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2024-08-07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共8篇)

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篇一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

联系

学 生

指导教师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 要

随着人类的诞生就产生了传播的活动,从此,社会越进步,传播的行为就越频繁、越多样,传播成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到现代,传播无处不在,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传播。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仅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人必须具备内向沟通的特性,才能进行人际沟通。但是,这绝不是说,只有语言作载体,才能进行人际体沟通,也不是说,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是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具有沟通双方的双重角色、反馈容易而及时、传者与受者双方易于相互理解等特点。

关键词: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 二者区别及联系

目 录

摘 要................................................2

1、什么是人际沟通.....................................4 1.1人际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4 1.2人际沟通的重要性..................................4 1.3人际沟通的灵活性.................................5

2、什么是大众传播.....................................5

3、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主要有.....................6

4、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联系.......................7 参考文献.............................................9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交往方式。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仅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随着人类的诞生就产生了传播的活动,从此,社会越进步,传播的行为就越频繁、越多样,传播成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到现代,传播无处不在,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传播。本文对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简单阐述与分析。

1、什么是人际沟通

1.1人际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人际沟通:第一,人际沟通是其实是一种历程,在一段时间行程内,我们为达到到一种目的,要进行一系列的行为,但是我们这种行为是有意义的,此种行为就是实行人际沟通.第二,这种沟通是一种有意义的沟通历程.在沟通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结果是什么,其意图所传达的理由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其重要性的价值对应出此沟通的”有多重要性“?第三,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在沟通的过程中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要负责任存在.在尚末沟通之前,不能先预测沟通互动后的结果.综上所述,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各类关系,如:亲子关系,互相关心,义务互助,是为了加深彼此间的亲情;夫妻关系,互相疼爱,是为了加深彼此的感情;朋友关系,互相帮助,是为了更加巩固已有这份关系;同事以及师生间,也是为了相处融洽;这就是人际沟通中所讲的”行为目的“.1.2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以上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人际沟通,但是人际沟通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呢,估计这一点,我就不言面喻了,只要你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在人类社会的群体中,那么你每天都要和人际沟通打上一定的交道.正所谓”相识是缘,相处是份.这就是说,你在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中,认识一个人容易,但是能否相处的融洽,这可是一个大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人际关系交往的好与坏:可以看出你在社交活动中是:如鱼得水呢还是处处碰壁.怎样才能健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就需要学会沟通.我现在从大小两方面说明一下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从小处讲,就是从我们老百姓的身边讲起:人际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他的产物就是你与其他人的融洽程度.说白了,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你与家人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只有通过互相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好忌什么,才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不至于碰壁.按照通俗的讲法---好的沟通能力代表着良好的人缘.良好的沟通,你也能发现到对方的优点与缺点,用发现到的检验一下自己,取长补短,从说话到接人待物,都要向着别人可以接受的方面去说去做,当然务必要求尽善尽美,只要让别人能接纳你,这就代表着你成功了.如果给你一选择题:你是选人人喜欢的开屏的孔雀呢,还是人人唯恐躲之不及的刺猬呢,我想大部份人的选择是前者.从大处讲,有关国家,政治,外交方面,良好的沟通才能使国邦之间友好的相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相原则”,使一直僵

持的会议有了伟大的转机,其宗旨就是互相了解,互进友谊,求同存异,显现出了彼此尊重对方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点,要在下一论节中阐述的).前任国家总理朱镕基曾发表过这样的演讲: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人际沟通和语言艺术.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有道理.现在的市场经济告诉我们说,没有笑脸莫开店,这个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综上所述,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着尝试着与人沟通.1.3人际沟通的灵活性

这里所说的灵活性是在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各种方式去博得别人的好感,遇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如中国一句俗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交往中,切忌死板,不要用同样的交往方式去交往所有人,所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三教九流,人生百态,学会变通,随机而动.但需强调一点,我所讲的,并不是要你非去强求什么.我们前面讲过:”行为目的“.我们做任何事所付出的行动都是为一个目的,一个结果,但我们所讲的都是善意的,只是行为上的公式而已,而不是为达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切记让人感到你与人家交谈存在某些自私的目的,这样对方也会对你敬而远之,结果往往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能都记得:在一九五五年四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有二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洲会议(又称万隆会议),会议进入僵持阶段,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些大国也想着做收渔翁之利,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提案,亚洲的整个邦处动态就不会稳定,最后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十项国际关系原则中有五项就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实这几项就体现出了人际交往中最宝贵的包容,谦让和互相尊重.那次会议的结果换来的是几十年的安定团结.这里重点讲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会换位思考.成功学非常强调换位思考,用于沟通,则是”不在于别人怎么说,在于我怎么听",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有时在听别人阐述一种观点时,好像是另一个“我”在述说,所以我有时就会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也许她辞不达意,也许她用词不当,也许她语气不好,也许她态度恶劣,但都不影响我理解真正的意思。她是她,我是我,她没有必要,我也不会强求她用我的语法,用我熟悉的词汇,用我习惯的方式来阐述观点.这就是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2、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对多,并不是单指一个人对多个人,而是一个机构、组织、公司或者是个人对社会其他阶层和机构进行传播,而人际沟通却是一对一的,至少是在单位时间内,大众传播是一种手段,而人际沟通则是一种技巧。

大众传播是向一般大众传播信息,人际沟通是个体之间交流,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得到信息的传播。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其次,要使大众传播发挥最大的效果,则需要与人际沟通相配合,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播是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然而,其信息传播对象具有广泛性,信息传播的效率不一定高。在这

种情况下,要是大众传播的传播效率高,就必须有人际沟通的配合。一部分人获得大众传播信息之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能把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开来,提高大众传播的效率,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然而,大众传播又给人际沟通提供了一些传播信息。简单地说吧,比如说,国际上的一条重大新闻肯定会成为人们交谈的热点,大众传播信息在这时又渗透到了人际沟通当中。总的来说,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我们通常理解的大众传播是以模糊的受众为前提的,因为大众传播的宗旨是把信息传播给予尽可能多的受众,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受众之间无差别,所以,出现的情况是,受众对传播者的认识比较清晰,而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则比较模糊。而传播的人际传播比较明确自己的传播对象,对象之间通常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人际传播的圈子类似于社区,比较排斥陌生的对象。而大众传播就像是闹市的咖啡馆,总是欢迎新的受众的加入,结果就是它的传播圈子比人际传播扩张的速度要快。

大众传播发展到今天,我们恐怕是首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传播者对受众的了解进入了精确的阶段。我们的收视率调查,我们通过报刊的自办发行获得的详细读者资料,都使传播者掌握了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受众数据。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做?是为了商业的目的,还是公共服务的需要?如果我们使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来说,那么,能不能说大众传播体现了人类传播的欲望,是浪温主义的表达,反映了理想主义的构想。当然,前提是它更多反映的是传播者的意图和想像。而人际传播则体现了人类传播的隐蔽性,是现实主义的写照。它更多表达的是传播对象的想法。

转场快是大众传播的一大特点。不论是报刊的转达版和分栏,还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串联单,都是在加快我们的阅读速度。现代科技更是使大众传播在传播速度上如虎添翼,结果是速度成为新闻媒介成功的首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几乎无法通读今天的厚报,观众只能拿着遥控器浮躁地搜寻着大量的电视节目。比较起来,人际传播的速度显得缓慢。但是,目前大众传播的方式正在影响人际传播,比如,手机短信的群发功能已经加快了人际传播的速度。

3、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主要有

从传播范围来看,人际传播总会受到空间的影响,受众人数和范围总是有一定限制的;而大众传播可以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受众人数和范围是很难计量。中央电视台每年除夕晚上的春节联欢会之所以难度很大,这是因为受众人数非常庞大、众口难调的缘故。

从传播速度来看,在较小范围内,一般说来,人际传播要比大众传播快,因为大众传播至少要经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制作和播出几个阶段。但在较大范围内,肯定是大众传播的速度要快于人际传播。而且,现在电视和广播可以使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这样,使信息的发出与受众接受信息同步,也正因为如此,大众传播成了公共关系运用的主要手段。

从传播效果来看,主要表现为:

受众的感觉不同。人际传播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人际沟通中的语言抑扬顿挫,还有辅助性语言如身体动作、表情都可以强化传播信息。而大众传播中的报刊、杂志就缺少这些优势,但电视中的视觉形象又会产生另外的效果。

信息反馈速度不同。人际传播的反馈是同步的,一位领导的报告可以通过观察听众的表情而马上了解效果;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要经过许多环节和较长时间,而且可能会变形。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和整理大众的反馈信息,也是公共关系的任务之一。

传播者调控传播活动的方法不同。人际传播中可以随时调控,调控的方法比较简单。大众传播则不同,一旦传播信息制作完成,如书刊已发行、录像已制成并播出,要进行调控就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调控的方法比较复杂,难度也比较大。

从信息储存的方式看,一般说来,人际传播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的,而大众传播是可复制、可重复的,也容易比较保存。

从反馈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更有优势。人际传播的现场感,还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给它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场。而大众传播是一种工具传播,比较间接,不够人性化,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地位不够平等,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大众传播的反馈是为了增加传播的有效性,而人际传播的反馈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或者说这种反馈已经成为了传播的一部分。央视的《面对面》节目可以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有机组合,记者主持人王志和访谈对象的交流包括了质疑和反馈式提问,这些都带有突出的人际传播特征,不同的是,它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播放给大批的受众。

