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论文(共12篇)(共12篇)
1.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篇一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近20年来,盈余管理研究是会计学科领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我国自2007年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以来,盈余管理研究有着新的研究动向和内容。本文首先厘定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特征,其实分析了产生盈余管理的原因,最后阐述了新的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
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对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是近年来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2006年财政部颁发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理念。该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以及会计信息披露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和影响,这必然为公司盈余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了新会计准则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的认识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而根据盈余信息做出更加理性的经济决策。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特征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尚未对公司的盈余管理定义达成统一认识。鉴于本文是在研究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本文将盈余管理的定义限定于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内。本文定义盈余管理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手段影响公司盈余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有着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广泛的参与者,并且涉及到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如政府、股东、员工、管理者、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而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操纵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他们既是会计准则的遵守者,也是会计准则的利用者,因此管理当局应该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承担主要责任。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的盈余。企业的盈余从狭义上理解,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利润;从广义上理解是与会计利润有关的各项指标。总之,盈余的本质是企业的会计数据。
3、盈余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管理当局的自身利益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的行为必然具有一定目的性。加之信息具有不对称性,企业管理当局掌握了外界利益相关者不能获知的诸多信息,这就为管理当局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误导以该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为基础做出经济决策的利益相关者,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或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盈余管理的手段是会计或者非会计方法。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是一些会计手段,如计提坏账准备、债务重组、关联交易。当然也包括非会计手段,如规划交易。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1、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是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诱因。完善的公司治理包括公司的内部治理与公司的外部治理,公司内部治理主要是股权结构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利制衡;公司外部治理主要包括经理人市场、媒体治理及中介机构治理。在我国公司内部治理中大多数公司都存在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严重等诸多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管理当局操纵公司盈余、披露不符合公司实际情况会计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
2、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是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证券市场监管法案与条例对公司的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配股、发行债券、退市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有不少是以公司的会计利润为基础的。比如配股时,公司连续3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等,这些会计指标的存在促使部分指标不达标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来迎合证券市场的监管。
3、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旧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主要是以规则为导向,而新的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公司进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处理、会计估计方面的灵活性,公司管理当局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出更加灵活的专业理解和职业判断,而这些正好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三、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承担着抑制公司盈余管理的重任,但是由于会计准则自身也具有固有的缺陷,因此会计准则不能完完全全的将公司的盈余管理抑制住,从而就出现了会计准则与公司的盈余管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是矛盾的共同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会计准则的最基本职能就是用以指导、规范公司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会计披露,一方面新的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另一方面新的会计实践和新的经济行为出现使得会计准则总是滞后实务处理,基于上述原因会计准则不可能消除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大量出现必然带来诸多的会计问题和经济问题,如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资本配置结构不合理、投资者蒙受投资损失等,这将促使准则的制定者根据公司经济行为的需要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进而让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和盈余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一)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1、会计确认方面。现行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进行计量,不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因此就不在确认损益或商誉,合并对价与被合并方账面价值的差额调账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以调整的,调整留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司通过控股合并扭亏为盈的可能性。
2、会计计量方面。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
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才能处理,这在一定程度极大的压缩了公司盈余管理调节盈余的空间。在存货的后续计量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存货的成本反映得更客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利用存货成本计量方法影响不同时期产品成本进而影响不同时期损益的情况。
3、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在《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合并财务报表》中,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不再是以股权比例是否能到一定比例为标准,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也明显的增多,不仅仅限于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分配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尤其是合并现金流量表的采用弥补了实务中的空白。这样的规定减少了部分公司采用分离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避免了合并公司通过减少经营业绩差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使其不在合并范围内,提高经营业绩好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使其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营业利润的情况。
(二)新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操纵空间
1、会计确认方面。新的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确认,新准则将公司内部的研发费用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进行确认,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进行资本化,其他的进行费用化,这就给管理当局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时点不好划分,企业的部分研发活动很难有明确的界限,这就为人为操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二是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目的,企业的研发情况很少进行较为详尽的披露,加之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支出是相对模糊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很难判断无形资产处理的合理性。
2、会计计量方面。虽然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性房地产减值损失以及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不可转回,但是它们的折旧或摊销年限、折旧或摊销方法、预计净残值等方面还是可以进行合理变更的。管理当局可以根据公司盈余管理的需要适当的变更折旧或摊销年限、折旧或摊销方法、预计净残值等进而调节公司的盈余。
参考文献
[1]颜梦宏,傅蕴英.基于收益平滑动机的盈利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宋昌英.基于现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公司治理,2010.[3]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10.[4]马广烁.浅析现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消费导刊,2011.[5]刘昱良.试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经济论坛.2012.
