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诗歌新题型

2024-09-02

2019年高考诗歌新题型(精选7篇)

1.2019年高考诗歌新题型 篇一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代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9.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是铺垫,拥挤到钱塘江边,为下面潮涌制造气氛。

B.上阕结尾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渲染了作者胆怯,故有结尾时的梦觉尚心寒。

C.“弄潮儿向涛而立”属于白描手法,表现了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D.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而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

E.本词描写了钱江涌潮的壮丽景象,作者把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起来,气势更盛。

10.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参看答案:

9.B、D(B项渲染了作者胆怯判断错误,渲染的应该是钱塘江潮的气势。D项壮美的背后却是“空”,令人嗟叹错误,壮美的背后是人们对壮美期盼与赞叹。)

10.(1)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豪迈既是自然也是人。

(2)“满郭人争江上望”写杭州人倾城而出,侧面铺垫了潮水的雄壮气象,中间部分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钱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转而运用白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表现了其大无畏精神。

(3)本首词对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匠心独远,别具神韵,对“弄潮儿”的描写抒发出豪迈气概,结尾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人已经融进了潮水的雄壮意象中,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紧密结合,全词浑然一体。

2.2019年高考诗歌新题型 篇二

一、“任务型阅读” (Task-based reading) 的基本理据

在读的过程中, 信息的获取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的难易度, 还取决于学生的背景知识、语体知识和语言解码能力。信息的获取完全是一种交互活动, 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信息的获取要靠读者的“图式”知识。图式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最著名的代表是鲁姆哈特 (D.E.Rumelhart) 。任务型阅读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形式图式”的能力, 而“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起辅助作用。它实际上是对已读信息的二次加工的过程, 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文中要点, 整合零散信息并且把系统化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有序地表述出来, 使零散信息条理化、明朗化、简单化和形象化, 通过阅读表格读者能迅速理清文章结构、获取主要信息、抓住段落主题、了解文章大意。文章阅读之后, 抓住它所提供的信息, 加工这些有效信息。然后, 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信息。该题型命题内容宽泛, 伸缩性大, 对考生的词汇储备量、思维的敏捷性和用词的得体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任务型阅读”的特征

从表面看, 任务型阅读是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能力, 但是和前几年考的“单词拼写”有着极大的不同, 也与2006年始江苏卷的“对话填空”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型阅读考的是语篇的分析能力, 而以往的单词拼写涉及的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语义场”。任务型阅读是解剖文章的“脉络”, 是文章的结构或者框架, 它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词汇能力, 以及其他的语言深层挖掘能力。

三、“任务型阅读”的题解

阅读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考生语言能力的标准之一。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试题, 可以看出阅读在高考中相对突出的地位, 因为阅读在试题中的分值历来是最高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考生在高考中的成功与否, 所以每个考生对于阅读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阅读上去了, 就能做到纲举目张, 促进其它题型的得分。这种灵活性和综合性极强的语言运用题对广大考生来说, 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这种题型对考生提出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 (1) 对文章的框架结构及主旨大意的概括能力要强; (2) 对有效信息的筛选提取要准; (3) 语言词汇的表达要精。

在实际的解题中, 学生该如何准确地答题呢?请看下面一例:

阅读下面短文, 根据所读内容在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单词或短语 (每空不超过3个单词) 。

Britain is a popular tourist place.But tours of the country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ood news

Free museums.No charge for outstanding collections of art and antiquities (古董) .

Pop music.Britain is the only country to match the US on this score.

Black cabs.London taxi drivers know where they are going even if there are never enough of them at weekends or night.

Choice of food.Visitors can find everything from Ethiopian to Swedish restaurant.

Bad news

Poor service.“It’s part of the image of the place.People can dine out on the rudeness they have experienced.”says Professor Tony Seaton, of London University’s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earch Center.

Poor public transport.Trains and buses are promised to defeat the keenest tourists, although the overcrowded London tube is surprising popular.

Lack of languages.Speaking slowly and clearly may not get many foreign visitors very far, even in the tourist traps (圈套) .

Rain.Still in the number one complain.

No air-conditioning.So that even splendidly hot summers become as unbearable as the downpours.

Overpriced hotels.The only European country with a higher rate of tax on hotel rooms is Denmark.

