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婚嫁习俗

2024-07-01

云南少数民族婚嫁习俗(8篇)

1.云南少数民族婚嫁习俗 篇一

等等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满等26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诺、独龙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7强,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共同促进云南的社会进步和繁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可贵的贡献。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独具特色饮茶方式。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蕴藏丰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并不断积极与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自风韵。云南省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是中国普洱茶乡,这里民族众多,聚居着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十四种世居民族,所有这些民族都爱饮茶。以茶待客,用茶代酒,历来是普洱茶区各族人民的传统礼俗。客来时招待茶,能增进友谊;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消累;口舌干渴时饮茶,能润喉生津;心烦气闷时饮茶,能静心清神;闲暇养性而饮茶,能口鼻生香,陶冶情操;食欲不振滞食而饮茶,能消食去腻,增进食欲。作为普洱茶乡的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各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因此,体现在茶文化中的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通过饮茶来养性健身,通过饮茶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友谊却是相同的,值得在茶文化中弘扬交流,它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有益处。现就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佤族、傈僳族、白族、藏族、纳西族等普洱茶文化区民族饮茶习俗分别略作叙述。

一、布朗族饮茶习俗

布朗族吃“得责”生茶、酸茶、烤茶、清竹茶。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最早的种茶民族之一,千年前的布朗祖先叭岩冷种茶的史事,保留在思茅市澜沧县《奔闷》创世纪地方史和布朗族《祖先歌》中,他把野生茶“得责”经人工栽培后的茶叫做“腊”,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伲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均有居住,布朗族饮茶的独有方式包括吃“得责”生茶和口含“腊”茶、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等几项内容。

吃“得责”生茶: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为野菜,当“佐料”食用,称为吃“得责”生茶。至今澜沧县景迈、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干活时,带上冷饭、腌菜、辣椒和盐巴,吃饭时摘上一把生茶“得责”,蘸盐巴、辣椒当饭吃。

口含“腊”(茶):随着布朗族对“得责”野生茶的认识加深,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型茶叶即“腊”后,需求量也增加,发展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动时累了就把“腊”(茶)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腊”的方式来消除劳累,保健身体。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相馈赠的一种腌菜茶。制酸茶的时期在每年五六月份,将鲜叶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水气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遇上喜庆之事或客人来访时,将竹筒挖出,取出茶叶拌上辣椒,撒上盐巴来款待宾客,可以直接嚼食,茶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帮助消化和解渴。

吃烤茶:布朗族把“腊”(茶)摘回来,用锅炒、手揉、阳光晒干后,把“腊”(茶)放入“国哦腊”(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后放水熬成茶汤来喝,据说喝了眼睛明亮,头脑清醒,不疼痛,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把“腊”当作常备药而饮烤茶。布朗族擅煮青竹茶。在野外劳动之中,或长途行走之后,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随手用山野中的山竹,用刀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为一个个奇特的高脚茶杯,然后把一支大竹筒装满清泉放在火堆旁烧烤,水烧开后放进茶叶,再煮五、六分钟,然后将茶水倒人插在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饮用,这种青竹茶带有泉水清甜和清茶醇香之味。

二、基诺族饮茶习俗

基诺族吃凉拌茶、饮煮茶。凉拌茶是基诺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以茶当菜食用的古老吃茶法。拌法是将刚采收的鲜嫩茶叶揉软揉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于茶汤中拌匀,便成为基诺族喜爱的“腊拨批皮”,即凉拌茶,当菜食用,风味独特。

基诺族中普遍饮用煮茶。煮茶时先将壶内的水煮沸后,放人茶叶,待茶煮好后,将茶水倒入葫芦中,人们用葫芦品茶。饮后爽口,防暑降温,除烦止渴,解腻清神。

三、哈尼族饮茶习俗

哈尼族饮蒸茶、烤茶和土锅茶。

蒸茶:一般年纪稍大一点的哈尼族人喜欢喝蒸茶,在劳动赶集或狩猎归来途中,顺手采摘新鲜的老茶叶,带回家中,用甄子蒸熟,晾干后装入特制的篾盒中备用。饮用时,取适量放入杯中,冲上沸水泡数分钟即可饮,这种蒸茶喝完后有一股糯米香味,性温醇,爽口诱人。烤茶:这是哈尼族人在野外劳作时在山野间待客饮用的方式,就地燃起一堆篝火,砍来一节鲜竹筒盛满清冽的山泉水,架在火上煮。同时采摘适量新鲜老茶叶,用盛具置于火炭旁,慢慢烘烤至有一股焦糊味时,待筒中水烧开后用手将烤茶揉碎人竹筒中,煮片刻后倒去茶渣即可饮用,有鲜竹清香味和茶叶芳香味,甘甜可口。

土锅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又称待客茶,是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法。将盛有清泉水的土锅支在铁三脚架上,待土锅内的水烧开沸腾后,再放入新鲜老茶叶,要不断加水,至少煮二至三道方可饮用,待茶煮好后,将茶倒人竹茶盅内敬客。茶汤味鲜而浓,初喝微苦,再喝回甜,使人有饮一次而终生难忘之感,饮后能助消化,解油腻除宿食。

四、彝族饮茶习俗

彝族饮烤罐茶、清茶、盐巴茶和油茶。

烤罐茶:彝族十分喜欢饮用。先将茶叶放入陶制茶罐内在火上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乘热将茶罐端离火源,灌人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人热开水至罐满,又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再倒出茶水即可饮用,彝族的烤罐茶色泽、香味和浓度俱佳。清茶:彝族的清茶,是将清澈的山泉水盛入铜茶壶,置于火塘边煨热,水温增至水面冒气时,倒适量水入煮茶罐,放茶人内,于火塘上烧煮,煮沸后用搅茶棍搅动,渐成金黄色,便用取茶罐火钳将茶罐取下来,搁置片刻待沸止,经过滤倒人茶杯内即可饮用。

盐巴茶:这是彝族最喜欢的一种日常饮料,先掰下一块当地生产的紧茶或饼茶,砸碎后放人一陶制小茶罐内移近火塘烘烤,当听到罐内发出“劈啪”响声并散发出焦香气味时,即向罐内缓缓冲人开水,再煨煮五分钟,然后把用线扎紧的盐巴投入茶汤中抖动几下后移去,将茶罐移离火塘,再将浓茶汁分别倒入杯碗中,加开水冲淡即饮,可配吃玉米耙耙之类的食品,味道十分舒适可口。油茶:用茶壶煨煮茶水至沸片刻,用漏篼将茶水滤人冲茶筒,再用勺或竹片将酥油、麻籽酱、蛋清、盐巴等香料放人茶筒内,然后左手握筒,右手来回抽动筒内拉杆,待茶汤和香料均匀后,即可倒人茶杯内饮用,油茶清新爽口,醒脑利目,滋补强身。

