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2024-06-14

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促进榆林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调研报告

-----------------------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 日期:2011-10-8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组织专人就全市房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集市发改委、住房和城市建设局、规划局、国土局、统计局、榆阳区政府、区建设局、市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文昌建工集团公司等单位和企业进行座谈,深入榆阳、神木、绥德等县区调研房地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房地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的房地产业发展起步于90年代后期,2000年地改市以后,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平均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项目规模和品位显著提高。房地产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商品房;二是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009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1.2亿元,房地产开发面积55.9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7.5万平方米。近年来,市区建成了元驰世纪城(占地2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圣景名苑(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塞维利亚(占地90亩、建筑面19万平方米)等一批规模较大、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品位较高的住宅小区。2009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83.6万平方米、6662套,完成投资9.86亿元;廉租住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22个实物配租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面积33.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32亿元,全市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累计达到11943户,城市低保家庭中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市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21.5亿元,余额13.9亿元,累计放贷10.3亿元,个人贷款比率达到60%,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达到74%。

目前,我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共有161家,其中榆林城区有107家,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有18家、三级的45家、四级的64家、暂定的34家。我市房地产价格总体上是逐年上升。尤其是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中,房地产价格涨幅很大。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但从2009年开始又缓慢回升,房地产价格,榆林市区最高,神木县城次之,北部县高于南部县。2009年,榆林城区高层商品住房均价为4150元/平方米,多层住房均价3150元/平方米;北部县高层住房均价3250元/平方米,多层住房均价2650元/平方米;南部县高层住房均价3000元/平方米,多层住房均价2100元/平方米。

2010年,全市计划完成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3亿元;全市计划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5.1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3亿元,提供经济适用住房9385套;计划新建、购置廉租住房3550套、17.75万平方米。今年第一季度,榆林城区高层商品住房均价为4350元/平方米,多层住房均价3375元/平方米。全市商品房完成投资额环比增长8%(市区环比增长19.5%),销售面积环比增长230.8%(市区环比增长263.5%),销售金额环比增长50.2%(市区环比增长52.4%)。进入五月份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市县两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成安置等因素影响,我市房地产价格略有下降,商品房销售成交量有所减少,二手房交易量有所下降,不少购房者等待观望,房地产有价无市。总体上看,我市房地产业是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市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房价高,涨幅大。现在的房价与十年前相比,增长在五倍左右。神木县商品房价格,2000年平均930元/m2,2009年上涨到3500-6000元/ m2。榆林城区前几年有的人买一套单元,不到半年,可赚十几万元,因此人们普遍感到房价过高。在楼盘的价格构成中,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地皮价格、建安成本、手续费用、贷款利息和开发商的利润。全市建安成本和其他费用基本相同,楼盘价格差异主要是地价的差异,地价高主要是政府实行高价拍卖土地造成的。地价的攀升导致了楼价的上涨。例如2009年,榆林城区青山西路商住用地拍卖价每亩500多万元,榆林经济开发区商住用地每亩均价300多万元。神木县城区土地价格每亩约300多万元,城区附近土地价格每亩120多万元。绥德县城区土地价格每亩200多万元,城区附近土地价格110多万元。房价高的原因,除了地价过高而外,还有手续费用高。修建住宅房需办各种手续就有60多种,绝大多数都要收费,这也增加了商品房的成本。同时,也与农民进城,煤老板高价抢购以及少数人恶意炒房有关系。另外,开发商赚取的利润较高,按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测算,房地产开发的利润在15%左右,实际上我市房地产开发利润都在20%以上,正如一些企业负责人说,利润达不到20%以上,开发企业是不会做这个项目的。

2、用地审批周期长,导致房屋产权证难以办理。近年来,有些开发商为了尽快开发建设,往往采取边建设边办理手续的方式进行房地产开发,因为用地手续不能如期办理,致使房产证也不能及时办理。比如去年神木县经济适用房的土地审批手续,从2009年的5月开始到2010年5月,就在县上的六个部门办理了一年审批手续,县规划局、林业局、水保局三个单位要报可研报告,县环保局要报环评报告,县土地局要报耕地复垦报告,还要经市国土局、省国土资源厅审批,这样省、市、县层层审批,正常情况也得二年办完用地手续。而房产证又要等土地手续办完,工程建设验收合格后才能办理。还有的开发企业打着“集资建房”的旗号,违法占用集体土地开发建设“小产权房”项目,因其不具备办理房产证的必要条件,最终无法办到房产证,经常引起业主集体上访。

3、保障性住房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中央、省、市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没有落实,南部各县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基本没有启动。有些县区虽建起经济适用房,但价格偏高,城镇贫困户还是买不起房,有的买后加价转让。

4、公共配套设施不健全,新房入住率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减少建筑成本,不执行有关规定,也不履行卖房时的承诺,除完成必要的强制性规划建设外,采取各种形式,减少小区的公共配套设施。有的减少绿化面积,有的不安装暖气,有的给排水不畅通等等。还有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城市道路、集中供热、小区亮化、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等建设跟不上,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导致很多业主,买而不住,浪费房产资源。

三、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陕政办发[2010]2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思路与对策:

(一)增加住宅建设用地有效供应,控制地价非理性上涨

要加大平房片区改造步伐,榆林城区大约有15平方公里城市用地被平房占用,市政府应尽快成立棚户区改造办公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工作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平房片区环境脏乱差和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要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和结构,及时修编完善土地供应计划,并向社会公布。要优先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供应。要简化用地审批手续,缩短审批周期,降低审批成本。各级政府要克服靠高价拍卖土地增加财政收入的错误观念,在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出让方式,降低土地价格。国土部门要严格把关,在普通商品房用地出让时,要限户型、限容积率、限销售均价,由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竞价认购,严禁没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哄抬地价抢购,抑制住房用地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

(二)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发挥普通商品住房的调控作用

市县区有关部门要对商品房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建设一些大中小不同套型的商品房,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别要多建一些中低价位,中小型套型的普通商品房,以解决外来打工人员等买不起房、买不到房的问题。对普通商品住房开发项目建设要开设绿色通道。对已批未建的普通商品住房开发项目,国土资源、住房建设、综合执法、规划管理等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从征收土地闲置费入手,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将房地产主管部门提出的住房销售价位、套数、套型面积、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以及开竣工时间、违约处罚条例等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确保中小套型住房供应结构比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到位。

(三)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1、扩大经济适用住房覆盖范围。要根据本地区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情况,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调整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适用标准。继续深化企事业单位的住房制度改革,积极指导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突出支持偏远企业职工,用单位自有土地修建住宅,平价供给。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凡是没有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的县,一定要强化措施,加快进度,限时完成任务。

2、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要落实廉租住房配建政策,根据外地经验,原则上经济适用住房中的廉租住房配建比例不低于15%,普通商品住房中廉租住房配建比例不低于5%,平房片区改造中的廉租住房配建比例不低于10%。各县、区政府要通过城市平房片区改造和新建、改建、政府收购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出台廉租住房共有产权实施细则,实行廉租住房租售并举,解决资金制约瓶颈。

3、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各级各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应实现民间资本和保障房的顺利“对接”,合理设计民间资本的进入渠道,确保相应鼓励政策能落实到位。要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政府应承担保障房建设的首要责任。政府与企业,双方以契约形式履行各自责任,并接受公开监督。同时,在对保障房的规划设计、建筑标准、销售价格等设定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应让保障房开发市场向国企、民企平等开放,相关政策均等享受,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此外,政府应建立更合理的利益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减少企业在融资、建设、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建设高档房、别墅房,以缓解煤老板争房源,抢购普通商品房的问题。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

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要坚持租售并举。目前,空置房下降、闲置房上升,发展房屋租赁,可以推动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将房屋引向消费市场,提高住房的使用效率。减少闲置,是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为培育和发展租赁市场,政府一方面要考虑加强对住房保有环节的税收调节,提高住房闲置成本;另一方面要考虑减少个人出租住房的税收负担,以活跃房屋租赁市场。为促进二手房交易,在增加住房保有环节税收的同时,要减少住房流转环节的税收,并允许地方政府能根据当地的供求情况,因地制宜调整住房转让环节的营业税政策。

(五)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

1、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 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

2、继续实施差别化的住房税收政策。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首次购房与非首次购房的差别化税收政策。对于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一律不给相关税收优惠。

3、市、县区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房地产预售合同备案、交易、权属登记等环节的信息,配合金融机构做好二套住房购房贷款管理。商业银行、税务部门在执行差别化信贷和税收政策时应参考房产部门的认定意见。

(六)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1、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分配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市县区有关部门应对已经分配的经济适用房进行一次调查和清理。要加大打击骗购、非法转让经济适用房的行为,实行终生负责制,一经查出违法行为,立即收回。

2、加强商品房预(销)售管理。要完善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合理确定商品住房项目预售许可的最低规模。不得分层、分单元办理预售许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预售许可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明码标价对外销售,严禁随意提高销售价格。预售房款必须预留总房价的5%,购房人在房屋产权证办理后付清全部房款。房产管理部门要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严格履行合同,保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对未取得预售许可证,擅自收取订金、囤积房源、严意炒作、哄抬房价的房地产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房地产主管部门要加大整治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严格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注销资质证书、吊销营业执照。

3、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和市场监测。市级房产主管部门要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争取在今年内与省级房产市场信息平台联网。县级房产主管部门要明确房地产信息化工作建设计划,尽快实现房屋登记簿、交易、产权登记等业务管理的电子信息化。房地产业发展比较快的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米脂六县要率先建设网上备案系统。要按月对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进行分类统计上报,按季度形成市场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

