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20篇)
1.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能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自我介绍的同时,自然的引入了课题,在没有学习的压力下进入了一节玩的课堂,注重了从学生以有经验,促成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排队买票”的活动中,体会前后的顺序,在笑笑排队的位置变化中引发理解前后的变化与排队的位置也有关系。同时,在笑笑怎样解决帮助小淘气买票的问题上,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注重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一样可以关注到公共秩序,懂得了要礼貌待人,渗透了互相谦让,帮助别人的德育思想。在这个情境中同样使学生感知到位置变化的相对行。
在“百米赛跑”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小松鼠跑在前面还是后面的讨论,谁跑了第一,谁跑在最后等问题,进一步了解到前后的相对行。“卡丁车比赛”又一次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情境新颖,设计有悬念,使问题上升了一个层次。再通过同学们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帮助老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龟兔赛跑”的活动引发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展开想象力,在可能的基础上实现实际的结果,给学生一个合理又满意的答案。最后通过“坐车返校”的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应用,即把问题提升了一个高度又使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本节课始终是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通过活动一步步走进前后的问题当中,通过玩解决了教学难点,突出了重点。
2.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习方法……总之,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层面去探究。
一、课前反思
1.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在沿袭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它却有着某些不足,需要我们改进。所以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2. 是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
课前反思能让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给学生创造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机会,学生手指尖上的精彩智慧是可以预期的。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在上完课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或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启发,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
1. 实话实说——记成败
课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变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结局如何,得失成败,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考虑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弯路。
(1)记载成功之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要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把这些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
(2)牢记失败之处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实记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
2. 把握遗憾——再设计
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三
反思一: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能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吗?
“算法多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可以使教师不搞填平补缺一刀切,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途径。但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计算题可以出现三、四种算法,甚至更多,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接着,教师经过组织大家讨论,得出一个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最优化的是“(长+宽)×2”的方法。但学生做作业时会发现,还是有一些“学困生”选择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这种最复杂却是他们最易理解的方法。那么,此时教师是否还应一味强调最优化的算法?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如何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反思二:教计算法则不符合新课标吗?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教计算法则,究其原因,一是教材在计算课教学内容中没有出现计算法则,二是计算课教学内容多,练习量大,既要进行估算,又要进行算理及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没有时间教计算法则,三是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算法多样化,并适当降低难度及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但基本要求没有变。因此,教师不应被当前某些理念或教学形式所干扰,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法则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像以前那样去背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理解计算法则。其实只要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课一得,把算法多样化、算理与计算法则的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法则的教学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而对于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的青年教师,可以建议其向身边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请教,或是阅读老教材,研究其他版本教材对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总之,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课改背景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计算教学,既继承我国在计算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又能在新形势下不断开拓创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反思三:新教材的应用题教学需要完整的体系吗?
(一)新教材上没有应用题章节,减少了教材内容,也没有了旧教材原来偏难、繁杂的题目,减轻了教学负担,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也下降了。教材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要求应以哪些内容作为依托呢?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教材练习中出现的几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教材基本知识点都不包含的应用题。如生活中读里程表、水表、电表,列车行驶时间、速度等问题,这些题通常要花大量时间来教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更难了。
(二)新教材没有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更不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原来旧教材将应用题分类、按年级编排,每一种典型应用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规律,就是复合应用题即一般应用题,也有解决的步骤和方法。新教材却删掉了这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践活动课应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用课堂内知识解决课堂外问题,重在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知识。可新教材的“搭配中的学问”、“体育中的数学”都是排列组合问题,将这些问题引人课本,是否增大了教学难度值得深思。
反思四: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
部分教师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却常常把“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这个重要问题忽视了。笔者曾看到一篇关于情境创设的案例,教学内容是“三步计算题”。该案例先是故事导入:唐僧师徒一路西行,至黑风山口时一妖怪站在路中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并举起一牌,上书一道计算题:74+100÷5×3。然后老师问:“这道题中含有几种算法?”学生答后,教师继续问:“计算这道题要几步呢?”接着是合作探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么计算。接着老师继续讲故事:师徒四人继续西行,路中有一大门,门上写有一道算式:(440-280)×(300-260),写上正确答案此门自然打开……此案例中的情境创设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应仅此而已,而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能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能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回味、启发。如果让那些非数学的因素干扰了数学学习,我们又有可能回到形式化的教学上去,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
反思五:离开了“合作交流”就不是好课了?
