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闻稿

2024-12-06

南京新闻稿(15篇)

1.南京新闻稿 篇一

南京高校文化社团交流会顺利开展

由新民读书会主办,南京邮电大学信达国学社承办的南京高校文化社团交流会于3日晚上顺利落幕!本次交流会共有南京的五所高校的六个社团参加,他们分别是南京新民读书会,南邮信达国学社,南师大嘤鸣学社,南师大著维国学社,药大美散步读书会,东大成贤贤林文学社,以及嘤鸣学社中的南京森林警官学院同学。交流会于下午6时30分在南京邮电大学教一102正式开始,本次交流会主持人为南京新民读书会会长江晋与南邮信达国学社社长苏临佳,两位会长的搭档,是本次交流会的一大看点,江晋学长的煽情艺术,苏苏学长的幽默风趣,将会议氛围有效地调动起来。交流会在主持人江晋学长的宣布下正式开始。

交流会的开幕别开生面,是南邮信达国学社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少年中国说,富有少年朝气,把大家带回了青春燃烧的岁月,激情澎湃,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是本次交流会的第一个主题,社团分享,每个与会的社团介绍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开始自我介绍的是南师大的嘤鸣学社,是江晋学长在大二上学期有缘结识的社团,它的一场读书会,让学长陷入了对生命的思考。嘤鸣学社有着自己的特色,突出对生命的思考和自由,活动不多,却非常精彩;第二个自我介绍的是药大美散步读书会,负责人李雪青学姐也来到了现场,给我们讲了读书会的缘起,还有江宁大学城非常有名的青年成长平台,知语轩,以及江宁大学城那边的活动,给仙林大学城的文化社团带来了很大的震撼,除了震撼,还有满满的动力。随后,南师大维著国学社,东大成贤文学社,南邮信达国学社等社团依次做了自我介绍。最后,由我们南京新民读书会作简单的平台介绍,并谈了我们的发展规划,提出了现阶段在以仙林为重心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

交流会第三个环节是我们的游戏环节——茶花令,也是传统文化里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在北辰青年非常流行。游戏的主持人,也正好是北辰七期的汤炜堉家人。大家玩得非常开心,在游戏中学习到了传统文化。

接下来,是我们本次交流会的重头戏,《论语》学习会。在学习会之前,我们欣赏了南邮国学社为我们带来的水调歌头,江晋学长也为学习会作了铺垫。《论语》学习会的主持人是我们的苏苏学长,他为我们精心准备了学习材料,论语学而第一篇和三句论语的注释。大家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论语中,寻找青年修身成长之道,去打开生命的窗户。在学习会中,我们让大家打开自己的内心,静下心去体会,每个人都发言,都去分享自己的收获。

时间很快,交流会就要马上结束了。在《很幸福》的歌声中,南京新民读书会和南邮信达国学社为与会代表送上了礼品,主办方也献上了最后的致辞。在一家人,很幸福的口号下,我们留下了最美的全家福。

一家人,很幸福!交流会的落幕,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未来的岁月,会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思想碰撞。中国,未来将因新民青年而更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

2.南京新闻稿 篇二

一、寻求思想一律, 实施新闻统制

寻求言论一律, 是南京国民政府对待新闻出版事业始终如一的指导方针。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 社会动荡、军阀乱战、民众身处困境中, 蒋介石把此境况归因于“思想的纷杂”, 他提出“拿三民主义来做中心思想, 才能统一中国、建设中国;如果中国各派的思想不能统一, 中国的建设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思想之统一, 比什么事情都要紧”。蒋介石认为, 对国民心理影响的诸因素中, 报纸对国民的影响甚大, 所以要达到思想之统一,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控制新闻出版界。

为有效统一舆论宣传和新闻出版活动, 也为了适应国民党“以党治国”的基本方针, 致“以党治报”被提出, 它要求国统区所有报纸、杂志等的审核、出版、发行, 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使党的势力伸入整个新闻界, 逐渐使之化于党”。1934年, 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邵元冲在国民党新闻宣传会议上做《开会词》, 其中对“新闻统制”做了解释:“所谓新闻统制, 就是‘一方面要希望自己新闻宣传发生有力的表现, 一方面要应付反党反宣传的新闻’, 二者之间要通盘考虑, 党内外间密切联络, 以求脉络贯通, 统一宣传”。由此, 国民党在着力发展自身新闻事业的同时, 对其他党派的报业进行了适时的扶助或严厉之取缔, 以此实现对国统区报业的有效统制。

二、制定新闻出版法规, 实行新闻检查

为实现“以党治报”、钳制民众思想、寻求言论一律, 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1936年十年间, 先后颁布了大量的新闻出版法规, 据此加强对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其中, 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1927年的《审查宣传品条例》, 以本党的主义、纲领为界限, 规定报刊的登记条件、审查范围和标准。1930年12月《出版法》及其实施细则颁布, 此法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出版品刊载内容之限制, 如不能登载“一、意图破坏中国国民党或三民主义者;二、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损害中华民国利益者;三、意图破坏公共秩序者;四、妨害善良风俗者。”虽然此法采取登记制, 对报纸杂志的创办并无太多限制, 但为了防止新闻自由的滥用, 在禁载事项中强调“意图”二字, 实际给予执法部门较大的执行权力和解释空间。1933年的《新闻检查标准》, 规定了军事、外交、地方治安和社会风化四类新闻的审查、扣留、删改标准。1934年6月, 《修正图书杂志审查办法》颁布, 开始对图书杂志实行严格的原稿审查。

1927年-1936年, 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大量新闻出版法规来管理和控制新闻出版业, 通过法律条文将其新闻统制政策确立起来, 也据此建立完备的新闻检查制度, 在实际新闻出版事业管理中实施新闻检查和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宣传品审查标准》、《新闻检查标准》、《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新闻检查办法大纲》、《修正图书杂志审查办法》等多项法令, 均是专为新闻出版检查而设, 从检查范围、内容、标准、处罚等方方面面将新闻检查制度化、常规化, 尤其是1932年开始实行的事先检查制, 要求报纸、杂志、图书在出版之前必须将文稿、报样上交至新闻检查机构, 由各地新闻检查机构对报刊内容等进行审查, 若报刊违反相关法令或检查标准, 即要求其撤销、修改甚至损毁而不得上市。作为新闻预防手段的事前检查制, 是一种最为严厉的检查制度, 它直接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言论一律”、“以党治报”下的新闻统制思想。

为进行有效的新闻检查, 南京国民政府专门设置新闻检查机构和图书杂志审查机构。1934年8月, 国民党中央检查新闻处成立, 下属南京及重要省市的新闻检查所和各县市新闻检查室, 从而形成全国性的新闻检查网。

三、区分不同报业, 实行不同政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报业处在一个多元结构中, 国共两党的新闻事业、传统的民营报业, 以及在华外报等, 其各自的发展原则、社会影响, 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有很大差别。南京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 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和有效地实行新闻统制, 针对不同的报业采取不同的政策, 以便有的放矢。

首先, 是构建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体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 建立国民党自身新闻出版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工作迅速展开。1928年, 国民党政府先后专门颁布三个关于党报的条例:《设置党报条例》、《指导党报条例》、和《补助党报条例 (草案) 》, 这三个条例将国民党党报管理规范化、统一化, 在其指导下, 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并初具规模。至1932年前后, 形成了一个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营新闻出版事业体系, 这个党报体系受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 为国民党中央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指导思想、执政方针及各项政策服务。

其次, 对中国共产党的报刊进行严格查禁。针对共产党的报刊, 南京国民政府在政权一建立就颁布了许多法令, 对其进行严格查处, 如1928年《暂行反革命治罪法》、《中华民国刑法》中, 明确了对不利于国民党执政宣传的惩处;1929年《宣传品审查条例》中着重将宣传共产主义及阶级斗争定为反动宣传;之后的《取缔销售共产书籍办法令》、《取缔销售共产书籍办法》等直接规定禁止共产党出版物出版发行。根据这些法令, 共产党出版物受到坚决的抵制和查处, 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29年公布的一份查禁刊物报告, 这一年查禁的共产党刊物有148种, 占到全年查禁刊物的一半以上。