2.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篇二
集团企业盈余管理分为广义盈余管理和狭义盈余管理两类。狭义盈余管理是指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企业通过对外报告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 以及利用信息披露, 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狭义盈余管理多以跨期会计盈余的形式体现, 影响不同的会计期间, 从企业运营来看, 狭义盈余管理是会计复式记账、责权发生制的产物, 是对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综合运用。通常狭义盈余管理与现金净流入不直接相关, 但其成果可以体现为某一会计期间的盈余目标, 通过信息披露带动企业股价上升, 从而间接带动企业价值上升, 为企业再融资或投资带来收益。广义盈余管理是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资产重组甚至分拆整合等手段实现资源效率提升和优势资源创造力的提升, 从而产生1+1>2的管理绩效与财务成果。广义盈余管理是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的财务分战略, 是从财务管理角度对资源匹配、资源物化过程管控、资源绩效考核以及风险控制产生管理效益的评价, 是管理效益货币化计量或财务价值化的具体体现。
二、狭义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一) 资金集中管控是集团企业实现狭义盈余管理的有效平台
通过资金集中管控, 能够较好地调剂集团内部存款及贷款余额, 降低融资成本, 提升资金效益并进一步降低由资金链带来的财务风险。目前企业集团多采用财务公司或结算中心模式集中管控资金, 资金来源多限于所属企业所持有的货币资金。通过资金集中管控, 除了增收、节支提高效益外, 还能有效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 降低资金成本, 提升经济增加值 (EVA) 考核指标。
(二) 通过集团集中管控实现债权、债务的融通及结算
比如对内应收款项, 如果合同成立, 在双方确认且已经挂账处理的情况下, 债权方可以此额度向集团公司申请同等额度免息贷款, 而相应利息则从债务方资金盈余中扣除。以此方法融通资金能够较好地解决基层单位资金流动性问题, 提升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 国家级重大研发课题收入的确认
如果财政资金由于流程和进度的原因, 滞后于项目进度, 会对项目进度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项目盈余。对此类项目, 集团可以根据项目进度情况和任务情况, 采用预拨资金或从集团筹集先行垫支部分资金方式拨付基层单位, 以推动项目进展并实现项目收入。
(四) 科技型集团企业的盈余管理
作为科技型集团企业, 拥有众多专利技术与非专利技术, 如果将无形资产与投资策略相结合, 一定会产生较好的盈余价值。如果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再辅以资产重组, 则会很快变现并流入企业。
(五) 军、民品资产的分离与公允价值利用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
资产对收入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投资增值方式实现, 非同一控制下资产投资重组, 必然按公允价值计量, 而融合制造技术与工艺技术的资产重组, 会给企业带来较大资产增值。资产对支出影响也可通过公允价值变动及折旧政策的选择、改造和改良等活动核定, 进而创造盈余价值。
三、广义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
(一) 供应链管理的整合将能大力提升综合效益, 降低采购成本, 并增强综合竞争力
作为以研发为主的集团企业, 物资采购成本与物资库存冗余成本是影响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在采购成本方面, 由于分散采购不具有议价能力, 加大了采购成本、存储成本和备料成本。与供应商议价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在对外整合供应链的同时, 应加大系统内采购及物资集中采购力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 加大产业重组与产业布局, 提升资产利用率
技改投入在科技型集团企业投入中占比较大, 而此部分投入资产能产生1:4的投入产出比, 因此, 应和产业化结合。军民研发分线和军民生产分线是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必经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减少重复建设、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从财务价值链管理角度来看, 财务管理提升必须向此类业务转化, 或与资产管理部门协作, 以实现投入产出的考核目标。
(三) 加大对具有产业化前景项目的投入, 以获取项目生命期的“金牛区”
产业化道路是融入国民经济、迈向国际舞台的唯一选择。产业化项目需要技术和投入, 更需要把握时机持续评价跟进, 以尽快占领市场先机, 争取较好的盈余效应。
(四) 纵向联合与产业聚集效应, 增强优势资源匹配, 产生倍增效应
根据集团产业化策略和发展规划, 财务管理应在资金筹集、资产重组、资本运作、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和管理策略, 以适应集团化发展模式转化对管理的需求, 谋求聚集盈余效益。
(五) 将财务管理实时融入项目评价机制
3.企业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企业;盈余管理;控制
一、引言
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不违反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会计方法或者是非会计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所进行的内容调整以及控制管理,或者是以经营活动、交易的重组来实现盈余操纵。盈余管理实质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是与一般意义上的利润操纵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是其基于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框架内,是一种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选择合法行为。
二、企业盈余管理的特征分析
1.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
既具有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评估以及信息披露等行为控制权的管理层,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负有主要责任。
2.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实现企业经营的稳定
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总是可以更快、更全面的掌握到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信息,经营管理层为了避免企业经营阶段的正常波动对投资者信心或者是投资决策造成影响,通过对盈余信息的适当处理,可以确保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减少资本市场不合理波动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避免企业股价的波动。
3.过度盈余管理会对企业造成很多消极的后果
过度滥用盈余管理行为将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会在资本市场向投资者传递错误信号,一旦投资者发现企业财务中具有短期投机性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对企业的盈余信息质量进行重新的评估判断,甚至有可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失去信心,造成企业财务危机以及声誉受损。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为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供了空间
当前企业在治理结构上虽然呈现的是两权分离的状态,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董事会白行选定管理层、大股东垄断董事会、董事会选择监事会等等,这些都会造成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会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现缺陷,这就会造成企业的盈余管理等行为缺少监督主体进行必要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2.一些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特别是证券法中规定企业如果意向上市融资,就必须确保三年内实现连续盈利,一些企业根本不具备三年连续盈利的条件,但是为了实现自身上市,就会制作虚假财务报告,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实现自身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的目标。
3.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盈余管理仍留有空间
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了限制,但是企业同样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特别是新会计准则中的新债务重组准则、借款费用资本范围变化、无形资产研发支出规定等等,都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四、规范控制企业盈余管理的措施研究
1.提高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水平
会计行为是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源头,因此规范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源头上就应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首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正确的区分盈余管理与财务造假之间的界限区别,在源头负责任的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其次,应该重点对会计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管理,尤其是减少企业的会计规范中可供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选择的会计程序与会计方法,确保合法合规。
2.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公开水平
会计信息公开是规范控制企业盈余管理的有效于段。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重点强化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会计资料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公开。同时,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与可信度,减少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行为,在提高企业财务报表质量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
3.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的监督管理
企业管理层应该自觉地控制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企业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尤其是对管理层的监督管理,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此外,还应该加强会计核算以及监事会的作用发挥,增强独立懂事的监督能力,在管理层次上控制盈余管理行为。
4.强化外部的監管
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重点还是要建立多元化的企业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特别是整合我国日前的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第三方中介、行业协会以及媒体等形成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对企业是否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以及是否存在过度盈余管理等进行外部审计监督,加强控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力度。此外,管理部门还应当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
