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精选10篇)
1.(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一
匆匆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并由此想开去,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
2.体会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选背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达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朱自请先生的著名散文《匆匆》。回忆一下,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回,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开始努力。)
2.师:对于时间的来去匆匆,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呢?你能选一段,读出作者的感受吗?(八千多个日子在作者身旁就无声无息的匆匆消逝了,甚至连游丝样的痕迹都没有留下。作者为此而感到无比的惋惜和自责。)
二、品读好句,体会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1.师: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发表至今已有82年了,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人们不仅喜欢它劝人珍惜时间、含义深刻,而且喜欢他那质朴而有文采的语言。
文章中有你喜欢的句子吗,有值得你在写作时学习、借鉴的句子吗?在文章中划一划,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一下作者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生品读,小组交流学习心得。
3.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句的写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此处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怎样才能读好?指名读。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针尖上的一滴水”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好课件吧
(这里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从日常生活中溜走的。)
你能学着作者这样,也写几句,描写被虚度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吗?仿写: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过去(溜走、逃走);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过去;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过去。
时间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就溜走了,我们都浪费了许多时间,真是太可惜了。谁能把这部分读好?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何曾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这里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日子过去了没留下什么痕迹,用反问句表达了自己虚度了日子、没有作为而自责的心情。)
指名读这两句。
联系到上文“像针尖上的一滴水”,说说还可以把时间比作什么?
4.师:文章中这么多的好句,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你愿意选几句或者选一段背一背吗?
三、小结
1.你学习了本文,有什么收获呢?
2.师小结:《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的心情,警醒人们要珍惜时间,争取有所作为。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同时也运用了不少修辞方法,使得文章显得很有文采。另外,作者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首尾呼应、突出中心的写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再认真读一读,品味品味。
四、课外拓展,鉴赏美文
1.师:朱自清先生还有不少文章的语言也是很质朴,很形象的,让人感到非常清新、明快。我们再来欣赏他另一篇文章的一个段落,好不好?
2.师出示《春》的片段,生自由读这一部分,欣赏他那优美的语言,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句子。
五、作业:
1.继续背诵喜欢的好句或段落。
2.搜集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自己也写一句名言。
3.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
附件一:
仿写之教学实录片断
学习到“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时„„
师出示幻灯片(仿写: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过去(溜走、逃走);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_过去;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__________过去。)师:“你能学着作者这样,也写几句,描写被虚度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吗?”生在小纸条上仿写。
师在教室中巡视,发现有几位学生写道“学习的时候,日子从我们眼前过去了”“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我们的笔尖溜走了”。
于是,教师对全班学生纠正道:“同学们,作者写日子从身边过去了。这时候,时间是被利用了,还是被虚度了?”
生:“时间被虚度了。”
师:“对,时间被虚度了。我们所写的也应该是被虚度的日子是怎样溜走的。”生明白了,继续仿写。
师继续巡视,发现好的句子就当场读,并给与表扬。
“这位同学写的好:‘说话的时候,日子从嘴唇边滑过’”
“这句也不错‘发呆的时候,日子从眼前逃走了’”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发,纷纷写了起来。
„„
师:“哪些同学说说被虚度的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生:“上课讲话的时候,日子悄悄地溜走了;玩耍的时候,日子无声地过去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不知不觉地逃走了。”
师:“好,还有吗?”
生:“玩游戏机时,日子从按键上过去了;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电视屏幕前过去了;逛街时,日子从脚下逃去了。”
生:“无所事事的时候,日子从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发愣时,日子从眼皮底下过去;东张西望时,日子从身旁过去。”
„„
师:“同学们写的真好!我们确实发现时间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溜走了。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溜走了,才头涔涔而泪潸潸。”
2.(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二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读梗概,知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让人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
*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孙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三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腊八”这部分,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指导品读“除夕”,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3)指导学生感情读文
2、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们春节拜年吗?说说你拜年的经历。
(4)引导学生了解庙会时怎么回事?
