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经验交流(共9篇)
1.部门经验交流 篇一
保持优良工作作风 促进外资企业发展
总书记视察武汉时曾三次提到“复兴大武汉”,这是党中央和总书记对武汉寄予的厚望,更是全市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当前,武汉正处在“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担当国家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支点的历史定位,都对工商队伍和工商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俗话说“企业兴,则城市兴”。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全市4000多家外资企业更是推动武汉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企业是工商部门永恒的主题,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帮助企业加快发展,是我们每个工商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所在的市局外资处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曾荣获“全市群众最满意基层站所”等50多项荣誉,涌现出武汉市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多位先模人物。在外资处历任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工作作风,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构建便捷、高效、规范、有序的外商投资环境,为外资企业在武汉扎根、成长、壮大、结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一、搭建优良政策平台,促进外资企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面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常思利企之计,寻求准入政策突破,激发了外商投资热情。
(一)在“降低门槛”上做探索。按照“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自2009年以来,武汉市工商局先后制发了3个文件,围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推出55条服务举措。截至今年8月底,武汉市实有外资企业4,519户,累计投资总额304亿美元,注册资本165亿美元,占全省外资企业总量的近一半,武汉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中部的首选城市。
(二)在“优化审批”上谋创新。**年6月,我们与市商务局联合发文,就规范章程文本、简化应提交材料、统一审查标准等提出具体执行意见, 外资企业“同一内容只需准备一套材料原件”即可办理商务审批和工商登记,此举得到市治庸办的充分肯定。
(三)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年市局制定《外资企业监管平台操作意见》,明确了市局、区局、工商所三级监管职责,全市各工商所运用我局自主研发的外资监管平台提示信息,对辖区外资企业有针对地开展行政指导,提示、规劝企业避免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引导外资企业规范经营。去年年初《中国工商报》头版头条还以“信息化带来新变化”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二、丰富窗口服务功能,促进外资企业健康发展
在服务发展的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永葆企业的生命力作为第一责任,以拓展窗口服务功能为抓手,为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一)推进政务公开,让企业少疑惑。一是落实“一次性告知”。在登记窗口都放置了外资登记办事指南,武汉工商门户网站公开了登记细项,方便服务对象的咨询,现场为申请人出具 “一次性告知通知书”,使服务对象一看便知、一问则明,一查就懂、一办即成。二是远程答疑。通过“外资企业联络员QQ群”将服务时间由8小时之内延伸到8小时之外,服务地点由窗口延伸到互联网。目前已有2812户企业通过QQ群与工商部门实现了时时互动, 及时解答各类投资咨询3200多次。
(二)提高工作效率,让企业少跑腿。按照“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成本最低”的要求,*年9月市局自主研发了“远程核准”登记系统,在市民之家和各区政务中心的17个外资窗口全面推行“一局多点、就近受理、归口审批、远程核准”的外资登记新模式,为外资企业登记注册开辟了更为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目前,我市外资企业的设立登记和重大变更事项,通过“远程核准”平台均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仅今年1-8月就为926户企业当天核发了执照。
去年6月,一家新加坡公司在办理外资并购过程中遇到政策打架、互为前置的情况,如果僵持下去,企业并购完成遥遥无期,在外商多次往返相关部门无果后,我们主动“变通”处理:先发执照副本供外商办理商务部备案和外汇登记,待增资到位后再发正本。外商感叹“困扰多时的难题在工商局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为此,新加坡公司总裁专程来汉赠送“为民解忧,廉明高效”的锦旗。
(三)倡导温情服务,让企业少烦恼。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优质服务的最高境界是做到“润物细无声”,就是从细微入手,尽己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一天中午,我接待了一位非洲留学生,他是替朋友来咨询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事项的。一进办公室就显得非常着急,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我的资料放在媳妇(西服)那里,媳妇(西服)掉在车上了。”我愣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他是把西服说成了“媳妇”。于是我安慰他:“别着急,只要
有的士发票,我就能帮您找回来。”通过联系,出租车司机很快把衣服和资料送了过来,接着我耐心地为他讲解了外资企业注册登记的办事流程和注意事项,并欢迎他的朋友来汉投资。经他介绍,已有3位来自他家乡的非洲客商在武汉投资。
(四)开展跟踪服务,让企业多受益。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我们建立了重点外商投资企业联系制度,今年确定的重点走访联系
对象达229户,市局、区局明确专人,上下联动,市局领导带队走访,坚持“提前介入、及时注册、重点指导、全程服务”的原则,开展政策宣传、注册年检、行政指导、权益维护、排忧解难等服务工作。
一家新设企业公司注册后负责人一直忙于处理其他事务,执照有效期即将届满,实收资本没有到位却浑然不觉。在对企业进行回访时,我们告知企业应按期缴足实收资本,当月该企业就办理了变更实收资本登记。企业负责人由衷地感谢道:“是工商部门的温馨提示让我们避免了违规经营,否则在企业信用记录上留下污点就太冤枉!”
能否帮助企业解决投资兴业中的瓶颈,是衡量我们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家中德合资汽车零配件企业,因合资双方对外方投资方式产生分歧,造成首期注册资本迟迟不能到位,公司陷于瘫痪状态。走访中我们没有简单地发放监管文书,而是记录下企业反映的问题,积极协调开发区招商局联合上门会诊,提出变更外方出资方式的解决办法,指导企业顺利地办理了出资方式、到资期限变更,中外双方的首期资金均如约到位,使公司经营业务也走上了正轨。企业负责人由衷地感叹:“是工商局救活了我们这个差点夭折的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8月共走访企业362户,解决企业实际困难479件(次)。
作风既是形象,又是力量。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参与、去践行。作为一名普通的工商干部,一名践行“武汉梦”的建设者,我认为,作风建设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干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工作着、学习着、奉献着、坚持着,这就是我们建设者的快乐
2.部门经验交流 篇二
一、欧盟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政策演进
欧盟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政策文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的《关于开发公共信息的一系列指导意见》。但是, 这份文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反响。1999年1月, 欧盟出版了《信息社会中的公共信息》 (绿皮书) , 回答了“为什么公共部门的信息是欧洲的关键资源”等问题, 阐述了信息社会和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关系, 同时就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问题发起了广泛的咨询活动。2001年10月, 欧盟委员会通过了《电子欧洲2002:为开发公共信息创建欧盟基础框架》, 就绿皮书出版后收到的反馈意见阐述了欧盟的策略。这一年欧盟提出了行动目标──努力改善全欧洲信息资源再利用的环境。2002年6月, 欧盟基于“公平竞争”和“市场透明”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再利用和开发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议方针》。同年11月,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发布《布加勒斯特宣言》, 认为要使公共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政府必须培育一个高度透明、竞争有序、法规完善、制度健全的环境。2003年11月, 欧盟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 (2003/98/EC) 。此后, 欧盟又发布了《突破通往电子政府的障碍:建立再利用信息的法律框架报告》、《公共任务透明指令》等政策文件。
《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 (以下简称《指令》) 的颁布标志着欧盟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立法取得了重大成果, 为各成员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为欧盟范围内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协调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指令》规定, 各成员国应当按照本指令设定的条件允许公共部门的信息资源再利用于商业或者非商业目的, 还就信息资源再利用的范围、申请、方法、收费、非排他性协议、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作了框架性规定。《指令》要求各成员国在2005年7月1日前将该指令转化为本国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章。但是, 由于各国立法背景、传统、程序和技术的差异, 欧盟27个成员国直至2008年5月8日才全部完成了这项任务。比如, 保加利亚在其原有的《公共部门信息获取法案》的基础上加入了信息资源再利用的条款, 爱尔兰出台了《再利用公共部门信息》的行政规章, 英国则颁布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规则》的专门法律等。
