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法精

2024-08-08

小学语文教学法精(精选8篇)

1.小学语文教学法精 篇一

小学语文五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郭 燕

【摘要】为了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泸州市英才外国语学校在“精致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面向全体师生提出了以“精讲练能”为核心的“五精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即“精心自学、精妙导入、精彩展练、精要测试和精准评价”。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练能教学模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表明:五精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

五精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收益不大。

怎样有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新课改的重点。为此,我们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能、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基本上形成了“精讲练能”为核心的“五精课堂”教学模式,并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五精课堂高效教学的效力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做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究。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五精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展开初步探究。

一、“五精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五精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导、练、测、评”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精课堂”的环节可以分为三环五步。

(一)精心自学,培养学生养成课前自学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环节是提出自学目标,第二环节是精心安排自学,包括自学,对学,小组合作学习,第三环节是检查自学情况。(二)精妙导入,时间大约两分钟左右,第一环节是创设情景,第二环节是巧妙点拨,第三环节是激趣引入。(三)精彩展练,时间大约是三十分钟,第一环节是同桌交流,第二环节是小组讨论,第三环节是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四)精要测试,时间大约是五分钟,第一环节是根据本课学习内容,提出测试要求,给予简单的测试题目。第二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测试内容,第三环节是师生进行解答,评议。(五)精准评价,时间大约是三分钟,第一环节是学生自评,第二环节是生生互评,第三环节是师生共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五精课堂”的实施

(一)精心自学,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我对学生提出的自学要求如下:

1、预习时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并注音,不会读的字词查字典。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图文结合感受课文大意。

3、思考本课讲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有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学三步,我做到了吗?”,强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精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新课导入方式如下:

1、故事情境导入法。故事情境导入法是指用讲故事或者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形式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者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引导,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兴趣。,这也符合小学语文教材寓理于事的编写特点。

2、视频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是指运用简短的视频带领学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过度,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进行学习。实践证明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导入方法。

3、图片导入发。图片导入法是指运用与课堂教学关系密切的图片来导入新课教学的方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生活场景联想图片描述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

4、歌曲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是指选用相应歌曲,营造亲切愉快的氛围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练练能。

新课改提倡至少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还给学生。“精彩展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个重要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轮流上台汇报学习成果,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或者小主持人的方式带动小组课堂展练的开展,教师只是站在一旁维持秩序并作适时适当的点拨。

为了适应学生好动,爱表演,好表现,表现力强的特点,在课堂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剧表演、打辩论赛、做游戏、看图说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练,引导学生玩出道理,学会文明的言行。

(四)精要测试,内化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我征对学生展练环节中的重难点选取测试题型,提出测试要求,引导学生内化新知,学以致用,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的课堂测试方式是看图说理。运用图片营造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看法,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与实际,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理,懂理。(五)精准评价,相互学习。

运用课堂最后约三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征对自己本课的行为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展开自主评价;征对同学间的表现进行生生互评,以达到团结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征对本课师生各自的表现情况以及相互的看法,师生共同交流改进教学的建议,实现师生共评,共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五精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提出只是我们课改教学中的一个向导,具体该怎样操作才能正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师生角色大转变„„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征对现实情况做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红梅,打造“五精”课堂提高教学实效[J],生活教育,2013 [3]万祥,“五步五精”打造高效课堂[J],快乐阅读,2013 [4]刑延文,以“五精五点”教学法提高教学有效性[J],现代教学,2012

2.小学语文教学法精 篇二

一、准

把知识讲准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对初中生而言: 一方面, 要求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的量。另一方面, 要求对知识的巩固应从机械记忆转向理解记忆。因此, 教师只有讲准知识, 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 才能使教学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效果, 否则将贻害无穷。当然, 要做到教学的准确无误, 既不能照本宣科, 更不能人云亦云。教师必须持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教学态度, 力求做到三个“凡是”。

