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共9篇)
1.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一
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十一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开发重点,调整完善政策,改革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资金投入规模较快增长。
通过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有了明显增长。一是中央财政投入较大幅度增加。2006至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32.2亿元,超过了之前18年的投入总和。特别是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到230亿元,比2010年的190亿元增加了40亿元,增长了21%,是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增量最多的一年。同时,通过实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世界银行贷款科技项目及外国政府赠款项目等外资项目,2006至2011年共投入资金折合人民币5.4亿元,全部由中央财政统借统还。二是地方财政部门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从决算数据反映的情况看,2006至2011年(2011年为计划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548.3亿元,年均增长10%;全国实际落实的配套资金达到应落实配套资金的109%,除个别地区外,大部分省(区、市)都能够足额甚至超额落实配套资金,全国总体实现了超额配套。从配套资金的来源上看,除了预算安排和回收有偿资金再投入以外,福建、辽宁等省还积极争取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收入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拓宽了配套资金来源渠道。三是财政资金有效带动了其他资金的投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通过完善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自愿为其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设筹资投劳;支持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积极扶持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专业大户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引导他们自觉投资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据统计,2006至 2011年,通过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共吸引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各类资金983亿元(不含贷款贴息撬动的银行贷款),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006至2011年,全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补助项目的各类资金总额约为2469亿元,规模相当可观。投入规模的较快增长,既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原有良好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粮食稳定增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持续增收,同时也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二)资金投入重点得到有效保障。
在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围绕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这项中心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提出的“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以下简称“两个聚焦”)的指示精神,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是调整投入比例,更加注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自2009年起,进一步提高了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投入比例,调整后实际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由原来的70%以上逐步提高到了80%以上。在土地治理项目中,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除内蒙古、青海等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生态建设的省(区)外,其他省(区、市)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的资金均达到了本地区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的90%以上。2009年,为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关于“两个聚焦”的指示精神,启动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006至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资金共计650亿元,占同期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70%;全国共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511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1.1亿公斤。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力军,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八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更加注重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坚持并逐步完善以“综合因素法”为主分配中央财政资金的办法。为进一步突出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根据各地生产资源禀赋特点、农业基础条件、粮食增产潜力等因素,完善资金分配的具体方法,并在基础资源因素中增加了粮食及棉花糖料产量、粮食商品率、粮食净调出量因素。同时,继续鼓励各省(区、市)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的原则,适当集中资金,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的扶持力度。2006至2011年,中央财政在粮食主产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88.2亿元,占中央财政投入总额的63%;改造中低产田9880万亩,占同期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面积的65%;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7.7亿公斤,占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71%,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创新。
“十一五”时期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创新的时期,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为适应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自2009年起,农业综合开发取消了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同时不再安排中央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资金,在继续保留无偿补助扶持方式的同时,重点加大了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2008年底,财政部对2005年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扩大了贴息资金使用范围,放宽了项目贷款最低额度限制,降低了予以贴息的项目贷款上限标准,并修改了贷款贴息资金的贴息率。该办法自2009年起实施,当年中央财政安排贴息资金13.9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12.97亿元,增长了近14倍。2006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贴息资金46.7亿元,对6947个项目进行了贴息扶持,撬动银行贷款约2000亿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二是进一步降低了地方财政配套比例。针对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财政相对困难的状况,我部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两次下调地方财政配套比例,调整后,全国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的总体配套比例由1:0.53降低到了1:0.48,其中粮食主产区由1:0.49降低到1:0.41。此外,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财政困难县取消配套任务的同时,对纳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千亿斤规划》))的800个产粮大县,也取消了县级财政配套任务。对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补助资金,则不再硬性要求地方按规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以2011年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测算,由于配套比例的降低,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地方财政相应减少配套资金11亿元,有效缓解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配套压力,进一步调动了这些地区以及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三是较大幅度下调了农民筹资投劳比例。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筹资投劳难度不断加大的现状,为确保在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不增加农民负担,国家农发办分别在2009年、2011年两次下调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整后的中央财政资金与农民筹资投劳全国平均比例由1:0.39降为1:0.13,其中大部分地区降为1:0.1。同时,明确对农业综合开发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项目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不再作硬性要求。以2011年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测算,由于筹资投劳比例的降低,农民筹资投劳的规模相应减少45亿元,切实减轻了农民群众的筹资投劳任务。四是用财政贴息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自2011年起,国家农发办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内蒙古、吉林、广东、甘肃、宁夏等省份开展土地治理贷款贴息项目试点,贷款资金全部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预计可吸引撬动贴息贷款1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60万亩,探索了吸引金融资本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
(四)资金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63号),阐明了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并对进一步完善开发政策、创新开发机制、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文件成为指导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二是以财政部令第60号发布了《财政部关于修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的决定》,对原有《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中许多明显滞后的规定进行了修改,成为新形势下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依据。三是陆续修订并出台了8个涉及资金管理方面的配套制度,分别是:《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财发[2006]39)、《〈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办法》(财发[2008]61号)、《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发[2008]62号)、《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财发[2011]22号)、《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县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费使用的补充规定》(财发[2011]23号)、《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资金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财发[2011]15号)等,这些制度办法,涉及农业综合开发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报账资金管理、贷款贴息资金管理、项目管理费使用等方方面面,为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各地区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南、河南等省人大常委会陆续颁布了《农业综合开发条例》,为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五)预算执行进度明显加快。
近年来,为了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早实施、早见效,我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一是提前分配下达中央财政资金指标。自2009年起,国家农发办于每年的三季度提前下达下一年度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以及地方项目存量资金指标,并提前开展这部分项目的申报评审及备案批复工作,为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创造了条件。二是提前通知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按照《财政部关于提前通知转移支付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10]409号)要求,自2010年起,我部于每年的9月底前提前通知地方下一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预算。2010至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提前通知地方的转移支付预算总规模达298.05亿元,占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预算总额的74.5%。省、市级财政部门也参照中央财政的办法提前对下通知这部分转移支付资金,层层落实到县,并将上级财政提前通知的转移支付指标全额编入下一年度年初预算,不仅提高了地方预算的完整性,也大大加快了财政资金支出进度。三是及时拨付中央财政资金。近年来,我部逐步提高了中央财政资金的预拨比例,在2011年全国人大批准预算之前,已预拨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0.4亿元,占全年中央财政资金预算的65%。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做到了项目计划一经备案确认或批复,立即办理资金拨款文件。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不含2009年追加的中央建设投资)的预算执行工作已连续四年在第三季度末提前完成,支出进度明显加快。四是督促地方财政部门加快资金支出进度。2009年,我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进度的通知》(财发[2009]36号),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资金支出进度。自2010年起,要求各地每半年报送一次财政资金支出进度表,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并把支出进度考核情况作为各地工作质量考评的内容之一,在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时予以体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我部的有关工作要求,主动采取措施,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由于措施得力,从近年来预算司、国库司逐月汇总的全国“三农”支出进度看,农业综合开发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出进度一直名列前茅,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更是连续五年实现了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有偿资金后续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为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经国务院领导同意,财政部分别在2006年、2008年两次核减土地治理项目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债务共计71.09亿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减负增收,成为“十一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方针的一项重大惠农举措。这部分债务核减后,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仍有约108亿元的有偿资金债务余额,需要在2013年以前陆续回收。为做好这部分有偿资金的后续管理工作,我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逐步建立了严格的呆账核销机制。2008年,我部修订并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办法》(财发[2008]61号),改变以往实行指标控制的做法,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严格认定条件的前提下,由各地据实申报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项目。经认真审核,2009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核销有偿资金呆账6.41亿元,批准延期还款项目资金6.03亿元,有效缓解了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还款压力。截至2011年6月底,各省(区、市)已全部足额归还到期的中央财政有偿资金。二是进一步规范了有偿资金回收方式。2011年,我部印发了《关于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收缴方式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发[2011]35号),明确各省(区、市)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和终止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通过年终结算扣款的方式收回,规范了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收入收缴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预算重复列支的问题。
