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2024-08-27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精选10篇)

1.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一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科书第10页---26页)

二、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20 以内数的减法,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它的口算方法。

2、加深对“破十法”和“做减想加”方法的理解和巩固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正确口算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或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五、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十几减九

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内容:教科书P 10---12页的主题图及例

1、做一做 说明:本课的“卖气球图”通过小朋友们与卖气球小丑的对话,引出条件和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围绕“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1)“破十法”,先算10-9=1,再算1+5=6。(2)“想加算减”法,根据9+6=15,便知道15-9=6,所以还剩6个。其他方法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来呈现,以此体现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说明:由于学生已经有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知识基础,其他方法容易理解,这里重点教学“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教材通过出示对学具圆片的摆一摆、算一算,来加深学生对两种方法算理的理解。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学生在理解十几减九的算理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十几减九的算理,从而达到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复习铺垫——互动新授——巩固梳理——课堂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

9十()=13

9十()=14

9十()=15

9十()=16

9十()=17 【设计意图】新授课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习前面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今天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出示课本第10页的例1图

师:大家会经常到游乐园玩吗?游乐园里除了有许多好玩的东西,还有卖很多有意思的小 玩意。你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向小丑买气球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巧妙引出新课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气球图列算式:15-9=

2、探究“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1)“15-9”你想怎样算?用学具圆片摆一摆,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2)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圆片,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并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①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 ②因为9+6=15,所以15-9=6;

③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 „„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3、标胶、优化计算方法

说一说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学习。但是学习需要在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即优化算法。

三、巩固梳理

1、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2、3题。

2、完成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1题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正确地口算十几减九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十几减九? 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体验学习成功后的喜悦,并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

五、配餐作业(见学案)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计算

9+()=13

9+()=12

9+()=17 13-9=()

12-9=()

17-9=()9+()=18

9+()=17

9+()=15

二、填空

1.15-9=()2.12-8=()

想: 9加()等于15, 想: 8加()等于12, 15减9等于(). 12减8等于().

三、把得数填在方格内。

四、解决问题

1.小雨和小雪共画了15朵花,小雨画了9朵,小雪画了几朵? 2.小明有18枝彩色笔,小刚借走了9枝,小明还有几枝?

配餐作业

A:教材11页第1、2、3、4、5题。

B:教材12页第6、7、8题。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十几减8、7、6

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内容:教科书P 10---12页的主题图及例

1、做一做

说明:本课时重点还是运用“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8、7、6。课本通过买风车的情境图,围绕“12个风车,买走了8个,还剩几个?”这一问题,探讨“12-8”的计算方法;通过小朋友观察金鱼图,引出“13-7”和“13-6”的计算。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6。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说明:由于有前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基础,因此学生会很自然地采用“想加算减法”或“破十法”计算十几减8、7、6。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达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在巩固练习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和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的训练,学生在做题中需要教师引导联系实际问题来理解,从而初步到达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复习——互动新授——巩固梳理——课堂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一、复习(口算比赛)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做铺垫。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的例2图。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气球图列算式:12-8=

2、探究“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1)你想怎样计算?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的算法。(2)学生交流自己是计算方法。(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并板书:

①12分成10和2,先算10-8=2,再算2+2=4。②8和4相加得12,所以12-8=4。„„

【设计意图】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相结合,使算法更丰富,更自由,更灵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合作学习意义之所在。

3、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13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4、探究“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14页的例3的图:这两个小朋友在鱼池边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的团结协作精神。

5、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14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巩固梳理

1、完成课本第13页做一做的第2、3题

2、完成课本第14页做一做的第2、3题

【设计意图】练习巩固层次分明,学生逐步从多样化的算法中充分体验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最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探究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体验想加算减法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四、课堂总结

观察今天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五、配餐作业(见学案)

六、板书设计

十几减8、7、6 12-8=

13-7=

13-6=

七、课后反思:

