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科研规章制度

2024-09-12

初中教科研规章制度(精选15篇)

1.初中教科研规章制度 篇一

教科研及课题研究制度

高兴中学

高兴中学教科研及课题研究制度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切实搞好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请各位老师认真贯彻执行。

一、工作思路

以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我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

二、总体要求

在现代教育改革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各教研组长要积极成为实验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推进课题实验。

三、具体要求

1、课题审报成功后,由教研组长担任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研究方案,落实组织管理人员分工,各学科组要全员参与课题的研究,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2、校长及教干要到课题组,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3、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开展以“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次研究内容”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实验的实施水平。

5、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6、各课题实验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7、学校要适时邀请专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指导。

8、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科研信息交流,经验讨论会上,承担课题研究者都要有经验交流或论文发表。

9、学校要根据课题实验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实行课题实验奖惩制度。对课题实验中成果显著的教研组或教师根据学校考核制度,予以奖励。

10、教研组安排的各种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各种活动(包括公开课和评课活动),本组老师必须全员参加,有课的要调好课。

四、奖惩办法

1、每次教科研和课题组集体活动都要由负责的教干和教研组长共同考勤,并按学校出席例会的标准发放补助。

2、每次教科研集体活动(包括听课、评课),该学科组的老师必须全员参加,有事要请假。无故旷工的老师按学校制度中的旷会一次处理,请假的按学校请假制度执行。

3、课题组布置给每位老师的任务要按时按量保质完成,如果未能完成的老师按未能完成学校其他任务同等处理,并在期末教师业绩考核中每次扣1分。

4、每个老师的研讨课必须按时完成教学设计、上课、反思,每缺一项每次扣1分,教研组要组织评课,每缺评一次扣教研组长1分。

5、每学期由教务处对各课题组进行一次考评,对取得成绩的课题组给予奖励。

2.初中教科研规章制度 篇二

关键词:管理科学,科研思想,文献研究,汪德昭

汪德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 我国国防水声学研究的的奠基人, 也是我国声学科学研究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既有多年国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 更有为祖国科学事业奋力拼搏的业绩。他的声学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汪德昭的诸多科研成果已有专文介绍[1], 但是他的科研思想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探究。笔者认为后者较之前者意义更大, 它可以指导各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 对于现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对于研究世界范围内科研思想的传播与科研中心的迁移也有重要价值。

1 汪德昭的留学经历与科研工作概况

汪德昭 (1905—1998) 江苏省灌云县板浦镇人。民国23年 (1934年) 赴法国巴黎深造。民国29年获博士学位。民国36—37年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法国物理学会法语区声学家协会会员。1956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2]。

汪德昭在长达70年的科研生涯中, 作出了杰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从1933年起的23年时间内, 先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居里夫妇镭学研究所、法国国防第四研究组、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学习和做研究工作。留法期间, 在著名科学家郎之万教授指导下, 完成了大气电学和超声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他所创立的“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 得到国际公认。因此获得法国科学院的“虞格”奖。在与居里夫人一起工作期间研究成功石英和金属粘接新工艺, 研制出“居里———汪氏型高灵敏度静电器[3]。1956年底回国后, 科研工作获得了多项成果。如1960年根据中国南海海区的水声参数, 计算出中国现役某些声呐的作用距离;1981年与学生尚尔昌合著《水声学》一书;1990年与赵克永、关定华等编辑出版《法汉水声词汇》。汪德昭回国后担任了许多科研领导职务, 如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电子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科委水声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汪德昭正是由于担任了我国诸多科研机构的较高的领导职务, 得以组织和开展了大规模、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他在各个不同时期关于科研组织与管理的真知灼见, 对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作用极大, 其中蕴含了大量科技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思想。

2 汪德昭科研思想概述

汪德昭的科研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关于科研战略的思想。汪德昭先生在中国声学科学研究的各个重要时期总是要提出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对于声学科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例如汪德昭于1964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所长, 上任伊始, 就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制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创建一个能在世界声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声学研究单位”“要在世界声学研究大合唱中, 至少要在几个方面处于‘领唱’‘指挥’的地位”[3]。同年3月汪德昭在全国第一届声学会议上提出了我国国防水声研究的发展战略:“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由高到低, 有合又分。”即“先开展近海、浅海的水声特征研究, 而后再向远海和深海延伸;先摸清和利用高频声场的传播性质, 再向低频延伸;在海上的考察实验中, 可以将多学科、多单位的合作考察与各个项目或课题的单向实验结合起来进行”[3]。实践证明, 汪德昭提出的这些战略思想“英明高远、行之有效”。培训骨干, 组建机构, 是汪德昭的又一战略思想和重要决策。汪德昭早在1958年就培训了100余名水声学科研骨干。汪德昭还于1977年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恢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并获得批准。之后他又于1979年4月提出了我国水声学的发展方略, 即《关于声学所工作的二十条意见》。内容涉及战略思想、工作重点、努力方向、组织建构、组织管理等。如“声学所的方针是:看得远一点, 走的前一点, 搞得深一点, 并以新理论、新技术为重点”[3]、应当“建立技术系统, 包括计量中心、物资处、计算机研究室、工厂”[3]。由于这些战略思想的贯彻实施,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各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汪德昭的科研战略思想体现了如下的特征, 一是制定战略目标, 用美好的愿景激励科研人员;二是实施了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结合的科研策略, 始终坚持科研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三是建立高效的科研体制和人才队伍;四是不断的总结和反思, 即对知识管理的思想和实践不断提炼并加以推广, 因而他提出的许多战略思想极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汪德昭先生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科研工作的经验归纳为“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力拼搏, 亲自动手”并坚持推广多年, 对于科研工作极具指导意义, 现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所训。

关于科研方法与策略的思想。作为探究未知的科研工作, 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汪德昭在这方面也有许多的论述。比如关于科研“质”与“量”的关系问题。他认为, 搞科研工作, “量”与“质”的矛盾如何摆?应着重于“质”, 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看“质”[3]。所以“课题应该是外国没有解决的, 最活跃、最尖端、最前沿、最有生气的课题, 当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拿出的东西要有创造性;关于重视实验工作的思想:没有大量的实验、大量的数据做基础, 做出来的工作是不扎实的, 就不大可能有很高的水平。他认为“搞科研不能只有理论, 要重视实验技术, 要会动手, 要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理论。”所以, 他一直倡导科研人员要学会自己动手, 切实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关于科研使用新的研究手段的思想:“大量的实验数据, 要用新的实验方法、新的手段、新的仪器。要采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处理数据。”“计算机的利用, 应引起高度重视”[3]“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懂外语和计算机”。

