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8篇)
1.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2分)
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B.俟其欣悦( )C.媵人持汤沃灌( )D.腰白玉之环(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举不若人也。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同舍生皆被绮绣B.食之不能尽其材C.蝉则千转不穷D.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小题5: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的秘诀?(2分)
小题6: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2分)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参考答案:
小题2:那些知足常乐的人,不会知道嘴上和身体上的.享受不如别人的。
小题3:D
小题4: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②成年从师的艰难 ③求学生活之苦
小题5:提示,围绕“勤奋、诚心、持之以恒,勇于战胜困难”谈即可 示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小题6:示例:首先要肯定作者宋濂在求学时这种尊师的态度。其次,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的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这种做法就是不妥当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站在与老师平等的立场上沟通交流。
2.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二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
因为文言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并且文言字词句的用法和现代白话文相比有很大不同, 所以现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到非常吃力、枯燥无味。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会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 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缺少可以“养眼”的文言文成绩的激励, 一些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
2.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错误的学习方法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厌学心理。在学习文言文时, 学生一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或者会采用费时地把课堂上老师的翻译抄在书本上的方法, 久而久之感到学习文言文煎熬“难产”、枯燥无味, 效果不佳, 最终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厌恶、抵触情绪。在没有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时, 要提高语文成绩, 无异于纸上谈兵。
3.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某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层面, 常常是逐词逐句地解释、翻译。尤其是一些特别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 比如: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等, 更是一股脑儿地全部教给学生。这种操之过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只会引起学生学习方面的“消化不良”、“急性腹泻”。很可能一篇文言文讲完了, 学生还没有完全自主地读过这篇文章, 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加强精品文言文阅读。高中语文课程中节选的古代文言文数量很多, 其中不乏精品, 值得学生反复诵读、思考。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精选精讲几篇美文范文, 让学生在慢慢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 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 逐步掌握各种文言文知识。学生通过慢慢学习, 领悟到精华, 体会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 对学习文言文感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比如教学《归园田居》这篇文言文时,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 可能被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那种欣喜之情所感染, 认为他内心是高兴的, 因为他说:“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但是在深入理解整篇文章的各部分内容时, 学生明显感觉到诗人在看似潇洒的背后蕴含着深深的忧愁、无奈。他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这些无奈之语, 又让我们感到一丝沉重。通过认真对比诗人内心的喜悦、愤懑, 我们明白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丝毫不关心时事的隐士, 他还是想对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但事与愿违。这样, 学生慢慢领悟到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 领悟到诗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情操。
2.加强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要有效提问, 适时展开互动式教学。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范增口中吐出的“竖子”到底指的是谁? 学生立即就会看到课文下面的注释, 了解到指的是项羽, 但后面又为什么改口称“项王”呢, 难道真的是指项羽吗? 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就会慢慢领悟到范增的改口, 是因为毕竟作为一名臣子, 必须顾及项羽的颜面。他的“竖子, 不足与谋”这句话既表现了他对项羽优柔寡断性格的愤怒, 又鲜明地表达了这一人物的特性, 使学生无形中提高了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感受到了文言文用语的巧妙之处。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给学生、并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方法, 因为其是进入文言文殿堂的金钥匙。以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来说, 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 尤其需要不断积累实词, 实词最鲜明的特点是一词多义。因此, 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 教给学生总结一词多义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既多又牢固, 且学得有趣味, 不枯燥, 比如教学生用“关联法”学习“朝”字。“朝”字原本的意思是“早晨”, 但在我国封建社会臣子早晨必须拜见君王, 于是就有了“朝拜”之意, 而拜见君王的地方也可称为“朝堂”, 而朝堂又是封建王朝权力与国家的象征, 就产生了“朝代”之意。同时大臣拜见君王必须面向君王, 就又出现了“朝向”之意。一个简单的“朝”字, 如此一分析联系, 妙趣横生、词义也丰富许多, 学生也更愿意接受。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好文言文非常重要。此外,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要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悟性, 慢慢爱上文言文。
4.加强比较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近年来, 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考试命题的主要趋势, 在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 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 通过比较训练,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进而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如教学《登高》时, 可将其与《登池上楼》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师:大家都知道, 《登高》是杜甫作者写的, 而《登池上楼》是由谢灵运而作, 两位采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 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 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 我们一起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 大家能不能深入探究呢? 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呢? 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这种形式表达呢? 当然, 在进行比较训练时, 在文言字字落实的基础上, 可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 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
三、结语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策略, 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人格和语文素质培养方面, 更体现在语言价值方面, 但文言文阅读已经成为困扰高中生学习的难点之一。鉴于此, 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谢印连.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35) :79-80.
