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思考(精选9篇)
1.计量经济学思考 篇一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计量经济学才被引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但只有少数专业作为必修课程, 而其他专业是作为选修课程。到1998年7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 随后陆续翻译或影印出版了一大批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和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适合于本土需要的计量经济学教材, 极大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尤其是经管类院系在历经多年努力之后,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在充分肯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成就的同时, 我们发现仍有一些不足亟待改进。
一、《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问题。
在中国书店的货架上, 有关计量经济学教材可谓琳琅满目, 要从中挑选出一本适合于经管类本科要求的教材并非易事, 这也就造成了不同院校经管类采用不同教科书, 甚或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科书。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授课老师对教材的理解, 以及对授课对象专业水平的把握不同。由国外学者编写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 在国内各高校中得到较大范围欢迎的主要有:达莫达尔·N.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 (第4版) 》, 杰弗里·M.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 (第3版) 》, 威廉·H.格林《计量经济分析 (第5版) 》。就国内教材而言, 当属李子奈先生、张晓峒先生等各自编写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最为流行。当然, 我们也发现, 来自于不同高校各自编写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不断推出, 在丰富了教材的可选择性的同时, 也增加了选材的难度。
2.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计量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具有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学方法和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注重理论方法的介绍, 但对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却鲜有涉及, 轻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 软件的使用依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估计和检验方法, 但是不懂得如何应用, 对回归结果也难以作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二、改革措施
1. 精选教材, 完善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教材, 最好是选择国外比较经典的原版教材, 只需把其中的案例改换成中国的案例, 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以和中国的实际相符合。就此而言, 我认为由伍德里奇编写的《计量经济学导论 (第4版) 》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就教学内容而言, 对于一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 其入门课程应包含横截面数据的简单和多元回归分析, 异方差和自相关分析, 以及时间序列数据的初步。
2. 加强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 但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是不够的, 必须仰仗于实验教学。以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教学软件为支撑的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经济现实,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对于实验教学而言, 熟练运用与操作软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计量经济分析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应用软件主要有EVIEWS、STATA、SPSS、SAS等。实际上, 就经济计量建模应用来说, 软件处理的方法原理是一致的, 但就适用性而言, 软件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推荐使用STATA软件。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界面可视化效果好、功能强大, 包含了全部的统计分析、数据管理和绘图等功能, 尤其是统计分析功能全面。尤为重要的是, 目前流行的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案例都是采用STATA来实现的。
3. 注重案例教学。
在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过程中, 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小到学生课堂成绩的因素分析 (比如在伍德里奇教科书中“大学平均成绩的决定因素”案例) , 大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评价, 都可以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典型案例。因此, 通过案例教学,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习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教材、教学方式分析了当前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教材改革、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验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 :18-22.
[3]李子奈, 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2) :69-83.
2.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优点;缺点
1.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接受了严峻的考验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经历了一次仅次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经济萧条的金融危机,而作为规范公允价值会计与报告的美国FAS157,在2007年11月开始的会计年度开始执行。在这场危机中,以次贷证劵为代表的高风险金融产品造成的跌价损失至少有50亿美元。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大幅度缩水,按当时的脱手价格即公允价值表述,这些企业的盈利急剧下降。这一切,至少在报告上,是通过采用公允价值才使之暴露于市场。由于出现这一罕见的市场危机且首当其冲的是金融机构,他们便对公允价值发动了攻击,公允价值会计始料不及地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1]。
面对金融界及其相关利益集团的压力,美国SEC并没有妥协。SEC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糟糕的信贷政策、不严格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不够,而不是按公允价值报告财务报表。时至今日,金融界已不再要求非取消FAS157不可,但它在上市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中推广,似乎还有一定的阻力。不过,金融界尽管对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疑虑,但也不能不承认,至少在当前,公允价值仍然是计量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所不可缺少的属性。
2.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
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界定不尽相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157号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的定义基本相似,而IASB与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概念表述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IASB表述的公允价值既不是指脱手价格,也不是指入账价格;而FASB则明确指出公允价值为脱手价格。第二,IASB和FASB关于公允价值应面向市场的观点是一致的。但FASB明确指出,在计量日并不存在一项实际交易而只存在假想交易,公允价值是估计价格。以上这些观点,IASB中的有关说明均不够明确。
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有如下特点:(1)它的计量日不是交易日,它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不是以已经发生的现实交易为对象,所以初始计量日是意欲交易的“确定承诺日”。(2)计量金额是以活跃市场的公平报价为基础而不是由两个主体在交易谈判中达成。(3)作为一种估计价格,公允价值有三级估计。
3.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分析
3.1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公允价值具备一些其他计量属性无法比拟的优点,其优点是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特别是历史成本而言的。
1、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和负债在入账之后就不会再发生变动,因而,此时的资产负债表就只能提供一些过去的信息,与现实的决策要求不甚相关。与历史成本相比较,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可比性[3],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报告日资产与负债的真实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可以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2、公允价值计量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日新月异,金融创新蓬勃发展。创新性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套期、对冲等公司理财的新手段的出现,给财务会计带来了重大冲击。在这样的情形下,历史成本对衍生工具的计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4]。另外,衍生金融工具还有一个特点:它的价值会随利率、价格、汇率等的变动而变动,并且要求在未来对其价值进行净结算。按公允价值计量正好能满足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它可以满足投资对主体潜在有利和不利的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并且可以帮助主体对未来的业绩进行预测。
3.2 公允价值计量的缺点
1.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高。
公允价值立足于现实,是以活跃的市场价格为基础估计的,而现实却是瞬息万变的。这就会导致估计出来的价格出现偏差,进而损害会计的如实反映的基本要求。另外,公允价值来源于市场,在发生金融危机和出现经济衰退时,活跃的市场会越来越少,有序的交易将不再有序,人们被迫而不是自愿地进行交易,按照公允价值的定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就没有了可靠的前提实施条件。[5]
2.公允价值计量会产生操纵利润的现象。
运用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主要用到三个层级的估计手段,在不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是很难操作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因为其主要还是一种基于市场的估计,而不是基于确切发生的事实,这样就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上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容易受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使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其可靠性将大为减弱。公允价值难以公允,这也正是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的最大弱点。
4.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展望
经过两年多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不但没有倒下去,而且继续证明:它仍然是金融工具与衍生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6]今后,不论在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工具(含衍生金融工具)仍是重要的避险和投资手段。在金融以外的所有行业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金融资产,特别是那些在合同到期前可能出售的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则是最恰当的。[7]
因此,在金融工具的计量中,公允价值有着广阔的前景。考虑到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内容复杂,今后的任务是努力降低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和报告的复杂性,使它容易理解和解释,进一步提高按公允价值报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透明度,提高在国际范围内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信息的可比性。(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3-9.