(七)支农资金整合稳步推进。
按照财政部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整合统筹7亿元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支持“菜篮子”生产。其中2.4亿元用于北方大中城市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建设,4.6亿元用于京、津、冀三省(市)蔬菜日光温室建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提高了蔬菜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为保障京、津、冀及其他北方大中城市蔬菜产品供应和稳定物价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整合统筹2亿元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项目涉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计新建、改造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作物面积45万亩,新增木本油料产品生产能力2322万公斤,新增总产值达12亿元,为推进我国木本食用油的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统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徽、河南、贵州、江苏等省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统筹安排农发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及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等,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发挥了支农资金整合后的集聚效应,提升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四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2007至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这项试点的投入达6.6亿元,涉及20个省(区)的43个县(市、区、农场)。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下,试点地区的支农资金产生了统筹集聚效应,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从生产领域入手统筹推进、又好又快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八)基础工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扎实做好资金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一是完善了奖优罚劣的资金分配办法。为进一步健全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各地区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国家农发办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考评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质量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分配中央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并将工作质量因素在“综合因素法”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60%。同时,依据有关制度办法,对按期足额归还有偿资金的地区予以奖励,对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地区相应扣减下一年度中央财政资金预算指标。从2011年的分配结果看,同一区域内资金增加最多的省份与最少的省份差距达到1.6倍以上,中央财政资金更多地向工作质量好的地区倾斜,充分发挥了资金分配的导向作用。二是规范了财政资金县级报账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县级报账管理,2011年6月,我部修订并印发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财发[2011]22号),调整了原办法中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财政资金县级报账的范围、支付方式和报账程序,细化了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报账凭证管理。该办法出台后,湖北、河北等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纷纷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规范报账审核程序,统一报账方式,县级报账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三是提高了资金决算编报质量。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完善和调整了决算编报口径,决算数据更加全面和完整。为了提高决算编报质量,自2011年起,我部开始实行集中会审制度,及时沟通反馈各地决算报表中存在的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对决算编报工作高度重视,河南、黑龙江、湖北等省均建立了决算培训会审制度,决算编报质量明显提高,不仅做到了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而且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资金决算已经成为全面反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运行成果的重要基础资料和调整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大了资金管理培训工作力度。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近年来,我部加大了资金管理工作的培训交流力度,每两年定期召开一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会议,及时培训讲解新出台的制度办法,交流各地的资金管理工作经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资金管理业务培训,加大工作交流力度,编写印发培训教材,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九)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国家农发办按照“内部自查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监督检查。一是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针对以往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问题,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对监督检查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农业综合开发验收考评,调整为每年开展一次综合检查,并加大了抽查开发县的比例。同时,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客观公正,自2011年起,采取全面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的方式开展检查,进一步拓展了资金检查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积极配合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近年来,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是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审计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审计署在2008年开展支农资金专项审计的基础上,2009年底至2010年初,又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审计。针对审计过程中各地反映的问题,我部及时进行了通报,并要求有关省(区)以此次审计为契机,认真整改纠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三是主动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在项目区和以村为单位的分片项目区推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在公示牌上详细列明项目区总投资情况、改造面积、具体的工程措施以及各项措施的财政投资情况,让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掌握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真正将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使之成为受益群体的同时也成为监督群体。四是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监管职能。为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监管优势,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监管,2011年,国家农发办印发了《关于发挥乡镇财政监管优势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农办[2011]126号),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自身特点,对乡镇财政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监管提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政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监管工作中的职能。五是严格按规定落实处罚措施。对于检查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违规违纪行为,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充分发挥了警示作用。
回顾六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我们对资金管理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资金管理政策和机制逐步完善,加强资金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有效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和有关各方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国家农发办,向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规模与承担的任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地区存在配套资金不落实的问题,资金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个别地区的资金管理人员力量比较薄弱,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准确把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坚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是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我们要立足“三农”工作和财政工作全局,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从外部环境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中央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投入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稳步上升,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首次超过万亿元,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既对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也使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党组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持“三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也都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农业综合开发在财政支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拥护农业综合开发的氛围更加浓厚。各地要求扩大开发范围、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的呼声日益强烈。
从内部环境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具备许多特有的优势。首先,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发方式,即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整体提高,这一开发方式使农业综合开发区别与其他单一的资金投入方式,具备更加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围绕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这项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把主要工作精力用在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一重点领域,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第三,农业综合开发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资金和项目管理体系,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健全,使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具备有力的制度保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有一支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有着深厚感情,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开发队伍,大家密切协调配合,逐步形成了机构健全、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这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全面分析和认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开发的任务十分繁重。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产田(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按照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综合考虑今后较长时期农产品总供给需求、耕地资源约束条件等因素,农业部提出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中的建设任务,即:从“十二五”起,力争10年内全国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亿亩,高产田更新提质建设2亿亩。农业综合开发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回良玉副总理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今后要继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初步考虑,2011至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承担建设高标准农田5亿亩的任务(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高产田更新提质建设1亿亩),平均每年需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左右。而现在我们每年改造和建设的面积只有2600万亩左右,刚刚过半,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随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监督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工作水平、完善扶持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任务也十分繁重。
