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2024-08-09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共17篇)(共17篇)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一

课题研究论文

镇江市上党高级中学柳海燕

浅谈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在政治课堂中,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长期以来,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唤醒沉睡在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巧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勇气。

1、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和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全体的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发展的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从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2、坚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唯书唯师”的传统,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而应以“参与者”身份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充分体现地位平等性,充分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引导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教师还应克服偏爱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实现教师由“演员”到“导演”,学生由“观众”到“演员”,甚至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的角色转变。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和信心,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儿童,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儿童。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学生只要感到生活在一个可预料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即知道自己远离对身体有害的环境,没有了恐惧和不安,心里上才会产生安全感,在探索活动中才能够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

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为此,教师要少对学生说 “不”。“不” 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于这种环境气氛中的学生,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探索的主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1)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构造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之分、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气氛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造成障碍。作为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实施角色转换,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和谐交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这样,学生不会因害怕提问而紧张,担心答错而恐惧,真正从内心把教师当作讨论交流的合作伙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以正面激励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做消极的评价,就会造成学生的紧张,产生提防心理和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从而也会使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以他人评价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将从此被束缚在教师、课堂、教材的圈子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之举,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其创造个性受到抑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要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气氛,一旦发现学生有闪烁创新火花的行为和想法时,要积极地评价,把一声声称赞及时送入学生的耳畔,把微笑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让情感进入课堂。学生沉浸在这一美好的心境下,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新的创新火花。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精辟的话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无论解决什么问题,必定先有怀疑,尔后才有可能创新,创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又需要新的怀疑。人类正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认识人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社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教育的本质特征。但传统的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仍然压抑着创造力得以诞生的前提——生疑质疑和提问。这种制约的结果导致:一是学生不敢怀疑不敢提问;二是学生不会提问,提不出问题;三是学生不愿提问。可见,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十分重要。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万条,起点一个问。”生疑质疑和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不仅是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措施。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大家平等讨论,互相指出不足,可以促使其共同进步。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一旦出现矛盾时,大家共同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不休。对于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应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教师千万不要拒绝或加以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智慧火花。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得质疑学生,使他们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度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并进而能提出更多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求知和创新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若出现疑难,应立即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或纠正,学生可以自由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学会探索创新的方法,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群体合作的精神,从而诱发学生群体智慧的潜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著名的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得把知识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将知识全盘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创造问题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金子珍贵,然而点金术更珍贵;知识和能力重要,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方法更重要。因为,其一,任何知识和创新能力都不是天赋的,要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努力学习,主动参与探索,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其二,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则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教师和学生都应把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2、改革课堂教学、激发主体参与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政治课教师的“讲台”为学生积极参与、双向交流、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论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1)“小老师”授课活动。即事先由学生集体推荐两位同学来当“小老师”,然后笔者把下一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步骤及可运用的教学手段等大致告诉“小老师”,由他们自己准备教学材料并具体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如笔者把“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这一课题交给“小老师”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兴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组织、协调、沟通的才能。“小老师”联系同学们关注的-些社会热点,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中间穿插有各组同学自编自演的几个简短、有趣的小品,提示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上带来的正、负效应,加上几位同学有准备的高质量的发言,让全班同学认识到当前哪些道德观念及行为表现是应该摒弃的,而哪些又是应当发扬的,且意识到加强道德建设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并由此讨论如何进行道德建设。整堂课由“小老师”主持、串讲,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生动活波、情趣盎然,又不乏教育意义,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

(2)小组竞赛活动。讲市场经济时,笔者曾让学生为一个曾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出谋献策。让全班四组学生都参与这次活动,看哪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的“拯救方案”最切合实际。笔者要求四组学生思考它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预防性方案”,以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赛看那一组的方案最具有科学性与操作性。当然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讲解、评析。通过这种 “猜猜看”竞赛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热情中认真思考市场经济中的有关问题,从而对市场经济具有激发企业经济活力的功能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一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等心理素质,激发了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辩论活动。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4)角色体验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节目,让学生或体验现实生活,或体验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1)加强实践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是进行开放性教学、拓展主体性参与活动空间的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演讲会、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等,这些活动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参与学习为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学会如何搜集资料,得出结论,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能给学生提供广泛学习、拓宽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机会,从而激活了学生各科知识储存,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基本上能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落实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思想觉悟相统一的原则,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前沿课题,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使其逐步完善,并发挥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二