第三, 对于民营报业恩威并施。民营报业一直是中国近代主要的报刊出版力量, 其言论传统在社会上早已形成广泛又深刻的影响, 为政权的稳定, 国民党政府十分注重对民营报刊的拉拢, 总体上采用较为宽松的政策, 因此民营报业在资金、设备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报刊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增长。但是, 并不是民营报业的一切言论或表现都得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 有危及国民党统治的相关言论时, 政府仍会对其进行各种名目的干预或制裁, 如1932年对《申报》的多次禁邮和对史量才的暗杀, 都可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民营报业的两面性。

1927年-1936年, 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政权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时期, 其对于新闻出版事业的基本态度、管理政策、措施及各项法令, 从初步建立到逐渐完善并形成较为固定和完整的体系, 尤其是形成了贯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始终的新闻统制思想, 依据这些思想及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对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新闻出版事业进行了区别式管理, 也影响到这十年间乃至之后中国报业的格局。

摘要:1927年到1936年十年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多项新闻出版法规, 并依此对新闻出版界实施严格的新闻检查和图书杂志的原稿审查。在实施过程中, 其针对不同报业类型, 在具体策略和方式上有所区别, 但本质上仍是围绕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方针, 在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上, 逐步形成“以党治报”、“党化新闻”的新闻统制。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新闻统制,实施

参考文献

[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肖燕雄.我国近现代新闻法规的变迁[OL].[2004-11-02].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5/2958611.html[2]肖燕雄.我国近现代新闻法规的变迁[OL].[2004-11-02].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5/2958611.html

[3]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册[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3]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册[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4]王凌霄.中国国民党新闻政策之研究 (1928-1945) [M].台北:国民党党史会, 1996.[4]王凌霄.中国国民党新闻政策之研究 (1928-1945) [M].台北:国民党党史会, 1996.

[5]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下册[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5]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一卷下册[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3.陆川:《南京!南京!》 篇三

38岁的陆川看起来十分年轻:他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穿着黑色羽绒服,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滔滔不绝。虽然按中国古话,他该是年近不惑,但陆川给人的感觉,却仍像20多岁的小伙子那样轻松与鲜明。在拍摄了两部话题沉重的电影之余,他甚至不吝于在博客上展现自己小小的幽默感;又因为年轻有为,模样清秀,在最近的媒体上,陆川的感情事也成为娱乐记者们很愿意提及的话题。

这给人一种陆川不务正业的印象,但实际上,陆川实在太忙了。采访时间很难敲定,经过多次协商,采访定在了下午一点钟,但陆川两点钟才到,又一头扎进内室,过了半个小时才出来。与此同时,在外屋,他的工作人员正在与合作单位探讨字幕的问题,双方排出的时间表以10分钟为单位。陆川的时间就交付给这些分割开来的10分钟。字幕,剪辑,审查,他还有一堆事要做,而助理已经在提醒奔赴香港的时间了。

是的,《南京!南京!》就要公映了。然而,在审查阶段,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这注定是一份过于敏感而冒险的题材。因为有些段落必定是触目惊心,也因为陆川对真相的孜孜以求,他要将曾经屠杀中国人的日本“禽兽”还原成“人”。

4.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会简介 篇四

主席团负责负责系学生会的全面工作,主持召开学生会

各部长会议,学生全体成员大会,讨论制定学生会工作计划,决定布臵各项工作;每学期提出学生会工作的计划,指导各部门的开展工作,组织计划的实施,并检查和总结开展的活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对生活、文娱、体育、学习、宣传和其他方面的建议与意见,做到下情上报,上情下达。秘书处主要负责制定并修改院学生会的章程,负责院学生会文件、通知等的起草、整理、收发工作,并整理归档保存,负责例会的通知、会议记录以及考勤工作。文艺部主要负责学院举行的大型文娱活动,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文娱活动,组织学生会内部文娱活动,充分发掘、培养文艺人才。外联部主要为学院学生会举行的各项活动拉取赞助,提供经费;加强同其它学院、高校、各企事业单位的沟通联系与合作;为其它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和及时的配合,为学生会各大活动提供物资所需,保证活动的完善与到位。体育部根据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规划和组织学院各类普及性强的体育活动;宣传相关的体育活动情况,并组织班级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劳生部负责卫生检查情况,开展以宿舍为中心各类活动,创造良好的宿舍氛围,负责各类大型活动的后勤工作。学习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习方法的交流与探讨活动,针对我院的“学风建设”,配合宣传部搞好评优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院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术部主要负责校级学术类活动在同学间的积极动员以及社会实践资料的整合汇编;负责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与维护,组织学生开展多项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社联主要负责社团的各类活动,协调各社团之间的关系,繁荣校园文化生活。青志协主要开展各项志愿者活动,积极配合校青志协举办的一系列青年志愿者活动,加强对社会的关心和了解,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宣传部主要是负责院会活动的宣传工作,为学院开展的各种活动绘制海报、宣传单等,并且为各部门开展的活动摄影、写稿,并投放到我们的院网上。

新闻学院学生会成立至今已有7年,现在是第六届学生会,在服务同学、发挥学院与同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开展课余活动,丰富同学的课外生活,提供同学展现自我、锻炼各方面能力的平台等方面做出来巨大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会坚持继承与创新,在继续开展我院传统活动的基础上挖掘新意。新闻院学生会在每年的4月份会围绕“女生节”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如“温情四月,娉婷女生”文化礼仪女生节;每年的5、6月份举办大型的送毕业生晚会,至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过“芳草未歇”、“半夏星梦”、“岁月如歌”三次送毕业生晚会,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学校也取得良好反响。9月份,学生会将举办迎新生晚会,迎接新生的到来;10月份开展有宿舍文化和四六级模拟的相关活动,届时组织学院学生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全校舞蹈大

赛,持续到11月份,已获第二届舞蹈大赛的二等奖和第三届舞蹈大赛的一等奖;12月份举办迎新年晚会,迎接新气象;与此同时,新闻院学生会通过开讲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提高素养,增强实力。

5.南京新闻稿 篇五

南京书画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终审通过人员名单公示

根据《2011年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所属事业单位公开

招聘工作人员简章》要求,局属事业单位南京书画院按照规定程序,对复评审通过人员进行终审。现将终评委员会评审通过的5名人员名单予以公示(见附件)。如有异议,请于公示期间提出。

公示时间:7天(2011年12月16日至2011年12月22日)

受理电话:局组织人事处025-5771620

4监督电话:局纪委、监察室025-83283802

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附件:

南京书画院公开招聘专职画家终审通过人员名单

6.南京新闻稿 篇六

2011年4月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资料独家海量更新资料(独家更新,更新部分全部免费赠送,更新部分已经加密,确认5星好评之后,免费发送密码!)

1、《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生笔记(整理了外新史程曼丽和世新史陈力丹的精华,100多页,超级经典,考研必备!)

