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2024-07-0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13篇)

1.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篇一

文章标题:我县林业建设纪实

http:////-找文章到

一群群高山绿波荡漾,一片片茶园青翠欲滴,一座座电站熠熠生辉,一个个保护区让人留连忘返……

几年来,我县林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保护与发展并举,走项目兴林、以工程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之路,国土绿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资源林政管理先进县“全国营造林先进单位”和全省“天保工程金杯奖”、“退耕还林先进县”等称号。

实现五大转变

为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我县林业坚持在发展中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县委、县政府把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县、乡各级落实了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把造林绿化与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业绩挂钩,实行专项督办,年终严格考核兑现。加大宣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生态忧患意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形成了齐抓共管谋发展、干群合力建生态的社会氛围。实现了从部门林业到社会林业的转变。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我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天保工程启动后,取缔了商品材生产与经营,全县森工企业全部转产,人员分流到营造林队伍,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没为主的转变。对天然林资源实行全面禁伐,实现了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从2004年起,重点地带落实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有了进展。“五大转变”为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完善生态体系

我县林业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和“营造林上质量”的总体要求,采取退、造、封、管、育五管齐下措施,大力开展营造林工作。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突出抓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的陡坡地退拼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6.19万亩;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抓好封山育林、飞播林补植管理和零星荒山造林补植工作,完成天保工程人工造林0.6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飞播补植3.6万亩,至2005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315.2万亩,比1999年增加2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8.5%,比1999年增加4个百分点。

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我县切实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和森林保护工作。“天保”工程启动后,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管护机构和制度。在基层设立了24个管护站、5个管护卡、2个巡逻大队、62个管护片、83个管护责任区,形成了“山上有人护、要道有人查、流通有人管、案件有人办”的森林管护格局。加强基础建设,在交通要道口和重点区域设立天保工程标志物、宣传碑(牌)72块,新修、维修防火隔离带210公里,建防火了望哨5座,使县300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建立健全了林业执法体系,新组建了森林公安分局,形成了林政管理、森林公安、林政稽查、道路检查等较完备的执法体系。同时加强征、占用林地的监督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先后兴建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小区2个、保护区面积达到55万亩。

凸显产业效益

我县在抓好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同时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林——茶”、“林——果”、“林——草(牧)”、“林——药”等生态经济复合经营模式研究,探索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双赢”发展路子。近几年来,累计建成茶叶、核桃、板栗等为主的高效经济林基地18万亩;杉木、松木、杨树、刺槐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25万亩;金银花、杜仲、木瓜等为主的中草药材基地40万南。尤其在“林——茶”经营模式上,走出了用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解决茶叶基地建设投资、以茶叶产业的经济收入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以退耕还林促进茶叶产业建设、以茶叶产业建设保障迟饼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的几条新路子。

同时,林业的发展和森林植被的恢复,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河流碧水长流,为水电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县委、县政府大力引资开发水电产业。现已建成投产的电站有34座,总装机4.9万千瓦,今年上半年实现水电综合产值1亿多元,利税1000多万元。

《我县林业建设纪实》来源于,欢迎阅读我县林业建设纪实。

2.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篇二

生态乡村活动于2015年至2016年集中开展, 重点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到2016年底, “村屯绿化”要实现乡村普遍增绿, 绿化美化水平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效益显著提升;“饮水净化”要实现乡村供水基础设施完备, 生活生产用水提质增效, 供水用水保障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村屯自来水普及率明显提升, 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道路硬化”要实现乡村道路基础设施普遍改善,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 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配合活动开展与经济携手发展共进

联社工作队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具体工作部署, 继续抽调单位业务骨干全力协助长坪村、东护村开展“美丽梧州·生态乡村”工作, 动员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力争在短时间内打开“生态乡村”阶段工作局面, 在“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现阶段情况来看, “美丽梧州·生态乡村”的目标不能只盯紧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 关键的是要通过活动的开展, 使环境进一步优化、美化, 形成生态效应, 以此提高长坪乡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增加他们的收入, 协调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才能长效与持久。

因此, 我们要把握方向, 深挖“生态乡村”过程中的丰富内涵, 探索把长坪村与东护村的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并配合已成规模的长坪村瑶族民族生态休闲旅游和东护村的经济林木产业发展, 着力打造特色农副业、“生态乡村”、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体系, 增加农民收入, 助力“生态乡村”建设。

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发展两翼齐飞

三月的长坪, 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晶莹的雨滴润透了大山的每一处土地, 放眼望去, 翠色欲滴, 阳光映在了大山的每一片叶子上;虫鸣鸟叫, 流水潺潺, 欢快的歌声传到大山的每一个角落里, 整座山去热闹起来了, 到处都充满春的气息, 瑶乡民族广场到场腰带飘舞, 瑶乡群众整穿着美丽的民族服饰, 捧着甜美的酒, 欢迎八方宾客, 多么醉人的画面, 也预示着瑶族小镇新的变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长坪村的观湖天景台、农家小楼、水上酒店、特色小木屋及古色古香的风雨桥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优美的自然环境, 清澈见底的河水、整洁美丽的民族广场、特色鲜明的水上酒店、平整的环山道, 让生态休闲一体化旅游区已经形成并具规模, 民族特色风情游在区内外形成了品牌影响力, 区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感受瑶寨水韵的特有魅力, 后期发展的潜力巨大;东护村百香果树苗及其他经济果木的种植项目准备投入, 杉木、生姜、八角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经济收入有望增长, 棉垌组至乡道的道路硬化工程也已提上日程, 乡村道路建成后能极大地提高交通通行率, 让大山里的全生态的农产品顺畅运输到各地, 有效减少经济效益形成周期, 促进农民增效增收, 富裕当地群众。