一自主预习,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把教育教学的新思想融入课堂中, 尤其是把创新的教育信念树立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自学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分析和学习, 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热情, 使学生产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认识飞跃, 达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学习每一节新课前, 让学生自主预习, 寻找问题, 提出关键问题, 最后自主解答, 学生的思维不是千篇一律的, 政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找到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 从而合理安排突破口,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学生特点, 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政治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视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的培养, 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而新型的人才标准要求理论与实践齐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高中政治课程文字叙述较多, 加上教师滔滔不绝的口述, 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对政治课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不仅仅属于教师, 更要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靠自主参与和社会实践的大量积累获得, 这样获得的知识会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知识记得更牢固。利用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和兴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使其发展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三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环境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才能培养出新型创新人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广阔教学空间, 使政治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把高中政治复杂的知识点呈现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 勾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使抽象的政治课堂变得更加形象具体, 为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教学场景。

四释放学生时间, 扩展主体学习空间

现在不少高中学校为了经济效益, 为了追求“升学率”, 从早到晚把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的, 学生没有自由预习和学习的时间, 作业也是不堪重负, 使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更少。不能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更别说学生拥有实践创新的时间了。而新课程标准指出, 努力开拓学生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因此在实际的高中政治教学中, 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 重视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把学生从传统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同时, 指导学生科学学习, 高效利用时间, 开展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 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 向社会实践求新知, 扩展学习空间。只有节约了时间, 解放了空间, 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 扩大认知的眼界, 发挥内在的创造力。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能动的主体,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 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创新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积极创设情境,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创造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 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三

第一、营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课堂教学气氛

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活跃、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知道:追求片面升学率,只重视考试成绩,死板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自我发现,勇于表达自己见解。学生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老师更应解放思想,大胆更新自己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不把自己居于绝对权威地位。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创为一个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

另外,我们要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巧妙灵活地调节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思孝、发表看法、表达观点架起一座情感桥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探索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变教学要求为学生自身的要求,进而让学生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意把培养创新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奈件就是兴趣。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就达不到入迷的程度,也就不会出现灵感。强烈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化,便会产生学习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所以,兴趣是创造之母。是成功的老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抽象概念多,理论性强,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就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直观化,这不仅可以给学生真实自然、生动感人的美育,还由于情境的创设,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缺憾,从而雏持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

第三、鼓励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造的先导是疑问。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切科学发现都起源于疑问和好奇心。正是由于伽利略的大胆质疑,使得亚里斯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维持两千多年的错误观点得以更正。伽利略并用理想斜面实验加以推证,从而提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要培养学生创新质疑,就要鼓励他们进行逆向思维,敢于合理想象;更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避免用统一的思维模式去教育每一个学生。采取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学习思路和教学方法,应用讨论式,启发学生思维,进行互动式的双向交流。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措施,就是进行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就社会的某个重点或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促发创性思维的产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发现问题,相互启发,讨论争辩,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比我们教师费尽口舌满堂灌要好得多。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两点论”、“重点论”时。就让学生就“我们中学生应不应该上网”等问题去思考、去开展讨论争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收到比只由教师一味地讲好的多效果。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四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学所说的个性,是指个体所拥有的一切独特性,即每个人基于生理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范畴,涉及主体感受的方方面面,诸如本意、观念、思维方式、取向、世界观,等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感情、意志和情趣等因素组成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教育。”然而,我国的传统的教育在培养人的同时,也严重地扼杀人的个性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老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传授知识多,指导方法少,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的灌输,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形成教师、知识、教材三中心的教学格局。这样就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达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1、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前提(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教什么和怎样教;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地发展;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尤其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2)树立民主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已经越来越多成为学生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心情愉悦,积极主动的发展和学习。(3)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不仅多,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学习能力将成为未来人的重要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学。

2、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

巴班斯基指出:“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方法的最优选择是“教学的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的关键之一。”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教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但是可能给学生宣经布道的印象,可谓收效甚微。在道德的教育中,学生是接受知识、培养情感的主体,如果我们把情感当作知识一样灌输给学生,即使信服也是大打折扣的,学生的个性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讲到高一经济常识“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我先播放了小品---打工奇遇,问:“在市场经济中,是不是一切向钱看。”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纷纷回答,渲染了课堂气氛,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二 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交通法规宣传篇》中违规片段,使学生看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即对立统一,使学生理解了矛盾的含义。

3、创新素质的形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直接动力,创新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得以良好的发展。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得以充分表露和发展。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得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哪怕有一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发散思维在创造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想象、思考,而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新事物,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例如就我国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从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4、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把政治理论同社会实践想结合。课堂上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例如我在讲到‘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时让学生做《改革开放家庭消费水平变化》的调查,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不是提倡个性绝对化。

