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一
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左右》教学设计教案 文彬
教学内容:左 右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课件笔 橡皮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计算机演示印证)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我在教学中,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认识左右比认识上下、前后要困难一些,有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将左右颠倒。对此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本课我把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如要发言时你要举那只手,生活中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
2.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安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当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对“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上摆放着几种学具,学生在说这些学具位置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3.教学活动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例如,最后一个环节,判断小朋友上下楼梯都是靠哪边走的?让生示范懂得都是靠右边走,因为存在着相对性,结果都是靠右走的。我又不忘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就要养成右侧通行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到的数学要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总之,所有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拟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但也有让我不满意之处:教完本课觉得还有以下的不足,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个别“学困生”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留给他们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但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没有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通过作业反馈,还发现少数学生对于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另外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
2.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二
一、解读新教材———教学内容对比与变化
1. 新旧教材教学内容及课时对照表
从上表中, 我们发现在一年级新旧教材里共同的内容有: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 (一) 、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认数 (二) 、加法。但部分单元的名称有所更改, 《认数 (一) 》改为《认识10以内的数》, 《认数 (二) 》改为《认识10-20各数》, 《加法和减法》改为《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认识物体》改为《认识图形》, 不难看出新教材的单元名称更为具体、指向性更强。
2.减少
通过比较, 旧教材共用了60课时, 新教材共用了57课时, 比旧教材少了整整3课时。除了几个单元练习课时的细微增减变化外,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最大的变化就是删去《统计》和《认识钟表》两个单元。
教材将原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相关内容移至二年级, 与《时、分、秒的认识》合并教学。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统计》教学单元, 本册中《统计》内容与《分一分》单元进行整合, 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分类, 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为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打好基础。
3. 增加
细细翻阅苏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 在共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中, 新教材在完成旧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还在练习中增加了“思考题”和“你知道吗”。
“思考题”原来从三年级开始安排, 本次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增设了思考题, 一年级上册共安排了12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侧重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数学事实, 体会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作为数学文化一部分的“你知道吗”栏目也从一年级开始编排。本册新教材共安排了2则“你知道吗”, 侧重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 增进对数学的亲切感, 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的意识和习惯。这将有利于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初步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历史背景, 欣赏数学的美;也有利于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或实际应用, 进一步拓宽视野, 体会数学的价值。
4. 调整
在新教材中, 例题的教学普遍增加了收集信息以及提出、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新教材努力呈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潜能, 较为充分地感受不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获得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例, 新旧教材对比如下:
这是新教材第一次呈现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只是让学生看图列式, 而没有给过明确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 新教材在要求学生解决问题之前, 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 并且在整理时注重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区别对待, 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填出得数。学生所经历的提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计算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经之路。完整地经历这一过程,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无疑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像这样, 用图画、图文结合、对话、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比比皆是, 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从开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达到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进而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体会新理念———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是数学活动最为本质的内核。修订后的新教材, 无论是新授例题还是课后练习, 都十分注重基本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不断积累和逐步提升, 让学生在获得数学显性知识的同时, 能够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 我们所关注的与小学数学知识及其形成过程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下面的三类: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在“抽象、推理、模型”这三大思想下, 新教材关注的具体的方法有:分类、集合、数形结合、对应、符号意识、归纳、演绎、转化和化归、类比、简化、方程与函数、随机等。虽然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不都处于同一逻辑层面, 但是, 它们应该是小学生需要感悟, 也是能够有所感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主体, 是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应该关注的重点。
1. 通过“抽象”产生数学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 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质之一。数学中的数、运算、概念、公式、定理等等无一不是抽象的产物。
在《认识1-5》一课, 以最简单的数字1为例: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从具体情境中, 先将一个人去掉其中的具体的质的内容, 用一颗算珠表示, 仅剩下“量”的外衣, 再抽象出数量“一”, 最后用数字“1”把它表示出来。
