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2024-12-03

《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共10篇)

1.《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一

《少年王冕》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读王冕与母亲的对话,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预备: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本我国明代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2.《儒林外史》描写了许多人物,但其中只有一位,作者把他当作榜样、楷模大加赞许。你们知道是谁吗? 3.看我写他的名字。板书:王冕

“冕”原指帝王的帽子,所以上半部同“冒”一样两横悬空。

4.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你想了解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王冕。(补完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一)检测预习:

1.出示生字,指名读。

范写“耽”“秦”“载”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解释“耽误”

3.练习:考考大家能不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

(二)自读课文

1.学生通过浏览全文,划出涉及王冕年龄的句子,想想不同年龄发生了什么事情?(知道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出示: A.七岁时 父亲去世 B.十岁时 放牛读书 C.十三四岁 刻苦学画 D.十七八岁 终于成才

2.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王冕的少年生活。这几个年龄段发生的事作者都用同样多的笔墨来写的吗?(没有,而是有详有略的。)3.课文详写了几岁?写了什么事呢?(十岁:停学放牛 十四岁:学画荷花)

4.读了课文,你觉得少年时的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交流。)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5.通过刚才梳理课文,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小结:抓住关键内容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6.通过预习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而且知道王冕——(指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课文是怎样写他孝顺母亲的呢?

(三)再读课文,品读语言,感受王冕孝敬母亲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说说王冕对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体谅母亲 孝顺 懂事 勤奋读书 勤奋好学 刻苦学画

三、小结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的王冕,能体谅母亲的艰辛,辍学放牛,贴补家用,孝顺母亲;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勤奋学画,终于成才,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四、作业布置

读一读《儒林外史》的相关原文。

2.《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二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生答。)对,就是战国时期的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结果如何?秦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六国是如何被灭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中。(板书课题。)

二、解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达标新授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小黑板上的自读要求。

(1)轻声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念几遍,念会了,再往下念。

(2) 勾出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应该积累的四字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

(3)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再与周围的同学交流:“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过程如何?结果怎样?

2. 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读自悟,相互交流。

3. 检查自读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学习情况作补充、指导。

(二)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感情朗读指导。

(1)过渡:“鹬蚌相争”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请大家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找出时间和地点,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要让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优美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并试图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 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的同学交流: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 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

(1)过渡:陶醉在美梦中的河蚌遭到了突然袭击,疼痛使它本能地合拢蚌壳,钳住了鹬鸟的长嘴。此时,河蚌是怎样想的?

(2)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另一组朗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要进入角色,读出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读后评议。

(3)出示句子:“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边读句子,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长。

(4)让学生默读、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再汇报自己找到的原因,教师同时出示写有重点句的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语言和心理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没有想到会两败俱伤。

(5)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抽三个学生来读,一个读9,10段,一个读11段,一个读12段,或者分男女生和全班读,再交换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了解。

(三)了解故事的结果,升华理解,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思想哲理的启迪。

1. 鹬蚌就这样相持下去,结果如何?读最后两段。

2. 引导学生思考:鹬蚌有没有想到它们相持不下会是怎样的后果?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鹬蚌相持的结果让你想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教师补充介绍《鹬蚌相持》这个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谋士苏代用这个寓言来比喻燕国和赵国之间的相互争斗,就像鹬蚌相争,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强秦坐收渔人之利。用这个例子启发学生,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必苛求学生举的例子与课文完全相似,只要有相似之处,就说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思想启迪。最典型的例子有:两只小羊迎面走来过独木桥,互不相让,结果都掉进河里淹死了。还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感受景物的优美、生活的美好,如果鹬蚌都退一步,不就海阔天空了吗?何必弄得两败俱伤。生活中有许多悲剧也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凡是涉及这些,教师都应充分肯定,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

四 指导课后练习(略)

3.《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三

教学内容:93页例1、2,94页课堂活动1、2,练习十二1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找到口算7、6加几的方法;

2、会口算7、6加几,能较清楚表达自己的口算方法;

3、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凑十法这种简便算法。

教学重难点

7、6加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花、小棒

一、复习

游戏:找朋友

10的好朋友

你会填吗?

7+=106+()+3=10

二、新授www.xkb1.com

1、出示例1图

引导学生提问题,并且列算式

7+5=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小组交流。

(1)、想:

7加几得10?

把5分成几和几?

7+3=10,10+2=12。

(2)、想:5加几得10?就把7分成几和几?5+5=10,10+2=12。

看书,你的计算方法给谁的一样?

(3)、算一算:7+47+7

你会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吗?

学生算后小组交流

观察:你发现了7+57+47+7的秘密吗?

老师小结计算方法

2、教学例2。

贴小花

小猪有5朵花,小猫有6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算式,

指名板书自己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全班订正。

算一算:6+6=6+8=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94页1题。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回答并订正。

2、自制7、6加几的卡片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二1题。)

板书设计

7、6加几

例1:爷爷摘了7筐苹果,5筐梨。例2:小猪有5朵花,小猫有6朵花。

爷爷一共摘了多少筐水果?一共有多少朵花?

