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大学学习规划(精选6篇)
1.北大学生大学学习规划 篇一
北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梁家河》心得感悟
生动叙述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梁家河》一书出版了。读后引起了我深深思索。习近平说“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总书记的人格魅力。
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寻求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从个体行为的差异中,理解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许多理论家认为,要研究人格应首先对个体差异进行科学的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创造性地做出不同反应,及怎样做出这些反应。”(美.里赫曼,高峰强等译《人格理论》P3)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与15名北京知青来到了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插队落户。当时的延安,自然环境艰苦,物质匮乏,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他们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如何对待生活,成为考验知青的一道难题。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为个体“他坚信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个体对生活的基本态度所引导,他对改进大多数人的生活的兴趣也是如此。” “在阿德勒看来只有理解了个体的目标,才有可能理解其个性。”而习近平的目标是什么?他说“作为一个人们的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个永恒的目标,激励着习近平,使他战胜了政治和生活的苦难,勇敢的生活,顽强地生存。这就是阿德勒的个体目的论。“即目前的行为是受未来目标导引的。人们在生活中有一个目标——追求完美,这一目标有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它而奋斗。”
(美.里赫曼,高峰强等译《人格理论》P63)
爱民,以民为本,为民办实事就是习近平人格中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他要实现的完美目标。当他当过一回“逃兵”以后,习近平下决心在梁家河扎下根。“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他要做一个“北京娃,山里娃”。他从父辈的教诲中,知道了要想扎根山里,就要有一个团结观。团结乡亲,理解乡亲,多考虑别人。“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带风格之一”(《梁家河》P56)特别是他当上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以后,为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现状,做出来突出的贡献。“习近平了解群众,知道群众的想法,他的话题就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P82)梁家河多山,耕地面积少,他当上党支部书记,为了增加土地,提高粮食产量,决定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就是修坝拦下淤泥,在梁家河沟口形成一块新的土地。但是这件事,老辈人敢想不敢做;还有就是在修坝的地方有十二户人家的坟墓,被认为是风水宝地,不愿迁坟。习近平给他们讲科学规划,破除迷信观念,以情感人,大家感受到习近平一个外来户,却愿意给大家办事受苦。人们的疑虑打消了,很快修坝的事情就开始动工了。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坝修好了。“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使习近平当大队支部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富的财富。”(P96)在梁家河习近平做的另外一件轰动一时事就是给大家修沼气。梁家河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做饭烧火的材料太少,而砍伐树木烧火做饭,造成了水土流失。习近平知道了四川省农村用沼气做饭的报道后,决定在梁家河也要修沼气。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很难一下接受。习近平先到四川去调查研究,然后进行试验,在根据梁家河的实际状况,就地取材,减低成本。克服一个接一个的技术难题,终于在1974年7月中旬,建成了延川县,乃至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延川县做饭烧火的问题。习近平的行为,体现的是为了实现完美目标进行的一种社会创造性。它既体现对人的一种激励,暗含了对人类的的尊敬和关心。
习近平从小爱读书,立大志,知行合一,这使他能够成为农民信任的人,成为一位好领导的根本原因。也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的人格魅力。当年一起当知青的黑荫贵说:“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的人”。(P105)2013年3月习近平说:“我爱读书,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当年来延安时,习近平就带了两大箱子书籍。在繁重地劳动之后的夜晚,他就着煤油灯读书,常常早晨起来,脸都被熏黑了。因为“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P73)他读的书范围很广。“有古代的,现代的,由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P71)中国的有:《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林海雪原》《野火春风逗古城》《中国通史简编》;外国的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普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复活》《怎么办》列宾的油画《意外归来》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等。习近平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到的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P70)其实,习近平更多的在思考人生问题,在为治国积累治世之才。他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P40)习近平把读书与求知紧密联系,用来思考许多现实问题。他读了《当代英雄》后,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读了《怎么办》,也学着书中主人公拉赫美托夫,睡光板床、雨天淋雨、雪天搓雪、洗冷水澡。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做一个革命者。他在后来驳斥西方国家污蔑中国,说中国是魔鬼,是一个“墨菲斯托”。对此,他用自己的读书知识,指出西方人这样说中国,一是就连德国人也没有理解《浮士德》;一是“证明了偏见往往难以消除”。当然他特别欣赏莎士比亚的艺术才华……这一切,证明了习近平在阅读中思考成长,不断关心现实问题。即是修身,也是为平天下,为了远大目标积累才华。
亲民,不忘本,有情有义,伟大中见真情,体现了习近平人性美的人格魅力。“我是陕北汉子”“我就是一个农民”。他日理万机,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大事,但他绝不会忘记乡亲们。2015年2月习近平回来看望乡亲们,他记得迎儿、向前、春娃、迎春、成儿、随娃、张卫庞、石春阳……这些小时候的伙伴。给他们送来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无论在福建、在浙江、在上海、在北京,他心里永远惦记着乡亲们。他为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1994年吕侯生生病,习近平给他寄路费500元,请他去福州治病。回去的时候,习近平有给他买了机票,送了2000元路费。村民梁耀才妻子病重,习近平寄来1000元。他学会了陕北话,他最爱吃陕北的搅团和酸菜,他把婆姨带回来,介绍给大家。他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当时的知青王翠玉说:“在习近平的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是梁家河的村里娃。平凡中见伟大,苦难中立大志,身为领袖不忘百姓,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就是习近平身上最感人的人格魅力。
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就是在梁家河这个地方正心修身的。
他“逃离”北京的种种,来到梁家河,在知青专列上只有习近平一人在笑,一路颠簸,到达革命圣地的兴奋逐渐被失望掩埋。知青们打量着村民,村民也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也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对视。梁家河是一个“原始”的地方,但是习近平没有没甘于这种原始,他外出探访学习,带领村民们探索出沼气、淤地坝等有利于百姓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东西,为梁家河人民留下了永远的财富。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旁边的宣传画正是习近平的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工农学兵商,五类人代表全体中国人,要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力更生。那时候习近平真正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而不是知青,成立铁业社、代销点,打水井,为人民办实事,是他的心、初心!