新旧教材对比中, 我们清晰地看到新增的场景集合图, 更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到表象, 最后抽象成数字的过程, 不仅如此, 茄子的追问“1还可以表示什么”又将1具体化, 进而向一般事物推广。
通过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 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是一个已由前人经抽象概括而成的数学知识, 而且还能体会到形成这个知识的数学抽象方法。
2. 通过“推理”发展数学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单元《比一比》在教学了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 如比较长短 (高矮) 时要把物体一端对齐;比较物体轻重时, 可以借助简易天平进行判断。与此同时, 新教材中增加的几道习题, 不仅需要正确运用基本的比较方法, 而且还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采用一些灵活的比较策略。
第3题可以让学生试着看图判断, 引出通过“数方格边的个数”比较长短的方法。第5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或者可以用实物演示, 引导学生从水面高度和杯子的粗细这两个角度综合思考。思考题蕴含了丰富的推理过程, 可以引导学生一次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幅图, 说说每幅图是比较哪两种水果的轻重, 比较的结果如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两幅图所表达的信息, 说清楚推理过程:因为1个菠萝比1个梨重, 一个梨又比1个桃重, 所以菠萝最重, 桃最轻。
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力的发展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能力的形成既不是学生懂了, 也不是学生会了, 而是学生悟出了道理、规律或方法。
3. 通过“模型”应用数学
模型思想的建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面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 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 建立算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然后求出结果, 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在《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 加法这个关系模型的构建是如何从实际情境中抽象成3+2=5的呢?新教材所增加的“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这个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 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场景图所呈现的信息, 使学生认识到:原来3人和又来的2人合起来, 一共是5人;接着指出: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可以用加法算式3+2=5来表示。这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符号运算的过程, 正是加法模型初步建立的过程。
尽管小学阶段的解决实际问题不具有足够的原始性和复杂性, 但它们显然蕴含了一些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 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材还注意结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思维方法的多样性。《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结合加减法的教学, 呈现用简单图形表示的算式, 让学生根据算式中图形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推算出不同图形所表示的数, 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初步感受符号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这道例题所表现的, 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单一出现的, 各种思想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往往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 以密不可分的形式出现。像这样的习题教材中比比皆是。
与数学知识相比,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永恒性和普遍的实用性, 它更是学生形成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3.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三
一、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 “教育部审定2012”,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只比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70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145000,整整多了一倍还多,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 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审定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就不会再有疑问了,而会想,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 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这样做,并没有削弱什么,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变成了五个,“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做了很好的铺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巧妙地设问,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尤其是第3题,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对应的练习九中,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与6无关,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 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总之,细读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感到内容的调整是比较大的。使用过审定教材的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修订,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一做”、练习题与对应内容的匹配程度提高了,层次更加分明,学生更易于学了,教师也更易于教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
4.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案 篇四
--秦艳宇
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认识左右,并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课件展示:猜一猜
两只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猜一身体器官
师:同学们谁猜出来了?猜出来的请举手。
1、这个谜语好玩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
2、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3、所有同学请举起左手,左手这边就是左边,再举起右手,右手这边就是右边。
4、揭示课题: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右》。请学生大声朗读课题。并找出“左”字和“右”字不一样的地方。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师: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这双灵巧的手,(学生看手)
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既然大家对自己的左右手认识这么清楚,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反应速度。
师出口令:左手或右手。
3、找身体上的左右
(1)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许多器官也可以象“手”一样分为左和右。请小朋友们自己在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2)师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 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 帮忙,来辨别左右。
4、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来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你们做机器人,我做遥控器。我发出指令,比一比哪个机器人做得又快又准。机器人准备好了吗?
伸出左手摆一摆,伸出右手摆一摆。
跺跺你的左脚1、2、3,跺跺你的右脚1、2、3。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三、运用左右
1、指名问:你知道你的邻居是哪些同学吗?你能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吗?(课件练习1)
2、该走哪边?(课件练习2)
3、进大门后,右边那栋楼是我家。(课件练习3)
4、上楼后左拐是我家。(课件练习4)三.总结梳理
师:你能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用“左”或“右”说一句话吗?学生自由的说。
休息的时间到了,请三大组的同学起立,挥挥你们的右手向来听课的老师说声“老师再见!”