学校教育是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发展。教师代表社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重视人的社会价值的培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其自身的兴趣与追求,更重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发展,两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不可片面的处理这一矛盾,如果过分强调人的本质的自然性,而忽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现象,就会把注重个性发展引导到极端地走向个性绝对化的境地,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理解为自由性。因此,要用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中的难点,以此作为科学理论基础,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体特点的民主化教育才能使学生不断克服与社会发展不相容的个性,从而培养优良的个性,成为全面素质得以良好发展的社会的人,才能使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偏不倚。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五

摘 要:当今社会,创新已日趋重要,它不仅存在于成年人的四周,更体现在学生世界里。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作文的命题,使其立足于实际生活;认真研究教材,开拓学生的逆向、发散性、变通思维;从关键语入手分析文意,填补学生的艺术空缺,引导踊跃发言、自发探索的课堂氛围。把教学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

关键字:高中语文 培养 创新 方法

引言:步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在教育领域肩负着振兴民族、整形经济等众多责任。而职业学校作为背负着培育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教育中更要狠下功夫。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更应密切结合社会发展,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着手,适应时代需要。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的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提升教学水平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从思想认知,知识层面,工作行为方式等方面勇于挑战,完善自我,教学不停留于有限的书本知识,要依照职校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学,从而达到更新观念,符合时代需求等目的。教学中,要勤于发现能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巧妙运用、创新更加有效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授课本知识时,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和自身潜能,良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要悉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而且还要留出时间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真诚爱护自己的学生。用批判的目光审视自身事业,以创造性思维从事自身工作。

善于培养、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与创造教学相互交融,达到求异性、新颖性。抛弃固有模式,抓取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灵活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同时自身起到引导作用,不仅提高学生的创造个性,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及保障就是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不一味的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使学生脱离被动接受状态。如果学生长期处在缺乏师生交流,师生彼此相互隔阂的状态下,思维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极大的捆绑束缚。久而久之,就不能独立判断,禁锢创新,创造性的有力发挥。因此,在面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的要求时,必须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阻碍,认可学生情感、智慧;保护学生兴趣、个性;培养学生进行思维创造;构建一个民主、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驾驭知识,全面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应适时放下身份,从讲台上走下去,进入学生的内心,进行趣味性教学。并主动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成为知识学习中的共同进取者、朋友,有力引导学生愉悦的进行学习,丢掉思想包袱,充分启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创建信任与尊重共存的学习氛围。毕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进展;才能使他们乐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自我见解,多角度发挥利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学习消化知识。

三、鼓励学生发表自我意见

创新源于不断地质疑和发现,我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曾告诫:“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有力推进,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人更容易产生创造欲。身为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它是沟通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反馈学生吸收教育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不要因为学生不喜欢就减少或者放弃这个举措。而且,在教育学生方面,不能够一味的遵从课本知识及权威证实,要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当前教学知识的欠缺,发现不对时要能及时的大胆质疑和推翻现有理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在适当的时机中多设置一些悬念,全方位的发散开拓学生的脑部思维,并起到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我见解的作用。从根本上做到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促进,得到最大化的知识提升,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发展。

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否定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使鲜花与小草一同享受沐浴教育的光束,是教师必须尽到的责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不讥讽鄙夷学生,宽容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给予改正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注重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要从内心关护后进生,保护其自尊心。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应教育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彼此尊重。使优秀学生做到不自傲,不鄙视后进生;使后进生做到自强不息,有自信,并创造条件,给后进生机会。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章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思路和手段,善于推陈出新,充分给学生创造全新的感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取心、活跃的思维,让学生解放身心,做到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力。同时,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评价、肯定,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思维多样性采取保护,重视学生的微小创新,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上的自信心信心。

五、总结

身为21世纪的高中语文老师,要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文学等领域的新型人才。这不仅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依赖感,对文本的熟悉感,还应该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感知和认识文字世界里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探寻出得以体现语文学科特征以及贴合学生发展个性的适当融入点,开设专属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要学习、爱学习,切实做到培育、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培育方针。