正确的政策引导下的欧盟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发展是快速而富有成效的。其一, 公共信息需求大幅度增加。比如, 仅在地理信息领域, 2007年欧盟公共部门的信息下载量相对于2002年就增长了350%。其二, 公共部门收入增加。比如, 欧盟气象卫星再利用组织来自许可的收入2007年同2002年相比, 增长了1.2倍。其三, 公共部门信息市场扩大。比如在气象信息领域, 欧洲市场2006年大约有5.3亿欧元的价值, 比1998年增长了60%。其四, 拓展了就业渠道。比如据MICUS公司调查, 德国仅开放地理空间信息, 就新增就业岗位13000个。其五, 获取公共信息成本降低。比如, 由于实施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制度, 奥地利制图部门资料的获取价格降低幅度高达97%。其六, 公共地理、气象、法律等领域的新兴特色信息产业得到培育。2009年, 欧盟发表了题为《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欧盟2003/98指令的评估》的报告, 认为《指令》的执行效果令人满意, 公共部门信息在可获得性、方便性、非歧视性、公益性、透明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改善。
二、欧盟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实践做法
欧盟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进行了区域性的协调管理, 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组织设置和运作机制。如, “信息社会和媒体总司”作为隶属于欧盟委员会的机构, 专门负责信息社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 其又下设五个小组, 分别承担信息政策的起草、讨论、修改、实施、监督、评估到统计分析和信息反馈的不同环节。针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 欧盟专门成立了“公共部门信息组织”, 任务是建立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测评指标体系。欧盟还成立了“公共部门信息联盟”, 其目的是调动社会不同主体 (包括私营力量) 参与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以完善的规划保障信息战略有步骤地稳健推进, 是欧盟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经验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欧盟先后实施了三个重大的信息社会战略行动计划, 即:“e Europe2002”、“e Europe2005”和“i2010”。这些战略的实施, 促进了欧盟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产业发展、各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新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目前, 2010年至2015年欧盟信息社会发展战略计划正在征询意见之中。此外, 欧盟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还有若干具体计划, 如“数字内容附加计划”, 目的是提高欧洲范围内不同地区跨语言环境下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支持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对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作为重要的信息市场存在着公平竞争与平等交易的问题。在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中打破信息垄断, 促进社会各方面参与者的合作, 建立规范化竞争秩序和激励结构的市场机制非常重要。1994年, 欧盟就在信息化建设原则报告中对信息自由化政策作了战略分析, 指出保护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多元竞争的重要性。《指令》中也规定, 为了避免对信息再利用的市场独占行为, 信息的再利用市场应向所有参与者开放;在持有信息的公共部门和第三方之间制订的协议中不得授予独占权, 除非是为了公共利益。《指令》还就版权因素对信息资源再利用公平竞争的负面影响作了原则性规定。
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经费的支持。欧盟意识到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过程中收取合理费用以缓解财政压力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仅如此, 收费还是保证信息利用公平正义、优化公共信息资源配置、减少信息资源闲置浪费, 发挥市场机制所需要的。按照《指令》的规定, 在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中可以收费, 但需要有一个收费的上限控制, 总收入不应超过产生和传播信息的总支出。收费上限的内容包括合理的投资回报率、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成本计算方法。收费上限并不阻碍各成员国采用更低收费或者根本不收费的服务方式。在《指令》设定的原则指导下, 各成员国做了不完全相同的实践。
加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息资源再利用是欧盟的战略性政策规定。在过去的20年中, 许多关于欧洲的研究项目都对公私合作开发公共信息资源问题有所关注, 1999年欧盟“绿皮书”更是突出了该问题的重要性, 而这也是2005年6月欧盟出台的第三个信息社会战略计划“i2010”明确的三个重点任务之一。现在, 公私合作开展信息资源再利用项目已经成为欧盟各成员国的普遍作法。比如在英国, 公共部门可以直接承担商业性开发项目, 但是对于复杂的大项目, 需要与私营者合作, 合作的方式有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共同生产等。
在推动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中, 欧盟十分重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e Europe2002”、“e Europe2005”、“i2010”等战略计划都把实现电子政务当成重点目标。欧盟还投入巨资建立了“公共部门信息平台”, 提供“一站式”最新开发的增值的公共信息产品服务和信息再利用的案例。欧盟各成员国同样把电子政务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来实施。比如, 2000年德国就推出了题为《德国在线》电子政务行动计划, 而英国政府从美国Data.gov (政府数据网站) 受到启发, 于2010年初建立了Data.gov.uk, 已发布政府信息数据数千条。
欧盟委员会对其所属机构以及各成员国有效的监督管理, 保障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政策的贯彻落实。比如, 为实施“e Europe2005”战略, 欧盟成立了咨询小组, 在“i2010”战略期间又成立了高层组织, 成员由欧盟委员会各成员国战略责任机构、相关利益部门的高级别官员和专家组成, 任务是对信息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提出战略调整及改进建议。另外, 欧盟在实施其第一个信息社会战略计划时, 就把评估和检查当成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1999年以来, 欧盟每年都对重点信息领域和社会总体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对于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成效, 欧盟建立了质量评审体系与评价机制, 运用记分卡对各成员国的情况开展了整体评价, 掌握了大量科学翔实的资料。
在我国,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对开发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作了政策性的科学表述。此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文件中, 都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009年国务院在《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里又专门提出要“综合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就现状而言, 我国在理论上关于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对实践缺乏系统性指导。在实践上, 还没有开展广泛深入的探索, 缺乏科学的整体性对策。对此, 欧盟的动向值得关注, 其经验需要学习借鉴。其一, 建议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再利用法》, 健全配套法规, 内容应包括适用范围、程序与运行机制、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与救济等。其二, 组建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管理机构, 制定战略规划, 明确战略重点, 分阶段连贯实施。其三, 设立专项经费, 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保障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其四, 引入市场化机制, 推动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流动, 建立完善的竞争秩序, 加强竞争性合作。其五,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 以公益性和成本导向性为原则, 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与收费许可机制。其六, 注重对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监管。比如, 对公共部门信息机构的资质进行认证、开展许可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信息再利用的侵权投诉救济机制、对信息资源再利用的绩效开展科学评估等。其七,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提高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再利用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陈传夫.制定“信息资源增值利用法”[L].http://www.soft6.com/news/8/89096.html.
[2]张璋.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政策[J].档案学通讯, 2009 (3) .
[3]原光.信息公开背景下政府信息增值利用探析.统计与决策, 2010 (17) .
[4]黄从莉.欧盟信息社会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启示[J].电子政务, 2009 (7) .
