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2024-10-14

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精选15篇)

1.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篇一

舍本逐末

战国时代,齐国为了和赵国加强外交关系,就派使臣访问赵威后。赵威后接过使臣的献礼,还没打开信,就先问使臣说:“贵国的情形怎么样了?庄稼好吗?人民好吗?还有你们的君王也好吗?”

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就回答说:“我是奉君王之命来问候你的,你不问我们君王的情形,却先问庄稼和人民,这样未免先贱后贵了吧!”赵威后笑着说:“你的观念错了,想想看,没有庄稼,哪会有人民呢?没有人民,又哪来的国君呢?难道要先舍根本去问末节的事吗?”

“舍根本,问末事”这句话就被后人引申为舍本逐末,也就是没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

“舍本逐末”的意义和“舍本问末”有点不同,逐末是专门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资的数量,反而先计算微小的利益,结果为了微小的利润,损失了很大的投资。其实,这句成语是讽刺那些短视的人,不从远大的将来打算,却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结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相关阅读

杀鸡焉用牛刀

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子游在鲁国武城县做县官。有一次,孔丘来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他微笑了一下,对子游说:“治理武城这个小地方,根本用不着礼乐。比如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大刀。子游引用孔丘以前讲过的话来反驳他:“以前我听老师讲过,君子学了礼乐就能相亲相爱,小人学了礼乐就易于驱使。我照你的话去做,为什么又取笑我?”孔丘听了子游的辩驳,连忙改口说:“子游这话讲得对,我刚才说的那句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_经典历史典故]

2.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篇二

关键词:成语典故,历史人物,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 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 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 因此, 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 不尽客观。长此以往, 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 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 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 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 憎恶其夸夸其谈, 言过其实, 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 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 仓促应敌, 数战失利, 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 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 旷日持久, 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 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 因此, 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 由于外交失当, 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 尽快结束战事, 然廉颇不受君命, 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 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 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首战大捷, 突破秦军前沿阵地, 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 赵军追击, 猛烈攻打秦军壁垒, 但四日未破, 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 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 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 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 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 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 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 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 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 他把部队编分四队, 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 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 赵国亡军四十五万, 从此一蹶不振, 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 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 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 长平一战甚为惨烈, 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 但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 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 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 战功显赫, 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 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 蔡为人在下中, 名声出广下甚远, 然广不得爵邑, 官不过九卿, 而蔡为列侯, 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 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侯”而扼腕叹息,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 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 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 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 羌人造反, 于是诱降他们, 投降的有八百多人, 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 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 闲赋在家, 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 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 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 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 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 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 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 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 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 李广就公报私仇, 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 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 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 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 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 可谓沧海一粟, 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 现实生活学习中, 乃至教学书籍中, 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色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 。因此, 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 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 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 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 不迷信权威, 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

(三) 摈弃固有的思维模式, 放下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及任何功利目的。部分图书典籍的作者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受所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个人阅历的局限, 可能还出于各种政治目的需要, 对于人物事件的评价失之偏颇。此时就需要读者以批判性的角度来加以研读。

只有做到上述几点, 语文教师才能正在以全面、辩证、发展、客观的目光来看待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在成语典故中, 才丰满、生动, 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7, 第1版.

[3]本书编写组.实用汉语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9, 第1版.

[4]靳生禾, 谢鸿喜.长平之站[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

[5]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上)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

3.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侧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的讲解,而不重视学生人格培养和情感体验。历史故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支撑点,将历史故事应用到课堂之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从初中历史教材角度来看,课堂中穿插历史故事适应于初中教材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不仅有对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小字内容来补充和说明一些知识点,这些小字有一部分就是历史故事,使得教材更加通俗易懂。(2)从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历史故事是针对这些学生心理特征的一种必要的授课方式。比如,在讲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穿插齐桓公“管鲍之交”、楚庄王“一鸣惊人”、秦赵“长平之战”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3)从历史故事的教育作用来看,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历史,也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有益的思想与价值启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要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事件,以人物和事件来串讲历史,把学生带入历史这一场时光旅程之中,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把握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影响,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1.新课导入前设置悬念故事