正心而后修身,在梁家河的岁月里,习近平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来充实丰富自身。天黑之后的梁家河都已早早的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里还透出亮光,那微弱的亮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插队期间,习近平读了很多很多书籍,他读的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后来他能脱口而出的经典,都是知青期间看到的东西,是梁家河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
习近平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是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于此,获于此。”是陕北高原给了他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启承点,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都是在延安形成的。梁家河是整个延安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心系梁家河的每一个人,他一直要为百姓办实事,在年轻时就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坚持不懈,入团入党之路都是十分的艰辛,申请书一份一份的递上去,却因为父亲的原因总是被搁置,但是他不忘初心,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先后两次来到这个他曾经奋斗过,挥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身感受这个陕北小村庄的巨大变化,无疑是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
几多牵挂,几多深情,梁家河是习近平心中挥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感受他在梁家河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学习习近平那饱经风霜仍然坚守正道的精神,不断充实丰富自身,艰苦奋斗,更好地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斗。青年还需不断前行。
篇四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因为某些方向性的问题而陷入了混乱之中,各个地方的经济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倒退的倾向。可在陕北的一个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之中,它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景。一位下乡知青的到来,使这个小山村仍然能在全国混乱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的发展。而这位知青,就是我们亲爱的“***”。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们了解了习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也学习到了总书记身上真正伟大的地方。
热爱读书
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它能给我们力量,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可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能够真正热爱读书的却没有多少人。当年习总书记下乡插队,从北京到陕北随身带了两个皮箱,这皮箱中不是吃的,不是玩的,而是满满的两箱书啊。白天书籍与沉重的农活相伴,到了夜里,整个村子都是一片漆黑,只有总书记的房间透着一丝光亮,那是总书记在挑着夜灯看书,由于条件艰苦,灯很小,煤油的气息也很重,到了第二天起床时,吐出的痰也都变成了黑色。自己带的书看完了怎么办,只有四处找书。当看到党支部仅有的两本破烂不堪的杂志时,仿佛就像发展了新大陆一般,迫不及待的去探索它;当知道其他山村的知青有俄国的小说时,就算隔着三十里山路,也要立马去问他借到这本书。虽然借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的是看完就还,可后来却是书的主人再三催促才依依不舍的还了书。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总书记想尽一切办法看了他几乎所有能看到的书。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着自己对书籍热爱,是我们多少当代学生而望尘莫及的啊。
吃苦耐劳
以前的我,简单的认为习总书记的父亲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新中国领导人之一。那么他的儿子应该一生都是一帆风顺,并不会吃多少苦。但看了《梁家河》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习总书记中学毕业之后,由于父亲遭人陷害入狱,自己也被扣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一个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习总书记不得已去到了陕北下乡插队。下乡时习总书记也才十五六岁,根据当时村民的说法,第一次看到习总书记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白白的又瘦又高的书生。可当同行的知青都在抱怨陕北恶劣的环境时,他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看似弱不禁风的他却总是干活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脏活累活从不嫌弃,只管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去完成。当梁家河小山村建造第一口沼气池的时候,他从没嫌过脏,就算实践时粪便喷在他的脸上,也只记得要把这口沼气池打通。渐渐的村民心中的总书记也变成了能干活的一把“好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中生活了七年,这七年总书记所吃的苦似乎是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蜜罐”的人无法想象的。以前的我但凡有一点小困难,最先有的并不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却是满嘴的埋怨,埋怨这世间的不公,现在想来我真是太幼稚了。我的这些困难,这些苦和总书记相比根本什么都不是啊。而最让人钦佩的是,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从在梁家河养成后就再没有变过,始终如一。
心系群众
总书记的父亲一直教导他,人民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你不依靠人民那你还能依靠什么?当总书记走进梁家河这个小山村的时候,他就明确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彻彻底底的扎根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之中,总书记无不想着要造福百姓。心里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提高百姓的生活。打大坝,建沼气池,铺淤泥地来增加土壤肥力等等,这所有所有的都是总书记为了让梁家河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所做的努力。当总书记离开山村后,也从未忘记这的每一个百姓。当村民生了大病时,总书记就寄钱给他们让他们能尽快得到治疗并恢复健康。当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好伙伴“侯生”得了骨髓炎的时候,总书记立马把他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把他安排到最好的医院进行医治,尽管总书记整日有很多政事要处理,但到了晚上他都会到医院去陪侯生去度过这个艰难的日子。当他真正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他所心系的更是全国人民,每日也在为了造福全国百姓而奋斗。总书记那种心系群众的信念也从未改变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热爱读书,吃苦耐劳,心系群众。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的亲爱的习总书记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去改变它。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他才能成为人民真正爱戴的总书记。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更应该学习与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为社会,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五
《梁家河》一书讲述了总书记在1969年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三最”令我印象深刻,即总书记当知情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时间最长”。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然的放弃在北京的生活,到陕西梁家河去当知青。到最苦难的地方磨练了自己。同时也是到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习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字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农村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是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中,七年的宝贵实践经历中,让习近平知道了中国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至于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总书记能够以从容不迫的气度与非凡智慧,解决了很多过去想办却没有办的事,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读完这本书,视野,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仰与足够的担当,能够将国之重任抗在肩上,而不是一安逸苟且作为个人之所求。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践中去探索真理。检验真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更加觉得本书对我们学业工作有巨大的指导价值。首先,青年人要广泛读书,涉猎知识。书中曾经提过,在习近平前往延安时,只带了两件行李箱,而箱子里并不是从北京带来的好吃的,好用的,而全是书。并且习近平每次在干活时,睡觉前都不忘看书。而且一看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即使在如此境况下也保持强大的求知欲。通过深入的思考研究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打坝修田,一直为群众考虑,一直在与群众交流。读书与思考,培养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进而是在工作上肯吃苦,肯奉献。“他劳动非常下力气,和我们农村的壮劳动力一样的活,习近平在劳动的时候,干的比我们社员还要多。这样的人当干部,能让大家信服”。这是社员群众对总书记的评价,真挚朴实。“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大环境讲,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都不能在应奋斗的时候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好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我想同大家分享一句话,“年青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吾辈当自强,愿所有当代大学生都能将国之兴衰同个人命运精密相连,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而艰苦奋斗。篇六
拿起《梁家河》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和那些乡亲们的笑脸,那么自然,也那么舒心。耐着性子,一页页的细读,看到极致的时候,便好像是整个人都钻进了书里,坐在习近平身旁,听他讲他的那些梁家河岁月。我承认在我们的一生中,你和某些事情某些人,真的只有那一次机会,一起受苦,一起担当。
梁家河成就了习近平,习近平造福了梁家河,他们相互陪伴的时光足足有七年,我想习近平所说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真真实实的,是这里赋予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我看到了那个与乡亲们一起打坝造田,即使手被磨破到流血,也从不撒奸儿,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的习近平,也看到了他一次、两次、十次的去说服随娃当生产队长,只为了能让赵家河的人儿能提高粮食产量,生活越来越幸福,还看到他为推动梁家河的发展,而努力大办沼气。他的心里装着每一个人,对他们的感情深刻而又实在,这是一段值得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习近平确实是一个榜样,不管是时刻为人民着想的高度思想,还是在自我修身方面,他都是最好的实践者。在梁家河,他除了劳动、融入群众,就是到处的找书看,当整个梁家河早早的进入了梦乡,习近平的窑洞还透出一丝光亮。为了凑近那光亮,脸都被熏黑了,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没有人知道,这微弱的灯光给习近平带来了怎样的光明。他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大概当时人们都不太能理解习近平爱书的痴迷感,以至于还有学生笑习近平因为不放心,硬是专门走了30里路去取书。看到这些,我眼睛竟然湿润了,一个人到底可以有多坚定的意志才能在那样的环境里读书,且不受任何影响。支撑他走过泥泞、穿过荆棘的怕是他那担负重量的灵魂了,他的灵魂里有人民的寄托,也有福天下的抱负。我开始能理解他为什么深受全世界的人喜欢,我骄傲有这样的人物领导国家,一步步让国家愈加强大起来。不管多少年过去了,他留下的总是让人受益终生的东西。