4、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各级房产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管理,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土地出让价款的收缴,强化合同执行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囤地和炒地行为。人民银行及银监会,要加大对房地产贷款的监督管理和窗口指导,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跨境投融资活动的监控,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物价等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商品住房价格监管各项措施,对商品房价格备案,要简化办事程序,缩短认证时限,对政策性和保障性住房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建立健全明码标价制度,实行“一套房一标价”,依法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新建商品住房的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有线电视、安全监控系控及其他属于购房人所有的公共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费用,均包含在住房价格中,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不得向购房人另行收取。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偷漏税行为的查处力度;工商部门要依法查处虚假房地产广告等行为。

5、加强组织领导,正确引导舆论宣传。要抓好健全和稳定房地产市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具体落实工作。按照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增加有效供给、完善相关政策的原则,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抓紧清理和纠正已出台的越权减免税以及其他与中省调控要求不符合的规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市级房地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县区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情况的检查和指导,尤其要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县区进行重点督查,切实把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房地产市场情况,引导群众树立合理住房消费观念,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合法经营,促进我市房地产健康发展。

2.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二

榆林市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冷暖有序, 日照充足, 干、湿地域各异。春季干旱多风, 回温明显, 变化不稳定, 常伴有春寒霜冻。夏季炎热, 伏旱频繁, 雨量多集中在7月, 多雷阵雨, 常伴有大风和冰雹。秋季天气偏凉, 晴时天高气爽, 风和日丽, 降雨稍多, 霜降较早。冬季干旱寒冷, 冰封期长。冬春长, 夏秋短, 雨热基本同期。由于境内沙漠滩地、丘陵沟壑、河川界域明显, 地貌不同, 气候差异也较明显。气温一般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春升秋降, 往往相差2°左右。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年相差40~50mm。

1 榆林市榆阳区黑龙潭生态园区

榆林市黑龙潭生态园区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占地4000余亩, 于1998年开始建设, 先后引进栽植各类树种及花卉118科、332属、847个品种, 搜集保存了银杏、杜仲、翅果油树等国家级濒危保护植物31种, 榆林地区濒危树种和植物20余种, 并划分了绿化区、引种区、标本区、濒危树种区, 栽种了油松、樟子松、杜松、西黄松、云杉、侧柏、沙地柏、杨、柳、榆、白蜡、火炬树、翅果油树、巴旦杏、山桃、醋栗、柠条、柽柳、榆叶梅等植物。

园区完成的“河北杨有性繁殖技术研究”等多项课题获得了榆林市级科技进步奖, “树木园建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树木园先后接待了美国、日本、瑞典等多个国家以及FAO等国际组织的参观考察, 并获得了一致好评。园区的植物种类很多, 基本包括了榆林市黄土区适宜栽培的大部分植物种类, 特别是引种成功的西黄松、翅果油树、榆叶梅等植物, 为其他地区植树种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榆林市榆阳区卧云山植物园区

卧云山植物园位于榆林城南19km处, 系风沙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接壤地带, 占地200hm2。

设立了良种示范、中草药、经济林木、濒危植物保护繁殖、低产林改造、牧草、树木引种驯化等十余个植物定植大区, 建有苗圃30亩, 温室216m2。全园共有植物品种2008个, 涉及140科, 452属。主要植物种类有樟子松、杜松、华山松、西黄松、杜松、圆柏、爬地柏、杨、柳、榆、唐槭、白蜡、臭椿、梓树、杜仲、火炬树、海红子、榆叶梅、长梗扁桃、沙棘、柠条、黄刺梅、小檗、丁香、文冠果、山桃、扁核木、卫矛、柽柳、麻黄、醉鱼草、蒙古黄芪、沙枣、沙冬青、梭梭、射干、百合等。

通过搜集和从外地引进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和繁殖试验成功, 为建立植物活标本园和基因库奠定了基础;通过耐寒植物的引进与栽培, 探寻出兼备水土保持保水固沙、美化环境、兼备经济开发价值的庞大的植物种群, 还在选择砧木嫁接方面有了成功的经验, 尤其是沙地柏人工扦插和在沙地柏上嫁接其他树种的技术突破, 提高了干旱地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沙地) 水土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和水土保持效果, 是镶嵌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为同类地区造林绿化提高了很好的借鉴。

3 榆林市榆阳区红石峡沙生植物园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红石峡沙地植物园位于榆林市城北6km的红石峡沙地, 总面积300hm2, 该园区总共分5个区, 分别是搜集引种试验区、沙生旱生植物区、沙地植物示范区、人工生态区、封护区。全园均保持原沙丘地貌特征, 为无灌溉条件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

沙生植物园始建于1957年, 当时全是流动沙地, 植被盖度不到3%, 只有沙蒿、沙柳等植物零星分布。经过几十年的工作, 流动沙地全部改造为固定沙地, 植被盖度已达88%以上。全园共搜集培植了45科167个植物种, 其中人工培种93种, 天然种74种, 有10多个林草植物种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园区是治沙研究所重要的试验研究和示范基地, 飞播治沙、樟子松引种造林、沙地植被建设等一大批科研成果都以这里为试验基地, 同时这儿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治沙专家和劳模, 国家许多领导人都在这儿进行过考察,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园区已成为展示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治理成果和技术的示范区, 治沙的成功经验不仅被推广到陕西省内, 而且也被推广到毗邻其他省区, 为我国治沙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 榆林市榆阳区沙棘种植

沙棘项目作为国家计委立项的、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实施的一项水保生态项目工程, 在陕北榆林地区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老百姓的青睐。经过5年多的建设, 目前已从沙区发展到山区, 由一个乡镇扩展到目前的10个乡镇, 沙棘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666.67hm2已经发展到目前的6666.67hm2。沙棘种植管护投资成本较低, 且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明显, 经济收益也比较可观。6666.67多hm2的沙棘种植规模, 不仅阻止了北部风沙草滩区风沙的侵袭, 防止了南部丘陵沟壑区水土的严重流失, 而且还给覆盖区农民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沙棘工程在榆林市已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在沙棘种植管理上, 已由最初的沙棘种植项目部逐步发展成为“农民协会”, 榆林市已在市水务局下设了沙棘办。据介绍, 榆林市将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和绿化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尽快出台种植66666.67hm2 (100万亩) 沙棘的实施计划方案, 继续扩大沙棘种植面积, 力争把沙棘这项富民利区的产业搞大, 形成“绿色经济”的新增长源。

5 榆林市神木县治沙造林基地

榆林市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 面积28533.3hm2。

该基地治理区内形成了以樟子松、油松、爬地柏、紫穗槐、长柄扁桃等为主要治理植物的固定沙棘地斑块, 也通过封禁形成了以沙蒿为主的半固定沙地, 有效地控制了沙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该基地最大的特点是, 对长柄扁桃的开发利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已新造长柄扁桃200多hm2, 并建立有多个固定径流小区。长柄扁桃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既适宜于沙区、也适宜于黄土区的一种优良灌木树种, 根系发达, 固沙和保持水土效果好, 同时果实含油率较高, 可在食用油、生物柴油、药用和营养产品等方面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基地与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保所等科研院所分别在开发、资源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等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 初步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为进一步开展长柄扁桃的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研和合作基础。

6 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考察, 调查组了解到近年来榆林市通过采用“两会” (“农民协会”和“庙会”) 牵头, 较好地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特别是对已造林地区的保护措施落实得十分具体, 植被覆盖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调查组对榆林市水土保持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面积和现状有了全面的掌握, 并分别总结出既具有良好的保土固沙效果、又有一定的经济开发价值、较适合榆林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物种。通过调研, 初步筛选出适宜于榆林市的“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植物, 在北方风沙区适宜重点种植长柄扁桃、沙棘、文冠果等;在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推荐枣树、海红、杏、沙棘、长柄扁桃、文冠果、翅果油树、榆叶梅、扁核木等植物。

榆林市是我国水蚀、风蚀交错地区, 也是多年来绿化取得成果的重要地区, 榆林市下一步应该根据适地适树适草适法的原则, 开展水土保持植物专项规划,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搞好水土保持植物的种植、管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为榆林市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胡建忠.沙棘的生态经济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0.

[2]胡建忠, 朱金兆, 张伟华, 等.祁连山南麓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容水性能[J].西部林业科学, 2005, 34 (4) :15-20.

[3]胡建忠.植物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方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4]王金建, 催培学, 刘霞, 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森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3 (1) :48-52.

[5]吴钦孝, 赵鸿雁, 韩冰.黄土高原森林枯枝落叶层保持水土的有效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1, 29 (5) :95-98.

[6]牛西午, 张强, 杨治平, 等.柠条人工林对晋西北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影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 (4) :628-632.