题解: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主要谈论了在英国旅游的优缺点, 文章内容较简单, 脉络清楚, 但是从表格的信息来看, 1-4空的答案都需要对原文的信息进行转换, 所以不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很难做出。第1空是根据文章的Free museums.No charge...故得出free of charge (免费) ;第2空根据文中的match, 因此答案应是as good as;第3空根据文中的know where they are going, 与be familiar with意思相近;而第4空从文中的find everything, 可以知道答案为eat whatever you want;第5到第10空基本是文章的原有信息, 一般都能填对, 5.Poor service, 6.transport, 7.foreign visitors, 8.Rain, 9.unbearable, 但是第10空要将文中的European country变成in Europe.

四、“任务型阅读”的备考策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任务型阅读主要涉及语篇的解读,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密切关注每种文体的特征。《高中牛津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篇章的体裁 (题材) 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学生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老师是如何进行语篇文体的分析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各有其写作特点。如, 记叙文中的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人物生平——人物成就——对人物评价”的模式撰写;记叙文的故事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写就;说明文的结构分为引言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结束语 (conclusion) 三部分;议论文是通过论点 (argumentation) 、论据 (supporting details) 和结论 (conclusion) 这几部分展开。在了解文体特征的基础上, 能够迅速归纳出文章的大意, 以及每段的中心, 再认真对照图表上所要完成的拼写任务, 逐一对照原文进行信息的筛选。在答题时, 有的答案可以直接从文章中选定, 而有些答案要靠读者自己去归纳、去表述, 还有的要根据上下文确定词性, 所填单词可能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其它。考生应十分注意实词的应用, 因为能表情达意的词几乎都是实词。

要解答好任务型阅读题,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阅读技巧。

如读到说明文时,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 应使用skimming (跳读) , 通常情况下包含大量信息的说明文比较长, 花很长时间去读懂每一句子是没有意义的, 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所以, 只要抓住某些段落主题句, 抓住关键词, 就能做到省时高效;如读到情节紧凑的记叙文时, 应使用scanning (扫读) 和detailed reading (细节阅读) 结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看到标题或开头段落后进行content prediction (内容预测)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把握类型, 有的放矢。

纵观样题内容, “任务型阅读”主要有段意概括型、细节理解型、信息归类型、结构认知型等。

段意概括题目主要考查文章概括能力, 要求考生概括段落的主题, 也就是在段落概括中填入恰当的词。通常所选短文的段落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表达一个主题。

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考生对短文的细节把握和理解能力。即使用简单的语句概括文中较为复杂的细节内容, 这种类型的题目常以时间、动作、项目等为线索呈现。

信息类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主要信息的归类处理能力。通常要求考生把分散在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 根据线索合乎逻辑地归纳起来, 以表格的形式出现, 使读者通过阅读表格, 能更清楚、更形象地了解数据的变化、事物的状态等情况。此类题考查的信息, 通常不集中。做题时, 可先了解表格的设计项目和要求填空的内容, 这样在阅读时就有意识地在关键地方做上记号, 以便有的放矢, 迅速确定答案内容。

结构认知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基本结构的理解, 要认知文章的结构, 重要的是要弄清文章的写作线索。

3. 充分利用教材,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习惯。

牛津英语教材阅读策略 (reading strategy) 就专门提到如何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的能力。英语应用文阅读中有很多有标题 (title) 和副标题 (subtitle) , 阅读时应着重分析副标题是怎样为标题服务的, 也可以鼓励学生给文章加注标题或副标题。另外要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分清beginning paragraph (s) , body paragraph (s) , concluding paragraph (s) 。阅读训练不能只满足于看懂, 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文章的脉络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及作者的意图, 对文章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由表及里的推测, 概括出文章的结构与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站在一个理想的高度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备课组要利用集体的智慧, 把课文改写成高考题型供学生训练。

4.“全面”“利用”。

“全面”, 即全面考虑表格内容:固定搭配、词组、常用 (特殊) 句型、时态、语态、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从句、与文章内容对应、表中句子结构前后对应, 以及所填的短语在句中所担任的语法功能等。“利用”, 就是利用已经掌握文中信息、已学知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等, 准确、得体地填上所缺的词。

5. 注意词形。

在该题型中, 要使用正确词形。也就是说, 所填的词如果是名词, 要考虑是可数还是不可数, 若可数, 注意它的单复数形式;如果是形容词或副词, 则要考虑其是否用比较级、最高级;如果是动词, 要看其是作谓语还是非谓语, 注意其主谓一致、时态和语态, 若是非谓语, 要根据它的语法功能考虑需用何种形式。

6. 规范答题。

答题时, 考生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出的单词要规范、清晰、准确无误, 杜绝拼写错误。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答案处, 首字母为大写的词语, 其首字母一定要大写。

只要我们弄清任务型阅读题的目的、要求、思路、形式、训练方法等特点, 加强针对性训练, 就一定能扫除拦路虎, 迅速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使学生获取高分, 实现人生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葛春生.精编任务型阅读80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考试周刊, 2007年, 第55期.