活动开展以来, 特别是生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 我们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 巧借长坪村、东护村的山形、善用水势、整合资源, 已经有效地提高周边村庄美化率、绿化率, 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林”。联社工作队深入调研, 抓住长坪村建造旅游生态休闲街项目的契机, 作为清洁活动的一个突破点, 花大力气把生态休闲村建设工程打造成长坪村清洁乡村工程的一个亮点与特色品牌, 让清洁乡村工程为生态休闲建设工程贴上“清洁、养生、休闲、纯天然”的生态旅游标签, 要把两个工程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完美合一, 以更快的速度实现惠民、富民的目标。此外, 长坪村与东护村把各自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势与开展“美丽广西”建设大势相结合, 以林、农产业发展加上特色民族旅游助力“生态乡村”建设, 形成耦合叠加、两翼齐飞的局面。

返乡创业富村民众望所归“领头雁”

优美的自然环境, 良好的人居自然条件, 也让很多在外打工的像黄师傅这样的本地村民有了回乡创业的念想。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在外务工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 掌握了一定的营销渠道之后就开始返乡创业, 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他们回到自己家乡, 依托长坪乡山青水秀的天然优势, 深入系统地挖掘特色文化、瑶族文化、乡村生态文化等系列内涵, 分别建设了瑶族民俗广场和瑶家客栈、水上酒店等旅游设施, 开发了打糍粑、跳竹棍舞、绣球招亲、渡船迎亲、火把竹筒饭、娃娃鱼养殖等特色旅游项目, 让各方游客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亲身体验民族风情。他们通过带动示范, 让更多的村民通过转变经营方式与理念, 因地制宜开设服务项目, 引领群众走上“创业梦”、“致富梦”, 长坪村已经成为梧州市民族特色与乡村旅游完美融合的成功典范, 被授与“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措施保障得力为发展保驾护航

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一是继续落实相关活动方案, 以高标准、严要求, 抓好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开展,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予以修改完善;二是要加大活动宣传力度, 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 做到横向广覆盖, 纵向入民心, 真正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网格化局面, 做到村民“全知晓、齐参与、共行动、同遵守”, 激发大家的热情, 确保长效、实效;三是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的前提下, 在尊重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贯彻好《村规民约》, 让广大村民既是“生态乡村”活动的参与者, 也是活动的监督者, 更是活动的受益者;四是继续巩固清洁乡村的工作成果, 进一步加大对田园、水源的保护力度不放松, 与生态乡村的各项工作开展形成耦合叠加效应, 整合两个阶段的资源统筹推进。

此外, 还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分时期、分阶段的工作规划, 使活动进度、资金投入与实际效果间能有一个合理的平衡, 真正把资金用实、用好、用到位;另外, 探索经费投入多方支持的联合机制:即联社部门支持、申请上级部门支持、发动乡里或村里的经济能人支持等, 共同为建设生态长坪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留念一缕“乡愁乡情”实现美丽“长坪梦”

以前长坪的乡村环境概括起来是:“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 家里现代化, 屋外脏乱差。”自开展“美丽梧州·清洁乡村”活动以来, 长坪乡乡村面貌可谓翻天覆地、日新月异。通过前期精心谋划、多形式引导, 形成了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支持清洁乡村活动的良好局面。

走进如今的长坪, 洁净的街道向外延伸, 整齐有序、墙面整洁的房舍掩映在绿阴丛中, 花草芬芳的绿地生机盎然, 民族特色风雨桥横跨河岸两旁, 一条清澈的河水溢满欢笑, 向山外奔流而去……这都是“美丽梧州”活动持续开展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也创造了和谐的人居环境。

村民们对这样的环境变化感到了惊喜, 村民赵师傅说:“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好, 为百姓做了天大的好事, 水清了, 田园美了, 道路也通了, 没说的, 我们听党的话, 永远跟党走”, 村民李大爷更是对此赞不绝口, “共产党好, 社会主义好, 这么大岁数了, 还能看见村里大变化, 想想都流眼泪, 我要再活一百岁”, 这是长坪村民对自己家乡的变化感到的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也激励他们更加积极投身生态乡村建设中去, 为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更好做出自己的贡献。

活动开展以来, 由于干部齐心协力, 措施有效得力, 生态乡村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 长坪村获得“全区百佳村屯”, 长坪乡获得“生态建设优秀奖”等荣誉称号。但这已是过去, 在新的征程上, 我们要有新的期待与谋划, 要有新的力量与激情, 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使长坪乡的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长坪的河水更清澈、田园更翠绿、家园更美好, 道路更通畅, 营造一个清洁的长坪、一个生态的长坪、一个宜居的长坪、一个幸福的长坪。

村民盼望许久的“美丽长坪”幸福画卷已然舒展开来, 大家都期盼能以一个“清洁、生态、宜居、幸福”的长坪来实现美丽“长坪梦”。村民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 愉悦地生产、生活, 让长坪的村民走出去, 也能深深地想念长坪家乡的情怀, 从而为长坪人民留住了“美丽的乡愁”、也留住了“浓浓的乡情”。

