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2024-10-04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精选12篇)

1.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总结

本学期我们开始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通过这几个礼拜的学习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不断遭遇挫折却又顽强斗争直至生命最后一秒的历史。也许它不如古代史那么辉煌和让人骄傲,也不如现代史那么发展迅速,但是它确实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方面,影响都延续至今。政治方面它探讨了不同政党在中国的可行性,最终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团结群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走向繁荣的结论;经济方面中国在纺织业,制造业等行业上都有着质的飞跃;思想方面知识分子们既有在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民主与科学,也有在后来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指明道路。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2.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

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2.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来说,无论今后从事何种职业,学习中国近代史都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近代史的学习,主要是要求我们能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观念。而爱国主义观念则是在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不了解、不懂得祖国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难自觉

地树立起来的。放眼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历史的教育,因为这是培育爱国主义的基础工程。因此,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

更好地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面I临艰险毫不畏缩,面对牺牲毫不犹豫,把一切都献给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催人泪下,催人奋进。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学习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事迹和道德情操,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修炼为道德高尚的人。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现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历史记载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且它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就可以在极其有限的生命和活动范围内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借鉴和知识,吸收多方面的智慧。

中国近代史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光荣与辉煌,构成了丰富而斑斓的历史画卷。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厘清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其发展规律,能够为我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说服力的历史根据,为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加强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和凝聚力,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2.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二

由于“纲要”内容知识点多、面广,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完基本内容, 达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 专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导言重点介绍“纲要”的主题、主线、上中下三篇综述内容, 专题之间的逻辑以及基本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步介绍一些存在学术争论或值得学生关注的问题, 以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带着问题预习和看书。另外就“纲要”的学习方法、参考书、值得观看的电影录像、相关网站等向学生作些介绍。总之, “导言”课是从宏观角度把“纲要”本学期的教学思路、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以及学习方法等向学生作总体性介绍, 为后来的专题教学作铺垫和预设。

专题一武则天与慈禧太后。她们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站在权力巅峰的两个女人, 通过对她们的分析, 使学生了解到,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 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 才能得到后人的肯定。

专题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在近代史上, 日本和中国一样, 曾经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并同样的进行了改革。 但结果却是相差甚远。本专题从变法的领导者, 变法的执行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使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制不能救中国。

专题三永远的孙中山。通过探寻国父孙中山的足迹, 使同学们感受他为实现民族的解放, 国家的独立, 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孙中山继续探索着,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们为孙中山的精神深深鼓舞的同时, 使学生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专题四孙殿英大盗清东陵。以孙殿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军事演习的名义, 有组织, 有计划的盗取皇陵, 这在古今中外的盗墓史上, 也是实属罕见呀。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由此引发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的分析, 使他们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专题五《建党伟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建党伟业》 是一部建党90周年献礼片, 它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 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 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 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 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多位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 带我们穿越历史, 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主题六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脱去政权。只要方向正确, 哪怕是星星之火, 最终也能形成燎原之势。

专题七抗日战争。这个专题主要从日本、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三个方面进行讲述。详述日本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中国共产党由“杀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并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最终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使学生清晰的了解在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 这些罪行不会因为现今日本的否认而不存在的。

专题八从《潜伏》看信仰的力量。《潜伏》潜伏是一部谍战剧, 主要讲述的就是国共这段时间的历史, 余则成开始是军统的特务, 后来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在敌人内部潜伏下来, 为我们窃取敌人的情报。这部剧中还有许多的人, 他们有的有信仰, 有的没有信仰, 有的信仰发生了重大改变。通过分析得出, 人要有信仰, 而且要有崇高的信仰, 人的一生才有价值。

专题九朝鲜战争和侦破炮击天安门。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的国家在内部和外部都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国际上,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出兵朝鲜, 并将战火烧到中国东北,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 奔赴朝鲜战场, 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与此同时, 国民党、日本等在兵败之时, 留下了大量特务, 进行破坏新中国的活动, 1950年侦破特务炮击天安门的阴谋, 就是我们在保卫新中国所取得的重大胜利。通过这两个事件的分析, 使学生们了解我们在刚刚建国时的不易。

专题十刘少奇与文化大革命。以刘少奇为线索使学生了解到建国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建设中所经历的严重曲折, 深刻教训, 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与时俱进, 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十一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使学生了解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并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光辉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深刻理解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摘要:“纲要”教材时间跨度长、内容多, 而授课对象学生多、班级大、基础参差不齐, 专题化教学的提出就是基于教学内容而言、涵盖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纲要,专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近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研究述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 (10)

[2]王久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3)

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三

【关键词】抗战史教学;敌后战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四门大学思政理论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纲要》课程的教学是通过详细讲授中国近现代的诸多史实,采取“于叙事中寓论断”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变迁的内在规律。

从05年《纲要》课程设置以来,《纲要》老师通过讲授种种丰富生动的历史史实,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历史变迁的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四门思政理论课程中一般处于较为前列的位置。以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为例,学生在回答“你偏爱的思政课”这一问题时选择《纲要》课程的达到了55.7%,远远领先于其他三门课程[1]。

近年来,《纲要》课程的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上充斥着大量所谓历史段子,这些真假不一的关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叙述,又往往成为今天许多大学生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作为《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正面回应新形势下这一严峻的挑战,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从而不断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纲要》课程中的“抗战史教学”部分为中心展开实例探讨,希望能对于《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如何正确看待全面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两者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做出合理的评价,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纲要》教材中明确承认“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2]。”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一些重要胜利,如台儿庄大捷、昆仑关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等都给与了肯定性评价,也批评揭露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暴露的种种弱点和问题,如不敢放手发动民众,在抗战中后期的一些消极抗战表现以及豫湘桂会战中的大溃败等等。应该说,这些评价是较为合理和恰如其分的。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同学在通过某些网络资料对于抗战有了一知半解式的了解后,往往对于教科书的看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情绪,他们大多过于强调正面战场的重要性,轻视敌后战场,进而对《纲要》教材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重要论断提出怀疑或否定。

