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备考总结(共12篇)(共12篇)
1.2022年高考备考总结 篇一
高考数学可以说既重基础又讲难度,一套高质量的数学题必然很好地兼顾这两点,因此我们在平时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二者的平衡,才能在难度波动较大的高考数学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小题大做”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在日常做题时更加夯实基础,但并不适用于考试。
很多选择填空题其实往往蕴涵着一些常见的思路、结论,对于大题的解答很有帮助。大题里的难题一般有两类,一是几种基本点的综合,二是一种不易想到的特殊思路方法。如果做好了选择填空,很明显第一种难题将不再困难,而即使面对第二种题目,也会因为长期练习而思路方法比较灵活,且更容易写出一些正确的步骤获得分数。
2.2022年高考备考总结 篇二
一、考题分析
2011年的广西作文高考题涉及诚信的话题, 而“诚信”类作文, 曾经两次出现在高考作文中。2001年, 以一个年轻人过河的故事引出“诚信”的话题, 今年则从彩民垫资购买足球彩票中奖引发的讨论作为审题材料。2001年考查的“诚信”属于话题作文, 2011年考查的“诚信”属于新材料作文。虽然都是“诚信”, 但2011年的考题更胜一筹:
1. 范围更为开阔
这个题目, 因为有了对彩票中奖事件的问卷调查, 所以涉及的范围比2001年的“诚信”更为开阔。比如有19.9%的人没有选择, 没有选择可能有各种想法, 因为为别人垫资购买彩票收益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也折射着我们许多行业法规不健全的现象。考生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写作。
2. 现实针对性更强
这些年来社会上的各种不诚信现象愈演愈烈, 随着打假反腐扫黑力度不断加大, 牵扯出的社会丑恶现象也越来越多:从三鹿问题奶粉、双汇瘦肉精, 到最近的食品添加塑化剂;从高校代写论文、学历造假, 到虚假代言;从运动员年龄造假, 到足协黑洞, 到官员腐败……所以考查这样一个主题应该是具有现实针对性的。
3. 教育性更为鲜明
这些年来, 不少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 对大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许多缺失, 不少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蚀严重,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在这样的背景下, 有关“诚信”、“利与义的选择”这样的作文题出现在高考中, 可见其教育性非常鲜明。
二、问题分析
从2011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情况, 也可看出考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理解能力低下, 审题立意偏颇
“诚信”类作文, 曾经两次出现在高考作文中, 因此出题者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做人一定要诚信。但是仍有学生片面理解题意, 造成审题偏差。例如有的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找出一个词语“选择”, 然后空谈“选择”, 并且所谈“选择”内容与店主选择诚信、良知、道德无关。还有的学生无视材料中心, 干脆论述如何买彩票, 如何消费资金, 论述如何碰运气等等。这些审题都被视为脱离材料内涵, 偏离题意。
2. 素材积累匮乏, 叙事议论粗糙
很多考生写议论文还是采取观点加材料的加法运算形式, 不能很好地进行分析论证。如有考生说:“一个缺少诚信的人, 很难想象他怎么能在世上混。”这类文章既无鲜明的观点, 也无典型的论据, 更无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 只有主观的假定与想象。有些考生, 只会贴标签, 根本不会分析论证, 文章虽有观点, 也能举出证据, 但只是停留在材料加观点的形式上, 两者之间缺少必然的逻辑论证。
3. 内容表达空洞, 认识缺乏深度
对诚信的理解过于泛化, 不能涉及某一具体的方面去写, 只泛泛地写诚信对人们社会生活的作用, 导致内容空洞, 认识浅薄。有些学生虽然也能关注时代, 结合社会现实立意, 但也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列举层面, 很少能够进行有深度的分析, 也不能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
4. 书写不够规范, 字迹难以辨识
有的考生字体潦草、笔画过细、字体太小导致难以辨认, 随意涂抹, 感到某一段写得不理想就胡乱涂画掉, 推倒从来, 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得分比同类水平的作文偏低。
三、作文备考建议
1. 审清命题意图, 明确审题意识
“文章合为时而作”, 高考作文必然要感应当今时代脉搏。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力图引领考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思考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也就要求学生在审题阶段就明确意识到:作文应当展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分析力、体悟力和批判力, 使之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任何高考作文出题者都不会仅仅着眼于写作技能层面的考查。出题者会力图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情感体验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考查考生的人格建设、道德观建设以及社会价值观建设情况。因此, 在审题时, 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 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 审清材料中的情感倾向, 即材料中所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
2. 注重文化积累, 学会具体表达
叶圣陶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 是一种准备功夫。”在高考备考阶段, 我们要带着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去读书, 并且也要把自己平时的阅读素材做一些整理。所以这时候的读书就要“专”, 即专注一个名人, 钻研一部名著。在备考阶段, 我们可以圈定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名人或一部名著, 对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 掌握其重要经历, 熟记并理解他 (她) 的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 (重点落实在名句名篇上) , 这样必然有助于我们写好高考作文。同时, 我们还可以从媒体上得到素材。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信息, 不能全盘吸收, 而要有所取舍。从高考备考的角度来说, 抓住一个热点话题, 尤其是兴趣比较浓厚的某个领域的热点话题, 进行认真细致的追踪, 也是积累素材的不错选择。
3. 关注社会问题, 增强社会责任
多年以来, “以作文促做人, 以做人促作文”是高考作文永恒的主题。2010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以漫画“猫吃鱼的故事”为材料, 考查的是坚守职责、不忘传统;2011年全国卷2有关“彩票”的新材料作文, 围绕“金钱”与“诚信”二者展开;2012年全国卷1“放下包袱挑秧苗”的材料作文, 考查学生关注内心、勇敢面对生活;2012年全国卷2则以“一个负责任的油漆工”的材料作文, 讲的是责任与感恩的问题。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与关注社会问题、学会处世做人有关。因此, 在作文中需要学生从宏阔而高远的心灵视野出发, 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 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作文中, 不就事论事, 尽量用高的眼光去看, 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
4. 语言明白晓畅, 严格训练卷面
3.一年高考,三年备考 篇三
关键词:化学高考;教学策略;延伸课堂;教材为本
化学是高考的拉分大项,化学成绩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录取。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把握高考脉搏,巩固学生的化学基础,用三年时间为最后一年的高考奠定扎实基础,为学生的高考保驾护航。
一、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多时,高考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未与时俱进,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顾现今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师讲得大汗淋漓,底下学生有记笔记的,也有看手机的,还有睡觉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忙碌又冷漠的表情,看不出一点对化学的兴趣。这节课讲的知识点,下节课可能就忘记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老师忙着上课,没时间管自己,大部分学生靠打小抄应付考试。
提高考试成绩,仅靠课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上课时盲目地灌输知识点,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看起来教了很多,其实收效甚微,还极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者,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再加工,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题型就会卡壳。教师要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讨论的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学生结合初中阶段学习过的金属知识,想一想生活中的常见金属遇水、空气会发生什么变化?联系教材内容,与同桌讨论,思考活泼金属能否做氧化剂,并说一说为什么?新课改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放手,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下也能自觉学习,拓展化学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守“旧”求“新”,科学安排复习
总复习对于高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能否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化学复习,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尤为重要。教师在组织复习时,要遵循守“旧”求“新”的基本原则,对高考信息进行准确研究,为复习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旧”指的是过去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每年的高考试题,是研究考试规律的重要参照物。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总体呈现出连续、稳定的特点,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出题方向,试卷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动。教师要深入研究近几年的化学试题,理清复习思路,把握考查的总体方向,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考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观察,能了解学生对高考题型的掌握情况,及时获得复习反馈。学生也能熟悉高考模式,避免出现怯场的现象。
“新”指的是《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考试说明》相比,现在使用的《2017化学考试说明》已经有了一些新变化,考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重难点的变更等。教师要合理使用《考试说明》,重点把握新增加的考查要求,因时制宜,调整复习重点。课程标准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教学的总纲。教师要关注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深入研究课程方向、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以及难度和比例等变化,在复习过程中增加研究性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新科技、化学史等材料,进一步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三、以教材为本,合理利用其他资料
面对高考,很多教师和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迷信学科资料,忽略教材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高考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指的就是教材。将大量精力花在课外习题上,只是本末倒置。一切教参和习题都是教材内容的深化,高考最终也要回归教材。
教学要突出教材,注重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在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为知识主线,让学生学会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参材料不是不能用,而是要合理使用,过犹不及。教学始终应以课本为参考研究高考内容,找到试题在教材中的延伸点,使化学知识的教学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细节决定成败,面对高考,教师和学生一点都不能掉以轻心,化学式的书写规范、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化学语言的准确表述都对考试成绩有决定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紧跟高考动态,有策略地组织化学课堂活动,做好备考工作。
参考文献:
4.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篇四
——2011年高考备考工作总结
高三年级主任 彭万江
2011年高考悄然降下帷幕了。在市教育局和市教科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超前决策并直接指挥下,全体高三教师肩负使命,崇尚荣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再次创造了难以想像的高考奇迹,抒写了江汉大地教育神话的新篇章。2009年我校在全市中考前1200名之后招收正取生792名,2011年高考——全校上重点线人数达500大关,上二本线1150人;理科600分以上高分160人;理科培优单班68人有59人在600分以上;文科全市前10名有7人在我校,文科全市上重点线人数有一半在我校;金雅玲同学获全市文科应届生第一名。当我们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回首我们走过的路程的时候,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三年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一路风雨,一路艰辛,我们终于创造了仙桃一中高考历史的新高峰。如果要说一点成功经验的话,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将基础、落实、规范、效率进行到底”。现将我们年级的高考备考工作汇报如下:
一、整体部署,科学决策,宏观划分复习阶段
按照惯例,我们从宏观上把高考复习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从2010年9月到2011年2月底为第一轮复习时间。
第一轮复习称为基础复习阶段。高考成败,第一轮复习备考是关键,得第一轮复习者得高考。这个阶段的教学原则是:抓纲务本,把准标高,章节过关,平稳推进;规范训练,矫正习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将基础、规范、落实、效率进行到底!这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过关,教学要求是:低起点,缓爬坡,全覆盖,高要求,实现“双基”过关。主要强调“全面”、“系统”两点。
2.从2011年3月至4月底为第二轮复习时间。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阶段,是高考复习中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也是高考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重点解决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确定专题。经过本轮复习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知识交汇点上选择训练题,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扬优补弱,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提升。
3.2011年5月到6月初为第三轮复习时间。
第三轮复习也就是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本轮复习要重点解决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考场适应能力。在这个阶段中,一般以模拟考试为主,通过模 拟来练兵,对试卷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强化复习的效果。要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和情绪调节工作,实现学生知识准备和竞技状态的最佳化。
二、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强化教育教学的常规过程管理,向课堂教学和过程管理要质量。
1.强化备课环节,要求备课做到两个针对,即“针对高考”、“针对学生”。要既备知识又备学生,备课时讲究实效,注重知识的体系性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层级性。提倡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着力提高复习课效率,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2.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上好每堂复习课是关键。一是要把握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把“温故而知新”作为复习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照本宣科,机械重复,要精讲多练,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理清知识体系,讲清知识规律。要真正了解学生,反复操练重、难点。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自主复习,独立思考,自学积累知识,积极探索规律,勤于动手实践。三是重视试卷或练习评讲课教学,不能简单核对答案,不能就题论题,要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要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关键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上课做到两个“中等”。即“面对中等生讲授中档题”,这是上课的基点;以此为准,两头延伸,狠抓基础,做到三个瞄准,即:瞄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解题基本技能;瞄准本班所有有希望上线的苗子生;瞄准高考中80%的易中难度的题目。教学中坚决摒弃难题,杜绝偏题,怪题。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审题能力,典型或重点习题的解题熟练程度与准确度,保证大面积提高成绩。[FS:PAGE]
3.作业:落实二查。复习过程中,学生课后学习以练为主,学生成绩提高的快慢、多少关键也取决于练习是否落实。因此要求教师加大检查力度,严格督查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练习。落实二查:一是严查课后作业和练习册的完成情况,特别是课堂上要处理的内容,上课(前)时任课老师要全部或随机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二是严查考练试卷,检查试卷在老师批阅、讲评后,学生是否进行纠错和总结。
4.讲评:重时效性、有效性。练习与考试重视反馈的时效性:教师在每次讲评前,要统计正误率、分析学生出错原因;尽量避免题题过堂,但目中无题、目中无人;只对答案或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只怨学生不审视自己;只面向全体不个别面授等现象的发生。科任教师督促并帮助学生分析每次测试的错误,建立“错题集”。将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纠错均记录在案,便于今后随时翻阅,最终破除思维定势。第一轮复习中作业以小练习(45分钟章节小题)为主,随练随评,反馈及时,要求不超过24小时;单元过关测验后每单元复习结束后,由备 2 课组统一组织,反馈有效,要求不超过48小时;年级组织的综合考试集中两天考完,反馈及时有效,要求不超过72小时。
5.全体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历年高考试题,把握其精神和考试方向,研究考什么、怎样考。落实教师“下水”工程,先做题,后选题,提倡教师自己编题,剪刀加浆糊,尽量不原封不动照搬成套试题,坚决做到学生做的题都是精品题,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6.强化练习环节的“四必”:有发必收、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究。对学生当天的作业、试卷力争当天阅完,确保第二天的讲评,坚决制止不批阅就讲评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将对象生的错题进行统计,为练习讲评提供依据。积极倡导满分作业、满分试卷,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分分必争的意识。
7.实施教学常规不定时检查和检查结果的公示制度。检查内容包括备课、听课、作业批改和学生意见等内容,力争将问题发现在平时,尽量在备考过程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实施年级领导推门听课和不定期、有针对性的教学诊断调研活动。
三、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班组老师的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合力。
1.加强备课组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各科集体备课活动的时间,重点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交流和改进,平时在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讨论。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备课组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根据每次考试情况,班主任及时组织好科任教师协调会。班主任要提前准备好有关资料,重点要准备好各类学生的成绩档案,准备好班级学生(尤其是对象生)的学情调查,并将协调主题、协调会的时间地点提前通知到科任教师。班级协调不仅要注意教师之间的协调,还要进行对象生与课任教师的协调。
四、营造高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充分发挥班委、团支部学生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会议,指导他们开展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在各班级、同学之间展开学习竞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以考试为契机,鼓励班级之间开展竞争。每次大型考试之后,年级评选出功勋班级、功臣班级、优胜班级,并授牌,张贴喜报。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定期办好黑板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加强对高三学生的管理,要“严”字当头,营造一流学习环境,为高考提供纪律保障。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纪律及管理效率的考核。低重心管理落实责任,精细化管理严抓过程。
4.组织大型专题讲座和报告会。我们邀请2010年湖北省理科状元毛超同学来我校演讲;邀请心理学专家郑晓边教授来我校作心理辅导讲座,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FS:PAGE]
五、开展培优补弱工作,促进全面进步,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摸清对象生每个科目的实际水平,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出措施,并与家长联系,增强学生信心,克服困难,提高成绩。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培优补弱的工作思路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辅导为主。集中就是各班组将培优补弱学生集中起来,由科任教师进行讲座式的学法指导;分散就是科任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求科任教师对自己的帮扶对象要不定期主动了解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课内多提问、课后加强作业落实、尽量做到面批面改、指导建立错题集、建立成绩档案、掌握学生成绩变化情况,加强激励工作和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其成绩稳中有升。
六、加强思想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抓备考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并能为实现理想而去努力、去拼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当中。繁重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干脆走极端——放弃。班主任、科任老师适时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活动,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复习备考之路。
七、加强备考过程各项工作的检查落实。
高三备考过程各项工作在学校统一指导下,由年级蹲点领导、年级负责人、班主任和备课组长组织实施,力求每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每位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年级和所在班组能否完成任务,关系到所教学生的前程,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高三教师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发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艰苦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从严治教,加强管理,注重方法,营造和谐、高效、奋进的备考氛围,扎实做好备考各环节的工作,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的作风和勤奋的学风,确保2011届高考再创奇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三全体教师以他们辛勤的劳动,共同擦亮仙桃一中这张名片。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义平,三(27)班班主任,理科竞赛班,全班过重点线56人,居全市同类班级之首;熊远碧,三(31)班班主任,文科复读班,全班过重点线30人,一个班上重点人数比一个学校人数还要多;王庆炎,三(1)班班主任,文科竞赛班,过重点线人数28人,在全市文科竞赛班中获领风骚;郑学章,三(25)班班主任,理科B类竞赛班,过重点线30人,在同类班级中遥遥领先;曾清龙,三(22)班 班主任,理科普通班,过重点线12人,600分以上高分4人,在理科普通班序列中独占鳌头。……他们创造了仙桃一中高考奇迹,他们的事迹还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吧。
5.2022年高考备考总结 篇五
科学谋划创佳绩 精细管理谱新篇
——海口一中2013届高考备考工作总结发言稿
蒋 畅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3年高考已经悄然落下帷幕,在学校领导精心策划和正确领导下,全体高三教师精细备考,追求卓越,实现了海口一中高考成绩历史性突破:录取清华大学6人,北京大学2人,全省文科前十占3人,理科前十占2人,一本首次突破1000人,并刷新我校多项高考纪录,高擎标竿。当我们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回眸我们走过的历程的时候,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经历的是一路风雨,一路艰辛;我们赢得的是一路鲜花,一路掌声!现在,我最想说的一个词就是“感谢”:感谢学校所有领导对2013届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全体高三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提供的智慧支持!感谢其他年级老师对2013届的深切关注和紧密配合!感谢学校各部门对2013届的鼎力相助!感谢初中部领导和老师给我们送来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精英学生!在今天这个研讨会上,我没有一支生花妙笔让这篇总结完美,但是,我必须把我们这届高考备考中最真实、最有效、最难忘的细节呈现给我的领导和同事,以哂大方。第一、高考致胜必须服从学校全局、谋划三年规划
我们紧紧围绕厉校长提出的“严管理,有特色,出名师,育英才”的思想,用全体教师的智慧科学规划三年工作。
“关键在高一”。当我们接受2013届管理工作时,我们不畏困难,坚持三年一盘棋的工作思路,把高一作为高考备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改变学生思维方式、改变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敢为人先的优良作风,成为我们高一的工作主题。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怎样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从高一开始,我们就教给学生规范、责任、乐观、进取,以非常严格的要求形成优良的年级氛围,我们进行的高一军训无论是训练要求还是训练效果可以说是近几届最好的一届。几个月后的校庆60周年庆典上,我们高一学生的大型团体操以其恢宏的气势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在“成长之旅”冬令营活动中,我们教会他们怎么面 1 2013年教学工作研讨会材料
对困难、面对挫折,怎么实现从优秀到卓越。