扬帆起启正当时不惧云高几万里

青山绿野家住处河山为友田为伴

晨露甘甜夜雨香踏山有痕路有印

莫问前路苦与辛激荡拼搏好儿郎

——李胜华

(创作起源:新一阶段的清洁乡村工作已经起航, 看到长坪乡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及获得的荣誉, 倍感欣慰, 面对新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我们要用新的工作方式, 新的工作态度, 更加深入群众, 了解好群众的所想所需, 以青山为家, 以田园为伴, 星夜努力, 踏踏实实落实好各项任务, 不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险阻, 都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 以广阔的心胸, 积极的心态, 战胜困难, 不负时代重托, 在拼搏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美丽乡村”建设安阳持续推进 篇三

本刊讯 从安阳市文明办获悉,近两年,安阳市强力推进“清洁家园行动”,积极谋划,强化措施,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11454余万元,在全市展开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在推进“清洁家园行动”中,安阳市着力抓点、带线、促面,做到点上靓丽、线上出彩、面上洁净,梯次推进清洁家园全覆盖,力争达到保洁范围全面覆盖、设施设备全面到位、日常管理全面加强。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环境保洁、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保洁机制,根据乡镇、村庄分布情况及经济状况,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对“乡村清洁工程”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定期督导检查,对上报台账每月一汇总、一通报,每季一考核、一排名,对落后乡镇下发督办通知单,确保工作进度。

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1454余万元,出动人力15.9万人次,出动机械车辆7061台次,清理垃圾3.26亿千克;新增绿化面积110.5万平方米,粉刷墙壁230.2万平方米,涂白树木19万株;通自来水2.2万户,硬化道路1686千米,安路灯2503盏,新建、整修下水道32000米;建成游园文化广场18处,建成农村超市8个。全市农村环卫队伍共聘用保洁人员4298余人,新建垃圾中转站28个、垃圾场(点)739个,公厕29座,垃圾池6067个,配置垃圾桶984个,新购垃圾清运车辆2779辆。

4.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篇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省委响应中央号召,坚定不移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并把“五水共治”作为突破口。建设美丽田园,就是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将农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把农业生产经营纳入自然生态体系整体考虑,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的耦合,生产方式与环境承载的协调,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建设美丽田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江的重要内容。系统推进美丽田园建设,让美丽乡村与美丽城市两翼齐飞,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业农村实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为何建设美丽田园

建设美丽田园,是生态文明建设之需。生态文明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提升和深化,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本身是一种生态产业,不仅具有物质生产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生态、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支撑。建设美丽田园,秉承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要 求,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多级循环,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实路径,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内容。

建设美丽田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之势。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化学农业跨越的发展阶段,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已成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气候变暖的助推因素之一。为此,世界农业正蕴育着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低碳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微生物产业)等体现生态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兴形态,正在全球逐步兴起,并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向。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又进一步构筑了新的绿色壁垒,对进口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建设美丽田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既顺应了农业发展新趋势,也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美丽田园,是农业治水倒逼之要。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的产业,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支撑。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和人均可用水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水资源制约越来越突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有赖于水 资源的节约、高效、永续利用。建设美丽田园,就是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行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农业水环境治理,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建设美丽田园,是促进农民增收之策。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消费需求升级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因素倒逼下,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美丽田园建设更加注重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加快的形势下,建设美丽田园,走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子,既有利于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又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的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

如何建设美丽田园

农业田间生产,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建设美丽田园,必须融“减量”、“治理”、“清洁”、“转型”于一体。

建设美丽田园,基础是“减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是美丽田园的首要特征和前提基础。美丽田园建设注重严格控制、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以从源头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产品质量、生态环境的危害,防止农业本身对气候和环境带来的破坏。浙江耕地复种指数较高、高产作 物品种较多,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相对较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应当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加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化肥施用和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快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和高效农药替代,实现农药减量。

建设美丽田园,难点是“治理”。美丽田园强调产业链与生态链有机结合,并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实现物质循环,使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从“治理”向“利用”转变,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为此,要加快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立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评估和控制机制,有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针对性研究、落实分类治理措施,防范和减轻土壤、农业灌溉水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促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利用转变,鼓励农作物秸秆采取还田增肥、气化固化、基质栽培等途径,推动农作物秸秆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原料等综合利用转变。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促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

建设美丽田园,核心是“清洁”。清洁生产是美丽田园区别于传统田园的最显著特征。美丽田园不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但突出强调产品和生态的安全性,是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的有机统一。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扩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物理和生物防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扩大标准化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培育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鼓励利用地力难以提升的丘陵山地、沿海滩涂等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设施栽培、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应用,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

5.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篇五

姓名:边学婷 班级:13级本环3班 学号:541390020332 指导老师:杨超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理念,给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带来新的方向,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协同发展的关键。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然而,乡村的发展受限于交通、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落后,发展起来显得尤其困难,是广大学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应该跳出传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独以经济增长模式壮行带动乡村发展,转变为通过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提高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环境魅力,来实现乡村的持续性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提出,安吉县通过多年的搜索,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塑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率先建成了国家生态县,成为“中国魅力乡村”的第一张名片。“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导向的用语这里的“美丽”包含了乡村景观层面和乡村社会层面两个层面,因此,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将人类社会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生态健康,协调共生的理想的人类乡村生活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特色,保护创通文化,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重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面貌。

3、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善待自然环境,规范人类开发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6、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乡村建设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工程深入民心,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全力配合个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的参与性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体制,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共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管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六、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1、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2、改造危旧房。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3、改造林相。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4、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生态公园,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拥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乡村旅游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