[7]胡建忠.黄河上游退耕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经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天峨县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调研报告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12-03

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群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乡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稳妥推进天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笔者随天峨县政协调研组赴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就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历时一个多月。

一、调研工作概况

2015年3月28日至4月15日,调研组在天峨县政协张艳琴副主席带队下,赴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纳直、更新三个乡15个村和学校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对三个乡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5次,实地查看学校15所,收回调查问卷167份。

二、三个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情况

八腊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教学点2所,中学生654人,小学生1 731人,小学教学班63个,中学教学班13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纳直乡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村完小4所、教学点2所,中学在校生173人,小学生555人,中学教学班3个,小学教学班数32个,最大班容量为69人;更新乡有中学1所、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村级小学3所、教学点5所,小学生1 859人,中学生724人,小学教学班75个,中学教学班12个,最大班容量为65人。三个乡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村完小以上学校基本是寄宿制学校。

(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情况

八腊乡学校占地面积45 944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34 583m2、运动场地38 411m2、计算机58台、图书41 907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0万元;纳直乡学校占地面积16 323m2,尚缺校舍建筑面积2 528.4m2、运动场地20 652m2、计算机49台、图书12 506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需要投入41.7万元;更新乡学校占地面积40 284m2,尚缺校舍建筑72 171m2、运动场地72 171m2、计算机117台、图书41 830册,全乡校园文化建设改造计划投入186万元。三个乡教学用房需要基本满足,教师用房、学校功能室、围墙、文化长廊、公厕等尚未完善,需要扩充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八腊乡现有教职工107人,小学师生比1:16,中学师生比1:16,尚缺教师21人、生活管理员14人、炊事员13人、安全协管员11人、卫生员1人;纳直乡现有教职工51人,小学师生比1∶15,中学师生比1∶12,尚缺教师18人、生活管理员7人、炊事员8人、安全协管员6人;更新乡现有教职工117人,小学师生比1∶22,中学师生比1∶24,尚缺教师30人、生活管理员18人、炊事员18人、安全协管员15人、卫生员1人。三个乡中学和中心校有专职英语教师和图音体教师,村级以下学校都未配备专职英语教师和专业图音体教师。三个乡内宿生管理员和安全协管员基本上是值周教师兼任,炊事员是临时聘请,无医务人员。

(三)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此次调研,三个乡镇共发放调查问卷167份,调查问卷统计情况如下:1.对于“适龄儿童是否能够就近入学”问题,赞成能够就近入学68人,赞成“基本就近入学”89人、赞成“普遍没能就近入学”10人。2.对于“我县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如何”问题,赞成“基本无差距”18人、赞成“差距较小”56人,赞成“差距较大”93人。3.对于“我县城乡学校教师配置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12人,赞成“基本合理”73人,赞成“不合理”82人。4.对于“所在的乡镇学校布局是否合理”问题,赞成“合理”36人,赞成“基本合理”103人,赞成“不合理”38人。5.对于“对所在的区域的学校建设及办学条件是否满意”问题,赞成“满意”55人,赞成“基本满意”92人,赞成“不满意”20人。6.对于“所在学校教师队伍是否稳定”问题,赞成“稳定”27人,赞成“基本稳定”81人,赞成“不稳定”59人。7.对于“认为哪种模式比较适合本地实际”问题,赞成“初中集中县城、小学集中乡镇”11人,赞成“划片区办学”43人,赞成“保留当前学校布局现状”113人。8.对于“当城乡学校达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是否选择就近入学”问题,选择“就近入学”157人,选择“到城区学校入学”5人,选择“不确定”5人。9.对于“对所在地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否满意”问题,选择“满意”65人,选择“基本满意”85人,选择“不满意”17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甘洞村完小有11名教职工,教师住在七间简易的砖混结构平房里;麻洞村完小无功能室;纳直乡仅有纳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那里村完小两所学校厕所验收合格;当里、下景、百河三所村完小厕所小,蹲位不够;更新乡中心校教职工宿舍紧缺,师生公厕建设年代已久;安亭村完小学校管理难度大,通往学校的小桥仅有简易护栏,桥面狭窄,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新林村完小无学生饭堂;加里村完小学校活动场所不够,校门紧靠公路,学生出入很不安全;文里和当里村完小厕所建在校外,晚上学生进出不安全;边里村级小学活动场地没有硬化、无校门;等等。三个乡办学条件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完善。

(二)教师配备不足

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三个乡的教师配备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配备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八腊乡自请代课教师8人,纳直乡自请代课教师2人,更新乡自请代课教师18人。各乡除了中学和中心校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英语、体育和艺术教师,各村完小普遍没有开设英语课,无图音体美专业教师,一些村完小因为教师紧缺,基本没有开设体育和艺术课。学校无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重影响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调研发现,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我们所调研的纳碍、五福、老鹏、甘洞、洞里、龙峨、当里、上景、加里等九所村完小,共有69名教职工,平均年龄50岁。他们年龄大且多疾病,大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变为公办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不少教师长期生活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走出去参加培训机会少,又不能自觉地提高文化素养,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天峨县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后勤人员缺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中学、中心校和村完小基本上没有安全协管员、生活管理员、卫生员和后勤人员。各校为了确保工作运转,使用学校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共47人。其中八腊乡自请炊事员17人;纳直乡自请炊事员7人、安全协管员1人;更新乡自请炊事员19人、生活管理员2人、安全协管员1人,每年用于自请后勤服务人员的公用经费约为65万元。学校用公用经费自请后勤服务人员,违反了相关文件规定。

四、几点建议

经调研,多年来,河池市天峨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校容校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教育前景美好。但是由于天峨县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标准,该县仍有较大的差距。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纳碍村完小校内有一幢当年有中学时建设的教师集资房,前几年中学已停办,大部分教师已调走,现在房子一直空置,建议政府就地购置,作教师周转房用,以解决目前学校教师住房紧张问题。纳直乡中心校行政办公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内,挤占了学校资源,建议在该校运动场边空地(学校用地)上再建一幢楼作为办公楼。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解决甘洞村完小、更新乡中心校、新林村完小、文里村完小、加里村完小等五所学校教师住宿紧缺问题。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教师流动很大,教师队伍不稳定。要留住教师,就要设法为教师提供优越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国务院2015年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把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财政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当前天峨县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了教师队伍。目前,只有教学点和偏远村完小享受生活补助,我们认为实施生活补助要实现乡镇中小学教师全覆盖,并且加大补贴金额,越往基层、越是艰苦,补助力度越大。把教师纳入年终绩效考评管理,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岗位全额发放。继续实施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满足乡镇中小学教师在校住房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乡村教师,人事部门应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工会要关心基层教师的冷暖,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教师职称及时聘任,增加乡村教师岗位,对乡村教师实行岗位聘用倾斜,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到岗即聘。在评先评优时,多考虑乡村教师。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名片。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一些学校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差,部分学校围墙不完整、厕所小、校舍门窗框破损、墙壁陈旧、活动场地凹凸不平,无校门、洗澡房、文化长廊等,很不美观。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建议教育部门及各学校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创建文化气息浓郁的优美校园。

(四)多渠道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根据《自治区编办 教育厅 财政厅 人社厅 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桂编办发〔2015〕8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文件精神,配齐配足教师,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项目计划。继续推进自治区统一组织教师招聘考试和乡村教师专场双选会,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可采用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在县级以下学校任教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15〕29号)及有关规定,给予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全面激励各类人员服务乡村教学。今后招聘和定向培养教师,应该多考虑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的学生,予以定向分配,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任教。

(五)招聘后勤服务人员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等文件精神,配齐配足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六)稳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当前天峨县城乡之间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在财政支出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坚决解决农村水电路问题,彻底改变乡村落后状况,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教师培训、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消除教育不公平因素。对学校布局调整要谨慎进行,因为县内人群居住分散,村屯到乡镇较远,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经济困难承受不了,不能一刀切,亦可集中片进行,如果不同乡镇村级学校相邻可集中办学。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有计划、有目的地促成农村相对薄弱中小学与县直中小学、示范性学校友谊结对,通过互派教师听课、评课、交流信息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建立和完善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继续开展支教和走教活动,使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得以及时交流,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办学。

(七)加强对乡村教师培训

这次调研,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年龄大的教师更是如此,人民群众对乡村教师教学质量和整体素质欠满意。教育部门要鼓励乡村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尤其是加大对中年以上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乡村教师培训投入,坚决落实从公用经费中安排5%的经费用于乡村教师培训的制度,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充分利用远程教学、在线课程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向莫振高同志学习活动,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建立乡村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校本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

4.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四

-----------------------来源:决策咨询委 作者: 日期:2011-10-8 1 根据安排,我们深入实际就我市的岩盐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就进一步开发利用我市岩盐资源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岩盐资源的开发现状

陕北地下有岩盐资源,1955年就被延长油矿在钻油井时发现,由于当时资料不详和经济发展条件所限,对其开发一直停留在纸上。直至2001年国土资源部51号矿产资源报告书认定:陕北盐资源探明储量8855亿吨,远景储量6万亿吨,我市方拉开了开发序幕。近十年来,开发的基本情况是:

1、动作较快。当见到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认定书后,我市立即行动,于2002年5月就启动了年产8万吨真空制盐项目。由榆林市盐业公司发起、中国盐业总公司、陕西省盐业总公司、陕西省投资集团公司、陕西省产业投资公司、长庆新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家共出资4500万元在榆阳区注册成立了“陕西榆林皓海盐化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于2003年7月在镇川镇建成投产。2004年10月该公司进行了股份调整,由中国盐业总公司控股后更名为“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后经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添平补齐,该公司的生产能力已扩大到20万吨/年,总资产达1亿元,有员工254人。所生产的“中盐”牌精制食用碘盐、精制工业盐、肠衣盐等三大类产品销往我省各市县以及山西、内蒙、宁夏等地。

2、力度较强。继8万吨真空盐项目之后,2003年5月,由神木民营企业出资在锦界注册成立了“陕西北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一套年产10万吨聚氯乙烯和10万吨烧碱装置。该公司2009年3月引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法人企业的巨额资金(占股40.48%),并对原股东的股份进行扩大,共同投资16.8亿元注册成立了“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新建100万吨聚氯乙烯装置、80万吨烧碱装置、4×60MW发电装置、240万吨工业废渣水泥装置。项目总投资80亿元,分两期进行。一期今年七月投产,二期明年七月投产。建成后,北元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同时跻身全国最大盐化工企业行列,年可转化原盐、电石各150万吨,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年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缴纳税金可达10亿元。

紧随北元,2003年12月,由陕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出资3亿元在米脂县注册成立了“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公司一期投资13亿元,于2005年建成年产10万吨聚氯乙烯和10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一套,并配套2×25MW自备热电机组。目前该公司的产值已达8亿元,产品远销广东、福建、浙江等12个省区。今年,中盐榆林公司投资3.8亿元在鱼河镇新建60万吨真空盐项目。目前已动工,计划明年建成投产。陕西金泰也计划再投资10亿元上二期项目——15万吨聚氯乙烯和10万吨烧碱装置。项目正在实施,计划于明年10月建成投产。