“决战在高二”。通过高一一年时间,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初中的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一个严谨文明、健康向上的年级级风初步形成,我们怎样在此基础上实现稳中求进呢?我记得我写过“致即将走进高二的孩子们”一文,我要告诉他们学会拼搏、学会规划、学会担当。于是,让学生严格规范、学会学习、培养能力、全面发展成为高二工作主题。我们按照高一初设定的用3个学期促学科平衡工作思路,精心布臵高二第一学期的尖子生培养工作,为以后启动培优工作奠定了基础。如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语文,我们在学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前,每个班建立了图书角、开展了国庆“歌颂祖国”诗歌朗诵比赛、开展假期读书竞赛活动,其他学科各班级成立学科兴趣小组。从班主任、备课组长、任课教师、尖子生学生全面参与到“促平衡、提能力”的年级主题工作中来。我们坚持在高二会考中高考科目不让路,甚至我们在高二放高考假前即将会考前安排了一次高考科目的质量检测,从长计议不为会考短期利益。高二一年时间下来,年级管理进一步加强,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尖子生群体基本形成,真正实现了高二平稳过渡、稳中求进的目标。
“成功在高三”。培养尖子生群体、文理科状元级领军精英,我们满怀信心地提出让2013届成为海口一中历史上最优秀的一届高三,作为我们高三年级工作的主题。怎样进行高三培优?怎样实现高效培优?我们坚持培优主渠道在课堂的原则,我们高三整个周六没有赶复习进度,而是六个学科每科一节,一节课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精品学案,并要求这些专题内容必须进入当月我们自己组织的质量检测中,检测后又进行再反馈再巩固再提高。年级建立尖子生成长档案,分析尖子生发展的不足和后期发展方向,密切关注尖子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加强尖子生指导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回顾高三一年,我们认为紧紧抓好学生管理和培优是我们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高考致胜必须创设优秀的年级文化、营造浓烈的备考氛围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关怀与指导,凝聚着全体高三教师的辛劳与汗水,一个年级工作的成功,需要一个优秀的年级团队做基础,需要一种优秀的年级文化来引领,丰收的硕果其实是优秀的年级文化的结晶与彰显。
我们这个年级学生人数多、层次复杂、分化严重,班级差异大,管理难度大,把一个年级带成什么样的团队、形成什么样的年级文化关系高考成败,三年时间 2013年教学工作研讨会材料 的积累,我们形成了独具“三大特色”的年级文化。
第一大特色是“一切行动听指挥”。首先是班主任队伍的统一指挥,我们坚持三年时间从严管理不动摇,始终把严管理放在重要位臵;我们坚持班主任是班级质量第一责任人不动摇,班主任必须旗臶鲜明按照年级工作布臵协调各科教学,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会议制度,每月一次班级科任老师联系会议制度,每月二次全年级统一的主题班会制度,高三一年时间,不管年级布臵中午巡查宿舍还是每次质量检测成绩的及时统计和分析都能够出色完成,有的班主任甚至不是自己的晚修和早读时间都陪伴学生、监督学生,年级有一支服从安排、爱岗敬业的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我们特别强调班主任对临界生的培养与升级,并将这一工作自始自终地坚定不移执行;其次是备课组长的统一指挥,我们坚持培优主渠道在课堂不动摇,始终把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思想作为课堂教学起点与归宿;我们坚持备课组长是学科质量第一责任人不动摇,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指挥能力,年级组坚持每周一次备课组长会议,要求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研讨按照年级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做到了年级布臵步调一致。一支训练有素、听从指挥、富有智慧的备课组长队伍为高考取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大特色是“团结协作”。首先是班级六科老师的团结协作,班主任在工作中聚全体科任老师之智、扬全体科任教师之长。我们坚持在班主任统一指挥下的优生导师制度,尖子生所有科目不拉后腿,坚持重点班以培养800分学生、普通班以培养一本学生为重点的方针不动摇,实施尖子生带动学困生,重点班评价主要关注尖子生吻合度,在班主任统一协调下,每月一次班级科任老师联系会由班主任贯彻年级工作要求并具体布臵、统筹安排,各科教师都立足于在四十分钟内出效益,使学生获得了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高三一年时间里,我们没有发现单科冒进抢时间现象发生,真正做到了班级六个科目齐头并进、班级六科老师携手共进。其次是各备课组所有老师的团结协作,形成备考合力。我们强调备课组集体的成功才是备课组所有老师的成功,倡导全体教师参与高考备考研究,年级组开展的一轮、二轮复习建模课堂竞赛,各组老师各抒己见;年级组开展的做高考试题竞赛,落实教师“下水”工程,先做题,后选题,坚决做到学生做的题都是精品题,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复习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为高考备考积蓄了能量;年级组开展高考模拟试题竞赛,建立备课组试题库,大家积极参加;各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考研究,注重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打整体战。年级 2013年教学工作研讨会材料
组参与学校活动更是团结一心,我们在高三的一年中夺取学校组织的年级活动五项第一!在我担任年级组长的三年中,我深深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激励我、鼓舞我不断前行!在这里我和马老师向2013届全体高三老师以及曾在这一届工作过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第三大特色“有章可循、争优创先”。一个优秀团队的构建首先从规范开始,我们为了加强年级管理,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如 《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价细则》 《2013届教学常规检查评分细则》 《备课组办公室卫生评分细则》
《2013届教师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 《高三质量检测优秀教师评比办法》 《2013届周末四环递进课堂培优要求》
这些管理制度使班级、备课组、科任老师工作有了考评办法,教师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且各项工作有检查、有反馈、有评价,使年级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了指导、激励的作用,高三老师脚踏实地,勤教乐导蔚然成风。一个优秀团队的成功需要不竭动力,这种动力就是要知道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中永无止境,年级组始终注重高考氛围的营造,通过年级师生大会(如每月质量检测表彰会、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年级每月一次的尖子生座谈会等)、年级每月一期 “成功在高三” 板报多种形式,及时报道年级高考进展和年级最新动态,鼓励同一个备课组老师之间既协作又竞争,引导班级之间、尖子生群体之间相互学习,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在今年高考中,我们所有学科齐头并进,没有一科掉队;我们鼓励尖子学生学无止境,不断攀登,我们所有上800分学生没有一个黑马,全部在我们培养范围内;我们培养了8名清华北大学生,9名学生过800,超越历史,创造了海口教育历史的又一个辉煌,海口一中不负海南名校盛名!在整个高考备考过程中,我们的高三教师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情节,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铸就了海口一中的辉煌。第三、高考致胜必须讲究精细管理、落实备考细节
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只有科学规划,才能循序渐进;只有做好细节,才能走向成功。
首先是备考过程的精细化。2013年教学工作研讨会材料
从宏观上规划好高考备考工作的四个阶段: 1.从6月到1月底为第一轮复习阶段。
第一轮复习称为基础复习阶段。高考成败,第一轮复习备考是关键,得第一轮复习者得高考。这个阶段的教学原则是:抓纲务本,把准标高,章节过关,平稳推进;规范训练,矫正习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这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过关,教学要求是:低起点,缓爬坡,全覆盖,高要求,实现“双基”过关。主要强调“全面”、“系统”两点。
2.从2月至4月底为第二轮复习阶段。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阶段,是高考复习中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也是高考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重点解决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集思广益确定专题。经过本轮复习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知识交汇点上选择最佳训练题,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注重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培养。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扬优补弱,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提升。
3.从5月初到5月底为第三轮复习阶段。
第三轮复习也就是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本轮复习的重点是实战训练和培养考场适应能力。在这个阶段中,我们首先安排十天学生自主复习,既让学生回归课本,为了让学生适应并且达到高效,我们采取4+6模式,既市一模前4天,市一模后6天,在此期间教师不讲课、不布臵作业;其次,我们安排15天时间模拟考试,通过模拟来练兵,对试卷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强化复习的效果。同时,我们在这个阶段中开展了考前心理辅导和情绪调节工作,实现学生知识准备和竞技状态的最佳化。
4.从6月3日到5日为高考考前适应训练阶段。
在这三天时间中,每个科目每天一节课,我们在4月开始就布臵任务到备课组,全体教师参与,精心准备资料,或重温经典或大开眼界,达到了考前热身的效果,让学生进入高考兴奋期,使他们有一种跃跃欲试、胸有成竹的感觉。
其次是备考要求的精细化。
从微观上做好高考备考工作的五个强化: 1.强化练习环节:主要做到严把四关。
第一:严把试题审查关。教师精心命题,备课组长亲自审稿,保证资料质量,2013年教学工作研讨会材料
由我签字方可印刷;
第二:严把试题发放关。试题必须在年级规定的时间发放给学生,年级负责六科协调,避免出现学科之间撞车现象;
第三:我们严把试题批改、点评关。做到有发必收、有练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对学生当天的作业、试卷必须当天阅完,确保第二天的及时讲评,坚决制止不批阅就讲评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将对象生的错题进行统计,为练习讲评提供依据。积极倡导满分作业、满分试卷,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分分必争的强烈的得分意识;
第四:严把试题诊断关。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必须找到错误原因,教师督促并帮助学生分析每次测试的错误,建立“错题集”。每次检测及时跟进诊断试题,对症下药,并且巩固到位。
2.强化规范作答:我们用三个月时间强调学生答题规范化,从高考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多次主题班会,提出年级质量检测答题规范要求,评卷中小错重扣分,中错不给分,大错给批评。可以说这为我们提高高考成绩提供了有力保证。
3.强化高效课堂:教育家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三年来我们坚持把这一理论贯彻在课堂教学始终,并把它作为评判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高考复习课堂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切合学情原则(起点)、符合认知规律原则(方法)、先练后讲原则(过程)、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原则(目标)。可以说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复习课学生练在先,教师评在后,总结要到位,坚持先勤练后精讲,把解题方法讲到位,把学科思想讲到位,把考试技巧讲到位。年级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每个月开展一次,备课组听课、评课活动几乎每周都有。我们强调教会学生自主复习,独立思考,自学积累知识,积极探索规律,勤于动手实践。我们要求做好“三个统一”,即教学进度、习题训练、讲授内容的统一。“三个贴近”,即贴近高考目标与高考要求、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心理以调动学生兴趣。“三个突出”,即突出知识基础,突出解题规范,突出能力培养。“三个加强”,即加强重点生的学法指导,加强重点生的心理调节,加强重点生的薄弱学科攻关。“三个研究”,即研究高考说明和高考信息,研究高考出题方向与特点,研究因材施教、2013年教学工作研讨会材料
促使学生进步的最佳方法。“三个训练”,即信息追踪题的训练,纠错诊断题的训练,模拟重组题的训练。
4.强化尖子生跟踪:班级尖子生培优实行导师制度,主要强化薄弱学科提高和优势学科拔高,一是课堂我们要求教学针对尖子生设计问题;二是课后了解尖子生学习状态,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面改;三是每次考试后教师分析尖子生出现的错误,针对错误进行强化巩固,尽量做到面批面改,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5.强化复习节奏调控:我们对第一轮复习阶段可能出现的“疲劳期”、第二轮复习阶段可能出现的“高原期”、第三轮复习阶段可能出现的“急躁期”、高考适应训练阶段的“亢奋期”进行了预先判断,并且采取了得力措施,“疲劳期”我们进行不怕困难、战胜自我教育,“高原期”我们采取分散学生过度关注成绩注意力,开展轻松愉快的活动,“急躁期”我们强调“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才能得胜利,“亢奋期”我们激励学生“做好最后奋战,胜利就在前方”,提醒学生注意高考细节,班主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我们在强校林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能够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是因为在高考备考时间上,抓住了一个 “早”字;在高考备考内容上,突出了一个“细”字;在高考备考管理上,体现了一个“严”字;在高考备考部署上,落实了一个“实”字,我们实现了高考复习工作由精细到精致,由优秀到卓越,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再一次衷心地感谢学校领导的科学策划和精心指导,感谢高三年级老师的忘我工作和辛勤付出!
同志们,2013年高考硝烟散尽,2014届的高三精英团队正信步走来,光荣与梦想,骄傲与自豪属于过去,未来有待我们继续开拓。为国植贤,让一中名扬四海;为校争光,让凤凰花艳群芳。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去面对激烈的竞争,以敢于亮剑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我们相信海口一中高考明年更上新台阶,我们希望海口一中的凤凰花一年更比一年红!我们祝愿海口一中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谢谢!