一堂成功的课必然会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所以,在上新课前用故事导入,并设置悬念,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求知特征,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记得我在上《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尚未出现人类。女神女娲用水和黄泥造出许多男男女女。于是,人类就这样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有哪些呢?带着这些问题看课文,学生可带劲了,都纷纷举手要回答问题。

2.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

一堂45分钟的课程,要让七年级的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是很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涉及很多人物,他们的个性都各富特色。要让学生很好地记住这些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讲述这些人物各自的故事。我讲述“揭竿而起”“鱼腹丹书”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当年陈胜、吴广起义的轰轰烈烈;我讲述“鸿门宴”“四面楚歌”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我讲述司马迁著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在人生的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讲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他乐于创造的精神;我讲述华佗救死扶伤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华佗高明的医术。

3.课堂结束前巧用历史故事

一堂好的历史课程在结束时也能够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来提升教学效率,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并且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我在讲述商鞅变法的时候,课本中提到了商鞅的一系列英明举措,而最后却被处以“车裂之刑”,学生们都唏嘘不已,觉得可惜。因此,课堂结束时,我给学生讲述了秦王派兵追捕商鞅的小片段。商鞅逃到边关要住客栈,但是客栈却按照商君的法令拒绝了他,这就说明了商鞅死而变法已兴,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要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其中更明确提出了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方式之一就是运用历史故事。因此,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以故事为载体来传授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之一。

参考文献:

冯秀芹.浅析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

4.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 篇四

沤鸟,即海鸥;机:巧诈或权变之心;忘机: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像鸥鸟一样,日与白沙云天相伴,完全忘掉心计。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鸥鸟忘机】出自哪里?

战国.列子《列子.黄帝.好鸥鸟者》: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鸥鸟忘机】词语辨析:

【鸥鸟忘机读音】:ōu niǎo wàng jī。

【鸥鸟忘机的反义词】:鸥鸟不下、鸥鹭忘机。

【鸥鸟忘机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中性成语;用于书面语。

【鸥鸟忘机】如何造句:

1、交朋友应该实心诚意,经常想要算计人家只能让人家远离你,要知道即便是鸥鸟忘机的时侯也会有警觉。

2、都说事不过三,再善良的人也经不住三番五次的使心机,鸥鸟忘机的故事相信大家人都会记得。

【鸥鸟忘机】典故:

5.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 篇五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喜欢喝酒,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生性最爱好饮酒。但隐居山乡,家境贫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亲朋故旧知道他的.嗜好,有时便备办了酒菜请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尽兴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辞。他性格中的洒脱豪放,也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南山清晰可辨,秋风吹拂,飞鸟翩然。这么美好的佳节,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这天陶渊明家中一滴酒也没有。他只好无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从中,有意无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来消磨时光。正在百无聊赖之时,陶渊明远远望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来。走近一看,此人手里还抱了一大坛酒。原来,这个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给陶渊明送来一坛酒。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他连忙向白衣人表示对朋友王弘的谢意,收下了这坛酒。

白衣使者刚走,陶渊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坛盖,阵阵酒香向他袭来,他立即开始喝了起来,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屋里。

6.出自历史的成语故事 篇六

刮目相看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晋朝赵王司马伦狡猾、阴险、野心极大,勾结孙秀,密谋篡位。为了篡位成功,对属下及属下的家属也封官,当时官员上朝都要戴貂尾帽子,因官太多,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齐王冏等发兵讨伐司马伦,帮助惠帝司马衷复位。

7.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初中的历史教学不适合太过深奥,应该利用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总结出相关的规律。而这些决定了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以及地点,这也决定了历史的课堂教学充满叙事性和情节性。所以。利用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老师充分的传达历史意义,又能在短时间内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历史教学之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初中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阶段正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特点还主要依靠直观地感受,而并非极高的抽象思维水平,同时,他们也正是由儿童向青年期过度。于此同时,他们不能十分专注的面对一件事,注意力集中程度相对短暂。

3.同时,历史教科书在初中的编排体例也决定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在现在的中学教科书里面,通常会有宋体的正文,但也会加入一些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另外相关背景还会运用楷体的小字进行很大篇幅的介绍。就像《春秋战国的纷争》,文章中的正文篇幅很小,小字和导言部分的历史故事却占了极大地比例。同时,课文中还插入了一些著名历史故事的图片。这样的编排使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二、历史故事的选取策略