承载了习近平七年生活的梁家河,是他努力成长的见证者,也是他造福乡亲们的实践地,他的理想信念观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生活观、团结观值得我们去借鉴,他的学习观、实践观、做人观更应该被我们深刻的印在心里。他被借去了青春的岁月,却也换来了一个更完美的自己,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岁月,才有今天中国如此繁荣的景象。习近平,一个终生应被提及的名字。
篇七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的纲领,是一个民族前行的灯塔,是一个团体聚力协作的准则,是万千学子锐意进取的动力。新时期下,针对广大青少年学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总体时代要求,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梁家河,黄土高原上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隐于一条狭长的沟道里,曾几何时还不为众人所知;梁家河,是知青地,更是习总书记的青春地;梁家河,是孕育习总书记青年梦想的地方,成就了当下伟大的中国梦。作为习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无论他在任何地方任职还是担任国家领袖,始终心系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忘梁家河对他的恩情,梁家河的故事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间,扎根老区,立足人民所需,带领村民们搞发展谋幸福。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珍贵的梁家河精神: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这是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知青们所创造的精神,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这些精神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行动指南,成为青年学子学习工作的拼搏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总的来说,梁家河精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塑造知识品格,坚定党性信仰,强化责任担当。
塑造知识品格
知识青年是那个时代上山下乡的标志。实际、农村和城市的思想碰撞,传播知识和文化,彼此之间有了更多交集。
习近平喜爱读书,致力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储备自身的知识积累。古今中外,先贤著作,他涉猎极广,尤其钟情于各种马列经典著作,为日后更好地成为国家领导者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意义,他还努力啃《资本论》,光笔记就记了18本有余。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因此,他大力号召青年领导干部“好读书,读好书,善好书”。多次呼吁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列经典著作,追溯中外历史渊源。这些都是他对广大青少年在阅读和学习方面的经验之谈以及自身的深刻理解。
当初,青年习近平拿着装满书籍的大箱子来到梁家河插队,给梁家河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时至今日,梁家河的村民一提到习总书记时,依旧称习总书记当年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后生,在梁家河村父老乡亲的记忆中,他从来书不离手,每次干完农活和高强度劳动后都会看见他一个人安静地读书。
良好知识品格一经养成,受益终生。他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求知若渴,博闻强识,最终将一箱箱的书卷化为胸中无尽的知识财富。他喜欢与当地的文学青年交流学术问题,谈论文学,谈论民生,谈论理想,谈论国家。话题广泛,饱含激情与渴望。
大学生应塑造其良好的知识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在思想上烙下知识的印记,在理想中加入知识的信条,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中游历书山,泛舟学海,勇攀高峰。
坚定党性信仰习近平是当时最年轻的知青,去的是最难去的地方,也是插队最久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留下了七年最珍贵的时光。七年来,知青的艰难困苦奠定了习近平承担责任的坚实基础。
习近平到延川县的梁家河去排队。经历了四次困苦关:跳蚤关、饮食观、劳动关和习俗关。艰难困苦对青年时的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思想和精神境界没有升华,党性信仰不够坚定,日后难免听见怨言。当其他同志从零开始的时候,习近平从负数开始。
在梁家河,习近平是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为了帮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绞尽脑汁”提出了很多想法;为了真正意义上解决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他想尽一切办法,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当他接受了很多锻炼和磨砺后,向他所信仰的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时,却并没有顺利地被接收。后来,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组织终于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梁家河农民党员梁玉明说,“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他表现良好,踏实务实,能团结群众团结干部。”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读书求知、完成升华,践行党性信仰,提升自身境界。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他亲自率领梁家河群众改变了面貌。冬季,他与群众共同建设农田,平整土地,从公社把煤拉到村里,解决了群众做饭、取暖的问题。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坚定党性信仰对其而言至关重要、必不可少。薄一波说过,如果把生活比作杠杆,信念就像它的支点。有了这个恰当的支点,它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权势的人。面对社会中物质财富的诱惑,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往往会深陷泥沼;坚定党性信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坚定的信念,武装了思想,才能在真理路上披荆斩棘,直抵彼岸。
强化责任担当
习近平说:“当我离开梁家河时,我有一种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来,习近平同志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群众融在一起,铡草、挑粪、放羊修地,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改变贫困山区、传播知识文化的责任驱使着他。他不仅十分投入地将个人融进梁家河,而且始终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那时起,他告诉自己自己的肩上扛的是整个村的发展使命。从报纸上,他看到了四川办沼气的报告。得知沼气的好处后,他请假前往绵阳地区调查沼气池的建设技术。当时,延安还没有通过火车。他要坐两天的公共汽车去西安,然后乘火车去四川。回到村子里,习近平告诉成员们甲烷的好处;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沼气是什么样的。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个新事物。他决定建造第一个沼气池,为社会服务。他亲自建造,在陕西,1974年8月梁家河建好了第一个沼气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时代周恩来总理如是说。而今不少大学生在“象牙塔”中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没有担当精神,没有责任意识;这些精神的缺乏不容忽视,补足精神之钙,强化责任担当,不忘时代使命才能勇立潮头,绽放青春。
梁家河的七年是意义非凡的七年,是习近平触摸乡土农村的七年;是他读书养志、志存高远的七年。他始终坚持如一,热爱读书养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知识青年的楷模,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梁家河精神是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知青岁月是鲜活灵动的,是感人肺腑的,更是引人深思的。梁家河精神需要怀揣信仰传播,需要落实实践传播,需要一代代青年继承传播,更需要在新时期下结合新思想传播。梁家河正如一位伟大的母亲般哺育着那个时代的青年,孕育出好知青好故事,而梁家河精神作为丰沛的源泉将滋养万千学子,作为明亮的灯塔将照亮有志青年前行的道路。
篇八
受到极大的触动,深切感受到习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和励志奋斗的使命。
近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了《梁家河》,梁家河,这个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山沟里的小山村,就是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地方,从1969年开始,他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峥嵘岁月。197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缝纫社、建磨坊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当年在梁家河,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习近平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那个年代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习近平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的青春岁月,使习近平经受了磨砺,锻铸了筋骨和灵魂。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不经风吹雨打的洗礼,就看不到最美丽的风景。总书记曾深情地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青年时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最容易迷失的时期,陕北七年,习近平从那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一路走来,面对恶劣的环境,他也曾有过迷茫,但心中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朴素理想,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仍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心中所向,跋涉前行,沉淀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最终谱写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华章,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但不要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虽然艰难困苦,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群众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从此,梁家河不再只是生命中一段曾经的过往,更是他为民谋福祉的初心萌芽,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这段经历是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个大学问,是忠诚、是担当,是不忘初心,是求真苦干,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想要在尘嚣烦躁、物欲横流的冗繁时代坚守本心,不迷失自我,就要时刻牢记心中的梁家河,矢志不渝传承好党的奋斗精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总书记的理论精髓都来源于他在实践中对真理的求索。《梁家河》的小故事中,蕴藏着无限的大学问,我们每个人都要向梁家河学习,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岗位上建功当代,筑梦未来!