一、计算

16-9=

12-8=

14-7=

15-6=

11-8=

13-7=

16-8=

14-6=

12-7=

14-8=

17-8=

12-6=

11-7=

13-6=

15-8=

二、看图列式

三、解决问题

配餐作业

教材15页练习三。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十几减5、4、3、2

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内容:教科书P17页的主题图及例

4、做一做

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几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有了前面几节课做基础,计算十几减5、4、3、2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困难了。教材的重点还是引导学生采用“想加算减法”来计算,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验“想加算减法”的优越性。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理解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5、4、3、2。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同学合作,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说明:有了前面几节课做基础,计算十几减5、4、3、2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困难了。教材的重点还是引导学生采用“想加算减法”来计算,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体验“想加算减法”的优越性。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在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教师的引导来达到。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复习——互动新授——巩固梳理——课堂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一、复习

8+5

7+8

7+6

6+8

5+7

5+9

13-9

16-9

18-9

15-9

17-9

14-9 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任抽两题请学生说说他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做铺垫。

二、互动新授

1、出示课本第17页的例4。

先观察,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汇报。

2、探究算法

关于十几减5、4、3、2,你想用什么方法,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例题4.【设计意图】学生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进行自主选择计算,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习惯。

4、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对比,使学生感知算式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巩固梳理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思考题

2、游戏

每个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十几减几的算式卡片,找出得数相同的卡片。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练习巩固层次分明,学生逐步从多样化的算法中充分体验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最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探究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体验想加算减法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学生个别汇报。

五、配餐作业(见学案)

六、板书设计

十几减5、4、3、2 12-5=

11-4= 12-4=

11-3= 12-3=

11-2=

七、课后反思:

一、口算

6+7=

12-7=

7+8=

14-8= 9+6=

16-8=

5+6=

12-8= 9+5=

13-7=

11-4=

14-6=

二、解决问题

1.同学们排队,小兰的前边有5人,后面有7人,这一行共有多少人? 2.小青要练习写16个毛笔字,还剩下8个字没有写,他已经写了几个字? 3.停车场上的汽车开走了6辆,又开走了5辆,一共开走了多少辆?

配餐作业

教材15页练习三。

第四课时

一、授课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内容:教科书P 20、21页的主题图及例5、6做一做

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5的教学,是让学生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题6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编排。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数学学习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正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通过归纳和整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分类整理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培养学生探索的乐趣。

说明:有了前面几节课做基础,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数学学习中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正决定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在这例题5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样一个多余条件。一开始学生可能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理性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是多余的、无用的,在找到了解题需要的条件后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创设情境——互动新授——巩固梳理——课堂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一、创设情境

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足球场上可真热闹,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吧。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的情景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想学的需要。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题5:从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观察情境图,汇报。

教师提问:怎样解答“还有几个没有来”?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从总数里去掉已经来的9人,就能求出还有几人没有来。提问: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汇报:用减法计算16-9=7 师:有一队踢进4个球这个条件有用吗? 学生思考,汇报:这是个多余的条件。

师:为什么说这个条件是多余的?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例题中提供给学生的已知条件有多余的,这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必要的信息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有序地进行分析、解题。

2、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20页的做一做

(1)读题,你从题中读懂了什么?

(2)这里的三个已知条件,要求母鸡有几只,要选择哪两个条件来解答?该怎样求母鸡有几只?

(3)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小组探究解题的过程列明解题步骤,逐渐使学生感受并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有序思考的解题步骤。

三、巩固梳理

完成课本第22页练习五的第2、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的解题过程中,你发现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

五、配餐作业(见学案)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1、口算

9+2 16-9 13-4 5+7 15-5 6+8 11-3 8+8 13-6 12-7 9+6 10+7 17-8 14-8 7+7 18-9 4+8 13-5 8+3 3+9

2、在○里填上“﹥”、“﹤”或“=”

7+4○12 15-9○5 5+7○11 11-6○6 13-4○8 9+4○13

3、小雨和小雪共画了15朵花,小雨画了9朵,小雪画了几朵?

4、小明有18枝彩色笔,小刚借走了9枝,小明还有几枝?

5、同学们排队,小兰的前边有5人,后面有7人,这一行共有多少人?

6、小青要练习写16个毛笔字,还剩下8个字没有写,他已经写了几个字?

7、停车场上的汽车开走了6辆,又开走了5辆,一共开走了多少辆?

