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估建议(精选13篇)
1.教学评估建议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3。
【教学方式】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与之在文学史上有“风骚”并称之誉的《离骚》。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课文简析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 “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3、课文内容: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附译文】
我屈原长叹息泪流满面,哀人民生活苦多灾多难。
爱纯洁爱美好对已从严,早上去劝君王晚上被贬。
既罚我用香蕙作了佩带,又因我采芳草对我责怪。
似这样好品德在我心扉,哪怕是死九回也不后悔。
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
众女人嫉妒我长眉漂亮,诽谤我作风坏品行不健康。
这世人本善于投机取巧,背规矩变法度只知讨好。
抛原则只追求歪斜曲弯,竞相把讨好人作为法典。
我忧闷我失意我心太烦,我独在这世上处境艰难。
我宁愿突然死如水流散,也不愿装这种世俗嘴脸。
是雄鹰是凡鸟不能同群,都这样自古代直到如今。
用方枘对圆凿哪能配套,哪里有道不同相互和好。
我只有受委曲压抑意志,竟忍心背罪过蒙受羞耻。
能保持清白身献身正道,本来是古圣贤大力号召。
我后悔选道路没有看对,久久地伫立着我想返回。
转过了我的车原路重返,虽然是迷了路还不算远。
赶我马登高地水边兰草,疾驰到椒树林丘陵歇脚。
到朝庭去做官受到责难,回江湖重整我旧时衣衫。
剪几片绿荷叶来做上装,缝几朵白莲花制成衣裳。
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把我的高帽子加得更高,把我的长佩带延长几遭。
清芳物与污浊杂糅相混,唯独我明洁心没有亏损。
忽然间我回头放眼远望,我将去看四方土地宽广。
佩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不变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2.教学评估建议 篇二
根据课文特点, 教学应以读为主, 摒弃过多的讲解、生硬的说教, 让学生多读书, 在读中感受夏夜的景色美, 在读中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真切感受。
一、读通课文, 初步感知
读通课文是理解、感悟的基础。本课共有16个自然段, 比较长, 生字也较多, 因此要在读通、读熟课文上舍得花时间。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汉语拼音拼读能力, 指导读准字音时, 不要从“零”开始, 应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睁”是后鼻音, “根”是前鼻音, “得”是多音字。指导读句子时,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自然停顿, 如:“他们的话让正在睡莲叶上休息的蜻蜓听见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还要指导学生读出疑问句的疑问语气, 如:“小蚂蚁, 你怎么了?”“睡莲姑姑, 有什么事吗?”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 出示要求会认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她们送他飞过这时让我来通过借助拼音自由拼读、抽学生带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 把字音读准。 (2) 出示要求会认的字组成的词语:睡莲哭声睁眼趴在一根弯腰爬上非常感激谢谢着急得到我得回家通过借助拼音自由拼读、齐读等形式, 把字音读准。 (2) 重点读通长句和疑问句。 (3) 读通课文。 (4)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 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交流: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故事里都有谁?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 理解内容
课文的两幅插图色彩鲜亮, 形象生动, 所描绘的场景与课文内容相对应, 从视觉上让人感受到夏夜真美, 因此要图文结合, 引导学生审美。 (1)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上的景物和看图后的感受。 (2) 对照插图自由读课文, 用波纹线画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读一读, 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 自由读第13、14自然段, 说说萤火虫、假山、草坪各是什么样的?对照插图理解“小灯笼、青青、绿绿”的意思, 随机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读读说说”一题,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三、朗读对话, 体会情感
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 对话中多用叹号、问号, 感情色彩较浓, 朗读时要通过指导读好对话的语气, 体会小蚂蚁、睡莲姑姑、蜻蜓、萤火虫的心理。 (1) 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小蚂蚁、睡莲姑姑、蜻蜓、萤火虫说的话, 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些什么, 特别要仔细读第6自然段中睡莲姑姑说的话: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你瞧, 夏夜多美啊!让学生感受夏夜景色的美。 (2) 指导朗读对话, 体会小蚂蚁和睡莲姑姑、蜻蜓、萤火虫的心理, 感悟助人为乐的精神美。如, 读小蚂蚁说的话时, 先让学生想想她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和得到帮助回到家时心里会怎样想, 体会她先着急、后高兴的心理;读睡莲姑姑、蜻蜓、萤火虫说的话时, 先想象他们是怎么想的, 体会他们主动帮助别人的心情。 (3) 想一想, 说一说:星星看见了, 为什么会高兴地眨着眼?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4) 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可分角色 (戴头饰) 朗读, 教师引读, 或创设情境加上动作演一演,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说说画画, 表达感受
3.《燕子专列》教学建议 篇三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燕子专刊》叙述的是,成千上万的燕子迁徙途中遭遇寒潮袭击,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想方设法救助,用专列送它们前往温暖的南方,表达了人与鸟的眷眷深情。这种情感,既蕴涵于语言描述的画面,也隐含于语言潜藏的形象。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描述的生动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吟诵一首爱的颂歌。
一、揭示课题,联系生活,初知人鸟之情
1.形象描述。为缩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尽快走进文本,新课开始,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你喜欢燕子吗?(板书:燕子)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凭借影视和课外阅读获得的有关知识,从漂亮的外形、清脆的鸣叫、庄稼的卫士等方面叙述,初步了解人与燕子的情意,为阅读感悟课文奠定基础。
2.揭题引疑。课题“燕子专列”既富有情趣,又具有悬念,它给了学生质疑和想象的空间。在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初知人鸟之情后,可这样引导:今天所学的《燕子专列》(板书:专列)写的就是人与燕子间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看了课题,你感到奇怪吗?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疑问:以往所说的“专列”都与人有关,怎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要去哪里?是谁,在什么情况下为它们安排“专列”?)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感觉人鸟之情
1.自由朗读课文。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然后分自然段指名朗读,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中思考,整体把握。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燕子专列”是在什么情况下安排的?为让燕子登上专列,人们做了些什么?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自读思考后指名回答,先一问一问地说,然后连起来说,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觉人鸟之情。
三、凭借描述,展开想象,感悟人鸟之情
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促使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此,可抓住语言形象与语言情感的聚焦点,引导想象画面,描述情境,感悟人鸟之情。
1.由画面感受怜悯之情。学生读第2自然段后引导他们抓住“很疲劳”“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以“我来到__,看到__,听到__,我想__”的句式描述课文描写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面对大雪漫天飞舞,燕子横七竖八的惨不忍睹的画面,抒发自己内心的沉重、焦虑,感悟人们对燕子的怜悯之情,为下面的阅读想象奠定基础。
2.由政府的呼吁感受关切之情。课文第3自然段有这么一句:“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这是课文的承启句,既是上述凄惨画面的结果,又是下述感人情景的起因。句中的“呼吁”,为学生提供了话语空间。可这样引导:面对这么多可怜的燕子,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是那么焦虑。就在人们焦急万分的时刻,电视和广播向人们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你能想象叙述“呼吁”的内容吗?让学生灵活运用第2自然段提供的语言材料,想象并叙述“呼吁”的内容,既训练了思维与表达,又能进一步感受人们对燕子的真切关心。
3.由典型的人物感悟真切情感。课文先叙述瑞士居民顶风冒雪寻找遇困的燕子,接着重点描写小姑娘贝蒂和爸爸妈妈一起从早到晚救护冻僵的燕子的情景。前者是面,概括地写;后者是点,具体地写。可先引导朗读写居民们救助燕子的句子,让学生想象描述: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纷纷”,想象男男女女齐上阵、老老少少齐出动的情景;抓住“冒着”“顶着”,想象人们顶风冒雪抗严寒,想方设法救燕子的情景;抓住“四处”,想象人们在田野里寻找,在小河边行走,在树林里穿梭,在山崖上攀登的情景,感受人们救鸟心切,助鸟心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当某一角色,教师(也可让学生)以下列问题(可灵活设计)作现场采访,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①小朋友,春寒料峭,大雪纷飞,你也加入了救护燕子的行列,不怕寒冷吗?②老奶奶,您年纪这么大了,天又这么冷,就在家休息了,为什么也出来救护燕子呢?③小伙子,你腿脚不便,理应在家休息,为什么也出来呢?