要回答好这些同学提出的质疑意见,关键在于要客观合理地分析和评价敌后战场的作用,笔者在讲述该问题时,首先根据学术界的诸多研究成果指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十分重视敌后战场的抗战,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为了加强敌后抗战,先后设置了苏鲁、冀察等敌后战区,并向这些战区派出几十万大军,其目的就是深入敌后,收复失地,并以游击战争来牵制日军。为了搞好敌后抗战,国民党还专门在湖南衡山开办游击训练班,请共产党员叶剑英等担任教官讲授进行敌后游击战的种种方法。这些史实,都充分证明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其次是使用多方史料来阐述国共两党在敌后战场上的不同表现,在讲课中笔者除了引用国共两方的资料之外,重点引述了日方侵华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如《华北治安战》等论著。正如这些史料所揭示的,国民党军在敌后多数表现不佳,大批奉命深入敌后的国军最后竟然了走上投敌的道路,而共产党军队在敌后却能不断发展壮大,令日本华北驻军痛感“华北治安的症结所在,并非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共”,而由于“中共游击战和地下工作异常巧妙”,日军不能不哀叹和中共打的是一场“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無休止的战争”,是一场“陷在泥潭里的浴血战争”,中共主导的华北敌后抗战,令日本侵华战局“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3]。

再次则是引导同学们深入分析探讨国共两党敌后抗战表现各异的内在原因,为了帮助同学们的思考与理解。我在授课时专门引用了海峡对岸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剖析国民党军队敌后抗战的失败原因,台湾著名学者陈永发在研究国民党军华北敌后游击战失败原因时也不能不承认敌后战场的国军存在众多致命缺陷:如国民党军队往往同床异梦,共产党军队却和衷共济。“一般说来,国军在这两个省区的军队主要是军阀残余部队,各部队自成山头,彼此猜忌甚深,而共军虽然散处各地,但同心协力,浑然一体,”,在后勤补给方面,共产党军队“最大优点是能自食其力,并不依赖后方支持”,而国军则主要依靠向当地百姓摊牌,“虽然他们有中央政府提供薪饷,但是在粮食和其他日常需要方面,仍然依赖就地摊派。因为国军所能控制的人口和资源减少,开支却未紧缩,老百姓的负担自然呈反比例增加......易招民怨,甚至激起民变”。两相对比之下,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国民党军自然会遭到百姓的反对。面对日军的进攻,“共军有江西时期避实就虚的经验,而国军则仍然袭用江西时期以强击弱的故技。所以结果有霄壤之别,多半是共军能够保持有生力量,等待敌人一开始撤退,便立即卷土重来,进而继续扩大,而国军则在崩溃以后,一蹶不振,无法东山再起”。正是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国共敌后抗战的不同结局,“总之,面对日军的进攻,共军仍能继续扩展,而国军若非一触即溃,便是不知所措,最后只能走上投降之一途[4]。”

通过上述对抗战史料的阐述与分析,同学们最后得出了符合逻辑和客观史实的判断:正是由于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决定了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的敌后抗战力量大多崩溃瓦解,而中国共产党人却仍能在敌后生存、发展壮大,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的敌后抗战不仅打破了日本依托在华占领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迷梦,更牵制了侵华日军相当数量的兵力,这些铁一般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主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流砥柱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结语

《纲要》课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以理服人”,以历史史实为基础,客观、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这样才能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同,帮助他们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傅夏仙、黄静露、姚棋中、张易:《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与思考——以浙江大学为例》(未刊稿)。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篇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国革命史”作为两门课已经开设多年,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一门课,本课程毕竟是新课,特别是该课程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如何避免重复,使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来把握,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

第一,加大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组织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学院已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搞好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国情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和培训活动,使教师思想觉悟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第二,继续加强网上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我们已经在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教学拓展资源等材料上网开放,我们将及时更新完善有关内容,并利用网上论坛,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

第三,继续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我们在今年下半年举行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讨会,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模式。

第四,进一步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的有机结合和“三进”工作,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落到实处。

第五,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学习效果需要检验,本课程将建立一套开卷与闭卷、平时作业与期末测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系统,不断改进考试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写小论文和经典著作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运用多种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六,力争在2年内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一流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

第七,按时完成课程资源上网。2008年,已经建成本课程网站,建成了较全面的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本课程骨干教师部分授课录像已经上网;2010--2012年,全程教学录像将上网,建设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在全国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网站。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0---2012年,中青年教师示范授课录像,每年上网1/3;三年内完成全程授课录像上网计划。

2010年5月-2010年12月: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

综 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 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下 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 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5.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五

【摘要】深入领会和贯彻中央16号文件,吃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核心内容和规律,使理论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实际,本文从四个角度对教学课程进行思考,以期为教师提供意见参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考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出新的改革方向,认真领会精神的基础上,着力吃透教材,使教学更具实战性,更贴进行学生的实际。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做以下思考。

一、明确时间界限,找准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通常意义上,史学界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至今的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划分了中国近代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间节点为现代史;1949年至今为当代史。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中的划分有所区别。“纲要”中体现的时间节点是始于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史,之后为现代史。要在学习“纲要”的导论时,将时间点划分和基本线索厘清,以便更好地掌握学习规律。

二、避免重复教学,突出重点侧重学术性

与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相比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字数变少,课时压缩。要避免高中教学的图文并茂式,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突出学术性。对于中国古代文明,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点到即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殖民侵略,要明确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在第一章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中国落后挨打的实质,中国在受侵略中的灾难以及反抗斗争。第二三章则侧重于中国各阶级对于国家出路的问题进行探讨。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国家出路的同时,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都做出相应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引领学生明确为什么是无产阶级来完成中国历史的改革。

要从高中的“是什么”的问题向“为什么”进行转变,强调“纲要”的学术性,侧重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要以前沿问题研究为基础和核心进行探讨。

三、要明确教学特色,区分对待该课程与其他两课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历史,热爱国家的情愫,科目内容有相互联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存在重复性内容较多。二者起点均已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渗透的主旨思想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两门课程各有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建设等,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侧重于改革思想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涵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纲要”与“概论”在讲述同一问题时也各有侧重。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这个章目而言,“纲要”以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为核心,而“概论”以理论内涵为核心,二者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在学习“纲要”过程中,以规律性为学习重点,要“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概论”则是对历史的升华,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四、凝练教师的人格魅力,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处于中心环节。教师要将个人的魅力体现于教学中,唤醒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喜爱。

首先,教师要坚信马列主义,才能打动学生相信。教师要将《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中革命先烈的精神、老前辈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贯穿在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一个宝就是《资本论》,三个上就是床上、车上、厕上。用他的话来讲就是,一天不看《资本论》,浑身不自在。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使他的讲授理直气壮,活灵活现,深入浅出,学生乐于接受,学有所得。