6.2010年高考文综备考经验总结 篇六
——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好。2010年高考尘埃落定,实行课改后的第二份文综试卷也揭开她神秘的面纱。面对这张试卷,对一年的复习备考工作我们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有艰辛探索成功的喜悦,也有走了点弯路的懊恼;尽管我们的看法还不太成熟,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点用处。
一.2010年辽宁文综试卷的特点。
今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北师大教授为宁夏,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六省区命制的试题来说,试题总体上是符合课标和课改精神的,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价值追求,明年使用这套试题的省份增加4个,至此,到2011年高考,使用全国课改文综卷的省份为:宁夏,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江西,河南,山西,新疆十个省区。政治,突出学生主体,彰显能力要求,总体评价:不追求新热,计算题哲学题是难点。2010年文综政治试题,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思想,学科特点鲜明,选取的背景材料不像考前模拟试题那么“热”和“新”,往年的背景材料多于今年,以避免政治学科步入时政化的误区。侧重考查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重点突出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建构知识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凸显问题意识,试题的开放性比往年大。试题难度梯次拉得较开,总体平和,选择题中的计算题、哲学题依旧是难点。
试题特点:综合性增强 尊重学生个性
首先,学科的综合性有所增强。
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不强迫学生接受某一观点。考生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得分。这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突破,值得肯定。
考生反应:貌似很简单 高分比较难
考生考完后普遍认为,试题不偏不怪,貌似容易,但要答得理想却很难。估计考生失误主要集中在第38题(1)第二问“如何解决煤矿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概括能力要求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难以达到命题要求。39题整体比38题难,这与39题重理性推理、思维跳跃性大有关。
复习备考中,应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在知识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落实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应考能力。
历史,试题难度下降 试卷导向明确
总体印象:过渡平稳组卷发生新变化
新旧课程高考过渡平稳,试题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组卷方式发生变化,文综历史试题第一次被放在试卷最后;材料中文言文阅读量大;文化史、社会史考查比重小。试题亮点:特点鲜明,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是注重活学活用,强调从教材知识到课程知识的转变。
二是强调历史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当今社会改革的利益交割等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第44题就通过唐代食盐官营和专卖制度的改革推动利国、利商、利民等实现和谐社会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深化经济改革必须处理好利益相关各方的关系;如第46题,考查在复杂的国际化环境中中国如何合理利用国际规则与世界打交道、维护国家利益,与试卷里所涉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的试题,在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的考查上异曲同工,都很有现实意义。
三是关注学习方式转变,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考查。如第35题通过中日立场差异 1的辨析、第40题第3问通过中英背景差异的分析,要求学生史论结合回答问题;第47题第2问关于曹操的评价,回扣了“曹操墓”的热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正确运用史观、方法等更高层次的历史素养解答问题。
四是体现世界视野,在世界大背景中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如第40题以中英向近代社会转型为切入点,思考中英两国不同的发展命运,如此大跨度的中外比较试题,呼应了新课程高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要求。
创新转向:试题开放凸显多元化评价
从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体现新课程评价的创新要求,试题的开放性有所增加,如第40题第3问,设问相当开放,只有“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的答题要求,而没有提供参考答案。
试题的变化和导向,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备考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扎扎实实付诸行动。
教师必须强化课程意识,注重教学内容和视野的拓展,不能只教教科书,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背景材料、足够多的角度和观点,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使历史由知识升华为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等,获得富有生命力的人生智慧。
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从关注历史知识本身,转变为通过对历史的认识来服务人生,因此要特别联系社会生活,注重对历史的拓展阅读、深入思考、理解和判断,并运用正确的史观和历史智慧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师生共同转变备考行为,关切学生学习的生命成本,彻底摈弃死抠课本、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要借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信心,从根本上保障备考的有效性。
地理,凸显课改理念 注重素养考查
总体评价:难度适中 重在考查地理思维能力
试卷整体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注重对地理学科必修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以及选修核心知识的考查,但是灵活性加大、对能力的考查提高。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认识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其中,37题第(3)问设置开放性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对新课程教学中地理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不回避热点,但重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试卷结构:体现课改理念,设置选考题
选择题仍为11道,分值不变;非选择题总体分值不变,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选考题涉及选修模块中的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各1道试题,选考题赋予10分,地理科总分值仍为100分。
试题特色:更加突出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深度考查
试题更加突出地理学科“以图表为载体”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对地理学科核心知识的深度考查。试题设置有一定的“陷阱”,学生要能较好地完成试卷,应该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试卷整体看,教师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对一些基础知识的复习必须透彻、扎实,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训练必须落到实处。例如,选择题第3题,对中国降雨与天气系统特征的理解。要收集和整理各种有关的地理图表和素材,尤其要关注教材之外新视角的地理图表分析和训练,例如,选择题4、5题中的图2;选择题6、7、8题表1中的资本“走出去”新素材呈现的新观点。考前应加强对学生答题技巧的点拨,强化教师自身的知识提升,关注热点又不唯热点,例如,43题还应分析出风的效应。针对学生的一些“困难点”,应该在考前设置专题强化。选修部分不能独立教学,应该与有关必修知识相联系,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
法。试卷中并没有出现地球运动等内容,在备考中不能主观放弃,要依据考纲细致全面、客观地分析试卷的特征,科学备考。
考试命题的依据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由于课改后教材版本很复杂,除政治只有人教版一种版本外,其它一门课程多则有上十个版本,少则也有三五个,都凸显了新课程中的理念。从课程目标上看,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总之,新课改后的高考重点是考查能力,题目越来越灵活,对复习备考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2010年高考备考的一些具体做法
1、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明确不同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高三一开始根据学校的安排对整个复习备考做了整体性的计划安排。第一阶段,章节系统复习,注重基本理论,夯实基础。在第二阶段,综合复习练习,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专项训练,限时训练。在复习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理考点,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打牢基础。在第一阶段主要还是单打一,就是政史地搞好单科复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地理学科在备考复习中强化模拟训练,以区域地理为备考重点,注重整合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训练,提高了复习效率。历史学科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教学进度,把复杂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组,使学生的知识链从分散到集中,方便学生的记忆。政治学科注重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熟练掌握基本原理,为在考试中准确、快速调动和运用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无论哪一科,在第一阶段复习中,尽可能打牢学生的基础,强化他们的记忆。
2、认真学习落实《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不仅是命题者的出题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主要依据。切实提高复习质量就是要充分了解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并且把这些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融入到平时的复习之中。2010年考纲一出台,学校非常重视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学习,以此为契机,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考纲,并对比往年考纲,找出变化,明确增加和删除的知识点,尽量弄清新增知识点的原因,以明确考查知识的变化,以考纲为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把考纲中的每个考点、能力要求和考查形式落实到平时的复习中,准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不作无用功。
3、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解题的准确性。文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在两个半小时里,学生要不断地从三科之间跳跃式做题,必须做到,思维反映要快速,答题要准确,否则,就无法完成试题的内容。而这恰恰是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考试考后,总会说:老师,要是时间允许,这题我肯定会做完得分。在监考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比较喜欢“恋战”,不会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和技巧,影响考试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限时训练,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题量。历史、政治每周利用课堂10分钟的时间,做完12题选择题,并立即讲评;地理则每周一练,11题选择题加上两题综合题。同时,三科老师互相沟通,用同一种声音告诉学生:在考试中要注意答题的方法和策略,就是按顺序答题,先易后难答题,遇到难题要学会取舍,不抛弃、不放弃想法反而会影响会做的题。
4、合理科学的训练讲评,培养解题技巧。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地理科从去年11月份开始,坚持每周一练,落实单元过关。在最后冲刺阶段编出了学科“临门一脚”习题,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专门针对选择题进行解题技巧的专题课,使学生在解题有所启发,为迎考树立了信心。他还尝试着考试让学生自己交叉评卷的方式,让学生在互评中清楚怎么样答题给分,怎么样答题不得分,应该注意什么事项等等,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主观题的类型、答题角度、如何找到解
题的切入点做了专题训练,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在每一次综合测验中,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效率,我们都精心选择试题,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避免打击学生的信心。练习的讲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对习题和试卷具有普遍错误的在班上讲评,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考试完后,要求学生及时找老师面批,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加强学生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填涂规范要正确,书写要工整,书写字体大小适中,答题不能超出指定区域,答案形式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整洁化,以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分。
三、存在的问题
1、文综模拟训练时有时命题不够合理,如果某一科在限定的题量内题目难度加大了,或者题量密度增加,就会影响其他科答题时间。
2、在培养尖子生方面缺乏经验。特别是对处于高原心理状态的学生,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成绩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上去,所以尖子生不冒尖。
四、努力方向
1、重视和加强文综知识点互相渗透的教研和探讨,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合作,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教研和探讨,共同分析高考考查的角度和命题的方向。
2、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的关键是把知识放在灵活运用上,近年来的高考已反复证明,背诵的知识只是“知道”而已,由于没有自己的理解,便不是“知识”。凡只是“知道”的知识,都是没有“内化”的知识,不可能灵活运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需要在学习和复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模拟时政情境
文综试卷以热点作为素材创设情境,已成为高考日趋成熟的命题思路。这些试题既做到了对当今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的切入,又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时事(国内外重大时事和贴近中学生生活的事例)设置情境来进行训练,这样可以贴近高考命题思路,拓展思维空间,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领悟和创新,培养解题能力。
4、探索解题规律
高质量的训练是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知识间的规律,掌握解题技巧,但只有做到精选、精讲、精练,才能提高复习效果。精选,就是选择的习题(高考题最佳)应具有典型性,层次性,要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选题。精讲,就是要对那些典型的题目要变换角度,变换情境,变换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讲解。精练,就是练习要有层次,有效果,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使复习课的讲与练真正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和提高运用能力的作用。通过精选、精讲、精练,探索解题的规律和技巧,体会和感悟高考命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实战能力。