配餐作业

教材22、23页练习五。

2.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二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学习千以内数的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在复习准备中,先布置了三道百以内笔算减法,以复习百以内笔算减法法则,然后布置了四道口答,以复习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最后是口算练习。

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主动探索,合作学习。

2、运用评价,互助互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

2、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事。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前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以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学习多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因此,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是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本节课中主题情境图不仅有北京申奥的喜庆场面,而且还有多伦多等四个城市申奥所得的票数,为枯燥的计算提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的事。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四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投影片

教学方法: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指名上台演示。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十 个 十 个 十 个 3 5 3 5 3 5 ﹢ 2 → ﹢ 2 → ﹢ 2 7 3 7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 再画“_”(等号线)

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那个数对齐? 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三对齐? 教师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 线要画直。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2、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3、学生独立看图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4、知识拓展练习:判断下列算式正误 17+9=87 42+3=55 28+4=68 布置作业:完成《同步伴读》对应练习。教学反思:让学生总结课堂收获,说出加法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本节课重点,突出练习,学生主体地位;板书设计:

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六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教案

旋  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2-25页有关旋转的内容。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二个信息窗将两个知识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安排在同一个情境里,出示了运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而成的六种标志的图案。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一个知识点,对学生而言又是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我根据学生实际,将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分成两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节课学习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的特点和认识(即什么图形是平移得到的,什么图形是旋转得到的)和图形的平移方法,第二节课专门学习图形旋转的方法,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里是第一次教学旋转的方向和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图形旋转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教材安排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时,考虑到这是教学的难点,教材精心选择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作为操作对象,以这个30°的角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连续旋转三次,得到一个类似风车的图形,难度不是太大,这就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0,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旋转的现象,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教师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关于旋转的教学,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创设情境,认识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 1、引入:观察这段录像,你能发现什么? (播放一段录像)汽车经过收费站时,交费后,收费站道口的转杆就会打开,汽车通过后,转杆关闭。 学生交流,发现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就是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提问:仔细观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 (播放课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一是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下端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是旋转的中心(在课件上用红点标出这个点,明确指出来);二是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都是90°。不同点是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不同,正好相反。 板书:中心、角度、方向 3、揭示: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相反。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课件出示钟面,时针从12转到3, 教师:你能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吗?(时针顺时针转了90°) 继续播放课件,时针从3到6,从6到9,从9到12;然后从12到9,从9到6,从6到3,从3到12,分别让学生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 教师: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来表示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吗? 板书:顺时针 逆时针 4、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纸条(一头涂红点,一头涂蓝点的硬纸条),我们把纸条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好吗? 教师:请将纸条围绕红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到黑板上演示,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改正。 教师继续提出旋转要求:请将纸条围绕蓝点顺时针旋转90°,围绕红点逆时针旋转90°,围绕蓝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一一操作,同位交流做法,说说有什么不同。 5、小结:进行旋转要注意什么?(要明确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收费站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教学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转杆的打开和关闭,不仅仅是生活中存在的旋转现象,而且从这种现象本身能比较清楚地看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关键要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旋转的特征。在这里,我让学生用纸条来进行旋转地练习,使学生充分体会旋转的三个要素,并为下面进行图形的旋转做好了铺垫。] 三、实践操作,学会在方格纸上将直角三角形旋转90° 1、谈话:(课件出示信息窗2)你能说说这些图案中,哪些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学生指出第1、5、6个图案是通过旋转得到的。 教师:观察第1个图案,基本图形是什么?(直角三角形),怎样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个风车形状的图案? 2、操作感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有一个30°角的直角三角尺,自己先操作试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怎样旋转三角尺的?三角尺的每条边旋转前后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指名到台前用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过程,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会发现两种旋转的方法,一种是通过顺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一种是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白是以谁为中心,以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了几次。 4、画图: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旋转的过程吗?我们现以顺时针为例画出来。 请将三角尺在方格纸中间偏上的位置摆出 的形状,沿三角尺的三条边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学生画图。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画的?(以三角尺的30°角的顶点为中心,先画旋转后的长直角边并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再画斜边,也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最后画出短的直角边。) 请将旋转后得到的  继续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旋转两次,画出风车图案。 再在方格纸上画出 ,然后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旋转三次,得到风车图案。教师巡视,对错误的画法予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错误要重点讲解。 5、小结:通过刚才把直角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进行90°旋转,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是教学的难点。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图形旋转的操作过程,主动探究旋转的操作方法,并学会在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旋转的方法,再在准备好的方格纸上尝试画一画,然后通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旋转图形的基本方法,这样从直观到抽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并且使学生充分经历了在图形转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旋转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1、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物体是怎样旋转的,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类似的例子。 2、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在书上的方格纸上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后同位交流画法。然后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先找准一条边,画出旋转后的边,然后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其他的边。 3、课件出示第25页第7题。 让学生读题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这两个小题都有多种方法,交流时要开阔学生思路,不拘泥一种方法,但要引导学生注意表述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中的三个练习,使学生加深对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认识,掌握图形旋转的基本方法,并与上节课学习的图形平移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通过平移与旋转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一组由旋转或平移形成的图片,有瓷砖、板报花边、印花布纹、剪纸等,在美丽的图案和优美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设计意图:学生在新课伊始时经历了从生活中发现旋转现象的过程,结束时,又经历了应用所学的平移与旋转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使他们充分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很美。]