3.部门经验交流 篇三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改革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尤其是指在国家、政府等公共部门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国家公务人员。在西方,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一般涉及到考试、录用、考核(考绩)、奖惩、工资、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及分类管理等多项内容。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文官制度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在革除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和早期资本主义的“政党分赃制”弊病的基础上,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是资产阶级经济、政治、人事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借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关于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从而寻找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路径。
一、西方主要国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经验
1.录用规则趋向简化,灵活性增强
与以往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务员的录用上规则趋向于简化,且录用的灵活性增强。因为规则的过于繁琐成了公务员制度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削减陈旧规制,去除繁文缛节,成为各国公务员制度创新的首要要求。
例如美国从1993年到1998年,各联邦机构删除了大约64万页的内部规则,删除了大量的联邦规制。从而打破了公务员制度法规严密、整齐划一的传统格局,取消了过程取向的控制机制。而日本的多途径引进多样性人才也正是公务员制度灵活性增强的有力证据。在日本,正在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中的《官民交流法》将实现民间人才的公务员身份与民营企业职员身份并存,使得优秀的民间企业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简化公务员录用的程序规则。再如英国,在20世纪70~80年代之后,曾经被视为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的职业常任与保障逐渐被打破,短期性、临时性的合同雇用制公务员开始涌现,单一的终身性雇用模式逐渐消解。90年代之后,各种弹性、灵活的公务员合同制雇用形式纷纷推行,公务员队伍构成趋于多元化。
2.权力下放,授权管理的实现
权力的过于集中会导致管理僵化,效率降低。因为它既不利于充分发挥各个行政部门和公务员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提高整个行政系统的统一性与效能性。通过改革给一线管理者以更大的人事管理的实际权力,给各部门以更大的灵活性,即在遵循大原则的前提下,各部门可以自主设计符合部门实际的人事制度。如今分权化已成为一个遍及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趋势,几乎所有国家的行政改革与公务员制度创新都把分权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管理主义理论中,分权被认为是把政策交给人民或者市场的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比如,在英国的“下一步行动”是个突出的例子。在这次改革中,把整体的部委分成若干机构,这些执行机构在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履行供给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的责任,以管理主义的技术和程序培训职员,且所有活动处于一位高级项目主管的领导下。如法国分权式的非集权化改革要求中央集权的管理机构将更多的职能转交给各自的地区和地方办事处。为此,早在1992年即制定了关于对国家地方机构权力分配的法律,在改革中采取了以下举措:①更加明确的规定中央政府的指导职能;②对预算分类进行修改,合并与重要政策领域相对应的预算项目,并进一步下放预算拨款;③在政府合同类的中央管理机构与分权服务机构或公共机构之间建立新的契约关系,同时制定关于经营资源和人员配置的多年预算合同。为了在组织上保障改革举措的实施,法国成立了国家改革部际委员会(CIRE),其宗旨是让全体部长更加密切关注现代化举措的实施与跟踪。再如日本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大框》中提出大幅下放人事管理权限,强调各省为公务员人事管理的主体。《大框》认为,以往权力高度集中且运作程序僵化的人事管理体制,无论相对于政府机构大幅合并后新建的行政组织体制的运行,还是相对于“行政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显然都已不相适应的。
3.强化公务员培训制度,选拔与提升中确保素质
对公务员进行培训,不仅是对公务员熟悉岗位工作知识的要求,也是公务员进行工作能力提升、服务理念强化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务员进行业务培训已成为不论是对于新进公务员还是在职公务员来说,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提升工作能力与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应对日趋高度复杂化的行政课题,日本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大框》规定采用定期培训、轮岗、地方挂职和国外进修等多种形式提升其自身素质,逐级提拔。《大框》还重新修订了休业制度,规定公务员因到大学院进修,到研究所、智囊班子等从事研究活动等对公务活动有益的事由而无法正常进行工作时,人事管理者应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准许。在法国,公务员可以通过培训中心加强考前培训,并对培训内容进行改编和发展,尤其是加强管理文化的训练,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公务员的培训,每年政府投入较大的培训专项经费用于公务员培训。通过培训一是提高公务员的专业能力;二是提高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增强综合能力;三是提高公务员的行为能力,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美国的《行政实习训练计划》、《政府雇员培训法》和《政府间人员法》等法律的推出都是为了加大培训力度,巩固培训制度体系,使之具体化、细节化,明确的规定了公务员的培训方向、培训目的,以及培训后的效果检测。
4.引入聘任制,公务员永业原则的逐步淡化
公务员永业制曾经是政府保持廉洁和稳定的需要,也是公务员职业化的需要,但是它也会使政府组织封闭、僵化和缺乏活力。为了使政府部门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和高效率,各机构逐步倾向于根掘工作量要求增加或减少雇员人员,签订短期或临时合同的公务员急剧增加。
在英国,梅杰政府继撒切尔改革之后,于1996年4月再次进行改革,要求所有公务员与政府签订目标管理合同书,国家公务员不再是终身制。在美国,联邦政府中高级文官系列(SES)和很多地方政府的公务员都按照绩效合同来管理。同时对临时合同制雇员的雇佣也大幅增加。在澳大利亚,政府将合同制雇佣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1997年5月颁布了合同协议的指导性政策,除15%的老公务员是终身制,其它公务员均已实行了合同制,一般一年一签。新西兰则于1991年颁布雇佣合同法,公务员也实行合同制,一般公务员一年一签,高级公务员五年一签。通过在公务员系统中增加大量的非永久性职位,依工作需要聘用临时性、季节性或兼职雇员。采取措施使对公务员的解雇更加容易,如美国1978年的文官改革法案“引进了新的降级和解雇程序”,“解雇那些表现不好的人也变得更加容易”。在各国公务员系统中相继出现了打破公务员封闭性架构,出现非职业化倾向。
5.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
西方各国普遍认识到规范公务员行为,提高公务员工作绩效,除了法律上的约束和经济上的激励之外,道德上的规范和激励对于现代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现代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制定公务员道德法典,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进行提升和约束,以规范公务员个人行为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强调公务员的国家意识,必须忠于国家,专心务公;禁止公务员从商,原则上禁止公务员兼任有报酬的其它公职;禁止公务员接受金钱和礼品的馈赠;实行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
在英国,最广为人知的关于公务员从政道德基本原则的立法原则性规定,主要集中在《荣誉法典》与《2010宪法改革与管理法》中。在这两部法律中,虽然关于公务员从政道德原则性规定的篇幅不长,但内容较为具体,并在原则性规定后附有相应的解释说明。在美国,《彭德尔顿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政府腐败,但是公务员道德问题依旧是美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问题。1958年联邦政府出台了第一个文官职业道德法规——《政府机构道德法规》,在“水门事件”之后出台的一部新的公务员道德法——《政府职业道德法案》等都强调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德重要性。德国也十分强调对公务员忠诚义务德培养。道德规范作为对法律法规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公务员行为,又提升了公务员的精神境界,适应了公务员素质普遍提高的现实需要。
此外,西方主要国家除了上述关于公务员改革创新经验外还包括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入与应用、在公务员队伍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的“进口”与“出口”、综合运用多种考评方法等。
一个国家是否有一个勤政、廉洁、高效、不断创新进取的公务员队伍对于该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创新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以提高制度的生命力,并带动制度下的公务员队伍以活力,提升素质,增强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1.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培训机构不完善
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机构不够完善,机构规模小还比较分散,各个培训机构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重视程度和历史原因等区别存在很大的差异。培训内容枯燥、不够实用、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单一,都是培训机构存在的现实问题。公务员一旦担任公职后,许多公务员就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注重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继续提升,自满情绪浓厚。即使参加培训也是敷衍了事,走个过场,完成任务而已。这些公务员从内心就很抵触培训,自然不会积极地学习和习得新知识,培训结果可想而知。
2.考核制度存在漏洞,监督不到位
在公务员考核方面,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还没有形成,缺乏真实性的结果经常存在,如:考核指标设计操作性差,难以全面反映工作人员的实际绩效;考核人员主观原因影响较大,很多考官的水平就存在很大差异,考核过程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考核等级偏少,区分度过于极端,不够人I生化;考核结果与使用相脱节,除了晋级职称外几乎没有其他方面的联系。在监督方面,无论是从国家监督还是从社会监督方面都存在缺位现象,监督更多是依赖于部门和机构内部的自我监督,不符合权力制衡的原则,如果只是自上而下层层设立监督机关实际上并不能发挥监督的作用。
3.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美国行为科学家J·S·亞当斯认为,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还要受相对报酬的影响。他们不仅要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之间的比率,而且还要将自己的收入和付出之比,与相关人员的收入和付出之比作比较。公平理论提示我们,要想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仅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且要进行相似工作的收人与付出之间的比较,使分配结果合理公正,使员工感到公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的功能并获得满意的激励效果。人们报考公务员,必然对工作强度、工作条件、工作前景、工作报酬等诸多因素做出权衡。目前我国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差别十分悬殊,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论是薪资、福利,还是工作条件或是工作前景差别都十分明显,工作环境与工作收入等条件良好的地区与部门则成为人们的首选。对于到艰苦地区、艰苦部门、艰苦岗位工作的人员,国家并没有明确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以及倾斜性的政策。因此,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者趋热避冷,一定程度上也源予国家的制度缺失,尤其是激励机制体系的不完善。
三、西方国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带来的启示