五、结语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充分理解国家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同时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规范自身的会计行为,适当的控制盈余管理,这也是确保企业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提。
参考文献:
[1]孙艳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J]中国外资,2014(2)
[2]张楠.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和具体实践初探[J]现代营销,2014 (10)
4.盈余管理运用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与弊;适度运用
盈余管理(Eamings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否则,将各取其利。因此,委托——代理制度下,经营管理者容易产生道德的背离,为盈余管理提供可能。
原因二: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常常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垄断许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委托人要获得这些信息,就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有时甚至不可能得到这些信息。这就使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相容,代理者可以籍此获得某种信息的租金,这对委托人而言就是代理成本。同样,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也很难获得企业独占的内部信息。由于代理者(企业管理者)掌握着信息的制造与发布权,出于自身利益的原因,会对会计信息进行隐瞒或夸张。因此,对委托人来说也就不可能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充分性进行评判,使得现代企业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原因三:会计准则与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会计固有的局限性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不同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会计准则和制度不可能制定得尽善尽美,必然存在一定的会计选择。如会计上要求的权责发生制、稳健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渗入职业判断等许多主观人为的因素,管理当局也就可能通过操纵应计项目、或有损失来确认虚拟业绩或“储存利润”。因为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作出规定,而那些会计政策没有规定的特殊状况,就为企业提供了会计选择的空间,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土壤。
三、盈余管理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等同于利润操纵和财务舞弊,它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方法内;另一种则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诈行为,由它产生的财务报告虽然缺乏真实性但也不是欺诈性财务报告。盈余管理只是破坏了盈余数据的公允性,没有破坏它的事实性,因为它的事项与交易是实际发生的,不是捏造的。同时,盈余管理并不像财务舞弊那样对相关利益方只有害而无利,它虽然降低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在降低契约成本、税收筹划、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就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而言,一是有助于企业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当企业处于经营困难,又急需投资资金时,往往采用利润前推措施。此时,企业一般来说财务状况不佳,净资产收益率不能达到配股筹资条件;资产负债率过高,潜在债权人不愿意提供信贷支持。企业若提前确认后期的利润,如,将直线法用加速折旧,降低坏账损失的提取比例,推迟计提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等,那么,当期利润定当得以提高,从而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要求。同时,这些做法也提高了股东权益率,企业更容易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度过财务难关,使企业能有充裕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有助于企业减少契约成本。持契约观(EfficientContractingPerspective)的学者指出,盈余管理可以降低契约成本。他们认为,会计方法的选择同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订立形式一样,可以减少企业各方之间的契约成本,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到契约的不完备性,需要给经营者一定的会计选择和处理上的灵活性,以便应对企业环境的变化和其他无法预见的事件。特别是在外围环境变化影响到企业契约的参考指标时,企业管理当局能够通过适当的盈余调整影响契约指标,从而有效地避免再次谈判的成本或技术性违约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管理者有一定的盈余管理能力,对于维护有效合同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以管理者不进行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前提。也就是说,盈余管理运用得好,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是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实施利润平滑手段,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稳定的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稳定股价,也有助于股东达到财富最大化目标。采取利润逐年后移措施,使企业业绩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有利于树立企业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企业若能抓住有利时机,调整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市场占有率,转“虚增长”为“实增长”,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四是有助于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进行税收筹划。它能在不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前提下,既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又符合税法所蕴涵的政策导向。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有益的选择。
就盈余管理的消极作用而言,尽管盈余管理在国内外企业均被广泛采用,但是,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信息的使用者,影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破坏社会的经济发展。过度盈余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当盈余管理超过合理的限度时,就很容易转变为利润操纵,使会计信息失去相关性和可靠性。而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根本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是基础,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生命力。盈利信息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它被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用户用来评价企业的优劣有着重大意义。过度盈余管理使报表上的盈利信息成为数字游戏,将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失去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2、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的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事实上,许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未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而只是作为眼前的权宜之计。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当期利润后,将使预期目标利润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同时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下一年度若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维护企业形象和公司管理者的利益,只有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不合法的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最终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信心,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上海证券报》对投资者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利润在盈余管理以后的转回将使投资者失望。公司业绩不佳,将导致股票价值下滑等负面影响。
3、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盈余管理会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不能忽略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的事实。过度的运用盈余管理,会因为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中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细究起来,与各企业过分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因为每一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加控制地进行盈余管理,那么,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4、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和协调发展不利。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如果竞争对手采取了过度的盈余管理,那么其他企业要保持良好的操守就很难,最终将导致恶性循环和不正常的盈余管理竞争,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投资者将无法区分各个不同企业的好坏,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失去效率。上市公司过度操纵盈余,确实会损害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在证券市场上,大部分的投资者主要依赖于会计信息来决定是否对某一个企业进行投资。如果管理层过度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将会造成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使投资者把大量的资源投向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最后,受伤害的便是广大的投资者甚至国家。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七的安然公司,在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破产,以资产总额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一宗公司破产案记录,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注意。3月19日,托普集团董事长宋如华通过公司公告宣布,以2元钱将价值以千万元计的股权和托普软件(000583.SZ)、托普科技(HK.8135)等两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拱手送人,创下了国内资本市场的一个奇谈。这些造假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会计隐瞒对本公司不利的信息,发布的是对本公司有利的虚假信息,在一定时期得以维持公司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终不仅会自食其果,而且会破坏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