五、拉祜族饮茶习俗

拉祜族饮烧茶、烤茶和糟茶。

烧茶:拉祜族习惯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叶鲜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到焦黄,再放人茶罐内煮饮。

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去掉浮沫,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以试其浓度,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相适,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这种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式。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到半熟后,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有解渴开胃的功能,风味特别。

六、傣族饮茶习俗 傣族饮用竹筒香茶。这是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傣语叫“腊跺”。拉祜族也饮用,拉祜语叫“瓦结那”。制法有两种,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特制的嫩香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即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又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人小饭甑里,甑子底层堆放一层用水浸透的糯米,甑心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约蒸十五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三香齐备,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竹筒的筒口直径为5—6公分,长22~25公分,边装边用木棍将竹筒内的茶叶春压后再装茶叶,边装、边烘、边春,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春紧为止,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公分的火塘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五分钟翻动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竹筒香茶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傣族和拉祜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狩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人竹筒香茶再烧五分钟,待竹筒稍变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筒香茶,即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

七、佤族饮茶习俗

佤族饮用铁板烧茶和擂茶。

铁板烧茶:是佤族独具一格的茶饮,与烤茶相似,但风格又有所不同。饮茶方法是先用壶将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直到茶色烧烤到焦黄,散发出茶香味,再将茶倒人开水壶内煮,几分钟后即可将水倒入茶盅饮用,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甜,焦中有香。

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木擂钵擂好的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上陶罐内共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效。至今佤族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唐樊绰《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景东)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与佤族饮用的擂茶相吻合。

八、傈僳族饮茶习俗 傈僳族饮油盐茶。油盐茶是傈僳族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在火上将茶烤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人食用油和盐,再加开水煮沸三五分钟,便将茶叶倒入茶盅,主人将茶敬送客人,开始喝茶,这种茶汤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令人喜爱。

九、白族饮茶习俗

白族爱饮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用普洱茶乡所产之茶冲泡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待客茶,用于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亲友造访。这种三道待客茶,白族语叫“绍道兆”,白族三道茶,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富有趣味性的一种饮茶方式。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沸开,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亲自司茶,先将一只较为粗糙的小砂罐,置于文火之上烘烤,待烤罐热后,随即将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罐子,使茶叶受热均匀,等罐中茶叶“啪啪”作响,色泽由绿变黄,且发出焦香时,随手将罐中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就将罐中翻腾的茶水倾注到一种叫牛眼睛盅的小茶杯中,茶汤仅半杯而已,一口即干,由于此茶是经烘烤,煮沸而成的浓汁,看上去汤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进去滋味苦涩。冲好头道茶后,主人就用双手举茶敬献给客人,客人双手接茶后,通常一饮而尽。此道茶虽香,却也够苦,因此称之“苦茶”。白族称这一道茶为“清苦之茶”,它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会在小砂罐中重新烤茶置水,或用留在砂罐内的第一道重新加水煮沸,与此同时,将盛器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杯子,内中放上红糖和核桃肉,冲茶至八分满时,敬予客人。此道茶甜中带香,苦尽甜来,白族人称这第二道为甜茶或糖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要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是回味茶,主人先将一匙蜂蜜、少许姜片、三五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冲上沸腾的茶水,容量多以半杯半碗为度。客人接过茶杯时,一边晃动茶杯,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趁热饮下,此道茶喝起来可谓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因此,白族称此道为“回味茶”。有的主人还取来一张用牛奶熬制而成的乳扇,将它置于文火上烘烤,当乳扇受热起泡呈黄色时,随即用手揉碎将它加入第三道茶中,这道茶能领略到白族传统食品的风味,它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记住“一苦二甜三回味”、“先苦后甜”的哲理。白族主人款待三道茶时,一般每道茶相隔3~5分钟进行。另外,还得在桌上摆些瓜子、松子、糖果之类的小食品,以增加品茶情趣,白族三道茶还成了晚辈学艺,求学上进时的一套礼俗。

十、藏族、纳西族饮茶习俗

藏族,纳西族饮用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纳西族用普洱紧压茶加酥油特殊打制出来的喝得最普遍的一种茶饮。先用一个能煨一斤牛半的大瓦罐将水煨涨,再把普洱紧压茶捣碎,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水加入小瓦罐烧涨,待茶汁浸出后,滤出茶叶渣,把茶汁倒入长圆柱形的木制或竹制的酥油筒内,与此同时,用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酥油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酥油桶内,再放上事先炒熟,冲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之中能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使劲上下春打,使酥油成为雾状,这时茶和酥油、盐、糖等已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打好后倒出来,趁热饮用。由于酥油茶是一种以普洱紧压茶为主料的多种原料混合而成的液体,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涩中带甘,咸里透香,它既可暖身,又能增强抵寒力,风格独特。酥油茶也是藏族、纳西族同胞款待客人的礼茶。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会立即奉上糌耙,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地按辈分大小,先长后幼,向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人与客人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耙。客人一般每喝一碗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主妇也就不再劝喝了。在藏族地区,不论男女老少,人人皆饮酥油茶,很多人家,常把茶壶放在火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

2.中国各地有趣婚嫁聘礼习俗 篇二

京津地区

京津地区融合了我国多个民族的文化,所以婚礼习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可分为北礼、南礼、旗礼、汉礼四种,到这个纪初,南礼逐渐融人北礼,形成北京婚礼特色。

传统的结婚,先由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下一步就是“小定”礼。“小定”礼的多少有男方的财力决定,大多是四盒礼。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就是“大定”,“大定”除“龙凤帖”之外,还需要有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四包礼物。

江浙一带

媒人在“相看”过男女双方品貌后,婚俗礼仪要行“文定”礼,交换男女双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礼交给女方当面点清。

聘礼多是各地土特产,桑麻织物,绩罗绸缎,茶叶及礼金等。女方的嫁妆越多越好,并借机来炫耀自家的财富,婚礼及其后的拜见礼等与北方大同小异。

湖广地区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并经两方家长同意亲事后,由媒人代换龙凤帖,同时男方应下“小聘”礼,即一只金戒指、耳环,一对金石榴,以及聘金、槟榔、礼饼等。

