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3.2代数式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2024-08-24

七年级数学3.2代数式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4篇)

1.七年级数学3.2代数式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一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二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3.2直线、射线、线段(1)

教案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

2、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

3、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4、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2、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性质的研究,体会它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立足现实北景及图片显现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运用对比法、归纳法总结差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组操作固定硬纸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直线的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性。★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二、难点:直线性质的发现,理解及应用及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生活中的实际图片、多媒体、三角板、几何体教具、硬纸板。★ 预习导学

观察课本P123图,思考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如何挂参照线?木工师傅锯木板时,怎样用墨盒弹墨线?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问题

1、把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需要几个图钉?

问题

2、通过上述操作,如果把木条抽象成直线,把钉子抽象为点,能解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

3、经过一点O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

问题

4、用什么方式来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问题

5、怎样由一条线段得到一条射线或一条直线?

问题

6、生活中有哪些关于直线、射线、线段的形角,试举例说明?

问题

7、你能发现直线、射线、线段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吗?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参与)

二、精讲点拔,质疑问难

例 1 已知平面内的四个点A、B、C、D,过其中两个点可以作一条直线,则可以画出几条直线?

例 2 如图:给出的分别有直线、射线、线段,能相交的图形是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 3 如图:能用图中字母表示的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哪几条?

例 4 手电筒发射出去的光线,给我们的形象是()A、线段 B、射线 C、直线 D、折线 巩固训练:P125,练习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例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延长直线AB到C

B、数轴只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C、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M。D、无数条直线可能交于一点。

例 6 如图:已知点A、B、C、D,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作射线AB,直线AC(2)连接CD,直线AD(3)延长线段AD,反向延长线

五、思考与练习

1.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它们能线段?四个点呢?试想有n个点,则能组成多少条线段?

2.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2部分,2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分成4部分,那么3条直线把平面最多分成几个部分?4条呢?n条呢?

六、布置作业

书本P126,习题3.2 1、2、3、4 当堂反馈

【教后反思】

组成多少条段BC

2.七年级数学3.2代数式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二

长沙实验中学

李治文

目标:通过意象理解诗歌

突破高考诗歌鉴赏难点

通过意象尝试写诗

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 步骤: 一 导入

1、老师提问,你会读诗吗?(以迎客松图片导入)(暗含迎客和意象)

学生正答或反答

(老师开怀大笑,气氛陡起)

2、导入主题,诗歌意象

(配以小荷尖角画面显清新悦目)二开宗明义,解读意象

1、老师提问,什么叫意象?

学生:答案五花八门。(鼓励各抒己见,为老师解读铺垫)

2、展示“象”(配向日葵团花簇锦,鲜艳夺目图片)

展示“意”梵高 《向日葵》

3、老师提问:梵高的《向日葵》为什么和生活里的向日葵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学生答:苦难人生的反照 ;梵高有精神抑郁症;梵高有色盲,视觉有严重缺陷等

4、老师总结:意象是表达感情的载体

万物皆因我而着色

展示古典精美图片

三、老师问,你会读诗吗?完成鉴赏目标。

齐声朗读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邮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导入:把握意象

体味情感

1、把握意象的本身特征

(1)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学生抢答

老师归纳

松、梅、兰、竹、菊、兰、莲、柳、桃、叶、日、月、雨、冰、雪、江水、浮云、草木、杨花、牡丹、红豆、梧桐、芭蕉、丁香

猿、鸦、蝉、燕、雁、鱼、虫、鸥、鹰、杜鹃、鹧鸪、鸳鸯、青鸟

长亭、南浦、古道、阳关、关山、楼兰

笛、琴、酒、灯

(2)依据诗中“月”的意象特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题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学生回答

冷清:今昔的感伤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学生回答

残冷:离别的凄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远怀》 学生回答

雄阔:思念的深远

(3)老师:如何把握意象固定寓意体味情感?

