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2024-06-1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9篇)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篇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篇二

——模式多样,风格迥异。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特色的服务模式。如: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合作模式;“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东莞图书馆实施模式;嘉兴多方投资建设图书馆模式等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等。

——经验交流,多层探索。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鉴各地的文化经验,建立以文化生活为基础的公共图书馆。在国外,墨尔本将图书馆定义为一个人们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发挥图书馆在全开放空间的基础作用,为人民提供多种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家庭图书馆服务、儿童图书馆服务、少数族裔与多元文化图书馆服务以及围绕地方建设开展的相关活动,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增加了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多点关联,资源整合。纵横模式整合各类图书馆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关联企业、高校、社区等相关单位,如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强化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为全国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廊坊市图书馆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各地优势,拓展了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范围,提升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目前,廊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有了质的改变:

一是图书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辖2区2市6县,建有两个一级图书馆,一个二级图书馆,两个三级图书馆,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图书馆虽尚未定级,但其高标准的配置,高水平的服务已经完全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还有两个县、区由于历史欠帐等原因,先前存在阵地设施缺项的情况,随着示范区创建过程要求,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形成了全市公共图书馆均配置的局面。在全市的所有乡镇(街道)中,建设有综合文化站105个,均配备了40平米以上的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全市四分之三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同样配有农家书屋。

二是服务水平质量提升。人均占有藏书、藏书年流通率、人均年增新书、人均到馆次数等指标均较示范区创建前提升幅度巨大。

三是人力资源充足保量。充分对各县(区)的公共图书馆配备独立编制工作人员,两家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合建,工作人员属教育局编制,同时,全市的10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内通过聘用、返聘等多种手段落实了有3名专职人员。

四是经费保障幅度提升。廊坊市图书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经费投入上列入每年的开支预算,并针对购书、设备更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列支。

一、廊坊图书馆支点框架

廊坊图书馆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系列常规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点地位添砖加瓦。

(一)“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

“书香廊坊”主要包括廊坊文化沙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文化活动等四大部分内容,形式上有沙龙、讲座、故事会、荐购会、主题活动等等,2015年共计举办30多场活动,参与读者超过3000人,丰富了廊坊公共文化建设内容。

(二)“文化体验大讲堂”系列活动。

文化体验大讲堂本身也属于读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但是该内容以讲座形式为主,以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主导,充分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参与的人群进行理论性的引导。

(三)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在日常服务中,前台有专人盯岗,并设立了自助借阅机、自助办证机,休息区配备有检索机。馆内设有儿童、社科、文学等11个公共阅览厅、借阅室,均有专人负责。图书馆中还设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四)打造“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廊坊市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加快构建由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和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组成,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覆盖城乡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至今,在市区试点建成1个县级分馆、3个社区图书馆、3个高校图书馆联盟、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结合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

二、廊坊图书馆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点地位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于阵地建设、服务形式以及全面性和普及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点正是这一地位的充分体现。

(一)拓展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

廊坊市图书馆在通过构建“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之下,形成了全市范围市县两级、政企共用、社区互联等共建共享的服务网络。“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高质量维系图书馆日常公共文化服务,高标准督促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进行创新,结合廊坊市实际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廊坊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质。

(二)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

廊坊市图书馆为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共享性在馆内专设了残疾人通道、盲人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多个特殊人群的借阅厅(室)。

三、廊坊图书馆搭建支点地位的可行性

(一)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符合本地实际。

廊坊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与南方总分馆建设模式多有不同,可作为中部地区的示范。如分采分编、人员分管等,虽然不如南方标准的总分馆更具可控性,但这种模式更符合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可实践性。

(二)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显著。

“天天读—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以来,建成了19个分馆,3个自助图书馆,并联网运行,整合书目数据152万册,有效读者7.2万人次。

(三)廊坊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具有全国示范作用。

我市在全国首次实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这是紧密型的联盟建设模式,突破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间的壁垒。

四、廊坊市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创新亮点

(一)拓展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读者利用率。

廊坊市图书馆在此背景下,着重考虑现代人群的需求、生活方式,利用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微信、短信、读报机、电子图书借阅机、云报屏等开展数字化服务;利用图书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利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全天候服务等。

(二)打造品牌活动,共享图书馆文化服务。

支点搭建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硬件设备的强化,更要注重活动软实力的开展。廊坊市图书馆以打造“书香廊坊”品牌系列活动为基石,推动图书馆支点地位的延伸与拓展。“书香廊坊”以市图书馆各个场馆为基础,进行经典名著电影展播,“文化沙龙”“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拍卖义卖、捐赠互换,燕赵少年读书系列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软实力,推动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

[2]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冀办发〔2015〕40号).

3.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政策;博物馆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因此,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才能让公共文化真正促进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一是加强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城乡各地建设和改扩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二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开展。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免费,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2、公共文化产品取得丰硕成果。近几年来,文艺界不断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对创作体制进行了完善,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江苏“幸福蓝海”作为文化产业的名牌企业以品牌闯市场,打造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让子弹飞》《中国远征军》等风靡全国的影视剧。《江苏手机报》作为江苏手机版的品牌,拥有各类订阅用户已达220万,用户规模不仅在江苏省内名列第一,在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创办的手机媒体中也名列前茅。广东精品力作不断,产生了诸如电视剧《亮剑》《潜伏》,音乐剧《蝶》《爱上邓丽君》,流行歌曲《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安徽推出了电视剧《三国》、电影《第一书记》、动画片《黑脸大包公》、话剧《万事根本》等一大批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又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3、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多年来,文化部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龙头推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品牌。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1、创建文化体制,建立健全文化发展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在体制的作用下才能更完善。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公益性设施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创立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项目,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并在政策上对这些品牌进行鼓励,促使这些文化产业品牌不断发展,带动全民文化水平的发展。所以,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明确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协调布局。政府要以全面性、战略性的眼光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共同实施。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在政策上给予鼓励,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认真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并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务必将政府的职能从发展文化转移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要以现如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实现对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的基础文化知识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以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兼顾城乡、地区差异因素,合理安排,统筹规划,促使其协调发展,形成高效、实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3、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风向标,对市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进行引导,筛选精品文艺作品,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各方面力量,对文化作品进行创作生产以及供给。增强服务意识,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切实可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人民群众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一切需求。努力使人民群众喜欢文化,进而参与文化,最后创造文化。

4、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点是促使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多功能、全方位,集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普法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4]并始终坚持建管共用,提高服务职能,最大化发挥综合效益。并不断丰富基层文化,将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环节,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同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三、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是当今社会惠及全民的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重要文化事业。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造福全社会的一项重大工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政府、文化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人民的共同配合来完成。作为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只有通过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才能发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隽琪.推进“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民主,2015(11).

[2] 耿达,傅才武.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检视与政策建议[J].湖湘论坛,2016(1).

[3] 高淑莲,刘孝文,史瑞军.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资源整合研究[J].文化学刊,2016(1).