4、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联系

二者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都是要传递某种信息,都是要交流,需要人与人的合作才能完成;都在于面向“人”,于是它们都要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大众传播的过程免不了接触到具体某个或某些人的问题,就需要人际交往的手段来解决。

更多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融合与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按照常规的理解,大众传播是比较透明的和公开的,而人际传播是比较隐蔽的和私下的,但是,当我们看现在特别流行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时,就会自然意识到大众传播正在放肆地盗用人际传播的手段来放大个人的隐私,这直接助长了社会的集体偷窥欲。实际上,不仅电视如此,报刊也不甘示弱,从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的著作《绝对隐私》开始,出版界也刮起了一股暴露隐私风。

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处处替他人着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

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其次,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 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再次,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并给予适当 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 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 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 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 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 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最后,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臻于娴熟。希望你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一个自我分析,从而冲破自我封闭的篱笆,虚怀若谷,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大众媒介渠道可以迅速抵达受众,传播信息既有速度又有广度,切入某一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人际渠道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而且在解决接受者对信息抵制或冷漠的问题上比大众媒介更为奏效。

大众传播是占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渠道,人际传播则是大众传播的补充渠道,两者在信息传播当中各有短长:在向人们传达某种信息或切入某一领域方面,大众传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在形成或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方面,人际传播往往具有更强的作用,因此需要将两种传播方式互相协调,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 杨清顺《非言语沟通与人际关系》,新华出版社,2009 2 刘君政《传播与沟通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德海《传播与沟通学的七大特点》,2008年第12期《看世界》杂志。4 侯伟宁《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5 飞翔的黑客吧,网页,http://hi.baidu.com/blog/item/a713c623ee955b47ac34de75.html 6 脚本之家,网页,http://www.jb51.net/article/8690.htm

2.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篇二

1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应当严格加以区分。新闻是“新闻机构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所作的报道”, 宣传是“向群众说明讲解, 使之相信并跟着行动”。更确切地说, 新闻是经新闻机构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而宣传是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 以引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作为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传播活动, 新闻与宣传在传播内容、运作方式和运行规律上有较大的区别。就内容而言, 新闻传播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宣传所传播的是思想观念, 是宣传者对客观世界的观点、态度和主张。就方式而言, 新闻是传播信息, 是告知、陈述, 目的是使“受者晓其事”;宣传则是“传者扬其理”, 是传播者向公众灌输一定的观念, 是劝服, 以达到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目的。就规律而言, 第一, 新闻是根据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的, 重在传播信息;宣传是按传播方的需求进行的, 主要是体现传播方的意图。第二, 新闻传播注重新, 必须有新的与众不同的内容;宣传则不同, 同样的观点可以反复讲, 陈旧的资料也可以作为论据。第三, 新闻传播重事实, 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宣传则重观点, 具有鲜明的主观倾向性, 通过解释、分析事实来说明观点, 事实为观点服务。第四, 新闻传播重时效, 及时发布的新闻更受公众关注, 更能产生社会效应和反响;宣传则重时机, 选准了传播观点的时机, 更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 新闻和宣传的关联

尽管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但在现实生活中, 这两种传播行为又紧密关联, 互相交织、渗透。

由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 新闻媒体往往是舆论的中心, 因而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以控制新闻信息传播、调控媒体来达到宣传目的。虽然宣传的形式很多, 但各类宣传 (特别是政治宣传) 的行为主体, 都要尽量利用新闻传播来实现自己的宣传需要, 把宣传意图负载于新闻传播上, 于是新闻和宣传便统一在同一个传播行为中。这个时候, 新闻是表象的载体, 宣传是隐含的精神实质, 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实现了它的另一种社会功能——宣传。

3正确处理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实

现二者的完美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既需要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 又要获取对这种变化的正确解释和分析, 从而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所以, 任何一个执政的政党和政府, 利用新闻来进行政治宣传, 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做得好, 还是非常有效的。但实际上, 不少被称为“新闻宣传”的宣传, 虽然有关方面重视, 传播时效也强、密度也大, 但引不起受众的关注, 原因是, 那些“新闻宣传”离开了传递信息这个载体, 受众从中获取不到自己有关的信息。

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 怎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即既能传递信息, 又能实现宣传功能?首先, 坚持新闻本位, “用事实说话”。客观性是新闻与宣传的契合点。新闻的意义在于客观、忠实、朴素地叙述所见所闻的事实, 而“用事实说话, 这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 也是重要的一种宣传艺术”。宣传的意图只有通过事实来体现, 才合情合理, 才使人心悦诚服。其次, 坚持群众原则。新闻报道要千方百计满足群众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关心和体贴人民群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 内容要丰富, 形式要生动, 方式要灵活, 要“贴近实际, 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让群众喜闻乐见,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县级台要围绕上级台和县委县政

府工作搞好新闻宣传

县级台所处地方小, 范围窄, 如何搞好新闻宣传?首先在上级台指导下, 围绕县委县政府办出有地方特色的栏目, 报道身边的人和事, 以正面引导为主, 给政府帮忙不添乱, 与部门、乡镇、企业等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鼓与呼。加强与上级台和兄弟台合作, 学习他们的长处、优势。我台多年来与上海经济区新闻 (广告) 协作区、有协作关系, 与多家县级台站联播新闻。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了我台较为固定的宣传窗口, 为我县提高知名度, 为促进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干部群众满意, 企业厂家满意;同时发达地区在我台也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宣传阵地, 新经验、新信息得以传入, 干部群众、企业厂家更满意;在新闻宣传上, 为我台采编播人员也提供了一个借鉴、学习的机会, 全台同志同样满意。这样, 本地台有外地台的声音, 外地台也有本地台的声音, 改变偏安一隅, 固地自封的旧面貌, 地方台就能办出气势, 新闻宣传就能上品位、上档次, 竞争也才有实力。当然, 既要不局限于本地, 又要立足于本地, 只有立足于本地, 才能不局限于本地, 县级电视台新闻宣传的立足点在本县。我台近年来, 积极整合本地报纸、广播、传媒等新闻单位的关系, 注重新闻宣传合作、重大活动实现联合发

1新闻发展趋势

很早以前就有“新闻立台”的说法, 暂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但是新闻节目对于一个电视台的重要性由此可观。现在媒体之间的先进性的体现, 其实就在于对于每个媒体对于新闻的把握, 一方面是时间的把握, 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公众需要新闻, 第二方面就是对新闻的评论性, 是否能对新闻时间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对于形式的分析后, 是否能够真正符合事件的发展。电视台在新闻方面的收视率提高并不是看形式有多新颖, 最主要的还是以上两点, 公众看新闻需要的都是准确的信息和对信息的分析。

现代新闻类节目的发展大趋势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1.节目市场化, 通过对新闻节目的通过策划、包装、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宣传, 达到众所周知, 增加收视率;2, 新闻节目品牌化, 新闻节目可以推出一个象征新的事物, 例如说主播, 让一个主播作为新闻栏目的标志性人物;3.新闻大众化, 主要是说新闻内容的选择, 选择某一部分人息息相关的新闻内容, 进行长期报道, 这样虽然缩小了新闻的受众, 但是会保证固定的听众;4.新闻内容信息化, 新闻内容不仅仅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事件, 还可以穿插一些人们需要的咨询, 例如天气预报外, 空气指数、出行参考、招聘信息、股市指南等。

2 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及素质浅析

虽然, 新闻类节目基本属于各种媒体传播信息的最基础一种方式, 但是, 基本上仍然是大家最习惯, 最喜欢的一种方式, 但是新闻类节目也并不因为其自身的基础而一成不变, 现在在我国, 新闻类节目就已经有很多样的形式了,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消息类新闻节目, 现场报道类新闻节目, 评论类新闻节目, 访谈类新闻节目四类, 这四种新闻节目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作为新闻节目最核心的部分一定就是新闻内容本身, 能否抓住第一时间, 播报出大家最关键的新闻, 当然是新闻类节目的制胜法宝, 但是在播报相同的新闻内容, 主持人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能够留住观众, 现在我们就这四种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 浅析在节目中主持人所充当的角色, 所起的作用, 以及应具备的素质。

2.1 消息类新闻节目的主持

消息类新闻节目是最初始的节目形式, 即是以播报新闻信息形式播放出的新闻节目, 最典型的这类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的《新闻联播》栏目, 这类新闻节目主持人一般是负责朗读稿件, 并不进行新闻的前期筛选, 处理。对于这样形式的新闻节目, 对于主持人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主播的播音素质, 因为是进行稿件的阅读, 所以要求读音准确, 对于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新闻内容, 应该调动起听众对于新闻的感受。另外, 还需要仪表端庄, 在播报中始终保持一个合适的状态, 新闻类节目一般都是庄重的。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 在播报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突发的重大新闻, 对于这类突然插入的新闻, 要有一定的紧急应变能力, 第一时间播报出突然新闻, 仍然能保证所有需要播报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播报完毕。