对孩子救护燕子的描述是课文的重点,切实感受其画面,是体会人鸟之情的主要前提,可引导学生细读想象:读了这一段,你看到了怎样的小女孩,令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说出看到的画面,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女孩救助的燕子,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获救的吗?让学生从小鸟的角度,具体想象叙述救助燕子的一个细节,如攀上陡崖救助,爬上小树救助,走上冰面救助……从而在细节的想象描述中,感受孩子为救助燕子付出的辛苦,感悟她对燕子深深的爱。
四、凭借语言,丰富画面,升华人鸟之情
课文结尾简单叙述了燕子与人们告别的情景,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为升华学生对人鸟情感的感悟,可引导学生依据结尾想象描述:①同学们,经过紧张的抢救,一只只濒临死亡的燕子终于安全地来到了人们为它们安排的专列上。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燕子,想到自己在危难之中得到了人们的救护,现在就要与人们告别了,你心情怎样,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从燕子的角度,叙述对人们的衷心感激和依依惜别,表达自己在春天来临后重返故土,为人们服务的愿望;②如果你参与了救助燕子的活动,看着一只只在空调列车上叽叽喳喳的燕子,你心情怎样?想对它们说些什么?从救助者的角度,叙述对燕子的依依不舍和良好祝愿,表达自己在春天来临后迎接燕子,与它们团聚的美好愿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4.思想品德教学建议 篇四
一、认真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活学、活用。
1、深入研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面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整体要求和设计思路,明确该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所涵盖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大学习模块,并根据它们各自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分别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3、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生活体验。注重正面教育,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情境,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二、深钻细研教科书,认真备课,高效上课。
1、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系统框架和主要内容,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对照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内容,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
2、了解学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全面、科学、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明晰价值,突出重点,切中难点。预测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疑惑点、争议点和课堂意外,做好必要的课前预设。设计符合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
3、充分收集思想品德课教学所需的相关信息资料,精心选取与教学相关的鲜活案例和生活素材,并做适当加工处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包括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物质资源,以及家庭成员、邻居,其他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做到深度挖掘,提高资源的课堂使用价值。
4、主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加强团队互助合作,协作探讨。通过教师个人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修改、每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重新调整等步骤开展二次、三次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5、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合作。
6、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其真正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课件的制作要本着简洁、有效的原则,使之服务于教学,切不可喧宾夺主,干扰教学。
三、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1、重视人文关怀,营造有情有义、温暖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走进学生心灵,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价值。
2、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充分把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定位教学起点。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有价值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游戏、处境研究、录像观看等。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即活动设计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避免形式化,摒弃为活动而活动。
4、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善于从情境冲突中发掘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所设计问题必须切口小,指向明确,深浅适度,并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和实际意义。提倡多元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5、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有所触动,形成共鸣,引发思考。注重启发引导,倡导无痕德育,避免灌输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真情实感,提升思想认识。
四、重视练习和检测,及时总结分析,查漏补缺。
1、精心选择和布置作业,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业布置要适时、适量,实行分类设计,形式多样,倡导书面作业和行为作业相结合,增加选择性。要做到认真批改,及时纠错。
2、试题命制要联系学生生活,注重教育价值,体现人文关怀,突出能力考查。思想品德学科考试必须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避免误导学生死记硬背。
3、搞好反思性教学,认真分析,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检测的目的,尤其是单元考试的目的,就是通过检测和分析,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所以要充分利用检测和分析这根杠杆,调控好我们的教和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次考评结束后,认真对照《初中教师教学规范》中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进行试题、卷面、错题、考试成绩的分析,分析和查找学生学习中、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下一轮的教和学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科成绩。
五、重视时政教学,凸显时代特色。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鲜明的时代性是思品教学的永恒主题。学校要创造条件,畅通电视、广播、报纸等时政渠道,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省、市的大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
教师平日要及时搜集最新时政,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要通过教师举办讲座、课堂穿插讲授、学生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办手抄报、传阅时政杂志、时政小论文比赛等方式及时传播时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更好地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时政要注意:第一,以我为主。以国内、省内、市内热点为主,国际关系问题以与我国有关的热点为主。第二,贴近学生。是学生应该而且可以了解的,不能超越其知识和经验范围。第三,具有长效性。是关系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和政府、人民关注的问题。第四,要有定论。已有结论或已形成社会共识的问题,不应是存在较大争议、较敏感的问题。
六、整合课程资源,拓展育人渠道。
1、改革初中思品课教学,在充分把握初中段学生成长问题的基础上,以问题立意形成教学模块,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课程。鼓励学校、教师形成特色。
2、以活动为主要载体,将课内教学与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提高思品课育人效果。
3、认真学习把握潍坊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认真研究实施基础性、延展性、实践性三种课型,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的育人成效。同时要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认真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向和思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为学生升入高中做好知识的储备。
4、以评价促改革,发挥好监测的引领导向作用。在试题命制上要体现育人导向,七、八年级不再考察选择题,七年级设计四个主观题,八年级设计五个主观题,试题命制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反映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及困惑;二是选取有哲理的故事及事例;三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四是增加实践活动环节,让学生去体验、践行。九年级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15个,共45分,非选择题四个,共55分,考查的内容与形式体现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与方向。