第二,要跳出就理论讲理论的模式,与学生相关联,与当前重大事件相关联。教师上课要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年代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必要的课程变革,要对学生的状况充分调研,才能深层次的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让这门课程更具价值。要敢于剖析历史,敢于“刺激”学生,以第一章为例,教学重点是帝国主义入侵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敢于评价帝国主义入侵的功与过,就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为中国的发展做了继续和储备,但进程被打算,中国沦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与学生的关注点相结合,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要热情饱满,聚精会神,全身投入,感染学生。学生在热情饱满的教学态度感召下,会不自觉地融入到教学中来,这种政治激情的感染力能够迸发出鼓动性和震撼力,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持久。

参考文献:

6.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六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11984 赵乐 计算机类6班/软件工程 3班

在中国共产党的28年生日这天,新中国的伟大的缔造者——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人民民主专政》,论文正确地总结了从近代史以来的中国发展现状,分析了当时共产党的所面临的情态,回答了一些国内外敏感的关键性问题,为以后的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奠下了解释的基础。

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历史任务——消灭阶级、消灭政党、消灭国家,分析了为什么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党派如此抵抗革命——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我们推翻,害怕被历史推翻。从科学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念指出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同时,他也指出虽然消灭政党是共产党最终的目的,但是目前主要的任务是阶级斗争,从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夺取国家政权,这样才能进行一系列改革与革命,以至于最终建立成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到那时候,共产党一定会按照使命那样从历史中消失,这是必然的。

后来论文回忆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来到中国的,继而引出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的悲剧历程,许多阶级采取了许多方法来拯救中国,有洋务派、有维新派、有革命派,学习了很多外国的知识,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唯有从俄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给了中国希望,这是历史的选择,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唯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拯救国家。毛泽东并没有完全否定孙中山等人的努力,甚至赞同他们的一些观点——必须唤起民众。孙中山在革命中虽然失败了却为共产党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经验——要一边倒,不要只指望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但是可以和外国联合、配合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孙中山吃过许多亏,最终革命的成果被窃取,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背叛,我们要吸取他的经验教训,学习他的为革命所付出的努力精神,不辜负他对新中国的未来希望。

然后文章开始步入了关键——开始回答一些重要的质疑。对于“太刺激”问题,毛泽东并没有回避,认为该刺激的就是刺激的,不刺激的结局就是什么也改变不了,以“武松打虎”为例,不出手就会被吃掉。所以共产党人不怕刺激。

对于“生意”问题,我们要做生意,要和别的国家哪怕是资本主义国家做一些互利共赢的交易,但一定要确信,这只是经济上的交易,培养出来的只是利益上的友谊,一定要时刻盯防着部分帝国主义国家别有用心的目的,和上文提到的一样,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别的国家的援助。在交易之外,尊重彼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在达到目的路上,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需要与中国友好的国家的援助,牢记孙中山临走前的遗言——要和国际革命力量联合。有些国家由于国际形势暂时不能联合,但要做好以后做“交易”的准备,例如此时的英国和美国,是帝国主义分子控制下的国家,暂时是不能联合的,但是,等到他们国家的革命力量起来,获得人民民主专政以后,和这些大国合作是必要的。

对于“独裁”问题,独裁本身不是错的,错的是个人独裁,把独裁交给人民,把权力交给人民,这就是共产党一直以来的最终目的,没有什么羞愧和避讳的。人民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国内任何的人,所有的人联合起来,就是人民,就是权力。现如今,中国共产党存在,国家存在,是为了有一天让这些都消失而存在的。如今的社会还存在许多问题,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像外科手术一样解决了这些问题,完全的人民民主社会一定会实现。

对于我们推翻的旧的国民党的反对派,也要当作人民一样平等存在,让他们活下去,让他们劳动,让他们和我们一样成为人民民主政权下的基石。除此之外,我们要教育农民,让他们不仅会劳动,也拥有高素质,用有参政的习惯。

总结经验,就是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其他阶级为辅的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不怕犯错、不怕辛苦、不怕克服困难,和全国人民一道努力,把权力交给人民。

7.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七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性质和开设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是近现代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并进而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开设《纲要》课, 是新形势下对历史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 都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讲授《纲要》课, 可以更有效地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在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 历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 发挥了重大作用。放眼世界, 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历史的教育, 因为这是培育爱国主义的基础工程。

其次, 讲授《纲要》课, 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 是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历史。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 涌现出了无数革命先烈, 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催人泪下, 也催人奋进。通过对历史上仁人志士和革命前辈事迹的学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冶自己的情操, 还可以澄清某些“戏说”造成的对历史的误解。

再次, 讲授《纲要》课, 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 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鸦片战争以后, 为了摆脱凌辱和压迫, 中华民族的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但是, 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 没有先进阶级和先进政党的领导, 这些探索和斗争都以失败告终。只有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才有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青年学生只有懂得中国的过去, 理解中国的现实, 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满怀信心地投身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纲要》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鲜明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单纯讲授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 应该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国史、国情, 使他们确立并增强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 他们对于历史缺乏直观感受和了解, 《纲要》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

首先, 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 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等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编写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材, 播放相关历史阶段的影视作品、相关纪录片及图片资料,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实现历史的穿越, 进入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近代史上中国人遭受的屈辱和苦难,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提高教学实效。

其次,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是教学中用以辅助讲授的一种好方法。课程考试固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 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在, 对于其效果如何, 还需要在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中做进一步的检验, 在人与人思想的交流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再次, 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史类学科重要特点之一。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也应该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能够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我国幅员广大, 各地都有较独特的革命历史、风土人情。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 安排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遗迹, 如被八国联军焚烧的圆明园、冉庄地道、烈士陵园、西柏坡等历史遗迹,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此促进学生的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加深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对我们走过的曲折道路的理解。

此外, 将历史事件和现实热点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对于中日关系问题的思考, 尤其是目前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问题所引起的外交关系上的紧张,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中日关系, 如何去理性的表达爱国感情。使学生认识到既要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又要保持必要的理智;既要牢记日本侵华历史, 提高警惕, 联合亚洲各国人民, 坚决反对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又要放下历史包袱, 面向未来, 保持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

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采用其他教学方式, 如讨论、演讲、写小论文等。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使教学内容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有机地结合, 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 使教学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总之, 《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变了理论的说教形式, 增强了理论的系统性。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性与历史性于一身的特点, 按照教学规律的特点, 结合课程教学特点, 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真正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摘要:在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不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而是高校学生的一门政治理论课程, 本文从这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方面, 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参考文献

[1]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 2007 (5) .