在上大项目的同时,日晒盐、平锅盐等小项目也紧锣密鼓在佳县、米脂等县上马。佳县王家砭乡王寨村已建起了500亩太阳能制盐示范田。

3、规划紧随。对岩盐的开发,各资源县(区)基本上都有庞大的规划。绥德县规划100万吨纯碱项目,意向引进浙江光宇集团投资,目前正在努力推进。另外该县还规划新上240万吨真空盐、5万吨氯酸钠、2万吨金属钠和4万吨双氧水项目;米脂县规划300万吨一期60万吨真空盐项目,由华龙公司出资,目前正在实施。该县还规划在龙镇、郭兴庄等13个乡镇搞1300亩日晒盐田,以每亩产盐1140吨计算,年产盐148万吨,产值3.6亿元,利润1690万元;佳县规划东引黄河水,西运榆阳煤在王家贬乡搞盐化工园区,拟上120万吨工业盐、30万吨纯碱、5万吨小苏打、6万吨氯酸钠项目;榆阳区在鱼河镇规划了盐化工业园区,控制面积14.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66亿元,上300万吨真空盐、100万吨联碱、90万吨烧碱、120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氯酸钠、5万吨金属钠以及塑料制品、散装水泥等项目;神木县规划上3万吨液氯和2万吨金属钠项目,同时规划在高家堡镇打盐井向锦界园区供卤水;靖边县规划引入延长集团的资金在园区新建12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规划的盐及盐化工项目产能:真空盐及日晒盐1100万吨、聚氯乙烯240万吨、纯碱230万吨、烧碱200万吨、小苏打5万吨、氯酸钠20万吨、金属钠4万吨、双氧水4万吨、液氯3万吨。总投资500—600亿元。

经过近十年的开发,我市岩盐及盐化产品的产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先后投资约25亿元建成中盐、北元、金泰三个项目。2009年生产原盐35万吨(含卤水折算盐,不含湖盐),聚氯乙烯17万吨,烧碱16万吨,盐酸6.5万吨。提供就业岗位两千余个。这三个项目都在扩建,计划投资约100亿元,扩建后新增产能:原盐230万吨(含卤水折算盐)、聚氯乙烯115万吨、烧碱110万吨、水泥260万吨,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

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我市还加强了资源勘探工作。现已取得采矿权的有中盐榆林公司,取得探矿权的有米脂金泰、米脂华龙、神华陶氏上盐湾矿区及神木高家堡矿区。市政府成立的华奥盐田开发公司先后在榆阳区大河塔、米脂张家湾、绥德满堂川、吴堡张家山、佳县王寨、子洲苗家坪打井11口,中盐榆林公司打井2口、陕西金泰打井4口、环渤海公司在榆林开发区打井1口、神木县政府在高家堡打井1口、佳县个人在王家砭打井2口、神华陶氏在榆阳区清泉打井2口、榆阳区个人在刘千河打井1口、总计打井25口,其中23口已完工,提高了对我市盐资源的认知程度。

二、目前岩盐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盐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释放的能量远不及煤、气、油,这既有盐业市场的客观情况,也有工作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

1、市场不旺,效益较低。陕北奥陶纪岩盐具有分布广(北起红碱淖、南抵清涧、西至靖边、东到黄河,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其中榆林境内2.5万平方公里)、盐层厚(平均厚度120米,最大厚度360米)、储量大(探明储量8855亿吨,预测储量6万亿吨)、品位高(氯化钠平均含量在90%以上)等特点,是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优质矿产。但是,我国海盐的资源更为丰富,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利用海盐为主的国家,过去海盐产量一直占到全国盐产量的60%以上,湖盐和岩盐只是起补充作用。近些年,由于沿海地区大批开发区的建设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展,使嗮盐的滩涂面积减少,导致海盐的产量相对有所下降,但仍占50%以上。另则我国岩盐的赋存十分普遍,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重庆、云南、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市都有,其中储量大于100亿吨的盐矿就有十余个。因此,盐资源在我国属于非紧缺资源,盐业市场一直比较平淡。同时,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产能扩张过快,纯碱、烧碱、聚氯乙烯等主要盐化工产品的市场也低迷,导致制盐和盐化企业比较效益低,目前,我市中盐、北元、金泰三大盐化企业效益都不理想,基本处在微利状态或处于亏损的边缘。因此,由于市场的客观情况,影响到投资者对岩盐资源开发的热情。

2、认识片面,思路不清。面对榆林丰富的岩盐资源,当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即大喜过望和悲观失望。乐观者认为,储量大,开采一平方公里可供全国人民吃28年;潜在价值大,储量8855亿吨,采出率以20%计算、吨盐以200元计算,价值便是35万亿元,人均1000万元。应尽快打造新盐都,释放经济效益。悲观者认为,世界盐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海水就有盐,况且海盐的成本很低,不到岩盐的四分之一,开发岩盐毫无意义,不会有经济效益,也不会有社会效益。由于认识的偏颇,导致发展思路不清,开发有时脱离实际。

3、产业规划盲目,开发利用缺乏统筹性。对我市岩盐的开发,县有规划,市有规划,且都很大,但缺乏统筹性。特别是县一级的规划,只片面看重了盐资源,而没有全面考虑水、土地、能源、交通等资源的支撑,大都难以实施。米脂的土地并非广袤,而规划13个乡镇上日晒盐,产量搞到148万吨。佳县把王家贬乡王寨村规划为盐化工园区,该处水资源不足,交通不便,缺少能源,园区很难启动。多个县规划上100万吨纯碱、100万吨氯碱以及聚氯乙烯等项目,雷同重复,大都只能停留在纸上。另外,几个县规划上金属钠、氯酸钾、双氧水、液氯等项目,这些项目基本都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项目,且市场需求十分有限,在我市目前的条件下没多少优势。

分析我市已实施的几个大项目,亦缺乏资源的合理配置。神木北元化工的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年用固体盐150万吨或液体盐(卤水)450万吨。用市内的盐,还是用市外的盐。用固体盐,还是用液体盐(卤水),至今没有明确的方案。米脂金泰也不例外,二期上马后,每年有60万吨电石渣产生,没有水泥厂消化,如何处理?且厂区紧临城区和河边,发展受限。

4、条块利益冲突,制约盐业发展。目前镇川中盐榆林公司由中盐公司控股,属中央企业。盐的行政管理机构——市县盐务局及其盐业公司实行条条管理归省管,金泰和北元由省企控股,亦属省管。华奥盐田开发管理公司及大部分小企业归市、县管。利益的冲突使企业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形成发展的合力。加之盐业实行专营,除食用盐实行高度计划管理外,工业盐一次销售5000吨以上方可与氯碱企业直接签定合同自销。反之,5000吨以下的一律不得自销,一旦自销,便以私盐论处,轻者没收,重者再加罚款。佳县王家砭的日晒盐曾销售过一次,被罚款4万元,目前该盐场尚有3000吨产品,虽有市场,但不能销售,只好现场堆放,任凭风吹雨打黄沙掩埋,一片狼籍,损失残重。

5、投资环境差,项目落地难。投资的硬环境差,吴堡、绥德、佳县划定的盐化工园区也好,中小企业创业园也好,大多路、水、电不通,基本不具备投资办企业的条件,其结果是招商引资力度虽大,但项目入园遥遥无期;投资的软环境也差,有些人认为煤、气、油基本被外来户开发了,钱被外来人赚走了,盐绝不能再让外来户拿走,必须我们自己开发。在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的影响下,坎坎坷坷太多,使一些本有意向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招商引资工作比较困难。

三、促进我市岩盐资源开发的建议

如何促进我市岩盐资源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面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认识、理清思路。对我市丰富的岩盐资源,目前存在的两种认识都有其片面性。就全国而言,盐资源的确是丰富而广泛的,我国也的确是以海盐为主的。但盐的合理经济运输半径为300公里以内,最大不超过500公里,海盐大省山东、辽宁、河北、天津、江苏的盐一般不会运到陕西来销售。我市的岩盐资源就全国来说确实没有什么特别优势,但就局部地域而言,优势还是明显的。北至大青山、南至大巴山、西至贺兰山、东至太行山这个区域内,唯独我市有丰富的岩盐资源且位于该区域中央地带(注:山西运城、我市定边及内蒙有湖盐,但数量有限),这便是我们的优势。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耗盐巨大的部分氯碱工业也将向本区域转移,预测到2020年该区域需盐量有望突破1500万吨,这便是我们的机遇。只要我们未雨绸缪,措施得当,巧抓机遇,我市岩盐资源是可以释放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加大对盐资源开发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加大开发力度。

2、匹配资源、科学合理开发。盐资源的价值较低,吨盐成本湖盐约30元,海盐约80元,岩盐约300元(指真空法)。原盐的销售半径也在500公里以内。盐化工产品,盐在其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以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为例,盐仅占成本的6%,而电石却要占67%以上(电石成本未在烧碱中摊),故盐的优势和煤、气、油不能相提并论,仅靠盐资源招商引资难度很大。为此,在岩盐资源开发项目招商引资时,要适当配以煤资源、气资源乃至电资源,用优势资源来弥补,降低产品成本,使项目确实有获利空间,企业确实有抗风险能力,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神木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假如没有手中有煤的陕煤集团介入,是不可能这么快上马的。好多项目长期挂在嘴上、停在纸上,资源不配套是主要原因之一。