合作学习是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不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小组讨论”。还是以上面的“三步计算题”的教学为例,计算74+100÷5×3之前,学生就已有了混合运算的基础,难道连几步计算都不清楚?会因为“两步”还是“三步”发生争执吗?再看“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在此处安排一个“小组讨论”,能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要学生“讨论、交流”完成,那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4.数学学期末教学反思 篇四
为了以后更好提高教学效果。经过一番深思,我个人觉得高二数学教学,应该作到夯实“三基”,理顺知识网络。因为高考命题是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全面考查能力,所以,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我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定位要合理化,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通过一年来的高二的数学教学,以及对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研究分析发现,数学考查的多是中等题型,占据总分的百分之八十之多,所以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的学生作好这部分题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做法是:加大独立解题和考场心理的模拟训练,这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可大大提高整体的数学成绩。与此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高程度较好的学生,先从思想认识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提高拔尖人才,这样把一些偏、难、怪的内容减少一些,在平时考试中,特别注意对试题整体的把握,指导学生的整体学习思想。
二、教师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合理利用
数学考试考查点“万变不离教材”,许多的试题就来源于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的同时,关键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对于教材的改造和加工至关重要,先整体把握全教材的章节,再细化具体的内容,用联想的方式,对于详略的处理交代清楚,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理解解题思想和知识方法的本质联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三、理解知识网络,构建认识体系
各知识模块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连,有的在应用上相通等。这样,就可以把已有知识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解决问题时便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5.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6.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篇六
2.自我激励:首先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励自己努力去实现。其次要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句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要摆脱消极情绪。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自己提炼和归纳一些学习上的经验教训,并虚心向老师、其他同学请教学习的方法技巧。
4.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不要沦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机器。如果只是坐在书桌前,而不管效率如何,那么学习时间再长也毫无意义。
5.阶段性总结:每隔一段时间总结学习上的经验教训,找出可取之处,保持下去,对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找出解决之道,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自信的心理去投入学习之中。
7.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探讨 篇七
1. 针对学生的反思性教学探讨
1.1 反思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是6~12周岁的孩子, 在这样一个年龄跨度比较长的阶段, 学生的心理变化是比较大的, 与其相关的年龄特点反馈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区分学生的年龄特点, 积极进行反思探讨, 力求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和品德教育活动.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兴趣教学很重视, 这阶段的学生将兴趣树立成了探究新事物的重要心理倾向.教师反思出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 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 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 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 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 比一比, 谁抓得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 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1.2 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会逐渐融合, 这时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灵感的“智慧的火花”, 虽然会使得教师原有的教学环节设计被打散, 学生的反馈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 但是作为一名反思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把握学生的反馈.教师应该明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以听取和指引为主,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这些学生的反馈意见,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总之, 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课后进行积极的反思, 使得课堂教学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这样的反思记录,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使得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使得教学盲点在短时期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补救.
2. 针对教师的反思性探讨
2.1 教师的反思误区
反思性教学从表面上理解很容易, 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甚至是痛苦的, 因为反思性教学需要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调整.有些教师认为, 谈一些成功的经验, 不仅可以得到大家的好评而且能够提高本人的威信, 所以不愿意进行改错式的反思.还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在课堂教学出现错误时才需要反思, 反思是错误的代名词.更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学的本意是为学生着想, 为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就不应该“责怪”教师, 反思毫无意义.这样的认知都是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 其实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整理和探究, 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相对而言的, 在成功的背后总会有更大的挑战, 即使今天成功了, 为了明天更大的成功, 也要反思.
2.2 教师的反思手段
(1) 反思课堂中的成功
教学设计虽然有着教育理论的支持,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 对于设计合理、有效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及时将成功的做法经验记录下来, 从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来反映教学状态, 从教师的反思记录情况来实现教学的自我超越.例如:开展合作学习和情景教学之后, 学生的兴趣高涨, 积极性提高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南北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了师生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学得容易,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合作学习的开展方法和情景教学的导入方法进行记录, 作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参考.