[2] FASB.2006.FAS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http://www.fasb.org.
[3] 葛家澍.基于公允價值的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9(03):27-33
[4] 周明春.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09):15-21.
[5] 王建成.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05):10-16
[6] 郭梅.金融危机后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0(09):232-233
3.会计诚信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篇三
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们对于如何建立市场制度的认识很有限,大多是书本知识,经过近20年的实践,使我们懂得了建立市场制度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产权明确”,产权不明确就无法交换,资源优化配置就无法实现;二是“交换必须平等、自愿、没有欺骗”,如果不自愿、不平等、不诚信,市场就会提供错误的信号,资源优化配置也无法实现。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搞市场制度的目的就没有实现,市场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没有了。因此,不搞欺骗,讲求诚信,是建立市场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
1、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很难再游移于社会经济之外,而具有了更为明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这种诚信理念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传统文化的诚信强调“克己复礼”,那么现代诚信则强调“互利”和“双赢”。因此,诚信在伦理学家看是道德资源,在经济学家看则是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节上,生产、运输、赊购、赊销等都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使交易链条中断。如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信用就是其发展的基础。离开信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无法发展。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越重要。
2、诚信是企业取胜的法宝
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如被誉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学就是“忍耐加诚实”。在1875年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为了守信,他赔本收购,后来连自己的企业也破产了,但他坚信“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仍在四处借债履行合约。后来他成为商场巨人,他的腌黄瓜、番茄酱全球闻名。他的成功是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品质的成功。
3、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
“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诚信在会计行业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必将付出成本。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诚信还是财力。诚信是财富,是指它有助于会计业务的开拓,市场的占有;诚信是财源,是指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
多,扩大实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润;诚信是财力,是指诚信品牌是一种极大的无形资产。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是影响会计诚信水平的经济原因
非诚信行为的成本,包括受法律惩罚的成本、受舆论批评的成本和受良心谴责的成本。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初期,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已不再适用,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未健全,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空子可钻。北京工商大学曹冈教授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美国人,现在中国办公司。过去我以为他是非常诚信的,例如在微软发行新的操作系统时他买了两套,因为他有一个台式机、一个便携机,绝不为了省钱做亏心事。来到中国以后,别人买盗版电影光盘,他不买,但有时跟着别人看,以后是借来看,现在自已己经拥有700张盗版光盘。如何解释呢?这个人一年间就由道德变得不道德了吗?诚信作为一种人的品质,是具有稳定性的。偶尔或一时的行为,并不足以说明一个人己经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品德。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水土异也。曹教授认为:首先,法律环境不一样,我国只惩罚盗版光盘的生产者和贩卖者,几乎不惩罚使用者,因为法不责众;其次,社会环境不一样,舆论很少批评使用者,使用者人多力量大;再有,周围许多人部这样做,入乡随俗,本人良心上可以承受。不诚信的利益大于其成本,导致了非诚信行为。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也会做非诚信的事。经常做不诚信的事,就会渐变成不诚信的人。因此,与其让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如让人别做骗人的事。防止发生欺骗行为的办法,就是让欺骗的成本超过欺骗的收益。而我们对于非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总体上力度不够,但还不是关键问题所在。主要是谁承担惩罚的成本有诸多问题。我们的国有、集体单位的产权主体未能人格化,即使是公司制企业,其中属于国有或集体的股份的权利和责任也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人。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使得惩罚对象不明确。国有企业(法人)受惩罚,实际受损失的人是谁?不清楚。针对会计造假的舆论批评,总体上批评这种现象的多,针对特定企业或个人的少,舆论批评的成本未能“分摊”到具体对象;至于良心谴责成本,由于造假的普遍性,许多人的良知己经麻痹。因此,非诚信行为是吃小亏占大便宜。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包括货币与非货币的收益、当前与将来的收益、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等。会计造假的受益人很多,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可以因为“业绩优秀”而谋取更高的职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帮助做假的中介机构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收益;甚至职工也可以因为单位“效益好”而多拿工资奖金……,同时,非诚信行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风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觉地恪守诚信原则呢?在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两者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的诚信水平越低。整个市场诚信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
维持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
诚信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不只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也是一项紧密联系的社会系统工程。
1、加强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
加强法制和政府监管,是用非市场力量抑制市场制度的弊端。
(1)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降低名义上的要
求,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解放大多数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此外,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还需要研究司法会计,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
(2)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需要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防止造假,惩处造假,以及严格执法问题。过去企业都有上级主管,企业出了任何问题上级都要受牵连。上级对企业的监管是预防性的,逐级监管,有完善的控制系统,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很困难。现在上级没有了,监管的责任转移到综合部门。综合部门的权力很大,但只管“灭火”不管“防火”,只有假冒伪劣商品生产出来,已经上市,甚至死了人或媒体已经曝光,或者领导人有了批示,这些部门才开始行动。预防性的监管责任应当归属于谁?监管部门不作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果不明确,就无法改变当前没有人承担责任的局面。
(3)从有关会计的制度规范来看,与会计造假有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频繁的会计制度改革,破坏了会计数据的连续性,每一次改动必然给企业提供一次洗牌的机会和造假的手段。因此,会计技术规范的出台要慎重,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2、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发挥社会力量
是否遵守了道德标准,要靠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法院和政府认定。没有舆论支持的道德标准,只是纸面上的道德标准。目前对于造假账的舆论谴责已经给企业、会计师和审计师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种谴责大多是针对整体而非具体企业,多数是学术性、政策性的而非实用性的。我们还缺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社会力量和动力机制。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确,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属于言论自由,不构成名誉侵权。应当建立和培植揭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市场力量,以改变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态。
从有关会计诚信现状来看,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可以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将受到制约。相反,为鼓励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一些专家还建议,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情况,制订可实际操作的《信用法》。尽管这需要时间,但是势在必行。就现阶段而言,要很抓行业监管,查处虚假行为,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经济学家萧灼基讲过一则小故事,颇有意味:一位留学生在国外乘公共汽车逃票,当时并没对他罚款,他自以为洋洋得意,谁料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已被记录在案,虽然学习成绩优秀,求职却遇到障碍。他因小失大,后悔不及。
这则故事令人回味,也令人深思,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之后,我们的信用制度也会完善,到那时人人讲诚信,社会将是何等公允、公正、公平?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3、加强社会教育机制,启发行为人的良知
诚信在多大范围和什么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诚信是必然趋势,不诚信的人终究要倒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非诚信行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是饮鸩止渴,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
