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信息

2024-06-17

民族宗教信息(精选8篇)

1.民族宗教信息 篇一

第1期

XX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12年3月19日

XX县传达市民族宗教会议精神

X月X日,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在XX宾馆召开,会上,XXX局长做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市委常委梁洁做了重要讲话。

会后,我们向县主要领导传达了大会精神。并在X月XX日,组织政府办公室全体人员对市民族宗教会议精神进行了集中学习。大家从各自工作的角度就如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纷纷发言,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议。最后,副主任XXX进行了总结发言,对本的民族宗教工作任务做了安排部署,希望大家对照省市民族宗教部门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支持好XX县的民族宗教工作。

通过本次学习,大家都进一步了解了民族宗教工作,纷纷表示要把自身的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为促进定襄民族宗教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期

XX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12年3月25日

XX县对已处置非法宗教活动进行复查

2012年3月25日,我县政府办公室主任XXX,副主任XXX和相关工作人员对XX乡XX村地下基督教活动点进行复查。

经调查了解,该私设基督教活动点自去年取缔之后,再未进行过任何非法活动。调查后,我局向政府分管副县长XXX,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XXX做了汇报。

最后,我们要求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监控工作力度,XX乡及XX村要安排专人进行密切监控,随时掌握情况,做到有情况及时报告。

2.民族宗教信息 篇二

1、信息化时代对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远在地球两端的各族人民自由而便捷地沟通, 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四通八达的全球网络, 真正实现了全球一村, 使信息即时的双向传播, 从而产生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场面。同时, 在信息化时代, 各民族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 都可以充分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 充分借鉴各地区的成功经验, 互帮互助、优势互补, 并且还可以把本民族的优势产业推销出去, 从而促进了民族的发展进步, 使各族人民的关系达到密不可分的效果。

2、信息化时代对民族关系的消极影响

在信息畅通发达的信息时代, 除了给我们的民族关系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外, 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本来现在就是一个信息畅通, 竞争激烈的时代, 霸权主义、民族分裂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无论是国际上, 还是国内, 分裂分子总会在霸权主义的指挥下利用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去制造这样或那样的民族矛盾, 以达到破坏祖国统一的效果, 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为这些人提供了方便。中国现在正面临着贫富差距过大的趋势, 这里的贫主要是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农民。而我们又知道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是以农业为生的,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 这样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来说就贫困了一些, 以至于产生“相对剥削感”。而民族分裂分子正是利用这些再加上方便的信息来制造民族矛盾, 企图分裂国家。比如, 在某地区明明只是两个民族成员在生产生活方面发生了争执, 属于民事纠纷, 而民族分裂分子却可以利用图像作用, 加上自己蓄谋已久的语言描述, 这样对于本民族的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成员就会产生一种本民族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感觉, 势必造成民族矛盾。

二、正确处理信息化对民族关系的消极影响

对于信息化时代对民族关系所起的消极作用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发挥其调控作用。

1、要正视破坏民族关系的问题, 而不能消极回避

对于网络媒体上关于民族关系问题的评论, 有些部门机关总是以“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的思想无视其存在。其实这样并不是很好, 对于知道事情来龙去脉的人可能会明白部门机关所做的处理。而信息时代是只要网上公布出来,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不了解事情原委的人可能就会对这些部门机关产生误解。本来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民族的权利、利益和发展问题, 只要想发展就必须交往, 而只要交往就一定必不可少的产生问题, 产生问题时人民大众必然会关注, 而这样消极地回避也回避了大众的期望, 让本来已经得到处理的事情在民族分裂分子的煽动下成了导火索。

2、要利用网络, 而不要封锁网络

信息化网络时代, 为分裂分子鼓动和煽动民族地区群众, 破坏民族关系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 有人认为只要把民族地区网络封闭起来就可以解决问题。相反, 这样可能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化。首先, 如今信息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封锁信息必然会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损失, 这样反而造成民族地区人民对当局的不满, 等于自己毁坏了自己的形象;其次, 也为人民带来不便,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网络信息;最后, 国际、国内分裂分子反而有了更多地可利用的机会。因此, 我们不仅不能封闭网络信息, 反而更应利用网络来广纳民谏,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网络了解民族地区人民的困难;利用网络抓获打击民族分裂分子。

3、把网络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发言权更多地交给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

当然对于身处异地的民族群众不应仅凭网上几句言论就认为本民族受到歧视, 这是不理智的。不能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这样的错误。要更多地去了解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 把判断事物有无的发言权交给当地的民族大众来评论。其实想一想人本来就是很容易感情用事的, 其结果不仅使事情没有解决, 反而为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不便。

