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长杨洁篪在首届“蓝厅论坛”上的讲话(精选3篇)
1.外交部长杨洁篪在首届“蓝厅论坛”上的讲话 篇一
继往开来
开创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新局面
——在首届中非文化部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国家文化部部长 蔡 武(2012年6月18日,北京)
各位非洲国家文化部长、代表团团长和大使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中非文化关系史上值得铭记和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中非46个国家的文化部长、副部长及代表们相聚北京,隆重召开首届中非文化部长论坛,共叙中非友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未来发展。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并以我个人名义,向出席本次论坛的非洲国家文化部长、副部长、文化部长代表、非洲驻华使节以及中方各位同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我还想借此机会,向各位非洲来宾,并通过你们向兄弟的非洲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是1000多年前中国唐代的著名诗句,也是中非人民远隔重洋但友谊源远流长的生动写照。历史上传为佳话的是,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队7次漂洋过海,曾4次到过现在的索马里、肯尼亚等东非沿 岸,留下了许多中非友好交往的动人传说。郑和带给非洲人民的不仅仅是丝绸、茶叶和瓷器,更播撒下了中非友谊的种子。
在整个20世纪,无论是在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斗争中,还是在维护国家主权,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事业中,中非人民总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广大非洲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中国与非洲国家陆续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非人民心心相印、患难与共、携手同行,成为真正的好兄弟、好伙伴、好朋友,共同谱写了中非友好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为了共谋发展,同迎挑战,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共同做出了成立中非合作论坛的战略决策,推动中非关系进入崭新发展时期。特别是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和非洲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新时期中非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10余年来,在中非双方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培育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日臻完善,作用更加突出,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引领中非关系发展的一面旗帜和中非间进行集体对话和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南南合作树立了成功榜样,产生了示范效应。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今天召开的中非文化部长论坛就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中非双方加强文化领域战略对话,开展思想交流交融的一个重要举 措,是双方积极贯彻中非领导人共识和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有关承诺的重要体现,也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开展多边合作的一个创新。我相信,这次中非文化交流上的盛会,不仅将有效增进双方文化思想、情感和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同时也将进一步夯实中非文化关系的基础,为中非在新时期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指引,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大家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经济的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致力于文化的发展,致力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个民族的复兴,只有政治上的解放、经济上的繁荣也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和发扬光大。从上个世纪以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彻底摆脱了新老殖民主义的统治和羁绊,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经济上的自主和崛起,同时,也陆续走向了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今天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特色的文化,正因为如此,世界才显得绚丽多彩。我们历来主张,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绚丽的花朵,要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要在完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各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彼此欣赏对方的创造,理解对方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借鉴对自身文化发展有益的养料,共同抵制今天世界上还不时出现的文化强权和文化霸权行径,保障各国和 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受到充分尊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中国著名的学者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准确表达了我们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
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已基本摆脱了贫穷、落后状况,实现了温饱,并正致力于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让全体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倡导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十分重视同非洲各国的互利合作,十分重视与非洲各国的交流互鉴。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有着源远流长、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现在,又都处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中非两大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有助于推动中非文化互鉴,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有助于 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是联结各民族人民的最重要的精神纽带,人文交流是国与国、民与民之间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建立互信的桥梁,是中非关系深化发展的不懈动力。