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1.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篇一
朱孝奎
(安徽明光市第三中学)
摘 要: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阐述了将探究性教学引入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探究物理问题中提炼出像科学家研究问题一样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物理
对新课程改革的进度,不少省份已进入第二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摸索,各地都把学生探究性学习作为课改的精髓。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本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际,下面就探究性教学提以下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师对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要有全新的认识
1、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建立新型人才观:我们在教学前首先要考虑:“什么是时代发展所需的?什么是学生发展所需的?”以便制订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设计来。(2)具备科学学生观:探究式教学,要求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要求学生大胆探索,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推理来解决碰到的问题。国内外成功的探究教学表明,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他们不仅能提出各种问题,而且也能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方法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增强了自己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概言之,探究教学使“教学真正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2、教师要加强必要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听、评课,相互学习、开展专题研究、请有关专家进校指导等方式,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策略和技巧。(1)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探究教学常常是协作性的活动,课堂上个人和小组之间进行着相互启发的活动,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使学生人人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这种互相启发对于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加深对于科学活动性质的认识至关重要。至于小组的规模,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探究的条件及性质。(教师必须学会确定在什么时候及为了什么目的才运用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单独工作这样一些教学组织形式。)如,当学习对象或任务较为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时,最好由个人单独进行;当学习任务较为复杂,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时,宜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这时小组活动可能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而全班性讨论可用来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及学习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2)指导教学过程。探究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控制与指导至关重要。总之,在探究的各阶段上,教师的工作是既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又要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们的学习,激发和鼓励他们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探究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首先从形式上得到了保证,但这还不等于学生一定就能开展主体性学习,还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
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新教改背景下的学习过程中,探究能力往往表现不够,师生互动即使有学生的参与,也是教师主导下的定式化的东西,学生不敢交流、不善交流,表达自己观点更是少之又少。如,提不出问题、基本知识欠缺、基本技能不足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1)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会主动提出问题,更不会积极思考。而探究性学习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避免把学生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2)鼓励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探究。例如,在教学康普顿效应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与讨论:“按照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入射光引起物质内部带电微粒的受迫振动,那么是否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应该相同,而不会出现波长变大的这种情况?”提出这个问题,学生自然想到:“对,由受迫振动可知,它们波长应相同……可能X射线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大胆猜想,先由学生分析论证,教师适当引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这里有提出问题、有猜想和假设、有简单的分析……它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体会科学家所进行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逐渐掌握科学探究方法。(3)促使学生自行探究。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中,将学生分组后由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参与其中,给学生一双没有“束缚的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思路,经历实验的操作和测量过程和对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图象法),体验如何平衡摩擦阻力、减小系统误差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他(她)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他(她)们再次探究新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近几年,席卷全国的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彭前程语)。我在参加安徽省新教学改革的培训会上及对安徽高考试题分析和研究中发现:高考命题专家们,已经对以上问题有了足够的重视,如,在新型实验题型考察中,更加注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和计算题也不断考查和我们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物理模型,如,碰撞缓冲模型、皮带传动模型等,要求学生具有建模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探究性学习引入物理教学过程,无疑是培养能够终身学习的新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物理教学中应变抽象为形象, 激发学生参与激情,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其实,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很多物理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 听上去很玄而又偏偏要仔细研究, 具体计算讨论的内容还真不少, 如引力场, 内能, 电场, 磁场, 电磁波, 能级跃迁, 结合能, 波粒二象性……也有不少内容教师认为具体的容易懂的而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 如质点, 理想实验, 超重, 失重, 理想气体, 气体分子速率的统计分布, 感抗和容抗等。这些“抽象”内容的教学, 教师应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事例化,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变为看得见, 摸得着的形象化的直观教学, 先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形象化模型, 然后引导其思维向抽象化方向发展。例如“场”的教学, 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无论是引力场, 电场或磁场, 都很困难。在电场的教学中, 当时感到比较困难的是电场电力线的演示。我用各种微粒 (如头发屑、纸屑, 木屑, 各种粉末等) 放在各种液体中 (如机油.菜油、石腊油等) , 做了不少次试验, 参考了不少教材中的做法, 最后采用了把木屑悬浮在石腊油中, 投影显示效果最好。我把木屑悬浮于石腊油中加上电场后, 木屑会排列成一定规律的形态, 同时用电力线图投影迭放, 对照讲解, 使同学一目了然, 一听就懂, 但这仅是二维的形象。我在绝缘导体上贴上许多轻而细的纸条, 使绝缘导体带电后, 就展示了带电体周围空间电场电力线分布的三维形象, 使同学获得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基础上, 再去分析电力线的密度, 方向、场的结构, 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枯燥和难懂了。因为在同学脑中事先已建立了一个形象化的物理模型作为讨论的基础,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来, 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教师角色转变, 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教师要搞好教学, 必须进行必要的积极探索与研究, 例如怎样设置问题情景, 怎样提问, 怎样收集整合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等。