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实上收效甚微。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来减少会计造假,是隔靴搔痒,作用将十分有限。教育要求以事实为基础。纠正人们的行为将有赖于有效的奖惩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即通
过奖惩措施的实施使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诚实者获得奖励,从而使得选择诚信成为一种理性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当理性人衡量了诚信行为带来的收益--光明的职业前景、融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社会信誉;与不诚实将付出的成本--晋升无望、时刻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受到同事的鄙视和冷淡;那么,理性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从而,诚信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它将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
4.计量经济学思考 篇四
【摘要】目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意味着实行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结束,再也不受“双独二孩” 或“单独二孩”政策的限制。文章从经济学的视点出发,分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原理和意义,探讨全面放开“二孩”应注意的问题,并对“二孩”政策给予相应建议。
【关键词】“二孩”政策 经济学 人口红利 刘易斯拐点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从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算起,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37年。与当时担忧“人口爆炸”相比,目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生育率低下、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红利消失、性别比失调等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形势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我国“二孩”政策的历史回顾
对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人口政策。1888年,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提出达到产业最大效益时的人口为适度人口。他从产业收益出发,指出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只有人口适度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适度的人口控制论,当时我国政府为了控制人口规模,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提到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已经尽人皆知,家喻户晓,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从此独生子女政策成为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生子女政策对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人口老龄化、未来劳动力不足、男女比例失调等一系列弊端。
因应现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先后进行了一些调整。1982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农村群众确实有困难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有计划地生育二胎。1984年,中央在“七号文件”中指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开大口子,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审批,可以生二胎。2002年,湖北、内蒙古、甘肃等省份开始实施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孩的“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宣布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然而,低生育率、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为了缓解这些问题,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二孩政策。时隔两年,“单独二孩”政策升级为全面放开“二孩”,这不仅是一次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也是基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对措施。
那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全面放开“二孩”呢?国家卫计委认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具有以下社会价值:第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益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善家庭人口结构,进一步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发展;第二,有益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三,有益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放慢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经济学原理
从经济学原理看,二孩的生育和抚养符合边际成本递减规律(见图1)。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虽然生育和生产不能画等号,但产生的效应是类似的。如果把孩子看成是产品,那么孩子的生育和抚养所产生的费用可以看作为生产成本。而同一对夫妻生下的第二个孩子可以穿第一个孩子穿过的衣服,玩第一个孩子玩过的玩具,用第一个孩子用过的学习用品。衣服、玩具、学习用品等可以视为固定成本,而孩子数量的增加承担了这一固定成本,从而降低了边际成本。与此同时,因为抚养第一个孩子有了经验,抚养第二个孩子的“技术水平”就会显著提升,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进而降低边际成本。
另外,从“刘易斯拐点”理论看,全面放开“二孩”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刘易斯拐点”是由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他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篇论文中,提出了分为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劳动力短缺两个阶段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学中把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称为“刘易斯拐点”。而进入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将会消失。我国从2004年开始就出现了“民工荒”、“招工难”现象,从那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到了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数量大幅度下降,为93727万人。这意味着,如果不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时代将会终结。基于“刘易斯拐点”理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有利于延长我国的人口红利。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经济学意义
有助于延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快于现代化等主要特征。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占总人口的13.26%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其规模已达1.77亿。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9%,今后十几年我国的老年人口仍将以年均800万的速度持续增长。这意味着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人口年龄结构不断上移。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现行的生育政策保持不变,几十年后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劳动年龄人口锐减,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目前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加剧的形势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益于延迟我国的人口红利。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人口抚养负担较轻,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储蓄和投资高增长的局面。由此可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大自然就会出现人口红利,这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则会出现人口红利衰退或消失,这将不利于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4%~1.5%的水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也在持续下降。一旦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下降趋势,那么8%以上的高增长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67.6%的人口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其规模为9.2亿人,其绝对数量从2012年开始连续两年下滑,分别减少了345万和244万。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因此有必要调整人口生育政策。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利于提高出生率和劳动人口总量,以及延长我国的人口红利。
有助于缓解社保空账危机。我国养老金制度运行时间比较短,目前正处在由现收现付制度转向个人基金积累制的过程中。当前的养老金制度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即现在退休职工领取的养老金来自于在职员工的社会统筹基金。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引起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社保账户中资金流出迅速加快,资金流入增速缓慢,社保账户支付能力迅速下滑,甚至出现空账危机。在这种现收现支的模式下,养老基金必将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统计,目前全国有19个省份的养老资金出现了收不抵支情况,并且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在2012年已经超过2.6万亿。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面临了巨大的财政危机。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抚养比达到21.58%,比2012年上升了0.92%,这代表着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数量在稳步上升。综上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背负着巨大的养老压力,如果不做政策上的调整,最终会出现社保基金左支右绌的状况。全面放开“二孩”能够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保缴费群体,从而提高社会养老的能力。