4.《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分享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的情感变化。4.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作者用轻松、闲适的语言,描写了她与丈夫的一次有趣而难忘的采摘,将她感受到的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传递给了读者。

通读全篇文章,读者会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始终沉浸在采摘的喜悦之中。这里的喜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摘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这在文章的描写当中很容易感受到;二是通过采摘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情感,这种喜悦需要读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悉心感受。因此,对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与理解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第2段:一张写有桃子自采五千米的告示板让我感到真有趣,引发了我和丈夫想看个究竟的好奇心。那么这块告示板究竟什么地方让我感到有趣呢?恐怕是自采两个字了。自采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果园主人对来果园采摘的游客的一种信任。

* 第3~20段:作者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从我们驾车寻找果园、来到果园,到进入果林采摘、交款付费,再到恋恋不舍地离开果园,描写了我和丈夫采摘桃子的全过程。整个描写条理清晰,语言清新自然,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采摘的轻松愉悦、人和动物之间的友善和谐,更与作者一道深深感受了果园主人那颗朴实而充满信任的心。

* 从红箭头的适时出现,竹篮和纸条以及狗的带路可以看出果园主人的细心和周到。

* 第12~19段:写我们进入果林采摘并按主人纸条上的要求交款付费。课文对我和丈夫在果园采摘情形的描写生动有趣,使读者也深深感受到了他们采摘时候的愉悦。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一句中,根深叶茂、丰实写出了果园的丰收景象,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给人以嗅觉感受,写出了我对果园的喜爱。于是,我和丈夫立即向大桃树跑去,沉浸在亲手采摘果实的愉悦中。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这句话既写出了我俩亲手采摘果实的愉悦,又写出了得到信任的喜悦。沉甸甸说明我俩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主人的信任。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一句中,小心翼翼既写出了我对自己亲手采摘的果实的珍视,也说明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珍视。

* 第20段:写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果园。我对这个果园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有了一种特殊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廉字的书写应作重点指导。

* 课后第2题:小心翼翼表现了我怕碰伤桃子,对亲手摘下的桃子倍加爱护的感情。回头、久久地注视表达了我对那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的依恋之情。

教学设计参考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桃子自采五千米。

2.你看到这块牌子后有什么想法?(不相信、好奇、半信半疑)

3.作者也看到了这样一块告示板,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信任》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1.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词语吗?或者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4.你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果园吗?为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一)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也同样喜欢这个果园?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品读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①理解根深叶茂、丰实、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

②读句子,说说你从根深叶茂、丰实中体会到什么,从沁人心脾、馋涎欲滴中体会到什么。③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2)品读不一会儿,两只大篮子装满了又香又甜的大桃子,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①读句子,说说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②你从沉甸甸中体会到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3)品读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①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你从小心翼翼中体会到什么? ②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4)品读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①为什么说这里是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②回头、久久地注视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二)我刚看到告示板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终于有一天,我和富兰克决定去看个究竟。引导学生抓住终于、看个究竟体会。

四、品读课文,感悟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1.我的内心从开始时的好奇、怀疑,到来到果园采摘时的喜欢、愉悦,再到离开果园时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珍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你认为使我的情感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人的热情周到、对客人的信任。)

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主人的热情周到以及对客人的信任? 3.当你看到桌上的纸条时会怎么想、怎么做?

4.我为什么如此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五、拓展延伸,分享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吗?与同学议一议。2.这样的购物方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为什么?

参考资料

☆ 词语解释

根深叶茂:根扎得深,树枝叶就会长得茂盛。比喻事物基础牢固就会蓬勃发展。

沁人心脾:沁,气体、液体等渗入。心脾,心脏和脾脏,比喻内心。指空气、芳香、幽静等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馋涎欲滴:馋,贪吃,想吃。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形容急欲吃到口或占有的样子。

5.《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五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快乐的校园比较大小自主练习

上课教师 黄慧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2、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前置自学提纲设计 自主练习3、4、5、6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还记得前一节课我们认识的三兄弟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二、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先独立数叶片,然后说说后面的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可以怎样填。

2、自主练习第4题

涂一涂,比一比。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比较的是什么,谁多谁少。前两道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3、自主练习第5题

找规律画一画。引导学生找规律时,要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说说后面的比前面的多几。

4、自主练习第6题

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三、聪明小屋

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新课标第一网

个人意见

教学过程 4、自主练习第6题

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三、聪明小屋

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个人意见

板书设计 >、<

6.《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六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体会词语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 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 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只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3、4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三. 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四. 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

2.师总结: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

五.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11课。

7.《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七

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 快速扫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三峡一天中哪些时候的景物?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早晨、中午、下午、晚上。

3. 你觉得三峡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请同学们认真品读最喜欢的段落,把你品读到的最美的句子勾出来,在课文旁边批出自己的感受。

三、“游览三峡”,交流感受

1. 你认为三峡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美?谈谈你的感受。

2.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确定顺序。)

中午:(出示段落。)

(1)中午的三峡充满热烈的气息。(板书:热烈。)

(2)抓住课文中拟人和比喻的句子,体会长江在阳光下奔腾、咆哮的动态美。

(3) 站在长江边,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描绘一下长江呼啸着,奔腾流去的壮美景象。

(4)指导朗读。

下午:(以读代讲。)

(1)(出示图,伴以舒缓的音乐。)“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学生轻柔地跟读。)

(2)此时,假如我们就坐在长江边上,你会有什么感受?(板书:朦胧。)

3. 你还喜欢三峡什么时候的美景?