5、有关思品改革的有关要求及内容已发到公共邮箱:aqjysczb@163.com, 密码:aq1111.七、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1、要积极争取行政和学校等方面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把思想品德教学与学校的有关德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增强效果,切实发挥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2、充分借助校园网络、图书馆、宣传窗、黑板报等教育载体,组织学生制作小报或墙报等,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3、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整合起来,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每学期开展1至2次活动,培养学生亲近社会、走进生活、服务他人的能力。
5.《三生教育》教学建议 篇五
1.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一支分工协作的“三生教育”教学与指 导教师团队。建议学校的教学指导由教师团队完成,教师团队由班主任、相关 专题教师若干人组成,以班主任为主要组织者,具体根据学校实际决 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人士、学生代表 等加入“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 教育、社会教育的分工合作问题,以及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问题。2.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体现自主的教学方式。“三生教育”的教学过程既是灌输又是渗透,以渗透教育为主;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活动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被动学习与主动 接受相结合,以主动接受为主;知识传授和问题介入相结合,以解决 问题为主;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以校内教育为主。建议教 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相对灵活,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分组教学、专题 讲座、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方法可以是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互动法、模拟实践法、体验学习法、案例分析法、辩论法、成果 展示法等。3.以教材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纵横拓展。开放性是本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师生有很大 的拓展空间,教师应根据实际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拓展和引申。例如,根据教材体例,可以在“思考”、“实践活动”和“视野 拓展”部分进行深入
和引申,并且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智慧。也可以根据故事、案例、知识等信息内容,进一步提升思想,拓 宽思维。如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生命奇迹”案例时,既要知道工程 基本情况,也要领会工程也是有生命的,还要引申出工程的建筑技艺、质量意识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品质和中国 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还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兴趣,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创新观点和探究主题思想。总之,尽量通过简单具体的信息载体,引申出深层次、高境界的 思想和理念,从而达到以人为本、职业思想、科学精神、民族文化和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目的。4.打破知识本位思想,建立在“做”中学习理念和方法。“三生教育”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性比较强,涉及 的专业领域广泛,在学校的教学主要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因此,应 打破传统的知识本位思想,不要追求系统的知识,应注重思想、方法 的教育和学生的实际体验,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在教学时应 尽量设计学生活动,可以是游戏、班级活动、辩论、模拟活动、社会 活动和调查探究活动等,让学生实际体验和感受,在做中学习和思考。5.注重点滴的过程评价,善于捕捉学生亮点鼓励学生。学生学习本课程合格可以获得2-4 学分,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 学业成绩?应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对“三生教育”的 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
6.估算教学的建议 篇六
(一)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2.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3.要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习惯;
4.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经验。
(二)让学生在感受估算的价值中学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1.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2.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与调整(吴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估算的策略,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估算作适度的评价。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方为正确;
2.脱离实际问题情境,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区间内,方为正确。但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3.估算结果落在合适的数量级中,方为正确。
智慧、大气的女人是否很有魅力,总之,经过半天的时间,我被吴老师的一言一行迷住了。向吴老师学习,是我对自己的新要求。
吴正宪老师这样说“估算”(转)
估算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师讨论的焦点,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说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课与讲座后,明白了许多。现转载如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估算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近似思想、估算意识。
1、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估算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用估算检验结果,遇到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选择是“估”还是“精”,并不是看到“大约”就估。吴老师为了讲清这个问题,还给我们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说我们培养的就是老板,不是打工仔。老板要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而打工仔只要听从老板的安排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主动权,更没有分析比较思考问题的过程。
2、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学会“估算"的策略与方法。具体做法是:
(1)当交流估算结果时,要请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这样学生不仅从感性上认识了估算,还从实践与理论上提高了一个台阶;帮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要如何解决;当然也有利于我们教师调控课堂。
(2)引导学生二次反思和调整。在对估算和精算的比较与分析中,让学生学会反思、调整,积累经验。
在这个问题的阐述中,吴老师举了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二次反思的重要性。北京某一学校的老师为了估算的教学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吴老师在这风头浪尖上出来帮助大家拨开了云雾,解决了问题。
其中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估算一定要解决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就需要“二次反思”与调整。
二、具体估算策略:说起来您都会觉得很可笑!在我们数学这么严肃的课堂上,吴老师竟然允许学生把一些估算名词改了名!成了:大估、小估、中估、不大不小估、凑估。在教学现场我们就听到吴老师叫使用各种方法的同学为“大姑”、“小姑”……,整个课堂充满了笑声。
用吴老师的话说:不用计较概念的名字,只要孩子们学会了就行!名字不重要!(这使我想起去年年会上有关概念教学的话题,当然的与会领导也一再声明:一定不再考概念的定义。)这就使我们一线教师彻底放心了。
三、估算的评价:
1、不需要统一的标准。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
2、不需要统一的答案。到底哪样的答案是对的呢?吴老师做出了解释: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策略,结果合理为正确。例如:解决称象问题,称石头6次,估一估共多重:328、346、307、377、398、352。学生把每个数看作300,乘6后得1800对;把每个数看成400,乘客后得2400对;看成350,乘6后得2100还对。
(2)纯算式的计算,在范围内就可。
(3)估算的结果必须在正确的数量级内。例如请学生选择称象的如果哪个对:20108千克、2108千克。显然第一个20108千克是不对的,因为1、大象的体重不可能是2万千克,2、估算的结果是2100千克,数量级不对。所以估算结果是否在数量级内是很重要的。
吴老师在讲估算教学时,还说了一个小故事。
一次她在接待日本估算专家时,请他估算称象问题中的象的重量。日本专家是这样估的:300加300等于600,再加300等于900,再加300等于……就这样估出得1800千克。当然吴老师就问这样专家:“您为什么把398也看作300不看成400呢?”专家耸耸肩说:“你不就是让我估估吗?我就是估估呀。”吴老师接着问:“照您这样算也就是6个300,您为什么不用300直接乘6呢?”专家说:“我喜欢这样算,我就这样算呀。” 从这件事我们受到启示:估算就是估算不是精算,根本没必要算那么准;只要策略、方法正确孩子们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孩子们由完全的自主权!专家都这样,何况是我们的孩子们呢?!