女方在收到聘礼后,回以文房四宝、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还要下“大聘”,俗语称“行茶”。“行茶”时男方应准备好礼金、礼饼、烟酒、海味、鱼肉等,女方如数接收后,回以衣物、鞋帽、饼、糖之类,并商定双方婚礼日期。

齐鲁大地

1.见媒人正规结婚不论是不是媒人说的,都要有一个媒人,叫做“大媒”,媒人两头说好,表示双方均同意。

2.定亲双方家长见面,说定亲事,然后男方给女方买一身新衣服,摆酒席。

3.要媳妇定亲后,结婚前,男方家派长辈人给女方家彩礼,首饰,双方合八字,说定结婚时间,诸般禁忌等。这个环节里,女方在家里可以给长辈人见茶,改口,男方给见面礼(彩礼除外)

4.婚礼拜天地,拜父母时,再给一个礼钱。有给新媳妇见面礼一说,但是要定亲过后,或者说要定亲,第一次来男方家,讲究的父母会给一个买衣服的钱。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的婚礼习俗和京津地区有些类似,但也不全相同。东北三省的“小定”礼,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参加送礼和摆设的酒席。

3.如东的婚嫁习俗 篇三

相亲

旧时如东人的婚嫁必须要“明媒正娶”,不能缺少“媒人”。媒人一般为两人或四人,也有多至六人的。媒人提亲后,双方家庭如果大体同意这门亲事,便要相亲。相亲一般是男方先到女方家去。男方到女方家去,主要是看女方的长相。而女方到男方家去主要是看男方的经济实力,看男方的房屋、家具、陈设等等。女方到男方看人家,男方必须预先准备酒菜款待来客,还要准备水果、点心,并为女方泡上一杯茶。如果女方同意这门亲事,便会喝下这杯茶,因而“喝茶”成了定亲的代名词。因此,姑娘到人家相亲时,茶是不能随便喝的。

合婚

相亲之后,如果男女双方及家长同意,就进入合婚阶段。女方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又叫年庚、庚帖)送到男方,由男方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先看男女双方的年、月、日、时的干支八字,推算男女命运是否相合,判断属相是否相冲。倘若两者相配,算命先生则谓之“相合”,反之,则谓之“相冲”。如果“相冲”,就要将姑娘的“八字”连同一条糕送还女方,请姑娘另谋“高亲”。如果是“相合”,男方家要把课算过的庚帖压在家中“圣柜”的香炉底下,连压三天。如果这三天家中没有发生诸如打碎碗盘餐具、家畜突然生病死亡,没有出现蛇,也无口角是非等其它不吉祥的事件,就说明家中的列祖列宗认可了这门亲事。其间如果发生了意外,则认为列祖列宗不同意,那么这桩亲事也就告吹了。

订婚

如果男女双方相合的,男方就要向女方送去庚帖,男方在庚帖里填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然后双方约定日子定亲。定亲在如东又叫“订婚”。在农村,订婚的同时就是“押帖”。订婚是要送礼的,礼物包括鱼、肉、礼包。鱼一般是成对鲢鱼,肉是肋条肉,均为双份。如东西部地区大多是两块带蹄爪的后腿肉。礼包通常是八个,四样礼各两个礼包,其中必定要有茶叶。男方的礼物送到后,女方也要回礼。通常是把男方的礼物适当退回一些,或者另备一份回礼,表示礼尚往来。订婚当天,女方中午置办酒席,男方晚上备设酒宴,款待媒人和亲朋好友。订婚中重要的是聘礼。聘礼主要是聘金、金银首饰等。首饰一般是戒指、耳环、项链(包括吊坠)、手镯,以黄金为主,数量由双方约定。聘金也是双方约定的,数量多少一般由媒人来撮合,双方家长不直接接触。如果男女双方的意见不一,媒人往往要来回奔走调解,直到双方各自让步取得一致。在女方看来,“礼金”意味着姑娘的“身价”,一般都是多要些。

订婚是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重要环节,标志着双方婚姻关系的确立与向社会公开,从此亲朋好友都知道两家的关系。订婚之后,“毛脚女婿”逢端午、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都要往丈母娘家送礼,还要带女方到男方家过节。男方家平时举行的一些喜庆活动,没有完婚的女方也要到男方家参加。

请期

婚姻关系明确后,男方选定吉日请媒人到女方家送年庚以确定婚期,这就是“请期”,如东人称之为“送日子”。在如东农村,除了“送日子”,过去还有“换帖”的习俗,即男女双方交换年庚帖子。换帖也是要男方送礼金的,数目有时是订婚的两倍,同时还要宴请亲朋好友。对男方的“请期”,女方往往推三阻四,一再推辞,编造出各种理由来“搪塞”。要等男方三请四邀,女方才“勉强”答应,否则要被人家笑话。请期后不久,男方就要请算命先生推定完婚的吉日良辰。这个日子一般在订婚后的第二年。如东人的习惯是一年不做两桩喜事,哪怕订婚在腊月,结婚在次年正月也无所谓,但不能放在同一年。

嫁妆

女方一旦答应婚期,就要着手准备嫁妆了。一般来讲,父母要为女儿打造家具作嫁妆。有的远在喜日前约半年就择吉日开工。匠人知道是作嫁妆也很精心。特别是制作脚盆和马桶,简称“盆桶”,是一定要精工制作的。盆桶油漆也很讲究,要漆成酱红色,马桶上还要描金粉漆,俗称“描金马桶”。陪嫁的床上用品中最多的是棉被,掘东地区有的多达十余条。被面、棉絮、被里三层全新。嫁衣和喜被的缝制要请“女红”手艺好、家中父母双亲健在、儿女齐全的妇女。缝制嫁衣的针线要一根线儿缝到头,不能打结,也不能倒针,更不能中途续接;喜被的被里、被面要用整幅,不能破缝;被面有真丝的或者全棉的,但忌用缎子的,也不能用格子花布。缝被要用红线,缝到头后也不能打结,只能两头拖着等等。嫁妆中凡可以放进物品的器物,都要放进一些相应合适的东西,如肥皂盒子里放肥皂,鞋子里放袜子,帽筒里放毛刷,茶壶里放茶叶,马桶里则放枣儿(早)、花生(生)、桂圆(贵)、莲子(子)。嫁妆中必须有新鞋。娘家再穷,嫁妆中新鞋是绝对不可少的。掘东地区的女家在赶嫁时,还要派人到男家索要长辈及新郎的鞋样,俗称“请鞋样”。新娘根据鞋样缝制新鞋,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嫁妆的多少视女方的财力而定,不过多数人家都是尽其所能,力争丰厚。按照如东的风俗,女子的陪嫁要多于男方的彩礼钱。备好的嫁妆,女方是不主动提出运送的。总是男方请媒人上女方的门商请接嫁妆事宜。接嫁妆一般在喜期的前一天。嫁妆用船载或用车装,通常车船也需成双。每件嫁妆上都贴有红双喜或红纸。嫁妆送到男方后,要一一展示给男方的亲朋好友观赏,并交给男方的家长,俗称“点嫁妆”。男方设宴款待媒人和女方的来人,并向媒人和女方代表赠送喜钱红包,运送的人也有赏赐。

