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共11篇)(共11篇)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一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狠抓农村“两转”工作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传统产业提升难、新型产业培育难、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农村诸多问题,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和土地流转紧密相关,没有农民的输出便没有土地的有序流转,开展“两转”工作对我县来说尽管时机尚不完全成熟,但作为一项富民的重要措施,这项工作应当从现在开始抓在手上,切实抓出成效。 一、我县“两转”基本情况 1、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步上升。据统计,全县农村人口约6.8万人,从事农业的人口约7.97万人(包括季节性务农人员),农业劳动力4.45万人,其中9个农村乡镇农业劳力2.6万人,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劳动力0.24万人,其中进城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为463人,比年增长16.9%,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不足100元(浙江省该项指标为2650元)。总体上呈现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同步增长的特点。近两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虽然在不断增加,但转移规模小,农村季节性用工增长与总体上劳动力剩余的现象并存。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乡镇企业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日趋萎缩,一些企业用工相继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近几年,因受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拉动和城市文明的吸引,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逐渐增多,但主要集中在餐饮、理发、零售、小修理、小加工等低层次的行业,而且以帮佣打工的居多,投资置业的很少,工资收入普遍较低,这部分农民在城镇尚未形成稳定的职业群体。 2、农村土地流转渐趋活跃。止20底,全县农村耕地流转4800多亩,涉及农户603户,其中:租赁79户、847亩,转让298户、3300多亩,转包120户、723亩。农户间的土地流转以零星流转为主,连片20亩以上的流转很少;流转对象主要是人多地少户和近几年自发流入的移民。全县形成百亩以上的小农场53个,其中集体农场23个,个体农场30个,这些农场全部是通过开荒形成的,目前,尚没有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分析影响和制约“两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安西农民人均耕地较多,农民务农收入相对较高,土地收益年均达到3000元以上,农民生活无忧;二是城市产业规模小,就业岗位稀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能力不足;三是城市就业引导、职业培训、服务机制不完善,农民就业技能贫乏。投资兴业无资金,培训、就业“两张皮”,打工求职无门路,影响了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的积极性;四是城市隐性失业问题加剧,城市工与农民工抢饭碗,导致农民工就业空间缩小;五是现行体制影响农村劳力向城市的转移,如实事上仍然存在的户籍差别、不完善的医疗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工资兑付不够及时等问题,使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存在后顾之忧;六是传统的观念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力输转的最大障碍,主要是一些群众对客观不利因素看得太重,很多事情不敢想、想不到和想到办不到,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因而满足于守土经营、温饱有余。 二、促进农村“两转”的思路 促进农村“两转”,从长远目标看,是加快培育城市产业,靠市场引导,促进农民非农就业,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从现实情况看,必须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农民致富欲望,靠行政推动,促进劳务输出。 (一)促进两转的中长期规划 1、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培育城市产业关键是要建立与产业经营相适应的工业体系,重点是大办农副产品和矿产品深加工项目,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平台,集中于园区的企业通过享用公共基础设施和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有效地发挥集聚效应。对我县而言,近几年要围绕棉花产业的提升和草畜产业的扩张,提高工业园区投资密度,大办关联性企业项目,努力壮大县城产业集群。农村中心集镇也应大办龙头加工企业,就地吸引农民务工就业。 2、配套发展城市“三产”。工业的发展必将形成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因此,要积极发展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新兴服务业。重点是发展产品推介、物资储运、流通经销、旅游服务业,培育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长效产业。引导城郊乡镇的农民及中心集镇附近的农民从事产品批发,引导旅游景点沿线的农民开展旅游服务。 3、加快“一区三镇”建设。瓜州新区是我县产业、信息和服务中心,三道沟镇、南岔镇和锁阳城镇是具有明显区域产业特色的产品加工流通集散地,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拓展我县工业的增长空间,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因此,要以“一区三镇”为重点,采取向上争取、财政支持和城镇资产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以此带动城乡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的转移。 (二)促进农村“两转”的近期计划 城市产业的培育虽然是解决“两转”问题的根本出路,但却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而从近两年我县情况来看,促进农村“两转”必须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离乡不离土的劳务输出。 1、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弱势的重要表现就是劳动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差,这是影响我县农村剩余劳力输转的重要因素。从我县情况看,9个农村乡镇的2.6万名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34.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52.1%,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到13.5%,而且有专业特长的微乎其微。为此,建议政府加强农村劳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立足培训促转移,转移带培训,采取民办公助、低线收费的办法,将财政、劳动、教育部门的wenmi.net培训资金捆绑使用,扶持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引导其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职业培训班。公办学校的资产可无偿转让民办职校使用。各级要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列入经济发展规划,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培训农民工的学习。农村复退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恋土情结较淡,是有可能输转的主要群体,要以该群体为重点,实施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农村剩余劳力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2、建立健全就业引导服务体系。目前,东南沿海有六、七十家企业发出了用工信息,用工数量1―2万人,工种涉及到电子、通讯、仪表、机械、保安、餐饮、食品、保健等多个门类。我县两个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也在逐年增长,这对我县开展“两转”工作是一个大好机遇,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加强宣传引导,运用行政手段推动这项工作。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和信息提供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应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县上可在劳动用工需求大的`珠三角地区,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具体开展劳工输入地用工协调、劳务管理、手续代办、信息搜集、权益保障等项工作。同时,鼓励发展不同所有制的职介组织,全方位沟通用工信息,促进劳动力全社会流动。 3、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务工、经商的农民一个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在城市难以立足时“无路可退”。随着税费改革的逐步到位,土地负担的全面取消,土地成为农民的最大资产 ,这也是农民对土地难以割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坚持土地所有权不变、承包权不变、农民权益不减,按照有偿、自愿、合法、规范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各种形式的土地转包、转租、转让、入股,使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合理的收益。要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应得的利益。对本县进城落户的农民可保留其承包土地、宅基地和其他经济利益关系,使其在城市难以立足时,“有路可退”。要加快推进乡村集体小农场改革,按照民有民营的原则,推动耕地逐步向种植大户和民营企业集中。对通过流转形成的百亩以上的小农场,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应的扶持。土管、农资、公安、民政、监察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切实加强对农村居民流 动、土地流转、住房买卖等情况的监控,严防私收移民、私卖宅地、私自转让承包地和耕地向无户人员流转等现象的发生。 4、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围绕城镇发展规划的实施,引导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向县城和中心集镇集中,通过生活方式城市化改革,促进农民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 5、建立健全四项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低保范围,使进城后失去稳定收入的农村居民,同等享受这一保障制度。二是探索建立面向所有非农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开展社会救济服务。