参考文献

[1] 崔彩琼.新课改下创新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

6.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六

一、构建符合农业生产、学生发展、教育教学规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学院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形成了“两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四个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双重身份强技能、双重文化强素质”的职教改革理念。与全疆80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实践了“三段式”“工学交替‘一轮半’”“五对接、三结合”“二周期、三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反复实践、论证,已获批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为新疆农业行业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创建了种植专业“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植物候期变化,以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为依据,融入新疆种植行业、企业生产对人才的要求,面向植物生产职业岗位群,以植物生长周期为主要工作学期,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融合、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相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指标相融合,构建了“四段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的运行以第一、二阶段即一、二、三学期在学校完成基本的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三阶即四、五学期将专业课程安排在企业中边做边学,第四阶段进行顶岗实习。四阶段构建了专业从单项技能到专项技能再到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完成学生从学徒工到准员工到正式员工的逐渐转变过程,最终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目标。第一阶段(9月至翌年6月)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为主,使学生了解国家、政府对他们大力培养的政治背景,提高政治素养,强化汉语学习,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创建了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鉴定内容相结合,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创建了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以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贯穿始终,教学内容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真正实现了“专业技能够用、实用,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带着职业经验走上工作岗位”的培养目标。

模式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第一、二学期以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学期使学生掌握够用、实用、适用的专业基础知识;第四学期以企业岗位的核心技能为训练点,采用任务驱动、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牛、羊、鸡、猪养殖生产技术(经济动物养殖技术)课程的开展,同时开能力拓展课,并要求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五学期进入企业协岗锻炼,使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动态、企业需求、企业工作岗位要求,为适应今后工作奠定基础;第六学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老师和企业人员的带领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构建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精湛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学生高质量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实施“3322”模式,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按照“引进与培养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自有与外聘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学院与企业联合实施了“3322”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不断加大企业聘任、企业引进和企业培养“三企”途径,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三层次”师资梯队,以及加强校企两个途径聘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校企“双聘制”力度,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和名师工程的“两个工程”建设,取得了队伍结构优化、质量优良和素质提升的建设成效。

(二)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职业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目标是以提高能力为主,培养手段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是以必需、够用为尺度。职业教育应按照这些原则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职业岗位实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这样一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学院通过开展职教论坛、每名教师每年在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30天、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以及到国外进修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为培养、培训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办学,搭建学生技能培养的平台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家推广的办学方式,是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困境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了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能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考试型向做人做事型方向的转变。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同时将学生的教育与服务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在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的平台上建有集生产、科研、示范、培训、推广为一体的“四中心、八基地”,即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阿克苏基地和喀什基地、新疆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吐鲁番基地和塔城基地、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伊犁州直基地和阿勒泰基地、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东泉基地和榆泉基地。同时与中粮屯河、新疆天海绿洲等30家疆内外大中型企业为校外实习就业的“双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标准布局合理、运营良好。

四、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素质教育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该将生产一线中的职业道德养成作为重点教育的内容,即将该行业企业文化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中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

(一)在校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及效果

1. 高级班党课的开展

学院开展高级班党课,通过树立坚定信念,做一名当代大学生,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修养,维护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勤奋学习,深入实践———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等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学生做有责任、有素质、有修养、有道德的当代接班人。

2. 德育课的开展

由于德育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教学的实效性特点,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较其他课程更有难度也更为特殊和重要。引导学生从各种先进社会群体身上认识和理解做人的道理,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了解社会对新时期人才素质的要求,让他们在认识社会中认识自我,在了解国情、民情时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从而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校内学习期间德育课每学期开设30学时,分为4个主题,共开设4个学期。在教学中把对学生的修身、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结合,在道德教育中引入学生成长中的法律问题,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学院校编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拓展第二课堂,注重社会实践、师生互动,并辅以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体系,对于适应建立现代法制社会的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德育课在我校富有成效地发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实效。

(二)企业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及效果

在企业,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间断,应将企业文化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向上、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爱岗敬业、遵纪守时、踏实肯干、善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疆前列。

总结我院学生的培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教育,完善部分学生的生命观、幸福观、仁爱观、义利观和公德观等;并通过创新培育理念、发挥课堂作用、深入社会实践、扩展培育载体、加强文化建设、调节规范途径等主要方式,积极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职业教育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7.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七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它是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练习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指在一不定期目的的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政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书本上的概念、要点、难点进行归纳整理后,填鸭式地硬性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将填进脑子的概念、观点一字不漏地强记下来。这种教育的结果,使学生缺乏素质意识,没有辨证的思维,没有创新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二、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1.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有创造思维的教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要培养创新人才,要有一支高素质、有创新思维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和新办法的思维。和其他学科一样,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具备高素质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富有创新能力的保障。

