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袁隆平演讲稿(精选15篇)
1.纪念袁隆平演讲稿 篇一
5月22日,对于全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5月22日13:07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举国悲痛,全网尽是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悼与送别!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在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社会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的进步树立了丰碑!
当我深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后,再一次瞻仰他的仪容,袁隆平爷爷,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慈祥可亲的笑容,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然而在这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因为他的科技研究让中国老百姓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在查阅袁隆平的视频资料时,袁隆平爷爷说过他曾做过一个梦,他梦见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稻穗有扫帚那般大,谷粒儿就和花生粒一般大,风儿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和他的助手高兴地在水稻下乘凉!虽然这是他在梦境里出现的场景,但中国的每个人都该记得他的这个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将会实现这个梦想。
一粒一饭,当思之不易,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珍惜。
2.克隆袁隆平 篇二
强调科技对农业产出的推动作用,是在劳动力和资源利用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战略选择。通过技术进步的直接作用,以及科技对人力和资本等要素进行提升改造而产生的间接效用,农业才有可能跳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资源使用粗放、环境保护不够的发展模式,焕发出更高的生产力。
农业科技的研究发展和推广应用工作最终要落足到人身上,文件中提出的“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其执行或者最终的产出,也取决于人的因素。可以说,农業科技能否真正产生持久的效益,根本上取决于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顺畅。如果激励机制不对路,投入再多产出也有限。
可以大致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推广者或教育培训工作者。他们的任务,
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检验和运用、改造好技术,让符合环保健康要求的高产技术得到因地制宜的运用,提升农业生产力。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一方面要解决他们扎根农业、从事农业技术实践和科技教育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为他们使用、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各类软硬基础设施,帮助他们提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效率、规避由此产生的风险。
《意见》中提出的“一个衔接”,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就是要解决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切实保障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生活条件,提高其待遇,才能稳定科技工作队伍,为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实践的成果这个关键环节提供人力保障。
《意见》还提出了“两个覆盖”,即“明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这表明政府已经看到了农业作为全社会重要公共产品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在私人部门投入相关基础设施的意愿和效率不足的前提下,“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科技工作者也是难有作为。
还有另一类人才,其主要工作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开创研发,即袁隆平式的人才。他们所从事的农业技术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我国甚至人类社会遏止饥荒和贫困,具有突出的贡献和重大的意义。在一个市场经济较完善和发达的社会里,他们本人的贡献也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高额的回报。
对于这类人才,高额的经济投入还是次要因素,他们在农业领域的科学探索,很可能是好奇求知之心或贡献社会的拳拳之意驱动的结果。奖励、荣誉等等,主要不是激励他们投入研究工作的事前动力,而是对其卓越成果和重要贡献的事后表彰。
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单用经济投入是砸不出来的。克隆袁隆平,需要的是良好的、不为行政干扰的正常科研环境。科研环境又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因此,真正尊重包括农业技术在内的科学家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技术突破的出现。
谈到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常见的做法是给待遇。比如参照某个行政级别享受相应待遇。以至于科学院和工程院在增选院士的时候,不得不提出“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不等于最高水平,院士要不以权威自居”的要求。
实际上,赋予科学家以“级别”,恰恰不是尊重科学。让科学家能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从事内心热爱的科研工作,不需要把他们“拔高”,而是要尽可能地去行政化。
3.纪念袁隆平作文500字 篇三
袁隆平爷爷从小时候去园艺园看葡萄就对稻田好奇,总是问这问那的,虽然因此遭老师的“讨厌”,但是就靠自己的好奇心,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靠自己的发现和充足的农业知识,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让大家都吃的是好米。再回头看上个世纪的大饥荒,饿死了许多的人,但我们多了一位英雄:袁隆平爷爷,我们以后再也不怕有这种事情发生。
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了世世代代人们美好的生活,因为每片金色的稻田,都可以让我们想到袁隆平爷爷的身影。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用自己的一生为人民做贡献,说起来简单,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即便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他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炎黄子孙将会学习他的精神,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还看过一本写袁隆平爷爷的绘本,叫《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里面写了袁隆平爷爷做过一个梦,梦里自己在很高很高的稻谷下乘凉,谷子上的米还有花生那么大,于是袁隆平爷爷励志要完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他钻研苦学,历来艰辛工作于农务发展,终于,他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谷子,谷子上有200多个麦粒!他把这个谷子起名叫鹤立鸡群。他靠这个谷子开始钻研杂交水稻,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绩。