[2]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 2006 (8) .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人民出版社, 1998.

8.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八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现状 价值 理论探讨 课外实践

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与特殊性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马工程”的日益成熟,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艺术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显得发展落后,效果相对不明显的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明显的问题,制约和限制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发展。

首先,学校层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艺术院校由于学校的特殊情况,在课程安排上表现为以专业课程为主,时间上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致使实践课程实施的模式形式单一,流于形式,效果不好。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命题。艺术院校教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多出身艺术专业,缺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与认知,对学校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的概念和形式混淆不清,致使冲淡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经费与配置投入不足。

其次,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受限

艺术院校近年来的大规模扩展,学生人数猛增,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跟不上教学形式发展的需求,多数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每周需要承担多达20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难以保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同时,过重的课堂教学任务,使得教师进修和提高的机会丧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教学囿于人力和精力等要素的制约,只能流于形式,更多时只能沿袭灌输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再次,学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相对较低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与史实常识为基础和前提,而在我国现在,艺术院校的学生重专业、轻文化,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的特性。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知之甚少,造成教师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补充高中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与史实常识,挤占了本已不充裕的实践教学时间,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与效果。

二、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价值

1.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升《纲要》课程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实践教学组织和指导能力。教育部文件指出“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同时还须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应对这样的挑战,任课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活动,给教师提出了进步的要求和压力,也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和检验的阵地。

2.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可以弥补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缺陷,发挥学生思想活跃、活动能力较强和感性意识较强的特点。艺术院校学生通过对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教育资源的感性直观的认知,教师再将之注入理论教学环节中,可以使艺术院校学生对史实有深入的理性认知,达到使学生知古鉴今、了解历史、深入社会、关心国家与民族,进而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感,调动艺术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其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索、钻研的精神,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3.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对历史缺乏直观感受和了解,可以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实践教学中再现中华民族近现代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使学生在“两个了解”的基础,深刻体会“四个选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危机感与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价值实现的路径

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开展起步较晚,经验积累不足,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成熟的模式与经验,但更需要承认和尊重艺术院校现有的教育现状与特点,摸索适应于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路径,才能取得现实的积极的成效。

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途径:

1. 课堂理论探讨

由于艺术院校大部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较低,首先需要弥补和提高其基础理论水准与史实常识。这是实践教学开展的源本。通过课堂实践,督促学生针对选题,利用课内外时间查阅大量史实资料,增加和普及学生欠缺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选择资料。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这是实践教育必须的理论储备环节。

理论探讨主要采用教师提供参考题目,学生分组,依据小组成员的兴趣和专业特长进行选题,教师在学生实践环节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指导意见。理论探讨实践教育方式的结果验收主要采用史料收集,撰写学术论文的方式,还可结合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特色与特长采用舞台剧,话剧,以及拍摄视频资料等多种方式。

依据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的选题,应坚持两个基本要领:选题首先要能够让学生认识国情国史,了解社会,从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自觉接受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理论常识,善于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服务与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可以丰富和充实理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服务,做到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次,选题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社会实践教育,更要结合本院校学生特点,切实把握大学生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中出现的问题,使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发挥较强的针对性。

如我校纲要实践教学中曾设计历史名人研究专题。艺术院校学生具有典型的名人崇拜情结,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名人特别是艺术生熟悉的名人进行专题研究,如梅兰芳、冼星海、王光祈等,用革命艺术家的爱国情怀与艺术奉献精神感染与鼓舞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榜样导向,将其艺术创造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在2011年的纲要实践课程中曾布置过关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选题,选择该题目的小组通过资料查阅,详细地了解了冼星海苦难的出身,及其艰难的艺术创作之路,通过对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理解抗战时期延安军民的贫瘠物质生活和饱满的革命斗志,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同时可以穿插讲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艺术的创造源泉在于社会实践,为其专业的学习之路提供指引。

endprint

2. 课外社会实践

对于理论水准较高的学生,纲要课程教师、院系可以依据办学条件开展以下三种形式的课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史论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可以组织参观考察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场所以及红色革命圣地,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我省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保证纲要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如设置辛亥革命选题时,与四川的保路运动结合起来,还可设置关于四川辛亥革命人物研究的相关课题,如《张澜与辛亥革命》《四川首任都督尹昌衡》《护国战中的朱德》等等专题。关于红军长征期间的选题,可以引导学生特别是长期生活在红色革命圣地的学生选择如《刘伯承与小叶丹》,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得各民族支持的历史。通过毛泽东的《长征组诗》选题,使学生了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领略共产党人“与天斗、与地斗”的豪迈情怀与昂扬的革命斗志,激发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利用四川雅安上里古镇可以设置《长征中的毛泽东与张国焘》选题,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和指挥,引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逐步走向胜利的过程,使之坚信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抗日战争选题可以设置《川军抗战》相关课题,使学生了解面对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坚持全民族抗战,誓死保卫家国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学生可以现身接触,便于操作的社会调查课题。如《参观小平故里——感受祖国发展》,使学生看到如今小平故里现在的建设,结合到在建国之前贫穷落后的中国,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中,深刻懂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开展革命老区社会实践,老革命老红军访谈录,使学生更加真切地、零距离地接触和感知、接受并信服历史。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与教学资源限制,不可能由学校和教师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所以要求设置调查课题时,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组织能够自行利用现实资源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课题,鼓励学生采用除实地调研之外的多种调查方法,如网络、电话调查等等,还可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鼓励与引导学生发挥并利用家庭、社会资源助其积极主动的完成调研过程。

四、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常态化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教师在学校各部门的配合下,每学年定期组织部分学生代表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代表在参观的同时,对于自己印象深刻的、触动自己的资料做好详细记录,拍摄下大量的图片资料,回校后做成观后感,制作课件资料。教师对学生的观后感进行悉心指导和正确的引导,突出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深刻体会“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观后感制作完成后在全班进行展示,同学听后可以提问讨论。用历史感染学生,对学生发挥自我教育,再用学生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认知感和认同度。我校多年来坚持在建川博物馆、汶川地震灾区、东郊音乐公园等多处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持续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本文希望对当前的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教学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引起各相关工作者的重视,使艺术院校领导者能够大力支持、使教育工作者能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使艺术院校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以致用。通过实践课辅助理论教学,做到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使艺术院校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充分激发艺术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能在真懂之后,怀着真爱投身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P2.

[2]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847-879.

