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程

2024-10-21

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程(共6篇)

1.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程 篇一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关注: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以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及其原因。由于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宏观经济学也研究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在多数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等几种情况。为了尽可能地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加以调节。(一)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公共物品包括国防、道路、广播电视、警察、灯塔等 【例题 1·多选题】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下列物品中属于公共物品 的有:

A .国防 B .道路 C .汽车 D .广播 E .电视机 【答案】ABD 【解析】公共物品包括国防、道路、广播电视、警察、灯塔等,汽车和电视机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因此不属于公共物品。(二)外部性

1.外部性的定义与分类

在现实中,许多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某些经济活动具有外部性私人成本----某一经济主体为进行某种经济活动所付出的成本。社会成本----不仅包括某一经济主体为进行某种经济活动所付出的成本,也包括由这种活动引起的外部效应(即对其他个体的影响)。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性: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也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在效应可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所谓外部经济---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所谓外部不经济---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无论是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都可分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1)生产的外部经济---指厂商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

(2)消费的外部经济---指家庭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

(3)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指厂商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4)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指家庭的消费行为对其他家庭带来不利影响。

【例题 2·多选题】(2009)

某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农业减产,这时该企业的: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C.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E.私人成本等于社 会成本 【答案】AD 【解析】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2.外部不经济与政府干预 具体政策措施:(1)征税和补贴(2)企业合并。(3)明确产权 【例题 3·多选题】

针对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有: A.征税 B.企业合并 C.反托拉斯法 D.价格控制 E.逆 向选择 【答案】AB 【解析】针对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政府的干预措施有征税和企业合并,反托拉斯法和价格控制是针对不完全竞争的政府干预措施,逆向选择是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三)不完全竞争

1.不完全竞争----指当市场竞争不充分,某产品生产企业能够明显地影响产品价格的状况。2.不完全竞争主要表现为市场垄断。

3.对不完全竞争(尤其是垄断)的干预----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以下主要介绍政府管制和反托拉斯法。(1)政府管制

管制的基本内容是制定政府条例和设计市场激励机制,以控制垄断厂商的价格、销售和生产等决策。(2)反托拉斯法 通过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可以限制垄断、价格歧视、不正当竞争或欺诈行为等。违法者要受到警告、罚款,被要求改组公司或被判刑。【例题 4·多选题】

不完全竞争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政府干预不完全竞争的方法有:

A .政府管制 B .价格控制 C .实行企业合并 D .规定财

产权 E .实施反垄断法 【答案】ABE 【解析】政府干预不完全竞争的具体措施是政府管制和反托拉斯法,政府管制包

括了价格控制,反托拉斯法又称反垄断法。(四)不完全信息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基本假定----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即市场的供求双

方对于所交易的商品具有充分的信息。

但现实经济中,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而且获得信息要付出成本。?

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不能实现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所有市场同时均衡,就 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市场无效率。

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指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

场。这与正常的选择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叫逆向选择。2.道德风险----指在交易或合约关系形成后,由于甲(乙)方的行为难以被乙

(甲)方所察知,甲(乙)方有可能做出损害乙(甲)方而从中渔利的选择.例如违背合同、不守诺言等。【例题 5·单选题】(2009)

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商品降价时,消费者会认为商品质量下降从而减少购买,这种现象称作:

A.外部性 B.逆向选择 C.道德风险 D.不完全竞争 【答案】B 【解析】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指信息

不完全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这与正常的选择方向正好 相反,所以叫逆向选择。

三、政府干预经历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为“夜警政府”阶段 第二阶段为“全能政府”阶段 第三阶段为“有效政府”阶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一.总供给与总需求(一)总供给

总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 量。

总供给可用两种形态表示:

1.在价值形态上----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 品和服务的价值量总和;

2.在物质形态上----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提供的产 品和服务的物质总量。

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因素决定的。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常用生产函数来描述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下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 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f(N,K)其中,Y 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该

式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

(二)总需求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所愿意并有支付能力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公式:Y=C+I+G+NX 其中 C、I、G和 NX分别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例题 6 *单选题】

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决定于:

A .生产成本 B .供求关系 C .通货膨胀水平D .凯恩斯定律 【答案】B 【解析】商品的均衡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二.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

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 是用货币量衡量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最

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否则就会造成重复计算。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

民生产总值=GDP-外国国民在本国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在国外同时期所创造的价 值

(三)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资本折旧 【例题 7 *单选题】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是:

A.直接税 B.折旧等资本消耗 C.津贴与间接税 D.政府的转移支付 【答案】B 【解析】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等资本消耗。(四)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五)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 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六)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上述各概念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NNP=GNP-折旧等资本消耗

NI=NNP-(间接税-津贴)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DPI=PI-个人所得税 三.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一)支出法

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

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用 C表示。建造住宅的支 出则不包括在内。

2.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 I 表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用于新厂房、新设备、新

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投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3.政府购买----指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用G 表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

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4.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用 X 表示出口,用 M 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GDP=C+I+G+(X—M)【例题 8*单选题】

若某国某内个人消费量为 4 000亿元,私人投资量为 1 000 亿元,政府购买量为 600 亿元,出口量为 400亿元,进口量为 300亿元,则该国当年 GDP 等于:

A.6 300亿元 B.5 900 亿元 C.5 400 亿元 D.5 700 亿元 【答案】D 【解析】GDP=C+I+G+(X-M)=4 000+1 000+600+(400-300)=5 700 亿元。(二)收入法

用收入法核算 GDP,就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所有要素收入即企业生 产成本来计量 GDP。收入法核算的 GDP 包括: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四、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国民经济中实际存在四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这里所说的两部门是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和厂商,因而不存在企业 间接税。

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 y=C+I。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 储蓄(S)。

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 y=C+S。

由于 C+I=y=C+S,就得到 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用 T表示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一转移支付),用 G 表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y=C+I+G。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 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面要纳税,一面