1.尽量符合或接近历史真相。老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多的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所教授的历史内容贴近现实,有凭有据,而并非在海量的历史故事面前毫无选择。尤其是对于野史和传奇类故事来说,更要仔细认真查阅资料,避免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随意改变史实,不追求历史真相。

2.尽量与课程教学目的相关联,有针对性。鉴于历史教课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历史故事却不可斗量,因此老师在选用历史故事时要尽量结合课本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如在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中,就涉及了嫦娥奔月、夏桀和商纣、姜太公和周厉王的暴政引发暴动等四个故事。通常而言,老师在讲历史故事时不用过于精细,往往选取重点细节就可以,节约时间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3.尽量结合现实,以史喻、论今。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了解到意义之所在,以此来为更好的生活服务。因此,老师要站在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受益,同时更有积极性。

三、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让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演绎历史故事的时候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提高演绎才能。所以老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要适当的进行历史故事的编演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绎,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此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同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差距感。

1.合理地处理和构建历史故事情节。历史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是成功吸引学生的关键。这一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所以老师在进行历史故事教学时,开头部分一定要精彩并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故事的内容不能太空洞,要具有很强的故事节奏感,有详有略;对于故事的结尾,要么前后呼应,要么留下悬念,总之要能让学生兴趣十足。所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既要考虑到历史背景,又要不脱离现实,合理把握故事情节。

2.选择好合适的讲授时机。由于课堂教授内容比较多而上课时间有比较短暂,所以需要老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合理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帮助学生提神醒脑。通常情况下,老师会把历史故事放在课堂教学真正开始之前,以此实现导入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比较晦涩难懂时也可以采用历史故事教学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在一堂课快要结束知识讲历史故事还能有效调整学生的心态和情绪。

3.注意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策略。在初中历史教学时,老师需要有十分强烈的语言技巧,以此刺激学生的反应,从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历史老师在提高日常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魅力。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当今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历史老师教学时的普遍运用。而作为历史老师,要科学合理恰当的选择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巧妙的安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

8.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篇八

实践表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符合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上用故事引导历史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教师教学的步伐,其原因在于,历史故事教学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使用性质。因此,将历史转变成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对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要选择生动、激趣动情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怎样才能够保证所选择的历史故事生动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换言之,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此,历史故事的选取是否能够符合初中学生的兴趣成了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历史故事需要以课本为基础

尽管用故事的形式教学,教师也不能脱离历史课本,需要将历史课本作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紧相连,并且做到迎合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出现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与历史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

3.为学生创设情节模式,以便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教学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二、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是指一种心理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能够依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当今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是当今的一大趋势。因为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地凭借自身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有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故事重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重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谈到勾践灭吴时,教师首先问学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谁,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思考。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继而回归课本讲述勾践灭吴的史实。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2.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普及历史常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对过去事实的了解学习到更多的有关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信息,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通常,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程的时候,最先应该做到的是向学生传播历史事件中的时间与地点、人物等,为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情节的设置,并且要确保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所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事件,既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还能方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这与历史学科发展的特点相符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和人生观形成的最主要阶段。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在初中阶段开始萌芽。若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中多讲一些比较激励人的、正义的历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教学应用中,要注意历史故事应紧扣历史教学大纲,另外,选取的历史故事应注重史实,尽量避免文学化。因为历史学追求的是历史真实性,文学追求的是艺术的夸张性和典型化,虽然二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但是二者有根本性区别,所以,我们在历史故事的选取上,要注意以历史真实性为原则。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5).