二是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近年来,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与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承担的建设任务相比,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承担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完成850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即使不考虑物价、工资上涨等因素,按照现行投资标准测算(即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央财政亩均补助800元,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每处补助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每年需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37亿元,加上用于农业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营和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的投入,每年中央财政至少需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00多亿元,而2011年和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总规模分别只有230亿元和290亿元,仍然有较大差距,如果未来一段时期不能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有较大幅度增长,就难以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同时,不少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引导农民增加投入的难度比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吸引信贷资金和工商资本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三是来自外部竞争的压力增大。目前,其他一些涉农部门也在开展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的问题日益凸显,各地提出从资金源头进行整合、自上而下开展整合的要求十分强烈。虽然目前我们在管理上、在工作成效上还占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的工作止步不前,就很有可能被赶超,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亮点就不会十分突出,农业综合开发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善于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大局,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和挑战,增加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任务,按照财政部党组的有关部署和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农业综合开发承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近几年连续出台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谢旭人部长在2011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继续扩大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规模。这既是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预算已经达到290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60亿元,增长了26%,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安排增量资金最多的一年。今后,我们将继续争取较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同时,加快利用外资步伐,积极推进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建设。继续探索利用贴息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土地治理项目,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千方百计扩大投入规模,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并积极争取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等其他相关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拓宽筹资渠道。同时,要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自觉投资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二)坚持“两个聚焦”,保障支出重点。
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增长有限,必须把握好支出的方向和力度,继续坚定不移地按照回副总理“两个聚焦”的指示精神,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一是要重点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国家农发办从去年开始即着手编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征求了部内有关单位的意见,拟于近期报部领导同意后报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审定。经初步测算,要完成《规划》确定的开发任务,“十二五”时期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总投入平均每年需要337亿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每年需要投入财政资金500亿元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2011和2012年均存在较大缺口,今后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必须全力以赴,重点保障这部分资金投入。二是要重点保障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一项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政策。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项目安排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各项增产增收增效措施在粮食主产区集成投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投入力度,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继续向《千亿斤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让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推进全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完善政策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投入、保障重点支出的同时,必须通过完善政策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推进资金整合与统筹。整合和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是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资金运行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国家农发办将继续按照财政部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联席会议的要求,在不改变资金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的前提下,着力探索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统筹整合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模式。同时,2012至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将安排6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与小农水专项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共同统筹支持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四省(区)要认真抓好落实。地方各级农发机构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集中投入、综合治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优势,在加强统筹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分区域、分部门实施的统筹整合模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机制,用足用好科技投入政策。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其向项目区成员农户开展农技服务。鼓励和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采取技术培训、技能传授、示范带动等方式,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广管道灌溉、衬砌渠道、膜下滴灌、优良品种、机械深松、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继续提高贴息资金在中央财政产业化项目资金中所占的比例。根据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和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等情况,实行不同的贴息比例。同时,深入推进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合作,发挥大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优势,吸引金融资本更多地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四是积极探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种养水平。
(四)狠抓预算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预算执行管理的核心是加快支出进度,这既是体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能不能花出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预算执行进度必须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各环节的资金管理流程。一要狠抓预算到位率。近年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大部分地区能够足额甚至超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预算到位率较高。但也有个别地区,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上报国家农发办的预算安排情况与实际落实情况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如果今后这一情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国家农发办将考虑下调这些地区的中央财政投入规模,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那些开发积极性高、足额或者超额落实配套资金的地区。二要狠抓预算执行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采取提前下达资金指标、提前通知地方转移支付预算、预拨资金等方式,下大力气狠抓预算执行,收到了明显效果。今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做法,力争在每年的第三季度末提前完成当年的预算执行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0]11号)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进度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发[2009]36号)要求,提前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三要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支出进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让财政资金早日发挥效益。但从近两年综合检查的情况看,部分地区存在片面追求支出进度的情况,出现了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认为只要把资金从财政国库部门拨入报账资金专账就万事大吉,项目建设和资金报账进度依然严重滞后,有的地区甚至到第二年年末时,上一年的项目仍然没有建成;另一个误区是盲目加快报账资金支付进度,没有严格把关就仓促支付资金,导致资金管理和使用中违规违纪问题的增加。这两方面的误区,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危害很大,一定要坚决予以纠正。关键是要提前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申报评审等前期准备工作,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和报账资金管理两道关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基础工作,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实践证明,加强基础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重要职责所在,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是要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相关制度办法也已经趋于完善,关键是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抓好贯彻落实。地方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要继续强化以县级财政报账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坚持财政资金“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同时,要根据国家统一的政策制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使用。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决算编报质量。资金决算编报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决算编报质量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县级报账制的推行和培训工作的加强,各地资金决算编报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决算数据已经成为科学反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运行使用状况的主要依据,成为扩大宣传、完善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适应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方式的调整变化,国家农发办对2011年度的决算报表进行了修订完善,这次培训班上,将对新修订的决算报表进行培训,还将对近两年的决算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参加培训,会后及时部署,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不断规范财务核算水平,提高决算编报质量,夯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基础。三是要加强有偿资金和投资参股资金的后续管理工作。中央财政取消有偿资金和投资参股资金后,有的地区往往容易忽视对这部分资金的后续管理。需要强调的是,截至2011年底,中央财政有偿资金的债务余额仍有54亿元, 中央本级的参股资金规模仍有25亿元,要继续认真做好这部分资金的后续监管工作。今年要重点做好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有偿资金账务核对工作。同时,要继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项目的申报审核工作,及时催收到期有偿资金。
(六)严格资金监管,完善奖优罚劣的绩效评价机制。
加强资金监管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内部监管。要把加强资金管理与加强项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专家评审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要更加注重发挥基层财政部门、农发机构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立项第一个关口和资金使用最后一个关口的管理。二是强化外部监管。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财政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检查和监督工作,实现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督内容多元化和监督方式多元化,积极推动构筑全方位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监管体系。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机制。要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国农办[2011]178号),开展对省级管理单位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中央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实行奖优罚劣,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办法。
(七)注重作风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资金管理队伍。
做好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按照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严谨高效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资金管理队伍。要树立大局意识。资金管理工作要服从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服从服务于财政工作大局,资金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掌握财政政策,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提高政治素养。要提高自身素质。资金管理人员既要熟练掌握资金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也要通晓项目管理办法;既要具备丰富的财经知识,也要具备必要的农业、林业、水利、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成为既懂资金管理又懂项目管理,既掌握财政理论又了解市场经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求真务实。大家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落实民意,继续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保持廉洁自律。大家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保证干部安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管理队伍。
2.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二
问:目前我省外贷管理体制规范情况如何?