篇九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阅读《梁家河》这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阅读《梁家河》这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15岁的习近平,孤身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火车要开动的时候,车上车下的人都都哭了,唯独我在笑。”习主席在这样苦闷的日子里还能笑,需要具有忍人所不能忍,受人之不能受的气度和博大心胸。当时,“他父亲遭到批判关押,母亲下被流放,姐姐去了内蒙古……‘生存还是毁灭?’”我读到此时眼里也浸满了泪水,可他在“笑”中蕴藏着伟大。习主席面对众叛亲离的困境都能从容坦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总是埋怨上天不公,抱怨时运不济……
“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习近平常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不满16岁的他,来到那被群山阻隔、多风少雨的荒僻之地——梁家河。他不畏艰难,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池等一件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难事他都办成了。在《团结关》这篇文章中,“习近平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他面对困难还能一心为民,大公无私,正如陈子昂的诗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只有他这样的圣人,才能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一心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做群众的领路人。
“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梁家河的七年,是总书记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历练了艰苦奋斗的决心,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能梅花扑鼻香。”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在苦难中《修身》,卓尔不群。《修身》一文中有这一段话“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习主席常常看书至深夜,有时脸都被熏黑了,连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我被他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佩。他常对自己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阅读“砖头一样厚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等广泛的阅读,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正因为在苦难中勤奋好学,不畏困难低头的毅力,总书记当领导讲话时,常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充满自信,使观众越听越越爱听,越听想听。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在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也是很重要的。
反观现在的青年,条件好、日子顺,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窗明几净,屋内空调风扇应有尽有,可他们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不去读书;现在的官员,家家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时间被各种应酬占据,又有几个能静下心来读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像习主席那样,见缝插针地读书,我国的人文素养和年人均阅读量会大大提升,社会也更加文明!
从古到今,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拥有顽强的毅力。司马迁著作《史记》时,遭受了腐刑,仍然发愤继续撰写《史记》,最终完成了这部光辉著作。他的成功,最终还是靠坚持。在生活中,我们面临困难,不像他们把困难当垫脚石,而是当成放弃的借口。《梁家河》精神和习主席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陕北七年正是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起点。
苦难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但在这所学校里可以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请相信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篇十
时至今日,总书记一直记着当年去梁家河插队时的日子,记挂着梁家河的老乡,在1993年、2015年他曾两次回去看望梁家河的乡亲们,包括曾经的“伙伴”,曾经住过的地方,用过的东西,他都能一一认出来、指出来,即使身为国家领导人,他也永远忘不了沉淀在这里的那一份感情。
那时的生活和现在是完全不能比的,那时的梁家河,贫困,落后,可当时的总书记也在这七年的知青岁月里,得到了成长。他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干活也从来不偷懒,这无疑告诉我们年轻人,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事。
总书记告诉我们,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去插队时,装了一皮箱书;村里有书的地方,他就想方设法去借,与朋友交换着看,不管在任何地方,都要读书。对我们来说,更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的条件要比那时更便利,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更何况,读书是获取新知识,修身养性的过程,总书记也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总书记在梁家河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至今仍在造福着梁家河人,总书记在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就一直想打造一所水坠坝,老几辈人不敢想的事情,他想了,并且还干成了。包括修沼气池、去四川学习等等,在总书记身上我们看到了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并且为实现目标不断的努力;我们有时候不是不敢想,而是不敢做,只会提出空想而不会去努力、去实践,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乡亲们来说,即使已经40多年没见总书记,但是他还是和当年一样,他亲切地叫着他们的小名,用当地话和他们交谈,丝毫没有隔阂,总书记虽然离开梁家河,但他的心一直和乡亲们在一起。乡亲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帮助;他们给他写信,他都会回,即使身在高位。也许是真正融入过他们,但也和他本身的品质分不开。“苟富贵,勿相忘”,他做到了这一点,他也实现了当年的承诺,梁家河富起来了!