汪德昭关于科研方法的论述既代表了声学研究的特点, 也概括了一般科学研究的规律。这就是:科研工作一定要创新;理论研究要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倡导严谨的科研作风;积极采用新的手段和仪器。汪德昭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敏锐的发现计算机的重大意义, 立即号召研究人员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科研工作, 并且取得科研方面的重大突破。这是很有见地的, 也是非常有效的。

关于科研组织与管理的思想。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在这个方面汪德昭先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例如, 它认为在科研负责人的安排上“正副主任由群众选举和组织任命相结合, 任期为两年, 由于工作需要可以连任[3]。”在科研人员的工作安排上:“科研人员要定方向、定任务、定课题、定人员、定设备 (五定) ”;在科研活动的安排上”:“科研人员每周都要举行碰头会。”“要组织一下, 安排时间让每个写文章的同志自己讲讲, 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有什么新想法、新创造、新贡献, 然后大家发表意见, 百家争鸣。”在科研信息的管理上“要建立技术档案。”汪德昭这些科研组织和管理的思想, 突出地体现了科研民主的思想, 它揭示了科研工作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关于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了解汪德昭先生生平的人都知道, 汪德昭从事科研工作以后, 始终把导师郎之万先生的名言“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不应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他负有社会责任, 应对人类的进步尽自己的责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并且身体力行。不管是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参加建设, 还是年近七旬仍然坚持出海做声学实验, 或者是亲自制定科研规划, 都体现了他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真挚情感。从事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以后, 也常常用这样的话语来激励同事。这样做不仅仅体现了一个科研人员的政治觉悟问题, 更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科研方向的问题。这就是科研工作始终要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科研成果要能够造福人类。作为科研人员如果从这个方面去认识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就可以解决科研工作的动力问题、归宿问题, 也会大大的扩充研究工作的视野和考虑问题的角度。

3 汪德昭科研思想探析

3.1 在法国留学和工作的经历和著名科学家郎之万先生的教诲是汪德昭科研思想的源头

近代法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观念的创新、科学制度的创新和科学运行机制的创新, 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法国科学模式对德国、美国、英国和中国科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的物理学也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从1934年起, 汪德昭先后在法国巴黎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法国国防研究组学习或供职, 时间长达22年, 与知名科学家有着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合作。期间, 法国的科学研究的氛围、模式、方法都对汪德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郎之万教授的言行对其影响极大。郎之万 (paui langevin 1872-1946) 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是法国现代物理学的带头人, 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郎之万一生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辛勤耕耘, 不仅自己取得了显著的科学研究成果, 而且对科学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汪德昭于1932年初到1942年1月9日与郎之万有着10年多的师生关系和科学研究经历, 期间汪德昭相继完成了郎之万交给的“低空大气中的离子问题”“主动声纳加大功率的问题”两个重大问题, 因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和多项荣誉。郎之万以他光辉的一生在科研和做人两个方面给了汪德昭以深刻的影响。从汪德昭的科研思想中, 我们可以看到法国科学研究机制和郎之万科学研究风格的影子。

3.2 汪德昭科研思想契合了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 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的内涵, 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科研工作需要知识管理的理论加以引领。自彼得·德鲁克的论文《新型组织的出现》在《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1/2月号上发表以来, 关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迅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热点[4]。所谓知识管理是“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5]。知识管理将成为货币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资源后, 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它是知识在组织内部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必然出现的结果。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是知识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创新, 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增强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知识管理的内容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发明创造能力”的结合。

近代以来, 科学研究呈现出研究内容整体化、交流手段国际化、组织方式综合化以及资源多样化、评估全球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迫切需要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科学研究活动中, 将信息技术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完备的结合起来。正确把握知识与人之间的关系, 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适时、适用的知识应用平台和创新环境。为此, 许多理论工作者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李丹博士构建了一个由知识挖掘、知识整合、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转化五个相互融合的阶段构成的知识管理流程与模式, 从而完成了科学研究活动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从理论引导到实践模式构建的全过程[6]。

汪德昭的科研思想契合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汪德昭的科学研究思想是被实践检验了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管理的观点, 证实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提出了开展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丰富了知识管理内容, 弥补了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比如知识的战略管理、知识链的管理模式、知识背景下的人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完全可以从中总结出更为有价值的知识管理的思想。

所谓知识的战略管理, 是指在组织内部对于知识创新的宏观的管理。比如中长期目标规划的制定、指导思想的确立、研究路径的筛选等等。这种战略管理对于知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决定了知识创新的走向和质量、效益。汪德昭的科研战略思想丰富了知识管理的内容, 拓展了知识管理的研究空间。为知识的战略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从汪德昭的科研管理实践看, 对知识进行战略管理又具有较大的难度, 它需要管理者既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水平, 同时需谙熟知识创新的规律, 对于知识体系具有较深入的洞察力以及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

所谓知识链的管理, 指的是着眼于知识创新、对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不同知识形态所进行的管理。知识的链管理, 首先要发现知识形成的不同形态, 其次是要对知识链进行有效管理。汪德昭先生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 擅长动手做实验;同时又是一位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家, 他深知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做后盾, 是不可能为声呐现代化服务的[3]。汪德昭先生在开展水声学研究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了起来, 将项目研究与技术设计结合了起来, 将实验室与基地结合了起来, 积极倡导建立“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艺设计、设备更新”四位一体的科研系统。这个科研系统体现了人与物 (工具) 、理论与技术、研究与实施的完美结合。这个过程, 实质上是建立了科研创新的知识链。对这个知识链的管理, 就实现了各个不同形态知识创新的相互激发、相互支持。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 这是非常独特的思想观点, 也被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汪德昭在1994年7月1日纪念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说到:“实践告诉我们, 先进的设备, 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依托, 还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方案和工艺为支撑, 缺一不可”。无疑, 这是汪德昭知识管理的特色和优势之所在。

所谓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人的管理, 就是指对于拥有知识的载体———人的管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 要实现“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就必须加强并且善于做好人的管理工作, 这是知识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在这方面汪德昭先生采用了激励、培养、“五定”、合作等多种方式, 做好科研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使得科研人员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始终保持活力。关于科研作风问题, 他始终强调“科研工作是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定要踏踏实实, 一丝不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始终用郎之万名言“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不应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 他负有社会责任, 应对人类的进步尽自己的责任[3]”来要求自己和激励他人。