第一, 凡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 教师自己绝不能止于知其然, 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备课时, 教师固然要广泛查考有关资料, 但不应照搬参考资料, 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揣摩和甄别, 求得对文本的明确理解, 进而让学生也知其所以然。例如, 关于《马说》文末的两个“其”的用法, 历来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是文言文固定句式 (表选择) 的用法, 如“其然乎?其不然乎?” (见韩愈《祭十二郎文》) 。一种是语气副词的用法。虽然教材选取了后一种, 但为何要落实副词的用法并未给出依据。其实, 从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感情中不难发现“呜呼! ”所包含的强烈语气。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 “无马”一句用“邪” (耶) 字带出, 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 其间不只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更表达出了对“食马者”深深嘲讽的口吻。这种对当权者暴殄天物、毁灭人才做法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用关联词“是……还是……”的句式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第二, 凡是对文本课文内容的讲解, 一定要有根据, 教师绝不能想当然地搪塞学生。即使细小至一个词语, 教师也应该认真查找资料, 以求彻底解决。例如, 《三峡》中对于“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 课本所注翻译为:“即使骑上快马, 驾着风, 也没有这样快。以, 认为, 觉得。”但是, 当学生把“以”的含义带进去后, 一文中的“这样”一词却没有着落。经多方对比查证, 才发现引用这一句为例的古汉语注脚有三种说法:一说注“以”为“认为”讲, 动词, 指“不觉得”, 但文意不顺畅。又一说注“以”为“为”讲, 介词, 表判断, 指“不是, 不算做”, 这种解释很牵强。再一说注“以”作“此”讲, 副词 (见杨树达《词诠》“以”字第六条释) 。比较起来, “以”的特殊用法就有了交代。

第三, 凡是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 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之后再记忆。也就是说, 对于文本注释没涉及或讲解较含糊的地方, 教师应该高屋建瓴地全面分析, 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说法让他们接受, 从而打消学生的疑虑。例如, 《五柳先生传》中对文末最后一句的注解只说是:传说在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治理下, 人民生活安乐, 恬淡自足, 社会风气淳厚朴实。课文说明中也只提示: 文末的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可让学生感到困惑的是, 五柳先生为什么希望自己并非当世之人, 却觉得自己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子民呢? 很多资料在诠释这一句时, 往往认为这只是作者的趣笔。殊不知它隐含着深意, 作者以发问怀疑自己所处的时代, 真正的目的是慨叹自己生不逢时, 而并非只是赞美自己的品格。这样的理解自然便把“无怀氏”和“葛天氏”与当世的统治者作了对比, 全文批判性的讽喻之意就达到了卒章显志的效果。

二、活

把知识讲活是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所谓活, 即既要教师灵活地把握教材的知识, 又要学生举一反三地把知识学活。当然, 引导学生学活知识也关系到对其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教师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节奏是学生把知识学活的前提,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因而, 要使学生乐于思考,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且勇于质疑, 关键在于激起学生的“愤悱”之情。把握教材的特点, 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地遵循一定得逻辑线索进行思维, 掌握文章的思路, 拓展知识的范围, 进而触及问题的核心, 达到活学活用。例如, 郭沫若的《雷电颂》与高尔基的《海燕》, 就教材而言, 其内容是庞杂的;就内容而言, 其知识点是多项的;但就构思而言, 其表达技巧与主题思想又是相通的。所以教师可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语言、情节、形象把握思想内容, 并由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总结知识规律, 运用知识迁徙, 以一篇精讲融会贯通地把握好两篇文章的象征性写作方法。

另外, 在字词句的把握上, 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 如果只是一些零散的东西, 而不能够归纳出共同的规律的话, 就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语文能力。所以教学中, 教师更应灵活地、适时地指导学生注意新课与旧课的联系, 归纳出基础知识方面的共性, 用通晓变通的方法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只有熟练透彻了, 自然就用得“活”了。

