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2024-09-26

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精选9篇)

1.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篇一

黄 丫 口 生 态 旅 游 区

总 体 规 划

(2010-2030)

*****旅游研究中心 · *****市政府

2010年3月 ****旅游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

*** ****副组长:

*** ******* ****成员单位:

旅游局、财政局、商务局、发改局、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

市长 常务副市长 副市长 2

规划编制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

规划负责人:

***

规划编制人员:

第一章 规划总论

一、规划背景

(一)休闲旅游时代来临

(二)区位优势突出

(三)生态产业发展基础好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年限

四、规划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文件

(二)地方规划指导

(三)其他参考文件

五、规划理念

(一)以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三效合一和产业联动

(三)因地制宜、适度超前

(四)坚持科学发展

(五)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六)倡导低碳旅游

六、规划目标

(一)近期目标

(二)中期目标

(三)远期目标

第二章 旅游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背景及竞合分析

(一)区位分析

(二)交通分析

(三)自然环境

(四)人文历史

(五)社会经济

(六)竞合关系分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二)黄丫口旅游区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S(Strength)优势分析

(二)W(Weakness)劣势分析

(三)O(Opportunity)机遇分析

(四)T(Threat)挑战分析

(五)总体评价

第三章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分类

二、旅游资源评价

(一)资源总体评价

(二)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三)旅游资源评价

第四章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客源市场现状

(一)**市旅游市场现状

(二)****旅游市场现状

(三)建一镇旅游市场现状

二、目标客源市场细分

(一)按地域划分

(二)按职业划分

三、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一)省内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

(二)国内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三)国际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四、旅游市场预测

(一)初始接待游客量推断

(二)旅游业接待指标预测

第五章 总体定位与旅游总体形象策划

一、发展定位

(一)目标定位

(二)功能定位

(三)形象定位

(四)市场定位

二、战略时序

三、核心策划

(一)宣传口号

(二)视觉传达

(三)行为号召

(四)参考徽标

第六章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一、空间布局

(一)空间布局依据

(二)空间布局思路

二、功能分区

(一)功能分区原则

(二)功能分区方案

(三)项目规划方案

三、可行性分析

(一)森林浴场可行性分析

(二)滑草(滑雪)场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 旅游产品规划与旅游线路设计

一、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二、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一)总体开发思路

(二)分期开发思路

三、旅游产品开发系列

(一)观光游赏系列产品

(二)山林休闲系列产品

(三)宗教朝觐系列产品

(四)乡村体验系列产品

(五)艺术专项系列产品

(六)健身探险系列产品

(七)科普科考系列产品

四、重点项目规划

(一)重点景观项目策划

(二)重点旅游项目规划

五、旅游线路设计

(一)规划地块内游览线路组织

(二)区际间的游线组织

六、旅游商品规划

(一)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二)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第八章 环境容量与环境保护规划

一、旅游区环境容量估算

(一)测算原则

(二)测算方法

(三)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二、自然旅游环境的保护

(一)水环境因素

(二)水资源保护

(三)林木及生物资源保护

(四)草地资源的保护

(五)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六)大气环境保护

(七)其他方面

三、人文社会资源及其环境保护

(一)保护与挖掘人文社会资源

(二)建设中外游客友好之地

(三)发挥质量监督管理作用

(四)主要景点设立巡警制度

(五)逐步建立旅游紧急安全救援网络

四、建立完善的评估量化指标

(一)大气环境质量控制

(二)水环境质量控制

(三)噪声环境质量控制

(四)绿色生态环境

第九章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一、营销理念

(一)低碳营销

(二)区域联合营销

二、营销总体战略

(一)低碳营销战略

(二)绿色形象营销战略

(三)整体营销战略

(四)差异化营销战略

(五)全球化营销战略,实施双枝营销

三、营销方案的具体设计

(一)省内旅游市场营销方案

(二)国内旅游市场营销方案

(三)国际旅游市场营销方案

第十章 旅游综合设施规划

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一)道路交通规划

(二)给排水规划

(三)电力电信规划

(四)防灾安全规划

(五)环卫规划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一)游客服务中心规划

(二)标识系统

(三)住宿及餐饮服务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 开发时序与投入产出分析

一、开发时序

(一)建设时序安排原则

(二)建设时序安排

(三)具体策略与措施

二、投资成本预测

三、经济效益估算

四、规划近期投资回收概算

第十二章 旅游区保障系统规划

一、旅游区政策保障

(一)政策保障措施

(二)人才保障措施

二、管理体系规划

(一)开发模式的选取——政府主导型

(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管理体制

(三)建设旅游行业管理措施

三、规划实施建议

(一)加强与周边地区协调,走联合开发之路

(二)规划实施中的角色界定

2.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篇二

1 我国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观光农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 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观光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全新尝试, 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方式, 向地要粮、要产量的传统经营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且还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就业, 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 观光农业旅游还充分满足了城市人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 符合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但不可忽视的是, 当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 (1) 生态规划不合理。由于研究不深入, 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规划过程中, 缺乏与上层次的规划整合。多数生态设计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与农业景观的生态本质相结合。 (2) 建设规模小, 功能单一。当前, 我国多数观光农业旅游区规划设计中, 普遍存在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等问题, 而且在景观的表达上, 缺少创新性, 未能与当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文化底蕴不足。 (3) 农业生产服务于观光旅游, 生态规划中过于重视人工景观的营造, 农业的生产与景观性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生态规划

2.1 选择合适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模式

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过程中, 应充分结合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特征,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增大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具有独特魅力、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模式。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模式的选择, 应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发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景观特色及环境资源的巨大优势, 使之与游客心理、旅游强度、经营管理方式、市场需求动态、服务性质与规模等社会系统的功能相结合。同时, 还应在尊重自然、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 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科学的观光农业旅游生态资源开发规划, 形成地域色彩鲜明的观光生态农业系统。

2.2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

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 不仅涉及到农业、旅游业和娱乐, 而且包含了交通、金融、电信、医疗及房地产等行业和部门。因而在开发过程中, 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 对观光农业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并采取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管理, 确保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区生态规划, 应从我国市场范围小、客源不足等实际情况出发, 在具备便捷的交通和优越区位条件的情况下, 结合游客的心理距离进行空间定位, 充分满足人们周末、节假日“一日游”的需要。此外, 还需要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确保农业部门与旅游行业部门的相互沟通, 统一认识, 按照观光生态农业资源开发规划, 合理布设旅游景点, 逐步形成集自然特色和地方风情于一体的农业旅游资源网络格局。

