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12篇)
1.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一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写 作 提 纲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
(二)内部审计的特征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过低,相关部门人员认识存在误区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和机构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权限,澄清错误认识
(四)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实施参与式审计方式
(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载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始。正确认识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当前加强管理提供经济效益,服务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内部审计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力求为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征;问题;对策 ;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定义中均包含了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内容、本质等要素,而这几项要素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与1995年颁布的原规定《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比较,其定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目标由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以确定其是否遵循真实、合法、效益性原则转向监督、评价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服务于实现经济目标——价值最大化。
2、内部审计职能由单一的经济监督职能向以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为基本职能的多职能转变。
3、从内部审计的内容看,正逐步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的综合管理审计。
4、内部审计的本质已不再定位于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而是以服务为导向的经济控制机制。其本质是职能的延伸。
(二)内部审计的特征
1、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促进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和
经济效益的提高,因而内部审计既是本单位的审计监督者,也是根据单位管理要求提供专门咨询服务者。服务的内向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内部审计一般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工作,只向本单位领导负责。
2、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都必须具有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独立地检查、评价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与此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内设的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是本单位的职工,这就促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遇到国家利益与部门、单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决策可能会受到本单位利益的限制。
3、审计程序的相对简化性。内部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终结和后续审计4个阶段。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都大为简化。一是规划阶段中的许多工作,往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进行,从而使规划工作量得以减少,时间也大为缩短。审计项目计划通常由内部审计机构根据上级部门和本部门、单位的具体情况拟定,并报本部门、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二是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针对性比较强,许多资料和调查都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平时积累。三是内部审计机构提出审计报告后,通常由所在部门和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或做出审计决定。四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如有异议,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提出。
4、审查范围的广泛性。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要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内部审计既可进行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又可进行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既可进行防护性审计,又可进行建设性审计。审计人员一般应做到其审查内容与本部门、本单位的领导要求审查的内容一致。
5、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经营管理情况的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体现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特征。
6、审计实施的及时性。内部审计机构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人员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职工,因而可根据需要随时对本部门、本单位进行审查。一是可以根据需要,简化审计程序,在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及时开展审计。二是可以通过日常了解,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苗头,并且可以迅速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或向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者反映,以便采取措施,纠正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的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职权的界定最初都带有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尤其是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往往被要求代表国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在此意识指导下,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使其成为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仿佛是国家安插在企业的“线人”。受这种惯性认识的影响,加之内部审计的无作为表现,我国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所持的麻木不仁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按照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实际状况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数由总会计师或财务副总经理领导,有的企业至今仍然没有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其并入财会部门或纪委监察部门。这表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还很不合理,从而大大影响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过低,相关部门人员认识存在误区
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但在某些情况下,被审计的部门可能会存在抵触情绪,对内部审计工作不支持,不配合,该提供的资料不提供或少提供,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随着国家审计的建立、发展而产生、演化的,属于“监督导向”型的“检查系统”,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审计,即过分强调其监督的职能,而忽视其评价的职能。显然,这种侧重事后监督,而不会解决问题的内部审计模式无法满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不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多数来自于企业财会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这部分人虽然基本上有大专以上学历,但专业知识面窄,不具备现代内部审计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另外,内部审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现象严重,也阻碍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内部审计毕竟是企业的内部事务,企业内部的事务终究要靠企业自身来解决。发展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单凭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企业管理当局的积极呼应。只有企业领导尤其是最高决策层的领导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才会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所从事的是总经理或总裁想做而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的第二纪委,而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参谋或顾问。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制和机构
对于国家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法律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未明确规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另外,可以在单位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配备总审计师。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权限,澄清错误认识
首先,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应当制定相应规定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如由单位一把手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内
部审计的结果直接向最高领导人汇报。其次,还要在单位内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使各部门认识到,内部审计旨在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并不是针对某个部门、某个人的“查错纠弊”,使各部门都能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转变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实施参与式审计方式
由于内部审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其最终目标是为本组织增加价值,所以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移到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即由过去的“检查系统”向“控制系统”转变,从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相应的,在审计方法上也要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
(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的聘用应该优先选用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从业人员,以此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其次,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凭借原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已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尽快充实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改变内部审计主要由财会人员所构成的这一不合理现状。最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面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接受培训和教育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有关部门应通过绩效考核、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形式,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学习、进修及深造的条件,力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龙德.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2、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3、廖洪,周冉.从一项调查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J].审计月刊,2006(7).4、王跃山.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3).5、耿建新,宋常.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博才网
2.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二
1. 独立审计准则概念
独立审计准则, 又成为独立审计标准, 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核心构成内容, 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独立审计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标准, 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
独立审计准则、具体准则与实务公告是注册会计师完成独立审计工作, 出具审计报告的法定规定, 各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在开展独立审计工作时, 应该严格执行。
2. 独立审计准则适用范围
(1) 独立审计准则, 适用于工作人员开展独立审计工作的完整过程。
(2) 审计工作人员在对被审计机构开展独立审计工作时, 不管该机构是否以营利为出发点, 或者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及组织架构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只要是以审计意见披露为出发点, 均应该严格执行独立审计准则。
(3) 在特定的情况下, 独立审计工作人员可使用独立审计准则以开展相关业务操作。
3. 作用
(1) 完善独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执行规范, 约束独立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推动审计工作人员更好地执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工作原则, 以更好地发挥独立审计工作人员的作用。
