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学计划(精选13篇)
1.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篇一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
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较差,而且学生水平不一,刚进入高中一年,接触《政治生活》会感到陌生,不好理解。学生身上暴露的惰性也十分的明显。学习主动性差,要加强引导。因此教学中将面向全体,搞好衔接;立足课本,注重规范;强化积累,拓展视野;注重基础,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确立
《文化生活》模块以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公民参与文化活动与进行精神文化生活所需的文化素质,设置了“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四个主题单元,教材按照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内在逻辑来展开,教材不过分拘泥于学科的知识逻辑,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原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关注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教材达到了本身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措施
1、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考试评价方法,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将学习和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作为提高专业素质的必修课,并与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重点是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法改革研究。
2、认真备课,明确自身职责,提高备课效率,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备课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3、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课本,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环节,向课堂要效率,认真做好“四备”、“五点”、“两法”(“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练习;“五点”即每堂课都要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两法”即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
4、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帮助自己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做好培优工作,加强个别辅导。积极开展辅差工作,努力提高差生转优率。
6、加强与其他老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公开课,示范课,论文、课件等。借鉴其他兄弟学校老师的宝贵经验
四、课时安排与分配
第一周:2月16日-2月22日第一课、配备习题一套 第二周:2月23日—3月1日第一课、配备习题一套 第三周:3月2日— 3月8日第二课、配备习题二套 第四周:3月9日—3月15日第二课、配备习题二套 第五周:3月16日-3月22日第三课、配备习题三套
第六周:3月23日—3月29日第四课、配备习题四套 第七周:3月30日-4月5日第四课、配备习题四套 第八周:4月6日-4月12日第五课、配备习题五套 第九周:4月13日-4月19日第五课、配备习题五套 第十周:4月20日-4月26日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4月27日-5月3日 第六课、配备习题六套 第十二周:5月4日-5月10日 第六课、配备习题六套 第十三周:5月11日-5月17日第七课、配备习题七套 第十四周:5月18日-5月24日第八课、配备习题八套 第十五周:5月25日-5月31日第八课、配备习题八套 第十六周:6月1日-6月7日第九课、配备习题九套 第十七周:6月8日-6月14日第十课配备习题十套
第十八周:6月15日-6月21日 期末总复习、期末模拟一 第十九周:6月22日-6月28日 期末总复习、期末模拟二 第二十周6月29日-7月5日:期末总复习、期末模拟三
五、教学思路
1、新课教学: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必须经过自己和本年组本学科教师研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共案,确定统一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巩固强化习题,然后交流教学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巩固强化训练:精选习题,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搞好习题讲评。组内同志通过习题讲评相互交流,总结教学方法和经验,指导学生提高答题能力和水平。
3、搞好总复习工作:在期中、期末前指导学生进行每一课、每单元的总复习。
2.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篇二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 将教学内容和它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 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并且从中体会到探索地快乐。
1. 从生活背景入手, 诱发学习数学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能诱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元一次方程”时创设了打折、获利的问题,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只要用数学的眼光去搜寻、分析, 可使学生带着深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中时时刻刻在用数学, 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 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 从收集生活素材入手, 体验数学乐趣。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让学生根据收集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课堂教学时, 教师有目的地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资料, 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学习“圆弧长”时, 教师以学生们熟悉而又喜爱的娱乐生活“荡秋千”为背景, 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让学生荡秋千, 体会荡秋千运动所经过的路径, 从而出示这样的题目:已知秋千拉绳长为3米, 静止时彩板离地面0.5米, 你荡秋千时, 秋千在最高处时彩板离地面2米 (左右对称) , 然后计算该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 (精确到0.1米) 解决此问题必须知道荡秋千运动所经过的路径的数学模型是圆弧, 因此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求出圆心角, 即可求得秋千所荡过的圆弧长。这道题中渗透了数学知识, 又具有生活性, 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 激发了探索的欲望, 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从模拟生活情境入手, 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表演情景, 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例如, 在教学“内错角, 同旁内角”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让大家看教师的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直线, 两个大拇指反方向的时候, 这对角是什么角?注意两个角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内错角) , 接着教师提问, 大拇指为相同方向的时候, 这对角是什么角?这时学生都学着教师的手势做实验, 进而全班同学的首势都比成一样了, 得出同旁内角。这样, 通过师生的互动, 学生的耳、眼、口、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试验体会, 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 同时学生感到其味无穷, 兴趣倍增
二、借助生活实际, 科学使用教材