白天发了嫁妆,晚上新娘家要办“别亲酒”。新娘坐在首席,母亲要告诉女儿在结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第二天迎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些人家在姑娘吃过“别亲酒”后,还在家中的圣柜前向列祖列宗拜别。

4.安康婚嫁习俗礼仪 篇四

旧时的婚嫁,在程序上遵循“六礼”之规,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几千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表现形式在安康地区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基本内涵没有大的改变。安康婚俗基本上沿袭此制。

订亲 又称订婚、订媳妇,是婚姻程序的第一步。订亲分为请媒人、拿八字、过门三道程序。

请媒人是男方有意某家女子时,便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备礼前去求婚。旧时,安康各地的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边远山区和农村,一般当男孩长到十三四岁时,父亲便开始操心其婚事。现在大多是20岁左右。当地称媒人为“红爷”或“红娘”、“媒婆”。

拿八字是旧时“六礼”中的“问名”。求婚后男方托媒人前往女方询问姑娘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这一程序在安康叫“放八字”,也称“放口”。女方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庚贴,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转交对方。男方拿到“庚贴”后,连同儿子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卜算,看男女生辰和属相是相生还是相克,叫“合八字”,也称“合相”或“合婚”。若相克,则不能“合婚”。

过门是提亲后,八字又相合,由媒人引导,父母、兄妹和亲族叔伯等陪同姑娘前往男方“看家”,当地叫“过门”、“踩门户”。实际是女方对男方家庭状况,如住房、家具、家境、贫富程度等的实地考察。“过门”之后,女方走时,男方要送一些礼物。如果女方接受,表明女方对男方家庭较为满意;如女方推辞不受礼,则表明女方对男家不中意,婚事也就不便再提了。“过门”这一程序在有些地方是男方到女方家去,由媒人引导,带上“合婚礼”到女家去,女家以礼招待之后,姑娘与男方相见。见后,若男女双方满意,便让姑娘给男方来的客人,一一敬茶,谓之“端茶”。之后,由男方母亲亲自给姑娘带上耳环,临走再送给姑娘红包和礼物。如男方看不中,便不给女方什么礼物。旧时,不少地方保持古老的“纳吉”习俗,男女双方不直接见面,姑娘只能躲在屋内从门缝看女婿的长相;男子只能根据女方兄弟姐妹来推测姑娘的容貌。即所谓:“穿衣裳看袖子,说媳妇看舅子。”

认亲是男女双方同意之后,举行订婚仪式,然后男方带礼物,在媒人的带领下,去女方家拜认直系亲属,为“认亲”。

接亲 又称接媳妇、娶亲。是婚姻程序中极为重要的程序之一。它包括“过报日”、“过礼”、“迎亲”、“发亲”、“办喜事”、“闹房”、“拜客”、“回门”等程序。

报日,也称“送日子”。正式订婚之后,双方便为儿女婚嫁做积极准备。婚期一经择日决定,经女方同意后,便由男方以“喜贴”形式将结婚日期及彩礼,请媒人或亲朋送往女家通报。彩礼旧时包括姑娘结婚时用的衣料、被褥、布料及四色水礼之类。“报日”在“六礼”中叫“请期”。“报日”一般在婚期前一月左右通报对方。

过礼是临近婚期时,男方要在完婚前一天,即女方“花宴酒”之日向女方家送礼物。这种“过礼”,除送两块肉(俗称“礼吊”),两瓶酒、四色水礼而外,还有衣服、床单、首饰、化妆品和离娘帕子(一匹丝织黑帕,现在叫离娘布)等,装入专供“过礼”用的“抬盒”内,用红纸垫入盒底并用红纸条封盒,一边在红纸上写上“封盒大吉”,另一边写“开盒大吉”,由两人将盒抬上,再由媒人和下书先生(选识字、懂礼、能说会道、熟悉民俗礼节的人担任,也是男方的全权代表)带上婚书、请贴以及红包礼(开盒礼、填庚礼、餐厨礼等)前往女家。下书先生将写有“满门请”的请帖和红包礼等交给女方家长,并请女方开盒(给开盒礼),摆出彩礼请女方亲友过目。女方要找一位能言善辩的己亲与下书先生“舌战”,若女方的一些要求男方在“过礼”时未能满足,缺这少那,第二天就不能按时发亲,下书先生代表男方作一些让步,并答应立即弥补。如果下书先生能言善辩,许多问题也就代解了。女方招待男方“过礼”之客,并由女方填写婚书的“庚书”(交填庚礼),由下书先生带回男方。女方要将“过礼”的两瓶酒留下一瓶,换上一瓶水,放入抬盒返回男方。

婚期前几日,新郎带厚礼(启媒礼)到媒人家请媒人来男家款待,帮办喜事,并由下书先生作陪,谓之“启媒”。迎亲前一日,宴请帮办喜事的人员和己亲厚友,名为“支客”。婚期这天,男方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由下书先生携红包(迎亲礼、祝神礼、梳妆礼、上轿礼等)和四色水礼,带领抬嫁妆和迎亲人员一同到女方家接亲。

洞房铺床,一般是婚期前两天夜里,选一名儿女双全、聪明能干、有福气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念词:“铺床,铺床,枕头鸳鸯;先生贵子,后生姑娘;今年生一个,明年生一双;打开红罗帐,一股桂花香;自从今年起,地久又天长。”床铺好之后,在婚期的前一天晚上,还要选两个有福、全命的人(指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儿女的人)在新房睡觉,谓之“烘床”或“暖床”,象征新人有福、全命。