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这样,从收入方面看 国民收入的构成是:y=C+s+T。C+I+G=y=C十 S+T。得到:I=S+(T—G)。

以上等式中的(T—G)为政府储蓄,因为 T是政府净收入,G 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

额即政府储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I=S+(T—G)表示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 易)

公式表示:Y=C+I+G十(X—M)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r,这里,C+S+T的含义和三部

门经济中的含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C+I+G+(X—M)=y=C+S+T+Kr 转化为:I=S+(T—G)+(M—X+Kr)。S----居民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

(M—X+Kr)----本国用于对外国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储蓄 I=s+(T—G)+(M—X+Kr)表示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归纳: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 易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指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由于各种商品价格变化的繁杂和统计的困难,西方学者一般借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说明不同时期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趋势和程度的指标,是对若干种商品价 格水平的综合衡量。

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三种。1.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又叫生活费用指数或零售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 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2.批发物价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的生产资料(资本品)与消费资料(消费品)批发价格 变化的指标。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用来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标。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1.摩擦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例题 9*单选题】(2008)因工种转换困难所导致的劳动者失业是:

A.非摩擦性失业 B.摩擦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失业 【答案】B 【解析】因工种转换困难所导致的劳动者失业是摩擦失业。2.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3.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

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作是摩 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例题 10*单选题】(2007)因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失业属于:

A.自愿失业 B.非自愿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答案】D 【解析】因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5.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降低失业率,实 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的或重要的目标。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在实际中,经济增长并非人们追逐的唯一目标,由于经济增长是与就业以及通货膨胀相

关联的,因此,经济增长的现实含义是指经济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既要能基

本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总之,就是达到一个适 应国情的适度增长率。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指既无较大国际收支赤字,又无较大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因为较大 的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对本国经济的发展都没有好处。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并统筹考虑各种政策手

段之间的协调,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应该作 整体性的宏观战略考虑和安排。第二章 财政政策分析 【本章内容框架】 第一节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公债、非税收入等。

一、税收

(一)税收种类

税收根据征税对象,税收可分为----流转税(货物与劳务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五类。

1.流转税----对流通中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总额征税。2.所得税----对个人和公司的所得征税。

3.财产税----是对不动产或房地产即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等所征收的税。

4.资源税----是以开发、生产的矿产资源和盐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5.行为税----是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二)税收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

(三)税收的调节作用

1.宏观税率----指的是总的税收水平,就是总税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宏观税率高意味着政府集中掌握财力的能力高.反之则低。2.税负的分配

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

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3.税收优惠与处罚

税收的优惠性措施包括许多方面,比如减税、免税以及建立保税区等。

税收的处罚性措施包括罚款、征收滞纳金等。

二、公债

1.公债包括中央债和地方债。

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并承担最终清偿责任的公债叫国债.地方债----由地方政府发行并承担最终清偿责任的公债叫地方债。

公债以其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以及其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

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等诸多独特功能,成为政府筹集资金、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例题 1*多选题】(2008)

公债是政府筹集资金、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基本特征有: A.无偿性 B.有偿性 C.强制性 D.自愿性 E.灵活性 【答案】BDE 【解析】无偿性和强制性是税收的基本特征。公债以其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以及其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等诸多独特功能,成为政府 筹集资金、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2.公债偿还时间的不同分类

短期债---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主要进入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利率较低,期限

一般为 3 个月、6 个月和1 年三种。

中长期债----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取得,期限l年以上5年以下的为中期债券。长期债券---5 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3.公债的作用

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公债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公债

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会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公债收入

(即公债的利息)不征税.因而发行公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即所谓的“挤出效应”。

【例题 2*单选题】(2008)

根据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

A.政府投资支出 B.私人投资 C.税收 D.居民储蓄 【答案】B 【解析】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私人投资。【例题 3 *单选题】(2009)

下列会对民间机构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政府行为是: A.增发货币 B.发行公债 C.发行股票 D.增加出口 【答案】B 【解析】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私人投资。

三、非税收入

政府非税收入----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 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一定的社会公共需要的财

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非税收入分为: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

入,彩票公益金和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 的利息收入等。

1.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政府和所属单位利用国有资源而获得的收益.包括土地出

让金收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

2.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指政府以国有企业资本出资人身份获得的与该资本运营和处

置有关的净收益,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等;

3.政府基金---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向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征收的为兴办、维持或发展某种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款项,如三峡工程建设基金、铁路建 设基金等;

4.行政事业性收费----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根

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在实施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过

程中,向特定对象收取的费用,它是行政性收费和事业性收费的总称,如企业注册登记费、工商管理费等。关注:收支两条线

为形成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制度体系,近年来进行了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即实

行“收支两条线”改革,并将其与编制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

“收支两条线”管理---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

(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 理和监督水平。

第二节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 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一、购买性支出(一)购买性支出的概念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

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 的投资拨款。共同点:

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与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 国家的职能。

购买性支出可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两部分。

1.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国防、行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事业经费支出。

2.政府投资性支出包括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的投资支出。【例题 4*单选题】(2007)

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社会保障支出 B..国债利息支出 C.社会文教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答案】C 【解析】社会文教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二)购买性支出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分析 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 的生产和流通有直接的影响。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直接影响需求总量。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

(1)购买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社会总需求增长,这会导致市场价格水平上升,从而使企业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扩大生产规模。在各个企业相互刺 激和相互推动的情况下,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导致一系列企业的生产普遍增长。

(2)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减少,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社会总需求紧缩,导致社会生产的萎缩。2.对分配的影响

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间接影响分配。如果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增加或减少了,那么给政府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导致企业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资本的利润和劳动者的工资都会有所提高或降低。如果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在结构上发生改变,那么有关企业从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便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动,提供政府所增加购置的商品或劳务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增加,提供政府所减少购置的商品或劳务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减少,而前者增加的利润正是来自后者减少的利润.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政府购买性结构的变动而受到相应的影响。【例题 5*单选题】