3.高考诗歌“思想感情”类题型归纳 篇三

一、 对单一情感的考查

有些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较为单一、集中。例如:

(2010高考语文辽宁卷)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 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 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 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二、 对复杂情感的考察

有些诗歌含有多层次情感。如:

(2010高考语文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 徂辉:落日余晖。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 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期之作,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两三年,对朝廷腐败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如“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一般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之极而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际遇多舛,怎不令人痛感“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呢?而这种际遇实因“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所致。诗人感叹身世,并从自身的不得志中,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的社会现象。“鸳鸾”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庄子·秋水》说,“宛鸟”“刍鸟”(即鸾凤之属)“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鸾”所能息止。然而,“鸳鸾”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诗人极欲改变这种对比,但无能为力,因而只有“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以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了。“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参考答案】(1) 对荣华易逝、命途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2)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3)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三、 对变化情感的考查

有些诗歌虽短小,但蕴含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春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詩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对情感变化的分析,要关注以下两点:首先,抓住提示,凸显层次,梳理出诗人的感情“由……到……”的过程;其次,要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知道导致诗人感情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就能对情感发生何种变化作出正确分析。

4.2019年高考诗歌新题型 篇四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但日本的一些右翼政客至今仍妄图________历史,我们要________这些人,他们的阴谋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当然,我们更要警惕的是,逆潮流而动者最终易成为________。

A.窜改

警告

不逞之徒 B.篡改

警告

亡命之徒 C.篡改

正告

不逞之徒 D.窜改

正告

亡命之徒

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警告: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负的责任。正告:严正地告诉。多用在外交场合。亡命之徒:原指逃亡以保存性命的人,后指不顾性命,犯法作恶的坏人。用于贬义。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用于贬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在瑞士举行,参加本届论坛的中国代表有马云、任正非、林毅夫以及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B.对于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国资流失成为隐藏其中的一个毒瘤,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完全可能会造成本轮改革的倒退。

C.多年来,由于气候变迁、过度放牧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日趋恶化,沙漠化程度不断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

D.以白居易的名字命名杭州国际机场,对挖掘、扩大杭州和西湖的文化内涵以及城市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大有裨益。

B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也参加了本次论坛”。C项,并列不当,“过度放牧”属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D项,搭配不当,“挖掘、扩大”和“城市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不搭配,可以在“以及”后加“提升”一词。]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D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将雪比作梨花。B项,将西湖比作西子。C项,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飘絮,将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D项,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蛾眉”代指杨贵妃。]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中第五十一条规定:公路养护作业需要封闭公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绕行的,应当修建临时道路。

①并且作业期限超过30日的

②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在作业开始之日前5日向社会公告 ③作业路段长度在2公里以上 ④明确绕行路线,并在绕行处设置标志 ⑤或者占用半幅公路进行作业 ⑥除紧急情况外 A.③②④⑥①⑤ C.⑤④③①⑥②

B.⑤③①⑥②④ D.②⑤③①④⑥

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通读所给的几个句子,并找出与上下文联系紧密的关键词。就本题而言,⑤句中的“占用半幅公路”与横线前的“需要封闭公路”应紧密相连;④句中的“在绕行处设置”与横线后的“不能绕行的”联系紧密。因此,⑤句应放在第一空,④句应放在最后一空。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5.下列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徽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会徽中心图形由“残疾人”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CJR组成,与国际上通用的残疾人标志相近,使人一看便知是代表残疾人。

B.会徽外形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梅花,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象征残疾人拥有梅花一样高洁的品格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

C.梅花的花瓣以五个相互连接的“人”字组成,象征残疾人团结携手,生活在友爱、互助的社会之中,得到理解和尊重。

D.会徽的主体是一朵盛开的梅花,其寓意是残疾人事业的春天,梅花盛开也代表着全国残疾人及其亲属的希望。

B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象征残疾人拥有梅花一样高洁的品格”错,应是象征残疾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名句名篇默写

5.2019年高考诗歌新题型 篇五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一中学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7.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8.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首寒诗,完成下面题目。(江西省南昌二中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9.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20.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期末语文试卷)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城中爆竹”是除夜习俗,“随节换”“比量旧岁”“ 看春生 ”则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B.诗歌颔联对仗公整,“多事”“ 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含蓄却又强烈的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室内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诗歌后两联作者又让自己的思绪跃出窗外,设想明月登楼远眺的情景。