5.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篇五
【摘 要】管理会计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在企业管理中,盈余管理的使用在何种程度上是被允许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会计舞弊。本文主要阐述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的概念和界定、分析两者区别以及浅析盈余管理演变成会计舞弊对企业以及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舞弊;影响一、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研究
现状
财务报告最重要的作用是及时有效地将财务信息传递给外界信息使用者。年度财务报告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盈余数字,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有效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个盈余数字。企业管理者有能力和动机来管理报告出来的盈余数字,以此来实现企业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盈余管理被允许使用的程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欺诈。虽然已经有一些专家尝试创建框架来明确区分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但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普遍的共识。这主要是因为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在定义方面存在重叠。
二、盈余管理的概述
专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不尽相同。Healy and Wahlen(1990)阐述,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对财务报告和交易结构的判断来修改财务报告的结果,以此误导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基本了解,或者以其他方式来影响契约结果。这个定义强调了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即误导信息使用者。然而这种观点很片面,如果管理者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是合理的,那么通过盈余管理反映出的会计信息则是可靠、有效的。D.Fields,Z.Lys,and Vincent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超越了法律法规限制行使自由裁量权对会计数字进行修改,这样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帮助企业价值最大化。然而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管理者的意图是无法观测到的。
上文阐述的两个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两个突出的共同点。第一,他们都强调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深思熟虑的行为,目的是改变财务报告的盈利情况。因此,盈余管理不同于无意识犯的错误,如会计人员错误地输入不正确的数字。第二,盈余管理可以通过会计制度或公司的业务交易来实现。
前者实际上是基于会计的盈余管理。企业管理者在会计监管允许的范围内使用会计估计,如估计固定的资产预期寿命、净残值和资产减值损失;合理选择会计方法,如存货计价方法,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后者被称为真正的盈余管理,因为这种方法管理了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收入以及费用,通过操纵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的收益,以此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三、会计舞弊的概述
会计舞弊是指当事人有意地扭曲财务报表的内容来获取非法的利益。我国对会计舞弊的定义: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企业管理层、员工或者企业外部人员利用不正当手段篡改财务报表信息的行为。会计舞弊的目的可以是为了个人不正当利益,比如故意挪用企业资产,也可以是为了企业的利益,比如逃税漏税。尽管不同国家对会计舞弊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会计舞弊都被认定是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Wells()指出,会计舞弊案件中常见的四个特征是:虚假的陈述、欺骗的意图、受害人对虚假陈述的信赖以及后续的损失。
四、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的鉴别
为了修改企业的财务报告结果,企业既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进行决策判断,也可以运用欺诈的手段来实现。在会计允许范围内的决策判断通常被称之为盈余管理,这种观点基于会计准则以及法律法规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可接受性,并与会计舞弊进行明确的区分。然而在判断盈余管理是否向会计舞弊转移是很不容易的。原因有:
(1)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在某些情况下有着相同的要素。比如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都是管理层为了公司或者个人私利而误导或者欺骗财务信息的使用者,都存在造成资产损失或者损害股东权益的可能性。(2)盈余管理通常情况下伴随着会计舞弊的发生。Healy(1985)表示,当企业通过增加应计收入来虚增利润时,未来必定要转回多计的收入。因此,当企业在以前年度发生虚增应计收入的情况时,企业一定会通过转回之前多计的利润或者通过会计舞弊来冲减多计的收入。Lee,Ingram,and Howard指出,企业以前年度存在通过盈余管理导致盈余增加的情况时,会导致企业不能够再有效使用盈余管理。因此,虚增应计收入以及以后年度的利润转回会导致盈余管理灵活性的降低,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通过会计舞弊手段来实现本应由盈余管理而实现的目标。(3)很多的会计准则、政策中没有明确规定准则运用的限制条件,即在哪些情况的运用是违反了会计准则规定的,比如对固定资产净残值的估计。如果对净残值的估计很极端,那么会计估计的使用是违反规定的;如果估计的数值是合理的,会计估计的运用则被认为是有效的、合法的。但是会计准则并没有明确哪些是极端,哪些是合理。
五、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影响
正因为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的定义、特点以及动机都有相似之处,很多企业管理者借以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实施会计舞弊。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决策判断,对财务报表的不利影响很有限。如果盈余管理转变了会计舞弊,那么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将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将使得企业投资者以及债权人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甚至导致严重的损失。(2)阻碍企业的发展。相比于盈余管理,企业通过会计舞弊更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利益是无法长久的。从长期来看,会计舞弊损害企业的形象,导致信任危机,最终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以及信贷都将受到沉重的影响。(3)无法实施有效的资源配置。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这表现为:企业的激励机制使得管理者为实现股东的目标而谋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管理者也为了获取私人利益而谋求在职期间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管理者会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目的。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过度的追求利益的实现,使得盈余管理演变为会计舞弊,这将影响到财务报表信息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导致会计信息失效,降低效率,最终影响资源配置的优化。
六、结论
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和动机,比如都是为个人或者企业获取私利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判断企业对财务报表的修改属于盈余管理还是会计舞弊是很难的。虽然先前的研究并没有提供一个达成共识的框架来区分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区分会计舞弊和盈余管理主要依靠判断管理者的意图以及是否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之内。但是管理者的意图是很难观测的,除非主动承认他们故意欺骗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事实上,对照会计法律法规更容易区分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运用需要自己的判断和估计,比如递延税款、坏账以及存货计价方法。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会计准则并没有明确规定限制条件,这可能会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一旦盈余管理演变成为了会计舞弊,将会对企业的发展、社会资源的配置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参考文献:
[1]Healy,P.M.,&Wahlen,J.M.(1999):A Review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Horizons:13(4):365.
[2]Lee,T.A.,Ingram,R.W.,&Howard,T.P.(1999):TheDifference between Earnings and Operating CashFlow as an Indicator of 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6(4):749-786.
[3]Healy,P.M.(1985):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7:85-107.
6.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篇六
告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审计质量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外部审计是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治理机制,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力量,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过程其实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侦查和纠正的过程。在目前盈余管理普遍盛行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审计师能否有效鉴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整个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一直以来,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有可能增加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应该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出示非标准审计意见,起到他们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从而制约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控制财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的一个有力手段,其对财务信息的把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上,审计意见作为审计鉴证的工作成果,审计质量应该与财务报表信息所反映的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公司的盈余管理变动应该能够恰当地反映出审计意见对其的制约作用。所以,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有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早在1994年,Hirst(1994)就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敏感性,发现审计师可能为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出具非标准意见。张津(2011)在上市公司社会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表示二者的关系与经济形势有关。蔡春等(2005)和刘斌认为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之一--审计质量受事务所是否为前十大、是否实行双重审计的影响。常成等(2009)揭示会计师事务所
