 因此医院存在了20多年的“以药养医”、“以检养医”现象, 某种程度上成为“看病贵”问题的根源。

(三) 以过度医疗为特征的行业不正之风严重

在医院收费中, 最为老百姓诟病但又无奈何的行为是“过度医疗”。所谓过度医疗, 是指医生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 不从病人实际出发, 一味使用好药、贵药、多开药、多做检查和治疗的现象。近年来, 我国过度医疗现象严重, 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 加重了患者负担, 而且和医疗卫生行业神圣使命严重不符。

应该说, 即使不存在上文所说的药品回扣等因素, 在市场环境下, 过度医疗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医院既然是市场主体, 就要盈利, 要盈利就存在考核, 如果不改善目前的捆绑式考核机制, 过度医疗问题实难以根治。从本质上看, 笔者认为, 过度医疗比一般的乱收费问题更严重, 性质更恶劣, 因为过度医疗损害的不仅是病人的物质利益, 还可能造成药物依赖以及对本身健康的伤害, 而且这种伤害是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进行的。可以说, 这种无效甚至有害的治疗, 是医生一手制造的, 对这个问题须从多角度入手, 实施综合治理, 才有望改善。

(四) 医保支付方式不科学

目前我国医院普遍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方式, 该方式的缺点是:医疗保险部门对患者治疗期的情况不透明, 无法预知和监管, 无法有效控制费用支出。典型的是, 极易造成医疗提供方将费用转嫁到患者, 即医保埋单, 诱导不正常医疗支出、小病大治、大处方等问题。

因此, 这种不科学的支付方式亟须改进, 一个值得借鉴的医保支付方式是DRGs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模式, 即“诊断相关分组”法, 它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记录、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等因素把病人分入一定量 (500-600个) 诊断相关组, 然后决定医保金额。该支付方式的采用, 基本实现了医疗资源利用的标准化, 有助于激励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迫使医院为获得利润主动降低成本, 缩短住院天数, 减少诱导性医疗费用支付的可能, 有利于总费用的控制。

三、破解“看病贵”难题的政策建议

(一) 政府: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要维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并且保持医院的公益性特点, 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入民生投入力度。确保医疗卫生支出在GDP中的比例稳中有增, 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 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 合理安排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所需资金。在医疗机构投入方面, 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加大公立医院投入, 在基本医疗保障投入方面, 继续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落实和完善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政策, 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

(二) 医院:实行医药分离和收支两条线

当前以药养医现象有一个客观原因, 就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医生的职业认可度不高, 医生的劳动收入和专业知识不成正比。因此, 有必要从根子上改善这种状况, 促使全社会认可医生的正当性收入。以此为前提, 适当增加药事费用, 严控总费用, 使得医生的收入名至实归, 即实施“医、药分离”, 医生只负责医治, 药不随医。目前, 国内已经有部分医院, 如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等正式启动医药分离改革试点, 取消药品加成、增收医事服务费。

进一步, 还可以改革医疗服务的创收机制, 例如, 向同样是事业单位的高校看齐, 实行收支两条线, 遏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具体而言, 支出由政府相关部门核定, 收入上缴政府有关部门, 切断医疗服务收费与医务人员收入的联系, 医生收入不与经济效益挂钩, 科学地考核医生的工作绩效, 科学性可通过病人满意度来衡量, 以及制定合理医药费用的新标准, 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

(三) 医保部门:创新医保支付方式

根据国际先进经验, 以及国内学者的建议, 医保机构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预先确定固定费用额度, 以此作为医疗机构付费的标准。这种结算方式主要包括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和单病种付费, 二者区别在于:DRGs组仅有几百个, 可以覆盖所有病种, 而病种数有近万个, 单病种付费只能选择少数病种。综合来看, DRGs比单病种付费更科学、更具合理性。引入DRGs付费或单病种付费后, 医院为盈利不得不考虑节约医疗资源, 减少医疗支出, 从而避免大处方等不正当医疗倾向。长春市医保中心试行单病种付费已取得了较好效果, 如首批针对阑尾炎、白内障、疝气、痔疮、甲状腺肿瘤等10个病种, 医保中心与医疗机构就诊疗费进行洽谈, 并通过引入民营医院参与竞价, 实现了上述10个病种医药费的显著下降, 单病种医保支出平均不到3000元, 对比改革前降幅达53%。