2010年高考硝烟渐渐的淡去,回顾一年的高考备考,有得有失,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前行。
凌源市实验中学
7.2015年海南英语高考备考策略 篇七
从命题思路来看, 2014年海南高考英语试题力求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
1. 题型的调整。
原来的语法单选题变为语篇型语法填空, 顺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该题和语法单选题一样, 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灵活运用语法知识。该题型只有10个考点, 覆盖面相对较少, 有些大的考点如从句在今年的考题中没有出现, 而且个别考点相对集中, 如非谓语动词考点就占了4个。
海南省今年第一次采用该题型, 在难度上持谨慎态度。从得分的情况来看, 是历年来语法项目得分最低的一年 (见下表) 。
但这种难度并不是由于题目的难度导致的, 而是因为考查类型转变。原来的题型更侧重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 而现在的题型却要求考生有很好的读写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再者, 该题型基本上杜绝了考生通过乱蒙得分的情况, 这无形加大了考生间得分的差距 (见图1) 。
2. 考点的变化。
(1) 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是一种补缺式障碍性阅读。与往年的考点设计主要以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 今年副词为6个 (1个介词短语, 其作用相当于副词) , 所占比例大为上升, 仅次于动词 (8个) 。这一变化, 使完形填空的信息类型更为丰富。
(2) 高考书面表达多年来一直都是沿用书信类应用文。今年的书面表达题由书信类应用文变成了新的“版本”---要求考生写一篇题为“十年后的自己”的征文。书面表达迈出新的一步, 这可能预示着今后的英语书面表达不会禁锢在某种固定的框架内。写作能力的考查变得更有层次, 更有想象, 更有深度, 对英语写作教学将有很好的反拨作用。
书面表达的这个变化对部分考生和高三老师有点突然。许多老师在复习时仍围绕着书信格式进行, 而部分考生也没有很好理解, 开头仍然是:I am writing to tell you what will happen to me in the future.结尾也是: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或your early reply will be appreciated.往年写信时套上这一开头和结尾都能得点分, 但今年不一样了, 所以今年书面表达的零分得分人数增加了不少。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 部分老师对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理解片面, 如:评分标准中对5档的作文要求“使用较复杂的结构和高级词汇”。的确, 书面表达的内容就这些,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准确地表达出同样的内容, 要判断其高低, 表达能力是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考生能否驾驭和准确使用比较复杂的结构, 是判断其表达能力的显性指标, 但不是越多越好, 一定不能忽略了文字表达的通顺得体。
今年高考书面表达要求写“十年后的我”, 那是让考生畅想未来的, 应该是一篇充满想象的抒情性短文。按理这样的文章应非常“感性”、富有柔情。但是部分考生套用了太多的所谓“万能句式”, 严重破坏了这种“感性”, 使文章刚硬乏味, 不够得体。然而今年海南省考生书面表达的平均得分为8.7分, 是采用新课标卷以来的最高分, 详见下表:
(3) 难度的调整。我省2014年高考英语的平均分文科为58.5分, 理科为67.4分, 为近五年来平均分最高的一年 (见图2) 。
但这是否意味着今后高考英语试题的难度会越来越小?现在下结论显然为时过早。从2011-2013年的难度变化来看, 高考试题的难度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的, 今年难度的降低应该是暂时的, 可视为变革阶段的一种平衡手段。
二、备考建议
1. 以不变应万变。
变的只是形式, 不变的是对能力的考查。“变化”也许是今后命题的常态, 这也是对应试的一个破解办法。任何形式一旦固定不变就会出现很多应对方法, 如这些年来书面表达一直考书信类的应用文, 于是就出现许多的“万能句式”“万能框架”等教条式的东西, 那不利于学生真正写作能力的提升。老师应该花时间去研读课标、考试说明和了解学生、了解考试对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 并针对学生实际, 采取有效的措施。如2014年书面表达的变化, 让不少老师体会到让考生花时间去记一些所谓的“万能句式”和“万能框架”等语言材料, 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数, 而应鼓励学生在积累写作词汇和不同题材的功能句式, 以及规范句子结构等方面下工夫。只要能力提高了, 任何形式都不是问题, 就像今年虽然突然变了方向, 但五档作文的得分人数 (1322) 比往年任何时候都多得多。新题型“语篇型语法填空”虽然平均分较往年减少了许多, 但高分段 (13-15分) 的人数却有所增加。有些学校从高一开始就急于进行“语篇型语法填空”训练, 这是很盲目的。
2. 找准复习的切入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起点, 有不同的水平。2014年全省1万8千多学生得分为40分以下, 但也有100多人得分超过140分 (见图3) 。如果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进行复习, 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效果。理想的高三复习课应该“成全”学生, 让学生重新定位, 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大多数老师对高考考什么, 考到什么程度有较清晰的认识, 但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了解不透, 无法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这是复习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水平, 找准复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3. 科学检测, 重塑学生自信。
进入高三, “教”的时间大为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周考”、“月考”, 以“考”促“学”, 这已经是各高中学校备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潜在思维是:只有通过“考”, 学生才会积极应对;只有通过考, 才会消除考生对“考”的恐惧。但是, 有谁对这一做法进行过考证?至今没有人研究过考试的频率、考试的内容、考试的难度对考生的影响。从许多一线老师反应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频繁的考试有点反感, 有不少学生在考试的时间里请假, 也有不少考生在考场上睡觉。老师和学校都应该深入研究每次测试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所选择测试的试题是否能更好地达到测试的目的, 也就是用来衡量学生的“尺子”是否科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有不少学生因为“统测”, 信心屡受打击, 以至于最后放弃学习。从高考得分分布的情况 (见图3) 也可以看出这一现象。
4. 有所侧重, 寻求突破。
例如, 历年高考书面表达的得分都远远低于总分的平均分, 使考生觉得书面表达高深莫测。其实不然, 书面表达是英语高考为数不多的主观题, 是唯一考生能“自主”掌控的题目, 尽管仍有12709个得零分的考生 (见图1) , 但这并不能说明书面表达难易, 而恰恰说明考生的“绝望”。往年在只要能写出“My name is Lihua.”就能得到一分的送分前提下, 仍有几千考生得零分的情况, 就可以看出考生缺乏的已不仅是能力, 而是信心。从评卷结果来看, 考生写作主要问题如下:
(1) 基本写作词汇缺乏, 句子结构不清, 写作信心不足。高考的书面表达只要有初三的英语水平就可顺利完成, 但有不少的考生连基本的写作词汇和句型都不具备。
8.2007年高考备考攻略(五) 篇八
提取关键词在考纲里并不是一个单设的考点,它其实是信息筛选和压缩语段这两个考点的一个综合,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它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
■能力提升指导
尽管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题型,但它涉及的能力要求在以前的相关考点中早有规定,只要大家掌握我们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解答起来,仍然可以得心应手。
一、研究语段话题
任何语段,无论是记叙、议论或说明,它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如:
例①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2005年高考全国卷)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这个语段谈论的话题是古籍修复的处境问题,“古籍”“修复”两个词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告诉我们古籍修复的处境不好,具体表现是事多人少,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人才”“不足”。
二、寻找中心语句
有的语段有较为概括的中心句,或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我们可抓住这个句子,顺藤摸瓜找到相关关键词,如:
例②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2006年高考广东卷)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最后一个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而“舍貌取神”又是这个句子的核心。只要我们抓住这个句子,找出“貌”“取”“神”三字的各自所指,就能轻易套牢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意象”“体味”“神髓”,再用上面所讲的话题法,找出本语段的话题对象——“书法”,另一关键词也便找出来了。
三、明确具体要求
并不是每一道“提取关键词”的题的要求都是一样的,有的还根据语段的特点有具体要求,并且,有的要求可能还比较含蓄。对此,我们就一定要弄明确试题要求我们提取的是哪方面的关键词,以防泛泛去找,劳而无功。如:
例③ 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2006年高考江苏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决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
(2)人学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要求分别提取有关“历史纪年法史学观”和“人学史学观”的关键词,我们就只能去寻找能表明这两种史学观特点的词语。这就意味着我们没必要到前两句去找。我们还要意识到,既然是两种对立的史学观,那两组关键词在语意上就应该是相反的。这其实是题目的一个隐含要求。分析至此,答案自明:(1)冰冷、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逻辑;(2)慈悲、戏剧性、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四、分析构段特点
每个语段的构成都有自身的特点,或总分,或分总,或并列,或偏正,或解证,或承接,等等。不同的构成,就意味着关键词的位置不同。比如,并列语段的关键词就常常分布在并列的各个层次中,而偏正语段的关键词一般是在正句之中,即“但”等转折连词所领起的后半部分。如:
例④ 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关键词,把它们组合成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话,作为这段文字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重庆市2006级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完全秉承商业电影模式的《指环王》成功地“加冕”了奥斯卡。商业电影,是当代流行的“快餐文化”的一种形式。听通俗歌曲、玩电子游戏、看美国大片、网上谈情说爱等都成了快餐文化的“经典”。快餐文化充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对于面临工作压力和个人空间日益狭小的现代人,有缓解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作用,虚弱的江湖恩怨和匪夷所思的打斗场面,着实让处在生存压力下的现代人放松了一把。但是,快餐文化的文化含量稀薄,蓄意炒作、相互复制是其特征。粗糙低俗的快餐文化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引起的“精神沙化”已经显现:形形色色的文化赝品,大面积地侵占了我们的精神领域,把我们的精神文化空间堵塞得水泄不通,“繁华的荒芜”成为现代人的精神病根,人们在接受快餐文化的同时,逐渐失去了高雅的品位,导致价值取向的迷失。
从内容上看,这个语段前后两个层次是分别就“快餐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作分析,但前后是一个转折关系,属偏正结构,表意自然在后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又以冒号为界分为两层。冒号后是具体列举“精神沙化”的表现。再结合话题“快餐文化”和题目中的“比喻手法”“一句话”“作标题”三个具体要求,就不难得出答案:快餐文化引起“精神沙化”。
五、关注层次(标点)变化
语段内层次的变化,在一些短小的段落中有时不是十分明显。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看看各个句子的主语有什么变化,整个语段有几个句末符号等。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变化的痕迹。如:
例⑤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2006年兴化市调研考试)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渡。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人的适应能力,更关心适应过程和方法的伦理性。调节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并非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当是促进人在道德上的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因而,放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这道题要求写出四个关键词,而整个语段正好由四个句子构成。再看每个句子的内容,第一句讲的是“道德健康”的出现对心理教育的影响,第二句讲的是“心理教育”的新变化, 第三句讲的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第四句讲的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四个句子四个陈述主体,各有侧重,又组成一个完整的语意链。加线的四个词语即本题的答案。
六、注意用词频率
有时,词语出现的频率也可作为我们答题的一个参考依据,因为有些时候,作者要对重要的内容或反复强调,或多方论述,或全面介绍,这就必然导致相关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如:
例⑥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湖北宜昌市200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十五”期间,全国妇联与政府部门联手加强城乡妇女教育培训和推动妇女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完成了三个目标,即培训200万下岗失业妇女,为200万妇女提供就业指导,多渠道帮助200万妇女实现再就业。同时建立了国家创业示范基地,组织了妇女创业师资培训班,发放了妇女创业循环资金,总结推广妇女创业孵化器、小额贷款助创业等经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妇女再就业信息指导中心,拓展了广大妇女的创业层次和创业领域。
这个语段中的“妇女”“就业”是两个高频词,这一点显得十分明显,这就意味着它们极有可能是关键词,而事实上,它们的确是本语段的陈述话题。而语段的中心是介绍全国妇联与政府有关部门在“帮助”妇女就业方面所作的具体工作及产生的效果。当然,后两个关键词——“帮助”“拓展”,我们还得借助其他的方法,比如层次分析、语意概括等,才能捕捉得到。
以上分类,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其实,在答题的具体实践中,往往要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有时甚至还不只这些,因为题目总是千变万化的。但无论题目怎么变化,我们都要牢记“压缩后的语句其实是一个关键信息的集合体”这句话,要确保提取的每个词语都承载着关键的信息。
■备考训练
一、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新华社杭州2月22日电(记者 余靖静)珍稀古籍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竹版今天在杭州文澜阁开印,已被预订掉三四十套。
据悉,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由杭州出版社与浙江图书馆合作整理出版,投入经费约2800万元,其中民资占80%以上。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徐海荣表示,影印本文澜阁《四库全书》将于2007年3月“出炉”,首印500套,每套约1700册,定价42万元。
此次文澜阁《四库全书》重印受到浙江商人及海外华商的青睐。一位在开印现场的华商说:“我起码要带10套去欧洲,让欧洲不仅知道中国文化,也亲眼看看我们的‘国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取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
据报道,“中国塑机之都”有望成为宁波的又一项“头衔”。前天召开的塑机行业会议就“中国塑机之都”创建活动作了部署。