感谢吴老师解放了我们的思想!
吴正宪:“估算”课堂教学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不断思考、倾心研究的基础上,为大家精心演绎了一节“估算”教学观摩课。吴老师深入挖掘估算的本质和估算教学的意义,并以其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激情澎湃的教学语言、活泼生动的师生互动以及深邃缜密、气势磅礴的“吴氏”教学风格,给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精彩的范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一些,对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估算。关于估算,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什么困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吴老师?
生:为什么要估算呢?
生: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师:也就是估算到底有什么用?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估算是什么人发明创造的?
生:估算有方法吗?如果有的话,能把它们分类吗?
师: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北京有一个学生曾经向吴老师提过这样的问题:“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精确计算啊?”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生:遇到过。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在经验积累中引入估算
(屏幕出示青青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的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过和爸爸妈妈一起购物的经历。青青和妈妈选了五种商品(屏幕出示五种商品的价格:48元、16元、23元、69元、31元),妈妈的问题是:带200元钱够不够?(屏幕出示收银员正将商品价格输入计算机的画面)我想让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请大家独立思考,做出判断。
①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②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时。
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生用手势表明自己的观点,多数学生选择①,有两生选择③)师:请问这两位同学,假如你买东西时花了168元,收银员估了估告诉你,就交200元吧,你交吗?
(两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交)
师: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你们认为应该精确计算还是估算?
生:付钱时,花多少就得付多少,不多也不少,还是得精确算出来。
生:(齐)就是嘛!
师:对啊,当收银员告诉顾客要付多少钱时一定是个很准确的数,而要确认带200元钱够不够时,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种商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
(生都会心地笑了)
三、“曹冲称象”,感受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估算策略。
教学情境:曹冲称象。(屏幕出示)6次称的质量如下:
次数 质量
328 2 346 3 307 4 377 5 398 6 352 提问:你能估计一下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1、学生自主探究,在练习本上记录自己的估算过程,展示不同的做法。
2、集体交流,整理估算方法。
(1)小估:300×6=1800
(2)大估:400×6=2400
(3)中估:350×6=2100
(4)大小估:300×3+400×3=2100
(5)四舍五入估:330+350+300+380+400+350=2110(6)凑估:300×7=2100
(7)精算:328+346+307+377+398+352=2108 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的同时,师生根据不同的估算方法,幽默地给它们命名。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对估算的多种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3、在比较选择中,体验估算的价值。师:在你们估算的时候,电脑也悄悄地计算出来了。(屏幕出示两个答案:20108千克,2108千克)你觉得哪个答案有可能对。
学生有的根据生活经验来选择,还有的根据估算的结果去思考问题,渗透估算可帮我们选择正确的答案。
4、二次反思,提升认识。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精确计算的结果,再看看同学们估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吗?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
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三、解决问题中,体会估算的价值。
情境一:35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方法1:7X50=350 方法2:7X60=420 师:往大估(方法2)和往小估(方法1)哪个更好?
显然方法2比方法1的估算结果更接近精确值,但是对于这个实际问题来说,方法2显然不如方法1合理。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回答:
生1:往小估都够了,一定能够。
师:往大估行吗?
生1:原来没有4个座位,万一来多了,有可能不够了。
生2:往小估比较“安全”。
情境二:一座桥限重3吨。一辆货车装了6箱货物,每箱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可以安全过桥吗?
学生大多数把285估成300,300X6=1800,不到2000;986不到1000,所以能安全过桥。学生用了往大估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怎么不往小估了?
生1:300都行,285更行。
生2:这时候往大估“安全”。
师:到底往大估安全还是往小估安全?遇到下一个问题这么办?