政府购买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的是: A.地方政府新办三所中学

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政府订购一批军火

D.政府给公务员增加一笔薪水 【答案】B 【解析】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为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属于转移性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一)转移性支出的概念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共同点:

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转移性支出中,不存在交换的问题。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二)转移性支出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分析 1.对分配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1)对以个人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来说,它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这笔资金来源于各个纳税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分得的各种收入,这笔支出领受的对象 一般仅限于那些收入低于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居民。于是,通过转移性支出这一渠道,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会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将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

(2)对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各种税收,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由纳税人的手中转移到享受补贴的企业手中,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在纳税人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 问的转移。显然,这种转移更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2.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

此类支出中,财政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的结果---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

(1)个人或家庭收到转移性支出的资金,这些支出一部分直接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私人消费需求,其增加的商品或劳务的购买量对这类商品或劳务的生 产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另一部分资金可能转化成储蓄,通过一定渠道转化成生产资金,从而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2)企业收到转移性支出的资金,一部分可能形成企业的投资需求从而影响生产,而另一部分则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报酬的途径而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进一 步形成社会消费需求。

(三)转移性支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

转移性支出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它配合累进的所得税制度,实现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基本原理:

1.当市场经济运行处于过热与膨胀阶段的时候,人们的收入和企业的经营收入会增加,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就会自动下降,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的上升,从而防止经济进一步过热;

2.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个人和企业的收入水平都会下降,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就会增加,相对地提高了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加,这样可以抑制经济的衰退。因此,转移性支出和累进的所得税制度的结合,被称为市场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例题 6*多选题】

下列属于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的有: A.政府雇员的报酬 B.社会福利保险 C.贫困救济和补助 D.公共工程项目投资 E.政府购买办公用品 【答案】BC 【解析】政府雇员的报酬、公共工程项目投资、政府购买办公用品都是有偿的是属于政府购 买性支出。

三、我国财政支出功能分类、规模与结构分析(一)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1.一般政府服务----支出一般没有具体的受益人。2.社会服务----支出具有明确的受益人。3.经济服务----支出着重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4.其他支出。关注:

现行政府支出分类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逐步细化的类、款、项三级科目。

(1)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职能活动。

(2)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

(3)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

(二)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一定财政内政府安排的公共支出的总额,它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支配使用的社会资源量,是考察政府活动规模和满足公共需要能力的重要指标。财政支出的规模取决于一国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范围,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1.经济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3.社会性因素

确定财政支出规模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满足政府承担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需要。2.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多少,也就大体上决定了公共收入的水平,从而决定了公共支出的规模。3.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三)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结构----政府预算安排不同种类的支出的构成情况。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呈如下发展变化趋势:

1.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从长期趋势看其比重是逐步下降的。

2.用于社会文教方面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

对公共支出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一,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 第二,向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倾斜

第三,加强对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

第四,财政要保持对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领域的公共投资力度。

第五,为国家的政权建设提供财力保障。第三节 财政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目标(一)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求得社会 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功能

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财政资金的投向问题。

(2)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调整原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3)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收入分配公平

收人分配公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合理的税收负担,而税收的合理负担,又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关键。(三)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表现在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通过市场来考察,它又集中反映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协调平衡上。

1.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说无论是投资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内很快就会变为社会的购买活动,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扩张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总量的收缩会减少社会总需求。从长期看,由于财政支出形成的总需求会通过刺激消费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并且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直接促使产量的增加,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对社会总供给也产生积极的影响。2.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

收入总量的调整,即国家增加或减少税收,提高或降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比例,从短期看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因而影响总需求,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 供给。国家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的对比关系,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例题 7*多选题】(2008)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 A.资源配置优化 B.转移支付增加 C.国债利率稳定 D.收入分配公平E.经济增长稳定 【答案】ADE 【解析】财政政策目标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一)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分类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例题 8*单选题】

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有: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答案】B 【解析】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手段有增加财政收入如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如减少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整对象的反应情况分类

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积极的或主动的财政政策和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即通常意义上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朝着政府的理想或者预定的方向发展。关注: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在语言或者文献的表述上都是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无人使用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一词。如果说政府也有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起调节作用的话,那也主要通过“自动稳定器”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财政政策称之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的财政政策。

1.如果认为总需求已经过大,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度紧张和通货膨胀,就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

2.如果认为总需求不足,已经造成了经济水平的下降或经济衰退,就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扩大总需求。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任务:扩大总需求以反经济衰退----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以反通货膨胀----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4.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

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即调整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等等。

(1)即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举借公债扩大开支、降低税率等,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2)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政府就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缩小财政开支、提高税率等,以此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相机抉择原理的运用同样是调节经济的过度膨胀和经济的过度萧条,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例题 9*多选题】(2009)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时所采取的财政措施有: A.变动支出水平B.变动税收 C.提高利率 D.降低利率 E.变动再贴现率 【答案】AB 【解析】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即调整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等等。(三)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1)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也会增加,由于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特点,收入越高,税率相应也就越高,所以,随着公司利润和个人收 入的提高,政府的税收就会以更大的幅度增加,这样,就遏制了总需求的过快膨胀。

(2)当经济衰退时,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消费和投资也会减少,由于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特点,收入减少,税率也就越低,所以,随着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的降低,政府的 税收就会以更快速度下降,这样,就阻碍了总需求的降低,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2.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这里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如政府的失业救济、对居民的困难补助以及抚恤等。

(1)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性支出,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得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2)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政府减少转移性支出,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抑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减少,促使经济回落。转移性支出也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转移性支出的支出对象是低收入群体,由此可以相对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三、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财政政策----政府变动收入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1.政府变动收入----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改变所得税税率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赋负担,使 低收入者减少税赋负担,同样可以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