2.中学政治课教学要有创新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有创新性,即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真正的创新教学,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能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轻松愉快的感觉和体验;而从本质上讲是建立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对教学内容深刻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与呆板、僵化的教学相比,创造性教学是符合规律、有的放矢地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

三、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2.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启发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一段论述,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立思是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教师才给予开导,教师“举一”学生应“反三”。这段话强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举一反三,探求新知。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有效地发展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教学方式。它的本质特点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激励学生,便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指明学习途径,但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教学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一,要求学生思考概念所包含的多种对象及分类的种种形态及表现,让学生驰聘思路,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第二,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举出正面的反面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的不同实例,证明重要观点和原理。第三,一题多问,对一个问题或一组材料,从多方面设问,要求学生变化角度思考。

3.重视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提供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字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培养。

8.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八

创新教育的日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创新人格,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以形成创新性学习相伴随。这是创新教育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更是现代人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鉴于本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逐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谈谈自己的几点策略。

一、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其特殊的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考虑如何求解、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创作新问题,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事实上,正如徐利治教授所说: “很多数学定理最初是猜出来的,而证明不过是后来补上的手续。”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问题上,教师直接切题,这节课我们将引入一个新概念:三角形中位线就是三角形两边中点连成的线段。下面,我们将来证明一个命题: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节课教师讲得非常圆满。许多细节都进行了讲解,课堂很安静,大部分学生都规矩地望着黑板。下课铃声一响,很少学生再谈论课堂上的内容。若教师采取另一种教学的方法,在一块小黑板上画好一幅图。(如图1所示)并说,这节课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在图中A、B是两个地方,中间有座大山相隔,为了测量AB间的距离,测量者如图另选了一点C,使A、二、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学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求异,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鼓励大胆设疑,培养创造能力

“学须教有疑”,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爱恩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提问,并教给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乐于提问,养成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意识,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9.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九

中学物理学科的创新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乐于在新奇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布置新奇情景,根据教材特点,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使学生易引起错觉的事例,百思而不知其解的问题,通过奇趣的实验演示、实物模型、科技小史话、多媒体等手段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兴趣,引发探索冲动。通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综合、获得新知识。同时,重视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组合,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强化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某一物理问题为扩散点,有效地进行扩散、充分使用开放条件,引导学生多途径,全方位的思考,使多个知识点在具体问题中相互沟通和综合。设计开放性问题,要与生产生活实际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密切联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富有前瞻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物理问题往往具有不同的探索思维,具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将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应用递推的方法,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掌握常用的物理解题方法。鼓励质疑,培养创新动机。质疑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教师的设疑,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获得最正确最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富有创意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加深他们对原来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与加深扩展。

10.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十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政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代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如何,不仅关系到自己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政治课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法

1.把书本知识进行生活化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世界的归宿。因此,教育必须回归世界。老师必须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让步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生活,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例如冰雪灾害、金融危机、沙尘暴、抗击非、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等。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涉猎政治生活。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知识去认识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如中共十八大的召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

再次,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生活。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如人类基因图谱、神舟七号基因技术互联网等。让学生在大量获得这些科技信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热爱科学的热情。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和具体操作上就为培养学生创面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2.允许问题答案个性化

创造的本质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未做。因此,没有个性就是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做个三个方面。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对学生创造性的见解,教师要给予鼓励,而不能有意无意漠然处之。

其次,要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个性化,让学生有表现和发展创造性的机会。尤其在在教学中多进行主观题的训练,加大问题答案多元化的力度。也就是說,学生所答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给分,甚至给高分。 这样,在教学中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展个性的舞台。

再次,要充分发挥肯定学生的特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保护鼓励学生创新,并以宽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新。尤其是在检测或处理作业时,对具有独创性的学生就应该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认可。而对虽然理解并掌握了教材内容但缺乏独创性的学生,要指出其不足。

二、政治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还要注重转变方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后曾将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于美国学生的成绩,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幻想能力强,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作为一名政治科老师,应该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高质量问题的积极引导者。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教师提问时,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给学生以示范性的影响。

其次,引导学生在对照、比较中寻找问题还可以进行假设性和想象性提问。总之,老师在提问时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提出问题,给学生以示范性的影响,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地学会问起来,提出的问题质量也就高了。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了,便已经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这时,他们急需老师的解答,但教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讨论时,要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加入争论,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讨论,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程度,以便于在总结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种间接启发式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更积极地参与,更注重学生所讲知识的反应,并通过这种教学技巧,启发宪政独立思考,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自信、怀疑和竞争的氛围