[2]孙利龙.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3) :124-125.
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 篇三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宋史·李格非传》)
4.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B.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C.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D.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句子当中,“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检讨,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
C.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句子中的迁是古代称调动官职。
D.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句中的“氏”是可以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6.下列对原文有关能力的概括和分析,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在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因为用心于经学,写有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而登上了进士第。
B.李格非在自己所写的《洛阳名园记》中认为“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
C.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因为打了道士而受到牵连罢官。
D.李格非认为,做文章贵在诚心,古人的文章仿佛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2)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一、作品简介
《宋史·李格非传》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文字浅易,难度适可,故选择此文作为古文阅读题目的材料,无可厚非。
二、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4.B。原句“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其中,“有司”指的是一种官职机构,所以断句的时候要把其意思弄明白,其取士不光取格非一人,因此C和D选项直接错误。其次,“格非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意思是格非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因此不能断开,故A选项错误。(3分)
5.B。B选项目中的“检讨”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掌修国史。今义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3分)
6.C。C选项中主要总结的是李格非的罢官原因是党籍之祸,而不是打了道士。(3分)
7.(1)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译出大意给2分;“工于”“陵轹”“少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译出大意给2分;“苟作”“著”“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知识内容及能力要求
4.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四个题目侧重于学生古诗文朗读教学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句子的标点符号,做好句子的断句。
5.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涉及了诸多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能够多积累。
6.综合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本题目是近几年高考当中常考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上下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能力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翻译是直达文章思想核心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生要联系全文,做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试题价值
本道文言文阅读在命题内容上,对学生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继往年不考文言虚词之后,又取消了文言实词的解释题,而将文言断句题文意把握题传承下来,考查了与2016年课标题一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令中学生“三怕”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新的
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琛.高中文言文知识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四
(六)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
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
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③何尔鲁钝之甚也
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⑤躬身稼穑
3.“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 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
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
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
4.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
②曾父烹豕(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
27.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
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
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说“穷”。“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邑②怪③资
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②时人畏服之如是
③衡从之与语质疑
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
28.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
(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29.金农与苍头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
(选自清·全祖望《鲒琦亭集外编》
[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
[文言知识]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中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辄②治③顾④以⑤铭
2翻译:所规模甚高雅
30.康德涵救李梦阳 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
[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
[文化常识] 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