2、《外国新闻传播史》各章考点笔记

3、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4、王步高大学语文课件

5、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串讲资料

6、超全版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后期我们还会陆续有辅导班的资料更新,请大家认准卡巴考研,在其他店铺购买南大新闻学资料的同学,我们一律不负责更新

1、历年真题(研招办原版真题,绝非网上随意下载的可以相比)

新闻传播史论 1999-2010年

新闻采写与文史知识 1998-2010年(差00年)

2、独家参考答案(答案由南京大学恩波专业课考研辅导班授课老师整理,内容详细,每个题目都有解答,对于专业课答题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目前市场上新闻学专业 唯一的经典答案,也是若干社会卖家最喜欢复制的清单内容。想盗卖资料的请绕道,答案为红纸复印—盗过去之后再复印底色将一片黑!师弟师妹则不用担心,我们 的原版是白纸,用红纸印出来清楚楚清)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解析 2001-2009年

新闻采写与文史知识真题解析 2005-2009年

3、优秀考研笔记(新闻学专业最为经典、全面的考研笔记,由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张同学提供,师从丁老师,本套笔记集合了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辅导班最 新讲义,讲义中对每本书的重点,考点及每本书中哪一部分出过考题都有详细讲解和对真题有详细的分析,以及2011年考点预测,讲义中配有冲刺模拟试卷,每 本书后配有考前模拟题,模拟试卷和模拟题都有详细答案,有了这套笔记无需再花额外的时间去收集其他资料。放心的用笔记结合参考书复习就可以)

1、2011年国庆辅导班讲义,独家提供,2、2011年南京大学新闻学冲刺班讲义(独家提供)

(1)传播学基础理论部分,2011年冲刺班讲义

(2)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2011年冲刺班讲义

(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11年冲刺班讲义

(4)外国新闻传播史,2011年冲刺班讲义

(5)新闻传播史论考前模拟题两套(买全套赠送)

3、新闻采访学笔记最新本科课堂笔记,14页,4、马列新闻论注笔记最新本科笔记17页(原稿不太清楚,赠送)

5、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最新本科课堂笔记,61页,6、中国新闻史笔记最新本科课堂笔记,56页,7、外国新闻史笔记最新本科课堂笔记,41页,8、新闻采访学讲义最新本科课堂讲义,11页,9、新闻写作专题(丁铂鑫)最新本科笔记

10、《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生笔记(整理了外新史程曼丽和世新史陈力丹的精华,100多页,超级经典,考研必备!)

11、《外国新闻传播史》各章考点笔记

12、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13、王步高大学语文课件

14、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串讲资料

15、超全版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7.南京新闻稿 篇七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有别于以往的抗日电影, 最大的不同是其叙述视角。它不再是一方对一方的控诉, 或者一方对一方的凶残, 而是设置一个相对客观和平等的舞台使之对话, 从而使作品主题突破民族意识的既往窠臼, 从人性终极关怀角度, 泣述战争之于人类的苦难真相。这一点, 无可厚非。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载体, 历史真实透视出来的信息尤其丰富, 有显在的、潜在的, 有主流的、非主流的, 创作者的选择只要历史与艺术二者有机统一即可。一件历史材料, 当下写、百年之后写, 千年之后写, 随着主体的变迁而进入客体式艺术解读, 对其内涵的探寻总是有所不同的。

陆川在影片中采取多点叙述的方式。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故事, 普通士兵、国际友人、普通民众甚至日本军人都成为血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以时间为轴线, 娓娓道来, 过程中, 常常用血来染红衣服、土壤、以及历史的天空, 是血让每段故事情节戛然而止。这种强烈有力的主体性, 加深了悲剧的力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让日本士兵角川作为贯穿全剧的人物, 这, 有点像罪犯在警官面前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全过程, 影片透过其视线, 让观众看到南京这座活城如何在三天时间内沦为死城。一方面, 影片真实地表现角川和他的队友们怎样心狠手辣, 肆意而残暴地进行杀戮行为;另一方面, 影片不回避角川者流在面对抵抗者抱头鼠窜时, 他们也想家, 甚至有对战争的困惑, 于是, 被还原成人的日本士兵不再是凶神恶煞的形象, 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的残酷性, 在其特定时域, 人类最丑恶一面的集体张显, 将使道德显得无能为力。角川的反省甚至自杀的自我救赎之路, 似乎也让观众明白了这一点。

德国佛罗瑞·加仑伯格导演的电影《拉贝日记》取材于拉贝战时撰写的《拉贝日记》, 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 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影片从亲历者角度叙述了“南京大屠杀”始末, 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较为完整的史料艺术。曾经对纳粹主义深信不疑的拉贝, 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他与同仁组建“国际安全区”, 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的生命。作为日记体裁的叙述, 就必然有其视角的内在性, 即第三人称的视角 (1) 。由于拉贝德国籍纳粹党员的身份 (纳粹党法西斯分子是日本侵略军的盟友) , 更容易使显在的叙事者处于“他者”的地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主观感情色彩, 增加所述事实的客观公正性。这里的“他者”是一种与“我”对立的、异己的在者。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他者”形象虽然各具色彩, 但总体而言, 都有一些异族文化强势入侵本土文化的形象, 这也反证了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 因此, 我们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 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拉贝日记》正吻合了这种民族潜意识心理, 通过“此他者”来见证“彼他者”, 丰润了历史真实感和悲剧震撼力。当时, 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华分公司的经理,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 他留给中国人的形象将是帝国主义“他者”, 实际上, 当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建立国际安全区, 将纳粹国旗举为人性大旗时, 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的生命, 这一“他者”行为将是永生的, 尤其他留下的《拉贝日记》作为历史的见证, 更是永恒的。与《南京!南京》不同的还有, 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拉贝也不是“角川”式人物, 其悲剧力量来源于美与丑的较量, 它不同于《南京!南京!》通过黑白胶片风格和叙事突然断裂来加强审美陌生感, 而是以“他者”艺术视角使影片超出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升华到人性终极关怀的哲思境界, 因此, 《拉贝日记》更具悲剧史诗的性质。它用血与火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战争没有人类的凯旋门, 只有墓地和荒野。刚至极则碎, 柔至极则弱, 人类唯有自然和谐唯美,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即此。70多年来, 对人类所犯罪行的认识, 比较起来, 德国人似乎更懂得这个道理。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都采取了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因此, 两部影片都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展现本质的真实为己任, 在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之中, 用真实引发人们感受电影的审美魅力。在这方面, 两部影片虽然采取不同视角和叙事手段, 为了增强观众对其叙事内容的真实感, 都颇为用力。

《南京!南京》用细节刻画凸现真实感, 而且, 其细节大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对比关系。例如, 开头便是一场抗日士兵和日军的小巷狙击战, 打得很激烈, 而接下来花样百出的屠杀战俘却让一切陷入死寂;主动举手去给日军当慰安妇, 以换得难民营片刻“安定”的年轻女子与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 束手无策的残兵败将比照着;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 与苟且偷生叛国的唐秘书。影片中, 贪生怕死与舍生取义同在, 恰如其分地阐释了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人性极度压抑的时空里, 生或死只是千钧一发时刻的终极选择, 人性的高贵与卑微之间的差异也就在这一刹那被尽情放大, 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也暗合了那个年代国民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心理结构。这种潜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发掘出来, 应该说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拉贝日记》用细节勾画史实。南京大屠杀, 典型之一是“百人斩事件”, 对此, 《南京!南京!》中仅用一晃而过的头颅镜头, 使很多观众并没有特别去关注这一惨绝人寰的史实, 而在《拉贝日记》里, 却有很好的交代。拉贝的司机老张因得罪日军军官而被拖到一个隐蔽处砍了头, 拉贝循踪而去, 从木栅的缝隙里看到了被日军砍掉的堆如小山的中国人的头颅。又如, 日军疯狂轰炸南京, 拉贝急中生智, 将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铺展开来, 让西门子公司厂房内逃生的人都躲在党旗下面, 因为, 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是盟友, 日军飞机看见纳粹党旗就飞走了。这种显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表现出来, 凭借视听刺激使观众也能够获得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南京!南京!》等 篇八

导演:陆川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香港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座城因这段屈辱的历史而灰暗,但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闪耀。武力可以摧毁城墙,但绝不能摧毁一座城市。回顾历史让人痛苦,但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痛苦,还应有沉思与奋起。

片名:《北京人在纽约》

导演:郑晓龙、冯小刚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那里也许是个天堂,遍地黄金;也许是个地狱,充满罪恶。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踏进了这个城市,于是繁华与落魄、奋斗与挣扎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内涵。上个世纪末成人出国去淘金,这个世纪初孩子出国去求学,利与弊、成与败、得与失,又有谁能说尽呢?