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扩大内需。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公布,相关上市企业已在积极布局婴幼儿产业。在此背景下,相关婴幼儿产品的股票也出现上涨趋势。可以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给婴幼儿行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与此同时,对目前日益增长的教育产业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关教育板块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后股指有明显涨幅,对此政策做出了积极回应。除此之外,全面放开“二孩”后,产妇和新生儿数量也会猛增,因此,放开“二孩”政策将扩大医疗需求,带动医疗行业发展。另外,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片、动漫市场也不断壮大,很多投资者纷纷将目光转移到此领域,未来这会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这说明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跟踪实施效果,以避免掉入低生育率陷阱。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不仅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上热议这个话题,就连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在谈论是否再生二孩。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将迎来生育高潮,但事实却事与愿违。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栏目,曾经选取上海和北京两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大都市,做了一期有关“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的调查节目。根据调查发现,上海市育龄妇女中,虽然90%符合“双独”或“单独”政策,但事实上只有5%的妇女到卫计委申请生育二孩。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末,上海市约有37万对育龄夫妇符合“单独二孩”政策条件,但只有6万多对申请生育二孩。北京的情况与上海非常相似,2014年全年,北京市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夫妇中只有约3万对申请生育二孩。在节目中,记者广泛地对符合“单独二孩”条件却无生育意愿的夫妇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工作压力、经济条件、妇女权益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因素是引发无生育意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表明,我国正在走入低生育率时代,我们应紧密跟踪“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以避免真正掉入低生育率的陷阱。
有可能不利于家庭的和谐,造成家庭矛盾。首先是造成夫妻间的矛盾。假如一方坚持生育二孩,而另一方不想生,这必然引发夫妻间的矛盾,尤其是高学历的职业女性生育二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比较高,一般生育二孩意愿不太强烈,这更容易发生夫妻间矛盾。
其次是造成亲子间的矛盾。当下独生子女一代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占有欲较强,不允许他人分享父母的爱。二孩的降临会分走父母对他们的爱,这种潜在的爱被分享的威胁很容易给他们造成压力,因此,生育二孩有可能会引发亲子间的矛盾。
最后是造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大部分父母具有“多子多福”、“儿女双全”的传统观念,所以渴望儿女生育二孩。但更追求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80后和90后夫妻,如果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较大,就不愿生育二孩。这样,父母希望儿女生育二孩的愿望与小夫妻不打算生育二孩的想法间产生一定的冲突,从而造成80后、90后夫妻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有可能对女性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尽管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在女职工“三期”(怀孕期、产期及哺乳期)期间不得降低基本工资和解除劳动合同,也不能对女职工有职业歧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少数用人单位往往以给“三期”女职工设置苛刻的工作条件的形式,迫使女职工自行辞职或恶意造成“三期”女职工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尴尬局面。
一份对多家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能会加重女性在就业中的歧视。因为用人单位一旦招聘未育女职工,有可能会面临女职工怀孕、生育给企业带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开展不畅和人员短缺的风险,因此不少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招收男职工,而不愿录用女职工。政府虽然出台全面“二孩”政策,但并未对用人单位提供任何经济上的配套措施来弥补此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困境,所有义务都加重在用人单位方面,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自然不愿为女性提供就业机会。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几点建议
首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在未来几年内引发新生儿出生的热潮,而大量婴儿的出生必将需要更多的医院、幼儿园及学校等公共资源,因此,政府需要事先做好应对准备,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对医疗和教育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应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程序,使公共资源配置运行更加合理、科学、高效。
其次,虽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然而由于抚养孩子的成本过高、二孩出生后对女性的就业影响较大以及社会竞争压力大等原因,不少家庭选择不生二孩。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保障女性的工作机会和就业权利的同时,也要降低抚育孩子的成本,以此达到更好地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的目的。
最后,在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转变政府管理部门职能。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应该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管理型计划生育”是把育龄夫妇作为管理的对象,夫妇生孩子要经过计生部门的审批,而“服务型计划生育”是把育龄夫妇作为服务的对象,为育龄夫妇提供生育健康服务。在当前新的人口形势下,要依靠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出发,进行一系列改革,为生育政策的调整清除制度性障碍。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2015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山东省育龄妇女对‘二胎’政策的反响及生育意愿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5WE07)
5.农业绿色壁垒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篇五
一、绿色壁垒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新的障碍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它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0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
作 者:邓华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系 刊 名:价格月刊 PKU英文刊名:PRICES MONTHLY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6.关于资产计量选择的思考 篇六
1. 资产计量中的计价概念与计量属性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两个市场:投入市场与产出市场, 从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交换价值, 交换投入价值与交换产出价值。资产的交换价值可以通过计量属性予以具体化, 即利用货币进行量化描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于《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中列举了五种通用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20世纪90年代, 随着大量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为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越来越被普遍使用。把公允价值看作是与历史成本相对的一个属性。但现值不能作为资产的初始成本来计量, 它只能起到作为摊销作用的计量属性。概括地讲资产计量方法包括交换投入价值计量与交换产出价值计量。而资产计量的几种属性是资产计量的具体方法。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现值归属于资产交换产出价值计量, 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归属于资产交换投入价值计量。
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
会计信息的特征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关性越大, 可靠性越高, 越符合使用者的需要。相关性是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 而可靠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两者若出现某一方面缺陷则该信息即会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从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来看, 与交换投入价值 (资产成本观) 相比, 交换产出价值 (资产的价值观) 更能反映出资产对于企业的价值, 提供的信息与决策者也更相关。但由于交换产出价值的主观性太强, 容易有被企业内部操纵的成分, 况且不符合会计的实现原则, 所以其可靠性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若从可验证的角度讲, 交换投入价值对于描述企业的资财、反映受托责任以及向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制定合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更恰当。它不允许在实现以前陈报收入, 解决了交换产出价值的计量难以保证的可靠性问题, 但其相关性较差, 所以资产在计量时对于计量属性的选择就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抉择。笔者认为, 当选择资产计量属性需要对其可靠性、相关性进行权衡时, 权衡的标准就是会计信息效用的最大化。
3. 资产计量属性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条件
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各异, 或作销售, 或用于生产, 或用于管理。它们为企业贡献现金流量的方式及特点也不相同。为销售或准备变现而持有的资产可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 但由于市场的不稳定等原因, 未来销售价格及未来现金流入的时间均难以确定, 对其现值的估计存在困难, 可见使用交换产出价值的计量属性也存在障碍。而为生产管理持有的资产必须与其它经营性资产共同作用产生现金流量, 对这类资产来说, 不仅其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与金额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难以估计, 而且如何将这一现金流量在经营资产中进行分配也存在着困难。况且现值计量中折现率的确定也很难合理。这使得交换产出价值的计量属性在这类资产中的应用显得更为困难, 由此可以分析出, 资产的计量难以全部采用交换产出价值计量,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交换投入价值计量存在的必要性。
二、资产计量方法的选择使用与其会计环境因素的影响
1. 企业相关信息公开程度的因素影响