另外, 需要提到的就是, 随着新闻类节目的不断改革, 消息类新闻节目也逐渐多元化, 节目的主持人也逐渐变成了主播, 可以对播报出的新闻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听众不是仅仅听到新闻内容, 还可以为听众打开视野。随着这种形式的产生, 对新闻主持的要求就变的更加高了, 新闻主持会参与到前期新闻稿件的编辑, 为了对新闻阐述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需要有很厚的知识底蕴, 并且要求更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以对突发新闻阐述自己的观点。

2.2 现场报道类新闻节目的主持

现场报道类节目也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播报节目形式, 这种形式一般不是采用单独的节目播出, 而是穿插在新闻播报中间, 通常我们是通过这种播报形式来身临其境地感受事态的发展的, 例如播报我国南方五省遭寒潮冰雪灾害;全

论新闻主持人的素质

文丨胡明

摘要:通过对于新闻发展趋势的分析, 阐述新闻类栏目主持人的重要性, 将新闻节目按照形式分为四类, 消息类新闻节目, 现场报道类新闻节目, 评论类新闻节目, 访谈类新闻节目, 对每种形式的特点进行描述, 并且根据不同形式的具体要求浅析新闻主持人的素质。

关键词:新闻;发展趋势;新闻形式;特点;主持人;素质

稿、统一步骤、形成合力。这样, 重大新闻在报纸上有文字, 在电视上有图像, 在广播里有声音, 网站外地人能看得到。宣传力度大为加强, 新闻效果明显提高。在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加强和上级台、兄弟台、其他新闻媒介的协作、合作, 新闻宣传的自我提高是基础。

我们把新闻宣传的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精心选题, 精选稿件, 认真组织采编播, 持之以恒, 新闻宣传质量稳步提高。每年都有稿件在省市级评选中获奖, 获奖档次也逐年提高。

3.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篇三

传播是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联系社会组织与公众对象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主要是通过传播及其媒介来实现的。信息的传播是人类亘古至今的普遍现象,是渗透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贸易往来、经济协作、文化传递等各种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社会行为。特别是当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作用、传播的功能日益显得重要和突出,它要求人们必须深刻理解传播这一横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纵联人类历史发展整个过程,跨越时空界限的,影响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尤其是要了解和认识传播所承担着的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

人际传播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社会行为。它是构成维持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最常见、最普遍渗透于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基本传播方式。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人类生活的实践范围很广泛,人类交往的方式和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我们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人际交往的艺术尤为重要,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以与之适应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指导与人交往的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他人,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交际就会圆满。因此,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随机性和即时性。现代化社会生活是人们奔忙穿梭,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开,形成人际交往频率快、时间短的活跃局面。每个人可能与几位过往密切、相知很深的亲属朋友、师长保持长期的联系,但与成百上千的人只是泛泛之交。现代人际交往的即时性特点体现了人际交往中更大的自由度,亦即相互间的责任、期待和由此带来的负重感都相互减轻,人际传播是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传播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来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假如对方误解了你的意思,可以随时进行解释和表述。但是,这种性质的交往包括人们交往的偶然性,交往内容的不完整性以及它的短暂性。

广泛性和灵活性。广泛性是指人际交往的视野开阔、人员众多、范围宽广。现代人广交朋友、博采信息,跨越单位、职业、性别、年龄、职务等纵向及横向的障碍,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人际联系,人际传播一般在小范围进行,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很灵活,可以在茶余饭后、工余假日,途中、家里及单位进行。人际交往传播的灵活性是很大的。

互益性和感染性。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有利于缩小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传播者还便于利用语言以外的力量来吸引和感染对方,传者和受者两方面很容易产生亲近感,人际交往的存在既是为了需求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是否有交往关系,交往状态是否良好,取决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精神上和物质上是否有所收益,以及双方收益是否公平。现代人际交往的互益性特征是由现代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如果在交往中双方能够为对方提供合理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回报,那就会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一旦一方感到对方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资上都不能使自己有所收益时,或感到对方的需求对自己是一种负担时,双方的关系便可能淡化、疏远,直至终止。

技巧性和效能性。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人际交往是为了树立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信息,为了协调、咨询和建议,达到传播的交往的目的,人们要依据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人际传播的技巧和方法,研究对方各方面的特点和行为特征,采取灵活多变的交往方式,以达到交往的目的,所以说人际传播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在传播时一定要考虑到接受者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文化修养、社会阅历等诸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同时还要珍惜时间,注意办事效率是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变,文化生活的多彩纷呈,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时间的紧迫性,时间与效率以成为指导人际交往行为的信条,因此人际传播要注意它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全部要领和最高艺术,在于满足别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需求。要能够根据别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投其所好,舍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要能够让他人随时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他人能够感觉到你的友善,那么你将是一个受欢迎的人。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莱斯·布吉林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人际交往的法则,即:接受、赞成和重视。接受,是指接受他人。赞成比接受更进一步,要善于挖掘别人的优点,因为赞美能激发人的潜力,能改变人、塑造人,赞美的功效为人际交往增加积极的内涵。重视意味着价值的提高,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言行可以体现对他人的重视。美国一位著名的法学家约翰·伊理治曾经在他所著的《交涉的能力》一书中,提到有关交际必须注意的两点:第一,不论何种交际,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行为。第二,交际不是科学,而是一种艺术。

人与机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自然界,虽各有其沟通的方法,但是不论在何种意见的沟通的情况下,人都是具有绝对主导权的。

二、公众传播及其特点

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人际传播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社会行为。它是构成并维持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最常见、最普遍渗透与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基本传播方式。公共关系活动中涉及量比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

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有组织的着眼于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的涵义,传播是作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它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相互了解,联络感情,影响态度,引发行为,发展关系。了解传播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认识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这对于指导我们的公共关系时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观念为母题,以传播内容的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把传播区分成不同的传播类型,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观念在公共关系领域的运用,就形成了公共关系传播这一独特的传播形式。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组织,不是个人,也不是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受众是特定社会组织的目标公众,目标公众是一个构成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这样一个群体概括地区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组织的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与组织构成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公共关系传播的渠道众多,媒介广泛。由于公众的构成复杂,形态各异,因此,公共关系传播要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和媒介与自己的公众实现信息的交流。公共关系传播有其明确的目标,公共关系传播就是沟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来协调关系、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声誉。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双向传播,由于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是社会组织构建良好生存环境的前提,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更应该重视公众对象的能动作用,更强调与公众对象的平等的双向交流,而区别于单项的宣传和灌输。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社会组织为寻求与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而开展的公共关系,主要是通过传播来实现。

4.新闻与记叙文的区别 篇四

文/刘富江

新闻是关于最近所发生的新鲜而重要的事实的报道。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新闻与记叙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它们有着许多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新闻和记叙文的相同点有:

一、都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二、都以记事为主要内容;

三、都以时间、地点、事件为基本要素。

新闻和记叙文的不同点主要有:

一、标题。新闻不但有单行标题,而且多用两行标题(引题、正题或正题、副题)、多行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的就是单行标题,而《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用的则是正、副式双行标题;记叙文无多行标题,少用双行标题。

二、结构。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记叙文则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新闻开头一般都有“电头”,即“××社×日电”或“××报(社)讯”,如“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等;记叙文的开头则直接入文。

三、表达方式。新闻主要用记叙,描写较少,议论也不多,抒情几乎没有。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记述中、西路军渡江战斗情况后,只插入简要的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我军在中、西两路战斗中节节胜利的原因。

四、内容。新闻主要传播信息;一般记叙文则既可写事,也可写人,其基本要素除时间、地点、事件外,还有人物,主要是表露思想或感情。

五、时效性。新闻报道越快越好,而记叙文则可快可慢。

六、篇幅。新闻要求简短扼要,记叙文则可长可短。

新闻写法——消息和通讯写作

2009-01-15 11:09:45 来源:许远生博客

作者:许远生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坐在这里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有关新闻的写作技巧,但愿我讲的内容对各位有点启发。分两部分:一是消息,二是通讯。

天下文章,总体来说,都是一个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不仅是内容,还有一个形式问题;怎么写是技术问题。新闻是文章种类中一种特殊的文体,怎么写又有它特别的规范。是不是不自由了呢?不是,规范只是一个大笼子,在笼子里可以自由飞翔。

新闻是思想的产物,是意识形态。不是纯客观,不可有闻必录。同时,新闻不是公文,不是法律,不是判决书。读者自由地接受新闻事实,自由地作出判断。新闻以事实形成舆论,左右社会,“人言可畏”,“千夫所指,不疾而亡。”新闻写作提高表达技巧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新闻报道的基层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最容易发稿见报的文体。困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像我们基层的乡镇、县直单位,一般很难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

一、什么是消息。

1、消息的定义。消息,就是用最简要和迅速的手段报道最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宣传文体。也就是说新闻消息就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它是新闻体裁的重要形式,是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主角,其它新闻报道如通讯、广播稿、新闻评论等是它的发展和补充。学会消息写作便意识着掌握了打新闻写作大门的钥匙。我们初学新闻的同志在看报读报时,看到的“本报讯、本刊讯、新华社南昌讯、据**社**讯”等开头的,都称之为消息,我们常说的“豆腐块”,任何一张报纸都有若干条消息。

2、消息的特点:

(一)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二)消息5W+1H,whe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三)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与“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

3、消息的种类:(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大家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与信息的区别