四、【板书设计】
位置:左右
两只小手分左右
5.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设计 篇五
人教版本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明确以“谁”为标准,“谁”的左右。
【学习重点】
建立左右的标准,能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学习难点】
1、明确左右的标准;
2、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设计特色】
通过学生个体先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并解答老师提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的左右是谁就不一样?”整理出判断左右时必须明确是“谁”的左右,以谁为标准去判断。
【学习过程】
环节
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
一、游戏引入。
1、老师口令,生做动作:
(1)、伸出你的左手,甩甩你的右手。
(2)、指指你的右眼,捂住你的左耳。
(3)、用你的右手捏捏你的左耳朵……
2、小结:在刚才的游戏里多次出现了两个字,什么字?(左右)同学们,你能猜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什么?
3、板书:左右
根据老师的指令作出相应的举动,游戏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入手,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独立探究
独立学习任务:
每个人观察一下自己的左边、右边分别是谁?
每个人都要认真地观察。
先认清自己的左右分别是谁,为发现判断左右的标准的学习做好准备。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任务:
1、以同桌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左右两边的人是谁。
2、想一想:自己的左右两边的人为什么和同桌的不同。
先把独立学习的.结果在小组内汇集,接受组内其他同学的评价,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然后通过观察、思考与交流,得出判断左右时,知道是“谁”的左右很重要。
把大家观察与思考的结果在组内汇集,得出判断之前必须知道是谁的左右。
建构模型
把握好“谁”的左右,也就是以谁为标准去判断左右。
应用拓展
左右的相对性。
1、疑问:刚才在游戏时,同样是举右手,为什么老师举的右手和你们的不同?(方向)
2、追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追问2:怎样才能和你们的右手在一个方向呢?
4、小结:当方向相反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上的情况,把我们的方向调到一样的时候,就可以使我们的手的方向一样。
6.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
一、活动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左右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左右吗?哪是左,哪是右?
1.学生:左右手;左右眼;我写字的手是右手.……
2.引入课题:你们说的真好,说明你们对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左右.
教师板书:左右
(二)在游戏中初步认识左右
教师: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1.游戏(师说生做)
(1)请举起你的左手,右手……
(2)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做?(指名做:举左手、右手、左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
(3)快请你们看一看挨着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教师提问:不知你们看出没有,这个同学怎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呢?
二、活动二:动手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左右)
(一)情境引入
今天,一些同学要去看电影,他们准备带上一些水果,我们快看看他们都带了哪些水果,并把水果摆整齐.(小组拿出水果图片)
(二)老师说,小组合作摆.
1.中间摆一个梨,梨的左边摆一个苹果,梨的右边摆一个草莓,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1
2.桃子摆在从左数的第二个.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2
(2)观察这五个水果的左右的位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3.把糖摆在梨的左边(体验不同的摆法)
(1)出示图片:水果图片3
(2)出示图片:水果图片4
(3)出示图片:水果图片5
4.讨论:为什么这三种摆法都对?
(三)练习
1.教师:观察你座位的左边都有谁?右边都有谁?
2.自由活动
还有一块饼干,请你们把饼干摆个位置,摆好后说一说饼干的位置在哪.
三、活动三: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一)出示图片:找朋友
1.教师:我们帮同学们整理好水果,准备出发了,可是一检查还少小明没有来,于是
就派小刚去请,但小刚却忘记小明家是几号房间了,只知道是在一上楼的左边,我们快帮助小刚找一找吧!
2.集体反馈
3.拍一拍、想一想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左右,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2)拍手游戏
小组两人相对,用自己的右手拍对方同学的右手,用自己的左手拍对方同学的左手.