[3]胡志方. 加强历史人物教学 重现鲜活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教学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17-118.

[4]艾丹. 增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P96-99.

[5]王爱萍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101-105.

[6]李庆杨. 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6):85-87.

[7]唐若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探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1):79-82.

[8]李秋烟.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112-113.

[9]余守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5):62-65.

[10]刘文丽.关于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

[11]尹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 中华文化论坛,2011(4):173-175.

9.中国近代史论文纲要 篇九

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

人类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中,一些文明成为了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文明经历了冲突与融合后,在变革中存续下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华文明近代史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华...

 

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

中国近代音乐史 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通过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针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国近代音乐史论文范文一:中国...

 

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大,而初具规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国近代外交史论文范文一:中国...

 

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国近代史实践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李宗仁先生(1891年~1969年),著名爱国人...

 

中国近代汽车发展史论文

汽车的诞生和发展是科技的发展史,也是人类进步的足迹。从马车到汽车,从交通工具到艺术品,正是因为一个个 意外 带来了伟大的创意,一次次的变革造福了全世界,汽车这个会自己 行走 的机器才会变成今天的模样,使 无马之车 成为马路...

   中国近代美术史论文

近代中国传统意识的觉醒与民族文化比较问题密不可分。艺术史中的国粹主义者、传统主义者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历史语境中确立了自我的身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美术史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国近代美术史论... 

马克思和近代史论文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早年哲学的研究者们一直认为马克思早年研究的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哲学。事实上,马克思早年没有进行过纯粹世界观性质的哲学研究,他早年持有的哲学的主题是政治哲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

 

历史学科论文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论文,供大家参考。历史学科论文范文一:浅谈初中历史学科...

 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

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研究力图攻克的难关和始终难以解决的难点。德育理论源于德育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以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历史学科德育论文范文一:创建生...

 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

 

近代中国屈辱史论文

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句话一直荡在爱国者的心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中国屈辱史论文,供大家参考。近代中国屈辱史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史论文论中国近代革 [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 

近代中国革命史论文

20世纪初叶的中国,辛亥革命打碎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但新的秩序没有有效建立起来。传统的权威崩溃,新的权威,无论是思想权威还是政治权威,都是处在一种混沌状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中国革命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 

近代物理学发展史论文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发展的推动下,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运动,物理学不断地发生分化和综合,经历了从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到现代物理学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严密的理论体系,并...

 

近代史战争论文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战争论文,供大家参考。近代史战争论文范文一:抗日战争论文 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学了近代史后让我对它更加了解。毛泽东曾以气吞...

 

近代史洋务运动论文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

 

近代史事件论文

随着我国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历史始终可以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鉴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事件论文,供大家参考。近代史事件论文范文一:中国近代史事件论文 中国近代史事件论文 1840~1859年 鸦片战争 19世纪40...

 

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

胡适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供大家参考。近代史人物论文胡适范文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摘要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

 

近代史人物传记论文

对历史人物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实事求是分析,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原则,应当说是明确的。惟其如此,非要提出一个人物评价的统一标准来,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传记论...

 

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

梁启超倡导的近代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连接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桥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供大家参考。近代史人物梁启超论文范文一:关于梁启超的小论文 摘要:192...

 

近代史论文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近代史论文范文一:关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

 

近代史论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作为政治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事件,既与现代中国政治具有亲缘性,也与知识分子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使得五四运动一直以来倍受重视,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近...

 

近代史论文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席卷中国大江南北,纵贯全国 18 个省份,严重的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达到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 

近代史论文孙中山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危急,先进的中国人为解救民族危亡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孙中山和黄兴是辛亥革命伟大的领导者,也是资产阶级杰出的军事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孙中山,供大家参考。近代史论文孙中...

 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年来,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及策略的研究十分引人瞩目。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

 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陈独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经历丰富而又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供大家参考。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 陈独秀,...

 

近代史论文关于孙中山

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了众多为抵御外侮、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呕心沥血的风云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作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领袖,孙中山永远为人所铭记、敬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关于孙中山,供大家...

 

近代史论文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对它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反映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亦是如此。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 鸦片战争,供大家参考。近代史论文 鸦片战争范文一:中国近代史鸦片...

 

近代史论文 李星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里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 李星辰,供大家参考。近代史论文 李星辰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李星辰 关...

 

近代史论文 林则徐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激烈变化、社会思潮急剧变迁,林则徐在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紧要关头,领导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同时又带头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成为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林则...

 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

 

近代史抗战论文

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历史,也即是中华民族接受欧洲文化的历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抗战论文,供大家参考。近代史抗战论文范文一:谈中华民主之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恶性 19世纪60年代...

 

近代美术史论文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随着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牵引、新式美术教育与出版机构的推动以及近代美术考古学的促进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美术史学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

 

近代历史人物论文

 研究历史和研究历史人物是分不开的,特别在近代民族史中,研究边疆历史人物,是把握到历史发展脉络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研究中国近代边疆区域转型和政治建构这一动态过程中关键一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历史人物论文,... 

近代会计发展史论文

在中国古代会计发展史中 ,采撷了如下最具影响的事件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单式记账法、最早的会计原则、最早的会计法律、会计预算方式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会计发展史论文,供大家参考。近代会计发展史论文范文...

 

近代80年历史启示论文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个民族国家都彼此联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着相互间的交往,世界正逐渐朝整体化的方向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近代80年历史启示论文,供大家参考。近代80年历史启示论文范文一:近代八十...

 

关于袁世凯得近代史论文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他是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论的人物,也是近代史上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人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袁世凯得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关于袁世凯得近代史论文范文一:近代...

 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是目前史学界讨论的问题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世界近代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关于世界近代史的论文范文一: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现代各国关系的影响 世界近代史是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

 

关于马克思和近代史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才成为科学的。它的酝酿、问世过程,大致经历了前奏、孕育、胚胎成型和诞生四个阶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马克思和近代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关于马克思和近代史的...