三、精

把知识讲精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力途径。所谓精, 即要求教师所备的教学内容少而精,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也要少而精。因为教学效果的好坏, 与教师在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是否贪多有很大联系。不论是讲授的课程密度或作业布置的数量, 还是就写作的篇幅而言, 就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来看, 提倡贪多是不科学的。

要做到少而精, 就得抓住重点和难点。这除了必须按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考虑外, 教师还应该从自己的备课中发现, 掌握“精要”所在。例如, 采用结构法和图示法, 就能够将东鳞西爪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教学中经常地合理运用, 既可锻炼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又可督导学生写作构思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在分析教材中, 教师应根据作者的思路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成文的线索, 并且把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才理解透彻的地方作为难点着重提出来, 让学生思考、学习、掌握。不管是字词句方面, 还是读写练方面, 如果能做到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 使每处“收获”都能落实“巩固”, 使每个“巩固”都能独立运用就足够了。因此,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精”, 从教师处理教材、讲授教学的角度来说, 就是要把握文章本身的思路, 以简洁的语言, 清晰的条理, 周密的逻辑, 剖析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明确的理解, 逐步把作者的思路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路, 从而以“精”的知识点培养出良好的思维品质,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小学语文教学法精 篇三

一、语文课堂低效现象的理性审视

杨再隋教授曾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用“虚、闹、杂、碎、偏”五个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的确,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流派纷呈、争奇斗艳。面对层出不穷的语文流派,一线教师有的机械模仿,有的盲目跟进,有的无所适从……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和迷惘。由于认识的模糊和实践的浮躁,直接导致了语文课的失真和变味。

[现象一]花山花水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乌鸦喝水》)

师:动画片里讲了一个谁的故事?

(小手如林)

师:大家一起说!

生:乌鸦!(孩子们大声回答,声音震耳欲聋)

师:真聪明!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乌鸦喝水》,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听老师读一遍,谁听得最认真,呆会儿就请谁当小乌鸦!

(教师从抽屉里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叠乌鸦头饰晃了晃,孩子们马上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师一看,满意地点点头,开始绘声绘色地朗读。许多孩子眼睛紧紧地盯着头饰,直到教师读完)

师:故事好听吗?

生:好听!

师:那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学生争先恐后地到教师那里拿瓶子、小石子和乌鸦头饰,课堂上热闹非凡)

这是一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的片段,教师在课堂上可谓花样百出,多媒体动画、范读、分小组表演……但教学活动表面的繁华,却代替了语文课的“语文”价值。从理论上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多向互动是正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是, “活跃”课堂的“五彩缤纷”过后,又给孩子们留下了些什么呢?是精美的动画还是漂亮的头饰?

[现象二]假山假水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等一些新理念已耳熟能详,逐渐深入人心。但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

比如朗读。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之一王尚文教授曾经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 不少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朗读放在第一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常常只为了“朗读”而朗读。如某教师在执教《鲸》时,采用了自由读、点名读、分组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师范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声琅琅”成了该课堂最值得炫耀的亮点。然而,这位教师表面上体现了语文课“以读为本”的理念,却忽略了“朗读”背后的本质意义:每次朗读的目标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因此,一堂课“读”下来,没有对课文内容、结构作必要梳理,也没有对说明文的基本方法进行初步把握,看似有用,实则无效。

再比如“自主”泛化为“自流”,“独特体验”严重脱离甚至曲解“文本”,“提问”消融“价值”等等。语文课堂教学要在“真”上下工夫,才会真正有效。

[现象三]死山死水

教过几年书以后,许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上什么课,我心中有数,说明文这样上,文言文那样上等等。我们还时常把这样的“经验”标榜为“教学模式”。殊不知,“教学模式”长期一成不变地使用恰恰使我们陷入课堂负效的尴尬境地,形成语文课堂低效教学的另一种风景叫“死山死水”,“山”没有生机,“水”亦无灵气。

例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大屏幕显示《泊船瓜洲》全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泊船瓜洲》。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以前,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生: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学生对答如流,可见训练有素)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先解诗题!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

师:接下来,谁来介绍一下诗人?