信息与消息乍一看并无多大区别,但仔细分析,它们之间却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信息,对于在坐的大家都比较熟悉,乡镇、县直单位都要向本级、上级党委政府报写信息,这个叫政务信息,它是用较短的篇幅、最简洁的文字,及时准确反映政府、单位工作运转情况,以及与政务活动有关的新情况、新问题,供领导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形式。而消息则是新闻的主体,是传播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消息比较复杂一些,而信息则相对简单一些。

首先,从形式上看,消息的标题完整而全面,消息可以有引题、主题和副题,而信息却只有主题,一般没有副题,只有在特殊人物的身份需要说明和对科技信息需要补充说明两种特殊情况,才有副题,但绝对不能有引题。因此,信息要采用单标题,即只有一个主标题,特殊情况可以有副标题。另外,任何消息都有讯头,新闻消息的讯头用来标明消息的来源,而信息不需要讯头,不需要刻意标明作者获取信息的具体地方。

其次,从内容上看,虽然信息与新闻消息都有导语,且导语的形式大多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文章开头的那一段,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面,其它内容依重要与新鲜程度顺序排列。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们要求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和最多的信息。但是一般新闻消息的导语或主体部分可以有新闻背景,甚至有一些细节,而信息则要求直接切入正题,不做过多的展开,直来直去,言简意赅。

第三,从语言风格上看,信息语言要求朴实、简洁、明快,不需要过多的修饰用语,信息讲求一个“短”字,行文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求说得多深多透,只告诉受众是什么不是什么,只求点到为止,既在“短”字上见真功夫。因此,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信息字数虽少,但内涵要丰富,字数少,要求不摆“龙门阵”,只登“豆腐块”。信息短而实,不在乎有多长,三言两语,直截了当,把事情说清楚,抓住主要矛盾,给人以一清二楚的印象即可。而消息则可以多做渲染和铺垫,还有对背景材料的灵活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错误地把信息等同于消息,认为得到了消息,就是得到了信息。例如,当人们收到一封E_Mail,接到一个电话,收听了广播或收看了电视等等,就说得到了“信息”。确实,人们从接收到的E_Mail、电话、广播和电视的消息中能获得各种信息,信息与消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信息与消息并不是一件事,不能等同。消息中包含信息,是信息的载体。得到消息,从而获得信息。在我们写作过程中如何处理消息和信息呢,其实很简单:向新闻媒体投稿就写消息,向上级部门就报信息,消息可改成信息,信息稍为加工一下可改成消息,两者兼顾,这就解决了你们有些同志说的既要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又要完成信息报送任务,没有时间写的问题。

三、怎样写消息

1、写什么(内容)。也就是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是写出新闻的关键。我们报道组的同志也经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苦恼。就我个人发现新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条,供大家参考。

一是从网上找新闻。现在各政府部门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他们会将本部门的信息上传到网站。我们就可以从这些部门的网站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新闻线索,比如我写的《会昌建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226户困难家庭受惠》、《会昌米粉出口领跑全国 1至7月出口总量占全国6成》就是在政府网站和五丰公司网站发现的简讯。同时,经常浏览一些本地的论坛,看论坛里大家最近在讨论什么问题。如我写的《别让“毒”物害孩子》的文章就是在部门网站的论坛上找到的新闻线索。

二是从会议上找新闻。其实每次会议都会传达很多信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定可以找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线索,特别是一些单位的经验交流更具有新闻价值。在一次会议上,我听到某位县领导说到我县率先在全省实行新农合与民政大病医疗救助捆绑工作机制,我觉得这个消息非常有价值就立即去采访,最后写成了《会昌率先在全省实行“新农合”和民政医疗救助捆绑全县1.79万名农村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文章。

三是从公文中找新闻。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单位的工作简讯、工作总结等,其实这里面也蕴藏了很多新闻。我没事的时候就经常翻翻这些工作总结,也可以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比如我写的《会昌科技示范园助推现代农业》这篇文章就是在工作简讯上找到的新闻线索。总之,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新闻。

2、怎么写(技巧)。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标题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揭示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标题是新闻的题目,是消息的眼睛,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消息标题的特点是:必须有--何人(物)who做何事what,必须简洁、准确。如:

1、专家(who)解惑:孩子到底能不能打(what)(2008年10月01日 来源:新华社);

2、学校(who)因高三学生在宿舍吸烟(why)劝其转学(what)(2008年10月01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

3、会昌(who)举办体育盛会喜迎新年(what)(2009年1月4日,来源:赣南日报)。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写作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导语的特点:有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

下面具体解剖一篇消息的导语:石城返乡农民工喜获“年礼” 赣南日报 2009年1月6日头版:近日(when),石城县琴江镇(where)的黄爱华(who)刚刚从东莞返乡就收到一份“新年大礼”——县里统一发出的返乡农民工优惠卡(what),优惠项目包括就医、就业、技术培训、法律维权等内容。

我们要学习,一是时间的表述,找最近时间点。二是讲故事的叙述手法。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1、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2、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3、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4、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5、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这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么,导语有哪些类型呢?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如写烟叶生产势头好,就从描写某一生产现场如何一派繁忙,再讲整个乡或县的烟叶生产情况。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如开头以提问的方式,接着某乡或县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如1月6日赣南日报头版头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走访慰问:1月5日,带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及农村低保户、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敬老院老人和困难企业的关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深入到章贡区、赣县、南康走访慰问。

另外还有号召式、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导语要“立片言以居要”,但在写作时,往往免不了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称之为导语写作十忌:

一忌名称罗列式导语,某一活动往往是由五六家单位主办的,有的人在导语中将这些单位名称全部罗列出来,使导语显得既罗嗦又臃肿。读者关心的是这场活动,而不是主要单位,如果非要出现,可放到消息末尾。

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所要达到的目的放进导语里,使导语膨胀沉重,不堪重负。如为了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穿靴戴帽。

三忌背景材料式导语。新闻背景材料一般是解释新闻主体的,导语应开门见山,开始就用背景材料,不仅说不清,而且也容易使读者如坠云雾。

四忌学术语言作导语。将一些学术专业性强、难懂的专业名词放在导语中,显然使人看不懂,这里要做好“第二种语言的翻译”,使之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

五忌导语公式化。一些通讯员或记者喜欢用一个框框去套多种内容,结果是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公式化导语必然导致导语无新意,面目可憎。

六忌概念化。导语内无具体新闻事实,充斥了大而空的套话、空话、官话。

七忌数字堆砌。导语内数字过多,就会淹没新闻事实。统计数字一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最好不要将其放进导语内,即使要写,也应将数字形象化。

八忌长导语。导语冗长,使人感到很沉闷,根本没有兴趣再看下文。一般应控制在80字内,最多不要超过150字。

九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

十忌标题与导语重复。如题目: 县ХХ部门举行迎新春座谈会;导语:昨日,县ХХ部门在该局会议室举行慰问老干部座谈会。题目和导语几乎是“一模一样”。

(三)主体

主体是在导语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事实,使之更加详实、具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

主体的写作,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围绕主题、扣紧导语。导语、主体、结尾是消息的完整肌肤,写作时对选材和结构要通盘考虑。新闻主体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不能一一罗列,但仍要紧紧围绕导语中确立的主题思想来挑选素材。虽然,有些素材很感人、很动听,但若与主题无关,也要忍痛割爱。在新闻诸要素中,主体需要包容哪几个要素,回答几个要素,回答哪几个问题,都必须紧扣导语的轨迹,而不能脱节。

2、段落分明、启承自然

从消息的段落大小和字数多少来看,新闻主体所占的篇幅较大,一般比导语和结尾要长。但是新闻主体不是大采矿,不能什么才都往里面装。写作时,要把材料排个队,安排好次序,那个在前,哪个在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哪些材料构成一段,哪些材料构另一段,都要泾渭分明,力求层次清楚。每一段最好只说一层意思,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于胶合状态。提倡段落短一点,段落可以多一点。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尽量能够找到有机的联系。

3、手法灵活、叙述生动

消息写作固然以叙述为主,但不排斥其他写作手法。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把“要表现,不要叙述”作为新闻消息写作的“第一信条。他说“平铺直叙,会使读者和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说的表现,就是指生动形象的描述。在消息中加强形象描写,用生动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

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在消息写作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须有的,背景和结尾在某些消息中可以没有。

四、消息写作的误区

我们写信息报道,写出来的东西要么空乏无力、没有说服力;要么无法吸引受众、致使读者阅读欲不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多读、多看、多思考,提高消息写作水平,多出精品,更重要的是彻底摒弃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写作的错误思想,变被动“要我写”为主动“我要写”,充分挖掘写作潜力,才能创作质量高、反响好的稿件。接下来,看一看我们在消息写作中到底存在哪些误区。

误区一:弱化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眼睛不明亮,那新闻是很难吸引人的。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将大部分心思用在稿件的内容上,常常是写完稿后再起标题,想不出好的就随意编个了事,总觉得无关紧要。其实,这是陷入了弱化标题拟定环节的误区。标题绝对是一篇稿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阅读消息时,最先看到的常是新闻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会抓住受众的眼球让他不由自主被吸引着看下去;而一个索然无味的标题只能让你一扫而过不想再探究下面的新闻。因此,我们要多在标题拟定上下功夫,要按照创新、贴切、准确、精炼等原则做好每一个标题。