5.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愚人 篇五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①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③食盐。食已口爽④,返为其患。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至于他家(愚人)B.更为益盐(增加)
C.况复多也(再)D.返为其患(通“反”)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小题3: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1:味道鲜美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2分)
小题1: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2分)
(或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A.至于他家(其他)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6.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如何做 篇六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如何做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很多同学觉得划分层次比较麻烦,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古文都是“一边看文章、一边看译文”其实这样很不利于考试答题,因为,一旦到了考场同学们很容易失去答题信心,总觉得自己答的不对,所以,在平时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我们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5、围绕核心思想作答
在做主观题时通常会用这三种方式来回答:(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目的就是要围绕核心思想来回答,即使有一些瑕疵,也不会影响总体得分,但是,如果撇开核心思想,就会离题万里,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得不到高分。
高一语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1.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写说明文,一定要对说明对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即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2.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当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有时出现了说明顺序的并用与交叉的现象。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时采用了逻辑顺序,而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辉煌成就时,又采用了时间顺序对其修建时间做了逐一说明。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一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的组成情况)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三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3.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是衡量说明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比如要说明沙漠地区的日照时间长,说“那里日照时间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就能形象地突出了沙漠地区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再如,要说明水不是白色的,就可以拿水同豆浆比较一下。水同豆浆一比较,白色的是豆浆而不是水。水,什么颜色都没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写作中应根据要求灵活地选用。
高一语文提高成绩方法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
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
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7.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七
关键词:比较阅读,中西文化,经典阅读,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精神成人和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却成为制约这一使命实现的瓶颈, 对此许多学者多年来一直在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 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但由于人文素质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人文素质问题, 导致大学语文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遭遇很多尴尬。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一点经验, 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中西经典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 在关照他者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 使大学生从心理与思想意识深层形成健康的价值理念与人生观念。
1 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已有的改革策略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向学生传授汉语言基础知识, 使其了解并掌握诗文及名篇佳作, 锻炼基本的写作技能。这种教学方式重知识传授而轻素质培养, 总体上因循守旧与我行我素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而其中“高四”型教法和“研究”型教法是两种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
因此, 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关注的焦点。对此, 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应倡导经典文学阅读, 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精神哺育作用, 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1]。另一种观点认为审美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要将其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具体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 又具智慧, 既有技能, 又具审美意识的新人[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语文的改革基点应放在塑造完整的人、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上, 放在弘扬民族文化、突出人文文化的教育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人文文化教育思想, 充分有效地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大学语文“高四”型和“研究”型的陈旧教学方式, 有些学者提出教学主体要在教学行为中体现出大学语文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必须从文本出发, 立足听、说、读、写等的基础性, 更应该着眼于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人文态度的人文性。必须两者兼顾, 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3]。