7.交际教学法评价及其教学建议 篇七
一、交际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交际教学法是随着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索绪尔从社会学角度认为语言是某一社会集团认同的某一种语言规范、方法。20世纪6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了“语言潜势”和“实际语言行为”的概念。两位语言学家都承认语言不能脱离客观语境的现实, 同时, 强调语言规则的固化性和语言使用的变化性。随着对语言研究的深入, 交际教学法也随即产生。20世纪90年代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和帕尔默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 他们认为, 语言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这两大部分组成。本文从巴克曼和帕尔默提出的概念入手, 对英语交际教学法使用优劣势进行比较研究。
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
1. 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功能
该教学法认为,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需要, 其目的就是使交际双方达到理解和沟通。斯大林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 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 就有语言的存在。”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迎合具有不同语言的同一名族及拥有不同方言的同一名族间, 要达成相互间信息的畅通。英国语言学家H.G Widdowson曾说:“现实生活中, 人们使用语言, 不是造句, 而是表达概念, 通过造句的形式展现语言交际的功能。”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指出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他们喜欢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 为他们升入中学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的基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难发现, 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是结合语言的实
筅重庆教育学院朱晓华
际交际功能, 结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制定的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也强调了语言交际性属性的特征。
2. 强调语言交际的社会场合
语言使用的目的是使信息交流通畅,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交际教学法是在真实或者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语言操练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实用性。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 “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 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 掌握一定的词汇和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大纲明确指出, 教师运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训练机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外语教师普遍比较重视语言交际的场合。教师在介绍“jump”这个单词的时候, 很多老师会在讲台上做起跳跃的动作。同学们在这样的背景下, 知道单词“jump”的意义。同样, 很多老师在介绍“Bye-bye”这个单词时, 许多老师会摆摆手, 告知学生是离别的意义。学生很快知道“Bye-bye”的意义。
3. 强调了以学生为重心的语言教学过程
K.Morrow认为, 语言学习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学英语教学目的中指出, 教师要以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素材和教具, 学生参与热情提高, 语言学习的训练机会自然增多, 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目的。
4. 强调文化的社会规则属性
语言学习是一种文化的社会规则的学习。这种学习不同于句法的学习, 可以跨越时空。而是必须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参与和体验, 没有这种体验, 对该文化包含的内涵理解就会残缺。
三、交际教学法的劣势
1. 以功能为主实施教学内容, 很难保证语法教学的体系性
交际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以强调语言输出为重。教师在使用该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 关注的是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以及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学重点的偏移导致教师无法系统地讲授相关语法信息。学习者在语言输入过程中, 由于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差异, 导致掌握该语言规则的不平衡。教师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 更加重视语言输出的连贯性及学生对语言的反应, 不能及时地为学生指出语言活动中的语法重难点及错误。同时, 学习者在语言训练过程中, 由于语法的薄弱, 无法将信息连贯地描述出来, 只是简单句型和单词的重复。难使语言口语水平的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 在交际法深入教学之后, 很多教师发现, 学生似乎脱离了哑巴英语的状况, 敢于开口说简单话语, 但对其进行读写训练时, 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读写能力极度欠缺, 寻其原因, 是由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开口说话活动中去, 这是教师对学生语法指导不足造成的。
2. 交际教学法教学评估困难
交际教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活动是线性及过程性的。督导看到和听到的是学生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致以及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但由于语言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在交际法使用初期, 由于学习者固有学习习惯的主导作用, 会使得她们对此类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造成评估的不客观性。与此同时, 在交际教学法实施的教学过程中, 学习者的语言感知能力是不断调整的过程, 教师评估学习者学习效果是很难把握的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 由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提供交际机会和开口说话为教学目标, 对其教学进行量化评估时, 就容易出现学生能开口, 却说不出有意义的信息的现象。
3. 教师主导作用减弱, 教材依赖度降低,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交际教学法实施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转为组织者, 教师没有办法预测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可能出现的任何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以组织者身份协调师生、学生间的会话内容, 由于无法预知学生对会话内容将会向何方延伸,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可能谈及的素材, 帮助学生将言语话题交流持续下去。同时, 尽管教师手持教案, 但教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 而是依照学习者语言交流的方向调整话语轮回。这无疑是对外语教师教学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在该教学法使用初期学生适应性差
交际教学法使用初期, 由于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有限, 再加之初学者自信不足, 导致学习者在学习初期, 更多的是盲从和无奈。教师在使用交际教学法之初, 如何引发学生简单开口发言是实施好交际教学法的难点。对于初学者, 教师使用交际教学法进行语言教学, 教师很可能成为“独角戏”演员, 学习者成为听众。使用该教学法的教师若没能及时调整教学步骤, 很可能造成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片面性, 学习者习惯性地以听者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不能达成交际教学法的初衷。
四、教学建议
1. 教学中以交际为手段, 强化交际能力
有别于诸多教师认为的交际能力的定义, 笔者认为, 交际能力是包含某一语言的语法能力。语法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语言知识, 二是语言规则和技巧。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提升的基础, 交际只是实施和体会某一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规则的手段。我国语言教师在实施交际教学法时, 重视交际过程本身, 认为学生参与就是交际教学法的成功, 而忽略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及技巧的基础意义, 使得交际教学法教学成了无本之木。
2. 语言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调
教师在使用交际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大多是抱着以提高学生听说技能为目的的。但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过程中, 绝大多数学校都是以期中或者期末笔试的形式测评该教师的教学水平。尽管可能该试卷的听力部分占有15%的试卷总分, 但还是无法准确评估该教师实施交际教学法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很多教师为了迎合各级学校的考核制度, 不得不调整教学方法, 减弱学生操练语言的机会, 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法讲解和读写练习中。语言学习的真实目的是能灵活运用该语言, 听说技能是重中之重。这也是造成我们中小学生读写能力强、听说能力较弱的更本原因。
3. 提升语言教师的整体素质
交际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语言教师。语言教师不仅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功底, 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教师的真正价值在于告知学习者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在交际中的意义, 以及两种文化的差异。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某词汇正确的读音及某句法的正确结构, 而是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 传授学生语言背后的人文知识。
交际教学法是语言教学根本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充分认识它的优劣势, 以及针对其劣势展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能够为我国中小学语言教学的有效提升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高一虹, 等.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2) .
[2]朱枫.西方交际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及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4) .