酬客,又叫办喜事。结婚酬客叫过红喜事,又称办酒席。结婚这天称“正日子”,要设宴款待亲朋和女方送亲的上亲。酬客多有讲究,全过程由总管、支客(又叫执客)张罗安排。

安康旧俗结婚三天喜事,结婚头天请“支客”,为招待帮忙的和男方己亲,不做席,饭菜比平时丰盛;结婚这天为“正日子”,即酬客,上亲、己亲厚友、朋客(朋亲),酒席筵请,十分隆重;第三天为“圆饭席”,和正日子一样丰盛,只招待上亲、己亲。一般朋客不再招待。现在城镇婚礼从简,一般是一天喜事,不搞“圆饭席”。但在山区农村,仍还有三天喜事办“圆饭席”的。现时,城镇多在饭馆、宾馆包席,发请帖请客赴宴。农村仍请厨师在家里备办酒席。

拜客,又叫“开拜”。旧时多在结婚的当天晚上进行,在堂屋正中设一香案,焚香燃烛,地上铺一红毯,由新郎新娘立于屋中,叩头拜客。此礼由支客主持,受拜者是己亲内戚。受拜者坐于上方椅子上,除首受拜父母、祖父母之外,其余受拜的人要送给新郎新娘礼钱,名曰“受拜礼”,但新娘必须送给事前准备好的受拜者一件回礼,如鞋子、袜子之类。每拜一个,端盘子的就上前接礼,也用盘子将回敬礼端给受拜者。

娶亲礼仪

秦巴山区的老户人家十分重视嫁娶之道。男女联姻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中礼数复杂。安康各地婚俗中,从提亲到迎娶一般要经过请媒、合相、订婚、认亲、报日、迎娶等多道程序。

一为请媒:男方需提四色礼到媒人家请求,一般媒人都是跟男女双方很熟悉的人,便于说和。二为合相: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属相、生辰八字,算一下两人在一起生活能否相合,有无禁忌相克。三为订婚:男方需选择吉日,备好肉、糖、酒、米、面等共记八色礼,每样礼物净重数量需为双数,陪送到女方。四为认亲:男方会根据女方提供的日期,同女方一起带上礼物(双数)到女方的重要亲戚家拜访。五为报日:男方选择好吉日后,备礼请媒人到女方家送去结婚日期,一般送报日的时间都在婚期的半年前左右。六为迎娶:男方备厚礼到女方家里,放鞭炮迎接新娘,抬女方嫁妆。新娘由其兄长背出门槛,若无兄长,可穿一双旧鞋出门,不能回头地走出一段路后才可换新鞋,并且有数人送亲(人数为双数,一般是哥嫂或其他男女长辈,有着父母、姨不送以及姑不接的风俗)一同到男方家里。七为闹房:男方家里热热闹闹,招待宾客,到晚上洞房夜灯火辉煌,亲朋云集,无长幼之别。欢索酒果,通宵达旦。八为送房:夜深时闹房者仍兴犹未尽,主家便请一高寿老太,排开众人,就床沿坐下了,宣布“请新人上新床”,将大伙赶出门外,便算送房成功了。

订婚礼节

订婚

请介绍人。求婚之家,欲择某户女子为婚,先请介绍人到家招待一番。说明求婚之意,于是介绍人奔走双方,发挥媒介作用。

见面

经介绍人媒介同意联姻者约定时间两对象在男方或其亲戚家见面,经谈话同意,即订婚约。负面时,男方要简单招待,双方主要亲戚要参加,参与意见,谈话后,两人要互赠礼品(男给女一身衣服和四样礼,女给男方礼品稍轻)。如对方收礼,就表示同意,否则就有问题。

看屋

近年来兴起了女方到男方家年看屋的规矩。看屋时,女方的主要亲属要陪同,男方要设像样的宴席,要给女方比见面时更重的礼物,至少一身好衣料。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将看屋的花费折成现金给女主,纯属一种礼之举。

扯衣服

看屋之后,介绍人即与双方协定给女方扯衣服的数量、花色、时间、地点、以及动什么人行。这天,男方主婚人与介绍人同女方去的人进县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解放初多买布料,现在以毛料、绸料为主。除衣料外,还的鞋、袜、围巾、毛线、提包等。扯衣服完毕,一行人还要到饭馆进餐,叫上十个八个菜,花上百元。农村人常为扯衣服犯难。

坐喝

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过礼”,民间人贬之为“抄,抄,抄”,意谓“吃,吃,吃”,坐喝之礼仪非常隆重。这天,男方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鱼、肉,请厨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场场,以示富有。男方亲属应邀带礼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门、乡党、亲戚扶老携幼来坐吃媒席,以表示赞同,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竟达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

1、进门先喝茶,佐以糕点,干果,有四碟九盘者,亦有十一花(九大盘上架四小碟)。

2、吃先饭,以吃臊子面居多数,专请村中巧妇操作,要达到:“溥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臊子有猪肉、羊肉、鸡丝等。

3、两顿饭:先喝酒,再吃饭。喝酒时,开始出盘摆八个或四个菜,然后边饮酒边上菜,山珍海味、五花八门。饮中,男对象由女家一人领上女方客人逐一敬酒,叫认女婿,女对象则由男方一人领上给男家人敬酒,让其认媳妇。酒过三巡。介绍人将男方为媳妇所备衣物和客人所赠之礼品,入在大盘内,呈于女家主婚人面前(包括事先约定的婚礼现金,用红纸封好)当面交付,如无意见,即完成订婚(过礼)任务,酒后吃饭,一般是一盘端,九个菜带馍。现行订婚礼,大体分为“仁义亲”240元,“ 普通亲”360元,多于以上者为“高价亲、。过礼后,每逢四时八节,末婚男女要互送礼,男方之礼重于女方,女方来男家送节礼叫回门,男家盛情接待。

择吉

即选择吉期结婚,乡下叫合日子。男方欲娶,经媒人说通女方后,请先生推算吉期。首先看男、女属相的“利月”、“败月”,有一首合婚“利月”谣:“ 五、七迎鸡免,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七龙与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鼠马走。”其次,选择吉日、吉时,除一述讲究之外,还忌讳择吉时寡妇和四只眼(孕妇)的人接近,怕冲了“喜”等。今天此种陋习逐渐减少了。

完婚

也叫嫁娶,乡下人称娶媳妇,旧的婚礼很复杂、很讲究,其主要项目有:

迎新准备请执事:即请主持婚社仪式的人。

请礼笔:即请收礼先生,于前一日书写喜联(在门、洞房门),结婚之是收写礼品名单。

请“宾相”:乡下人叫请相客。男方请宾相,女家请扶女(或称侍女)。“宾相”要选年龄与新郎相当,关系好,且家庭条件好(谓有福的人)的已婚者2人提任,任务是陪伴新郎参加婚礼仪式。