[4] 李南.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5] 路海玲.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精神生活[J].当代图书馆,2015(04).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篇四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的起源、形成与内涵

(一)起源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中国生效 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开始生效。

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2001年2月28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在中国生效。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文化权利” 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

人人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分享发展成果”)

人人有权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用享受被保护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国家义务” 缔约国为充分实现上述权利采取必要的步骤(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与文化)

-最大能力采取措施义务-非歧视性权利保障义务-男女平等享有权利义务-合理限制和克减义务-发展中国家特殊义务

(二)形成

“十六大”报告(2002.11)

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9)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8)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东部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 “十七大”报告(2007.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的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2010.4)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的讲话(2010.7)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设施建设,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十二五”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3)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0)

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 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 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 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 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 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 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 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2)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梳理与总结

2002年开始:《经社文公约》生效-尊重和保障文化权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

是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配置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1、接受文化艺术教育的权利;

2、获取文化信息的权利;

3、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

4、参与公共文化事务及活动的权利;

5、文化选择的权利;

6、文化传播的权利;

7、文化创造与表达的权利;

8、文化监督的权利。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行使的基本职能

一是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二是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提供;三是通过投资保证基本公共 文化产品供应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四是直接生产或提供某些公共文化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和规范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来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主要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运行管理系统和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公共文化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 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公益性,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 很少的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体现对人的关怀,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 人穷人,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中西部,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 和服务过程的公平。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基本性,就是政府提供的是基本文化服务,而不是所有文化服务;

便利性,就是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方便群众获得和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文化民生和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怎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 公共资金支持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全社会参与

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农村为重点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 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与法律保障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

二、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制度建设 《南京市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意见》(2011.8)

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2011.12)

《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011.12)

(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市建有市级群众艺术馆、面积28000平方米,金陵图书馆新馆、面积25000平方米;建有区级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市、区两级14个公共图书馆和9个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6座,藏品50余万件。全市100个街镇全部建有文化站,1253个社区(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552家“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街镇及社区(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已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目前,全市一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2012年,高淳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

2013年,建邺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以及栖霞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成,并完成江宁区图书馆、高淳区文化馆以及六合区第二图书馆的改造,开工建设浦口区桥北文化艺术中心和市民文化中心(含图书馆、文化馆)、六合区第二文化馆新馆;

2014年,鼓楼区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六合区青奥文化城“一城五馆”(含文化馆、图书馆)将建成开放,并将开工建设秦淮区文化艺术中心、溧水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区级文化艺术中心。未来2-3年我市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面貌将整体改观。

五星文化站、示范文化站与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创建 2011年,为解决城乡基层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市政府拿出500万元用于支持、奖励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开展了镇街“示范文化站”和村(社区)“示范文化活动室”的创建工作,在全市形成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潮。全市已建成41个示范文化站,582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到示范点标准。

全市已命名示范文化站名单 2011年

红山街道文化站、光华路街道文化站、中华门街道文化站、双闸街道文化站、江东街道文化站、宝塔桥街道文化站、西岗街道文化站、西善桥街道文化站、秣陵街道文化站、江浦街道文化站、冶山镇文化站、白马镇文化站、石湫镇文化站、桠溪镇文化站

2012年

玄武湖街道文化站、洪武路街道文化站、秦虹街道文化站、沙洲街道文化站、宁海路街道文化站、小市街道文化站、栖霞街道文化站、铁心桥街道文化站、汤山街道文化站、星甸街道文化站、龙袍街道文化站、雄州街道文化站、永阳镇文化站、淳溪镇文化站

2013年

孝林卫街道文化站、大光路街道文化站、双塘街道文化站、莫愁湖街道文化站、挹江门街道文化站、幕府山街道文化站、八卦洲街道文化站、梅山街道文化站、横溪街道文化站、永宁镇文化站、葛塘街道文化站、东屏镇文化站、东坝镇文化站

示范文化广场和社区特色文化广场打造

2012年,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打造14个“示范文化广场”和86个“社区特色文化广场”的任务,市、区两级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添置音响、照明设备,搭建活动舞台,并组织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文艺团队与文化广场挂钩,定期到广场为群众举行公益演出,实现了“广场天天演,剧场连连看”的喜人景象,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示范文化广场名单

(三)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008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2670万元,用于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目前,全市建有金陵图书馆等市、区支中心13个,10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我市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重点放在社区,与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共建共享。2013年,全市实现社区(村)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各基层服务点通过VPN方式连至金陵图书馆市支中心,共享达48TB的各类影视资源、讲座资源、科普知识、电子图书、南京地方文献等,街镇、社区的公共数字化服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2013年,对90个街镇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总分馆制和通借通还“一卡通”建设

在全市推进市、区、街(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室)通借通还的“一卡通”服务。以金陵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为骨干馆,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通过更新管理系统和网络连通方式,实现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服务联网。目前已实现市、区两级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下一步我们将街镇、社区分馆建设作为重点,使图书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社区、村。金陵图书馆和各区图书馆还开展了建立社区分馆、流动图书车、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机等方便快捷的馆外流通服务,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阵地和服务功能,方便了市民借阅。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

(四)、服务品质提升 免费开放

2011年起,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服务项目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公共文化场所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增强为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规范服务标准

拟定《南京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南京市文化馆服务规范》等公共文化场所服务规范,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优质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五)、文化惠民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为龙头,带动各区演出上千场,实现全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达万场。

市级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金图讲坛(1981年)

“金图讲坛”是南京地区乃至在省内外图书馆界被公认的是面向社会大众创办最早的公益性文化讲坛。“金图讲坛”邀请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王蒙先生,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凤凰卫视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闾丘露薇等知名人士为市民献上免费讲座,听众累计十余万人次,多次获得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表彰,并于2010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奖。

金陵合唱节(1990年)

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已举办七届,2008年获江苏省“五星工程优秀服务奖”,2010年获得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2007年)

以文化广场为载体,组织艺术院团和群文团队走进广场、走进社区,每年为老百姓提供100场免费的文艺演出。七年活动主题分别为:“欢乐和谐”、“收获幸福”、“共享华诞”、“感受欢歌”、“享受阳光”、“放飞愉悦”、“点燃梦想”。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为群众免费演出了近千场。

公益交响音乐会(2009年)

每月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一场,市民凭身份证免费领取音乐会门票。公益交响音乐会已连续举办6年,70多场演出,财政投入400多万元,扶持了南京市本地的南京爱乐乐团,也让老百姓不花钱就可以欣赏到高雅音乐。

公益合唱音乐会(2011年)

把南京地区数百支合唱团和国内外优秀合唱团请到文化艺术中心,每月举办一场合唱音乐会。

金陵群文大讲堂(2011年)

每年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10期,通过开展讲座,进行业务技能交流。大课堂开设以来,先后邀请文化部专家、著名音乐家何占豪,著名指挥家杨鸿年,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等一批中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520音乐厅(2013年)

“0场租”、低票价、一年52周、周周有演出。繁荣全市音乐演出市场。

各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

建邺区《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实施意见》; 江宁区《关于促进和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意见》; 浦口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淮区提出“文化发展争第一”目标并出台相关细则;高淳区、溧水区还把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列入文化惠民工作考核之中。

各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玄武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惠民小剧场”公益演出活动、“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彩365 快乐每一天”系列文化活动、“幸福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春满滨江”系列文化活动、中国南京“金秋栖霞”艺术节、“多彩雨花” 系列文化活动、“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浦口区艺术节”系列文化活动、“六合同春”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月”系列文化活动、“唱响古戏台”系列活动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实行了三项举措。

一是菜单服务,“选得上,你来演”。年初市文广新局把参演单位申报的剧节目公布出来,发到社区,由各区组织让群众挑选,根据群众的意见,将得票多的节目排入各区当年的演出计划,面向全市公布。

二是政府买单,“你来演,我来补”。每年市、区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近千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评选奖励,“演得好,有奖励”。群众既是观众,又当评委。演出结束后请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年底全市评出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团体和剧节目再给予表彰奖励。

据统计,仅2012年,全市各类文化活动达到22990多场,群众文艺团队达2360多支,参与人数达1000万以上。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主要成效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能。“百千万行动计划”吸引和凝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统筹计划,统一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各级财政对文化惠民活动经费投入,从2007年的100多万元到2012年的1000多万元,活动场次由1700多场达到22000多场。

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百千万行动计划”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问需于民,由群众评判。文化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促进了业余文艺团队的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为业余文艺团队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激活了业余团队的发展活力,引导广大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在参与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百千万行动计划”融洽了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培育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三、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对支持公共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出现一些偏差,各区也不平衡。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区划调整和撤乡并镇中,个别区文化馆无馆址、无等级。个别文化站被无偿占用或挪作他用,造成基层文化机构没有服务阵地。二是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产权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