4.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作文 篇四
讲起袁隆平爷爷光辉的成就,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袁隆平爷爷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在当农校教师的时候,他就在想怎么让人们吃上香喷喷的米饭。袁隆平爷爷当时的地位虽然不高,却时刻为国家着想。
袁隆平爷爷培育杂交水稻失败过3000多次,但再大困难他也能克服,连全国闻名的钟南山爷爷都对他的精神赞叹不已。的时候,习近平主席为袁隆平爷爷颁发了共和国勋章。不久前的5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团队再创亩产1004。43公斤的佳绩。
新闻上说袁隆平爷爷穿的一件最贵的T恤衫只花了七十元。其它的衣服只花了三四十元。袁隆平爷爷无所谓名利,一心只想种出更多的粮食,养活世界上更多的人。
我觉得袁隆平爷爷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责任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为国家、为人民着想。是他,不畏酷暑严寒骑着电动车去田里验苗。是他,不论风吹日晒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他也是一个不忘初心的人,做梦都想着为那些吃不上饭的人种出更多的粮食。
我在手机上看到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消息时,长沙的老百姓都在奔跑着去医院送别,他们一边跑,一边含着泪水在喊:“袁老!袁老!”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袁隆平爷爷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
5.纪念袁隆平优秀作文300字 篇五
这天下午,妈妈看到袁隆平爷爷离开的新闻很难过,我好奇地问妈妈:“袁隆平爷爷是谁?”妈妈说:“袁隆平爷爷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他,让我们吃到了香喷喷的大米饭,也让每个中国人从此不再饿肚子,一辈子的梦想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听完妈妈的介绍,我心想:袁爷爷一生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但是这巨大成功背后的辛酸苦辣,又有多少人能体会。
袁爷爷曾说:“自己做过一个梦,梦中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袁隆平爷爷将他的一生献给了水稻,献给了人民。他虽然离开了,但是我们会永远记住他,永远爱戴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一名小学生,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在学习上,以袁爷爷为榜样,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6.鱼塘里的“袁隆平” 篇六
金万昆今年78岁,和鱼苗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创建的换新水产良种场,是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在场内有全国唯一的“农业部天津鲤鲫鱼遗传育种中心”。他先后培育了红白长尾鲫、墨龙鲤、津新鲤、黄金鲫等6个农业部批准推广的新品种,每年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二十多亿尾优质鱼苗。他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过科研论文23篇,出版过两部渔业专著。
在人们的印象中,巴掌大的鲫鱼已经是大家伙了。而金万昆培育的鲫鱼体重能达1.5公斤,身披黄灿灿的鱼鳞,体态优美,这就是2008年获农业部认证的水产新品种“杂交黄金鲫”。
“十年磨一剑”。金万昆是“十年‘磨’一鱼”。他说,搞一个新品种,最少也要七八年,黄金鲫用了10年,不算多。一条“津鲢”,他已经搞了50年!
做出这些成绩的金万昆只读过18天小学,后来的学问全靠自学与勤奋。金万昆说他有3个老师,第一个是“典老师”,翻烂了一部字典,能读会写了;第二个是“图老师”,就是借书、买书、啃书。啃专业书和大部头的著作,比如《生物学基础》、《水生生物学》、《鱼类育种学》、《基因遗传学》……连《本草纲目》和《医药大典》也读了;第三个是“专老师”,他利用一切机会虚心向专家求教,市水产研究所是他跑得最勤的地方。天赋、勤奋加上持之以恒的精神,成就了他的晚年辉煌。
金万昆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他深知打鱼有多难。当了渔业合作社社长,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养鱼了。1957年,他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合作社也被评为先进集体,大会奖励他们3000尾优良鱼苗,他如获至宝,把废弃的窑坑建成了养鱼池。1959年,他用土办法竟然育种成功!此事惊动了水产部,杨扶清副部长多次从北京跑到宁河,老将军说,小金啊,你就搞鱼种,鱼种是大事!老将军的话让他牢记一辈子,由此迷上养鱼育种,虽然历尽坎坷,依然痴心不改……
上个世纪80年代,育种场搞迁址扩建,他竟然7年住在工地和场里,连过年也不回家。几十年练就了他“一眼准”的独门绝技,选种鱼、种苗,就得靠他的“火眼金睛”。他的一双手总在水里泡着,皮肤干裂翻起,发炎红肿溃烂。
有人问他,您一辈子跟鱼打交道,成天腥气哄哄的,烦不烦呀?他把眼瞪得溜圆问:“你说,人活着图个啥?人活着得有理想,毛主席说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弄出一条鱼来,养鱼的说好养,卖鱼的人说好卖,吃鱼的人说好吃,而且,这是一个产业链,好多人因此而改变生活,勤劳致富。你说,这是多么高兴的事啊!这种快乐,你们没有体会,我也不会说,反正我觉得这就是幸福!”
他说:不管是种庄稼还是养鱼,没有良种绝对不行。袁隆平搞出杂交水稻,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还是那块水田,收的粮食更多更好,还是那块水面,养的鱼更多更好,这就是让我着迷的地方。金万昆追求着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他还想再为国家培育出3至5种鲫鱼、鲤鱼新品種。
7.纪念袁隆平演讲稿 篇七
5月22日,袁隆平铜像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落成揭幕,转眼袁隆平院士已逝世一周年,但他的“禾下乘凉梦”还在继续,从5月20日起,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巨型稻”在天津市宁河区正式插秧,这也是“巨型稻”在京津冀地区的首次大面积试种,“禾下乘凉梦”将在天津变成现实。仲夏来临,奔跑在“青春赛道”上的“我”,看着田间插下的一株株“禾梦”,我循着您的“足迹”,奋力奔向“终点”。
当我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追随者。20世纪50年代,在许多先进西方国家都没能突破水稻研究瓶颈的背景下,面对“水稻杂种无优势”这一权威定论,袁隆平不拘泥于固有理论,敢为人先、冲破束缚、寻求真理。从异形稻到杂交稻再到超级稻,从三系法育种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袁隆平一直在创新、突破。作为党员干部,我要有追求真理的执著,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工作中要“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要“学而思”,不盲从、不跟随,在前人的智慧中注入自己的“小心机”,化解群众的“烦心事”,用实际行动不断推陈出新,科学工作方法,办好群众的“芝麻绿豆事”。