通过做大做强和培育行业专家审计师等方式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认为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存在显著相关性的意见主要为:杨湘兰(2010)在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时,得到结论为: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上年审计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本年审计意见产生了影响;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规模、避亏动机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意见无重大影响。李越冬等(2008)在沪市制造业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中,得到的结论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注册会计师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盈余管理,并将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田利军(2007)在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得到结论:(1)两年期间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指标普遍优于非标准意见,且总资产周转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与非标准意见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ST企业与非标准意见显著正相关。(2)微利区间与非标意见正相关,应收账款变化率和配股区间与审计意见关系不显著,存货变化率和非核心收益变化率与非标准意见负相关。(3)从两年年报非标准意见的时间分布看,披露日期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
认为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不显著的意见主要为:周兵、王德义(2005)认为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统计上并不显著。马璐璐等(2005)在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中认为:从整体上说,注册会计师并未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审计人员虽然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但审计意见的质量令人担忧。赵英林等(2006)的结论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而且只能是一定程度上;注册会计师可以较好鉴定操纵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而不能较好鉴定操纵性经营性应计利润;注册会计师对正向盈余管理比对负向盈余管理更为敏感。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研
究中小板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审计质量的相关变量包括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类型(是否属于前六大)。盈余管理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可控性应计利润,可控性应计利润的计量需采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
(一)论文基本框架
一、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论文的基本结构说明。
二、文献回顾。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
三、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的研究假设:
假设一:非标准的无保留意见与上市公司反映审计师特征变量事务所的类型BIG6(是否是前六大会计师事务所)正相关。
假设二: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四、盈余管理的计量。企业盈利可分为两部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应计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发生不容易操纵,相比较而言应计利润更容易被企业操纵,所以我们通常用应计利润的大小来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但不是全部的应计利润,而是应计利润中的可控部分。国外通常用希利模型、迪安吉洛模型、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来计量可控应计利润的大小,在本文中采用的是由琼斯模型衍生出来的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五、实证研究
1.样本的选择。为了排除不同上市地点的监管对公司行为的影响,论文拟选取了深证中小板上市公司,并剔除个别数据不全的公司。论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或通过CSMAR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2.模型的建立。在模型设计方面,将审计意见作为因变量,而盈余管理作为实验变量,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其他控制变量构成一个logistic回归模型。
3.回归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到本文的结论,同时指出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重点与难点在于盈余管理的计量,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的选择。本文选取截面的琼斯模型。该模型将用来计算非可控性应计利润,从而获得企业的可控性应计利润。
在回归模型中,由于审计意见,提供审计报告的事务所类型这些变量无具体数值,需要自定义虚拟变量。建立在采集样本上的综合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研究难点。从阅读的文献来看多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本文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计量盈余管理后,借鉴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另外,本文综合讨论的事务所类型与审计质量、盈余管理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创新也是一大难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盈余管理的计量;
二、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三、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反映审计师特征变量事务所的类型有相关性。
四、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对于盈余管理的计量,经阅读文献与相关的综合考虑之后,本文采用修正后的截面琼斯模型。计算非可控性应计利润。从而得到可控性应计利润(应计利润减去非可控性应计利润)。确定可控性应计利润为盈余管理的计量指标。
本文将审计意见的类型分为标准无保留意见与其他意见。样本的选取为中小板上市企业。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在考虑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时,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
五、预期研究成果
本文以中小板上市企业为例,试图合理正确地计量盈余管理,研究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同时提出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和提高审计质量的建议。
六、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2011.11.8-2011.11.25查阅相关资料,构思并选题;
2011.11.19-2011.12.5确定论文题目,并上传任务书,参考文献; 2011.12.6-2012.1.13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初稿; 2012.1.14-2012.2.19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定稿; 2012.2.20-2012.2.26开题报告答辩;
2012.2.27-2012.4.22完成正文撰写;
2012.4.23-2012.5.6正文答辩准备;
7.ST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 篇七
一、ST企业的困境
ST (Listed Company under Special Treatment) 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所特有的制度,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挂牌的上市企业, 当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时, 就会被证券交易所实施特别处理。企业在被依法实施特别处理后, 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并且其股票的投资价值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企业的管理层会选择采用盈余管理, 从而摆脱特别处理。
处于特别处理阶段的企业, 采取盈余管理的措施, 比如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应计利润,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坏账损失的计提, 不恰当地确认收入和费用, 规划合并报表范围, 利用政府补贴, 长期资产预期寿命及残值问题以及利用债务重组或关联交易等措施。这些盈余管理的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困境, 或者让企业成功实现“摘帽”。
ST企业由于连续亏损, 被特别处理。从2004年-2012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来看, ST企业主要存在高风险、高负债的资本结构;资金周转缓慢, 营运能力偏低;现金周转率低, 资金管理不善;存货占固定资产比重过高, 平均高于非ST企业78个百分点, 存存货周转率低, 货积压。其次ST企业盈利能力总体偏低;ST企业的增长发展潜力普遍不足, 所以导致企业出现连续亏损。
二、启示与建议
为了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ST企业为了实现摆脱特别处理和被退市的困境, 应当保证其采取的盈余管理措施合理合法的, 保障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从而稳定股市的发展。但ST企业应当立足于长期战略规划, 针对自身的困境, 采取有利的措施, 而不是一味地采取盈余管理。
1. 完善成本信息管理
ST企业应当加强成本信息管理, 保证企业成本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加强成本控制, 使企业总体成本的降低, 可以增强其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成本控制需要企业从自身出发, 结合市场实际情况, 适时采用生产系统管理, 做到“零库存和零成本”, 并对企业的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特别是竞争者的成本管理模式, 从而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制度。
2. 提高盈利能力, 加快资金的周转
对于ST企业, 由于资产负债率高, 并且利润低。产品的销售业绩也不理想。那么企业应当首先针对自身的投资情况, 分析坏账的比重, 完善企业的赊销管理, 从而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而针对于企业的产品销售, 应当采用新技术, 促进产品升级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从而开拓市场。以前挤压的滞销库存, 应结合市场实际情况, 采取综合的营销战略, 加快销售, 减少积压, 节约成本。
3. 调整融资结构, 加快发展
