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扶贫

2024-11-13

八桂大扶贫(精选6篇)

1.八桂大扶贫 篇一

文章标题:市农业局八桂先锋行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情况汇报

---声明:本文属[]原创文章,对于其他网站的抄袭行为我们将联合作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创新模式深入推进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

——**市农业局“八桂先锋行”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情况汇报

(2007年1月24日)

我局一直重视对农村党员和种植能手的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八桂先锋行”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启动后,我系统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加明显。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开展培训38次,派出专家266人次,累计培训5593人次(其中党员1772人次),印发资料11.1万份,接待群众咨询2.63万人次。

通过培训,“三农”工作出现了新气象,取得了六个效果:一是党员和群众长了知识。培训活动都出现会场爆满,多次连续赶场,多次依依不舍的感人场面,这充分说明培训工作的必要和吸引力。二是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有效推广。农村党员通过学习提高,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现象层出不穷,农村党组织成为农技推广的新平台,农民党员成为农技推广的“二传手”,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三是发展新产业更加积极。在无公害水果、秋冬菜病虫防治、食用菌等农物现场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资的“三新”技物结合培训,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心动变成行动,种果、种桑、种菜、种烟的多了,种蘑菇、种药材的也多了,抢购良种、良药、良肥的农民更多了,优势产业发展的希望更大了。四是农民观念有新转变。通过培训,小富即安变成了富而思进,科技意识取代了传统意识,集体观念战胜了利己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所在。五是干群互动巩固了新关系。培训教育了农民,也锻炼了干部。培训活动让农技干部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也使农民更加贴近农技干部,敢问敢说敢发展新产业。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融洽的干群关系和彼此稳固的信任,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基础。六是增强了农技干部队伍的新技能。通过培训工作,使广大农技干部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接触到农民和农村生产一线的许多实际问题,这将使他们更真实地感受到农民想什么、急什么、缺什么,更懂得要培训哪些东西,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农民培训,从而有利于增强党性,提高业务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构制度完善。

一是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八桂先锋行”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启动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局党组会议讨论,落实专人负责,完善工作方案,特别是冬春大规模培训要作为一项长效活动固定下来。二是落实主管机构,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日常工作,长期抓。三是认真做好培训规划。从培训内容、工作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规划,制定措施,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建立多渠道的培训投入机制。单位从各种项目经费中千方百计挤出经费搞培训,各事业站也结合中心工作加大培训投入,并争取各县(区)农业局支持,多渠道解决培训投入问题。五是建立督查考评机制,从任务分解、活动开展、效果反馈等方面列出评比条件,进行对照督查,综合考评,对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

(二)整合培训资源,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把现有的农业技术市场培训基地和党员培训基地结合进来,通过协调好各县(区)农业广播学校、农技培训学校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施所长,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农村党员培养的职责。二是建立“技术专家库”,推行点选和派出相结合的专家队伍,形成常态化的技术指导互动机制。三是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在开展定向重点培训的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开辟培训专栏或专用频道,开展深入浅出的培训活动,用现代信息资讯加快农村党员和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步伐,扩大培训覆盖面,重点抓视频点播(如田东县)、信息站点(市县农业网站)建设。四是开通农技专家服务热线,现已开通“农技110”、“12316三农热线”等,通过专家群众的互动交流实现超视距服务,缩短农业技术服务距离。

(三)以龙头为母体,创新培训模式。

一是全力推广以龙头大户为母体的“农家课堂”的培训方式,发挥党员中心户作用的有效平台,农业部门辅助以技术、信息等新内容,此培训有通俗易懂、针对性强、便于跟踪、信息共享、成本低廉、循环发展、持久长效,有效推动面上重点优势产业推广。二是推广以龙头协会为母体的的“支部 协会”培训模式。行业协会既是经济合作的载体,也是培训教育的平台。我们每年都安排一定的经费扶持各种农业协会的建设,坚持协会建设“民办、公助、党领导”的原则,大力推广“支部 协会”的运作模式,由支部组织,协会承办各种培训活动,使协会更有凝聚力和带动力,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联结农民和市场的桥梁、纽带和得力助手。三是加强以龙头企业为母体的产业培训。龙头企业具有培训的内在动力和能力,这是一个难得的阵地,获得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如烟草、缫丝企业和蔬菜流通企业,利用企业的场地、设施和组织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标准,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农民“双受益”。四是利用以产业龙头基地为母