以上的几种观点是在深刻思考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从教学方法方面提出多种建议试图实现大学语文精神成人的终极目的。但由于人文素质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教学中的尝试常常遭遇尴尬。所以, 探寻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人文素质问题, 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探寻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人文素质问题
著名学者金开诚曾经总结出人文素质的六种精神因素。
(1) 对人生意义有较深的认识, 对自身的价值有较高的追求。
(2) 能以追求科学和进步的态度来看待客观世界及其变化运动。
(3) 对国家、民族、社会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力求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4) 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5) 对事物的美丑、善恶有分辨力和正义感。
(6) 不片面追求物欲享受而力求全面提高个人与家庭的生活质量。
纵观以上几种精神要素, 很多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失的。现在的大学生就是所谓的“80后”, 独特的成长环境与经历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缺乏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终极关怀的人生理念和宏大的精神气度。加之当下普遍存在的物质方面的进步带来的精神领域的匮乏, 使这代人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众多问题:第一, 理想信念淡化。许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第二, 民族精神流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 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 许多大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 有些大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 而对于西方文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热情。第三, 人格不健全。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出过精辟的阐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 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 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那么怎样才能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及其所体现的认识世界的模式?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在几年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即在中西经典文学的比较阅读中深刻体会中西文化, 通过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因子, 使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 实现深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由此使这门课通过交流工具训练作用,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 达到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的真正目的。
在授课过程中, 笔者将讲授内容分为神话、诗歌、戏剧、小说等几大板块, 每一板块选取中西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讲解与讨论。在这几个板块的阅读与欣赏中, 让大学生首先通过情感的共鸣, 获得精神上的归属和回归家园的安宁。其次使大学生通过与古人对话, 与他者对话, 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建立自己的信仰。作品中反映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历史脉络、人生使命, 使他们躁动的心开始安静, 开始深层次的思考, 反省自己, 在前人及他者那里学得对待人生的态度, 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到社会之中去创造、发展。这样在中西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与欣赏中, 人文素质教育便获得其所需要的几种精神要素, 这几种精神要素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实现了统一。
3 比较阅读中深刻认同中西文化, 实现深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西方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与心理形态, 这种不同反映在多个层面, 包括哲学的、宗教的、美学的等。而文学以审美的形式全面地反映与表现人生, 抒发人生的审美情怀, 将以上的各个层面综合在一起, 以最感性的方式, 充分地揭示人的本质与情态。中西方各个时代各种体裁经典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 有助于大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认识世界与人生,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获得哲理的启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升华。在“春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第一板块中西神话的阅读与欣赏为例。神话是各民族最早的文学样式与成果, 其产生发展是在各民族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条件下进行的, 因而最能体现民族精神, 它又作为各民族文学的源头, 形成文学“原型”, 积淀于民族文学和文化的深层。在具体讲授过程中, 通过中西创世神话以及中西神话中有代表性的神话人物, 如奥林匹斯神的始祖盖亚和女娲的比较, 爱与美女神阿佛洛狄忒与高唐神女的比较, 著名英雄羿和赫剌克勒斯的比较, 可以领悟出中西英雄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从而可以体会到中西初民从一开始就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的祖先重视社会、群体, 他们一切都从社会、群体利益出发, 舍己为公, 克制欲望;西方人的希腊初民重视个体, 以个人为本位, 放纵自己的欲望。在前者眼里, 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献身社会、群体, 只有那种舍己为公、干千秋大业的人才是君子, 才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相反那种一心想着自我、贪图享乐的人是小人, 不足挂齿。而在后者看来, 人生最美好的境界莫过于释放自我, 只有那种最大限度地施展自我、享受现世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通过个人方式 (如父子相传) 和社会方式 (如神话、语言、艺术、科学等形式) 代代承袭, 积而淀之, 变成了中西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石。它们不仅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两民族原初的文化创造, 而且决定和制约着各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各种文化形式的性质。通过这样的阅读, 大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中西文化及人生价值观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 对本民族文化就会有更为客观、理性的认识。在当今文化大同的背景之下, 大学生应以此审视自己的人生及价值取向, 扬长避短, 汲取中西民族文化的精华, 重塑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从而更理性地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
同样, 中西神话所呈现的中西民族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与观念, 在中西其他文学样式, 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中都有明显的呈现。