误区二:角度错位。大家都知道,我们负有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大事要闻的职责。为此,我们大家都付诸了极大努力,但写出的东西质量却不是很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消息的采写角度上。我们的报道应该精益求精,努力增强报道的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尤其在调整报道方向、拓展大众视角上下功夫,要善于从小的新闻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点。比如,基层会议和基层领导的活动不是新闻,而会议里出台的重要举措和领导强调的工作导向才是重点,我们在写作时只有避开会议角度将这些新闻要点“拎”出来,稿件才能出彩。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角度就是新闻的灵魂,找准了新闻的角度,也就找到了报道成功之源。

误区三:贪大求全。我们在写作时,总想把单位的各项工作全面地反映出来,写消息时就不得要领地“一、二、三、四”方方面面都想带上一笔,殊不知,那也是陷入了另一个消息写作的误区:贪大求全。我曾经有段时间在新闻写作时常会不自觉地带有机关应用文写作的痕迹,把稿件写成了总结报告式,总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其实,在消息写作中是要求的是一事一题,一篇消息只需说清一件新闻就可以了,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那这篇消息就很难写出质量了。

五、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可以用描写、议论、抒情、叙述等多种手法来写人记事。它的作用是评介人物、事件,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地方风貌,等等。它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代很多优秀的记叙文(或者说是散文)都可以说是通讯。比如《史记》、《左传》,记叙了很多人和事,把鸿门宴取出来就是一个事件通讯,还有许多人物通讯。

通讯的种类。从报道的内容来划分,一般分为四类,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报纸上见得最多的。一是人物通讯。报道先进人物、新闻人物为主的要内容,报道的目的是反映他们的先进事迹,展示人物的崇高品质,为社会树立榜样,《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孔繁森、李素丽、张云泉等人物的报道都是属于这一类。这里要注意,不仅仅是先进人物,还有新闻人物,报纸上经常报道的文艺体育明星。但对于县里来说,主要还是报道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氛围,推进工作的开展。比如我们发展果业生产,那么就去挖掘种果致富的典型,从吃苦耐劳,学用科技等方面体现他们的精神,加予宣传,进行典型引路,服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事件通讯。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通过写典型事件,来刻画一代新人的“群像”表扬先进,歌颂社会新风。三是工作通讯。也是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要经常面临的,对提升一个地方的工作水平,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宣传政策很有帮助,能够较全面、较直观地反映本地方、本单位的工作。所以说,工作通讯是介绍经验类的通讯。比如说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招商引资,我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写一篇工作通讯,把工作的举措提炼出来,反映出来,这种通讯写好后,领导是会满意的,自己的知名度也会提高。四是概貌通讯。它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风貌、新气象、新变化,这种通讯由于经常用于介绍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因此经常被称为是旅游通讯。

六、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一篇优秀的通讯都能缩写成一篇消息。从内容上看,消息主要以报道事件为主,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通讯报道的是人,写人的思想及实践活动。即使是事件通讯也要事中见人,因为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围绕着事件,刻画出与事件有关的人物的形象,通过写事来写人,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消息只简单地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情节,也就是说没有铺开来写。通讯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篇幅来说消息较短,简洁明快,通讯具体、细腻、形象。消息立足于让受众“早知道一点”,通讯立足于“多知道一点”,所以消息是打电报要快,通讯是写信要详细。

从结构来看,消息为了吸引受众,往往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东西放在前面,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导语里,呈倒金字塔结构。通讯则不一样,围绕主题,把材料串起来,有故事情节,有细节材料,从头到尾都一样,全部者一样重要。可以按时间来写,也可以用因果关系来写,还可以纵横交错。

从新闻时效来说,消息强调的是迅速,快。通讯则要求没有这么严。信息量上消息单薄一点,通讯丰满一点;信息深度上,消息简单一点,通讯深一点。

什么样的新闻事件适宜写消息、什么样的事件适宜写通讯。

占有的材料详尽写通讯,占有材料相对较少的写消息。要快速报道的写消息,要详细报道的写通讯。动态性的写消息,成就性的写通讯。比如,反映改水工作,一个县完成了多少人口的改水,动态性的,写消息,《会昌 万人告别喝池塘水》。要反映全方位的工作,县委、政府对改水工作的重视,反映改水过程中干部的作用,资金支持,改水有那些渠道,同时在改水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则写一篇通讯《清泉汩汩润心田》。再比如一个乡完成烟叶面积多少亩,写消息。如果你想更深一步地报道,党委政府在发展烟叶生产中出台了什么政策,干部示范带头,推广了什么新技术、技术人员怎么服务、收购环节怎么保证烟农利益,则写通讯。要反映人物的写通讯,反映事情的写消息。需要说明的是,消息也有人物消息,不是说消息只能写事,人物消息比较简洁,主要是叙述人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以及简要介绍取得成绩的过程。如果你反映人物在取得成绩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并对它作一个评价,同时倾注自己的感情,则通讯。再比如一个案件的材料,如果只想告知别人这个案子的结果、原因,则写消息,如果想详细介绍案件的侦破过程,公安干警、群众在侦破过和中的付出的努力,以及通过案子给人的警示作用,则写通讯。

七、怎样写通讯

任何一篇文章都由三个方面组成思想内容、组织形式、语言表达。新闻作品也一样,思想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血肉。只有思想深刻才能有益受众,有益社会。

1、如何立意,2、结构,3、材料的选取,4、语言,5表现手法,6、创新写法。

1、先讲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思想,提炼主题,立意的过程也就是找角度的过程。怎么立意,一是在全局工作中去立意。同样一件事,有不同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比如果业生产,我们县有13万亩,如果我们从面积上去写,就会写不过人家,寻乌30多万亩,写无公害生产,安远他们名气比我们大,写这方面也没有特色。那么我们的主题应该在哪里,哪个地方才是我们的特点,这就我们写作时要考虑的。我们报道组的同志根据我县发展果业的特点,在干部带头、技术服务、生态农业(猪沼果)入手去写,结果上了赣南日报的头版头条。二是放在大背景下去立意。也就是说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中提炼主题,寻求与时代背景最佳的结合点。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文章,重点写的是修公路。针对修公路这一件事,可以说是统筹城乡发展,可以说为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也可以说是关注民生,应该说合符所有的政策要求,我们写的时候就应该寻找与时代最佳的结合点,放在一个什么样背景下来写。我们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稿子,这个稿子也是一样,放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面来写也可以,放在亲民为民富民方面来写了可以,后来我们经过仔细推敲选择了 “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这样的主题,因为当时讲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我们就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去写,去提炼思想。三是放在群众关注的问题中去立意。

2、结构。简单地讲,有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纵式结构,按逻辑顺序来写的横式结构,也有纵横结合的写法。

3、材料的取舍。就是说我们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用什么事件来表现,怎么选取材料。有时候,有些同志会拿一些文章给我们看,文章很长面面俱到,方方面面什么都,就是一篇工作汇报,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所选的事例不典型,二是事例不完整。那么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呢,就是要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或者一件事件本质的材料,事件在人的工作中有代表性,这样的事例就是典型事例。听起来很难理解,很抽象。我梳理了一下,大概有这几个方面来体现典型。一是时间典型,节假、深夜,大家都放假你在工作,大家在休息你在工作,这就是典型。二是环境,恶劣的环境,孔繁森在阿里地区工作,高原缺氧,条件恶劣,典型,能够衬托人物的品质。三是人物所处的情形,比如生病、住院。四是事件的性质,本身很有代表性,大家知道这件事很难,但他做好了。五是举动典型,与众不同的举动。如以前的一个典型:信访局长张云泉: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王顺友翻山越岭,22年如一日飞雪传薪;他过滩涉水,传邮26万公里抒写一个人的长征。一个人和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

4、通讯的语言。一是要具体,不要抽象,最好是用事实来代替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比如写某人“勃然大怒”,就不如写“他一下子把桌子掀翻在地”,“用脚踢了某地方一下”。什么叫具体,最直观,最生动的,感性的东西。比如说水果,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没有具体的形象,人们对水果的表象是以桃、李、苹果、桔子具体的事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也就是说水果是一个属的概念,桃、李等是种概念,水果是大概念,桃、李属概念。狗,是大概念,黑狗是小概念,他家的那条小黄狗,就是具体的。再比如,鲜花盛开,鲜花给人印象不是很清晰,不是一下子能够唤起人们的形象感,如果说是水仙、一品红等,走进鲜花丛中,把现场的花名列出来,就会非常逼真,一下子就是有具体的形象出来。所以你们写新闻,要具体,少抽象,尽可能使用种概念,少使用属概念。

二是要巧用、妙用数字。数字是人们无法理解之物,是枯燥的概念,但是如果用得好,就会很生动。比如,1万亿元可以买到什么东西,如果你不拿什么东西作比较,这个数字就毫无意义。1995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提交了一份1.6万亿美元的预算,为了表明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大,《华尔街日报》这样描述:如果把1美元的钞票一张接一张地摆放起来,1.6万亿的钞票的总长度够不够到月球的距离?答案是没问题,还会剩下几十亿的钞票呢。事实上,这些钞票的总长几乎够得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想象一下,有一列火车装满了1美元的钞票,每节车厢50英尺长,每年消耗的1。6万亿美元,这列火车要多长才行呢?一节车厢可以塞6500万美元,这样的话,这列火车必须有240英里长才能使联邦预算平衡。这是拿一种距离来作比较,如果把数字细化,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三是用群众语言。就是来自生活的,群众口里说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通俗。用群众自己的话来作标题,做小标题,还有对话的描写。