3.3 汪德昭科研思想的作用与影响

汪德昭的科研思想保障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促进了科研任务的完成。比如汪德昭于1979年1月4日发表《关于声学所工作的二十条意见》后, 所内工作就取得了突出效果。“一年之内, 确定选题87个, 按计划完成81, 完成科研成果50多项, 其中重大成果12项;写出论文320篇, 国际会议交流185篇。”汪德昭积极在声学所开展计算机在声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专门成立计算机应用研究室,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处理机, 领导编辑《微处理机运用》杂志, 支持编辑出版《计算机图形学》;鼓励各研究室结合课题应用微处理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加速了科研进程、打破了国外的封锁, 使得研究水平大大提升。

他们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的研究, 取得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如关于简正波的研究;关于声场实验的研究;关于浅海声场声学性质的研究;关于南海深海反转点汇聚区的研究;在浅海声场研究、低噪声信道海洋内波对声场起伏的影响以及远程混响模型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著名的国际水声学家曾经表示, 中国的水声研究可能仅次于美国[3]。他们在坚持理论研究的同时, 坚持走由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路子, 取得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如噪声测距声呐、救生艇用定位引导声呐、靠岸声呐、声像声呐、声场数值预报仪等具有我国特色、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 正是由于汪德昭先生的培养、关怀和指导, 一大批科研专家成长起来, 许多已成长为国际水声科学界颇负盛名的科学家。

汪德昭的科学研究思想, 使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正是汪德昭所长运筹帷幄、学术民主、指导有方, 使得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出现了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繁荣局面, 一些研究领域的成果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12月, 他所领导的声学研究所受到国务院的通令嘉奖。这些成果突出的表现在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同步发展、协调共进上。同时, 也培养了一支有较强研究实力的科研团队、知名的科学家。这一过程是知识管理理论的最好诠释, 也是世界科技创新机制与风格迁移和发展的例证。

参考文献

[1]张廷亮.“汪氏三兄弟”与中国现代科学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0 (6) :13-18

[2]江苏省灌云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灌云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968

[3]刘振坤, 柳天明.汪德昭[M].北京:金城出版社, 2008

[4]王国进.知识经营:一个值得澄清与深入研究的新概念[N].科技导报, 2004 (4) :25

[5]丁蔚, 倪波, 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9) :8

3.对农村初中教科研的忧思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教科研;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50-02

现存的主要问题是:教科研工作还没有真正承担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出路的重要任务;教科研工作在学校的传统地位依然带有巨大的惯性;教科研工作在广大教师心目中具有显性的功利色彩;学校评价考核机制淡化了教科研的时代紧迫性;教科研必需的条件保障在农村初中难以一步到位;农村初中的师资基础和人才外流使学校缺乏一定数量的领头羊和足够的教科研骨干力量。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

1.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视追求基础上的时效性。教科研崛起、竞争乃至生存的需要贵在神速,尤其农村初中在年复一年的大比拼中,如果不能在沉默中爆发,必然在沉默中消亡。而学校教科研这样一个“智囊团”、“开发部”的研究工作是长期而坎坷的,很大程度上带有尝试性和风险性,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满足学校竞争的眼前需要。因此,教科研成果就学校需求而言总是略显滞后,很多的成果形式也只是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的阶段反思和经验总结。对于已有的先进理念、举措,学校借鉴唯恐不及,又怎敢独辟蹊径呢?看来,农村初中要将教科研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头戏,既需大智,更需大勇。

2.传统观念的扭转非一朝一夕。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以往的十几年、几十年中,教科研还仅仅是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附属品来看待,即便在学校综合评估中,教科研的比重也是微不足道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考试成绩是教师的命根”,类似这样的观念直到现在也是很多学校、诸多老师坚持默认的。就学校而言,没有硬性的教科研制度保障、没有明确的教科研任务、没有统一的教科研时间、没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等也就难以周全;就教师而言,只要能够教好课、只要拿得出统考成绩,其他的也就无关紧要了。“一白遮百丑”嘛!何况对一个老师的评价,无论是学校、学生还是社会、家长,也就考试成绩是最惹眼的了。可见,大众观念的根深蒂固,其惯性余势未衰。

3.不管怎么样,学校教科研工作还是要进行的,教科研活动还是要搞一点的,毕竟教科研成果总要拿出来点。然而,这难不倒诸多学校,因为自然会有毛遂自荐者。何以见得?评先进需要课题、评荣誉称号需要资本、评职称需要论文……不参加课题就有阻碍,不写点东西就没资格,即使学校不着急,自己总要对得起自己。何况,每年一度的职称晋升、评比、考核总会涉及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也正因为如此,每年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在教科研领域冲锋陷阵,总能或多或少地拿点“成果”为学校添光彩。可惜的是这种功利本位的个体教科研缺乏持久的动力,一旦这些人完成既定目标,就感觉功德圆满,他們也就不愿意再做“无用功”了。不难理解,“有用”与“无用”的界定如果以功利为标准,“英雄造时代”式的教科研必然只是昙花一现。

4.从各农村初中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评先评优中几乎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考核奖金以学科奖比重为首、评先评优向职称晋升者倾斜。那么,教科研到哪里去了?谁也说不清,谁也不想说,谁也想不起学校机构中除了教导处、政教处,居然还有教科室;谁也记不起新课改环境下“传统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时代呼唤了。好像新课程改革是一回事,评价是另一回事,似乎学校就应该在评价方面“高度自治”。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有意无意中所造成的,其实就是一种舆论导向,如同间接地告诉大家——教科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是可有可无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第一轮,更新的时期又快来临,时代的紧迫性告诉我们,教师理念的转变固然重要,学校评价机制的更新和评价理念的转换也许更应首当其冲。

5.农村初中教科研的弱势也有不少客观上的无奈。如:搞好教科研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场地设施、加班贴补、考核奖励等都是保证教科研工作长期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而这些经费等物质的获得却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在财政上交、“一费制”盛行的今天,学校各项开支都有数额限制,教科研经费的投入似乎没有在正常开支的预算范畴,因此这方面的投入困难、报销更难。教师的奉献精神虽然可嘉,但久而久之其热情终究会有所下降的。又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现象在农村初中尤为盛行,这里暂且不谈造成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与孰是孰非,总之,有资本、有资历的教师大量流向高中和市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且大有经久不衰之势。这些外流教师以前或是学校教科研领域的重要骨干,或是学校某学科的权威,或是教科研的后备力量。骨干教师的大量外流,极易导致学校教科研工作产生断层,阶段工作青黄不接,研究力量后继无力,甚至培养科研“领头羊”都已经成为学校的燃眉之急……重重阻力使学校教科研工作一直如履薄冰,如果没有上级部门的明确要求和检查、评估,兴许教科研早就在很多农村初中被打入“冷宫”了。