9.出自诗经的历史成语故事 篇九

1未雨绸缪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出自鸱鸮篇,鸱鸮就是猫头鹰。诗文大意就是:猫头鹰你这只恶鸟,已经夺去了我的幼鸟,再也不能毁去我的窝,我为了照顾幼鸟已经病了。趁着老天爷还没有下雨,赶快把窝缠缚起来,你们树下的人还有谁还敢来欺负我呢,夺走我的小鸟呢。

鸱鸮是品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因为它要去夺别人的小鸟,被形容成恶鸟。根据尚书记载,周王去世后周公辅政,有人怀疑周公有不利于周王的举动。为了躲避这个谣言,周公就亲自去东征。

据说他东征之前他就做了这首鸱鸮,来送给成王。他用母鸟来比喻自己说你千万不要误会我,我不会谋取你的地位,然后他把叛乱分子比喻为鸱鸮,写出自己对称王的忠心,对国事的忠心。

这段诗到底是不是周公在东征之前所写的,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太一样。不过这首时以鸟来比喻,写的相当的深动感人,未雨绸缪这个成语也值得小朋友们来学习,意思就是所凡事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就不怕后患。

2兄弟阋墙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阋”表示互相争斗,兄弟阋墙就是指兄弟失和。但是遇到外人来欺负的时候,还是要团结起来抵抗外敌。可惜数千年来的政治斗争都不是如此,兄弟之间为了王位拼地你死我活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兄弟阋墙这个成语能可以用来广泛的表达一个团队里面不和的情况,这也是常用的成语,小朋友们也可以学以致用,作为做人的准则。

3允文允武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允文允武”这个成语,它是出现在鲁颂的一首歌,大意就是说,你还是一个诸侯,你是一个小心的仁厚的领袖,注意威仪要谨慎。你的文治武功都很优秀。这都是因为在天的先祖,有这个好的榜样留下来。可以求得上天永远的庇佑。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鲁国是保存西周礼制最完整的诸侯国。所以这个诗人就写诗称赞鲁国国君,可能就在说周公的儿子,因为周公的儿子后面继承了这个封地。可见的当时不只是孔子一个人推崇周公的才能,历史学家对周公的评价也几乎没有负面的声音。所以“允文允武”这个成语过去是用来形容一个能臣,既有文采又可以带兵打仗。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在体育上也都高人一等。就是文武双全的意思。比较文言的说法就是允文允武。

4殷鉴不远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殷鉴不远”,在第二时代的商王迁到了殷这个地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朝就多了一个代表性的称呼叫做殷商。所以这个成语自然和商朝有关,如果没有学过这段当然也就不能明白为什么商朝被称为殷,也不知道这个成语真正的含义了。

“鉴”这个字就是指的是镜子。周穆王西征之后已经耗损了国家大量的财力。所以到了周厉王继位,之后又常年对外打仗,国家已经越来越穷了。所以这段历史故事就是殷鉴不远,后来也被用来比喻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不可以不小心谨慎。那殷鉴不远出处就是大雅。殷人灭夏近在眼前,那殷商应该引以为戒,今天周王灭商纣王后,周朝人是不是还是要引以为戒?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外敌入侵。

这首诗歌是周朝末年诗人写来劝谏周厉王,应该以商代灭亡的历史为镜,希望周厉王及时醒悟。

5投桃报李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只要修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意思就是别人送我一篮桃子,我就要我就要用李子来相报。如果有人来造谣,会对国家整个的局势有影响。

显然卫武公希望天子仿效周文王来以德服人,或者仿效周公以礼治天下,如此可能还可以获得诸侯国的尊敬和拥戴。

获得拥戴当然就不会出周郑交质的局面。不过其实历史走到这一步,周平王也无法挽回这个周王室没落的命运了。

所以在这篇诗篇当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经过时间也形成了“投桃报李”这个成语。也用来比喻朋友间应该礼尚往来的一种礼节。

6哀鸿遍野

春秋时代战乱连连成年的男子都基本要去服兵役。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妇孺也受到影响流离失所。所以那时候有个诗人用鸿雁作为题目写了一首诗歌。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因为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和韩刘明被迫在野外流浪、居无定所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鸿雁长途旅行时候的听起来十分悲苦,容易让人触景伤情。浅白朴实的诗句就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10.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篇十

《亡羊补牢》典故一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杯弓蛇影》典故十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邯郸学步》典故十二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对牛弹琴》典故十三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着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九牛一毛》典故十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着作——《史记》。

11.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的合理引入能够极大的提升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历史故事首先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很多知识点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讲授不仅易于学生理解与吸收,也能够让教学内容具体化,是对知识教学的良好辅助。