(3)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4.做一做,动动脑
(1)教师:认识左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出示图片:练习3
(3)小结:由于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
下楼时,都要向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按次序走.
(4)出示图片:练习4
四、课堂教学总结
7.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七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的活动,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等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依托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具的摆设,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某样学具的位置以及学具间位置相互关系的描述。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游戏形式进行巩固,既生动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后练习设计成一个交通故事情景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又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片段一:自身左右的体验
手是学生最熟悉的,从认识手开始感知左、右无疑是最轻松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并由此自然过渡到从身体其他部位,如眼睛、耳朵等来学习认识左右,同时根据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差这种心理特点,适时设计体验游戏。
师:每人都有两只手,它们是对好兄弟,你是怎么分辨它们的?
教师让学生尽情地说,如:通常写字的手叫右手,压本子的手是左手;右手通常做……
师: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亲兄弟吗?
学生畅所欲言,甚至有学生说出了“左鼻翼、右鼻翼”“男左女右”这样的课堂笑点。
教师组织游戏,再次体验自身的左右。
师:下面我们来活动活动自己的双手。老师扮演遥控器喊口令,你们扮演机器人做动作。
(学生十分高兴)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
随着教师口令节奏的变化,学生们有的手忙脚乱,有的应对自如,教室里欢声笑起。
片段二:左右的相对性
在空间概念上左右是相对的,从儿童智力发展规律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相对性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采用以下设计:
1.感知相对性,辨析理解。
老师请一位同学面对面站着与老师握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伸出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在?老师伸出的又是哪只手?
老师提出疑问:怎么我们两人伸出的右手位置会不一样呢?能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伸出的都是右手呢?
小组展开讨论,组织语言,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他们的左边和右边刚好相反。
2.爬楼梯,体验相对性。
师:谁愿意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间过道当楼梯,一队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另一队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该怎样走才更有秩序呢?
(学生观察时老师提醒:上下楼梯的同学分别靠哪边行走?)
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上下楼梯是靠哪边行走的吗?
生:右边!
师:他们是靠谁的右边行走的?
生:靠自己的右边。
案例评析:
新课程理念要求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提倡数学教学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亲历的现实生活,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中能够虚拟的、思考的、操作的学习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取材”,给课堂学习增加“营养”,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
《认识左右》就是实践上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课例,它虽不十全十美,但却让学生在精心设置的生活情境里,品尝了一道意犹未尽、别有风味的“数学大餐”。
一、活动的数学课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口感”
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它的公式概念、性质定律带给学生的是“硬邦邦”的刻板严肃的感觉,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犹如是一杯“白开水”,学生还有多少品尝的欲望?我们只有从中添加多种调料,才会诱发学生的食欲。
《认识左右》这节课中创设的各种数学情境,添加的舞蹈韵律操、音乐游戏、交通安全等活动,就像不同风味的“调料”,让学生满怀兴致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津津乐“动”、津津乐“学”。学生在浓香的“调料”的吸引下愉快地、意犹未尽地“吃”进了数学知识,润物于无形之中,再不见丝毫“填鸭式”教学的无奈。
二、综合的数学课可以增加学生的“营养”。
在学科数学知识中添加各种“调料”,如果仅仅得到的是表面的多彩、形式的热闹,那只能使数学成为一锅不伦不类泛着油星的“杂菜汤”,而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滋润学生的心灵。我们应注意各种“调料”与主体内容之间的比例搭配,使之最优结合,产生最佳效果,成为促进学生吸收成长的“高汤”。
《认识左右》这节课中,在保证“正餐”——即认识左右,辨析左右的相对性,应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些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配置了一些其他“养料”,如交通知识的渗透、思想教育的孕伏、动手能力的培养、舞蹈韵律的熏陶,等等,它们不但帮助学生对主要“营养”汲取得更自然、更顺利、更有效,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提升,让学生在系列丰富的活动中唤醒、感受、发展数学知识、生活常识以及艺术素养。这样的宴席,虽不能说是“满汉全席”,但也够得上丰盛了吧。
三、开放的数学课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品味”
数学学习应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数学的美。但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权威去迫使学生学习。我们应该多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具有实用性的数学课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磁化学生,让他们愿意亲近数学、研究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
《认识左右》这节课的设计就在于通过这种活动,综合、开放的数学课的持续进行,来逐渐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品味”,使学生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数学、会用综合的心态整合数学、会用严谨的理念实践数学。至此,学生才算是真正透过生活“学会”了数学。
8.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9.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九
年 级 一
教 师 钟、斯、潘
20 8月
第 一 学期小学 数学 第 一 册教学计划
一、班
级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现在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都受过系统的幼儿教育,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
教
材
分
析
本册教材包括这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 课标 第一 网
一、关于“数与代数”的学习内容的编写和安排
(一)对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安排
1、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第二单元:比较.会比较并用数学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通过多种具体活动的比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比”的方法,并学会有条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3、第七单元: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以上几单元都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呈现学习内容,让孩子们结合生活情境认识数的意义.