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其实, 在整个课堂教育中, 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探究情景的创设者, 实施探究的引导者, 交流与合作的促进者。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切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个性心理, 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 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独立完成。记得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在物理教学中, 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尝试的机会, 在证明或否定他们自己所说的为一基本现象所立的假设的装置活动中, 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一个不是由操作者本人完全自由主动地进行的实验, 就算不上是实验。”在学生探究实验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 即:指导、诱导、疏导等。使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与方法并重, 提升学生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三、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是较为抽象的自然科学, 枯燥的讲解会使学生乏味, 而绝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都由实验归纳得出。而学生对物理实验却充满兴趣, 做好物理实验, 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获得心理上的愉悦, 还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例如在讲授“液体沸点与气压大小变化的关系”时, 在做实验前, 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 提出观察目的, 接着教师出色地完成实验, 使原来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后重新沸腾, 再让同学观察, 对比想象的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极大兴趣。然后教师逐步解剖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 原来沸腾的水离开酒精灯后停止沸腾是因为不再吸热且温度低于原来沸点, 浇冷水后, 烧瓶内热水温度会略降低一些, 瓶内密封空气温度降低, 压强减小, 使瓶内热水沸点降低, 实际温度超过现在沸点而重新沸腾。这样, 激发了学生兴趣, 同时观察、分析实验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有时也可以让学生适当验证部分物理规律, 亲手做物理的各类实验, 使其真正领会到物理的意义, 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课堂重视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教学, 积极探究其物理意义, 提高学生物理素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的教学, 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 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 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 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力的合成和分解之间的关系, 通过联系、对比, 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奇迹成绩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学华.浅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8;10
[2]韩叙红.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J]物理教学, 2005.2
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篇三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必须强调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要求学生会学习,善发现,广博通识,开拓进取,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时刻注意观念的信息化,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未来的社会和人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还应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育人观,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克服以往物理教学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使各个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
2.集体备课要做好、做足。备课是上课的起始环节,“备课”意义非比寻常,它是教师围绕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性活动,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上课过程中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也只有如此,才能出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论自己如何绞尽脑汁备课,到上课时总有不足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用到集体智慧了。“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通过发挥教研组的群体力量,互取所长,使组内教师资源共享,能取得较好成效的一种备课方式。
3.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4.实验教学要研析实验,在课前准备上下工夫。实验课前作充分的准备,肯花时间精心钻研教材,不仅要做到心中有实验,教师在授课之前,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抓准实验重点和实验难点,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的再处理,对实验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拓展,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好实验中要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有的放矢地寻找实验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课堂才会由此变得更精彩、有效。
例如:利用铅笔就能很好地进行实验的再处理,对实验内容做适当补充、拓展。两手指压住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可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手压铅笔,手指感到疼痛,可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握铅笔,使之竖直静止,可验证摩擦力存在说明二力平衡;铅笔在光的照射下出现影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将铅笔横放在手指上,使之水平静止,可找出铅笔的重心位置。
5.讲故事可以缓解课堂压力,调节气氛。在讲电学时,老师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电阻,什么是电源吗?”学生回答道:“店主(电阻)就是商店的老板,店员(电源)就是商店的伙计。”牛顿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学生感到很轻松,紧张的情绪很快就得到缓解,继而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当中。
6.教学内容情景、生活化。让物理知识走进生活,让生活演绎物理知识。丰富的社会生活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而教育的现代化使这些零散的生活素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搭建优质课堂教学平台,营造一种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氛围,使学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激发情感、提高认识、得出结论。物理教材的声、热、光、力、电等每个物理知识点都有来自生活的写照,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在宽广的人文背景中展开,使学生感觉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物理,丰富生活常识。其实教材的设置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写照,书上的一幅幅画面,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举不胜举。在实际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转化为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掌握。比如,机械能守恒和能量守恒,学生很难掌握,可以这样理解:“能”有好几个儿子,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都是“能”的儿子;而机械能又有两个儿子动能、势能,如果只是机械能两个儿子之间的转化,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就不变;如果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就要转化为他的弟弟——内能,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
4.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篇四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校园文化重建的几点思考
秋季开学后,天津市的高一年级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验.我们深切感到:新课程非常必要,意义重大,然而实施起来并非易事;要真正实施新课程,仅做到师资培训、课表编排、选课走班、学分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校园文化重建的过程.