三是探索建立进城就业人员和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好“老有所养”问题,消除农村人口进城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无差别的户籍制度。逐步规范户口管理,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以迁入地和常住地为主的户籍管理方式,取消落户限制条件,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鼓励有相对固定住所、合法和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村人口或外来人口办理城市常住户口,成为城市居民,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参军、就业、培训的“国民待遇”。 三、对当前开展“两转”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开展劳动力资源、就业意向和土地流转普查。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劳动力资源、劳动技能、就业意向的调查,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和沟通各地的劳务用工信息专网,这项工作由县人才服务中心负责。各乡镇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的详查工作,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并由农资局负责搞好土地流转合同的制定、签订和鉴证指导工作。二是继续组织开展万名农民出行和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教活动,帮助农民开拓视野,转换观念。三是抓好“两转”试点。根据我县情况,可选择农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外出务工经商欲望较强的乡镇作为“两转”的试点,组织有关部门驻乡开展工作。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从严控制私收移民和打井开荒的政策规定,从源头上控制农村人口一面输转,一面增加的现象发生。对近几年非政策性流入各乡镇的无户移民,可采取在两个移民筹建乡集中安置的办法解决。五是制定出台农村土地流转办法,切实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这项工作由县委政研室负责完成。六是研究制定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政策措施,在农村劳力流动、择业、投资经营、福利待遇、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基本同等的地位。这项工作由县人才服务中心负责。六是组织有关部门赴张掖、武威和本市金塔县等地考察,学习其劳务输出、劳务市场管理工作经验。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二
日前, 新洲区农机局局长余泽民向社会承诺, 区农机部门支持全民创业的四项具体政策措施:一是开办免费创业工程培训班。与市农机办科技培训处和市农校联合举办一期农机创业工程培训班, 逢农闲时节分三个阶段每阶段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培训。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农机合作组织的经营与管理, 培养创业基础;第二阶段主要参观全市有规模的农机合作组织建设, 实地感受, 培养创业兴趣;第三阶段由学员带着自己的创业设想编写创业计划书, 并由专家一对一指导。三个阶段下来, 学员带回的计划书实际上就是一个创业实施方案。二是计划在邾城、汪集、李集等地支持创业者成立4个农机合作社。合作社经验收达标后, 按每个合作社15万~3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另外, 合作社购买的农机具再另外享受国家30%左右的补贴。三是对全区所有要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创业人员, 可按国家规定的比例享受购机补贴政策。四是对在创业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并对其他农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 可将其纳入农机科技示范户进行管理, 农机科技示范户可以享受2万~2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
政策公布后, 择“机”创业的农民十分踊跃, 截至4月20日, 全区农民购买农机已享受到购机补贴款800多万元, 比去年全年购机补贴总额360万元翻了一番多, 购机总额达到3500万元。新购机农民大幅增加, 区农机培训学校及时跟进, 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分层次分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开办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驾驶、操作、维修技术培训班、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和农机制造技术培训班, 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择“机”就业。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三
近年来,东丰县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
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4143.1元,2009年5580元。5年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7.7%。近几年东丰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 据统计,2005年各项惠农政策补贴达6520万元,农民人均223元;2009年补贴19496万元,农民人均达到了667元,比2005年增加3倍。
1.2农民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 自2002年起,东丰县农民有了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2005~2009年5年间,年均递增13.2%。2005年全县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达12865万元,人均440元,占人均收入的10.6%;到2009年达到34100万元,人均1158元,占人均收入的20.7%。
1.3三养业收入快速增长 2005年全县以三养业为主的牧业净收入55942万元,占农民可分配净收入的42.5%,比2004年增加5196万元,人均增加177.9元,增幅为10.2%,2005~2009年5年间牧业净收入由33351万元猛增到2009年的55942万元,年均递增13.8%。
1.4优质特色种植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年来,东丰县靠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专用、特用型种植业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几年来,全县优质水稻品种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按每公斤优质稻米比普通品种稻米多售0.2元计算,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可增收3019万元;全县每年种植的5300公顷高油大豆,按每公斤售价比普通大豆多0.4元计,共增收848万元;全县每年种植糯玉米、甜玉米和高生物产量的饲料玉米2500余公顷,按每公顷比种普通玉米增收2000元计,共可增收500万元,以上3项每年可增收4367万元,人均增收149元。
2.加快增收致富的主要做法
2.1突出优质高效,靠精细种植增收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种植业仍然是东丰县的一大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重要的稳定来源。为不断提高种植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种植业上,积极引导农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走种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业化的路子,全力打好标准牌、绿色牌,重点实施了3个工程,种植业收入稳步提高。
2.1.1大力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为充分发挥境内水源无污染、地处黄金玉米带的自然优势,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从而带动了全县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种植业收入大幅提高。
2.1.2大力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 对于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工作,东丰县一直很重视,为了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了科技人员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到”工程,全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从2009年开始,在全县重点推广了旱作节水、节本增效、标准化栽培、秸秆生物饲料、防治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水田悬耕抛秧技术、机械灭茬、机械播种收割等十项农业新技术。特别是水田悬耕抛秧技术推广率达到50%,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0%,新技术推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1.3大力实施了绿色品牌开发工程 围绕省委提出的“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东丰县结合本地的生产特色和基础,突出绿色、生态、特色和地域优势,大力加强优质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狠抓了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着力在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上做文章,大力实施名牌开发战略,努力打造独具东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目前,东丰县已经有9个乡镇20万亩水稻申报了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全县14个乡镇56000亩蔬菜被吉林省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有57个蔬菜品种被认证为无公害蔬菜品种,唐豆豆公司生产的“速冻甜糯玉米”被国家绿办认证为绿色农产品。
2.2创新经营方式,靠精品养殖增收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养殖业已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粮变肉”工程,坚持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精品化的发展方向,强化扶持服务,不断提升養殖业层次和水平,2009年全县实现牧业产值16亿元,实现牧业人均收入2300元。
2.2.1科学定位 近年来,东丰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全县明确了重点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生猪等主导产业。2009年,全县生猪发展80万头,黄牛发展67万头,禽发展2800万只,其中肉鸡发展1800万只,梅花鹿存栏14.5万头。