2.3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经营, 主要是在不改变旅游地总体地域环境和田园氛围的前提下, 发挥当地农业产品多功能复合型特点,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以满足旅客需求。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复合化和特色经营, 充分体现在观光项目和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性上, 而且还充分体现出观光、示范、教育、娱乐、度假、会议等多项功能,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旅客需要。因此, 生态规划过程中, 可在开发自然休闲、乡土文化、农事生产、乡村景观等传统乡村农业的基础上, 融入现代化元素, 形成极大辐射力和吸引力。同时, 还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结合当地丰富景观资源、旅游资源等,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 形成多个旅游景点观光链, 突出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最终发挥高效综合效益和持久效益。

3 结语

观光农业旅游的出现,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追求,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观光农业旅游区开发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在整合农业资源, 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 保护好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宁, 王莉, 韩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农业旅游发展——以唐山市农业旅游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10)

3.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篇三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应用

近年来,人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并且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满足,开始走出家门,去探寻世界各地的著名景观和大好河山。因此,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人们在追求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口号,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也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景观生态学同时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已经成为旅游相关学术界的前沿,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1 景观生态学释义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地理学和生态学中都有一定的合法性,主要研究景观系统的整体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以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此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景观整体,着重强调了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维持和发展等问题,加强生态系统间的作用、对生物种群的保护力度和管理要求、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经营、旅游活动对景观的人为影响。

2 生态旅游规划释义

生态旅游主要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主要概念,在加强人类的旅游活动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实现二者的平衡、有序发展,有效地处理好二者间的能动的关系。而生态旅游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项目的规划、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对旅游环境的规划三个方面。[2]

3 景观生态学背景下,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3.1 环境保护是基本前提

生态旅游规划要将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上,因为如果处理不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将会给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无法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摧毁了生态环境,无论是对旅游业发展本身,还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活动,都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3]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开发的顺序,时刻将对于环境的保护放在开发工作前面。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出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要求,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系统规划生态旅游。

3.2 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并重

对于整个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开发属于宏观规划,而在某一点上实施的规划则属于微观的环境规划,然而,在景观生态学背景下进行的生态旅游规划要求将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相结合。微观规划主要包括对于具体景观的管理、经营等活动,但宏观的规划则要将旅游业及周边相关行业、部门、问题等放在一起考虑,将其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联合部署规划问题,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民生活质量、人民消费观念、环境保护等多个层面考虑生态旅游的规划问题。

4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例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简称巍山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境内主要景点有:巍宝山道教宫观古建筑群、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山龙山与图山南诏都城遗址等,并有野生哺乳动物70多种,近年来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并吸引了更多的旅游开发和投资,出于对环境加强保护的考虑,需要充分考虑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因素,进行系统、科学、和谐的生态旅游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具体的生态旅游管理。

4.1 巍山县的宏观生态旅游规划

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规划问题,还要考虑环境资源问题,因此规划不是一个独立过程,而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属性的。一方面,要求对资源空间进行合理控制,使旅游规划与旅游景观的特点相结合,不仅要充分体现景观特质,还要在环境资源方面注意分配,使整个旅游过程都能感受到和谐的自然;另一方面,在景观生态学的要求下,需要着重考虑环境的开发和保护的相关理念,在保证景观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突出特性、利用优势、筛选转释等方式分析和评价旅游规划。此外,还要进一步对生态旅游景观进行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的观赏性能。巍山县的古建筑比较多,在开发时要将管理工作做好,从整体上掌握巍山县的景观状况,开发和治理并重。

4.2 巍山县的微观生态旅游规划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要求,将自然景观的结构分为斑块、廊道、基质三个方面来阐述,而在微观生态旅游规划方面,也主要是规划由这几个元素构成的整体结构。第一,要注意巍山县景观斑块的设计,需要使之与天然的环境景观融为一体,作为人文景观,斑块只有和天然景致相融合、相呼应,才能更好地体现巍山县秀美的景致和悠久的历史;第二,在对廊道进行规划时,也要从微观处着眼,巍山县景观中廊道数量比较多,节假日到访游客数以万计,因此,需要考虑到廊道间的协调性,既从小处着眼,也彰显宏观意识;第三,基质在规划方面主要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统计技术和遥感技术,进而实现对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对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对巍山县景观进行合理规划,突显生态元素。

5 结束语

人们生活质量提高,进而对精神文明的建设需求也随之提升,伴随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日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景观生态学的要求下,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调控和规划,是实现旅游行业快速、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以科学的视角,对景观生态学、生态旅游规划进行了释义解读,研究了景观生态学背景下,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并以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为例,从宏观生态旅游规划和微观生态旅游规划两个方面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涛.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4:175.

[2]彭卓群.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7:202.

4.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篇四

称:中国西部兰花生态园旅游总体规划 地

域:宝鸡市眉县 时

间:2010年 面

积:约4080亩

项目介绍

一、项目分析

(一)现状分析

西部兰花园位于宝鸡市眉县槐芽镇,由于旅游开发起步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功能单一,缺乏主题文化和体验性产品。目前,主要的旅游功能包括花卉观赏、水上垂钓、自助烧烤等,开发的主要的旅游功能产品包括:科技花卉观赏园、苗木树种观赏园、水上垂钓鱼塘、采摘园、盆景园等。

(二)区位分析

西部兰花园北有陇海铁路、西宝高速、310国道,距宝鸡市78公里,西安101公里,咸阳机场80公里,法门寺与太白山的二级旅游专线法汤公路纵穿而过,法门寺和太白山旅游的发展将成为西部兰生态花园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

(三)资源分析

西部兰花园物质具有景观丰富,生态环境好的优良环境优势,包含了花卉、果树、苗木三个大类的600余品种,数量多,规模大,品种新,生态环境好;兰花产业规模大,但品种单一;水域规模较大,经营模式单调,没有形成很好的景观效果。

二、项目发展定位

(一)产品功能定位

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兰花科普文化、生态休闲文化、温泉休闲文化为核心,打造集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主题度假和会议温泉度假于一体的科普型、生态型、体验型旅游休闲度假区.(二)形象定位