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引领下,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成果丰硕,《北京行动计划》和《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人文领域各项举措得到全面落实,文化高层战略对话机制日益完善,“中非文化聚焦”等品牌活动效应逐渐扩大,地方、民间互动频繁,中非传统友谊不断加深,树立了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互为借鉴、美美与共的典范,有效促进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非传统友谊和务实合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我手头有一组数据可以提供直观的说明。北京峰会以来的近6年时间里,在中非双方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协作下,中非已成功举办5届“中非文化聚焦”系列文化活动、3届“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和2届“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安排文化高层互访共计43起;新签署36个双边政府间文化协定及执行计划;开展近70个共计1600余人的中非艺术团互访演出,涉及非洲近160国(次),参加了非洲国家举办的约30个艺术节;举办中非展览互访30多起;开展治国理政、造型艺术、大型庆典、手工艺、编舞、杂技等多个门类的中非人力资源培训合作20多项,互访人员共160余位。另外,中国还向非洲36国(次)提供总价值约720万元人民币的文化物资援助。这些文化活动为深化中非文化关系、增进彼此了解、发展传统友谊、促进友好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是中非近年文化交流合作取得成果的一个概览。回顾近年中非文化关系,我认为具有以下5个突出特点:
一、中非领导人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化交流工作
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永远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并明确指示我们,要“加强人文对话,扩大相互借鉴的文化交流”,“为中非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与此同时,非洲国家的领导人也多次亲自出席各类中非文化交流活动,并给予高度评价。
中非领导人的亲切关心、高度重视和鼓励有力推动了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平台建设更加完善、交流品牌初步形成
为推动中非文化关系的深入开展,在非洲各国政府和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协作下,中国文化部近年来以“宣传政治上的平等互信、协助经济上的合作共赢、落实文化上的交流互鉴”为指导思想,特别推出了包括“中非文化聚焦”“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文化政策圆桌会议”和“中非画家客座创作”等一系列有规模、有深度、有影响、可持续的交流合作品牌项目,并进一步完善中国驻非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共同构成中非相互学习对方文化精华、进行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运作机制,成为近年中非文化交流合作领域一道亮丽而独 特的风景线,深受中非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以“中非文化聚焦”活动为例,2010年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专门给我来函,对中方举办“非洲文化聚焦”活动予以高度评价,中国国内网民也将此活动评为年度十大文化热点事件。
三、更加注重思想上交流交融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基本特征,各民族文化和各种文明的精神内涵是蕴含其中的价值观,是各种观念。不同文明的对话、不同文化的交流,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交流最为可贵,也最为重要。近年来,中非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思想的沟通与对话,通过组织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文化官员圆桌会议”和“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等活动,积极开展中非间政府、民间机构、文化人士、文化企业等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互动,大大增进了中非各阶层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拉近了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观念深入人心。
2007年以来,中国文化部共派出8个部级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非17国(次),安排接待非洲国家35个部级政府文化代表团访华。中非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期间,双方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积极会晤,就加强中非文化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而此次中非文化部长论坛的举办,更将中非近年思想上的交流交融推向了高潮,必将进一步加强中非文化交往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四、更加突出文化上的交流互鉴
去年10月下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我们中国 文化工作者,“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不久前,中国一位负责文化工作的领导在出访非洲后撰文指出:“非洲是一块文化沃土、文化绿洲,是一座丰饶的文化艺术宝库。一个现代国家的现代人,该有这样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情怀。对人类的发祥地和今天依然守护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致以礼敬。”
近年来中国文化部正是以上述精神为指引,除在华和非洲分别举办“非洲文化聚焦”和“中国文化聚焦”活动外,还先后推出了“文化政策圆桌会议”“中非画家客座采风”和“非洲文博专家挂职调研”等多个文化交流与互鉴项目。目前,已有非洲41个国家的司局级文化官员、20个国家的画家和8个国家的文化专业人士分别应邀来华参加上述相关活动。通过中非文化官员、专家和艺术家们的互动交流,双方共同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提高文化艺术技能,取得了良好的互鉴效果。
此外,在演出交流方面,我们亦十分注重中非相互学习、借鉴。我们要求所有访非的中方艺术团学习当地音乐歌舞,并与非洲艺术家同台演出;在非洲国家政府文化代表团访华时,我们专门安排中方记者采访来访的非洲部长,请其介绍本国文化情况和管理经验。
2009年,我们协调《中国文化报》在全国举办了《我的非洲故事》征文比赛活动,共征集到500多篇稿件,分别在平面和网络媒体上登载。今年,作为“2012非洲文化聚焦”的重要项目,我们又专 门责成《中国文化报》的记者,对所有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进行采访,请他们介绍各自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使中国公众对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和人民有更多的了解。
今后,我们还准备在中国文化部专属的“文化传通网”上开设专栏,利用网络等新技术积极宣传和介绍非洲和非洲文化。
五、更加注重文化合作惠及非洲民生