片名:《魂断威尼斯》

導演:鲁奇诺·维斯康蒂

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 法国

这是根据托马斯·曼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拍摄的。威尼斯,是个多么美妙的城市,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水,独具特色的建筑,让这个城市美到一种极致。一个如画册中美丽的男孩出现在人的视线中,这是一种唯美。理智在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只能让人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痴迷于纯真少年,痴迷于唯美城市,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9.《南京,南京》观后有感 篇九

日本军人的形象塑造,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突破。作为敌人的他们,当然可以享受某种意义上的正常 生活。在南京这座伤城因为战争被极端放大的城市中,即使是占领者,即使面对的只是别人的屈辱和死亡,也仍然难以逃避自身的灵魂震荡甚至拷问。

我们党在为广大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革命道路上,形成了许多让人敬仰和崇敬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

抛开民族大义来客观地评价,祭祀舞中随着激壮的鼓点击打爆发出来的就是一种当时的日本人的精神。那是一种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极端精神体现。无论是他们对于攻占别国国土的强烈自豪和成就感还是对于自己的阵亡将士的祭奠和告慰,都是这种被极端化了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正是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才会有那样的攻占和屠杀,毫无犹豫毫无恐惧毫无愧疚。

所以我们要团结一致对外的侵略,中国之所以用红色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采撷了晚霞最绚丽迷人的光芒;蒸腾着熊熊烈火的极温;凝聚着血液最浓稠活跃的成分;糅进了相思豆最细腻的情感;浸染了枫叶最成熟的晚秋意象……

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保持高速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并不能忘记过去那些血淋淋的教训和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人,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崇洋媚外,有些90后甚至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这实在是一种悲哀啊,连中国人自己都不尊重这段历史又怎能让日本人去承认呢? 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是应该在爱国主义和文化引进上多加教育和管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崛起正式由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消防车涂成红色是为了在大雾弥漫的天气里、尘土飞扬的环境下或者狂风暴雨时,叫人们老远的就看见它,为它让路,以便尽快完成灭火抢险的任务。,我作为一名消防部队的人我为自己感到自豪,深深触动了我一颗为中华之崛起而决心继续在消防部队做贡献。我能为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务,我为自己而自豪。

10.观《南京 南京》有感 篇十

5月5日晚上,在学校的融合堂看了《南京 南京》,之后,就产生了几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杀害同类?在什么情形下,一个受过教育、知书达理的人会变成野兽?施暴的人为什么失去了应有的悲悯和良心?日本人也是应该是人啊。他们也应该有兄弟姐妹,他们也会思念自己的亲人,而为什么把中国人不当人甚至连狗都不如的处理掉。

在我们观看影片时,全场自始至终只有沉寂,每个人都沉浸在影片当中。当时的南京,可以说是一个地狱,每一个活人在里面都面临着随时要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恐惧。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攻入南京,让这个当时中国首都陷于绝境。《南京,南京》就是按照纳粹德国商人拉贝日记记录的事件,真实反映那段不堪回首、惨绝人寰的史实。拉贝组织的难民营,救助了大批大批的中国人。他被当时的南京人称之为“活菩萨”,他让现在的中国人对德国多了很多份好感。

日本人从我所熟悉、在南京期间经常出入的中山门攻进南京,南京守军做了顽强抵抗,面对人员、装备超强的日本鬼子,一部分守军放下武器投降日军。“缴枪不杀”,放下武器,就是难民,这是千百年来战争中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只是这种规则在日本畜生面前却一文不名,强盗们把一批又一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枪杀、活埋、火烧,连同大批混杂于军人中的平民一起杀害,总数达到30万人,相当于现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全部人口。

南京江东门,侵杀日军大屠杀纪念馆,数以十万计的头骨,一排一排整齐地摆放在一起,看后,心,永远不能平静。在南京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每去一次,都是一次沉重的心灵洗礼。

还有大批的南京妇女被强奸,被掳掠去当慰安妇,被蹂躏至死者不计其数。《南京,南京》中,就有这样一组镜头:日本人攻入难民区,要求送100个妇女到日本军营,以此换取难民们过冬必备的衣物、粮食和取暖用品。三天后,这100多名自愿报名慰安日军的妇女,只剩下几个人蹒跚着回到难民营。镜头里,寒风中,一架装着多具赤身裸体中国女人尸体的板车拉过街区时,影院里许多人抽泣,哭出了声音,我们为她们揪心,为他们发冷。为了保护全家安全,拉贝先生的秘书唐先生,主动示好于日本人,取得了为日本人服务的“执照”,但这并不妨碍日本人摔死他的孩子,抢走他漂亮的小姨子。他那长相别致、充满活力、教难民唱越剧、给难民带来欢乐的小姨子,被日本人强奸后,拉去充当慰安妇,蹂躏致疯,最后枪杀于慰安所门前。

带领战友顽强抵抗日军的中国军人陆剑雄及几千名战友一起死了。为多救一个中国人,漂亮的姜老师死了。

把活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放弃了与妻子一起逃生的唐先生死了。为给难民换食物,妓女江小姐第一个报名当慰安妇,她也死了。„„

30万南京人死了。2000万中国人死了。这就是真实抗战。

11.南京新闻稿 篇十一

通过了电影局、中宣部、外交部的重重审查,挺过了资金短缺、数次停工的拍摄难关,2009年4月22日,导演陆川的新作品,放言要重新书写公众记忆的电影——《南京!南京!》终于还是于大家见面。

在《南京!南京!》之前,陆川曾被邀请去拍摄2008年奥运会的官方动画片《福娃》,聪明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块大蛋糕。而且重要的是,陆川不需要为立项、资金和审查等烦恼纠结。所以一开始陆川去了,但没过多久他又撤了。他说:我总觉得,人活一辈子时间是有限的,我希望在我生命最关键的这一时期,每走一步都不后悔。

许戈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是送审之后,删剪过了的版本吗?

陆川:是送审之后定剪的版本。并没有删掉太多东西。拿掉的部分都是一些残忍的镜头,可是那些东西其实对这部电影来说,我不能说可有可无,但是对于我的表达来说没有影响,所以我心里是偷着乐的。而且我觉得这个片子这样,以这种方式过审,我很有感慨,我觉得是国家自信、宽容的一个标志,我觉得所有看了片子的人都会同意我这个说法。

我觉得一个导演选择一个题材其实是很宿命的,就像你饿了想吃什么东西,你面前摆了很多吃的东西,你伸手抓的那个东西永远是你命中注定要吃的那个东西,或者说是你血液里边,就推动着你要去选的那个东西,就是你在大街上,你去看一张张的脸,都是陌生的吧,但可能突然就会有一张脸,突然让你想去跟他打招呼。导演选题材的时候,就像是你站在街边看见那一张张陌生的脸,而且你会发现,你永远会被这一张脸、这一类的脸打动。

拍《南京》是一种命运

陆川自己说,南京这个城市就像命运一样,他去那读过书。但是如果再说到命运的话,其实还可以往前倒。陆川小时候生在新疆,因为他奶奶在上海,所以经常新疆、上海两地跑。曾经一天半夜快到上海的时候,陆川差点被一个阿姨抱走,她一路上就跟我妈夸陆川特别可爱,到半夜的时候,陆川的母亲迷糊了,突然发现手空了,看见那个阿姨抱着陆川正要下车,那一站是南京站。然后陆川的母亲疯也似的把陆川抢回来,瞪着她,都不会说话了,然后那个女的匆匆忙忙跑掉。但是早上才发现陆川的小皮鞋没有了,所以他光着脚到了上海。1989年陆川考上军校,去南京上大学的时候,他的母亲在打包行李的时候,突然说了一句话,她说你是回南京去找那双鞋去了,如今想来,陆川觉得这个就是命运。

许戈辉:如果说南京这座城市有你说的特别宿命式的一种记忆,或者是一种牵盼的话,那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讲,那座城市又是有一种集体的非常非常痛的记忆。你去触碰这个记忆,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冒险吧?