体的基地培训,利用各县(区)的农业科研基地和示范园开展田间培训。这些场所既是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展示和繁育场所,又是现代农业科技的理想培训基地,能充分发挥示范园、示范基地的直观优势、设施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展培训工作。通过项目合作等赋予有关示范基地开展培训义务,保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活动,基地则安排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把基地办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田间学校”。

(四)加强宣传联动,推动广泛参与。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发放明白纸、传单、墙报、活动宣传车等新闻媒体和平台的传播功能,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二是上下联动,共同推动工作开展,我局上联区农业厅,下联各县(区)农业局,横向覆盖全市12县(区)38个乡镇,培训内容覆盖全市所有种植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到“纵到底横到边”,区农业厅优质中心也和我局联合,两单位的合作将始终贯穿这个活动。三是重点搞好典型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培养树立一批各方重视培育的典型、专家努力参与的典型、大培训促进大开发大发展的典型、党员有效带动的典型等,对培训中出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则充分肯定并及时宣传,扩大影响,壮大声势,争取多方关心支持,广泛参与,推动全局工作。

二、下步打算

(一)创新培训模式。

创新是这个活动持续得到群众欢迎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将继续创新,不断摸索农村党员培训的新模式。一是组织农村致富能人演示团巡回讲座。这又是农民教育农民的新一个模式,区别于“农家课堂”模式,是让批量技术能手集中进驻异地农村,向一村一屯农民演示不同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大聚餐式培训,让落后村屯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接收培训,减低了贫困村农民的培训成本。二是探索鼓励基层农技干部带薪返乡搞培训抓开发的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开发项目和培训任务双重目标,在搞好自身实体建设的同时带动党员和群众共同开发。三是通过机关选派、招聘待业大学生等方式组建一支扎根农村的科技特派队伍,专职专用,专题考核,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农村科普科教和党员培训中的作用。

(二)完善培训规划。

农业系统将深入推进“八桂先锋行”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完善“十一五”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专题规划,计划每年培训60万人,到“十一五”期末,使全市农民党员、生产大户和农民群众受训达到240万人次以上,农民生产技术得到及时有效更新。

《市农业局八桂先锋行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情况汇报》来源于,欢迎阅读市农业局八桂先锋行农村党员大培训活动情况汇报。

2.八桂大扶贫 篇二

在全国大扶贫背景下,贵州省打破传统扶贫模式,制定电商扶贫战略和大数据辅助策略。推动贵州省电子商务扶贫和大数据产业建设性发展,给予贵州省丰富的生态农特产多渠道营销的基础支撑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手段,成为贵州省电子商务与扶贫相结合的新亮点。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其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深入到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个行业,将大数据策略融合到农产品物流中是一种高效选择。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就是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加工、包装、装卸搬运、信息管理和配送等一系列现代农产品物流环节中,对各个环节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达到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国内学者王须峦认为大数据应用可以将现有粗放、零散、低效、高耗的物流企业数据资源加以整合,建设成为可依据空间地理信息统一协调管理的现代化物流【1】。梁红波指出,大数据为企业营销提供科学的、快捷的、可靠地数据分析与建议,依据大数据发展云物流,可以高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水平【2】。将大数据思维引用到农产品物流上【3】,依靠相关技术的进步和提升,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数据库、数据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技术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4】,寻求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家对农产品物流应用大数据战略给予大力支持。国家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强调,要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5】。因此,贵州省发展“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既迎合国家物流战略,也为电子商务扶贫工作提供新思想。

本文以贵州省电商扶贫为背景,基于大数据视角,对贵州省农产品物流进行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力求为“大扶贫+ 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新思路。

2 贵州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随着贵州省电商扶贫工作的开展,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拓宽了物流发展空间,带动贵州省各大物流企业的扩张,物流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借助贵州省发展大数据的契机,将大数据战略作为引领,通过挖掘农产品物流数据资源价值,集聚大数据技术成果,形成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和发挥大数据获取、存储、分析以及处理能力。目前,贵州省在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层面,仍没有扎实结合,将大数据与农产品物流分割起来发展,不利于发挥融合效应。经调研,贵州省农产品物流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农产品物流认识不足

贵州省内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有第三方物流模式、以批发商物流为主导的物流模式、自营小型物流模式等。农产品物流群体大,规模小,加上贵州省地势的独特性,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物流数据混乱,贵州省各级部门尚未真正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大数据技术的高效之处,也没有了解到健全多级物流体系的重要性,更没有关注到建设物流运营体系是提高商品转化率的有效途径,这对电商扶贫的基础工作造成了观念上的阻碍。