教材是“范本”, 是“载体”“材料”。不同时期, 受不同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和使用有着天壤之别。新课程理念主张我们用“教材教”, 而不是视教材为“上帝”。教材一经生成是“死”的, 而我们的教学主题却是活生生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联系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 可以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是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 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小红妈妈下岗后开了一家糕点店, 现用10.2千克面粉, 10.2千克鸡蛋, 计划加工一般糕点和精制糕点两种产品共50盒。已知加工一盒一般糕点需0.3千克面粉和0.1千克鸡蛋, 加工一盒精制糕点需0.1千克面粉和0.3千克鸡蛋。问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加工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这样联系生活, 设计问题, 大大唤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三、灵活运用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而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增长率的问题, 轮船定位问题要用到锐角三角函数和圆的知识。又如:新月旅行社为吸引市民组团去野三坡旅游, 推出了如下两种收费标准: (1) 如果人数不超过25人, 人均旅游费用为1000元; (2) 如果人数超过25人, 人均旅游费用降低20元, 担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700元。某单位组织员工去野三坡旅游, 共支付给新月旅行社旅游费用27000元, 请问该单位这次共有多少员工去野三坡旅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 这些知识从生活中产生, 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 又回到生活中去, 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3.文化和文化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文化 语言 文化和语言 意义 方法
一、引言
“文化”一词最初来自于德语,在英语中历经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文化经常会以语言的形式出现,而语言也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如果不能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上的困难。
二、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 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易·贲》,其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观察人间万象,通过教育,成就天下太平安乐。胡文仲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他认为,作为外语教师应关注的文化首先应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方面。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承载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又会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发展。总之,语言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
四、文化教学的意义
既然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就必须进行文化教学。Robert Lado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1.增强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转变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会随之变得多样化,由原来的枯燥变得丰富有趣起来。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进而才能尊重对方的习俗,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恰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消除交流的障碍,避免尴尬和冲突。文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加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扩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慢慢地会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多看书,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力争把学生培养为不仅具备语言能力,更有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优秀素质人才。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很难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单词作出准确的理解,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语言知识贫乏,而是由于他们缺少跨文化知识。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把一种语言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信息转换过程,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很多方面。例如,词组“eat one’s words”,有人翻译成“食言”,因为“eat”的主要词义是“吃”,但“eat”在英语中的意义很多,“吃”只是其中一个。如果我们只考虑词义不理解其他意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词组的含义。该词组的正确翻译应是:收回前言,认错道歉。但英语中也有些词与汉语在文化内涵上是相同的,例如,“He is as sly as a fox(他狡猾得像一只狐狸)”。句中的“fox”一词在英汉两种文化都可以用来比喻狡猾的人。
2.语篇分析中的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跨文化交际与语篇的关系。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语篇分析为主,讲解课文的文化背景、体裁、写作方法、课文的中心思想、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等等,而不是单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点。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好像听懂了,但一离开课文,就什么都没记住。所以语篇分析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知识点的讲解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5).
4.文化生活辨析教学的意义 篇四
《文化生活》这部教材中有很多点都可以开展辨析:
1、“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法选择的。”
3、“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
4、“发展教育应摆脱古代教育思想,还是应该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5、“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6、“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还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就以“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为例,谈谈辨析教学的重要意义。
题目观点没有正确把握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把继承和发展分为先后,是不科学的。
正确观点是
(1)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2)继承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要发扬。继承,并不是全盘接受。文化的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3)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辨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辨析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基本观点和概念,正确的区分观点,辩出真理,使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有利于防止观点错误的出现,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贡献。
第二,辨析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易混易错知识点剖析清楚,讲解明白,能够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起有效链接,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观念和认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5.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反思 篇五
张爱红
时间匆匆而过,不经意间两个月的教坛生活即将过去。回想一下自己在这两个月的教学生活,感触良多,感觉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难以掌握的艺术。报到的第一天,在第一次例会上,一看教师授课(工作安排表),我大吃一惊:怎么是高二三个班的教学呢?本以为会是初