2.2.2建强龙头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和带动着千家万户,肩负着开拓市场、创新科技、转化产品、衔接产销、带动农户的重要任务。建强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群众。因此,东丰县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出发,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种养业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带动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到目前为止,鹏翔牧业有限公司、东丰药业、东佳粮油、金城谷物等20户省市级龙头企业整体运行良好。鹏翔牧业公司今年肉种鸡存栏达到15万套,达到了年供雏2000万只的生产能力。直接带动本地及周边市县1200个农户发展肉鸡养殖。东丰药业新产品鹿胎归白片已取得国家批准文号,鹿茸胶原蛋白片正在申报食品批准文号,前列回春二次开发已完成药品临床,正在申报药品批准文号,随着公司的做大做强,必将对东丰县梅花鹿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市场保证。
2.2.3抓好园区建设 牧业标准小区和示范园区不仅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也是发展精品养殖的现实需要。东丰县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采取能人建、引资建、股份建等措施,加快建设了一批规模化、精品化、专业化牧业标准小区和示范园区,引导养殖户转变饲养方式,降低养殖成本。到2009年未,全县共建各类牧业小区112个,小区户均实现收入23万元。
2.2.4强化服务 养殖业是一项投资大、风险高的产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服务。在物资、资金、技术等方面都要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为养殖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东丰县每年都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资金问题,每年投放养殖业贷款都在2亿元左右。优先为养殖户解决用地和其他物资,积极引导专业户采用科学饲养方式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方法,有效解决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与牧业发展的矛盾。同时,不断加大动物防疫和对盗毒杀牛、鹿案件的打击力度,确保了养殖业安全。
2.3立足转化增值,靠精深加工增收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对原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同时,东丰县坚持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县大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99户,在粮食深加工上,建设了加工能力分别在10万吨以上的东佳粮油有限责任公司、金城谷物有限公司和年产12万吨环氧乙烷的华粮生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深加工企业。在梅花鹿精深加工上,重点扶持发展了东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大鹿系列药品、鹿系列保健品、鹿系列食品的开发力度,争取尽快把东丰药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鹿药生产企业。在肉鸡深加工上,重点扶持县鹏翔牧业有限公司扩建改造,增强发展实力。
2.4加强组织引导,靠劳务输出增收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已成为当前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近年来,东丰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向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方向发展。200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其中国外劳务输出达到4106人。
2.4.1加强组织引导 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日程,不断健全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和协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近年来,东丰县充分发挥县就业部门和各乡镇劳动保障站的职能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通过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有组织地转移劳动力达到3万人,占劳动力转移总数的30%左右。
2.4.2强化技能培训 深入开展了“阳光工程”和“一推双带”活动,充分发挥职业高中和各乡镇农职校等培训机构的作用,按照“定单、定点、定向”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证教育。东丰县每年接受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3万人次,获绿证农民近万人。
2.4.3拓宽输出渠道 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不断开拓劳务需求市场,寻求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更多的劳动力离土、离乡、离境,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标。近年来,东丰县依托被省政府确定为劳务输出基地的品牌优势,大力加强与省内外各级劳务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已与北京、长春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在日本建立了稳定的研修生劳务培训基地。
2.4.4培育经合组织,靠规模经营增收 东丰县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本着小规模、大群体、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創建原则,积极开展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建工作。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联合,使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到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2个,其中专业协会49个,带动农户14340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18%。这些合作社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了辐射拉动作用,促进了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龙山乡沙河沿水稻合作社,吸纳农户273户,种植特色水稻3009亩,带动农户60户,靠品牌效益、合作优势、订单销售,合作社优质特色水稻在省内外享有盛誉,使入社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东丰镇太和甜瓜种植合作社新建标准化日光温室13栋,其中8栋为钢筋骨架结构,安装了电动卷帘机、配备了小型锅炉采暖、滴灌等设备。该园区温室大棚种植模式为3茬香瓜,每栋大棚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3.增收富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虽然说,近年来东丰县在抓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长远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制约因素。
3.1存在问题
3.1.1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结构单一,后续人才补充不足 虽然全县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8000多人,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太少,由于县一级工资待遇较低,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非专业人员占有比例过高,专业性不强。
3.1.2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多年来,全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财力限制,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新建项目甚少,原有工程年久失修,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日益弱化,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东丰县水利工程建设为例,全县现有的189座水库塘坝,都是上个世纪50~70年代集体经营时修建的,至今已运行了几十年。近年来也进行了水利工程建设,但总体看蓄水拦洪能力和抗灾能力还不够强。
3.1.3产业化进程慢 虽然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渐增强,相关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但由于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产品也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所以对整个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1.4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政策、体制、农民的素质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初级发展阶段,农合经济基本上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盲目的经营状态。
3.2原因
3.2.1受粮价和生产资料价格涨跌制约使农民收入不稳不高
3.2.2传统农业县,长期制约农民创业发展 多少年来,东丰县农民一向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缺少务工经商的传统,近代工商业又起步较晚,且一直没有形成大气候;粮食商品率高,头上一直戴着“商品粮基地县”、“玉米出口基地县”和“粮食商品率高达68%”这三个光环;非农化水平低,县内大型支柱企业少,农村工业化进程较慢。
3.2.3生产经营规模小 20世纪80年代初的联产承包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直至土地二轮承包,使东丰县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并逐渐步入小康。要研究发展现代大农业,要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看到这种分散经营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便于实现机械化、集约化大生产,因此不能把大批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另辟增收门路;不便于开展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便于大面积推广先进的标准化种养技术。
3.2.4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 主要有三个原因:本区域内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能力有限;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剩余劳动力或者年岁大,或者老弱病残,从事种养业收入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不高,缺少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以上都是导致农民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的重要因素。