 

7.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19至2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够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在由实物到绘制坐标图的抽象过程中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角度的测量方法,能确定物体的方向,能用较规范的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复习之前学过的北、南、西、东、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二、情境教学,探究新知。

(一)出示例1情景图:“目前台风位于A市东南方向。

1.提问:你知道台风的方向吗?在方位坐标图上指一指(请两名学生指)

2.疑问:刚才两名同学指的方向都是东南,能确定台风的方向吗?还需要加什么条件?(度数)

(二)出示例1情景图:“目前台风位于A市东偏南30°的方向。”

1.理解“东偏南30°”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预设:“以东为起始,向南偏30°”

2.结合量角器,深入理解“东偏南30°”的含义

教师示范,用量角器画出东偏南30°(边操作边讲解)

提问:现在可以确定台风的方向了,但是它的具体位置能定吗?

(三)出示例1情景图:“目前台风位于A市东偏南30°的方向,距离A市600KM”

教师:如果用1cm代表100km,你能在坐标图上确定台风的位置吗?(请学生在黑板的坐标图上指一指。)

小结:同学们,你觉得如何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呢?(方向和距离)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台风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大约几小时到达A市?”(学生独立解决。)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

1.教材20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个别辅导)请几名同学演示度量角度的过程

2.教材23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教材24页第4题

注意强调观测点的不同,位置不同。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五、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二)

方向:东偏南30°

位置

8.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八

(一)教案

金跃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的例题2及“练习二十四”第3、4题。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重点、难点:

1.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2.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回顾方法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组成两位数,一共能组成几个?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其中2个”是什么意思?“求和”指的是什么?“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不受位置影响的方式——‘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1)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一人摆数卡,一人负责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和最多,方法最好。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2)汇报自己组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有两种组合方法:列表组合法和连线组合法。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其中一种,那么老师可以说: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想听一听吗?(师阐述另一种方法)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3)评议方法。

大家采用各种方法都得到了3种和。真了不起啊!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指名学生说。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种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和的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刚才同学们在数字乐园里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去活动乐园里走一走,看场乒乓球赛。看完乒乓球赛,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1)想一想。

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问题。2.搭配衣服。运动员比赛完后,流了一身汗,为了预防感冒,要赶快换衣服。我们来搭配漂亮的衣服给他们穿,好吗?每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

搭配?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

比赛完了,运动员小刚要去买练习本。从图中你知道小刚要付多少钱吗?(课件出示)小刚带了很多零钱,你能帮他想想可以怎样付钱吗?(师生共同完成)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5角钱有这么多种拿法,真棒。小刚谢谢同学们 的帮忙,让小刚顺利地付钱买到练习本了。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愉快,同学们都来说一说学到 了哪些知讽,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试图将重要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以上及其方法。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设计了“密码门”、“见面握手”、“乒乓球比赛”、“服装搭配”、“买礼物”、“ 选道路”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中把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何谓组合。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课节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门”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两个问题:“见面握手”和“服装搭配”。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以“朵拉带路”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密码、见面握手、买礼物。通过创设“找密码”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握手活动、乒乓球比赛、衣服的穿法”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解决重难点时,我选择了学生4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出示了两种方法后,师马上肯定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资源。