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建设的总体投入逐年提高,2011年全市文化事业总投入6.07亿元,与2010年的4.1亿元相比,增幅48.05%。市财政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市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市内各区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

基层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制约,区级文化馆、街镇文化站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市100个街镇文化站,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43人,其中30岁以下57人占16.6%,30-50岁214人占62.4%,50岁以上72人占21%,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0人,占17%。基层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

今后努力方向

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重点推进南京市创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2年申报创建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3年4月8日,陈刚副市长代表南京市进行现场陈述。

“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

2013年8月,市文广新局刁仁昌局长在文化部进行陈述。2013年10月,经审核,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整体面貌,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全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惠民活动的投入。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的正常运转。

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

以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促进群众参与文化热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篇五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保 证。只有明确和加强各级政府公共文化职能, 建 立和创新公共文化管理统筹机制, 健全和增强公 共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和使用效益, 完善和强化文 化改革及立法途径, 适应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生 存发展环境, 充分体现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中的主导方向、主力推进、主要提供、主动 建设的重要作用, 才能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 “十二五” 期间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成效, 惠 及长远、惠及全民。

◎ 赵萍萍

一、明确政府职责, 建立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主要职能。应明确国家文 化行政主管部门、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公共 文化服务主体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 明确省级政 府以指导为主的政策主体, 市州级政府以统筹为 主的规划主体, 区(市 县级政府以管理为主的投 资主体, 乡镇(街道 级政府以建设为主的实践主 体, 以及社区(村 组织以便民为主的服务主体。在明确政府各自职责的同时, 形成各级政府上下 联动、科学有序的整体管理职能体系。建立文化

【摘 要】

加快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 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坚持政府主 导 , 加大投入力度, 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 务均等化。要实现这 一 目标, 就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完善 立法环

节、加强投入力 度、强化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实现更有效的上 下协同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

【关键词】 公共文 化;政府职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12 06-0117-7 〔作者简介〕 赵萍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四川 成都 610071。

※ 本文为国家文化部委托课题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 阶段性成果。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管理协作机制。一是与宣传、发改、财政、国土等 部门形成合力, 共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 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联动推进的管 理体制;二是与广播、电视、动漫、出版、音乐、演 艺、设计以及旅游部门等, 加强协调, 形成合力, 防止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省、市、县级政府有责 任和义务重点扶持乡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 打破各自为阵的分割管理状态, 发挥各地 优势, 进行资源互补与交流, 避免重复建设和单 一管理模式, 协作一致为广大农村、广大基层提 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通过协作机制, 形成 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体 联动, 实现资源整 合、信息共享的发展模式。

理顺基层文化设施产权关系。各地街道综合 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房屋产权由县 级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共同管理, 街道和乡 镇无权擅自改变用途。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和 设施建设。按照中央要求设立文化市场管理稽查 执法机构, 配齐稽查人员、稽查车辆、稽查设备 等, 开展长期的专项治理活动, 严厉打击违法经营 活动, 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职能。

二、强化立法途径, 加强文化政策制度保障 加强立法途径的科学民主化建设。政府从主 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政策、法规, 通过行 政的、法治的、经济的手段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政策法律化、法治化, 需要探索和强化 立法途径, 切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性法规、赋权性法规、控权性法规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管理性法规由政府组织实施, 经过实践检验, 再 交人大上升为法规;赋权性法规要对公民享有的 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和方式做出明确规定, 赋权于 民, 维权在民, 有效实施, 监督评价;控权性法 规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动方职能、参与方职 责、享受方权利。公共文化政策立法要加强科学 论证和可行性研究,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制定和 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组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等活动, 也可通过互联 网举行网络听政, 公开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 增 强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制 度供给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政策制订和制度供给 的力度, 如制定通过高新技术填补落后地区数字 鸿沟的政策, 实施公民参与文化义工加分制奖励 政策, 全国跨地区演出剧目品牌联动交流政策, 保障城市农民工聚集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 策, 支持帮扶民办博物馆的政策等, 不断提高政 府公共文化政策制度的供给能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政府财政支付模式 中央与地方政府合理分担建设成本。制定中 央、省、市、区(市 县级政府按比例联合分担乡(街道、社区(村 级公共文化投入的经费保障 机制, 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相关评估标准及开 展基本服务经费水平, 实施公益文化服务财政补 助;在基本建设投资规划和财政预算的基础上, 设立专项经费, 以投入基层为重点, 从财政政策 上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直接提供, 科 学重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支出责任, 使中央与 地方政府合理分担供给成本, 减轻基层政府建设 负担。统筹安排经费标准。全国区(市 县级财政 部

门和文化部门统筹安排经费, 按照各区(市 县 常住人口每人每年5—10元标准, 纳入县级财政 预算, 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省市级财 政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转移支付远郊 市县, 并纳入省市级财政一般性财力补助范围。纳入财政预算经费。在完善社区和村公共文化服 务及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同时, 建立纳入财政预 算的社区和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 根 据各地财力, 使每个社区和村常年预算资金达到 10—20万元, 依托社区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开展 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 从该项预算经费中切块 1—4万元予以保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 央和省级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农 村和欠发达区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鼓 励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建立广泛的资金筹集渠 道, 对民营文化机构实行土地优惠、以奖代补等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措施;设立民营文化机构专项扶持资金, 解决西 部和农村地区政府财政能力不足问题。发行 “公 益性文化彩票”。国务院批准发行 “公益性文化彩 票” , 以筹集公共文化资金, 弥补政府经费不足、投入不足等财政问题。以现金和代金券两种形式 作为公益性文化福利彩票的兑现方式, 即所获福 利的80%由现金构成, 20%以文化代金券方式兑 现。其中 , 文化代金券可用于限定时间内的图书、舞台剧目、电影等文化产品的购买和消费。

四、科学规划管理,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因城乡 人口、面积、设施、资源等的差异,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势而为。人口密集的大中 城市, 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可按区镇人口多少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 开展 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但对地广 人稀的 偏远山区、牧区、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 整合资 源, 就近便捷地建立公共文

化设施, 开展流动性 的文化服务活动。譬如, 四川阿坝州13个县223个 乡镇, 面积8.42万平方公里, 人口89.2万 , 每平方公 里10.59人, 全州现有14个文化馆、12个图书馆;甘 孜州辖18个县, 面积15.3平方公里, 人口88万, 每平方公里5.75人, 这些县的文化馆、图书馆加起来 约500—1000平方米。如按城市标准20万人口建 一个文化馆、图书馆, 就违背了 一县一馆的建设方 针 , 但按一县一馆来建设, 约需5万人承担一个县 文化馆、图书馆的运行经费, 加之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公共财力有限, 这就迫切需要 中央和省级政府予以财政倾斜和支持。问题还在 于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是动态的、变化的。“十二五” 期间, 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就 意味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 镇。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临着 服务对象不断减少而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 有可能一些偏远山区和牧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将 闲置, 如同现在有的农村和牧区小学成了空房一 样。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立项调研, 科学论

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 既按照普遍、均等、便 民原则, 打破行政区划, 在地广人稀和交通不便 地区就近便捷地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采取村社综 合文化室与流动服务、送文化上门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配送力度。注重农牧区长 久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合理使用与适时更新, 加大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同时, 政府在城镇基 本建设和旧城改造中, 统筹规划建设相关公共文 化设施, 实行优先规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无 偿划拨建设用地。

整合学校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社区文 化部门与教育部门建立有效协同机制, 将社区公 共文化设施与相邻学校文化设施整合起来, 充分 发挥学校和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共享功能, 把 学校也建设成为重要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学校 的场地、图书、网络、信息等向社区群众免费开 放, 这样既节约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的 投入, 也有效补充和拓展了现有公共文化资源。政府可以规划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建在学校, 既丰 富校园、社区文化生活, 又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 用效率。同时, 鼓励在社区文化场馆建立 “作业 吧”、“读书会”、“科技小组” 等, 帮助孩子们养 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保证放学后、假期里为孩子们 提供做作业、阅读课外书的场所。