答:体制问题曾一度制约着我省外贷业务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利用国外贷款初期, 由于贷款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 部门之间责权不清, 债出多门, 贷款管理效率不高, “重贷轻管”、“重借轻还”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 省财政厅坚持将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作为重点, 常抓不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方求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 制定了《甘肃省国外贷款管理委员会章程》和《甘肃省利用国外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报请省政府办公厅批转下发。2007年财政部颁布第38号部长令后, 省财政厅依据相关规定, 结合全省国外贷款管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对《章程》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报经省政府批转执行。新的《章程》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外贷款统一由财政部门归口管理, 强化了财政部门在国外贷款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采取集中决策、分工协作、高效运作的外贷管理机制, 形成了外债项目统筹规划, 资金借、用、还通盘考虑的运行格局, 国外贷款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问: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我省国外贷款规模?
答:全省各级财政外经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认真做好外贷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积极开展会商洽谈, 努力拓宽外资引进渠道, 促进了国外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 有效地缓解了我省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截至目前, 全省累计签约国外贷款项目152个, 签约金额31.31亿美元, 按现时汇率折合人民币210亿元, 其中:世行贷款项目32个, 协议金额10.4亿美元;亚行贷款项目8个, 协议金额9.4亿美元;农发基金项目1个, 协议金额0.31亿美元;外国政府贷款项目111个, 协议金额11.2亿美元。贷款项目涉及农林水利、教育卫生、交通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行业, 遍及全省14个市州的86个县市区。
问: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下, 我省财政外经管理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全省财政外经部门紧紧围绕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预算编制、专项资金、提款报账、债务风险管理制度, 有效地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专项资金预算除个别无法确定的临时支出外, 已经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上, 减少了资金安排的随意性。地方外事经费管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上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 在确保省上重要出访和重大外事活动经费需要的基础上, 近几年省级支出连续保持零增长。加强提款报账管理, 采取简化程序、联合办公等方式, 大大缩短了报账周期。健全债务风险管理机制, 对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申报实行财务和债务风险评估, 推行还贷准备金制度, 建立政府外债信息系统, 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同时, 成功实施了第一笔日元贷款外债掉期保值交易, 累计实现理财收益1300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9760万元。
问:在引进智力资源, 开展知识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的同时, 我们十分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并通过直接参与项目管理, 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具体工作中, 促进了管理理念更新, 培养了相关人才, 创造了许多成功案例, 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 实行世行和亚行贷款项目下的采购制度,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 引入竞争性机制, 并将其推广到国内项目的招标采购;在公路贷款项目中, 首次引进了国际通行的菲迪克条款的合同管理, 建立了工程师监理机制, 培养了一批监理工程师。在亚行贷款张掖小孤山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 我们采纳国际咨询专家意见, 建设了地下发电厂, 避免了发生地震可能对电厂造成的破坏, 等等。同时, 积极开展知识合作, 充分利用国外技术援助资源, 支持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问:外事接待和对外宣传方面力度如何?
答:这些年来, 全省财政外经部门紧紧围绕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一主线, 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积极做好重大外事接待工作, 先后接待了“上海世界扶贫大会”世行及各国高级官员赴甘访问考察团、世行前任行长沃尔福威茨就任行长后第一次访华、美国穆迪主权评级公司实地考察, 等等。并成功地承办了“亚行贷款支付研讨会”、“亚行项目实施与管理研讨会”、“财政部/亚行国别战略伙伴研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 得到了国际组织和财政部的一致好评, 为我省赢得了荣誉。同时, 通过举办这些对外交流活动, 一方面广泛宣传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 另一方面, 有针对性地深入介绍我省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及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及资金需求, 进一步加深了外方对我省省情的了解, 为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引进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问:提高财政外经管理工作水平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一是要妥善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按照省外贷委第十次全体会议精神, 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积极对外宣传我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比较优势, 不断寻求和拓展相互合作空间, 有效利用国外贷款合作平台, 积极扩大贷款规模, 全面推动知识合作, 以“走出去”推动“引进来”, 实现二者的高效结合。二是要妥善处理好“软”、“硬”环境之间的关系。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积极支持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 这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调控作用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的重要途径。同时, 要大力加强“软环境”建设, 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关政策、制度、办法等, 努力改善项目建设“软环境”, 使我们的政策能够吸引人, 留得住人。三是要妥善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在不断扩大国外贷款规模的同时, 更加注重贷款的质量和效益, 把握创新点, 注重附加值, 突出示范性, 增强带动力, 有效地支持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穿新鞋, 走老路”, 只顾追求项目数量, 不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搞盲目重复建设, 仓促上马一些将要被淘汰的落后项目, 给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压力, 影响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全局。四是要妥善处理好“借”与“还”的关系。彻底改变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借来是成绩、还钱是负担”的错误认识, 努力克服重借轻还的倾向, 维护主权外债的严肃性。严格科学论证上项目, 坚持“谁借款、谁还款”的原则, 注重不同级次政府在还款责任上的合理分配, 真正实现国外贷款“借之有道、用之有效、还之有信”的良性循环。
问: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外经管理工作水平?