自信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追求真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心。只有对自己有了自信,那才可能有创新。怀疑就是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的既定结论,敢于向老师质疑问难,敢于指出新的概念,新的思想,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独立见解的时间和空间。要有竞争。有了竞争才会激发学生超越他人的意志,有了这种斗志,学生才会做到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如果没有竞争,学生就会满足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或教师的既定方案,这样就会逐渐养成老师讲什么听什么,问什么就答什么,布置什么作业就做什么作业,考什么学生就记什么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为课堂里被老师牵着走的羔羊。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对同一问题要多提问几个学生,努力营造竞争气氛。这样有竞争才会有创新。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老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神圣使命,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质疑,鼓励争论,让学生的发言做到言为心声、句由已出,从而点燃学生心灵,开拓创新的火花,培养出不惟师、不惟上、我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式,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走向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云.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提问的艺术[J].教育艺术,2010 (5)

1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十一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才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对问题有深刻的分析和见解。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探讨, 激发他们思维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让学生摆脱定式思维的重要思维方式, 通过对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 获得更深的理解, 激发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索的内驱力, 使他们自主地进行学习。

二、鼓励质疑,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问题存在疑惑, 要及时反馈出来, 得到教师的引导, 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使他们不会让疑问阻碍探究的进行。在课堂上, 教师要对能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 激发他继续探究的动力, 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勇敢地提出疑问。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而是要引导他们对问题不断深入, 抓住问题的本质, 激发创新思维。

三、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政治创新思维, 在课堂学习中首先要让他们有参与的热情, 才能让他们运用积极地思维来分析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把政治的知识点详细地灌输给学生, 而是要运用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让他们能进行师生之间的积极沟通交流,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知识和能力重要, 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方法更重要。因为, 其一, 任何知识和创新能力都不是天赋的, 要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 不仅要努力学习, 主动参与探索, 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探究, 才能有效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促进探究能力进一步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其二, 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造。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 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教师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使他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即使走出校门, 离开教师的指导, 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 则将终身受益。其三, 在教学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政治知识获得和提高的场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他们课堂主体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反馈给教师, 使教师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同时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促使他们的思维向多元化发展, 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1.“小老师”授课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推荐出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作为“小老师”, 把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大纲的形式告诉他们, 让“小老师”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收集教学用的资料, 并设计出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当“小老师”,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同时能让其他学生有疑惑时敢于提出问题。在“小老师”的组织和教学下,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学习效果也很好。

2.小组竞赛活动。教师给出开放性的题目, 让班级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比赛哪个小组给出的建议最好。在小组竞赛活动中, 小组成员都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例如, 讲市场经济时, 我让学生为一个曾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出谋献策。把全部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看哪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的“拯救方案”最切合实际。要求四组学生思考它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提出“预防性方案”, 以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赛看那一组的方案最具有科学性与操作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热情中认真思考市场经济中的有关问题, 从而对市场经济具有激发企业经济活力的功能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 加强实践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1.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进行开放式教学, 能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活动的同时深入探究知识。在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中, 活动的开展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例如, 开展社会调查、开主题班会、进行专题报告等。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积极碳素, 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开放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能在自用的环境中进行积极探索, 运用创新思维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收集材料过程中看清问题的本质, 通过共同交流来获得更深的理解。研究性的学习中, 学生不用让教师强制安排任务, 探索中获得的成就感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问题解决当中。学习地位的变化, 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宽, 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作用下对问题进行解决, 使他们获得实践的机会, 并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十二

摘要:手工制作课堂通过多渠道多手段激发学生合作创新热情,并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合作,助推学生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以多种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开拓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合作与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关键词:手工制作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

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手工制作教学中,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有机的调动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因此,手工制作是培养儿童动手、动脑,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要及时合理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形态各异、不同材质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通过他们的双手制作出丰富多彩,活泼可爱,具有儿童情趣的多种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合作与创新能力。下面我就手工制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多渠道多手段激发学生合作创新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把自己拥有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从而引起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在手工制作课上,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启发性的谈话、优美的音乐、舞蹈或模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的创作热情和欲望。

在《有趣的布贴》一课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植树》的布贴画,布条色彩搭配和谐,有人物,有远山,小树,整个画面生动活泼,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是同学们参加过的活动。欣赏完示范画,学生们表现的欣喜异常,这时我们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废旧材料可以制作出许多优美的布贴画。除布料以外其他材料同样可以制作出更加美妙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既可以美化和装饰我们的生活,更能锻炼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经过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创作思维由准备阶段逐步过渡到酝酿阶段,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出现了将要制作的雏形,使他们急需把思维的结果转变成可触摸的手工制作。