早晨:

(1)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峡早晨的明亮、美丽?

(3)学生从露水、白霜、绿叶金实,从橘树和柚树闪烁着的阳光,从清凉的峡风来体会三峡早晨的明丽的美。

(4)(出示图)此时,我们好像就站在船头,迎着凉爽的峡风,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捧着书,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出三峡早晨明丽的美。

夜晚:

(1)三峡的夜晚是怎样的?(板书:静谧。)

(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3)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渔火和灯标闪闪烁烁,长江沉沉欲睡。)

(4)指导朗读。

(5)三峡的夜晚美吗?用横线画出来,仔细体会。

(6) 作者用大写意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黑森森的峭壁,像瀑布一般的月光,圆圆的明月,闪闪烁烁的渔火、灯标,给人以静谧的美感。

(7)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老师:“这一天,正是中秋。”你们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谈自己的见解。(点明时间,前后照应,使景色更美丽……)

老师小结。

四、赞三峡

三峡的秋天,有时如明丽的小诗,有时如奔腾的巨龙,历来多少诗人写诗赞美过它,你们也想赞美它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喜欢的方式,赞美你心中的长江三峡。

小组合作-汇报。

五、总结

1. 学生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生动、具体。

(2)全文结构巧妙,开头结尾相互照应。

(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

2. 教师总结。

3. 展望长江三峡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朦胧

晚上 静谧

8.《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八

1、阅读《鸡毛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

2、学唱《英雄赞歌》,了解英雄在危急时刻表现的气概。

教具准备:

播放《英雄赞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是阅读《鸡毛信》,二是学唱《英雄赞歌》。

二、学习《鸡毛信》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快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

2 、引导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机队并配合游机队消灭敌人的故事。)

(让学生先用小标题概括再组合成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海娃送信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教师可设表格让生读、找、填、议

(3)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可爱的确孩子)

师趁势引导为什么海娃能够这样机智勇敢可爱。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

让学生充分地说,能说出理由即可

3、拓展延伸

采用讲故事比赛的方法,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也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整理表现小英雄的故事。

4、布置作业:

阅读课外有关英雄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英雄赞歌》

2、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

3、板书:英雄赞歌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体会:你喜欢哪几句歌词,从中体会到什么?

(读后小组交流,鼓励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2、自由汇报体会。

精神感动天地

气概气贯长虹

鲜血换来春天

3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朗读

(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组读,男女对读,齐读等等)

4、请会唱的同学范唱。

5跟着课件唱《英雄赞歌》

三、布置作业

观察电影或电视剧,评价其中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

9.《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九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纠缠:绕在一起。捣毁: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1学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2学习课文8~12段。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感悟我思想的转变。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3)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四、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作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10.《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教案设计(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篇十

1. 板书课题:母鸡。

2. 谈话:母鸡,既让人讨厌,又让人不敢讨厌,这是为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旁作批注。

3. 检查自学效果。

三、感受母鸡的讨厌

过渡:母鸡的讨厌表现在哪里呢?

1. 读课文第1、第2段,找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语句。

2. 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理解。)

3. 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4.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第1、第2段。

四、感受母鸡的伟大

过渡:母鸡是让人讨厌的,可是,当母鸡有了小鸡雏后,“我”的看法却发生了改变。因为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震撼了“我”。这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呢?

1. 学生朗读课文的第4~7段,并在书上作批注。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3. 全班交流。

(1) 引导抓重点语句:“一只鸟儿飞过……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让学生从“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体会母鸡的负责,还要让学生边读边发挥想象,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彩。教师还可以范读,帮助学生感悟。再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加以感受体会,“像汤圆似的”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鸡的无私奉献,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在教学这两句时,可以点带面,找出文中的其他传神的描写,加深学生的体会、感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2) 学生自由发言,说其他语句,可结合自己课前的观察和教学挂图等讲述。

4. 有感情地朗读第4~7段。

五、提炼升华,感受母爱的伟大

1. 学生自读课文第8、第9段,思考:作者由讨厌母鸡到不敢讨厌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

(1)联系全文边读边思考。

(2)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老舍的童年及他的母亲。

(3)再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感受母爱的伟大。

2. 举例说说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六、作业练习

1. 举例说说你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的方法(说到一两点即可)。

2. 摘抄描写母鸡的精彩词句。

3. 读一读老舍的其他作品。

上一篇:作文写作:提纲式作文下一篇:云南省特岗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预测试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