2.改变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加大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的产品销售,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

3.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以及就业的变动具有倍增的作用,即政府支出和收入的变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发生多倍的变动。关注:

此外,一些西方学者指出,政府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也可能存在一些抵消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指政府开支的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从总需求中挤出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从而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1.财政支出增加,会通过投资和支出乘数,扩大国民收入,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的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提高私人投资的成本,使得私人投资被政府支出(投资)从经济活动当中“挤”了出来,结果抵消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扩张效应。2.挤出效应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作用最明显;

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相对小一些,其大小取决于政府支出引起利率上升的幅度。利率上升高,挤出效应就大;反之,就小。

【例题 2*单选题】(2008)

根据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

A.政府投资支出 B.私人投资 C.税收 D.居民储蓄 【答案】B 【解析】因政府支出增加而被挤出的是私人投资。第三节 财政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目标(一)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求得社会 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功能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趋于合理化的过程。2.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财政资金的投向问题。

(2)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调整原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3)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收入分配公平

收人分配公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合理的税收负担,而税收的合理负担,又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关键。(三)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表现在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通过市场来考察,它又集中反映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协调平衡上。1.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说

无论是投资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内很快就会变为社会的购买活动,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扩张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总量的收缩会 减少社会总需求。从长期看,由于财政支出形成的总需求会通过刺激消费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并且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直接促使产量的增加,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对社会总供给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2.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收入总量的调整,即国家增加或减少税收,提高或降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比例,从短期看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因而影响总需求,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供给。国家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的对比关系,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例题 7*多选题】(2008)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 A.资源配置优化 B.转移支付增加 C.国债利率稳定 D.收入分配公平E.经济增长稳定 【答案】ADE 【解析】财政政策目标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一)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分类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例题 8*单选题】

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有: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答案】B 【解析】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手段有增加财政收入如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如减少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2.根据财政政策主体对调整对象的反应情况分类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积极的或主动的财政政策和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即通常意义上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朝着政府的理想或者预定的方向发展。关注: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在语言或者文献的表述上都是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而无人使用消极的或被动的财政政策一词。如果说政府也有通过财政政策对经济起调节作用的话,那也主要通过“自动稳定器”来对经济进行有限的“干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财政政策称之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称为“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的财政政策。

1.如果认为总需求已经过大,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度紧张和通货膨胀,就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

2.如果认为总需求不足,已经造成了经济水平的下降或经济衰退,就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扩大总需求。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任务:扩大总需求以反经济衰退----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以反通货膨胀----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4.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

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即调整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等等。

(1)即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政府往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举借公债扩大开支、降低税率等,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2)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政府就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缩小财政开支、提高税率等,以此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相机抉择原理的运用同样是调节经济的过度膨胀和经济的过度萧条,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例题 9*多选题】(2009)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时所采取的财政措施有: A.变动支出水平B.变动税收 C.提高利率 D.降低利率 E.变动再贴现率 【答案】AB 【解析】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工具:调整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水平(即调整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的其他财政支出水平)、调整税率、调整税收起征点和减免税的适用条件、调整转移支付的条件等等。(三)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1)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增加,消费和投资也会增加,由于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特点,收入越高,税率相应也就越高,所以,随着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政府的税收就会以更大的幅度增加,这样,就遏制了总需求的过快膨胀。(2)当经济衰退时,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减少,消费和投资也会减少,由于所得税的累进税制特点,收入减少,税率也就越低,所以,随着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的降低,政府的 税收就会以更快速度下降,这样,就阻碍了总需求的降低,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2.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这里主要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如政府的失业救济、对居民的困难补助以及抚恤等。

(1)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性支出,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得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2)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政府减少转移性支出,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抑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引致社会总需求的减少,促使经济回落。转移性支出也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转移性支出的支出对象是低收入群体,由此可以相对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三节 财政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目标(一)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使之达到优化组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即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求得社会 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1.资源配置是市场的功能

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趋于合理化的过程。

2.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财政资金的投向问题。

(2)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调整原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

(3)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收入分配公平

收人分配公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合理的税收负担,而税收的合理负担,又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关键。(三)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稳定增长----表现在适度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的物价水平、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通过市场来考察,它又集中反映在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协调平衡上。1.从财政支出方面来说

无论是投资性支出还是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内很快就会变为社会的购买活动,直接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扩张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总量的收缩会 减少社会总需求。从长期看,由于财政支出形成的总需求会通过刺激消费来影响社会总供给,并且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直接促使产量的增加,因而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对社会总供给也产生积极的影响。2.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

收入总量的调整,即国家增加或减少税收,提高或降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比例,从短期看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因而影响总需求,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 供给。国家能够通过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的对比关系,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促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例题 7*多选题】(2008)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 A.资源配置优化 B.转移支付增加 C.国债利率稳定 D.收入分配公平E.经济增长稳定 【答案】ADE 【解析】财政政策目标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一)财政政策的类型

1.根据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分类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 至平衡;

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 供求平衡;

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3)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

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是,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例题 8*单选题】

下列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有: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2.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程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深圳市所属的6个区 (南山、福田、罗湖、龙岗、盐田、宝安) 中, 每个区随机选择4所小学, 在每所小学的二~六年级随机选择2~3个年级各1个班的学生, 共抽取2 1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 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 054份, 有效率为97.8%, 其中男生849名, 女生1 205名;二年级学生401名 (19.5%) , 三年级学生353名 (17.2%) , 四年级学生428名 (20.8%) , 五年级学生410名 (20.0%) , 六年级学生462名 (22.5%) 。年龄为7~13岁。

1.2 方法

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回收。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知识和行为等。

1.3 数据统计分析

将所有问卷统一录入EpiData 3.0系统, 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食品安全知识