二、多形式,多角度动手合作,助推学生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引导儿童接触社会,观察生活,认识更广泛的不同材质的材料为手工制作积累素材,以废旧材料,旧画报、布片等进行缝制、粘贴、喷涂等各种方法进行装饰、制作,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一定会让人赏心悦目。这些作品既能美化教室,又能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使儿童人人争当小主人,体验成功的自豪感。每节课结束后我们都将学生的制作摆放在窗台上,或悬挂在横梁上,当孩子们看到相互合作、共同协商完成的作品,开心地欣赏着,讨论着,感受自我创作带来的愉悦,并有效的激发了儿童活动动机,促进了儿童合作与创造性的发挥。

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通过思维的酝酿转化为灵感的顿悟,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我们学校开展一系列大课间活动,我要求学生把活动的场景变成美妙的布贴画。这时,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他们积极思考,自行确定制作内容,以几个动作为主要创作内容,并添加一些道具。这节课他们制作的非常成功,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画面色彩丰富,构图饱满。

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手工加工厂、博物馆、工艺厂等民间传统加工工艺,开阔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学习和创作积累第一手材料。还有废品收购站,那儿更是聚集了各种丰富的手工制作材料。天津有一位教师就是利用废品收购站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结果他们创作了许多小发明,还申请了几项专利产品。手工制作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使他们时时处在探索与创新的思维活动中,这就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动力,在手工制作过程中锻炼和强化了他们合作创新能力,他们的手工制作课堂几乎就是一个制作车间,手工制作教室里有各种机床和器具,学生走进这样的教室不进行创作都身不由己。

三、以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要“注意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重视每个环节的.适时评价,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活动状态,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评价,并以适当的鼓励、表扬为主要评价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及时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同时利用摄像机拍下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观察和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制作情况。及时发现自己在制作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在评价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对好的作品与创新方案给予鼓励,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及时放人美术展室,让同学们都来观摩学习,并适时举办全校性的“手工制作”展览。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小组之间评价,让他们去发现本小组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积极探索改进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勤于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制作活动中,力求创新,并可以写出设计制作说明,配上设计图等等。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即使产生分歧和争论也是必要的,在整个评价过 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也是自我纠错、自己再创造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过程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为今后的创作设下了伏笔,使他们的合作与创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1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十三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本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本文阐述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前者。现在,本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像能力。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像。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在讲授初一“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3)“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A?完全不同,有些相同;B?有些不同;C?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4)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5)假如××和××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6)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我在学完初三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看时政资料上朱?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阐述,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可以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比如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觅寻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我们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四、创设相近或相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1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十四

一、合理地运用激励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 以正面激励为主。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做消极的评价, 就会造成学生的紧张, 产生提防心理和不良情绪, 导致不良心理, 从而也会使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以他人评价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 学生将从此被束缚在教师、课堂、教材的圈子里, 循规蹈矩, 不敢越雷池半步, 不想标新立异, 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之举, 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 其创造个性受到抑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 要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气氛, 一旦发现学生有闪烁创新火花的行为和想法时, 要积极地评价, 把一声声称赞及时送入学生的耳畔, 把微笑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让情感进入课堂。学生沉浸在这一美好的心境下, 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新的创新火花。

2、因材施教或分层次教学。

良好的学习气氛, 会使每一个学生受益非浅, 进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低起点, 多层次地进行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 要进行区别对待, 给每一位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对一个情景材料的分析: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夯实基础再进一步提高。而大部分同学要联系材料和实际正确回答问题。而对水平教高的同学, 针对这一材料还可以创设哪些与之相关联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探究性知识的学习, 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 提高自信。变原来僵硬被动的“要我学”为生动活泼的“我要学”。

二、鼓励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 而且, 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 风平浪静, 投去一石, 碧波涟漪, 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就要善于设疑, 巧于设疑, 于无疑处设疑, 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独立去获取知识, 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 而在于引导学生“学”, 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 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激励学生质疑的具体做法是: (1)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去质疑、讨论和探索。其材料要多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 也可以从材料中摘录。 (2) 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 变单一角色为多重角色。教师要摒弃权威角色, 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角色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气氛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讨论式、尝试式。启发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已见, 畅所欲言;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学生可望又可及,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使学生在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 增长才干。 (4) 在实施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 及时鼓励、表扬他们勤学好问, 不惟书、不惟师, 敢于问难质疑的良好品质。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题,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养成质疑问题的习惯, 培养善学会问的思维品质、自信心和冒险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从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实施主体性参与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1、加强实践活动。