10.中国近代史纲要摘要 篇十

1、《南京条约》:1842 年8 月29 日,中英代表在南京签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一、开放广州福州上海宁 波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二、割让香港给英国。

三、赔偿2100 万元给英国。

四、进出口税率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

五、废除“公行”制度。《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需要议定关税率及其他有关问题,中英在 广州继续谈判。1843 年10 月8 日双方又在虎门签订了《虎门条约》,英国获取 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

2、列举鸦片战争前后学风转变的5 个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姚莹《康輶纪行》徐继畲《瀛环志略》梁廷枂《海国四说》

3、照旧交粮纳税: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 的,为了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得不实行“照旧交粮纳税” 的政策,仿照清朝的办法,即地主是田赋的主要交纳者,征收地丁银和糟粮。

4、辛酉政变:咸丰皇帝死后,6 岁的载淳即位,其母尊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 变发生在农历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

5、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封建性越来越浓厚,领袖们的思想作风由 朴素转变成对名利和奢侈生活的追求,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1856 年9 月天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裂,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相继丧命。天 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是天平天国从进攻到防守的转折点。

6、《资政新篇》:1859 年洪仁玕总理太频天国朝政,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 局的方案——《资政新篇》。这个建议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比起原有的平均思想主义是一大进步。他在“向西方学习”这点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 识分子。但《资政新篇》除洪秀全表示大多赞同外,在太平天国内部没有引起积 极反应,也没有实行过。

7、湘军的组建:1853 年初,由于攻打太平军的八旗、绿营的溃败,咸丰皇帝下 令各省组织地主反动武装。曾国藩受命在湖南以湘勇为基础,略仿明戚继光的成 法,募练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制度的军队——湘军。湘军用知识分子为营官,以同 乡和伦常的封建情谊为纽带,实行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军纪教育和军事操练。

8、清流派: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洋务派在军机处占了多数,属于顽固派的李鸿 藻感到势单力薄,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壮大声势。这批人也 以依附李鸿藻为进身之阶,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号称“清流”。

9、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0、洋务时期的几次大争论:

1、第一次大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近代 科学技术,制船造炮以资“自强”;西方诸国是不知礼义的蛮夷,还是科学进步、政教昌明的国家。争论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守旧与开明的不同政见之争。

2、第 二次大争论因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掀起,实际上是要不要办洋务,要不要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场政治斗争。

3、第三次大争论因刘铭传建议修建铁路引 起,洋务派支持而顽固派不但反对修铁路,也反对一切近代的机器制造工业,最 终以洋务派的失败告终。11、19 世纪60-80 年代边疆危机:沙俄入侵新疆后被收复,但通过中俄《伊犁 条约》沙俄共割占我国7 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日美侵犯台湾;英法入侵云南,中 国被迫签订《烟台条约》;英俄进窥西藏。

12、《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后期,随着日军的步步逼近,清军的接连败溃,慈禧太后急切求和。1895 年李鸿章和日本代表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主要内容有: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割让辽东半岛和台 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4、增开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5、允 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 栈寄存。《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13、维新运动时期的康有为变法理论: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知识,中国儒家的今文经学的“三统”、“三世”说是康有为的两个政治思想来源。他根据这个思想学说构筑了自己的维新变法理论体系,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 《孔子改制考》。这两部书的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这两部书都是利用古书 古人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

14、东南互保运动:义和团和清军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美等国害怕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他们所控制的长江流域,于是与东南督抚勾结,策划了“东南互保”,清政府也默许这个运动。“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 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并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列 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他们之间的勾结破坏 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同时利于帝国主义集中兵力镇压义和团。

15、邹容与《革命军》:辛亥革命时期民主思想的宣传品中影响最大的其中一部 就是邹容与《革命军》。邹容以满腔的热情歌革命,歌颂民主,论述中国进行民 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他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把推翻清朝专制 统治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指出只有打到帝国主义的“奴隶总管”清王 朝,中国人们才能获得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

16、清末新政开展的步骤、主要内容:慈禧太后挟光绪逃亡西安期间发布“罪己 诏”和“改革”谕旨;1901 年4 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从此逐步推出各项 “新政”,主要包括改革管制、改革兵制、改革学制、奖励工商四项内容。

17、评价同盟会: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 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同盟会成立后知识分子比重大大增加,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善、系统的组织方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归 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同盟会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的规模,并成为当时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但是同盟会仍存在不少弱点: 成员对纲领的态度并不一致,同盟会所设计的组织系统也始终没有完备地建立起 来,各地分会往往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状态。

18、张勋复辟: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 年7 月拥护清朝废帝溥 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1917 年5 月黎元洪总统“府院之争”。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国、美国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黎元洪乃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6 月 张勋率五千辫子军北上。密谋复辟,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 月1 日溥仪正式登基后召致全国反对,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12 日溥仪 退位,这场复辟丑剧仅12 天就迅速破产了。现代史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国初年,在孙中山的支 持下,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并办法一系列保护工商业的法令规章,鼓 励人们兴办实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它在整个国民经 济中所占的比例依旧很小,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轻工业多,重工业少。小工厂多,大工厂少。

2、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 人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 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五四爱国运动兴起创造 了条件。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火索),进一步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军阀与人们大众的矛盾,终于酿成了 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具有与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 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正真的群众运动,促进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正因为五 四运动具备了以上几个历史特点,它也就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

3、试论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国民党进行改组、创办黄 埔军校、成立广东革命政府,并在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国际的合作下,在全国工人 农民的支持下,进行了两次东征,统一两广,采取各个击破战略取得北伐战争的 胜利,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军,其余地方军阀都转向拥护国民 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崩溃。此时人民解放运动高涨。但战后汪、蒋集团与共产党 的决裂使国民革命遭到彻底失败。

4、试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在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独立性的前提下,全体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把国民 党改造成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提出并促成的。国民 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从而把旧民主主义发展成新民主 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5、北伐战争进军过程及其胜利原因:北伐战争的序幕是援湘战争,接着北伐军 先后在两湖、江西、福建取得胜利。之后北伐军东路军入浙江,中路军向苏皖推 进,西路军入豫,均取得胜利,最后北伐军会攻河南。在北伐胜利军进军的形势 下,其余各省军阀都转向拥护国民政府。由于中共合作、苏俄帮助与国民党改组、黄埔军校兴办壮大了革命军的力量,而各路军阀之间不间断的明争暗斗,促使北 伐迅速取得胜利。

6、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建立的?北伐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清 共”和打击国民党左派,为建立一个由他控制的国民政府做准备。1927 年4 月 17 日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于18 日在南京办公,宣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7、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改订新约运动”述评:国民党政权初期,向列强提出改 订新约问题,即就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与各国交涉,中国关税自主权 得到承认,但取消领事裁判权问题没有取得成果。国民政府改订新约的目的一方 面在于制造国家独立自主形象,借以缓和革命人民反帝和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斗争;另一方面是以此取得各国的承认。