本次对小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调查的内容包括食品的QS标志的判断、绿色食品的含义、有色饮料含有的色素等。总体来说, 年级越高, 答对率越高, 这可能与年龄增加、判断力增强有关。见表1。男生答对全部知识题的有334人, 占39.3%;女生答对全部知识题的有435人, 占36.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6, P>0.05) 。

2.2 食品安全态度

有79.3%的小学生觉得吃流动小摊档的食物不安全;39.8%的小学生认为“肯德基等洋快餐食品吃多了可能危害健康”这种说法根本不对, 提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还不全面, 追求食物的口味、花样等, 意识不到食品隐患的存在, 在合理饮食、自身防范方面尚存在问题。当问到喜欢吃小店零食的原因时, 有50.2%的学生回答是因为零食味道好, 比饭菜好吃;23.2%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小店的零食便宜;15.6%的学生回答因为零食包装好看, 有时还附送玩具, 或者抽奖游戏等;4.2%是因为同学推荐;6.8%是因为饥饿, 没有别的食物吃。

2.3 食品安全行为

调查显示, 小学生的食品安全行为总体情况较好, 但也存在食用不安全食品、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等 (表2) 。有24.8%的小学生会在购买食物时检查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表3) 。

当被问到“你经常吃肯德基或者麦当劳吗”, 选择“经常, 每周1次及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2.2%, 有54.1%的小学生是“偶尔, 每月1次或者少于1次”, 23.7%的小学生“根本不吃”。提示“洋快餐”的商业广告宣传对孩子的食品消费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

“班级组织外出郊游, 你通常会带哪些食物”的多项选择中, 有87.2%的小学生选择带薯片, 77.2%的小学生选牛奶或酸奶, 选饮料的占60.8%, 选面包的占50.8%, 选果冻的占41.1%, 其他占24.2%。

对“饭前便后, 你一定会洗手吗”的调查显示, 有50.4%的男生经常洗手, 48.6%的女生经常洗手。u检验结果表明, 男、女生在食品安全行为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年级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期是身心、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饮食行为和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 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2,3,4]。马冠生等[5,6,7]研究总结了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 认为父母或者照看人的影响、同伴的影响和媒体的影响都比较大, 其中父母或者照看人的影响极其重要。要增长孩子食品安全知识, 培养正确的食品安全行为习惯, 父母的及时指导监督、自身饮食行为的示范都不可缺少。

调查显示, 有78.2%的深圳小学生主要通过学校教师讲解获得食品安全知识;30.1%的小学生是通过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教导, 51.9%的小学生是通过电视广告宣传, 还有12.0%的小学生从报纸书本故事等渠道获得食品安全知识。可见学校教育是小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 目前对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比较零散, 深圳市部分学校开展过食品安全讲座、图片展等活动, 但对学生应当掌握哪些方面、掌握到何种程度、应用什么教育资源等都缺乏统一的标准, 亟待开发适合小学生的教育资源, 系统地对小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

吃零食在儿童青少年中是一种普遍的行为。有研究认为, 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零食都不能吃, 而是要指导小学生选择零食, 知道什么时间可以享受零食[3]。深圳市小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好, 拥有较多的零花钱, 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经常从小店自行购买、食用零食。然而很多小学周围的小店, 采用抽奖送礼物等方式诱导学生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色素过多、品质不好的零食。许多小学生知道吃这些零食对身体不好, 但是由于自主控制能力不够, 受群体诱导、西方饮食模式、媒体宣传的影响比较大, 还是会经常吃不安全的零食和洋快餐。因此, 应适当控制媒体广告对饮料、快餐、零食的过分宣传, 正面引导学生的健康饮食消费行为。

食品安全消费的良好行为需要长期、持续的教育、监督, 才能固化成为习惯, 因此必须尽早、系统地对小学生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研究, 开发食品安全教育资源, 实施食品安全教育计划, 同时要把家长纳入配合监督的教育行动中。

参考文献

[1]王黎荔, 李云, 涂国平.成都市3所农村中学学生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3) :532-533.

[2]董晓芬.小学生自控能力的特点及发展简析.云南教育, 2005, 8 (3) :30-31.

[3]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1.零食.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8, 25 (1) :32-34.

[4]王芳芳, 王进军, 张晓蓉, 等.小学生心血管疾病预防知、信、行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2) :251-252.

[5]马冠生, 胡小琪, 吴瑾, 等.父母提示对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6) :486-487.

[6]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3.影响因素.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999, 26 (4) :240-242.

3.党章和入党教程相关知识点 篇三

温馨提示:首先恭喜大家更进一步接近我们党组织,鉴于大家对我们党的一些知识不是很了解,我特地给大家总结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大家以后的学习和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其中有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你们背下来,以后的考试都没问题了。没有的部分是论述题可能会考到的,所以也要看熟,在这里,我祝愿你们在党校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陈强

一、党章部分:

1.党的性质?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指导思想?

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4.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

答: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5.党的基本路线?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过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6.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党的群众路线?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8.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答:密切联系群众

9.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答:脱离群众

10.党组织讨论问题必须坚持的原则?

答: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1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

答: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12.申请入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3.党的宗旨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4.党员的八项义务?

答:(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多做贡献.(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党员的八项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15.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答: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16.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哪一级党组织?

答: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17.入党誓词的内容?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18.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几年?

答:五年

19.党的纪律处分有几种?

答:警告,严重警告,撤消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20.留党察看的最长时间?

答:最长不超过两年

21.党纪的最高处分?

答:开除党籍

二、参考书《最新入党培训实用教程》《新编入党培训教材》

2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期就以哪个阶级为其阶级基础?

答:无产阶级 贯

23.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什么?

答:坚持与时俱进

24.核心是什么?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什么?

答: 坚持执政为民。

25.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什么?

答: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26.马克思主义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品质?

答: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7.入党积极分子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那几个方面?