5、表现形式。细节描写。结细微之处的描写,动作、眼神,人的思想上矛盾冲突,靠故事、情节、对话来表现,故事和情节存在于细节之中。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就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据说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几次都哽咽得读不下去,就是因为细节写得好。其中有一段对“肝病”的细节描写: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按着肚子作笔。……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下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住时而作疼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滕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疼得厉害,他弯着腰走向车站的。在这里没有一句作者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焦裕禄的态度。科学家竺可桢,因为常年掏体温计量体温,以致把口袋都掏出了一个大洞。这些都是细节。通过细节可以反映人物。比如,饰墙壁,一块大的平面,大家都能粉刷好,缝隙上的粉刷就不一样,见功夫。

环境衬托。人是环境中的人,人生活在环境中,是环境的产物。用好了环境的描写能够对人物起到强烈的衬托作用。我们都会去看电影,看电视,男女之间产生感情的时候,大都表现出来的是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时候,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心情怡悦;分手的时候,凄冷的大街,昏暗的路灯,有时还会有淅淅沥沥的秋雨,增添了一些凄凉。还有“风……易水寒,壮士一去……”表现荆轲刺秦王的的悲壮。风、寒,而不是春光明媚,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如果是这种环境,他就不是去刺泰王,而是去相亲,去会老朋友。焦裕禄在兰考用风沙大、农民贫穷,来表现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孔繁森在阿里,条件恶劣,表现他的忠诚。这些都是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衬托。

5.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篇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整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同时由于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增长更超过了其他专业,新闻传播学科的超常规发展带来的矛盾尤为突出。其中进入21世纪以来,各高校争办新闻传播院系,这些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办学条件简陋、招生过滥,已经严重影响了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水平,需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院校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978年全国只有5所新闻院系,5个新闻学教学点,至2008年底我国高校设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达到了877个,其中新闻学267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88个、广告学323个、编辑出版学64个、传播学31个、媒体创意4个;1978年全国新闻专业学生仅有300a左右,1983年增加到2814名,到了2009年在校新闻传播学本科生16万,加上研究生、博士生高达25万,而全国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才20万人。而号称天下第一大系的燕京大学新闻系从1924年创办,到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为止,一共才培养343名毕业生,我国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已严重供大于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注册高校中开设新闻学及相关专业的院校约占85%,19951999年,新增新闻学与传播学类专业点50多个,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2004年,新增335个,平均每年增加70个左右;2005-2006年,新增202个,平均每年增加101个。可见当前我国大部分新闻传播院系都是2000年以后开办的,由于这些新闻传播院系办学历史较短,影响力较小而容易被忽视。

受到适龄高考毕业生减少、大学就业难、学生低龄留学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减少,2008年高考人数为1050万人,到了2011年降至933万人,这给急剧膨胀的新闻传播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它们将面临着生存还是灭亡的压力,如何办好这些院系的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项需引起重视的紧迫任务。因此本文试图分析这些新办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新办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办学历史短,处于探索阶段,师资、教学、实习、就业等都还不成熟,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教学点扩张过快,招生过滥

如前所述,近年来新办新闻传播院系教学点增长速度递增,并且这些新办院系的招生能力远远超过其承受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高校每年每专业平均招收本科生一般不超过50.人,但新办院系动辄就招生二三百人。东北一所著名师范大学的传媒科学学院是由原来广播电视学院和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合并建成,而广播电视学院的前身是电化教育系,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图书馆学系,2007年学院已经有了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图书馆学、广告学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多达1200人,硕士研究生也有200多人。成立于2002年7月的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含汉语言文学系、新闻与传播学系、社科德育部、中国学术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中日朝韩关系研究中心、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和媒介发展与战略传播中心八个教学和研究单位),其网站上显示在校本专科学生1494人:

(二)师资力量缺乏,课程陈旧

良好的大学教育依赖于一流的师资队伍,但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历史短,并且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缺乏积淀,一线教学人员较为缺乏,如始建于1984年的上海政法学院,2004年刚刚被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该校的社科系申报的新闻学专业被批准建立,但就在2007年4月,该校还在大量招聘新闻学专业教授、博士,并且注明紧缺。一些反映最新技术的新媒体教育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教程编写的滞后而难以开展,即使开展效果也不明显。另外,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往往从所在学校的中文系(文学院)或其他相关文科专业中独立出来,课程设置还不够全面、丰富,有些课程因师资缺乏而无法开设,或者外请教师,从而无法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三)硬件设备简陋

从学科特点看,与文学、哲学、历史等传统人文学科不同,新闻传播学与实践结合紧密,随着技术的进步,不要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摄、录、编、播等教学环节需要重投入,就是传统的报纸也告别了铅与火的印刷,采用电子编排、激光照排,新闻教育走向高科技化,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教育,新闻教育只有高投入,才能高回报。

但新闻传播专业一直被当做是普通的人文学科来建设,成为短平快的廉价教育,投资少,见效快,长期以来新闻学科资金投入少,而由于新办新闻传播院系多是非重点大学所办,这些非重点高校整体办学经费就很有限,这样有限的办学经费摊到新闻传播院系更是捉襟见肘,要拿出大笔资金来投资新闻摄影、网络编辑等方面的实验建设几乎不可能,从而限制了新闻传播院系所需要的摄录、编排等设备建设,阻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

(四)实习机会少,就业欠规范

6.新闻传播伦理的失衡与错位 篇六

表现:

媒介因逐利而堕落(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的表现):渲染淫秽色情(体育新闻娱乐化)

传播封建迷信

炒作以追逐“轰动”效应

(媒介新闻炒作:某一媒介在较长时间内对不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实作过于密集的报道,或诸多媒介一哄而上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

社会公器变成私人表达空间(媒体的问题):

题材媚俗、远离大众(强力人群、弱势群体)

语言粗俗、文风欠佳

(不合时宜地使用方言土语;对影视片名和流行歌曲情有独钟,标题上滥用套用几成一种时髦;相声式的调侃成为某些作者常用的描写语言)

不负责任、信口开河

平庸轻浮、矫揉造作(主持人)

新闻传媒报道中的歧视现象突出:

性别歧视

地域歧视(城市歧视农村、土地歧视外地)

同情心的普遍缺失:

新闻传媒内部腐败现象:

有偿新闻(收取新闻的刊播费用;出卖版面;转让报号)与权力部门勾结获取政治资本与经济效益(收受礼金)贪图享乐

恶性竞争

新闻道德评价

1、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含义

在伦理学等一切价值科学中,与“价值”相对立的概念是“事实”(狭义的)。在伦理学中,“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事物;“事实”是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事物。事实判断是人们对于“事实”、“事实如何”的认识,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于“价值”、“善”、“应该”、“应该如何”的认识。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关键在于判断的对象不同:事实判断的对象是“事实”、“事实如何”,也就是客体的事实属性,是客体不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价值判断的对象是“价值”、“善”、“应该”、“应该如何”,也就是客体的事实属性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关系属性,是客体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

如,“这朵花是红的”是事实判断,“红”是这朵花的事实属性,是事实。而“这朵花是美的”是价值判断,“美”是这朵花的事实属性与主体需要发生关系所产生的关系属性或价值属性,是价值。

2、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推导

实例分析:

A写了这篇报道(事实判断)(客体描述)

道德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存在和发展(主体需要判断)(主体描述)

A报道符合或不符合道德目的(事实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判断)(主客关系描述)

A报道是应该的或不应该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评价)

由此可知,道德价值判断便是通过事实判断和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判断以及事实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关系判断推导出来的;道德评价即价值判断,一个评价是由三个描述——客体描述(即事实判断)、主体描述和主客关系描述——推导出来的。

3、新闻道德评价的含义

从具体道德评价层面上讲,所谓新闻道德评价,在具体实践中,通常是指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阶级或群体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或个人内心活动等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新闻传播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善恶价值判断和褒贬态度。它贯穿于采选新闻事实、创制新闻文本(作品)、传递新闻文本、收受新闻文本、信息反馈这一新闻事实信息的实际流动过程。

4、新闻道德评价的两种类型

划分依据:评价主体

自我道德评价:是每个记者或每个新闻从业者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社会道德评价:是新闻从业者相互的、或社会中人们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评价。

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矛盾(见教材89页)

5、新闻道德评价的依据

(详见教材84页和86页)

动机与效果是进行道德评价的两种基本依据。动机是行为的思想意识、心理因素,是行为者对行为目的和行为手段的思想,亦是对行为结果和行为过程的预想。相反,效果则是动机的实际结果,是实际发生的行为,是实际出现的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

运用动机、效果理论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应注意的问题:道德评价事实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即对道德行为作“善”或“恶”的判断,而人们判断道德行为的善恶需要一定的根据,必须认真分析他们各自的动机是什么,效果怎样,动机与效果的相互关系怎样。(1)对动机和效果、手段与目的统一考察,才不至于片面。(2)在动机的善恶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考察行为的善恶应当注重效果。

(3)从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之间分四种情况进行考察。

▲案例分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则疑似假新闻广泛流传:“在一位死去的母亲身下,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经查,纸质媒体中首先予以报道的是某国家级大报。随后,国内外质疑声不断,有人开始追根寻源,发现此“新闻”来自网络,属典型的“八无新闻”——无时间,无地点,无人名,无作者,无目击者,无证实者,无消息来源,追查至今仍无结果。即使启动网络“人肉搜索”,即使四川一家报纸出资悬赏当事人,最终也不了了之。但是,却有相当多的人包括媒体从业人员对此表示宽容:这个“母爱短信”的报道在当时动员赈灾过程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别追究其“虚假”了吧!