(四) 医生:增强道德情操

如上所述, 不管多严密的监管和制度建设都不能完全避免蓄意违规行为, 要彻底改观医院大处方、乱收费等不良现象, 还要从道德治理的角度入手。温家宝同志指出, 企业家的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目前医院治理也有类似要求, 医生的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从道德层面解决医生本身的医德品质、行为规范问题, 明确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不纯粹是买卖关系, 明确医患之间的买卖关系最终伤害的是全社会成员包括医生的利益, 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侵蚀, 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

四、总结

目前, 全社会在对待看病贵的问题上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 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术机构开展了深入研究, 一部分有价值的政策、措施已经有所落实。当然, 由于国情的不同, 一些在西方国家应用成熟的模式还骤难引入国内, 同样, 各个地区在政策的贯彻实施上还很不平衡。一句话, 破解看病贵的问题, 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在很长的时间内, 只有进行时, 没有结束时。

本文从政府、医院、医保机构、医生等角度出发, 利用自身所见所思, 对目前看病贵现状的成因进行了透视, 并就对策提出一家之言。但囿于个人阅历有限, 对宏观经济社会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核心利益链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难以联系宏观经济面进行根本性的思考, 故本文所提的成因或见解难免挂一漏万, 这有待广大医疗卫生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 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开出处方, 只有宏观和微观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 才可能真正有效地破解老百姓关注的看病难、贵的难题。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医院管理体制、医保制度、药品价格等因素的调研, 指出当前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看病贵”问题的一系列原因, 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见闻与思考, 汇总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 从政府、医院、医保部门、医生等多视角出发, 提出破解看病贵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看病贵,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韩俊江, 胡丹.创新医保支付方式化解“看病贵"探析——以长春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为例.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2)

[2]答唯鹏.结合医保总额预付费解决看病贵的途径探讨.中国病案, 2012 (2)

[3]姚中杰, 尹建中, 徐忠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机理解析.山东社会科学, 2011 (9)

13.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我见 篇十三

“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不少人群对现实发出感叹。的确,长久以来,也不知有多少国民因为医疗的问题而倒下,因为医疗费用而一贫如洗,因为费用的问题而看不起病。但是,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意味着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的减轻,意味着“看病难、看病贵”的缓解。特别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实施健全,将覆盖城乡、普及群众,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通过学习《新医改能否根治看病难看病贵》的课程,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对新医改的一丝见解。

作为一名普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新医改方案,其实真的感到高兴。因为,方案里,有不少地方提及基层卫生的重要性,提及全科医生的普及。譬如关于建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议,关于“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等等措施,有力的体现了全科医生的重要性。这对我们这些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喜讯。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新医改”方案如此,基层医疗卫生

事业也并不是能够顺利完美的开展,能够一帆风顺。现今社会人群对基层医疗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看法,也并不是过于乐观。可以了解到,虽然已经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效果怎样?事实上,有不少都是冷冷清清的。老百姓,多数都是往大医院跑,甚至出现,到社区医院的目的是为了找全科医生证明此病有必要到大医院就医。然而,此病,也就是普通的感冒发烧,一种常见病而已。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去治疗此病,没有必要去浪费大医院的卫生资源。

出现这些现象,归根到底,也就是信任的问题。一来由于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问题,给不了群众一种安全感。试比较一下,普通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拥有的设备,B超机、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与血压监测系统、快速血糖测定仪等一些简单的全科综合诊疗设备以及氧气袋、体重计、儿童听力筛查仪、卧式伸长测量器、多普勒胎心听诊器等预防保健基本设备,而大医院,拥有高技术的设备,例如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X光、血凝仪、贝朗血液透析仪等等,另外,还拥有高等医疗技术人员如一些专家、教授等等高等人才。就是这些,就已经促使群众患者选择大医院就诊,以求更好的治疗疾病,追求健康。特别是经济中等的居民来说,选择大医院无疑是大家的第一选择。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对社区的全科医生表示怀疑,担心基层医疗队伍的能力。普通

老百姓认为,全科医生,都是技术有限,甚至觉得技术能力不够,而对比与一些临床医师、临床教授专家来讲,理所当然更多的相信后者,把宝贵的生命托付于其中。

所以,要取得患者信任,就要提高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地位,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资源。