2.2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园区数量少、规模小,尚未打通物流园区与周边道路、铁路货站等交通枢纽之间的衔接集疏运公路,物流园区内部的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未全面完成,并且物流园区内的水、电、路、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路网配套能力较差,无法发挥物流园区现有设施设备资源的最大能力,严重制约物流园区系统服务能力的提升。

2.3 信息资源体系不健全

贵州省农产品物流的数据统计内容丰富,包含农产品种类、农产品的产量、农产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等,然而高效可用的数据是有限的,并且很难查找到关于冷链物流的完整数据。各种农产品物流的数据分散,未经整理,未建立系统的数据库,致使数据的利用率低,阻碍了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整合。

2.4 农产品物流统一协调性差

贵州省缺少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中小企业或农户无法及时获取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也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整个农产品的供应链中的各主体间缺乏信息协同,降低了物流的效率,导致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协调,产供销一体化的水平也不高。

2.5 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

在农产品整个流通过程中,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多次倒运,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的价格被不断抬高;若在运输、仓储、等配送环节中不能保证农产品处于完整的冷链物流中,致使农产品出现腐烂现象,无疑将增加农产品的损耗率;贵州省山脉、地势的独特性,导致交通不便利,从而增加了物流的成本。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缺失

在现有农产品市场,没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产品供求预测、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致使农产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缺乏一定的保障。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缺少监督机制,仍存在物流企业食品安全意识浅薄、人为冷链物流状况、或是根本没有冷链物流设备等问题,从而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及安全。

3 贵州省“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发展建议

3.1 提升对“大数据+ 物流”运营的认识

提升贵州省各级部门对物流“高速路”和“直通车”影响农产品营销的认识,把强化物流理念作为建设高效的物流网络系统的首要前提。贵州省各级部门需认识到只有以现有的物流为基础,将大数据思维注入农产品物流中,健全多级物流快递的配送网络,建设高效物流运营体系,才能提高农特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进而实现电商扶贫的目标。

3.2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集约化的物流设施,使物流运作协同化。建设高标准的物流园区,提高园区内部冷链仓储等物流技术水平,打通物流园区与周边道路、铁路货站等交通枢纽之间衔接的集疏运公路,提高物流园区的中转分拨效率。完善园区内水、电、路、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物流个节点,加快实现公路、铁路、水路、空运等多式联运、无缝衔接。

3.3 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资源库

抓好农产品物流信息资源体系,培育电商扶贫“直通车”。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分析、处理各类信息资源,发挥数据集聚效应,建成农产品信息收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传递的信息中心,留住有效数据,筛选有用数据,剔除无用信息,在农产品物流数据库中孕育高效信息资源,提高农产品的信息化水平。

3.4 搭建“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平台

搭建省级“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平台,整合各类物流仓储企业资源,及社会闲散物流资源,如闲置工业大院、公共汽车、货运卡车等,发展绿色物流,促进节能减排。以运力查询、即时交易、车辆跟踪、货物追溯等功能为支撑,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和监控服务,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网络布局、运输线路、运输班次、仓储布局、仓储空间等,形成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格局,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5 完善“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空间体系

打造省级主干物流网络,建立贵州省快递物流园区,发展冷链物流,打通物流主干道。通过集中化的物流运输,将全省配送网品进行整合,扩大单次配送规模,降低配送成本。整合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运输公司等物流资源,充分考虑物流与仓储、物流与网店的有效衔接,建成电商物流分发中心和货物调配信息中心,建成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物流配送体系,建成物流中转站、农产品集散地、冷链运输系统,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保证货畅其流;乡镇、中心村,要充分考虑物流成本、便捷度、覆盖面,培育“公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第三方物流组织”联合体,将电商货物配送与便利店货物配送、农资下乡、快递配送、客运等物流途径有效衔接,充分整合第三方物流的专业优势,降低物流成本,建成网货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物流网络。

3.6 构建农产品物流溯源机制

建立农产品统一的追溯编码规范和溯源数据标准,将土壤、大气、水源的质量检测、农产品采购、农产品生产、仓储、加工、物流、农产品终端销售等溯源信息整合到整个省级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里,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引导企业纳入溯源体系,扶持溯源龙头企业对溯源的推广应用,奖励使用溯源体系的小微电商,完善农产品溯源数据,落实安全责任意识。