如在中西诗歌的对比讲解与阅读中, 大学生首先会对中西诗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西方以《荷马史诗》开头, 形成强大的叙事诗传统;中国以《诗经》为范式的抒情短诗开场, 并且形成强大的抒情诗传统。中国古代诗歌除了《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之类的少量叙事诗外, 叙事长诗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西方的史诗传统, 在中国却成了“诗史”传统。所谓“诗史”, 就是以短小的抒情诗的形式, 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中的大事, 体现时代精神, 表现民众的思想情感和生活风貌。杜甫、陆游的诗都有“诗史”之称。这种“诗史”采用注重写实, 不求夸张、幻想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如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等诗篇反映唐朝天宝年间人民的处境, “三吏”、“三别”、《北征》等表现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的痛苦。
爱情对大学生而言是朦胧而又渴望的情感体验。正确的爱情观将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生观念。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突出的情感体验, 因此爱情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无论什么时代的文学, 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学, 爱情的表达总是占有重要地位。在讲授中通过中西爱情诗, 如《秦风·蒹葭》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爱情诗“He is more than a hero” (《他不仅是英雄》) 的比较, 让学生体验中西爱情诗所表达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恋慕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微妙的情感波折, 当然这是中西爱情诗共通的。但爱情虽然是以两个男女的情感联系为表现对象, 却渗透着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由此表现出如下差异。
第一, 在爱情观念上, 西方爱情诗表现为理想化、神圣化、精神化;中国爱情诗表现为现实性、人间性和灵肉不分。
第二, 在爱情的内容上, 西方爱情诗主要表现婚前的爱情追求, 欢欣和喜悦;中国爱情诗主要表现婚后的爱情哀怨、苦恼和忧伤。
第三, 在表现风格上, 西方爱情诗热烈、奔放;中国爱情诗则委婉、含蓄。
再以英国诗人彭斯的《红红的玫瑰》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深刻认识中西诗歌观念、内容以及风格的差异, 从而系统理解中国古诗所具有的精神理念。这两首诗都表现对爱的执着, 彭斯的诗热烈、奔放, 直接表达要受到“四海枯竭”、“岩石烧裂”、“生命不绝”。而李商隐却非常含蓄, 以“春蚕”和“蜡炬”的意象来表达。西方诗人喜欢运用理想化、绝对化的言辞, 直抒胸臆, 表达爱情;中国诗人则善用空灵、凄婉、缠绵多意的言辞, 在特定的意象中婉转地表达情意。中国古代爱情诗一般停留在现实的层面, 写男女的离愁别绪, 相思之苦, 厮守欢娱。如果升华, 就把爱情比喻成君臣关系, 用爱情象征政治理想。从屈原开始, 中国诗人就有以香草美人自喻的传统, 夫妻与君臣形成一种同构关系, 诗人常常借爱情寄托政治失意的伤感,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难诉”, 美人失宠与文人失意相互对应。中国古诗彰显的这种精神形态恰好是中国文人即“仕”阶层所具有的强烈的群体观念和理性控制意识的反映。
受中国英雄公而忘私的“集体无意识”理念的影响, 中国诗人普遍具有一种“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的呈现, 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贾谊“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到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 但恃铁血报祖国”。钱钟书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中国文艺传统里有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 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与发泄”[4]。这种“忧患”诗的品格所反映的爱国思想是当代大学生得以传承与学习的精神理念, 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诗人, 但任何人都应该具有道德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感, 上对国家、人民, 下对家庭、个体。正是通过中西诗歌的对比欣赏与阅读, 大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渗透在任何一个华人子孙的骨髓里的这种忧患意识, 从而鞭策他们的思想与精神成人, 重塑大学生的人格理念与追求, 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同样, 在其他板块的学习中, 如比较中西戏剧莎剧《哈姆雷特》和元杂剧《窦娥冤》, 让大学生讨论“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悲剧”, “中国的悲剧为什么因为大团圆的结局而淡化悲剧的精神理念”等问题, 使其从中认识中西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 在对他者文化的关照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隐于文学背后的深层意识、深刻的文化根源和精神实质。继神话与诗歌的比较学习与欣赏后, 继续深入探寻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因子, 继承本土文化的精神理念与价值系统, 认真领会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精神理念, 扬长避短地重塑自己的价值理念与人生观念, 从而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1]熊淑玲.大学语文应倡导经典文学阅读[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41~42.
[2]佘翠华.浅议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方法探寻, 2007, 2:20.
[3]董自厚.大学语文教学法特殊性刍议——对两种教学法的反思[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73~75.
8.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 篇八
摘要:高考对每个学生而言,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考试,高考成败直接关系到考生的未来。当然,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成败具有决定作用。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题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对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全国多地高考题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同省份的变化也略有不同。本文以2005年山东省独立命题为起点,以2013年为终点,寻找山东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在九年间的发展变化,分别从文言阅读文本、试题及试题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在选材、命题等方面的规律。
关键词: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语文教学
绪论
近几年,随着高考材料和试题命制的不断探索发展,不同省份自主命题逐渐走向成熟,也呈现出了种种规律。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考试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许许多多的研究角度较为宏观,如对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命题趋势的研究,由于不同省份命题侧重点不同,这样的研究对山东考生了解本省的命题趋势帮助不是很大。针对近年来对山东文言阅读研究很少的现状,笔者在阅读了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从较微观的角度对山东省高考文言文阅读进行较细分析,该方向的研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2.有助于命题者更充分地发挥高考的评价、选拔和教育功能;