当我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艰苦奋斗、躬耕田野的唯实精神的传承者。袁隆平一生都浸在稻田里,两个馒头、一个水壶,是他下田的标配,不论是炎夏酷暑还是三尺寒冬,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即使在生命最后几年,他的心也仍在试验田里,袁隆平用他一个人的艰苦奋斗换来万民的“俱饱暖”。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厚植“实干为民、竭诚为民”的情怀,树立“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信念,担当起为民谋福的使命,做唯实精神的传承者,俯下身、沉下心,把群众的“心中事”作为自己的“中心事”,把群众的口碑当做自己的“奖杯”,在自己的“稻田”里耕耘出“累累硕果”。
当我纳凉“禾梦”下,我要做您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追梦精神的践行者。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水稻,期间遭到数次破坏,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远走海南,重新开始他的杂交水稻梦,终于在1970年发现了“野败”,为后来的三系杂交水稻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杂交水稻大获成功,袁隆平声名远扬,但他没有陶醉于“百尺之功”,仍专注于田畴,最终成功研制超级稻。作为党员干部,要敢于接受基层的磨练,努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挫折面前不言弃,敢啃“硬骨头”,敢挑“重担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追梦精神,以“强国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主动扛起复兴民族的重担,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永攀“更高峰”。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曾是《感动中国》为袁隆平院士写下的颁奖词,他为国为民,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让我们端起一碗“米”,细细品味袁老不断进取的冲劲,敢想敢做的魄力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
端起一碗“知识”的米,品味袁老进取的一生。袁老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定。他常搜罗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哪怕功成名就之后,袁老也从未停止学习,他说过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世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要把学习知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有进步。
端起一碗“梦想”的米,品味袁老追梦的一生。上世纪60年代,袁老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时,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总是让人充满遐想,在艰苦的条件下,突破是唯一的出路。无米让袁老绞尽脑汁想造米,但是水稻天生没有优势,于是杂交水稻的念头出现在了袁老的脑海中。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水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水稻三期,到如今水稻产量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常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因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坚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脸,才有了水稻高产梦的实现,“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实现梦想,他从未停止过向前探索的脚步,用一生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我要学习他“有梦想,了不起”敢想敢做的魄力,在基层工作中要信念坚定,不管碰到怎样的难题和困难,都不变方向、稳扎稳打、逐一攻关;要矢志不渝,只为心中所梦,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
端起一碗“淡泊”的米,品味袁老无私的一生。主持人敬一丹曾经感慨,每一次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评选晚会,总是见不到袁隆平先生。他名满天下,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甘为事业献身,袁隆平方能造福中国人民以及全人类;因为淡泊名利,他才能在杂交水稻的天地里忘情驰骋。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宁静致远的心态,当你心甘情愿为某项事业奉献热情精力之时,这项事业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当你不为名利得失斤斤计较,就能获得洒脱、自由与快乐,乃至步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
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心得体会
路过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赠的“重庆隆平五彩稻田景区”,特地去看了看,映入眼帘的是由稻谷组成的“乡村振兴”艺术稻田景观,袁隆平院士的形象、大足石刻等元素图案跃然铺展在这片他曾经工作的土地上,就好像这位老人从未离去一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端好“中国饭碗”,护好“百姓米缸”,捍卫粮食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袁老用他“禾下乘凉”的梦想,把研发出的“巨型稻”画在了田亩上,打赢了粮食生产这场硬仗。袁老不是重庆人,却和重庆深深结缘,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这里生长着袁老亲自为当地规划的“五彩田园”,在“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仪式的当天,袁老更是发来了亲笔贺信:“我曾在重庆求学11年,大足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这里是我追求梦想与事业起航的地方……”如今,静静地站在田坎边,这位“稻田里的拓荒者”依旧在田垄间温柔地微笑着,仿佛在用他那培育出无数稻种的双手,一一抚平这被微风吹起的稻浪。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或许是亲身目睹过饥饿,那一道时代的伤痕,也深深地刻印在袁老的内心,促使他不断地奔波在各地育种的路上,这是一场希望渺茫的征途,也是一场大海捞针的考验,但我们会永远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人,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血泪积淀去逐一闯关,只为能让我们十几亿人口吃饱饭,只为大国粮仓根基牢!袁老一生的都在躬身耕耘,他属于土地,也热爱着土地,我们相信这位“大地之子”所研发的稻种,一定会让中国的大地春华灼灼,秋实离离,岁稔年丰,穰穰满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袁老曾说过:“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业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2021年8月,当15亩的“巨型稻”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我又想起了袁老,想告诉他:“这次的‘巨型稻’高2米左右,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您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成真了”。袁老真正让“中国粮”有了“中国种”,以后人间每种下一粒小小的稻种,每收获一支饱满的稻穗,都是对袁老浓浓的思念!