加大农民工聚集区设施建设。在城市农民工 聚集区修建流动性公共文化设施, 满足进城务工 人员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也可在就近社区公共 文化服务设施开设农民工书吧、农民工技能培 训、农民工子弟学习吧等, 通过书籍、信息、培训、活动, 增加农民工生存发展技能, 提高农民工适 应城市化生活工作的能力。

五、加强合作交流, 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建立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中央 与地方的公共文化资源统筹机制, 调节配置东、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资 源, 鼓励各地政府购买或部分购买文化资源的方 式, 将全国大中城市的品牌驻演剧目(如成都的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ZHONGHUA WENHUA LUNTAN

《金沙》、西安的 《大唐芙蓉园》、连云港的 《梦 境西游》、杭州的 《梦幻西湖》、南昌的 《井冈山》 等、区域藏品展览、文化活动等进行异地交流, 举办城市形象宣传演出、各种专题巡回展览。同 时, 有计 划地引进国外 优秀 演 艺剧目和主 题展 览。

六、满足基本需求, 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通过政府部分 购买或补贴, 社会资金及消费者合理投入的方 式, 开展低票价看高雅剧目活动, 让公民以低价即 可享受到高雅艺术。县乡文化馆(站、社区文化 中心建立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长期联系制度, 鼓励文化馆(站、中心 免费或低价为民营文艺表 演团体提供排练和演出场地, 邀请民营文艺表演 团体与文化馆(站、中心 一起举办文化活动。加 大政府对民营文艺团体节目的采购力度, 在政府 举办或采购的送戏下乡项目和各类重大节庆或文 化活动中 , 选择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承担演出

任务 , 并对优秀剧节目和演职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符 合规定条件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文化行政部门 要将其纳入重点院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 积极 完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 通、寺寺通、区区通、优质通、长期通, 大力实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 阵地、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 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 “春雨工程”、“边疆长廊 工程” ,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 施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产品自选模式。在政府引导下 , 根 据专家意见, 建 立群众公共文化资源自选 模 式。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权交给群 众, 由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兴趣爱好与政 府协商产品内容, 确定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的公 共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 尽可能使公共文 化产品的生产供给与群众的需求爱好对接, 提高 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励志性。

加强 对 特 殊 群体的文化服务。加强针对农 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 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公共 文化服务, 提供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公共文化服 务和产品,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发挥好农家书 屋的作用, 既要有适合农民口味、通俗易懂的书 籍, 又要有符合农民生产经营需要的图书, 以农 家书屋为平台, 组织专题讲座、知识抢答赛、辩论 赛和读书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农民读书 的兴趣。引导农民群众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 增强 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 率。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天天开放, 要在书屋醒 目位置张贴每周开放天数和每天开放时间, 以方 便农民群众借阅, 并接受村民监督。鼓励将健康 向上的内容更多地充实在传统曲目及活动当中, 丰富基层文化产品内容。鼓励广播电视、新闻出 版等文化部门, 多制作面向 “三农” 的新闻、科技 栏目和电视娱乐节目, 多出版农民读得懂、用得上 的图书。加大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力度, 在规划、组织文化产品生产时要把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放 在重要位置, 保证在文艺作品总量中占有较大比 例。鼓励文艺工作者、记者、科技人员多下乡常下 乡 , 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农民的生产 和生活情况, 创作出反映农村现实、满足农村发 展需要、受农民欢迎的精品力作。鼓励开展农民 志愿性社团、协会, 如读书会、红

白理事会、秧歌 队、庙会、篮球爱好者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工协会等具有公益性的组织。鼓励组织多种 自娱自乐的农民文化队伍, 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 化活动, 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 , 建设庭 院文化。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产品供给水平。政府通过 政策和财政支持少数民族院校和科研院所教师、专家译制、出版、编辑藏、蒙、维、彝等文字书籍 和广播影视剧目, 力求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 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需要。此外, 国 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要 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建设

GONGGONG WENHUA JIANSHE

2012年第 6 期 实施免费送书计划。在全国为低收入居民实 施免费送书的 “图书进万家计划” , 给全国每户低 收入居民赠送10—30本图书和1个书架, 图书包 括医学急救、法律援助、家用器械修复、就业指 南、婴幼儿营养、儿童诗选、科幻小说、民歌歌词 等内容。

七、坚守公益原则,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政府通 过市场化、社会化途径将文化节庆、影视节目、舞 台演出等文化产品服务于公众, 通过采购、外包、补贴、授权、特许经营、贷款贴息等市场化手段联 合投资、赞助等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逐 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公共文 化服务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文化基金会和 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 资助有示范性、特色性、经典性、国际性的优秀文化项目, 以及公 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 体现先进文 化的主导示范作用。

鼓励基层文化站实施托管经营。政府鼓励基 层文化站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文化服务机构, 对 择优录用有意向合作的各类文化培训、教育机构 进行综合评定, 并签订合作协议。对文化站的排 练室、书画室、多功能室等设施, 提供给有合作的 文化服务机构进行托管, 并要求服务机构在周一 至周五无偿为社区居民进行公益性文化服务, 周 末该文化服务机构可根据群众需求开设级别较高 的艺术类培训, 并收取一定的辅导经费, 实行半市 场化运作。同时, 设置退出机制, 如所引进的文化 服务机构无法履行约定的公共服务责任或群众满 意度达不到要求时, 文化站将有权终止合作。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文化事业。社会组织 通过自我供应和商业经营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公共 文化服务 ,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赠或资助 乡镇综合文化站。依法向文化站捐赠财产的, 捐赠 人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享受优惠。鼓励在政府文 化行政主管部门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市场监管下 , 对某些公共景区和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特许经营, 促使其向社会提供合格、健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 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 鼓励民 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统一 配送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创建公共 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 “公司运作、政府监 管” 的原则进行运行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 任公司可以由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 的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也可以组建混合所有 制(国有、民间资本共同投资性质的公共文化 有限责任公司, 使之成为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部 门。

积极推进民间博物馆建设。以土地划拨、减 免税收的方式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对符合国家 《划拨用地目录》 规定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 准后, 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 但不得作为融资抵 押。对愿意从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且建成后 不分割出售产权的, 参照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用 地政策实施。同时, 明晰民办博物馆公益性文化 服务机构属性, 完善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民办 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确立民办博物馆独立的法 人地位, 理顺举办者与民办博物馆之间的权利义 务关系。根据办馆宗旨和任务制定和完善博物馆 章程和发展规划, 加强收藏的个性化、系统化、专 门化建设, 落实民办博物馆以藏品为核心的法人 财产和办馆自主权, 让民办博物馆依法征集、拥有 和利用藏品, 使民办博物馆专业水平得以全面提 升。

八、创新科技手段, 助推公共文化平等共享 加大 老少边穷地区数字 化 工程建设。政 府 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数字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的 建设, 依托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全国党员活 动工程的平台加强数字化的建设, 建立数字博物 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 增加娱乐性、体验 性和共享性, 通过高新技术填平落后地区的数字 鸿沟。

增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政府将图书更新资

ZHONGHUA WENHUA LUNTAN 金拨付用于增加多媒体和网络建设,在农村牧区 每一个村(社区)建设一个绿色网络室,通过观 看网络电影(视),可以解决电影拷贝太贵、电影 内容太老、吸引力较弱的问题。同时,加快广播电 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 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 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进一步延伸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以国 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强市(州、县图书馆 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 供给能力。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分别建立省、市、县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中心,在乡镇 文化站建立基层中心,在村和社区发展基层服务 点,逐步建成能走进乡村千家万户的数字文化服 务体系。建议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开展信息增值 服务,将互联网与图书馆紧密结合,把图书馆内原 本 “死” 的信息变活,变成财富,从而延伸公共图 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为读者开辟更新、更广的 信息检索和共享渠道。

