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2024-06-25

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共7篇)

1.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篇一

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鉴赏诗歌形象

考点分析

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它常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有时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杜甫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带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意境。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高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⑴分析诗歌中用了什么形象;⑵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⑶形象的意义。

【高考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全国II)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数枝娇花映入眼帘。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解题指导]本诗考查鉴赏古体诗歌的形象的主要特征。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内容时要注意题目和注释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其次锁定答题范围――情景;然后准确而全面地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出。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题目是《晓上空泠峡》,是写沿空泠峡溯流而上的所见所感。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卧听”“瀑布滩雷”,表达的是一种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气度。结合在一起就是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广东)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诗歌所用的意象在题目设问时已作明显提示,“意境”前加“情景交融”来限定,这样答题的切入点也就非常明晰,只须答出景物特点和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就可以了。诗人客居成都多年,现在又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一带,难免有漂泊孤独的伤感。“思归”却又只能作“客”,“乾坤”之大,却没有诗人的安身之所,加上“腐儒”的自嘲,所以,“片云”“孤月”也就是诗人孤独处境和心境的写照。但诗人又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的人,况且现在病体逐渐康复,更是壮心不已。所以“落日”“秋风”表现的不是衰败,相反,“心犹壮”“病欲苏”共同表现出了进取的精神状态。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悲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规律总结】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比如看到苏轼,想到豪放旷达;看到辛弃疾,想到有志难伸;看到杜甫,2 想到凄凉生活和民生疾苦;看到李白,想到傲岸无羁;看到陶渊明,想到田园生活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3、理解形象的意义

⑴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⑵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孤”字、一个“独”字把清高孤傲、不随流俗者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很多物象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一些特殊含义,时间久了,就被固定下来。列举其中的一部分,以供参考: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限时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广东)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和“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答: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07浙江)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 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 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的之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珠海1月质检)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①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注]①江浦:河流入海处。

⑴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什么内容?画面的背景、色彩上有什么特点? 答:

⑵这是一幅渔家生活图。你对这首诗中的渔家生活有什么认识?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山东兖州模拟)

小 松

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歌写出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指普通人家。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具体说明。答: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答: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思想的,说说你的理由。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诗的前两句是香严闲禅师写的,后两句是李忱写的。

①香严闲禅师在一、二句中暗示了李忱当时的生活,试就描写的景物特征作一下分析。

②李忱写的三、四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狂歌五柳前”中“五柳”是什么意思?

③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李商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首联、尾联用对比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这种手法。

②颔联脍炙人口,全部用名词描写景物,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仿效这种写法的一句诗是什么?这样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①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象征意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②颔联的“已”、“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友情,同时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1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石灰吟

于谦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一样的,试结合诗作分析。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①解释首联中“独”的意思和作用。

②欧阳修评价颔联说:“前世咏梅者多,未有此句矣。”司马光说:“人称其梅花诗,曲尽 梅之体态。”王十朋说:“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试从写作技巧角度分析颔联。

③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诗歌鉴赏答案

1、“晚”: “归艭”“钟声”

“望”:“江”“远帆”“空”“老鹤”“青山” 2、燕子

兴亡

3、⑴表现内容:表现了渔者驾舟淮上劳作的情景。(或:渔者搏击风浪的雄姿。)

画面特点:背景广阔,色彩明朗和谐。⑵有艰辛的劳动,也有生活的乐趣,随遇而安自由 自在。

4、生长在普通环境中却出类拔萃。

5、诗人笔下的风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 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 章。

6、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

7.①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②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③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8.(1)、第一句写瀑布的出处(“千岩万壑”指经历曲折,“不辞劳”指其性格坚毅),含蓄地写出不经磨难,难成大业的哲理,第二句写瀑布气象高远,是对李忱生活的客观描述。

(2)、像瀑布一样,不甘寂寞,想有所作为,表现出作者一往无前的信心和气势 9.①“倚杖柴门外”表明诗人年事已高,“临风听暮蝉”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②陶渊明写有《五柳先生传》一文,勾画出一个放浪形骸、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形象,诗人运用“五柳”的典故,说明自己就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乡野,过恬淡的生活。

③诗人选取景物有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色彩鲜明,并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水墨山水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10.①首联写早行的典型情景,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悲故乡”很能引起游子的共鸣。尾联写诗人梦回故乡长安杜陵,那里凫雁满塘,已是春回大地,洋溢着喜人的气氛。诗人用尾联的喜景衬托首联的悲情,前呼后应,显示悲伤之切。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村野小店,鸡鸣声唤起旅客,天空亮着残月,板桥白霜还没消退,留下行人足迹,)诗人用纯名词组合成一幅图画,一个词语表示一种景物,寓情于景,用景物体现悲伤的情感。11.①用浪打礁石、船下双锚描写大江(湘江)的惊涛骇浪,象征着当时的动荡、险恶的局势。