8、试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建设: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都进行 了土地革命斗争。根据中共中央规定,经过实践摸索,形成了进行土地革命的具 体政策,先后出台的法规确立了“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土地分配给农 民个人所有”的制度。土地革命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力和参军参战的积 极性,推动了根据地的发展和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9、“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特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 主义加紧了对华侵略扩张,国内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日两国的矛盾转化为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主要矛盾,反对日帝国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其内部处于动荡危机当中。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国民党独裁统治 加强。中共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发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成立,这 是不符合全国形势发展要求的,与团结抗日总任务相违背。

10、废两改元和法币政策述评:1933 年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训令,中国 银本位制度确立,简化了币制,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但是不久之后由 于外币贬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经济衰退。1935 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统一全国货币,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统一国内市场,利于国内外贸易发展和金融 改造,刺激了农工商业的发展。但同时法币和英镑美元形成固定比价,成为了它 们的附庸。

1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 亡热潮。必要性:只有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才能救 国。共产党主战但军事实力不够强大;国民党具备军事实力但是具有妥协性,两 党合作才能去的抗战的胜利。可能性:反对日本侵略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共产 党站在民族利益角度希望国共合作,壮大抗日力量;日本侵略危及到国民党的统 治,以及迫于全国舆论和党内要求国共合作的呼声,此时国共合作成为国民党最 好的选择。

1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最后胜利的是中国?: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 国,强国弱国的对比,这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 落后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并且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 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 队。因此,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13、试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坚 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打打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 的重要后方基地,还未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质和军事情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抗日 战争的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 特别是别压迫民族的进步。

1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伟大意义: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 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

Generated by Unregistered Batch DOC TO PDF Converter 2011.3.804.1511, please register!线;共产党人献身精神)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 的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军队与老百姓相结合;地雷战、地道 战、麻雀战等)

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仗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 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 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民奴役的厄运。(结束台湾50 年的殖 民统治)

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万众一心、不畏强暴、开拓创新)

3、促进了民族大团结,弘扬 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15、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战后,国民党政权通过受降和接收日伪产业,国 家垄断资本空前增长,垄断地位大大增强。但是在接收过程中,从抗战后期形成 的国民党官僚机构的腐败行为暴露无疑。国民党在政治上失去了民心。由于抗战 中的保存与发展,美国的帮助和接收的日军装备,国民党军事实力达到最高峰。与此同时,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虽然军工生产能力薄弱,但是中 共的政治声望大大提高,根据地已经成为新中国的雏形,解放军主力均能机动。中共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和扩大,为战胜蒋军,建立新中国打下坚实的 基础。

16、国共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简要过程:1945 年8 月28 日毛泽东等人前往重 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经过多次具体商谈,与10 月10 日签署双十协定。1946 年1 月10 日,国共双反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31 日 会议结束。

17、三大战役述评:1948 年秋,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 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 个月零19 天,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三大战 役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成果,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 也是罕见的。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11.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十一

所谓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指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选择与指向,必须针对大学生主体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的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这种方法具体到实践中,就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问题导入式教学法的两个功能:一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大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历史问题;二是通过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想、真知、真信、真用。

一采取措施,事先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是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的重要前提

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要做到有的放矢,应该清楚学生对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的了解程度,也要知道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哪些问题有关注。这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为此,开学之初,我们就向学生发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知道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中国为什么选择共产主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近现代的中国发展与西方的差距在哪,我们今后的发展会如何?中国人民如何反侵略,以及中国人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也关注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转变。毛泽东各阶段有哪些理论成就?中日文化的区别,中国为什么会被日本侵略?“左倾”和“右倾”到底是怎么回事?关注一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争议的、学术界对此问题说法又不统一的,如对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太后、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评价,等等。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历史,对历史上的很多问题有关注,同时他们还有很多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然简单灌输教材观点,不仅不能达到价值认同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反感该课程,甚至对老师产生轻视、不信任,自然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

二设计好问题吸引学生是应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的关键

教师了解了学生头脑中的思想疑点、理论难点和社会争论的史学焦点,设计好问题以吸引学生是应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的关键。针对上述学生的疑问,我们对“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问题导入式专题”设计如下。

专题一:“导言———读史明智”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本课程与中学历史有何不同?中国近现代史是怎样一段历史?前100年和后100年有何不同?你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哪些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选择吗?

专题二:“千年変局与民族抗争———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是福是祸?盛世中的清朝遇到了哪些三千年未遇之巨变?古老中国该如何应对?为什么近代中国总是挨打?

专题三:“从天国悲剧到悲壮变法———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占据半个中国,历时14载之久的太平天国为什么在鼎盛时期陡然走下坡路,最终失败?农民阶级能否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做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同样是学习西方,中国戊戌变法为何失败?日本明治维新为何成功?

专题四:“辛亥风云———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理论与实践”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辛亥革命是必然发生的吗?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国父孙中山的梦想为什么破灭?在辛亥革命爆发100年后的今天,你如何看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专题五:“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有何影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于1921年,是历史的必然吗?

专题六:“合作与分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你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孙中山为什么要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合作?史无前例的合作为什么会破裂?合作的成果是什么?你认为合作更有利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专题七:“逼上梁山———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蒋介石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是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权吗?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他开过枪吗?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过几次重大转折?

专题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一个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云南省的弹丸小国日本,为何敢对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日本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怎样的深重灾难?“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你如何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中日关系如何跨越历史走向未来?

专题九:“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为新中国而奋斗”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国共两党的和谈为什么失败?国共两党能否和平共处、共同建国?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决战中中国共产党凭什么赢得了胜利?国民党又败给了谁?

专题十:“中国的新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的是什么社会?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是合理的和必要的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吗?社会主义改造是否多此一举,根本没有必要?