请厨师(包括做菜的红案师傅和蒸馍的白案师傅)。

请跑乱:即请族人、亲友专司勤杂工作,如借家具、搭棚、买东西、烧水、招待等。请乐人;即叫“龟子”(民间乐队),有三口、五口、八口之分。

5.家乡河西婚嫁习俗定 篇五

婚姻是人生大事,所以婚俗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渊源。

华亭县,特别是河西镇村社在风俗习惯上有别于其他地区,现将曾经长时间流传的婚嫁风俗整理出来,让朋友们感受一下传统民俗的魅力。

传统婚嫁风俗的基本流程是:提亲,也叫与面或者男女双方见面(男方携带礼物登女方门提亲,一般是由媒人和男方当事人),合婚(询问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看属相是否相合),订婚(送礼订婚),彩礼(送聘礼,也就是彩礼),请期(议定结婚日期),迎亲(接新娘,办婚礼)。现在的男女青年多半自由恋爱,所以问名字的事情早已在相识的时候就进行了,所以“问名”一项现在已经基本消失,至于问生辰八字这个程序更已被受现代教育的青年所摒弃。但是,其余的程序依然流传至今。

“六礼”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学问还是很大的。当男方给子弟求婚的时候,先请媒人(又称红爷、猴下山)到女方家说亲,双方了解大概基本同意后,就议定日期,由媒人领着男方当事人到女方家中相亲,顺便女方会招待男方吃一顿饭,借此男方看女方的长相、厨艺,女方看男方的长相、谈吐、品性。互相“确认过眼神”,就送个手帕、鞋垫、围巾、手套或者数额不等的现金等之类小礼品,风俗上称为“交衷心”。

其后,女方家主要成员和女方当事人会前往男方家“看家”,探询男方家的家庭条件,生产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看房看车看存款看余粮,就是女方此行考察的主要内容。如果女方满意男方的条件,就会通过媒人向男方回话,俗称“允婚”。“允婚”之后,男方会请阴阳先生根据生辰八字为男女双方“合婚”,看双方是否相克。如果属相相合,男方则会通过媒人给女方家送两瓶酒,这个仪式叫“试验酒”。这个酒既有取音“久”的彩头,也给下面进行的活动预备了伏笔。

“试验酒”之后必须经过三天时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这三天里,要是女方家里稍有不顺,例如死了狗猫鸡猪,打碎了碟碗锅盆,走路崴了脚、闪了腰,院墙垮了一块土……等等事端,女方就会认为这是上天在暗示这桩婚姻不符合天意,就会在此时通过媒人退回酒并撤销婚姻约定。当然从现代的观点看这是迷信,但从现实来看,婚姻毕竟是终身大事,必须从长计议,更需要有一定的缓冲期让双方确认,所以古人留下来的这个风俗也有它的实质性价值。

三天之后,如果女方家没有任何不祥之兆,就会通知媒人约定“喝酒”的日期。“喝酒”不单单是喝酒,还称为“敬酒”或者“言礼”,是婚礼之前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喝酒”的时候,男女双方都会出动重要的亲朋好友,特别是那些有威望、口才好的人。女方家酒席摆好后,男女双方的至亲就开始商议彩礼多少、嫁妆如何置办(买多少身衣服,要什么金银首饰,给双方父母购买什么东西等等)。这时候双方在彩礼高低、嫁妆多少等方面进行商讨。如果双方就以上“硬件”事宜达成一致,男主角和女主角才会闪亮登场,给双方的至亲敬酒,一是亮相,二来是正式确立恋人或者准夫妻关系。

“喝酒”时,双方在宴席上一定要将男方“试验酒”时带来的酒喝完,因为男方回去的时候要将空了的酒瓶子带回去,并在酒瓶子里放置几粒小麦或者其他粮食种子。如果种子发芽,就预示未来的这个媳妇是个旺夫命,一定能让男方家发家致富过好日子。

“喝酒”之后随即就是“订婚”,在华亭的河西地区,这个程序又称“占媳妇”。男方这次在去女方家的时候,除过寻常的“四色礼”之外,(“四色礼”即烟、酒、茶、礼盒)还要携带十二个“大馍馍”。蒸大馍馍是一项手艺活,直径七八寸的一个大蒸馍,既要在表皮上蒸出裂纹(寓意为咧嘴笑了),又要保证大馍馍里面是生的(寓意未来的媳妇很能生育,家庭人丁兴旺)。“订婚”之后,双方已经在民俗意义上确立了夫妻关系,至于领结婚证则是法律程序,办婚礼则是公开范围宣示夫妻名义。订婚之后,男女双方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婚礼筹备之中了。男方需要筹备彩礼,给女方购买化妆品、衣服、首饰;女方则要准备各类嫁妆和针线活,诸如给男方父母长辈做鞋子等。等到双方筹备妥当,就会通过媒人议定日期“追节”。这项程序又叫“清礼”、“送绢陈”,这个时候男方需要将彩礼及其他衣物送到女方家中,同时双方也会商议确定婚礼日期、车马、酒席等事宜。婚礼的日子一般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俗称择吉。

婚礼前一天,男方就会根据阴阳先生开好的“婚书”,根据属相等确定娶亲人员,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媳妇。女方这一天会大摆宴席,向亲朋好友宣告嫁女。娶亲人员在女方家吃喝完毕后,就会用花轿(毛驴、拖拉机、轿车等)将新媳妇接到男方家中。新媳妇出娘家门的时候,一定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红筷子朝娘家里屋的方向丢回去,寓意“不吃娘家饭,不带娘家财”。新媳妇一到男方家,男方家要立即请前来帮忙的街坊邻居以及娶亲人员吃长面,俗称“下马面”,寓意婚姻绵长、福运长久。

新媳妇到达男方家后,一定不能说话。这个“闭口礼”一定要维持到双方拜天地之后。到了阴阳先生预先选择的时辰,就会在媒人、主婚人、证婚人(又称“贵人”)主持和见证下,祭拜天地、祭拜父母高堂、夫妻对拜,向天地万物、列祖列宗宣告夫妻关系的确立。等到第二天,就是男方家的正事,这一天,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好友,街坊领居,一对新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招待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吃好喝好,向客人一一敬酒致谢。娘舅家会给一对新人披红挂彩,以示祝福。然后,晚上就是闹洞房。

6.玉环各地婚嫁习俗的调查研究 篇六

组长: 成员:

【正文】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了解“玉环各地婚嫁习俗”的调查研究,我们通过多次调查以及讨论,最后得出以下步骤和结论:

第一步:通过资料查询以及我们对“玉环各地婚嫁习俗”的认识,总结出以下现状: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婚嫁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开始坐轿子到现在用车来接送;而且很多很多的细节也发生变化,从穿红色喜衣到白色婚纱,从拜堂到登礼…..由于发生了这些变化,我们这组就想仔细地研究一下玉环各地婚嫁习俗的调查,想进一步地了解玉环婚嫁习俗。

第二步: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我们都知道不同地方,习俗也是有所差异的,即使是隔了一个山洞,习俗也是有差异的,婚嫁习俗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想通过这次研究了解玉环婚嫁习俗的哪些不同点,并通过调查各个地方的婚嫁,进行比较,找出哪些不同点。而且,通过调查,对于有些习俗,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见解,也可以把好的习俗展现给别人。婚嫁习俗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这次研究,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使其他人对他的了解。

第三步:玉环婚嫁习俗的步骤:[陈屿]相亲订婚——结婚——回娘家

相亲:写庚贴,男女双方互告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合得来,无相冲相克的,写成庚贴各自放置家中。

订亲:(订婚)男女双方相中后,选好吉日订婚,男方有聘礼,猪肉、糕面、鱼货、上等果品、红包等送到女方,女方家中设宴纳礼,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吃贺喜酒。

婚礼:男方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迎亲,送上等物品彩礼,分香烟、鸣鞭炮。临出门新郎新娘敬祖,吉辰入男方家中,以求上门大吉,旺丁发财,白头偕老,幸福一生。

拜堂:新娘进到大厅开始拜堂,厅堂摆设香案,给新郎挂红,新郎左、新娘右,傧相叫: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毕新郎用红罗将新娘牵入洞房。洞房铺床:事先已有选日子先生定好潮涨的吉日良辰,挑选亲眷或邻居中好命人(夫妻成对)来铺床,在床头放两个红包,表示婚后夫妻恩爱,子孙满堂,丁财两旺世代荣昌。

喜宴敬酒:新郎新娘向舅公长辈敬酒,亲戚长辈给新红包,同时给父母敬酒敬茶,父母亲给儿媳红包,祝愿夫妻恩爱,情深义重,白头偕老,家富人旺。

敬鸡头:男方家宴请喜酒,新娘一桌坐一男孩,女方朋友座前各放一鸡头,碗里有米,表示丰衣足食,婚姻美满,各自敬酒表示祝贺。

端糖茶:送汤圆。新娘坐新房内由一男孩子端送红糖茶,送汤丸祝新郎新娘团团 圆圆,早生贵子。

洞房禁忌:风俗流传,孕妇不能到洞房,会给新娘相冲带来不利。

闹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由领头人念洞房诗,在桌上摆十三花,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热闹又喜庆。

回娘家:结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转娘家,女方娘家摆酒设宴,请亲朋好友延宴,娘家父母给新郎新娘红包祝福女儿、女婿恩爱幸福。

楚门婚嫁

旧时,儿女婚事,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教所束缚,男女青年一旦有机会自愿结合,要被人耻笑为伤风败俗。男婚女嫁,须择“门当户对”,明媒正娶。首先托媒说合,经双方父母同意,媒人才将女方“年庚八字“送往男方。男方父母请算命先生排合,若无“冲克”,方可议亲。

行聘:须择双月吉日举办,俗称“定头”。请媒人陪送小合篮,内置钱币、衣料、首饰等礼物到女方,由女方父母受聘。

回礼 :衣料、“子孙钱”(加倍)、红鸡蛋等礼物给男方。如此则认为双方已订盟约。

送日子:男方择定婚期,写成礼书两份和日子银(折办妆奁的钱)、衣料等等,由媒人送往女方。女方 “纳采”,礼书庚贴各执一份,双方作为凭证。然后备办嫁妆,等候迎娶。

轿前羹:男方在迎娶前两天,请媒人送钱币和猪肉给女方,以备女方嫁女时所用,(还有的送“开额饭”)。开额,新娘出嫁前,请有福气的妇女用线去面毛,额前不留斩发,作为已婚与未婚女子的区别。

迎娶 :择定吉日良辰,男方发四人抬的“花轿”(租用)到女方。阔绰人家,还有旗锣马对,灯伞号炮开道。花轿前有细乐队和纱灯轿,花轿后有押轿。一般人家,灯旗灯伞,细打细吹。贫困人家,只有唢呐吹奏。花轿进门,女方要鸣炮摆香案接待。新娘穿戴凤冠大衣,绣花缎裙,到堂前向父母跪拜哭别,然后由兄弟扶上轿。轿起身要三进三退,并向花轿撒茶叶、盐、米,俗称“留轿”,意思是娘家“风水”不被带去。轿至夫家。新娘不主动出轿,要接受小孩送茶后,赏给红纸包,然后地上铺红毡,由两个伴姑将新娘搀扶出轿,引入洞房间。

拜堂 :傧相唱念,鼓手伴奏,先请新娘,后请新郎,伴姑伴郎相随进入中堂。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接下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酒宴 :男方要大摆筵席,杀猪宰羊,宴请四亲六眷。前夕叫“土地爷酒”,吉日早餐叫“发轿酒”,晚餐叫“正场洒”翌晨叫“落厨房酒”。正场席上,娘舅必须坐大位。席间,新郎、新娘要向长辈敬酒。

送洞房 :入夜,新郎请同辈男亲友或“弟兄”作伴进入洞房。洞房菜极其丰盛。先“冷盆”,后“暖碗”,最后“糖果”。席间,弟兄们念“洞房经”,有请新娘摆“十三花”和“翻”的习俗。也有厨师和相帮人送餐具和酒菜时出题目,要弟兄们解答,双方互念“洞房经”,互不相让,往往闹到通宵达旦,席散,弟兄要帮助点燃“花烛”,俗叫“洞房花烛”。接着撒了果子,才出房 门。

送茶 :“落厨房酒”散后,新娘送茶敬长辈,新娘由姑娘(丈夫的姐妹)或妯娌引导,按辈逐一跪拜敬茶。长辈人喝了茶要赠见面钱,俗叫”茶钿“。晚上,新娘要亲自烧茶孝敬公婆。