作 者:郝际侠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区油田第一中学刊 名:天津教育 PKU英文刊名:TIANJIN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47关键词:
5.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五
发布:佚名 时间:2010-4-12 10:20: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小囧 人气:2037
【文字:大 小】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对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波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第9页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6.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篇六
关键词:自我复习能力有效 教学模式
【背景描述】
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不乏这样一个现象:数学新授课的教学研究轰轰烈烈。
因此,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中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动手操作、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老三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分析课)受到空前的冷落,占数学课时总量近二分之一的老三课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教师往往是以机械重复训练占主导,其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是教师按照书中的练习题,讲一题后让学生练一题,按程序进行到下课为止,或教师讲几个要点,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一做到底。这种低效、牵着鼻子走的炒冷饭式的课堂教学,无疑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蚕食了课堂改革的成果,更抵制了学生自我复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现象点击】
之一:概念复习课任由学生信马由缰
人教版第6册四边形的复习课,不少老师常以问答的形式复习,一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问:你认为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三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一堂40分钟的概念复习课,本应在新学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和延伸,来强化学生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此案就在教师的三问中结束了,而这中间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说一句我说一句,交流的仍是新课所教的知识,没有深化和内化,当然复习对学生也就没有了收获。
之二:计算复习课大量的习题练习
一老师在复习人教版第9册小数除法时,单刀直入说明课堂复习内容,然后将整个复习内容按口算、估算和笔算分类出示多个计算题,不停地让学生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直到下课前五分钟,老师提问:你觉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分析:如此盲目地练习做题,没有重点和难点之分,没有特殊题组的分类,没有形式的变化,整一堂课学生埋没于习题中,没有思考的余地,整理的空间,分析的机会,对学生的知识整理和提升毫无益处,只会让学生成为计算家,面对曾经发生的计算错误,学生依然不会发现,当然也会错误重犯。
【感悟与思考】
(一)复习课意义亟待重新审视
目前很多教师在总复习之前的新授课,会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会因为课的不成功而耿耿于怀。而总复习在他们的眼里无非是:梳理知识点,专项练习巩固,综合练习提高。所以很自然的认为只要把知识点讲到了,练习了,一轮练习不行再来一轮,最后效果也不会差。于是认为没有必要,也懒得去精心设计和考虑每节复习课。恕不知,学生也有多年听复习课的经验,对教师的三板斧早就了解熟稔了。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而言,从而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下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在是一条静止的跑道,而是学生提炼生活,展示风采,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传递,思维碰撞的过程,每40分钟都应看作是师生共度生命的过程。所以新课程下的数学复习课,不再是教师凭一张嘴、一枝粉笔喋喋不休的了,也不在是教师罗列知识要点,学生死记硬背的强加式教学模式了,而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锻炼分析错因的品质,建立自信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复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自我本身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查漏补缺,为自己提供有针对性、有效率的复习方法,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并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的发挥潜能和创造欲。
(二)复习课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细细品味我们复习课的现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课,都快成为枯燥,无趣的代名词了。说明我们的复习课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课堂形式简单,造成学生兴趣疲劳。不少数学老师认为复习课是最轻松的,不就是出几个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练练。于是几乎所有的复习课就在出题做题再出题再做题中的度过。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而言,迫于某些压力,学生不得不高度集中注意力,强打精神。造成学生听课疲劳,从而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要求单一,造成学生满足度失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教师在设计总复习课时,担心最多的往往是:我有没有漏掉了什么?很少考虑我的这节课主要满足哪部分学生?其余的学生我怎样采取措施满足他们?以至于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不问,只要他们上课不捣乱就行。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没有更高的要求,课堂中也提不起精神来。课堂最终因陷于沉闷而成为少数人的课堂。
3.重视解题技能技巧的讲解,把学生培养成解题能手。我们的数学复习课上成解题技巧课,主要是因为课的内容设计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现实的世界,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应用。教师就题论题,学生在练习题的王国里,天天听各种解题的方法技巧,做大量无实际应用价值又无理论价值的习题。导致他们对数学课堂的形式化表现出厌烦和畏惧。虽然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中,逐渐被其逻辑的精密,形式上的推演所吸引,为言之有据,论之严密所倾倒,成为解题能手,却不了解身边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探索与实践】
探索