(2) 反思课堂中的失败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可以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例如:数学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在反复练习后, 学生解题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理解题目和思考能力反而下降了, 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这时教师积极反思, 探索新课改教学理论, 从“学”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情况, 以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 就会找出原因主要是教师强调解题方法的“最优化”时, 缩短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
总之, 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发展潜能,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师生关系发展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创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 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从“成就人”的角度去探求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赵宝荣.论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师发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1) .
[2]张占巧.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3]张军英.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准备的反思
教学是需要教师做充分准备的,没有充分的准备就没有高質量的教学。首先一节课的教学是从教师的准备开始,这个准备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对学习环境的精心设计、对学生认知基础的深入了解。那么一节课结束之后,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就可以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哪里存在问题,哪里需要改进。这样一来,这节课的问题在下一节课中避免出现,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实施阶段,这是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时刻。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实施,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了什么样的学法,最终收到怎样的教学效果,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跟踪的。所有这些内容都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反思的内容,从而保证学生的高效学习和教师的高效教学。
三、对教学评价的反思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反思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反思的内容。科学进行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事关重要。教学评价是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检测,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检测,是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检测,因此要求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坚持对教学的适时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做出贡献。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罗永胜.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J].新课标,2005,3(6):30-80.
9.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反思 篇九
作为一名教师,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关系与完成教学任务密切相关。教师面对的学生,而不同于其他职业所面对的对象。学生具有特殊性,也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其他的职业。
而这种师生关系也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重要问题,从教师方面讲,教师以平等、诚恳、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的发展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学生方面讲,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缩进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学生乐于从教师身上接受大量知识和和教育信息。
教师的一个激励、一个眼神,都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期待的答案,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
10.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
六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等七个内容。
通过对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的教学,回顾教学过程,我对上学期的教学将作出如下教学反思:
一、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让我们感到很可惜。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一方面是家庭教育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造成的。可见平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家长和数学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培养。
二、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对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我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反而依赖教师讲解的愿望更强烈了。
三、容易遗忘。
学困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对知识的遗忘速度特别快,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可能就忘记了。这一年我教过的学困生学习都比较认真、努力,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但质量却较差。即使这会讲会了,他也能快速的看似理解的改完,可是过不了几天就又遗忘了,特别是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更多,难度更大,补都补不过来。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四、教材中的奥数现象讲解较少。
“奥数”知识的渗透,不象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那么易理解、掌握,它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怕学生听不懂,讲了也白讲,所以讲解的较少,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就显得特薄弱,透出了教中漏,学中失的现象。
六年级数学教学,教学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进生的教育问题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绩。
11.我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一
笔者以为,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前,不能对课程标准有一个正确、完整的理解和认识,就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1个都不能少”,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假设全班的同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是一致情况下,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步、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一刀切”。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致力于“填平补齐”,而且要在照顾绝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挤出多余的时间照顾学困生,开小灶,让他们学有所得,完成基本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优学生提高、拔尖”。
二、“在活动中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我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应仅仅是一个接受现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构建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教授中很难教会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逐渐领会的。这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展和发生过程,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绝不替代,让他们自己亲手实践。教学时,紧抓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背景,为学生获取新知提供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效确定学习起点;比较新旧知识的不同,发现矛盾,通过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新知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教学应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应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构建知识,而且还应懂得知识的来源以及实际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数学课本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数学资源,尤其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和应用题等的学习,教师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析和整理,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转变成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课本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都被摒弃在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处理好数学教材和生活实例,数学的学和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除了要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之外,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和需要等一并进入了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与学生以同伴的形式交往,使学生得到各项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反思,抛砖引玉,以期与其他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马复.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精益求精, 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
反思性教学对于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正所谓“经验+反思=成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反思并非指一般层面上的回顾, 其是指反省、思索、探究与处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根据教学流程, 可以将教学反思划分成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及教学后反思这3个阶段。
(一) 教学前的反思———设计教案
在备课这一阶段, 学校一般都会要求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进行分工合作, 在每周中借助说课或者是集体研讨等方式实施一次集体性备课。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对前一个时期教学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分析及总结, 借助教学知识与经验, 或者借鉴其他教师教学中优秀的方案, 对自身的课堂预设、设置过程及结果加以分析, 促使实现最佳的课堂预备状态。备课时的反思, 不仅能够提升课堂设计的目的性, 还能够逐渐培养起教师优良的反思习惯。
(二) 教学中的反思———发现问题
备课是否科学、合理, 必须通过课堂实践来加以证明, 而课堂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通常指的是教学本身, 重点在于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一般这些疑难涉及以下多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在接受知识重、难点的时候, 具有哪些始料未及的困难? (2) 你是怎样巧妙的解决的? (3) 课堂中, 师生间及生生间观点不同时, 你会怎样解决?