3、软硬齐抓、改善环境。改善投资硬环境,首先要搞工业园区化管理,实现园区的三通一平,最好是七通(水、电、路、电话、电视、宽带、天然气)一平,具备项目入园条件。榆阳区在鱼河镇规划了14.5平方公里的园区,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北园区位于无定河与榆溪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占地11平方公里,规划了专线铁路和站场。该园区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煤资源(距横山魏墙井田、榆阳红石桥井田较近)、电资源相对充足,交通条件好,有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市上给以支助,促使尽快启动。其次要实行群体化推进,同时上一批项目,最好是循环经济项目。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企业以群体出现往往容易开拓市场,有利生存发展。而以个体出现,单打独斗,反而不利生存发展。改善投资软环境,一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政策,坚决杜绝一些部门工作人员的吃、拿、卡、要,确保项目实施一路绿灯。二要坚决倡导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不管是市外商人还是市内企业家,一视同仁,真诚欢迎其投资岩盐及盐化工开发。

4、两碱为主、兼顾其他。两碱即氯碱和纯碱。过去盐的消费主角是两碱。2009年我国产盐5845万吨(不含卤水盐),从消费看,氯碱占49%、纯碱占19%,两者合计占68%,消费约3975万吨;道路融雪占9%,约526万吨;食用(含食品行业添加)占10%,约600万吨:软水处理和其他化工各占4%,各约234万吨;防腐等其他领域占5%,约290万吨。分析盐的消费结构趋势,当今人们的饮食提倡低盐,食用盐的比例有可能下降;道路融雪盐的比例不会有大的增长;随着空调设备、设施的增加,防腐等用盐的比例也在下降。不难看出,将来盐的消费主角仍然是两碱。为此,盐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两碱工业做文章。

2009年,我国生产纯碱2001万吨,烧碱1891万吨,聚氯乙烯916万吨,分别增长8.7%、8.6%和11.0%。尽管两碱工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但从增长幅度看,市场空间还是有的。退一步说,即使产量基本饱和,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只要自身有条件,产品成本低,质量好,企业就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上两碱项目,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议成立鱼河盐化工园区管理机构,规划启动800万吨真空盐、200万吨聚氯乙烯、200万吨烧碱、200万吨纯碱、300万吨水泥项目。力争用十年时间全部建成。到时工业总产值可达280亿元,同时可带动或促进一批相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上两碱项目,也符合省有关部门的规划要求。根据省盐化工规划,到2020年,要求新建成烧碱项目7个,纯碱项目4个,分别新增产能408万吨和400万吨。

除两碱外,盐化工的其他下游产品,诸如氯酸钠、金属钠、液氯、双氧水、氯乙酸、有机硅、氯化聚丙烯等也可以考虑规划,但这些产品盐在其成本中所占比重甚微,上这类项目主要靠技术、资金优势,选择时一定要慎重。

在抓大项目两碱的同时,应放开对小项目如日晒盐等的限制。日晒盐尽管是原始工艺,但只要市场认可就说明有存在的价值,就不应该堵死。其实湖盐、海盐都是日晒盐。只要有闲置荒废的非农林用地、有可用的水源,日晒盐并非不能搞,日晒盐可以做为南六县富民强县的措施之一。只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布局,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切不可一哄而起,放任自流。关于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措施和严格监管予以防止。山东潍坊有盐田500万亩,日晒盐年产量已突破1462万吨,成了该市的支柱产业,被称为“一盐独大”。我市可以学习其经验和做法。

5、调整结构、联动发展。我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已严重失衡,不利盐化工的联动发展。开发盐资源,要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狠抓轻工业的发展,用轻工业来拉动盐化工的发展。诸如造纸工业需要大量的烧碱,每生产一吨纸需消耗0.4吨烧碱。玻璃工业需要大量的纯碱,我国57%的纯碱用于生产玻璃。随着林权制度的改革,林业会有大的发展,将会提供较多的木材。可考虑规划办几个以木材为原料的大型造纸厂,可拉动烧碱工业的发展。我市有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可通过新建和扩建玻璃企业来拉动纯碱工业的发展。我市也有发展塑料工业的基础,可通过发展薄膜、管材等塑料制品工业来拉动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另外,可通过发展管输卤水扩大岩盐的消费市场。

6、呼吁改革、创新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核心是“放”,而盐业体制则相反,核心是“收”。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盐业专营条例,2003年省政府亦出台了相应的更细的条例,专营的结果保证了食用盐的加碘,但是生产企业失去了活力。盐价成倍增加,腐败到处蔓延。食用盐出厂价每吨不到400元,经各级盐业公司层层加码,到消费者手里时突破2000元。工业盐出厂价不到200元,到用户时接近600元。由于实行高度计划管理,产量要有计划安排、销售要有分配指标、价格要经上级核定,致使生产企业经营者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而是疲于拉关系、走后门、要计划、争指标,形成了典型的权力经济,权力越大利益越大,腐败滋生蔓延越严重。盐业体制的弊端,引起了媒体的高度重视,多家媒体多年来曾不停地揭露。也引起了人大代表的关注,全国两会曾有代表多次提写议案,现已引起国务院的重视,被列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我市亦应积极呼吁将盐业管理体制由条块分管变为块块统管,管理办法由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变为统放结合的管理办法,即:食用盐统管,生产等用盐放开走市场化管理的路子。

5.榆林市第十五小学主题教育报告 篇五

“绿化校园 美化心灵”主题教育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全省动员、全民参与、绿化行动的精神,校以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我校文明建设和切实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为目标,广泛开展“绿化校园 美化心灵”、“我为校园添绿”等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开展一个多月以来,学校已确立绿化专题教育的概念和机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让绿色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励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创建绿色文明校园工作,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汇报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艳梅,副组长:崔艳萍、李宏斌、霍睿,成员:常伟、各班主任,有计划有部署地开展环境教育和绿化宣传活动。

二、学校开展了“三不”、“四少”和“五个一”系列活动,即:三不:不破坏绿化树木、不践踏绿化草地、不乱扔乱吐;四少:少用一只塑料袋,少用一张餐巾纸,少用一次性木筷,少用一次性餐盒;五个一:画一幅环保漫画,编一份环保手抄报,提一条环保建议,写一条环保标语,开一次环保主题队会。

三、学校橱窗有环境教育专栏,各班有宣传墙报。校园常年有环保宣传标语,各宣传阵地均有环保方面的图片、书籍等供师生观阅。

四、以品德、品生、科学、地校为基本学科,以相关学科相关内容渗透教育为抓手,切实做好“绿化教育进课堂”的日常环保教育工

作。

五、在二月底至三月上旬,各班级分别召开了一次“我心中的绿色校园”主题班会,各班主任认真准备班会素材,以生动的生活实例教育和感染学生,使之自觉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班会的重点分2个层次: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卫生、公共卫生);(2)自觉维护校园卫生(“三不”、“四少”),让主动捡起身边的垃圾成为自觉行为。

六、在五年级开展“我为校园添绿”绘画比赛,时间暂定在四月中旬,具体由本校美术科组安排;

七、在六年级开展了“绿化校园 美化心灵”手抄报比赛:各班全员参与,先在本班进行评比,评出本班的3——5张优秀作品,参加年级内比赛。

八、倡导全校师生自觉、自愿为学校捐一棵小树、一株花草。活动开展以来,各班学生踊跃参与,已有不少学生向学校捐树捐花。学生所捐的树和花大部分适合种植于校园内,其中还不乏名贵树种,已由学校总务处用营养袋培育起来,并将在近期植种到指定区域。

九、我们还发动和鼓励全校师生,个人或集体认养一棵树,为小树松土、施肥和浇水等;每班种植一棵树(树苗由学校集中选购),为小树起名、挂牌,写上寄语,寄托自己对学校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祝福。总之,活动开展一个多月,我校绿化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的。我校认为“绿化校园 美化心灵”

主题教育要常抓不懈,因此我们将一以贯之,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把这个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学校内绿色学校及环境教育主题活动报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青少年的环境素养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国家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在中小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学校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创建“绿色文明学校”活动,已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和发扬环境教育和环境的创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环节中,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校绿色学校创建跨上了新的台阶。

一、积极组织与发动,做到切合实际

1、创建绿色学校是一次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为此,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后勤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及班主任等教师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各项主题活动计划,对主持或辅导教师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

2、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工作。多次召开各班班长、宣传委员会议;通过学校广播站和班级黑板报等向全体师生进行宣传和发动;同时系统印发有关创建绿色学校的辅导资料等。

3、以班级或小组等形式自选活动主题并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

自2015年以来,每年全校都有近半数的同学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的开展

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主题选定后,全校学生就在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佐下开展活动,进行实践。特别是假期进行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师生联系更密切,回校后,学生还要进行资料的整理。

此外,学校还要求德教办公室每学期至少利用多媒体进行以“绿色生命”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本校的绿化、美化设计。

三、成果与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我校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学校校园已是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达40%。

1、每一项主题活动期间,上至领导,下到教师、学生都高度重视。学校组织师生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包括网上查询等)或购买相关书籍,反复研究计划、实施方案,比较、推敲、验证结论。有时还互相辩论,以求得更为科学而且合理的解释。这种精神亦是我们的收获之一。

2、通过每一次开展主题活动,使全校师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我们对创建绿色学校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6.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六

——关于促进崇川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崇川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

(2011年4月)(征求意见稿)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儿童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事关千家万户幸福和谐、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组织教育界委员,对崇川区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以问卷调研为主,同时辅助于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察看等方式,对3家省示范幼儿园、3家街道幼儿园和2家民办幼儿园等各具代表性幼儿园的办园条件、班额学额、师资状况、教育科研、经费投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与区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对口协商研讨,并采集了大量反映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有效信息。

一、崇川学前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幼教普及情况。全区共有户籍人口53.6万人,常住人口68万人,流动人口18.19万人,3-6周岁幼儿16566人,其中崇川籍12060人,非崇川籍4506人。崇川籍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100%,非崇川籍幼儿入园率达98.7%,较好地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二)园所建设情况。全区有各类办学体制幼儿园50所,其中社会力量办27所,市级机关办2所,市妇联办4所,区教体局办6所,街道办11所,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格局。50所幼儿园均为省合格幼儿园,其中省优质园37所(含省示范园5所)。