陆川:我在做这个事的过程中没有把这个担子挑在肩上过。我觉得如果在过程中,我直接把这国家命运,民族命运,还有为这个整个历史去怎么着的这个事扛在肩上的话,我走不了四年。我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个人,就是我陆川个人(的角度上),我想去面对这个事,我把它简化为人怎么对待死亡,人怎么在死亡面前有尊严,我想去解决这个事。而南京给了我一个舞台,能够去研究很多很多这里面的命题,这个命题能够让我去接触很多很多活生生的例子。

许戈辉:最初的触动来自于哪?比如说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的纪念馆。

陆川:对,那个触动挺强悍的,我几乎没看完。当时就被那个眼前的事实打蒙了,虽然咱们中学课本都有,但是一进那个屠杀纪念馆。我看了不到一半,我就觉得内心中间塞满了这种痛,阴暗的东西。痛的东西。我几乎想呕吐,就是受不了了,跑出去了。我一跑出去,我记得,我印象好像那边还有竹子,院里好像有竹子。我必须看那个绿色,缓半天才能缓过来,那好多花岗岩砌就的东西。如果我拍一个戏,每一场戏都在处理日本人怎么进屋,然后怎么开始强奸。然后怎么开始杀,然后再进另外一个屋,然后继续强奸,继续杀,然后再把人凑一堆,然后杀,然后凑成一大群,在江边淹死,没法拍。

许戈辉:你的意思是说,你并不想把你自己,就是参观那个纪念馆得到的那种感受,把它重复传递给别人?你并不是想得到这样的一个结果。

陆川:对。现在有些记者采访我,我经常跟他们说,我说你们回忆一下,30万这个事你知道,30万之后,中国人,南京城里边这些中国人的脸,你能不能记住一张,给我说出来,名字能不能说出一个来,一个没有。

把日本人说成魔鬼是给他们找借口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所作所为让人不寒而栗,很难想象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能做出那一些惨无人道的事情。曾经有国外学者做过研究,德国纳粹军人之所以能成为希特勒的刽子手,并不是他们被希特勒洗脑了,事实上他们都十分清醒。然而是为什么让他们如此的冷血呢,其中学者指出,其实最大的原因在于有无“责任”。196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格尔兰姆进行了著名的电击实验。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在没有责任以及事先告知的情况之下,当实验室主导人发出指令时,85%的参试者给潜入参试者中间故意答错题的研究人员施加了450V以上的点击。如今的日本人也是一样,当他们认为自己毫无“责任”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毫无罪恶感,而这时候用恶魔来形容他们,无非是在给他们解脱。

这些干坏事的日本人,我认为他们是普通人。在我们过去的这种教育中间,在过去的这种很多比较民族主义的这种渲染中间,把他们渲染成魔鬼,坦率地说,我认为这是给他们找了借口了。因为一个人变成了魔鬼,你怎么能责备他呢?魔鬼就是天生该干坏事的呀。可是这些坏事,都是人干的,我有证据,我看了大批的日本人的日记。比如说12月15号有一篇日记,他有一行字,说今天我们小队处理了,处理了可能多少个支那兵,就一句话,下半部分,他主要在写自己发现了一罐红糖,然后呢,他就开始写自己可以跟旁边的战士一起来煮一锅特别好吃的红豆汤,年糕红豆汤,因为发现了这红糖。他们在讲,好久没吃这么好吃的东西了。下面的笔墨要比上边处理这几百个支那兵要多出好几倍来。这是魔鬼写的日记吗?这是正常人写的日记,所以你去把在战场上干了这些烧杀淫掠的日本人说成魔鬼,我告诉你,我也告诉所有的中国观众,你们这是给屠杀者在找借口,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事实就是,这些所有在我们南京城做了这些事的人,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依然是正常人,这就是战争最可怕的一点。

反日还是反战?

熊捷

《南京!南京!》已上映月余,办公室弥漫的“南京热”仍未散去,闲暇之际总是离不开忘不了电影中一幕幕无声对白。有人愤慨,有人痛心,有人更是不忍提及。1937,南京,这个潜伏在中国人心中半个多世纪的噩梦,如今仍然萦绕在耳边,一刻不曾远离。

关于疼痛与仇恨,过去已经说得太多,然而很明显的,用仇恨解决仇恨,说起来不应该,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这么在做的。古人总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说是这么说,但做起来确

实是难之又难。其实,并不是大家没有容人之量,其实可恶的是,竟然有人妄图掩盖历史事实,企图复辟军国主义,实在是罪大恶极啊。所以一定要翻出所有的事实,让鬼子们时时刻刻记得自己的恶行,时时刻刻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忏悔、痛心、抬不起头。再过一百年后,当人们说起日本人的时候,都会说,看那,那个人就是一百多年前屠杀中国人的那些军人的后代啊,他们真该感到羞耻,让我们一起来谴责他们吧……这,就是正义?

仇恨是一种很强大的精神,而正巧,我们诞生在一个崇尚复仇的国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让自己不忘仇恨,最终激励自己和民众复国成功的例子。已经成为小学作文中最受学生喜爱引用并且熟练的经典事例之一。虽然武侠小说等不了大雅之堂,可其中个个都身负血海深仇的主角们,最终掉落悬崖学成绝世武功复仇成功,虽然情节经常雷同,但还是能把适龄的男性同胞们看得高潮连连。是的,复仇是爽快的,有仇不报非君子。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早已有人将中国古代复仇故事编辑成书,有兴趣者可以自行查阅。其中肯定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典故。

复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复仇当做一种崇高的精神。为了复仇的复仇,与为了正义的复仇,其两者是有区别的。如果只是为了复仇而复仇,那么其目的无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日本为例,时过境迁,当年的“肇事者”已经寥寥无几。冤有头债有主,如果要他们的子子孙孙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其实是不公平的。当然,或许有人说,我们痛恨的是有些日本人不尊重事实,企图掩盖他们的罪行。没错,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必须抗争到底。但是,有些人,在抗争的同时,眼神中难道没有一点点复仇的火焰,心中没有一丝兽性的呐喊?孔子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恕之难在于,被仇恨充满了眼睛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把握其中的度。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复仇之中时,与一个被咬伤的野兽是没什么区别的。

12.南京新闻稿 篇十二

自发与自为存在都表征人的存在状态。自发存在指人的主体性存在“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1], 包括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和主体意识尚未激发的自然、自发状态。而自为存在, 本文把它确定为主体拥有为我性和我为性的存在状态, 强调主体意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并依此伴有自觉、能动的特征和创造能力。

一、自发存在奠定基础, 自为存在彰显存在

之于人, 自发存在是生命材质, 自为存在是生命尊严。人的自发存在是自然的、无意识的肉体存在。而自为存在, 是人对自身存在和主体地位的觉醒, 是有意识地彰显和维持自身存在的存在状态。离开了自发存在, 自为存在无所依附, 无现实意义;而抛却了自为存在, 自发存在得不到彰显, 无言说意义。换言之, 主体的存在意义是由自发存在奠定基础, 并最终通过自为存在达到这一意义的确证。前者是存在的初始, 后者是存在的确证。

在《南京!南京!》中, 自发存在是对生命的渴求, 自为存在是对生命状态的思索与追寻。南京城沦陷后, 唐先生在难民营里教周围的人日语“朋友”、“我是良民”, 无非是想在大家遇到日本士兵时, 能以顺从的姿态获得生的希望。这种单纯的乞生放下了一个主体应占有的姿势, 只有点头哈腰、逆来顺受。生命在这一刻, 是唐太太临出门前给唐先生的几块大洋、是唐先生通报伤兵信息换来的一纸良民证。但这也是主体对自发存在的基础性的肯定, 对生命材质的珍惜和把握。