由于ST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 资本结构不合理, 使得财务费用高居不下。面对企业的连续亏损, ST企业应当调整其融资结构, 提高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并根据国家的政策, 合理采用融资资源。
4. 健全ST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企业的内部监管制度, 如果ST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则会造成ST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盈余管理措施, 而不改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 (1) 设立独立董事制度; (2) 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 (3)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证监会出台了ST制度, ST企业和*ST企业为避免被暂停和终止上市, 进而采取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摘帽”问题,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本文从ST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 探讨企业为避免被暂停上市或退市, 应当采取内部根本治理措施, 以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ST公司,盈余管理,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秦晓兵.浅谈企业盈余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2]张鸣, 张艳, 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8.浅谈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 篇八
【关键词】中小企业;盈余管理问题
一、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一般动因是追求企业发展,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终极动因,表现为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中介动因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筹资动因、避税动因、政治成本动因、债务契约动因。筹资动因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中已上市的公司而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是筹资。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得“合理避税”成为可能;政治成本动因是指为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暴力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这就产生了政治成本动因;债务契约动因产生于债权人与企业签订的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行为的债务契约。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这样,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二、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1)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中小企业没有大企业那样错综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大多关联交易是很隐形的,具体手段有:关联购销、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资金占用费、费用转移等。(2)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是中小企业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如年底虚开发票,次年初再以不合格(销货退回)为由冲回。又如与第三方先签定“卖断”收益权的协议,然后通过租赁方式向第三方支付定额利润,通过虚拟方式来调节利润。(3)会计政策变更。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一些会计政策的变更,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合并范围的确定等,与企业当期的会计盈余,甚至未来期间的收益密切相关。具体包括:权益法与成本法之间的选择、合并范围的确定与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4)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的潜亏应依照法定程序,通过计提准备金以及摊销递延资产等方式计入损益。但许多企业,往往利用对外投资、租赁、抵押等机会,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的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三、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问题
(1)计提比例不当。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前我国对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础缺乏统一标准,计提方法和比例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2)变更计提比例。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进行变更,或是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进行变更,或是计提减值准备、处理各种损失,通过变更计提比例使中小企业的经营业绩发生变化。(3)冲回上年计提。由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主观性很强,会计人员可以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应减少当期利润,即所谓的“除垢法”;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可以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应年度的利润。
四、防范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
(1)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及有关法规、政策和契约。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虚假会计信息的判断标准,使得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难以区分,因此要根据我国市场环境特点,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2)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外部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济市场;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对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有充分的认识。(3)转变审计的交易模式,强化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改变审计服务的交易模式是当务之急,应该将审计意见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统一起来。同时强化中介机构的质量监督功能,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
参 考 文 献
[1]于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作科技与创新.2005(2):18~19
9.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篇九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公允价值
引言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在20引入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五个领域。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公允价值的运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限。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而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但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增加了上市公司的主观判断,进而赋予了上市公司更大的自主权,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计量中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盈余管理
年1月1日,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计量中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进而引起当期利润波动。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在以前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认时不会确认这部分收益,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将这部分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反映在当期业绩中。因此,企业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进行盈余管理“创造”账面利润。
假设2: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再次将公允价值引入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可能为部分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创造利润带来了机会。债务人可以通过现金、非现金资产、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及其组合方式清偿债务。债务人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将产生债务重组收益和当期损益两部分收益。而债权人将产生债务重组损失。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越高,则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损失也就越小。而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也就越少,但其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也越大;反之亦然。这样一来,债务重组中债权人与债务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利益,即提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减少债权人的损失、美化债务人的营运能力。这就为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提供了动机。
假设3:上市公司通过公允价值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运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
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通过调节支付对价资产以及被购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来操控利润,或是通过确认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来调节利润。如购买企业可以通过重估支付对价资产的价值,直接将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调节利润。另外,也可以利用大幅度压低购入资产的重估价值,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选取2007年机械、仪电仪表行业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例,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共有110家。
所选的数据以2007年年报的截面数据为主,信息来源于中国证券网(http//www.cnstock.com/)、巨潮资讯(http://www. cninfo.com.cn)、巨灵金融终端等相关网站和数据库。
(三)本论文采用模型介绍
=b0 ( )+b1 +b2 ()+αj∑NRi,j+εi,t
TA——公司i在年度t的应计利润总额;
ΔREVi,t——公司i年度t的主营业务收入相对于年度t-1的变化;