问题:你如何评价这个“母爱短信” 报道的虚假问题?

分析:

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既是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要求,也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要求,是市民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内在要求。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与否,不仅仅是事实上的“真”与“假”的问题,还是价值上的“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

就“保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绝对真实或完全真实可靠”而言,只存在新闻事实的取舍问题,不存在新闻事实的真假问题,也就是说,绝不允许传播虚假新闻或失实新闻,不管动机上是否主观故意、手段上是否凭空捏造、情节上是否严重(即内容部分失实或严重失实),也不管传播效果上是否有助于一个更高社会

7.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篇七

依笔者之见, 国家智库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 狭义的国家智库, 是国家级的智慧“仓库”;广义的国家智库, 则指全民的智慧之库。 狭义的国家智库, 在其建设过程中, 固然必须十分重视精英的智慧, 但也不可忽视或轻视草根的智慧。 草根的智慧与精英的智慧构成互补关系, 前者甚至可以发挥后者不可取代的作用, 因而不可或缺。 在国家智库建设的过程中, 对草根的智慧不可小觑。 “周老虎事件”, 当是草根智慧得到充分体现的一个经典案例。

当然, 国家智库不同于因特网这样的虚拟空间或平台, 而当是特定的实体机构。 据统计, “截至2012年底, 全球共有6603 个智库型研究机构。 美国坐拥1823 个智库傲视全球, 中国大陆以429 个智库名列全球第二”。 有人作了如下解读:“这个数字虽然领先世界, 但中国尚没有一个像兰德公司这样的智库, 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政府决策。 ”[1]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国家智库建设, 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 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在我国, 国家智库的最大价值是以新思想为党和政府提供重大决策参考。 “智”应是新的思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秘书长,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时如是说:“产生新思想正是智库的核心所在。 智库的使命是通过新思想来引领决策, 智库一定要走在决策前面。 ”[1]倘若新思想缺失, 智库就形同虚设; 智库落后于决策, 充当“马后炮”, 就会失去其存在价值。

凡是重大决策, 均关系到国家大计、民生大事。就此而论, 国家智库既是为国家服务的, 也是为民生服务的。 在我国, 为国家服务和为民生服务, 就其本质而言是相通的。 国家智库建设, 意义非同寻常。

智库的种类和层级很多。 笔者将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视为国家智库中相当重要的一类。这是由国内有关高校组成的创新研究的 “联队”, 与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智库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关系。

新闻学与传播学参与国家智库建设, 在这一方面, 有关高校新闻院系的特定机构以及一些新闻传播学者, 已早有实践且颇有成效。 就学理研究层面说, 笔者早几年发表的《论新闻学的学科影响力》一文, 所论及的对决策者的影响力, 也关涉到该学科发挥智囊和智库作用的内容。 而国家智库建设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话题, 被提起并引起各高校新闻传播学者的共同关注, 则是新近的事情。 这是一个很好的议题, 值得花大力气认真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国家智库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如何, 一定程度上会在已有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及这些中心已展开的研究中有所反映和体现。 根据笔者的考察, 两学科在各种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和这些中心已经开展的研究中, 尚未占应有的一席之地。

教育部、 财政部于2013 年6 月认定了14 个2012 年度的协同创新中心。 其中, 没有一个是由哪一个大学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牵头申报的[2];已经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的项目中, 没有一个是以研究新闻传播领域中的问题为主的。

据了解, 只有南京大学牵头的南海协同研究中心, 涉及舆情的部分 (南海舆情监测分析与交流) , 和新闻学与传播学沾了点边; 东南大学牵头的中国艺术国际传播战略协同创新研究, 虽然与国际传播有关, 但研究对象为艺术传播, 而非新闻传播、信息传播和舆论传播。 除此之外, 在高校的协同创新研究中, 就再也见不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身影了。

可见, 在具有国家智库性质的高校“联队”式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及其研究课题中,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地位比较低, 只是偶尔充当过配角, 尚未充当过主角。

再则, 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 或重大决策出台前, 常会举行座谈会, 邀请专家与会, 并会听取法学家的意见、 经济学家的意见、社会学家的意见, 但很少听取新闻传播学者的意见。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国家智库建设中的地位不高。

以上状况, 有待改变。

在国家智库建设的过程中, 新闻学与传播学是不是应该占有比较重要的一席之地?

答曰:应该!

笔者认为, 理由如下———

理由之一: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日显重要。

新闻学与现实联系紧密。 它是显学,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 两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新闻信息传播和其他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 涉及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 涉及由信息和意见的传播而形成的舆论。 具体而论, 在可以称之为媒介化社会的当今社会中, 传播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联系愈来愈紧密, 社会公众对媒介传播的依赖度日增, 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巨大, 社会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心向背和人心聚散, 最近若干年来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以上所述提示人们: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在国家智库建设中两学科应该占有比较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依据。

理由之二: 新闻学与传播学对研究对象有着独到的研究。

在国家智库建设的过程中, 两学科为什么应该占有比较重要的一席之地? 笔者的回答是:不仅是因为研究对象重要, 而且是因为两学科对研究对象有着比较深入、独到的研究。 凭着对新闻传媒和相应传播媒介及对这些媒介的受众深入独到的学理性研究, 应该也可以在国家智库建设中获得比较重要的一席之地的资格。 两学科以上述研究为立足点和“看家本领”。 其他学科固然也会涉及以上研究对象, 甚至也会达到相应的研究深度, 但在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独到性方面, 往往不如新闻学与传播学。

理由之三: 新闻学与传播学本身有着贡献智慧和汇集智慧的功能。

此功能源于两学科的研究对象———新闻传媒和其他相应传播媒介———与公众之间广泛的日常的紧密联系。 新闻传媒在反映民声、汇集民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发挥优势的抓手是:跟踪舆情、了解民意。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工作, 就是日常的调查研究工作, 这是搜集民间智慧和获得民智支持的重要途径。 新闻工作者所了解和掌握的舆情、民声, 是国家智库有针对性地发挥良好作用的现实基础和不可或缺的条件。 新闻工作者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别、各阶层人士, 有着众多的消息源和信息来源渠道, 占尽发现、搜寻和汇集民智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闻学与传播学, 从学术的角度关注和研究媒体报道过的人和事, 关注并研究站在社会发展前列的新闻传播者。 这些传播者中的佼佼者, 既是优秀的报道者, 又是有见地的思想者。 两学科致力于新闻传媒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致力于新闻信息和其他信息的传播规律研究, 致力于当今社会舆论格局和舆情现状及发展态势的研究, 从而为国家智库源源不断地贡献自身的智慧。 与此同时, 它还以汇集民智的方式, 向国家智库贡献来自民间的不容低估和忽视的智慧。

接下来的问题是: 新闻学与传播学应该如何在国家智库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

就此, 笔者的思考结果是———

第一, 以我为主主动地发挥作用。

服从协同创新研究的大局需要, 新闻学与传播学可以也应该当好配角, 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不排除为当主角作出努力。 即以我为主, 主动地发挥作用, 发挥主导作用。 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勇气:由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的高校新闻院系或相关研究基地牵头, 通过所设置的社会舆论及舆情研究等类议题, 将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调动起来, 将高等学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传媒业界等方面的力量集聚起来, 展开协同创新研究, 发挥其在国家智库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无数事实证明:随着互联网兴起及发展至移动互联网, 社会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掌控舆论的方法已经不那么管用了。 时移世易。 分析舆情、研判舆情, 引导舆论、掌控舆论, 已经成为一门包含了许多新内容的大学问。这方面的研究内容, 在国家智库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 通过研究重大命题发挥作用。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中的重大命题, 往往也就是国家智库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涉及如下关键词:深化改革, 社会转型, 核心价值观, 自媒体, 舆论变局, 传播规律, 民心向背。 新闻学与传播学要紧扣重大命题, 在研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现今, 改革在深化, 社会在转型, 社会话语权情况与先前大不相同了。 几十年前没有遇到的问题, 今天我们遇到了, 比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加入WTO、与国际“游戏规则”接轨;几年前或十几年前没遇到过的问题, 今天我们遇到了, 比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比如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全民皆记者”, 比如主流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 有哲人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动, 给新闻学与传播学乃至整个国家智库建设带来了太多急需研究的现象和问题。 研究内容常新, 对研究者智慧的考验常在。 两学科在国家智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正逢其时。

第三, 在证明自己实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新闻学是否有“学”, 这是一个常常被问及的问题。 一个被视为无学和显得无用的学科, 是不可能在国家智库建设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发挥得到公认的作用的。 因此, 要用自己的实力, 证明新闻学有学、有用。 有学、有用, 不仅体现于学科所必须具备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及逻辑框架, 而且基于对政府机构的监督作用、对媒体的指导作用、对管理部门的智囊作用、对民众的引导作用。