(2) 确保审计机构及审计工作人员根据标准的作业标准开展独立审计工作以持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及实际工作技能。
(3) 明确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保障企业投资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实利益, 推动市场经济稳健、快速发展。
(4) 构建与国际审计标准相靠近的国内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
二、我国独立审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从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后, 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已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 为审计工作人员构建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推动国内审计工作的稳健发展, 取得了超出想像的审计业绩。但与此同时, 国内独立审计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1. 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渗透力不强
第一、独立审计工作时企业财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与全球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 涉外经济事务明显变多, 更为深入地结合国际标准, 与全球经济新形势更为紧密地关联完成会计准则的编制工作, 同样审计标准的编制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 更为深入地融入会计准则。
第二、财务管理所开展的任何工作均是以提升企业经营利润为核心, 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回归点。因而, 会计准则应最大化地满足企业提升经营利润的实际需求, 独立审计工作同样如此, 需要根据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标准内容, 发表相关机构的核心会计数据, 以辅助企业更为准确地说明外在环境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第三、因当前审计工作人员所处于的外在工作氛围处于持续变化的过程中, 在实际审计标准、会计规范执行过程中应该加强结合当前相关法律政策, 高效利用法律工具保障自身的切实利益。最近几年来, 在审计领域中所出现的多起相关案件中, 可以轻易地发现大部分均是由于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不够扎实等原因所引起的。因而, 在编制独立审计准则时应该全面考虑法律知识应用问题, 以有效提升审计领域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降低从业风险。
2. 审计过程过于主观判断, 审计程序简单化
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只是为了能够节省工作费用、尚未合理地应用定性领域的测试方法, 而忽略了对被审计单位开展有实效作用的测试工作, 从而产生特定的潜在审计风险。虽然专业性的判断作为当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的关键体现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其自身伴随着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不同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有所差异, 在业务分析领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而判断不能够完全取代审计流程的执行。
所以, 独立审计应该严格遵守其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严重,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并开展更为深入的成本分析, 严谨执行审计流程与方式, 以更为全面地披露被审计机构业务经营活动的完整过程客观性与合理性, 不应过于片面地反馈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数据是否准确, 以帮助公司更好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以更好地保障投资方的切身利益, 以实现独立审计的最终目的。
假如仅仅以事务所或个人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错误地应用审计方法, 必然会引起会计失真问题。国内审计准则的制定, 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大致跟国内实际情况相吻合, 同样也能够满足国际业务的需求, 但因所处的外在客观环境所限制, 环境虽得以持续改善, 但同样难以避免产生诸多困境与问题。
3. 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比例过大, 承受风险能力弱化
截止至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 国内大大小小的会计师事务所已经接近五千家, 但是绝大多数属于规模较小的事务所。因国内经济体制处于持续转变中, 陆续出现了股份制、民营等不同体制的公司, 但是大多数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及内控模式尚未完善, 独立核算工作仍然存在诸多自身体系的缺陷, 给审计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带来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因外界环境对独立审计工作的期望值普遍较高, 老是希望独立审计工作员工能够高效地发现、分析企业所存在的问题, 但因会计师事务所自身规模较小、所能够胜任的业务能力有限, 核心竞争力较弱, 出现审计风险的概率在不断提升, 但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原因, 未有效地遵守审计准则及工作职业道德, 更可能迫于企业管理层的不合理需求, 造成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无法得以保障。
(2) 审计准则难以有效地约束实际审计工作中所产生的违规操作问题, 难以提供有效的监控体系及惩罚机制, 造成到目前仍然缺乏相对完善、严谨的会计师事务所内控体系, 致使部分会计事务机构抱获取短期利益或从众心理, 从而影响力审计行业在经济市场中的良好外在形象。
(3) 因独立审计较高的风险, 与因恶性竞争所引起的较低报酬所存在的不对称性, 造成独立审计工作人员大大地降低了自身的公证可信度。
4. 独立审计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干预, 使其缺乏应有的客观公允性
独立审计与国家审计有所不同, 独立审计更多地是处于中立的角色, 自受法律的约束而不受行政的约束, 不代表任何经济利益相关方的社会性审计机构。目前相关组织努力与其他组织配合以不断提升审计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性, 并且获取了明显的效果, 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为规范制度等等, 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清晰地意识到, 当前国内法律法规制度构建仍然与世界上较为发展的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仍然受到较强的行政约束, 仍然存在大量的权利交换、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三、独立审计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 社会文化因素
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必然造成难以给所有人较为完整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等问题。独立审计作为社会行为, 自然会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无法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社会文化环境则是其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1) 行政约束因素
中国经受长期的传统凤姐社会通知, 遭受长期的行政至上理念的迫害, 此理念已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进入改革开放后民主体系也得以创建, 但是在经济业务经营活动中, 仍然习惯于应用行政力量, 给独立审计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经过深入的分析, 可以发现大多数企业内控机制难以发挥应用的作用, 除了与企业自身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相关以外, 同样也与过于强大的行政干预力量有着紧密的关联关系。由于过多的行政干预, 导致内审工作频频表面化、形式化, 难以在审计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另外,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处于自身生存乃至发展的需要, 需要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日常管控与监督, 忍受具有鲜明行政色彩的干预, 在加上处于业务发展的考虑不得不接受地方政府的控制, 对独立审计工作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理念因素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文化, 不仅仅对历史, 同样也对现有的各种业务活动造成深远的而影响, 对于独立审计工作同样如此。传统的文化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讲究做事要中庸, 保持各方利益相关者间的平衡性, 最大化地保障所有人的切身利益。
在国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群体里, 想要实现应有的审计权威性必然要求拥有国家所赋予的特有职权。但是在实际业务环境下, 会计师事务所用需要利用自身普通角色去管控明显强于自身的企业, 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处于明显的弱势位置。
因而, 审计机构在接受审计业务时, 所能够获取的业务量跟自身的实力是否强大并没有明显的关联关系, 更多受到自身各种利益协调管理的能力影响, 必然导致审计机构在日常经营中更偏向于老客户, 常常保持审计大事化小的心态, 极端情况下出现伪造审计证据的情况, 造成会计信息与审计工作报告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这种情况在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中普遍存在。如果这种情况在未来的时间里未能够得以改观, 将给事务所带来致命的打击。
2. 审计市场因素
在独立审计的发展过程中, 相关机构正努力将独立审计工作往规范化、正规化方向推动发展, 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国内仍未构建相对完善的审计环境, 也就是说, 虽然目前所运行的定价方式、新股发行方式有其相应的合理性及客观性, 但是仍然缺乏对独立审计质量的重视程度,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企业如能够获取上市资格就意味着能够获取接近无偿筹资的资格, 因而相关政府机构均会努力帮助企业获取宝贵的资格。
另外, 因国内审计机构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大, 专业技能水平不够强大, 质量管控及自律体系仍尚未完善, 这部分审计机构常常需要通过降低审计收费或者其他不正当的方式来获取独立审计市场份额, 导致不正当竞争状况的产生。
四、我国独立审计发展的对策
1. 进一步完善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制度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国内注册会计师未来必然将表现出业务范围不断变大、审计作业日益规范等新局势。面对国内外审计行业的多方面竞争压力, 国内审计工作机构应主动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以获取更为宽阔的独立审计体系发展之路。
2. 国内先进的审计理论已初步搭建与完善, 为国内独立审计实际执行提供了较大的辅助作用。
但是在实际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着重关注国内独立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就显得尤其关键。因而, 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组织专业素养较强大的知识员工重点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审计理论。
3. 在完善国内独立审计规范体系的环境中, 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国际准则, 始终结合全球范围内先进的独立审计案例, 持续推进国内独立审计工作与国际独立审计规范间接轨工作, 确保国内所制定的独立审计规范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另外, 相关机构应该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立审计准则, 针对那些已经阻碍独立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准则条例, 应该在第一时间提出改善的方案。而对那些能够促进独立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审计服务内容, 应该归入独立审计准则的范围之内。比如在实际业务中备受关注的会计咨询等业务, 已成为国内独立审计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完善独立审计准则时应该重点关注, 并出具详细的审计准则。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加快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制建设
全面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与独立审计工作间的关联关系, 搭建相对完善的独立审计法律机制, 确保独立审计工作人员有法可依, 从而实现依法审计, 这是构建并完善国内独立审计法律机制的关键内容之一。
提升独立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主要依靠独立审计准则所对应的约束条例。针对独立审计准则是否拥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当前在行业内跟司法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而言, 独立审计准则是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的作业规范, 包括假设条件、风控机制及专业技能指导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应该可以成为规范行业内依法作业的条件。但是, 因当前国内审计准则所体现的法律专业知识有所欠缺, 而审计工作人员在法律领域缺乏专业的见解, 再加上部分审计工作人员追求私人利益, 下降审计标准, 造成独立审计失败, 难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
因而, 想要构建相对完善的独立审计标准机制, 务必与相对完善的证券、财务、外贸等专业的法律法规相结合, 促使经济与法律间深入贯通。另外, 持续完善审计作业过程中的责任制, 以提升独立审计工作力度, 为独立审计工作稳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 加强国家宏观监督管理, 强化行业自律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优化政府职能、各地职能部门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利与流程履行自身的自责与工作权利, 切勿越权或故意错误应用相关政策从而对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因而应努力改善并认真履行行政相关规章制度, 另外, 应该进一步优化独立审计相关政策, 通过法定的方式清晰地确定独立审计的重要地位及关键作用, 明确独立审计相关机构的管理渠道, 确保在相关法律的约束下完成独立审计机构的建立、日常作业或终止等行为, 从根本上确保独立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摘要:独立审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企业保持稳定、健康的财务现状, 推动企业资金链的持续、健康发展。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 独立审计体系获取有力的发展、独立审计工作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在实际独立770169审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值得管理人员深入分析, 并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更为积极地推动国内独立审计领域的更大发展。
关键词:独立审计,财务管理,审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陆夫.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 2015 (05) .