我们在国内文化建设中,也把文化建设视为民生工程,德政工程,通过发展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与此同时,为使文化发展惠及非洲民众,我们加大了双方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我们邀请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文化产业代表团来华考察,与中方同行进行交流。我们专门组派青海掐丝手工艺人和广东制陶专家分赴贝宁、莱索托进行讲座培训,协助当地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使文化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事实证明,政府在致力于发展均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也应通过制定政策,搭建平台,提供环境,来促使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改善民生,使民众致富。我们愿与非洲朋友分享这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之际,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深刻变化。继承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全面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
中国和非洲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多彩的文化,为世 界文明进程均做出过重大贡献。当前,中非都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时期,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同的愿景和诉求。中非的历史和现状充分诠释了两大文明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广阔前景。
在此,我愿借此次中非文化部长论坛,重申中国愿同非洲各国一道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为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新途径、充实新内容、注入新活力。为此,我愿就新形势下中非文化关系发展提五点建议:
第一,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谋划和发展中非文化关系。双方应继续保持中非政府文化高层互访及磋商势头,加强战略对话,扩大共识,在国际文化事务上相互呼应和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利益。
第二,继往开来,深入开展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方拟在新的3年北京行动计划框架下,与非洲国家合作实施“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推动中非各100家文化机构开展长期对口合作,并以此为平台全面加大中非文化艺术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协助非洲国家发展文化事业。
第三,文化惠民,积极探索和开展中非文化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使双方丰富的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以惠及民生。
第四,加强互鉴,进一步扩大中非“文化聚焦”等品牌活动影响,不断完善互动机制,丰富活动内涵,提升合作水平。
第五,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大中非文化中心的互设力度,推动中 非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深入化和可持续发展。
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今年是中非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年份。下个月中非第五届部长会将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全面评估第四届部长会后续行动落实情况,并对下一阶段中非合作做出规划。此时此刻,我们可以自豪和满意地说,在北京峰会和第四届部长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三年来,中非人文领域的交流成果显著,相关后续行动得到有效落实,新的愿景正在我们眼前展开。
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论坛第四届部长会后续行动取得的积极成果,是中国和非洲50个成员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了中非双方在新形势下加强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和坚定决心。
非洲有句谚语:独行,可以走得快,结伴,才能走得远。我相信,在中非合作论坛的第二个10年,双方会以此次中非文化部长论坛的召开为重要契机,更加紧密团结、协力同心,进一步发挥文化在中非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为中非传统友谊谱写出更加华美的乐章。
最后,预祝首届中非文化部长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外交部长杨洁篪在首届“蓝厅论坛”上的讲话 篇二
近年来,全市小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第一要务,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了小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涌现了一批办学思想端正、学校特色明显、育人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的学校。但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为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小学发展规律,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决定召开小学校长论坛,为全市小学校长搭建一个交流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刚才,市实验小学等12位校长联系学校实际做了典型发言,总结了成功经验,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每位校长都是用心在谋划,用情在管理,用力在发展教育。希望与会同志共享论坛智慧,汲取好经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措施,确保论坛出成果。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立足小学教育长远发展,用战略思维规划学校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要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必须用战略思维规划学校发展。
(一)明确学校方向性发展目标。方向性发展目标,就是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年初,市教育局提出了义务教育规范、均衡、优质、特色发展“四个目标”,实现“办好每一所小学,育好每一个学生”,这也是对小学校长办学的总体要求。因此,各位校长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宗旨,科学制定学校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以及实现目标具体措施,理清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小学内涵和办学品位。
(二)制定学校标准化发展规划。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我市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一些学校已基本实现标准化。如,兰村小学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交流研讨会的参观点,接受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参观,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评价。今后,小学建设一定要向“标准化”迈进,都要找到与“标准”的差距,制定好“六个方面”发展规划:一是校舍、设施、图书、仪器等硬件建设规划,要达到省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二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化和人文化管理;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实现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四是学校文化发展规划,打造高品位文化学校;五是课程建设发展规划,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六是全面教育质量提高规划,实现小学教育持续发展。各项规划既要考虑长远目标,又要体现阶段要求;既要组织教育干部和专家进行论证,又要发动教师参与。学期末,各学校要完成学校发展规划的任务。