8.缅怀袁隆平先生演讲稿 篇八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周,云南、青海两地地震,令无数人忧心;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21名参赛选手遇难。但最让国人悲伤的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位老先生先后与世长辞。今天,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我想借用新华网的题目,《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与大家一起怀念袁隆平老先生。
2021年5月22日下午1点07分,我们敬爱的袁隆平老爷爷带着造福世界的梦想和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依恋,不幸与世长辞。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老百姓把袁隆平刻在自己的心里。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中华民族最深最痛刻骨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习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委托专人第一时间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总书记也曾寄语青少年:“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号召青少年一代要向袁隆平爷爷学习。
学习袁隆平爷爷,就是要学习他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奋斗历程。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西部的安江农校。在这里,为了让让粮食产量更高,他不断试验。于是,他在成千上百次的试验后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竟结了近200粒谷子,数量高出一般水稻很多。如果能培育出杂交水稻,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尽管当时好多人都认定水稻杂交不行,可袁隆平偏要挑战不可能,因为他相信科学。为寻找种子,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间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一遍又一遍种植、试验、改良。他曾为了看住苗,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他的这个成果震惊世界,人们把这种神奇的水稻,称作“东方魔稻”。朴实无华的老人一生“耕作”于大地,以其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永不停息的赞歌。
学习袁隆平爷爷,就是要学习他情牵祖国、造福人类的家国情怀。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90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学习袁隆平爷爷,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北大百年讲堂曾发布“中国心灵富豪榜”,位列首位的正是袁隆平,主办方给他的评语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薄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个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农夫的田野上,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最古老的密码”。
9.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续) 篇九
中华民族一直有重视农业的传统。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期就逐渐从渔猎转向农耕。被称为神农氏的炎帝,就是一位创造了农业耕作的农学家和药剂师,他曾给整个民族带来富足和希望。当地人如今把身居湖南的袁隆平称为当代的神农氏炎帝。家乡人愿意把最高的荣誉给予他,尽管他们知道袁隆平其实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
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县青竹坂,如今他的一个妹妹还生活在老家德安县。父亲袁永烈曾担任过县高等小学的校长、督学,母亲华静贤惠善良,通晓英语。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的协和医院。得知孩子平安出世,父亲高兴得让黄包车拉着在天安门前转了两圈,那时父亲并不曾想到,若干年后他的儿子就是在这里得到一个国家所能给予一个科学家的最高的荣誉。(图1)1976年,袁隆平和同行们又接受了国家在南方地区全面推广杂交水稻的任务。从海南首批制种任务结束后,他们在湖南永州开始了大批量制种。
永州,因唐代柳宗元那篇著名的《捕蛇者说》而为世人所知。提起它,人们就想到蛮荒和贫瘠。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开始在这里育种。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每年都要生产数以百万公斤的杂交稻稻种,送往全国各个水稻产区。而当年,从这里送出去的,并不仅仅是高产的稻种,还有新的科学观念甚至新的耕作方法。
传统的水稻种植方法用种量很大,有时一亩秧田要播几百斤。杂交稻种价格高,开始时产量也并不多,这就要求农民改变原来的种植习惯,节省种子,改密播为稀薄,进行精耕细作。
随着农民对杂交稻种的慢慢接受,杂交水稻迅速播撒到大江南北,成功推广的同时还掀起了一次精耕细作的革命。在科技成果的推广史上,杂交水稻的推广速度和范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史无前例。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杂交水稻走出了国门。1979年5月,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问中国,他惊讶地得知中国竟然已经突破了水稻杂交的禁区,培育出了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奇稻种。他立刻改变行程,要求和中国进行技术转让谈判。
1980年,协议签署,中方向美方转让技术专利。美方又邀请袁隆平到美国进行技术指导。据了解,这还是第一次外国人从中国,买走的不是产品,而是知识产权。(图2)
此后,杂交水稻开始在全世界推广,越南、美国、印度、菲律宾、都先后开始种植杂交水稻。最早受益的是越南,因为越南与中国南部的气候条件相近, 中国的杂交水稻在越南没有任何不适应的情况出现。
很快,杂交水稻在越南的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了一亿亩,这一数字令国际水稻界震惊。1982年秋,国际水稻所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当袁隆平应邀介绍完中国杂交水稻进展情况时,所发生的事情让他大感意外。
会议结束后,屏幕上打出了他的头像,随后打出“杂交水稻之父”的字样。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都涌上来,跟他握手,并祝贺他。从此“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字在世界上得到公认。
有人粗略估算了一下,在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的最初10年里,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达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这组数字史无前例,足以震惊了全世界。
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农业尤其是粮食作为基础,对于耕地资源缺乏的中华民族更是如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水灾、旱灾、蝗灾再加上战争曾经造成了无数次大面积饥荒。
清朝末年的俄国外交官D·马克戈就曾经这样描写过中国:“大米在这里是上等粮食,一般老百姓大多吃红薯,由于缺乏粮食,中国的许多地方都经常有人被迫淹死新生的婴儿。”
缺少粮食,中国人曾经活得艰难,活得毫无尊严。
而今天,中国人不仅彻底改变了那种悲惨的状况,可以基本满足自己的粮食需求,而且可以把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输送出国,为世界增产粮食。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这样评价袁隆平:“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二)
熟悉袁隆平的人都知道他的英语很好,参加国际性会议用英语交流毫无困难。这既来自于幼年时母亲的培养,也得益于他的母校武汉博学中学。
博学中学是教会学校,非常注重英语教育,在袁隆平的生活经历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他至今清楚地记得他的每一位老师。(图3)
在老师的记忆中,袁隆平对任何事情都要独立思考,自己认为对的才去做,不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因为他矮小瘦弱,老师断言他没有游泳实力,他却非要赶去参加游泳比赛,而且捧回了第一名。但当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何负负为正时,他干脆放弃了数学学习。最后他只好教同桌的林华宝游泳,换取林华宝帮他完成数学作业。谁也没想到,后来这对同桌竟双双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图4)
谈到他为什么选择学农,袁隆平说,在他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去郊游,老师把他们带到武汉市郊区的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去参观,那个园艺场很美,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还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朵,袁隆平被打动了,他觉得农家乐好美啊。正好那个时期放映电影《摩登世界》,他记得卓别林也做过一个梦,窗户一拉开就是满园的葡萄,牛奶,所以觉得学农一定很好。
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参观,使他选择了学农,也由此决定了他的一生,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稻田。而且几乎把自己从里到外变成了农民。
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中心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销售杂交稻种的收入。体谅农民的袁隆平却因种子的价格,跟身边的人发了脾气。
中心按照袁隆平的意见降低了种子的价格,可是经销种子的公司照样以高价把杂交稻种卖给了农民。人们惋惜袁隆平的好意并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不懂经营然而一心向农的袁隆平很快就想明白:要想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降低种子的价格,最好的办法还是简化育种环节,降低制种成本。(图5)
1986年,这位像老农民一样的科学家,在他56岁的时候,在首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讨论会上,再一次语出惊人。他说,淘汰现有的育种方法已势在必行!他认为除了成本高以外,三系法杂交稻的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很难再有进展,应该把三系法简化为两系。
袁隆平的两系法设想,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积极响应,国家也予以了高度重视。1987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被列入863计划。国家对科技潜力,对袁隆平的新设想寄于高度期望。(图6)
两系法比三系法就是要减少一个水稻品系。说起来容易。可杂交水稻生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保持雄性不育特性,产生“女儿稻”;另一个是繁殖高产的杂交稻种。有什么办法能用两个水稻品系,进行一次杂交,就实现不育和繁殖这互不相容的两个目的呢?