[2]王洋.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03) .
[3]李佳雯, 孙博.论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 2015 (03) .
[4]王佳越, 田雨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电子制作, 2015 (03) .
3.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 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对策
一、我国现行资本市场法律监管体系总概
现行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主要分四个层次:国家法律:《证券法》、《公司法》等,行政法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部门规章:《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等,其他规范文件及法规解释:如《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办法》,这些规则给资本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受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局限及中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的局限,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存在问题。
二、资本市场法律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但发展之迅速,由于受经济体制转轨特殊性和资本市场规范经验的欠缺所限,中国资本市场别无选择地走上“先发展后规范”的道路,出现了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局面。一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法律文件缺位,如《国债法》、《期货法》等基本的资本市场法律尚未出台,这严重地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全面规范化发展。二是各项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些结构层次上的矛盾。中国目前已经颁布的有关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三百多件,其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所占比重不足10%。很多重要的法律文件效力层次太低,缺乏权威性,直接导致了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冲突,难以有效地为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证券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实际操作性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法律文件,但它们在立法定位上和具体条文中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公司法》赋予了国有公司特权地位,《公司法》第159条规定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或有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的有限公司才具有发行公司债券的资格。而《证券法》实际上是一部证券管理法,对于证券交易则无具体、翔实的规定。《证券法》将法律责任重点放在了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上,对民事赔偿只作简略的、操作性不强的规定,没有明确的对投资者造成损失进行民事赔偿的相关条款。在国外成熟的市场环境下,无论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或是中介机构违规违法,他们不但会遭到监管机构的处罚,而且投资者还可以控告他们要求赔偿损失。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违规违法后,大多只受到行政处罚,投资者的损失则无法挽回,反而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所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对《证券法》中有关民事赔偿问题、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法权限问题做出必要的修改,《证券法》在交易制度的安排、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举证制度设计等方面也仍存在一些缺陷。另外,《公司法》在中小股東的权利保护、上市公司的退市等等许多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方面缺乏规定;
3.缺乏与《证券法》配套的实施细节和相关法律,如美国证券法律体系中有《证券信誉评级法》、《信托法》,我国则没有相应的规定。
4.与《证券法》相关的《公司法》缺乏有效保护少数股东权益的条款,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合。
三、解决资本市场法律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1.在立法方面,应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基本法律。抓紧制定《国债法》、《期货法》、《证券交易法》等资本市场的基本法律文件,尽快出台《投资银行法》、《投资顾问法》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法》等单行法。在立法理念上,应当转变计划经济下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型分别对待的立法思路,向权衡各市场主体利益的思维模式转变。充分贯彻和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在立法技术上,应摒弃“宜粗不宜细”的粗放式立法模式,使法律条文更具可遵守性和可操作性。在立法内容上,对现行立法缺失的方面予以补足、修改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条文。如证券民事责任法律制度就亟待全面规定。
2.加强超前意识,作好立法规划,虽然西方成熟市场的发展一般都要经过“问题一反思一立法”这样一条法律规范化的道路,但是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有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参考,则没有必要等到市场出现波折或问题面临之后再来立法加以规范,而完全可以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以及对前景的客观分析,科学规划,适当地超前立法,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使之能较好地应对证券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可预期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市场变化保持灵敏反应。
3.制定与各项法律配套的实施细节与相关法律,立法过程中要注意与WTO法律相适应,特别是WTO规则的透明度要求,我国在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方面,需特别注意提高金融政策的透明度、公开性和统一性,及时公开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以及与其他成员缔结的足以影响其金融政策的协定,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让WTO其他成员及其有关个人、企业了解。
参考文献:
[1]张忠军:WTO与中国金融法制的完善[J].中国法学,2000,(3)
[2]韦琴:关于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3]丁小巍汪毅:再论我国证券监管法律体系的完善[J].政法学刊,2005,(2)
[4]赵万一赵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法律规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4.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四
工商管理论文属性:开题报告论文地区:北京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_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站__ _
专业_ _
学生姓名_ _
指导老师_ _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选题的背景: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MBA开题报告展,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自身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6万多个内部审计机构,18万名内部审计专(兼)职从业人员。全国的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完成审计项目50万个左右,通过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约1 000亿元,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如此,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看,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
研究意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促进增效节支,以及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应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决策者要求使用的信息必须及时、准确,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
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内部审计的概述
2我国内部审计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2.2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职员素质不高
2.3审计质量不高
3解决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措施
3.1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治理
3.2树立风险意识,为建立内部审计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3.3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保证审计的公正性
3.4进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3.5建立一套完整的赏罚制度
3.6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快内审法规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二、毕业论文的主创观点或新颖之处
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具体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本文认为,健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能搞形式主义,在改善和调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提升其内部地位,并切实加强公司管理层对其价值的认识,化形式于实质,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臂膀,掌控各类潜在经营风险,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写作进度安排
1、7月6日至7月28日,完成开题并提交开题报告。
2、207月29日至8月20日撰写毕业设计初稿.