ΔRECi,t——公司i年度t的应收账款金额相对于年度t-1的变化;
PPEi,t——公司i年度t末的固定资产总额;
A——公司i年度t-1末的资产总额,即t年初资产总额;
εi,t——残差;
NRi,j——虚拟变量,各虚拟变量的含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2.相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线性回归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二、结果分析
本论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所选取的机械、仪电仪表行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变量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在修正的琼斯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实证研究模型,最后对模型的相关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统计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在0.1的显著水平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企业合并领域的应用与应计利润总额的相关性显著,而在金融工具、债务重组领域的应用与应计利润总额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目前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有限。换句话说,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这一手段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非常有限。
参考文献:
[1] 阮美梅.基于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 王勇.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变化的实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2).
10.社员盈余分配制度 篇十
社员盈余分配制度
一、分配对象。参加盈余分配的人员为持有本社《社员证》的社员。
二、分配核算。合作社在进行年终盈余分配工作以前,财务人员要做好财物清查,准确核算全年的收入、成本、费用和盈余,清理资产和债权、债务。财务核算结束后,向理事会提交盈余分配方案。
三、盈余分配顺序和办法。合作社的盈余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1、提取盈余公积金。按照章程或成员大会决议规定的比例提取,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者转为成员出资。若累计有亏损,首先弥补亏损,抵亏后的公积金余额再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或者转为成员出资。
2、向社员分配盈余。合作社的盈余经过上述分配后的余额,按照交易量(额)向社员返还,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按照出资额、成员应享有公积金份额和国家财政扶持资金及接受捐赠确定为社员的份额向社员进行分配,分配比例不超过可分配盈余的40%。入社不满一年的社员,根据社员实际出资和入社时间,按时间段按比例进行分配。
四、审批程序。理事会接到合作社财务部提交的盈余分配方案后,组织召开有监事会成员、管理人员、社员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扩大会,听取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经理事会审核后,提请社员(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方可执行。
11.企业盈余管理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盈余管理 家族企业 新三板
一、引言
国家在近年来加强了金融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截止到2014年10月30日,已有超过1300家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信息披露,近期关于新三板企业的转板政策已初现端倪,在相关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毫无疑问,未来几年内将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挂牌企业中有相当多的企业为家族企业,许多甚至是从家庭作坊式的夫妻店发展而来,研究新三板家族企业盈余质量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家族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家族企业与盈余管理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Wang(2005)对创始家族企业的盈余质量供需两方面进行阐述,并依据S&P500指数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证实了家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低。Jaggi等(2009)发现香港上市的家族企业,存在较弱的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家族企业面临较弱的第一层代理问题和较强的第二层代理问题,其盈余质量较高,Jiraporn(2009)等、Prencipe等(2011)分别对美国和意大利上市家族企业进行相类似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
国内对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等方面。不过近些年来,已有部分文献对家族企业的信息披露、盈余质量方面进行了探讨。马忠、吴翔宇(2007)以2002~2004年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为对象,研究了金字塔结构对信息披露的影响,文章所做的经验证据表明终极控制人倾向于抑制对外披露私人信息,两权分离程度与上市家族企业自愿信息披露负相关。许静静、吕长江(2011)认为相对于其他企业,家族成员担任家族企业高管有助于降低第一层代理成本,公司的盈余质量更高,并选择2004~2007年最终控制人未发生变化的家族企业为样本,实证证实了这一结论。
国内外已有的文献所作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型上市家族企业,与中小型家族企业有较大区别,从内部来看,新三板家族企业大都处于初创期,股权结构简单,公司治理机制不成熟,规模较小;从外部来看,新三板家族企业面临不同标准的政策监管和上市条件。
三、中小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盈余质量比较
(一)代理问题与中小型家族企业盈余管理
与非家族企业相同,家族企业同样面临两层代理问题,家族企业存在较轻的控制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第一层代理问题,同时面临较为严重的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产生的第二类代理问题(Gilson&Gorden,2003)。新三板家族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不成熟,不具备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条件,股东大多选择家族成员担任企业高管职位,所以企业内部的控制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不高。
与第一层代理成本相比,家族企业面临更为严重的第二层代理问题。股权集中度过高会促使大股东加强对经营的管控,从而加剧第二层代理成本(Fama et al.,1983;Morck et al.,1988;Shleifer et al.,1997)。家族企业的家族股东一股独大,并自然地取得了企业的经营权,为家族股东侵犯其他小股东利益提供了条件。
Bhaumik(2010)认为,在新兴市场环境中,家族企业的业务随着关联企业的增加而变得复杂,关联企业之间可能通过购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进行交易,从而达到向关联企业进行利益输送的目的。家族企业可能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使家族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达到一个“互助保险”的效果(Aoki,1988;Morck & Yeung, 2003;Estrin et al.,2009)。中小型家族企業股权分散程度较低,资产独立性不强,家族控制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包括家族股东与企业之间往来)频繁,企业优质资产被剥离的风险大,盈余质量较低。
(二)债务契约、税收筹划与中小型家族企业盈余管理
笔者认为,仅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小型家族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不充分的,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适用于成熟的资本市场,且其较少探讨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在中小企业,债务契约和税收筹划是盈余管理最直接动因。
债务契约假说最早是由watts和zimmerman在1986年提出,该假说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债务增加时,企业会通过会计方式调节盈余。之后许多学者实证证实了这一假说(Defond&Jiambalvo,1994;Beneish,1998;Roychowdhury,2006)。家族企业在股权融资较少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债权融资,违约风险会更高,家族企业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减少违约风险(刘喆,2010)。中小型家族企业融资需求大,而企业的财力、信用记录往往不足以取信于银行等资金提供方,因此中小型家族企业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贷款。
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管理层会基于避税动因而进行盈余管理,最小化公司的税收成本(王跃堂等,2009)。李增福等(2011)以2007年所得税改革为背景,建立了一个基于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模型,该模型表明税率变动会直接影响经理的盈余管理动机,也会通过影响投资者的监督动机间接影响经理的盈余管理动机。
对于众多中小型家族企业而言,最艰难的课题是声誉,更是生存,各种名目的赋税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而且会削弱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家族企业有更强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首先,家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大,节税利益主要被家族分享;其次,家族企业的经理层被家族控制,家族成员可以比较便利地实施盈余管理,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四、结论
一方面,新三板挂牌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不成熟,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结构简单,与主板市场相比,其受到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更弱,控股股东更有可能损害小股东利益。因此,在新三板市场,第一层代理问题和第二层代理问题分别得到了弱化和强化。中小型家族企业家族控股比例高,不少新三板家族企业甚至是家族全资控股,中小型家族企业主要面临的是第二层代理问题。因此,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中小型家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强于非家族企业。
无论是出于债务契约动机还是税收筹划动机,相比较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都有更强烈的动机实施盈余管理,因此在新三板市场,家族企业的盈余质量要低于非家族企业的盈余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启林,朱文.上市公司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J].经济研究,2003.
[2]谷祺,邓德强,陆倩.现金流与控制权分离下的企业价值[J].会计研究,2003.
[3]王明琳,周春生.控制性家族类型、双重三层委托代理问题与企业价值[J].管理世界,2006.
[4]赵昌文,唐英凯,周静,邹晖.家族企业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J].管理世界,2008.
[5]马忠,吴翔宇.金字塔结构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来自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
[6]王俊秋,张奇峰.家族企业的“掏空”行为与会计盈余质量[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双月刊),2008.