一、初二或者是高一的,对于毫无准备的我,这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高二的学生现在是文、理科分班了,是一个关键期。理科班要进行会考,他们的会考成绩的等级直接关系到高考的填报志愿,文科班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对此本人觉得还是挺大压力的。但是由于偏远山区,实在是缺乏教师,所以新教师担任高二的教学也就不足为奇。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教学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才能与时俱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下面本人对自己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第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在正式上课之前必须花时间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内容。通过钻研,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对一些知识进行扩展。尤其是要分清重点和非重点,这对教学是非常的重要。在时间分配方面,要注意合理利用,把与高考考点有关的知识一定要分析细致,讲解透彻。对一些知识的补充也是必要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读懂教材,深挖教材。例如,在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化软实力”的补充是必要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比较热的词,本人觉得主要是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理解,“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措施”也有必要讲解。上完一节课,我觉得一定要对重难点的把握进行反思,问问自己重点讲透了吗?难点化解了吗?等。同时对于理科班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不能忽视,因为他们要进行专业水平测试。
6.“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篇六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本堂课的知识点比较清晰、简单,所以我把能力目标的达成作为本堂课的主要任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主要是采用情境探究法。我从课堂就地取材,并且这些材料一直贯穿整堂课的始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现象和本堂课的知识。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1.情境展示。 展示本班学生的艺术节照片,导人新课。 2.设计目的。 积极引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例子作为导入,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化生活的特点,同时直接点题,简单明了。 二、情境探究,学习新知 1.文化生活素描。 (1)文化生活的特点。①情景创设:刚才了解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那同学们的假期文化生活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为什么可以选择这些文化消费方式呢?②设计目的:从学生自身实际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且很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训练,更好地锻炼了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2)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原因:科技、传媒、经济。①共同探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消费方式呢?在选择这些消费方式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呢?②设计目的: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是本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侧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文化生活现象,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说出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辨析类问题也是高考的命题思路,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都是高频率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③图片展示:“深圳最美女孩”文芳;散布H7N9流言者被刑拘。④设计目的:现在的学生经常上网,网络中令人忧虑的现象是与时俱进的,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辨别虚假的和不健康的东西,要使学生明辨是非,第一文库网增强法律意识,明确责任意识,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共同探究:针对同学们所说的上述问题,我们该怎么做?(2)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探究关于措施类的问题,如果教材上没有现成的`知识体系可抓,一般应该从主体角度去分析,弄不清楚主体一直是学生丢分的原因,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来探究,加深学生对行为主体的认识。(3)幻灯片展示:解决的措施。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公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别能力。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4)设计目的:选用这样的顺序讲解是为了承上启下,引出国家要正确引导、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共同探究。①为什么?学生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总结第一点原因和第二点原因。对比学生们的文化选择。父母的选择和你一样吗?这说明文化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有双重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②设计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总结、推理的能力。(2)是什么?(根据原因,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展社会主义文化。(3)共同探究:流行文化就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4)设计目的: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学会辨别流行文化与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的区别。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境回归,总结新知 文化生活百花争艳,渐迷人眼,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7.《文化生活》教学中的人格塑造 篇七
一、发现文化中的美
在讲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章节, 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厚重到敦煌莫高窟雕塑的轻灵, 从百家争鸣的璀璨到都江堰工程的壮美, 中华文化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中, 我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代表, 把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与顾恺之的画作并列在一起进行赏析。《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的杰出作品。曹子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 通过梦幻的境界, 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 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曹植此赋言辞美丽, 描写动情, 缠绵凄婉, 动人心魄。而顾恺之的画作设色浓艳, 画法古拙, 系魏晋画风。人物安排疏密得宜, 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 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 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这样, 文学的美和艺术的美和谐融合,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擦亮寻找美的眼睛, 共同感受文化之美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当我们能够发现和感知美, 那么我们就迈出了塑造健全人格的第一步。
二、感受文化中的力量