信息网络时代, 总体来说还是增进了各民族互通往来, 产生了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 让各民族的地位和待遇, 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提高, 从而促进了民族发展。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我们用正确合理的政策、策略, 相信一定是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 (修订本)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民族宗教信息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民族教育;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是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实施的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教育是一个民族地区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创新的制高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性与紧迫性

(一)师生教育观念落后,严重不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农牧区的教育者依然还沿袭着“手拿一本教材,怀抱一摞作业,腋夹一副教具,上课全凭一张嘴,作业全靠一支笔”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全靠死记硬背。教师知识的陈旧、教育观念的落后与学生封闭的内心、外界环境的割裂一同影响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部分决策者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清,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也认识不清,把它当成是音乐、美术、体育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好多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这种偏差定位,严重影响着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与普及。

(二)教学设备落后,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致使教育领域的投入有限,教学设施只能基本甚至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在某些地区,校舍都很难保证,教学基础设施更谈不上。即使在条件较好的民族地区,现有的技术装备,与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也相距甚远。相当部分农牧村中小学和寄宿制学校设备短缺,没有计算机教室,无法开设计算机课,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共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类师资队伍建设落后,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自然环境较差,经济相对较不发达,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意识弱、信息面窄。特别是农牧区少数民族教师的信息知识非常欠缺,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普遍较差;同时,很多从事民族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习惯于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受过信息技术类的培训,然而仍有部分老师对这些设备的重视程度不够,习惯于采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认为这样做效果依然不差,因此影响了他们对教育技术的作用的认识,信息技术类教师也严重短缺,各个学校没有形成有效的师资队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够,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一)可对原有教育观念提出创新,方便教学资源收集

现在我们处于知识型的时代,信息的增长每3-5年增加一倍,使教育的负担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在更少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要对教育进行改革。其中,建立起新的观念,运用新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方法和模式,培养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必要的。必须认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指导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二)可对原有课程改革提出创新,促进师生互补开放式教学模式

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我们要改变因袭的模式,倡导多元教学,因为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新的课改也强调师生互动,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师生要能同时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分享不同的学习知识。这种师生互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现如今所推崇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好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找到了契入点。它将各个学科、各种学习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学生们只要一按开关,就可以与任何一门课程的最优秀的教师面对面地交流。

(三)可加强民族地区信息技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推开来的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各地区、各级政府加强教育领域的投入,积极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场所,引进人才,培训及提升现有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这势必会推动民族地区信息技术类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决策者和实施者的信息意识和需求,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动力。

(四)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化的教育要求每位学生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激发不了学生的能动性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的综合运用,可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而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遍缺乏这种心理品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原成.现代教育装备在我国民族教育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01):93-94.

[2]杨改学.关于藏族地区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998(08):13-15.

[3]郭学堂.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新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5):95-96.

4.民族团结教育信息 篇四

1.要始终坚持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青少年,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会议指出,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带领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领导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党和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大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空前大团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实践证明,国家的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国家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科学发展,都要求必须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在新形势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各地要胸怀大局、放眼长远,要站在全局的、战略的、历史的高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深入扎实地推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在青少年中牢固树立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荣、以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氛围。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自觉维护各民族的紧密团结,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会议指出,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若干次分裂的局面,但都是短暂的,最后总是归于统一。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3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同一民族毗邻而居。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决定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领土完整、边防巩固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

3.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会议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民族团结的新纪元。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保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让各民族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这个规划要早拿快拿,一年不行,坚持数年,必有效果,这是百年大计,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大要求,牢牢

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

4.不断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防止境外渗透,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长远大计。会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深入发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当家作主和政治上的平等,但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来;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磨擦;各民族相互关爱、情同手足,共同性不断增多,但由于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地区、城乡、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加快,误会和纠纷不时出现;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但由于有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执行政策片面偏颇等原因,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在中小学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就是内和各民族、外防渗透的长远大计。

5.关于制止非法宗教活动信息 篇五

教育活动

为扎实推进我乡制止非法宗教活动教育工作。7月13日,由艾力西湖工商所组成的9人工作宣讲队以“制止非法宗教”为主题对我乡60余名个体户进行了教育宣讲活动。

此次宣讲活动采取以视屏观看和材料宣讲为主要方式。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影片资料直触教育对象的内心,对受教育人员的感触颇深;宣教材料内容涉及《礼拜应当到法律许可的地方去做》、《走向犯罪深渊的少年》、《饮水思源报效国家