我市拥有98家规模以上塑机制造企业,去年产值60多亿元,生产各类塑机19.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4.38%。在全国塑机产量排前10位的企业中,我市占了5家。结合这次创建活动,我市塑机行业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出各种用途、各类规格、节能、省料、精密、高速的、高技术、高附加的塑机产品。此前,宁波已经获得“中国文具之都”和“中国模具之都”称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下面创维集团宣布消息的主要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创维集团昨天对外宣布,正式进军半导体产业的晶圆项目。据介绍,该项目的产品方向为功率半导体器件,主要应用于绿色照明、充电器和家用电器领域,整个项目将于今年三季度开始基础建设,2006年下半年试产,其设计产能6英寸晶圆48万片,年产值4.3亿元。目前,国内分立器件市场中,进口产品依然占据了绝对多数,国内产品市场份额不足一成,需求缺口很大。国内半导体产业布局基本上以上海和江浙为中心,集中了全国约70%的生产能力。珠三角半导体使用量居国内首位,但能生产晶圆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国内有晶片制造能力的企业也就十来家。市场需求给实力企业进入半导体制造领域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创维集团同时宣布,该项目首期投资2.4亿元已经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杭州、重印、文澜阁、《四库全书》
二:宁波、创建、中国塑机之都
9.2022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方法 篇九
(一)客观分析学情和教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三语文复习,每年形式和内容大体相同,但每年学生都不一样,不能“一招包打天下”,要认真分析学情。在确定掌控了学情的基础上,灵活把握教情,不能面面俱到,学生能弄懂的知识点,提示性的带过,学生弄不懂的知识点,要和学生一起帮助其掌握,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认真客观的分析学情,再确定教情,一切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
(二)严格要求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许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的坏习惯,把语文课当成娱乐课和睡觉课,这种不良的习惯一直带到高三,对高三语文复习造成了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上的障碍。高三语文复习时,端正学生语文复习态度,强化语文复习备考意识,增强语文复习重要性成了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复习中,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任学生。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理解和感悟,老师不要过多去引导学生去靠近答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思考过程比答案更重要。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生硬宣读答案,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积极督促和检查反馈,这样,高三语文复习才会有效,甚至高效。
(三)防止前松后紧,虎头蛇尾。
一轮复习时,许多教师总会依照资料书上的知识安排按部就班地推进。其实,复习备考要通盘把握,宏观计划,知识点时间的分配要按高考分值的多少来进行。比如,三分客观题,我们就用时少一点,千万不要为了三分客观题大讲特讲一月多,甚至时间更长,时间要合理安排,分值大的用时间相对也多些,用时要有针对性,不能均衡用时。同时,要谨防一轮复习战线太长,太松懈,导致二轮复习草草收兵,造成前松后紧,虎头蛇尾。
有些老师把最重要的作文复习一直放到高考前一两周,高考前学生的心态和情绪上都会有很大波动,不能静下心来复习,导致许多写作技巧和写作实践都没进行,学生只能硬头皮上考场,作文成绩就可想而知了。结合几年高三作文复习经验,建议把高考作文的复习放到国庆节以后就进行,且计划用时间两月左右。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好作文。
(四)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考语文这几年都是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知识的积累为主线。复习重心要落脚在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上。突出知识的积累记忆,巩固知识的熟练程度,多让学生勤动口,多动手,好思考,善归纳的良好学习语文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可以把名言名句的默写背诵,让学生成立名言名句检查小组,制定背诵篇目,限定背诵时间,设置背诵要求,将高考需要背诵的64篇分散在各个时间段中化整为零,积累记忆,小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同学的,语文老师只负责检查小组长就可以了,效果很不错。关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应该精练经典的代表性的高考模拟题,让学生在训练中关注自己的得失和知识的漏洞,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上课前讲解一个类型题,在训练中,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总结纠错,每一知识点完后,听听学生自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解此类题时的困惑和问题,做一定量的类型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的,这一点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五)突出重难点,重点关注阅读和作文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高考语文试题模式已趋于稳定。但在各个题型中,阅读和作文始终是语文的重中之重。不能忽视这两个知识点的备考复习,阅读题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文学类文本小说和使用类文本人物传记(两选一)我们既要从方法上给与指导,更要从文章本身阅读感受上给予学生与帮助。
《高考大纲》对阅读题的要求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有用信息的能力,紧紧把握这根主线,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文本的信息的对照筛选能力。阅读试题要以文本为基础,以对照为方法,以细心为手段,反复训练,体会感悟。高考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
高考语文作文这几年都是新材料的题目,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的能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我把它概括为:主题,文采,书写。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在文章中处于核心地位,立意就是立主题,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文采是高考作文的提分和亮点的东西,学生背诵的名言名句和古诗词都可以适时用运到作文中给学生的作文增分不少。书写时高考作文的印象和脸面的问题,书写不工整是硬伤。在作文的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作文的技法和技巧,并不断地实践写作,这样,高考作文复习才有可能奏效。
二、具体措施
(一)整体规划,双线并进
1.课本复习与考点专项复习相结合。以考点专项复习为主,课本复习为辅。课本复习主要利用早读时间,考点专项复习主要在课堂上完成。
2.考点专项复习与写作训练相结合。一轮复习中,每两周安排一次写作训练。训练题目以近三年各地高考中反响较好的作文题为主。注重文体训练,力求达到“三基本”要求(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3.考点专项复习与名著阅读相结合。在第一轮复习中,每两周的周末,利用假日的完整时段进行名著阅读。建议每天阅读一本非长篇著作,并识记相关考点例题。名著阅读也可安排在相应两周的课余时段。
4.专项复习与整卷自测相结合。在第一轮复习中,每两周至少安排一次整卷自测。自测内容为__年各地高考卷。从实战角度出发,合理安排答题时间,提升解题速度。以“1分钟1分题”为基本尺度,尽量在90分钟内完成试卷非作文部分(分值一般为90分),留下1小时以上的充裕时间完成作文及整卷复查。
(二)历年考题,用好用足
要牢牢树立“资料质量决定备考质量”的意识。用好用足最近三年(甚至最近五年、十年)各地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功能。高考题本身就是最高质量的复习题。
1.高考试题的优势,重在权威。在科学性、严谨性、难易度等方面,其权威性是其他各类试题无法比拟的。
2.高考试题的特点,重在典范。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典型范例,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重要的示范性,是备考复习的重要标尺。做历年高考试题,领悟命题意图,熟稔解题技法,是掌握应答高考试题的秘诀。
3.高考试题的价值,重在经典。高考试题积淀得越多,命题规律的轨迹也就越清晰,前瞻预测也就越精准。
总之,最权威的训练题,就是高考真题;最有效的训练题,也是高考真题。
反复做多年来的经典高考题,品味这些题目中的巧妙。
(三)有效复习,重在课堂
注重课堂复习质量和效率,向每一个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要分数,杜绝无效复习。
当堂练习、练后即批、批后整理的“短平快”做法对语文复习最为有效。对语文复习课,我们要有这几个自我追问: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练习?练习后有没有及时地对照参考答案自我批阅?发现存在的问题后能不能及时(当天)地整理错题,总结得失?如果能做到,那么复习就是有效的;如果做得比较好,那么复习就是高效的。
我们要力争不浪费每一个四十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意识到,语文复习课确实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有一定程度提高甚至很大提高。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1、写作时间掌握在50分钟内写作文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50分钟内,并且要写完,宁可结尾很短也不要没有,否则会扣分。想一个新颖的标题,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千万别照搬话题当成标题。
语文基础不好的同学可尝试些短点的句子,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多调动脑中的文章库,使文章文采飞扬,但切不可堆积辞藻,要把握好度。
2、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语文阅读题,不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
3、理清文脉,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一、从人生的体会方面去思考,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生体验,人在这个社会上,满分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责任感,除却大的不说,自己对自己也是有责任的,其次是家庭责任感,再次是社会责任感,并且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责任感是不一样的,并且对于写人文主义这一方面的作文,更多人会更加关注,也会更加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喜爱。
二、从哲理思辨性去思考,作文能够写出深度那就是要从感悟和哲理方面去思考,去挖掘,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比如,成功和失败,这在表面上看起来,明显是对立的,大家都偏爱成功而讨厌失败,那么从哲理方面去思考的话,失败也未必就是那么痛苦,失败可以给人经验,让人从经验中再次找到成功的动力,并且失败了还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能再大意。如果作文内容能够反弹琵琶,那说不定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才是满分作文炼成法。
三、结合时代特点,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作文文时需要在平时的时候多关注一些时事,看一些报刊评论等等,这样有利于同学们站在时代角度去思考问题。
满分作文炼成法之四是同学们一定要注重作文素材的累积,不同的作文题材需要不同的作文素材,所以,对于情感,道德,科技,自然,还有文化问题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积累一些。积累的多了,作文起来也就有题材了,这是满分作文形成的基础。
10.2022年高考备考总结 篇十
高考物理考试重点预测
1.实验题中最后答案的有效数字要求非常严格,答题时对于题中要求取几位有效数字要注意看清楚。
2.警惕容易题目失分。考生在训练时解易题一定要将过程和结果写出来。
3.物理的大题部分基本是靠公式来得分的,考生要寻找关键点来列方程,列对了方程和公式就会有分得。
4.在最后几天里,建议抽时间到实验室去动动手,将往年的高考实验题部分的实验操作进行一遍。
点击查看:高考物理命题趋势
批卷内幕: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据近几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透露,高考评卷速度要求非常快,很多时候,改一道题平均只用几秒或几十秒时间,一个老师一天平均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卷子(只改其中一题)。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不是从高一升到高二那么简单。选拔,就要分出层次,而大学老师命题一定会突出能力、突出运用、突出思维的创新、突出方法和效率。从这个角度上说,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学生越是盲目地、大量地做“垃圾题”,越是心里没底。
为什么真正的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敢说某某点必考,不但因为是考纲上的重点,考试说明上的要点,而且它是容易抓住考生“软肋”的实用点。比如数学中函数性质、导数、概率准考,为什么?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升入大学后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
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2)相信第一判断:只有当你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尤为重要。
切记:每年高考选择题错误率高的不是难题,而是开头三个简单题。不要再最简单的地方,轻敌栽坑!
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
作图题:
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
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
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切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的读数历来都是考察的重点。
切记:选择题有8-10分是送你的,但你可能拿不到(单位、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保留几位、坐标原点等)。
(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所谓的安全不是对人来说,而是对仪器来说的】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误差从偶然和系统两个方面考虑,系统免不了,偶然可减小】,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计算题的答题技巧
(1)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每一道计算题,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审题是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搜索、提取、加工的过程。在审题中,要特别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如静止、匀速、
最大速度、一定、可能、刚好等。一个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要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否则,一旦做题方向偏了,只能是白忙一场。
(2)敢于做题,贴近规律。解题就是建立起与未知数数量相等的方程个数,怎样建立方程呢?方程蕴含在物理过程中以及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存在于状态或状态变化之中;隐藏在约束关系之中。应由题目中的物理现象及过程所对应的或贴近的物理规律,建立主体关系式。
(3)敢于解题,深于研究。遇到设问多、信息多、过程复杂的题目,在审题过程中,若明确了某一阶段的情景,并列出了方程。要敢于先把结果解出来,这对完全理顺题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情况下第二阶段的情景要由第一阶段的结果来判定,所以第一阶段的结果成为打通障碍的重要武器。
(4)答题要规范,得分有技巧
①简洁文字说明与方程式相结合
②尽量用常规方法,使用通用符号
③分步列式,不要用综合或连等式
④对复杂的数值计算题,最后结果要先解出符号表达,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2022高考物理将会考什么
一、考点没有变化,但“要求” 略作调整
1.“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由去年的Ⅰ类要求,提高到Ⅱ类要求。
2.“理想变压器”由去年的Ⅰ类要求,提高到Ⅱ类要求。
3.“气体实验定律”由去年的Ⅰ类要求,提高到Ⅱ类要求。
小好来科普同学们以上两个名词“Ⅰ类要求”指的是对知识的识记与了解,不需要深人理解;“Ⅱ类要求”指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同学们可对照着上面的变化,看看自己是否掌握了这个三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哦!