3.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东丰县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比较健全,但还存在着许多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的地方,最终导致东丰县的农民科技培训、教育深度和广度不够,科技转化速度慢。人员老化,老的科技人员退下来了,但新毕业生补充的甚少,有的乡镇站10个人中只有1~2名专业学校毕业生,主要是受编制和经费限制,因此从业人员上不能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老化。在人员老化的同时,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普遍存在着知识严重老化的问题。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特别是乡镇站所农业科技人员基本上没有外出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只能靠吃老本,靠听广播、看电视和农民群众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现学现卖。
3.2.6市场营销主体发展跟不上需要 如前所述,由于东丰县农民经商意识不强,政府投入不足,所以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发展跟不上需要,特别是经纪人队伍人员少、营销水平不高,致使有些农民从事的一些新兴产业由于销路不畅而萎缩,直至消亡。目前,在东丰县从事黄牛、肉鸡等营销、贩运的经纪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地的。
4.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建议
4.1创新科技兴农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个地区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那里是发达、富余,还是贫穷、落后。因此,必须彻底改变东丰县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要切实加强对农民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像当年抓扫除文盲工作那样,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抓实抓好;要切实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在现今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管好、用好国家下拨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使之真正发挥作用;要进一步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要协调、组织好教育、农业、畜牧、水利、农机等各方面力量,统筹职高、就业中心、农广校、农机校及各乡镇农职校等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抓好农民教育、培训;要建立农民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定期、不定期考核各部门、各乡镇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效果等情况,表奖先进、敦促后进,努力开拓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4.2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竞争主体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民营化的发展方向,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强势市场竞争主体,链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步伐。牢固树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观念,扶持壮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力求再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主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基层农技部门、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經济组织。同时,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每年对促进全县商品流通、业绩突出的经纪人进行表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集体所有制前提下,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将农村“四荒”资源、闲置资产和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落实到户,使农村的闲散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同时按照依法、自愿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4.3创新劳动力转移机制,大力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 要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转移。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群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企业发展,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能力;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转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梯次推进,协调发展。在建设上,逐步扩大城镇规模,大兴二、三产业,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的品位。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服务业;要加强农民培训促转移。扎实抓好“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就业指导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让农民走得出去,赚得到钱。同时,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一部分掌握了技术、懂得了市场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实现输出劳动力、引进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四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时间: 2013-02-21发表评论>>
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从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无一例外把强调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要内容可见一斑。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一、延庆镇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延庆镇地处城乡结合处,是全县乡镇人口最多,农村劳动力资源最大的乡镇。2009年延庆镇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新建全县规模最大的服务大厅,大厅面积550平方米,设立15个便民服务窗口。除了社保服务大厅外,还设置了残联办、民政办、生态就业办、劳动监察办、职业指导室、培训室、财会室8个部门,同时管理着延庆镇职业介绍所、北京夏都拓时劳动服务中心、北京延农阳光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延庆镇公益性墓园4个单位,办公总面积1030平方米。下设9个社会保障事务工作站和45个村级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站,构成三级工作网格化社保服务体系。近几年来,延庆镇社会保障机构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劳动监察协助执法能力逐渐增强。
1.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
全镇45个街村,6个自管小区,截至到2010年常住本地户籍农业人口2246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579人,在一、二、三产就业11177人,尚有就业愿望而不能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2402人,就业率达到82.3%。
在就业保障服务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配套服务机构,掌控了动态劳动力市场,以绿色生态就业为主,生态工商旅游业为辅,国外劳务派遣为点缀,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农民技能培训,指导农民通过就业增加收入。2010年全镇从事生态管护类的就业2706人,乡村旅游业就业1015人,二、三产用工7456人。
2.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延庆镇农村劳动力培训注重实际实用实效,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全面提高其职业技能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稳定就业能力。层次上以农业产业化培训为主,初级技能和绿色证书“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为辅,发展技能、专业技师和女性特长培训为点缀;人员类别上,把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也划分到“定向式”培训范围,2010年培训人缘5325人次,其中在局学校参加技能培训达到850人。
3.劳动监察协助执法工作
协助县人力社保局监察部门规范用工,尽量减少用工企业就业人员的流动性,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辖区近六百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合同进行了监督检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0%,续订率达到了80%,工资发放率100%,保护了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根据延庆镇、村两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抽样调查,结合延庆镇社保所网络系统数据与各街村上报数据、镇统计所和镇农经站三级核对后,综合分析了延庆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多为社会特殊人群。有就业愿望人员,首选本地就业,女性、大龄困难就业人员、新生态劳动力(80后、90后)占多数;无就业愿望人员,拖家带口、身体残疾或体弱多病、低保人员占多数。
2.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逐年增长。年轻、中等以上学历、专业技能师需求量大;服务业、建筑业、公益行业需求量大;镇域外、北京市区需求量大。
3.适合困难人员就业的岗位少。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各单位各部门都想选择适合本单位具体岗位的人才,所以纵观各大招牌会及招考公告,用人部门对选人的条件是越来越多,对应聘者的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是越来越看重,用人单位的目的是要求选聘的人员能够为单位带来价值,这就造成了可提供给社会困难人员的岗位越来越少,使得困难人员就业更加困难。
4.新生态劳动力择业要求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促使了一些年轻人有了较高的就业眼光,期盼收入较高的工作。但由于自身条件较差,文化水平低、无专业技能,又无吃苦耐劳精神,导致出现了挣钱少的活儿不想干,挣钱多的活儿干不了的现象。