兰意天香 西部博鳌

(三)愿景目标

三、项目总体生态园规划

(一)功能分区

“一带四区”功能布局

一带:兰花印象入口景观带

四区:绿色博鳌会议度假区

花湖美地观光休闲区

科普天地观光体验区

兰意空间休闲度假区

(二)总平面图

四、分区规划与重点项目设计

(一)兰园印象——入口观光带

核心思路:西部兰花园的第一印象区,突出兰花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主题印象,并满足综合服务基本功能

功能特点:综合服务、景观营销

重点项目:

1、天香广场

【构建理念】

以开阔的广场作为景区的入口景观,给人休闲轻快阔达之感;

以生态文化和兰花文化为创意元素,打造兰花广场。作为活动举办和节庆演出的场所。整个广场形状呈现一朵立体抽象的兰花。

使用人造雾凇和香水,使广场更具有神韵。

结合夜休闲生活,运用灯光、音乐效果,打造夜景。

【主要功能】观光体验、集散、活动表演等

【设置内容】

花韵舞台:用各种花卉和植物景观打造的舞台,位于整个广场的中心,属花心部位,游客可进入体验,人就相当于花心的一部分。

香雾迷情:围绕花韵舞台设置雾森装置,间断性喷洒雾森,并且雾森内增加兰花的香味效果。

兰指天下:兰花指姿势优雅,在古代是美男子的象征,又与佛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景区入口及整个景区用兰花指雕塑小品作为方向指示牌,欢迎和指引游客,形成景区特色。

2、百花走廊

【开发思路】

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旅游宣传窗口。

通过摄影图片、灯光、立体景观雕塑、装置艺术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旅游宣传功能的生态文化景观带。

【景观设置】

在法汤公路两侧培植不同季节开花的花卉,形成“百花走廊”的独特景观。同时在百花走廊中采用立体花坛的园艺形式,雕刻成一座座栩栩如生的生态彩蝶雕塑,犹如在百花从中飞舞的彩蝶,似在欢迎客人,同时还可将一些宣传语雕于其中。

(二)科普天地——观光体验区

核心思路:依托兰花培育技术及历史背景资源,以兰文化为主题开发观光、体验、科普等方面产品。

功能特点:观光、体验、科普教育

重点项目:

1、兰花科普园

【功能定位】

以兰花景观资源和兰花培育技术为核心,开发兰花观光和以兰花培育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是西部兰花生态园品牌支撑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天香园

音乐兰花棚

“植物克隆”科普试验馆

2、珍稀树种观赏园

【功能定位】科普教育、观光体验

【设计内容】

珍稀树种园:

在现有的珍稀树种园内引进其他的珍稀树种,丰富数种类型,增加珍稀树种园的吸引力和科普性。

盆景创意园:

创意园就是游客自己动手制作园艺作品,然后把最终的作品当作旅游纪念品买回家。

(三)花湖美地——观光休闲区

核心思路:以水为中心,重点依托现有资源,通过新颖的创新手法,打造“花的海洋,水的天堂”

功能特点:水上观光、水上休闲

重点项目:

1、水上花园

【创意思路】人们一般把花种植在陆地,形成美丽的花园。这里主要是结合旅游区拥有的花卉资源和丰富的水景资源,打破常规思维,将花移植于水中,形成一个能够自由活动的水上花园,并且结合独特的水中廊道景观,让游客感到惊喜和意外。

【设计内容】中廊道、花湖兰舟、水上花园、水上婚礼

2、蝶恋园

【设计内容】

宝鸡、西安户外婚庆基地第一品牌

“爱情对对碰”电视节目

爱情墙、爱情留声机、许愿树、丘比特花屋、连理林。

3、花湖渔庄

【核心思路】

渔业是未来花湖经济收益重要的方向之一。该项目利用花湖自身的渔业资源,通过创新的经营理念,开发以鱼为主题的餐饮。

【设计内容】

水上渔庄:渔庄餐厅位于花湖岸边,部分建筑延伸至水中,形成水上餐厅,渔庄主要提供以鱼为主的美食,聘请专业的厨师,提供“一鱼多吃”的烹饪方法,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景观鱼缸:餐厅就餐大堂景观进行特殊化景观设计,使整个餐桌就是一个金鱼缸,顾客可以欣赏桌面上游动的金鱼。

(四)兰心宜居——休闲度假区

核心思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相对独立的空间位置,打造以兰文化为主题的,融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主题旅游度假产品。

功能特点:休闲度假

重点项目:

1、兰意度假村

文化特色:梅、兰、竹、菊“四君子”文化;

项目特色:主题文化景观观光、艺术度假,将度假与艺术欣赏融为一体;

经营特色:大众度假市场与会议会议市场相结合,重点开发以会员制为主的度假市场;

【 内容设计】

君子园:重点培植梅、兰、竹、菊四种景观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重点观赏景观,也可以提升度假村环境,支撑度假村主题。

兰意别墅:度假村别墅以中国北方古典园林建筑为主体,并且在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方面融入现代建筑元素。

2、兰意花园餐厅

3、西部博鳌——会议度假区

规划范围:法汤公路以东,渭河以南的果园和苗木培育地。

核心思路:以会议度假为品牌,带动休闲度假的发展,成为西部绿色博鳌。

主要功能:会务休闲度假、温泉度假

重点项目:

(1)西部兰花国际会议中心

【开发思路】依托西安、宝鸡及西部重要的会议市场,承接举办以政府、大型企业为主的高级别政府、商务等国际性会议、大型主题展览,打造融会议接待和商务接待于一体的五星级国际会议度假中心。

(2)花海温泉主题度假村

休闲汤屋:主题汤屋具有良好的私密性,是度假村的VIP泡汤区。

花海温泉世界:一方面是以四季花为主题的环境建设,建造大棚室内温泉,室内环境以热带植物和热带花卉为主,营造绿色空间,另一方面是强调温泉的娱乐性,包括冲浪温泉、温泉滑梯等温泉游乐活动。

花海护理温泉:健康水疗,是一种集“休闲健身,保健治疗,社会娱乐”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时尚,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喜爱和推崇。Garden Spa是传统花卉草药功效结合芳香疗法的时尚护理。

温泉别墅:针对乐活族的“慢生活”与“心生活”,度假别墅强调私密、自然、天人合一所建造的休闲别墅。

(3)精英领地高尔夫

【创意缘起】依托兰花国际会议中心、精英领地高级休闲会所,临靠渭河修建河滩高尔夫练习场,私密性绝佳、远离城市喧嚣,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高级休闲的空间。