(三)师资建设情况。全区有学前教育工作者1913名,其中教师1211名,保育员702名。正式在编人员450名,占学前教育工作者总人数的23.5%。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者780人,学历合格者达100%。公办幼儿园教师全部持有教师资格证书,民办幼儿园80%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书。

(四)经费投入情况。2010年,全区学前教育区级财政投入为1118.34万元,比2009年增加217万元,增幅为24%。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政策引导,齐抓共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多年来,崇川区委、区政府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2004年《关于调整区妇联系统幼儿园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2005年《崇川区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各项举措,2006年《崇川区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2008年《崇川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100%、省级合格园达到100%、省级优质幼儿 园达到60%的目标,为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010年推行“名园引领1+1”工程,名园向普通园输出办园理念、优秀课程和教学经验,放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各街道把学前教育列入了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全区学前教育的质量、规模、管理明显改观。“十一五”期间两度被评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区。2009年崇川区高标准、高质量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验收。

(二)政府统筹,加大投入,办园条件明显改善。积极拓宽投入渠道,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吸纳非财政性资金按市场经济规律投入学前教育,构建了政府扶持、举办者筹措、幼儿家长缴费、社会资助等多渠道筹资的投入机制。建立了促进民办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减免税收和建设规费等方式,加大公共财政奖励扶持力度。2007-2009年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过程中,政府投入1850万元支持幼儿园改造升级,有力促进了全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三)科研引领,全员培训,师资素质得到增强。以“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为主线,不断强化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区教体局启动了幼儿教师培训“百千万”工程(培训百名园长、千名教师,让万名幼儿受益),分类分层进行全员轮训。建立幼教科研共同体,申报教育科研课题30余项,引导全区幼儿教师深 3 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化水平在学习、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

(四)规范管理,依法治教,教育质量日益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针对幼儿园的办园方向、课程设臵、队伍建设、安全卫生、教育环境、财务管理、用工制度等内容,加大管理、督查、指导、评估工作的力度,引导幼儿园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幼儿园根据各自的发展优势,丰富办园内涵,彰显办园特色,打造办园品牌,通师二附幼儿园的幼儿情境课程、通师一附幼儿园的幼儿利他行为研究、机关幼儿园的幼儿艺术教育等构成了崇川幼儿教育的亮丽风景线。

三、制约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优质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目前,我区学前教育不同性质园所之间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上评价,教育部门和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举办的幼儿园质量最优,100%达到省优质园标准,且5所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均为教育和机关举办的幼儿园,在园幼儿4037人;次之为市妇联和街道政府举办的幼儿园,100%达到省优质幼儿园标准,在园幼儿4409人;再次之为企业和个人举办的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8120人,省优质幼儿园不足50%,发展参差不齐,有三之

三、吉的堡、大地等几家品牌幼儿园,也有不少民办幼儿园面临活动场地狭小、教学设备陈旧、生活设施简陋,保教人员不足的困难。虽然我区户籍儿童学 前三年入园率已达100%,“入园难”的问题可以说得到基本解决,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入好园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通师一附幼儿园、通师二附幼儿园、机关第一幼儿园、机关第二幼儿园等公办高等级幼儿园,每到招生都会出现人满为患、学额难求的局面,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二)学前教育布局不够合理。在狭窄的崇川老城区,密集分布着我区绝大部分示范幼儿园和优质幼儿园。而在新城区、东城区和西北部,幼教资源特别是优质幼教资源缺口较大,如观音山街道面积31.1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万余人,应配套6所幼儿园,但目前仅2所幼儿园,其中1所民办园在园幼儿达996人。多处新建小区尚无配套幼儿园,无法满足孩子就近入园的需要。

(三)经费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近年来我区学前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投入仍显不足。一是财政资金投向单一。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公办幼儿园,对民办幼儿园缺乏明晰的补贴途径,幼儿园日常运作经费紧张,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二是长效机制保障缺乏。财政应在哪些方面、什么程度上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对民办幼儿园特别是由于公办力量不足而吸纳本地户籍幼儿的民办幼儿园是否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以什么标准和什么形式进行补助?这些问题需要方方面面共同探索和研究。

(四)政策体制疏漏依然存在。由于法律及宏观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定位仍不够明确,带来一些问题:一是收费政策双轨制。公办幼儿园按等级收费,民办幼儿园按成本收费,公办与民办的 收费不统一。实际情况是,公办幼儿园有财政拨款,教师队伍稳定,教育质量高,收费却比民办低;民办幼儿园实行自收自支,硬件和教师稳定性都不及公办幼儿园,收费高低不等,品牌幼儿园每月收费在1000元以上,有的超过1200元。因此,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公办园,招生矛盾较为突出。二是办园主体不清晰。45所新村配套幼儿园中,有31所每年向开发公司或物业公司缴纳10万到25万元不等的租金,全年缴纳租金合计约263万元,加大了家长的教育成本。此外,虹桥街道3所和城东街道2所新村配套幼儿园已停办,现改作他用或闲臵,造成小区幼儿就近入园困难。盲目的租赁促使举办者提高收费,为教育主管部门对举办者的监管带来难度。

(五)非公教师待遇问题凸显。2000年以后,崇川区公办幼儿园未吸纳编制内教师,在编人员450名,仅占全区学前教育工作者总人数的23.5%。多数非公办教师收入偏低,工资在1200~1500元/月之间,略高于最低工资水平(1180元/月),离“非公办教师参照公办教师待遇”的要求距离尚远,使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公办教师已经实行绩效工资,公办与非公办教师之间的差距更加突出。由于幼儿园教师总体收入不高,幼教工作缺乏吸引力,许多教师仅仅将这一职业作为临时过渡,再进修和评职称积极性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直接导致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六)0-3岁托幼机构稀缺。目前我区0-3岁婴儿大部分散居在家庭,教育孩子的任务大都由其看护人完成。0-3岁婴儿多数由祖辈带养,父母自己带养为次,保姆带养为再次,托儿所、“小小班”等机构带养稀少。0-3岁早期教育缺少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系统的早期教育指导,呈现零碎、盲目的现象,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整体素质和长远发展。

四、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均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章节单列出来,提出“明确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了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意见。这不仅说明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意味着政府必须把学前教育的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崇川要发挥教育强区优势,像抓义务教育一样抓学前教育,努力办好优质的、平民的、老百姓满意的学前教育,为此,委员们建议:

(一)加强领导,确保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要认真制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 事日程。一是要健全组织网络。建议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教育、财政、国土、规划建设、人事、审计、监察等部门及各街道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协调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要整合各方力量。市妇联、机关事务局、各街道、各部门要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工作任务,纳入各单位、部门的三年工作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考评。市、区政府对相关部门绩效进行考核。要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三是要建立督导机制。建议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将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纳入教育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学前教育资金到位、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管。

(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建议政府尽快出台关于规范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和使用的有关文件,规定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同时,参照南京、大连等地的做法,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和交付使用由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决策。根据“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应设臵1所幼儿园”的要求,结合我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2011--2013年,全区幼儿园总数应达到70所,需要增加幼儿园20所。建议新增幼儿园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使公办园达60%以上,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

(三)落实责任,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学前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学前教育工作科学管理的一体化格局。要确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谁主办,谁负责”的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整架机器高速运转,使各项工作得到落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作用,强化对各类幼儿园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和科研工作,探索符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的儿童保教方法。街道要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优势,根据社区实际需要,对辖区幼教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和管理,推动辖区学前教育发展,确保幼儿入园率达到100%。建议开展“学前教育示范街道”创建活动,从管理机制上着手,以激励机制为动力,一石激起千层浪,促进崇川学前教育的整体提升。同时建议主动与市级机关协商,促使市妇联、物价局、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强化综合管理和监督职能。

(四)加大投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支撑性的发展引导基金。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3年要有明显提高,确保学前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职工工资待遇、教师培训等支出,加大对新建、改建园舍的补助力度及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力度。建议参考南京、海门等地的做法,研究制定公办 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议政府以购买服务、以奖代拨等方式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凡执行同等级公立幼儿园收费标准、招收本行政区户籍适龄儿童的民办幼儿园,由区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实行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对全区幼儿园实行统一的等级评定制度和升级奖励措施。同时,要建立帮困助学机制,将困难家庭子女的入园资助统一纳入中小学助学专项资金管理。

(五)优化师资,提升学前教育核心力量。一是要提高公办幼儿教师比例。科学核定公办幼儿教师编制,可采取企业化管理等办法逐年提高公办教师的比例,力争在3到5年内公办园编制内教师达到60%。试行学前教育定向生培养,将培养计划列入财政预算项目。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定期与省内外高校开展学前教育系毕业生招聘会,使优秀学前教育人才落户崇川。二是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非公办教师待遇,妥善解决非公办教师的工资、养老与医疗等保险问题,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力争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三是要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训交流。针对区内民办幼儿园教师20%无教师资格证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培训、分科辅导、分期考核的办法,力争三年内教师资格证拥有率100%。建立贯通职前职后、全覆盖的幼儿教师培训网络,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统筹优质教师资源,深入推进名园引领“1+1”工程,建立健全公办园教师到薄弱幼儿园支教制度。积极做好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形成一支与全区学前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一是要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改革。进一步贯彻执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树立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注重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智力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避免和防止片面追求超前教育和幼儿教育“小学化”。二是要全面推进0-3岁早期教育。构建政府统筹,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协同运作,以区早教中心为龙头,以社区为依托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每个街道依托优质公办幼儿园或社区活动中心等社区资源至少设立1个社区儿童早期教育资源中心,每年为0至3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提供至少6次免费的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7.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问题,建议,陕西榆林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根本措施。为保证粮食安全, 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程度,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陕西省子洲县根据省、市的要求,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引导和扶持当地的农机专业户、农村能人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农机化产业的发展。但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在推广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1 农机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但从目前基层合作社经营状况来看, 思想上保守落后、内部的粗放管理、外部的融资困难、竞争的日益激烈等不利因素, 让很多仓促上马的合作社面临多重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数量少, 影响带动小。二是结构单一、服务项目少、缺乏多元化。农机合作社的人员主要是农机大户, 基本没有配备相关的技术指导、财务管理、后勤保证等人员;农机合作社的服务项目多集中在耕作服务中, 比较单一。三是管理混乱, 运作不良。由于大多数农机合作社由农机大户组成, 缺乏规范的管理, 没有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股金及分红规定, 未进行工商登记, 甚至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农机大户说了算的现象, 没有真正实现民主。管理不善导致运行不畅, 最终出现经济效益低下的现象, 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四是配套设施不足, 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厂库棚建设用地, 农机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 农机服务组织在享受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用电用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仍未能得到落实, 或难以执行到位[1]。