学生探究:相似联想

相关联想

2、注意意象的整体组合

(1)师生有感情朗读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老师问,词中选择了多少个意象? 学生答,十个。

老师问,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答,冷色;悲凉;凄苦。老师收,游子的孤苦

(2)老师问,如何把握意象的整体组合体味情感? 学生归纳,意境协调与发散(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碛(qì):沙漠。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老师问,诗歌写什么人?

学生答,边塞诗,征人,戍边将士

老师问,选择了哪些意象,承载了哪些感情?

学生答,大雁:征人的乡思;日出:凯旋的喜悦;

寒光:戍边的艰辛;铁衣:军容的整肃

老师收,组合起来就构成整诗的意境。

老师点,2012年湖南高考诗歌试题。(学生愉悦感顿生)

3、注意意象的修饰词语

(1)老师出示幻灯片

杜甫草堂图

第一幅:明媚翠丽 鸟语花香

显示字幕

映阶碧草春色

隔叶黄鹂好音 第二幅:添加“自”、“空”二字 同一幅画面陡然变得黯淡阴沉

老师问:为什么画面有这样变化的? 学生答:因为炼了两个字。

自:兀自 自顾自地

空:白白地 徒劳地 老师问:“自”和“空”表达了什么含义?

学生1答:繁茂翠绿的春,婉转动人的莺声无人欣赏

学生2答:连草木禽鸟不通人事 学生3答: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学生4答:对一代名相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感伤 老师收:炼字,让原诗句风格、感情、主题陡变。(2)老师问:如何把握意象的修饰词语体味情感?

学生答:炼字:活用字、动词、形容词、副词

老师收:炼字,炼的是感情(3)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老师问:藏、透字面什么意思?

学生答:掩藏 覆盖 ;穿透

透过 老师问:诗中什么含义?

学生答:人行之迹被大雪覆盖

大雪纷飞

道路莫辨

行人稀少

林间北风寒冷刺骨,风急

天寒

衣单

等等

老师表扬,很到位,有想象力。点明2012湖北高考试题

(满足学生愉悦感)

老师设疑,如果你来作答,你觉得此题答案还可以补充什么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欲)

学生答,思想感情。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答,您刚才不是说,炼字,其实炼的就是感情吗?

师生相视会心一笑,掌声自然而起。

老师问,怎么才算完善了这道高考试题的答案?

学生答,藏、透,反映了邹明府的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四、老师问,你会写诗吗?完成创作目标

1、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今夕 今生

缘了红尘四十年 一朝鉴碎九重天 沉浮禄海曾圆梦 踉跄食途今自怜

醉后无诗无解意 醒来有泪有馀牵 人生总觉如朝露 笑落杨花两无言

老师问,选择了哪些意象? 学生答,朝露

杨花

老师问,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好奇:工作生活的苦痛 老师问,哪个字炼得好? 学生答,笑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答,轻松中寓沉重

豁达中露无奈

含泪的微笑

日出

1012班 王蓉同学

天空是一只大鸟 有丰满的翅膀

缀满白色羽毛般的浮云 白云之际藏着神秘的渊薮 身着金黄盔甲的战神从中涅槃

老师:请作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的作品

老师问,王同学习作选了什么意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把天空比作大鸟,把白云比作羽毛,把太阳比作战神 学生答,雄浑壮阔 气势恢宏

学生答,想象神奇瑰丽,有超庄子鲲鹏之势

学生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师生大笑昂扬中收束

2、意象的组合与修饰

踏沙行

星城第三场雪

暮色渐浓,西风凄切,萧萧一夜雨未歇。

依稀窗外影重重,向红茗绿懒回帖。

迟睡惜暖,起视冥灭,梧桐巢空泣残叶。

叮咛早起女玩童,何人不惜枝头雪?

老师问,写了什么季节的雪? 学生答,春雪

老师问,春雪什么特征?