……

师:谁来说说诗的意思?

……

师:今天我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方法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课后请将全诗抄写2遍。

很多时候,一些教师已习惯了这样的课堂,甚至误解为这才是扎实、朴实的语文课堂。但是,《泊船瓜洲》这样一首经典的千古绝唱就在枯燥的“模式”中味同嚼蜡。每类文章有每类文章的特质,一类文章中每篇文章亦有每篇文章的特质。而且,我们所面对的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学生,因此,我们绝不能在某种模式下坐享其成,而扼杀了文本的特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精彩的动态生成。

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基本诉求

“40分钟里,学生的收获有多少?”这应当成为每一节课后教师留给自己的“课后思考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二“度”。

(一)厚度

对于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厚重、厚实、丰厚。一堂课拥有了一本书的厚度,一堂课为一个生命奠基,一堂课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厚度。在逐渐积累的厚度里,随之增长的是学生的精神高度与思维深度。

1.容量的厚度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窦桂梅,在不断的丰富与厚实中,我们惊喜于她对语文教学更为本质的探索:从“主题教学”到“一课书带动一本书”。许多教师一定还对她的《三打白骨精》记忆犹新。课堂上,窦老师利用教材又超越教材,把文本当做“用具”“引子”,以聊的方式,在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读写知识,并且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后,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把阅读视野指向《西游记》全书。笔者非常欣赏窦桂梅老师把这样的课定位为“名著导读课”。按照窦老师的说法,“这种探索打开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的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产生带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从而,为学生种下一颗文学阅读审美的种子”。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有意识地增加一堂课的容量,那么一堂课拥有一本书的厚度,也不再是理想中的神话。

2.语言的厚度

有这样一种课堂现象:教师拟了一份非常完美的无可挑剔的教案,既注意了精心预设,也做好了课堂生成的准备。然而,到了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教师的语言贫瘠得就像戈壁滩上的草木,令人遗憾重重、叹息不已。可见,课堂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还凸显在教师是否具有以约守博、以简驭丰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如果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人说,语言可以通往心灵的海洋,如果你只是注入屈指可数的文字或者单一机械的几句话,是远远不能使学生心灵波涛澎湃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得体,又要有启迪心智的作用。教师本身就应该拥有语言之河,并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才能提供鲜活的、灵动的语言之水,不断涌入学生心海,汇聚成浩瀚之洋。

4.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总结(精) 篇四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总结

“你若想自己有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每当遇到挫折,我总会想起歌德这句话。XX年的9月,当布置完了教室,开了学,站在明亮的教室里,看着那忽闪着的45双眼睛时,我的心里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这就是未来我将朝夕相对的可爱的孩子们,我将去培养他们,让他们个个成为有用的人才。突然间,我更加坚信,我所站着的工作岗位是崇高的,我的工作应该是无私的。(教育整理)和孩子们一起的学习,生活,真的是很快乐,很难忘的。上课时我把他们当成朋友,课堂是我们交流、互补的平台;下课了,我们在一起畅谈生活的经历,分享生活的乐趣。我发现,小学老师真的应该把自己培养成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真的在和生命交流,完成的是和灵魂沟通的大事。而我自己,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很快的,一个学期将要过去,回首过去的日子,一幕幕都仿佛是在眼前。反思一学期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现做总结如下: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下面主要说说我对新课程的体会。

1、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 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联系生活,创设富有儿童趣味的语言和场景,是激发孩子们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径。在识字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场景,来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效果可以大大增加。比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我采用了生活导入课堂的方法,在复习了生字以后,用真诚的语言询问:“小朋友你到华杰双语学校多久了?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送你来的吗?”孩子们回忆,自由发表意见。然后加深难度:“当中秋节到来时你思念你的爸爸妈妈吗?你都想了他们什么?”引导孩子们表演,说话。最后,引入课文内容:“书上也有一位少年,他远离家乡,在重阳节的那天他也思念家中的亲人,你去读一读好吗?”有了前面的练习,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成是王维的角色,把自己融入到文本的内容中去体验、感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学习的主人。