(二)关于“加减法”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下面问题.
1、把解决问题和学习“加减法”结合起来.数的分解与合成不再是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化”的过程与学生认识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
2、加法和减法的安排有分有合.
如:加减混合安排的课例: “小猫吃鱼”“猜数游戏”“看电影”“有几只企鹅”“分苹果”“搭积木”等.
在我们看来,加减混合安排的意图,便于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让孩子们在实际学习中不断体会,从而运用.有时,同一个情境可以提出加减两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关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鼓励算法策略的多样化.在传统教学中,“算法单一”“答案唯一”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而目前提倡的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一题多解,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但不存在适合所有学生的最优算法. 新课 标第 一 网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培养学生主动地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从“操场上”开始提出“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此后,教材至少有5处提出同样的问题和要求.可以说会提出问题比会理解问题更重要.
二、关于“空间与图形”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第五单元: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三、怎样把握“分类”的教学要求
(一)经历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
1、在日常生活的分类活动中,体会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活动的结果与分类标准有关.
2、在“整理房间”时,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3、在“整理书包”时,由学生自主选择标准,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分类就是把同类的物体划分在一起.这是学生理解数概念的基数含义的基础,可以为以后学习看图数数,学习加,减法含义做些准备,还渗透着集合思想.教学时只让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同类的物品用线圈起来,不给学生讲集合这一术语.
四、有关实践活动的要求
在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经历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主观性知识);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作用.
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索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过自己努力或与同伴合作,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采用“告诉”的方式.
当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所获得的经验,而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得到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根据实际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
当学生对他人(包括教科书,教师)的思路,方法有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证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应当首先对遵循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
教
学
目
标
第一单元 数一数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第二单元 比一比
1.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 初步感知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 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1. 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五单元 分类
1. 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 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
4. 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5.通过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
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 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10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
写11-20各数。
3. 使学生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1.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 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分四大块进行复习整理,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查漏补缺,使
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
教
学
措
施 1. 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4. 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5.后进生辅导做法、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6.优生的培养做法、措施:
(1)召开优生会议,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五、教学进度表
周 次 起 讫
日 期 单元及
总课时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安排 备 注
(备课教师)
第一周 8.28--9.3 第一单元(1课时) 数一数 1
斯旦红
第二周 9.4--9.10 第二单元(3课时) 比一比
1-5的认识 3
2 斯旦红
第三周 9.11--9.17 第三单元(13课时) 1-5的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3
1 (中秋放假)
第四周 9.18 --9.24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机动 4
1
斯旦红
第五周 9.25--10.1 第四单元(3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认识物体和图形 2
3 潘玟丽
第六周 10.2 --10.8 机动
1
(国庆放假)
第七周 10.9 --10.15 第五单元(3课时) 分类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3
2 潘玟丽
第八周 10.16 --10.22 第六单元(29课时)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
潘玟丽
第九周 10.23--10.29 机动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1
4
第十周 10.30--11.5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机动 3
2
第十一周 11.6--11.12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5
第十二周 11.13--11.19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
第十三周 11.20--11.26 整理与复习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机动 2
1
2
第十四周 11.27--12.3 第七单元(5课时)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
2 钟玲丽
第十五周 12.4--12.10 第八单元(3课时) 认识钟表
9加几 3
2 钟玲丽
第十六周 12.11--12.17 第九单元(15课时) 9加几
8、7、6加几 2
3
第十七周 12.18--12.24 8、7、6加几
5、4、3、2加几 2
3
第十八周 12.25--12.31 整理与复习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总复习 2
1
2 钟玲丽
第十九周 1.1--1.7 第十单元 总复习5 钟玲丽
第二十周 1.8--1.14 总复习
10.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篇十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中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等于、大于、小于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写5以内各数,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注意书写工整。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掌握各数的组成。
3.认识符号大于、小于、等于的含义,知道用词语来描述数的大小。
4.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数,和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1.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十一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2.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十二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13.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教学设计 篇十三