一、借助历史故事实现教学导入

历史故事可以为很多历史课程的教学起到非常积极的辅助效用。首先,以故事为导入点是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一种非常好的导入形式。故事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中往往有些情节波澜,通常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故事导入不仅能够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提供铺垫,合理选择历史故事还能够让学生们从故事中获取一些启示,都会为知识教学提供很好的推动功效。

如在讲唐朝的“安史之乱”时,会讲到安史之乱的原因,原因之一就是唐玄宗后期统治是很腐败的,沉迷于酒色,就会提到杨贵妃这个人物。于是,就可以借助杨贵妃的故事导入新课。古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派快马将荔枝运到皇宫,可见唐玄宗对于杨贵妃是非常纵容宠爱的。通过这个故事引出主题,学生在听故事中很自然的就进入“安史之乱”这一章的学习,对于教学内容也会更容易接受。课本中介绍的很多历史知识都是非常经典的内容,有很多丰富形象的历史故事对于这些内容展开了阐述。这些都很好的为历史故事教学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部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要让历史故事更好的辅助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二、透过历史故事使教学内容具体化

很多历史知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对于学生而言,那些时代离他们已经非常遥远,那些历史情状他们也很难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与想象。不仅如此,课本中对于很多内容的介绍是十分抽象的,对于史实的具体而深入的描述并不多。这些都会给学生学习时带来很多阻碍。想要化解这一问题,历史故事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历史故事的阐述能够让很多抽象的历史情节具体化,能够借助故事的呈现给学生们更清晰的剖析那些历史过往。这对于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推动。

在讲解《经济危机》一章时,课堂上我给大家引入了如下故事: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时期,一位年轻的姑娘费尽周折终于获得了金店销售人员的职位,可以负担自己和母亲的生活支出。有一天,一个面色憔悴的男子走入了金店,看了多枚戒指后离开了,下班清点戒指时,姑娘发现戒指少了一枚,意识到是男子趁机拿走了戒指,如果拿不回这枚戒指,她就会失去这份工作,而且要赔偿。姑娘后来进了男子家门,跟他说了一些话,男子抓住姑娘的手表示感谢,戒指就这么失而复得。这个故事非常真实的给我们阐述了经济危机时期人民的生活情态以及生活疾苦,这个生活化的故事拉近了学生和那段历史的距离。学生们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很深切的感受到了经济危机给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感受到了那个时期人民生活的不容易,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自然会更深。

三、活用历史故事丰富课堂教学

历史故事的另一个显著教学功效在于它能够很好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将理论化且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乐趣。很多历史故事学生们都十分熟悉,这些历史故事也深受大家喜爱。教师可以抽出一部分教学时间让学生来进行历史故事的表演,这对历史知识的教学将会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无聊,其原因之一就是历史课上大多数老师都是站在前面从头讲到尾,和学生的互动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如果让学生讲述知道的历史故事,或者组织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编排表演,如让学生在荆轲刺秦,鸿门宴等经典事件中亲自扮演历史人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感知历史。

结语

历史故事能够为初中历史课教学提供很多积极的辅助。教师可以采用历史故事导入教学,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提供有力铺垫。历史故事的阐述能够让很多抽象的历史情节具体化,能够借助故事的呈现给学生们更清晰的剖析那些历史过往。历史故事还能够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能够将理论化且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历史课程的学习乐趣,这对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将会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蕾. 历史故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朱文倩. 历史故事:从聆听、理解到神入、对话[D]. 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波.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 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2.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篇十二

一、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策略

历史故事的情节是历史故事的重要基础, 一个完整有趣的历史故事需要有吸引人的开头、充实的内容和有力的结尾, 因而合理设计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策略, 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对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 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 历史故事的开头要引人入胜, 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例如, 我在进行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的教学时, 就采用了诗词开头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我利用杜甫的诗词《忆昔》为学生引出了关于开元盛世的历史故事, 诗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因而通过杜甫的诗词, 学生很快就了解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课堂氛围愈加高涨。

其次, 历史故事的内容要简洁明快。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因而不应当过分地占用教学时间, 历史故事的内容需要短小精悍, 切合教学内容,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 在学习《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课时, 我利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故事, 通过该历史故事, 学生对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理解也更加透彻。