(三) 教学后的反思———寻找根源
教学后的反思通常指的是课后数学教师对该堂课实施的回忆性思考, 其包括了对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与行为, 学生的课堂表现,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的一种理性的剖析。譬如, 在教学某一课程难点时, 课堂氛围变得沉闷, 你是怎样展开有效调节的?课堂中, 有哪些课堂流程没有根据预先设计实施的?原因在哪里?教学中, 有没有令你感到欣喜的闪光环节?该闪光环节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给予空间, 让学生在探索中反思
我们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这样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学生融入探究性学习活动, 应该让学生切身感受“体验→反思→感悟”这3个过程。实际上, 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要求学生在反思中展开, 且应对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 同时教师还应该时刻警示学生重视自身的想法与学习行为, 促使其发现问题可以做到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此外,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中懂得自我批判性地反思, 学习同学好的方法和经验, 让其为己所用。比如, 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圆周长进行测量的时候进行反思: (1) 对曾经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反思: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呢?是否可以直接通过直尺进行测量? (2) 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周长和直径存在何种变化?该变化是否有规律性? (3) 跟人合作时进行反思:同学的做法和自己的有何不同?谁的更好?因为让学生主动反思, 所以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三、注重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中反思
反思突显出学生对数学知识获取的自我反省, 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掌控的体现。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数学性反思素养,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习反思的方法。
(一) 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
在数学知识中有着非常多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都要求学生在实验与操作中去探索和发现, 促使学生对操作的过程加以反思, 能够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譬如, 在对“直线、射线和角”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 其中探究角的概念:先猜测一点能够画几条射线?验证:动手画一画验证猜测;结论:能够画无数条的射线。在这个时候教师可接着问:大家过一点画2条射线试试看是个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会出现一个角。进行反思:角是大家早已认识了的图形, 请同学们回忆, 刚刚这一个角是如何画出来的?学生回想:通过一点画2条射线。学生借助反思所获得的结论与课文中的概念几乎相同。如此, 在角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反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如若没有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 学生就很难借助自己的语言说出角的形成过程、表述角的概念了。
(二) 对错误结论进行反思
当学生在对基础性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 通常是马虎大意或者是止步于一知半解, 其实, 这是导致作业出现错误的关键因素。所以, 教师必须对学生作业当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提供反思的机会。创设特定教学情境, 让学生借助反思, 促使更为深层次地感知、理解、掌握基本要领及基础知识。
13.一年级数学学期课堂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把握课堂,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把握,学习效率自然低下。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是较抽象、枯燥、无味的,而一年级学生存在着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注定着他们不可能在40分钟都能集中精神上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
二、加强学生审题能力与方法的指导
1、加强题目重点词、量的理解。如针对“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有时找不到对应的量”,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用圆圈圈出,然后再让他们对应地找出具体的数量,并且把数字标出,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找不到对应的量。
2、加强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针对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有时列成加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已知量用图形表示出来,并标出所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图来解决问题。
三、加强后进生的辅导
后期将继续通过家校联系与家长共同督促学生。对于后进生我主要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来辅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来激发他们乐于完成作业的兴趣;给他们作业优先批改的机会,及时表扬他们的微小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动脑,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
14.小学美术学期教学反思 篇十四
1.通过了解船的发展史,使学生懂得船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引导和启发学生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对船的认识和感想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点
了解船的结构组成,绘制一艘自己喜爱的船,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船的发展史图片、实物图片以及有关船的儿童画)、船的模型、工艺品、蓝色台布等。
2.收集、查阅各种船舶的挂历、图片资料;跟船有关的`历史故事、航海家的故事、传说或童话故事;玩具船、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调色盘、小桶、剪刀、各种废旧物品、针线、固体胶、双面胶等。
3.创设情境,将黑板布置成一幅漂亮的海景图,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海滨;循环播放有关船的精美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猜物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智力大冲浪
看到下面一组成语,你会想到一种什么交通工具?