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 他们掌握着企业的真实信息。会计信息资料的使用者要了解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通过企业内部提供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如果是私营企业, 或者是非上市公司, 它对外界的信息公开程度相对来说较低一些, 企业在使用主观性较强的现时成本计量时, 外部人员对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产生质疑。为了使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做到公允、可靠, 这些企业应在保障必要相关性的同时以可靠性较强的历史成本方法来计量资产。而对于上市公司因其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较其它企业规范, 外部人员对其现时成本的使用可以进行适当的验证, 从而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可操纵性。所以资产计量的现时成本计量在上市公司被普遍使用。况且现时成本计量属性的相关性的优势在此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挥。
2. 企业的相关资产是否具有活跃交易市场的因素影响
对于历史成本的资产计价而言, 过去的事项已经发生, 且有据可循, 企业相关资产现时是否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不重要。而现时成本的资产计价则并非那么简单, 如果现时并无任何交易事项作为参照, 企业现时成本的获得颇为主观且不可信赖。因此, 相关资产是否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是现时成本计价的前提条件, 诸如一些证券或金融工具等资产。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存在着与之相关的发达的交易市场, 从而满足了现时成本计价的前提条件。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 对历史成本计价也是一次冲击, 如期货合约交易等, 只能以相关性强的公允价值来对它计量, 对于企业中的固定资产而言, 经济环境中往往不存在专门交易或报价市场。所以对其使用现时成本计价比较困难。至今大部分国家及企业的固定资产仍以历史成本计价, 而投资或金融工具以现时成本计价。
3. 报表主要使用者类别的因素影响
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也应当考虑报表主要使用者的类别及要求。对于证券投资者, 他们看重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以进行投资决策。他们甚至会愿意失去一定的可靠性为代价来获取相关性。所以, 现时成本计价是比较符合披露使用要求的。对于政府来讲, 一般较为看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 因为政府希望企业能在资产保值的基础上有所增值。现时成本计量越来越被大多数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过程中所使用。而我国目前仍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作为资产计量的基础, 是资产计量的主要形式, 当然也是相对而言, 这都与我国相应的企业会计环境密切相关。
4. 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时期, 历史成本受到的诘难明显比现时成本要多, 因为高通胀的情况下, 历史成本所依赖的货币值稳定不变这一假设已不复存在, 因此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 最后得出的财务报表可能没有任何的经济含义。而选择现时成本计量方法却正好发挥了其主要优势, 随着通货膨胀而不断改变资产的价格。这样, 期末的报表就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结论
根据以上的讨论, 笔者认为, 资产计量的会计处理事项是企业披露财务会计信息中的重要环节。资产计量方法运用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资产计量属性选择的关系上, 即选择资产计量属性需要对其可靠性、相关性进行权衡时, 目标是会计信息效用最大化。在资产计量的讨论过程中, 最主要的问题是资产计量的属性及选择问题, 即所选择正确的资产计量属性 (资产计量的具体方法) 来对资产进行计量。对资产计量属性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它们各具特点, 各具不同的适用范围、条件及用途, 在资产计量中不能相互代替。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与多样性, 单一的计量属性已经不能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历史成本既有保持的理由, 其他属性又有完善发展的必要。目前的资产计量属性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 今后也是。同时, 资产计量方法的选择使用也受它们的会计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会计环境的不同, 在计量时所运用的资产计量方法也不同。只有搞清楚以上所讨论的问题, 才能对资产进行正确的计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 (9) .
7.“菜贱伤农”的经济学思考 篇七
关键词:农超对接;信息平台;龙头企业;物流成本
一、菜贱伤农的概述
“菜贱伤农”,是指市场上蔬菜价格过低,单位面积蔬菜的市场收益等于或小于单位面积蔬菜的投入,导致菜农增产不增收,严重损害了菜农的经济利益。“菜贱伤农”并不是今年才出现。从全国范围看,几乎每年都有菜贱伤农事件的发生。
二、菜贱伤农的原因分析
菜贱伤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时间供给量过多,种植成本上升,蔬菜品质低
近年在全国各地屡次发生菜贱伤农现象,其中一根本原因就是近年蔬菜供给量短时间内过大,而且大部分蔬菜大都不耐储存,易腐烂变质,所以这样就导致蔬菜短时间必须销售出去,导致市场供给大于需求,蔬菜价格下降较快。另外如今种植蔬菜成本在逐渐增加。如化肥、种植、农药等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和耕地租金都在不断上涨,这无疑加大了种植蔬菜的成本。另外值得让人反思的,近年菜价比较低的大多为“大陆货”,它们虽然高产,但是品质较差。
(二)市场信息不畅,导致菜农盲目种植
在每次“菜贱伤农”事件中,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农户种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类似赌博和靠运气,导致农民在种植时缺乏有效引导,当下什么菜畅销就全都种植什么,使“大小年”的起伏趋势成为农业生产尤其是蔬菜生产的常态。
(三)小农生产方式,难成规模效应
现阶段农民的生产方式普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农业合作社、农超对接等方式还没有普及,农民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独立生产,只靠着自己有限的力量,进行小规模的种植,导致其单位产品成本较高。因此,在市场上不具有规模效应。而且,他们对于蔬菜的季节、涨跌规律缺乏认识,对市场信息和需求的品种以及数量了解也不充分。
(四)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的蔬菜流通一般采用的渠道模式如下: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在这条供应链条上,由于各个环节的参与方都有利益的驱动,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投机加价行为。尤其在再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环节。收购商拼命压价,以提高自己的收益;在最后一环节中,除了需要支付较高的进门费用、摊位费等费用外,还要向工商、税务、城管、卫生等部门交纳各种费用,以及在终端消费市场上的摊位费、卫生费、水电费等费用,所以最终致使菜价格上涨。同时,我国物流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蔬菜物流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
三、菜贱伤农的影响
由于蔬菜价格的大幅下跌,无疑将会严重损害菜农的利益,影响菜农的生产积极性。而如果菜农的生产积极性遭受重创,蔬菜的种植面积将大幅度下降,进而对下一个季节的蔬菜供应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蔬菜价格再次攀高。近年的“菜贱伤农”已经导致珠三角有些菜农弃耕,鲁豫等地有些农民也表示不再种植蔬菜。然而农民弃耕又将导致蔬菜供应锐减,进而导致蔬菜价格上涨,从而会形成菜贵伤民的现象。进而扰乱了蔬菜市场。
四、菜贱伤农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要想彻底消除“菜贱伤农”现象,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菜贱伤农的问题。
(一)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提升蔬菜品质
鼓励农户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建造的温室、大棚等设施进行蔬菜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传统蔬菜种植的季节性,实现了蔬菜的反季节上市,既能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又能有效稳定蔬菜市场供应量。另外我国各地农村的气候、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都不相同,蔬菜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如果各地能够利用并发挥蔬菜品质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发展当地特色品种,一定会有所作为。所以,政府要引导农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积极改良蔬菜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提升蔬菜品质。
(二)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建立蔬菜储备设施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蔬菜相对于其他农产品而言需求弹性要小一些,一般蔬菜产品的需求弹性都小于一。并且蔬菜还具有季节性强,不易储存,易腐烂等特点。发展蔬菜加工业,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蔬菜产品附加值,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所以,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投入。另外,当地政府也要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优势,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加快建立我国的蔬菜储备设施,对于一些耐储存、易周转的蔬菜品种进行储备。以待在蔬菜价格高的时候抛售,平抑菜价;在蔬菜价格低的时候,对菜农的蔬菜进行收购,稳定菜价,保护菜农利益,调剂季节供需。
(三)建立蔬菜信息共享平台
由政府要出面投资,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和信息资源,在蔬菜的主产区和销售集散地建立蔬菜的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向市场公布蔬菜产地的蔬菜信息,随时对市场动态进行监测,发布市场信息,完成产销地信息对接。通过市场信息来指导周边菜农的生产和销售,防止盲目种植,规避市场风险。
(四)大力发展农超对接
所谓农超对接模式,即综超类零售企业以订单方式,到农户或者农户合作组织直接采购商品的模式。发展农超对接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使流通成本显著降低;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再者农超对接模式食品质量可追溯,食品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
(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世界范围内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对农业进行财政补贴与行政指导。但最后促使农业走向繁荣,顺利实现市场化的还是企业化和合作化。温总理曾强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多种途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龙头企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对龙头企业进行一定扶持是必要的。同时,龙头企业要通过自身努力,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相信,通过以上措施,菜贱伤农的现象一定可以得到缓解,甚至彻底消除。所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样也必然会在发展中得以解决。(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小素.“谷贱伤农”与农民增收难的解决对策[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2(4):106-108.