1920年,美国农学专家加纳发现许多植物的开花与夜晚的长度有关。
1923年,日本人发现水稻抽穗的早晚与日照时间长短有关,而且日夜更替不仅决定植物开花,还能诱发雄性不育。
1973年,中国人石明松发现了随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表现为可育和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设想有可能培育出具有这种特性的水稻新品种。
综合前人的研究,袁隆平意识到,利用水稻对日照长度的敏感性可能是实现两系法的途径。在此以前,袁隆平似乎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一次他还能那么幸运吗?
(三)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几乎相同的故事居然就又发生了。
1987年,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邓华凤在育种田里,发现了一株特别的水稻,他怀疑这可能就是对光敏感,会随着光照的变化而表现出可育和不育两种性状的“阴阳人”水稻。(图7)
在邓华凤的那块田里,种的是雄性不育的“女儿稻”,而他发现的这株却有正常的雄蕊。邓华凤不敢确定,袁隆平仔细观察了这株水稻后,告诉邓华凤,一定要认真观察,等它结实后要保护好种子,带到海南去加速繁育。
邓华凤就把这个种子拿到海南再去繁育。在4月2日以前,它都还是可育的。也是结实的。但按理说4月2日以后该出现不育的性状,但是眼看着4月2日就要过去了,却怎么不出现不育的性状,邓华凤着急了。
就在邓华凤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水稻有了变化。它抽了穗子,又转成不育了,这时候邓华凤就有点肯定这就是光敏不育材料了。
这正是袁隆平设想的对光敏感,既能不育又能可育的特殊不育材料。在这关键的突破之后,研究进展一帆风顺,很快就用两系法生产出了新的杂交稻种。而且人们发现,这种两用不育系,不仅大多数常规稻种都可以用作它的恢复系,甚至可以在籼稻和粳稻之间进行杂交。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夏天,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培育这种像“阴阳人”一样的两用不育系,准备用两系法给农民生产新的高产杂交稻种。突然,一场罕见的低温几乎把人们逼入了绝境。
1989年的7月底7月29日,一次比较罕见的低温来了,他们制种失败了。制种要它不育它却变成可育了。
七月底,正是长日照时期,按理说这些“阴阳人”水稻,在长日照时期应该是雄蕊不发育可以杂交的。为什么又变成雄蕊健全,恢复了自花授粉呢?不少人心灰意冷,甚至开始全盘否定两系法杂交稻的研究。
袁隆平再次处变不惊,丝毫没有怀疑研究的方向。在他的带领下,各地的专家们经过3年探索,终于搞清了问题的症结。(图8)
实验证明,邓华凤找到的特殊不育稻应该叫做光温敏不育材料,不仅光照,温度也会影响它在不育和可育之间的变化。
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一回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另一回事。弄清了两用不育系生长所需的具体条件,人们发现最大的困难原来在温度。自然界的温度难以由人控制,想要随心所欲谈何容易!袁隆平的老同事罗孝和却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利用泉水。
利用低温的泉水,果然能够根据需要准确地调节、控制稻田的温度。后来又观察到,水库10米以下的水也是能满足需要的冷水。用这些土办法,不能呼风唤雨的人,却随心所欲地改变了实验田里的自然气候条件。
很快各地都开始运用两系法制种,62个两用不育系品种在全国各地陆续培育成功。罗孝和培育的“培矮64S”,用于杂交制种,比高产的三系法杂交稻又提高产量超过10%。
就这样前后历经9年努力,攻克一系列难关,两系法杂交水稻终于在1995年获得成功。
从1975到1996年,20多年里,中国日渐富足,人们对饥饿的记忆渐渐远去。有些年轻人从未见过小小的粮票; 而有些年纪的人却都对它记忆犹新。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的标志,1993年粮票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生活达到温饱进而实现小康的沧桑变化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粮食状况改善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1996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被写进了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同年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投票,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并位居榜首。(图9)
10.缅怀袁隆平的演讲稿 篇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古以来饱受饥饿的威胁。
就在这时,袁隆平站了出来,他用他的心血给人们带来了香喷喷的饭菜……
袁隆平为我们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祖籍在江西德安,1953年毕业于西安农校!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还得过“科学奖”,“杰出发明奖”,“金质奖章”,“世界粮食奖”等十项国际大奖。
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这些都离不开袁隆平的心血,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国之脊梁,国士无双。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名垂千古,万世流芳。
弥留之际,正值正午。华夏大地千家万户传来午饭香喷喷的味道。
一个声音说道:“袁老,该走了”。
袁爷爷说:“再等等吧,我要看孩子们吃完午饭。”
袁爷爷待全国人民吃完午饭后,静静的离开了……
一日三餐,好好珍惜。袁爷爷,我们记住了,以后一定好好吃饭……
袁爷爷其实从没有离开,他只是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11.2021年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 篇十一
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现在社会,我们都可能会用到演讲稿,怎么写演讲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1年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1大家好!