乘风破浪 一帆风顺 满载而归
2.板书:船
(二)引导回忆,体验经历
1.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在电视里,在资料上都见到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用?
2.乘过船吗?坐船有什么感觉?船的外形是怎样的?船上有什么?
3.出示船舶艺术品。(老师还带了一些船的玩具工艺品,想看吗?)
4.出示一只玩具:瞧,这是一只玩具船,小鸭子的妈妈正在用桨划船呢,它们玩得多开心啊!
5.出示一艘红木帆船:有一个成语“一帆风顺”,所以帆船工艺品还常常作为礼物送给友人,祝愿友人鹏程万里,事业有成。
6.出示一艘军舰模型:这是一艘军舰的实物模型,看看怎么样?除了舰身之外,舰身上还有许多现代化的装置,如监控台、雷达扫描仪、炮弹发射塔……这是一艘保卫和平的军舰!
(三)出示图片,感受文化
1.过渡: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为现代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那么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请看大屏幕
2.很早以前,人们看到木头能浮在水面,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船——独木舟,继而出现了木筏、竹筏、皮筏。后来利用风力发明了帆船,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明利用机器动力前进的船(轮船厂,内燃机船)如今,气垫船,水翼船又以其崭新的面貌谱写着船的发展史。
(四)范作导航,赏析激思
1.前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他们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船,你们能开动小脑筋,创造出未来属于你们时代的最先进的船吗?那么,在你们的想象中,未来的船是什么样儿的?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现在谁来说说,同学们想出了许多新功能、新造型,想得真奇妙(板书:一、构思奇妙)
2.出示课件,分析学生范作中的船。(这些是小朋友设计的船,先看看它们的造型怎样?相机板书:二、造型独特。这些同学在作画的时候都是先确定船身的形状和大小,画出船的整体外观造型,表现出大体轮廓,再画出局部结构,如划桨、桅杆、栏杆、船帆,船蓬等部分,注意了局部结构的大小比例与整条的船的比例相协调,他们还注意了船体的造型和设计与船的用途的联系,如:儿童游乐船的外形设计,可以像小动物水果等造型,具有童话色彩,再看看它们的色彩如何?(板书:三、色彩美观)
(五)小组合作,提示步骤
1.大家都知道我县正在开发一个深水大港——洋口港。想不想自已设计一般船去那儿参加世界船舶比美大赛呢?
2.画好后,可以给你设计的船起个好听的名字。
3.董浩叔叔主持的《奇思妙想》栏目,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看就知道。——耶!
4.小朋友们都准备了吧,赶快行动吧!
(六)自由表现,老师点拨
1.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同时循环播放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2.教师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3.鼓励学生就创作中出现的困难互相帮助,教师参与解决。
(七)展示评议,授奖激励
1.作品完成后,可以送到前面来展示。好了,同学们的船只开始驶进美丽的洋口港准备参加世界船舶设计大赛了。
2.针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引导
15.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 篇十五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其中的音频资料及视频资料都能够很好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必备技术和教学手段。但是还应该看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就是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不能很好地运用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从这个角度上看,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日常的教学手段,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协调运用, 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情况
当前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往往是制作教学课件。教师将那些难以在黑板上进行表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形象地了解和认识小学数学课程的内涵,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学习效果的增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正确观察和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还可以对那些在学习过程中不明了、不确定的内容进行有把握的认知。采取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 同时还能够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复杂的过程进行演示,从而使那些以前教师要费尽口舌进行解释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简单易懂。
特别是那些带有动画效果或者是带有音频和视频资料的教学内容,往往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刻意增加了很多能够展示学生学习效果的动画或者音频视频资料。这些视频和音频资料的出现能够让学生处于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带着高涨、迫切的情绪从事思考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能够得到有效增强,从而进一步改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往往就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反思
从当前小学数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来看,总体情况是好的,都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优化小学数学学习效果。但是从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来看, 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和有待提升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就是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小学数学课本知识,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在课本知识掌握好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另外,对于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而言,还应该做的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 从而进一步完善学习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准时机,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是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时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研究者,成为研究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这样才能够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不断扩充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提高。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进行适度调控, 这种调控主要就是提高学生正确观察和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先前知识不足或者是不能够有效进行学习的学生而言,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那些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更形象地展示在他们的面前, 让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技术操作时,应尽可能地对那些相对复杂的过程进行演示, 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面前能够不担心自身的理解能力, 同时也能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变得一目了然,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说, 不仅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广泛性, 还要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进一步形象化和具体化展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挑选那些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材料,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目前的教学中,改变了过去教师教学占据主导地位的特点。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能够有效促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运用反思
参考文献
[1]尹廷容.试论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1(08).