首先,政府应该高度关注基层卫生队伍的建设,关注队伍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新医改有相关描述,需要努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除了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基本的医学能力培养外,更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中给与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有规划,有秩序的严格执行,并有政策引导有水平的人去基层,服务基层。

其次,是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宣传,让广大城市居民利用好资源,让居民信任基层机构,信任全科医师等医疗队伍。这是医改方案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即使将来基本医疗卫生覆盖城乡、普及群众,即使医生们有能力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却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同,没有居民的参与,也是毫无成效。再好的资源,也是浪费而已。还有,基层医生主要关心三件事:社会地位、业务成长、待遇。这些,政府部门是否妥善处理,医改方案是否明确,也是一大要素。

真正科学的医改,不仅仅是从居民人群中着手,还要在医院、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中开展,充分考虑到时有潜在因素,才等切切实实做到优惠全人民。

14.关于破解“看病难”的思考和建议 篇十四

―--对整合卫生资源,破解“看病难”的思考与建议

县委:

3月30日下午,上官书记在座谈会上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信息:县委将在三次全委会上对工作思路和战略重点进行微调,把“看病难”作为要破解的农民“四难”之一难;4月6日代市长刘强在我县调研时强调,“要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我作为卫生事业第一线的领导干部,听了后,精神为之一振的同时感到肩上沉甸甸的。半月来,良心和责任促使我认真而焦虑地思考了一些问题。现将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和建议汇报给领导,供县委、政府决策时参考。

一、整合卫生资源,解决“治病难”问题的客观必然性

党的“十六大”响亮地提出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趋势”。要使全面建设小康惠及8亿农民,保障他们身体健康则是重要的方面,因而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县委提出来这项工作,是正逢其时的。这件事如果早几年,是没人理你的,现在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当中把卫生工作特别是农村的卫生工作提上日程,非常现实,也非常及时。

首先,符合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要求,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医疗卫生事业历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为加强我县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县农村基本上解决了缺医少药的问题,在防治传染并地方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为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农民健康保障状况堪忧、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现象不容回避。

抗击非典的斗争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卫生事业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医疗和健康问题,也是影响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就是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城乡统筹发展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的最基本需求,发展卫生事业,特别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党和政府第一位的责任。健全公共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利益的最基本措施,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符合我县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现实状况:

一是农村100%的农民要自费看病,全县还没有建成初级医疗保障体系,离全面小康所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是由于农民健康保障事项牵涉到国家财政投入和农民减负等一系列政策性问题,不是哪某个部门能单独解决的,故近几年对农村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没有具体的动作,导致农村医疗保障工作实际处于“真空地带”。

三是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拉大了城乡差距。约占全县总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着70%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而约占80%的农村人口却仅能享受不到30%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四是农民医药费用支出增长大大快于农民收入增长,加大了“全面奔小康”的难度。从1993-2003年,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由780元增加到2800元,增长了不到3倍,而同期卫生部门统计,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医药费用迅猛增长,大大超过了农民承受能力,导致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严重不足。“小病撑,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病人医院一躺,家里一头牛白养”,是农民对当前农村健康保障体系的通俗描述。

综上所诉,可以说当前农民医疗保障较20世纪60、70年代有较大倒退。

再次,符合当前全县医疗卫生改革的客观要求:

从我们县的具体情况看,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改革任务更大,尽管我县在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全省排序并不落后,但机制不活、投入不足、人才匮乏、设备简陋的落后状况仍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一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与人员富余并存。由于卫生院条件差,技术环境落后,政府又缺乏可操作的优惠政策,高层次人才“下不去”、“留不妆;近亲繁殖,子女不管是退伍兵还是初中生一股脑~,一旦进入卫生院,便端起“铁饭碗”,占据了工作岗位,造成用不上的人出不去,急需的人才进不来的被动局面。从人才层面上严重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乡镇卫生院产权不明晰,乡镇卫生院属于县办县管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其资产是国有资产,但它虽是事业单位,资金却无保证,导致政府无钱投入,个人不愿投入,集体不该投入,从而使绝大多数经营困难,职工利益无法保障;卫生经费的投入远远尚未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5%左右的要求;受财政投入不足、补偿经费不到位因素制约,预防保健工作也落得不实。