回门 :婚后第三天,娘家要派兄弟来接姐妹,俗称“望三日“、“送花粉”。礼物须有“米藟”,由兄弟担来。新娘接受兄弟邀请,随同丈夫回娘家,古称“三朝”。回礼送“米藟”加倍。新女婿上门,先向岳父母跪 拜。然后要向长辈族戚跪拜。大户人家,娘家有送“回花牛”答谢的。民国年间婚礼大同小异,建国以来一度流行“文明婚礼”。双方父母作主婚人,介绍人代替媒人,请有声望的人做证婚人。婚礼形式简仆,这是对旧婚俗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男女婚姻自主,受到法律保护,从此,旧俗逐渐革除。过去,新娘要穿戴“凤冠大衣”,坐“大红花轿”出嫁,已变成了披婚纱或穿时装,随同嫁妆和几位迎送姑娘一起,大大方方步行到夫家,路远的用卡车、小轿车接新娘,也有的搞旅行结婚。但近年来讲阔气摆排场的风气又有所抬头。

第四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很多婚俗名称的由来,如:

闹洞房的由来:中国传统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它通常要经过提婚、订婚、迎娶、出嫁、闹房等“程序”,其中以新婚当夜众亲友在洞房嬉闹新娘和新郎后,新人双双携手归寝为高潮。

旧时,此中滋生出一些乖情悖理的举动,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 一说源于驱邪避灾。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日紫微星下凡,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除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世界上有些落后的民族以自残和被虐来表明男人资格,甚至拿猎取到的人头作为信物求偶,恐怕同出一义。闹房在古代保留了这一原始习俗。

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还与神话传说有关。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新娘蒙红盖头只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订婚、戒指的来历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变来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喝交杯酒的由来

提起交杯酒,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婚礼中这是个十分常见的节目。据传,这一习俗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老婆”的由来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这里的“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称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老婆”与“老公”这类叫法,都含有“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妻子”的由来

“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妻”的别称很多,古代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称为“内子”,泛指妻妾为“内人”。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丈夫”的由来

人们通常谈到夫妇时,夫多被称为“丈夫”,妻子则被叫做“老婆”。这两种叫法、习俗相沿至今。原来,在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第五步:感想

经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对玉环婚嫁习俗进一步地了解了,也发觉我们自己成长了不少,虽然在研究过程中,曾多次陷入困境,但是,它们最终还是被我们所征服,我们感到很欣慰。虽然在调查的过程中被人拒绝,但我们没有灰心,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最后,依靠我们组员的意志,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7.云南的习俗作文 篇七

吃在云南。

在云南有一种广为人知的食物——米线,这与我们所熟知的“米线”大有不同。首先它的价格十分霸道,一碗米线加一小碗汤,居然要八十八元,实在是不可思议。但为了不虚此行,我忍痛挥泪买下一碗米线。上桌之后,我才理解“一分价钱一分货”这句话,这里边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北极贝、扇贝、鸡肉、牛肉、大虾、鲍鱼……。米线软硬适中,口感极好,米香味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再看看这辅料,海鲜没有腥味只有鲜味,肉类没有膻味只有香味,蔬菜也饱受这些食材的滋润,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云南的“吃”。

住在云南。

众所周知,云南四季如春,所以它的省会昆明也被称作为“春城”。许多生意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迅速发展起了旅游业,而且随着时代潮流发展,许多人也喜欢住起了民宿。这次在云南,我们也体验到了非常原生态的民宿。整个民宿除了一些现代必须的工具,剩下的都是由竹子、木头、石头做成的。大的东西,像房子完全由木头和石头修葺而成,大门是由一串串被晒干的竹子捆在一起拼成的。小的东西,像牙刷、杯子都是用木头精雕细琢出来的。庭院中有一棵梅花树,还有许许多多的竹子,小鸟每天早上在树上一展歌喉,仿佛是天然的闹铃一般。伸个懒腰,穿戴好衣服下楼到餐厅泡上一杯地道的普洱茶,这时再缓缓来到到庭院中的阁楼上,广阔的田野和薰衣草庄园尽收眼底,这时面对着一览无垠的田野品一口热茶,不禁感叹生活真的很美好……

玩在云南。

云南也是一个潮湿多雨的地方,因为雨多,所以湖泊也多。其中洱海最为有名,驱车赶到,沿着湖边走一走,果然名不虚传,空气清新、湖水清澈见底,湖上泛舟和湖边垂钓的人为它增添了一份闲适悠然。正是荷花竞放的时节,湖面上碧玉嫣红,甚是好看。几只白鹭在湖中端木上小憩,静谧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

8.朝鲜人的婚嫁习俗 篇八

专业:应用心理学号:2012225011姓名:于小尛

朝鲜人在订婚前要交换双方的生辰八字,这点和古代中国习俗有点相近。然后,家长请来当地的巫师占卜他们是否八字相合,老一辈的朝鲜人现在仍然很看中这些,因为就像他们的谚语说的一样:“草鞋只有合脚才有用”。但是年轻人对此可能已经不太相信了。

订婚

结婚前,新郎要给新娘家下聘礼。按照传统,新郎应该在婚礼举行前一天的傍晚到新娘家送聘礼,而且新郎要身穿礼服,把脸用干墨鱼汁涂黑。新郎的朋友们抬着装满聘礼的盒子,一边走一边唱圣歌。新娘的家人会跑出来迎接前来送礼的队伍,并请他们吃东西,给他们发红包。

婚礼装束

在婚礼当天,新娘身穿鲜艳的朝鲜传统服装,头戴缀有宝石的黑帽子。新娘子脚穿白袜子和绣花鞋。新娘的化妆很简单,要在脸上画三个5分硬币大小的红圈(传统上是用红纸贴到脸上),因为朝鲜人相信这样可以辟邪。新郎也要穿传统的朝鲜服装,这种服装用墨绿色缎子做成,上面用金色丝线绣了代表吉祥的图案。新郎头上还戴着黑色丝质官帽。

婚礼上的重要道具—白鹅与葫芦

在传统的朝鲜婚礼上,新郎要送给他的岳母一只活的白鹅,因为鹅一生只有一个配偶,是忠诚的象征。所以,新郎用蛾做礼物送给岳母表明他将对她的女儿一生忠诚。但是在当代的婚礼上,人们已经用一只木鹅来代替活鹅。举行婚礼的场地用带牡丹花图案的围布圈起来,人们围在桌子周围举行婚礼仪式。婚礼的高潮是分享一种朝鲜的白酒(jung jong)。按照传统,要把酒斟在由一只葫芦切开的两个瓢中,这个葫芦应该是由新娘的母亲自己种植的。然后新娘和新郎分别从一个瓢中啜饮白酒。

冷面婚宴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下一篇:伊利品牌广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