1、培育特色文化村。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结语

6.建设美丽乡村 篇六

房前屋后栽树与民分红

今年植绿时,玫瑰镇南石硖村在村里栽下了2万株的日本樱花、大叶女桢等13个品种的绿化苗木。如何让这些价值不菲的花花草草活下来,村干部们想到与村民签合同:由村民代为管理自家房前屋后的绿化苗木,一是保活,二是收益与村里三七分成,村民占大头。村支书刘芹介绍,以前由村干部或村委会雇人浇水、修剪,既费钱费力,效果还不好,现在让群众“代管”,只是举手之劳,还有每年可享的红利,一举多得。

当前,在建设美丽乡村大潮中,全县除迁入新型农村社区和实施城中村改造外的200多个村,均想到了发展以种植为主的边角经济,既绿化美化乡村,又有实际收入。在管理上,以与民分红为主,让农民房前屋后的“公家田”变成他们的“自留地”。

引导群众追文明星

农村精神文明如何建设,一直是个大难题,如今在平阴,正在全县推广以道德星、创业星、法纪星、诚信星等“十星级文明”创建为核心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模式。今年春节前,县领导分8路来到全县8个街道、镇的文明户代表家中,亲自为他们发牌、授奖,使他们感到“里子”、“面子”都有了。

在农村,各村、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文明户评选的方式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各显神通。玫瑰镇夏沟村十几年如一日,在春节到来之际为文明户贴春联的做法,因省钱、省力、“特征”显著而备受村民们好评。除此之外,该县广大农村还想到了敲锣打鼓上门送牌、全村大会现场发牌、给文明户女主人娘家送喜报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追“星”。去年底,全县346个村全面参与,累计评出“十星级”文明户16000余户,在全县农村形成了“创星、争星、追星”的浓厚氛围。

7.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篇七

关键词:微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与各大旅游景区节假日游客爆满相比,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乐意去城市周边来一个免费的短途周末游。如今, 各地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 许多有特色的村镇别有一番风景;加上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软宣传, 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土壤。既要让游客来, 又不能多;既要让游客消费, 还不能造成污染, 这种模式称之为乡村微旅游。

1 乡村微旅游的模式

目前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是乡村旅游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民宿等。乡村微旅游规划也多为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度假村、度假区规划, 农家乐、民宿聚集地规划等。这些模式的共同需要是建设。固然需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民宿等, 但不意味着乡村旅游的模式都需要建设, 乡村旅游要有序发展, 不能一窝蜂。要根据建设的规模分为强、中、弱、微, 而且要呈金字塔状。建设规模越大的地方, 绝大多数应是微建设。究其一地的游客数量则应是倒金字塔, 大多数乡村应提倡“微旅游”, 即仍以乡村生产、生活为主, 路仍然是村村通的窄路, 山只能远眺, 田只可远观, 游客不用多, 尤其是不能大拆大建, 甚至不要小拆小建。这对很多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2 乡村微旅游的建设路径

2.1 树立品牌

让游客获取信息的方法很多, 结合乡村的特点, 最简单的方法是命名。由于很多地区, 甚至很多村落, 或有特色的物产, 或有特色民间手工艺, 或有特色景观, 或有特色建筑, 或有特色饮食等, 当地有关部门可以将其命名为××村。如葫芦种植的比较多, 授予葫芦村的称号;草莓种植面积比较大, 授予草莓村的称号;桃木制做比较多的, 授予桃木村的称号。通过一些简单的宣传让人们知道哪里有葫芦村、草莓村、桃木村, 吸引游客前去旅游。对于这种村, 游客往往不会抱有太高的期望值, 但总会吸引一些游客前往, 旅游在顺其自然中发展起来。

2.2 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微旅游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游客数量少的特点, 利用农民时间成本低和当地作物成本低的优势, 避免大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和宣传投入, 运作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作物类主要突出天然、绿色、无污染等, 手工艺类主要突出质朴的原真性[1]。销售中也可以有些乐趣, 如某村农民散养在山坡上的柴鸡, 采取游客上山自己抓的方式, 按照抓到的鸡的大小卖给游客。在现场看到的是游客全家上阵, 一时间鸡飞人跳, 村民、游客皆大欢喜。

2.3 形成独有的文化

喜爱乡村微旅游的游客一部分是注重田园类生活, 另一部分看中乡村独有的文化氛围, 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不谋而合。乡愁, 是一代人灵魂深处的记忆, 如何利用乡愁开发乡村文化, 是考量乡村微旅游开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 各地可因地制宜, 从建筑形态、节事活动、农作体验等各方面突出乡村当地的民俗风情, 讲好乡俗故事, 如果村落有名人古迹的传说是最好不过。应合理挖掘民间文化, 取精去糟, 进行推广和发扬, 打好文化品牌吸引住游人的目光, 同时也要求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 要注意顺应时节, 合理利用资源, 让资源发挥出最佳作用。

2.4 注重公众参与

乡村旅游是一种复合型旅游活动, 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 在劳动的欢快之余, 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使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通过做好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 让游客融入乡村中, 讲好乡村的生活故事, 这些都能为乡村微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3 结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破坏乡村的味道, 不应把乡村变为城市, 不应强迫村民改变原有的生活习俗。需要用微旅游的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 不改变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式, 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同时, 让人们享受乡村的乐趣, 品味乡村的文化, 把乡村特产带回家。