以上是我个人对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了解和理解,难免有片面之嫌,但不管如何,现存的各种问题终究还是不容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问题归问题,解决才是硬道理。然而本人见识浅陋、人微言轻,如何解决问题实在不敢妄谈,只能胡思乱想一番,暂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之一:增加教科研在综合评估中的比重,增加教科研在各级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增加教科研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的分量。理想主义之二:加大教科研成果的舆论宣传,加大对教科研者的表彰力度,加大教科研考核奖励的提升幅度。理想主义之三:严格控制教师流动的随意性,确保各校师资力量的稳定;减轻教科研工作者的课务、凸现他们的重要地位。理想主义之四:自上而下地设立教科研专款或基金,确保各级各校教科研经费投入的专款专用,为学校教科研的物质基础保驾护航。

4.教科研奖励制度 篇四

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集中交流有关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经验和成果,我校特制定以下奖励制度:

一、教科研课题

1、凡参与省级课题研究组织成员,能顺利结题的,给主持人奖500元,其他成员每人奖300元。

2、凡参与市级课题研究组的成员,能顺利结题的,给主持人奖400元,其他成员每人奖200元。

3、凡参与县级课题研究组的成员,能顺利结题的,给主持人奖300元,其他成员每人奖100元.二、论文奖

1、在学校组织下,教师获省级论文者,每篇奖80元。

2、在学校组织下,教师获市级论文者,每篇奖60元。

3、在学校组织下,教师获县级论文者,每篇奖40元。注:两位或多位作者的,只奖第一位。

三、交流奖

交流论文都参照同级论文处理,奖金为同级论文的一半。

所有发表的论文,必须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才予奖励,其他行政刊物、报纸发表的不予奖励。

5.教科研管理制度 篇五

为规范学校教科研工作,推动我校教科研工作上水平,出特色,特制定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一、课题研究:

所有学科组和教师个人应根据学科特点拟定1至2个学科研究课题进行学科研究,教师个人可根据个人特点选择1至2个学科课题进行专业研究,集中进行课题攻关。课题负责人应保证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以1月为宜)组织课题团队进行例行调度会,每个已立项课题应注意积累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注意有研究记录,有课题过程性跟踪记录,有课题阶段性总结,有课题研究成果,有课题结题报告。

二、听课评课:

所有教师应该按照学校、级部或学科组安排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听课教师应认真写好听课记录及评课记录上交学科组备案。因故不能参与听评课的教师需向学科教研组长请假并由学科教研组长记录备案。

三、课堂教学改革:

所有教师应根据学校统一要求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学会运用学校小组合作基本学科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每位教师应定期撰写课改实验心得,积极发表课改实验学术论文。

四、教师外出学习:

学校支持教师根据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听评课活动。外出学习教师应根据要求认真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作好外出学习培训记录,返校后应及时写好学习反思或心得上交教科室备案。

五、教研组工作:

各学科教研组应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或学科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活动应有记录,有过程性材料,有活动成果。应教师及时撰写参加活动心得或反思上交学科组。各学科组应每隔一定时间组织全体学科组成员进行活动总结并部署下段活动(一般以1月为限)。

六、教科研学术论文、论著:

6.教科研管理制度 篇六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而教育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为了能够更扎实有效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特制定制度如下:

一、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有针对性的科研课题,要力求实际得当,有研究价值,对教学有切实帮助。依据课题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研究,确立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交流活动,注意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一边研究一边积累,最后形成阶段性总结,把好的经验面向全校推广;

二、课题研究以教研组为具体实施单位,课题组成员要按时参加课题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总结自己的得失,并做好记录。要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按时参加教导处、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每个教研组根据本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总的科研课题选取自己的子课题,进行实验与研究,研究过程中随时做好记录,并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写出阶段性总结;

四、课题组教师要在教学中大胆进行课题实验,每学期至少面向组内执教两节研讨课;

五、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每学期针对课题至少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并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竞赛评选活动。获奖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课题组和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活动情况及研究成果将作为学年末评选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主要依据。

7.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篇七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研究意义

科研单位承担着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 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与使用事关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已接近日本, 位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科研单位和部分高校是科研经费使用主体。如此多的科研经费如果缺乏管理,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一)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科研单位开展正常研究的有力保障。

内部控制作为科研单位日常运行的基础, 有助于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是科研单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物质保障。强化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不断健全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科研单位风险防范控制水平, 不管对科研单位自身还是整个经济社会的顺利有序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科研单位强化内部控制,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

科研单位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对科研单位的正常运转产生较大影响, 科研单位只有不断强化内部控制, 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改善科研单位内部管理, 才能有效应对科研风险, 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 提升研究水平。科研单位通过强化内部控制, 可以减少管理舞弊,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风险防范控制意识。

(三)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财务管理, 通过“增收节支”, 实现科研单位持续发展效益, 有利于科研单位进一步发展, 为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较多, 资金来源较为广泛, 科研经费用途较多, 设备采购量大, 单价较高, 科研单位财务风险始终处于高风险之中。科研单位要制定内部控制就要本着防范和预防风险的目的去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要把握好主要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要考虑影响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 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全面性就是内部控制要涉及科研单位的方方面面, 制衡性要求岗位的设置, 业务流程的设置要形成互相制约机制, 适应性要求制度的设计要与单位的发展目标、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 重要性要求对于重点环节要重点防范, 成本效益性是要求内部控制要以科研单位的正常科研为前提, 不能因为内部控制而扰乱正常的科研工作。

(二) 内部控制要素齐全。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要具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具体来说科研单位应合理设置内控部门, 配备内控人员, 设置主要负责人;内控部门人员要对内部控制法规和制度足够了解熟悉;科研单位要将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作为深化科研单位管理改革、提升促进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契机;实行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建设风险数据库, 设定相应的风险类型及等级。

(三) 激励与约束机制。

制度的设计在注重公平与监督作用的同时, 还应该具有约束与激励作用。良好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实现内部控制的灵魂, 如果没有约束与激励机制, 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