8.推动停车产业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篇八
[论文关键词] 停车产业市场失衡 占道停车隐形成本 价格竞争 停车产业化发展保值和升值潜力
[论文摘要] 杭州市私人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停车产业市场失衡,停车难问题突出。根据停车需求的刚性特点、区域特点、时间特点、成本特点,规划停车产业布局;提倡停车产业价格竞争,推动停车产业化发展;提高占道停车场成本,限制占道停车场发展;整合现有停车资源,实施停车资源区域化网络化经营模式,促进停车供应结构合理化,缓解停车难。
随着汽车大众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车位紧张、停车难问题在大中城市日益突出,杭州也不例外。我住的稻香园小区,区内道路两侧停满了私家车,车与人抢道,司机常为“抢”停车位发生争议。停车危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块“心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笔者试从经济学角度对推动杭州市停车产业发展,解决停车难问题谈点看法。
一、停车产业的需求分析
停车产业需求是指各种出行目的驾车者在各种停放设施中停放车辆的要求。停车产业需求是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汽车拥有量增长、车辆出行水平以及交通政策等众多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
1.停车需求的刚性特点
从理论上讲只要汽车数量固定,停车需求就会固定,这就是停车需求的刚性。每一辆汽车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停车泊位,出行也应该有相应的停车位置。目前杭州六个老城区(萧山余杭除外)社会机动车保有量约38.42万辆。汽车保有量是指一个地区拥有车辆的数量,一般是指在当地登记的车辆。也就是说, 38.42万辆至少需要38.42万个基本停车泊位,还得考虑出行停车泊位,按照国际最低标准1∶1.2配置,则需要48万个停车泊位。
2.停车需求的区域特点
停车需求与区域有一定的关联性。区域内的停车需求可以按照不同的出行目的分类。购物中心、商务区、风景区、闹市区往往停车需求量大。杭州市武林广场区域是全市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又是全市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区域内车辆停放需求量大,包括杭州大厦、杭州百货大楼、银泰百货等大型商场以及剧院、大酒店、电信、银行、休闲广场等停车需求。武林广场区域汽车停车需求量是全市停车需求总量的40%。庆春路华商家友超市、文一路华润超市等大型购物超市区域,停车需求量较大,占全市停车需求总量的30%。
3.停车需求的时间特点
停车需求与时间也有关联。在不同的停车者中,上班停车时间一般在3小时以上,而购物、办事及其他目的,停车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小时。居住区停车需求主要是晚上、双休日,周一至周五白天小区停车需求减少。春节等黄金假期周期间,由于游客剧增,酒店、商场、风景区的停车需求量剧增,车位明显紧张。
4.停车需求的成本特点
停车需求与停车成本密切相关,较高的停车成本会降低需求。无论在居住地还是公共场合,同一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车辆停放收费价格不同的停车场多种选择,停车者会选择停车成本低廉的停车场。
二、杭州市区停车产业的供给分析
目前杭州市区停车产业供应方式主要有三种,公建配套停车场库、公共停车场库、占道停车场库。市区停车场库总计8277个,立体停车库有77个、地上停车场库有7348个、地下停车场库有850个。停车泊位总计314309个,其中占道停车泊位占停车泊位总数的51%。区域停车场库和停车泊位数量分布如下:
三、停车市场失衡
1.停车供应结构不合理
目前杭州市区占道停车泊位占停车泊位总数的51%,占道停车的供应方式已成为杭州市停车供应结构的主要部分,这种供应结构不合理。低成本的占道停车场存在,驱赶高成本立体停车库的供应,制约停车产业投资积极性,导致停车产业向停车产业化发展的动力不足,停车市场失衡。
2.占道停车场形成因素
长期以来,住宅区开发建设配套设施规范,只考虑自行车停车按户配套建设标准,而对汽车配套建设标准非常低,没有达到一套住房配备一个停车泊位的要求。况且,国家尚未实行每辆汽车必须购置车位,否则不能购买汽车的规定,使得私人汽车购买量无限膨胀,现实中只有通过小区内划定占道停车泊位来满足停车需求。
停车费率影响停车者行为,促使占道停车供应方式的长期存在。由于停车库设施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高、收费高,而占道停车泊位相对价格低廉,对有效供应带来负影响。甚至许多无人管理的地方被用于停放汽车,不用花钱停车,这对于停车供应来说就是无效需求。无论在居住地还是公共场合,同一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占道停车场、毗邻建筑之间不同的配建停车场、营业性公共停车场等多种选择。由于停车方便性不同,尤其停车价格高、低甚至不花钱等选择的存在,形成消费需求弹性。需求弹性的存在以及无效需求的存在,使得一个区域的停车供应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档立体式停车库建设的回报率,制约停车产业投资积极性,使得投资占道停车场比例增大。
3.占道停车场隐形成本
由于占道停车的成本计算往往没有计算占道停车成本的公共成本,导致占道停车场过多。从表面看,占道停车场库建设成本低廉,不要土建成本费用,甚至也不需要土地使用成本。其实,占道停车场库建设隐形成本很高。建造道路时已经支付了征地费用、土地使用费用及道路建设费用,这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本该属于占道停车场成本组成部分,但往往被忽略。而且,占道停车场汽车废气直接污染环境,治理周围环境也需要成本,因此,占道停车的成本并不低,不仅没有使道路建设投资效益得到有效发挥,而且占道停车会直接引发区域内交通堵塞。
4.停车供应分布利用不平衡。
虽然市区停车泊位总数达31.4万个,但现有停车资源分布利用不平衡,效益未达到最大化。各个区域停车资源分布不平衡。新开发地区停车资源相对充足,但老城区、风景区、商务区、繁华区(武林路、庆春路一带)停车场数量明显不足。武林广场区域位于下城区,而下城区的停车泊位只占全市停车泊位总数的20%。
由于停车场信息不能互通,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个区域服务半径内的停车场库停车率不同,有的已爆满了,但还有车辆想进来,而有的车库停车率相对低。比如一般情况下占道泊位、地上停车场的停车率相对较高,而地下停车场库的停车率却较低,停车资源未得到均衡利用。
四、纠正停车市场失衡的对策
1.根据停车区域特点,规划停车产业布局。
据查阅资料,东京的停车场由三部分构成,60%建筑配建,35%公共停车场,5%路边停车场。美国土地和道路资源相对丰富,大城市占道停车也只占停车总量的16%。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占道停车这种既省钱又快速见效的方法解决区域内停车位数量不足问题,在客观上形成了占道停车为主的停车组织结构。但弊病也显而易见,一是成为停车产业化的最大杀手,导致停车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占道停车会直接引发区域内交通堵塞。因而放任占道停车场的发展,必将使城市未来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新加坡是一个最适宜人居住的国家,该国政策规定有车必有位,购买组屋或共管公寓里的一套住房,住户就自然能拥有至少一个停车位。杭州市应当象新加坡那样,提高居住区汽车停车位置配套建设标准。美国也经历了停车难的问题,该国规定只要有建筑物就有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应当根据停车区域特点、时间特点、成本特点,规划停车产业布局,调整供应结构,限制甚至淘汰占道停车场,把占道停车场作为个别情况下为临时性停车提供服务的一种补充的方式。政府应当出台扶持政策调动民间投资停车场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停车产业展,尤其是发展智能化的、便捷式的立体停车产业,提高公共停车场库的数量,促进城市停车供应结构合理化。
2.提倡停车产业价格竞争,推动停车产业向产业化发展。
杭州市应当把停车场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提倡停车产业价格竞争,吸引各种资本建设公共停车场库,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停车场库建设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和地区,停车产业围绕车库设备生产、车库建设、信息智能技术开发应用、停车经营管理等,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巨大产业系统。美国停车产业每年大约收益260亿美元。香港一个停车位的售价比一辆轿车还要贵。日本国土面积是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人口是中国十分之一,而汽车保有量却是中国的两倍。目前日本的汽车保有量大约在7000万辆左右,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有一辆汽车,带来的必然是停车难的问题,但日本将高科技和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到停车技术和停车场的建设上,基本解决了停车难题。日本现在的立体停车设备已经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解决了居民区、商务区、繁华区的停车难问题。