答:(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2)对党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积极要求入党,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3)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有自觉的献身精(4)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

28.试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29.联系实际谈谈怎样以实际行动加入中国共产党?

答:首先,我要认真学习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同一切不良现象,错误思想作斗争,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其次,在生活、工作中,我要挑起重担,起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提高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总之,我要自觉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按照党纲、党章的规定行动,处处服从组织的决定,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

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政治法制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更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3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答: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第二,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第三,用正确的入党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入党动机。

三、党课教学应当把握的内容:

31.“三会一课”是什么?

答:“三会”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按时上好党课。

32.党的三大作风?

答: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33.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主要收获有哪些?

答: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对我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他全面改善了我对党的认识,端正了我的入党动机,为我能入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希望党组织和领导加强对我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我要在党的熔炉中锻炼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3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

35.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五个方面?

答:1.努力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2.努力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3.努力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4.努力成为遵纪守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模范。5.努力成为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模范。

36.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

答: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37.我们党的执政方式?

答:依法执政

3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9.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什么?

答: 党的基层组织

40.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4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答: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42.党的全部理论工作与时俱进要体现什么?

答: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4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主要内容?

答: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4.什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5.党按照那些原则选拔领导干部?

答: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46.党员先进性?

答:是共产党员不同于普通群众并对普通群众发挥模范带动作用的一种基本的性质、性能.4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执政党?

答: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党,是一个能与时代并进,与世界并轨,与天地共轮回,与日月共乾坤的党。人民选择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党,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更是一个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党。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

49.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总结建国二十八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议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科学文化的极大繁荣,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扭转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的徘徊状态,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始全面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会议不但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而且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就启发了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新的理论和政策探索;会议在大力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同时,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了保证。

5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

答:先进性

51.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发展.52.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

答: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53.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有几名党员?

答:三人以上

5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的延长时间是多少?

答:一年

55.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答: 以人为本

56.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

答: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57.共产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也就入了党,对吗?答:对!

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就意味着这种地位是一劳永逸的,对吗?答:不对!

58.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的首要问题?

4.《知识产权公共教程》考试题答案 篇四

2010-07-29 13:08:08|分类: 继续教育 |标签:专利权产权作品商标知识|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填空题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英文即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为(WIPO)。

2、在WTO当中一共设置了三个理事会,这三个理事会是(“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

3、知识产权法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或著作权)法等及相关的法规。

4、《专利法》所保护的专利权的客体有:(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3种,总称为发明创造。

5、专利权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起计算。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期限为

(10)年,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

6、注册商标的有效期自(核准注册)之日计算。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为(10)年又称为人身权。

(演绎作品)。

7、版权从其内容上讲包括两类权利,一类是(经济权利),又称为财产权;另一类是(精神权利)

8、在某一作品的基础上,通过翻译、改编、注释等再创作的方式,派生出新的作品的行为称之为

9、商业秘密的三个基本特性:(新颖性)、(经济性)、(保密性)

权的(发展意识)和知识产权的竞争意识。

二、选择题

10、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首先要树立三种意识,这三种意识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知识产

1、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可分为(A B D)

2、以下不属于专利法的主体的是:(B)A.国内保护B.涉外保护C.区域保护D.国际保护

A、专利发明人B、发明C、专利权的使用人 D、专利的利益相关人

3、下列不属于授予专利权的形式条件是:(A)

A、透明度原则B、单一性原则C、先申请原则D、优先原则的是:(C)

4、某医学课题组从天然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物质X,有关该物质可以申请专利权A.X物质B.用X物质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5、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权利包括(ABC)

C.X物质的提取方法D.X物质的治病机理说明A、署名权B、获奖权C、获酬权D、标记权

6、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B)的内容为准

A、说明书B、权利要求书C、附图D、说明书和附图

7、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构成的要素有(C)

A.文字、图形、字母、数字、气味、三维标志B.文字、图形、字母、数字、音乐、三维标志C.文字、图形、字母、数字、颜色组合、三维标志D.文字、图形、字母、数字、声响组合、三维标志

8、申请注册的商标应当具有(B),便于识别,并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合法权利相冲突。

A、标记特征B、显著特征C、可视性特征D、气味特征

9、甲厂自1995年起在其生产的炊具上使用“红灯笼”商标,并于1997年8月向商标局提出该商标的注册申请。乙厂早在1997年6月商标局申请为其炊具产品注册“红灯笼”商标。该“红灯笼”商标专用权就应归属于(B)

A、甲B、乙C、甲和乙D、甲乙协商确定的一方

10、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办理续展权的申请时间只能是(B)

A、期满前6个月内B、期满前后各6个月内

C、期满后6个月内D、期满前后各12个月内

不属于版权的经济权利的是(A)

11、版权的经济权利是指版权人依法利用其作品或许可他人使用其作品而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A、修改权B、出版权C、发行权D、传播权

12、以下选项中我国著作权法不保护的客体是(A)

A、数学公式B、齐白石作品《黛玉葬花》

13、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版权保护期的起算日是(A)

A、作品完成创作之日B、作品出版发行

C、作品公之于众D、在版权局登记C、小说《平凡的世界》D、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

14、我国著作权法中对公民作品的发表权的保护期限是(A)

C、没有限制D、作者有生之年

15、合法竞争的基本原则是(ABC)A、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B、作品完成后50年

A、公平公正B、平等自愿C、诚实信用D、打败对手

16、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关系主体是(C)

17、知识产权经营的主要方式有(ABCD)

18、灰色市场产品是指(AB)A、顾客B、雇员C、经营者D、国家A.知识产权许可B.知识产权转让 C.知识产权质押D.知识产权投资

A.国外合法制造和销售的具有同一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口到本国

B.本国合法销售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再进口回国内

2C.假冒伪劣商品D.非法制造和销售的商品

三、简答题

1、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是什么?