D.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也不用典故,语言平淡自然,通篇语句朗朗上口,富有口语色彩,但读起来让人有韵味醇厚之感。

15.本诗表述了诗人哪些情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月考语文试卷)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20.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2017届湖南怀化市高三期中语文试卷)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7.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

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18.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2017届湖北荆州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7.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18.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2017届贵州省安顺市高三高考模拟语文卷)野

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刻画。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多病,却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实在是一种愚忠。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全诗忧国伤己,沉郁悲凉,使诗作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17.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2017届广西省陆川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7.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18.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2017届张家口一中高三周考语文试卷)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

15.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16.有人说本诗是以“望”组织题材,请你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望”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分析诗人描绘画面时运用的表达技巧。

十一、诗歌鉴赏阅读,完成各题。(2017届张家口一中高三上学期周考四语文试卷)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13.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月。

B.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

C.作者在描绘富庶、宁静的江阴城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D.颔联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对比手法。

14.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

十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2017届陕西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卷)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7.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18.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18.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17.CE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17.AB.B 2分A 3分 18.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任答3点,每点2分)【解析】 17.

试题分析:A.乐景写哀请,反衬B.上下句内容反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全诗”“ 原因”。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相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痛;联系背景可知,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根据这几点概括作答即可。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19.B E 20.特点:雨大,及时。(2 分)分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每点 2 分,两点即可。)【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 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 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A项考查诗的内容,B项考查诗的表达技巧,CD项考查诗的思想情感,E项考查诗的语言。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四、14.B 15.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第一点如分开来答也可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这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B项颔联中“多事”“尽情”两个词语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或反衬)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也随时节变白,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的“多事”“尽情”“喜 ”“ 惊”,可以体会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岛烟湖雾”。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五、19.D C 20.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功业未就的惋惜;(2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少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C项考查诗的语言,D项考查诗的表达技巧,E项考查诗的结构技巧。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比较杜甫在两首怀古诗中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体裁上而言,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因为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而自然生发的感慨。本诗是作者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功业未就的惋惜;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的情感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我们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从两首诗的题材、背景及诗本身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虑。然后从情感角度逐一表述。如本题,是同一诗人的不同怀古诗的情感,就得从写作背景、所缅怀的对象等方面去考虑情感上的异同点。

六、17.AE。

18.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题中“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主要是正面描写。

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七、17.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18.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17.

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8.

试题分析: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八、16.CB 17.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答题关键词“不正确”,选项中,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C杜甫是把朝廷跟国家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本诗就是运用这种写景手法。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首联 “西山”和“清江”,中间两联 “多病”,“未有”,尾联 “萧条”一步步分析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西山”和“清江”。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多病”,“未有” “萧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九、17.C.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但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 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十、15.B 16.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图(1分):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笼罩在烟雾之中,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幽静朦胧的意境。(2分)

②本诗在描绘画面时,运用拟人、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首联的“枕”字拟人化的写出画船的静泊之态;颔联的翠鸟、白鹭的“眠”与栖息,动物不动,依然写静,一个“闲”字表达出闲适之情;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溪云、鱼屋,酒旗,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2分)【解析】 15.

试题分析:B项,两首诗所用手法不同。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具体地说,俞诗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近,但王维用的是反衬,王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俞紫芝用的是正衬,自然是俞不及王。【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考查的内容既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的鉴赏,也涉及了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6.

试题分析: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些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意味。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也能紧扣题意,破题功夫相当老到。其实这一联写的还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那种意境,只是添上“画”,使色彩浓丽得多。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和第二句一样,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和写景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答出画面特点,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二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三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一般认为,诗词写景手法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

十一、13.D

14.①颈联调侃友人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抚琴不在乎琴音,因为心思在去做官这件事上。(2分)②尾联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1分),调侃友人迫于生计为了钱才去做官,说他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2分)正因为是知己至交,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更显情真意切。(2分)【解析】 13.

试题分析:D项,不是对比手法,而是反衬。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入夜的江阴城寂静安谧,以动衬静,江鸟的鸣叫更显喧闹,打破了晚上的宁静,用鸟鸣声反衬,更显夜之静谧。颔联描写江阴的风土人情,再次证明唐朝时候江阴是个滨海邻江的小城。海鱼朝满市,只简单五个字就把江阴早晨热闹、繁华、世俗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你仿佛能够看到那人头簇拥、喧嚣热闹的早市,能看其景,能闻其声。这一句是写闹的,下一句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诗人虽只选取了一闹一静的两个典型场景来描写江阴,却足以突出江阴的滨海邻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繁华、美丽、宁静的江南小城的特点。【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4.