中国与日本有相似的国情,人多地少,适合发展集约化的机械式的停车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汽车大众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停车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大,把停车场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条件已逐步成熟,目前杭州停车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杭州社会机动车保有量约38.42万辆。从调查表看出,市区总计停车泊位31.4万个,其中公建配套15.7万个,小区内部车位11.9万个,占道泊位3.8万个。车辆与泊位比例为1∶0.8,车辆和公共停车泊位比为1∶0.4,与国际最低标准1∶1.2比较相差甚远。
以40万辆车为例计算,需要40万个固定泊位,8万个公共停车泊位。按国际通行标准扣除5%~15%占道停车部分,补足停车设施建设费用巨大,其中公共停车场库补足缺口需要50-70亿元建设资金。政府资金难以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而巨大的需求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市场机遇。效益简要分析:以40个泊位的立体机械停车库为例,按每天12小时、80%利用率、收费价格按7元测算,不考虑土地成本,地上立体停车库的投资回收期约5年,地下立体停车库约6年~7年。
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再者,限制或淘汰占道停车、规范停车管理已是城市管理发展潮流,因此,智能化的、便捷式的立体停车库必将成为社会稀缺资源,具有较大的保值和升值潜力。因此,提倡停车产业价格竞争,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建设公共停车场库。
3.提高占道停车场成本,限制占道停车场发展
占道停车场的收益应当承担道路建设成本,或道路相关利益单位参与占道停车场收益分成,提高占道停车场成本,限制占道停车场发展。
4.停车产业区域化网络化经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我市社会公共停车长库的经营管理单位有近千个,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分割经营各自为政,停车市场供应效率低下。除城市发展公司经营1万多个停车泊位,其余规模都很小,一是不能形成规模经营,管理成本也高。二是停车资源分割不能形成网络,信息不互通,制约了停车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小区停车资源与单位停车资源未实现共享。
停车产业区域化网络化经营,也就是停车产业信息网络化、停车交易结算网络化。比如,建立停车产业信息网络,设立全市立停车服务热线电话,开展停车车位预定、查找就近停车场库是否有停车泊位信息等项目的服务,为司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车辆停放提供服务。
建立停车资源信息网络后,每个停车场库泊位停放车辆信息可以及时向外界传播,让车主随时查阅停车资源,最快速度找到停车位。
停车资源信息也可通过无线电广播“交通之声”频道对外播报各个停车场库停放车辆信息,司机收听广播后能及时方面找到车辆停放点。
停车收费交易结算网络化,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推进停车付款方式的简约化、便捷化。更大程度上实现先进停车仪表(咪表)刷卡,避免车主备零钱,缩短交易时间,并逐步实现与银行卡对接,直接利用银行卡进行缴费。同时,逐步引进无人化停车管理系统。
单位停车资源与社区停车资源共享。通常情况下,单位停车场库晚上或双休日停放车辆会减少,泊位有余,附近住宅区的私家车晚上或双休日停放该单位车库,必将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
参考文献:
[1]作者从杭州市城市管理部门调研获取数据
9.计量经济学思考 篇九
[摘要]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显得突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着重从会计的角度去认识人类的环境问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及选用原则的分析出发,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环境会计;计量方法;选用原则
随着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深入,自20世纪70年代起,环境会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环境会计中矿藏、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物种、工业三废等要素在价值确定上的特殊性,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在环境会计计量的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其计量又是决定环境信息能否通过会计系统得以揭示的关键性环节,亦是环境会计从理论研究走向实务应用的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根据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对环境会计的计量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
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其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环境。
根据会计研究的原则,只要对环境产生影响,环境会计就应对之记录并加以核算和反映。
然而作为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大多经历了自然界千百万年的演变,但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却没有劳动创造的价值和交换中形成的、反映价值的价格,虽有使用价值,却无法计量。
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准确地给环境会计计量对象计量,必须准确把握其以下几个特点。
(一)效用性
从其表象来看,环境会计要素中有许多并不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其价值和价格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但它们对人类却有不可或缺的效用,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如新鲜、干净的空气和水等,人类等生物离开了它们将无法存活,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效用性是指环境资源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人类消费环境资源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二)稀缺性
环境资源的数量虽然极大,但相对于无止境的人类需求来说总是有限的,更何况许多环境资源还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环境资源的供给不可能无限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多,很多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
(三)替代性
在环境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类要维持其效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替代物品,使环境资源具有替代性的特点。
(四)非交易性
由于没有完善的环境资源市场机制,很多环境资源是不能够交换的,不能采用市场价,必须借鉴一定的数学方法来加以确定。
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及选用原则
(一)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理论基础
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来看,环境会计必须建立能够计量非交换、非人类劳动物品的价值理论。
如前所述,虽然环境会计要素中有相当部分不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与价格,却对人类有一定的效用。
同时,这种效用性又是与稀缺性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土地是有效用的,在未开垦时本来可以自由使用,但是随着人类的繁衍与经济的发展,它却成了稀缺资源,使用必须付出代价。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资源的效用性构成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源泉,而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引进边际概念。
另外,在环境资源价格的确定上可以依据其替代性和非交易性借鉴数学方法加以决定。
从而从根本上奠定环境会计计量方法必须建立在边际价值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包含劳动结晶的环境诸要素,按劳动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计量;对于不是劳动结晶的环境要素,按边际价值理论建立的计量方法计量,结合应用会计学的.现有计量方法与环境学的技术评价方法。
(二)环境会计计量方法选用的原则
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决定其计量方法的选用除应遵循会计一般性原则外,还应根据环境会计的特点强调可操作性、可靠性与相关性、重要性与成本效益性等原则。
在计量方法的选用上不能一味地追求精确,而忽视了可操作性。