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创新始终要要立足国情,从本国特定行政生态环境出发。任何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创新都是在特定的行政生态环境下展开的,都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创新一定要立足本国国情,从自身特定的行政生态环境出发,切勿教条主义,照抄照搬。为改变或改革过时的传统公务员制度,以适应新时代政府管理的需要。我国在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同时,首先应该注意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确保所引进的制度尽量适合我国文化,最起码不应该与其相悖。如果不考虑本国国情和文化,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可能会适得其反。其次要努力创新适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源于本土文化和本国行政需要的制度创新更加能够适应中国的现实,促进我国公共行政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1.提高培训意识,完善培训机制
完善培训机制,要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的质量严加把关,保证师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质量。可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机构,形成一个多元化培训主体的交流平台,实现各培训机构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培训质量。另外还要提高培训内容的合理性,使学以致用,在培训方法和手段上也要实现多元化,改变传统的枯燥、板书式教学,使学员更加容易接受课程并且在高度理解的基础掌握课程核心内容,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
2.完善激励机制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国家制度的新要求,对公务员激励机制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公务员激励机制制度体系的建设。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避免“公务员报考冷热不均”现象,把报考人员吸引到“冷”地区、“冷”部门、“冷”岗位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具体来说,应健全包括精神激励、培训激励、负激励、惩罚激励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薪酬制度以及晋升制度。通过不断完善激励制度打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别。另外,还应积极建立责任激励制度,推行公务员岗位责任制。使公务员红拥有公权力的同时,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实现权责对等,以此来增加公务员的风险意识,预防滥用权力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3.在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上,更加注重公務员的道德素质
在道德规范建设的观念基础方面,由于社会文化的特点,美国公务员道德规范的人性基础是人性本“恶”的观点,在立法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人性观的权力制约思想。因为在他们看来“权力容易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会使人腐化”(阿克顿语)。我国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把教化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主要方式,基于这种方式我们倡导公务员的道德修养,鼓励他们尽可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为公务员描绘出一个理想人格目标,这种正面引导的积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目前涌现出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一大批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干部。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干部在金钱与利益面前抵制不住诱惑,出现了贪污腐化、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等不道德行为,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形象。西方国家尽管与我们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建设法治政府的今天,其公务员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加强并完善公务员的道德制度建设,设立公务员道德素质教育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技能。
4.行政部门管理经验总结 篇四
在XX从事行政工作已近七个年头了,经过这几年在行政岗位上的磨练,以及在管理工作当中不断总结并进行优化,使自己有了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当然也感谢公司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
下文主要针对行政管理模块中后勤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在工作中要做好计划
后勤管理工作,本身就是非常繁琐、又比较辛苦,所以前提必须做好计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特别是在办公用品采购、公司车辆管理工作中更能体现出后勤计划的重要性。
1、办公用品采购
在未做计划之前,办公用品时常会出现员工需要领用时发现库存不足,从而影响员工工作效率,之后通过制定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办公用品领用登记,从每个月物品领用登记表中分析出常用办公用品耗用数量,做好相关采购计划,时时做到保持比较合理的库存量,后勤办公用品保障工作得以很好地改善。
2、公司车辆管理
每年对公司车进行年检、保养做计划,通过做计划,定期执行,不会出现漏年检、漏保养现象,保障了公司用车正常。如若不做好车辆管理计划,不仅是影响工作效率,更可能会给公司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车辆的管理计划尤为重要。
二、在工作中执行力要更强
做每个工作岗位都要求有执行力,我为什么要说后勤管理中执行力要更强呢?因为行政管理工作虽然分六大模块,但是每个体系模块管理工作都较零碎,加之每天有各种突发的行政事务工作出现,必须要有很强执行力,才能保证手头工作能及时完成,如果工作稍微有点拖延,会导致工作积压,从而手忙脚乱,降低工作效率。
三、在工作中要有责任心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没有执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就是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要勇于担当。我认为在管理当中,特别是后勤管理,要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及时做好未雨绸缪。在工作中要求自己尽心尽职,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
四、在工作中要运用信息化软件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因此,我也在后勤工作繁琐情况下,不断学习提高工作效率的相关信息化软件,并且能够加以运用。目前在公司企业微信系统运用中,已将部分后勤管理工作上了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海事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做法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能与各位领导、同志们一起交流关于加强海事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是一次非常难得学习机会。下面,我代表XX海事处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体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作以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铸海事之魂,建一流队伍》,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
正。我们XXXXXX海事处地处XXX,XXXX年辖区港口吞吐量达xxx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XXX万标箱,日均船舶进出港达XXX艘次,其中,危险货物集装箱船舶日均进出港达XX艘次,规费收入达XXX多万元。XXX海事处现有干部职工XXX人。近年来,在XXX海事局、XXX海事局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通过精心打造“三筑三增三提升”工程,培育了新一代XXX海事人,荣获了XXX部海事局、XXX省、XXX市“文明示范窗口”,XXX海事局“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用百米冲刺的工作节奏,实现了海事处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跨越。[找材料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一、筑凝心平台,增归属之感,提升向心力
我处地处XXX,与XXX老市区隔海相望。因干部职工家都住在XXX老市区,每天用于乘车、坐船上下班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遇到刮风、下雾天气,有家回不去,加之办公地点空气质量、周边环境都比较差,致使一些干部职工一度对自己所在的单位不“感冒”,人心涣散。因此,激发干部职工对海事处的认同感成为我处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根据处内年轻人多、文化层次高、发展愿望迫切的特点,确立了“以德治处”、“以情治处”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了“四抓四心”。
1、抓领导,带人心。我们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做到“两个好样子”,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动人。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要求领导干部做到“三互九不”,即政治上互相关心,不拉小圈子、不背后议论人;工作中互相支持,不越权、不揽权、不越位、不推诿,不扯皮;生活上互相关心,不争待遇,不攀比,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交心,加强沟通,唱好“将相和”,在干部职工中树立团结和谐的好样子;二是永保党员干部先进性,要求领导干部样样工作跑在前,给群众树立干事创业的好样子。我处党支部书记是从省局下来的老处长,今年已经56岁,他患有腰部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损伤等多处疾病,腰疼得经常直不起来,但他全然不顾这些,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加班加点,亲自制定并认真组织实施“争创一流海事处”的计划,在实施的关键时刻他两天两夜没休息,和大家一起膘着膀子干,终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我处处长为了“三个海事”的目标在我处早日实现,积极带领干部职工大抓“数字海事处”建设。今年春天,他在组织抢险中不幸从船梯摔下,尾骨摔裂,他隐着疼痛,一天也没休息,和“数字建设”小组的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拼命干,完成了“XXX海事处数字管理系统”,“集装箱危险货物统计软件”,“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预配图显示系统”等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向“数字海事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处领导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大家的工作干劲激发出来。正象我处干部职工所说,“领导带了头,我们有劲头”。
2、抓思想,凝人心。要把干部职工的心凝聚在一起,首先要摸清他们在想什么。为此,我们建立了《干部职工思想分析制度》、《领导干部谈心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党支部定期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和苗头。在摸清干部职工的思想脉搏后,由处党政领导主动找干部职工谈心、交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一年来,处领导与每位职工谈心X至X次,既解决了职工的思想倾向问题,又增进党群、干群关系。
3、抓民主,聚人心。在工作中,我们注重用民主的力量凝聚人心,充分尊重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通过召开恳谈会,在处“数字综合管理系统”设立公示栏等形式,让大家及时了解处里的各项工作安排、决定,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见解,沟通交流意见,真正做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在处内形成了浓浓的民主氛围,使干部职工增强了归属感,激发了工作积极性。xxx是处里一位中年女同志,上有年迈多病的母亲,下有准备高考的女儿,家庭负担重。但她为了海事处的发展,舍“小家”,顾“大家”,工作中除了完成收费这一本职工作外,还主动要求承担了食堂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由于过度劳累,她得了急性阑尾炎晕倒在岗位上,被送到医院抢救。作完手术一出院,xxx同志就毅然放弃了休养,立即赶回了工作岗位。有人问她,你这样做图个啥,她说,我就图个XXX海事处能发展。