试题分析:颈联说“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这当然是指王汶了,而且都只说了上半句,隐去了下半句,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自己猜想,为什么止酒?不在声又在于什么呢?其实这两个为什么是有答案的,答案就在尾联,只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诗本身并没有提出问题,但诗人知道读者必然会在心中提出问题,于是他又委婉地给出了答案,而这个答案还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得出来,这就是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尾联的意思是说,为了那区区五斗米的俸禄,才在江阴委屈一阵,做个小小的县官。这说明王汶没钱,虽然不愿意,但为了几个小钱,不得已做官。所以前面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没钱,买不起酒。这一句还隐含有赞美王汶的意思,即是说王汶像陶渊明一样有高尚的情操,本不屑于做个小官。于是读者又能从中找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援琴不在于声,而在于打发无聊的当县官的时间。送朋友去做官,一般不会像本诗一样说人家为了钱才去做官,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要不人家可能会不大高兴,但正因为是真朋友、真性情,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才显得更真诚,更情真意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涉及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十二、17.(5分)CD(选对一个给2分,全对给5分)18.(6分)评分要点:①外在形态:木棉树高大,花色红艳,花形硕大,具有挺拔伟岸的形象(3分)。②内在气质:木棉大气沉稳,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富有“愿为飞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浓须大面”“壮气高冠”这是写人,可见是把木棉花当做人来写,赋予木棉花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D项,“由近及远”有误;应为“由远到近”,比如“千树万树朱花开”应是远观,下面逐步推进。【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C项对修辞的分析有误,“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D项,对写景的顺序分析有误,“粤江二月三月天”四句,诗人似乎站在高山之巅,放眼望去,到处是花的海洋。由于早春时节那高大的木棉树先叶而花,这样,“千树万树朱花开”就形成了一片辉映天际的红彤彤的世界。“有如尧射十日出沧海”,十日并出于沧海之上,写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神奇世界里那种恢弘壮观,璀璨夺目的景象。“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魏文帝迎接美人薛灵芝,未至京师数十里,沿途高烛之光相继不绝,以此比喻木棉花的海洋又给人一种辉煌迷离、富贵豪华的感觉。这四句从高远着笔,辉煌壮阔,气势宏大。这显然是远观,故应是由远及近。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这是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分析。可以从外形到内在分析木棉花与英雄的相关点。“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一个个花冠覆之如铃仰如酒爵,厚实华美;赤红的花瓣象闪烁跳跃着的星光,熊熊然喷射出夺目的光芒,把花写动了写活了。“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木棉花之所以又称“英雄花”,这大概就是其原因所在。仅此刻画和渲染,诗人犹恐不能尽致,又以“好英雄”、“何落落”这样的惊叹来直接表现自己对木棉花的赞赏和欣羡。最后“后世棠榴枉有名”四句,以枉有芳名和自惭轻薄的棠榴桃杏之花与木棉花相对比,显示出木棉花的磊落不凡。“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炎帝也是以火德而王,由他们的主司,火红的木棉花生长在于五行中属火的南土,就当然地要冠压群芳,卓然傲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诗歌鉴赏中的形象题。考生应先找出诗歌中直接描写形象的诗句,再找出环境及他物的衬托,最后分析形象的特点。本题不同于一般的形象题,需要考生先找出写木棉花的诗句,然后分析其形象特点,再与“英雄”联系,找出二者的共性。从诗歌来看,主要从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精神两个角度分析。

十三、17.CE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热爱喜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C项对诗句中的景物分析有误,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并非是“夏日”。E项对景情的分析有误,“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但本诗首联“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单纯的写景,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2019年高考诗歌新题型 篇六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 分)

【答案与解析】 8.CD 9.(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11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案与解析】

14.AC(A项3分C项2分。)

15.(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得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玉蝴蝶•闲居(明)梁寅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荒凉。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太痴狂。人嘲我拙,我笑人忙。15.下列对上阕“闲”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三句是说隐居之地有自然赠与的树林池塘,林木高耸,小路有清风绿竹,一切清幽野趣:体现了隐逸环境的“闲”。

B.“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虽然年老但知足常乐,而且田园生活有更加难忘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体现了内心的“闲”。

C.“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写作者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放松心情,在劳动中享受老年生活。