三、延庆镇在拓宽农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和健全
目前,延庆镇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建设还较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功能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对劳动力信息的搜集、整理不及时、准确性较差;劳务信息发布覆盖面窄、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不能对农民外出转移就业提供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措施,缺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和指导,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缺乏有效的扶持手段。
2.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农民认识存在偏差
农民思想较为陈旧,观念不新。首先表现在第一产业生产上,很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农民从事农业开发只随季节转,而不跟市场走,缺乏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容易出现清一色的单一产品。其次表现在对一些惠农政策的不了解,如有些农民把绿色生态就业每月500元补贴当成工资,认为工资太低,不愿意或不安心在生态岗位工作。
3.劳动力区域转移比重失衡、产业转化覆盖面小
目前镇域二三产业仍然难以满足“4050”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等的就业岗位需求,企业提供的岗位和劳动力就业意愿之间存在差异,供求对接不尽顺畅,提供岗位的数量、质量有待增加,劳动力可选择空间较窄。延庆镇待转移劳动力结构较为复杂,包括毕业大学生、“4050”人员、对农业有较强依赖人员、困难群体等,群体划分不够详尽,在开展群体化转移就业方面针对性不够强,暂未能实现分类就业、形成特色。
4.就业人员技能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亟待解决
目前,延庆镇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素质偏低,已不能适应二三产业
加速发展的要求。同时,农村劳动力期望值过高,存在攀比、跳槽等现象,珍惜岗位意识较弱,就业稳定性差。劳动力自主创业氛围较为淡薄,大部分劳动力习惯于依附性就业,缺乏自主创业意识;一小部分有技能、有创意的农村自主创业者缺乏资金等基础,组织化程度低,自主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未能被调动起来。
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的对策措施
1、创新机制,建设完善服务窗口
继续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者就业服务机制,把社保服务纵深推进,服务窗口延伸到农村田间地头,为求职者和用工单位搭界无缝隙平台。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加强与企业的联谊协作,发挥企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带动作用。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探索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模式,规范输出程序,采取带动式、订单式、定向式、合作式等方式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内外协调的输出网络。根据劳动力的不同需求,推荐不同的就业岗位,逐步实现由过去的传统的密集型企业的纯体力劳动就业向管理型、公益型乃至更高档次岗位转变。
2、创新宣传,普及落实惠民政策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促进全镇农村劳动力工作有位、劳有所得、业有所为。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宣传惠农政策,打消农民顾虑,激励农民走生态就业。
3、创新服务,协助执法劳动监察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实行积极的农村就业措施,做好劳动力就业所涉及的各项服务工作。提高社保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大协助县人力社保局监察部门执法力度,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4、创新培训,培养储备实用人才
按照我县生态涵养区的要求,紧追劳动力市场需求,组建各类培训班,尝试与县有关部门联袂解决新生态劳动力转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培训问题,引导农民引进新科技,走上产业转化就业道路。从改变培训方式、方法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劳动就业培训网络,不断加大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力度,逐步由过去的政府推介就业向劳动力自主择业转变。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项技能,使每名劳动力掌握一两项乃至多种技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从而实现劳动力自主择业的目的。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富裕农民。
5、创新形式,多项并举促就业
(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合理规划。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供求格局将发生根本变化。谋求农民增收的途径,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引导和带动农民融入新型农业发展道路。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其发展壮大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是农业发展融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促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新科技的不断运用,以及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可能继续增加,转移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繁荣农村非农产业,加快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3)多项并举,为农民就以提供平台,确保农民增收。近年来,延庆镇积极探索提高
5.拓宽服务渠道 创新服务措施 篇五
——滴道区就业局窗口服务单位座谈会发言材料
开展全局作风整顿工作以来,区就业局结合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创业就业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用工服务、创业扶持、就业培训等职能作用,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取得了作风整顿的初步成效。
一、强化学习提素质,为开展好创业就业服务奠定基础 一是精心制定机关学习计划。按照滴道区就业局机关作风整顿活动实施方案,制定相应学习计划。以局机关和各劳动保障事务站为单位,采取党支部书记及各事务站站长主讲,全体机关干部及事务站站员轮流宣讲的形式开展交流学习。为保证学习时间,坚持每月学习不少于4次、集中学习交流不少于2次,每季度专题讨论不少于1次。
二是开展集中政治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由党支部书记、局班子成员主讲,重点围绕总书记在我省关于改进干部作风的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开展作风整顿的有关要求,以及区委区政府的会议精神进行主讲,保证省市区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层层落实,强化了政治意识和看齐意识。
三是开展个人业务学习活动。区就业局作为窗口单位,其业务性较强,为使局机关基层协理员业务学习抓在手上,特下发了2017年上半年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能力考试通知。积极督查指导各协理员,围绕创业就业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开展了自学,在全市开展的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能力测试中,我区协理员测试及格率为97%,位列全市第二名。同时在全市协理员诗歌演讲比赛中,区就业局获集体一等奖,李建娇获演讲一等奖,江璐获诗歌朗诵二等奖。
二、强化服务抓基地,促进创业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以完善创业就业服务机制为手段,拓宽服务渠道。为杜绝“生、冷、硬、顶”现象,整治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区就业局严格执行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六项工作制度,同时在全区各服务窗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实时监控,既查在岗状态,又查服务态度。并且把化解信访疑难问题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实行领导带头接访,妥善化解信访疑难积案,年初以来,妥善解决了李华奇等信访案件5件。
二是以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龙头,全面推进创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在我区光华路一条街成立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区政府提供40套门市房,采取第一年免租金、第二年减租金(每年5000元)、第三年优惠租金(低于市场定价)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入驻创业,共有38名大学生入驻创业,带动就业200多人。目前,创业一条街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为龙头、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以餐饮服务为基础、以教育为依托的功能完善的创业项目体系。特别是龙尚文化的入驻,提升和丰富了滴道区创业就业的内涵和档次,光华路由过去全区最冷清的一条街变为全区最繁华的一条街,光华路一条街被市人社局命名为“鸡西市创业孵化基地”。
三是以全民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区政府投资300万元,建立了滴道区全民创业服务中心,配齐了软硬件设施,配强了大厅服务人员,积极开发创业项目并帮助创业者办理证照、提供贷款服务。今年以来,已帮助6户符合申请国家创业项目补贴大学生申请了创业种子基金、创业孵化基地补贴。同时,帮助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创业者申请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共计50万元,提高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三、精准培训抓职介,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一是以提供创业培训为手段,全面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技能。通过积极协调,我们引进了“龙妹家政”入驻滴道区,面向全区有就业需求的人员,开通了培训、就业“直通车”,开设了按摩养生、养老护理等课程,全面提高创业就业者的职业技能。年初以来,龙妹家政共计开课110天、220节,培训353人,职业介绍246人,成功推荐67人就业、5人创业。同时,对全区重点行业、企业开展高端培训,今年我区推荐同泰石墨、奇泰石墨、金龙管业、王家生态园等4名企业法人参加了市就业局举办的面向石墨产业、“两黑一绿”重点产业企业法人免费开展的IYB(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班,提高了企业法人的创业素质。