搭建贵州省农产品溯源平台,承担全省数据统计汇总、信息综合开发利用及对全省进行农业监控、监督考核等功能。该平台将汇集全省各地区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中采集的所有信息。开放企业平台接口,接入企业,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作为数据采集点;开放平台对质量检测的接口,不断规范溯源标准,实现流通与生产之间的信息的无缝连接。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大扶贫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作者在参与贵州省电子商务扶贫十三五规划时发现贵州省农产品物流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利用大数据思维,提升贵州省各级部门对高效物流运作的认识,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资源库、搭建“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平台,完善“大数据+ 农产品物流”空间体系,构建农产品溯源机制,将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利用大数据推动农产品的精准生产,提升农产品物流运输效率,驱动农产品物流仓储的变革,引领农产品物流配送,打破农产品物流“信息孤岛”。让大数据成为农产品物流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围绕数据资源说话、提高物流效率、优化物流服务目标。借助大数据解决农产品物流中的新问题,用大数据创造大物流,带来大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农产品物流及大数据理念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大扶贫背景下“大数据+农产品物流”的内涵,揭示了贵州省农产品物流存在农产品物流认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资源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物流统一协调性差、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缺失问题,进而提出提升对“大数据+物流”运营的认识、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资源库、搭建“大数据+农产品物流”平台、完善“大数据+农产品物流”空间体系、构建农产品溯源机制的发展建议,以期引导贵州省“大数据+农产品物流”走上物流业发展的快车道,加快贵州省电商扶贫的步伐。

关键词:大数据,农产品物流,策略研究,电商扶贫

参考文献

[1]王须峦.物流超市的新构想.[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10):59.

[2]梁红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4(5):41-45.

[3]张天琪.大数据时代农产品物流的变革与机遇.[M].1版.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4]叶斌,黄文富,余真翰.大数据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4(8):22-24.

3.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 篇三

本人有幸参加了2014年春季“名师八桂行”小学教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认真聆听了全国教育领导专家罗鸣亮、刘松等八位的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教学展示课。听着专家们的课及报告,使我觉得如沐春风,如浴春雨,感觉时间非常短暂。专家们全新的教学方式及教育理念,吹入我的脑海,沁入我的心田,使我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确实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张冬梅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让学生在陌生环境里布再感到紧张。刘松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幽默。他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罗鸣亮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图形比较,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对教材的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最喜欢刘松老师的教学课——轻松、幽默。刘松老师的教学课 “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谈话导入,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先练习合—分—合的句式,导入四则运算的法则。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

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2014年春“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平果县第二小学:黄鲜菊

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三、师生互动、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几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四、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授课的老师们所制作的部分课件都是用幻灯片制作的,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尤其是罗鸣亮老师的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两天学习,共听了12节课,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我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如此的默契……看到每个老师都精心

参加2014年春“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平果县第二小学:黄鲜菊 的设计每一堂课,从板书、图片、内容,那种工作态度与热情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少有见到不学习的孩子,因为他们都深深地被老师的课所吸引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让自己的课堂也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后附:会场图片及学分证书)

参加2014年春“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平果县第二小学:黄鲜菊

上图为2014年名师八桂行会场图片(正面)

上图为2014年名师八桂行会场图片(背面)

参加2014年春“名师八桂行”心得体会——平果县第二小学:黄鲜菊

(上为2014年3月22日八桂名师培训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上为2014年3月23日八桂名师培训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4.贵州省大扶贫条例 篇四

第四十七条 扶贫项目主要分为:

(一) 产业扶贫项目;

(二) 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

(三) 扶贫对象能力培训项目;

(四) 其他扶贫项目。

扶贫资金主要包括:

(一)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二) 社会捐赠资金;

(三) 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资金;

(四) 其他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使用方向分为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等。

第四十八条 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按照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到县的原则,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省财政、扶贫开发等部门应当做好规划、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划和项目投向使用。

建立财政涉农资金县级整合机制。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围绕突出问题,以摘帽销号为目标,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根据需要把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

第四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发展情况与脱贫攻坚规划,建立完善扶贫项目库,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扶贫项目管理部门备案。

县级扶贫项目管理部门应当编制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并在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发布。

申报扶贫项目,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按照年度扶贫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编制项目申报书,并按照规定程序向县级扶贫项目管理部门申报。项目申报书应当如实载明项目区扶贫对象受益方式及情况。

第五十条 到村到户扶贫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应当公开征求受益贫困户的意见,尊重其意愿。

项目申报单位不得虚构或者伪造扶贫项目,除续建项目外,已批复的项目不得以相同内容向有关部门重复申报。

第五十一条 扶贫项目批准立项后,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根据项目立项批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原审批部门同意。

扶贫项目应当按照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的,除本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外,应当报原审批部门同意。