三是由于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落后,群众小病找村医,大病到县市级以上医院,部分农民因掏不起钱而有病不医;也由于预防保键得以加强,传染病发病率低,病源相应减少,使得卫生院业务量大幅减少,多数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不到20%。除了卫生院,还有自成体系的计生指导站等机构,造成了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当,资源不足与业务量不足的现象并存。

四是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手段落后,执法能力不强;农村医疗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还不到位,存在着一些行医人员水平差、治疗手段落后、无证行医、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农村医疗市场等情况,农民群众就医环境还不够理想。

五是卫生改革步子迈得还不够大。许多卫生院效益低下,无法按时发放工资,房屋建设维修、设备更新换代、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只能等待省市县拨的一点有限的资金去应付。处于求生存难,求发展更难的状态。养成依赖上级“皇粮”的惯性与惰性,没有压力和动力,养懒了人,养没了本事,最后耗光了家底。人事制度改革进展十分缓慢,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求稳怕乱,推进力度不大;

六是卫生系统干部职工思想解放不够,卫生行政部门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还没有真正从“办卫生”转变到“管卫生”上来;一些医疗卫生单位的行业作风有待改进,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还不十分满意。

大家现在都在谈弱势群体,如果说部门当中弱势的话,我觉得卫生部就是个弱势的部门。

二、从科学统筹发展观出发反思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卫生事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当前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几大极不适应的“症状”:卫生医疗服务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疾病流行模式日趋复杂,现行卫生服务体系与疾病预防控制要求不相适应;现行卫生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国际上通常用两个指标来反映和比较一个国家国民的健康状况。一是平均期望寿命,一是婴儿死亡率。谈到这两项指标,我们往往会很自豪地指出,我国的平均寿命己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2001年的71.8岁,高于世界平均寿命(65岁)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寿命(69岁)。同时,我国的婴儿死亡率也从解放前的2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2‰,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44‰,中等收入的国家是30‰。不错,从这两个国际通用的指标来看,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的确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前取得的。人均寿命的增长基本上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完成的。八十年代以后,增长似乎失去了动力。

农村卫生事业在1980-2000年间的进步并不突出。就人均寿命而言,在此期间,低收入国家平均增加了三岁,中等收入国家五岁,高收入国家四岁,世界平均四岁,而我国不过两岁。婴儿死亡率方面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在此期间,低收入国家下降了29‰,中等收入国家23‰,世界平均也是23‰,我国不过是11‰。

进入九十年代下半叶,我国健康领域的不祥之兆似乎越来越多。本来,我国在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方面曾取得过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最近的一些趋向十分令人不安。我国法定报道传染病的发病率50年代是,每10万人3200,到1990年已下降到每10万人292,此后,进展开始放缓;1995年以后甚至有回升的迹像。结核病便是一个例子。在建国的头三十年,虽然资源比较匮乏,结核病的发病率下降了60-70%;后二十年,尽管资金更加充裕,治疗手段更加成熟,发病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据估计,中国大约有四亿人受过结核病感染,其中将近10%的人会发玻目前,全国约有500万肺结核患者,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结核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其中相当多的人已具有抗药性。病毒性肝炎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其发病率高于结核病,并一直居高不下。现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很明显,这样的世界第一、第二绝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我县目前结核病流行也相当严峻,根据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结核病的患病率为十万分之450。感染率为30%,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本来已被彻底消灭的各种性病(如淋并梅毒)又死灰复燃,并在各地泛滥成灾。由外国传入的艾滋病迅速蔓延,每年感染人数以30%的速度上升。根据最新官方数据,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已达100万人。既使我们接受这个保守的估计,如果感染人数增长的势头不减,到2010年,总感染人数可高达1000万至2000万,会再创一个不光彩的世界第一。与那种灾难性后果比起来,目前让人谈虎色变的区区几千例非典型肺炎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它公共卫生问题,如职业病严重、精神病发病率上升、自杀率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恶化等等,也都不同程度存在。