三、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环境较差

大部分科研单位认为自己还是事业单位, 不需要财务管理、更不需要内部控制, 领导不重视, 工作人员对内控不了解, 不遵守内控的相关制度, 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较差。再者, 随着科研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 科研单位逐步实行市场化管理, 脱离财政拨款, 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业务往来, 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及时完善, 无法起到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二) 财务监督机制不到位

好多科研单位都设有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也贴在墙上, 但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 未建立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缺失, 有效的监督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违规成本较低, 控制措施不到位

部分科研单位财务人员数量较少, 一人兼多岗, 内部控制缺失, 带来极大财务风险。部分科研单位岗位设置有问题, 受会计人才的制约, 部分科研单位出现一人多岗, 会计兼出纳, 出纳兼会计的严重违背会计法的行为, 有的一人同时分管支票和印鉴, 导致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基本不存在, 加大了违规违法机会, 没有监督制约, 很难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落实过程中, 部分科研单位财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违规成本较低, 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很多科研单位只有主要领导离任时才进行离任审计, 日常内部审计几乎没有, 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也流于形式。

(四) 内部控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 所有科研单位参照的内部控制规范都是财政部企业司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此规范是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设置的。科研事业单位无自己的控制规范, 缺乏统一的标准,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会计报表随意设置, 有些科研单位根本不编制会计报表, 该纳入这一项目的资金纳入其他科目, 资金混乱, 只是收入支出较为明晰, 具体到各个科目则较为混乱。在指标控制方面, 只是局限于表面指标的分析, 一些具体的、需要深入分析的指标不分析。

四、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规范科研单位的财务行为, 进一步发挥其社会职能。在实践过程中, 科研单位要逐步建立以财务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 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制定相关规范

内部控制是科研单位的核心防线, 能够有效保证公立科研单位各项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加强内部控制, 要从岗位设置、相互控制、设置防线、加强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当前, 科研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 通过强化财务管理, 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 可以有效降低非客观因素等现象的发生, 也有助于财务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研单位应加强财务管理改革,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重视预算管理, 科学合理地编制财务预算。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 增强风险意识, 使其掌握必要的计量、核算、确认、报告方法, 发挥风险控制作用。

(二) 规范内部控制措施, 及时更新财务数据

科研单位所有资金的支出均要严格履行内部审批手续, 完善授权审批流程, 按照资金使用计划及项目使用情况等要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 每季度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在制定年度目标时, 应当充分考虑科研单位当前及未来所要面临的种种不确定风险, 对于潜在困难及时发现识别, 并通过分析总结, 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 力争将风险最小化。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的大趋势, 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对会计的信息化管理, 有助于科研单位及时便捷地掌握本单位的会计信息情况, 以此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及时发现财务风险, 将风险控制在萌芽中。

(三) 建立财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加强监督管理

财务风险的预警监控是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 通过财务分析, 可以直观地找出风险点, 以进一步对风险点进行控制。具体操作中, 应根据科研单位各报表设置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人均基本支出、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净值率等指标, 全面监控科研单位各项财务指标, 及时对内部控制情况作出评价。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 科研单位学涉及资金较多, 要严格资金管理, 加强会计核算, 避免出现资金问题。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 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要单独设置审计科, 加强内部审计。科研单位对于内部控制要加强自查工作,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短板。

(四) 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要防止重结果、轻过程, 结合实际科学制定财务预算, 保证各项预算费用支出的可控性。并及时召开预算分析会, 对预算的实施情况及时分析, 寻找差距, 纠正偏差, 针对性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并切实落实责任, 保证预算管理的效率。通过预算管理, 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庆.如何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12) .

[2]李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11) .

[3]肖晓英.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财务与金融, 2010 (06) .

[4]邢任远.对完善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 2008 (09) .

[5]刘虹虹.建立贵州省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2) .

[6]于铭琴.试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J].天津农业科学, 2003 (04) .

8.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篇八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一、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做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保证和必要条件,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工作程序及其实施步骤,明确各有关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权力和职责,全面提升管理效率。

科研处要组织好教师汇同财务处搞清不同经费的来源与渠道,对不同渠道的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纵向项目,要时刻关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情况,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预算,监督控制大量的消费性支出。对于横向项目,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要有利于我们各高校向市场化方向前进,使得横向项目经费发挥这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市场竞争,我们对经费的监督要兼顾有效性和政策性,提高高校的创收能力。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

加强经费管理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的制度建设要本着操作性强的原则,根据各种经费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灵活的手段进行监管,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完善

首先,我们在根据上级科研管理部分政策的基础上,要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以达到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其次,对纵向项目经费的监管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部门的有关要求来执行,对经费的支出要严格监管,对于科研项目长期不能完成的科研人员要给予惩罚,要保证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有效使用;最后,对于横向项目经费的监管要有助于高校参与市场竞争,最大程度的提高学校创收能力,因此,横向项目的经费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立项目管理制

项目管理制的核心是把项目组定义为基本单位,围绕项目组进行项目的组织、管理和活动,并且根据科研的最终目的制定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最大程度地使用项目从立项到结题不同阶段的要求。项目制的实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立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地制定预算,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实事求是的计算成本。我国的科研立项在预制方面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是立项时的预算不能如实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投入,预算的条款经常在实际花费过程中所偏离,其主要原因是预算的支出总是与国家其他政策相冲突,例如劳务费的支付、差旅的标准等等。因此,核算制的首要出发点就是预算的合理编制。第二阶段是项目执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监督经费的使用,将使用限定在预算中来,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对项目经费的使用做出具体、细致的规定。该阶段偏重于技术层面,也是项目经费管理的最重要阶段。要保证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规定来使用经费,又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并时时监督并提醒项目负责人在经费使用中容易忽视的地方,使其符合我国的财会规定,同时 ,也要避免项目的超支发生。最后的一个阶段则是项目的结题阶段,如果前两个方面我们都完成的话,那最后一个阶段则会水到渠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成果验收和经费决算,编制项目决算报告,制定出项目决算成果的管理政策。从学校角度来看,要避免项目赤字,同時对节余经费做出合理地分配,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项目负责人在完成项目预期成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经费节余。

(三)完善项目合同制

高校科研管理实行合同制是我国科研领域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于纵向项目,加强经费管理就是要追踪合同条款的履行情况;对于横向项目,由于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签订,因此合理的签订合作协议就十分重要了,首先,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参与到合同协议的谈判中,要负责对科研合同或者协议的签订全程监督和管理;其次,项目一旦签订后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项目负责人制,为了确保经费合理正确的使用,在经费拨入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负责人的财务知识培训和教育,帮助其合理地完成项目经费的使用,使项目负责人懂得如何高效、规范地使用经费。还要根据项目的实施进度,采用分批拨付经费的方式,将项目经费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

参考文献:

[1]孙玉霞.从高校科研管理现状看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J].经济师,2006,8.