第五十二条 对主要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扶贫项目,项目实施单位一般为项目申报单位。在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受益并征得其同意后,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或者协议由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大户实施。项目实施用工应当优先安排贫困人口。

第五十三条 扶贫项目批准立项后,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应当在10日内通过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或者当地主要媒体公开项目资金名称、规模、来源、用途、使用单位、分配原则、分配结果等相关信息。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扶贫项目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开工建设项目,并在开工建设后10日内建立公示牌,公开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实施单位及责任人、实施地点、实施期限、资金来源、资金构成及规模、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情况、预期目标、受益农户、主管部门监督投诉方式等情况。

第五十四条 扶贫项目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质量和安全保证制、公示公告制、项目档案登记制、竣工验收制、绩效评估制,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十五条 扶贫项目管理部门应当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实施扶贫项目,并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应当邀请受益贫困户代表参加。

产业扶贫项目和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竣工验收后,由扶贫项目管理部门或者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帮助受益地区或者扶贫对象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和相关权利义务。

实施扶贫项目所形成的各类资产权益依法受到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非法占用或者变卖扶贫项目设施、设备和资产。

第五十六条 建立健全扶贫项目信息化管理机制,依托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监督、评估等进行全过程精准管理。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应当达到中央补助我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的30%以上。

在脱贫攻坚期内,省、市州和贫困县分别按照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当年清理回收可以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

第五十八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

(一) 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和扶贫产业政策性保险补助;

(二)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三) 扶贫贷款贴息和小额扶贫贷款风险补偿;

(四) 扶贫对象培训和资助、扶贫工作人员培训;

(五) 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六) 扶贫对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个人缴费部分的补助;

(七) 其他与扶贫开发相关的支出。

第五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设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户,做到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专款专用。

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应当设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核算专账,按照国家有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管理。

扶贫开发、发展改革、民族宗教、农业、林业、残联等部门或者单位分别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扶贫政策,制定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计划,按照程序上报审定。

第六十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谁使用谁报账的原则,扶贫开发部门负责支出审核,财政部门负责复核审核,以乡级报账为主,财政、扶贫开发部门应当按照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第六十一条 财政、扶贫开发部门可以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先建后补机制。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先建后补的,应当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发展。

第六十二条 财政部门应当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拨付、使用、报账和管理实行全程监控。

财政和扶贫项目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信息平台,公开年度扶贫资金安排数量、来源、项目安排去向、项目实施单位、受益群体以及实施效益等内容。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实行绩效评价制度。

第六十三条 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资金由帮扶单位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确定用途。

社会捐赠资金应当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使用情况应当向捐赠者反馈,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六十四条 对本省行政区域内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和麻山、瑶山、月亮山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实行重点帮扶,扶贫项目和资金优先予以保障,推进规模化、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

第六章 保障和监督

第六十五条 省级财政根据本级预算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不含扶贫贷款贴息资金),按照2%的比例提取扶贫项目管理费,并由省扶贫开发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程序主要安排到县,专门用于扶贫规划编制、项目管理、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项目公告公示、报账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开支,不得用于机构、人员开支等。

除前款规定情形外,禁止从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地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提取任何费用。

各种扶贫资金不得用于规定以外的地区,不得用于地方其他建设,不得用于与扶贫无关的项目。

第六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为本省扶贫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各级各部门数据交换、联通与共享,推动扶贫工作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精准管理。

逐步通过大数据实现识别对象、帮扶措施、项目安排、资金管理、退出机制、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等精准化。

第六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扶贫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对贫困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和指导,帮助建立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章程、财务会计和收益分配等制度,增强其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发展能力。

第六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扶贫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优先保障,新增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满足扶贫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合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量指标,贫困地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流转使用。

第六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扶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扶贫脱贫全过程诚信记录及违法信息归集、共享和公开机制,实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对申报、实施扶贫项目的单位或者组织以及贫困户建立信用档案,实行诚信等级评定。

第七十条 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激励机制。对通过勤劳致富稳定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成效显著、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符合条件的,可以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对国家工作人员在晋职、晋级、立功、职称评定、评先推优等方面应当给予优先考虑;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单位评级、经费投入、学科或者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第七十一条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规范、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对扶贫开发工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政策和项目,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扶贫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开展贫困影响评估。

第七十二条 建立独立、公正、科学、透明的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可以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采取专项调查、抽样调查和实地核查等方式,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扶贫成效进行评估。