3、结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的认识活动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 在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也是各种智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用认识智力去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实实地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学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语言传递为主,结合听说读写,这样做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言、数学智能的发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几项智能,诸如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潜能资源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忽视。这个问题已经受到许多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尝试借鉴了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a、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学完一篇课文,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记忆,从中也加强了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和语言智能。

b、几千年来,知识通过歌唱和吟诵的方式代代流传说明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适时地穿插些音乐,不仅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而且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c、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以上只是我对多元智能的粗浅、片面的认识,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提高。总之,单一学科的培养,并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只有学科的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化,才可能提高效率,完成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

4、新课程“以人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 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体系下,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的朗读、感悟,不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而是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把文本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比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我就觉得不必给三年级的孩子讲如何思念家乡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以前是怎么欢度佳节的”这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去读书体会,逐步培养孩子读出神,读出味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感情借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阅读教学要把阅读课上成真正意义的“读书课”,但是要在多读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孩子们真正有所感悟、体会才行。

5.小学语文教学法精 篇五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班上有的学生头脑灵活、爱动脑筋、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进行探究。但是有些学习上比较懒惰,不太注意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部分学生底子较差,学习态度不踏实,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想办法改善他们存在的消极学习问题。

二、教材简析: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主动发展,全面体现科学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注重各部分的知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能力和演示能力,一共21课,分四个部分:

一、旗杆和影子(1——5)课,涉及简单机械,方向和影子;

二、寻访校园的动植物(6——10)课,内容涉及到动物的观察与探究;

三、明天的天气(11——17)课,内容以风雨为主线;

四、我们在校园运动(18——21)课,内容都是让学生从运动入手探究人的身体的科学奥秘。

三、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校园动植物的研究,对所采取的探究方法加以总结、丰富、发展,并不断运用到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

2、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天气去认真地观察、研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探索其中的奥秘,感受身边处处有科学,进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与研究,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对数据分析与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4、引导学生获取有关天气的科学奥秘,了解风雨的形成。

五、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2、加强观察、实验、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3、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主体。

4、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5、实施实验操作。例如:说明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声音的产生,蒸发、沸腾、凝结等的实验。

6、注意通过实验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

7、让学生多动手,亲自实验广泛合作讨论。让学生多联系实际,并且将实验应用到实际中。

六、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

课 题

节次

合计节次

一、旗杆和影子

1、我们又长大了 2 8

2、升旗台在哪里

3、国旗是怎样长起来的

4、旗杆的影子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自由研究

二、寻访校园里的动植物

7、观察一棵树

8、小动物的家

9、观察蚂蚁

10、更多的小动物 自由研究

三、明天的 天气怎样

12、追寻风的足迹

13、是谁制造了风 1 1 1

6、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1 1 2 1 1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 1 7 9

云的观测

15、下雨了啦 16雨下得有多大

17、明天的天气怎样 自由研究

四、我们在校园里运动

19、运动与呼吸 20、运动与心跳

21、运动与大脑 自由研究 2 1 1 1

6.语文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 篇六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教师们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的学生的实际,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进步,课堂教学能力也有了提高。但也存在不足,今后会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暑假即将来临,期末考试也临近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与说明: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1)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汉语拼音:利用早读、课前预习、上课抽读等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②字词记忆: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③课文朗读:抓好课前预习、逐渐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运用范读、听录音读、自由读、有感情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④阅读: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为进一步攻破这一难点,也为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进行阅读训练。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采用一些个性化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逐步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知识迁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内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教学中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品质、发奋学习等的教育,因此就不能仅仅局限学习方面的教育。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家乡变化进行一个图片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质,把学过课的文可以延伸到家庭,说说自己在家的体验,学会感恩,让学生 既学到知识又品质良好发展。三: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课前,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确实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同时,为了备好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关课件或者自己加工、自己制作一些必需的课件,在课堂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也没兴趣听课,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非常难忘的,在深钻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五、存在问题 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汉语拼音掌握不牢固,生字词、练习中的成语记得似是而非;