二是以宣传创业典型为引领,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更好地发挥优秀创业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年初以来,区就业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征集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对11名优秀创业者进行了入户走访,了解其创业历程和先进事迹,交流创业心得,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11个创业商户的典型创业经验,己在滴道微讯陆续刊发,营造了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此外,我区就业局工作人员李建娇,在参加全市宣讲创业商户典型事迹演讲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也提高了我区创业者在全市的知名度。
三是强化职业推介,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年初以来,我们通过摸底调查,详细了解了全区各企业的用工情况,建立了我区企业用工信息储备库,先后开展了2017年“春风行动”暨“3.15”开复工企业招聘会和去产能企业暨“5.19”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跨境电商、龙尚文化、矿史馆招聘职工、技术人员共计40多名。同时我们始终对零就业家庭的精准帮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依托两乡、19个劳动就业保障服务站,组织就业局工作人员定期深入辖区居民家中,逐一调查核实,对“零就业”家庭的生活情况、就业能力、择业意向进行详细登记,通过就业培训、政府提供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援助就业,及时保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虽然我局的作风整顿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五个好作风”的标准还有差距,今后,我局将持续研拓宽服务渠道,强化服务措施,坚持把坚持把“助企业、扶创业、促就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好就业创业攻坚战,让每一位劳动者尽可能实现自己的创业就业梦想。
6.夯实阅读积累,拓宽写作渠道作文 篇六
五年级的期末语文试卷有这样几个特点:注重积累应用、注重阅读、注重写作的生活化。
积累应用:对于文中的成语、名人名言、课文背诵,试卷中占了25分的大分值。语文是一门强调积累应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试卷中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比如在成语填空这道题,不仅要会写成语,还要学会在具体的语言关键中学会运用。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在积累应用这一块失分很少,由此也可看出我们平时的教学做得十分扎实,下学期我们应更加抓牢双基,做实做精。
阅读:本试卷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比如本学期读了什么课外书,推荐一本,写出推荐理由和梗概。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有部分学生不能言简意赅写出推荐重点,梗概则抓不住主要内容。由此,我们的反思是课外阅读指导一定要到位,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量,更要上阅读指导课,让学生会读,读得入心,读得有效果。
写作:这次的作文题材可以说紧密联系生活、与时俱进。文题一是濮阳人的高铁梦,文题二是就雾霾问题给市长写一封信,文题三是续写科幻小说。这几个文题涵盖面宽,紧贴生活实际,功底厚实的学生真得是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展现了自己的文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课本以外的文题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拓宽写作的范围,没有把作文和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写作素材。这也是今后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夯实双基、加强阅读、拓宽写作渠道是今后教学中我们所要明确的重心。
★ 人生感悟之阅读是为了什么
★ 学习是为了什么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阅读
★ 离开是为了出发高中作文
★ 阅读和写作散文诗的方法
★ 简历写作要注意阅读效果
★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考试分数?
★ 放弃是为了获得名人故事
★ 写作作文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七
一、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 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 而对于枯燥的识字学习, 学生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 不仅识字的效率低,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 降低了识字效率。因此, 教师一定要在小学低年级, 通过营造良好的识字教学气氛, 运用对比、比喻、歇后语等形式, 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 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及主动性, 不断引导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快乐识字、主动识字, 掌握识字方法。
二、通过游戏形式, 培养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识字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儿童喜欢模仿, 喜欢表演, 乐于表现。教师应将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我说你来指、摘果子、对对子等游戏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 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实践证明,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 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增强了记忆力, 提高了识字效果, 使学生感觉到了识字的乐趣, 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四、给汉字配简笔画, 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思维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 帮助他们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形象化, 画出简笔画,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简笔画线条明快、形象生动, 且情趣盎然, 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 在生字字形教学中,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给生字配上形象的图画, 逐步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将文字与图画形象地结合在一起,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识字, 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把学生识字引向生活实际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兴趣出发,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应用汉字。通过模拟、创设情境、表演等形式让儿童在生活中识字, 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 提高了语言汉字的运用能力, 获取了各种信息, 拓展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 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8.拓宽渠道练“标点” 篇八
一、专门针对标点训练
有针对性地进行标点符号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本领。这种练习就是我们通常用的“给句子加标点”或“标点改错”的题型。这种练习题的选择或编写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标点错误进行练习,如人物对话的标点符号练习。同时练习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其多功能性和趣味性。如下题:
给句子加标点,使句子意思与括号中的要求相符。
①王红李燕参加演出了(别人向王红说)
②王红李燕参加演出了(陈述二人都参加演出了)
③王红李燕参加演出了(王红告诉别人,李燕参加演出了)
④王红李燕参加演出了(王红喊李燕参加演出了)
像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标点符号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练习的趣味性,是一举多得的好习题。当学生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运用标点来表情达意时,就能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标点的正确使用。这样的专项练习是促使学生最终达到“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这一目标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练习。
二、结合阅读教学训练
被选入教材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它们不仅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准确生动,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讲究。因此,课文教学正是复习巩固标点符号知识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像推敲语言文字一样去琢磨标点,感受标点之意蕴,体会标点之精妙,并创设情境使其学以致用。盛新凤老师对《草虫村落》一课的教学演绎便是最好的例子。
盛老师的《草虫的村落》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三个标点切入,读懂内容,感受情感。教师先用这样的导语引入教学:“今天咱们继续跟随作者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游历。这节课同学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咱们要特别关注带这些特殊标点符号的句子,比如说感叹号、问号,还有省略号,(板书:!?……)去品读带这些标点的句子,品出里边所蕴含的语言和情感信息。”接着引导学生分别从感叹句“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问句“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带省略号的句子“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中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二层次:用三个标点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先启发学生用感叹号表达自己的惊叹之情。
师:你们得意的难道仅仅是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们的快乐天地吗?你还发现这快乐天地中蕴藏着什么?