答:一是要加强外贷项目管理。这些年, 我们对外贷款项目管理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部分项目执行进度不太理想, 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发挥。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 但我认为, 根本原因还是缺乏执行力, 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我们在各方面建设资金都十分紧缺的情况下, 却让大量的资金闲置下来, 不能发挥效益。从财政管理角度来讲, 这是严重的失职行为。希望各地都要以此为戒, 下大力抓好外贷项目管理, 该配套的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 该完成的进度要抓紧跟上, 确保项目如期完工并发挥效益。二是要逐步完善偿债机制。目前,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到期债务能拖则拖, 甚至拖不了还赖。这不仅影响我们的主权信誉, 还给管理造成了很大麻烦。为此, 省财政厅准备采取预算扣款的方式, 对一些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债务的单位和部门进行必要的处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抓紧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偿债机制, 按照“谁用款、谁受益、谁偿还”的原则, 对新上项目, 在项目设计阶段就要预留偿债准备金, 确保债务到期后具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对历史形成的老债务, 也要不等不靠, 积极研究破解之道, 逐步加以消化。一方面, 积极向财政部汇报情况, 及时反映我省的实际困难, 努力争取优惠减免政策支持。另一方面, 通过强化收贷措施、盘活债务资产等措施, 逐步形成“以债养债”机制, 通过优化债务资产质量, 不断提高债务资产的收益增量, 以增量换存量, 逐步消化历史欠债, 确保贷款借得来, 用得好, 还得起。三是要加快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在现有政府外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扩大债务信息覆盖面, 将全省各级政府通过协议、承诺、担保等各种方式形成的直接或隐性债务, 包括外债和内债都纳入其中, 通过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 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 统筹进行综合分析, 认真预测未来若干年后全省债务发展趋势和偿债能力变化情况, 及时对可能发生的债务风险以及相应的财政风险进行超前预警, 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确保财政安全运行。
问: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拓宽财政外经合作领域?
答:世界银行、亚行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作为世界多边开发机构, 拥有丰富的发展经验、智力资源和雄厚资金, 在国际发展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一直以来, 这些国际组织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重视项目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以及“推行全面发展框架”等理念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谋而合, 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一些知识领域项目, 对推进我国加快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因此, 这方面相互交流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很大。近年来, 国外贷款已从以往以资金引进为重点向资金引进和知识合作并重转变, 知识合作力度逐步加大, 涉及范围不断拓展, 已经延伸到省级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准备性技术援助等许多领域, 成为财政外经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一形势变化的要求, 探索创新知识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拓宽深度和广度, 增强计划性、前瞻性和预见性, 努力把国际前沿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引进来, 支持相关行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逐步形成“知识合作-贷款合作-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四位一体的良性循环。要紧扣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重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特色产业发展、“三农”问题、投融资机制创新、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 积极开展知识合作, 努力争取一批技术援助项目, 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理念, 推进这些领域的改革创新步伐。
问:抓好财政外经干部队伍建设应注意哪些方面?
3.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新形势;新气象
Create a new situation and new meteorolog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en Huan-ping
(Daming County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Bureau Daming Hebei 056900)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not conservative, conformist, should change with the time, 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forward, with a rational attitude, scientific methods, practical means, the us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lead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e social trends, to give full play to unify thoughts and strength, resolve conflicts, manage emotions, to inspire people to unity and struggle of the role, to provide powerful spiritual fo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Socialism new situation;New weather
1. 前言
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必将遇到新的挑战。面临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迎接这些挑战,除了从体制、法律上不断完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从“人的思想”这个方面先解决好问题,从而使人们能更好地投身于改革和经济建设,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步伐。
2.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有些同志片面地认为搞活经济建设是“实的”,成绩立竿见影,思想政治工作是“空的”,看不出有什么显著的成绩,因此没有摆正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位置。从历史的教训可以证明,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不讲政治是万万不能的;政治不能代替经济,但脱离政治的经济是不可能发展和提高的。
3. 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各项工作的开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揉到一块来做,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经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同时也是我们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的国民经济要追赶上发达国家,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必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4.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我们党团结一致,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和实际都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丢了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要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证。
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用“生命线”来概括和表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5.1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1)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党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任务及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根本手段。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反复告诫人们:“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2)当前,我国已进入矛盾凸显期,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这项工作,各级党委要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每个党员都要做。”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的可靠保证,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可靠保证;要深刻认识到由于国际国内的复杂因素影响,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会尖锐化,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只能加强,绝不能忽视和削弱。要把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而奋斗的重要保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各级党组织要主动作为。要认真贯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抓实。再次,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自己做起,树立表率意识,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示范者。
5.2 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相应地进行思维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机制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合于党长期执政的需要。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必须形成开放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转变、模式转换,其根本着力点是要更加紧密地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开展。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所向,最终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为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的彰显,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理论保证作用、心理疏导作用、矛盾化解作用、团结动员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3 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牢牢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凸显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新时期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人、造就人、激发人、成就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定位,在具体工作中见物见人,关注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内心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从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生活需要、内心愿望出发,悉心解决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摆在突出位置,说做并举,说到群众心坎上,做到群众急需处,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做到人、做到心。
(2)二是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设计要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既坚持先进性,又体现层次性,科学确定有利于社会改革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让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满生机与活力。