五、规划小结

5.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设想 篇五

农业生态新城规划设计书

邢文郡

一、前 言

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向往回归自然,人们向往清新的空气,人们向往清幽雅致的环境;人们期望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情趣,日趋增长的休闲度假是市场需求。人们希望到大自然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体验农业生活的趣味,这些都为绿色生态旅游,建设生态农业特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 规划目标(市场定位)

1.农业生态新城的目标市场:西安市区常住人口800万人;周边市目标人群1000万人;省外、国外的游客目标人群周边市目标人群2000万人,海军、空军服务企业、大中院校竞技,度假比赛团队。2.规划及实施作用:通过农业生态新城区域建设,使农业生态新城成为休闲度假绿色主题旅游亮点,养老安居,农业学术教育、科研基地为一体,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农业种植体验田、户外运动观光竞技综合农业生态新城,农业生态新城科研化、信息化管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高质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3、农业生态新城区域建设,重视历史变迁,文物保护及新城内历史复原,建设古代长安民俗民居,传承古城风貌。4.农业生态新城将推出:

4.1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包括生态观光:生态景观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技术观光,农业生态新城观光交通为立体布置;地面公路,空中缆车,飞机降落坪。4.2休闲度假

营造生态酒店,配套生态保健、生态疗养等设施;生态餐饮(全部提供本园区生产的绿色食品,瓜果可以自我採摘,鱼虾可以自我捕捉); 4.3建设青少年活动园区,注重青少年科普教育,立项创办西北第二所农科学院。

普及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文化教育;建设娱乐逗趣苑,加大人与自然的,人与动物的对话空间,动物饲养逗趣、水上娱乐等以及开心农场趣味、家禽果木认养,认养家禽、果木。

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建设农业科研楼,形成西北具有影响力的的人才、产品孵化基地,通过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理论和技术,形成各种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大田立体种养,水体立体种养,水生、湿生、中生、旱生植物的水平布置等等,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达到现代设施农业的科技水平。4.4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包括园林苗木花卉、高档切花、特色蔬菜瓜 果、特色水果、特色禽畜和高档水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形成生态农业的独特文化,同时渲染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题。

4.5生态产品生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本农业生态新城的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趣味体验及购买需求;另一类是结合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本园的特色绿色餐饮文化,同时待前两种模式成熟后,可推广生态绿色品牌,面向市场推广销售我们品牌的农副产品,建立古城传统优势的食品加工业。

4.5水系、湖区建设与历史再造,恢复古城遗址,名人轶事,建造典型历史民俗民居,传承地区文化,发展乡镇娱乐文化,传统戏曲等。4.6 改造乡村社区吧,创办全国服务一流环境的养老村,解决社会养老,赡养社会难题。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三、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原则。生态景观是生态旅游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首先应突出下列生态景观: 1.1从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态系列景观。

1.2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特色,广泛种植四季 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木。

2、生态技术:

即利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立体种植、生态因子综合配置等原理设计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环境保护:

3、环保问题:

农业生态新城有着野生鸟类保护的良好基础,必须使其突出成为亮点。此外,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高度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如停车场的位置设置;园内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利用生物种类配置和生物防治技术以减少病虫害,控制农药污染;依据食物链原理配置动植物生产环节使全园的废物循环利用,以消灭污染源等。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农业生态新城区成功与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高效益原则 :

从效益原则出发,规划中将考虑最佳投入和综合效益最高的项目组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教科研,民俗历史多方面方面的项目将有机联系,互相促进,创造出比单独经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文化领先理念:

农业生态新城区的建立结合基础设施的建立,势必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势必带动生态产品的消费;生态产品的消费势必带动生态农业示范的完善发展,但必须科学发展,教育文化领先。只有多方面有机结合,良性循环逐渐完善园区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园的效率,结合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为成熟的多功能农业生态庄园型农业生态新城,造福人类。

6、参与性原则 :

重视感受投入,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是我们农业农业生态新城最重要的特色亮点。规划中将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紧密结合,使城市游客广泛参与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亲自动手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层面地体验农产品饲养、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动物的驯化、逗趣;野生动物的保护;农业高新技术的操作及农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又高于乡村的文化氛围,享受到现代湖滨、田园、花海的风光。同时着重定位中小学生、青少年市场,作为科普娱乐项目开展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 建筑景观配置原则

根据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原则,农业生态新城的建筑将按经营目标进行全面规划,然后按实际需要逐步配套,既使全园建筑布局合理、格调一致,避免重复劳动,又减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修养护费用。建筑景观配置原则如下:

1、建筑物的格调应与农业生态新城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即以生态建筑为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标准。

2、在建筑风格上形成农业生态新城自己的特色。建筑风格应定位为有中国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可参考各类古城长安建筑风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挖掘古城西安建筑文化,形成特色建筑,将成为农业生态新城的一个亮点。

3、整个农业生态新城以清澈的河流贯穿,充分利用河流资源,挖掘我国的桥文化,建成各种有传统特色的桥梁、亭宇,道路等,这些都将成为园区的亮点。

4.可利用历史遗留下的宝贵轶事、遗址,农业生态新城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设施,在体验田可以竹,木,草等绿色材料为基础,建造个性化建造,突出农业生态新城的特色和自己的风格。生态的框架,配上各种藤本植物,形成外观、色彩多样的各种生态建筑。同时综合考虑使用年限的基础上大大的节约构建成本。

5.水上娱乐项目上可充分配备个性小船,儿童游玩乐园,成人竞技类乐园,同时配备垂钓,捕鱼等水上项目。

五、旅游开发规划

1、旅游市场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观念的变化,人们用于旅游的时间和支出在不断提高,整个旅游市场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我们农业生态新城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古长安历史举世闻名,同时结合地下热源,当地河流,秦岭资源和野生鸟类资源,把其规划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后期可发展生态房产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以植物生态景观、水域景观、野生鸟类景观为主要特色,配以可口、保健的生态餐饮及有特色的逗趣、娱乐项目和休闲环境吸引游客,将其建设成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以旅游为主业的园区,是完全可行的。

2、旅游项目开发规划,旅游项目的开发围绕“农业生态”、“智趣体验”、“绿色无公害”、“主题园区”、“科普教育”为核心进行,力求做出本园的特色。以下各项目主要有:

游客活动中心、休闲活动中心、逗趣园、水上游乐场园,科研孵化基地。2.1文化类(1)生态文化展苑,资源再利用、种养模式(2)水族馆、食物链、生态文化(3)生态农业产业链文化(4)摄影爱好,科普展示厅

3、观光类(1)水系长廊

(2)古城观景、观景亭宇、高塔

(3)秦岭观鸟,观鸟台、野生动物观摩

(4)湖水观鱼、观鱼廊、喂养逗趣,垂钓台。(5)温泉湖,跳水比赛。(6)飞机降落台。

4、主题类

(1)季节性花卉节(2)季节性瓜果采摘节

(3)农业生产、家禽饲养科普教育(4)开心农场,农业体验田

(5)动物世界园林,果木、家禽认养

5、、休闲类

(1)树上旅馆、湖上小屋、特色餐厅、商务酒店(2)古色茶香、棋牌娱乐

(3)香花古阁、仿古建筑物,内外配置四季香花,古音乐,配套桑拿娱乐项目(4)多功能厅(会议、卡拉OK、歌舞厅)

6、参与逗趣类

(1)碧波戏鱼(潜水和鱼类逗趣)(2)与鸟同乐(喂鸟逗鸟园区)(3)岸边垂钓(垂钓、捕鱼趣味)(4)植物迷宫

(5)儿童乐园

7、运动娱乐类(1)水上蹦极(2)趣味射击场(3)特色烧烤趣味(4)特色温泉泳场(5)各式游艇

(6)滑翔机及汽摩托越野比赛

8、民俗民居特色别墅,田园小屋

9、历史戏曲演示场馆

六、环境保护规划

1、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农业生态新城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同时要极力保护和维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生态景观是生态旅游最终成功的重要基础。所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极其重要。农业生态新城中要配备园林、花卉、农业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对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改进。同时要配备垃圾处理,资源利用的机制,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

2、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再利用 由于园区针对游人开放,势必带来很多生活垃圾,所以垃圾处理极其严峻,园区应分片区安排人员整理打扫。同时合理设立停车场、垃圾箱、告示牌等,引导游客维护环境卫生。游客生活垃圾,农副产品的藤条垃圾、动物粪便等都可作为沼气的再生资源重复利用。

3、防灾规划 由于园区面积大,地域广,结构复杂,所以安全问题尤为严峻。在各路口,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都要设立警示牌,同时定期排查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基础设施的建筑物上也因充分考虑防灾因素,确保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旅游园区。

八、基础设施规划(下一步做)

(一)排灌系统和给排水规划

(二)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三)电力电讯规划

九、各园区的规划设计(略)

(一)植物花卉园的规划设计 1.牡丹园;2.木兰园;3.造型植物园;4.梅园;5.桂花园;6.石榴园;7.紫 18 薇园;8.丁香园;9.竹园;11.海棠园等。

(二)果木观光采摘园规划设计

1、樱桃园;

2、枇杷园;

3、李子园;

4、桃子园;

5、葡萄园;

6、橘子园;

7、草莓园;

8、小番茄园;

9、西瓜园;

10、黄瓜园等。

(三)园林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 1.主入口和入口景观带;2.入口广场;3.人工湖、滨水景观带;4.中心景观带;5.背景林带;6.野生鸟类保护区等。

(四)休闲度假和服务区的规划设计 1.酒店;2.生态餐馆;3.游客活动中心;4.休闲度假区;5.休闲活动中心;6.逗趣园;7.水上游乐场园等。

(五)生产和示范区规划设计 1.生态农业示范区;2.现代设施农业展示区;3.苗木花卉生产区;4.禽兽畜养殖区;5.水产养殖区。

(六)办公区、职工生活区规划设计

(七)观景点和亭、廊的规划设计

6.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 篇六

农庄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陕北黄土高原农业增收新途径,拓出志丹新农村建设山地新模式,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王塌系志丹县保安镇新窑湾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孙岔墩湾,东临张家湾,南接新窑湾,西连志丹县城和马岔村,距县城5公里,与县城小石山、电视塔、炮楼山遥遥相望。流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属白于山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地形突出。原是县植保植检站的果园示范基地,后拍卖给该站职工陈生金所有,与植保站共同开发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800亩,其中水平梯田200亩。已有人工草地500亩,果园93亩(其中苹果80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大杏13亩)。拥有乔木林4.8公倾,经济林14.8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土窑洞6孔,土木结构房11间,骡、驴各一头(匹),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果库一处,库窖1320平方米。有农用三轮车2辆,工作人员10名,其中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2名,农工5名。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王塌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王塌处于白于山脉南端、志丹县城的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沟、坡、梁特点及黄土特性明显,海拔高1500米,四季分明,黄土风情、黄土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志丹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2.2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山势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志丹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杂豆、小米、糜子、玉米、洋芋、荞麦、黄芥、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10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5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5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陕北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93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1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500亩人工种草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10只狗养殖区、5匹驴、5匹马、5匹骡、5头牛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22米高、坝控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393.6亩栽植园,提升514.5亩草地,建设751.95亩景观林带,改造103.35亩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6孔土窑洞,新建30—50孔砖石窑洞的休闲宾馆;建3—5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2000立方米的贮藏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王塌建成志丹县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陕北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黄土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山大沟深、山尖坡陡、梁峁纵横、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黄土高原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山色,观看黄土高原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三是古迹文化观。看尽县城明代城墙、炮楼、红色革命遗址,直接进入民族文化展示宫,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2、休闲。住:宿冬暖夏凉土石窑洞、农家小院;吃:坐土炕、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棋牌、山地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陕北大秧歌、民间剧演出,进张干大、李干妈家拜访,与民同乐

3、采摘。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4、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陕北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陕北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

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

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陕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4、创新开发。建议经营者忠实目标消费人群,采取分期实施、逐步完善、适度规模发展。采取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量身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并坚持生态优先、方便经济原则,使环境优美、服务体贴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费者。

5、强化管理。一是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农业旅游。二是要合理规划,科学、规范开发。三是要精心设计农业旅游产品,突出特色。四是要强化开发中的安全卫生工作。五是要搞好促销。六是要培养农业旅游管理服务人才

7.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探析 篇七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关联