3、年8月21日至8月31日撰写中期报告并提交中期检查报告。
4、2010年10月8日撰写毕业设计终稿并提交指导教师评阅论文。
四、写作目标
现代内部审计从“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功能定位转变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为适应这种转变,内部审计师更应当作好组织内部的咨询师,而不能只是单纯的检查员。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因为我国现代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太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等主要问题,因此,就以上问题,本文对我国内部审计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改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只有健全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调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臂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姜建宏.经济全球化的内部审计应对策[J].商业会计,2005.(07):12-15
[3]李文超.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商业,.(05):61-63
[4]王凯.刍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8.(35):23-25
[5]段惠萍.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强化措施[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12):56-57
[6]韩中辉.浅谈企业的内部审计[J].财经与会计,2008.(06):78-79
[7]李雪梅.谈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综合),2006(12):115-117
[8]迟旭升,崔刚.发挥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作用[J].国有资产管理,2006(11):34-36
[9]金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06(4):78-79
[10]李天舒.浅议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财经论谈,(12):15-17
[11]MBA开题报告瓦莱布哈内尼.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李海风,李媛媛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5):67-69
5.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五
近年来,有关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排队难,服务效率低,总体质量差的批评或投诉报道连连见诸各种媒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适应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形象的突出问题。随着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调整,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监管力度加强,商业银行传统的以资本占用为主的外延型业务增长方式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改善服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增加服务价值的贡献度,打造服务核心竞争力,注重内涵式增长,加快形成资本节约型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选择。因此,系统而客观地研究服务体系问题,剖析导致服务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所在,研究改进途径,对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解决服务体系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与十几年前的状态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商业银行通过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等各种手段极大地提高广大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不少问题及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1硬件建设与软件支撑不配套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之密切相关的服务“软件”建设却未能同步跟进。网点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低,管理指挥多头,劳动组合粗放,人员配置失衡,机具整合乏力等问题较普遍存在;产品流程设计的科学化水平不高,业务流程多,操作环节多、重复办理多、客户填写多等情况较为突出;员工的业务技能与服务质量和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1.2服务效率与顾客期望不平衡
商业银行在提高服务效率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仍跟不上顾客的期望。当前商业银行对外服务中长期存在的业务处理环节繁杂,等候时间长,排队多的问题未得到根本缓解。
1.3服务形象与银行地位不相称
主要表现在服务中传递的人性化、柔性化因素不足,银行间、网点间和员工间在服务方面存在不少差异,服务质量问题引发的客户投诉还不少。1.4业务创新与客户需求不契合
业务创新的动机或出发点仍以银行为“坐标”,考虑争取银行市场多,满足客户需求少;业务创新中,简单复制,移植和模仿较多,且银行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业务创新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产品市场定价的差异度很小;同一银行业务产品之间的配套性和互补性较差。
1.5管理能力与环境变化不搭配
现有服务管理能力与客户需求及变化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对日益增多且“点多面广”的服务声誉风险事件管理手段单一;应对因增加或调整服务收费带来与客户的矛盾及冲突的能力还较弱。
2.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2.1服务体制与机制不完善
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占中国银行类机构总贷款、资产均在60%左右,如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达到79259亿元,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64.32%,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份额比重达63.73%,远远超过其他国内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经营体制与机制来看,大多带有职能部门的痕迹,服务体系尚未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来设计和运转,整个系统对市场和客户的反映比较迟缓。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系统的服务体系,虽然一些银行已初步建立了直营制度,直接管理重点客户,但在实际执行中大量基础性工作包括授信审批材料的制作、流程的启动和与客户就具体条款条件的协商等仍然交由基层银行完成。绩效考核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针对的网点和员工进行,往往把“板子”打到基层网点和一线柜员身上,而对二线支撑保障部门、人员和上级银行对口管理部门问责和追究还不够,绩效考核分配吃“大锅饭”的情况未彻底扭转。
2.2服务战略和观念缺失
理念的滞后和偏差、战略的缺失和模糊使商业银行服务体系从“源头”上呈现出“不足”与“缺失”。一些商业银行管理层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对构成银行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经营转型的基础性作用;把服务存在的问题看成是一线柜台和结算等岗位及专业的事情,或客户经理的事情,而没有从整个服务体系特别是全员、全面、全程的角度查找和看待问题;没有真正树立“客户是银行的生存之本,一切服务活动都以客户的要求为始点,以客户的满意为终点”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客户观念匮乏,一切以产品为中心,以制度为中心,在服务流程设计的出发点是便于管理,而不是方便客户,传统银行封闭式柜台设置的出发点是便于银行资金的安全,而不是便于客户沟通;员工对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服务工作对树立银行形象、促进业务经营发展的重要性,“服务出市场,服务出效益,服务促发展”的服务观念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2.3服务管理环节薄弱
商业银行的服务体系普遍处在起步阶段,银行管理手段薄弱,机制不健全,其管理制度和办法在涉及服务设计、服务保证、投诉处理、服务补救及员工意见管理等内容时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精细化,对一些重要环节的服务,特别是内部服务存在诸多缺失;不少商业银行的管理重心还主要放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网点部门和员工上,对内部服务传递环节的管理还较为薄弱;客户信息分散,割裂于各部门,各个业务系统中,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服务监督检查的方式过于简单,且检查的范围也较为狭窄。2.4员工忠诚度与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商业银行“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和用人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一些员工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忠诚度、团队归属感和敬业精神的现象,加上稳定性不高以及分配制度还不尽完善等因素,导致对柜面和系统服务工作不安心。目前,一线员工队伍普遍存在三个短板:其一是对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现行业务处理系统和销售型金融产品尚不熟悉,业务处理效率低;其二是与不同类型客户打交道能力、技巧还不高,缺乏应对“挑剔顾客”的必要心理准备;其三是缺乏处理柜面服务中异常情况的经验。多数商业银行还比较缺乏一支量足、质优且掌握现代服务体系理论与技能的客户经理和服务管理队伍。3.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体系的对策 3.1转变经营机制,改变服务观念
提升商业银行服务体系水平,必须将服务本身作为与顾客联系的基石,建立服务市场机制,实行服务内部评价。要提高内部服务效率有效支撑对客户的优质服务,须增加一线员工对内部服务的选择权,并通过服务内部计价,将内部服务的成果与银行价值创造挂钩,使承担内部服务职能的部门和员工知道他们在服务利润链中的价值创造和贡献度,从而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对优质服务进行正面激励;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不放松,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客户服务,坚持两手抓,彻底转变经营观念,将从上而下的指标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客户价值开发模式,真正将银行大厦置于不断满足的客户价值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价值观,银行家应自觉地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观念,用心建设处处为客户着想的银行文化,彻底摒弃为银行经营银行的观念,牢固树立为客户经营管理银行的观念。
3.2建立中国特色的银行客户服务体系组织构架
首先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构架,理顺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风险经理四者之间的关系。在客户拓展端,应明确通过客户经理统一拓展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其次充分发挥客户服务体系的联动协作效应,在客户服务体系中,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加强信息交流和反馈,共同参与对优质客户的方案设计、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等活动,形成整体合力。加强联动协作,必须要建立信息共享的客户数据库,更关键的是要建立科学的考察激励机制,科学确认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风险经理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或共同服务客户过程中各自的绩效,并合理分配四者之间的报酬,从机制上切实保障四者联动协作的顺利进行。最后要加强对客户服务体系的分析、策划、跟踪、评估工作。
3.3强化对银行员工的业务水平培训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优质文明服务要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礼仪教务培训和强化管理,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员工的高素质创造出优质服务的高水平。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效率,进行上岗培训和岗位练兵,定期进行考核及专业技术比赛,要求员工业务上做到“好、快、准、严”,达不到标准不能上岗。通过严格的技能培训,使员工学会业务操作的技能,熟练、准确地操作各种业务;以柜面服务为突破口,开展形式多样的以优质文明服务为内容的活动;推广以员工星级管理为核心的规范化服务,通过对柜台人员“德、能、勤、技”的考核,授予相应的星级,实行“挂星上岗,以岗定酬,星薪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营业网点要依据规范化服务标准,对营业室内外进行净化、美化,在外部形象设计上应追求鲜明、统一的风格,以起到无声的宣传作用。
6.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六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士伟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揭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就立法、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信用评价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的信用评估行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国家对信用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信用评估机构的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和中立性,失去了信用评估的公示和监督作用。为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有必要进一步加快我国中小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㈠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信用立法尚未完善,国家对信用行业尚未出台明确的政策规定,诚信数据的采集与使用、评估行业管理、信用评级的应用等方面都缺乏法律依据。操作不公正的企业不能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使评估机构在企业需求面前失信,丧失了市场需求。这可以从我国近年来有关信用评估政策规定的出台情况得到证实。如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可以买卖经5家信用评估公司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出通知,要求信用评估机构员工必须通过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国家发改委要求企业债券必须经过承担过国务院特批企业债券评级业务的信用评估机构评估。由于政出多门,不利于规范管理,也难以避免不协调、不一致情况的发生,使信用评估行业的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㈡信用评级的主体资格较为混乱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与信用体系评估不相关的机构,如工商、海关等职能部门也对企业搞信用评估。这些内部评价机构与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信用评级,在评价标准、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所依据的信息范围等很多方面都不同。可以说,信用评估市场各自为政,缺乏行业统一准则,也让人们对信用评估机构及其评估结果产生怀疑,这些都妨碍了专门信用评估机构对评估体系的推广,使专业评级机构的生存因严重缺乏业务而更加难以为继,不利于信用评估行业的健康成长。
㈢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得不到足够保证
信用评级的首要原则应是评级机构应保持客观、独立、公正,并且具有高度的中立性。我国信用评估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推动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信用评估业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不少信用评估机构依附于主管部门,在人员、资金、管理以及业务来源等方面
缺乏独立性,不利于体现信用评估应有的公信度和权威性。
㈣债券等级评定技术不成熟
在我国,信用评估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行业,信用评估的专业人才队伍还很不成熟,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对评估质量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债券等级的评定,使得投资者对债券发行公司的信誉产生怀疑,从而影响了企业筹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设想
㈠建立信用评估管理机构,加强对信用评价机构的市场监管