8.高三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 篇八
关键词:词汇教学;高考;教学建议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八级词汇要求: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教学不仅是表层的学习,更是词汇内涵的深层学习,因此,帮助学生能够准确、得体地运用词汇是高三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高三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和听课调研两方面分析。
1.调查问卷。三所高中的26名高三教师和随机抽取的240名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1)高三教师词汇教学调查结果。
①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教授课本词汇100%;加大课外阅读量35%;背诵考试说明的词汇表15%;整理练习中的生词20%。
②教授新单词的方法:单词表教学法80%;语境教学法60%;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猜测40%。
③用单词表教学法而不用语境教学法的原因:更方便容易44%;学生难以理解创设的语境16%;课时多,利用语境教学费时69%;升学压力大,传统教学法较保险36%。
(2)高三学生词汇学习调查结果。
①英语单词主要来源:课本100%;阅读材料8%;词汇书10%;英文影视资料2%。
②你喜欢哪种方法:单词表教学法22%;语境教学法70%;自学6%;其他2%。
③老师用单词教学法教授新单词的频率:经常86%;很少14%。
④老师用语境教学法教授新单词的频率:经常17%;很少49%;没有34%。
⑤老师教授单词表里所有单词,你认为:好,有利于认识单词并在阅读时扫除生词障碍60%;不好,太多单词一次性学习很难记30%;无所谓10%。
⑥你如何记单词:死记硬背40%;联想语境法28%;拆分单词法30%;其他2%。
大多数高三教师词汇教学还遵循传统的授课方法,运用单词表教学法的占多数,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活动开展不够,但学生对学习能力提升的需求很强。因此,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迫在眉睫。
2.听课调研。高三专项听课调研中发现以下问题:
(1)教授记忆单词方法单一,以死记硬背为主。
(2)檢测方法单一,以听写方式为主。
(3)运用方法单一,以汉英互译、练习题中理解为主。
(4)词义学习方法单一,以提供重点词义,学生被动记忆为主。
(5)能力培养缺失,没有学习策略指导,仍以机械识记为主。
三、高考词汇命题的特点
1.每年单项填空题均有词语辨析题。
2.每年阅读理解题均有猜测词意题。
3.课标卷比全国卷词汇要求高。
四、高三词汇的教学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技巧。 关注学生对词汇的学习策略指导和运用能力培养,如学习构词法拓展词汇。高考试题有大量的派生词、合成词、转化词,学生不会构词法,就会在理解上产生困难。检测词汇可采用选词填空等语言运用型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
2.加大阅读量,提高单词复现率。挑选结构严谨的语篇增大阅读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增加语言输入量,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词汇和提升猜词能力。
3.建立词块学习理念,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备课中应树立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归纳词块的意识,以词块为单位进行高频词复习,以话语片段为单位掌握和运用词汇。
4.研究高考,明确重点。分析高考试题对词汇的要求和变化,明确学习重点,提升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焦作市基础教研室)
9.白色鸟 教学建议 篇九
白色鸟 教学建议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小说通过描写两位天真纯朴的少年在河边尽情的嬉戏以及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和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歌颂了美丽、纯真的自然与人生,批判了残酷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题目“白色鸟”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手法的体现。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也象征了宁静、和平与自由,小说中白色鸟这一形象已不仅是自然界中美好的物象,更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社会与人生的象征,描写白鸟戏水的美丽画面,暗示着作者对安详、自由、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作者借白色在传达着自己的理想。
二、事件和场景的描写
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脉落并不十分突出鲜明,而是着力表达一种感觉、氛围。事件场景有:少年河边挖马齿苋、扯霸王草、弹弓射水面、智力测验、划水比赛、捉蛇偷觑水鸟。事件场景的描写,把人们带入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之中,反衬了十年**给原本平静、详和、幸福的生活带来的动荡、不安与痛苦。
三、穿插写“外婆”的.作用
文中外婆莫名其妙地从城里打起包袱来到乡下,外婆叮嘱白皙少年与黝黑少年玩到天黑回家,不让白皙少年睡午觉等。外婆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写外婆,间接地揭示十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天奈。
四、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文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象征。那片河滩象征童年,那股野花芳香象征童年,那片“汪汪的”、“无涯的”的绿芦苇林象征童年,那轮“陡然一片辉煌”夏日的太阳象征童年。这些象征中,最核心的一处便是以“白色鸟”来象征两个少年,象征了两个少年的美好,自由自在的童年。
10.英语教学 评价建议 篇十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用 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语言优势情感态度等根据学生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正对性、层次性、多样性 2.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以引导为主中学可以讲解培训学生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介绍等。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校的实际需要学生现有水平课时安排等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删减。但对教材的补充和删减不能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尤其不能为了考试而进行删减。6.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要光靠多媒体黑板、简笔画、卡片、实物教具、教学挂图等充分利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7.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角色表演话剧朗诵、唱歌比赛、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加学生运用、体验语言的机会。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8.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要求此版块是全新内容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努力适应英语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1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素养。2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3开展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主题教研 评价建议 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评价的多元化以往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新的评价机制正在形成评价者的多元化是评价机制变革的标志。区域教研、联盟校、学生自身、合作评价校际联合、家长等。评价的多样化以往惯用纸笔测试的形式现在出现一些新的评价方式、方法如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口头报告、小组活动等。评价的多维化
11.“圆柱的认识”教学建议 篇十一
一、圆柱的认识,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为教学时直观演示和操作做准备。教学由列举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再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
当学生认识了这些实物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这些特征的实物,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头脑中圆柱体形象的储备,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感受圆柱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圆柱的特征,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圆柱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圆柱体的实物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各是什么样子,再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特征。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结:圆柱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侧面是一个曲面。
探究圆柱的高时,教师可以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让学生用直尺或三角板(演示)测量两底面的距离,从而得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尤其要注意的是圆柱的高要同时垂直于上、下两个底面),所以,圆柱有无数条高。
在探究圆柱的特征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硬纸的一条边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这是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此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最后通过完成教材第11页例1后面的“做一做”巩固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三、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实物,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在哪里,再启发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竖直剪开圆柱体罐头盒的商标纸,通过操作让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也许有的学生剪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这些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卷成圆柱后再打开,接着观察并思考: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形的宽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引导学生在分析、验证和比较中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最后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样让学生充分感知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学生充分探究的学习过程。
教材第12页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制作圆柱,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为后面探究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做准备。
作者单位
楚雄市苍岭镇竹园完小
12.“时间的计算”教学建议 篇十二
“时间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分、秒”中的内容。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钟面的相关知识, 会看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 (整时、半时、几时几分) , 会根据所给时刻拨时间, 初步了解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间的计算”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及“做一做”第1题, 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 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例2及“做一做”第2题,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教学一些有关经过多少时间的简单计算。例2情境图提供了下列信息:小明7:30离家, 7:45到校, 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 教材提示了从钟面上数格及列算式计算等思路, 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题编排的是一学生去商店的情境, 用生动的画面提供了两条信息, 即商店的营业时间和该学生到达商店的时刻, 要求算出还要多少时间商店才开门。
通过“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会计算某一事件经过的时间, 培养时间观念;逐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因此, 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进一步认识1时=60分, 1分=60秒, 初步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实际大小及其相互关系。
2.能区分“时刻”和“经过时间”, 会计算某一事件经过的时间。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该内容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关注已有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
在学习此内容之前, 学生已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 我们要了解、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与之融合。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熟悉的素材,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得轻松有趣。
为此在课前可布置学生调查以下问题:
1. 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有哪些?这些节目几点几分播出, 几点几分结束?