复习课教给学生复习方法,开展自主复习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轻松参加学习。不过自主却并不自由,教师更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复习课堂设计让学生畅游在自主的乐趣中,同时也可有一定的时间来照顾学困生,参与他们的自主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提升。
复习是相对与新授而言的一种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知传授之后,引导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作出系统整理与回顾的一个过程。复习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恢复记忆,弥补知识与能力的缺陷;二是巩固、整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促使知识系统化;三是进一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教学一般很难上,有的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就是做练习;有的复习课上成补差课,只是错题集锦,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如何让复习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复习有趣有效、实用生动?注重复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复习,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实践
小学生的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要经历中学、大学甚至更高。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无疑是意义巨大的,也是我们上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的目的。
(一)学会自觉反思。
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小学生的反思行为往往处于一种下意识的和不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
A、今天老师复习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
B、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
C、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课堂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
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笔者在四年级下《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总复习》设计练习中,在相应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回顾后,就安排了这样的自主反思的时间查找错题。
案例:
典型错题分析:
师: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对我们的计算非常有帮助,但是我们曾经在计算时就出现了一些错误,黄老师整理了一些同学的错题,发现了这几个错题出现的比较多。你能诊断出他们的错误原因吗?(错题展示,学生诊断3分钟)
自我错题查找:
师:我们曾经在自己的练习计算时也有出现过一些错题,对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打开课堂作业本,第11页到第21页,找到后并分析一下你当时出错的原因。(配音乐,学生安静寻找8分钟)
集体讨论分析:
师:通过别人的和自己的错题分析,你认为什么样的题目最容易出错?
生: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最容易出错。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运用乘法分配率的题目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容易掌握简便的技巧。
师:是呀,看来我们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这种题型。不要在同样的地方中摔到了。
看似简短的几分钟的错题整理,但学生对自己的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中发生的错误原因的感触是深刻的,有了自我的发现,才会在今后的练习中引起注意,起到真正复习的意义和目的。
(二)学会合作交流。
对于每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各种能力发展的局限性,所以学生复习中产生的各种想法和思考会出现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虽然教师可以帮助他完善和纠正,但在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中获得的纠正,往往来得更有意义些。在复习课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场景,引导学生把自己反思的内容进行交流。从而整合学生个体之间因生活背景,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宝贵学习资源。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新的思考。这也是学生发展交往,团体合作,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万以内加法和减法复习课中,安排了快乐寻找的小组合作活动。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案例:
在有趣的猜数中引出了以下一些数:***
快乐寻找同桌合作
师:从这些数中,请你寻找出通过运算接近500的两个数?看哪一组找的快?
同桌合作寻找。
生:205+31
2312+179
710-20
5710-179
800-312
师:你们怎么那么快找到了?
生:我们是估算的,看百位就行了。
师:为什么不找710和800这两个数呀?
生:看一下两个数的百位,相加一定不可能接近500,相减也一定不可能接近500。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找到了。好,接下去我们再寻找,这会要请大家寻找找最接近500的两个数,看哪一组找得准?你有什么办法?
生:算一算也就是要精确计算,笔算,直接列竖式。
学生开始寻找。
交流反馈:
师:哪个算式的得数最接近500,你们有结果了吗?
205+312=517
312+179=49
1710-205=505(最接近500)
710-179=531
800-312=488
在快乐寻找的小组合作中,学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反馈中,掌握了各种计算方法的运用,知道什么时候用估算的方法最好,什么时候应该要笔算。
(三)学会自我命题巩固。
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习的内容,那他就应该具备认识题型结构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内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来说,能够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他们需要认识每道题的不同形式的本质特点和联系。在出题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区分不同题型的差异。所以说,课堂中教师能把一些命题权交还给学生,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他们整理复习的能力。比如,在万以内加法和减法复习中,就安排了请学生编题。
案例:
编半开放的题型: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不完整的竖式,你能帮忙补完整吗?()6
+3 57
师:你打算填几?好,谁会来算呢?这一题是什么加法呢?如果要使它变成连续进位加法,可以填哪些数呢?(4,5,6,7,8,9)一次进位加法呢,又可以填哪些数?(0,1,2,3)
编开放题型:
师:刚才我们编了加法题,下面想请同学们来编一个减法题,而且要求是连续退位减法,就用数字1,2,3,4,0,这5个数字,你打算怎么编呢?