D.“更论量,水田种秫,辟圃栽桑”,表明作者亲自从事农耕,体现了“闲”的生活方式与人生选择。

16.请简要分析下阕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与解析】

15.选BC。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结构的能力。具体说就是考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题型上属于“一字统领全诗型“(“关键词”型)。诗歌中往往有一个字(词)能笼罩全文。把握好关键词的意思,在结合内容具体分析。B项,“闲”是隐逸悠闲之意。“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是说词人知道田园常乐,又有“难忘”之事,内心并未平静;词人意在清除杂念已坚定隐逸之志,为下文铺垫。C项,写作者不迟疑立即行动,在门前墙边移梅插柳,不仅便于观赏更表明心志,这在行动上体现“闲”。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

16.先写生活清贫困苦,家贫无人光顾,只有燕子筑巢做窝与己相伴,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居之乐。(1分)客人来访就烹茶焚香对饮,进一步写闲适之趣。(1分)③接着表面是说自己年老,不能做官,配不上“紫绶金章”,实际上进一步表明自己无心官场终老田园的心态和志向。(2分)④最后词人对于世人的嘲笑不以为然,反过来嘲笑那些汲汲于世俗功名的人太忙了,表现自己高洁独立、安贫乐道的人格操守。(2分)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如果学生从词人的闲居之乐和隐逸志向、人格操守两个大方面分析作答,也可酌情给满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D.“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E.“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AD(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D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

雪狂沙的肆虐。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脁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与解析】

14.B、E(5分)(解析:B、“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15.作者“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2分)李白“长忆”谢眺,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2分)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2分)(意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6分)

【答案与解析】

1.CD(C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2.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七、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7分)

【答案与解析】

14.C(“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3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2分)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2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②(元)萨都剌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注:①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②萨都剌被贬官南行途中所作。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词篇章结构上相似,都是上片在写环境、氛围、时间的基础上引出见孤雁之事,下片集中写孤雁。

B.两篇写作背景有相似之处,都是借孤雁抒写主人公孤寂、幽冷的情感,所写孤雁都是人格化的存在。

C.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与萨词“悄无踪、乌鹊南飞,但见孤鸿影”,“孤鸿影”出现的情境相似,作用相同。

D.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高洁孤傲。

14.两首词在意境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13.选CD。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涉及到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等具体内容。要理解诗词大意,从各方面吃透诗歌。注意诗歌五读: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读注释。读题目。这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关键是平时要精读诗歌。C项中,苏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缺月挂疏桐”的夜晚,是幽僻冷寂的环境;萨词“孤鸿影”出现的情境是“明月丽长空”的夜晚,是空阔高远的长空;具体意境不同。作用可以认为相同,都是与抒情主人公的孤单寂寞相呼应。D项涉及

到诗歌内容的具体解读,苏词中“孤雁”最后栖息于“寂寞沙洲冷”,表现高洁孤傲;萨词中“孤雁”栖息在“霜落蒹葭冷”,表现出前途未卜的忧惧。

14.苏祠:夜月残缺、梧桐稀疏、树枝寒冷、沙洲寂寞荒冷,营造了幽僻冷寂的境界。(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萨词明月在天,夜空清丽,江水澄净,秋风呜呜,白霜漫天,蒹葭凄冷,营造了空阔凄清的境界。(3分,内容分析2分,点出境界特点1分)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分析诗歌意境,在点出主要意象的基础上(先描述画面也可以)概括出意境特点,可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寂寥等。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倦行芳慢(宋)王雱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辅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因循过了,清明时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人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注:榆钱:榆树早春未生叶时先开花,果实不久成熟,名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高阳:《史记•郦生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县中皆谓之狂生。”他见刘邦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之人即指游燕时的狂朋怪侣。5.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傍晚时分,初夏的凉风拂过,吹动了重重帘幕,主人公在这寂寂的环境中独处。

B.“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黄莺飞来,惊动枝上的花瓣纷纷下落,表现了词人内心烦躁凌乱。

C.“海棠经雨胭脂透“中“胭脂透”写经雨的海棠已经开放到最鲜艳最鼎盛的时刻,也暗示着盛极而衰、即将凋落的暮春信息。

D.上阕最后三句略略点明题意,这清明时节美丽的春光又轻易流逝,有一种“无计留春住”的叹惋。

6.结合下阕内容,具体赏析诗人的有哪些伤春意绪?(6分)