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雹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很低,但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曾经被看作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刚解放时,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属于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别组。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剑这使得人均寿命从旧中国的不到40岁提高至七十年代末的近70岁,婴儿死亡率从195‰降到41‰。直到八十年代,每逢国际组织对各国进行排序,按人均GDp中国的排名虽然不高,但按健康水平,排名则高得多,赢得广泛的赞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人均卫生费用大幅上升。在这个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业本应得到更快的发展,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全球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进行了排序,中国被排在144位。为什么经济底子厚了、科技水平提高了、花钱多了,但公共卫生的状况却恶化了?对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该反思了。非典的危机警示我们:再不反思,更大的灾难随时可能发生。

中国的公共卫生形势之所以恶化,卫生部门当然要负一定责任,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对经济和市场的迷信

对经济增长的迷信。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本来,这里”发展”二字的含意是经济社会全面的进步,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更进一步,”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为了追求经济尽快增长,其它一切都要让步,都可以被牺牲,包括生态环境、就业、职工权益、公共卫生。当一些人说希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时,他们往往假设只要经济持续增长、饼越做越大,其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尽管政府从未公开说过公共卫生不重要,但其财政资源的分配清楚告诉我们,公共卫生不是它关心的重点。

所谓”政府卫生支出”包括两大块,一块是”卫生事业费”,一块是”卫生基建投资”.政府对卫生工作还有其它项目的支出,但这两项是大头,其余的是小头。由于实行”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导致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狂跌不止,我县财政的卫生事业费支出更是保持20年不变。20年前政府补贴可满足全院所有人员11个月开资,而到目前连光给未进社保的退休人员开半年工资都不够。”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从政府过去20年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公共卫生的确一直不是其重点。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经济增长一定不会带来公共福利(包括公共卫生)的改善。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社会各阶层共享时,公共福利当然会得到改善。然而,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某些社会阶层独享时,不管增长的速度有多快,它都不可能改善全社会的公共福利状况。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早在七十年代就引起了发展研究学者的注意。只可惜,我们在过去二十年里埋头”一心一意谋发展(实际上是”一心一意谋经济增长”),把别国惨痛的教训完全忘到了脑后。经济增长固然是硬道理,社会公正更是硬道理。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手段要服从目的,决不能本末倒置,让目的服从手段。

对市场的迷信。卫生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面临的问题带有”短缺经济”的特征,如”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为了缓解供需矛盾,80年代卫生改革的重点是扩大卫生服务的供给,搞活卫生机构内部的运行机制。为此,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扩大卫生服务供给的政策。如1980年xx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1985年xx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1989年xx批转《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随着卫生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医院装备质量明显改善,到八十年代末,城乡居民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九十年代以后,建立市场经济被确立为改革的目标,医疗卫生事业也逐步被推向市常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使国家不再”包揽过多”;医疗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建立所谓”合理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则着眼于引入竞争机制。在所有这些改革背后都有一个未加言明的假设:市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包括医疗卫生资源。

实际上,这个假设的后半部分是完全错误的。在公共卫生领域(即社会全体成员预防疾并增进健康的事业),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如为避免医院的收费,非典患者可能不去就医,结果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而医疗领域的特征则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如医生给患者开一些不必要的药、或高价的药)。既使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两个领域也充满了”市场失灵”.大多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避免让市场力量支配医疗卫生领域,道理就在于此。在发达国家中,卫生总费用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承担的。政府承担的份额在70%。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36%,本来就不高;到1990年,下降到25%;到2000年,下降到14.9%。这意味着,在20年时间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比重平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与此同时,社会支出的份额(公费医疗经费)也从44%下降到24.5%。反过来,居民个人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节节攀升。从农村说,合作医疗取消之后,农民的医疗费用是100%由个人承担。换句话说,过去这些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居民个人负担的。怪不得老百姓觉得医疗卫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恐怕是世界上最市场化的之一。以前,有些人总是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来反对政府对医疗卫生”包揽太多”.,这种托词实际上没有任何道理。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略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的下限。其中居民个人支出部分占60.6%,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是27%。既使排除发达国家,这个比重在其它国家也低得多,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如果世界上最穷的国家都能由政府负担近六成的医疗卫生费用,经济欣欣向荣的中国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对经济增长和市场的迷信造成了指导思想的偏差。如果说在八十年代,指导思想的偏差还没有明显后果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恶果已越来越明显。结果,虽然经济繁荣了,种种危机却此起彼伏。具体到公共卫生领域,前一种迷信导致了政府失职,即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政府没有承担起来;后一种迷信导致了市场失灵,即市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既违反公平原则,也效率低下。