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懂,又不影响计算准确的方法。
在充分估计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模糊性、主观性等特征对信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的基础上,确保环境会计信息必要的可靠性。
三、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
国内外对于会计绩效计量的方法有很多种, 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性也对其计量方法的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借鉴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些计量方法,对其加以归纳总结, 认为环境会计计量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归纳为: 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
(一)直接市场法
所谓直接市场法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引起的,并可以观察和量度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测算,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然后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的一类方法。
主要包括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重置成本法等。
1.生产率变动法。
它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影响的方法。
这种方法把环境质量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其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化。
而价格和产量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并可以测量的。
从而将生产率的变动转由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市场价格来计量。
这样,就可以利用市场价格计算出自然环境资源变化发生的经济损失或实现的经济收益。
如空气污染可能增加机器设备的腐蚀和损坏,从而降低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可以保持甚至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等。
2.人力资本法,又称收入损失法。
即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状况的损害和生产劳动能力的下降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害,同时也可以用减少的这种损害来估量污染治理的收益。
它是用收入的损失去估价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是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根据这一理论,米山在他的论文中对于一个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活到年,由于污染而于年过早死亡的人所损失的劳动力的价值是这样描述的:
式中: Yt- 为预期个人在第年内扣除非人力资本收入的总收入;
PtT-活到第年的概率;
r-为预计到第年有效的社会贴现率。
3.机会成本法。
它是指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用所牺牲的替代用途的收入来估算资源使用的成本的计量方法。
即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和收益。
例如,保护国家公园,禁止砍伐树木的价值,不是直接用保护资源的收益来测量 ,而是用为了保护资源而牺牲的最大的替代选择的价值去测量。
这种方法在实际中使用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比较难以准确测量。
如果最终确定的机会成本不全面,会对最终结果产生较大误差。
4.预防性支出法。
它是指将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做出的预防性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来予以计量的方法。
例如,由于水资源被污染,很多人不得不购买矿泉水作为饮用水,则购买矿泉水的支出就可以用来作为估计人们对水资源污染危害的评价。
5.重置成本法,又称恢复成本法。
该方法是指人们由于环境危害而用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估算消除这一环境危害所带来的效益,以恢复或更新的费用作为污染企业的社会成本的计量方法。
但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市场价格,在此种情况下则不便于运用直接市场法。
(二)替代市场法
按照环境经济学所述,对所衡量的目标不宜采用市场价值时,应该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予以估计和测算。
因此,所谓替代市场法是指用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变化的方法,又称间接市场法。
它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有3种形式。
1.资产价值法。
这种方法认为,环境质量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其他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时, 环境质量变化导致的资产价值的变化量就可以作为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或收益。
2.工资差额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环境质量不同情况下的工人的工资差额来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和收益。
3.旅行费用法。
这种方法认为,对于环境质量变化对公园、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的影响,可以使用人们旅行费用的变更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损失和收益。
尽管替代市场法能够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信息,寻找间接反映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
但是,由于存在着诸多因素对商品、劳务的综合影响,所以,采用此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必然依托一些假设。
譬如资产价值法要在“其他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假设下才能成立;而工资差额法则只将工人的工资数额作为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失未免有些偏颇。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在直接市场法确实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替代市场法。
(三)假想市场法
当环境状况的变化甚至连通过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估价时,只好靠建立假想市场的方法来解决。
意愿调查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它是指如果找不到环境质量恶化导致的可以观察和量度的结果,就可以通过对有关方面的专家或者是具体的环境资源的使用者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他们的愿望, 或者通过对被评估者进行直接调查,了解被评估者的受偿意愿,然后采用统计等方法对环境资源等资产的价值予以估计和计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得到实际中的第一手资料,能得出最切合实际的结论。
但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且需要耗费大量的调查成本,如果调查研究所得到的收益小于调查研究所耗费的成本,则是得不偿失的。
总之,如何对环境会计诸要素进行计量是环境会计的难题,也是环境会计研究的重点。
以上是笔者结合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特点,借鉴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进行的几点思索,其能否在实践中完善并推广应用,还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李姝.浅谈我国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报告[J].经济问题,,(1).
【计量经济学思考】推荐阅读:
产业经济学思考题10-17
体育经济学复习思考题07-15
计量经济学复习要点08-03
自考计量经济学答案08-13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09-24
计量经济学重要简答题08-20
计量人员管理07-08
计量演讲08-13
计量内审报告09-02
电能计量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