[2]张国智.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艺术[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4).
[3]苗逢春,陈琦.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训练的实验研究(下)[J].学科教育,1999(09).
1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六
【摘 要】 我们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很多课看起来过程没有任何毛病,甚至环节、过程、学生表现看起来都很完美,但仔细想想,并不符合现在教学理念,那么什么是比较完美的数学课堂教学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但愿能对大家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 教学反思;面向全体;学用结合;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
17.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 篇十七
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在今年和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怎样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
在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开始的教学我却未作任何铺垫,从中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道思维的闸门。由于我没有“先入为主”的牵引,学生的学习起点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他们才能按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在教学中,由于我指向明确,学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发现了老师的意图,从表面上看也是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得到的,但实质上
东川区第四小学:张兴会
整个发现过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尽力为学生除去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这无异于“替蝶破茧”,免去了挫折,封杀了学生的灵性。诚然,这样的教学快捷、高效、省时,教学一帆风顺,但留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又有多大?学生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敢越雷池一步,哪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后的教学中,本人没有苦心突显玄机,牵引学生就范。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试误、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是水到渠成。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激励着学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丽的数学恢复为火热的思考”,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与生俱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在学习上展现出创造的活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发现、新的经验、新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
三、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学习有倦怠、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由于本人的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的及时让他们被缺补漏,导致养成了它们做作业的非留不做侥幸心理。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时,还无法兼顾全体学生,一部分后进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
四、努力方向
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要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利用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18.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反思 篇十八
教学前的反思
1、自己或他人以前在执教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其效果如何?
2、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中的反思
3、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是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的.?
4、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你将如何处理?
5、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时,你将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
6、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你将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
教学后的反思
7、教学目标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8、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
9、教学方法是否以学生为主体?
19.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数学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 而这一阶段的教学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小学教育中, 摒弃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数学教育而言,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养成思维的过程, 只有具有了数学思维, 学生才能顺利理解数学知识, 并学会使用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开发较少的阶段, 随着对数学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逐渐养成多种思维方式。“认识角”的课程知识学习, 不同于学生已建立逻辑思维方式, 要求学生用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理解知识。因此, 教师要注意从“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 在开始教授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这一课前, 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角,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 可对角的组成及大小建立初步的理解。教师可简单演示角的做法, 并要求学生回家之后, 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每个人制作三个“角”, 为第二天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布置作业后, 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学生可能询问教师, 角要做多大的, 用什么材料等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大家选择家里可用材料即可, 角的大小随意。学生觉得做“角”非常简单, 于是认真回家制作“角”。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逆时针、顺时针旋转时, 角的张开角会变化, 感觉奇妙又疑惑, 于是期待教师第二天的授课。
教师要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方式来激发思维,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认识角”知识做好思维铺垫。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其想象力也是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因此,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怎样理解“角”的概念, 只需适当引导即可, 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思考中打开思维的大门。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角”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应将仔细斟酌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完成“认识角”教学。对于“认识角”教学而言, 教师应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 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并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讨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若在课堂授课中, 学生仍无法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介绍, 让学生加深理解。如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足球射门过程中路线图, 解释离球门比较近的球员不射球, 而是传给离球门比较远的球员去射球的原理,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 理解角的概念, 使他们用生活化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 注重开发学生思维
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师是互动的一方, 所以较容易引导学生如何认知数学问题。同时, 师生互动教学也是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方法, 能够营造出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的环境, 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 角的教学中存在较多难点, 其中一个难点就是角的大小。教师在教授“角的大小”时, 可利用课前制作的角模型进行讲解。课上, 教师让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角, 在学习角的构成后, 教师从学生模型中选择几个角, 要挑选边较短、角度较大的角和边较长、角度较小的角, 教师把边长的小角固定于黑板上, 另选择边短的大角, 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这时学生会发现两个角的另一边不能重合。教师可利用这两个角, 向学生讲授角的大小的概念。讲完后, 教师提问学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学生会回答:“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 学生可真正理解角的大小的概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认识角”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多难点和问题。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的疑惑并给予积极的解答。在设计“认识角”教学方法和内容时, 教师要体现自身参与者和引导者的形象, 留给学生一定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摘要:“认识角”是小学数学 (苏教版) 教学的一个难点。角的概念和知识非常抽象, 教师尚且觉得很难表述, 学生也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认识角”这个教学难点, 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 本文以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学为研究对象, 对其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并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了几点“认识角”的教学策略, 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识角,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柳英.让思维活跃起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角”教学思考[J].读写算数学教育研究, 2011 (21) :98-99.