合法经营回馈社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自觉抵制零散朝觐》、《为什么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等方面。

6.民族宗教信息 篇六

活动信息

玉乡农场小学2011年5月根据新和县教育局民族团结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第29个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落实和强化做好我校民族团结工作,加强我校师生民族团结教育,5月23日下午,我校举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文化教育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我校班主任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新疆的少数民族的现今事迹,让学生理解祖国的发展与强大里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重要性显得十分必要,也是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明白一些企图破坏民族团结的危险分子使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绝不听从他们的话。

玉乡农场小学

7.民族宗教信息 篇七

1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带来挑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许多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回溯建库,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电子化进程可能时间要稍微晚一些。但无论如何,都摆脱了传统的手工借阅时代。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质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模式必须围绕纸质文献和图书馆馆舍展开,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用户放在次要位置。[1]在网络化的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从简单的纸质文献的需求变为信息需求社会化,集成化,网络化,多元化,自由化发展。网络社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观念、服务手段、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

1.1 服务观念方面

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用户第一,读者至上”又具有新的内涵。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信息服务,为用户的需求进行信息服务,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就是馆员的本职。在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加强使用网络为用户服务。

1.2 服务手段方面

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化。检索方式多样化,光盘检索,数据库检索,网络检索使得用户获取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全面。

1.3 服务对象方面

网络化时代,服务对象从原来的只能到图书馆的用户变成了凡是能够登录图书馆网站的每一个人,打破了以前的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校外人员也能够接受信息服务。服务对象扩大了,服务范围更广了。

1.4 服务方式方面

网络服务是开放式的,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地点,通过计算机终端联网的方式查找信息。服务方式包括个性化信息定制,电子邮件传送图文信息,光盘远程检索等。

1.5 服务内容方面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量大,内容丰富,所以服务内容具有多样性,包括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交流、信息利用培训、定题服务等。

总之,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较传统图书馆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是以现代化技术手段,面向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全新的信息服务,使得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面临着严峻挑战。

2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其宗旨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传统信息服务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文献信息的组织、检索与传递,这种服务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它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竞争力已受到很大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变得更全球化,使得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对民族的研究可以保存和发扬少数民族的文化。一些国外的研究者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热情也是很高的,探索人类文明的信心使得他们对我国少数民族比较感兴趣。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在这方面应该具有创新的服务。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起步晚,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由资料室或图书室演变而来的,各馆之间发展不平衡且相对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日益显示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不足和困境,直接影响到为用户信息服务的质量。当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2.1 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图书馆专业人才建设培养规划,使得图书馆成为“博士后花园”,没有学历的工人待的地方,并且占的比重还比较大,致使图书馆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民族研究等专业人才紧缺,部分员工学历低、职称低、技能低、科研水平与科研开发能力不强,不适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信息服务的质量不高,馆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性服务比较差。

2.2 规模普遍较小,馆藏结构简单

很多民族地区高校都是由以前的师范学校发展而来,受历史的制约,学科门类也就包括语数外等,所以馆藏结构也比较简单,规模也就比较小。收录的纸质资源比较多,电子资源比较少,即使有电子资源也因为经费的问题也仅限于维普数据库的少量门类,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配置不协调,难于满足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2.3 信息素质教育质量不高,影响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质量

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都没有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这门课程,即使开设了也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使得普及度不高。有些高校的学生和老师甚至不知道怎么检索图书馆有没有他需要的书,用户的信息教育底下,使得用户的信息检索能力层次比较低,影响其对图书馆信息的利用。

3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工作的策略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处在较低水平,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用户的信息需求,影响了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提高认识,不断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将信息服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1 建设特色数据库,开展特色信息服务