参考文献

8.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靓丽五头 篇八

五头镇地处秦岭余脉新安县东部,南邻涧水,北倚邙山,总人口超过6万,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发展沃土。近年来,五头镇党委、镇政府精心组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型农业富民兴镇

五头镇是农业大镇。近年,该镇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趋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目前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分散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其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广泛分布在养殖、种植、苗木、旅游观光等领域。

以五正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养殖业,通过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场,带动全镇养殖业蓬勃发展。

种植业形成了大洼、马头、独树3个樱桃种植专业村,辐射带动全镇17个村发展樱桃种植2万余亩;形成了以洛阳宝贞观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除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外,还可带动农民劳务收入。此外,新安县锦心樱桃园、新安县红樱桃园、新安县海达种植专业合作社优良核桃种植业、洛阳绿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玫瑰种植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农资供应、技术服务、销售一体化的一条龙服务,也都成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基地。

该镇还积极实施“旅游富民”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年,五头镇借助千年樱桃沟和万亩无公害樱桃的独特资源,强力开发新安樱桃沟,成功举办4届新安樱桃节,形成了以林山溪谷农家乐和金马山庄为代表的乡村观光游企业,正在沿金水河建设洛阳宝贞观园农业综合开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着力打造中国樱桃之乡和城市近郊休闲观光的首选地。

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名片”

不仅要让村民致富有门路,还要让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舒心。五头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五头镇地处豫西丘陵浅山区,水源成为制约村民生产生活的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该镇投入资金850余万元新建、修复了一批水库、水塘、机井、渠道等设施;筹资250余万元实施的寺上、北沟、独树等村和3所中小学的安全饮水项目已经投用,涉及梁村、河北、马头、大洼等9个村的安全饮水项目正在加快施工。

农村电网改造不断升级。投资1500万元的35千伏变电站已建成投入使用,完成21个村的电网改造,为企业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电力保障。

农村路网架构不断完善。五头镇投入财政补贴资金2500余万元,新修通组通户道路35公里,完成镇区新老街干道的维修工程、汛期水毁道路等。

新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五头镇中心社区8栋住宅楼已交付使用,整合包沟、胡沟、亮坪、寺上4个行政村的舜王万人社区和城镇西社区都正在加紧建设。

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成效显著。五头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对主干道两侧及各村的生活垃圾、废弃物进行彻底清理、清运;加强重点地段日常垃圾清运,对郭五路、五大路、磁五仓路沿线80余个垃圾池日产日清;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各村按5‰的比例成立卫生保洁队伍,负责各村日常保洁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垃圾池40个,购置垃圾箱200余个等。此外,该镇还强化督促检查,镇政府和各村、各有关单位签订责任书,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五头镇耕地面积6万余亩,禁烧任务非常繁重。近年,该镇立足镇情积极主动开展秸秆禁烧工作。今年,该镇没有发生大面积秸秆焚烧的现象。连霍高速公路贯穿该镇9个行政村,两侧全部是丘陵山地。今年以来,该镇对高速公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树木的补植补栽,对磁五仓公路、郭五路等主干道、村道两侧各10米进行廊道绿化,种植常绿树大叶女贞近5.5万株、杨树近8.3万株,发展樱桃种植3000亩、核桃种植2000亩,成为五头镇一张崭新的“生态名片”。

依托综合优势,争创文明乡镇

美丽乡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推动五头镇发展增添新的强劲动力。

目前,五头镇工业项目集中区正迅速崛起,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余家。2013年全镇工业项目总投资超过3亿元,年产值达5亿元,提供了1000余个就业岗位。不久的将来,五头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将吸引来更多客商。

今年,五头镇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放招商力度,强化乡风文明培训与引导,以成功创建市级文明乡镇为契机,争创省级文明乡镇。

采访中,镇党委书记刘保卫表示,建设美丽乡村远不是刷刷墙、盖盖楼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建设农民喜爱的有山有水的美好环境、和谐家园。

9.美丽乡村建设征文比赛 篇九

比赛征稿启事

为充分展现我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强化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文明进步的意识,努力改进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激发广大中小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镇宣传办、村镇办、团委和妇联拟联合举办镇中小学生“畅想美丽乡村,描绘幸福家园”征文比赛活动。现将相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镇宣传办、村镇办、团委、妇联

二、参赛范围

镇初级中学、镇各小学

三、比赛时间

1、作品征集: 月 日—— 月 日。

2、评审时间: 月 日—— 月 日。

四、征稿要求

1、参赛作品要紧扣活动主题,内容积极健康,围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主题自行拟定,内容要求讴歌近年来我镇城乡环境卫生发生的新变化、新面貌;从一个侧面或多个角度反映建设美丽乡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自

己的心声呼唤社会文明新风尚,呼唤全社会共同加入到建设美丽乡村行列中来,争当美丽乡村的传播者、建设者、守护者,为建设美丽乡村作出贡献。作品要内容充实,寓意深刻,事例典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视角独特,形式新颖。

2、征稿体裁不限,小学生低年级组(三、四年级)800字以内,小学生高年级组(五、六年级)800至1000字以内,中学生1000至1500字以内。

3、参赛作品题目自拟,统一以Word格式A4纸排版打印,在文章尾部注明参赛者姓名、所在学校、班级及辅导教师、联系电话等。所有作品必须原创,严禁抄袭,一经查实,将取消参赛资格。

4、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赛。所有推荐参赛作品要求同时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