4、抓环境,拢人心。为了把干部职工的心拢在一起,我们加强了工作环境建设,先后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电子教育室”,为干部职工自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建立了体育娱乐中心,经常开展羽毛球、象棋、歌咏比赛,丰富了干部职工的业余文体生活;建立了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执法大厅,优化了办公环境;改善了就餐环境和伙食,使干部职工有了家的感觉。以
张贴画、宣传栏等形式将海事处文化宣传内容传播到会议室、办公室、走廊等,营造海事处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培养干部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现在处里的干部职工恋“小家”,更恋“大家”。联办值班员xxx一心扑在处里的工作上。他除了完成三班值班还担任处办公楼修缮工程甲方驻工地代表。3个多月来,他上完夜班上白班,干完值班干基建,双管齐下、一心为公,经常连轴转,到底奉献了多少工作日,谁也说不清。一天老天下起瓢泼大雨,因楼顶修缮尚未做防漏处理,楼内也下起小雨,楼外院里也积满了半尺深的水。得知这消息,xxx立即从家里赶到处,和值班及施工人员一起采取措施排水,一直干到深夜,避免了水灾。有人问他你这是为了啥?他说:“我就是为了这个‘家’”。
一年来,我们通过落实“四抓四心”,构筑起凝心聚力的平台,用“亲”字凝聚人心,用“情”字激发干劲,全处干部职工对单位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向心力空前强大。
二、筑激励平台,增责任之感,提升执行力
当前,随着我国海事事业的飞速发展,海事系统干部职工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生活待遇高于一般交通单位,这既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同时也使部分干部职工产生了不愁吃、不愁穿、抱着铁饭碗,不思进取的“懒汉”思想,成为制约我处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加强教育、确立目标、树立理念、活动推进“四位一体”的方法,激发干部职工干第一,争一流的积极性,促进海事处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是加强教育,树立争创一流的思想。我们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贯彻上级关于“三个海事”、“三个一流”和“三精两关键”的讲话精神,教育干部职工认清其意义,明确其任务,适应其要求,努力学习新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从思想上解决了发展的障碍。
二是确立目标,明确争创一流的方向。我们根据XXX海事处的职责、人员素质、内部管理的现状,从有利于海事处长远建设、全面进步、快速发展出发,在全处开展了以建设“五型”海事处,即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廉洁型、服务型为载体的争创全国海事系统一流文明执法示范窗口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学习刚毅精神,争做‘四型’海事人”,即争做学习思考型、自律诚信型、务实进取型、敬业奉献型海事人的活动。以“五型”带“四型”,以“四型”促“五型”,将个人进步与海事处发展融为一体,使海事处发展与个人素质的提高同步进行。
三是树立理念,强化争创一流的意识。理念是一个单位和个人发展的前提和灵魂,我们注意运用先进理念提升海事处内在的创新力。我们在全处开展了”“人人写理念,人人学理念”活动,在集合干部职工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筛选提炼出内涵丰富,催人奋进的XXX海事处文化套餐,即XXX海事处“团结向上,勤奋敬业,追求卓越”精神及风尚、形象、宗旨、标准和竞争、修养、管理、用人等“八大理念”。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引导大家加深对“XXX海事处文化套餐”的认同与理解,吃透并把握其精神实质,使其入耳入脑,渗透到每个干部职工的一言一行中,使之成为全体干部普遍认同并积极实践的价值观念。
四是活动推进,保持争创一流的势头。为了使干部职工保持争创一流的气势并不断得到提升,我们经常开展一些针对性强,能催人奋进的活动。在建设学习型海事处方面,开展了“学振超,比先进,练绝活,争一流”和“五个一”活动;在建设和谐型海事处方面,开展了“为党旗增辉,为海事增光,为文明创建建功”的“三为”活动;在建设创新型海事处方面,开展了“创品牌”、“我为海事处建设献一计”活动;在建设服务型海事处方面,开展了“执法作风月建设”活动;在建设廉洁型海事处方面,开展了廉政警语和个人人生格言征集活动。通过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了干部职工的学习力,加强了干部职工的人文修养,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有力地激发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常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由于我们构筑起了激励平台,在全处形成了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最终收获的是海事人素质的大提高,是海事处的大发展。过去想得是设法调离,现在思得是如何在XXX发展;过去是“瓶子倒了”没人扶,现在是主动干,抢着干;过去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人,一跃成了骨干;全处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模人物,如有“牢记党宗旨,一心扑在工作上”的XXX海事局优秀共产党员、海事管理科科长xxx同志;有勤勤恳恳,工作没有节假日的“老黄牛”xxx同志;有工作不分份内份外,以处为家,热心为大家服务的xxx同志;有关心海事处建设,主动承担宣传工作的xxx同志;有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查出黑证书的xxx、xxx同志等等。去年x月份至x月份,是我处文明创建的“攻坚”阶段,全处干部职工自觉加班,节假日基本上没有休息,包括国庆长假。
三、筑展示平台,增成就之感,提升创造力
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我处一些干部职工观念上曾出现误区,认为“海事处是执行层,自己是执行者,你叫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创新发展不关我的事”。长期以来,这些同志的工作方式是被动的,工作标准只是完成任务,不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建二考三宣传”的方式,积极为干部职工构筑施展才能的平台,确定“两个方向”,让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得到展现,推动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一是建立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工作中,我们不搞只为了完成任务的“个人行动”,而是搞提高素质的“集体活动”,为每位干部职工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我们将争创一流文明示范窗口五大任务分解成xx项,张榜公布,让干部职工根据自己的才能和意愿去“揭榜”。这样既保证了争创任务的按时完成,又使大家参与争创工作中,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还使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才能得到发挥,增强了责任感。干部xxx同志性格内向,过去处内活动从不出头,在争创“揭榜”中,他主动请缨,积极参加处“数字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为处数字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已成为处网络系统管理员,并在争创活动中第一个加入共产党。
二是实施阳光考核,展示干部职工风采。我们在坚持干部职工定期考核的基础上,加大“数字管理系统”个人工作业绩的分流分量,每位干部职工工作能力高低,工作量大小,业绩优劣都在系统中得到反映。激励干部职工以“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的工作标准,以学习—思考—工作—提高的工作模式,对待每一天、每一件工作。提高这种形式,各级领导既可以随时对干部职工做出评价,干部职工之间又可以相互监督、督促,干部职工个人也可以及时对自己工作做出修正,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了一个激发干部职工潜能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先进事迹宣传。我们注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借鉴其他单位、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去年年底,我们与XXX公司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成“对子”,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学习XXX港“用身边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的经验做法,我们在“XXX海事处数字管理系统”设立了“XXX风采”栏目,不定期编写《争创活动通讯》,及时宣传好人好事。我们还将全处每位干部职工一年来的工作事迹总结出来,制成《群英谱》,宣传出去。干部职工反映,我们做的每一件工作,领导群众都看在眼里,每取得一点成绩,领导和群众都记在心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工作干的更好。
干部职工潜能的发挥和素质的提高,为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力的促进了工作的圆满完成。根据我处辖区经济发展快、管理对象多、任务重,但监管人员少的情况,采取“成立项目小组”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两个方面引导干部职工创新工作。
一方面,我们根据XXX海事局开展管理年活动要求,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在党务、行政建设和业务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创新,引导干部职工建立“数字管理海事处”,为此,我们成立了“数字建设小组”,集全处干部职工智慧,自主开发了“XXX海事处数字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XXX海事处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监管工作方面,实现了海事处执法的网络化、透明化、现代化、智能化、规范化,保证了执法行政的公正、文明、高效。在队伍、业务、行政等管理中,通过管理信息的充分展示,加大了相互监督的力度,减少了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建起了公开、公正、便捷、高效的管理机制,形成了动态管理、人文管理、精细管理和全面管理的管理模式,使管理工作成为“阳光海事”、“透明行为”,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以创建海事管理品牌为载体,要求大家围绕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优质服务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窗口建设方面,开展了创建“优质服务,满意在窗口”品牌活动。在服务方式上将动静执法部门全部集中在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让行政相对人所有的业务问题在大厅都能及时得以解决。在服务机制上推行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绿色通道制”和“限时办理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行政相对人。大力推行了“送上一张笑脸,端上一杯热茶,说上一句知心话”、“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办事有回声;热心接待,耐心答询,细心解释,诚信帮助”和“不要让工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延误,不要让办事的同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要让办理的事项在自己的手中积压,不要让失误在自己身上发生,不要让海事形象因自己的原因受到损害”等工作法,提高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质量,赢得了管理相对人的赞誉。
在危险品监管方面,开展了创建“安全共管,化危为安”的监管品牌活动。我们从加强安全宣传工作入手,以实施信誉监管机制为手段,以加强相互沟通与协调为纽带,努力构建水上安全齐抓共管的和谐局面,实施了对集装箱船舶载运危险货物配载信息的全面预审,实现了集装箱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的监管前移。
在集装箱船管理方面,围绕大型集装箱船舶管理,开展创建“查验大提速,船舶零待时”国际集装箱班轮管理品牌。对安全管理信誉好的现代化大型集装箱船舶,实行“在港零待时”信誉管理。从而保证了船舶到港即可卸货,完货即可开船,提高了船公司、港口的经济效益。
在港务费征缴方面,开展了创建“日清日毕,完整准确”规费征缴品牌。建立了收费票据、业务资料当日结清、当日复核、当日归档的“日清日毕”制度和月初对上月规费征交进行检查的“月清月结”制度,使规费征缴工作形成了闭环管理,保证了不出现错收、漏收、缓缴、资料不全等问题。xxx年共征缴xxxx多万元无差错。
总结几年来我处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精神文明建设象其它许多工作一样,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缺乏组织,就会成为“无头的苍蝇”,乱打乱撞,很难抓出成效。
二是开拓创新是保障。精神文明建设要想搞好,必须与时俱进,从目标、组织、制度、标准、管理、载体等各个方面加强创新,不断赋予时代新的内涵。这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三是以人为本是根本。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能否抓出成效,关键在人。因此,精神文明精神必须围绕着特定的组织群体来展开,否则,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中看不中用。
6.部门经验交流 篇六