这些年来,梁家河发展迅速,不止是梁家河,还有许多的农村,他们通上了公路,盖上了新楼房,生病有合疗,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粮囤满了,装不下了,刘瑞莲就把粮食装进化肥袋子垒在空窑里。”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为了未来。这是《梁家河》教给我们的。
2.北大学生大学学习规划 篇二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中间态”,学习规划
一、何谓“中间态”
“中间态”学生群是指在学习上原本有追求有计划, 但因在实践过程中自我监控的有效性水平低, 以至于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常常被外界忽视, 从而信心不足, 学习兴趣逐渐
淡漠, 学习目标变得不太明确的学生群。对此概念的具体阐述已在该课题第一篇文章《基于独立学院大学生“中间态”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中详细列出, 在此就不再重复解释。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建立独立学院“中间态”学生正确的学习规划模式。
二、独立学院“中间态”学生的学习规划现状及学习规划的意义
根据两次的问卷调查和多次访问, 了解到当前独立学院“中间态”学生几乎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 其学习规划现状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比较实用和功利, 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目标比较明确, 但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努力程度有待提高;学习态度都比较端正, 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也不够高;学习成果上, 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所收获, 而学习上收获的比较少。独立学院“中间态”学生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一个群体。他们是一支待挖掘的稳定居中的潜力股, 他们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用科学的学习规划来增补独立学院“中间态”学生发展的不足, 不仅能促成独立学院教育长效发展, 而且对我国社会发展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形成独立学院“中间态”现象的原因
(一) 不当的家庭教育
由于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父母工作相对稳定, 收入也略高, 因此父母容易表现出安于现状, 享受安乐的生活态度, 从而忽视对孩子进行长远的规划意识的培养, 以致于孩子从小养成贪图享乐, 偏安现状, 不主动争取的性格。因计划生育政策约束,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 加之家庭生活条件普遍优越, 父母过分宠爱, 从而使孩子形成了坐享其成, 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心理承受能力差, 经不起挫折。再加上社会急速发展、急功近利的浮躁作风逐渐抬头, 家人未能正确把握, 跟风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培训, 或者拿社会不良竞争规则教育孩子, 忽视对孩子兴趣和情感的关注, 从而导致孩子性格上的自卑、孤僻和极端等。
(二) 落后的学校教育
自入学以来, 学校的启蒙教育都只侧重真、善、美一方, 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呵护, 很大程度上脱离社会现实, 学生一旦处于逆境, 很难经受得住挫折打击。传统价值观并不都是正确的, 它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勤能补拙”“沉默是金”“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些价值观的教育也得分场合分情况, 若以此为奋斗准则和人生信仰, 在接触社会实际时, 很容易出现信仰信仰崩盘和迷失方向的现象。学校不注重自身特色教育模式的探讨, 一味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 一视同仁的、教条式填鸭式教育, 最终出现“什么都学, 什么都没学到”的虚假繁荣景象, 使得学生对教育失去信心, 对自己努力学习也不抱希望。据调查, 很多独立学院入学教育不到位, 只讲学校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条例, 职业生涯规划课也只做选择, 学科性质归属不明, 师资无法保证, 课时有限, 教育也只停留纸面, 无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做出明确的学习规划, 从而导致学习上茫然散漫。
四、如何建立独立学院“中间态”学生的学习规划模式
(一) 家长积极引导
有句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一个良好的学习规划模式少不了家长对孩子从小的培养, 家长对孩子在日后学习规划上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注重性格培养。家长应当以身作则, 在生活中向孩子灌输一种力求上进、永不放弃的积极奋斗意识, 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勇于拼搏的性格;第二,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应从长远出发, 摒弃急功近利思想, 不拿社会不良竞争规则教育孩子, 不要过份宠溺, 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培养其毅力和斗志;第三, 多关注情感交流。家长应在保证适当物质满足同时, 还应多关注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认真观察子女的兴趣爱好, 积极引导, 经常予以鼓励和情感上的支持。
(二) 学校创新教育
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学校对孩子学习规划的建立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但是学校对孩子正确的学习规划的建立, 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学校应重视该问题, 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一, 改变童话式启蒙教育, 结合社会实际, 适度扬弃传统价值观的传达, 从而消除信仰丢失的隐患;第二, 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主要是先帮助学生找到兴趣、享受性学习。对此学校应及时调整自身教学管理模式, 不跟风不搞形式主义、做好入学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和兴趣, 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优势和劣势, 选择自身的兴趣点和优势方向, 享受性学习;其次, 学校要开创环境认知教育, 使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学校可通过职业探索,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国家宏观政策、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应用领域、专业发展水平、专业发展机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条件,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环境存在的机会,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最后, 对应学习目标, 严格要求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保证落实到学年学习计划、学期学习计划、月学习计划及日常学习计划等细节上。第三, 学校要硬件软件两手抓, 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硬件教育上, 强化各专业实用能力的教育, 改进授课方式, 多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 确保学生完全掌握专业机能。改进教师考核制度, 端正教师教学态度, 坚决杜绝以教育学生为幌子而只顾埋头搞自己的学术研究的现象。软件教育上, 结合学生的性格和能力, 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公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研究学习能力、团队管理能力。
(三) 恰当的自我激励
除了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管理和培养外, 作为学生自身也应当严格要求自己, 为建立良好的学习规划模式, 学生可进行恰当的自我激励。恰当的自我激励, 第一, 要求正确管理自身情绪, 发展良好的人脉关系。学生可常认真记录自身的情绪变化情况, 控制好情绪, 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 多交良师益友, 改变封闭自我的学习生活模式;第二, 留心细节, 注重执行能力的培养。时刻锻炼自己的耐心和细心, 从小处着手, 避免眼高手低, 尝试不断给自己设置一些小任务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准时完成, 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第三, 加强团队协作, 增强责任感和坚韧力。积极参加有益的团体活动, 形成团体协作精神, 树立责任意识、端正做事态度, 敢于正视困难和挫折, 不轻言放弃。
一个人的积极发展与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相关, 而“中间态”学生的学习规划更是离不开优秀性格的培养和个性化的教育, 而适当的自我反省和激励则是发展的关键。“中间态”作为一种特殊且重要的群体存在, 他的发展变化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赖李明, 胡志强, 陈润凤:《地方高校农科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9 (1) :49—51
[2]向楠:《学习只为考试找工作》[N].中国青年报, 2010.
[3]黄超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
[4]朱辉荣:《重庆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验班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7
3.北大城市规划考研真题2013 篇三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都市区
2、城市化过程曲线
3、精明增长
4、城市专业化指数
5、竞租曲线
6、城市基础设施
7、弹性商务网络
8、中心商务强度指数
9、生态文明
10、外部经济“内部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2、简述邻里单位理论与居住区规划
3、简述城市生命线系统规划
4、简述城市职能分类考虑的三个要素
5、城市交通调查与城市交通规划
三、分析题(第一第二题必答,每题20分;第三第四题任选一题作答,每题10分,全部作答无效)
1、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哪些因素制约了城镇化进程?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2、建国以来我国居住(住宅)空间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哪些?现阶段应如何调整和优化居住(住宅)空间结构?