高要市小湘镇大白小学陈卓葵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并且,每节中内容丰富,比如“8、7、6加几”中含有18道加法题。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前两节例题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只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比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等;在“8、7、6加几”部分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表明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像“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学习在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凑十法”本身也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教材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他的方法。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看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并且注意变换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如开始讲9加几时的例2,渗透集合思想;练习十七第2题,练习十九第1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二十一第4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表。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比如“9加几”中的例3与“8、7、6加几”中的例4均是“用数学”的内容。教材中“用数学”的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第六单元编排的“用数学”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用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重要作用。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计算是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我们应该由此起步,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计算意识。教学中,首先要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动会场景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把9加几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的探索活动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其次,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点,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同时,由于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所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多次认识的机会。比如用“凑十法”算9加几的内容,先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活动揭示凑10的过程,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不用实物,说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再不出声想出计算步骤,算出得数。揭示──操作──说──想的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同时避免了死记硬背。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不仅可以实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计算意识。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根据《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按《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做8~10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是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注意,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计算方法,能够计算正确;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计算迅速。从单项练习达到计算正确、迅速,逐步达到混合练习也能计算正确、迅速;从练习视算,逐步到练习听算,使学生不仅看着两个数相加能很快说出得数,而且听到两个数相加也能很快说出得数。
加强练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实际,尽量选择效果好的练习形式。练习目的明确、省时间,每个学生都会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便于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又感兴趣的方式,都属于好的练习方式。例如,把式题编制成练习卡片,供学生做抽卡游戏,既可以经常进行练习,学生又有兴趣;让学生举数字卡片,和教师一起完成找“朋友”练习,既可以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口算的情况。又如开火车、接力赛、对口令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2)练习要讲实效。比较容易的题少练些,比较难的题要多练,练习有针对性。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9+2、9+3、8+3等可以少练些,8+9、8+6、7+6等就要多练些。教学中要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熟练的式题,就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避免盲目多练,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20以内进位加法比10以内加法的数目大,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并达到计算熟练,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些关爱和帮助。要注意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多给他们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尽快达到教学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4.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四
1、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代数学世界。
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3、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于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他们有着儿童散漫、好动的天性,有着极强的可塑性。这些孩子大部分家境都非常富裕,家里都很宠爱,养成了他们的任性、自私、娇气,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他们学前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这册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但整体水平一般,两极分化较明显,有个别的孩子连一些简单加减法都不会的。甚至个别学生连数字也不能正确书写。一周观察下来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静结合,多表扬鼓励,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护、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期教学的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安排9个小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数与代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认识钟表、比较。
2、空间与图形:认识物体、位置与顺序。
3、统计与概率:小统计和分类。
4、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有找一找、说一说;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说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整理自己的房间,向同伴说说是怎样整理的;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怎样分类,并与同伴说一说;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班中每个小组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等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0~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5、能说出个位和十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7、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8、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9、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4、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通过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5、在小统计的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5、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四、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学生刚刚入学,对一切都很陌生,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如游戏,故事,比赛等,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3、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话说完整;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上等。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5、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1)、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