2,”重医疗、轻预防”:卫生防疫体系不堪一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里,政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当时的口号是”预防为主”.通过一方面推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另一方面采用低成本的医疗技术,我国得以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创造了名满天下的”中国模式”。广大居民,尤其是农民无需支付高额费用就能享受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广泛可及性和公平性大大改善了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过去成功的模式被人贴上了”平均主义”和”低水平”的标签,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悄然从农村移向城市、从”重预防”移向”重医疗”,从低成本移向高科技――高成本。虽然政府口头上仍强调”预防第一”,但实际上,城市的医疗才是第一。医院购买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的费

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无意承担农民医疗保障的责任,反倒坚持”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实际上,相当多的县乡两级财政是吃饭财政,难以”支持”农民医疗保障;乡村集体经济脆弱,无力”扶持”农民医疗保障;结果担子最后还是压在农民自己肩上。所以,虽然经过十来年的努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得到恢复,其覆盖率在农村始终低于10%的水准。90%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障,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前卫生部长张文康承认,既使这小得可怜的覆盖面也还不巩固,往往是”春办秋黄,一进、二送、三垮台、四重来”.2001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9倍,还可以享受由国家补贴的医疗保障;农民收入低得多,却必须承担医疗保健的所有费用。中国卫生保障制度如此不公平,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目前,全国大部分村卫生室已变成了个体医疗点。现在乡村医生的数量只有1975年的三分之二。除了卫生人员相对数量减少外,他们的素质也令人担心。村级卫生人员中相当多的人只在30年前合作医疗高潮期接受过短期培训。虽然他们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后续培训,但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他们要么不乐意、要么没有能力承担农村基本医疗保健的任务,如预防保舰传染病报告等。

合作医疗的解体,严重影响了农户的看病行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破损,使一些已经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复发;再加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健康状况方面的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从1957年到1980年,农村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明显快于城镇,使城乡差距迅速缩校但1980年以后,农村人口死亡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城镇人口死亡率还有所下降。结果,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人口死亡率方面的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倒扩大了。

从阶层差距方面看,这里只提及一点。市场只青睐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因此,市场化的医疗无疑会对低收入阶层产生排斥作用。缺医少药的时代的确一去不复返了,但在医疗水平先进的今日,相当多的人却陷入了生不起并看不起病的境地。在这方面,两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提供了大量证据。一个证据是未就诊率高达三分之一。得了病为什么不去看病呢?原因固然很多,如自己觉得病不重、没有必要去医院,或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看病,等等。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是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就诊;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样的人越多。更令人忧虑的是变化的趋势。对比1993年和1998年两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因为经济困难有病不医的人越来越多。低收入严重制约了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景气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下岗待岗职工及其家属首当其冲。我们在县内一定范围也进行了调查,情况与全国大同小异。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在表面繁荣的经济背后都掩盖着一个相当规模的贫困群体。他们有病不敢去看,病情严重该住院不敢住院,住了院尚未痊愈便匆匆离去、生怕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不得不”小病扛、大病拖”。”小病扛、大病拖”的后果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劳动力丧失,甚至倾家荡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正在变成中国城乡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在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农村,一场大病,可以使原本殷实的小康之家陷入困境,使原本贫困的一贫如洗。正是因为疾病不仅严重威胁着贫苦农民的健康,还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们才会说出”不怕穷、就怕病”这样让人心酸的话。

4,医疗机构效率下降

根据卫生统计,近几年来,虽然我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双双下降。2001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87亿人次,与1992年25.7亿相比减少了4.83亿。是不是中国人健康改善了,生病少了呢?显然不是,因为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从1993年的140.1提高到149.76.其实,门诊量下降的原因很简单,医疗费不断攀升,超出了很多人的支付能力,因而抑制了城乡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

在门诊量减少的同时,住院病人增加不多,而医护人员的数量仍在增加,其后果必然是医疗资源的浪费。我们县医院病床利用率不足30%,乡镇医院不足20%。我们现在的医疗资源并不丰富。但在很多人该看病不敢看、该住院不敢住的同时,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真是极大的浪费。