最后, 历史故事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 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结尾向学生传达一定的思想观点, 从而启迪学生。例如, 我在进行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教学时, 我向学生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故事, 在故事的结尾我突出了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赞扬, 学生通过这个历史故事, 理解了爱国主义情怀,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故事的时机运用策略

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因而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历史故事, 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历史故事的运用时机,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导入阶段, 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活动中。例如, 在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 我利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出了教学内容, 突出了明朝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增强国力, 扩大政治影响, 于是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加强与海外的联系。通过这个历史故事, 学生更快地进入了课文学习中,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个阶段是补充阶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历史故事, 丰富课堂内容,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帮助学生将复杂的课堂知识转化为简单的故事来理解, 提高学习质量。例如, 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一课时, 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废丞相, 设三司”、“八股取士”、“厂卫制度”等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了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表现, 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历史教学内容。

第三个阶段是收尾阶段,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的结尾往往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 因而教师应当提高对课堂结尾的重视程度, 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通过历史故事来进行课堂收尾, 可以把控课堂气氛, 为学生设置教学悬念。例如, 在七年级岳麓版初中历史第二十二课《盛世危机》的教学中, 我利用康熙皇帝的相关历史故事来进行结尾, 并让学生根据历史故事来对康熙皇帝做出评价。通过这样的结尾,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 表达个人观点, 进而培养其综合能力, 使其对本堂课的内容有所总结。

三、历史故事的语言使用策略

教师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历史故事的语言艺术, 从而提高历史故事的艺术魅力, 使其更加引人入胜, 提升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时, 我为学生讲述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取材内容,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表达了对英雄传奇的赞美之情,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具有文学魅力的语言来讲述该历史故事, 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水浒传》的艺术价值, 进而加强学生对明清时期小说和艺术的理解。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初中历史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还将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完善教学方法, 采用恰当的策略为学生讲述不同的历史故事, 从而让历史知识深入人心,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孟庆建.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3) :102.

[2]王芳东.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4.

1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十三

买椟还珠 一鸣惊人 狐假虎威 上下其手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三人成虎

一暴十寒 塞翁失马 一日千里 一鼓作气 重于泰山 揭竿而起 背水一战

弄巧成拙 风吹草动 乐不思蜀 东山再起 安居乐业 程门立雪 逼上梁山

徒有虚名 骄兵必败 雪中送炭 闻鸡起舞 卧薪尝胆 城下之盟 其貌不扬

指鹿为马 开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发百中 · 捕风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贵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栗 · 不合时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药 · 别开生面

· 不可同日而语 · 不伦不类 · 伯乐相马 · 班门弄斧

·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标新立异

· 不学无术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远千里 · 不因人热

· 别有天地 · 不遗余力 · 百折不挠 · 百丈竿头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云 · 宾至如归 · 拔帜易帜

· 残杯冷炙 · 寸草春晖 · 草船借箭 · 乘风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沧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门立雪 · 长驱直入 · 车水马龙

· 乘兴而来 · 沉鱼落雁 · 乘人之危 · 车载斗量

· 大笔如椽 · 打草惊蛇 · 雕虫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无私 · 当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当务之急 · 开诚布公

· 不得要领 · 抛砖引玉 · 二桃杀三士 · 尔虞我诈

· 罚不当罪 · 奋不顾身 · 分崩离析 · 风吹草动

· 覆巢无完卵 · 分道扬镳 · 奉公守法 · 负荆请罪

· 发奸擿伏 · 返老还童 · 发蒙振落 · 风声鹤唳

· 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 空前绝后 · 克勤克俭 · 旷日持久 · 困兽犹斗 · 开天辟地 · 口若悬河 · 空中楼阁

· 刻舟求剑 · 脍炙人口 · 狼狈不堪 · 力不从心

· 两败俱伤 · 乐不思蜀 · 老当益壮 · 劳而无功

· 论功行赏 · 老马识途 · 老牛舐犊 · 老妪能解

· 老生常谈 · 梁上君子 · 蓝田生玉 · 滥竽充数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买椟还珠 · 马革裹尸

· 门可罗雀 · 名落孙山 · 孟母三迁 · 马首是瞻

· 毛遂自荐 · 门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鸡

· 怒发冲冠 · 鸟尽弓藏 · 南柯一梦 · 弄巧成拙

· 穷兵黩武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难兄难弟 · 南辕北辙

· 天真料漫 · 千变万化 · 七步之才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尽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钧一发