(2)、积极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利用情境培养学习数学的愿望。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习榜样,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二)一、情况分析:
今年教学一(7)班和一(8)班,每个班级都是60几名学生。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
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三)一、教材分析:
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教材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15.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五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由此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低年级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反思,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反思检查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习惯培养的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是幼儿园里直接过来的,对一些学习习惯、课堂纪律一概没有概念。刚开始一个月,我有些大意了,忽视了这一点,后来我发现他们上课坐姿不正确,想怎样坐就怎样坐,老师讲课他们在下面随便插话,书写不干净等题目,学习习惯养不好,再加上家庭、智力等差异,学生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周我展开一次评选遵守纪律小明星活动,对表现好的学生,我就给他在雏鹰争章上贴上一个小笑脸,并表扬他。你们看他做的多好,你们有无信息超过他?这样就让做的不好的同学有了意识,对有进步的也给予嘉奖,渐渐课堂纪律有了很大改善。对书写题目,在每次作业完成后,我在本子上通过画笑脸、小星星、贴小花、贴优等不同方式嘉奖,每个学生都尽可能是自己的作业干净、漂亮,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更好进行学习。
二、能力的培养反思
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很简单,关键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也做了一些努力,对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能与同伴交换,发现并能提出题目发展学生的利意图识,感遭到同一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构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时尽可能利用生活中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把握,我又让学生做了立体圆形的手抄报,非常漂亮,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立体圆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对落后生辅导的反思
对落后生,我在教学中留意下降难度,放缓坡度,答应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学习,重视他们的学习进程,在教学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爱好,进步他们的自信心。
四、对考试成绩的反思
考试不只是看学生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根据。而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根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把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顺次进行讲授,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应用知识。
16.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 篇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领会左右的意义。
2、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3、能在实际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教学重难点:
领会左右的意义,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数学课堂。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左、右。
1、认识右
师:现在请你伸出右手,能说一说,你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指名生答)
2、认识左
师:下面请伸出你的左手,说一说你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指名生答)师:同学们,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在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呢。就像左耳朵、右耳朵,左眼、右眼,还有左腿、右腿(师边说边摸)。
3、摸左右游戏
师: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老师先找一位同学给大家示范一下,学生再做游戏。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自身的左和右来理解左和右的位置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理解左边、右边
1、最左和最右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左手这边是左边,右手这边是右边。快来看一看课件出示P66的文具
师:你知道这些学具中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吗?
2、从左数、从右数
下面你能根据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告诉我,从左数橡皮是第()个,从右数橡皮是第()个。(学生先独立数再集体订正)
怎么样,只要你认真、细心,小朋友们都是最棒的。
3、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下面老师要提的这个问题可是有难度的,请看,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有一位同学说了,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你们同意吗?乐乐有不同意见,听听乐乐怎么说吧。
乐乐的方法很好,你们会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最左和最右;从左数、从右数;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这样有梯度的讲解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左右位置关系。)
三、闯关练习
本来今天老师想请孙悟空来我们的课堂上做客,可是他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
指山下,来不了了,你们看他多可怜呀。如来佛祖说了,如果谁能连闯他四关,他就可以放了孙悟空。怎么样想不想帮帮它?太棒了,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救孙悟空,走,进入第一关:
第一关:帮小机灵狗找家 第二关:数一数有几辆车 第三关:动手摆一摆 第四关:做一做、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精彩激烈的闯关练习,既巩固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操。)
四、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 左右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学反思08-1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学设计09-2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10-22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10-19
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房间》教学反思10-28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7-29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教学反思10-0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1-06
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学设计10-07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趣的拼搭》教学设计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