2006年初,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立足现有基础,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心,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专家提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因此,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目前依托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并呈多元化发展,一些诸如“农家乐”的旅游区也相继出现。这种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将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同时,开展农村生态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农村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新农村建设应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农村生态旅游产业。

农村生态旅游可以说是“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并以鲜明的绿色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和体验的热情。在国际范围内,农村生态旅游所具有的独特性已经使其成为许多国家旅游事业的“主角”,成为推动农村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推动力”。合理规划农村旅游资源,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对于调整新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同时保护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经济与历史意义。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1.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对乡村旅游涵义的解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各异,但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采用石强、钟林生的乡村旅游定义,即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1)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1)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2)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 (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 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 (乡) 、示范带。

(2)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 (1) 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操作工艺有特色,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 (2) 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 (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 、独特的自然环境 (如湖南的张家界) 、独特的风味佳肴 (如云南的过桥米线) ,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3)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三)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内容

1. 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例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果树认养、纪念果林,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

2. 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风格迥异,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五风楼及土楼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清乡村宗教祭祀建筑,如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3.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4.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风俗习惯,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的大秧歇,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四)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1.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1)原生性保护理念——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尽量保留自然特色,若无绝对必要就不改变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许多经营者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士木,甚至变更士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2)特色保护理念——乡土性原则

乡土行原则是指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化,体现野趣天成、返璞归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适地适树,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所展示的也应该是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3)美学保护理念——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旅游区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2.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它关系到“行、住、食、游、购、娱”等各个方面,需要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因此要正确处理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既离不开其他产业,又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要注意把发展生态旅游同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2)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应遵循生态经济理论中的适度性原则,处理好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旅游系统的建设要与保护生态系统的要求相适应,努力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系统安全完好、生态旅游长久繁荣的双赢目标,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一时的发展。

(3)合理开发、统一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

在编制生态旅游规划时,应针对现有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普查,把握市场需求,准确定位,注重文化内涵,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在该基础上推行诸如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社会公示的“三位一体”的旅游规划决策机制,以达到高起点规划,创旅游品牌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然后按规划有步骤地开发,协调统一旅游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优化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把握市场趋势,以开放促开发,通过市场运作加快建设。并且设立旅游管理领导机构,加强对旅游产业内部的统一领导管理,指挥和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形成以生态旅游为中心的循环圈。

(4)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除此之外,要保障生态旅游规划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合作。规划一经批准,要向社会公布,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应加强执法,增强法制观念,对违反规划的一切建设活动,应严肃查处。

(五)新农村生态旅游的规划思路及可持续发展

1. 新农村生态旅游的规划思路

在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中,我们要坚持搞好“两个”促进,用生态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发挥“三项”优势,发挥生态旅游在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3项优势;突出“四大”重点,加大政府扶持投入、加快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加强农业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和打造新农村生态旅游示范点为重点;实现“五大”提高,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民直接旅游收入,提高农民旅游就业人数,提高农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农村自然景观的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农村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现代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能体现出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护生态环境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这个层次的功能。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第一层次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后两个层次功能的开拓。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使根据生态规律建设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要获得超过自然系统的生产力,并要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

首先,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该注重增加景观异质性来创建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或是营造生物廊道与水利廊道,或是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与镶嵌方式,形成散布与聚集、细粒或粗粒的景观格局。在原有的地貌、气候与生物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注入新的人类文化特征,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改善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在景观尺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注意在原有的生态平衡中引进新的负反馈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实行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或农林牧结合、或农林果结合、或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景观中各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再次,对应于游客“回归自然”的要求,农村自然景观生态规划中设计一些富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模式。保护和增加景观中的天然植被斑块,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耕作斑块、居住斑块和自然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

2. 新农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与新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要实现新农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新农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

(1)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维护好现有的生态安全格局

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在农村,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地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要避免旅游开发对土地的侵占,减轻人地关系矛盾,要限制开发规模,保护原有生态链条。

(2)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保护好原有乡土风貌

农村乡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思想的民俗文化。农民对土地、山水、动植物等天地自然的情意之浓是难以言表的。他们珍爱着并创造着自然,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等种种理念,在他们身上表现尤为交融相洽。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往往和生态安全格局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要加大保护力度,深入发掘其文化魅力。

(3)发展农村生态旅游,要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

我国人口众多,生态负荷重,在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之下,农村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因此,新农村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协调提高人口承载力与维护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另外,发展农村旅游,要避免乡土风情的“舞台化”。要注意保护好原有居民的生活习性,同时引导游客积极参与其中,让乡土文化融入整个发展过程中,从而加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从而促进新农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新农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新农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熊鹏凯.浅谈新农村建设[J].景观中国, 2007, (7) .

[2]罗肖.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

[3]师守降.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J].甘肃农业, 2006. (8) .

8.《旅游法》:重塑旅游商业生态 篇八

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旅游法》中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以及“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因此,旅行社都根据新的法规修改了之前的产品行程,开始推行无小费、无购物、无自费的“三无”产品,由此导致部分线路价格上涨明显,部分产品甚至在“十一”期间价格翻倍。

价格回归理性

《旅游法》的影响,直观地看是提高了旅行社的报价,其实是改变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商业生态。而对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最关注的是价格,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要涨价了。实际上,《旅游法》并没有增加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总成本,只是改变了组团社、地接社、导游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成本组成和收入实现模式,它的几个大的措施主要还是针对“零负团费”。

依据职能的不同,旅行社分成组团社和地接社两种。出游之前接受报名,与游客签订合同的是组团社;到达目的地,负责当地游览行程的是地接社。成本上升只是组团社单方面的感受而已,而且它们之前的那个“成本”并不合理,这和“零负团费”有关。对于地接社来说,既然产品都一样,就只能拼价格;利润低敢接,不挣钱也敢接,赔钱也敢接,最后都在比谁给组团社赔得更多。为什么赔钱也做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地接社可以把钱从自费项目和购物回扣中挣回来。于是,组团社的报价也敢一降再降,甚至游客报团的价格比行程的实际成本还要低,这就是所谓“零负团费”。