第七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和扶贫开发部门应当建立扶贫开发监测、统计体系,加强对贫困状况、变化趋势、资金使用和扶贫成效的监测评估,联合发布贫困地区扶贫情况,准确反映贫困状况和贫困人口变化趋势。

第七十四条 建立重大扶贫项目督办制度。县以上扶贫开发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建立年度脱贫攻坚重大项目明细台账,明确完成时限、完成效果和责任人,实行重点督办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应当将扶贫工作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每年听取有扶贫任务的同级人民政府扶贫工作专项工作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应当围绕扶贫工作,组织代表深入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开展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广泛听取民意,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脱贫攻坚意见和建议。

支持民主党派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过程开展监督。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考核机制,优化细化扶贫成效考核指标,实行分级考核、排名公示和结果通报制度,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易地扶贫搬迁考核应当将脱贫成效、住房建设标准、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搬迁户负债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

对口帮扶实行双向考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第七十七条 县以上扶贫开发、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审计和监督检查。

审计和监督检查扶贫资金、项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滞留、截留、挪用、侵占和贪污扶贫资金。

第七十八条 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脱贫认定工作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弄虚作假或者胁迫等不正当手段,骗取扶贫政策待遇。

第七十九条 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告公示制度,纳入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范围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十条 鼓励新闻媒体加强对各地各部门扶贫政策的落实、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资金的使用等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

第八十一条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有权对本村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进行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创造便利条件。

第八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扶贫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违规行为和相关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进行举报。有关单位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扶贫专线,接受社会各界关于扶贫工作的建议、投诉和举报,并将受理问题的处理情况及时公布。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三条 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未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扶贫对象或者故意将不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扶贫对象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在脱贫认定工作中虚报数据、虚构事实,或者违反脱贫认定标准和程序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应当给予责令辞职、引咎辞职、免职等处理。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不符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条件进行资金整合或者整合资金未用于扶贫开发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虚构或者伪造扶贫项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扶贫项目管理部门依法取消该项目,并配合财政部门追回已拨付项目资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重复申报相同内容的扶贫项目的,由扶贫项目审批单位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提出处理建议。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损坏、非法占用或者变卖扶贫项目设施、设备和资产,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以上扶贫开发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滞留、截留、挪用、侵占和贪污扶贫资金,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十八条规定,弄虚作假,骗取扶贫政策待遇的,由有关部门列入诚信黑名单进行管理并取消其受助资格;获取经济利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回,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九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等有关部门、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进行行政问责:

(一) 经批准列入脱贫计划,未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脱贫或者未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的;

(二) 未执行脱贫攻坚政策或者违反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的;

(三) 决策失误或者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 未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机构和资金保障机制的;

(五) 扶贫成效考核中问题严重的;

(六) 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不作为、乱作为情形的;

(七) 干扰、阻碍对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八) 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扶贫工作职责的。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章 附 则

5.精准扶贫大督查工作调研报告 篇五

为规范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加快推进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由县人社局副局长 XXX 同志带队,带领精准扶贫工作督查组先后赴 XXX 镇 16 个村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X 镇精准扶贫工作总体情况 XXX 镇地处 XXX,东距 XXX100 公里,西距 XXX200 公里,是 XXX 省重要 XXX 镇和 XXX 县域副中心。镇域面积 226.5平方公里,辖 16 个村、99 个自然小组,总人口 3.2 万人。XXX 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2393 户、7113 人。截至 XXX 年底已脱贫 1089户、3744 人(2014 年脱贫 142 户、551 人,2015 年脱贫 450 户、1597 人,2016 年脱贫 156 户、552 人,XXX 年脱贫 341 户、1044人),未脱贫贫困户 1304 户、3369 人(XXX 年计划脱贫 481户、1583 人,2019 年计划脱贫 823 户、1786 人)。全镇重点贫困村 3 个,其中 XXX 年脱贫出列 2 个,XXX 年脱贫出列 1 个。全镇易地搬迁户 1093 户、2866 人,建设 72 个安置点(2016 年安置 483 户、1123 人,XXX 年安置 533 户、1528 人)。主导产业有艾蒿 5000 亩,茶叶基地 10000 亩,核桃基地 20000 亩,蔬菜 5000 亩,药材 30000 亩。