3.有助于学校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1]
其中,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法:
笔者利用网络设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在图书馆对大量文献资料、论文、著作等进行学习研究,以此了解高考文言阅读的知识。
定量研究方法:
主要对山东省2005—2013年间的文言文阅读真题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其他省份的真题。研究九年真题既不繁杂,同时也具有代表性。
对比研究法:
对近几年山东文言阅读题目进行对比研究,从纵向方面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命题方向。
一、山东省语文文言文选材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不同省份在高考试题改革方面也有所不同。自1999年至今,许多省份开始了高考独立命题,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及其地域文化特征进行题目命制,既顺应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自山东省自主命题以来,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2],结合山东省的地域特点进行命题,符合山东省考生的实际,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逐步探索中,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及考查角度逐步稳定。其中,在文言阅读材料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2005—2013年的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发展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材料长度变化
相对于现代文阅读,文言阅读语言较为难懂,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阅读理解。文言阅读长度的不同是判断文言试题难易程度的重要方面,如表1:
表1:2005—2013年高考文言材料字数统计
年份2005200620072008
字数610531729834
20092010201120122013
736738827839758
由上表可知,2005—2013年文言选材长度基本稳定在530—850字之间,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受课程改革的影响,文言阅读字数浮动范围进一步减小。近九年文言选材字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5、2006年的五六百字增加到之后的七八百字。阅读字数的增加,使得文言阅读难度也相应增加,对考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言出处、体裁统计
文言阅读的选材是决定文言试题难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山东文言阅读选材紧紧围绕“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命题思想进行题目命制。其中,材料的体裁、出处等是文言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考生能否读懂文章、能否得到高分的关键,如表2。
表2:2005—201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内容、体裁等相关信息
年份出处体裁主要
人物
2005《周维城传》历史散文周维城
2006《史记·儒林外传》历史散文辕固生
2007《晋书·王戎列传》历史散文王戎
2008《聊斋志异·张诚》历史散文张诚
2009《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诸子散文
2010《尧峰文钞》历史散文申甫
2011《管子》历史散文
2012《后汉书》历史散文阴兴
2013《宋濂全集》游记文
由上表可知,自2005年山东自主命题至今,语文高考试题有所创新,也渐趋成熟,当然,在选材方面也体现出了一定特点:
1.山东文言阅读紧紧抓住命题说明中的“浅易”二字选材。
浅易是指选材难度适中,适合考生阅读,语言浅显易懂,不过于晦涩。文章中出现的多是常用词,非常用词很少出现。文言句式也是平时学习中要求掌握的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词类活用等。“浅易”还包括选文的背景、人物、故事情节等并不复杂,易于考生理解。纵观近九年山东高考文言选材,考生较为容易理解,符合“浅易”的命题标准。
2.体裁着重考查散文,历史散文比例较大。
文言试题选文体裁有许多类,如: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序、杂记、笔记小说、寓言故事、赋和论说文[3]。纵观近九年山东文言文体裁,重点考查的是散文。九篇文言阅读中,历史散文有七篇,而诸子散文和游记文各有一篇。其中,散文内容多涉及人物传记,如2005年《周维城传》,2007年《王戎列传》等多篇都为人物传记。
3.选材范围丰富多样,打破了之前“二十四史”“一统江山”的局限。
据统计,1978年到2010年,高考语文文言阅读题选文出自“二十四史”的次数共有74次[4]。可见,二十四史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二十四史在山东高考中也占有较大比重,2005—2013年九篇文言文中就有三篇出自二十四史:2006年选材选自《史记》,2007年选材选自《晋书》,2012年选文选自《后汉书》。山东文言虽然也重视二十四史,但在自主命题中逐渐扩大选材范围,《韩非子》《聊斋志异》《尧峰文钞》等选段在山东高考试题中的出现,丰富了选材,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江山”的局面,这是山东高考文言选材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
二、山东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设置发展分析
文言文不仅仅对选文材料进行考查,而且也重视考查文言题目的设置。文言题目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在分值、考查点、备考等方面不同类型的题目有所不同。
(一)分值及题量情况
表3:2005—2013年文言分值及题量统计
年份分值题量
总分
值客观
分值主观
分值总题
量客观
题量主观题量
200520128541
200620128541
2007221210541
2008221210541
2009221210541
2010221210541
2011221210541
2012221210541
2013221210541
2005-2013年九年文言阅读题量设置较为稳定,都设置了五道考题,其中四道客观题目,一道主观题目。2005—2006两年分值都为20分,其中客观题目12分,主观题目8分;2007—2013年总分值为22分,其中客观题目12分,主观题目10分。山东省在自主命题和新课改的进程中,加大了文言主观题目的分值,更加重视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山东高考在自主命题的探索创新中,文言阅读分值和题量也在探索中渐趋稳定。
endprint
(二)题目设置情况
2005—2013年文言阅读都是由主观和客观两大类题型构成。其中,客观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考查点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提取信息、综合理解分析题;主观题都是对翻译题型的考查,具体分析如下。
1.文言实词题
文言实词题是对选材中出现的较为重要的实词进行考查,这九年都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题。考查的实词多为古今异义、多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下表。
表4:2005—2013年文言实词统计
年份考查实词年份考查实词
2005无聊、生产、
自觉、生平2010濒、客、薄、卒
2006匡、践、假、征2011已、修、渝、济
2007奇、适、减、坐2012躬、称、固、能
2008饵、值、恶、颐2013茹、秀、被、狎
2009期、会、犯、过
2005年“无聊”“生产”“自觉”“生平”涉及古今异义;2013年考查的是通假字“被”;2007年“奇”理解为“认为……奇”,是对意动用法的考查;其余年份重点考查的是多义词。
通过上表中出现的实词,不难发现,设题以需要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120个)和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为主,注重考查考生依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常用实词的能力。[5]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要注重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掌握,加大实词记忆力度,提高文言修养。