12.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研究 篇十二
1 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意义
目前,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生存,企业要将有限的资金加以有效运用,控制成本支出,对经营风险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及时的反应,合法经营,尽可能取得满意的盈余,使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由于会计准则本身具有灵活性和选择空间,加上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企业管理者运用这些特性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抵抗企业经营风险,向公众传递积极信号。房地产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一些不可控的偶发事件时,可能会影响当期利润,进而引起不利于企业的各种反应。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情况进行灵活处理,防止外界过度反应,减少或消除偶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企业在特殊时期得以平稳过渡。另外,成长中的企业投入的广告费、人才培养费有益于公司未来发展,但却无法反映于企业的现实价值中,企业管理者可通过盈余管理将更能反映企业真实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外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为企业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证券市场融资与举债融资,只有当企业盈余达到一些刚性指标后,才可通过IPO、增发、配股获得资金,而且发行价格也会受到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对报告盈余的“优化”,筹集更多的资金供企业经营运转,从而进一步提升盈余水平,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向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举债融资时,债权人也会设置一系列财务指标监督企业的资金运作。如果违反这些条款,债务人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未经加工的盈余信息不能完全传递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信息。盈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契约的刚性约束,降低契约成本,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最后,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资金,减少经营成本。税收是房地产企业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若能在法规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和措施进行盈余管理,合理避税,可以减少或延缓现金支出,增加企业现金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2 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策略
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大,房屋建筑工期长,项目叠加开发,销售一般采用预售制。其业务处理、财务核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些特点都为房地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房地产企业应当分析经营环境,根据自身阶段性目标需要,按照税法规定,预先合理筹划收入与费用在各会计期间的分配,规划各期利润,以达到预期的盈余目标。
2.1 对收入确认、成本费用分摊进行盈余管理
2.1.1 对收入确认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售房一般采用的是预售制度,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与销售收入实际流入的时间不同,企业销售收取的预售款项首先通过预收账款核算,待达到收入确认条件时,才可转到收入账目。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收入确认的时间对企业盈余进行管理。实际工作中,当企业需要达到一定的盈余指标来进行融资等活动时,则需要尽快办理开发产品交付手续或尽快投入使用,将产品的风险报酬转移,使预收款项符合收入确认条件转入销售收入,释放利润;反之,则可以将收入的确认延后至以后会计期间,降低期末盈余,合理避税,减少税款支出,节约经营成本。
2.1.2 对成本费用分摊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房地产企业一般是多项目叠加开发,各楼盘开竣工时间不同,项目周期横跨多个会计期间,成本费用的分摊与结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管理者要利用好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根据实际需要控制项目完工时间,将发生的成本费用合理灵活分配于当期完工项目和未完工项目,调节各期盈余,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另外,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和工会经费支出的税前扣除额分别不得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和2%,超过部分不能扣除。而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可以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0.5%。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因此,企业应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各期收入情况,按比例扣除限额对各项成本支出进行预算与筹划,使其在税法规定的限额内最大程度地列支,将税收成本最小化。
2.2 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
2.2.1 对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在会计期末对相关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后,若资产价值出现缩水,则应当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防止高估或者低估资产的实际价值。由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可变现净值需要根据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确定,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这都为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可以在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利润大幅增长的年份,大额加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为未来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释放潜在的经营风险。企业也可通过计提存货、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来调低当期利润,同时减少期末资产账面价值,这样就可以降低以后期间的销售成本,增加未来期间利润,或者通过流动资产减值的转回增加未来期间利润。另外,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如果建造合同的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则形成合同预计损失,应提取损失准备,并确认为当期费用。合同完工时,将已提取的损失准备冲减合同费用”。由于房地产行业项目投资规模大,工程周期长,横跨多个会计期间,外部市场变化较大,可能形成合同预计损失,这种情况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2.2.2 对金融资产的划分进行盈余管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会计准则规定都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但两者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却不同,前者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当期利润表,而后者的公允价值变动先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影响利润表,在终止确认时结转为投资收益或损失,影响资产减少期间的利润总额。由此可知,这两种金融资产对企业各期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购买的有公允价值的股票、债券、基金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类结果是管理层意图的如实表达,这就为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契机。如果企业不希望公允价值的波动对当期的利润造成太大影响,可将购入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过控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的时点调节各期利润水平;若企业预期购入的金融资产未来公允价值的波动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则可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层可根据资本市场预期、企业自身状况及对金融资产控制能力需求,确定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3 对借款费用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量巨大,主要筹资渠道是银行借款,进而会产生大量的借款费用。企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应将其资本化,增加相关资产的成本,影响以后各期盈余;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确认为当期的财务费用,直接影响当期期末的盈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房地产企业完工楼盘无论是作为自用的固定资产,还是作为将要出售的存货,亦或是作为投资性房地产,都是资本化可以计入的对象。这样一来,借款费用的不同处理将会对企业的利润造成很大影响。企业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经营目标,事先筹划各期应分摊的成本费用及利润水平,可以通过控制开始和结束资本化的时点,控制借款费用计入资产成本和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的金额,调节本期和以后各期的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企业当期要想展现良好业绩,追求漂亮的盈余水平,减少费用,则可以通过扩大资本化区间,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最大化,但是以后期间应分摊的成本费用会相应增加,减少盈利;企业短期目标若为降低税赋,缩减当期利润,可以缩短资本化期间,使借款费用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增加。
2.4 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当前日益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具备一定的可获得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将原来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变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对投资性房地产核算方法的转变属于会计政策变更,要对前期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进行追溯调整,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由于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房价处于上升趋势,这样将大幅增加当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而且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用计提折旧与摊销,可以降低当期的费用,加上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企业利润,这样可以极大减少销售量下滑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在特殊时期起到平滑企业盈余的作用。因此,企业也可以通过控制是否将完工工程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及其数量来对企业的盈余进行管理。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环节,原由资本公积核算的金额将抵减营业成本,进而增加企业利润总额,所以,企业可以通过筹划投资性房地产出售的时点,将利润在各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配。
2.5 通过安排经济活动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除了运用一系列会计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外,还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筹划安排进行盈余管理,这种方法是通过对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相应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对企业的盈余水平进行调整,常见的方法有:第一,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将企业豁免的债务金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也计入当期利润,调节企业当期收益。第二,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交换资产定价的弹性空间进行盈余管理,企业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战略转移,又能够提高盈利能力,增加企业利润。第三,企业可以利用资产处置的时点进行盈余管理,在企业需要增加或减少期末利润的会计期间终止确认某项资产,这样处置资产带来的损益将会调节当期的利润。第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控制酌量性费用的发生进行盈余管理,如广告费、科研费、职工培训费等,借以调整当期盈余。这些费用在投入当期可能不会或很少为企业带来收益,所以减少这些费用的支出对实现短期目标有一定的帮助,但管理者还是要结合企业长远利益决定酌量性费用的发生。
3 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把握盈余管理的“度”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盈余进行管理,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及重要性原则。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平稳渡过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使投资者对企业有良好的预期;但过度的盈余管理则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原本的面目,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不良影响,也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不利于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时要把握好尺度,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3.2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在房地产企业内部要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使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将权力分散,使每个权力机构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牵制,避免为了少数人利益损害多数相关者利益的短期投机的盈余管理行为。还要对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盈余管理水平,防止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林.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9.3
[2].上官鸣王瑞丽.盈余管理“度”的分析.财会通讯.2011.9
[3].庄思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财会研究.2011.21
【企业盈余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06-16
企业资金管理论文07-01
关于企业文化管理论文06-13
企业管理论文范本06-18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07-11
某企业管理创新论文06-13
企业投资管理大学论文06-16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案例06-19
物业企业品牌管理论文06-20
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论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