九、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文化权益意识 以多种方式普及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意识。各 地各部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化 公告、社区专栏、发放传单、走访、座谈、报告会 等方式灵活有效地向人民群众介绍公共文化服务 基本内容,介绍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及维权的途径 与步骤,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村民自治组织、文化类社会组织等在基层管理中 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普 及力

度。通过开展培育和指导农家文化大院、农 民自办文化类组织等,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和各 种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农民的公共文化基本利益 意识和维权意识。开辟公民公共文化基本权益维权通道。以各 种方式开辟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维权绿色通道,设 立全国性的 “1212315” 文化维权专号,通过开通 24小时维权热线、市长文化信箱、市民论坛、报刊 专栏等方式,监督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和 122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效果。

十、提高人才素质,创新文化队伍发展机制 健全文化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制度。健全公共 文化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投 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建议国家“高校毕业 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扶持 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社区 文化、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业,创新课 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公共文化 服务紧缺人才。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解决基层 公共文化职能部门和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空编缺编 问题,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工作 人员公务员资格和待遇等问题。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 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为提高公共文化队伍素质,把好 “入门关”。依照省、区(市)县、乡镇(社区)三级政府主体,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划 分为三个等级。省级公共文化部门须严格从业人 员的学历水平、任职年限、业务水平、操作能力、政治思想等方面条件,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省 级或国家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考试,取得 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培训证书; 区(市)县级公共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必须通过本 级文化行政部门或人事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取 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证书; 乡镇(社区)级公共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须通过县或 区一级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 应考试、考核,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 业资格培训证书。文化站站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或具备相当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文化站站长 由乡镇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应征求县级文 化行政部门的意见。文化站从业人员可根据本人 学历条件、任职年限、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等申报 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落实基层文化站从业人员编制。各级政府确 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公益性事业单 位的性质,每个乡镇(街道)要配备1名专职站长

6.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篇六

(一)就总体而言,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对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认识上差异较大。首先有的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本地区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放在适当位置,但部分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负担,对公共文化建设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忽视公共文化机构独有的功能与作用;其次是有些相关部门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二)老百姓的观念问题。目前,我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百姓,认为挣了钱,头等大事就是盖房、娶妻生子,对文化活动漠不关心,在这些百姓看来,文化活动就是走走高跷,跳跳秧歌,打打麻将,唱段戏。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社区百姓观念认识有了很大提升,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文化活动持认同态度,但是这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中青年人对此并不热衷。

(三)基层人力资源缺乏有效利用。

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人员,主要从事其它工作,实质为兼职文化干部, 经常抽调去搞其它工作,不能专职专心的从事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大多文化专干待遇差,身份不明,加之现行管理机制不活,隶属关系模糊等因素,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专干不能安心基层文化工作。在活动开展方面,由于缺乏群文专干辅导,也直接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僵化、单一,文化活动缺乏艺术性、创新性。

(四)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全区财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量偏少,为文化馆业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业务经费投入不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称。

(五)设施设备没有得以盘活。中央财政每年为我区配发几千万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目前,在乡镇一级,有综合文化站,有网络文化站,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有组织部门搞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教育部门搞得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一现象,形成了国家投入重复建设,各持一块的混乱局面,而且实际上基层文化站会掌握设备的人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7.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篇七

今后的5至10年, 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加强文化馆、站建设, 以全新的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文化馆、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文化馆、站是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专门机构, 具有文化采集、示范、演练、宣传和推广功能

文化馆、站是政府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 专业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民俗等领域, 人员由各类文艺创作辅导干部构成, 负责从文化艺术的层面上搜集、整理、展演、培训, 组织地方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广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先进文化。

(二) 文化馆、站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策划者与直接实施者, 是农村文化的强劲支撑

文化馆、站的职能是服务乡村文化建设,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个地方文化生活水平层次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职能部门工作的策略、方式与工作力度。作为政府最基层的文化单位, 文化馆、站不但要积极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娱乐社区群众生活, 在各乡镇、村屯中起到示范作用, 而且要引导农民设立村级文化活动室, 引导小组社区设立文化中心户, 起到农村文化活动的总导演作用, 策划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民乐队、田间地头草台戏等种种文化活动形式, 建设从县到乡到村到屯都有的立体的文化责任与宣传指导网络,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把健康美好、愉悦身心的多彩的文化娱乐, 编织进人们的生活, 使其深入到人们的心灵。

(三) 文化馆、站担负着搜集、整理、保护、传承

和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 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 具有丰富的内涵, 不仅肩负着建设现代先进文化的任务, 还肩负着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将具有现代色调的先进文化注入乡村生活中, 播种到农民的心田的同时, 还要继承、发扬甚至抢救保护濒临灭绝、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古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当今的乡土文化, 由于受西方观念、现代科技与时尚生活的冲击, 一些“土得掉渣”的古老文化遗存, 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民俗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因后继乏人, 正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 不少文化“品种”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不仅要充分展现富于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气象, 还要复活其古老而优秀的民间乡土文化,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具有现代气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又成为保存了完好的原生态文化、折射着古典光芒的具有浓郁人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村庄。

(四)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离不开文化馆、站卓有成效的管理、指导与培训

文化馆、站, 是政府部门最基层的文化机构, 是基层文化活动的实施者, 是乡镇村屯、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者和人才的培养主体。目前, 我们面临的现状是, 农村文化队伍基本处于一个断层状态, 文化人才严重缺失, 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队伍短缺的问题, 造就一批业务过硬、肯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农村文化新人。文化馆、站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人员要转变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在使自己真正成为农村文化队伍的一员、全心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上来的同时, 积极扶持农村文化队伍, 通过辅导、培训和帮带的方式, 培养一批活跃于乡村聚落的文化骨干, 变单纯的“送文化”为“种文化”和“城乡文化互动”, 建设一支支“永远不走的文艺队”和一批批“永远留下来的文化队伍”。

二、构建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 细化文化馆、站的工作目标

先进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 政府有关文化政策在乡村得到落实, 都离不开文化馆、站在两者之间所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然而, 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 文化馆、站的主动性发挥不够, 长期扮演着“中介”的角色, 很多时候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文化馆、站应该构建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 改变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 强化职能, 及时转型, 担负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一) 构建文化馆、站的目标体系

文化馆、站的建设目标, 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观, 始终把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当作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构建文化馆站目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积极探索构建文化馆、站的少儿工作目标、青年工作目标、中年工作目标、老年工作目标以及妇女工作目标, 要深入研究构建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馆、站的文学工作目标、美术工作目标、摄影工作目标、戏曲工作目标、曲艺工作目标、舞蹈工作目标、书法工作目标、音乐工作目标、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工作目标、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目标。通过目标体系建设, 使广大文化馆、站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把文化馆、站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 构建文化馆、站服务体系, 就是要求文化馆、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增强活力

文化馆、站服务体系建设要植根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中,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服务的实惠。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化、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文化馆、站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乡镇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家庭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校园文化服务体系、企业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服务范围、服务方法、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措施等。通过服务体系建设, 凝聚社会文化人才, 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建立社会文化人才库、节目库, 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文化的氛围, 打造公共社会文化服务发展的大格局。

三、构建活动体系, 强化文化馆、站的主导作用

活动, 是文化馆、站生存的根本, 文化馆、站要保证生命之树长青, 必须努力构建好阵地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两大体系。阵地文化活动体系建设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公共化, 要以社会文化骨干培训、少儿艺术培训、老年文化休闲、群众文艺创作、馆办文艺刊物、阵地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社会艺术 (美术、书法、摄影、工艺品等) 展览、音乐舞蹈创排、科普知识讲座、文化艺术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馆内举办的活动为主体构建。社会文化活动体系要坚持主题化、品牌化、系列化, 要紧扣传统民俗节日、现代节庆、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来构建, 选择一批普遍的、大众的,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能带动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项目, 为其寻找符合乡情、民情的活动载体, 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 又能充分体现特色、富有牵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政府基层文化部门, 文化馆、站不仅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 而且要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 培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 帮助每个村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 引导农民自己重视文化, 提高素质, 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 将“输血”变为“造血”, 从而加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和推动农村文化活动。