3、城市更新的类型与模式。
4.北大学习心得 篇四
“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经理人高级研修班”
工作二十多年了,此次有幸到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经理人高级培训班学习,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时间虽不长,但让我受益匪浅。教授对培养教练型领导人、如何用人及加强团队建设等精彩的讲解,提高了个人的理论水平,对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找到了一些新的思路,应该说几天的培训不是简单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企业的成功,必须有一个卓越的领导人,其次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团队,那么,一个优秀的团队应如何建设呢?我认为:
首先,团队建设的前提是尊重,不懂得尊重人,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个尊重不是来自谁都不相信的“人人生而平等”,而是来自于坚信“只要是个人,就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就有可用之处”。这个尊重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出来、感觉得到的,比如说:你对人的守时、守信、虚心听取意见等。最大、最可贵、最有效地的尊重是信任!这体现为对团队成员的合理授权和委任。其次是沟通,把情况了解上来,把影响施加下去。好的沟通就像一个灵敏有效的神经系统,又像是机件运行的润滑剂。沟通的手段多种多样,自己比较喜欢用的有:倾听,认真的听取员工与你讲的任何事情,了解员工的内心世界,然后坦诚坦诚交流,目的只有一个:拉近距离,融洽气氛,了解情况,施加影响。还有比较喜欢用的就是娱乐,尤其是打打牌、吃吃饭,这二项活
动最能体现人的性格,想藏都藏不住。性格无所谓优劣好坏,最重要的是
因人而异,善加利用。通过合理的组合,减少冲突,增强合力。
其次是以人为本,关心服务于团队成员,这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尽可能的把自己是领导、有权发号施令的念头压下去,把监督、控制等字眼压下去。更多地想的是对这个团体的责任,目的是要把工作做好。工作最终要靠整个团队,而不是某个人来完成。要立足于服务,给团队成员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换句话说,组织者的任务是把台子搭好,让团队成员把戏唱好。不要担心会被抢了风头,一则,戏唱的再好,到上司那里汇报的还是你;二则,即便是团队成员最终超越了你,你真诚地帮过他,他自然也会帮你,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不要吝啬在上司面前肯定团队成员的成绩,更不要邀功于己,诿过于人,这是非常忌讳的。要让团队成员放手工作,“错了,我来负责任,对了,成绩是你们的”这句话,不但要说,更要做。这里讲的服务,既是工作上的,也是生活
上的,都很重要,都要尽可能细致、周到。服务做好了,管理基本上也就到家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服务不等于迁就,是有原则的,也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还有,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少误解、委屈,也会很“吃亏”,没办法,谁让你是头呢,如果你想把工作做好,这些你都得认喽,吃这些小“亏”占“工作做好”这个大“便宜”。等成绩出来的时候,那些误解、委屈也就没了,你收获的将是员工得不到的及相互信任的朋友。
还有就是用人,也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上。实际上,作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和工作内容,这是和尊重、沟通和服务连在一起 的。充分的识别出每一个员工的性格、能力,合理地使用员工基本上就是个水到渠成的问题。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要注意实际情况,因人就势;一是要注意尽可能多地、合理地授权,管得越少越好。
再就是激励。激励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物质的,但物质奖励虽然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慎用、少用。因为,好事往往会变成坏事,尤其对于目前一些员工来讲,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增加攀比、猜忌等矛盾,破坏气氛。而且,如果老是要靠物质刺激来激励的话,就说明组织、薪酬体系有问题。激励更多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最有效的就是对人真诚的尊重和信任、对成绩及时有效的肯定。如果你能真正重视团队成员的意见并给予适当的授权,完成任务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失败时给予真诚的帮助和鼓励,比许诺奖他多少多少钱产生的激励作用要来的强烈和持久的多。“士为知己者死”,虽然没必要那么夸张,但作用不可低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获得认可,及时、公开的表扬就显得很重要了,那代表着认知、肯定和认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前面讲的这些种种,要达到一个结果,那就是:产
生合力,形成统一的声音、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以便达成目标,最终目的是要把工作做好。这是基本准则,也是衡量团队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
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做为基层管理干部,必须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整体协作意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创造一个集体观念强,协作意识高的团队,那么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的
各种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就能够带领团队突破突破目前客户资源较少这一瓶颈,使各项业务迅速扩张。
感受北大领略风采心灵升华
九月,带着秋的内敛、蕴着秋的端庄;九月,携着秋的成熟、含着秋的向往,在九月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xxxx与北京大学xx学院联合举办的“xxxxxx培训班”。十天的学习,聆听了八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的的专题讲座,感想颇多、收获满满;十天的生活,感受了北大兼容并包,虚
怀若谷,和而不同,民主多元的文化氛围;十天,不仅学到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是转变观念的一次全新体验。
一、感受北大
北大地处北京西北郊海淀园林区,北依圆明园,西临颐和园,漫步在北大校园,树木成荫,景色优雅别致,秋天的银杏和随风飘舞而下的片片树叶,其景色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百年纪念讲堂、光华楼、图书馆等新建筑,气势宏大而又透着现代气息,未名湖、博雅塔、石舫、枫岛、翻尾石鱼都刻画出一幅清新、淡雅、恬静、古朴的园林美图。北大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碑,每一条路,都暗含着历史的沧桑,都凝结着文化的久远。北大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校园景致,更在于它的人文精神,百年沧桑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厚重的文化,强大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铸就了一批又一批中
华
民族引以为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北大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又渗透西方文化的影响,孕育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文化。
二、感悟大师
如果把积累知识当成一种快乐的话,那么端坐在北大的课堂上聆听专家教诲,感悟大师风采绝对是一种享受。这次培训内容有时事政治、宏观经济、营销战略、科学决策、国学智慧、创新管理等,大师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向我们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传送经验,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心灵的洗礼、能力的提升。
“孙子兵法与市场营销战略”中运用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帮助我们理解“上兵伐谋”的战略决策是知胜之道的关键;“博弈论与科学决策”,让我们学到了面对纵向选择和横向选择时,如何选择为
最优;“国学智慧与领导韬略”,让我们领略了国学的深邃,同时更让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人生真谛的论述。每一堂课,老师都为之精心准备、有的放矢、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感谢老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
三、工作启示
此次北大之行,对我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有了很大的启发。一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生活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促成终身发展。学习既要学理论知识、又要学专业知识,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在实践中学习。二是面对本职工作,要对工作有热心,对事业有忠心,只有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总结新的工作经验教训,才能使工作开拓创新。三是牢记领导的嘱托,勤于思考,乐于奉献,勇于拼搏,才能
创造新的工作局面。
北大之行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将成为我生命旅程一个永恒而又美丽的回忆,也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
北大学习心得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我和滨州市质监系统的50多个同学走进了北大校园、走进了北大的课堂。记得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时常做梦又重回考场或课堂。今天有幸来到中国最高学府研修学习,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也实现了我多年来的梦想。
开学第一节课是在计算中心222n教室,授课老师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许莉娅教授,授课内容是《领导干部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也许是深有感受,我听得很认真,许教授讲到幸福指数,试问我们作为国家公务员,幸福指数是多少?压力的一般来源有两个:外部压力源和内部压力源。其实,压力主要来自于自身,活得不真实,把自己包裹起
来,像刺猬一样太爱面子,过多的精力用于维护面子。这堂课给我印象很深,不只是许教授的音容笑貌,还有那句名言:我是谁?
接下来张辛教授主讲《道·礼与和谐》,张教授口若悬河,措辞讲究,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核心话题是:人为何物,如何做人?人为什么活着?张延教授的《公共管理与博弈论》给我们留下了“大猪小猪”的口头禅,课堂上掌声和笑声不断,但真正积淀在心头是:在工作中你摆正自己的位置了吗?马骏教授讲解《国际安全新形势解析》,马教授首先就学院们最关心的中国南海、台湾、朝鲜、美国等新形势做了分析,措辞严谨,一环扣一环,为我们讲述中国崛起面临的压力和解决办法,使我们对国际新形势有了更明朗清晰的认识,真正做到“国事家事,事事关心”。杨立华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思维敏锐,虽年龄不大,但有大师风范。周孝正教授自我
评价是:能言善辩、心地善良、没心没肺,自我调侃中透着智慧,课上周教授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深刻剖析了中国当前的冲突与和谐。最后一节课是周旺生教授为我们讲解《目前中国法治的基本态势》,周教授深刻睿智,沉稳幽默,以生动精彩的案例,深入简出的法理,对中国法治的现状和思考娓娓道来,也体现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彰显了“中国立法学之父”的风范。周教授给我们留了一道思考题: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下课了,我们徜徉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感受着北大特有的“一塔湖图”,内心无比慷慨激扬。作为来自质监系统的一名干部,我深感责任之重,“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天大的责任谁来担?吾等唯有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短短的五天北大之行,是我们深悟了为人的哲学智慧,做人和做事。暂别了,北大!我还会回来的!