《旅游法》实施后,地接社不能再给组团社低于成本报价了,组团社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对游客的报价。现在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旅行社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价值后生成的真实市场价格。旅行社把原先一些游客自主选择是否参与的自费项目和购物店一律取消,自费项目和小费直接打包到整体团费当中,因此游客的团费价格上涨,但整体支出其实涨幅不大。花同样的钱区别可能在于,以前能在购物中买回一些旅游纪念品,现在省去购物能延长景点观光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不过,新的旅游商业生态环境对一些一开始就严禁“零负团费”的旅行社是很好的机会。比如,中青旅一直就明令严禁“零负团费”,当时的情况也很尴尬:做香港的团,行程都类似,别的旅行社卖七八百元,中青旅卖三四千元。区别在于,选择七八百元团费的游客到香港以后需要面临诸多购物与自费项目。如今,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时,早10多年起跑的优势让中青旅更容易适应新的商业生态。

市场趋向规范

在出境游和国内游方面,《旅游法》针对“零负团费”的几大措施,可以让游客消费得明明白白,这对游客和旅行社来说都是好事。由于价格相对透明,旅行社在低价竞争上的空间会小很多,只能在特色线路设计、精细化服务上做文章,靠口碑和品牌赢得更多游客。一方面,大量的包桌旅游(夫妻两个包张桌子,配上传真、电话,不管旅游线路的好坏,卖出去一个是一个)和服务意识差的中小旅行社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游客也将在旅行社的特色和服务竞争中获得更美好的旅游体验。

《旅游法》规定,旅行社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导游服务费用,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这在法律上保证了导游的收入来源和正当收益,让导游可以把精力放在带团、服务游客上,而不是成为“刀手”,陷入高压力带团的境地。

此外, 《旅游法》还对景区门票涨价和景区安全、景区超载接待游客等饱受游客质疑的行为作出了规定:“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6个月公布,拟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论证其必要性、合理性。” “景区在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未向当地政府报告、未及时疏导分流,或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游客,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6个月。”

目前,国内游比出境游更混乱,除了“零负团费”外,《旅游法》对国内游行程的夸大宣传都有禁止的规定。比如,开车游玩是经过还是进入玩?门票是大门票还是所有门票,在里面有多少时间?酒店是什么标准,是不是挂牌?相比之下,出境游会比较明确,是纯玩还是购物还是高端团,界定相对清晰。

其实,不光是游客的权益需要保障,在出现问题时,旅行社也很需要相关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应该说,《旅游法》的推出对游客、旅行社、导游、景区以及相关产业都是有利的,规范和保障了各方的责任、权益,有利于健康的旅游商业生态的形成。我们也可以看到,《旅游法》的相关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政府也正在考察整个旅游行业企业主体的接受度,起码不会超越行业标杆企业的承受能力。

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

一切行业发展到最后都是做服务,旅游业更是服务业中的服务业。《旅游法》的推出,有助于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跳出种种“行业怪圈”,在价值观和策略层面真正回归服务业本质。在回归理性的商业生态和大浪淘沙的竞争环境中,旅游企业要做大做强,比拼的必定是针对游客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孵化出的产品设计和服务能力。

抓住在线旅游商机。在线旅游指的是通过网络的方式查阅和预订旅游产品,并可以通过网络分享旅游经验。作为一个新的服务业态,在线旅游成型于2003年,以携程上市为标志,随着去哪儿、驴妈妈和大型旅行社的自有在线旅游平台的出现,中国在线旅游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

目前,消费者不但会在网上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也会在线采购旅游线路等服务类产品。以中青旅旗下度假网站遨游网为例,近几年无论是线上成交额度还是成交人数都以翻番的速度增长。面对线上旅游的发展,有实力的旅行社应该着力推进自己线上旅游平台的发展,与其让别的平台拿走自己的市场份额,不如自己主动开展竞争,以自己的旅游供应链优势切割在线旅游市场份额。

加大自由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因为度假、休闲、体验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旅游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游客会选择自助游的方式出行,自助游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发展趋势。然而,自助游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都要旅游者自己安排,在信息搜索和行程安排上要耗费旅游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尤其是出境游,信息搜索成本和个体采购机票、酒店的成本非常高,因此,国内游客的自助游多集中于国内游的一些短线行程上。

针对游客这一需求,在一些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可以在旅游产品设计上加大自由行的比例:旅行社只提供一些信息、酒店、机票和目的地服务,让游客在当地自己安排行程,比如香港、澳门,还有一些海岛地区如普吉岛、马尔代夫等。禁止“零负团费”为旅行社推自由行产品提供了空间和动力(基本不影响利润,还可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提供最专业的自由行服务也将是旅行社未来竞争的关键。

满足游客深度游的需求。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性旅游,深度游必须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某项主题旅游之中进行观察与了解。资深旅游者们厌倦了浮光掠影式的旅游方式,需要寻找对文化遗韵和民俗渊源的深刻感受,追求对自然美景和艺术风格的切身体验。因此,游客往往在旅游方式上选择自由行,而在旅游的行程上选择深度游。

因为游客需求的改变,在行程设计上,旅行社不能一味靠景点数量来吸引游客,应该给游客留下足够的体验时间。比如,在出境游这一块,以前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是“十一国十五天”、“五国八天”,现在是“三国十天”、“二国十一天”、“一国九天”。同时,旅行社可以针对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推出主题游,比如情侣游、亲子游和家庭游,并提供与之对应的个性化行程和服务。

各个景区目的地应利用自身特有资源,加大特色体验项目的开发,而不是死盯着雷同度高、价格高但体验度低的民俗体验项目。以台湾为例,着眼于自然风光可以安排日月潭、阿里山这些景点;利用其养生、健身、美容、医疗等方面的资源,可以开发养生之旅、健康之旅、美容之旅。景区或旅游产品只有真正做到旅游体验的深度差异化,才能在社交媒体时代赢得口碑,实现持续赢利。

9.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篇九

付秀丽1 石惠春2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730070)

摘要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存在困难,有必要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提出了新型的城市生态旅游的规划和构想。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城市生态旅游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的提高,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化,生态旅游研究的地区由原生态地区逐步转移到受人类影响程度最大的城市地区。1995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城市生态旅游‖会议,开始研究生态旅游对旅游城市发展、城市的文化形象的影响[1]。近几年来,国内外专家及学者对城市生态旅游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例如国际上的新加坡、新西兰等,和中国的台湾、重庆等地区,而对于一些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的研究却很少。目前对城市生态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其中吴彦易(Yi-Yen Wu)[2]等人,利用模糊数字结构方法评估了交通通达度、娱乐设施、公共设施等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19项基础指标,并根据评估标准判断达到何种程度才最适合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本文以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探讨研究。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第二级阶梯,主要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位于中国西北部,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经纬度位置:32°N~50°N,73°E~123°E之间。海拔较高,但差别较大,高原海拔大约为1000米左右,在高原上既有3000米以上的高大山脉,也有海拔仅有250~500米的低洼的内陆盆地。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气候干燥,东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西部则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