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机构,大都采用以政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的现状,我国的信用管理机构应采用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采用政府导向,可以更有效地将全社会的信用资源集中起来,以适合的成本提供给信用评估机构,提高其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导向,国家的信用管理机构可以定期向社会公布从业机构评估结果的失信状况,最终利用市场的力量,去芜存菁,提高行业的总体素质。目前,我国企业信用评价的最大缺陷是评估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市场监管,影响了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应从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信用建设效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信用评估行业的统一监管。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评级观念、方法和手段,规范信用评级业务程序,完善评估标准,确保资信评估质量。把信用评级结果与机构、企业、个人获得信贷资金结合起来,成为监管的一项指标,以提高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建立全国性的信用评估行业协会,加强信用评价行业的自律与监督。
㈡建立信用评价法律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健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信用评估行业得以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估法律体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制定信用评估行业的有关条例,目的是解决信用评估机构在进行信息的收集、评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如建立《公平信用报告准则》,保证被评对象的信用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地披露,同时,保守受评对象的商业秘密。建立《公认评级准则》,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该准则来检验评估机构的评级体系,并对其科学性做出评价,以保证信用评估产品的质量。二是制定《信用评估法》,经过若干年的实践检验,特别是信用评估行业发展相对成熟后,在信用评估行业的市场准入机制、执业人员资格认定、失信惩罚机制和信用数据开放等方面不断提高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全国人大立法,使这些准则与规定最终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渐形成我国企业信用评价行业的法律
法规体系。
㈢进一步规范资信评估业的业务范围和评信标准
目前,有的信用评估机构只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有的只对个人进行信用评估,有的只对本地区管辖单位进行信用登记评定。对以上三方面都进行信用评估的机构几乎没有,为了充分发挥信
用评估对改善社会信用状况和提升社会信用水平的作用,应建立企业、个人和地区三级信用登记评定制度。具体实施可分步推进,先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地区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最后评估个人的信用等级。除了运作方式,还应建立统一的信用等级评估标准。长期以来,由于各大银行都是各自对自己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大量信息不能共享。一家被银行评为BBB级而被拒之门外的企业,在另一家银行可能被评为AA级。同时,一些守法、诚信经营,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又因为通不过银行信用评级,拿不到急需的发展资金。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银行、企业等进一步发展的共同障碍。因此,应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规范,切实解决多家银行对一家企业重复评信,一家企业拥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不同等的问题。
㈣加快引导和培育对信用评估产品的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信用评估机构持续生存的基础。目前,我国除了对发行企业债券有评级要求外,使用信用产品的领域很小。为培育信用评估产品的市场需求,应适当参照国外做法,一方面以政府立法、行业组织立行规来引导全社会对信用评估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鼓励信用评估机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信用评估产品,同时加大对企业和公民的信用知识普及教育,增强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意识,使信用评估产品的运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7.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七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首先,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命与罢免随意。再次,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2、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准确。
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都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并报告工作的,即使有些职能部门是由企业某位副职分管,那也是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实质上是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在目前还没有哪个法律和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的某个机构可以不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更没有规定企业内部横向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相互报告工作的情况,况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企业财务负责人要由董事会任免,而没有规定内审人员具有这种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要承担各职能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意志体现,特别是那些实行垂直集权管理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活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主要负责人监督主要负责人的单方面活动,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3、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充其量,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鉴于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
4、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滞后。
我国内审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5、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投资呈现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少有的企业购并、分设、企业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行为时有发生。为服务企业经济发展和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审人员必然要参与到企业这些行为中去。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
二、解决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进行审计转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审计模式,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问题。而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那些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的识别要通过对组织的分析进行,这种分析既包括审计人员客观的金额测试,也包括主观的判断。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认为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
2、围绕规范化建设,加强内控制度评审: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凡是控制良好,业务处理正确程度高,效益就高,错弊情况就少;反之正确程度就低,效率就低。
3、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做到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和账表审计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审计相结合: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使内部审计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份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4、坚持客观公正,严格处理处罚严格的处理、处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强化管理的手段,有利于遏制违规乱纪,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作用,净化经济环境,从源头上切断滋生违法违纪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约束管钱、管物人员的经济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因此,在审计违法违纪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办事,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评价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防范审计风险,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结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地位、任务、内容和方法等都在发生变化,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除应具各法律、法规、财务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具有技术、经营、管理等方而的知识:除具有查帐的能力外,还应具有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技能这就要求在选拔内部审计人员时既要注意个人知识结构,又要注意队伍群体的知识构成应由具有较高学历的懂财务、经济管理、工程技术、法律人才、计算机方面的人员组成审计队伍,有助于全面履行审计职能通过对财务、经营、管理等的审计,能从深层次上发现问题或经验,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活动越加复杂,经济行为越加国家化,审计工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重点对该问题的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8.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13-02
内部审计的发展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的责任下成长起来的,并且是基于经营管理和控制的需要。目前,内部审计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与世界对其的重视,原因是内部审计是内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受到了世界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在国内与国外的内部实际中内部审计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1 內部审计的发展近况
1.1 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国家在经历经济危机之后,才逐渐对内部审计重视起来,相对于内部审计的目标,也是十分明确的。其目标有一定的范围,在国外的内部审计是严重就是将组织的运作效率进一步的提高。在现实中,内部审计的地位不断的得到提高,并成为组织控制系统的绝对核心。在企业当中,内部审计部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部门。这能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得到加强,领域也随着实力的加强变得越来越大,内容的丰富性也在不断地加强,向综合性的内容发展下去。担待的西方内部审计已经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在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具有加强内部管理与审计的作用,并且能在改善经营管理和实现企业不表上,起到良好的作用。
1.2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尽管我国内部审计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在短短的二十年内,我国内部审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一九八五年八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了各地方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此做法大大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发展速度。内部审计会的成立,使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质的飞跃。新世纪的到来,我国企通过一定的相关及策略办不了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内部审计趋向制度化,此做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良好发展[1]。
2 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
2.1 内部管理所需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业务形式种类繁多,其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由于其范围在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相应控制能力就随之变小。此时,企业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对其相关政策方针与规章制度进行合理的执行。企业的物资是否受到合理的保管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也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其职工能否进行高效的工作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管理当局需要排间距有潜力的新人会资深专家,对控制系统作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及时的回到相关信息。正是如此导致了内部审计的产生,产生原因的总结就是基于内部的管理需要[2]。
2.2 外部的施加压力
外部压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外部审计与社会带来的压力和政府对企业的要求带来的压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外部审计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严格的检查,并对其做出评审。企业减少外物审计的工作量,将外部审计作用降到最低,企业同时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相关制度,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对内部审计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为了缓解压力,经营管理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下需要企业对其做出有效调整,并能对社会责任进行必要的承担。除此之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在国家政府的压力下,需要将内部审计作为工作重点,并能建立一定的相关机构与内审机构进行合作与配合,因此,内部审计及可以成为有效的管理工具,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政府对其的基本监督需求。
3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相关问题
3.1 对内部审计没有正确认识,阻碍内审发展
近年来,内部审计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其机构设置与人员的配备最初都带有一定的行政命令色彩[3]。我国的内部审计无论从理念上还是内容形式上,都与西方国家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因为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自己的主权,往往被要求去监督其他企业。社会主义的经济市场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在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对于内部审计来讲,我国的内部审计与西方的内部审计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这种差距的表现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内部审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很多情况下,内部审计只是简单的成为了一个摆设,并没有实际作用[4]。
3.2 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人员素质偏低