北大学习心得体会
自接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的入学录取通知后,心情非常激动。为此,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按时参加了研修班的课程学习,大力吸取现代医院管理的知识与营养,积极参加课堂内外交流与沟通,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等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参加了两次研修班的学习,对我感受最深的是:学习的互动性和安全的启发性,我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学习,将抓好这次难得的学习机遇,争取在个人管理和能力水平上再上新台阶。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来说,抓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时刻遵循“敬业、热忱、主动、忠诚”,力争把细节做得更完美,并在责任感的驱使下,积极挖掘自我潜能,更加勇敢、坚韧和执著,从而充满激情地勤奋工作。
通过这两期授课,更加了解北大教
授知识的渊博,同时弥补了自己原来管理知识的不足,在学习中搭上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让“术业”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8月21号医疗纠纷的课程,北大学院孙东东教授讲的医疗纠纷,由原来的病房系统的纠纷逐渐转换到门急诊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门急诊的管理,充实门急诊的医疗救治队伍的能力,让具备有经验的上级医师担当门急诊大夫。
有一位律师的父亲因眼睛不适到门诊就诊,他的症状是一种很常见的角膜炎,实际上用点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再加上保持眼卫生,估算几天就能好。然而,一所三
级甲等医院的门诊大夫是一位刚刚毕业两年的年轻大夫,简单的查看了一下,就给患者用了含有激素的眼药水,结果第二天眼疼痛加重感染扩散,再采取措施已无能为力,眼睛感染后造成眼球摘除,最后家属把医院送上了法庭,该医院败诉。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
中警示我们:一定要加强提高门诊大夫的业务水平;改变对门诊大夫要以老带病的改变;对门诊医师药理的管理要求严格;加强门诊医师会诊制度的管理;合理用药、合理检查。
回来后对我院门急诊系统严格管理,制定了:
1、门急诊的服务流程;
2、会诊制度的落实;
3、专家门诊的管理;
4、门诊开诊的管理;
5、诊断证明的正规填写;
6、医技科室医疗质量的落实,包括各科有医疗质量管理处理,每月质控;
7、奖罚制度的严格执行等。通过一系的制度落实,短期内有了一定改观现已初具成效,是否有效有待给予今后长期的评论。
由于emba课程设置直接针对不同管理人员的需要,在一些理念和思维方式上,使我学到举一反三的工作方法,能实际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每位老师都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理念,特别是一些实例和一些寓言故事,都对我影响很大、很深,还有的老师对学员给予
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特别是我们班主任陈老师在我回来后还提醒我过生日,让我非常感动。遇到了这样的学习机会,对于每一位emba学员来说,这不但是一个学习的大家庭,同时搭建了一个与社会交流的平台,利用了这个平台,加深了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沟通联系,合作与互相学习,对事业发展有了较大帮助。
北京大学学习心得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环境中。生活完全公式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曾在北大任教的林语堂如是说。对笔者而言,这次北大学习之旅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一两本书、一两节课所带来的感悟,它让我跳出了陈旧的思维模式,固化的生活方式以及静态的人际交往圈子,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说是“洗
心革面”亦不为过。
培训课程紧凑而有序,丰富又不失精炼。从高睿可教授讲授的“团队沟通与心理疏导”,李刚教授的“人岗匹配与组织效能提升”到李安教授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五位教授倾囊相授,践行了韩愈所谓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乃一次思想和精神的盛宴,笔者受益匪浅。
精彩的课程不胜枚举。例如北京大学高睿可教授讲解的“团队沟通与心理疏导”,从“自我沟通心法”到“共识达成心法”,由己及人、层层递进地传授了沟通之要领,在当今工作压力如泰山压顶的社会里,如何调节自我情绪,释放压力,保持健康的体魄,从而带领团队取得胜利,是职场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其非凡的意义不言自明;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刚博士,用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对“创新性管理”与“模仿性管理”作了精辟入里的分析,让笔者懂得了在银行业务同质化的情况下应反思过去,走出误
区,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从而抛弃传统的、简单的线性思维,转向全面系统的思考,并依靠知识的营运能力创新竞争优势;再如清华大学周世俭教授通过量化分析,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形势,从宏观的视野批判了我国的经济与贸易政策,提出了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真可谓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再次踏入校门,岁月已走过了孔圣人之真言:“十有五,而志于学”的青春年华、“三十而立”的拼搏历程,来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悟道之境。诚然,岁月是把杀猪刀,但唯一不能抹杀的是笔者心中那份求知的欲望,以及不断悟道、证道的人生追求。
5.2012北大学习报告 篇五
全国中学名师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学习报告
2012年10月4日到10月8日,我们一行6人在鞠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北京大学2012年全国中学名师高级研修班(第三期)的学习。研修班由北京大学招生办主办,北大青鸟教育集团承办。北京大学举办此研修班的用意在于为一流大学与中学之间的教育搭建广阔的沟通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北大的优质资源,协助提高中学教师的整体素养,促进中学培养出更适合一流大学学习的优秀人才。这次培训采用课堂授课,通识教学与分科教学结合,授课教师均为北大的资深教授,学员需签到考核,结束后颁发北大培训证书。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名数学、化学和历史教师参加高级研修。下面将有关通识课的学习情况介绍如下:
2012年10月5日上午8点半,第三期研修班的开班典礼如期举行。首先是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关海庭教授介绍了北大的基本情况,提到北大有三大有利条件:1.北大有丰厚的文化底蕴;2.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3.拥有最好的生源。同时存在两个问题:1.缺少世界一流的、有影响的科研成果;2.培养出的拔尖人才(有影响的科学家)比较少。他说到大学和中学的联系相当重要,培养的拔尖人才和高中阶段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开设研修班的意义所在。他对中学教师提了三点希望:1.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2.注意发展动力的培养;3.注意思维方式的培养。
休息片刻后,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关海庭教授做了《高校人才培养 1
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专题报告。报告主题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走一条中间道路,坚持走渐进改革的方针。报告谈了八个问题,下面列举几点。
首先是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人才?”