②两个虚词有力地将刘司户短时间遇到的事情连接起来,充满同情之心。

③全诗情景交融,有友谊、有愤怒、有讥讽,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友情,又表现出伤时忧国之思。12.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

13.两首诗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用描写的事物表现自己的精神品质。

于诗以石灰作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郑诗以竹石自况,表现诗人不论受到多大磨折击打,仍然坚定强劲风骨的精神。

14.①“独”,一个,单独的意思。一个“独”,写出了百花凋谢、一梅傲放的情景,同时引出下句“占尽风情向小园”,“占尽”是“独”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挥。

②用衬托的手法描写梅。用清水写梅的疏影横斜,虚处着笔,渲染静寂的气氛,富有画面之美;用月色衬托梅的清香。空间的上与下,景物的动与静、描景的虚与实、感觉的色与香巧妙结合,表现出梅花的俊俏姿态和清幽香气,构成一种清雅超逸的意境。

③通过对梅的描写,写出梅的美而不艳、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以此表达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但诗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种自我标榜的味道,不太大气。

2.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篇二

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复习, 要有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念, 做好积累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字义是根基, 想象是途径;术语是关键, 条理显思路。前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后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者是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后者是强化训练, 时时总结, 斧凿有痕。

积累工作要从基础做起。这个基础就是理解字义, 它是读懂诗歌的保障, 诗歌读不懂, 鉴赏、审美都免谈。字义就是鉴赏的根基。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略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词——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不仅学生自己要有积累意识, 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也应在点滴的教学中反复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 帮助学生积累, 并教给他们方法。每读懂一个字, 一句话, 一首诗, 一段话, 都意味着积累。而读懂一首诗首先要抓住诗中难懂的字的意思, 意思清楚了, 才可能抓住作者的情感倾向, 诗歌所要表达的观点。

事实上, 仅仅懂得字面意思对于理解诗歌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不能用心, 我们就无法领悟诗歌的妙处。想象是鉴赏诗歌的法宝, 它会帮助我们架起读者与诗人神会的桥梁, 当你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诉于古人设置的情境中, 当你把自己当做诗中的一部分, 你会发现, 你也能与古人共唏嘘, 同欢乐, 你还能从古人的感叹中深受启发, 越是经历丰富的人, 越易感受诗人的情感;越是想象力丰富的人, 越易领悟诗中的深意。

但是, 读懂了诗歌, 不一定就能得高分。因为考试有题目限制, 它指定你答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你就不能去答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和对这首诗语言的体会。如什么是表现手法?什么是抒情方式?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 又谈何答题?这也正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所以, 术语是鉴赏的关键。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分类的办法, 用表格的形式, 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术语是对内容的表述, 哪些术语是属于形式上的概括, 这些术语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怎样判断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 吹梅角远, 同在京城。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 魂飞梦惊。后夜相思, 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做这道题, 同学们的答案很多, 有的说借景抒情, 有的说虚实结合, 有的说运用了比喻, 还有的说运用了象征, 从答案可看出, 学生对手法的有关知识比较熟悉, 方向没有错, 但是如果说都可以的话, 那怎么体现“主要”这个要求呢?既然是主要的, 那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因此, 可以逐条分析。首先看借景抒情, 从词的写法看, 有叙述, 但没有描写, 借什么景呢?故可排除;直接抒情倒是有的, 但只有一句, 也不能算;再看虚实结合吧, 有眼前实情, 也有别后相思, 可这种牵挂和思念是怎么体现的呢?如此, 答案就在“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尘随马去, 月遂舟行”里, 所以掌握术语很重要, 而结合诗歌分析判断就可以让术语体现它的价值。

在复习过程中还必须进行题型的总结与答题条理性、规范性的强化训练。在题型方面, 根据考题考查内容,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概括起来就有三种题型:一是炼字类, 一是诗眼类, 一是风格类;而每一类题型, 都有其答题要领:炼字类, 要了解这一字的意义及性质, 要能说出这一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及所用修辞, 还要清楚所用字对作者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它的效果;诗眼类的字或词的作用是不能离开诗歌的主旨的;而风格类的回答必须抓住各类语言风格的特点, 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的。条理性、规范性是指考生能够简洁、清晰地按照题目要求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考试过程中, 好钢用在刀刃上, 时间用在得分上:如果所写文字与要求无关, 就要惜墨如金;如果答案表述清楚需要的书写量大, 那就洋洋洒洒毫不含糊地写吧。但无论长短, 一定要有条有理地抓住事物的核心。答题具有条理性与规范性, 不仅能够提高考试效益, 更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使人终身受益。

3.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三

月初,我们进入了专题复习的第一个模块——“诗歌鉴赏”。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的时候,同学们先是一片哀叹声!继而我对同学们进行了鼓励教育!告诉他们诗歌并不可怕,系统的复习,按步骤进行,就一定会取得进步,甚至可以在高考中得到满分!复习就是在学生的将信将疑中展开的!