在我国,内部审计的掌权工作大部分是由会计完成的,甚至有些企业至今也没能成立一个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将内部审计机构与才会部门进行合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章程还不明确,并且存在不合理现象,内部审计的特有属性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严重挑战。此外,我国大部分的内审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知识框架的结构也比较散漫,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知识面偏窄,相关知识的管理与治理的力度还不够,使我国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使其发展缓慢。
3.3 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定位均不准确
内部审计具有两大基本功能,即监督和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内部审计是管理导向型的控制系统,其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是对内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作出相应的评价,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则属于检查系统,主要职能是检查我国财政收支的合理合法性,侧重强调的是其监督的职能,对平价的职能完全忽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要时候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因此,此内部审计模式是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发展的,满足不了企业的相关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效果与管理的改善。职能与定位的不准确,严重下来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还会导致企业面临倒闭的问题。
3.4 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足
我国内部审计的相关准则日益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有关内部审计的相关法,现如今,只有《审计法》对于内部审计是最权威的法则。其第29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6]”然而,我国目前拥有八万余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更是达到了30万人次,这样庞大的群体仅仅依靠法律中的一条规定,明显是不够的,最终导致内部审计的工作不能正常的进行分,使内部审计产生了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内部审计的相关作用也得不到具体体现,使其不能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中较为复杂的问题。
4 完善我国内部审计建设的政策
4.1 更新内审观念、提高内审质量
要树立,防范大于纠正、制度促进管理的审计理念,在审计方法上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改变。由事后审计向三者结合审计转变,有简单的财务支出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比仅仅是简单的差错防弊,而是改变成评价、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为企业的管理进行改善,提供高效的效益转变。审计手段就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有简单的手操控转向电算化,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到审计手段中来,并从一定程度上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以此来提高计算机技术对审计手段的技术性支持,从而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审计策略上,要加强与其他审计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且需要主动出击,并且以积极良好的、友善的态度来进行合作,共同计划目前所需与日后所做,互相理解与支持,并且及时讨论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共同商议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加以实施。
4.2 完善内部机构设置,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想要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必须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进行相对正确的领导。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中规定,机构中的主要负责人是可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直接领导的。在现实中,我国内部审计完全可以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相对成功的内部审计管理。因此,内部审计在进行工作中,你需按照相关的固定,并且有企业的最高领导人或者企业的权利机构来组织内部审计工作,使内审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后客观的、公正的进行下去。
4.3 合理定位内部审计的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确立并确定目标,内部审计也不例外,内部审计的目标可以提高机构运作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内部的工作,并且是企业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部企业的目标制定在一定情况下也要听从于内部控制,因此信息的真实性与财产的安全性才会受到足够的保护。
风险无处不在,并且随时可能发生。内部审计需要时刻注意到自身随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在防范风险的过程中关注如何完善内部控制。
除此之外,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进而使其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具有强烈而丰富的内涵。
4.4 优化内审人员机构,完善内审设计相关法律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需要很多专业人员的,这也是因为内部审计大大多数情况下不仅需要财务会计专家,还需要大量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的重要原因。
我国需要对内部审计队伍进行不断的改善与完善,对其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加强与加固,并使企业内部人员得到更好地发展,进而实现企业人员与内审工总之间不存在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审计知识的掌握,还要具备除审计知识外例如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等。当然,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随着内部审计的电算化,越来越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后续的、继续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具备专业的胜任能力。加强审计人员的使命感,逐步建立起具有现代知识素养与文化精神得内部审计队伍。
5 结 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无处不在,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之中,而且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更是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内部审计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时刻意识到,并且针对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我国内部深夜才会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为推动我国内审工作的进展,起到更多、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秀元.浅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1,
(2).
[2] 王立会.浅议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 (上半月),2011,(11).
[3] 宋苏阳,李展祥,林伟香.我国內部审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 国集体经济,2014,(21).
9.银行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九
(一)内部审计工作要突出重点,围绕业务经营中的主要风险环节开展
1.要将被审计的对象从对操作层的操作行为审计转向对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审计。操作层的操作行为不当会带来风险,造成损失,但其所造成的问题大多是单笔的、局部的,损失也相对较小;而管理层的决策行为不当造成的后果将是较大层面的风险或损失。因此抓好对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决策结果的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
2.要加强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力度。现阶段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力度是审计工作是否有效的标准。因而,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规行约的贯彻执行情况;业务经营指标及各项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风险性情况;内控机制执行情况;主要负责人任期内的经营管理行为及其经营管理业务情况;业务主管部门自律监管职责履行情况等监督重点来开展。
3.要抓好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和审计建议。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个别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审计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分析要从制度规定、经营机制等方面找原因,挖掘出隐藏在问题表象后面的经营管理“盲区”。抓好审计分析,为提出合理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针对性要强,要能对领导的决策或被审计单位工作改进起到帮助作用。
(二)开展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非现场审计是利用计算机专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新一代”数据库中各种账簿进行审查分析的过程。由于农行的业务数据处理已全面实现电子化,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对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已经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升审计质量的迫切要求。运用计算机审计,不仅数据来源全面,而且可以查询到每个网点、任意时间的数据,使审计范围、覆盖面得到有效扩大,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及工作效率,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在进行非现场审计中,要注重紧密围绕业务经营中心,切实结合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特点开展审计,计算机审计工作将逐步应用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表外等各个业务领域,同时通过计算机审计捕捉一些可疑科目如损益、存款等科目敏感日期的账户异常变动,为现场审计提供抽样依据,增强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威慑力。
(三)开展“参与式”审计,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采用“参与式”审计方式的内部审计就是指在确立审计项目前,内部审计部门与从有关业务部门中抽调出来的从事该项业务的人员一起,共同对主要经营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定性,以确定审计的内容、范围、频率,从而使内部审计更有的放矢。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分析发现的问题和其形成的后果,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商定可行的改进措施。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不单纯指出问题,而是着重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这种“参与式”的审计,既能够突出审计的重点,也能够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可采取培训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首先,要进行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其次,要鼓励内部审计人员自学。
(五)强化审计部门自身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审计操作规程。
2.加大后续审计力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下达的审计意见、决定或催办通知,在规定时限进行落实、查证,以此提高审计权威性;加强对审计工作成果的运用,对审计发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积极向业务主管部门通报审计发现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切实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程度。
3.实行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建立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激励机制,使审计人员责、权、利相结合,从而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完善审计工作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强考核,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5.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建立审计项目主审负责制,明确审计风险。
(六)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提高审计质量
1.要以风险为导向,加强对内部控制及业务流程的审计,从整体上推进银行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
10.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挑战。虽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不大,速度还不快,认识还不高,意识还不强,力度还不够,推广使用还不广,相比之下发展不还均衡,建设相对滞后。由此,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内部审计不少内部审计人员严重“内存”不足,审计工作不是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就是力不从心,难于应对,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影响着审计质量、审计效能的不断提高和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显而易见,传统、粗放式的审计方式和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改进和提升审计手段、技术方法,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力、效能,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促进内部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日前,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召开。会上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由此,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同样,内部审计的出路也在于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推进,企业、部门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各种经营风险也呈多样性、联动性、隐蔽性、复杂性的特征。这就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因此,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不仅是为内部审计提供技术支撑的需要,而且也是创新驱动促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不仅是节约人力、物力的需要,而且也是无形中增效、增能的需要,不仅是创新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创造内部审计工作新的增长点的需要,不仅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必然选择。无疑,不发展信息化内部审计就没有出路,就要被时代所无情淘汰。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 给力不足。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无论从组建的数量还是人员数量、技术水平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一直是影响和困扰审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短腿”和“短版”。造成这一历史“欠账”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归根结底无疑与有些企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给力不足不无关系。不难看到,现在不少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也在积极争取向信息化“靠拢”,向高科技要技,向信息化要能,但前行遇到的阻力不小,困难不少。有些企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往往是“风声大,雨点小”,重视喊在口上,支持写在纸上,可就是不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于是,内部审计要人没有,要钱不给,要物不行,审计信息化建设几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病人不急郎中急”,审计人员渴望审计信息化只能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望眼欲穿,发展的速度纸上谈兵,步履维艰,寸步难行,影响和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2、满足现状 固步自封。毋庸置疑,内部审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内部审计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面对骄人的业绩,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着满足现状,骄傲自满,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忘乎所以,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不思进取的思想,认为没有信息化照样搞审计,“小米加步枪”照样“打天下”。由此,对新生事物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对信息化建设不屑一顾,轻重倒置,缺少自觉性和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缺乏能动性、主动性、参与性,不是“我要信息化,而是你要信息化”,于是,信息化建设“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信息化技术推广和应用无所作为,停滞不前。