(3)三是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彻底改变以往“说教式”、“运动式”的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更多地运用思想的力量去征服人,用理论的力量去说服人,更多地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律等知识来熏陶和感化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尤其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的方式,大力加强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机关文化等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建设,着力增强思想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4.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四
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解放思想,核心在于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和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来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指出:“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在“四个坚定不移”中,头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特别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可见在当前形势下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龙岗是深圳的后发展地区,2004年开始城市化,此前一度欠下诸多城市管理的老账,目前全区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规划和建设依然相对滞后,同时又面临着政府财政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上“大运”的召开在即,亟待龙岗在极短时间内,创造出一个面对世界各地来宾的良好的城市环境。这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压力非常的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
一、创新体制,让市场化走入城市管理。
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
1上制约了龙岗区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比如说在环卫体制上,在一些街道和社区里,清扫工作仍是由原行政村(居委会)负责,街道没有统一管理,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清扫队伍,清扫保洁质量得不到保证,难于做到连续保洁,严重阻碍了城市面貌的改观。当前,龙岗区城管局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城管工作体制、机制,让市场化走入城市管理。以有效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效能。
一是下大力气推动全区全面实施环卫体制改革。将环卫清扫保洁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专业的清扫公司,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专业化。目前大鹏、坂田、龙岗等街道实施市场化后效果非常明显。我局计划在2008年6月底前,使全区13个街道环卫清扫保洁全面实施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全面实现环卫的精细化管理。
二是摸索“政府规划、企业出资”的绿化改造新模式。2007年,龙岗区城管局已通过发动企业(开发商)出资,改造建设了尚景欣园、依山郡、公园大地、城市花园等7个社区公园,面积达4.3万平方米,企业投资共计647万元。从而达到政府减轻了负担、提高了社区绿化档次、居民受益、出资者满意等多方受益的效果。3年内,龙岗区城管局计划将发动企业改造建设公共绿地的投资增加到2000万元。
三是推行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出让经营权模式的改革。实施户外广告占用公共用地有偿使用改革。制订完善户外广告拍卖办法和拍卖方案,并将全区立柱式广告位进行分期拍
卖,2008年上半年第一批已拍卖5个广告位,拍卖总价达1235万元。今后户外大型广告将全部实行拍卖,逐步实现广告管理的规范化、市场化。同时,尝试余泥渣土受纳场经营权拍卖。全区将规划建设10个受纳场,并全部进行经营权拍卖。以上全部收入上缴财政,挖掘社会公共资源效益。
四是将园林绿化管养工作逐步推向社会。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绿化管养工作承包给专业的管养公司进行管养,并聘请专业监理公司对绿化管养单位进行监理,改变过去外行管内行的现象,实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与管养承包经费挂钩,同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末位淘汰。
二、创新方法,让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始终是城管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城市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只有让大家都有了主人的意识,城管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实效、长效。如果说城市管理是一出剧目,政府的“导演”作用固不可缺,但最终的精彩演出,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这个“主角 ”的出色表演。龙岗区城管局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2008年,龙岗区城管局将通过采取系列措施唤起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使群众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主动关心和参与城市管理:
一是与《深圳侨报》等媒体合办 “迎大运、讲文明、树新风、创和谐”的专题栏目。通过与《深圳侨报》合作,开辟专栏,采取“曝光不文明现象——市民点评——改正建议”三部曲的形式,对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绿地、损
坏公物、乱躺乱卧、讲脏话粗话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剖析,引导市民在受教育的同时敢于向不文明行为说不,让全社会共同来营造城市文明环境。
二是积极开展“城市管理宣传周”活动。通过制作电视专题片,公益广告,电影短片(我局计划和龙岗区电影公司进行合作,在“电影下乡”、“电影进社区”等活动中,播放相关城管宣传的内容,让广大群众和外来务工者保护城市的环境,理解和参与城管工作)以及宣传画册等,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三是通过邀请生活在龙岗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外来劳务工、学生、普通市民等人,参加 “迎大运、讲环保”体验环卫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大家珍惜环卫工人劳动成果,爱护环境。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引导龙岗市民从细节入手提升文明礼貌意识、民主意识、自主意识、自律意识,持续加强市民的荣誉感建设、责任感建设和归属感建设。培养龙岗市民的“东道主”、“主人翁”意识,塑造龙岗市民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
三、创新手段,让城管执法更加人性化、高效化。当前,城市管理对象的种类、数量纷繁复杂,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行政执法工作,与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常规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城市管理的手段进行创新。
今后我们将从执法理念、执法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尝试。坚持以细致的宣传、思想工作为先导,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妥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引导群众自觉服从
管理,处处体现人本理念。实施执法关口前移,在违法行为还未发生时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使其不敢以身试法,继续推广预先告知、温馨提示、打招呼等方法,达到“三减少一提高”的目的,即:减少政府部门和老百姓之间的冲突和对峙,减少群众的损失,减少政府部门的执法成本,提高执法的人性化和服务化。
一是在执法理念上,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谐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和谐为特征的城管执法新理念,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倡导和谐城管执法,全面推行人性化执法,实现由“被动执法管理”向“主动引导服务”的转变,提高执法管理服务标准,做到“严格执法,有情操作”,通过推广“关口前移,力量下沉”等做法,努力争取群众对城管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比如说在查处乱摆卖的问题上,逐渐改变过去那种动不动就“整治、罚款、没收”的执法思维,注重教育、引导,进一步拉近城管执法与群众的距离。
二是在执法方式上,由粗放型管理向文明型管理转变,由经验型管理向法治型管理转变;由突击型管理向长效型管理转变;由简单执法向科学执法转变。在日常执法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守点与巡查相结合,疏导与防堵相结合,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专业执法与群众参与、部门联动相结合。使城管队伍呈现一流的精神风貌,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构建和谐龙岗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是通过高科技的有效应用来提高城管工作效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的作用,加强数字化城管队伍建
设,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执法监督与查处的有效分离,大幅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大数字化城管工作网格与“大综管”责任网格相统一的研究力度,拓宽数字城管在公安、应急指挥、综治维稳、人口、民政、计生和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尽快将“大综管”格局中问题发现的环节纳入到数字化城管系统中来,提高日常执法工作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及时率,达到资源共享,使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通过健全数字化城管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进各相关单位提高处臵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案件的处理效率,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使之由低效率运行向高效率运行转变,由“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
5.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五
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
石路街道办事处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上半年,我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狠抓任务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街道领导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及时制订并完善了相关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街道、社区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之一,为该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广辟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今年上半年,我街道围绕“迎世博,我们在行动”这一主题,抓住除夕、春节等传统节日契机,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关爱帮扶和文化体育活动。街道及各社区共 1
开展各类寒假活动32次,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共769人,参加各类活动的“五老”有28人。
一是开展“迎世博,我们在行动”主题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为了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生活,营造人人关注世博、宣传世博、参与世博的浓厚氛围,我街道社交办、关工委、侨联、团工委、妇联联合举办了“世博有我更精彩”知识竞赛。通过比赛,进一步提高了社区青少年对世博会的认知度,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分享了世博带来的快乐,更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街道的七个社区也分别开展了“迎世博”主题活动。信记社区进行了“除陋习、讲文明、迎世博”为主题的宣传实践活动。彩香一村南社区关工委组织了辖区内中、小学生举办一场 “上海世博会,就要来了!”当好东道主《找朋友》少年英语模仿秀活动。彩香一村四区社区举办了“迎世博,献环保金点子”活动。朱家庄社区在“吴语乐园”开展了“我心中的世博”电脑小报评比展示活动。
二是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为了关注青少年的心灵成长,让他们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懂得感恩,各社区在春节前都组织辖区青少年进行了走访、慰问活动。信记社区迎虎年庆佳节走进老年公寓慰问演出,把浓浓真情献给住在区老年公寓的老年朋友们。菱塘社区书画组老师为居民们免费写春联,社区关工委主任带领几
名小学生拿着春联到孤寡老人家里,给老人们带来热闹和喜庆。彩香一村南社区6名学生来到高龄独居老人陶培棠奶奶家中,带来了馄饨皮子和肉馅,和陶奶奶一起兴高采烈包了起来,并和陶奶奶一起品尝自己动手包馄饨的成果。一村四区社区、彩香一村三区社区、朱家庄社区带领青少年学生走访了离休干部、孤寡老人、军烈属,为他们送去了棉衣、营养品,带去了冬日里的温暖。老人们见了,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学生们也从老人们感激的眼神,感谢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快乐。2008年3月,苏州科技学院数理分院党支部与彩香一村南社区党委正式签订共建协议,成立了爱心教育基地。
2009年4月,彩香实验小学党支部闻讯爱心教育基地情况后,派出4名党员教师加强师资力量,共同夯实爱心教育基地的基础。现已开设教学科目有数学、语文、物理、英语。今年上半年,彩香一村南区社区被评为2008至2009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社区。