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活动是进行开放性教学、拓展主体性参与活动空间的有效手段。如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演讲会、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等, 这些活动不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的限制,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 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自主参与学习为主, 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 主动探索、自主地发现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中学会如何搜集资料, 得出结论, 表达思想、交流成果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 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设, 能给学生提供广泛学习、拓宽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机会, 从而激活了学生各科知识储存, 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 同学们基本上能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 从而落实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思想觉悟相统一的原则,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案例辩论活动。

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 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 教师不能一人独揽, 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 发表看法, 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 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4、角色体验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节目, 让学生或体验现实生活, 或体验典型角色, 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 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意义重大, 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是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后, 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更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如何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高考备考更紧密结合上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涂自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市场, 2009, (31) .

1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十五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我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和谐环境

当代学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开阔,求知欲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想,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可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的进行思考、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就要做到:(1)坚持每个学生都可以造就的,提倡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挖掘出来。(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3)后进生的创新潜能不可低估,在创新面前,后进生和优秀生是平等的,潜能同样深厚。

2.巧妙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教学就是要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出“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筛选,找出最佳方式。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3.鼓励求异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科学是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使创新的开始。例如,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求异,于是就有了大庆油田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胡思乱想”,从而培养学生用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独创精神。

政治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信;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二、注重学法知道与自学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最后不教,加强对学生的学法知道和自学指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的课题。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和新城探究的精神。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期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让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三、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延伸课堂教学,把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纳入教学活动,构建一个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活动虚拟股市是多样的,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团队活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会、撰写小作文、专题讨论会、公益服务等。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6.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篇十六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17.谈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七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看一看初中思想政治课本教材, 从内容上和设计上都是为创新教育而服务的, 教材中每个框题中都不只一次的出现“漫画”“想一想”“不常识”等等, 这个问题都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就需要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才能得到足够的表现, 自我和交流情感的机会, 学生才能得到足够的表现, 自我和交流情感的机会, 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 这时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尤其允许学生改变观点, 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时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同时结合学生手实际水平,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特定的教学情景, 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产生为达到目标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 所以说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使学生全身心参与, 开拓人与他们的思路,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善于观察的能力和怀疑精神

观察是创造和发展世界的源泉,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动力, 观察从政治学科教学上来说, 就是有意识地对事件的时间和内容上先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 政治学科现在中招考试不同于以前, 实行开卷考试与理科性知识不一样, 从表面上看, 有些又只是一般性的事件, 但是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找出其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所以, 我认为作为一名政治科教师,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生观察事件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有没有疑问到产生疑问, 有了疑问而去解决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结合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深挖教材, 仔细研究, 围绕教材的重点, 难点, 科学的, 有针对的, 有梯度的设立疑问,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消除心理压力, 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产生疑问, 敢于说出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指导学生注意问法和问的层次, 学会设置各类问题,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一步一步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 把学生从原来的认识结构中解放出来, 激发思维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会学生如何创新。

三、优化课堂结构, 重视学法指导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 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教育必须改变那种只给学生讲授知识的时代, 师者, 传道, 授业, 解惑也, 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而且还要交给他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碰到学生这样说:“课本上的知识点都会背, 并且背的还很熟, 就是作题和考试时不得分, ”分析这种情况的原因, 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和题目在他们的脑海中不能整合, 处于分离状态, 学习方法不对路, 学生接受新知识必得经过自己感知理解推理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上课时优化课堂结构, 对学生重视学法上的指导。

首先, 教师在备课上精心安排, 努力优化课堂结构, 注意教学进程的节奏, 该慢的必须慢, 该停下来复习的一定要停下来复习, 该测试的课必要测试, 给学生一个自我认识的时间和过程, 否则课本上的老师所讲的还是那么多, 永远变不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其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地位的, 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去归纳概括所说知识, 主动地去学习, 学生只有积极地, 能动地参与, 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参加课堂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才干, 因此,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 我深深地认识到, 政课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 如果记忆力不好, 就会感觉到知识离我们很遥远, 就是昨天才学过的知识今天看到也会感到很陌生, 所以说政治课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进学生身边的一些具体事件, 案例, 现象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 我认为, 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 然后, 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们在查阅读教材, 交流讨论, 走访实地, 等活动的基础上写篇调查报告, 这样不仅把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学生的学习范围也扩大了, 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下一篇:我国银行信息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