[2]徐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绩效审计[J].中国市场,2006,35.

9.1教科研工作制度 篇九

第一章

总则

为加速我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发挥教育科研工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密切教育科研与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关系,使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进一步调动、保护教职工的教育科研积极性,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登上新台阶,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 机构及人员

1、学校成立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1)从宏观上指导、审议学校教科研工作,以发展的眼光制定学校教科研的 决策和规划。

(2)督导科研室工作,审议每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3)协调全面,统一领导学校教科研工作。

2、科研室是学校行政职能处室之一,负责全校教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3、本室教科研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理论修养,并且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本室人员具体承担学校教育科研任务,优先参加校内外的教育科研活动;并按担负的任务,享受相应的科研补贴。

第三章 教研活动制度

为更好地组织我校各种教育教学科研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举行讲座、教研组学习、印发学习资料、网络、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活动及进行校内外的交流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特制订以下制度。

1、学校每月举行各种讲座。通过讲座进行教育新理念的学习、教育新课程改革 的介绍、教科研经验的推广等。

2、教研组学习活动。各教研组每月组织一次学习,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讨 论学习一些教科研的经验成果等。每次活动做到有计划、定时间,且要认真选定 内容、定主讲人、定讨论题。

3、校内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教科研交流,对我校的课题(专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及其它教科研工作进行交流。使大家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 启发、有所认识、不断提高。

10.崔口镇教科研学习培训制度 篇十

1、教师有权利和义务参加各种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

2、教科室鼓励支持教师定期参加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为教师提供参加培训学习机会;教科室定期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

3、教师必须参加本县教科室组织的各种培训,做好培训记录,参加结业考试,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把培训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4、实行定期外出培训制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外出培训,其他教师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外出培训,所需费用(培训费、差旅费、资料费)均由所在单位报销。

5、实行培训结果汇报制度。外出培训结束后,须对培训内容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反馈、交流、推广。

6、教师培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新课程标准为突破口,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针,立足我县实际,面向全体教师,充分研究课改理论,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

7、培训以引导教师重视研究课堂教学为目的,促进教师加强教学总结、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办法,注重实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为衡量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加强课题立项与研究,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8、学校教导处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11.初中教科研规章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 医院; 科研经费; 会计核算; 控制; 会计电算化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医疗科学研究则是提高整个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强大保障。近年来,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加,各级医疗机构对科研工作也日益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医疗科研项目的研究。然而,随着医院科研投入的增加,如何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的核算与控制,高效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成为医院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科研经费核算与控制谈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做好会计科目设置,是科研经费核算的基础

随着卫生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医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多,科研经费投入也随之加大,加强科研经费核算与控制已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以后,改变了以往一些医院将科研经费放在“往来科目”、“基金科目”、“收入科目”等进行核算的混乱局面,使医院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得到了规范和统一,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大大增强。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科研项目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应设置“科研项目支出”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笔者认为,各医院可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我国科研经费有关管理规定,在“科研项目支出”科目下设置“仪器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等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以便于医院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在日常报账过程中,为了便于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分类、汇总和填制会计凭证,更好地明确各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各医院可根据工作需要,制作一些固定格式的报账单据。如:经费支出凭单、借款凭单、差旅费报销单、领款单和票据粘贴单等,用于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

二、按具体项目进行核算,是科研经费控制的关键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财政部1996年实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医院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以及会计信息的传递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医院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日常的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财务软件对医院科研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和会计核算,对科研经费进行专项监督和控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具体操作是:按照财务软件“项目管理模块”的具体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初始化工作。首先,根据下发的科研文件给每项科研项目设置“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项目负责人姓名、合同编号、项目起止时间、项目金额”等基础信息,并做好登记备查工作,为会计核算和经费控制做准备;其次,年初将“科研项目支出”科目下的所有明细科目设置为“项目管理”方式,并将每个科研项目的“项目名称、项目类别、项目编号、课题负责人、项目金额”等内容,按要求录入到“项目管理”模块中,并给每个科研项目设置一个“预警数”,以防止经费超支使用。当科研人员需要报账时,会计人员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单据,按科研项目编号录入会计凭证,财务系统就会相应地扣减该科研项目的经费数额,从而达到对科研经费进行专项监督和控制的目的,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该财务软件“项目管理模块”还可以按具体的科研项目生成各种形式的明细账表,便于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进行科研经费的分析、管理和成本核算。

三、建立科研经费网络查询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医院的无纸化办公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使科研经费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便于科研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结存情况,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建立一个科研经费查询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具体做法是:请专业人员在医院内部网络平台上建立一个科研经费查询系统,并配备专门的服务器与财务软件系统相连,便于科研经费数据的及时传输。财务部门在下拨科研经费时,给每项科研项目发放一张特制的经费卡(卡上储存有该项目的名称、金额和项目负责人等信息),项目负责人可以凭卡到财务办理报销手续,刷卡使用科研经费。这样,项目负责人随时可以通过医院内部网络进行查询,及时了解其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合理使用经费。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系统定期浏览和检查每项经费的使用情况和开支范围,不断了解已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财务人员也可减轻劳动强度,避免手工登记账本的繁琐和差错,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静峰.如何有效地加强医院科研经费管理[J].会计之友,2011(23):25-26.

[2] 曹欣,贾常荣,王爽.强化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之浅见[J].重庆医学,2008(1):21-22.