三是开展护苗学校活动,丰富青少年课外生活。菱塘社区的蓓蕾少儿书画班是我街道的特色品牌,至今硕果累累,书画班的学生书法成绩最高达九级。寒假中,菱塘社区为小书法家举办个人书画展。彩香一村四区社区组织学生参观了社区民间科普收藏展。藏品种类涵括了中西医药器械用品、医药科普书籍、自然科普书籍、民间酒瓶、桃花坞年画、“航天英雄,梦想成真”明信片、烟标和烟盒、祖国风光纪念章
等。开拓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2月份,我街道邀请了司法所长给社区学生们进行《未成年人保护》的讲座,通过讲座丰富了辖区内青少年的课外生活,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未成人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
三、坚持综合整治,全面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街道多次召开辖区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会议,集中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开展了“扫黄打非”、“网吧暨非法出版物”等整治工作。印制了《关于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的通告》,向校园周边各经营户,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规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还动员一批“五老”参与到净化工作中来,成立了“五老”志愿者网吧监督小组有网吧的社区均配备多名“五老”义务监督员,充分发挥了宣传员、信息员、巡查员、监督员的作用。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健康优良、奋发向上的成长环境。
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方法,开创新局面。一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好“七彩夏日”活动。二是针对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我们将继续扩大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关注和
6.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六
一、深刻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党建思想,切实增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紧密联系组织工作实际,把握重点,深刻领会,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规律的认识,打牢做好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切实增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深刻领会关于坚持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思想,充分认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重视在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他还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些重要论断,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思想理论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全面阐释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全局。
二要深刻领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切实增强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使命感。江泽民同志指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他还进一步强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当前我们党的建设、也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三要深刻领会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思想,切实提高增强党的活力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自觉性。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他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他还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一系列论断,深刻阐述了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深刻理解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增强党的活力和统一,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四要深刻领会关于大力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的思想,切实增强为党和人民选好人用好人的责任感。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他还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履行好为党和人民选好人用好人的重大职责。
7.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领性文件, 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在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 只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原则, 才能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1.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居首要位置
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工程, 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事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 也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2. 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 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 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由此可见,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3. 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始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就业观的形成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 时间充足, 全程化就业指导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实施, 并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其次, 内容广泛, 从职业观、职业能力、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第三, 科学性强, 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由受过专门职业指导培训的人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形成有效的具有就业指导特色的思想教育体系, 有利于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有利于全面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有利于帮助学生走上健康的职业发展道路。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2005年1月, 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引导大学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也是就业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高职学生的就业总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的, 国际国内甚至区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走势都可能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影响就业市场上人才结构、专业类别的供求关系。因此, 必须引导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从未来发展前途出发, 树立远大理想及正确的成才观, 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2. 加强择业观教育
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做出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体现出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是一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构想和规划。通过定期召开主题报告会、主题班会或党员民主生活会、典型事迹报告、具体事例剖析等活动, 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 教育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正确评价自己, 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弘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合理就业。
3. 加强创业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既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 创业已经成为众多学生的选择。因此, 对高职毕业生加强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教育、项目论证等方式, 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的信心。
4. 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 使大学生提高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 通过诉诸法律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引导学生必须建立在法律允许和诚信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的职业。
5. 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21世纪初,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 从传统的计划分配转入“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 广泛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就构成了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有计划地邀请党政负责同志、知名学者、企业家、成功校友来学校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座谈会, 全面宣传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积极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 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 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提高就业能力。
6.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有些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焦虑、自卑、从众、攀比、依赖等消极情绪。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 扬长避短, 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引导大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积极参与竞争, 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赢得就业市场顺利就业。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 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该项目的调研, 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性;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该项目研究, 我们得到了难得的锻炼和收获, 同时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本项目研究的成果是初步的, 我们会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继续认真总结和实践, 坚持具体工作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 用研究深化工作, 在工作中推进研究,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金华.浅析大学生职业设计问题.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 (5) .
[2]郭江平.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韶关学院学报, 2004, (2) .
[3]刘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及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1) .
[4]姜继红.以改革的精神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途径.宁波大学学报, 2003, (5) .
[5]曾惠燕.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怀化师专学报, 2001, (4) .