2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2.1 强化组织领导

为确保榆林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顺利进行, 县上成立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 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 配合懂专业懂技术的人为成员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2]。

2.2 通过“网校”培训, 提高单位专业人员的素质

鼓励相关农机从业人员通过“网校”学习, 增长知识, 提高本领。农机培训网校将依托中国农机互联网和北京农机化信息网, 通过与国内外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及各地区农机化培训机构联合, 不断充实各个专栏的推介、培训、交流内容, 力求不间断地向广大用户推介高效、适用新型的农机化技术、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中国农机互联网和北京农机化信息网平台包含了大田作物机械化技术、畜牧水产机械化技术、林果园艺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4个专栏, 主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特色, 以视频教学片的形式, 向广大用户推介、培训产业发展中最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使用要领。

2.3 培训新一代农民技术

当前, 多数农机驾驶员是农民出身,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对新型农机具了解少, 接受培训机会少, 机具的使用和保养存在很多问题。专业人员每年分批定期利用网络培训新型农机驾驶员, 或让他们走出去现场观摩, 给他们创造交流平台, 以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操作和维修水平。

2.4 简化程序, 积极引导

对于农民自愿成立合作社的, 要本着“先运作、后规范”的原则, 简化手续, 帮助扶持, 解决农民在成立合作社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 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2.5 抓关键, 选好领头人

通过民主选举、推荐农村办事公正、在农民群众中有一定威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人担任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3]。县农机站制定《农机合作社制度管理、账表及版面参考样本》。深入合作社, 逐个指导和完善。首先从享受省市扶持的合作社做起, 以点带面, 示范引导, 最终达到依法建社、制度健全、规范管理、证照齐全、标牌和环境整洁、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收费价格上墙、档案台账齐全、经营效益显著的目的, 做到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2.6 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 并且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上升为中央“两减免、三补贴”的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各县农机站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 大力宣传。对合作社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给予重点补贴, 使更多的专项基金用于专业合作社上, 以此为依托, 根据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 引导机具、技术、示范, 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 增强农机合作社服务组织的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这样还加快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步伐, 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以真正促使农业增效增收。

参考文献

[1]薛亮.关于当前农机化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3) :40-44.

[2]谈志斌, 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2) :88-89.

8.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三项机制”与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学校以“学机制、建机制、用机制”为总体目标,以各项考核制度为抓手,迅速推动三项机制落到实处。

首先是学习领会精神。一是班子带头学。学校召开领导班子专题会议学习“三项机制”并就贯彻落实作了安排部署,把“三项机制”作为“两学一做”的重点学习内容,并围绕学习开展了讨论,对三项机制的内容做到全面把握,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深刻领会重大意义和制定背景,准确把握 “能者上、错者容、庸者下”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抓教改、促发展、谋新篇的新动能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二是主题党课宣讲。班子成员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党课安排,组织全体教职工宣讲省委“三项机制”的重要内容,重点讲解三项机制制定的时代背景和落实三项机制的重大现实意义,切实了解三项机制的具体内涵;三是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园地、电子屏幕等载体展示“三项机制”的重要内容,并撰写了心得体会,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四是组织知识测试。命制“三项机制”测试题,印发开展知识测试的通知,全校近130名教职工进行“三项机制”知识

测试,以考促学,进一步提升和检验学习效果。目前,通过组织开展集中学习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进行知识测试、讲党课等形式取得良好效果。

其次是推动全面落实。一是抓统筹推进。学校党总支把推进“三项机制”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把贯彻落实“三项机制”与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层党组织提升年等工作紧密结合,强化落实 “三项机制”的主体责任,做到整体部署,全面推进;二是抓制度健全。结合学校实际,以“三项机制”的丰富内涵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将学校《制度汇编》与《教职工量化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教职工奖励制度》、《教职工职称评审制度》、《30%积效工资奖励制度》等与三项机制紧密结合。同时与各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部门工作职责制度、领导干部工作职责制度、以及各项管理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相依托,切实让职工的每项工作都有度可循、有矩可依。三是抓监督保障。为确保每项制度都能顺利落地,有效执行。学校党总支严格制度落实,监督问责并把制度落实情况作为评先选优、鼓励激励的重要依据,切实让“想干事、能干事”的普通教师从队伍中脱颖出来,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营造“能上能下”的干事创业环境,在学校树立干事创业的正确导向。

今后,学校将继续实施专项督查,通过听取学习贯彻情况汇报、查阅学习记录和学习笔记、党员干部了解晓率等方式,开展“三项机制”学习贯彻情况专项督导,对思想不重

视、行动不力的同志要限期“补课”,并纳入考核中。特别是要把握好“三项机制”与目标责任考核和“追赶超越”的关系,切实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还要明确目标和理清思路上下功夫,不断细化落实“三项机制”的具体办法,充分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真正使“三项机制”在我校落地生根、发挥作用。

9.关于发展榆林学前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九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安排,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为配合常委会审议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分管副主任那音太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相关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市城建技校的发展情况;分别召开了由市教育局、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财经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市育才职业中专、市四职高、土右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和市技工学校、北重技校、矿山技校、包钢技校、电力技校、机械技校负责人参加的两次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初等职业教育得到普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深化,全市职业教育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截止20**年底,全市拥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所,有专任教师1621人,在校生23767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有教职工3372人,在校生4.6万人(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全市职业教育共开设35个专业大类209个专业,其中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 38个,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7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普遍实行了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逐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调研情况分析,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组织和领导,克服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跨地区招生等措施,指导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由20**年的9777人扩大到20**年的18125 人,职普比例由20**年的1:1.97变化为20**年的1:1.03,基本达到了国务院提出的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点院校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从资金和政策上逐步加大对重点院校的扶持力度。从调研组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等重点院校的实地调研情况看,这些院校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做优、做强、做大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的5所国家级重点院校和6所自治区级重点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教学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布局与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带动了我市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三)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我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由过去单一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封闭式办学及依靠政府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并重、开放办学及依靠市场的办学模式,基本实现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形成了多证书、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委托代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打破多年的地区限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上靠高职院校、中联用人单位、下辐射周边地区的公办、民办及企业办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格局。

(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类职业院校把毕业生就业安置作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广泛与区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年一次性就业率达8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8%,其中一些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市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定了包头市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办学功能,扩大为经济建设的服务领域。依托重点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初中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立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年培训4万人次,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良好,为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均衡发展、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较为复杂。高职院校中有的直属市政府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中职学校中有的隶属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其中技工学校又隶属劳动部门管理,职业高中隶属各旗县区管理。这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影响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30%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市基础教育历史欠帐较多,目前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建设,对于教育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相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办公经费。隶属于企业管理的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只能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重视程度而定。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教学设施装备水平的提升,基本依靠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种经费投入现状,使部分院校实习实训场地短缺、设施设备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教师短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教师的调入和聘任没有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结构的要求。多数院校在编制空缺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的调入和聘任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专任教师中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倒挂(国家规定二者比例为4:6,目前我市的现状为6:4)。由于结构不合理,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较少,无法满足职业院校教学的需求。

(四)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发展较快、急需扩大规模的职业院校,受教育设施用地、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等资源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而有的职业院校由于管理、投入、生源和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发展后劲不足,只能维持现状,造成资源闲置。原有的18所技工学校中,因主办企业破产、改制和学校合并、撤销等原因,停止办学的有9所,无生源改为企业培训机构的有2所,现在仍在办学的7所技校也同样由于体制、机制、经费、生源及师资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急需进行资源整合。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国家资助项目的配套资金,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投资职业教育事业的政策,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三)积极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效资源效能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界限,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探索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0.榆林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十

1.1 旅游资源现状

榆林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有它独特的优势。对这些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将有利于促进榆林旅游业的发展。榆林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1 以山、水、湖、沙为主体的自然资源

白云山是以道教文化为主,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圣地和西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栖息地,已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金鸡沙景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金沙环围,碧水荡漾,属典型的大漠风光旅游项目。

1.1.2 以榆林古城、古长城遗址、杨家城、李自成行宫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

六楼辉映的古城老街,是榆林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支撑点和根本所在,是一条文化气息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旅游风情街。波罗堡是榆林明长城36营堡中保存较完整,建筑古老,文化丰富,形象鲜明的军事要塞。堡内街市、民居、寺庙、箭楼,虽经百年风雨已显衰败,但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明清古韵乃在,历尽沧桑的面貌呈现出残缺之美。“千古麟州城,传奇杨家将”,麟州故城是杨家将的故里,是杨家将家园精神的载体和历史祭坛。铁血丹心,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是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和唱响世界华人圈的旅游富矿。闯王行宫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派其侄李过回乡,在饮马河北岸,盘龙山巅原真武庙基础上,扩展而成的一组结构精致、巍峨壮观的园林式明代建筑群落。