五、奖项设置及待遇

本次大赛征文活动分三个组进行评比,每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予以适当奖励。所有获奖作品一律颁发获奖证书。

10.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方案 篇十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三农”重点工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文件精神,根据枣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工作安排,建委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到2015年实现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城镇驻地村、特色村要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35%的其它保留存要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二、乡村环境整治标准

为全面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要求,从2014年2月在枣园街道驻地及村庄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全面达到以下标准。

(一)街道驻地村更加靓丽。街道驻地村达到相应的创卫标准,主要道路和河道两侧整体环境良好,无乱打乱建、乱挖乱排、乱占乱用、违章建筑、圈地经营等现象;重点绿化节点植被完整,管理精细,景观效果较好。

(二)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内外无“三大堆”(垃圾堆、柴草堆、土石堆)和违章建筑堵道环村现象,无占道经营行为,主要街道平整、排水畅通,沿街建筑整洁,无影响观瞻的破旧建筑;垃圾收集设施齐全,室外活动场所干净,沿街物品摆放规整,各类杆线架设有序。

(三)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村内外绿化体系完备;无生活和生产污水随意排放现象,河道、水库、池塘水体清澈;规模畜禽

1养殖场布局合理,畜禽粪便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有序放置,农业生产废弃物全面清理,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

(四)农家庭院更加洁净。庭院及房前屋后环境良好,家用物件摆放整齐,树木植被美观,无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现象。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的农户比重增加,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

三、乡村环境整治重点

(一)启动街道驻地创卫工作。重点是拆除建成区内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私搭乱接建筑,清除垃圾废墟和白色污染,维护公用设施和绿化设施,整治各类管线及广告牌匾,清理墙角杆底、绿篱树坑、门前屋顶、建筑阳台及检查井、排污井内的废弃物、悬挂物、完善并及时清洗环卫设施,刷新大街小巷两侧污损陈旧建筑立面,取缔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取缔废品收购站(点),禁止畜禽养殖行为,为村(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树立样板。

(二)整治重点区域。集中整治主要道路两侧乱搭设施、占道经营以及圈地建设沙场、废旧塑料生产经营行为,整治沿路广告牌匾,整理路面路肩,清理道路两侧绿化带、排水沟内的垃圾柴草及池塘和河道水面上的漂浮物,清理废弃建筑物和违规经营设施。搞好重点绿化节点的整理,清除节点周边的落叶杂草、垃圾杂物,取缔违规经营活动,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三)改善村容村貌。集中清理村(居)内及周边区域的生

活垃圾、建筑渣土,彻底消除沿街、沿路、沿河、环村堆放现象。合理规划柴堆、粪堆、土石堆摆放区。集中整治侵占街道、文体广场等公共空间摆放农机具、摆摊经营行为;集中整治电信、电力、广播电视等各类管线,及时清除影响安全的废弃管线;整修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等群众休闲娱乐设施,维修疏通供水、排水管网;集中清除房屋墙壁和电线杆上的违章小广告、陈旧过时的标语口号,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建设道德文化墙。

(四)净化农家庭院。集中清除农家庭院和房前屋后各类垃圾及弃之不用的物件,有序摆放农机具等生产生活用品,引导鼓励农户进行卫生厕所改造,搞好庭院绿化美化,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有效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和排放。

(五)整理农田面貌。整理归并、定点堆垛农田内的柴草、秸秆,清除农田林网、田埂地点、沟渠路边的枯枝落叶、杂草杂物、作物秸秆。禁止焚烧秸秆杂草行为。组织捡拾农田内废弃的化肥袋、农药瓶等生产废弃物,对畜禽粪便、群众丢弃的农产品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定点处理散落农田内的建筑渣土。对机井房、配电室、线杆等设施上的非法广告进行集中清理。

11.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生态建设  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郭世松,中共广西钦州市委党校副校长,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和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3;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11-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由农业部发起、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个性、记住游子乡愁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和有效形式。

党中央非常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李克强总理对“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作出批示,强调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创建。

一、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1.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

乡村作为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相对独立的生态和社会单元,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着眼点和归宿必然是把人的需求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虑,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环境、资源和人的发展问题,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人为本,以乡村为单元,通过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得到最大实现,从而满足人的需求,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正是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文化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更加凸显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它强调的是生态与人、文化与人以及生态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可以说是建设文化中的生态,也可以说是建设生态中的文化。文化生态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生态是美丽乡村的载体和外显,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和精髓,也是美丽乡村创建最重要的功能。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不仅仅表现为人的文化追求、文化活动、文化涵养,而且表现在生态环境的文化取向、文化价值、文化品牌上。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2. 文化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作为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自然景观的外部展现,正彰显着一个乡村生态单元的独特审美与个性品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欢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彰显文化生态价值,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的新期待。

目前,我国各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文化生态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文化生态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盲目模仿城市、大拆大建、“被上楼”、千村一面等等,失去了乡村应有的特色与文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态环境、文化生活、人文精神的需求,更是与乡村的历史传承、人文风格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差距。