2、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尤其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差,没有耐心去认真阅读理解。

7.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呼唤精教活学 篇七

1.精教活学有助于提炼精当的教 学语言

一堂精心设计的语文课, 如果能配以颇具语文特色的精当教学语言, 会使教学过程流畅,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氛围融洽, 学生听得赏心悦目。语言的精当即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恰如其分, 不说空话, 不讲套话, 不说闲话, 用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精彩语言, 抓住精华, 突出重点, 变深奥为浅易, 化抽象为具体, 点亮学生心灵, 打开学生思维。某教师教《学问和智慧》一文时, 设计了如下导语: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相传有一个英国人, 名叫亚克敦, 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 还博览群书, 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 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中找到答案。正是这一篇开场白, 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亚克敦读了那么多书, 做了那么多笔记, 怎么会一篇文章都写不出来呢?这是不是谎言?学生带着一个急欲解开的疑团, 带着一份好奇的心情, 带着一种探究的欲望, 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 急切地寻求答案。语言不是蜜, 但能粘住学生。上面这一段精炼、感人、富有吸引力的导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指导, 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精教活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启迪语文教师:课堂中不是少讲几句就叫语言精当, 而是要一语中的, 讲到点子上, 讲到关键上, 使学生一听就懂。那么精当的语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认真备课, 深钻教材中得来的, 只有认真备课, 深钻教材, 才能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围绕着重点、难点考虑需要讲哪些话, 提问哪些问题, 哪里要多讲, 哪里要少讲,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语言精当。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提炼精当的教学语言对语文老师来说, 是一门长期的、需要不断修炼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千锤百炼, 弃失扬得, 反复熔铸, 用充满艺术性的、诗一般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 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荡, 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 焕发课堂精彩。

2.精教活学有助于形成精妙的教 学设计

教学设计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 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精教活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 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 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精妙教学设计, 打造有效课堂、魅力课堂、灵动课堂。

基于精教活学的语文课堂会促使教师扣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精妙设计, 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发散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认知碰撞, 擦出思想火花, 引发求知欲望。促使教师寻找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感动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妙的设计, 以拨动学生心弦, 激起思维涟漪。学生在整体感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 常常有一个共同的情感体验———感动。感动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教师要以学生感动这个原点作为教学的设计之本, 紧紧围绕学生的思维热点, 保持学生思维的亢奋状态, 引导学生思深、思透、思活。《享受生活》中的最后二段是多数学生阅读此文时的感动原点。某教师教 这一课时能因势利导, 首先让学生读感动, 以声情并茂的吟诵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陶醉其中, 感染别人。其次是悟感动。在美读的基础上领悟自己感动的原因:海伦.凯勒虽然生活在黑暗与沉寂的世界中, 但没有消沉, 没有悲观失望。以多种方式触摸多姿多彩的世界, 她能扼住命运的喉咙, 身残志不残, 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有拥抱生活的热情, 崇尚大自然, 追求真善美, 乐观豁达, 积极向上。再次是说感动。论文结尾写道: “然后, 希望之神微笑着走过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 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 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要求学生揣摩这段话表达的内容, 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说一段话。感动的力量是巨大的,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兴致盎然, 掀起了学习上的高潮。