专题十一:“艰辛探索、踏上历史新征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设置的相关问题是:从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就吗?你怎么看待毛泽东在这20年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所犯的严重错误?你怎么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你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既加强了教学针对性,又很好地解决了当前“纲要”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多而课时不足的矛盾。这种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在问题的讨论和辩论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可以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配合“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笔者以“回望百年中国”为题目,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百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来探寻百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何在?等问题,要求学生就问题去查找资料,然后开展课堂讨论,大家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方式学生非常喜欢,他们都非常认真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很有说服力。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旦被激活,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增强,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高涨,而这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的重要证明。课后,有同学这样写道:“大学历史的学习不是初高中的死记硬背,更需要自主的探究,“回望百年中国”的课题,增强了我自主探究能力,在制作PPT和写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查大量资料,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让我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历史。”

经过一年来的实验,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让学生逐渐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兴趣,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学期总结时,学生说:“以这种方式学习后,使我对我国历史产生极大的兴趣,我会进一步地了解、学习历史,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做一名有内涵的大学生。”“我一直不太喜欢学历史,觉得历史事件很难记住,年份总是搞不清,从初中开始学历史,可脑子里却一直没多大印象。当我走进大学校园,上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历史从未走远?我突然意识到,历史并不抽象,并不遥远,她一直就在我们身边,站在身后望着我们前进的身影,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她刻在我们心灵深处,她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一个学期以来,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获得了能力锻炼,拥有了合作精神,重拾了对历史的兴趣,虽然这仅仅只是一门课,可却蕴含了很多实质性的东西。”“以前学习历史都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但是这门课程不一样,它更要求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学习,自己去研究。”“在这门课上,师生之间采取了很好的学习方法,快乐学习,主动学习,鲜活生动的上课形式使我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

12.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自评 篇十二

一、“纲要”课程教学时代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纲要”是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一的课程。社会各界对这门课程的开设也寄予厚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实现课程内容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相结合, 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 学生从中学到大学, 要三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就导致“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合。教学内容“似曾相识”, 缺少新鲜感, 再加上课堂上空讲过多的理论, 这更让人乏味。因此, 大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教学效果自然也难以尽如人意。

二是在历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的事件流水账、人物脸谱化、评判教条化等教学硬伤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 更直接扼杀了大学生对历史本该有的“天然兴趣”。再加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知识, 学生只需被动地简单记忆, 既缺少逻辑思维, 又无需深度思考。对于强调个性独立的“90后”大学生而言, “被说教”无疑会打击他们对“纲要”课程的学习热情。

三是“纲要”的教学对象基本上是“90后”的大学生, 他们是有思想、有见解的独立个体。虽然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 但他们对当前的时政方针、国际局势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抱有极大兴趣, 他们愿意去了解时政热点后的历史大背景, 力图去把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被动型教育, 更拒绝单调、枯燥的说教。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策略, 仍一味埋首讲义, 则不仅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 最终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另外, “纲要”课程的性质也决定了其教学注重时代感的必要性。历史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现实价值, “对历史的沉思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1]。通过增强历史教育的时代感, 激励大学生积极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这是国内外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增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 有针对性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 认识现实生活,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2]。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首先明确和始终注意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

二、“纲要”课程时代感内容的提炼

就时间维度的连续性而言, 历史在任何节点的内容都无一例外地决定着现状, 特别是近现代史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未来信息。当今绝大多数的重大事件都能在近现代史中找到根源或依据。这就给“纲要”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时代感内容。

如怎样看待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我们可以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入手, 逐渐溯及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洋务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在办洋务的同时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 我们能否要求清政府也同时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戊戌变法是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 但又为什么会失败?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 其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可为什么还是终结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什么是一脉相承的?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就可以得出社会发展过程中革命与改良是交相并用的结论。具体来说, 改良往往是历史常态, 只有在社会矛盾极度尖锐、非革命手段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有可能革命;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不先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革命与现代化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两者互相作用, 并行不悖。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 既能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又能纠正“告别革命”论这种错误观点。

如“西藏问题”。“西藏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 它有相当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历史根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发动两次侵藏战争, 目的就是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新中国成立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一直支持达赖集团, 企图把西藏作为遏制中国、“分化”中国的突破口。因此, “西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通过对历史上列强侵略中国西藏主权的叙述, 以及对今天国际势力插手西藏的险恶用心的揭露, 给学生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念: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问题”、“台湾问题”也是如此。

还有钓鱼岛等中日关系问题, 这是大学生2010年最关注的时政热点。教师可以把最近被称为“钓鱼岛归属铁证”的清代文学家沈复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佚文《海国记》钱泳抄本原件在北京以1325万元被拍卖这一事件做引子, 钱泳手迹原件抄录时间为道光三年 (公元1823年) , 其存世时间比日本人所谓发现“尖阁诸岛” (即钓鱼岛) 的时间早60多年。另外, 慈禧太后1893年将钓鱼岛赐给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做采药用地并有诏书为证, 以此说明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无可争议性。以及2010年9月28日, 中俄两国元首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 提出要伸张历史的正义, 彻底清算法西斯罪行, 等等。这些生动形象的历史和现实细节, 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历史逻辑, 而且能扩大其知识面、增进其进一步了解历史的愿望和兴趣, 更能对其进行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现实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反观历史, 到历史中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这样有时代感的事例还有很多。学生了解到今天的发展来源于历史的积淀;又从历史到现实, 以史为鉴, 更深刻地认识今天的世界。这就能比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用历史的观念和方法认识历史、观察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国近现代史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不断丰富、充实时代感教学的资料库, 才能真正改变大学生认为“纲要”课程知识旧、道理空的片面认识。

三、“纲要”课堂教学时代感的提升方法

为了增强“纲要”课程课堂教学的时代感, 就必须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启发、参与、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 加强课堂互动, 使这门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现个性、积累经验的过程, 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弱化教师的控制性。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与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师生人格平等,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承认、信任、理解。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 其精力也会更加集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 把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 让学生从现在回到过去, 走进历史, 感受历史, 接受历史, 真正做到了解国史、国情。

(二)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针对学生已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这一基本现实, “纲要”课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得出正确的结论。把课堂讲授与讨论、演讲、课后阅读、参观等结合起来,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既讲活历史, 又贯通现实, 还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三) 注重讨论式教学。

从当前热点问题的讨论入手, 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纲要”的课堂讨论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课前有充分准备的全堂课讨论。教师预先布置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并进行独立思考。另一种是课堂教学中随机进行的小讨论, 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种现象都可以成为讨论话题。大学生思维活跃, 能不拘泥于教科书的观点, 提出一些新见解, 获得平时单纯课堂教学所没有的新体会、新感受。在讨论之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作出点评, 指出其优缺点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知识,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历史知识的有限性和非整体性, 激发求解的渴望和思考的冲动, 进而带着问题在课后主动拓展阅读, 最终达到提升思想的目的。

总之, 在“纲要”课程教学中, 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结合, 拉近中国近现代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及时答疑解惑, 激发大学生学习“纲要”的兴趣和动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充分发挥历史咨政育人的功能, 而“纲要”课也将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696.

上一篇:建行工资卡申请信用卡下一篇:成都市土石方运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