二、大督查工作开展情况 1 1、坚持督查责任明确到位。一是加强对督查工作的组织领

导。制定了《XXX 镇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督查方案》,对督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以各联村领导为主,成立了 16 个村的督查工作专班。5 月 10 日上午,XXX 镇召开了 XXX 年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动员会,迅速启动督查工作。5 月 17 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XXX 同志亲自赴 XXX 督办精准扶贫大督查工作,安排部署指导。二是坚持清单式查摆问题。通过 16 个督查组进村入户,针对“九有”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等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汇总问题 4800 余条。三是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了由党委书记主抓责任落实、镇长主抓整改督办、分管领导主抓全面落实的三级工作责任制,16 个专班全面担负督查责任,各村明确 1 名村干部专门配合,为督查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2、对贫困对象再次精准识别。充分发挥 16 个村督查组的督查作用,督办全镇

名县、镇、村包联责任人再一次进村入户,落实“四双帮扶”责任制,对贫困户基本信息开展精准识别,反复核准贫困对象,完善建档立卡,通过核查,共核实校正贫困人口信息

户、人,将调出

户、人,新补入

户、人。通过包联人再一次进村入户,摸清帮扶底数,帮助贫困户制定巩固产业发展项目,为后续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和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支撑。3、加快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坚持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以市场主体、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建艾蒿加工厂一个,种植艾蒿 1600 余亩;成立茶叶专业

合作社 2 个,发展茶叶基地 4700 余亩;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 2个,种植辣椒 400 余亩;成立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 1 个,发展红薯种植基地 3000 余亩;建核桃、药材基地 8000 余亩。培育黑毛猪养殖大户 2 个,总投资 2000 万元,养猪 2000 余头;新建 20兆瓦光伏发电站一个、15 千瓦光伏发电站 3 个。在丁家湾村建立了藤编产业车间,在石庙村建立了鱼钩产业车间,带动贫困户150 余人实参与就业培训。通过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促进贫困户创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脱贫摘帽。4、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XXX 镇 XXX 年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个,安置贫困户 533 户、1528 人,当前已经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在督查整改工作中,按照“四个一”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同时,集中人力物力,由各村联村领导具体负责督办,进一步加大拆旧复垦工作力度,按照时间节点,明确拆迁任务,坚持专班推进,确保应拆尽拆。

5、加强各类扶贫政策落实。针对问题,结合实际,坚决落实“九有”扶贫项目,确保重点贫困村如期出列。在扶智脱贫上,选派 5 名业务骨干到 XXX 学习藤编技术,并在 XXX 村建立藤编车间,扩大培训范围,近一个月来,培训人次达 300 余人。选派 3名业务骨干到 XXX 学习刺绣技术,刺绣车间建设正在积极谋划中。今年以来,共开展种植、养殖技术技能培训 3 次,培训人数达 500 余人,力争实现“培训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在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上,对贫困户为享受到低保政策对象再

次进行核查,做到“应保尽保”;完成了 16 个村村级卫生室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水平。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1。、产业基础比较薄弱。XXX 镇产业虽然较以往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是存在着产业种类单一、产业附加值不高、市场大户引领带动不够、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目前贫困户虽然做到了加入产业协会全覆盖,但如何发挥协会作用规范发展产业、壮大产业方面还存在着短板。2、实现稳定脱贫的压力大。从目前扶贫、脱贫和返贫的趋势看,部分贫困户在脱贫后因病等因素返贫仍然不少,现有脱贫对象中,短期内还会出现新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素质与技能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少数贫困户对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存在攀比现象,其中少数非易地搬迁户和兜底保障户表现较为突出。3、“四双”帮扶精准不够。受农村工作经历、工作方式和工作变动的限制,还有部分帮扶人落实帮扶责任,只是停留在与贫困户见面沟通、填写档案资料层面,为贫困户实地解决问题,破解生活难题不够,导致少数群众对帮扶工作认同度不高。4、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难度大。XXX 镇处于 XXX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虽然实施了一些项目,但饮水、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都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任务重、压力大。

6.八桂大扶贫 篇六

“十一五”期间, 广西各级各部门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大举措来抓, 强化组织保障, 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同时采取制订规划、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推进村屯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积极推进农村“危改”,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告别了世代居住茅草房和土坯房的历史, 住进了新楼房, 过上了新生活。

民心工程得民心, 百姓山歌颂党恩

雄狮起舞、欢声笑语、村民齐聚……这是近日博白县凤山镇竹围村禾仓地屯为庆祝特困户蒋动生喜迁新居时的动人一幕。凤山镇有200多户特困户家庭, 他们居住的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陈旧泥瓦房, 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去年以来, 凤山镇积极推进“危改”工程, 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逐步得以改善。喜迁之日, 蒋动生的新房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进新居感恩祖国好世道”, 下联是“住吉宅辞旧迎新万代昌”, 横批是“进住新居”。