二、从样题分析,命题沿袭下面三个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一:
重视试题的基础性。重视考查基础,采用学生的熟悉素材、背景和语言,使学生运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展示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认知积累水平。采用熟悉的试题背景材料,通过不同的视角,更巧妙的构思,形成新的试题,让学生对试题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例如物理学史始终是考查热点。
发展趋势二:
重点考查主干知识。高频考点保持稳定。
发展趋势三:
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变的主题。注重考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试题,题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仅仅是载体,核心是突出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保证试题反映学科特点,贴近学科本质,从思想方法入手,以典型事件为背景或素材,考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今年物理命题趋势预测
(一)选择题部分
对比、和高考,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出现五次,包括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知识。这些作为高考普遍出现必考题型必定还会出现,而其他交叉出现的重复知识点如共点力下平衡分析,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速度图像、能量问题等也需要加强注意。
以前可能作为大题考察计算的万有引力,电磁感应等知识可能会受大题考察的限制而转移考查方式,加重在选择题中比重。
综合而言,除了上面所对比分析的作为普遍出现相对固定的考察知识点外(4-5题),由于新课改要求,使得必修部分计算题题量减小,其它不考计算题的知识点必定在选择中重点考察,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综合,万有引力及航天,曲线及圆周运动(计算题第一题考察部分)电磁感应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计算题第二题考察部分),需学生全面照顾到以防万一,重点电磁感应,共点力平衡和万有引力选择题。具体预测为:
1.选择题第14题,主要考查物理学史的识记及物理概念的理解,今年该题也应围绕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命题,主要关注物理量的定义,如比值法定义中的定义式和决定式的理解,物理量的单位、量纲的理解及应用等。
2.万有引力定律的考查在近十年的新课标理综考试中均有表现,除为计算题,其余年份均为选择题,从近几年的命题特点,今年应注重天体运行规律的理解。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的级别要求,从大纲卷到改为新课标卷时,就从原来的Ⅰ级改为Ⅱ级,高考中相关的试题在其它省份逐渐出现, 但在全国新课标Ⅰ卷中没有出现,理综物理学科21小题有所表现,今年在新课标的理综卷中这一知识点应有体现。
4.图像问题应是高考的热点,今年注重v-t图、a-t图及电磁感应方面的U-t图、F安-t图的理解与应用。
(二)实验题部分
1.实验题考查题型和知识点相对固定,力学部分考查相对基础,难度不大,电学实验部分考查方式相对灵活,难度更高,尤其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具体预测为:
2.DIS实验装置是高中物理发展的方向,在教材课后阅读材料中多次出现,如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等。蜂友们可加强这个专题的训练哦。
3.摩擦系数的测定,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功与动能的探究、验证机械能守恒的改进型实验等。教材和平常练习中出现的基本实验(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电表改装实验,测电阻实验,电表使用等)及知识点(电流表外接内接,滑变分压法限流法,器材选择等)需巩固以作基础性知识储备,特别是教材3-1第69页的电学黑盒问题值得关注。
(三) 计算题
必考部分:
此部分由于新课改变动,题量只有两道,考查相对固定,第一题为力学部分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综合,曲线及圆周运动和受力平衡)第二题主要考查电场磁场(带电粒子在磁场或复合场中运动)或电磁感应(线框模型或导轨问题)。由于动量部分作为选修出现,因此对于电磁感应中的双导杆模型中不再涉及(结合动量知识求非平衡状态下速度等问题),实际减小了电磁感应部分难度。因此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作为第二题压轴出现的概率依然较大,需引起重点注意。同时不能完全排除电磁感应考查的可能性,学生需同时注意电磁感应中线框模型问题的练习。
1.计算题第24题应是学生的主要的得分点,对比近几年新课标理综物理试题,今年应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相结合出题。
11.2007年高考备考攻略(十一) 篇十一
高考文言文从全国卷到各省市自主卷,无论命题形式还是分值分配,逐渐趋于稳定。2006年17套试卷文言文考查均由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组成,涉及到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文断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8个考点。其中实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两个考点17套试卷都设了题目,其次是虚词,共有16套题设定了题目,再次是归纳概括和筛选信息分别有14套和9套题设定了题目;鉴赏评价只有上海和浙江两套试卷有所涉及,文言句式也只有北京、广东、浙江三套试卷设定了题目。
由于选择题部分是计算机阅卷,笔者难以得到得失分分析数据,姑且不论,本文将只就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情况作出相关分析。
二、文言文翻译评分细则例析
下面以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3小题为例,具体解析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细则,以便后文准确而有针对性地分析考生翻译失误的原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1)小题参考译文: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译出大意给1分;“庙堂”“保”“资”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是指对原句的理解大体正确,也就是说,除“庙堂”“保”“资”三词以外的词语的翻译与整体句意无明显的相悖之处,个别词语的误译不影响大意得分。“庙堂”除“朝廷”外,还可译为“朝堂”“殿堂”“宫廷”等;“保”除“依仗”外,还可译作“有”“保有”“拥有”“享有”“享受”“有……保障”“依仗”“确保”等;“资”除“收入”外,还可译作“钱”“钱财”“财粮”等。
译文例析:①处在朝廷大堂里,不知道在外有战乱的危急,有(朝廷)的俸禄的保障,不知道耕田种地的苦。(大意正确,“庙堂”“保”译出,“资”没有译出,扣1分)
②身处在庙堂下,不知道有打仗的危险,手拿俸禄,不知道有耕种的辛苦。(大意正确,“庙堂”“保”“资”均未译出,只能得1分)
③在庙堂中,不知道战斗前阵多么急,在被别人俸禄时,不知道种田人是多么的苦。(“在被别人俸禄时”从语法上讲不通,从文意看违背了原意,使译文大意出错,三个关键词均未译出,不能得分)
(2)小题参考译文: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译出大意给1分;“捶楚”“所以”“护”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捶楚”还可译为“责罚”“刑罚”“鞭打”等,“所以”还可译为“……的原因”,“护”还可译为“遮掩”“庇护”“掩盖”“遮护”“袒护”等等。这道题难度相当大,有生僻且活用的实词。错得最多的是“捶楚”这个词,虽然在人教版第六册《报任安书》一文中学过(“被棰楚受辱”且课文下有注释),但考生还是完全不知“捶楚”是什么意思,往往凭想象译成“责备”等词。
译文例析:有了非常细小的过错,又谨慎小心地为楚国做事,之所以还能享有清正的名声,是因为有人袒护他的过错。(大意不错,“所以”“护”译出,“惜行捶楚”译错,扣1分)
(3)小题参考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译出大意给1分,“粒”译对给1分。“粒”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吃饭”“吃粮食”“吃东西”。
译文例析:①你们吃的是老百姓的粮食,百姓们也必须吃饭才能活,三天不吃,父子就会不存在。(大意有误,“粒”基本正确,得1分)
②当官的吃农民的饭,那农民是不是可以不吃饭呢,三天没粮食,就是父子也不能生存。(大意有误,“粒”也译错,不能得分)
三、文言文翻译失误原因探究
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例: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高考卷)
参考答案: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有的考生却误译为:大概说的是姓李的高级将领吧?“将军”一词为官职名,在翻译里属于保留的词语,但因多此一举以今义译为“高级将领”而被扣分。
2.以今释古 、望文生义。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2006年四川卷)
参考答案: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有些考生不懂“钟”在古汉语里有一种含义:容量单位,六石四斗为一钟。因《滕王阁序》一文中有“钟鸣鼎食之家”而望文生义译为:即使送给我一万件乐器我也不接受。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造成遗漏。
例: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2005年湖北卷)
参考答案: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罔有其对”有考生译成“没有遇上对手”,大意虽然不错,但虚词“其”字没有落实。
4.因忽视文句使用的修辞方法而误译。
例: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全国卷Ⅰ)
参考答案: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文句中“口腹”一词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意为“饮食”,有些考生由于没有看出这一点,将“口腹”一词直接翻译为“嘴巴和肚子”。
5.没有译出通假字。
例: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2006年福建卷)
参考答案: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句中“乡”通“向”,是得分点,如果未译出将被扣掉1分。
6.不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从而使关键词、关键句式的翻译不到位。
例:汤、武非受命,乃弑也。(2006年山东卷)
参考答案:汤、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赋分点是:大意正确1分,判断句句式特点译出1分。有的考生译为:汤、武不愿意接受任命,才杀了君王。判断句式没有译出,大意也译错,不得分。
7.只注意翻译句子本身,不顾全篇以及上下文,断章取义,造成句子的误读、误解和误译。
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2006年江西卷)
参考答案: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有的考生因只看译句本身,没有联系译句所在的上下文,将前面两个分句译为:于是我对于书的思念,确实与刘伶对于酒的思念没有什么区别。从而造成句子的大意翻译错误。
四、文言文翻译复习备考对策
从以上分析看,造成考生翻译题失分的原因尽管各种各样,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平均用力,忽略重点。
重点是什么?个人认为,就是评分的赋分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高考评卷的评分操作有关。高考评分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操作,一般来说,4分的小题,设3个得分点,这3个得分点有时全是重点词语,有时还有句式的要求。译出一个重点词语或译出句式特点给1分,译出句子的大意给1分。所谓句子的大意正确,就是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不包括赋分点的词语或句子。也就是说,如果只是3个重点词语译错了,不影响大意的得分;反过来,大意译错,重点词语翻译正确,也只扣大意的分。句子的大意基本正确,有一两处非关键词语译错,不影响大意的得分。因此,我个人认为,翻译的应对策略是:理解句意,突出重点。每到重点处,翻译时便要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慎重下笔。
面对一个句子怎么知道哪个地方是重点?什么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一般说来,特殊的地方就是重点,主要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同形异义的词语,特殊的虚词或者固定结构。
12.2022年高考备考总结 篇十二
一、回归教材,梳理知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高考所考查的基础知识都源自高中教材, 因此在高考前,很有必要让考生回归教材,熟读课文,对高中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回顾和系统的梳理。
(一)关注单词变形,牢记词组和句式
近年来,英语学科的考试大纲对英语学科的要求保持相对稳定。高考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包括3500个单词、500个左右的短语和一些常用句式。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考生花费很多时间来背英语单词表或字典。其实,记忆单词最有效的方法是背诵词组和例句。孤零零地记忆单词容易造成遗忘,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语境。考生仅仅记住了如何拼写某个单词,没有掌握它的用法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考生不仅会读单词、记住词性和词义,而且还要背诵常用的词组和典型例句,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个单词。例如: 复习recover一词时, 就要求学生记忆词组recover from“从……中恢复”和例句“Dad is still recovering from his operation. 爸爸正从手术中恢复。”其次,常用的英语单词要拓展相关的词形变化。例如: 要拓展动词recover的名词recovery“恢复,痊愈”。 concern做动词,意为“使担忧,涉及”,做名词, 意为“担心,关心”; 要拓展它的形容词concerned“担心的,忧虑的”和常用词组be concerned about“对……关心”。
复习词汇时,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通过阅读课文,不仅使考生熟悉课文的内容,而且要记住英语单词的词义、词性和常用词组。对于核心词汇,还要熟悉它们的用法和句式。例如: 学习形容词convenient“方便的,便利的”时,考生应掌握三个句式: 1. It is very convenient to do sth. 做某事很 方便。 2. Sth. is very convenient to / for sb. 某事对某人方便。3. If it is convenient to you如果你方便的话……
此外,还要结合考试大纲和近五年的考点分布,适当拓展高频动词词组,使考生能对常考的动词词组烂熟于心。教材中出现了set down “记下,放下”,要拓展含有set的其他常用词组: set about ( doing sth.) “着手,开始 ( 做某事) ”; set apart“分开,区别”; set aside“不理会,取消”; set back “向后移,阻碍”; set off “出发,引起”; set out ( to do sth.) “动身,出发”; set up“创建,建立”。
通过对词汇的系统复习,考生的词汇量就会大大增加,远远超过考试大纲所要求的3500个。较大的词汇量使考生能够轻松驾驭阅读素材,为考出理想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熟记教材中的常用英语句式,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英语句子结构的能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由于让学生整篇背诵或整段背诵耗费的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应指导考生精选部分段落和重点句子来进行背诵。
(二)紧扣教材,梳理知识
近年来,英语高考试题的难度、考查内容和题型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自2014年起,英语新课标卷采用了语法填空题代替了传统的单项选择题,更加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研究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可知,英语试题注重对重点基础语法知识的考查, 尤其重视对动词考点的考查,包括动词的十二种常用时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动词和动词词组辨析等。其次, 着重考查考生对句子结构的把握和句子逻辑关系的判断能力,能够正确判断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理解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连词或副词; 正确区别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的用法,选出恰当关联词。此外,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主谓一致、强调和倒装以及一些习惯用语和特殊句式也属于考查的范围。
其实,常见的考点都分散在各册教材之中, 所以回归教材是复习语法知识、夯实基础的有效策略之一。如果考生对课文的内容非常熟悉,又能背诵一些经典例句,那么在考试过程中,就能把握句子结构,正确理解句意。请看下面几个高考原题和人教版英语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的比对:
【考例1】_____the nurses want a pay increase,they want reduced hours as well. ( 2014年大纲卷)
A. Not do only
B. Do not only
C. Only not do
D. Not only do
【分析】本题考查倒装句。因题干含有Not onlybut also句式,故第一分句采用部分倒装语序,最佳答案为D。
【教材原句】Not only am I interestedin photography,butI took an amateur 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 P26 Book 5)
【考例2】It took years of work____( reduce) the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clean the water. ( 2014年新课标Ⅰ卷)
【分析】本题考查固定句式It takes to do sth. ,因此空白处填动词不定式to reduce。
【教材原句】It takes a lot of energyto make things from new materials.( P30 Book 6)
【考例3】While waiting for the opportunity to get____,Henry did his best to perform his duty. ( 2014年安徽卷)
A. promote
B. promoted
C. promoting
D. to promote
【分析】本题考查非谓语动词。“get + 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意义。短语get promoted“被提升”,因此最佳答案为B。
【教材原句】You canget burnedby a variety of things. ( P34 Book 5)
【考例4】There's no way of knowing why one man makes an important discovery_____another man,also intelligent,fails. ( 2013年新课标Ⅰ卷)
A. since
B. if
C. as
D. while
【分析】本题考查并列句。根据句意可知, 空白处应填连词while,意为“而”,表示前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教材原句】Some rhyme ( like B)whileothers do not ( like C) . ( P18 Book 5)
【考例5】Police have found____appears to be the lost ancient statue. ( 2013年新课标Ⅰ卷)
A. which
B. where
C. how
D. what
【分析】本题考查名词性从句。题干含有宾语从句,空白处应填连接词what,在从句中做主语。
【教材原句】However,I lost sight of Wang Ping when we reachedwhat looked like a large market.( P18 Book 5)
【考例6 】They might just have a place______ on the writing course—why don't you give it a try? ( 2013年新课标Ⅰ卷)
A. Leave
B. left
C. leaving
D. to leave
【分析】本题考查非谓语动词。分析句子结构可知,本空应填过去分词left“剩下的”做定语,因此最佳答案为B。
【教材原句】The air seemed thin as though its combination of gases had little oxygen left.( P18 Book 5)
【考例7】The sunlight is white and blinding, ____hard-edged shadows on the ground. ( 2013年新课标Ⅰ卷)
A. throwing
B. being thrown
C. to throw
D. to be thrown
【分析】本题考查非谓语动词。逗号后为现在分词短语,表示结果。因此最佳答案为A。
【教材原句】Unfortunately his father died,leaving the family even worse off. ( P18 Book 4)
其实,这样的例句在英语教材中比比皆是。 只要考生平时能正确理解课文,分析教材中的经典例句,就能够轻松应对高考试题。就英语学科而言,注重平时积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高考试题的难度不会超出高中教材的难度。
(三)精讲精练,拓展知识
由于语法填空替换了单选试题,因此在新课标卷中,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两个题型上。在综合训练阶段,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做题。同时,教师应精选习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做到查缺补漏,全面巩固。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回归教材,巩固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为学生解难答疑,梳理知识,加强考生的薄弱环节,做到突破难点,强化重点,全面提高应试能力。例如:
( 1)_____( addict) to playing computer games,Tom has lost interest in his lessons.