第四, 在发出准确预警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新闻传媒要当好社会的瞭望哨, 为人们发出准确的预警, 而不是只报喜不报忧, 这样方能显现其非同寻常的意义。 新闻学与传播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这一点上, 两学科与其研究对象之一的新闻传媒有一脉相承之处。 而尤其重要的是: 要瞭望社会舆情、准确分析研判舆情。 发出准确的预警, 有些话可能很刺耳、不中听。 因此, 国家智库建设应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进行, 不仅允许而且鼓励智库建设者讲真话、说实话, 使之能畅所欲言, 避免王顾左右而言他或欲言又止。 诚如一位权威人士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政府和智库间的互动还远远不够。 政府应该让智库说话, 即使智库说得‘尖锐难听’也必须要说。 ”[2]而从智库成员和建设者角度来说, 则不应看领导人、管理者的眼色、脸色说话行事和出谋划策, 而应乐于奉献智慧, 敢于直言并对此负责。

新闻学与传播学在国家智库建设中发挥作用,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 评估已有政策的得失。

不管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始终必须坚持的。 在这一点上, 不能有丝毫动摇。 但智库建设者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有些规制在过去时代 (国门紧闭的时代, 计划经济时代, 仅有传统媒体的时代) 是很有道理、很有必要的;但今天已经是自媒体时代, 它们是否依然必须固守不变, 这有待认真探讨。 例如, 遇到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由新华社发通稿。 笔者认为:在自媒体时代,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 等待通稿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即失去披露真实、权威信息的第一时间, 使谣言有空子可钻。 况且, 几百字的通稿往往不能满足公众强烈的知情欲望。 在人人掌中都握有处于移动状态的自媒体语境中, 应当允许和鼓励地方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勇敢发声, 发负责任的权威之声, 回应公众普遍关切的问题, 履行主流媒体的应尽职责。

其二, 修补现有政策的不足。

国家智库的建设者, 应担当起对政策和决策该肯定则肯定、该批评则批评的重任, 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智库的使用者、拥有者, 应该听得进对现有政策所存在的不足、 对执行政策过程中的失误的批评, 要特别注意发现需纠偏和修补的地方。 智库建设者如果只说恭维话, 那么智库的作用就不会大。

其三, 建言出台新的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

我们正处于改革深化和除旧布新的时代, 新生事物大量涌现。 就社会舆论格局而言, 其变化异常明显。 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政策, 以适应新的社会舆论格局, 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趋势。 这是国家智库建设中必须有所考虑的问题。

其四, 注重为顶层设计出谋划策。

既然是国家智库, 就应该体现与国家智库的称谓相匹配的职能和高度, 避免缺乏高度和过于琐碎。 就新闻学与传播学而言, 参加国家智库建设, 就应当关注新闻传播、舆论引导、舆情监测和研判、新闻传播管理等方面的顶层设计, 为此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自身建设和参与国家智库建设, 两者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应当说, 新闻学与传播学肩负着三大任务, 即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重任主要落实在教学中;学科发展的标志体现在科研上;服务社会涵括多个方面。 参与国家智库建设, 是第三项任务中的一个子项, 系题中应有之义。 不同学科, 大抵都担负着上述任务, 但在担负第三项任务时, 能量多寡不等、 潜力有大有小。 而对于作为显学的新闻学而言, 服务社会是其强项。 只要把握得当, 新闻学与传播学服务社会, 不会影响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总而言之,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参与国家智库建设, 并不是一味为已有的政策做注释, 也不能停留于为现在的做法找依据。 学者们将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处于现在进行时态的问题和长远起作用的新闻传播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中充分发挥学术智慧的作用。 这既可以扩大两学科的影响力, 也可以借此从一个重要方面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如此说来, 参与国家智库建设与推动学科发展是并行不悖的, 而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更是有利无弊。

参考文献

[1]金佳玉, 魏建国.智库要通过新思想引领政府决策[J].中国经济周刊, 2013 (18) .

8.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 篇八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传播;冲击与影响

自媒体的来临,对传统的新闻传播造成的一定的影响[1]。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现在网络的普遍化,自媒体主要是利用高端的网络技术,为人们创造了“新闻发布”的空间,其具有“快速、时效”等相关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关注。但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部分用户可以24小时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并且这些信息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所看到的第一手材料,也极力地展现了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即时性”。自媒体作为一种当下的新兴媒体,其的多功能使得新闻内容更丰厚,加强了观众对新闻全方面的感知度。在这样的形式下,更需要去促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统的有机结合。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影响

(一)内容方面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观众能够得到的信息来源都是经过挑选的,并且是在某种约束下的新闻才可以呈现出来[2]。自媒体时代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新闻内容更是“随性”,所牵涉到的内容也更宽,所谓的“开放”是体现在新闻制作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新闻媒体的“新闻媒体的选材、采访”还是在“撰写”等相关流程中,自媒体时代的特点都对传统媒体的制作有影响,囊括内容。自媒体是因为依靠在社会群众的加入才会有极强的影响力,而新闻的传播与自媒体环境相互融合,其后面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所以其的发展与内容方面,更符合大众的胃口,更能引起更多的共鸣,且也与社会的舆论导向相适宜。对于民众来书,具有更多的机会,也给新闻传播更多的发展平台。而传统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很多的情况下重要新闻得不到立即采访,而自媒体时代的民众会及时拥有一些丰厚的现场素材,倘若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媒体的时代素材,那么毋庸置疑,会增强新闻的内容价值性及可读性。不管是从新闻的真实度还是从“时效性”来讲,新闻内容的“新颖性”、“宽泛性”都是在自媒体的时代喜爱的新闻传播创新,这必然会对传统媒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传播对象

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度,使得让传统媒体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与“挑战”,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传播对象及传播者的所扮演的角色。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都是需要经过很多层次的审核新闻事件通过传统的,比如有“电视”等方式才能够传播出去,但是现在的新闻传播者与以前所谓传统的新闻传播者是不同的,他们既可以是受众充当用户,也可以是新闻传播人。当然,新闻传播者也可以作为用户出现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是“传播人”与“受众”进行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堂新闻传播的范畴也越为广泛,将整个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区域都扩宽了,与此同时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度与冲击力度。不管是作为一名传播者还是属于一位受众,都可去监查整个新闻的真实性及传播进度,进而还能加深对新闻的理解度。

(三)社会舆论

相比较而言,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是“封闭”的环境中去进行的,新闻的传播仅此只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而受众也只能一味地接受信息,即使是对于所看见的新闻有意见或者是感受也只能自己消化,没有空间来进行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正规的新闻传播是为了能够坚定社会的安全与和谐,接受大局的思想引导,因此会存在受众只能看到一种关于社会主流的思想,而对于其他方面却毫无所知,倘若是重大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事件,一般传统新闻会选择“不播报”的形式,那么这样一来,受众也只能了解到正面的消息,而对负面新闻一无所知。因此,有人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被称为“垄断式”的传播方式,一旦是传播的主体没有考虑将新闻播报出来,那么就没有办法得到信息来源。其实这对广大民众在接接受消息的时候限制了其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也引发了受众的厌恶心理。而随着当下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这种传统的新闻方式也就自然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也就不清晰化,更有可能会出现角色互相变换的可能,社会的舆论方面也更有自由性,受众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新闻类型来源,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这在丰厚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还加大了新闻的涵盖范围,并且给予了每一个受众平等的参与权。作为新闻受众,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丰富化,还可以对新闻质量进行监管,对不真实的新闻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及批评。人们通过多元化的新闻进行评析,让新闻参与人都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另外,因为社会各种人氏的关注,很多小事情可以被扩大,也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查效果。

二、自媒体与传统新闻传播结合的策略

(一)将新的技能与方法植入到新闻传播中

自媒体的到来并不只是冲击与影响,还有“机遇”。作为新闻传播更需要当下时代的发展将更多更时新的技术和途径运用到新闻传播中。第一,革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法,利用新的技能进行大规模的传播。 比如有“网络”或“无线传播”。且选择一些适宜的网络传播方式,对新闻进行多元化的传播。在我们当下的社交网站中,“微博”与“微信”是一些比较时新的软件,用户越来越多,影响力也随之越强,那么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中,可以利用这些新的形式,比如申请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微博账号等相关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当然还可以考虑与微博大V进行合作,通过它们来对新闻进行大量的传播,这样一来,传播方式多样化,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心里,影响范畴也随之越宽。

(二)培养符合新媒体素养的专业新闻传播人才

无论是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作为一名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者,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团队后备军,而强大的团队是来自于每一位成员的高职高专。而当下的自媒体时代,紧缺的更是人才。特别是技术在被广泛地使用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变。第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者,一定要学会并且把控先进的技能;其次,要清晰大众及用户的喜好,运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工作者,一定要有时代的“敏感度”及市场的“敏感度”。新闻传播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提升,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满足当代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也使得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善及创新。另外,网络的普及造成新闻传播的改变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倘若新闻的发展能够将“冲击”作为改变的机遇,借使网络的推进及社会媒体的昌盛,将自媒体更好地植入到新闻媒体传播中,那会对将来得新闻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薇薇.剖析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模式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戏剧之家, 2015(10):278-279.

上一篇:工程部主管转正申请下一篇:法人代表变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