优秀文化不仅可以丰富精神世界, 更可以增强精神力量。尤其是文化其独有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的章节, 强调文化活动对人格塑造的意义。我以学生们喜爱的足球运动为例节选了一段视频, 这段视频节选自《天下足球》中《永不消逝的皮波》。当音乐响起, 猫头鹰之城的那首经典英文原版曲目———《侧影》的钢琴旋律一出, 浮躁的心瞬间就融化了。主唱Adam的嗓音依旧动人心扉, 让人似乎进入了碧蓝澄澈的大海中央, 沐浴着斑斓的阳光, 享受着或动感或柔情的惬意。画面中皮波的奔跑和跳跃伴随着成功和泪水, 话外音响起:“什么时候, 风在发端的少年, 变成了雕塑。什么时候, 纯如白纸的婴儿, 停止了啼哭。在圣火纷飞的硝烟中, 你仍然在你的远方为梦想执着。”这段视频把音乐、体育和诗歌完美地统一。对音乐和文学的欣赏体现了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足球运动中培养的坚韧顽强、团结合作更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我讲到三十五岁的皮波还在绿茵场上与小将们一同奔跑时, 这种追逐梦想的勇气和执着几乎令所有的孩子们动容, 甚至有的孩子潸然泪下。因为在这里, 我们学会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 为梦想努力奋斗是一种人生的骄傲, 不论成败。我们在追逐梦想时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激情最美, 这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在此强调成功道路上的曲折和失败可能是一种常态, 我们往往要经过长长的黑夜才能抵达黎明, 所以, 一部优秀的电影或者一首振奋人心的歌, 一段传诵千古的名言或者一种百折不挠的信念, 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健全人格的文化积淀。
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韵味。就像我们的世界有不同肤色的人种和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一样。德国民歌纯朴严谨, 就象他们的坚定稳重的性格;俄罗斯国土的辽阔高远, 赋予了这个民族豪爽乐观的性格。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 把中西方文化用多媒体展示出不同地域在饮食、服饰、建筑、文学等方面的特色。建筑特色以故宫、泰姬陵、巴特农神庙为例, 讲述故宫建筑群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 泰姬陵的高肃穆雅, 简洁明丽, 而被美术史家们称为“人类文化的最高表征”的巴特农神庙所带给我们的视觉校正技术的纯熟和山花雕刻的丰富华美, 更是令人感叹人类文化遗产的惊人价值。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承认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用学生熟知的那首beyond的那首《光辉岁月》中的歌词:“可否不分肤色的界线, 愿这土地里不分你我高低, 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 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引导学生, 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不止一种颜色, 所以这个世界才显得美丽。同样的道理, 我们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 尊重学生作出正确而不同的选择, 尊重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道路。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也是如此, 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 共同繁荣。教会学生“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也是当前中学生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挑战。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生长的环境使得他们过于重视自己个性的培养而忽视了群体的多样性, 从而产生与周围人群的格格不入和矛盾冲突。因此, 通过展现和对比世界文化、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是和谐共融的, 并养成兼容并蓄、刚柔并济的性格。让学生在纷呈文化的薰陶中, 在春风化雨的氛围中, 培养健全的、有魅力的人格。
总之, 中学生的人格塑造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漫漫长路。而在这条长路中,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质, 厚积薄发, 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和优雅的环境。所谓“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让文化在学生的人格塑造中成为最美的支撑。
摘要:通过对新课程《文化生活》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融合文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多种文化因素, 为学生的文化学习和人格塑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目的。
8.回归生活的世界音乐文化教学 篇八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年8月出版了管建华主编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之《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
管建华在該书序言中指出,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应“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概念,也是他为解决‘欧洲危机’所开出的良方。欧洲危机表现为科学的危机、文化的危机和人性的危机,这种危机的根源之一便是将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科学当作了生活的意义。这种危机也渗透于我们高等音乐院系中专业的、科学的音乐体系的学习,特别是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技术的学习也被当作了教育的意义。音乐被作为单一的或孤立的物理声学现象的声音技术,学习的意义已被工具化,即为专业而学习。因此,世界音乐文化的教学(即世界音乐课程)正是在这种音乐教学危机背景中出现的音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现象,它对于重建音乐文化意义的学习,音乐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习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分为七个章节,分别讲述了印度、泰国、伊朗、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作者韦希、于晓晶、花白、董云、接晔、赵晶晶、仲崇连是在研究生三年级即将毕业时完成该书写作的,其间,他们经历了一次对自身在本科四年学习中所形成的对音乐模式和音乐世界认识方式的颠覆和重建,最根本的是,音乐人类学、文化研究与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哲学的理论开始取代了他们原来西方传统音乐学、传统哲学与传统教育学、音乐教学的理论思维模式,并拓展了新的音乐教育与教育研究视角。
9.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篇九
作者:张雪莹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阐述的是文化是什么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第二课的内容是具体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感受文化影响》作为本课第一框题的内容,首先阐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特点,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对文化对人影响的具体表现及特点,可以更好的了解文化对人的作用。本框内容为第二框内容作铺垫和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既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又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懂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文化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文化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性质、方式和程度,领悟文化对人的影响,激发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教学难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生活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文化氛围中,并接受各种文化的熏陶。那么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文化影响的特点又有哪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并从中找到答案。(2分钟)【讲授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板书)
1.活动一:通过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并讨论中西方在就餐上有哪些区别?(5分钟)
学生:中国人吃饭使用的是筷子,西方人就餐使用的是刀叉。教师:还有吗?