( 2)_____( dress) up as pirates,the two boys went to the costume party.
以上两题属于非谓语动词考点,在空白处应填过去分词短语做状语,( 1) 填Addicted, ( 2) 填Dressed。这两个题属于易错点,很多考生都记住了过去分词做状语表示被动意义。但是,这两个题中的过去分词短语不表示被动意义,而是表示主语的状态。这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由“be + 过去分词 + 介词”构成的词组通常表示主语的一种状态。去掉be后,可用过去分词做状语: be absorbed in“专注于”; be addicted to“对…… 沉迷”; be buried in“忙于,专心于”; be concerned about“对 …… 关注”,be caught in“被困于……”; be determined to do sth.“下定决心做某事”; be devoted to“致力于”; be disappointed at“对…… 失望”; be dressed in“穿着”; be en-gaged in “忙于”; be equipped with“装备有”; be faced with“面临”; be interested in“对……感兴趣”; be located in“坐落于”; be lost in thought “陷入沉思”; be occupied in /with“忙于,从事”; be pleased with“对 …… 满意”; be prepared for “对 …… 做好准备 ”; be seated in /at “坐在……”; be surprised at“对……感到吃惊”; be satisfied with“对 …… 满意”; be upset about“对某事感到心烦”; be worried about“对 …… 担心”。
二、大量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众所周知,英语试卷中的重头戏是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两部分几乎占试卷总分的一半, 考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高考的成败。因此,考前我们要重视对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试题的系统训练。
(一)限时阅读,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高考阅读理解要求考生在40分钟内读完5篇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英语短文,包括新闻报道、时文、说明文和广告等。考生不仅要能正确地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还要能根据表面意思合理地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题更为关注考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因此,考生不仅要关注文章的细节,还要能够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能够根据文章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阅读能力的高低与考生的阅读量密切相关。《英语课程标准》“八级”要求: 除了教材外,考生的阅读量应达到36万词以上。因此考生必须每天都做一组阅读理解题,保证在高考前完成要求的阅读量。大量的英语 阅读,不仅让考生扩大词汇量,而且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做题的准确度。所以,在平时上课时,要进行限时训练,每次限制考生在40分钟时间内做完5篇阅读理解,或者40分钟内做一篇完形填空和两篇阅读理解。老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解难答疑,指点迷津。
在阅读训练时,可以分不同题材、体裁进行专题复习,保证每天的阅读量。限时阅读,提高效率,尽量把每篇文章从阅读到做题要控制在八分钟之内。
(二)不断总结做题的方法和技巧
2014年新课标卷的阅读理解部分总词量为1932,与2013年基本持平。短文体裁涉及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以说明文为主。短文内容涉及剑桥科技节、旅鸽的灭绝经过、如何面对人生的抉择、拯救濒危语言、未来工作所需基本技能等。阅读理解的设题有六种: 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论判断题、最佳标题题、作者意图( 态度) 题和猜测词( 句) 意题。在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中,事实细节有6题( 占30% ) 、推理判断有11题( 占55% ) 、猜测生词词义和词语指代有2题( 占10% ) 、判断作者态度有1题( 占5% ) 。可见考查的重点是考生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的能力和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主旨大意题是考生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寻找主题句,来概括文章的主旨。大多数英语文章都有主题句,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我们找到了主题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大意。因此,用主题句定位法是破解主旨大意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题句呈现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在开头出现; 2在结尾出现; 3在开头和结尾都出现,首尾呼应; 4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贯穿全文,文中没有主题句,这就要求考生学会归纳概括。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概括主旨大意时,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夸大事实,更不能过于宽泛,要恰如其分。最佳标题不仅能够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大意,而且趣味性强, 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请看2014年新课标Ⅱ卷的阅读理解A:
Arriving in Sydney on his own from India, my husband,Rashid,stayed in a hotel for a short time while looking for a house for me and our children.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his stay,he went out one day to do some shopping. He came back in the late afternoon to discover that his suitcase was gone. He was extremely worried as the suitcase had all his important papers,including his passport.
He reported the case to the police and then sat there,lost and lonely in a strange city,thinking of the terrible troubles of getting all the paperwork organized again from a distant country while trying to settle down in a new one.
Late in the evening,the phone rang. It was a stranger. He was trying to pronounce my husband's name and was asking him a lot of questions. Then he said they had found a pile of papers in their trash can( 垃圾桶) that had been left out on the footpath.
My husband rushed to their home to find a kind family holding all his papers and documents. Their young daughter had gone to the trash can and found a pile of unfamiliar papers. Her parents had carefully sorted them out,although they had found mainly foreign addresses on most of the documents. At last they had seen a half-written letter in the pile in which my husband had given his new telephone number to a friend.
That family not onlyrestoredthe important documents to us that day but also restored our faith and trust in people. We still remember their kindness and often send a warm wish their way.
2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From India to Australia
B. Living in a New Country
C. Turning Trash to Treasure
D. In Search of New Friends
【分析】从文中可知,作者全家刚刚从印度移民到澳大利亚,目前居无定所。作者的丈夫不慎弄丢了他的手提箱,里面装着全家人的护照等重要文件。报警之后,全家人在焦躁不安中等待。下午,他收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说他在垃圾桶旁边看到了一堆文件, 里面的一封信上写有电话号码,就主动和他取得联系。如此重要文件失而复得,实在是令人惊喜。这件事也使他们恢复了对陌生人的信任。因此本文的最佳标题为C。虽然我们在这篇文章或段落中找不到一个能够揭示本文主题的句子,但是从故事内容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最佳标题“Turning Trash to Treasure ( 变废为宝) ”。
(三)反复练习,提高完形填空解题技能
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具体语篇中正确理解词意和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完形填空的设空多为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有时,个别空设在代词、连词、介词和习惯用语上。命题人强调对名词和动词的考查,同时兼顾对形容词和副词的考查。
完形填空题的主要特点是“词语能抽出, 再还原”。在一篇300字左右的英语短文中挖出20个空,选择哪一个词语填入空格,取决于上下文的文意和语境,考生完全能在文中找到解题的线索。有些线索比较明显,但有些线索比较隐蔽,需要考生细心琢磨才能发现。因此, 解题时,考生应立足语篇,关注整体,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前后照应,从文中找到解题的线索是解题的关键。
常言道“Practice makes perfect. ”完形填空题的解题技巧来自反复练习,因此建议考生坚持每天做一篇完形填空题,核对答案后,再把完形填空当作阅读理解来读一遍,查明做错的原因,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三、读写并重提升表达能力
新课标卷中书面表达题占25分,是试卷中分值较大的题型之一,也是高分段学生容易拉开档次的题型。书面表达要求考生能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使用一定的词汇和句型,能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从往年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书面表达试题得分很低。以河南省 为例,2014年的平均 分为11. 21; 2013年的平均分为11. 37。因此考生提升的空间较大。
目前,考生在书面表达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遗漏写作要点、内容偏离主题、思路不清、 内容缺乏条理、搞不清重点与次重点内容、用汉语思维方式表达、驾驭句子的能力差,时态、语态运用混乱,句子没有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使用错误、动词与主语不一致、动词使用不当、词性使用错误等。
大量的阅读是考生写出好作文的前提。通过阅读,考生能积累一些好词和好句,掌握英语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段落特点。此外,背诵英语范文也是提高书面表达的有效手段,恰当使用范文中的好词和好句可为自己的短文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在考前考生要多练习写作,每周至少写两篇英语作文。要求自己能围绕某个话题写出10句话,而且,短文要上下连贯,主题明确、中心突出。很多考生写出的句子表达生硬、不符合英语习惯,属于汉语表达方式。因此,考生应重点练习使用地道的英语句子来表达思想,在写作中尽量使用英语句式。下面一篇短文陈述了学生带手机到校的弊端。我们来看文中存在哪些问题:
In recent years,many schools ask students not to bring mobile phones to school.As student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learn lessons. Use mobile phones is bad to their studies. Some students play with mobile phones in the class and others play computer games after the class. They always think about playing computer games. They don't want to study hard any more. I think we students should not bring mobile phones to school.
首先,短文中有几处明显的语法错误: 应把learn改为learning; Use改为Using; 把to改为for; 去掉class之前的冠词the。其次,文章的逻辑性差,上下文之间缺少连接词,内容衔接不紧,层次不清。
修改后:
In recent years,many schools forbid students to bring their mobile phones to school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s of using mobile phones.First, mobile phones distract the students' attention from their lessons.Some students always think about chatting with friends on line and others are addicted to playing computer games after class. Besides,playing with mobile phones is harmful to their health,especially to their eyes.
As studen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to do is learning knowledge. So we should put our heart into our lessons. I think it is right to ban mobile phones at school.
第一段的第一句为主题句。接着列举了学生带手机的两种弊端,来支撑主题句。使用了信号词First和Besides使条理清楚。第二段结合前文内容得出结论,突出中心,使文章结构完整。连词So恰当衔接上下文,而且文意层层递进,最后一句点明主题。
【2022年高考备考总结】推荐阅读:
2023年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09-18
2015 年美术班地理高考备考工作总结06-13
对2016年高考文综政治备考的总结与展望08-27
2024年高考复习备考方法与策略09-25
2024年高考冲刺语文复习备考建议01-06
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08-02
2023年高考散文阅读复习备考训练策略12-10
2017高考英语备考总结10-26
在2017年高考备考会上的讲话09-04
2024届高考生物学科备考工作总结及建议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