2.文言虚词题
文言虚词题目的出题形式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也就是说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选项。每个选项都由两个句子组成,其中第一个为选文中的重点句子,第二个为高中文言课本中的重点句子,需要考生根据平时积累和对选句的理解做出选择。文言虚词考查点是高中课程中常见的虚词,如下表。
表4:2005—2013年文言虚词统计
年份考查虚词年份考查虚词
2005以、其、乃、与2010之、于、以、其
2006为、者、而、以2011而、于、则、之
2007而、与、之、以2012而、为、以、乎
2008焉、何、而、以2013因、于、而、乃
2009者、而、以、且
2005—2013年考查的虚词都是平日课文中最常见的,共考查了15个文言虚词:以(7次)、而(7次)、之(3次)、于(3次)、其(2次)、乃(2次)、与(2次)、为(2次)、者(2次)、焉(1次)、何(1次)、且(1次)、则(1次)、乎(1次)、因(1次)。有的虚词出现次数较少,有的出现次数较多,但15个虚词都没有超出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范围。2013年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考文言文虚词共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6]这些虚词在教材和作业练习中经常遇见,难度较小,考生要注重对这18个虚词的掌握。
3.筛选提取信息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5]
2005—2013年山东文言筛选提取信息类出题形式为:“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属于/(直接)体现****的一组是()”。ABCD四个答案都是由三个选项组合而成,这三个选项都出自题目中列出的六句话。题目常常对选文中人物性格特征、优良品质、原因表现等进行考查,如07年“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2010年“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等。
这类题型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筛选能力。考生应该对全文有大体理解,解决选文中的生字词的含义,并对文中重要信息有敏锐的发掘;并且要读懂题干含义,弄清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注重题目细节。如2012年题目“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除了清楚是对人物“美德”进行选择外,还要注意“直接”这一细节,有的选项虽然也是体现人物美德,但如果不是直接体现的,就不能选择;最后要把每句话带入原文中看看是否真正符合题目要求,综合考虑选出正确答案。
4.综合理解分析题
山东文言对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对选文整体内容进行考查,看看考生对全文及局部细小内容是否能够理解。
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对选文整体内容有一定理解,然后在文中定位ABCD四个选项,将选项中的内容逐一与选文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看备选选项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命题者往往将选项设置得很巧妙,如对原文重点字词或者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看似正确,却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2006年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辨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答案为B。选项B错在“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不是无法评判二人辨论水平的高下,而是二人辩论的话题很难一句话说清是非曲直,所以搁置不议。命题者在这里设置了一定陷阱来迷惑考生。
因此,考生应该对选文认真阅读并深入理解,尤其是重点生字词和重点句子,不要被这些陷阱所迷惑。
5.文言翻译题
山东省自2005年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主观题目都是以文言翻译的形式出现,2007年翻译分值由原来的8分升至10分,加大了对文言主观翻译题目的考查力度,相应提高了该考点的难度,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因此,能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8]考生一方面要对重点实虚词进行积累,另一方面也要对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多加关注,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被动句以及词类活用等,以此来应对高考文言翻译。
(三)能力层级情况
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其中的含义,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那些有益的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收益。[9]
《2013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层级规定如下: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endprint
3.鉴赏评价 D
(1)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2005年—2013年山东高考文言题目都是由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提取信息、综合理解分析题、文言翻译组成。能力层级分别为:B、B、C、C、B。山东文言阅读能力层级较为固定,并且能力层级较低,没有鉴赏评价D类的能力层级出现,有利于考生找寻一定规律进行高考复习。
相比于有些省份,山东高考文言试题略显单调,以2008年为例,上海卷、福建卷除了翻译外,还设置了1—3个简答题;重庆卷、辽宁卷、浙江卷、北京卷还设置了断句题[11]。山东文言也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题型,逐渐尝试新颖题型,在教育改革创新中使自主命题更加成熟。
三、给考生的建议
最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山东近几年文言文的命题趋势,笔者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答题建议:
1.夯实基础,注重对重点字、词、句式的积累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在课文学习及课后练习时要及时掌握,对重点句式也要理解掌握,并需要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
2.要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笔者建议考生在读选文之前,先对综合理解分析题进行阅读,山东省对这道题目考查一般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也就是说,其他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先阅读这道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尽快了解选文内容。
3.文言翻译题看分踩分
文言翻译一般考查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考生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翻译题的分数进行踩分,不要遗漏重要考查点,在踩分完成后要组织语言,使翻译变得通顺。
4.注重语感培养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阶段,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来有效缩短现代人与古人语言之间的差异。[12]
注释:
[1]任志鸿:《高考高手》,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昆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方雷:《1978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11]钱毅:《周海英.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10期。
[6][10]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考试说明》,2013年。