(一) 深入农村, 了解新时期农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农村, 对农村文化设施、民间文艺活动、农民文化水平以及农民的文化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 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及农民的文化需求。只有充分了解, 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 做出定量、定性的科学分析, 文化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

(二) 发现、培养农村文艺拔尖人才

农村文化除了挖掘传统、引入外来之外, 还要整合优势, 不断创造, 才谈得上农村文化的真正发展。要有所创造, 就必须发挥农村文艺能人、骨干的积极作用。在农民文学、绘画、书法、摄影、戏剧、歌唱、舞蹈等各种展览、比赛中,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只有如此, 才能对当地的各项农村文化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三) 培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

农村文化建设最终靠农民自己, 但文化馆、站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引导农民建设一支文化骨干队伍尤为重要。将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群众文化, 热衷宣传工作, 具有文艺特长、组织才能、示范能力的农民组织起来, 培训锻炼, 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带动整个村庄农民群众文化的积极开展。

(四) 积极引导农村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学、文艺、戏剧爱好者, 利用节假日、红白喜事、民间节庆活动, 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 鼓励农民参与其中, 投入其中。

(五) 帮助每个村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

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历史状况、经济条件不一, 哪怕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 文化建设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文化馆、站要针对每一村庄的具体情况, 指导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计划, 既要有一年、两年的短期计划, 也要有五年、十年的长远规划, 由量变的渐进式发展过渡为质变的超越式发展。

(六) 引导农民加强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农村文化工作当然离不开管理, 管理好了, 可科学有序地向前发展;若没有管理或管理混乱, 别说发展, 还可能滞后。因此, 文化馆、站干部要督促农村配备文化管理员, 指导他们对文化设施的使用, 如阅览室、棋牌室、活动室要经常开放, 否则便形同虚设。

(七) 建立翔实的资料档案, 随时掌握发展动态, 及时反馈, 不断调整, 将农村文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文化馆、站要对每一乡村建立文字、图像等方面的资料档案, 定期了解情况, 及时反馈、及时备案;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及时指导, 尽可能地使各乡村的文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八) 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 以点带面, 推动创造性文化的普遍开展

广大农村, 特别是原生态村落, 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有着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的必要条件。对那些已初具建立特色文化村的条件与雏型, 文化馆、站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进, 可重点投入精力, 积极扶持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文化示范村的建立, 不断摸索总结, 积累经验, 以点带面, 逐步推广。

摘要:文章阐述文化馆、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构建文化馆、站服务体系的目标及对策。

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典型材料 篇八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充分表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现实紧迫性和特殊重要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深度拓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城市整体水平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象征。

一、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概念,自此以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成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重庆市结合市情,认真贯彻执行,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民生工程加以建设。通过多年的积极倡导和政策推广,重庆市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以下进展:

1.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夯实社区文化活动阵地,近年来,重庆市扩大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所需的投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不断增加。总共投资16.16亿元用于建设重大文化设施,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红岩魂陈列馆、重庆市图书馆、重庆科技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广播电视大厦等已经建成,建筑面积71.58万平方米。目前,大部分重庆主城区建成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文化站并投入运行;城区街道和社区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服务点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群众得以在家门口享受方便快捷的社区文化服务,之前提出的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建设目标初步实现。

2.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重庆市加大对文化管理部门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增加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种类和服务范围。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骨干的号召与凝聚作用,通过他们带动社区群众参与唱歌、跳舞、书画、下棋等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社区的文化活力。通过“十大特色文化社区”评选活动、全市小品大赛、三峡艺术摄影展、全市社区红歌大赛等活动,社区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建立,群众自办的文化节目不断涌现。

3.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重庆市各区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地方文化服务项目。如渝中区区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运行经费,区属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协调25处市级特色文博场所和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通过引进8家市级文艺院团、举办CBD周末音乐会等形式,开展电影、戏剧、非遗文化等进社区活动;北碚区将镇街图书阅览室藏书纳入“一卡通”流通范畴,率先实现全市通借通建设。江北区的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对市民开放,重庆市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上的获奖节目,在此举行了汇报演出。

二、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重庆市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效,但从宏观视角出发,社区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不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之间仍存在隔阂,与重庆市建设“宜居重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1.社区公共文化的提供主体构成单一

近年来,重庆市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来推动公共服务,但仍然没有改变总体上由政府单一提供的局面。当前重庆市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公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出现需求和供给的巨大落差。因此,从重庆市的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垄断供给模式,实现向社会化的多中心供给模式转变,构建一个全社会办文化的良性机制,将有效地促进重庆市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

2.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下几个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的匮乏现象: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0.32册,低于全国的0.42册;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位于全国第19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位于全国第23位;群众所期待的一些文化活动形式无人问津,缺乏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等等。文化部门应特别注重用多种方式收集和整合市民需求,把居民需求愿望转化为需求服务。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专业服务人才队伍是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重庆市社区专业服务人才普遍匮乏,既有的人才队伍因教育背景、实践经验、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不能很好地满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培训经费不足、未得到应有重视等原因,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的建构力度不够;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往往是由街道干部兼任,由于精力、时间等多种原因,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使得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身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思路上出现混乱、实际操作过程出现脱节。

4.社区公共文化信息工程舆待建设

目前重庆市信息共享工程进展缓慢,信息服务水平低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与数字化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系统尚未完全确立,社区图书馆、文化馆资源之间的共享还远远达不到,要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使得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仍然停留在旧有的基础水平上,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还不适应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服务需要,居民文化权利难以得到发展。

nlc202309032053

三、加强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社区是公民实现文化权利的重要载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有力地推动社区文化建设。针对重庆市目前社区文化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1.建设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一,鼓励、培育从事社区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将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交给社会组织,为其发展拓展空间;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法规,为其提供发展的支撑;加强资金支持。其二,发挥企业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市场具有高度的公开性与竞争性,企业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效率效能。

2.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析,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终服务的对象是普通民众,真正激活民众自身潜力、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投身社区建设,才能真正建设起为人民群众所认可的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如民情收集站点等,定期收集、分析、整合群众文化需求,把握文化发展走向;设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问卷,以匿名方式获知群众建议;实施定单采购制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如可以创建“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由群众投票确定需求,向社会发布文化服务供求信息,由文化团体、社会组织实行项目申报,政府组织评审后购买服务。

3.优化工作者队伍建构,是推进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首先,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等办法,建立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骨干队伍。对相应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科学知识、业务素质、办事水平。其次,积极培育社区志愿者工作人员队伍。如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让他们得以在便民服务、科普宣传、法律知识咨询、帮扶帮教、助残服务、文体辅导等方面施展其影响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公益文化志愿服务保障制度,保障志愿者队伍培训、发展等资金需求,并整合高校有关资源为其提供顾问咨询和专业支持。

4.信息网络共享机制建设,是改革社区文化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政府要积极构建社区间的信息网络共享机制,转变政府服务。通过在报刊开办专栏、在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建立专门频道或栏目、建立社区文化建设网站等,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及时报道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典型经验,介绍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和发展趋势,及时反映来自社区的要求和心声,针对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疑释难,组织探讨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维、新模式等,使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社区文化建设、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公民的社会自治意识、提升公民的社会自治水平,是建设人性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公民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效运作,关系到社区公共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的丰富。在重庆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应当正确处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履行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职责。