3.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是一笔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文化是一个乡村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乡村与乡村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因和灵魂。可以这样讲,一个缺乏文化个性的乡村,纵然经济再富裕,也不可能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乡村;一个没有文化韵味的乡村,纵然生态环境再漂亮,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建设,既是美丽乡村创建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村巨大的精神物质财富和重要保障力量。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个有文化生态价值的乡村,是美丽乡村的自然符号与文化个性,总是孕育着一种散发着历史和地域荣光的文化与文明。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首先在于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乡土文化价值,向人们传递强烈的历史和人文信息,使人们认同、感动和赞叹,使乡村成为一个有梦想、有活力的精神家园、心灵港湾,让人们留住历史的根脉,记得住乡愁。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还在于通过打造历史文化名村、生态文明示范村、休闲旅游度假村等多种方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媒体报道,江西省婺源县因文化而生动、因生态而美丽,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该县旅游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率先扛起了乡村旅游大旗,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婺源各类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全县农民从旅游发展中人均收益每年增收达1500元。

二、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1. 注重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生态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改善人居环境,而是注重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既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资源的文化建设,人与历史关系中人文资源的文化建设,也包括人与伦理关系中社会资源的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求在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展示良好的外部环境形象入手,从乡村固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包括青草荷塘、古道夕阳、绿地广场、石碑雕塑、建筑陈设、村规民约等)着力,追求美丽乡村文化生态的价值和品牌。说到底,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建设一个充满文化元素的生态世界,打造一个充满生态活力的文化业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彰显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承美丽乡村的人文历史、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中国美丽乡村”——浙江省安吉县,就是一个“以文化推进生态立县”的典型。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一个拥有70%的森林覆盖率和百万亩竹林的生态资源大县,安吉从2013年初开始,按照“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在26座地域文化展示馆基础上,发动当地农民自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涉及孝文化、商埠文化、移民文化、畲民文化、书画文化等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已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重要平台。

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乡村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传播地。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从未间断和撕裂的一种文化,它的根深深扎在每一座宗庙祠堂、每一首童谣歌赋、每一片乡野土地。乡村民间遗产与景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文化寄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文化支持。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保护好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尊重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挖掘传承乡村文化的根脉,发扬光大历史文化的精髓,使农村永远不要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让生态文化植根于亿万农民的“乡愁”记忆之中,努力营造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良性氛围,推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永嘉县让传统文化、古村落和生态乡村环境成为“特色竞争力”,为美丽乡村创建积累了宝贵经验。苍坡村凭借古建筑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展馆,大力宣传永嘉古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昆曲文化等传统文化,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

3. 注重形成鲜明的乡村个性特征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发展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乡村景观风格和个性特征。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托固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让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生,并且形成文化生态乡村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是立足这种个性特征,有效防止外来强势文化、低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同化、污染与冲淡,从而保持乡村“文化植被”的生态平衡,增强文化生态自信,处处展现出美丽乡村的文明与进步。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依托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了一份“江宁样本”。如江宁街道黄龙岘村发展成为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杨柳村发挥历史文化名村优势,发展成为乡村休闲度假基地;汤岗村发挥汤山旅游优势,建设温泉文化特色乡村等,都是美丽乡村创建的成功范例。

三、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力求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相统一。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规划,不仅是空间形式与功能设计,而且是整个乡村个性特征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必须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要着眼于文化生态的视角,融合乡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元素,充分发挥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功能。大到乡村标志性建筑、绿化广场、空间走道、田园风光的总体风格,小到具体文化设施,如雕塑、小亭、绿径、橱窗,乃至村名、楼名、路名、桥名等,都要做好文化生态规划,并力求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和谐、统一。

要合理组织利用好各种文化生态要素。美丽乡村文化生态规划,肩负着统筹安排乡村空间及土地资源、彰显乡村个性特征、提升乡村文化品位的使命。要尊重自然、科学布局,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民族有民族的风韵。要立足于现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与经济水平,合理地组织利用好各种文化生态要素,将农耕、孝廉、儒学、书画、饮食、休闲、养生、太极、民俗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之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内涵和品质。

2. 丰富内涵,彰显特色

要善于化“无形”为“有形”。美丽乡村集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于一体,应该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要赋予美丽乡村创建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从乡村的山水、田园、屋宇、道路、花木等入手,塑造乡村的文化生态形象,将“无声”的乡村特色、人文精神融入到“有形”的自然环境和物质设施中来。

要彰显乡村建设的个性与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要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目标,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而立、因村而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决不能盲目模仿城市,照搬照抄,更不能“千村一面”,泯灭个性。

3. 传承历史,记住“乡愁”

要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每一个乡村都有一部独特的发展历史,都有着自己的传统和荣光。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开掘、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把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要保护和修复完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民俗价值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古建筑、古民居及其生态环境,尽可能修旧如旧,保持原貌,避免大拆大建,让乡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以物化的形式凝固在乡村生态景观之中。

要营造“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乡愁”是游子对乡土的一份依恋,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历史烙印。美丽乡村创建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通过打造“乡愁记忆工程”,着重保护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尊重乡村历史传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加大文化艺人的培养力度。要因地制宜建设村史室和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料。要强化文化传播、教化功能,适时开展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形成乡村文化生活的常态化。

4. 借景造势,打造品牌

要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文化生态价值的彰显,不仅是一个乡村生态形象的宣传,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展示。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要充分用好名村、名山、名水、名桥、名园、名亭、名宅、名人等文化生态资源,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旅游大篷车”、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充分展示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亮点,彰显文化生态价值。

要打造乡村文化生态品牌。围绕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发展方向,找到文化生态建设的结合点,分门别类地制定各个乡村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进行精准定位,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要注重“点、线、面”结合,着眼长远,打造精品,重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要做实美丽乡村品牌与内涵,利用人物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品牌、自然品牌等,做深做精做透经营乡村文章,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放大品牌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新闻办公室.落实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R].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

[2] 周遐光.旅游文化融合,打造“婺源模式”[N].学习时报,2015-01-05.