民族地区高校要进行创新信息服务,就必须要有自建数据库[2]。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是数据的质量保障。因此自建特色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是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没有的,独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收录的范围应该覆盖本地区民族的文化,风俗习俗,节日庆典,音乐,教育,医疗,服饰,舞蹈,乐器,等方面。自建特色文献数据库不但要收录文本信息,而且要注重非文本信息的收集,包括如网上信息,缩微胶片、胶卷、录音录像带、磁带、磁盘、光盘等类型文献。这样自建特色数据库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内容上也比较丰富,对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可以发挥很大的价值。其次,合理配置收藏文献的比例,把对本地区民族研究的文献作为收藏重点,建立一个专门的书库。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节,少数民族的文明与繁荣也是人类文明与繁荣的一部分。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也就有义务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图书馆要组织专门人员对这些文献进行深加工,由仅仅提供文献书目,深入到提供文献信息内容,建立书目、专题索引、题录、文摘等二、三次文献数据库,建立用户人才库等,形成自己的知识产品。此外,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特有的分析文献信息的能力,调查、分析、总结、归纳民族研究中反映的规律、特点,以更好地服务于民族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向用户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3.2 开展深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能够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即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提供信息服务,或通过对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开展深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前的传统服务是图书馆的信息(包括纸质文本和电子资源)放到那里,用户需要什么,用户自己去找。而个性化服务不一样,用户要解决什么问题,告诉给馆员,馆员再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文献,把文献找出,组织好以后在传给我们的用户。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户需要什么,图书馆提供什么。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一切服务都是以方便用户、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服务方式从过去“人找信息”变成现在“信息找人”。一是为专业课教学提供信息服务。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了解学校所开设专业的发展情况,专职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专业问题。组织馆员对专业课教学需要的信息进行检索,组织,传递。二是为研究团队提供信息服务。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民族地区中的民族研究课题占很大的比重,会形成很多研究团队。那么作为图书馆,就必须密切的和研究团队保持联系,了解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如定期提供具有超前性、开拓性、引导性的专题信息资料和信息导航,增强他们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为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带头人提供特别信息服务。那么这一点也在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中有一定的体现。

3.3 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协作、争取建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现在文献的增长成几何级的增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收集齐全所有的文献信息。抛弃以前的单兵作战,发挥各馆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开创馆际之问分工协作的新局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上新台阶。每个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都收集本地区民族的研究文献,形成一个联盟,也就可以包括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研究,充分利用因特网界面和信息处理与检索技术来开发和传递民族研究信息,将全国各地的民族研究信息连为一体,实现网络化的信息服务。这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就上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3.4 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 馆员的素质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鉴于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历史原因,努力调整人员结构,增加专业人员比例,补充民族研究专业人员到图书馆。对以前的老员工进行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培训如:信息的检索,组织,传递等,使他们能够从事识别、收集、分析以及评价信息等工作。努力提供老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创新信息服务也要从服务方式和内容上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提升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民族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最根本本质。

摘要:随着网络化的普及,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打破原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 对服务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关键词:图书馆,创新,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彭敏.基于网络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探索.2006 (2)

8.民族宗教信息 篇八

据新华网报道,日前在浙江金华举行的全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上传出信息,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两年高于普通本科高校,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招生调档录取分数线已高于二本的调档线。

据了解,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 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每年招收全日制新生超过300万人。近10年来,高职招生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的比率从8.8%上升到49%。

华山并非一条路。以前不被人们看好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规模日益扩大,越来越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我的大学”专栏上,连续推出一系列被列入国家示范性“211”工程的江苏省属及其他优秀同类高职院校的专题介绍,相信会给您带去一份新的选择。

※ 历史:土纱救国 建校兴邦 ※

我们的故事,就从一位实业家开始吧。这位叫做刘国钧的实业家同许多成功人士一样,自幼家境贫寒,15岁就背井离乡,随同邻居外出谋生,落脚在常州西门外奔牛镇,做了一名学徒。他与常州的缘分就此结下,他的辉煌人生也就此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在1915年投资万元与人合资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织布厂,三年后独资创办了广益布厂,事业进一步扩大,1930年他果断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8年间使大成企业由1个厂发展到4个厂,纱锭由1万枚发展到8万枚,资金由50万元发展到400万元,这在当时被誉为经济界罕见的奇迹。

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倾轧下,刘国钧依旧坚持自己“机器革命”、“土纱救国”的理念,三渡日本、考察欧美,引进技术、借鉴经验,立志全面提高工厂管理素质。当战火在中华大地绵延开来时,风雨飘摇中的大成公司经营惨淡,苦撑不倒。正是凭了这份坚持,大成公司才能在抗战胜利三个月内旋即恢复生产,仅仅两年时间,公司规模就大大超过战前。刘国钧的创业远非一帆风顺,但他坚持、果敢,善于抓住每一次机会,终于成就了事业,成为中国的纺织业巨子。1950年春,刘先生毅然自港返常,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并于1962年创办了勤业机电学校。1980年学校更名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1999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该校与常州市电子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常信学院)。