9.关于上饶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九

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王雨星

单 位:解放军理工大学一旅十队

关于上饶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情况调查

报告

“建党九十周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设施网络全面覆盖、文化队伍素质提高、重点工程快速推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服务手段不断创新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无论是“SARS”、“毒奶粉”还是“禽流感”,这些事件背后深藏着的正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为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缝隙,避免由于公共服务缺失而给人类带来类似SARS的灾难性后果,各级政府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理论界也就政府公共服务创新进行了多方探讨。本文拟从上饶的一些实际出发,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略陈管见,以就教于通人。

一、公共服务的含义及主要模式

公共服务的社会实践由来已久。因此,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内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对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的科学界定。新千年以来,随着新一轮行政改革在大多数现代化国家的进一步深化,公共服

务已成为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国外的公共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强调社会成员的自助性及社会保障制度中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以英国和北欧各国为代表的全面公平型,强调以国家为主体,对全民实行普遍保障;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的效率主导型,则通过国家立法等强制手段,以家庭或个人的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在国内,一些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相继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如精干、高效的上海模式注重通过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信息化的广州模式通过设立“广州市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在各方面为海内外投资者拓展巨大的投资空间;浙江百姓经济模式则注重搞好产业带、城市发展、大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加大对重大基础性项目的投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1]

二、上饶政府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2006年上饶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但由于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自身行政权力对社会的控制,而忽视了为公民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致使现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存在较大漏洞和不足。上饶市作为其中的一级政府,同样的尴尬在所难免。

(一)总量在加大,比重偏小。“建党九十周年”期间,上饶市生产总值由173.4亿元增加到388.1.亿元,年均增长13.6%,财政总收入由15.7亿元增加到33.6亿元,年均增长16.4%。此间,政府公共服务的几项主要指标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如文体广播和教育的财政性支出从5.4亿元增加到12.9亿元,增幅58.1%;医疗卫生支出从1.35亿元增加到2.46亿元,增幅45.12%;科技三项费用从675万元增 3

加到2037万元,增幅66.86%。但占GDP的比重普遍偏小。以2005年为例,当年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GDP的3.01%,医疗卫生支出占0.63%,文体广播事业费占0.3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0.10%,科技三项费用占0.0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占0.34%。从全省来看,上饶政府公共服务的某些指标也相对偏低,如2005年全市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人均经费分别比全省平均数低105.38元、72.17元和127.98元。

(二)主体在增多,作为有限。“建档九十周年”期间,随着国家逐步开放服务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民间资本开始涉足上饶公共服务建设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服务供需紧张的状况。这在教育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全市民办教育固定资产投资达11.7亿元,略高于2005年全市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安置教职工9100人,相当于本市两个中上人口县的教师职数,在校学生20万人,占全省学生数的五分之一强。民间资本在卫生领域也有所涉足,市城区先后创办有7家民营医院,总资产达6300万元,床位460张,医务人员450人。但从总体上看,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面还很窄,相对于庞大的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来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而也决定了其作为的有限性。

(三)覆面在扩张,城乡差异大。近年来,上饶的政府公共服务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覆面有所扩张,但城乡差异明显。在基础教育方面,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接受了“普九”验收,但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如全市12所省重点建设中学均集中在市区和县城,且城市学校基本建立了局域网或校园网,但全市3.2%的危房却全部集中在农村。同时,农村初中辍学现象依然严重,每年有近3万人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学习。在就业方面,全市共建立148个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200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2万人,但新增就业岗位与实际需求相差50%,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仅下岗工人就占了29.5%,大量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相当狭小。在现代通讯方面,2005年城市人口的电话普及率为39.45%,农村仅为9.25%,低30.2个百分点。

(四)制度在完善,体系未健全。“建档九十周年”期间,上饶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卫生、科技补贴等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的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以公共卫生建设为例,目前全面规划了医疗救治体系的机构布局,建立了三级疫情报告网,成立了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同时在婺源、弋阳、广丰、玉山、上饶5个县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市城区一半以上街道办事处设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但总的来看,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市,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处于启动阶段,任重道远。

(五)水平在提升,质量待改善。一是服务方式智能化。开展了网上办公和电子政务活动,但网站更新慢,公共信息发布滞后,网上办公普及率低;二是服务手段多样化。在行政管制之外,税收等经济杠杆在管理活动中有所使用,但涉及领域极其有限。三是服务机构一体化。市本级和各县(市、区)相继组建了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但窗口服务冷脸冷面现象仍然存在。

三、上饶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政府财政投入增长有限性的矛盾,使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成为迫切之需。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发展跨入了高增长和高风险并存的阶段。人们在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但由于政府的长期忽视,导致公共服务经常处于有效供给不足的状态。加之,人们的喜好存在差异,以及其他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公共服务的残缺。而这种不足和残缺则更加 5

凸现了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增长的有限性。以教育为例,2001年我国财政的教育投入仅占GDP的3.19%,近期目标是力争提高到4.8%,而1997年中等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已达4.8%,即使与1998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4.63%、4.39%、4.27%的财政投入相比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同样,2005年上饶市财政性公共教育支出仅占全市GDP的3.01%,同比增长-0.06%。这足以说明,旧的公共服务理念、手段和运营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迫切需要通过一系列创新来解决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和公共产品数量有限以及公共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公众导向的执政体制改革,使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势在必行。新世纪以来,面对新的行政环境的严峻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行政改革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我国政府在重新思考人民政府本质的同时,也适时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内容;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2006年1月6日在全国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要求:“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这表明我国政府改革的思路逐渐清晰,但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就必须立足于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下大决心进行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三)创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内在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谋划了我国“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思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上饶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率达73%。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市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致力于本级政府自身的改革,在进一步集中精力做大城市的同时,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市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上饶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一)逐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渐次发育的市场体系为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现实的经济支撑。一是市本级企业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全市341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了320户,国有资产进一步向电力、通信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集中,竞争力和控制力逐渐增强。二是民间资本日益壮大,形成了一批新的市场主体。2005年全市有民营企业11万多户,注册资本131.4亿元,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33.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来自非国有单位的投资占57.9%,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市场发育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市城区已拥有限额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4家、百货商店3家、超级市场1家、年成交额达亿元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个。同时,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完成了商贸网点规划和布局,新建了月亮湾汽车城、江南商贸城、国际家具城、江南米业市场、鄱阳湖国际水产城、新华龙物流园等一批规模较大、功能较完善的商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建立了市级政银联席会议制度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为解决企业资金瓶颈问题搭起了及时、高效、优质的平台。

(二)民间商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出现为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随着市场体系的发育,一些基于市场和行业发展起来的民间组织逐渐成长起来。截止2005年底,上饶市总商会在各县(市、区)均设立了分会。2006年初又成立了北京上饶商会。这些民间商会组织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持行业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上饶市总商会家具分会于2004年和2005年各举办了一届家具博览会,推动了上饶家具市场的发育和壮大;在玉山县举行成立大会的江西省轴承商会和江西省工商联轴承商会,集科、工、校、贸为一体,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了轴承行业形成合力,做大做强。一些商会组织甚至还涉足投融资领域,如江西炜达轻钙公司、玉山超越美酒世界等几家企业,共同出资500万元组建了玉山县总商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短期小额贷款提供了方便。此外,商会和民间行业协会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着政策宣传、推动光彩事业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职能,如2005年九江市发生地震后,上饶外商协会积极开展捐款赈灾活动,为企业参与光彩事业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表率和贡献。

(三)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区域商业文化氛围,为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可贵的理念支持。上饶地处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交通便利,有“八省通衢”之称,商业贸易曾十分繁荣。明清时,铅山河口镇被称为“八省码头”,有“买不足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是十大商帮中江右商帮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质朴和灵活经营著称。同时,又吸收了当时其它一些商帮的精华,如徽商仁义诚信的文化(婺源县古属徽州府)和浙商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等等,[3]形成了一种多元并存的商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上饶的经济发展一度落后于周边的发达地区。但历史上沉淀下来的独特的区域商 8