【答案与解析】

5.选AB。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先理解诗句大意,注意结合上下语境。上阕着重描写暮春景象。A项,上阕起三句描述了一个具体环境,时间是暮春白昼,地点是闲静小院,氛围沉寂清幽。B项“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写雨停雨霁,黄莺飞来,枝上的花瓣仿佛被惊动而缤纷下落,落红点缀绿径,色彩斑斓,犹如织铺地,故曰“辅绣”。这里体现词人观察

细密,用笔工致,使暮春景物变活,极具匠心,表现了暮春的凋零残败而又清新红艳。虽清新红艳但终将凋零,与下文情感一致。因此说这里词人“烦躁凌乱”不准确。

6.①春来懒事游宴。虽然“好景良辰,风光满目”,只因无人携手同乐,于游燕之事就意懒情倦了。②一春之不欢,春愁之长之深。自有榆钱以来,所“买”得者是“两眉长斗”,因愁苦而双眉紧锁。③因循岁月,蹉跎时光。酒侣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这一年又是这样。④结尾三句写自己因春消瘦,总收全文。(前三点每点2分,最后一点1分,具体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关键是要吃透诗词大意。注意词体的一个特点是讲究铺叙,基本上一个句号对应一个内容层次。学生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可依次提炼答案。“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有些难以理解,应根据上下语境推出大意,似是用典亦未可知。

十、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清•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15.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答案与解析】

14.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15、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十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开始四句,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渲染异域情调,同时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

B.中间四句,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声倍增其悲。

C.“秦山遥望陇山云”,是指颜真卿走后对诗人的怀念,但云遮雾障,望而不见,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一致。

D.最后一句以问句作结,意思并没有那么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闻”而不得不“闻‟‟之意。这些深长的余味,给全诗增加了悲壮的气氛。

15.这首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7分)

【答案与解析】

14.C(是诗人对颜真卿走后的怀念)

15《白雪歌》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的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表现出戍边将士及诗人蔑视困难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3分)

16《胡笳》以胡笳声音的悲苦来刻画边关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从对悲壮的胡笳声的描写中,表现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行香子(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3.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上阕定点取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与上阙相似,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4.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6分)

【答案与解析】

3.选BD。本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诗歌艺术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动静相间,风光如画。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4.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香”,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地安静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每点2分,注意要点+实例)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实例。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放笔婉约、简练生动、抑扬顿挫等。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浣溪沙•新年夜坐

万树清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

【答案与解析】

1.CE(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哀。敢,就是不敢之意。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

7.2019年高考诗歌新题型 篇七

一、主观题形式之新的显要表现:历史习作成为命题的热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评价建议指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纵观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这一理念和评价建议在主观题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现象发表评论(史论)或撰写史论性小论文。尤其是上海试卷,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2003年上海卷首次推出历史小论文,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史论题出现。但“岁岁年年人不同”,从材料到图片、从史实论文到观点立意,年年都有新意,丝毫没有重复单调之感。可以说上海卷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省市的高考命题起到了导向作用。

反观江苏试卷,长期以来一直在谨慎地探索之中,但从近两年的试卷来看,这一命题趋向已初露端倪,特别是2011年试卷第22题已有明显体现。试题如下: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

请回答:(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本题是新高考以来在江苏卷中出现的最完整的一道历史习作题,尽管分值不算太高,但史学研究色彩却非常浓厚,给学生运用知识、发散思维、感悟历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显然,此类试题的出现会很自然地让所有有经验的高三老师对今后的历史高考进行揣摩和遐想。

总之,历史习作题因为兼具学术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评价建议结合度相当高,所以很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可以说,就江苏历史高考来看,试题变革的序幕才刚刚拉开,一场更大变革的到来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二、基于试题形式之变化的应对策略

1. 战略上:谨慎处理好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备考中的常态应对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转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如何得以提高?固然,因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对这一转变起着主导作用,但显然,评价方式的变革才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那么评价方式的变革在高考中又如何体现呢?毫无疑问,在目前的高考条件下,探究性成果的展示,而且以历史习作的形式呈现应是较理想的模式。《江苏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也提出了相应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一能级目标要求学生应具备下列能力: (1)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既然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指南,考试说明又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广大高三一线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不能空喊“狼来了”。只有早研究、早思考、早定位,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高考中占领制高点。