勤业机电学校校名中的“勤业”二字来自“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也是四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办学传统。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继承了这份传统,并融入学校精神之中,融入每一位“常信”人的血液之中。这所学校也继承了创始人的果敢、坚定,抓住每一次机遇,实现提升。

※ 校园:移步换景  步步“精”心 ※

2003年,常信学院整体入住大学城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 046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由11 000平方米的行政楼、7 5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26 700平方米的图文中心、11 000平方米的食堂、3幢实训楼、5幢教学楼和12幢宿舍楼组成。从整体建筑风格上看,呈中轴对称,但在细节上的改变打破了视觉的对称性,使每一幢建筑都如艺术品一般,让人过目不忘。位于校园东翼的教学楼群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5幢教学楼呈花瓣状铺开,远远望去,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似一朵向心的浪花,既喻示着古老的东方文化,又暗含激励学子们向学术巅峰迈进的意义。简洁舒展的形象,分散地构成了开放的主旨。走近教学楼,细节的美感更是比比皆是。站在教学楼的门厅向上看,内廊顶装有透光性良好的夹胶玻璃,绝佳的采光避免了以往门厅光线阴暗的不足,也喻指光阴可贵,勉励学子珍惜时光,积极度过生命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学院西北角的行政楼,是学院另一标志性建筑。呈半月型螺旋上升状的行政楼,一方面象征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与学院校徽形似。现代化的楼群之外,小桥流水、垂柳依依也为校园更添一分江南水乡的柔美气质。清晨小河边朗朗的读书声是唤醒校园最美妙的音乐;漫步校园,总能与翠绿掩映中的莘莘学子不期而遇,看着他们或交谈或读书,一派休闲模样让人好生羡慕。

※ 温暖:一段围巾 一段情 ※

四年,建立一所学校太长,发展一所学校太短。这所学校从师生不满3 000人到如今拥有万名师生只花了短短四年;从一所影响力仅限当地的中专学校到跻身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列也只用了七年时间。这所飞速发展的学校曾接受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时任江苏省长罗志军等中央和省内领导视察,其中也不乏温暖人心的小故事。

这个温暖的小故事发生在2009年1月10日,主人公是一位名叫颜士青的普通女孩。小颜因为给前来学校视察的温总理送围巾这一温暖的举动而广受关注。当时还是大二学生的小颜是学校手工制作兴趣小组的负责人,当她得知有中央领导来访时萌生了编织一条围巾作为礼物的想法。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小颜只能在寝室熄灯后悄悄亮起台灯继续“赶工”,当围巾完工之时,已是9号凌晨1点了。10号上午9时许,中央领导到达学校。当小颜看到周围等待的同学举着“欢迎您,温总理”的横幅时,才知道前来视察的是自己敬仰已久的温总理。

由于站在迎接总理的学生队伍的最前列,小颜一直处在距离温总理不远的有利位置。总理发表完演讲后,就与附近的师生握手。当温总理亲切地向小颜所在方向伸出大手时,她奋力从人群中挤了出去,冲过安保人员,拿着围巾对总理说:“温爷爷,这是我送给您的围巾,请您戴上。您一定要注意身体啊。”说完,便给总理鞠了个躬。总理接过围巾,连声道谢,还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给小颜还鞠了一躬。这条朴素的围巾针针织出的是对冒着严寒前来视察的总理的感激,送出了一份对总理的祝福;总理真诚的一鞠躬饱含着对小颜的感谢,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

在短短50分钟的视察过程中,总理动情寄语学子,勉励同学们学会聆听,学会沟通,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总理那句铿锵有力的“我相信,这里会出现大批的有用人才,而且,肯定会有杰出人才,就在你们中间!”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正如总理所言,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是会动手、会动脑的人,是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在这儿,专业的设置、教学的内容都围绕着“实用”两字打造。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也不再全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将专业课程和考证考级结合起来,既能学到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实用性更强、技术含金量也更高。

发展至今,常信学院的学生们在省级以上比赛屡屡获奖。这儿有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一等奖,也有2011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智能搬运项目的冠军,还有2011“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又有2011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的一、二等奖……太多太多的奖项,难以尽数。

“这里会出现大批的有用人才,而且,肯定会有杰出人才,就在你们中间!”这句话激励着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路前行。

【杰出校友】:

周春生:1985年7月毕业于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曾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杨传钧:1985年7月毕业于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曾工作于原原电子部华东计算机研究所系统室、新加坡惠普有限公司IT部,筹备建立上海景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

上一篇:2023年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下一篇:江苏省城市交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