1.2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和甘肃省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仅占全国的4%。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落后,在2010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中,除了内蒙古自治区排在第15名,新疆第25名,甘肃第27名,宁夏第29名,在全国34个省或自治区处于比较靠后位置。

2、城市生态旅游内涵

2.1城市旅游的概念

城市旅游就是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方式。《中国城市旅游》杂志总编何海涛给城市旅游的定义为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游乐休闲活动的总称,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

2.2生态旅游的概念

2付秀丽(1984-),女, 籍贯:山东菏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石惠春(1965-),女,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和旅游地理

通讯作者:付秀丽 Email: fuxiulixmy@163.comTEL:******

最初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3]根据他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概念的最初内涵是“自然区域”。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主要模式推出后,对生态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各地区的情况相差很大,专家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概括来说,有五种理解方式:“保护中心说”、“回归自然说”、“原始荒野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和“负责任说”。吴楚材,吴章文[4]等在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一文中,根据这几种说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把生态旅游内涵诠释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2.3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

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生态”的旅游,但又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它们都有各自的内涵,特别是生态旅游概念的多样化,使得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呈现多样化。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是以城市生态系统这个人工系统为基础的,相对于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对人工生态系统的依靠远大于自然生态系统,而在城市地区的生态旅游相对于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原生态地区的生态旅游而言,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中国的国情,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及周边地区为目的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兼顾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健康的旅游方式,可以促进人地关系的良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互赢,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互利。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发城市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3.1 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草原、雪山、大漠、戈壁、绿洲等自然风光;古长城、古塔、古遗址、古石窟等历史文化古迹;黄河文化、丝绸文化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民族风情及现代化高科技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有敦煌影视城、西部影视城等新兴的影视旅游资源。除此之外,独特的自然条件也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新疆的魔鬼城、雅丹地貌等。旅游中心城市有乌鲁木齐一级旅游中心,兰州、银川、敦煌等二级旅游城市中心,酒泉、张掖、平凉、嘉峪关、吐鲁番、库尔勒、和田、喀什、哈密、格尔木等很多三级旅游城市中心。总起来说,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少,三级旅游城市中心偏多,发展潜力大。可以按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思想,巩固并按照生态系统的合理观点改造一二级旅游城市中心,使其符合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重点规划三级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使这些三级城市旅游中心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一二级旅游城市。

3.2 客源条件

城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城市及周边地区,所以就客源来说应该主要包括以本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居民进城购物式旅游和城市中的居民去周围进行的休闲度假式旅游。随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旅游的需求也随着提高,但初步的旅游需求一般不高,特别是受经济水平及中国假期制度所造成的时间所限。旅游距离不会太远,所以在本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本地的客源市场。同时,利用国际知名旅游景点的影响,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增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加国际客源量。

3.3 城市自身条件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导致经济落后,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根据2010年的城市人口普查,占全国30%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

城市只有兰州(1527383人)、包头(1146506人)、乌鲁木齐(1358986人)三个城市。但是随着国家对西北大开发的重视,当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加速阶段。在城市化加速的阶段,需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建设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例如交通设施、居民公寓、医院、学校等。因为是发展阶段,这些建设应该是起步阶段,可以提前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规划,为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回收循环利用系统等等这些都可以建好之后,再建设地面上的交通设施,就可以避免重复性拆建。

4、城市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战略构想

4.1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城市建设规划的一种模式,也是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基础。生态城市使科学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5]。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6]。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就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清洁资源,例如夏季的太阳能及冬春季节的风能等。

4.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到具体旅游景点的设计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具体实施要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例如,工厂企业要做好“三废”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要遵循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等。就整个西北地区来说,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不管是本地居民人均面积还是游客能够拥有的人均面积都不小,但本地的生态环境脆弱,要想提高整体环境承载力,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的建设布局,建立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4.3 变劣势为优势,灵活利用现有资源

从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到最终的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完成全面的建设。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一方面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资金和基础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条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合适的旅游形式,增加经济收入,从而可以加大投资,以促进城市生态旅游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交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走黄河”等体育类旅游形式,利用百里黄河风景线为基点,以黄河文化为灵魂,开展徒步旅行,既可以让旅游者欣赏黄河风光、感受黄河文化,又可以锻炼旅游者的身体健康及毅力。

4.4 以实现大旅游的发展观为总的开发目标

大旅游发展观就是各旅游景点、各城市甚至各省份,采取合作互营互利的开发模式,以旅游行业为核心,协调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得整体经济走上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工农业落后,经济不发达,能够用于开发旅游资源的资金有限,为了旅游业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盲目的开发,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城市地区。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及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规划宏观布局应以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一级城市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以敦煌、丝绸之路等著名景点为支点,以张掖、平凉、嘉峪关、酒泉、吐鲁番、库尔勒、格尔木、和田、哈密等二级城市为节点,实行区域联合和分工,形成西北大漠、黄河文化、丝绸文化一体的旅游大区。

5、结语

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规划也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例如工业“三废”的回收处理及城市道路的合理化建设这些小的方面,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及旅游景点具体设计都不是简单的问题。特别对于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更要解决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交

通落后等问题。就目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情况来说,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使当地旅游业甚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具体情况,西北干旱半干旱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等有利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克服不利条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以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参考文献

【1】BILL B.Managing urban Tourjst Numbers[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7,24(1):248—249.

【2】Yi-Yen Wu、Hsiao-Lin Wang、Yu-Feng Ho.Urban ecotourism:Defining and assessing dimensions using fuzzynumber construction[J].Tourism Management 31(2010):739–743

【3】Ceballos2Lascurá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Journal,1987,(2):13-14.【4】吴楚材,吴章文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5】甘瑁琴邓德胜.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构想[J].生态环境2006,(11):129—132

【6】孙明哲.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5(增):10~13.The urban ec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strategy

for northwest arid andsemi-arid region

Fu XiuliShi Huichu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上一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下一篇:工作作风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