战争中, 生命卑微, 自发存在的基础性不言自明。而对于自为存在的寻求, 则是获取生命应有的姿态和尊严。主体之为主体, 在于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2]。而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觉醒与运用正是自为存在的要求。中国军人陆剑雄被虏后, 面对屠杀, 英勇起立, 坚定地走向生命终点。在别无选择时, 他选择了生命的高贵。生命在他者的胁迫下依然保持独立与自由, 实是生命尊严的最佳诠释。同样, 拒绝剪发和指甲的江香君, 面对日本人的暴行, 并未选择屈服。她以性别特征的坚守, 捍卫了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主体面临的二元对立困境

自发存在和自为存在并不是截然分离的, 只是有其主导。对于活着的人, 前者无时不存在, 后者无时不彰显。但当两者被环境所割裂时, 主体便面临着两者二元对立的困境。一方面, 自为存在是存在的存在, 是人的本质性存在内涵。“我思故我在”表明, “进行思维的‘我’必然非是某种东西不可”[3], 哪怕是思索思索的不存在, 它也赫然存在。这种思索是自为存在的表现, 它排斥自发存在的无意识。另一方面, 自发存在作为自为存在的基础, 限制乃至扼杀人们对自为存在的追求。当主体遭遇两者的二元对立困境时, 两者的割裂迫使主体作出选择。而无论如何选择, 主体都要付出代价, 承受不自由。结合影片, 主体对于困境的选择,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 自发存在压倒自为存在。面对生死抉择, 人大多是软弱的, 所以自发存在经常压倒自为存在。而这种压倒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自为存在被迫退场。被强行带走的百名慰安妇遭到凌辱时, 其中一名进行抗争, 但在遭受毒打后, 她落泪了, 咽下饭团, 木然地接受降临身上的灾难。对她而言, 日本士兵对其自发存在具有强烈的主导性。主体的挣扎与反抗终究敌不过他者的强大力量, 所以主体只能选择妥协, 从而被迫退场。二是自为存在自动退场。无疑, 这种情况下他者对主体的自发存在也有着强大的主导性和决定权。因此为了保全主体的自发存在, 其自为存在选择自动退场。有如唐先生在路上遇到日本士兵, 不断鞠躬致意;也有如唐太太颤抖抽泣着剪去性别象征的长发和指甲。

(二) 自为存在超越自发存在。虽然人大多软弱, 但亦不乏自为存在超越自发存在的情况。毕竟自为存在是主体极力追寻的完整意义上的存在。日本士兵角川, 目睹日军行径后, 心灵饱受煎熬, 陷入生死拷问。最后, 带着“活着比死更艰难吧”的疑问, 含泪举枪自杀。这是其自为存在对自发存在的超越, 可这种消极的超越多少让人心感嘘唏。皆因其自为存在仅停留于感性阶段, 迷失了目的和方向, 使得主体对自发存在的状态及环境产生怀疑。而在积极的超越中, 主体的自为存在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唐先生最后的慷慨赴死当属此类。最后关头, 他为了挽救别人、补偿过失, 选择了留下。临刑前那一句“我老婆又怀孕了”, 道出他的希望和解脱, 是其自为存在确定了拯救和赎罪的真理后做出的理性实践。这种积极的超越往往让我们惋惜的同时感受到悲壮和力量。

三、群己关系中两者的表现

以上侧重于个体角度分析影片中主体的自发存在和自为存在。然而实际情况远没有这样简单。当考虑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时, 个体的自发和自为存在就需要考察其所属的群体环境。群体作为主体也具有自发和自为存在状态, 并由所有成员的两种存在状态的合力所决定, 并不是机械的累加。对于群体内的个体, 存在着群体淹没个体自发存在和自为存在的现象, 反之亦然。而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 情况多为前者。《南京!南京!》中, 涉及的群体主要有日本士兵和南京难民。江香君为了难民营的人们能够度过冬天, 挺身而出, 坦然面对死亡, 举手一刻, 让许多观众为之掩泣;姜淑云对于即将被枪毙的士兵, 多次冒死相救, 事发后自求一死, 也着实让人叹息。这一切, 都是拿个体的自发存在换取群体的自发存在, 可歌可泣。而群体对于个体自为存在的埋没突出在角川身上。军队中没有个人的存在, 有的只是战争的工具, 角川在这个群体里失去自己的喜怒哀乐, 感到孤独和恐惧。在面对自己喜欢的百合子, 角川两次提醒“我是角川”, 彰显他自身的自为存在。而最终角川也正是在这种个体自为存在和群体自为存在的撕裂中痛苦、崩溃。对于慰安妇百合子, 这种悲剧也是一样的。在角川第二次见她时, 她只是躺在床上懒懒地说了句“请”, 同时把脚张开。角川失望了, 因为在百合子眼中, 自己只是一个泄欲的日本士兵, 而百合子也仅仅把自己当成一个供泄欲的工具。群体的自为存在对个体自为存在的扼杀就是这般触目惊心。

参考文献

[1]宋锦添.自觉能动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76.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12.

13.观电影《南京!南京!》有感 篇十三

仍旧有残兵连在废墟中做着最后的抵抗,顽强的抵抗。最终连队长也放弃了,“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我可以想象他说出这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一种绝望。但是没有人离去,继续抵抗直至被俘。但在当时的南京,抵抗终不是主旋律。无数投降的士兵和平民从各个方向被驱赶至一起,被淹死、枪杀、活埋、烧死,人们如退潮一般倒下,画面残酷的令人目不忍视。日本人在和平年代,在自己的国家也许谦逊礼让,但是在战争中,在别的国家却是杀人,吃人的魔鬼,人类最龌龊最卑劣的一面暴露无疑。在战争中,没有个人权利,有的只是对于个人权利的无情践踏!南京已成真正的地狱,南京已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南京陷落时弥漫在南京城空中的气氛!

安全区是唯一一块尚在苟延残喘之地,拉贝以其“纳粹”的身份保护了一小批难民。日军发现安全区有大量女人便前来索要100个,江老师和拉贝无奈答应。当姜老师哭着说出这个决定时,妓女小江第一个站了出来,“拉贝先生,我去”。她从容的转身,骄傲的回头,以她特有的方式做着最勇敢的抵抗,证明着中国女性的顽强。女人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比男人的境遇更悲惨,不仅因为她们更加脆弱,还因为同样是死亡,男人疼痛的只是死亡那一刹那,而女人却是要被当作性欲发泄的工具折磨致死,女人比男人死的更加没有尊严更加屈辱。

我认为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还是非常符合事实,非常耐人寻

味的。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享受着烈士争取到的今天的和平,却反过来横加指责甚至怀疑烈士们的动机,如果不身处于那个时代那片土地我们永远无法确切体会到,当人被逼到无路可走“活着比死亡更艰难”的时候真的宁愿死个痛快。日本人在南京的屠杀杀死了几十万人,但同时也让许多人,包括那些对日抱有幻想的中国人觉醒了。中国一旦亡,上层自然会与日狼狈为奸,而大多数中下层却有灭顶之灾。有志之士为何能前赴后继,不畏艰难,便不难理解了。