学生:中国人吃饭喜欢坐圆桌,围成一圈一起吃;而西方人喜欢坐长桌,自己吃自己的。„„„„„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通过图片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那大家想一想,除了上面我们所总结的,中西方还有那些文化差异?
学生:中国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西方的节日有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教师:对,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多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换句话说,我们创造文化的同时还要受到文化的影响。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什么?
学生:略
(板书)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活动二:请同学们看几组图片(10分钟)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请同学们思考:上面四组图片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交往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上面几组图片形象的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的交往方式也会不同。这种不同往往通过语言、符号和器物表现出来,也会通过人们的交往行为表现出来。
(板书)文化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过渡:除了上述的表现外,文化对人的影响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探讨并举例说明文化影响如何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10分钟)
(板书)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学生: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合的引导与纠正,让学生体会文化如何影响。若学生的例子不够准确,教师可再举例补充。如:马克思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不同时代对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具体理解是不一样的,这都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渡:以上是我们对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一下来探讨一下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二)文化影响的特点(板书)
1.活动三: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学生一般都听说过)下面请同学们讲讲你们所了解的故事内容。(8分钟)学生分别进行讲解补充。教师:同学们讲的很好,通过这个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孟母要接二连三的搬家呢?
学生: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影响。
教师:对,因为孟母怕那种不好的文化环境会影响孟子的学习。那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种影响是瞬间完成的吗?是强制的吗? 学生:不是。是潜移默化的。
教师:那么我们就总结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第一个特点——潜移默化(板书)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我们总处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氛围中,这种文化氛围总是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我们也总是在潜移默化的受着影响。有句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么个道理。既然我们会受到各种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呢? 学生:可以。
教师:那么我们应该做出怎样正确的选择呢?
学生:我们要积极主动的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进而使精神愉悦、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教师:非常好。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文化对人的影响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板书)深远持久的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那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吗?(8分钟)学生:略
(教师可引导学生的例子,结合课本16页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10.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篇十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传统文化精髓。
2、养成良好品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四、教材的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11.略谈语言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 篇十一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体验;教学分析;建议
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必须要与文化相互结合与传授,文化是语言使用的必要语境,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很密切的关系,这样导致在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时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且针对文化教学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在教师的语言文化教学中,文化体验的观念很强,利用文化体验能够促进语言文化的学习。同时语言文化也是体验文化实践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语言文化与文化体验的教学,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语言文化教学的发展分析
1.国外的文化教学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文化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见解。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相互交织与相互影响的。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对文化教学的称谓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在英国就将其称之为是背景研究。在法国则将其统称为文化。而在德国则将其直接命名为国家概况。
2.文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提出文化教学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而在早前的八十年代时,就将其统称为文化课程。主要是针对学习外语的学生来开设的。此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与文化之间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不再以独立的学科存在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了语境中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要素。在研究语文文化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后,教学方法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过开展语言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文化的目的与重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做好深层次的分析与挖掘共组,积极倡导体验式的教学,促使学生学习好文化知识。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语言文化教学的教学之路更为的宽广,所以这种体验与实践教学就要渗透到语言文化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好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二、我国基础外语教学以及文化教学
1.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状
现今很多教学方式都应用了文化教学的理念,而教学法则是关于语言本质以及学习方法的相关理念。现今来看我国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主要是建立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充分说明语言属于一种封闭的系统,要重视对语言内部结构的认识。现今语言翻译教学法主要是向交际法教学方向转变,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语言学习中仅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语言能力的运用。在语言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能抓紧从封闭的环境向开放的环境转化,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交际能力。
2.基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在语言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是一大障碍,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必须要克服文化差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言文化教学必须要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文化意识要与语言知识。技能、学习策略以及情感态度充分结合在一起。这要求教师要教学中必须要充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将会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语法,同时也要充分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技能。另外,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掌握,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理解,能够结合差异性来不断调整自身的语言掌握自觉性。并且学生能够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运用。
三、语言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
1.文化体验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本质上讲主要指一种文化教学现象,跨文化交际主要是不用文化背景下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并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参与人员都要将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并且对别人的话题进行理解,若是文化存在较大的不同,那么很容易造成一些误解,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进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对学生文化的传授与教学,让学生掌握以及区分不同的文化,从而来引导学生去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认知。在文化教学中,文化体验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概念,学生能与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相互接触,从而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意识。在文化体验中,主要有:首先是文化内涵,学生能够在内涵中实现学习结果,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形成关联实质。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鼓励学生体验与外语的文化关联。可以往学生经常与外教交流,或者是上网去与外国朋友相互交谈,观看一些外国的影片等,以此来让学生在一些情境中感受外语,去学习英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文化体验对于学生跨文化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获取相关的文化体验之后,将有效提升跨文化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
2.体验性文化学习的结果