(2)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3)解决握手问题时,虽然注重了先让学生猜一猜握手的次数,但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猜测的,就让学生实际握手验证,感觉缺少一个环节。这是我再上这节课时应该注意的。

9.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时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国庆节快到了,各大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提供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袋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10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的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创设问题: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预设:全放红球、全放黄球、既放红球又放黄球

根据三种方案,出示3个袋子,分别是甲袋、乙袋、丙袋,袋子里面装着彩色的小球,有黄色的,红色的。如果我们做一个摸球游戏,捂着眼睛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A:从甲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

B:从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 C:从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摸奖的情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更好的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一)运用素材,猜测感知

根据经验大胆猜测一下,从这3个袋子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 预设:两种球都有;可能有红色,也可能有黄色。

(二)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2015年六年级数学教案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三个袋子,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袋子、6个黄球、6个红球、实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

(2)摸完把球放回,摇匀后再摸,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

(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

(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1.第一次摸球:全放红球

学生摸球,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摸球的结果。全班汇报摸球情况

提问:根据刚才的摸球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全摸到红球,箱子里应该是全放红球。验证猜测。

小结:箱子里全是红球时,摸到的球一定是红色的,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这是确定无疑的。(板书:一定 不可能 确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初步感受实验的结果的确定性。

2.第二次摸球

引导:如果从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小组摸球。

汇报实验结果,并说一说根据实验结果发现了什么?

预设: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那么袋子里应该既有红球,也有黄球。倒出球验证结论。

小结:袋子里既有红球,也有黄球时,摸到哪种就不确定了。(板书:可能 不确定)3.第三次摸球

引导:如果从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小组摸球。

汇报实验结果,并说一说根据实验结果发现了什么?

预设: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但是摸到红球的次数更多。袋子里应该既有红

2015年六年级数学教案 球,也有黄球,但是红球的个数比黄球要多。

验证结论。

小结:袋子里红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黄球的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看来可能性真的有大小。(板书:可能性 大 小)

4.总结:通过实验发现:当袋子里全是红球时,一定会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黄球,结果是确定的;当袋子里既有红球又有黄球时,摸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哪种球的数量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也就是说,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其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观察、质疑、验证、反思等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1.学生举例。

2.判断:下面这些事件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1.出示自主练习2:

谈话:从下面的6个盒子里分别摸出1个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出示自主练习3:

谈话:从8张扑克牌中任意抽一张,可能抽到哪张扑克牌?抽到哪张的可能性最大? 交流,并说明理由。3.出示自主练习4: 学生自主涂色,交流。

追问:通过大家不同的涂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只要土红色的区域比绿色区域大就可以。4.出示自主练习5: 学生自主完成,交流。

追问:通过大家不同的画法,你有什么发现?

2015年六年级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知道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师运用课件出示“知识”;学生可能回答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运用课件出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关键词,引导学生会从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对课堂进行回顾整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全面总结。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10.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不退位减法教案 篇十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参加夺宝游戏,你们想去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整理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情境图中,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师:那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是从哪些方面来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的。

生1:笔算加法。

生2:笔算减法。

生3:连加。

……

(2)师:同学们说得比较全面,那下面我们就针对笔算加减法来进行复习吧。

课件出示整理结果。

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连加连减:计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可以分步笔算,也可以两步连在一起用简便写法算。

加减混合:分带括号和不带括号两种情况,如果不带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算;如果带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加减混合的应用:先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关键词语和要解答的问题,再根据关键词语选择合适的列式方法,最后利用已知条件得出答案。最后不要忘记写答语。

对学生的整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加减法、连加、连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学生独立完成。

(1)说一说各题的计算顺序。

(2)哪几道题列竖式时有简便写法?请将它们写出来。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3)小结:进行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能口算出来的就口算,不用列竖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断结果及方式。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七第4、5题。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

五、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用加法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用减法

上一篇:北京商业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下一篇:运动会绿色校园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