二、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用先进思想管理学校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一个好的办学思想。
当前,我市小学总体上树立了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城区部分小学班容量较大;农村一些小学规模较小,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一些学校存在着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问题,造成学生片面发展。特别是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还很突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重复训练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还较重。这些问题虽然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决不能轻视,必须下决心予以纠正。
一要加强养成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教育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从小事做起,对学生严格的规范训练,培养他们道德高尚、文明礼貌、仪表端庄、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质。
二要规范办学行为。要严格执行省普通中小学校管理规定。城区要严格控制教学班人数,农村小学要提高小班化教学效益。要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好课程。严格控制作息时间。适量布置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学生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学生不超过60分钟。
三要加强精细管理。坚持全员、全面、全过程管理,特别要加强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和考查等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建立教学监督组织,加强教学监控,实现“教有规、行有责、学有范”。
四要构建高效课堂。每位校长要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持之以恒抓好集体备课,提高“通案”编写质量;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学案导学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经常走进课堂,积极参与 “说课、讲课、评课”活动,研究高效课堂策略,提高40分钟效益。
五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每位校长和教师都要尊重儿童个性,促进全面发展,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要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建好德育展室、队科室和德育长廊,开展“两史一情”和“六爱塑魂”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等高尚情操。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上好“两课两操”,推广和普及“太极拳”“健身舞”,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在上好音乐、美术课的同时,学校要结合实际,组建合唱、舞蹈、器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小组,让一大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更加出类拔萃。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切实制订实施方案,确定教师及其职责,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验乃至创造。
六要建设文化校园。校园文化对树立学校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绿化、美化、净化和学生作品上墙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上墙”活动,大力开展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刊为标志的“五个一”活动以及“学生社团”建设,使学校文化成为规范师生道德行为的载体,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名片。
三、打造一流教师团队,用人格魅力发展学校
办好一所学校,说到底要靠教师。校长是教师的带头人,必须提升人格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凝聚合力。
一要成为研究型的教育家。要淡化官位意识,强化服务意识,率先垂范,带头任课、听课和评课,带头教学研究,以教学领导教学,争做一名业务精通的行家里手。
二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心中时时装有师生,处处想着师生,主动为师生排忧解难。
三要发扬民主。要严于律己,民主治校,经常走进师生,在评先评优、考核、职称评定、效益工资、提拔使用等方面,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现学校工作整体最优化。
最后,要求全市小学校长能以本次校长论坛为契机,把论坛的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争创办学特色的动力和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谱写我市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3.外交部长杨洁篪在首届“蓝厅论坛”上的讲话 篇三
今天是2012年11月1日,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我们实验中学教师论坛正式开坛了。
一位老师这样讲过:“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教师成长是首要的,教师的成长需要平台和阵地,需要督促和鼓励。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精心组织开展“实验中学教师论坛”。教师论坛将给全校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相互借鉴、参政议政的平台。
希望论坛的举办,能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乐观积极,无私奉献,真爱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而奋斗;能为老师们介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案例;能为老师们、领导们和知名学者提供一个对话平台,增进了解,交流经验。
【外交部长杨洁篪在首届“蓝厅论坛”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08-12
外交部翻译07-22
2023国考面试外交部热点09-12
国家公务员考试外交部面试09-19
中国外交名言名句06-10
中国外交发展史10-10
竞选学生会外交部演讲稿09-29
外交部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介绍11-30
《模拟外交官》读后感07-13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