12.畜牧业科研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探讨 篇十二

1 深化畜牧业科研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畜牧业, 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我国畜牧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点在于完善科技体制改革;而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尤以畜牧业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畜牧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员过多、效率低下、非研究人员比例过高、离退休人员工资负担过重等问题, 一直是制约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因素。鉴于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的主要力量为国家事业单位, 畜牧业科研经费人均投入强度较低, 继续深化畜牧业科研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起一套能充分调动畜牧业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制度, 是实现现代畜牧业科技进步的必要保障[2]。

2 改革措施

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 历史遗留问题多, 改革难度较大, 建议各级政府成立跨部门的人事改革领导小组, 统筹部署人事改革工作。现针对我国畜牧业科研机构人事制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以促进改革的持续进行。

2.1 继续推行按需设岗、逢进必考、全员聘用制等措施, 从源头上控制畜牧业科研单位的人员总量

各畜牧业科研单位应根据功能、职责范围和工作需要, 按精简、高效的原则设定岗位, 设置时要倾向于技术和研发岗位, 减少行政及服务岗位, 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人均投入, 并由人事改革小组审议通过后执行。对于科研专项的领军人才, 实行特事特议的办法, 不在此范围。畜牧业科研单位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 招聘应体现公开、透明、公正的特点, 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在招聘过程中借鉴公务员招录的做法, 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尤其要避免当下反响较为强烈的“萝卜招聘”和“体检作弊”等违纪问题。招聘计划和招聘信息应按相关规定提前1个月或15 d在媒体上广泛发布, 确保受众群体的普遍性, 尤其要考虑边远地区信息不畅通的实际, 采取多种渠道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公开招聘考试内容包括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考察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面试过程中执行考官异地、随机选取制度, 杜绝人为干扰因素。

2.2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完善干部、职工的聘用制度

建立合理、完备的人才流动机制是确保畜牧业科技研活力的必要手段。一是破除畜牧业科研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职工身份终身制, 制订《畜牧业科研事业单位聘用制条例》。单位与职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签订聘用合同, 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保障单位用人权和职工择业权的落实, 保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不同类型的畜牧业科研单位领导人员, 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 在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畜牧业科研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二是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 竞争上岗, 择优聘用, 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对畜牧师、畜牧医师等专业技术岗位, 推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 建立政府宏观指导和管理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 建立适合不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和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制订职员条例, 规范职员的聘用和管理。对未聘人员的安置, 主要有6种途径: (1) 单位内部消化, 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依托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发服务项目或创办经济实体, 增加就业岗位, 也可将未聘人员安排到辅助性岗位或服务、后勤岗位工作; (2) 行业内调剂余缺, 根据行业内岗位空缺情况, 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协调, 组织该行业未聘人员竞争空缺岗位, 在更大范围内为未聘人员提供上岗就业机会; (3) 鼓励未聘人员到企业工作, 除积极实现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对接外, 还必须由人事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文件, 着重解决好事业单位转至企业后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对接和延续问题; (4) 鼓励未聘人员辞职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自谋职业; (5) 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内退政策; (6) 实行未聘人员下岗待聘制, 并做好相应的培训指导工作。

2.3 加强畜牧业科研人才培养, 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 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解读。加强畜牧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畜牧业的学科建设工作, 体现在3个方面: (1) 要强化公立大学农牧业专业的学科建设, 侧重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 并积极广泛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畜牧业科技联合攻关项目,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科研人才, 为我国的畜牧业科技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2) 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从而形成对公立大学的有效补充。在学科设置方面, 应面向市场需求, 畜牧业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应侧重于应用研究, 为直接面向广大农牧户服务和涉农企业提供人才储备。 (3) 充分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潜力, 探索拓展畜牧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方式。要紧跟信息时代的脉搏, 利用以互联网为主, 电视、手机、广播等为辅的远程虚拟大学培训模式, 鼓励在线学习, 打破时间、空间的制约, 使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得到共享。学习这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今后将大有作为, 未来几十年内将为我国培养更多合格的畜牧业科技人才, 其教育规模发展和潜在效益非常巨大。二是要加强畜牧业科研人员在职培训工作, 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要营造鼓励学习、支持学习的文化氛围, 鼓励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并积极通过拨付专项资金、奖励的办法支持干部、员工的在职培训、学习, 不断增强畜牧业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由内蒙古党委组织部牵头实施的“内蒙古干部自主选学”模式非常值得借鉴[3]。该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 充分利用首府地区的人才聚集优势, 联合自治区各大科研院校的优秀师资, 并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 改变以往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内容呆板、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的状况,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选学, 激发被培训人员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增进学习效果, 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4]。

2.4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根据“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 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积极推进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 认真总结经验, 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 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允许畜牧业科研单位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 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建设有贡献的人员。支持畜牧业科研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 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对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人才, 根据有关规定, 实行重奖。发挥工资政策的导向作用, 对到艰苦边远地区进行科研工作和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 继续在工资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 制订内部分配办法时, 对在关键或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 应适当给予倾斜。加强聘后管理, 通过建立和完善聘后管理, 保证聘用制度的实际效果, 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重点是完善考核制度, 引进企业管理的目标责任制, 对畜牧业科研项目工作实行目标化和动态化管理, 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依据, 创造人尽其才、任人唯贤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沈明高.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选择[J].科学学研究, 1991 (3) :90-95.

[2]黄季焜, 胡瑞法.农业科研体制的国际比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00 (1) :4-7.

[3]赵跃.畜牧科技市场化与畜牧部门的改革发展[J].云南畜牧兽医, 2005 (2) :12-13, 25.

13.九里回族乡小学教科研制度 篇十三

一、教师是教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应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动态,关注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论文写作、教材编写、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开发、社会咨询与服务。学校管理、服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也应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学和业务研究。

二、教师每年应撰写并提交至少1篇教育教学总结或论文,教科研室每年组织一次论文交流和论文汇编。

三、教师应积极向正规期刊(非增刊)投递教育教学或专业理论技术论文稿件(独著或第一作者)。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每两年必须发表至少1篇论文,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必须发表至少1篇论文。《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视同正规期刊,鼓励教师向中文核心期刊投稿。积极参与新闻出版总署和省、市有关部门开展的论文评比活动,获得一等奖视同发表1篇论文,获得二、三等奖视同发表0.5篇论文。

四、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教材或专著的编写工作,正式出版的教材或专著的1章节编写工作量,视同发表1篇论文。

五、加强教科研课题研究,教师每3年必须主持或参与至少1个研究课题。教科研室于每年初制定、公布校级教科研课题,并组织申报、论证、立项、检查、成果评审和推广等工作。评审通过的课题研究报告,主持者视同发表1篇论文,参与者(不超过2人)视同发表0.5篇论文。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市级课题,学校在人员、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评审通过的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报告,主持者视同发表4、3、2篇论文,参与者视同发表3、2、1篇论文。

六、学校对全校教职工的论文、教材、课题研究报告等教科研成果进行登记、奖励,并作为评聘、考核、晋级、评先的重要条件。发表论文、出版教材者持出版物和首次稿酬汇款单的原件、复印件,课题研究者持课题研究报告和评审意见等材料,到教科研室登记备案,年末汇总发放奖励。奖励标准为:

1.发表论文、出版教材奖励首次稿酬的同等数额; 2.一等奖论文每千字奖励40元; 3.二、三等奖论文每千字奖励20元;

4.评审通过的校级课题研究报告每千字奖励20元;

5.评审通过的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报告每千字分别奖励200元、100元、50元。

14.初中教科研规章制度 篇十四

为了增强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过程性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品位和层次,经学校决定设立教科研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一、奖励对象

从事教科研的教师。

二、奖励范围

县级(含县级以上)课题研究成果奖。

三、奖励标准

1、县级课题经批准后发给研究经费500元,验收后获县级课题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1000元、800元、500元奖励。

2、市级课题经批准后发给研究经费1000元,验收后获市级课题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2000元、1500元、1000元奖励。

3、省级课题经批准后发给研究经费1500元,验收后获省级课题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500元奖励。

4、国家级课题经批准后发给研究经费2000元,验收后获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4000元、3000元、2000元奖励。

四、附则

1、所有课题的立项申报须经中心学校审核同意。

2、同一课题研究成果按获奖的最高级别予以奖励,不能重复得奖,只是结题的按三等奖奖励。

3、在主课题获奖时,对于开展实质性工作并取得较大成果的子课题,经学校课题研究成果鉴定小组鉴定认可,可获得与主课题相同级别的奖励。

4、研究课题应是县、市、省、国家逐级上报正式立项课题,包括正式立项的子课题。达验收期一年仍未验收者收回研究经费,课题负责人一年内不得再申报新课题。

5、所需研究经费超出学校发给研究经费,学校不再追加。特殊情况经校委会讨论确定,可适当追加。

6、已批准的课题经验收结题后研究经费及奖励按本办法一次性发给。

15.新中国教科书编审制度的发展 篇十五

一、国定制的实行和发展

(一) 建国初期统编通用时期

从1949年建国以来, 为了尽快恢复国家的教育体系, 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如以创建新的民主型教育制度为宗旨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确定“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 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的教育建设先进经验”的教育基本原则。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出版署会议确定了教科书要全国统一的方针;1950年12月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负责编制全国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科书, 采取改革旧教材、继承旧教材有用成分和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的教科书政策, 各地区一方面改造老解放区的教材或比较通用的旧教材作为中小学的教材, 另一方面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 对中小学的教科书进行整理编发;1950年颁发《中小学教科用书决定》发布了全国统一的教科用书, 对中小学教科书进行了统一的编审, 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第二部中小学教科书和相应的教学参考书。

这一时期是我国新教育体制初步建立的时期, 教材的编写中既有继承的成分, 又有创新的成分, 为新中国中小学课程编审工作提供了经验, 同时学习前苏联的统一的教科书编审制度, 实行“一纲一本”的教材政策, 对教科书进行统编通用, 这一经验的借助有助于解决当时各地教科书版本繁杂、供应紊乱的问题。虽然这种编审制度单一, 缺乏自由和灵活度, 不利于我国的教科书的多样性的发展,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科书质量的提高有着更多的积极意义。

(二) 进行调整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 是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的时期, 但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 这时期出现了“大跃进”运动。这一时期教育也受到各种“左”的错误的干扰, 出现了“教育革命”运动。195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验改革学制的决定》, 出现了各种实验学制。为了适应这种学制改革的需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一套十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和“左”的影响, 这套教材编写得比较粗糙。1958年8月发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下放问题的规定》, 指出:“各地方根据当地的特点可以进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对教育部和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通用的教材、教科书, 学校可以进行修订补充, 也可以自编教材和教科书。”此后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甚至学生自己都可以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但是由于“左”的影响和大范围的群众性的编写, 这一时期的自编教材都存在着浮夸、虚假的问题。1962年国家对中小学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 总结经验和教训,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2年8月开始陆续出版了一套十二年制的中小学教材, 并在北京、河北一些学校进行实验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评价。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 这套教材没有在学校正式使用。

这一时期, 虽然对建国初期的教科书编审制度有着一定的调整, 同时重视了乡土教材的编写, 增加了教科书编写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但这种调整受着“左”的影响, 教材编写混乱不堪, 教材的质量也很差, 能用的极少。

(三) 停滞混乱时期

1966年到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教育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国家统编通用教材被视为“封资修大杂烩”加以批判,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 教科书的管理权限完全下放给地方, 教材的编发完全由地方负责。这时期的教科书比较混乱, 一般只设有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程。上课学习毛主席语录, 放学学习“红宝书”。教育部的领导权被剥夺, 根本无法进行教材编写。“十年动乱”期间, 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审处于停滞混乱阶段。

二、审定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 “一纲多本”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国家对全国的教育进行了恢复和发展, 采取了统一编写和使用教材的措施。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77年左右也先后编写了文革后的第一套和第二套教科书, 并放眼世界引进外国大批的教材。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并且我国开启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科书的全国的高度统一已经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为了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1985年1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 (试行) 》, 将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分开, 这是我国教材编审制度的重大改革,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标志着审定制正式确立。就是说, 在全国统一的大纲之下, 各个地区、学校, 甚至个人都可以进行教材的编写。根据这一制度, 各地区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 编写了四种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教材。审定制的确立对我国教科书编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改革促进了教科书的不断快速发展。

(二) “一纲一本”或“多纲多本”的混合时期

本世纪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环, 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制度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教育部颁布了《课程标准》及《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施行了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各个地区,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制定大纲编写教材, 而不是统一用国家的教学大纲。如上海、浙江等地就根据自己地区的特点制定大纲编写教材, 河北省教委编写的复式教学教材, 各个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也逐渐兴起, 全国的30多个省市几乎都在编写自己的教科书, 教科书的品种和数量呈现几何数的增长, 教科书进一步走向多样化和市场化。

三、结语

建国以来, 教科书审查制度逐步发展,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逐渐从国定制发展到审定制再到混合制。刚开始是“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时代, 后来实行“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 国家赋予地方极大的权利, 教科书的编写形成了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 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各个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各个地方政府干预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当中来, 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教科书的审查不严格, 有时就在本省进行审查, 形成自编自审的情况;编审权放开, 教科书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 对教科书的编写人员资质的审核、教科书质量的评价也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2]课程教研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现代化研究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彭尔佳, 康林益.我国教科书百年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 .

[4]石筠弢.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政策发展50年.课程.教材.教法, 1996, (3) .

上一篇:PPT讲座新闻稿下一篇:国家宪法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