一是到市辖区内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社区法那一世小说网 http://律服务所进行走访、座谈,达成共识后,在这些单位建立了***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接待站,由律师或法律工作者代为接待申诉当事人。并且在每个接待站悬挂的宣传板上详细介绍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职责、受案范围(包括受理国有资产流失等公益诉讼案件)、联系方法等内容。接待站经过审查当事人的申诉材料后,认为存在《民诉法》第一百八十五条一款四项情形的,便以代理人的身份将案件转到检察机关,从而启动再审程序。这种方式,受到广大群众和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的欢迎。
二是与市人大法制办、市政府信访办进行沟通。有些当事人对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虽然不服,但又不知采取什么补救方法引起再审,所以就到人大、政府上述部门进行上访,加之这些部门对民行检察业务了解不太多,上访的当事人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致使问题不但不能及时得以解决,而且发生了越级上访现象,使矛盾激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到这些部门进行沟通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采取的方式是发放宣传单、《便民联系卡》,卡上载明民行检察业务相关内容,民行科干警的姓名、联系方式等。手上有了《便民联系卡》,不仅使人大法制办和政府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对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工作职能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也使他们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中,一旦遇到了属于民行检察工作管辖的案件,便可将联系卡直接交给上访群众,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同时有利于人民群众与民行科干警及时联系。
三是全科干警驱车到各乡镇司法所进行宣传,延伸民行检察宣传触角。针对村民有法律上的疑惑大都到司法所求助的情况,先后走访了全市乡镇八个司法所,加强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联系,取得司法所负责人的帮助与支持,将宣传单放在所里,由司法所负责向当事人发放。
四是利用各村支部书记、村长集中开会的机会进行宣传。鉴于各村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情况,我们与各乡镇的领导联系,利用村支书、村长开会的机会,向他们进行集中宣传,然后让他们回到各自的村屯向村民宣传。近日,我们到柴河镇政府、利用镇政府召开“减免农业税”会议机会,利用半小时时间,向村支部书记、村长、会计讲解民事法律知识,并现场答疑解惑,乡镇领导、村干部对此非常欢迎。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检察机关,了解民行法律监督的职能,拓宽了案源渠道。经过近半个月的宣传活动,收集比较成型的民行申诉案件线索6件,经审查,已提请抗诉1件。
7.部门经验交流 篇七
一、当前预算决算衔接脱节现象的原因
(一) 预算编制太随意且不严密
所谓的部门预算, 是需要将单位各种性质的资金包括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经营收支等收支全部纳入其中, 预算不合理, 比如未根据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 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致使预算制定和工作开展不同步。另外, 部门在编制预算的时候, 动辄就是上百万的投资预算, 项目工程巨大, 这种大项目有很大的执行难度, 预算执行率较低。还有, 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和单位的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沟通, 导致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 并不以单位所拥有的财政状况为基本, 这样的财务预算是很难被成功执行的。总而言之, 由于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了解不够、预算编制制度不规范的原因, 导致预算编制做不到自上而下。
(二) 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
综上所述, 没有好的预算制度, 就不会有出色的预算执行力。部门预算经批准后, 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 非经法定程序批准, 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但在实际执行中, 部分单位支出不按预算走, 随意支出, 缺乏约束。另一方面, 很多业务人员考核意识不强, 对考核的指标不是十分清楚, 预算执行的结果又不与执行人有直接的责任关系, 这就导致了预算的执行十分缓慢、部门间的协调不够、很多重要项目执行进度不理想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另外, 执行部门在进行前期工作时, 担心后期资金不够, 或者为了弥补公用经费不足问题, 尽量的节省开支, 或者对预算执行率意识不够, 项目进度缓慢, 在年终的时候, 仍有很多剩余的资本, 所以, 各个部门会在年末“突击花钱”, 实现所谓的财务预算。
(三) 决算编制批复不严谨
我们的很多主管部门在决算审核的时候, 并没有抓住审核的关键点, 只是将他们的关注度集中在一些纸面上的表格数据, 而对于预算单位如何操作、如何支出关注度极低, 这其实是非常不规范的, 很难更好的促进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从而导致最终的决算和最初的预算不符。其次, 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决算制度, 年终的决算没有统一规范, 决算数据不具备权威性, 这样导致在预算执行时上面提到的种种问题, 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且部门决算软件设置不够合理, 不能全面反映执行问题, 比如各种性质的事业单位问题, 其中突出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也就是说, 现在事业单位部门存在:“重预算, 轻决算”、“重数字、轻分析”的现象。种种原因导致了决算工作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严重阻碍了预算与决算的良好衔接。
(四) 会计核算不严谨
中央财政部门为了进一步的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不断的完善预算决算制度, 各个事业单位也对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修改, 但是由于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预算单位执行的现状存在差异, 以及由于一些会计核算人员业务水平低, 理解的不够深刻细致, 相互之间又没有很好的业务交流, 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账务账目审核机制等种种原因, 预算单位的会计资料不能直接准确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另外, 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项目预算仅仅设立了基本的一级科目, 没有更加规范细致的二级科目, 导致有些业务人员在上交报表时, 随意性很强。这或许不能怪责在执行人员上, 但这确实对事业单位的审核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以上提到的这些, 使得事业部门的会计审核人员在审核的时候, 很难去有效准确的审核项目收入支出情况, 最终导致决算和预算有很大的差异。
二、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衔接脱节的对策
(一) 细化预算编制
要想更好的衔接预算与决算, 一定要有一个相对细致的预算编制。一方面, 财政部门要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不断的完善预算编制。做到对预算经费的各个细节使用方面都有明显的制度规范, 比如说水利部门投资, 投到了哪些地方、投入多少, 又或者是一些科技研发的开支比例等等, 都应该有明确的规范。比如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 加大政府采购执行力度。预算的编制完善了, 之后的执行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另一方面, 要树立起规范的预算分配概念, 主管部门在预算立项之始, 就应当了解各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对本部门预算进行统筹安排。此外, 预算要有预见性, 减少执行过程中的追加现象, 杜绝追加预算随意性, 对于那些有权追加的部门, 要严格控制追加费用。简而言之, 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增加预算透明度, 充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特别是对于三公经费这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定要做的公开透明。
(二) 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
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同时, 也要不断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首先, 要加大对于项目的社会绩效审计, 这样才能体现出项目的经济效应如何, 社会影响和贡献度怎么样, 从而不断的完善预算编制。其次, 应该尽量多的对事业单位部门进行集中的核算管理, 既方便核算, 也加强了部门的沟通。同时, 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流向要细致记录, 做到账账有记录。要严令禁止不同预算之间经费的互相移用。另外, 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 要严格审核各个项目的经费数量、经费追加, 从源头上避免预算经费的流向不明。同时, 事业单位也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责效制度。工作人员的执行结果要与执行人员密切相关, 坚持杜绝一些工作人员懒散执行的现象。而一旦发现有奢侈浪费、擅自移用挪用现象的, 发现一件, 处理一件, 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再次发生。对于此, 事业单位可以公开执行行为, 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同时, 可以加大政府采购, 这些对于加强预算执行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 完善决算批复制度
决算批复不能过多停留在预算报表中, 要加大对决算编制说明的关注, 更加注重说明的内容。同时, 决算批复应该与实际的预算执行相结合, 去不断完善决算软件, 使决算软件更多的关注于实际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追加的预算和额外的收入或支出, 要仔细批复, 了解清楚原由, 争取把事业部门的每一笔资金出入全都明了的审核在内。有几点批复内容需要格外注意, 一是财政拨款的收支, 包括事业部门年度内一般的预算收支;其次是年终预算结余, 包括国库支付部门的预算指标来源、使用、结余;最后是预算外资金的缴存等预算外的收支。
(四) 加强会计审核人员的专业培训
首先, 要组织培训财务人员的基础规范, 如果财务人员连基础规范都做不好, 就谈不上更专业的要求。会计科目设置等多方面, 这些内容都需要财务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其次, 各部门要长期持续的进行会计人员后续培训, 特别是国家有新政策、新规范出台, 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上去了, 决算工作也会规范、顺利的进行。另外, 各部门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人员业务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
三、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衔接的总结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事业单位财务的预算与决算, 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决算的衔接差距正在慢慢缩小。而国家也不断的出台了新规范, 新政策, 希望各单位的工作尽量的简单有效, 也确实取得了这样的成果。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中, 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 这对于预算决算的衔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财政监管力度的又一步加强, 事业单位的预算与决算也进行的更加顺利。这样才能增强各事业单位的财务透明度, 使各事业单位负责任的做好他们的工作, 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科技水利技术等多方面的发展。
摘要:事业单位是指增进社会福利, 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的部门, 一般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部分事业单位是有盈利成果的, 最主要的是对社会公益的关注, 比如教育投入、水利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在我国, 事业单位的预算与决算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了事业单位工作的透明度, 改变财政预算编制不合理、财政资金支付不科学及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但就现状而言, 事业单位预算与部门决算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 影响了财政公开质量和单位工作质量, 其起到的效果不如预期理想。而本文针对事业单位中预算决算的衔接脱节问题, 提出了细化预算编制、加强执行监督、完善决算批复等一些细致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预算决算,部门预算,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春晓.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 2009 (20) .