三,几点对策建议

以上谈到的如此严重的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它有着深层的、制度性的原因。上面列举的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失职与市场失灵同时存在。其后果是卫生防疫体系极不适应,卫生服务极不平等,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下决心解决好农民治病就医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实现科学统筹发展,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很紧迫的,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不可寄希望于一蹴而就,更不能单靠卫生部门或单靠向上争取星星点点投入。必须全社会参与,循序渐进,扎实工作,长期努力。

1,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命题。”发展”绝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是指全体公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这个全面发展目标的手段。如果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那么社会公正、环境保护、让所有孩子接受基础教育、让所有人健康生活是更大的硬道理。我们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指望经济增长能自动带来其它目标的实现,无异于缘木求鱼。公共卫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因为人只有一次生命,享有卫生保健是一项基本~,它关系到人生命的长度和质量。如果一个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低下,经常受到病魔的折磨,得一场重病就可能搞得倾家荡产,那么,不管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多快,城市看起来多么现代化,对相当多的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认识到这一点,政府绝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忽略公共卫生,绝不能放弃自己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职责。

&n

bsp;2,我们必须清醒了解市场的双重局限性。第一,市场充其量只能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无法解决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第二,也许在经济的很多领域,市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在外部性很强、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市场往往失灵,亦即,不光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反倒会降低效率。公共卫生的公平性比经济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公平性更加重要,因为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谋生的潜能。既使不从道义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所有人提供起码的卫生保障也是建立一个完整公共卫生系统的前提。去年的非典危机告诉我们,如果疫情在贫困阶层中蔓延、在其它地方蔓延、在农村蔓延,全社会哪个阶层也逃不过厄运。既然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如此重要,把它交给市场便是完全错误的。另外,医疗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领域。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蒙骗患者,患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欺骗保险公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为自己的国民提供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全民医疗保健计划,而不是把患者和医护人员推向市常

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改革医疗卫生制度。由于经验不足,认识上出现偏差,走了一些弯路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这次非典危机敲起的警钟能使我们清醒认识到”投资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种种弊端,那么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使危机变成重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契机。我们的医疗卫生体制曾经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创造过辉煌,只要走出指导思想的误区,我们完全可以再造辉煌。

3,必须解决对医疗卫生投入的认识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富国之本,对科技教育投入人无异议,但是,对医疗卫生投入属生产性投入,人们是认识不足的,甚或认为医疗卫生单位是有收入的机构。医疗卫生有对全社会之保障性,保障着各行各业、男女老幼之健康,保障着各条战线生产力之正常运转。医疗卫生服务,要达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之目标,这是涉及到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投入才能实现。要达此目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及行政手段等。在发达国家,政府承担的卫生总费用的份额在70%。我们达不到这个水平,但起码应该努力恢复到改革开放前36%的水平。近些年不少方面都在喊:“人民**人民办,办好**为人民”,我认为这类口号不适用医疗卫生事业,各级政府应该树立起“全民卫生政府办,办好卫生为人民”的理念(当然这里说得政府办不是全包,而是以政府为主)。目前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已经转过来了吗。所以财政对卫生的补偿应是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而不能减少。前两年出现的三五年后给医疗卫生机构“断奶”的提法与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似乎有相违之处。

4,必须尽快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xx已经做出决定的。中央xx《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是建国以后第一个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这里面目标很明确,一个是到2010年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农村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一个是今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出社会保障工作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伙医疗的试点工作。

新型的合作医疗,首先是政府角度的行政支持、资金的支持、组织的引导、宣传发动等等,从组织管理上来说,倡导县里来统筹,政策上已经提出了组织的体系。从补偿的范围来说,主要是以大病发生的补助为主兼顾小病,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农村主要的矛盾。新型合作医疗与以往的合作医疗相比,它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制度监督、组织监督和审计的手段,包括农民的代表参加到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另外配合的还有供方的改革。不仅仅是政府主办的乡镇卫生院提供卫生服务,一些符合条件的民办的机构、诊所的也可以为农民提供合作医疗规定的这些服务。农村卫生作为政府工作,已经摆到了政府的工作日程上。尽管卫生部门是提供卫生服务的,不是保障部门,但是经过协调还是确定由卫生部门来抓,因为现在还不是社会保障,所以这项工作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卫生部在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来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卫生工作,要尽量抓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正在启动当中。由此我们建议,县委、政府应作出决策,组织有关人员到先行试点地区进行认真考察,以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拿出我们的方案,再到省里千方百计争取进入试点县,过去的经验证明,试点单位往往能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不多争取国家补助,不把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立起来,要想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是很难想象的。