师:编了这么多题目,你认为用这些数来编连续退位减法题,有什么诀窍呢?
学生交流编题方法。
通过不断地编题,学生自然而然地进一步明晰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特性,从而更好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对于上好复习课,仁者见仁,智者更有其说,但对于打破复习课的沉闷,让其鲜活起来,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与其中的奥妙,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所有数学教师责无旁贷的,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7.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篇七
1. 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
组织与整合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标准下,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材,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对教材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挖掘学科特有的价值,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状态对这些内容进行“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具体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是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选择学生熟悉的或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而精心组织与整合,向学生展示他们最熟悉的知识点,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越近,就越容易让学生理解要学习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有发展区,只能是简单重现、重复,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超越“最近发展区”,则应该通过必要的知识内容复习,搭建学生继续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跳起来”能“摘果子”,或者通过教师的“支架”能摘果子,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远远超越最近发展区,那么我们就无法搭建教学的支架,也无益于学生的发展。
2. 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为此,我采用了“低起点、多层次、勤交流、常总结”的方法。(1)低起点。适当降低教学起点,课堂上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地学习。(2)多层次。降低起点,降低难度,但不能降低要求。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由浅入深,对于较容易的典型问题要引申推广。(3)勤交流。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4)常总结。良好的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体验思想方法。
3.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表现为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最终拥有者。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4. 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应用数学。例如,在前一段时间我们数学组指导学生利用统计知识研究学生月消费支出的调查报告,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利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利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注重生活应用实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 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
在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经常会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社会进步、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建立公理体系的思想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数学发展、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教科书中在《阅读与思考》环节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深深体悟到数学的发现美、严谨美,更感动于数学家们对人类数学史上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6. 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篇八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做求异思维,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通过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司空见惯的方法或原理进行逆向的思考。从数学学习方面来讲,逆向思维就是在学习数学原理、公式以及推理的过程中,通过结论推导出已知条件的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能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首先,逻辑性和严密性是数学这一学科所具有的特点,而其高度的严密性又体现在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衔接,使解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其次,学生在初中阶段,会有明显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再通过老师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
二、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的开发
(一)概念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
以往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会忽略概念、定义等元素的双向性特征,一般只是采取从左到右的讲解方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定向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讲解具有双向性的概念、定义时,需要注意激励学生进行反向思考,看一看这一概念反过来是否依然可行。例如,在讲解“互为余角”这一定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因为A、B两角相加等于九十度,那么由此证明A、B两角互为余角。待学生了解了这一定义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是否可以因为已知A、B两角互为余角,从而证明A、B两角相加等于九十度呢?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对定义、概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
(二)公式、命题教学中的逆向思维
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某个公式的用法之后,基本上都能够将标准的公式熟记心间,可是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运用这样的标准公式有时无法将题目解答出来,这不是题目超纲的问题,而是需要学生们转换思维,逆用公式进行解答。因此,在进行公式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将公式从左解出右,再从右解出左。
那么在日常的公式、命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该命题的逆向推理是否正确进行思考;其次,让学生思考:如果逆命题成立,应该怎样进行应用。最后,若这项逆命题不成立,还有无其他简洁的方法解答题目。
逆向思维的方法既可用在代数题中,也可用在几何证明题中,“反证法”就是逆向思维在几何证明题中的运用。“反证法”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还能使题目的解答更加简洁。教师若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公式和命题教学中提高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应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工作,在课堂实践和课后作业中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
(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会运用逆向思维
学生若在活动中能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并自行解决,这样的学习方法要比老师在课堂上教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有效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布置学生自己探索数学问题的活动。例如在教授储蓄和银行利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到银行对各种储蓄方式的利息计算方法进行了解。回校后,各组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数据编写题目,在课堂上,各组拿出自己的题目相互进行探讨,看一看所编写的题目是否合理。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双向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将逆向思维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
教师想要学生获得逆向思维模式,掌握用逆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将逆向思维的方法渗入数学教学之中。分析法、反证法以及归纳总结法等都是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数学思维模式逐渐渗透给学生。例如,在讲解“角平分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其同“线段的中点”知识进行对比,这样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的速度更快,而且更牢固。
(五)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几点思考10-08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07-08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09-25
对初中物理课改的几点体会08-09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09-09
王星勇--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12-17
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转变论文08-19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站位思考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