对于这部影片最真实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在当时的南京,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出镜的人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多面和极端。虽然海报上打出的男主角是刘烨,但其实真正的主角是那个日本人角川。整个影片,我见证了因误杀了平民而内疚的他,到无数亲见之后麻木不忍的他,到亲自操刀的他,到最后自己了却自己的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很难摘掉有色眼镜去真正客观的看待一个日本侵略军,但是对于角川我真的有一些同情,他毕竟是日军中的少数。而对于女主角姜淑云,我真的由衷的敬佩她。她在几个月之间从一个弱小无助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的烈女子,自始至终她都是在竭力保卫她的同胞们,在竭力与魔鬼们进行着抗争。她在最后选择了死亡,“ shoot me ”,她简短而坚定地做出对日本侵略军最后的抵抗。令我印象极深的还有那个日本慰安妇百合子。无疑的是,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种受害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家园同样在战争中化为灰烬,不只是因为原子弹只在日本杀过人,更不是因为他们的亲人在战场上受到应有的待遇。而是一种胜过身体摧残的、可怕的意识控制。猛烈的民族主义宣传、军国主义宣传(不论是德国、意大利还是日本的纳粹主义,猛烈程度基本相同),让人们抛弃了作为一个人的意识,将民众的自我意识、讲人权的意识化为比地狱还要可怕的废墟。日本从本土、朝鲜以及中国招募和强征了大量慰安妇,而那些自愿为帝国、为帝国勇士现身的日本慰安妇,是和来自中朝的妇女一样悲惨的命运,甚至对于个人意识来说,有更加悲惨的成分在其中。百合子心中居然有慰劳帝国将士的使命感,长期的献身

竟使得她像机器一样,根本没有了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正常感受。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让我震撼良久的一部影片——《东京审判》。我从来不知道原来这种抽象的无形的意识观念的力量是那么强大,强大的居然可以让一个人为了维护它做出任何事情。我深深的记得,影片中那个偏执的憎恨中国人、不肯相信承认日本罪行的青年,开枪射杀了一个退役的老日本侵略兵,因为他用我无法形容的语气说出一句标准的中文“狗日的日本鬼子”——他无数遍听到的。最后,他居然也开枪杀死了他一直暗恋的心爱的女人,因为她保护中国人。他已经没有理智了,没有感知了,他近乎是一个神经病。而当时的日本,这样的神经病应该不在少数吧。

14.南京南京观后感 篇十四

今天又一次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看完之后令我感触颇深。胸中纵使有着千言万语,有着万千感慨和思绪,怎奈何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此时此刻沉痛、哀伤、悲愤的心!

在电影中陆川曾对战争做过描述: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在我看来,战争就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争斗与厮杀,是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争斗与厮杀,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利益或保卫利益。争夺的一方为侵略者,保卫的一方为保卫者。同样战争没有对与错,没有是与非,有的只有成与败。因为只有胜利者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才是战争的受益者,才是历史的谱写着。

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日军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里是到处慌忙逃跑的军人和百姓,南京城门下是仅剩不多真正的战士们,还在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在堵住城门,陆剑雄领着士兵对着冲过来的残兵败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我们听到的回答却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一群胆小而无知的败兵向有着真正军魂和职责的战士扑去,践踏他们的脊梁,蹂躏他们的心脏!当看到这一幕时,我的心在愤怒,我的心在滴血,中华泱泱大国,从古就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古训,但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在南京城真的需要士兵战士的时候,看看我们引以为傲的士兵在干些什么?难道当兵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混饷?为了上司?兵,勇也。当我们的国家主权遭到侵犯时;当我们的民族受到威胁时;当我们的人民惨遭屠戮时;士兵不上谁上?哪怕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义不容辞。

再看这样一幕镜头,一个仅有五个日军士兵组成的小队,小心翼翼行进在南京城内残破的街道上,而路的两旁到处是被绑缚和吊死的人;赤条条的女性尸体;触目惊心的悬挂人头、、、、、、再看当他们发现教堂的动静时,便迅速的向教堂行进。当教堂沉重的大门打开瞬间,他们惊呆了!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心跳加速!那是成群的妇孺儿童畏畏缩缩地站在他们面前,人群静的出奇,当看到日本士兵时惊恐的向后挪去。日军向前挪,他们就向后退。渐渐的,当有第一双手举过头顶,还是拿着枪的手,曾经的士兵的手,紧接着就有无数的手,双手握着枪举过头顶。而日本士兵的五人小队也吓懵了,日军小队长慌忙的喊道:“要救援!叫救援!”当看到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我们作何感想?尤其当看到一双无知懵懂的小女孩也跟随着大人举起双手时,这就是作为父母长辈给她上的人生的第一课吗?------以自己心甘情愿投降来换取自己想象中的生存。当面对敌人时,连拿起自己的武器,用自己的拳头,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抵抗的勇气都没有人,一点血性都没有的人,一点反抗信念都没有的人。等待他们的只有嘲笑和无情的屠杀!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放弃自己的勇气放弃自己的信念,在生活中做人做事时是如此,在面对敌人的侵临,在面对民族的危机时,在面对国土的沦丧,在面对主权的践踏时,更是如此,只有真正敢于用自己一腔热

血去拼搏的人,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人,才有生存的权利和机会,才能更好地生存,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永远的屹立不倒。

当看到留守南京城门的将士,这些仅有的血性的中国人,还有坦克中那个受伤的无名英雄,在敌人为所欲为的前进时,坦克与人发出了他们的怒吼!高楼里迸发出他们最后的尊严!这才是中华儿女的本色,才是中华民族的怒吼。短暂的战役,短暂的胜利。当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后,随着坦克的被炸,高楼的坍塌。当以为士兵对着还在坚守的战士们说道:“兄弟们,守不住了,都散了吧。”我看到了他们脸上写满了沧桑与坚韧,儿童,屠夫,农民,警察,还有仅剩的国军战士,没有人走,因为这就是家乡,这就是他们最后地方,这就是他们中华儿女的职责,这就是他们日夜所坚守的信念。他们是最后的战士,最后的英雄!他们是中华民族不屈的信念和无所畏惧的力量。

当所有的战俘,无论是平民,士兵,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以各种方式惨遭屠戮,那一句“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是他们全体呐喊出自南京沦陷以来最大的吼声!那是他们最后的尊严!密集的枪声,死者的呐喊声,贫民的叫喊声,妇女的凄惨叫声,士兵的麻木呼喊声,楼房坍塌的喘气声,还有歌女麻将桌旁叫糊声、、、、、、这就是真正的南京城,屠杀的残忍只会变本加厉,人们的呐喊只会更加的寂静无几,麻木与不仁只会更加的凝聚在一起,我们自问中华民族到底怎么了?我们的血性我们的勇气哪里去了?

《南京!南京!》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和灵魂。当我们面对国土的沦丧,主权的践踏,民族尊严的侮辱时,我们不能选择逃避,不能选择妥协,不能选择听天由命。我们不仅要面对,还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拿出破釜沉舟信念,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决心,然后击溃他打败他征服他,最后勇敢的站起来,抬起我们的头颅,挺起我们的胸膛!

读书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明鉴。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铭记我们曾经的失败,曾经的屈辱,曾经抗日战争中的血和泪,让它时时刻刻的激励和鼓舞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强大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15.南京新闻稿 篇十五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空间类型。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住区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南京作为东部较发达城市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出现较为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本文试图以实际调研分析来探讨该问题。

2、调研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的地块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地块北达龙江路、东至中山路、南抵云南北路、西临云瑞路和中山路。总面积约3.47平方千米。

基地内用地类型丰富,功能混合度较高。其中居住用地和教育用地最多。总体来说,地块北部用地以中央路为界,西侧居住为主,沿街分布商业,东侧主要为商业;南部以教育、商业及行政办公用地为主,中央路、湖南路两侧分部大量银行和高档酒店;狮子桥、湖北路分布有特色餐饮;中央北路沿街分布着较多文化娱乐设施。

2.1 住区分布

研究范围内的住宅小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单位附属住宅小区、棚户区、1980-1990年代小区,以及2000年代以后新建小区。由于大院小区产权和其他住区不同,故此次住区研究中不包括单位附属住宅小区。

本地块内居住建筑质量总体来说,北部较好,南部一般,质量较差的棚户区、城中村、破旧小区夹杂在各个街区之间。地块内建筑年代混杂度较高,从1970s至今的建筑混合分布;总体趋势为西南和北部地块的建筑较新,中部地块的建筑年代较早,这些年代较早的建筑以居住为主,新建建筑多为商业服务及行政办公建筑与新建小区。