3、指导品读“元宵”。
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说说你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读,结合生活体验,深入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如何传承中华民俗文化的思考。]
四、作业
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4.(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四
⑴使学生掌握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不同方法,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学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图形与位置》,重点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
⑵自主学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理解110页“整理和复习”,完成“练习与实践”1-3题。同桌可以自由交流个人观点,教师适度参与。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梳理“确定位置”的方法。
交流确定位置的方法: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位置;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位置;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
独立思考,准备回答题目后面的问题。
第一问:孔雀园在大门的那一面?
预设: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位置;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位置;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第二问:猴山在孔雀园的哪一面?狮虎山、鹿岛和熊猫馆呢?
同桌试着用各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描述猴山、狮虎山、鹿岛和熊猫馆相对于孔雀园的位置。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
独立完成书后的填空,交流矫正。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
自主练习描述2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同桌相互说说,并相互矫正;班级交流,进一步路线描述的方法。
5.(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五
单元(章)主题 百分数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纳税 第8课时/共9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重点:税额的计算。
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一、 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2.什么是税率?
二、 新授
1.阅读P98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有关税率的常识:由于不同行业的经营效果有差别,又由于国家为了保护和扶持某些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行业等,会减少这些行业的税率,因此消费税和营业税的税率会有很大差别。如例5中说到饭店的营业税率是5%,而审稿费的个人所得税率就是3%。)
3.王经理的月工资是3900元,规定超出2000元的部分按5%缴纳个人所得税。王经理每月税后工资是多少?
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纳税
应缴税款=应纳税金额×税率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学习、宣传税法知识。 课后反思:
6.(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六
1. 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复习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位同学能帮助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苹果,为什么?
3.学生自由回答。
二、教学例2
1、出示: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你们能猜出结果吗?
组织学生猜一猜,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答出:只摸4个球就可以了,至少要摸出5个球……
教师:能验证吗?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红球及蓝球,组织学生到讲台前来动手摸一摸,验证汇报结果的正确性。
(2)教师:刚才我们通过验证的方法得出了结论,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2、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再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上面的问题是一个抽屉问题,请同学们找一找:“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使学生明确:抽屉就是颜色数。(板书)
教师: 能用例1的知识来解答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使学生明确: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就能保证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荡2个球,因此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的种数多一。
(3)组织学生对例题的解答过程议一议,相互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3、做一做
第1题。
1.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2.同学交流,说明理由。其中“370名学生中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与例1中的“抽屉原理”是一类,“49名学生中一定有5人的出生月份相同”则与例2的类型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日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如果把这366天看作366个抽屉,把370个学生放进366个抽屉,人数大于抽屉数,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一年中有12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作12个抽屉,把49个学生放进12个抽屉,49÷12=4……1,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总结评价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想?
五、布置作业
1.做一做。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棒各10根混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每次最少拿出几根才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色的小棒?保证有2对同色的小棒呢?
2.试一试。给下面每个格子涂上红色或蓝色。观察每一列,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只涂两列的话,结论有什么变化呢?
3.拓展练习(选做)
(1)任意给出5个非0的自然数。有人说一定能找到3个数,让这3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你信不信?
7.(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七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9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每小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实物各一个。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各一个。
橡皮泥一盒。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请欣赏!
(点击 出示课件。)
师: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的一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由立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新授。
(点击 ,出示例3的四幅图。)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说说理由。
(学学生讨论后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一类,圆柱、圆锥为一类。)
师: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吗?