5,必须解决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重医轻防”问题。当前,我县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完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公共卫生投入水平低等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造成的。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把政府职能由过去的“办医院”为主,转变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上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和健康权益。这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

目前我县在卫生资源中,政府卫生资源占90%以上,社会(民资)卫生资源占不到10%;在政府卫生资源中,又有90%以上集中在医疗单位,只有10%左右在防保领域,这种卫生资源配置畸形现象,是长期“重医轻防”和利益驱动的结果,不利于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防合一”,加上普遍亏损,防保人员每月仅三百元的工资也欠发,工作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按照“医防分设,保防保,放医疗”的原则,将乡镇防保职能从卫生院中分离出来,在乡镇设立防保所,按省里规定的五千分之一比例招聘防保员,经费按每人每年不低于8000元标准补助,并列入县财政预算。在每个村聘用一名兼职防保员,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200元,逐步形成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县疾控中心为骨干,乡镇防保所为基础,村级防保员为网底的四级防保体系。

6,必须认清形势,加快改革步伐。我们现在的卫生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至今,虽有许多改变,但其基本构架仍是原有的,也就是说,比起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近20年来,它缺乏本质性的改变。我国的改革除了在经济体制方面推进外,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以至在政府职能转换、党政机关领导方式等方面也都有所推进,而在卫生体制方面则少有动作,更少有为人赞许的成效。它在我国属于改革相对滞后的部门和领域。不但在组织结构上基本延续了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在行为、思维方式上延续了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习惯,就是有关”改革”的思路也只停留在80年代。卫生体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卫生系统自己在80年代推进的改革是从调整分配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开始的,希望以此来改变卫生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这种目标的确定,从一开始就把”利益”和”效率”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忽略了卫生系统在社会体系结构中的不同其他系统、部门、领域的品性和现代国家对人的健康权的责任。结果带来了医生开大处方、多用高新仪器检查,医院乱收费,以及医院和药厂间的药品回扣,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红包”等问题日益严重。医疗费不断上升,医德下降。至2001年,国家把医药行业列为预防职务犯罪的八个重点行业和领域之一。以加强管理,产生效益为目标,在医疗卫生机构推行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并没有使医院成为具有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激励机制的事业法人。相反使医院兼备了两种体制的弊端。同时,多种经济成分办医,也未能改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资源的匮乏,反使更多的资源拥向收益高的医疗保健服务。因此,县委、政府必须尽快把卫生改革列入议事日程,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支持卫生行业采取比其他行业更加灵活的政策,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下步医疗卫生改革应依循以下思路:

一、医疗卫生改革应主要从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着手,但将医疗卫生改革纯粹纳入市场经济--商品竞争,是不全面和不确切的,而且,可能将卫生改革引向歧途。将医疗卫生纳入纯商品竞争机制,必然使卫生服务受到拜金主义冲击,一味追求高收入和诱发不正之风,使医疗卫生的福利性和保障性被遗弃。

二、加强医疗管理方面的政府职能,包括对公共卫生、公立医院的管理;对非公立医院的监督,对自然垄断的管制;建立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机制,如药检、医生资格、技术质量的监督等。

三、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将公共卫生作为重要的财政支出项目,重点关注老年人和低收入者,完善“紧急救助功能”,其中特别要加强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

四、医疗服务对外开放,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国外资本,依靠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并使医疗价格趋于合理化。

五、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要实行分工负责制。县委办、政府办、人大政协科教办等综合部门要加强政策调研和方案论证,牵头制定相关政策;卫生部门要做好对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破解农民看病难问题的指导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农村卫生补助政策,并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农业、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支持并指导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的建立;药品监督部门要加强农村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加强对农村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的监管;税务、工商部门要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教育部门要把中、小学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有关农村卫生改革政策、公共卫生知识的宣传。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发展,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其他,如卫生内部需要解决的人员素质、改善环境、行风建设、行政职能转变等问题,受篇幅限制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思考与建议仅供领导决策参考。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县卫生局党委**

上一篇:汇报课活动方案下一篇:浅析融资租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DOC)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