[7]莫易:《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8]蔡伟胜:《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评述》,语文建设,2008年,第Z1期。
[9]赵国庆:《199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郝映篥:《2006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endprint
3.鉴赏评价 D
(1)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2005年—2013年山东高考文言题目都是由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提取信息、综合理解分析题、文言翻译组成。能力层级分别为:B、B、C、C、B。山东文言阅读能力层级较为固定,并且能力层级较低,没有鉴赏评价D类的能力层级出现,有利于考生找寻一定规律进行高考复习。
相比于有些省份,山东高考文言试题略显单调,以2008年为例,上海卷、福建卷除了翻译外,还设置了1—3个简答题;重庆卷、辽宁卷、浙江卷、北京卷还设置了断句题[11]。山东文言也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题型,逐渐尝试新颖题型,在教育改革创新中使自主命题更加成熟。
三、给考生的建议
最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山东近几年文言文的命题趋势,笔者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答题建议:
1.夯实基础,注重对重点字、词、句式的积累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在课文学习及课后练习时要及时掌握,对重点句式也要理解掌握,并需要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
2.要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笔者建议考生在读选文之前,先对综合理解分析题进行阅读,山东省对这道题目考查一般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也就是说,其他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先阅读这道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尽快了解选文内容。
3.文言翻译题看分踩分
文言翻译一般考查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考生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翻译题的分数进行踩分,不要遗漏重要考查点,在踩分完成后要组织语言,使翻译变得通顺。
4.注重语感培养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阶段,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来有效缩短现代人与古人语言之间的差异。[12]
注释:
[1]任志鸿:《高考高手》,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昆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方雷:《1978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11]钱毅:《周海英.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10期。
[6][10]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考试说明》,2013年。
[7]莫易:《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8]蔡伟胜:《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评述》,语文建设,2008年,第Z1期。
[9]赵国庆:《199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郝映篥:《2006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endprint
3.鉴赏评价 D
(1)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2005年—2013年山东高考文言题目都是由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提取信息、综合理解分析题、文言翻译组成。能力层级分别为:B、B、C、C、B。山东文言阅读能力层级较为固定,并且能力层级较低,没有鉴赏评价D类的能力层级出现,有利于考生找寻一定规律进行高考复习。
相比于有些省份,山东高考文言试题略显单调,以2008年为例,上海卷、福建卷除了翻译外,还设置了1—3个简答题;重庆卷、辽宁卷、浙江卷、北京卷还设置了断句题[11]。山东文言也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题型,逐渐尝试新颖题型,在教育改革创新中使自主命题更加成熟。
三、给考生的建议
最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山东近几年文言文的命题趋势,笔者给考生提出以下几点答题建议:
1.夯实基础,注重对重点字、词、句式的积累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在课文学习及课后练习时要及时掌握,对重点句式也要理解掌握,并需要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
2.要对文本有整体把握
笔者建议考生在读选文之前,先对综合理解分析题进行阅读,山东省对这道题目考查一般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也就是说,其他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先阅读这道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尽快了解选文内容。
3.文言翻译题看分踩分
文言翻译一般考查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考生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翻译题的分数进行踩分,不要遗漏重要考查点,在踩分完成后要组织语言,使翻译变得通顺。
4.注重语感培养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阶段,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来有效缩短现代人与古人语言之间的差异。[12]
注释:
[1]任志鸿:《高考高手》,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昆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方雷:《1978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11]钱毅:《周海英.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10期。
[6][10]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考试说明》,2013年。
[7]莫易:《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语文建设,2007年,第7期。
[8]蔡伟胜:《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评述》,语文建设,2008年,第Z1期。
[9]赵国庆:《199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郝映篥:《2006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大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推荐阅读: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07-22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10-24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12-16
宋史之汪藻传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0-08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各知识点分类练习八08-04
享受文言之美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09-18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06-20
华南农业大学大学语文题12-13
大学语文目录作者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