[2]申永振.浅谈部门决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1 (08) .
8.部门经验交流 篇八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披露,它对指导今年各部门如何服务“三农”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目前“三农”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在经济下行压力态势下,多地农产品深陷“价低卖难”窘境。山东寿光蔬菜经销商李春东为卖不出去的白菜发愁。李春东说:“今年大白菜才两三毛钱一斤,不仅价格比去年同期便宜三四成,还一点儿不好卖。我已经来了好长时间了,竟然一棵白菜也没卖出去”[1]。但粮食缺口很大,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大约为14000亿斤,还有2000亿斤左右的缺口。
目前我国土地污染尤其是耕地污染形势相当严峻,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6亿亩,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农业用地正在被矿业用地和工厂排放的砷以及其他重金属污染,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导致粮食减产达10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粮食因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2]。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是与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由于治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技术门槛,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整个产业市场目前基本处于信息封闭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状态[3]。
农业污染源的来源众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膜残留、农作物秸秆、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等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4]。
伴随着化肥、农药的低利用率和高流失率,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5]。
二、对策与建议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对农村金融部门来说,必须要运用好自己手中掌握的巨额资金,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一)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部门应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大力促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增加水环境容量。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建设均需要农村金融部门积极予以扶持发展的。
(二)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态势下,农产品深陷“价低卖难”情况,金融部门可考虑对城乡居民适当增加消费贷款,以缓解农产品卖难。
(三)“三农”发展要靠科技,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部门扶持“三农”发展要重点扶持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均应予以大力扶持。
(四)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部门应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显著特点,生产基地既可旅游观光,又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因为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周期性的农业生产,而是一个不断延伸产业链长期投入的过程,对金融服务也提出新要求,尤其是资金需求呈几何级数上升。农村金融机构要认清此形势,农金服务要跟上资金几何级数上升的趋势。
(五)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部门要扶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的发展。农业优良品种的推广对农业增产增收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关注和积极扶持现代种业的发展。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使我国粮食增产达20%以上。袁隆平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中国杂交稻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现在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而包括中国在内只有3亿多亩是杂交稻。如果其中有一半种上了杂交稻,那么增产粮食保守估计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6]。看来,农业优良品种的推广其作用是巨大的。
(六)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部门应积极扶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实际,决定了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尽快把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推广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降低资源消耗,依靠经济合理的配置资源的工程体系和高水平的资源利用技术,建立低成本、低消耗的内涵式农业生产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七)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部门应大力扶持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有了水利灌溉工程,就能保证农业大增产,反之农业就会大减产。为此,农村金融机构扶持农业发展必须要重点扶持农田水利建设。
(八)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部门应扶持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由于生态环境优劣会直接影响农业的增产或减产,还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为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大力扶持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九)农村金融机构和林业部门应大力扶持我国林业加快发展。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很低,201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1.63%(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4%,生态环境很好)。党中央指出: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发达的指标之一。据中国林业区划研究会的研究,若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全国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2.6%,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离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还差得很远。要改变现状,需要几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
(十)对农业土地污染问题,笔者建议国家环保部门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参考文献:
1.潘林青等.苹果喂鸡 果农砍树 多地农产品深陷“价低卖难”窘境[N]经济参考报,2015-12-8
2.农发行总行法律合规部.《土壤污染防治法(建议稿)》立法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5年第11期
3.杨烨:“土十条”将定土壤污染治理时间表[N]经济参考报,2015-11-26
4.孙春芳:国务院通过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重视农业污染治理和耕地保护[N]21世纪经济导报2015-3-20
5.赵予新、张庆:河南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3年第10期
6.乔金亮 袁隆平:在稻穗下乘凉[N]经济参考报,2014-5-14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研究部兼体改办原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原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财经管理分会成员)
责任编辑:洪峰
9.部门经验交流 篇九
一、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含义
所谓公信力,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据此,我们认为,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是政府统计部门能够获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政府统计部门以统计数据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公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统计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统计部门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社会公众,统计公信力建立在社会公众对统计部门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社会公众是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主体,也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客观的说,多年来政府统计部门一直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的永恒主题,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追求客观真实、优化统计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统计部门的辛勤劳动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承认。在计划考核中,各级大都采用作为“第三方”的统计部门的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在行风评议、有关测评等涉及民意调查的方面也多请调查队来开展,统计部门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威信。然而,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制约统计工作正常发展的一些因素的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统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影响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统计数据的自身质量,对统计数据的使用,统计宣传等方面。
(一)真实客观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前所未有的增加
首先,统计调查对象的情况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面广量大,变化频繁,给搞全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统计调查对象的业态混合多元,成份多样,给搞准统计资料增加了难度。由于这个原因,社会上对统计部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质疑时有提出。
其次,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度有所降低。心存疑虑,怕如实上报会产生不利后果。搪塞推脱,不愿意承担法定的统计责任。
第三,统计部门力量相对薄弱。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时间越来越早,指标越来越细,而统计部门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素质上都难以适应需要。
第四,统计制度难以充分支撑。先有定性的认识才有定量的反映。对于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对于新经济的信息要求,统计部门有一个学习研究和认识的过程,才能制定出统计制度加以贯彻执行。例如,若对于“创意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的认识,便难以从量的角度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
第五,统计方法尚待不断优化。目前,对于限额(标准)以下的众多单位,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方法,而这种抽样调查的方法难以满足多目标和多层次的统计信息推断的要求。再加上抽样调查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误差,因而,需要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评估,但是,如果统计评估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不高,势必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第六,统计数据质量时常受到人为干扰。
(二)科学合理使用统计数据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首先,统计指标具有局限性。一个指标只能说明一个方面问题。以偏概全的使用统计数据是造成统计数据公信力不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能说明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状况,不配套公布相应的离散系数,是不能准确说明问题的。
其次,考核数据需要确定性。在考核所涉及的统计指标中,有一些是通过核算产生的,就其产生的过程和性质来看,其中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和加工、推算成份,存在一定的误差区间。因此,不应该选择有较大推算、估算成份的指标作为考核指标。
第三,相关数据存在匹配性。在使用统计数据时,必须要注意数据链的关联,对于出现的异常情况,必须要在公布时即做出解释。如从全国范围看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水泥产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工业生产与电力供应存在相关关系等等,如果出现趋势不一,要及时进行说明。正如初建堂局长在内蒙古调研时所说的那样,“统计指标与指标之间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相互间有着高度的匹配性和协调性,统计数据就要符合这种匹配性和协调性。从本质上讲,统计数据揭示的是经济社会的必然性,统计数据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统计规律,才能让人信服,政府统计的公信力才能真正树起来。我们的统计数据出来后,一定要先评估评估是否符合经济、自然和统计规律。如
果不相符,就要深入查找原因,作出充分说明”。
第四,部门数据有着协调性。在公布不同部门数据时,必须注明是什么部门、为着什么目的、搞的什么时间和范围的数据,指标含义与统计部门的指标含义是否相一致,等等。以避免误导社会公众并进而影响政府统计部门的公信力。