我们80这一代,是袁隆平爷爷养活大的。
幼时总是听母亲谈及,他们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可于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我把功劳全都归结给祖国,这个模糊的概念,知道后来,才知道,这个功劳归结给祖国,也要归结给您。
我没吃过树皮,野菜,甚至连曾经的杂粮馒头都没有吃过,更别提烤红薯,烤土豆了。白面馒头,把我养大,我感恩过祖国,我感恩过父母,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感恩您。
现在,我想好好地感谢您,可您还能听到吗?
曾跟学生提起过您,我说,您就像水,上善若水的水,我们经常忽略您的存在,可没了您,我们不知能否活到如今?
今天,让我们把所有的明星淡忘吧,因为今夜的天空,只会有一颗璀璨的星!
中午的时候,我在我的学生群含泪发布了您去世的消息,而顷刻间,便证实为谣言,您知道吗?我第一次觉得假新闻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好,可一波三折,不消两个小时,真的新闻粉碎了我的心,新闻呀!我希望您再一次是谣言,再一次是假的,我不怪你!
可,你是那么的真,钻心的真,宛如一把利刃扎进心窝,而且还反复地搅动!
我不知道如何怀念您,袁隆平爷爷,身为一个文人,我只能用自己最爱的文字去祭奠最爱的您!
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2大家好!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谢谢大家!
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3大家好!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谢谢大家!
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4大家好!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阳亲吻过他黝黑的皮肤,岁月刻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时光将他的须发染成花白,他却丝毫顾不上这些,只顾着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实验中,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稻谷减少了5%,而稻草却足足增加了60%,在这时有人就说:"人要是能吃草的话,你这个水稻就大有发展了。”面对无数的讥讽,袁隆平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终于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每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总会像个小孩子乐呵呵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80岁时是80后,我90岁时就是90后。”他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我,对待事情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的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种子破壳而出,把头伸出浑浊的泥水。它的目标从来就很明确——生长,结穗。水稻只能踏实,因为它生在水里,也必须长在水里,这样沉默的生长着。终于,在黄叶遍地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挂满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获。然而,这时的它更深深地弯下了腰,在秋日中更显沉稳,它的虔诚总是有增无减。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带着水稻的秉性:务实,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长得笔直,根就得抓得稳。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无私的人总比欺世有术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刚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希冀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献人生。
谢谢大家!
致敬袁隆平的演讲稿5大家好!
有的人的偶像是能歌善舞的明星,有的人的偶像是威风凛凛的军人,有的人的偶像是技艺精湛的医生,而我的偶像是在稻田里挥洒汗水的袁隆平爷爷。
当你在吃饱饭的时候,也许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我却想到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的袁隆平爷爷,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所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几亿人的粮食问题。
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点科技工作者””中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相当于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粮食问题。
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梦寐以求的荣誉、名利、金钱对于袁隆平来说,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他依然穿着朴素,每天只惦记着实验田的水稻,他依然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去实验田里,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实验田里的阳光。即使再去北京领奖的途中,他也依然惦记着实验田。
2019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在实验田埋头苦干,他希望全世界的耕地都可以种上杂交水稻,为当地人解决粮食问题。
这种不懈奉献的精神是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们也许没有获得财富,没有获得名利,但是他们的奉献却造福了人类千秋万代,为人类文明开疆拓土。
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没有闲情逸致去看云卷云舒,他们精确的估量生命的意义,没有时间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使这些美妙的晶粒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加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成为大片绿荫,歌颂那些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去回馈他们对我们做出的奉献,去感恩他们的一颗真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向伟大的科学家学习,我们的时代一定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12.我给袁隆平当农工 篇十二
袁隆平在海南、湖南、广西等地有多个实验基地,尤其是海南基地,是超级稻的育种基地,他每年冬春两季都要在这里工作半年左右。有位广东籍小伙,几年前就在袁隆平的海南实验基地打工,通过在袁隆平手下打工,他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想跳出农门,走投无路还种田
今年28岁的张化勇是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人,他兄妹三人,父母都是当地农民。由于兄妹多,加上母亲身体不好,张化勇高中毕业后就回乡了,农忙时帮家里种田,农闲时四处打工。
2008年春节后,张化勇到海南打工。
张化勇想起自己有位名叫刘鹏的朋友正好在三亚打工,就给他打了个电话。当刘鹏听说了张化勇的困境后,说:“如果你愿意,就跟我到南繁袁隆平的育种基地去打工。”他告诉张化勇,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南繁和荔枝沟有两片实验基地,总面积300多亩。由于气候的原因,海南的水稻可以三季连种,所以常年有七八十人在这里工作:“雖然在这里干的还是种田的活,但跟在别处种田不一样,经常能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包括袁隆平,收入也不错,现在基地正缺少在农村长大、又有点文化的‘农工’。”
本来张化勇对种田没有兴趣,但一来他不想就这么两手空空地回去,二来听说能见到袁隆平,他来了精神:“我没上过大学,人家会要我吗?”刘鹏说:“袁隆平的手下到处都是博士硕士,人家要的不是大学生,是帮他们耕种收获的农业工人!你正符合他们的要求。”
张化勇跟着刘鹏来到基地,因为张化勇在老家种过田,又年轻又有文化,基地当即答应录用,但得试用两个月,试用期月薪2000元外加生活补助,试用期满后,月薪2800元另外还有奖金,刘鹏就是他的领导——班长。
来到基地的第二天,刘鹏就安排张化勇去耕地。那是一台手扶单铧犁田机,由于基地都是那种每块只有一亩左右的田块,很不规则,且晚稻刚收割,田里还有很高的稻茬和泥水,所以很难犁,虽然张化勇在老家用这种机械耕过地,但不大一会儿还是被折腾出一身汗和泥水。他发现打谷场边有一台履带式三铧耕田机,这种机械他以前也用过,又平稳效率也高,于是他二话不说就跳上去,把它开下了田。
谁知张化勇在田里刚耕了两圈,忽然发现远处一个头戴草帽的人一边摇手一边喊着什么跑了过来,张化勇仔细一看,那是位七八十岁的老头,身着一件普通的T恤,脸庞黝黑,岁月的风霜刻在宽阔的额头上——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气喘吁吁地喊道:“谁让你用这种机械耕这块田的?你们班长是谁?难道他没告诉你?快给我开上去!”张化勇连忙把履带式耕田机开上去。他心里很迷惑:这个袁老头真怪,明明用履带机耕田又快又好还节省,他为什么不让用?