3.精教活学有助于积累广博的专 业知识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丰厚的知识素养, 博大精深的知识库存是教师教学舒卷自如的坚强后盾。精教活学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精博的知识作基础, 能够旁征博引, 左右逢源, 确保有一桶新鲜的源头活水。面对这一要求, 教师系统地补一些课程固然重要, 但结合教学实际, 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更能解决教学之急需。应对当今知识的急剧膨胀, 教师可能会一时对某个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如学生。泰然处之实不可取, 博学多识当为上策。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教材常常觉得捉襟见肘, 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 语言苍白。究其原因,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甚至感到匮乏。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 猎》, 词中用典较多, 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文学和史学修养, 仅凭着一本教参, 只能有鼻子无眼睛地照葫芦画瓢而已, 想要鉴赏这首词的深意, 实在是困难重重。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 有了精博的知识作为“资本”, 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精教”, 甄别、选择、提炼, 居高临下, 游刃有余, 文思横溢, 妙语泉涌。例如“精教”《生命与和平相爱》, 欲达到“活学”的目的, 势必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以下知识储备:了解电影《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的情节内容, 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知晓以色列国的由来、巴勒斯坦问题、德国纳粹的罪恶行径;了解犹太人的家教、丰富的文化底蕴、执着的教育追求、理性的思维方式、永恒的探求心境;理解犹太人为什么能在如此众多的学术领域中出类拔萃?为什么能在许多智力取向活动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些知识是不是面面俱到, 全盘授予学生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否则会变成历史课、思想品德课, 背离语文教学的宗旨。这些知识是作为教师“精教”时的一个知识背景, 便于在对话过程中相机诱导、随机点拨, 拓宽学生的视野,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让学生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

4.精教活学有助于呈现精彩的教 学生成

8.小学语文教学法精 篇八

关键词:模块教学;情景课堂;问题分析

一、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多年以来,我国实行的考试升学模式使得我国的初高中教育逐渐桎梏于应试教育中难以突破。而初中教育则变为完全以中考为核心,各科均采用题海战术,使得课本教学流于形式。且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忽视了学困生成绩差的真正根源,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无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平,无法得到更高的突破。

二、解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题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教材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使得教学教材更加科学化、人文化,为初中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与作文教学并行的重点。但由于阅读教学内容繁杂,考查点细致多变,教学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且不容易把握,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部分的教学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教师通常采用题海战术以及模板战术,令学生死记硬背,但却收效平平。其实语文教师可以从现有教材入手,对课本中的课文展开精读精教,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采用模块教学法,将不同文章分门别类,以类别为模块,逐类讲解,各个击破。最新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便采用了分类编制,以“亲近文学”“民俗风情”“多彩四季”等主题将文章归类为各个单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采用模块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将某一类型的文章进行深入探究,多方位的体悟思考,加深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细致程度,为考试中遇到此类文章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苏教版中的“走近科学”这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罗列出了来自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更有中国古代文学《梦溪笔谈》,该类作品还可以归类为说明文,而说明文的类别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根据该分类,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对各类说明文展开阅读,详细地讲解说明文的通性以及放在不同类别中的文章特性,从而使学生对说明文有进一步全面的把握。如此,模块教学以一例代替百例,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了题海战术的疲劳枯燥,又可以使学生对该类阅读知识形成体系,便于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构建情景课堂,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感悟文学内涵。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为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这不仅易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枯燥乏味,难以令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授课模式则开始允许教师做出新的尝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课本的情景设定,为学生构建情景课堂,生动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理解课文的意境和内涵便可以事半功倍。而构建情景课堂也并非单纯地复制场景,这样难度大且收效不尽如人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灵活变换,有选择地构建不同的情景课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在学习毛泽东词两首时教师便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橘子洲的风景图片,使学生感受那壮阔的风景来体悟毛泽东诗词中的波澜壮阔。学习《蓝蓝的威尼斯》时,则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纪录片,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威尼斯的梦幻色彩。而学习游记类文章时,更可以让学生自己陈述自己旅游的经历,并向大家展示分享自己的真实体悟,从而帮助其他的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景及内涵。如此,构建的情景课堂,不仅生动有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文章的感悟加深,阅读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细致地分析,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将其切实施行才可以使教学难题得以解决,才可以为初中语文教育献策献力,从而为祖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爱峰.以读为本:有效课堂的主旋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2]赵晓燕.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与李吉林情境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3).

[3]张锦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上一篇:描写秋景的优美句子下一篇:2019年老干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