(学生回答: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分为一类,而圆柱、圆锥都有曲面分为一类。)
探究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摸一摸,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归纳填表。
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分类来整理复习,先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再探讨圆柱、圆锥。
师:(宣布复习要求)摸一摸你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记一记它们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在点、线、面上各有哪些特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合作完成表格一。注意用简练的文字归纳。看哪个小组第一个完成。好,小组活动开始。
(点击 ,出示表格。)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线
面
(师及时发现并表扬最先完成的小组。)
2、展示汇报:
师:谁上台将你们讨论的结果给大家看看,向同学们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点击 ,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长方体特征 正方体特征
顶点 有8个顶点 有8个顶点
线 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都相等
面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
面积相等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共同讨论:
师:想一想: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小结: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1)“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棱分别相等,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2)“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探究二:复习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你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的非常好,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忘记圆柱、圆锥的特点。现在请各小组拿出圆柱、圆锥,摸一摸,感受一下它们的特征,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表格二 。
(点击 ,出示表格。)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高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点击 ,出示表格内的内容。)
圆柱 圆锥
底面 2个大小相等的圆 1个圆
侧面 曲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3、小结:圆柱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大小相等,另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有无数条高,长度相等。圆锥也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有两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只有1条高,即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三、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立体图形的特征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1、看图回答:(课本P109/练习十九 11、)
2、填空: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 )。
(2)用一根长13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立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 )厘米,如果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模型,长、宽、高的和是( )厘米。
(3)( )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 )条高。
(4)( )叫做圆锥的高,圆锥有( )条高。
(5)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 )展开会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它的宽等于圆柱的(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点。
(点击 ,出示表格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海关大钟时针长2.7米,时针绕一圈的长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右图中,ABCD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分别以AB,BC,CD,DA
8.(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八
课标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练习二余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第②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π÷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0、15、17、18及20题完成在作业本上。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3)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P19-20页例
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r2h)
4、教学例6(1)出示例5,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7题。
学生思考:要求粮囤所能装的玉米的重量,需先知道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5米的圆柱。(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完成9、10两题。(2)评讲第9题: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3)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9.(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九
单元(章)主题 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整理和复习(二) 第 课时 / 共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利用百分数的意义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 10万元的5%是多少? (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 (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105页第1题,课本105页第4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整理和复习(二) 个人二度备课: 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课后反思:
10.(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 篇十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能正确使用学过的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 熟练掌握有关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复习过程:
一常见的量与计量单位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常见的量。
板书:常见的量。
问: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过程要求:
(1) 由小组同学共同分类整理。
(2) 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巡视课堂进行个别指导。
(3) 全班交流。
分类整理结果如下:
1.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1) 板书:
长度单位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面积单位 平方毫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体积单位 立方毫米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容积单位 毫升 升
(2) 说一说。
① 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
面积:物体表面(图形)的大小。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② 1厘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米呢?
③ 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④ 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要求:学生用手比划或举例说明。
(3) 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什么联系?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4)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面积或体积单位?
① 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单位。
如:千米、平方千米、公顷等。
② 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2. 质量单位。
(1)常见单位:克(g) 千克(kg) 吨
(2)进率: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估一估。
①1只梨大约有多少克?1块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克?
②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 时间单位。
(1) 常见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2) 进率:1年=12个月 1月有31日、30日、28日或29日
1年=365天(闰年366天)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
(3) 说一说
① 1节课有多长?1小时大约有多长?
② 1秒是多长?你跑100米大约要多少秒?
4. 人民币单位。
(1) 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2) 进率:1元=10角
1角=10分
二单位换算
1. 说一说。
(1) 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2) 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 练一练。
(1)3时20分=( )分
(2)2.6吨=( )吨( )千克
(3)3080克=( )千克( )克
(4)7立方分米8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升
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进率。
在学生理解单位改写的原理的基础上,再引导运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进行改写。
3. 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六
复习内容:比和比例(一)
复习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出示表格,通过提问进行填空。
比 意义 各部分名 称基本性质
比例
引导提问:
(1)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1)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2)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3)出示表格。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填空。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分数
除法
(4)举例。
5:6= ( )÷ )
3.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1)比的基本性质的用处?
①化简比。 0.12:2
② 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 解比例: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②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根据.师生共同评价.
4.比例尺.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
②比例尺20:1表示
③比例尺0 30 60km表示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
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二巩固练习。
1.求图上距离。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和田的维吾尔】推荐阅读:
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8-29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06-23
第八课时:比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9-25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