学生答,南方春雪入地即化 稍纵即逝

老师问,词中抓住这个特征,表现了什么感情?(诗眼)学生答,珍惜

雨·夜

1008班 吴佳蔚 雨

淅淅沥沥

落下

湿润了泥土

模糊了视线 落下

如针 扎入心田 似线 缠绕心尖

雨的喧嚣中

针线穿起思念 夜

冷冷寂寂

望着你我黯淡了天地 灵魂 对白

已无声 黑白

电影

被暂停 夜的沉默里 故事定格心底

老师:有请作者朗读自己作品

老师问:诗歌创新了哪些意象?炼了哪些字? 学生答:针线

对白 电影 故事 学生答:针扎入

线缠绕

针线穿起 学生答:对白无声

电影暂停 故事定格

五、课堂作业

明确感情,选择意象,注意意象的组合修饰,写一首现代小诗。

老师板书,叶圣陶先生《创造宣言》,激励学生写作诗歌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谢谢分享

附录完整课件

3.七年级数学3.2代数式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三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种的划分及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并简单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

教学重点:

掌握人种特征,培养学生准确辨识各人种的能力。

教学难点 三大人种的分布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世界人口的分布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而且世界各地的人模样也各不相同。都有哪此不同呢?肤色、头发„„

师由此总结出人种概念及分类:

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人的第一特征)、眼色、毛发、头型、脸形等。

2、人们依据这些不同把世界上的人划分为哪几大人种?

3、互动学习:根据自己头脑中三大人种的印象和观察P54页三大人种照片,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并填下表: 类别 皮肤

眼睛 棕色

头发 黑而直

鼻梁 中等高度

嘴唇 中等

身材 中等 黄色人种 黄(棕)色

白色人种 白色浅棕色

黑色人种 黑棕色(黑)

灰色浅蓝色 棕色短

金黄色呈波浪状细 卷曲

高 薄 较高

低而宽(扁平)

厚 四肢较长

讨论:①是什么原因造成各人种的不同?

新闻记者“人种与地理环境”,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越多,肤色就越暗。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皮肤中色素的增加,使人免受紫外线伤害。

介于高低纬度之间的人种皮肤呈黄色。

你能再举出一些各色人种适应环境的外貌特征吗?

总结:各人种的长相区别是由于适应环境的结果,并不能说哪种肤色的人高贵,哪种朊色的人低贱,各种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黑色人种一定分布在热带吗?三大人种到底是怎样分布的?

2、观察地图,分组讲座并继续完成上表中“分布栏”。

3、小结:美洲分布有一部分黑色人种,那是主义造成的,贩卖“黑奴”。

巩固练习:

将人种与地理分布用直线连接起来:

黄色人种 非洲中部

亚洲南部

白色人种 大洋洲南部

欧 洲

黑色人种 北冰洋南岸

探究

1、你想对“种族优劣”论者说些什么?

2、各人种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板书设计

一、世界的人种

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 二、三大人种特征

三、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四、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4.七年级数学3.2代数式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四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4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1“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14时即午后2时(约31℃)﹑4时即日出前后(约24.5℃)。(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气温日较差。(31℃-24.5℃=6.5℃)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2)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3)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大屏幕出示图3.15“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学生观察用三角板﹑直尺算得出: ⑴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2℃﹑7月。⑵最低月平均气温约1.5℃﹑1月。⑶气温年较差22℃-1.5℃=20.5℃

⑷该地气温年变化: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过渡:这堂课学习了气温的一些知识,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让我们一同来完成活动1。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⑴图幅大小要适当。

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学生动手)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其余学生动手绘图练习。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

三、气温的分布

PPT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 ;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图3、16,思考:

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

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

(教师)过渡: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

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

(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如: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⑵一般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

⑷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 设问: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

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

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师承转)同学们对气温的规律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过渡: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有什么感受?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爬山时,在山脚下穿短袖衬衫还觉得热。到达山顶,感觉冷,还要加衣服。

(教师)这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据观测,在同一地点,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上一篇:留给家长的一封信下一篇:铁路线路工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