在经过文化的学习后,学生将会对文化有一个的深入的理解,并且也会提升学生的社户籍适应能力。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核心概念,语言水平则是则是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也是在新课改要求下的重要规定。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文化学习的基础便是语言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才能够真正去深刻分析文化差异,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体验,促进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语言的学习属于一种有意识以及有目的的过程,学者文化以及目标文化的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到文化的学习以及发展,学生的性格以及环境师生关系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文化的文学与进步。
3.体验性文化教学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进行文化的体验,在体验中对文化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因此可以说体验文化学习时直接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以便于获取有效的文化信息,最终形成文化的理解意识,从而来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认知,提升文化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选择构建不停的学习内容,以便于让学生在各个学习内容中感受文化体验。简单地说文化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对话,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促进学生扮演不同的表演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文化分析,不断反思,从而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在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应注意中国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实际要求。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既要学习英语和获得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信息,又要通过英语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介绍自己的文化。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由于随着英语覆盖人群、语境、语域乃至功能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文化学习内容也会日趋宽泛。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而言,一味追求本族语的文化立场,或一味迎合目的语的文化立场都不可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作为学生还是首先要认清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从而就具体的交际情景、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得体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当我们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则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合理配置不同文化教学素材,重视体验性文化教学,采取适当的文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现今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校的语言教学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文化体验,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从而来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雪飞. 简析文化体验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科技展望. 2016,(07):50-51.
[2] 韦璐. 基于“文化体验循环”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 才智. 2015,(26):55-56.
[3] 石莹. 文化体验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 现代交际. 2016,(10):30-31.
[4] 刘佳婷.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学园. 2015,(32):40-41.
[5] 王治江. “文化体验”大学英语——编写理念、形式、内容上的一次新突破[J]. 留学生. 2016,(06):50-56.
12.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篇十二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认为, 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课改的新理念, 以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持。在这个探索中, 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兴趣, 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 把生活搬进课堂, 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体验。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 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 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师生身边发生的故事、新闻时事、影视片断等都可以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
二、教学流程生活化
(一) 课前引导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新课改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 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 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教师在课前要经常指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 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 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时, 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 然后在课堂上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活动。
(二) 课中教学的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及活动,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
教学是教与学的系统工程,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选取一个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大系统, 来考虑教学意义与价值。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需要以学生未来生活这个大系统作为进行教学的参照坐标。因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动,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 并达成生活体验。
(三) 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 不指向社会现实, 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 是非道德教育。”在学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后, 布置学生实地考察学校附近的河流污染情况,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水质变坏的真正原因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和建议书, 交给当地的环保部门。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还能使学生实实在在、确确切切地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使他们能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
三、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
(一)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
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 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 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 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 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 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 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对生活充满憧憬, 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 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 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 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二)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 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 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
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 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因此, 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 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还有, 在设计生活化的活动时, 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模拟法庭、幸运45、开心一刻、小品表演、故事会、角色扮演、角色阅读、辩论、座谈会、演讲会、等都是学生喜欢的生活化的好形式。
13.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 篇十三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1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导入活动
1、同学们,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文化走廊”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小学语文综合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4、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2)民族艺术
(3)古诗文赏析
(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
(6)饮食文化
(7)备注
(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一)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2)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当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讨论交流
①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②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观摩评选
①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②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
③每位学生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集体评议
①各组同学评议:哪组活动开展得好?好在哪里?
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结、颁奖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准备阶段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阶段的进取精神和独特体验。
教学时间:
两个阶段:资料准备收集阶段和课堂教学汇报阶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收集资料阶段(确定方案,调查研究)
1、导入活动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学生答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在我们学校楼道和校园里你看到过了什么?──那里还有许多中华历史名人,如庄子、孟子。)
(2)、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吧!(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2、确定专题
(1)、出示17课课后“综合性学习”一段话,自己读一读吧!