2. 你早上几时到校?下午几时离校?你知道自己每天在校几个小时吗?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了解, 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有关时间的知识, 在课堂交流中还能反映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 让学生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建构有关“时间计算”的新知识。
在教学例题时, 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灵活选择安排, 如, 周末小明做作业从早上8:00开始, 10:00做完, 小明做作业用了 () 小时, 也就是 () 分钟。教学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主动建构新知。
二、设计多样活动, 突破学习难点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另外, 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 和常用的进率相比, 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 这正是时间教学中的难点。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 需要在教学中开展多样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 认识、理解、掌握新知识。
例如“2时= () 分”。“小明早晨7:30从家出发, 7:45到校, 途中经过 () 分钟”, 这类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 动手拨一拨、看一看等操作活动来完成。
此外, 根据课前调查的结果, 让学生算算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 算算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等, 充分利用生活素材,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合理分层施教, 注重方法指导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 如学习所需时间、思维方式、学习结果等。例:小明早晨7:30从家出发, 7:45到校, 途中经过 () 分钟。这种问题, 有的学生一看就知道答案, 有的学生需要算45-30=15 (分) , 有的学生还需要借助观察钟面才能得出答案。在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练习中, 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 由浅入深地安排一些比较灵活的有关时间计算的习题, 如课本第62页例2后面“做一做”第2题:“商店早上9:00开门, 晚上8:00关门, 一个同学 (早上) 8:40到商店门口, 需要等多久呢?”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第4题的第2小题, 看钟面写时刻, 再分别算出两个时刻经过的时间。又如:“一场足球比赛于5:00结束, 共踢了90分钟, 这场比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这几道题目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练习时出错率较高。对于这部分练习, 在指导时一定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 “错误”尽量放手让学生辨析, 自己纠正, 教师适时指导。
下面以“4:50到5:25经过了几分钟” (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第4题的第2小题) 为例提供几种解决的办法。
方法一:看钟面数格数。
钟面上每个大格是5分钟, 从4:50开始, 每数一个格子加上5 (即5个5个地数) , 到4:55经过了5分钟, 到5:00经过了10分钟……到5:25经过了35分钟。
方法二:分段计时法。
4:50到5:00经过了10分钟, 5:00到5:25经过了25分钟, 10分钟加上25分钟一共经过了35分钟。
(以下方法供教师教学参考。)
方法三:竖式相减法。
方法四:取整补差法。
4:50到5:50经过了一个小时, 即60分钟。5:25到5:50差25分钟, 60分钟减去25分钟是35分钟。因此从4:50到5:25经过了35分钟。
对于方法一和二, 教师可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介绍, 通过练习使学生扎实掌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渗透惜时教育, 增强时间观念
13.英语学科教学建议 篇十三
为了应对教育部近期出台的高考英语科目评估方式改革和切实实现我校培养迈向未来的国际精英的教育目标,我校英语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英语学科教学以及相关教学活动为了实现学科特色和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能力,更加强调英语的社会功能及其工具性,根据许校长对英语学科的长远规划,需要深化英语科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尤其是提高我校初中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现就我校初中和小学学部进一步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为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也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 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确保英语课程的实施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落实课程方案,确保学生英语学习时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在九级目标体系中,一至五级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要求,其中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到的基本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三至四次教学活动。7至9年级分别完成三级、四级、五级目标,周课时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执行。各年级应该在开足、开齐、开好英语课的基础上,尽量给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氛围和时间,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学习英语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为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设英语听说校本课程(需要另立方案),凸显我校英语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校本课程可以很好地拓展知识面,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优势、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设“视听”、“英语口语交际课”等形式多样的英语校本
课程,内容可涉及英语歌曲、口语交际、英美文化、原版动画配音、短剧表演、课本剧表演等。
我校初中学部要特别重视英语听说校本教材的开发。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可以扩大学生课本之外的知识和学习空间。对其他优秀学校已开发的优质英语校本教材,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总结经验,丰富完善,创新呈现形式。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尤其是英语口语交际氛围。为此我校与美中国际教育集团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合作长期聘请外教(下学期4位,9月开学10位)为学生提供英语口语课,从而提升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成立相应机构(国际交流部,或者国际交流中心)长期设计规划和加强英语口语课程体系建设。3.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语言地道的课程资源对提升学生听说能力尤其重要。我校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如高一年级天天读播放的OMG美语,VOA Special English)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籍、杂志、报纸和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二、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课堂听说能力训练 1.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利用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灵活的方法妥善处理语言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在小学阶段,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坚强自信团结进取的健康品格。因此我们要注意各学部尤其是小学,初中两个学部的衔接以及平时的多沟通交流。切实落实好不同学部以及不同年级之间的顺利过渡和衔接。
2.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教师要具有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意识,了解语言运用能力的内涵,尝试各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介绍、描述周围的人和物,描述生活经验和经历,表达情绪、情感、观念,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完成具体的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与学生使用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内容、真实的语言和真实的交流形式进行交流,减少机械的记忆、模仿、背诵等活动,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
3.理清教学思路,合理设计听说教学活动
在听说教学中,英语教师要理清听说教学思路:一是在热身准备阶段做好认知与语言知识上的准备;二是在呈现阶段利用读图或视听方式通过情景创设引入核心语言,也可渗透对话中新出现的情景语言;三是在练习阶段,在呈现完整对话后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对语言进行操练和巩固强化,然后进行跟读、自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等练习活动;四是在运用拓展阶段通过设置任务型活动,让学生用语言做事情,提高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教师要注意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要重视课堂听说活动的设计。英语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要有明确的交流目的、真实的交流意义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活动应包括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过程,应使学生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整合,从而提
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活动应能激励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特别是能激励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
4.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听说活动并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听说活动。
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后的英语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听说能力训练要求,设计各种各样的听说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听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可从视听入门,先培养语感,培养兴趣,然后通过视听让学生积极模仿,再进行一些内容递进、形式丰富的口头练习,促使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在进行听的活动前,教师应明确听力任务,强化听力策略指导,精心设计听后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听说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在课上多听录音,并注意模仿升降调、连读和不完全爆破等语音现象。