1.1.3 以杨家沟、中央红军转战陕北线路、榆林战役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杨家沟是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落脚点,扭转乾坤与迈向胜利的决策地。不管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视野,杨家沟在火爆的全国红色旅游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袁家沟和高家洼是相距只有十几里的两个红色旅游资源厚集地,在这个钟灵毓秀的小山村,毛主席于龙山之头的窑洞里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传》,由此开始了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程。而在一览众山小的高家洼塬,毛主席以震古砾今的革命豪情,呵成气吞山河的千古名词《沁园春·雪》。

1.1.4 以陕北特色农业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资源

陕北地理位置处于黄土高原,地形沟壑纵横,阳光充足,现在仍然有好多地方沿用上千年传统的耕作方法,且陕北农民的居住仍然延续历史上传统窑洞的居住群,这种农业的耕作方式和人居方式是当今社会少有的保存至今的一种形式,与现代的农业耕作方式和人居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其他地方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一部活教材。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旅游资源开发滞后

由于观念所限,旅游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高等级旅游资源至今处于原始状态,有的甚至遭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毁损,有的则在低层次的开发中运转,没有真正打造出能叫响的品牌产品。所有景区景点基础设施薄弱,主题不明,服务功能单一,文化品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

1.2.2 旅游产业规模尚小

从整体上来看,榆林的旅游产业规模小,力量薄弱。由于旅游产业要素功能不完善,配套服务衔接能力差,旅游企业小,所以无法形成产业的集团化和规模化,无法招徕更多的大众旅游团队。

1.2.3 旅游管理体制不顺

榆林市所有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均隶属于旅游行政部门之外的市、县相关部门和乡镇,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运行不畅,机构不健全,上下左右相互交叉相互挚肘和推诿,从体制和机制上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

1.2.4 旅游人力资源馈乏

旅游人才严重紧缺,整个旅游业几乎没有专业人才,所有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专业或岗位招聘或分配的,这些人员大部分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态度欠佳,服务质量较低,远不能适应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

2 榆林旅游业的环境和市场分析

2.1 环境分析

2.1.1 社会因素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被人们普遍接受。随着各种信息的获取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出行已变得非常易行,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间文化思想交流的频繁,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人们普遍把旅游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社会、感受异国他乡风情、改善生活品味、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家和各地方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也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战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制,大力鼓励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为旅游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1.2 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将步入中等偏下国家的行列。这一阶段,人们的生活由温饱型转为小康型社会,按照需求理论,人们在解决吃住行等温饱问题以后,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生活是休闲和娱乐,旅游将作为人们的一项主要消费产品。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今后经济社会建设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榆林作为一种资源型城市,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而旅游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应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2.1.3 教育和文化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教育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知识结构的改变,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必将发生很大变化,生存能力和经济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经济能力的提升,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必将是人们消费的一个重点领域。

2.2 市场分析

根据榆林的地理位置和区位特点,榆林与延安和晋、蒙、宁毗邻,应以包头、鄂尔多斯、灵武、吕梁为基础,向西安、太原、银川、兰州、郑州等邻省区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辐射;包括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唐环渤海区域及东三省,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长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和成都、重庆为目标的两南区域。考虑到现有和规划中的交通运输线路、运输条件等,这些城市和区域旅游客源的开发将为榆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客源市场。

3 榆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3.1 社会目标

通过对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让人们到陕北高原感受厚重的陕北农耕文化,从而让世人了解榆林,提升榆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同时,通过大量游客的影响和传播让榆林人民了解全国、了解世界,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从而提升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

3.2 经济目标

通过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使旅游业成为榆林社会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方式,招徕和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左右。

3.3 旅游产品目标到2015年,在现有基础上创建4A级旅游景区五家,3A级旅游景区十家,力争实现一至两家5A级景区。

4 榆林旅游业发展战略方向和产品设计

4.1 发展的方向

4.1.1 联合发展的方式

依托国家级品牌旅游线路,联合黄河沿线、长城内外和周边省区旅游部门,与山西的忻州、吕梁,内蒙的包头、鄂尔多斯,宁夏的银川、灵武,甘肃的庆阳,以及延安市密切协作,打造区域精品旅游线,形成要素互动、产品互补、资源共享、合力营销的局面。

4.1.2 集团化发展

由政府牵头以旅游协会为主,按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运作方式组建旅游集团公司,统一调配和开发旅游资源,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4.1.3 完善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产品价值

以旅游景点为中心,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完善旅游线路的吃、住、行、购、娱等环节,提升每个环节的品味和价值,增加旅游收入的附加值。

4.2 产品设计

根据榆林市旅游资源的属性和产品的分布,应围绕一个旅游主中心,整合三道旅游风情带,建设三大板块旅游区,开辟四条旅游精品线为基本发展模式。

4.2.1 一个旅游主中心

以昔日的塞上九边重镇,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古城为中心,通过要素配置、结构完善、环境营造和全面提升,形成以榆林为旅游的中心向周边区域辐射的环形旅游网络。

4.2.2 三道旅游风情带

榆林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特色资源和景区景点,均分布于纵贯南北的晋陕峡谷黄河沿岸,横跨东西的长城边墙内外,流经榆林腹地的无定河湿地走廊两侧,整体上组成了“个”字型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形成三道复合型旅游产品风情带。

4.2.3 三大板块旅游区

由黄土高原向大漠草原过渡,经三道风情带穿插、分割、衔接所形成的文化风俗与资源禀赋各异的三大板块旅游片区。其一,北部板块以晋、蒙、陕文化为基底,由神木、府谷两县组成的边塞风情旅游区;其二,西部板块以宁、蒙、甘、陕文化为本底,由横山、靖边、定边三县构成的大漠风光旅游片区;其三,东南部板块以典型的黄土文化为底蕴,由佳县、米脂、绥德、子洲、吴堡、清涧六县合成的黄土神韵旅游片区。

4.2.4 四条旅游精品线

一是开辟从府谷开始,经神木、佳县、吴堡、绥德,至清涧,北通内蒙,东邻山西,南接延安和渭南的千里黄河风情旅游精华线;二是整合由府谷黄河西岸墙头乡起,跨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到定边盐场堡,东眺山西,西连宁夏的千里长城边塞风光旅游精品线;三是开发穿榆阳、米脂、绥德、子洲抵清涧,与延安共同组成大陕北黄土风情特色旅游线;四是紧密连接革命圣地,设计经靖边天赐湾、小河、青阳岔,佳县神泉堡、白云山,以米脂杨家沟为接点,再到吴堡川口,延至清涧袁家沟、高家洼和枣林沟的转战陕北红色旅游大环线。

5 实现榆林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措施

5.1 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5.1.1 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加强政府对旅游工作的指导,明确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指导、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引导资源配置,加大市场开发和基础建设。二是要加强旅游市场建设,完成旅游发展规划和产品开发建设。三是要理顺景区景点管理体制,按属性组建集文物保护或宗教文化、或生态建设和旅游管理经营为一体的景区管委会。四是要大力推动旅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和壮大旅游企业。

5.1.2 加强旅游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旅游管理的政策、法规和《陕西省旅游管理条例》,规范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市场的治理力度,完善检查、监督制度,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5.1.3 加大旅游开发投入

一是在争取国家旅游发展基金和省政府重点旅游项目引导性投入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二是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广开旅游投资渠道,完善旅游投资机制,创新旅游投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尤其是全市每年近千亿元民间资金进入旅游行业。

5.2 以服务为导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2.1 加强旅游景点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服务实施

交通运输条件是影响榆林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施榆林旅游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制定交通发展规划并优先组织实施。一是按点连线、科学规划。要以重点景点为中心,将各主要景点连成线,形成网络式的交通路线;二是从安全出发、科学制定道路建设标准。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北部,由于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地貌,许多旅游景点都处在山大沟深处,交通安全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在交通道路设计和建设上,必须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三是以服务游客为宗旨、建设和完善相关服务实施。要从游客的需要出发,完善功能,包括游客在旅途中的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游客旅途生活,缓解旅途疲劳;四是提高交通运输部门从业人员素质。

5.2.2 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强化旅游娱乐

购物是旅游产业链中最具潜力的环节,充分利用榆林的土特产品,研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能提高旅游消费的比重,增大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一是要淡化旅游纪念品与各类商品的界线,扩大商品种类和服务内容;二是重点开发体现榆林历史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的纪念品、工艺品,建立研发中心,尽量就地取材,强调产地销售,形成前店后厂的参观购物一条龙服务;三是在旅游商品生产上应以美观便携,既具纪念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中、低档商品为主的特色商品。另外,榆林属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交汇之地,陕北民歌誉满全国,民间舞蹈蜚声海外,已经唱出国门,走向世界大舞台。要充分发挥大漠黄土文化的民间艺术优势,突出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娱乐项目。

5.2.3 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发展建设的基本保障。榆林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发展旅游的良好环境。一是组建专业的旅行社和旅游信息网络,加快全市景区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信息联网;二是加强公益性、基础性保障服务。包括交通标识、旅游咨询、电力设施、通讯网络、社会安全和环境质量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金融、保险、医疗、救助等现代服务业的提升;三是全市旅游行业要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文明服务为宗旨,以旅客满意为目标,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为发展旅游业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榆林位处陕西北部,与甘晋蒙宁接壤,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边关要塞,当下又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有着非常丰富和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现状和旅游业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将有力促进榆林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资源,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11.25.

[2]邵琪伟.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光明日报.2011.5.19.10.

[3]格里.约翰逊[英].战略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

[4]榆林统计信息网.榆林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2009.9.6.

上一篇:工程装修协议下一篇:公司防火防盗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