生:蕴藏着小虫子们的智慧。
师:说得真好!但语气上平淡了些。你能用感叹句来表达吗?
生:草虫村落中蕴藏着小虫子们许多的智慧!
生: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无限的生机!
生:草虫的村落里蕴藏着无限的大自然的奥秘!
生:草中的村落中蕴藏着多少虫子们勤勉的汗水!
生:草虫的村落中蕴藏着小虫子的热情!
再启发用问号提出自己读书后的疑问:“对草虫的世界,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用问号说出心中的疑惑?”最后,老师用省略号结课:“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读出了自己的叹号、问号,但老师更希望你们能把这一连串的叹号和问号化作省略号,因为对草虫世界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回去后,希望你们通过仔细观察,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草虫村落的文章。”
这篇课文两个层次的教学,把语言的吸收与表达进行了巧妙的融通。尤其难得的是盛老师能慧眼识“标点”,用“小标点”做“大文章”,在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标点之后,再用这样的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教学,赋予了标点本该有的生命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认识到标点的重要作用,感受标点的文学魅力。如若学生能经常沐浴在这样的阅读教学的春风中,他们对标点的感受力定会越来越强,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三、结合习作指导训练
吕叔湘先生说:“每一个标点都有各自独特的作用,说它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用与不用,用在哪里,都值得斟酌一番。”所以从表意的角度看,斟酌标点也是斟酌思想,揣摩情境,寻找最佳表达方式。习作指导和习作讲评课,正是训练学生斟酌标点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习作课,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08年高考大纲规定:习作中错一个字扣1分。这个指挥棒顿时引起了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高度重视。以此为鉴,笔者在班上对学生习作评价的其中一条就是,错一个字扣一分,错一处标点(指明显的错误)扣一分。自从做出这样的规定之后,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了。
9.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九
近年来,江苏省沭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富民、壮村、兴乡、强县”的经济发展规划,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大力投放农户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推广“大三农”贷款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有效地解决了贷款“担保难”问题,不断满足客户有效资金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截至2006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61292万元,比年初增加40474万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42768万元,比年初增加3704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系统贷款余额总额的41.49%,当年新增贷款占全县金融系统贷款新增总额的68.14%。
一、改善支农服务方式,积极为“三农”服务
为了寻找信贷支农新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该联社在坚持效益和偿还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了不误农时地支持农民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每年初该联社都把支持春耕生产摆在信贷工作的首位,对春耕生产资金做到计划早安排、资金早落实、贷款早发放,争取工作主动。并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对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使全体员工特别是信贷人员认识到规模出效益,服务“三农”才是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消除“惜贷、恐贷”的思想,从而由“要我放”转变为“我要放”的局面。
(二)简化手续,方便农户。一是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为解决农户担保难和信用社放款难的“瓶颈”矛盾,实现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在全县继续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2004年1月份印发了《沭阳县农村信用社农户联 1
保贷款知识问答》宣传单10万份,进行散发宣传;截止2006年10月末,全县信用社已建立联保小组31730个,联保贷款余额47170万元,比2004年初增加19650万元。二是大力推广“贷款证”业务。截止2006年10月末全县信用社发放贷款证43250户,贷款金额43986万元,比2004年初增加33428万元。三是推行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方式。对符合贷款条件,信用观点较好的农户,贷款额度在3000元以内的实行信用放款,为农民提供及时、方便的金融服务,极大地简化了农民的贷款手续,方便了农民借贷。
(三)改进作风,树好形象。在贷款发放中,该联社要求信贷人员发扬“背包下乡,送贷上门”的优良传统,积极深入村组从建立分管村组农户经济档案着手,主动和千家万户农民交朋友,及时掌握农户资金需求状况,切实转变“官商”作风,主动将贷款手续做到农户家中,把钱送到农民手中,树立了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形象。该县扎下信用社为了适应农民作息习惯,还经常利用晚上登门造访,去年以来共走访农户1258家。为方便客户贷款,解决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的不正之风,2005年6月份该联社向社会隆重推出“便民服务卡”10万张。该卡集咨询、服务、监督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贷款,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我社工作人员在贷款投放中的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欢迎,更被农民朋友称为“信贷110”。
二、开展信贷支农工程,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为了进一步提升信贷支农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2005年初该联社认真贯彻落实宿迁银监分局关于《宿迁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支农“十百万”工程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以“十百万工程”为突破口,以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信贷支农切入点,大力扶持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
(一)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一是抓住时机,适时投放。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粮食种植业贷款8920万元,积极支持农民购买优良籽种,发
展高效粮食种植业,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引导和支持农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2005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10520万元,支持新河、颜集、庙头、扎下等乡镇发展花卉种植业,使花木产业逐渐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30万亩,花木从业人员13万多人,常年从事花木经销的经纪人达1.5万多人,部分花卉苗木已进入了德国市场。新河镇是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素有“花卉第一镇”之美誉。2004年5月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沭阳视察时,还专程参观了该镇周圈花木盆景长廊,周圈生态花卉苗木盆景市场,已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创建单位。
(二)重点突破,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05年以来该联社紧紧围绕信贷支农“十百万”工程,确定支农重点,制订了支持计划,并明确了责任人,纳入目标考核。一是培育涉农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的10家涉农龙头企业贷款1305万元。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经济。重点支持农副产品特色基地、加工、专业协会等各类组织20个形成示范效应,引导农村经济向产业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支持农民立足本地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三、不断创新信贷服务,积极支持小企业发展
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规模发展,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如何跳出“小三农”的圈子,实施“大三农”发展战略,让中小企业“吃饱喝足”,该联社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加强与担保公司合作,拓展小企业贷款营销空间。2005年以来,该联社结合本县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面对纯农户贷款需求趋于平稳的实际,积极拓展贷款营销空间,出台了《沭阳县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办法》、《沭阳县农村信用社乡(镇)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会员贷款操作规程》、《沭阳县农村