· 千里鹅毛 · 黔驴技穷 · 千虑一得 · 巧取豪夺

· 七擒七纵 · 杞人忧天 · 曲突徙薪 · 千万买邻

· 犬牙交错 · 千人所指 · 千载难逢 · 气壮山河

· 日不暇给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人给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杰地灵 · 日暮途穷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弃我取 · 忍辱负重 · 任人为贤 · 人人自危

· 如释重负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鱼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释卷 · 士别三日

· 死不旋踵 · 师出无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伤风败俗 · 三顾茅庐 · 双管齐下

· 死灰复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尸居余气

· 司空见惯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迁之教 · 三人成虎 · 杀身成仁 · 水深火热

· 识时务者为俊杰 · 三生有幸 · 尸位素餐 · 塞翁失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随月读书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敌忾 · 同仇敌忾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同甘共苦 · 同工异曲 · 天经地义

· 天下无双 · 天涯海角 · 天衣无缝 · 一夔已足

· 穷兵黩武 · 庄周梦蝶 · 曾参杀人 · 以强凌弱

· 完壁归赵 · 韦编三绝 · 无出其右 · 为虎作伥

· 刎颈之交 · 无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万死不辞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五色无主

· 亡羊补牢 · 未雨绸缪 · 妄自尊大 · 下笔成章

· 下车泣罪 · 先发制人 · 兴高采烈 · 心旷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关 · 先声夺人 · 小巫见大巫

· 小时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败涂地 · 有备无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众咻 · 一傅众咻 · 以强凌弱

· 饮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发千钧 · 约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叶公好龙 · 以管窥天 · 言过其实

· 一国三公 · 以规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气 · 一挥而就 · 与虎谋皮 · 异军突起 · 有脚阳春

· 以卵击石 · 以邻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鸣惊人 · 一木难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丰

· 有名无实 · 一诺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窍不通

· 一钱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丝不拘 · 一身是胆 · 以身试法

· 一事无成 · 一网打尽 · 义无反顾 · 一问三不知

· 一误再误 · 月下老人 · 忧心如焚 · 一衣带水

· 一意孤行 · 一叶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14.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十四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大臣,他执政十九年,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商鞅为此十分得意,许多朋友和官员都奉承他。有一次,门客赵良拜谒商鞅。商鞅说:“孟兰皋向我介绍了你,我希望能够和你结交为朋友,可以吗?”

赵良说:“这件事我不敢答应。孔子曾经说过,举荐贤能而受百姓拥护的人应该被提升,德行不好的人,即使是可以成就王业的人也要罢退。我德行不好,所以不敢答应你的要求。”商鞅见话里有话,就问:“你不满意我对秦国的治理吗?”

赵良说:“能听取人们对自己的意见可以称为耳力好,能够省察自身可以称为眼力好,能够克制自己才可以称为强。虞舜说过:‘自我谦卑的人应该受到尊崇。’你不如说说虞舜这么说的原因,就不用问我了。”

商鞅说:“从前的秦国,受戎翟影响,行的是戎翟的风俗,父子之间没有伦常分别,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我设定制度,更改了风俗,使百姓知道男女有别,大搞城市建设,把秦国治理得像鲁、卫等中原国家一样文明。你看看我治理秦国的业绩,我和五羖大夫比起来谁更贤能呢?”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也没有一块狐腋贵重,一千个随声附和的人也比不上一个敢于正色直言的人。周武王因为有敢言直谏的臣子而使周国昌盛,商纣王因为臣下缄默不敢直言而使得国家灭亡。你如果不认为武王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我请求能够每天对你正言进谏而不被责怪,可以吗?”