[2]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44-45.
[3]刘娟娟, 赵东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 (5) :166-177.
2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起点探寻 篇二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0084-01
教学反思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人们习惯于教学行为结束后进行反思,这其实是对教学反思的误读误解。教学反思其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针对教学生成实际,抓住最佳反思切入点,对教学适度性、效益性、缺陷性等内容展开对比分析和总结,能够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启动切入,遵循教学认知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大都比较活跃,但稳定性较差,而且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特征有清晰的认知,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切入教学反思,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时整合、归结,以便及时制订矫正方案。因此,教师在调整教学设计时,要重点考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视角展开教学研究,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顺势而动,对学生的学习思维特质展开相应策划,进而形成重要的学习增长点,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千米和吨》时,教师引入“千米”的概念: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为让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1千米究竟有多长,教师让学生实地测量学校跑道长度,学生很快得出测量结果:跑道长度为250米。然后,教师提问:从家里到学校的路都走过无数遍了,现在请你们估测一下,从家里到学校有几千米?学生纷纷给出估算值:90千米、70千米、88千米。很明显,学生给出的数值超出实际距离太多。随后,教师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步幅长度,然后布置一个实际操作任务:实际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看与自己的估算值存在多大差距。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高估”现象,是因为学生的实践经验有限,难以形成客观认识,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正是教学反思的结果。这对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认知冲突介入,达成学生认知共鸣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个体在构建对事物理解认知体系时,都会以自己已有经验为背景展开个性认知行为。在面对同样的认知对象时,由于个体认知基础有差异,自然会产生意见分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进行课堂讨论时,学生出现观点分歧是常见现象,教师要抓住这个认知冲突进行认真考量,分析认知矛盾出现的背景、学生的个体认知特点,以及教师教法存在的诸多隐性因素,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反思,让学生对认知观点分歧进行科学归结,形成解决矛盾冲突的良方。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校园内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这两个花坛哪个比较大些呢?学生有说长方形大的,也有说正方形更大的。本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实际测量一下,马上就可以获得正确结果。然而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认为长方形大的学生说:长方形长度明显比正方形长很多,其面积自然更大。认为正方形大的学生说:正方形宽度更长,而且里面栽植的树木数量明显比长方形花坛里多,所以正方形面积大。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这当然是教师教学反思调整的结果。
三、观念转换渗透,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的各种认知习惯、思维特质冲突,还会遇到学习观念方面的不和谐,这也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关键点。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一些偏执的认知观点:有些学生认为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就可以顺利掌握数学要义;也有学生认为只要多练习,强化认知记忆,也可以达到以多取胜的目的;还有学生认为,学生数学需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为基础,甚至认为家庭环境至关重要。面对这些学习态度的偏差认知,教师需要及时给出科学解读,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但数学学习并非要具备什么样的智力基础,学习数学也不能靠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就可以解决的。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很多学生面露难色,不知道如何着手。此时,教师提示道:人每天都要面对许多小数问题。吃多少饭、喝多少水都不可能是整数;走路距离、坐车时间、工作时长也不会都是整数;买东西更不可能都是几块、几百块吧?小数随我行,怎么会找不到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学习的方向,收集了众多小数。教师通过针对生活特点给出具体提示,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反思的结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起点探寻,体现了教师的科学教学意识和价值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当学生思维启动时、出现认知冲突时、学习观念发生转移时,都是重要的反思切入时机。教师要及时启动教学反思,抓住教学契机,形成重要的教学生成资源,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助推力。
【小学数学学期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 数学教学反思09-26
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10-15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反思06-1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8-0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8-12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9-19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反思10-01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的教学反思10-18
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19
小学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