老头挺怪,种田竟也恁讲究
晚上到食堂吃饭的时候,张化勇惊奇地发现,袁隆平竟然跟大家一样从食堂里打饭吃,袁隆平打好饭,四下里看了看,端着饭径直往张化勇和刘鹏他们的餐桌走来。
袁隆平坐下后,他问张化勇:“你是才来的吧?在我们基地工作,一切都必须严格按要求干,因为我们搞的是科学,半点都不能马虎。”张化勇一边听一边点头,心里却不服地想:什么科学?不就是种田嘛!
袁隆平告诉张化勇,他今天耕的那块田是丘陵试验田,一切实验都要按丘陵地区的标准进行,丘陵的田块面积都比较小,一般都是用牛马或手扶犁田机耕作,不会用履带式耕田机耕作,“我们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你用履带式耕田机去耕,虽然效率上来了,但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用履带式耕田机,这样一来,我们的实验结果就会不准确,推广起来就会有困难。”
张化勇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连忙向袁隆平认错。袁隆平却轻轻地摆摆手:“知道了就好,你是农村长大的,又会使用农机,这很好。年轻人一定要多学习。”
接下来,早稻插秧了。基地虽然什么样的农业机械都有,但袁隆平却要求这季稻必须手工插秧。张化勇抱怨基地有插秧机不用,刘鹏瞪了他一眼说:“袁老刚批评过你就忘了?这季稻仍然是按丘陵地区标准做的实验,而很多丘陵地区根本没有插秧机,如果不用手工插秧就会影响准确性,快干活吧!”
张化勇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却仍然不服,他心想:机械插秧跟手工插秧相比除了不折腾人外,没什么不同,所以他们就是在折腾人!一周后,水稻返青了,在给稻田施用返青肥时,他故意往田里多撒了一些复合肥,心想:我让秧苗长快点该没有错吧?
让张化勇万万没想到的是,基地给稻田施农药和肥料都有严格的登记,当天晚上,袁隆平在翻看施肥登记时,无意中发现少了16公斤复合肥,他马上安排人在下午几位施肥工人中排查,结果查出又是张化勇干的。张化勇根本就没当回事:“不就多撒点肥嘛!”袁隆平火了:“小张,我跟你说过,我们搞的是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你怎么就是听不进去?如果你还不听话,就去把工资领下走吧!”然后袁隆平提着一把铁锹下田去了。
张化勇心想:走就走,有什么了不起?不就种个田嘛,哪有这么多讲究?当他回宿舍时,远远地看到袁隆平在田埂上挖着什么,晚上的灯光引来无数蚊虫在他面前飞来飞去,还有另外几个人也跟着忙碌着。张化勇的心软了:袁老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还在为我操心擦屁股,我对不起老人啊!就是明天走,我也应该帮老人把事情处理好。
原来,复合肥撒到水田里后就化了,为了让张化勇施过的那块田里的复合肥含量与其他地块相同,袁隆平采取注水和放水的办法减少里面的复合肥含量,直到通过化验这块田的复合肥含量与其他地块相同才行。这是件细活,只能守在田边慢慢等着。张化勇心怀愧疚地一直陪着老人,不大一会儿浑身上下就被蚊虫叮咬了无数个小包。他支吾了半天,还是向袁老认了错,说:“袁老,都怪我,你快回去休息,我在这里守着。”
袁隆平叹了一口气说:“你知道吗?农民种田讲究成本,一亩地多撒16公斤复合肥,十亩地就是几百元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我们通过多施肥得到高产量,你说这样的产量有什么价值?农民会认账吗?我干不了几年了,说到底将来振兴农业还得靠你们年轻人,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养成严谨的作风,不管干什么都一定要干好才是啊!”