[3] “中国美丽乡村”浙江安吉文化品牌扫描:镌刻在青山秀水间的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4-03-13.

[4] 美丽乡村,打造美丽浙江的生动实践[N].浙江日报,2014-08-08.

[5] 紫金草.美丽乡村美在文化特色[J].名镇世界,2014,(4).

1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篇十二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欧洲,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 (旧约全书) 中, 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夜景。在15世纪中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 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文艺复兴后, 景观逐渐被引申为包含着“土地”的地理空间概念。尤其在18、19世纪, 这个空间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 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和Godron (1986) 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 将景观定义为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先党构成, 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 具有高度空间一致性的区域。1995年Forman进一步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 在更大尺度的区域内, 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 主要特征是可辨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 兼具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

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 创造了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每一块土地都是独特唯一的, 并提供不同的微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 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与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 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 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 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 由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广场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 能够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 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投资环境, 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2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 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有害生物的控制等许多方面。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赋予了乡村对城市的多功能性。其包括了景观的价值, 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 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景观层次上的建设, 如拆旧建新、农村土地整治, 其需要研究林渠和农田项目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 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 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 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 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 也是评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它应成为乡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 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 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4 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及实践

随着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生态景观的特征和质量。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遭遇忽视, 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 可以从土地类型、土壤和植物质量、土地利用的方式、人居类型以及给人的感知等方面识别。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 如果失去这些特征, 则会出现“千村一面”。关注景观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并识别景观的特征, 并进行分类, 提出维系、保护、延续、恢复及重建和提升景观特征的原则和方法。

在实践中, 基于景观特征评价和保护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就是: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应顺应自然山水格局, 保持山体、水系和自然地形地貌空间格局特征, 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 实现绿脉、文脉和景观格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②文化遗产是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的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保留重要文化路线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 修复或再现文化遗产景观, 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观。③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 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和传统技术与工艺, 修复地域景观, 保护、延续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④ 加强乡村景观的特征提升, 运用丰富的乡土植物组成植物群落, 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 提升乡村风貌的景观多样性。

3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3.1 构建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景观

研究表明, 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 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因此, 在景观尺度上, 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 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 然后提出优化方案, 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 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 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 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 引入新的景观斑块, 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 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3.2 保持和提高自然、半自然的生境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 不仅要求生产效益, 也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 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 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防止集约化生产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 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因地制宜合理分配, 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 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 不仅抑制害虫, 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 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3.4 保护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 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 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 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 大多数据研究表明, 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 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 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 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 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

4 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 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 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同时, 要将生态网络、绿色廊道、休闲廊道建设相结合。

自然的河岸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对滨水区的管理要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状态, 同时还应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 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 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 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 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河溪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基本原则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保持原有河流形态和生态系统

依形就势, 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 尽量减少人为改造, 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 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 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 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 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4.2 生态优先设计

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 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 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 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 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 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4.3 提高河岸抗洪能力

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 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 尽量选择乡土植物, 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 还可以加固土壤。

4.4 突显高滨水带文化特征

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 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 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 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 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

5 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 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 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 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 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 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 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 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 记得住乡愁。

6 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 尤其是硬质道路, 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 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 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 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道路绿化建设工作应先保护后绿化, 如保护地标树和乡土林;绿化应乔、灌、草结合, 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 维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行, 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生态路面的设计重点在于路面结构层的透水和透气性, 根据道路等级、车流量, 合理确定道路硬化方法;避免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或是过多的硬化, 走向两极化。

7 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及乡村道路生态景观。笔者在文中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从当下城市化迅速的脚步看, 景观生态建设还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 将生态景观融入到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宇振荣, 张茜, 肖禾, 等.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对策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7) .

[3]Chapin F SⅢ, Carpenter S R, Kofinas G P, et al.Ecosystem stewardship: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for a rapidly changing planet[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10, 25 (4) :241~249.

[4]宇振荣, 郑渝, 张晓彤, 等.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91~97.

[5]郧文聚, 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1~6.

13.建设美丽乡村宣传标语 篇十三

1. 用自己的双手把世代居住生活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2. 同心同德建设美好乡村,群策群力共创秀美建设!

3. 热爱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乡村!

4. 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

5. 人人,处处讲公德,家家树新风,村村更和-谐。

6. 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好乡村。

7. 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设。

8. 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9. 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农民群众的一项民心工程。

10. 发展特色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用产业提升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

11. 走科学发展之路,促循环经济发展,建乡村生态文明。

12. 着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农村新风貌。

13.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4. 认识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切实把全市美好乡村建设抓实抓出成效。

15. 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16. 认识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切实把美好乡村建设抓出成效。

17. 同心同德建设美好乡村,群策群力共创秀美建设。

18. 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

19. 突出地域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彰显乡村魅力。

20.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

21.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扎实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22. 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

23. 努力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加快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

24. 全民参与,人人动手,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

25. 全市动员,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建设洁净文明优美和-谐的美好乡村。

26. 改水改厕改不良习惯,林绿地绿有绿色心情。

27. 全民动员,人人参与,齐心协力建设美好乡村。

28. 崇尚科学,抑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29. 扎实推进“三化”同步,加快建设美好乡村。

30. 评议完善乡规民约,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努力构建美好和-谐乡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大学活动策划书草稿下一篇:品质检查表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