广西危房改造点多面广, 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 像蒋动生这样仍然居住在茅草房、土坯房和危旧房的困难群众, 全区约有127.5万户。国家大力支持广西的农村危房改造, 2009年以来, 累计补助资金11.27亿元, 安排下达了广西19.8万户的危房改造试点任务。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农村危房改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明确此项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自2008年8月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以来, 各级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 齐抓共管、扎实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两年间, 广西共落实地方配套资金18.3亿元, 完成“危改”19.87万户, 是“十一五”前三年改造总和的3.5倍。

“按照总体规划, 2014年以前, 我区将分期、分步骤解决约60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居问题”,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东兴市江平镇黄竹村2005年就被列为自治区贫困村, 有200多户村民仍居住在落后的危房里, 群众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很差。“以前黄竹村是清一色的黄泥筑房, 住在里面, 提心吊胆, 一点也不踏实”, 该村干部说。如今, 在国家危房改造政策的普照下, 全村的危房户通过政府补贴和自筹资金, 都住进了漂亮的新楼。

“过去每逢雨天, 心里直打战, 晚上睡都不安稳”, 谈起以前的居住环境, 靖西县化峒镇爱布村百爱屯的村民也有同样的感受。由于农民生活贫困, 该屯26个农户仍“蜗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建下来的破旧瓦房里。2009年初, 政府拨出39万元专项资金, 对全屯所有危房进行了改造。村民从此过上了踏实的日子。

边境百姓圆“安居”梦, 树起国门新形象

那坡县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国门县, 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长达207公里。由于饱受历次战争的影响和恶劣自然条件的制约, 长期以来, 很多贫困山村缺水、不通公路、不通电, 群众居住的是破烂不堪的危房。为解决边境一线贫困农户的居住安全问题, 国家加大了对边境地区农村危房改造的补助额度。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集中力量推进边境0—20公里范围的农村危房改造。2009年以来, 先后安排那坡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5500户, 国家和自治区下拨补助资金8655.15万元。截至2010年12月底, 该县5500户农村茅危房已全面完成改造。

走进那坡县平孟镇那万村那万屯, 美丽和谐画景呈现眼前:连绵的大石山下, 崭新楼房与葱茏绿树相依相连、错落有致, 平整的村道蜿蜒而走, 淳朴而清新的环境里, 村民笑意盈盈, 和谐而居。

沿着我区西南边陲1020公里的中越边境线, 有德保、靖西、那坡、宁明、龙州、大新、天等、东兴、凭祥、防城区等10个边境县 (市、区) 。“这些边境地区代表着祖国的形象, 但这里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广、自然条件恶劣, 是广西最落后、最贫瘠, 群众居住条件最差的地方, 所以最需要关注和扶持。”专家指出。

2008年11月7日, 胡锦涛总书记就改善那坡县边境一线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批示, 要求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帮助边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2009年以来, 广西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中, 将边境地区10县 (市、区) 42034户的农村一级危房和全部茅草房、树皮房作为重中之重纳入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试点。通过政策、资金倾斜, 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坚持就地取材, 就地改造, 送墙体材料生产线, 建材下乡等措施, 加快解决边境一线群众“安居”问题。目前, 这些“危改”试点已全面竣工, 边境农村大多数都建起了坚固、安全的砖混结构房屋, 边民的住房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促进了边境地区和谐、团结和稳定, 塑造了良好的国门形象。

“那坡县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良好的国门形象”, 那坡县委书记罗荣剑说, 那坡县已与越南河江省苗皇县缔结了国际友城关系, 边民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的良好环境正逐步形成。

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百姓享受更多实惠

融水县大浪乡麻石村中团屯实施“危改”后, 由一个危房林立、环境脏乱、无人问津的小村落, 发展成一个环境秀美、特色鲜明、游人青睐的旅游村。2009年, 该乡对麻石村的危房进行全面改造, 按照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模式, 建成独具特色的苗家风情吊脚楼, 并筹集资金12.25万元, 对村道进行全面硬化, 同时还充分利用麻石电厂景区的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使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穷村, 在对全村所有39户危房进行改造的同时, 还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铺建了水泥路, 建设两个可蓄水800立方米的大水柜, 实施移动通讯基站和通村宽带网工程, 群众不仅住上了漂亮的新房, 还享受到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村里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大家的生活是越过越殷实。

百姓要“安居”, 更要“乐业”。二者兼顾、相互促进, 是广西“危改”工作的一大亮点。

上一篇:名著藏宝图读后感下一篇:我的中国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