就这样,张化勇还是留了下来。只是通过这些事,他认识到虽然跟在袁老身边也是种田,但这种种田的确是跟科学有关,不能马虎。
慈父严师,三年打工如读博
2010年6月,袁老在海南五指山深处一个名叫扎狼的小山沟里,发现了一个新品系野生水稻。他像发现了宝贝一般,为了防止野生水稻受到动物的破坏,他连忙安排刘鹏和张化勇前去看护。
原来,杂交稻和超级稻,都是利用野生稻与正常稻谷杂交后形成的新品种,而每一种新发现的野生稻,往往因为它的遗传基因跟其他野生稻的基因不同,所以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稻米来。袁老开着他的赛欧牌轿车,把两人送到那个名叫扎狼的小山村后,又顺着一条小溪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在一片河滩上找到稀稀拉拉几株野稻,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发现的。袁老要求两人就把帐篷搭在野稻旁,24小时看护。
13.我最敬佩的人袁隆平演讲稿 篇十三
大家好!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袁隆平已经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至,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19,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4.纪念袁隆平演讲稿 篇十四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优秀作文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优秀作文1昨天一条新闻在各大平台上传开了: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全国人民哀悼。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句话感动到内心深处袁老几乎倾尽所有心血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全国人民不再饥饿,都得到了粮食。
反转又反转,终究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那个让中国不再惧怕饥饿的袁隆平爷爷终究还是离开我们了,多希望这依旧是一条假新闻,多希望再辟谣一次。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大,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来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曾说:“我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这样伟大的科学探求精神多么宝贵,虽已获得共和国勋章,但已高龄的袁老却说要继续努力。
我们也应该学习袁老的不放弃,努力的精神品质,在自己的学业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时一样。禾下乘梦凉梦,丹心映青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恩您,风吹稻花香两岸,国士无双,缅怀!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优秀作文2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优秀作文3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平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平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平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优秀作文4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学校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工作和生活的安江农校采访。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我一踏进校园,就被“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振憾了。学校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袁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全国人民严重缺少粮食,过着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饿肚子。从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终于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从地处物种变异天堂的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了世界。
学校的老师还介绍说,现在为了让人记住袁爷爷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准备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园”,建成后,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讲解完后,带领我们在学校里参观。阵阵凉风从身边拂过,我想:袁爷爷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老师沉思片刻,告诉我:这或许是因为他勤奋务实,潜心进取,心想人民吧,因为袁院士有个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哦,我终于明白了,袁爷爷为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杂交水稻,真是伟大呀!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优秀作文5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夏季粮食的.丰收时节。粮食的大丰收让祖国的粮仓爆满,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让让人明更加安康。但是为我国甚至全球粮食曾收层产的袁隆平院士却离开了我们。
粮食的丰收意味着国民能吃饱饭,意味着国家的国泰民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粮食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粮食不像其他商品,粮食少一点都会饿死人,是一个硬需求。
袁隆平院士被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他为人类生存最初了巨大的贡献。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离不开吃喝。袁隆平院士曾说过:“中国人要把饭碗拿到自己的手里面,不要靠人家,我们现在就是在为自己的饭碗而努力”。
周末回家看到路边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稻田,沉甸甸的穗子,把苗都压弯了腰,偶尔的一阵风,稻穗随着风摆动,我仿佛看到了袁隆平院士在田边看着稻田丰收的笑容。再过几天就是稻子成熟的时候,到时候田地里一片一片的金灿灿,每当这时就想起了伟大的袁隆平院士,他的一生都在为粮食的曾加产量而努力,与种子打交道,简直就是稻田里的守望者,虽然他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努力永远铭记于心。有了他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吃饱饭的幸福,我想大概以后的每次吃饭我都会想起他。
斯人已逝,忧思长存。他在稻穗下乘凉的未完成的梦,后人将踏着他的脚印继续前行。
纪念袁隆平爷爷的优秀作文65月22日,对于全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07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举国悲痛,全网尽是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悼与送别!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在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社会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的进步树立了丰碑!
当我深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后,再一次瞻仰他的仪容,袁隆平爷爷,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慈祥可亲的笑容,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然而在这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因为他的科技研究让中国老百姓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在查阅袁隆平的视频资料时,袁隆平爷爷说过他曾做过一个梦,他梦见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
稻穗有扫帚那般大,谷粒儿就和花生粒一般大,风儿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和他的助手高兴地在水稻下乘凉!虽然这是他在梦境里出现的场景,但中国的每个人都该记得他的这个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将会实现这个梦想。
15.袁隆平的运动保健法 篇十五
只要游泳馆开放,他每天都会去游上个把小时。而每天下班后,他总会约集三五老友打排球。
除了最近并不严重的神经性胃炎,袁隆平的身体很好,他自己的总结是,“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弹性。”
学习是一种脑力操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年过古稀、德高望重的袁隆平,其爱好十分广泛,游泳、拉小提琴等样样都来。尽管终日与泥巴打交道,可他能把小提琴拉得如泣如诉,悠扬婉转。袁隆平还是一个游泳的好手,在拉小提琴之前,他常常都会到水里一试身手,并曾获省男子自由泳亚军。
“学到老”是袁老的座右铭。他的外语功底厚实,除了儿时深受通晓英文的母亲影响熏陶外,他本人的痴迷、勤奋及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驾驭的天赋,更是他成功的筹码。国内外许多老人退休后纷纷进老年大学,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学习具体知识,而是一种进行“脑力操”的最佳途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学外语尤其可以有效延缓衰老,有人将其称之为“长寿秘方”。在这方面,可以说袁隆平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袁隆平曾深有感触地说:“其实,我最大的兴趣是和年轻人在一起。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打敢拼,才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常和年轻人在一起,我就觉得自己还年轻,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吃粗粮少吃肉多运动
【纪念袁隆平演讲稿】推荐阅读:
致敬袁隆平的学生演讲稿11-14
观看袁隆平有感09-30
介绍袁隆平爷爷作文09-01
袁隆平爷爷去世作文11-11
致敬袁隆平一封信11-18
袁隆平人物事迹学习心得06-15
袁隆平精神作文500字06-19
致敬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06-12
袁隆平爷爷工匠精神作文800字10-18
最新给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