地块内居住小区以15000-25000元/平方米及以上的房价为主,高房价主要汇聚于新建的高档小区;东面虽然紧靠玄武湖,景观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古城墙的阻隔以及建筑年代的久远,房价大都在15000元/平方米以下。

2.2 典型住区案例分析

·棚户区案例分析:蔡家巷住区

蔡家巷住区位于黑龙江路的繁华地段,毗邻大公馆和天正湖滨两处高档住房及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因历史遗留原因,该区一直没有完全更新,属典型的棚户区。住宅以50-80年代的棚户简屋为主,建筑多三层以下,房屋质量较差,住房面积偏小,绝大部分房屋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住区内部道路狭窄,路面质量较差,道路方向不易辨识。

居民学历普遍偏低,家庭收入不高。据居委会介绍该区有“三多”,即老人数量多、下岗工人多、外来务工人员多。

在居民交往上,一方面邻里间的交往受到空间稀少和拥挤的限制,居民的交往活动比较少,大部分活动集中在西侧的城市道路旁,主要以打麻将、打牌、闲聊为主。另一方面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以及本地人不断的出入导致邻里关系无法长久维系。

·1990年代商品房:工人新村小区

小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东北部,建于1990年代初,房型工整,结构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厨卫齐全,建筑质量较好,风貌统一。建筑高度从6层到5、3层不等。住宅90年代前期建造为主,质量较好,厨卫配套齐全,但人均面偏小。小区交通较为便捷,设施较为完善,配备有商业、幼儿园、休闲广场等,但是公共绿地明显不足。

由于住区靠近市场,外地流动人口较多,约占有30%。常住居民大多曾经为国企工人,由于多数企业改制、搬出甚至倒闭,而居民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再次就业困难。

又去住宅类型和居民社会成分的同质性,居民社会构成的差异不明显,虽然社会交往活动的层次较为初级,但是交流较为频繁。

·2000年代后新建小区:凤凰和鸣小区

小区位于中央路389-401号,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1公顷。该小区交通便捷,周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环境优美,建筑质量较好,总体而言居住环境较好。小区为2001年建成,住宅质量较好,厨卫配套齐全。整体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好,设施较为完善。小区内部公共绿地沿护城河分布,有效地利用护城河及老城墙景观,又有文化展示功能,活动设施及休闲场所较为齐全。小区内部公共绿地沿护城河分布,有效地利用护城河及老城墙景观,又有文化展示功能,活动设施及休闲场所较为齐全。

居民以中青年为主,经济条件较好,文化水平普遍较高。但是调研发现,虽然社区配套设施完善,但是居民之间鲜有交流,而封闭式的管理,更是成为外来人员入区休闲的屏障。

3、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3.1 住宅面积对比分析

由于各个时期各个住宅面积变化幅度较大,但是上述的三个典型小区作为各个时期的代表,基本可以反映同一时期的住房面积概况,故此项研究我们取这个三个典型居住小区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住房面积主要以户均房间数、人均住房面积两个标准来加以测量。就调研地区整体而言,户均房间数为1.2间,户均人数为3.5人,户均居住面积37.8平米,人均住房面积12.3平米。

从户均房间数来看,新建小区大多都是商品房,厨卫配套齐全,面积也较大,其户均房间数明显高于其他住区,建筑年代越新的小区间数越多。其中新近建成的凤凰和鸣小区数量最多,为1.7间。而如蔡家巷这样的棚户区却只有1间。

从人均面积指标来看,新小区明显位于前列,人均居住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的只有百花园小区,工人新村小区则为13.4平方米,而作为条件最为恶劣的蔡家巷小区则只有8.1平方米。

总体来说,新建小区价格高昂,房屋配套设施齐全,各项指标都位于前列;旧式小区由于以前是单位分房制度,住宅面积往往较小,但大多都配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棚户区则条件极差,洁污、干湿完全没有分区,居住环境恶劣。各类住区空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分异。

3.2 公共服务设施研究

(见表一)

3.3 地块居住空间分异特点总结

3.3.1 居住空间质量差别大

居住空间质量主要和户型、小区环境、住宅面积指标等要素紧密相关。调研可以看出新兴小区往往户型面积大,各个房间面积配比均衡,通风采光较为良好,小区环境优良,而其他类型的小区都存在环境混杂,住宅面积过小以及户型面积配比不均衡等缺点,高档小区明显和其他小区存在分异,与此同时,棚户区等三类住宅由于缺少和其他社区一样的统一管理,往往人员混杂,在空间形态上也呈现明显的不同。

3.3.2 住区周边设施差异明显

中高档的商品住宅住区,由于采用市场化的开发运作方式,必须依靠功能良好的住宅、齐全的设施、完善的服务、严格规范的管理,才能吸引中高收入阶层的居民。因此,住房条件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住区。反之,动迁安置小区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住宅以解困或改善型的经济房型为主,虽配备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活动空间,但往往因位置处于街区内部,周边缺乏地区性的服务设施造成居民生活不便,如蔡家巷。

3.3.3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居民的来源、职业构成、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不同类型住区内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该区不同社会阶层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化倾向。作为中高价商品房,居民多为有较高收入的个人购房者,如凤凰和鸣社区内的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也较高。而建成年代较早的城市旧住区,居民住房一般通过单位分配、租借、从父母继承等多种方式获得,居民职业差别较大,如工人新村小区。

3.3.4 居民价值取向差异显著

不同类型住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同,导致居民对邻里交往和参与住区活动的意愿也不相同。从空间住宅形式分析图和走访情况来看,传统居住模式的交往往往较为密切,邻里关系普遍较为和睦,而新兴的高档住区人情淡漠,甚至有居民“楼里一半以上的人都不认识”。

4、促进社区融合的可能措施探析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居民居住状况多样性与复杂性的鲜明体现。通过此次调研可以发现本地块的居住空间分异的情况是比较明显的,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认识到各类住区的差异性,进一步改进规划观念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居民的多元需求,提高居民的居住生活质量,同时又要对这一过程进行引导和控制,减少居住空间分异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改善社区建设。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做了一定的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可以给更新中的南京市规划以一定的启发。

4.1 加大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共设施投入,缩小住区外部环境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住区外部环境的差异是形成、加剧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用地规划中可考虑在同一居住分区内适当将各类居住用地组合布置,避免出现差异明显的居住分区。

在住区开发中,政府应加大公共投入,改善和提高地区性公共交通及公共设施配置的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聚居区的设施水平,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在住区外部环境整体改善的前提下,不同住区可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以适应特定居住对象的要求,并由此减缓居住空间分异的扩大化倾向。

4.2 住区建设应物质环境与社区文化并重,创造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在和居民进行访谈时发现,各类住区的多数居民都认识到邻里交往的意义,有相互交流的愿望。因此,住区规划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住区内不同居民交往方式的差别,创造多样化、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如新建住区宜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层次交往空间,而非机械单一的“观赏空间”。同时,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丰富的社区活动为载体,建立和发展社区网络,促进居民之间的接触、沟通和交往,增进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这在动迁安置小区和一些中高档住区更为重要。

4.3 强化住区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随着家庭结构转向核心家庭为主,以往通过传统的代际分工合作方式来完成的家庭事务,更多地转向社会化服务;当前随着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居民对职业介绍服务也十分需要。因此,改善社区服务已成为广大居民的共同意愿。除了基本的商业服务设施外,应完善住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不仅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社区服务,同时还可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有差异,在住区规划中应针对不同住户市场和地区设施状况,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配套进行合理定位,而不宜采用单一的标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体制不断发展,城市住区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很多城市中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也日趋明显。本文以南京市的中央路地块为例,分析了地块中典型住区的背景和居住空间特征,总结了地块中各类社区存在明显不同的生活状态,居住空间存在一定得分异现象的特点,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以期可以延缓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住宅,南京

参考文献

[1]孔德新城市住宅区布局理论[J].住宅科技.1998(7)

[2]张文忠.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3)

[3]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4]黄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隔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下一篇:朋友之间的“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