3、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不难看到,在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是老骥伏枥,让“老字号”去学习新生事物,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审计确实有点儿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但是,这不是理由,也不是借口,既然你选择了审计,你在干审计,就要学到老,干到老,理应要学习、应用和掌握信息化技术,应对现代审计。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老审计”面对审计信息化畏难懈怠,难字当头,被难难住了手脚,被难难倒了进取,存在“人到码头车到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内部审计工作得过且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认为没有文凭有水平,没有智力有实力,没有真才有真干,没有水平有经验,凭“老经验”论审计,凭“老革命”干审计,凭“老眼光”看审计,审计难免停留在“小作坊”、“小儿科”上,使得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信息化建设难于推进。
4、徒有虚名 浪费资源。时下,不少内部审计组织都为审计人员配备、添置了电脑,有的人手一台,为提高和提升了审计效率和技能创造了条件和保障。但是,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却对高科技知之甚少,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一知半解,加之内部审计系统缺少组织对审计人员信息化技术应用现代审计的系统业务学习和培训,缺乏审计软硬件开发、推广、应用,内部审计人员“内存”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应用不广泛、运用水平差、使用效率低、资源共享不高等问题,因而有了装备却没有很好“装备”自己,有了“武器”却没有很好“武装”自己,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徒有虚名,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审计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5、技术匮乏 后劲不足。不容置疑,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懈努力,内部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壮大。但是,不难看到,眼下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是企业、单位的“老弱病残”,不仅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多,而且勇于创新,肯于思考,热于奉献,年轻有为,精兵强将少,同时缺少人才引进和培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年龄老化,知识断层,人才缺乏,技术匮乏,后劲不足,“青黄不接”,技不如人,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事实上,现在内部审计发展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内部审计人员的供需“缺口”还不小,但,随着审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真正意义上缺的是人才,少的是技术,缺的是技高一筹,少的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而不是滥竽充数,效能低下。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领导重视 讲究实效。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强审,科技促审的有力举措和根本保证。多年的审计工作证明审计也是生产力,审计也是效益。因此,审计信息化关键在领导,作为企业、单位领导首先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工作放在事关重大重要的位置,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和应用信息化知识,带头应用,主动运用,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决策和驾驭能力,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重在抓贯彻落实,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搞形式,多讲实效,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保障有力,充分调动审计人员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用自己言而有信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形成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以信息化促管理,以高科技促效益,使审计信息化既开花又结果。
2、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确实,这些年来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未来。扪心自问,这些成绩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与信息化条件下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不能不说相形见绌,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差强人意,容不得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忘乎所以,理应珍惜荣誉,不骄不躁,居安思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理应审时度势,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从而变“你要信息化为我要信息化”,常用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审计“尺子”来衡量自己的审计工作,不能凭经验,吃老本,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得过且过,只求好交差,不求交差好的差不多,自觉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技术,高标准,严要求,用信息化技术搞好现代内部审计。
3、锐意进取 勇于开拓。无可否认,让一些“老审计”学习信息化技术确实牵强附会,难度不小。但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是劣势,也是优势,理应不畏难,不怕难,与时俱进,老当益壮,老骥伏枥,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学无止境,知难而上,知难而进,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时不我待,奋发有为,勇于实践,不断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不断用信息化“加载”“老经验”,不断用信息化“武装”“老革命”,不断用信息化擦亮“老眼光”,使“老经验”赋予新内涵,使“老革命”焕发青春,使“老审计”充满活力,从而既凭“老经验”搞审计,又增信息化干审计,既凭“老革命”干审计,又添信息化搞审计,既又“老字号”的优势,又有信息化的特点。如此才能双管齐下,如虎添翼,在信息化审计中不掉队,在高科技浪潮中不落伍。
4、切忌形式 表里如一。自从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审计以来,不少内部组织为审计人员基本上配备了计算机,表面上看是在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但实质上应用还是“皮毛”而已,可谓是“初级阶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和应用。有的计算机审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用来“装饰”,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存在表里不一,形式主义的现象。由此,信息化建设徒有虚名,现代审计徒有其名,造成资源浪费。这显然违反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曲解了审计信息化的含意。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抓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速度,而且要抓审计信息化开发利用的进度,更要抓审计信息化应用的实效,从制度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人员“内在”不足等问题,使审计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5、引进人才 增添后劲。内部审计信息化离不开人才。不言而喻,现在内部审计不仅缺人员,而且缺人才,更缺既懂审计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短斤少两”影响和制约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后劲。虽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困难不少,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不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眼睛向内,充分调动现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挖掘内在潜力,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想方设法为内部审计人员“加载”和“充电”,千方百计解决内部审计人员“内在”不足的问题,使在职审计人员尽快适应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审计技术;另一方面眼睛向外,引进人才,做到既引人又引智,既引人又技,把一些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招募”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来,“加盟”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增加内部审计“血液”,增添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后劲,填补内部审计人才“缺口”,从而彻底解决和改变内部审计队伍人才“青黄不接”,知识断层,无所适从,难于适应和应对现代内部审计的尴尬局面,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1.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内部审计;对策
一、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定位偏差,作用难以发挥
首先,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立审计机构是应主管部门要求,简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凑足内审人员了事,不配备专门人才;有些企业为了“上等级”、“装门面”,致使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有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代表所有者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使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谈“审”色变,再加上审计与其他部门沟通的方式存在问题——往往沟通的方式是审计报告,导致了审计与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对立的局面,使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发挥“好管家”、“好帮手”的作用。
此外,内部审计定位的偏差还重点体现在其职能定位的偏差,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发挥作用有限。许多企业模仿国外实现了内部审计,但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的只要功能还是履行监督职责,只要认为还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重点仍在财务收支。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评价、控制和咨询职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受到限制,内部审计发展受到影响。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大体有五种行使:一是隶属于财会部门,受财务经理的领导;二是隶属于总经理(总裁),受总经理(总裁)领导;三是隶属于监事会,受监事领导;四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领导;五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其中以第二种形式居多,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了其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积极性;审计人员在参与企业管理活动,开展审计业务时,或多或少地受到管理者的暗示,或者审计人员迫于某种压力,不能充分揭示管理者的失误而带来的后果,这必将使审计的效果和评价大打折扣,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现有审计人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必将熟悉,而会计人员大脑中的以数量化、理性化为核心的思想又带有僵硬的成分,不便于进行发散性思维,知识层面比较单一,对现代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控制和咨询职能。同时企业又不重视内部审计在岗人员的培训,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及业务素质停滞不前。
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
首先,管理需要产生了内部审计,并使之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不说可审可不审,而是必须审。其次,现代管理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对其真实性、正确性表示意见;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对单位的决策、计划、方案的可行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揭示矛盾、找出差距、分析原因、研究措施、提出建议,将服务意识贯穿于内部审计监督、控制、评价、咨询的全过程,并应充分发挥咨询职能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以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有序发展。
(二)完善组织形式
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即受谁的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的做法,对内部审计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即在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内部审计由企业只要负责人(总经理)直接领导;对于“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中央直隶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可实行“统一领导,自成体系”体制下的逐级派驻制,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的三难问题。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必须熟识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必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知识,特别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财会、统计、经济活动分析、财税、市场营销、写作及算计知识的定期培训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同时辅以管理审计师考核或考试制度。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多元化,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另外,在机制上、制度上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可从社会上聘请外审人员参与企业的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的高度独立性。