商鞅说:“俗话都这样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先生指教。”赵良就把当时的形势和变法的利弊向商鞅进行陈述,并劝他放弃权力,保全性命。但是当时身居高位的商鞅听不进这些意见,后来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车裂而死。

◎成语释义

比喻耿直、敢于直谏的人。

◎故事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出处译文

15.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篇十五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 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特征。作为传承记忆手段之一的故事, 其借助于口头传播, 可以在其传播过程中对价值观念、民族文化加以传递——这样的作用往往有着“历史记录”的意义。但故事与历史相比, 其往往更注重描述事件过程, 并对其趣味性、生动性方面加以“锤炼”。故而更加能体现教学效果, 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 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往往更加符合故事性教学方式。由于其求知欲旺盛, 故而很容易记住故事, 记忆一些抽象性的概念也正好可以采取故事教学的办法。调查显示, 讲故事的授课形式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 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于故事来做到“事半功倍”。

2. 讲故事能使复杂、抽象变为具体、清晰。故事的特色在于将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叙述, 尤其是能够生动描述细节。借助于历史故事, 能够把很多传统方式讲解的历史课中难以记忆的内容有效地变为故事情节, 在“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记忆。而在对故事的理解过程中, 学生往往可以“不知不觉”地重现历史事件场景, 从而加深理解。

3. 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人类往往会用神话故事解读难以追溯的历史,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长期以来人们很习惯借助于故事来进行记录。为数不少的历史故事一方面体现了事件过程, 另一方面也穿插着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甚至可以说, 讲故事也属于传授知识、经验的手法之一, 也正因为此, 故事方才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引入历史故事教学中同样也需要遵循原则, 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充分掌握了解课程内容, 从而选取历史故事中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者。选取时也应兼顾其趣味性和真实性。以此来在保证故事实际性、合理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去结合历史与现实, 以求真正做到生活中“以史为鉴”并对上课的效率加以提升。同时, 选择故事的过程中还应讲究针对性, 以求真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历史, 并不失时机地提升其独立思考、思辨方面的能力。

三、历史故事的分类

1. 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目前, 中国大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以历史研究学中“分期理论”作为基础, 将历史以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阶段来划分。为此, 也应将初中历史故事同样按照上述方式加以划分, 从而不至于混乱。

2. 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历史故事一般可分为“人物中心型”和“事件中心型”两种, 前者多以故事主角的经历来展开事件, 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听者了解特定的历史人物, 并从人物的角度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国民的状态。后者则讲究对事件过程和细节加以描述, 主要对历史客观性、真实性加以强调。而这样的故事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场景, 并在其间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

3. 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此方法可以将故事划分为史实性、传说性、虚拟性三种类型的故事。一般而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多采取前者, 然而因为各种故事往往都有着夸张和虚构部分, 其中很多细节真实性根本难以证实。所以教师可以一定程度上调整故事内容 ( 前提是保证整体合理) 。由于这样的故事来源在于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其中情节和人物都有据可查。故而教师可以对其叙述方式在讲述时做出相应调整, 以之来有效加强学生的把握能力。传说性故事则多属神话范畴, 难寻来源和相应文献, 仅仅是口头传说而已。传说性故事则是真实程度难以考证的民间传说, 但史料价值却不可低估——为数不少的传说的基础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一些相应的事件, 故而其在历史教学中也是“用得上”的。而虚拟性故事则多为虚构故事, 但其往往会借鉴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故事的背景或人物。此类故事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教师可以在此类故事教学中按照自己所需来对内容加以“整改” ( 前提是保证内容合理) , 从而使得其可以和历史事实相互符合。甚至可以说, 这一类虚拟性故事实际上就是基于真实历史而开展的“再创造”活动。

四、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1. 内容生动, 激趣动情。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这一活动的目的, 在于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所以必须在有效地保证生动性的前提下进行内容选择。故而, 应选择故事中具备相应故事情节者作为课堂讲授对象。从这一点可见, 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是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

2. 主题明确, 结构清晰。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故事要讲究条理清楚、情节清晰主题明确。在教学中有必要将整个故事的框架讲清, 并尽量清楚地描绘其中的景象。同时, 应有效地关注是否有鲜明的主题, 以及故事内容是不是真正以这个主题作为中心。

五、结语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往往很缺乏重视程度——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教学问题。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引入一系列历史故事, 往往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和提升课程所具备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摘要: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故事, 而这些“故事”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 并由此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由于初中学生是刚刚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 故而其难度设置应把握分寸, 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从而活跃课堂, 故而,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教学模式效果颇为显著。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亚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提问[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3) .

上一篇:管理者怎么影响团队下一篇:两年部队生活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