业文化,使人们具备了较强的经商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之紧邻浙江、福建两个商业发达和对外拓展性强的省份,促使人们的利益观、权利观、法制观较早地形成并日趋成熟。一旦利益受损,就会诉诸包括法律在内的多种手段予以维护。如2005年仅市县两级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就受理投诉268起。多元化的区域商业文化环境,推动着公众社会心理普遍从依附走向自主,促使政府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出发,自觉实现治理理念转变,谋求更好的公共服务策略。

五、上饶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的途径

探讨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为谁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怎样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建档九十周年”期间,上饶市三次产业结构由32.7:29.2:38.1调整到21.8:42.5:35.7,五年内二产上升13.3个百分点。通过对照产业结构的演进顺序可知,目前上饶市的工业化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后期过渡阶段,突出表现是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民间组织作为有限。因此,现阶段上饶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既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也不能完全套用国内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健全体系;统筹兼顾、重在农村。[4]着重在公共服务的方式、体系、原动力等方面进行创新探讨,构建具有上饶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

(一)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实现公共服务方式创新。上饶市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以2005年为例,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3.6亿元,财政支出42.9亿元,缺口9.3亿元,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必须通过多元化的供给方式来共同满足全社会的公共需求。

一是在手段上从垄断逐渐向竞争过渡,实现运作方式市场化。上饶市目前的财 9

力有限,政府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安排巨额财政资金去完成历史欠帐很多的公共服务建设,迫切需要通过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市场供求的均衡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因此,在某些领域必须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公共服务主体的标准,并在此框架下使政府部门、私(外)企和民间组织之间构成一种竞争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如上饶市城区临时停车位经营权的成功竞拍,个别城建交通项目BT模式的尝试,以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成立等,都标志着上饶的公共服务创新在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是在格局上由单边渐次向多极发展,实现供给结构社会化。“建档九十周年”期间,随着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上饶的同业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开始以相对独立的运行方式出现,并具备一定的自治能力,多元的投资格局逐渐形成,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服务成为可能。因此,现阶段政府应该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把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通过委托服务、管理承包、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扶持各种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极化供给格局。

(二)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建档九十周年”期间,上饶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有较大改进,但离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还十分遥远。因此,政府公共服务创新应该以符合公平、正义为原则,着眼于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建设。

一要坚持就业为先,促进就业,保障公平。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政策法规和管理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督促检查制度、定期 10

通报制度和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强化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加大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力度,放大小额担保贷款比例,扩大小额贷款范围和额度,推动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要继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机制,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形成集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于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要通过多部门联动,或与民间社团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和再就业援助活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而走出一条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新道路。

二要坚持民生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先保障人们的生存需要。在教育方面,要建立新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要面向农村,进一步抓好市县两级的职业教育建设,把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在社会保障方面,要继续健全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救助为辅,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相配套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助。在公共卫生方面,要以改水改厕为突破口,以合作医疗为载体,重点解决农村公共卫生的脏乱差,以及基本医疗保障普遍缺乏的问题,实现小病能预防,大病能治疗,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要坚持扩面为上,走低标准、广覆盖的道路。一是关注全局性,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的区域范围,在城乡公共服务的投入中形成协调的比例结构,通过把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重点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避免出现服务盲区;二是突出一般性,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项目的总量,建立一个囊括公民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在内的公共服务项目库,向公众提 11

供从“摇篮到墓地”的服务,避免出现服务缺失现象;三是兼顾特殊性,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不同群体的覆盖范围,避免出现服务断层现象。如针对少年儿童所需的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建设,针对农村居民最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针对城镇居民休闲所需的基本绿化设施建设,针对弱势群体的维权服务等等。

(三)以促进主客体相融合为目的,从原动力上确保政府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公民动态的公共需求,维护并促进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最大程度地促进公共服务主体和公共服务客体相融合。

一要善于把握全局掌好舵。党的十六大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形势、依法行政、总揽全局”五大执政能力,其实质就是要提高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在政府公共服务创新过程中,政府应当扮演好“掌舵者”,而非“划浆者”的角色,充分起好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既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又要确定问题的范围和性质,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有效配置各种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实现地方公共服务的目标。如通过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开放公共服务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或允许国企、私企、外企和民间组织以各种方式参与交通、通信、能源、教育、医疗、城市公用事业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经营。

二要推进公共服务技术创新。即把人的智能直接注入信息系统和智能化装备之中,通过人工智能把主客体联结起来,达成相互间的密切融合。首先应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步伐,通过优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快速收集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信息,并通过网络有效地监督公共服务职能履行情况。其次要逐步实现公务员网上办公和在线服务,不断增加网上办理项目和扩大网 12

上服务领域,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服务,推动政务公开制度建设。

三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要通过科学设置机构、定岗定编、岗位轮换和竞争上岗等途径,形成政府公务员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机制,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要通过依法行政教育,不断增加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努力塑造以人为本,亲民亲商的政府形象。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并在街道和乡镇推行“政务超市”,以公民为中心,为社会提供更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重点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建党九十周年”期间,我们上饶市的几项工程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是实施文化先进县创建工程。“建党九十周年”以来,我们上饶市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县工程。

二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们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上探索形成了“上饶模式”,努力实现从“村村通”到“户户通”,开设“上饶新农村网上图书馆”,强化了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使我们上饶市成为全国唯一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示范市。文化部还将于近期在我们上饶市召开现场会议,推广我们上饶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做法。

三、举办特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我们上饶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文化内 13

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

一是主题性的品牌文化活动。我们举办了全市广场文艺汇演、曲艺会演、农村文化艺术节等主题品牌文化活动,有效带动了全市各地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是常规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广大群众为主体,让广大群众唱主角,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等每年有160多场,演出节目2100多个,大型展览29多个,参与观众达27多万人次。带动了全市广场文化活动的繁荣。

三是特色性的地方节庆文化活动。全市各地开展了10多项有特色、影响大的节庆文化活动。既彰显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效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未来几年时间里我们将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根据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提高公共文化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努力形成比较完备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大力引导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发挥地方特色公共文化优势,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品牌,努力承办农民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等高层次、影响大的公共文化活动。三是推进公共文化重点工程,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继续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公共文化辅导工程要覆盖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要在设施完成的基础上实现规范管理和运行,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四是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强化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主体地位,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指 14

标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

2011年,我们上饶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文化惠民为重点,继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主要内容有:

一是以迎战十艺节为契机,实施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工程。贯彻落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有关要求,提升我们上饶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工作,完成210个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任务,为广大群众开展和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打造广阔的舞台。

二是以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促进各项重点工程取得新进展。文化先进县创建工程要进一步完善标准,确保其先进性;全市将把文化共享工程规范化站点的50%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并率先建设几个规模大、标准高、服务能力强、服务环境好的大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要初步建立起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市县图书馆为分支节点的网络图书馆体系,使全市图书馆初步互联互通,并开展各个平台管理软件的开发工作;同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全市督导,举办全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汇报展演,推进重点工程进一步深入开展。

三是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今年我们上饶市将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调查督导,深入实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开放更多的服务窗口,开展更多的服务项目,把服务群众的总体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是以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主题,大力开展各类公共文 15

化服务活动。举办全市庆祝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如全市美术书法摄影和革命文物大展,“颂歌献给党——全市群众合唱比赛”活动,全市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电影展播等;深入实施振兴地方戏曲工程,举办全市地方戏戏迷大赛,开展全市广场戏曲演出活动;举办全国“群星奖”获奖剧(节)目在全市巡演活动,为全市群众带来高端的文化享受。

五是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带动,实施文化富民工程。充分利用我们上饶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策划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体,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的亮点项目,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文化民生、文化富民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温州市最新拟任干部下一篇:餐饮业劳动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