答: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有:⑴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也不得妨害公共利益是授予专利权的前提。专利法第五条所称违反国家法律的发明创造,不包括仅其实施为国家法律所禁止的发明创造。

⑵符合专利法律制度的规定是授予专利权的基础。

⑶具有专利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是通过专利授权审查的根本条件。

2、商标有何功能?

答:(1)区别功能。

(2)表明来源功能。商标应该真实地、准确地表明商品或服务 的来源,使消费者应该能依据商标找到商品或服务的原始提供者。

(3)标示质量功能。某个法律实体或自然人生产的商品或提供 的服务,应该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并保持其质量的一致性,这应具体体现在采用其商标的商品或服务上。因此,商品或服务的商标就 与其质量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其质量的一种表征。

(4)广告宣传功能。

3、什么是知识产权产品?

答:知识产权产品指那些产品价值主要是由知识产权价值构成的产品,或者说是知识产权的价值占产品价值相当比例的产品,如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影视作品、音像制品、出版物等。一般的说,知识产权产品主要是指版权产品。

4、知识产权构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1(2)以安全、卫生、环保的名义,推行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作为进口产品必须到达的四、案例分析

1、中国的甲公司生产产品a,需从市场上购买关键部件b作为产品a的配件。乙公司已经取得关键部件b的中国发明专利权,并许可丙公司生产关键部件b,但未许可丁公司生产关键部件b。问:

(1)甲公司从市场上购买丙公司生产的关键部件b,作为配件生产产品a,是否需要经过乙公司的许可?为什么?

(2)如果甲公司确实不知道丁公司生产的关键部件b是未经乙公司许可的侵权产品,而从市场上购买了丁公司生产的关键部件b,作为配件生产、销售了产品a,是否构成对乙公司专利权的侵害?是否应承担对乙公司损害赔偿的责任?为什么?

答:(1)不需要经过乙公司的许可(2分),依据是《专利法》相关条款,即,丙公司生产的关键部件b是经过乙公司许可的合法产品,该产品出售以后,乙公司作为专利权人对该产品的专利权已经“用尽”。(3分)

(2)甲公司的行为构成对乙公司专利权的侵害(2分)。侵害专利权的认定,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存在主观过错作为认定构成侵权的前提条件。依据《专利法》习惯条款,甲公司能证明其购买的关键部件b有合法来源的,可以不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3分)

2、A市甲厂是某种饮料的商标注册人,在与B市乙厂签订的该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特别约定乙厂使用甲厂商标的饮料全部使用甲厂的包装瓶,该包装瓶仅标注甲厂的名称和产地。该合同未报商标局备案即付诸履行。问:

(1)该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2)该特别约定是否有效?为什么?

答:(1)该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有效(2分)。根据商标法司法解释第19条的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未经备案的,不影响该许可合同的效力,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3分)

(2)该特别约定无效(2分)。根据《商标法》第40条第2款规定,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上标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商品产地。此条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因此当事人双方违反此规定的约定无效。(3分)

3、甲提供资金,乙组织丙和丁以乡村教师戊为原型创作小说《小河弯弯》。在创作中丙写提纲,丁写初稿,丙修改,乙提供了一些咨询意见。问:

(1)该小说《小河弯弯》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2)如果是合作作品,其作者如何分配其权利?

答:(1)《小河弯弯》的作者是丙、丁二人(2分)。根据《著作权法》第 11 条的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本题中,甲仅仅提供资金,未参与创作,不是作者;乙作为组织者,也未参与创作,不是作者;丙写提纲,丁写初稿,丙修改,可见,该作品是合作作品,丙、丁均是作者(3分)。

(2)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9条规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5分)

五、论述说明题

1、论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答: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法律上防止、限制、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合法、正当的竞争。

(2)从法律上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和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公正、自愿的交易活动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3)保护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权益。

(4)保护市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规范外经、外贸经营者的市场行为,维护国家的信誉和经济利益。

(6)保护知识产权,与世界经济接轨;反不正当竞争法既是对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主要知识产权保护的补充和完善,又对商号、有效地标志、货源标记、商品专用名称、包装装潢、商誉等知识产权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2、举例说明您所知道的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答:(1)中国东南技术贸易总公司诉北京市王码电脑总公司专利侵权纠纷上诉案

(2)宁夏亨泰枸杞保健饮品有限公司诉宁夏香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纠纷上诉案

(3)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诉王蒙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

5.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程 篇五

1、排列图标

1)在桌面空白处或文件夹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再移到“排列图标”上;

2)选择“类型”,这样图标会按照文件的类别进行排列,按“名称”排列是以数字、字母顺序进行排列,

把下面的“自动排列”也勾上,这样新建了文件后,图标会自动排列整齐;

2、刷新

1)刷新可以排列图标或者重新读一下磁盘,

当进行了一些操作后,文件夹中的图标比较乱,可以简单的使用刷新命令来整理;

2)在空白处点鼠标右键,弹出的菜单中就有“刷新”命令,或者按F5键也可以;

6.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程 篇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某市按照学校类型分为普通小学、重点小学、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等6层,每层随机抽取2所学校,每所学校各年级按班级人数整群抽取100名左右学生。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小学仅调查四~六年级学生。全市共调查12所学校4 6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4 5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0%。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20岁,其中10~18岁之间的占97.7%。在家庭情况中,父亲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占56.9%,母亲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占47.6%,家庭年总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为37.3%。

1.2 方法

采用“学生伤害与安全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社会学资料、安全行为、安全知识和技能、其他4个方面共62道题目,题型均为选择题。所有问卷调查均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协助下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匿名自填,当场独立完成,问卷统一发放,统一回收。

剔除无效问卷后,统一使用EpiData 3.0软件,采用双录入方式输入并校对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安全知识