(2)、师:你想不想成为一位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啊?(生:想!)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生活阅历谈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机打出相应的文字内容。)
(3)、将学生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如,将陶瓷、剪纸、布艺、草艺、泥塑等归为民间工艺;将戏剧、国画、书法等归为民族艺术。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活动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小组专题研究内容
(1)民间工艺(
2)民族艺术
(3)古诗文赏析
(4)风俗风情
(5)神话传说
(6)饮食文化
(7)备注(备注说明:除以上六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它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4、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
5、讨论、撰写专题实施方案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下表。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
(2)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a、尽量组织语言,大胆地与同学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b、培养专心倾听,适当补充,积极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师)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图片或实物,制作简单课件。
(生)在实践活动中与伙伴一起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类整理,准备向大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各位同学,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同学们,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资料。
(设计意图:以最简洁的导入,使学生马上进入互动交流中,节省时间,为下面学生间的展示交流留下充足的时间)
二、小组交流,推荐导游。
生活中。
4、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说出理由来。推举者和被推举者进行互动。
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音像资料,再次给学生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并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并不古老,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勉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5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使用power point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frontpage来制作专题网站,提高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三、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阶段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我们设计了“课件激趣”和“自主选择研究专题”两个环节。]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阶段设计意图:教师结合方案表在“合作分工”和“获取方式”上做重点指导,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各小组根据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调查历时二周。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阶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精神,为最后的成果展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4、师谈话:每个展区展出的太精彩了,组委会非常满意,但是他们还提出一个要求,请各民族艺术古诗欣赏个展区设计一、二句广告词,你们能行吗?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三)总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阶段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题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和展示,并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在已打开的两扇门之间有一幅画卷伸向远方,镜头从古代文明一步步演变到现代文明,直观地再现各种传统文化,再次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阶段设计意图:通过后续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1、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成果展示。
2、检验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老子,学习了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同时还了解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赵州桥、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通过学习,我们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呢?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课外合作收集有关材料了,有些小组收集得还不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吧。
二、展示成果。
1、各小组先汇报展示的内容:
(1)、民间工艺;(2)、风俗习惯;(3)、神话故事;(4)、书法绘画;(5)、古诗赏析;(6)饮食文化……
2、请各合作小组上台展示。
教师提示:
(1)、有实物的话要出示实物,让大家充分了解。
(2)、小组成员要确定谁先介绍,谁补充。
(3)、如果台下同学有疑问,要尽量回答。
(4)、还要介绍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3、全班评价。哪一组展示得?
三、总结成果。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在这一座宝库中,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呢。希望以后同学都能多多的留意和观察。那么,通过这一次活动,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了哪些深刻的认识?有了哪些收获呢?请写下来吧。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7
要求回放: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出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要求分析:
1、小学语文课标明确: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既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种书面表达的练习。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这节习作指导课只是把上节课(口语交际)中了解到的有关“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写下来,这是对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的训练过程,是对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检验和升华。
2、学习段式,作文时注意做到表达清楚,描写具体,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出自己的感想。
习作范围: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写下来。
2、可以写本次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2、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个传统文化。
3、把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让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课前准备:
1、组内交流,让组内同学充分了解大家搜集到的祖国传统文化。
2、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手抄报等)展示出来。
3、推选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准备代表本组向全班作介绍。
4、中国传统文化调查表。
教学难点以及对策:
1、第一个难点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综合课时做好做足前期工作,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这次写作范围很广,可以介绍一个文化传统,一个风俗习惯,一处人文景观,一个古建筑,一种民间工艺,一个戏曲,甚至于活动的过程可以写,同学们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写。只要是你感兴趣的,都可以写下来。
2、第二个难点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学生通过综合课的学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但没有头绪,在脑海里是一团乱麻,不知道如何把这些材料组织起来,整理好,形成文字写下来。
3、本次习作训练的难点还在于它的综合性,在于如何体现着一个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如何突破难点?我想,应该结合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来进行,在前面几篇课文的教学中,提前渗透,有意识地指导。如在讲《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一座桥,介绍一幅画。在进读《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一件历史故事介绍清楚。
教学过程:
一、再现传统文化,体会写什么。
1、回忆上节课口语交际内容。
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文化?举例说说。
2、你最喜欢我国的哪个传统文化?你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个?
(1)、学生展示,老师小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