(四)建立健全法制基础
作为构成审计体系的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民间审计以《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而在我国,内部审计缺乏高级的法律规范来指导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法规。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法》,从法律上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而由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并颁布《内部审计准则》,从实务上具体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
(五)强化从业人员风险意识
12.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二
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虽然大都规模较小, 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却很多, 在国民经济占有的比重很大。截至目前为止, 我国的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但是, 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原因, 导致某些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制约性问题。在这背景下, 想要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除了要在税收和财政方面给予帮助之外, 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内部管理能力也十分重要。内部审计的具体职能可以分为下面几点:首先, 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制定的计划进行监督, 并且监督所制定的计划是否能够有效的实施, 同时也要监督企业在运转当中是否存在违法违纪的行为。第二, 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内部的活动核工作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也可以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合理监督, 这样才能找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弊病, 例如销售和采购等方面, 从而对管理细节进行完善, 对于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进行约束。最后一点, 内部审计对企业整个的经济活动和工作进行有效参与, 可以对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整理, 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公司各个部门进行考价, 最终得以改善, 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1. 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总的来看, 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整体规模都不是很大, 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可能同时负责很多的企业管理内容。由于公司的高层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足够的重视, 这也就导致了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有些中小企业即使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总体来说,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于内部审计重视程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于经营管理的要求。
2. 企业缺乏独立进行审计的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都不是很大, 人员结构也不是特别合理, 很多企业甚至会出现一人兼任多职的情况。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还同时兼任其他部门负责人的情况, 从而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完全发挥。另外一方面,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办公空间不是特别大, 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在一间办公室里, 这样难免会建立起部门员工之间的感情, 从而使得内审工作人员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无法保持足够的客观态度。
3. 内部审计方法不合理
目前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是以审计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为主, 同时还负责审查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以及财务的报销和审批等内容。这些审计的内容不但使得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工作职能互相混淆, 同时也没有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应有的审计流程。如今的经济环境以及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都已经和以往大大不同, 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查以及帮助企业规避所面临的风险才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职能所在。
4. 企业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出现很多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一人多职的情况, 这样一来也就无法保障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目前来看, 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审计知识培训, 并且对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也不是特别了解。
三、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 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内部结构形式。在某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之中, 很多情况下是由单个管理者来负责企业各个方面的事务。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 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不清晰, 没有一个专门的监督和检查部门, 这些因素也就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2.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到管理结构制约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是对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工作并且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帮助。但是受限于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构问题, 这也就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是由管理者直接进行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无论是薪金配置或者职位调整都是直接由企业的管理者来进行决定。这样一来, 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会受到这种管理结构的制约, 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就无法保证客观性和独立性, 从而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程度, 也无法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
3. 企业审计部门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外部审计发展迅速, 整个社会对其非常的重视。但是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审计约束那些已经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国有企业, 却对于一些不属于国家审计法定范围的单位缺乏内部审计的相关要求。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就没有对于内部审计要求的压力, 从而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
1. 加强核心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职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 为了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就要求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中必须保证客观性和独立性。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在思想上就要对内部审计工作做到高度的重视, 并且要逐渐从态度上加以转变, 实现由让我来审, 向我要来审的转变。
2.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和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应该仅仅把工作职责定位在审计财务报表以及财务报销等工作方面, 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以及企业的风险评估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对于这类的审计工作要敢于尝试, 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更好的促进审计工作的良好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技术方法方面也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和学习, 对于先进的技术方法要积极的学习和使用。在信息化技术基本普及的环境下,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强大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以及相关的操作平台, 例如《审计之星》、《企业审计通》等, 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保证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及时的信息作为参考。
同时, 在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要给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多的权利以及取消不必要的制约, 把内部审计部门定位成一个独立的部门。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审计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效果。另外一方面, 中小企业也要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对于管理层的审计作用, 这需要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给予很大的支持。同时, 对于审计机构出现的问题也要即使的汇报和总结, 保证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良性发展。
3. 培养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 人员配置少的特点, 所以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相对来说要更高一些。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积极的培养和招募一些具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 在工作中要注重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培训, 使得这些工作人员更多的具备企业管理、财务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从而可以更加胜任审计方面的工作, 也才能更加适合当今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4. 完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 要把内部审计建立在符合相关国家法律条文的基础上进行实施, 这也是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的前提条件。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 要针对不同行业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的相关特点和实际情况, 来具体的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要保证内部审计制度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利用制度来监督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规程, 从而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依照法律来进行管束, 对于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和管理, 大幅度地加快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其次, 要对内部审计的所有过程进行规范, 从而在此基础上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把审计工作的计划总结、审计的相关档案、审计的质量测评以及对于人员各个方面的管理都建立一个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各个环节之间可以建立合理并且有效的联系, 从而形成配合的效果, 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系统, 保证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系统可以在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中有效的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最后一点, 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管理职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 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就必须保证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客观程度以及独立的程度。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 我们国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处于速发展过程中, 但在人员的专业性上还是企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工作职能的定位上都存在着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这就需要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能够帮助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使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它的作用和效果, 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 刘力云, 张立民等.中国内部审计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13, (10) :83-88.
[2]张国伟, 胡洁.对我国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12, (23) :221-222, 230.
[3]张庆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职业通用胜任能力框架设计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13, (1) :84-91.
[4]王海兵, 董倩.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5, (3) :43-45.
【我国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研究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8-18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8-19
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09-27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10-25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06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9
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4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19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07-05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