5.使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良好听说氛围
英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扩大课堂语言输入, 营造英语教学气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小学起始年级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配以动作、表情或适当的解释说明, 必要时可用汉语点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开口, 表达中不怕出错, 乐于感知并积极探索尝试使用英语。对学生的提问、回答、小组合作、任务学习等活动尽可能用英语来组织。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
注重:营造合理的语境,做好充分的语言支撑和示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练、准备,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我,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6.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以阅读促听说
阅读不仅可以扩大语言输入量,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拓展文化视野,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也大有裨益。小学学部须落实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三、四年级能在图片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五、六年级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七年级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八年级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0万词以上;九年级课外阅读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为此,小学初中可以开设英语阅读课,帮助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材料(如英语报纸,杂志,英语著作简写本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采用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学习内容。
三、创新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水平1.构建竞赛活动平台,展示学生听说素养
为了切实展示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学校或者学部应大力开展英语竞赛活动。如我校可设立卓同教育集团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此项活动拟每学期举办一次,分别设立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初中组,必要时延伸设立幼儿组和高中组, 通过
初赛、复赛、决赛选拔优秀选手,并对其进行表彰。成绩优秀者在升学时可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同时也是为每的CCTV英语风采大赛选拔选手和做长期的系统性的赛前准备。最短争取在一年之内有我校学生能够入围省级一等奖,最好能够进入央视。
各学部,年级,或者班级(同层次)也可以组织开展学生英语能力综合素养展示活动,展示活动须涵盖听、说、读、写、演、唱等不同层面内容,让学生各自亮出自己的特长和综合素养,力求形成百花齐放、百“生”争鸣的局面。2.组织特色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结合遂宁(安居)经济文化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各类型课外活动。可以采用班内选拔、班级对抗、年级PK、校内大赛等形式,组织拼词、书法、唱歌、讲故事、短剧比赛等活动;可以开展英语角、英语墙报展示、演讲会、英语展演活动、英语主题班会、校园或班级刊物、英语作品展示会和英语进社区活动等交流性课外活动;可以举办英语故事会、英语文学社、英语剧社、英语合唱团、英语读书俱乐部和英语书画协会等社团性课外活动;学校还可组织综合性活动,如英语文化节、英语开放周、美国文化周、英国文化周等。还可以由即将成立的国际交流中心开展有组织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如体验美国夏令营,体验英国冬令营等。
四、强化教学能力,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化英语师资队伍。各学部应重视对英语教师的师资配备,选取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充实到英语教师队伍中来, 实现英语教师专业化。
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如平时集体备课,教研节导学案编写大赛,赛课活动,翻转课堂培训,新教师培训,邀请名优教师座谈,专家教授开讲座等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还可以结合自身优势, 年级为单位实施初中和小学学部英语教师口语培训工程。培训可采用周末授课或暑期集中方式,力求在提高教师听说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强化他们听说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把外在发展需求转化为内在发展需求,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来应对外在发展需要。培训中要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培训标准和内容,包括听说训练的目标、听说训练的内容、听说训练的方式、听说训练的评价等。注意突出听说训练的特点,通过集中培训与个人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反思和质疑能力,促进听说技能的提升。
要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大力提升英语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每一位英语老师都应具备英语教学相关的教学技能。为促进教师大范围地提高课堂教学技
能,要积极组织英语教师全面锻炼课堂教学技能,并且适时组织各学部各年级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内容可涉及课堂教学相关技能,如听、口语表达、简笔画、板书、唱、读、写作、教具制作、教学设计等。优秀教师将择优推荐参加区、市、省、全国教师技能大赛。
同时应组织邀请专家团队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逐步建立有我校特色的英语教师口语培训基地,实施初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达标工程,制定我校初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达标标准,开展英语教师口语达标活动。
五、打造英语校园文化,形成良好英语教学氛围
学校要加大英语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一批英语特色项目。1.打造立体校园文化,创建英语特色校园
学校要重视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使用双语标语牌和标记,设立学生英语作品展览、创办英语板报(也可以在班级展示栏进行展示,但是最好是设立单独区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可建立英语广播站,(也可以利用校园电视台这个平台由林红/杜林台长负责制作与学生学习,生活或者成长有关的英语节目),每天固定英语广播时间,培养一批英语播音员,给学生提供听的内容和听的氛围,也给学生提供英语展示的平台。要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英语故事、英语歌谣、英语歌曲、英语短文等,也可以播放高年级学生的英
语作品。学校还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师生英语活动。尤其是有多名外教联合参与的文化活动。
2.添置英语读物,拓展学生学习渠道
在图书馆和阅览室添置一些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高质量的英文读物或英文报纸,在教学区适当位置设立英语书吧,并开展校内、年级内或班级内英语读书交流活动。以此来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巩固学生课内知识,开阔学生英语学习的视野。
六、构建科学导向机制,创新多元评价方式 1.设置多元评价方式,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
优化评价方式(需另外特别拟定具体评价方式,此处可部分引进米敬黄主任编写的《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初中英语校本质量评估体系》),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强调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使评价在培养学生自信和保护学生自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实际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活动,及时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困难,为下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依据。教师还应积极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使学生通过参与展现自己学习进步的各种评价活动,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考查语言的使用,而不是知识的记忆。考查形式尽量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评价标准侧重意义的表达,兼顾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口试要重点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策略的使用。听力测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避免单纯辨音题等脱离语境的题型。终结性评价要以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为主,合理配置主观题和客观题。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不能孤立地考查知识点,更不能考查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初中阶段的终结性评价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选择适当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客观、公正、实用。
2.加强英语教学管理,切实强化质量意识
各学部,年级,备课组应当加强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观念,完善评价机制,采取有效的评价措施,支持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许校提出的要求,应该在各年级英语教学评估的学业教学质量调研中增加英语口语抽测。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开展学生听力口语测试,实行师生教学的捆绑式评价,学生的听说水平即是教师听说能力的体现,要将其纳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考核中,并在对教师的评估中突出分值和地位,以评价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3.加强督导检查,全面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建议】推荐阅读:
内控风险评估过程建议11-21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及区别10-13
教学质量评估制度08-20
小学教学评估汇报06-30
教学评估机构 20108-17
小学教学评估总结08-22
教学评估总目录08-31
小学教学评估工作汇报08-17
学校教育教学评估10-04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要点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