然而,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根据与校内外同行的交流,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对这一类题型的认识失之偏颇,大有谈之色变、草木皆兵的感觉。平时花了大量的时间,既讲又练且评,日复一日,甚至与语文学科的作文训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一模后,有的老师干脆暂停了常规复习,转而一心一意大打史论题的攻坚战,似乎决胜高考就靠这一招鲜。其实,从目前来看,大可不必如此。对这一类题型的高度重视固然十分必要,但并不意味着要打破复习常规,也无需改变既定的复习计划和复习节奏。在备考过程中应坚持常态应对的原则。因为考试说明对广大考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除了“论证和探讨问题”外,还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尽管这四个能级要求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我们也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且在高考试题中,这四个方面也总是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的,但毕竟这四个能级要求的存在决定了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之一是面向全体考生,要求试题有层次性,有区分度。因此,论证和探讨类试题在目前的考试评价体系中还无法成为主角,即使将来试题改革的步子迈得再大,常规试题也依然会占据高考试卷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在高三教学中还应以平常的心态和正常的模式开展复习备考工作,避免因此而打乱正常的复习节奏。建议可以2011年试卷中同类试题的分值标准为参照,“量入而出”,复习的投入要适度,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2. 战术上:训练指导中遵循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原则。

因为只经历过2011年试题的轻微冲击和短暂阵痛,所以广大教师和考生对真正的史论题还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认识阶段,在未来的高考中,此类试题到底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它的出现又会带来怎样的震荡,我们都不得而知。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只有功课做足了,将来才能从容应对。但如何准备,却需要慎重思考、合理规划。历史习作题的首要特征是它的“历史性”,即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点要源于史实。也就是说学生在写历史小论文前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史料,“肚中有货”。根据这一特征,结合高三教学的实际,我认为在训练学生解答历史习作题的技能时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坚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来说,可坚持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储备;第二步,指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处理和应用,形成习作成果。

一般来说,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主要应渗透在一轮和二轮的课堂复习过程中。因为一轮的最大特点是知识梳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此轮过后,学生掌握的论据材料已较为丰富,也具备了论证的初步基础。那么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小专题为切口,并以问题模拟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例如,在复习完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探索后,可以这样设问:近代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提出了怎样的诉求?并以史实加以论证。在复习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后,可以这样设计:在近代化征程中,伴随着历史的阵痛,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不断破旧立新,并逐渐走向科学化。请以史实论证。这两道题切口很小,时间跨度不大,需要调动的论据材料也不多,只要审清题目,上手应非常容易。再如,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可以这样命题:有人说,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看做是一个营养缺乏的怪胎,但这个怪胎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并曾数次让人看到其发展壮大的希望。但最终,这个怪胎却只能在阵阵绝望的悲啼声中销蚀着本就弱小的生命……请结合所学,对上述说法进行论证。本题时间跨度大,相关史料也很丰富,但难点在于对题干关键信息的解读,如对“营养缺乏的怪胎”“数次……希望”“阵阵绝望的悲啼”“销蚀……生命”等分别隐含的历史信息要能够准确把握。由于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建立起专题知识体系,因此对于渗透于课堂中的史论题,论证起来就会比较容易。而通过史实论证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对专题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再者,通过这一阶段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开放性、论证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等学科素养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历史习作的撰写做好铺垫。

显然,对完整的历史习作的指导与训练应渗透在三轮(二轮和三轮的划分要因校而定、因人而异)的复习过程中。通过本轮复习,学生已初步建立起大专题意识,不同模块间知识的横向迁移和联系的能力也已初步具备,立体式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思维也被进一步激活。因此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选题的形式进行训练和强化。当然,这一阶段的选题必须更具思维空间,更具探究性和开放性。如复习完近代化探索后可以这样命题: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西方坚船利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屈辱,它还促进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精神的觉醒。正是在西方炮口的逼迫下,苦难的中华民族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一步一步,尽管艰难,却很实在,在挫折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请就以上评述,根据你的理解,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理解准确;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表述清楚;500字左右)。这一道史论题,主题很好把握,即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但中国近代化的场面非常宏大,有关史料也非常丰富,试题的开放性较高,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把握近代化的特征,对学生的史料把握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但学生经过这一轮的大专题的复习之后,处理起来就不会觉得太难,老师进行写作技巧上的点拨即可。而且这一轮同类史论题的训练,对学生的大专题意识的巩固和强化,以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大有裨益的。

相信通过这种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由小及大、由线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历史习作能力定会有所提高,在高考中也会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总之,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试题形式的变革之风已扑面而来。广大高三历史老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智慧,沉着应对,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既要坚持既定的复习节奏,又要适当地加强有关能力的培养和渗透。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未来的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 江苏历史高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近两年, 主观题的命题形式正在悄然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历史习作 (史论性小论文) 已成为命题的热点。面对巨大的变革, 高三历史教师应积极寻求对策, 把史论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

上一篇:电子商务复习材料下一篇:九年级物理备课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