8.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有机结合 就业新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领性文件,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在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只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才能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居首要位置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工程,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事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也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2.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3.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始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就业观的形成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时间充足,全程化就业指导在大学一年级开始实施,并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其次,内容广泛,从职业观、职业能力、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第三,科学性强,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由受过专门职业指导培训的人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有效的具有就业指导特色的思想教育体系,有利于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帮助学生走上健康的职业发展道路。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2005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是就业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高职学生的就业总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的,国际国内甚至区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走势都可能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影响就业市场上人才结构、专业类别的供求关系。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从未来发展前途出发,树立远大理想及正确的成才观,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2.加强择业观教育
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做出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体现出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构想和规划。通过定期召开主题报告会、主题班会或党员民主生活会、典型事迹报告、具体事例剖析等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弘扬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就业。
3.加强创业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既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创业已经成为众多学生的选择。因此,对高职毕业生加强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教育、项目论证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的信心。
4.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提高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通过诉诸法律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引导学生必须建立在法律允许和诚信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的职业。
5.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21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计划分配转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广泛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就构成了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有计划地邀请党政负责同志、知名学者、企业家、成功校友来学校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座谈会,全面宣传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积极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能力。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有些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焦虑、自卑、从众、攀比、依赖等消极情绪。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引导大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参与竞争,正确对待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赢得就业市场顺利就业。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该项目的调研,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就業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性;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该项目研究,我们得到了难得的锻炼和收获,同时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本项目研究的成果是初步的,我们会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继续认真总结和实践,坚持具体工作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用研究深化工作,在工作中推进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金华.浅析大学生职业设计问题.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5).
[2]郭江平.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韶关学院学报,2004,(2).
[3]刘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及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1).
[4]姜继红.以改革的精神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途径.宁波大学学报,2003,(5).
[5]曾惠燕.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怀化师专学报,2001,(4).
9.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篇九
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建院于1983年,办公楼和审判庭建于2000年,总建筑面积13671平方米。内设20个职能部门,现有干警121人、工勤人员11人。其中本科生84人,硕士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1人。干警中有党员99人、团员4人。下辖7个基层法院。
长期以来,泸州中院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推动审判事业发展的源动力,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法院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干警思想和工作实际,做到精神上解惑、文化上解渴、身心上解乏,保护干警工作积极性,激发干警工作活力,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审判质量效率明显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泸州改革发展、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着力内强素质,提升形象,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入心”
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干警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的思想问题呈现多样化。同时,审判与维稳任务加重,干警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给法院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泸州中院坚持以职业化建设为中心,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从社会变革中把握工作规律,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引领法官坚持司法为民宗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干警,引导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人民法官为人民”等主题教育和“创先争优”等活动,端正审判工作指导思想,引导 1
干警树立为民意识、大局意识、职责意识。二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干警“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经常性考察和日常管理,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严格、不文明、不规范问题,着力增强干警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强化先进典型教育。把典型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牢、抓实,组织干警向各界、各类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制定文明庭室创建与管理、优秀法官评选等办法,着力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全院和整体形象的干警队伍。培养塑造了纳溪法院潘银书、泸县法院王鹏翔、合江法院胡华等全国、全省优秀法官,掀起了“抓学习、比实效、争先进”的活动热潮,提升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四是强化业务知识教育。加强学习型法院建设,通过开设“法官讲坛”,有针对性地就公文写作方法、民事调解技巧、司法礼仪等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干警的综合能力。启动“青蓝工程”,实行新老干警结对帮扶,提高青年干警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开展庭审观摩评比活动,以赛促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干警的审判水平。邀请市外、省外优秀法官、法律专家举办讲座,开展法律业务知识辅导,进一步提高全院干警队伍履行职责的能力和素质。组织干警到东营、青岛、大连等先进法院考察学习先进城市创建、新农村建设、干训基地打造等,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找准差距、学习经验。
二、突出真情关爱,人文关怀,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舒心”
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在“舒心”上作文章,致力于见人、见事、见思想,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推进法院民主管理。尊重干警在法院的主体地位,让干警对职级职务晋升、干部选拔使用等事项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二是以成才机制激励法官。出台《从基层法院遴选工作人员办法》和《中层干部测评、竞职上岗实施方案》,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轮岗工作,提供公开、公平、阳光操作,今年已从基层法院和其他政法部门遴选了5名干警到中院工作,对中院8个中层职位进行了竞职上岗,让每一位干警看到成就事业的机会和希望,激发干警工作激情。三是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设立健身房、图书室、荣誉室,将办公楼公共区域打造为文化走廊,用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干警的书画作品等装饰走廊,潜移默化,润泽干警思想。组织趣味文体活动,开展法律知识、廉政知识竞赛、组织各类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等,提振干警精气神。四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创先争优、建纪念党90周年等活动,组织干警赴延安、井冈山、百色、南湖等红色基地瞻仰革命旧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把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勤俭节约等精神寓于教育学习中,让干警切身体会革命先辈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行的豪迈精神,激励干警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力争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三、狠抓制度建设,增强实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贴心”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泸州中院始终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建设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贴心”上下功夫,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管理、贴近现实、贴近大局、贴近职业特
点、贴近审判主题,提高制度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并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了《全市法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心组、党支部理论学习制度》、《教育培训计划》,《党组创建“四好”班子活动规划》、《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做到与审判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加强和改进(党组)中心组学习,完善集中学习、中心发言、研讨交流和考勤考核四项制度,领导干部决策能力普遍增强。强化党支部学习制度,规范周五学习机制,做到年初有安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按支部、分部门进行集中学或分散学,每周不少于1个半天。二是开展队伍规范化建设。确定2012年为“规范化工作年”,新建、修订各种规章制度40余项,梳理出52项重点任务,分别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落实专人督办。制定《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秩序的规定》,规范机关安全保卫工作。清理完善固定资产台账,全面梳理和规范公文运转、会议接待、物品采购、车辆派遣等工作流程,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出台《关于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四是落实“一岗双责”制度。领导干部既抓审判工作,又抓干警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行院党组负总责,机关党委、政治部牵头,各党支部、各庭、处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五是坚持思想分析制度。坚持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坚持分析干警工作状态、精神状况、社交活动等方面,并及时跟进开展工作。六是坚持考核评价制度。结合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既考核审判工作实绩,又考核
思想政治工作成绩,充分调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上下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氛围。七是创新廉政教育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司法特性的公正廉洁机制,坚持教育与监督并重,充分利用局域网,建立“三全”科技防腐体系,防患于未然,并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用铁的纪律捍卫司法公正。中院连续12年保持无利用审判权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连续12年被评为一等奖。
【解放思想,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推荐阅读:
医院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讲话稿08-29
解放思想大讨论整改提高阶段工作总结09-01
继续解放思想讨论调研阶段工作情况汇报09-04
演讲稿《解放思想 创新工作 从我做起》10-16
解放思想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的总结09-18
解放思想心得体会:解放思想要善于学习10-05
解放思想学习心得: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到实处08-16
关于解放思想的演讲稿:解放思想我先行08-19
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