国外学者观点:1.过早地选择专业,不利于培养兴趣;2.应试教育延伸到大学,影响创造性;3.缺乏个性化指导,影响批判性思维;
4.过早地兴奋,青年阶段缺少后劲;5.整体缺乏内部和外部自由的氛围。
国内学者观点:1.核心观点是过分强调专业教育;2.市场经济的冲击;3.教育的具体环节的缺失。
接着他提到大学理念的融合,以及理念衍生出的教育模式。大学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才,文化的传承创新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标准,其核心问题是专业教育问题。他以北大为例,谈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哪些问题,拔尖人才的培养要具备的几个条件(选择性、基础性、指导性、专业性、自由性),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他从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个方面谈到北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涉及基本理念和元培培养模式)、总体思路和十大举措,最后谈到下一步的设想。
下午2点到5点,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做了《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中学人文通识教育》专题报告。陈教授的报告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1、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
2、新形势下的生源质量要求。
3、自主招生政策的现状。
3、高中教学应对自主招生的策略。
陈教授指出,目前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的本科教学正在进行一场革命,改革的重点是逐渐淡化专业教育,侧重同时教育,更加重视厚实基础和知识结构的架构,目的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他还介绍了北京大学目前招生录取的特点,即多元招生、多元考试、多元培养、大赛点招、保送、自主面试笔试等。他指出,目前一流大学在招生时真正看重的是学生的能力。
作为北大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还重点介绍了与会老师们特别关心的北大自主招生试题的命制原则、面试题目的设计、面试的组织形式、面试的具体程序,并且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中学如何培养学生应对自主招生面试考试的能力。
最后,他语重心长的告诫大家中学要有目的的研究高校,研究高校的教学改革、招生政策,要积极介入高校的有关活动,准确及时的把握有关动态。
通过聆听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是培养领袖人才,即培养人才金字塔的顶尖部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才能适应一流大学的这些变革呢?其实对照北大人才培养的核心不难看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明白,这是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反过来,有了批判性思维,能够进一步强化思考的独立性。对于领袖人才来说,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比听话出活的执行力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个宽容活跃的环境,鼓励学生挑战老师的权威和观点,老师和学生应该在一个同等的平台上研究探讨问题。
其次,应当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这是领袖人才必备的素质。在全球化的时代,领袖人才必须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解读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技术的问题都比较好办,真正难以解决的是文化、思想和宗教问题,这些才是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具备综合开阔的视野。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涉猎多学科知识,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砥砺、相互启发,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三,应当奠定扎实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越扎实,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才会越高,越能成才。在教学中,应该教育学生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厚实,越是尖子生越应重视基础。真正把“低重心”教学落到实处。
第四,学会选择。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选择机会的空间增加。但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时间、精力等也是有限的。人们需要做的是从众多的机会中选择一个能使自己收益最大的机会。这种能力同样需要学习和培养。
第五,应当掌握思维方法。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在一个知识更新速率不断加快的时代,仅仅交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交
给他们思维方法。教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如何开展思考和开展研究,启发学生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研究习惯。
第六、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一个人只有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为即将从事的事业倾注全部的心力。人类文明史上的所有伟大创造,都是来源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老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匪夷所思,培养他们的直觉、猜想和洞察力。无论学生提出怎样古怪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老师都用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第七,应当学会沟通和交流。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某项工作,必须依靠团体的协作。学校应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多种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6.北大学生大学学习规划 篇六
WBS, 即工作分解结构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是项目管理中的一种模块化的设计、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它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体系。它是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分组, 归纳和定义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 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当面对复杂问题时, 人们总是倾向于先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子问题, 然后积小胜为大胜, 最终取得圆满成功。WBS既是一种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 也是一种实际操作的技术, 同时也是指应用这种技术后得到的通过相应图表表示出来的结构。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正如一个项目运行的全过程一样, 必须经过专业选择--设计阶段, 专业导引--计划阶段, 专业教育--执行阶段, 专业调整--控制阶段到专业就业--收尾阶段, 完成专业人才的初步培养过程。这一过程中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教”的维度, 学校和老师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 配备了充分的教学资源, 按学期、按模块开展教学工作;二是“学”的维度, 学生遵循专业培养的规章制度, 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专业学习任务。
应用WBS技术, 可以帮助大学生按项目运行的全过程来清晰认识专业培养目标, 科学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滋养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自觉培养职业敏感性、理性设计职业生涯, 为整个大学生活描绘出一张“导向图”, 锁定每一个目标和里程碑, 主动、清醒、科学的完成四年大学学习生活任务, 为辉煌人生打下最坚实的基础。WBS的工作原则和大学生活的根本目标异曲同工, 应用WBS技术进行大学生活的自我规划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2 会计专业大学生活的WBS分析
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 会计专业职业发展空间很大, 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应用WBS技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 首先要确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和任务, 然后把总目标逐步分解成可操作的单元, 引导学生脚踏实地, 扎实稳妥的完成每一个阶段, 实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目标。
2.1 应用WBS方法, 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义会计专业四年中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明确每一个学习阶段的目标和自己的职责。
会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等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会计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处理较复杂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熟悉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这是学习目标和任务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
2.2 应用WBS方法, 帮助大学生清晰了解各项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进行目标分解, 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案, 估算学习成本、科学分配时间。
大一, 角色转变和适应期。首先要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心理过渡, 确定会计专业的学习目标;其次要开始了解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 明确会计职业的发展前途、职业素质, 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主要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等, 要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掌握现代职业者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要多参加学校活动, 开阔视野, 扩大交流, 通过参加社团组织、公益活动等锻炼自己的能力。课余可以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知识来丰富自己。
大二到大三, 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期。任务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培养会计专业必须的各种技能。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财务管理概论、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这是将来就业的基础功, 必须努力学习、扎实掌握。有些学生可能要考取与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还要参加各种实践教学活动, 如会计模拟实验等以提高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
大四, 专业提升与就业准备期。除了进一步的专业学习以外, 重点是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应该检验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 总结学习成绩和技能培养情况, 决策是进一步深造还是直接就业。工作申请时, 一要积极参加招聘活动, 检验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想准备, 二要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 尽可能地做出充分准备。毕业论文撰写中, 要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考过程, 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同时要重视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 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 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应用WBS方法, 帮助大学生认识四年大学生活的项目干系人, 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
项目干系人又称为项目相关利益者, 是指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会受到项目执行或完成情况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项目干系人包括专业教师, 辅导员, 管理部门干部, 同学, 同乡, 父母, 朋友, 实习单位工作同伴等, 他们为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父母, 朋友) , 教育帮助等 (教师, 辅导员) , 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项目干系人的力量可以是正向的, 积极推动大学生进步, 也可以是负面的, 阻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识别干系人、有效利用项目干系人的教育资源, 是保障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就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3 地图化、可视化会计专业学生大学生活的WBS
【北大学生大学学习规划】推荐阅读:
北大学生励志演讲07-29
北大座谈会大学生感想07-04
北大的学风和学习环境07-09
北大简介06-28
北大就业07-14
北大红楼有感08-01
清华北大励志游08-06
北大自主招生面试08-20
北大英语系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