信用联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担保贷款操作规程》等管理办法,积极与县(乡)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作,大力发放“大三农”贷款,竭力支持全县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该联社贷款规模的有效扩张找到了出路,取得了“多赢”的效果,受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目前, 该县已正式成立了21家乡(镇)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余额已达成7572万元,运行状况良好。另外,该县财政局还出资2000万元组建沭阳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截止2006年10月末,该联社营业部投放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担保贷款余额已13545万元。对支持中小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企业、信用社、担保公司三者相互依靠、共同发展,开创了新的融资担保形式,架起了银企两者间的桥梁,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二)利用企业家协会平台,做大做强小企业贷款。目前,江苏省沭阳县企业家协会成员已达50家,沭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该县金融机构中唯一参加企业家协会的单位,入会已以来,充分利用企业家协会的资源优势,主要采取“一个利用、两个提前、三个优先”,做大做强小企业贷款。一个利用。即充分利用企业家协会这个平台,积极参加企业家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从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全县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资金需求状况,宣传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政策原则、金融服务优势等,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达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两个提前。即针对小企业贷款“小、频、快”的特点,专门组织人员对优质客户提前建档、提前授信。全面了解和掌握优质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信贷需求、发展趋势等情况,为下一步贷款投放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已建立小企业档案950户,在建立档案、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小企业贷款实行授信,采取“一次核定、随到随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信贷管理模式。今年以来,共对178户中小企业进行了授信,总授信额度达15413万元。其中最大单户授信额度达500万元、最长期限为3年。三个优先。即对同时申请贷款的优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十
----杭州商学院与浙江省电脑流通商会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书
XX年11月6日讯 11月5日下午,由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与浙江省电脑流通商会共同主办的”浙商走进杭商“论坛在教工路校区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浙江水木华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电脑商会副会长张渭忠作为主讲嘉宾,杭州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杨帅主持论坛。
在对话中,张渭忠先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创业心得,他忠告大学生要”学以致用“,不能仅仅开个网店,要提高四项技能,即技术技能、交流技能、竞争技能、概念技能;同时,张总分析了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责任心不强、吃苦耐劳不够而又斤斤计较等,并提出受企业欢迎的大学生的标准,即为人诚信、积极主动、勇担责任、敢于挑战等;最后,他还与大家分享了创业规律--”3+3+3“理论,即第一个三年,先去”打工“,培养专业技能,第二个三年组建团队,寻找伙伴,第三个三年,自己独立创业。张总精彩的讲话,让在场听众受益匪浅,现场不时传出阵阵掌声。”有梦想就有可能!"张总用真诚的语言寄望广大学子能怀揣梦想,奋发图强,在创业道路上攀登高峰!
11.拓宽阅读渠道 提高阅读效果 篇十一
一、培养认读的良好习惯
学生英语阅读的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认读能力能为其今后的阅读铺平道路。
1.看图、实物认读
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读的要求是: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例如,在学习单词monkey时,教师先呈现图文对照的卡片进行教学,然后通过句型“The brown monkey can climb the tree.”来巩固。
2.根据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认读
直接拼读是指按照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拼读和拼写单词,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常规发音(包括长音、短音、变音等),对符合拼读规律的单词做到能正确读音,甚至听音能正确拼写。例如,在教学bike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下规律:单词末尾为“元音字母+辅音字母+e”,且e在词尾不发音时,该元音字母往往发其字母本身的音。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拼读cake, tape, rice 等单词了。
3.归类集中认读
目前,大多数小学英语教材的单元设计是按照话题进行的。这种版块式的教材编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同一话题下,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将同一类词汇集中进行教学,以利于学生认读所学词汇。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4 Buying fruit 单元中,话题围绕在果园中购买水果展开,通过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 Id like some ..., please.运用水果类的单词来进行操练。在《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三单元中就已经学过了八个水果类的单词,因此教师可以采取集中认读的方式,通过图片提示,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水果类单词进行替换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巩固本课的句型,同时也复习了已学单词,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为其运用所学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掌握阅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积累,高年级阶段的课文篇幅逐渐增加,学生阅读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阅读分为初读、精读和研读三个阶段。
1.在初读阶段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1 A new term时,教师可以先采用以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阅读:
(1) Who are they?
(2) Where are they?
(3) What are they doing?
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先扫清阅读的障碍,抓住课文的主旨,对课文产生初步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在精读阶段理解语篇,关注细节。
精读包括为理解故事大意而进行的略读和为寻找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寻读。在进行精读教学时,略读和寻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篇,更能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语言感知的能力。
在设计《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1 A new term精读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听课文录音,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 day is it today?
(2) What lessons do they have on Monday morning?
(3) How many subjects do they have this term?
(4) How many English lessons do they have a week?
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必须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3.在研读阶段加强体验,拓展思维。
在初读、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继续引领学生探讨深入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设计《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1 A new term研读一课时,在前两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出示下列几个问题:
(1)How many subjects do you have this term?
(2)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Why?
(3)How many English lessons do you have a week?
要想解决这几个问题,不是在原文就可以找到答案的,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处理,在课文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思维,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可见,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既提高和发展了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在泛读中延伸朗读
坚持在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可以延伸学生的学习之路。在高年级的泛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或探究性的问题走出课堂,在更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寻找答案。
为了提高阅读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形成互助互补,同时注意实行。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荐阅读: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0-02
投身农村 扎根基层 拓宽农民致富增收路08-01
厦门:职业见习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12-04
上海行业协会积极搭建平台 拓宽渠道 促进大学生就业06-22
上饶县保障失地农民“渠道”情况汇报12-10
拓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视野07-12
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11-05
拓宽发展思路 提升服务水平(更新)01-15
浅谈公路改建路基拓宽处理论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