(三)切实有效宣传统计成果的力度亟需持续不断增大
当
前,影响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评价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主观标准的评判因素。这个标准是个性化很强的尺度,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实际体验。如对于平均工资的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来自于自身的衡量标准,一旦差异较大,便产生不信任感。同时,这种不信任感还具有波及效应,使得他们由于对一个指标怀疑而连带着对其他统计指标也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拟态环境一方面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一些地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拟态环境”使一些社会公众产生对统计数据的怀疑,对于政府统计部门不信任,从而影响了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另外,一些地方新闻媒体的主持人,或是由于对统计部门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是对于统计指标不甚了解,在节目中,想当然的对统计数据进行不正确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统计宣传,统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显得力度不够,无论是宣传的方式、方法、应对技巧和宣传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与提高统计公信力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提高政府统计部门公信力的途径
(一)统计的成果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部门的重要成果,是统计部门公信力的承载主体,社会公众对于统计部门数据的认同度,直接决定着统计部门的公信力。而对于统计数据的认同,一方面与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质量和提供方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社会公众对于统计数据的感知有关,这就决定了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就必须从统计供给方(政府统计部门)和信息接受方(社会公众)两个角度来狠下功夫。
1、从统计供给方的角度来说,统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要高
(1)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指统计资料跟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不是造假的结果。真实性是相对于虚假所说的。要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统计部门的对外公布的统计资料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公众的假信息。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统计信息最根本最重要的要求,它体现了统计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使社会公众获得可资依赖的各项讯息。真实性原则要求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借助何种方式,发布的统计信息(包括数字的和文字的)应当是以客观事实或具有客观事实基础的判断和意见为基础的、未曾被扭曲或修饰的方式再现或反映真实状况。它是用法律认可和统计制度要求的表达方式,“镜像”般的反映所要表述的客体的客观真相。失真的统计信息势必背离公众的感受,日久会极大地影响统计信息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形象。
(2)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
对于不同的统计信息,准确性原则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统计信息划分为“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前者包括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统计公报、统计分析等;后者包括以统计指标为表达方式的各种统计年鉴、统计月报等。对于“文字信息”,准确性要求政府统计部门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或者重要观点等)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用某种表达方式呈现的客观信息必须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或感知的结果相一致。不得含有具有广告效应和模糊不清的语言,要减少误导性陈述和不实陈述的发生。而对于“数字信息”则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说明数据资料的调查目的和调查者。其次,要说明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指标的时间要素。在对公开公布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理解与解释上应当以一般社会公众的判断能力作为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就与社会公众对于“收入”的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因为根据统计制度的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1],也就是说,农民自产自吃的蔬菜也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而这些一般人是不理解的。因而时常产生误解,需要在社会公众正常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细分。
同时,要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当社会上出现可能影响政府统计部门信息准确性的非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信息时,如果得不到及时澄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已公开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就会动摇。
(3)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
政府统计部门应以最快的速度公开其信息,并保证所有公开信息的最新状态,不应给公众过时陈旧的信息。这首先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对于法律的严格遵守,是统计公信力题中应有之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六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其次,体现了政府统计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现信息的时间价值,减少各种猜疑和误解,增强统计公信力的途径之一。
(4)必须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
完整是相对于《统计调查制度》而言的,一方面,在设计统计调查制度时,必须根据需求,将所有可能影响社会公众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充分考虑。另一方面,在公布某一具体统计信息时,必须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不仅要公开有利的信息,更要公开有问题的统计信息。因为社会公众的判断是对政府公开披露的全部信息的综合反映,如果政府统计部门在公布统计信息时有所侧重、隐瞒、遗漏,导致社会公众无法得到有关决策的全面信息,即便已经公开的各个信息具有真实性,也会在总体上构成整体的虚假性。
2、从统计需求方的角度来说,必须提高对统计产品的接受度
(1)加强统计科普,提高社会公众的统计素养。一是要向社会公众普及基本的统计常识。使其了解基本的统计知识(平均数、百分比、指数等)和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二是要学会鉴别使用统计资料。如对于统计资料在使用时要做到“五问”。即一问,这统计资料是谁说的?美国资料分析法创始人之
一、普度大学统计学教授戴维.s.穆尔说,“好数据是人们智慧及努力的产物,坏数据则是懒惰、不了解甚至存心误导。每当有人丢个数据给你,你第一个该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数据是打哪儿来的?’”[2]。二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三问,遗漏了什么(所公布的统计资料是否把各种因素公布齐全了)?四问,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五问,这个资料有意义吗?
(2)优化统计宣传,改进统计宣传的方式和途径。在当前“拟态环境”的形势下,必须要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宣传统计的力度,注重提高统计宣传的针对性,及时释疑解惑,避免以讹传讹,消除对统计的误解。不仅要宣传统计法律法规,还要宣传统计科学常识。不仅主动发布统计数据,还要主动解读统计数据。不仅主动发布面上指标,还要主动配套发布内部构成指标。不仅主动发布统计调查的结果,还要主动公布统计工作的过程。不仅主动发布纳入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的统计信息,还要创造条件发布专项开展的热点调查信息。不仅主动发布统计横段面的状态,还要发布成因分析和趋势判断的分析。要建立以统计部门为主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计评论员队伍,对于网络上、电视广播上涉及到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误解的情形,及时加以解释、纠正和引导。
(二)统计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
高质量的结果离不开高质量的过程。要提高统计公信力必须要使统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公开透明,这已经为世界有关国家的统计实践所证明。如美国的政府统计公信力较高,就与这一点密切相关。美国劳工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全社会做出了这样的承诺,“我们努力做到:……
5、透明性和负责性:我们公开方法和过程,从而使你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信心。”[3]
首先,统计的调查制度和程序要公开透明。如4月7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全面介绍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参加会议的,既有国家统计局有关领导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有最基层的采价员、居民记账户;既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对统计工作提出尖锐意见的各界人士,也有京城诸多媒体。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对此项工作质疑最强烈的人士,如果详细研读这篇报导(指对于cpi的统计方法和生产过程的介绍,作者注),也应该对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统计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公开透明,确是提高统计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4]。
其次,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执行度要及时披露。
第三,统计数据的汇总和质量评估要让社会公众互动参与。对于重要的统计指标要开听证会,以此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三)统计的方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
统计方法的科学决定着统计数据的科学,它是统计公信力的决定因素。首先,统计的制度设计,必须要坚持按照统计规律办事,遵循科学的原则,不得为了验证主观意图,违反统计调查的科学要求,而有倾向的设计调查制度。此外,不能不顾基层单位的实际,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过早的提供统计报表。其次,统计调查样本的选择必须要遵循随机原则的要求,同时,不得人为破坏样本的“后随机效应”。如在居民收入调查中,假定样本户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出来的,但是,为了提高地区的收入,仅仅只针对抽中户给予政策扶持,促进其家庭人员就业,增加收入,结果就破坏了随机性原则了。第三,重大统计决策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国家统计局成立统计咨询委员会就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统计决策机制的有益尝试。“可以使得国家统计局在作出重大统计决策时,进行更为慎重周密的考虑,更多的听取国际统计界、国内经济和统计专家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意见,防止个人的价值判断、长官意志和行为方式主导决策,同时也防止搞封闭式、独断式的‘拍脑袋’决策。”[5]是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四)发布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
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资料的目的必须正当,所谓正当,即必须合法合理。这对于统计部门公信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统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知情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统计部门的部门利益。如统计部门不能为了商业目的,去搞企业排名信息的发布;未经当事人许可也不得编辑出版涉及统计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资料汇编,等等。如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则其公信力必然受损。第二,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的目的必须要符合行政合理性的原则要求。所谓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在统计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凡统计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统计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发布资料事务时,可以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但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精神和公平正义原则。如在公布统计资料时,究竟要公布什么分组的汇总资料,凡统计制度有规定的分组,必须公开,统计制度没有规定的分组,可以由统计部门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以及可能性自主决定是否汇总公布。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在发布统计资料的时候,必须完整全面,而不能为了所谓的“自身形象”,对统计指标有选择的加以公布,报喜不报忧,误导人们的判断。
(五)统计人员必须恪守求真原则
统计人员在提高统计公信力方面处于主导地位。首先,作为统计人员应本着只对数据真实性负责的原则搞统计。其次,作为统计人员要视统计数据质量为生命,敢于坚持原则,抵制干扰,依法维护统计数据的声誉,为提高统计部门的公信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六)统计违法行为必须得到及时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