2.1.1 基本情况

安全知识调查包括急救知识、煤气中毒知识等日常生活方面和放射性事故、海啸等灾害方面的知识共16道题。在日常生活安全知识方面,学生对触电防护、煤气中毒、溺水抢救等知识掌握较好,选择“知道”的分别达到24.8%,24.1%和20.9%;而对于脊柱跌伤搬运和心脏病抢救的知识则了解不多,选择“知道”的仅有14.1%和14.2%。在灾害知识方面,地震和洪水的逃生知识掌握较好,选择“知道”的分别达到20.2%和19.5%;而化学物中毒、化学毒物泄露、放射性事故的知晓率则较低,分别为10.8%,11.0%和14.4%。

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主要为广播电视(39.9%)、报刊书籍(23.9%)和学校课堂(16.3%),68.3%的父亲和70.6%的母亲会经常主动告诉孩子一些安全知识,有4.6%的学生认为获得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家长介绍。

2.1.2 不同学段学生安全知识知晓率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对于化学毒物泄露、心脏病抢救和脊柱跌伤搬运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生其余各项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1.3 安全知识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赋值转换后定量分析,安全知识得分最低16分,最高64分,中位数为40分,均数为(39.84±10.36)分。将学生根据安全知识得分分为A,B组,安全知识得分<40为A组,安全知识得分≥40为B组,定义B组为事件发生,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普通学校、父母不经常主动告知安全知识都是安全知识得分较高的不利因素,而女生、高年级、父亲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年总收入较高则是安全知识得分较高的有利因素,单项检验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安全技能

学生对触电防护、楼内失火逃生的技能掌握较好,正确回答率分别达到91.6%和88.0%;而在“是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一项,仅有29.2%的学生选择了“会”,该项技能掌握较差。

2.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学生安全技能得分比较

通过对各项安全技能的选项赋值转换,将学生对于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定量化,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学生安全技能得分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和父母职业不同的学生安全技能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学校类型、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安全知识得分不同的学生安全技能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2 安全技能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赋值转换后定量分析,安全技能得分最低9分,最高18分,中位数为14分,均数为(13.99±1.26)分。以学生安全技能得分为因变量,以学校类型、性别、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年收入、安全知识得分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入选和剔除自变量,找出对安全行为有影响的变量。α=0.05,β=0.10,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安全技能得分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F值为34.970,α<0.01,回归方程有意义。见表4。

由表4可知,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学校类型、性别、年级、安全知识和父母文化程度;由标准回归系数可知,年级对学生安全技能得分的影响最大。

3 讨论

3.1 安全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青少年能否保障自身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安全知识得分在45分以上(相当于百分制的60分)的学生仅占29.7%。调查结果还显示, 在灾害逃生知识方面,学生自我报告对于地震、洪水知识知晓情况相对较好,而化学毒物泄露、放射性事故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在日常生活安全常识方面,学生对于脊柱跌伤搬运和心脏病抢救的知识掌握较差,而对触电防护、煤气中毒防护等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好。

学生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为广播电视,不同于张瑾等[2]的调查结果(学生主要知识来源为书本),可能与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不同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积累的各种知识在不断增多,知识面不断扩展,学生并不满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所学到的安全知识,因此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来获取安全知识。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安全知识积累有着重要意义。

调查结果还显示, 当煤气中毒等情况出现时,女生往往能较好地处理;而在核武器防护等知识方面,男生知晓率较高。可能与男生对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相关书籍或影像资料接触较多有关。

重点学校学生安全知识得分高于普通中学,可能与学校教育内容有关,但也不排除因为受到学生自身性格和素质差异等混杂因素影响,外向型或混合型性格的学生安全知识得分高于性格内向者。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安全知识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青少年获得的大部分安全知识可能来自于小学高年级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校和家长对应试课程越来越重视,从而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

从影响学生安全知识的因素来看,除学校类型、性别、年级等因素外,父母是否经常主动告诉安全知识、父亲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总收入也被纳入回归模型,说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安全知识的掌握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牛静萍等[3]的研究也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以及父母职业为医生、科技人员、教师的青少年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3.2 安全技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安全技能就是在可能有生命威胁的事变中运用各种技能和手段逃离危险,从而减少伤亡的方法[4]。我国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长期生活在较为稳定有序的校园里, 日常生活经验不够丰富, 在防火防盗、灾害逃生等方面缺乏基本常识。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9.2%的学生报告会使用灭火器,而完全不会的学生达到31.7%。青少年对触电防护和楼内失火逃生的技能掌握较好,正确回答率高于黄迎乒[4]对河南部分大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但仍有1.4%的学生在楼内失火时选择了跳楼,3.1%的学生在发现有人触电时选择了拉开触电者,如果这些学生真正遇到类似情况, 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可知,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学校类型都对学生的安全技能得分有着较大的影响。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较差,自我约束力薄弱,常有冒险或侥幸心理,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而安全教育不仅应让学生掌握安全常识、培养安全意识,更应教给学生发现险情、判断险情及安全逃生的技能。

摘要: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现状,分析影响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分层抽样确定的46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安全知识的掌握好于灾害知识,其中触电防护、煤气中毒、溺水抢救知识知晓率最高,分别达到24.8%,24.1%和2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普通学校、父母不经常主动告知安全知识是安全知识得分的不利因素;而女生、高年级、父亲文化程度较高、家庭年总收入较高是安全知识得分的有利因素。学生在触电防护、楼内失火逃生技能方面的正确回答率分别为91.6%和88.0%,仅有29.2%的学生报告会正确使用灭火器。结论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掌握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关键词:安全,知识,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参考文献

[1]徐勇.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现状与研究展望.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73-674.

[2]张瑾,朱士新,谢云龙.昆山市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49-950.

[3]牛静萍,李嵘,崔顺军.兰州市儿童安全意识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15-316.

上一篇:防诈骗的试题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简短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