我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是,把握“意”和“象”。

诗歌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诗言情以表志。所以在诗歌阅读的过程当中就要抓住传情达意的意象。继而把握诗歌的抒情主体的情感。除了意象外就是诗人把文字组合在一起所运用的手法。高考命题主要也就恰恰是从这两点入手的,考情感和手法,所以据此,我给复习制定了一个小的计划,从细节、基础入手进行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集中在基础概念的掌握上,把诗歌的专用术语和基础知识印成题签。内容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中把修辞手法单分成项,注重概念和手法的作用讲解。修辞手法介绍常考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等,让学生熟记例句、并能准确说出是何种手法,除此之外还要识记手法的作用以便在答题中使用。在手法复习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对相近的手法区分不够准确,为此,我做了几个小的专项训练来专门训练区分易混手法。第二阶段,训练学生的审题意识,交代基本的审题步骤,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第三阶段,训练答题步骤。

根据近年来考题的情况,把试题总结成几种典型题型,配例题进行讲解,并且选取相应的题型进行巩固性训练。

在教学手法的选择上,起初是以我的讲授为主,学生的配合为辅。

随着时间的深入,我发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低,于是,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我的点播和启示为辅,并把学生的作业打在幻灯片上,让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由我最后总结。

起初,在进行知识清单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真的记录,辨别,掌握也很好。当知识清单讲过以后,就进入了习题训练阶段。就是要求学生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一一的浮出水面了……

学生把握不好诗歌的修辞、情感,甚至最基本的概念似乎也忘空了,所答非所问的现象更是严重。似乎讲过的知识清单的内容全都蒸发了一样。我很困惑,但也能理解。每讲一道题目就把相关的知识点在讲解一遍,学生刚开始时还能认真思考、仔细记录,但时间一长,学生开始厌学倦学。体现在:每天所留的诗歌鉴赏作业,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认真;课堂上目光发直、发飘、呆滞,手中拿着笔低着头,一言不发,直到讲解完让记答案时,他们才略微一动,让我知道他们还是活物!

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他们学到现在诗歌鉴赏掌握到什么程度,对诗歌鉴赏的态度怎么样?喜欢还是不喜欢!学生的反馈让我又气又喜。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还有一半学生选择喜欢或一般。

不喜欢的学生恨诗歌恨到切齿的地步,在纸上写道“上看题目下看诗,两处茫然皆不知。只想知道诗人的籍贯,以掘之坟墓,恨……”

看得我哭笑不得!既是如此痛恨古文,缘何写得出这古句?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总结到: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对古诗词没有兴趣,二是没有成就感,在做题中找不到规律和自信!

在集体备课中,其他人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我们拟决定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思考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让他们在习题中寻找规律、总结题型,增强他的自信心!把对诗歌的厌倦降到最低点。

跟班主任的交流中,也反映出学生听不进去的现象。

4.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篇四

2008年4月24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②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 答:

(2)“又”字有何意味? 答: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重在加点词)。(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3.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 陈羽

海边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答:

(2)

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人的? 答:

(3)第四句中“直上”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参考答案:

(l)

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2)作者用“横笛”、“红旗”来指代人,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在壮美的背景上凸现行军将士的昂扬斗志。

(3)“直上”两字,是动态描写,使画面显得生机勃然,显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

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2)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答: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

(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言之成理亦可)(2)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②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 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 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长安秋望 杜牧①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杜牧:晚唐诗人。②南山:终南山。③外:上

(1)虚实结合是本诗的在大特点,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性格? 答:

参考答案:

(1)答:高远寥廓的秋空和南山是实写,秋色是虚写。“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一句,作者通过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将有形之山与无形秋色两相比高)以虚是实,虚实相生。不但写出了南山的峻拔,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也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

(2)答:诗人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现秋色一种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峻拔向上的性格气质。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小题。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答: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答: 参考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注释】① 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既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③“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绝句漫兴九首

(一)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 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1)请具体解说诗中“边愁”与“客愁”。答:“边愁”: “客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

(一)》中的“即遣花开 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答:

参考答案:

(1)“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客愁”则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

(2)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

(一)》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李白诗的最后两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画面:碧空,孤帆渐行渐远,直到天尽头再也看不见;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情感:友人离去之后怅惘与失落这两句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远眺碧空,长江孤帆之景间接抒情或借情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日暮征帆泊于何处间接抒情外,还有“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直接抒情。1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1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 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2)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17.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 溪 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⑴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回答。

答:

⑵词的下阕以景取喻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

⑴写出了清泉寺优雅清新的风光和环境,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⑵作者以“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出作者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两题。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空,出墙红杏花。绿扬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1)简要分析“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

(2)“出墙红杏花”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读这句诗你联想到了哪个有名的诗句? 答:

参考答案:

(1)首句写斜阳映照着溪山,属远景、静景;次句写微风吹来青山楼台的倒影飘荡起来,对对鸳鸯在溪中嬉戏,属近景、动景。整个画面有远有近,动静结合,富有立体感,富有活力。

(2)“出”字用得好,以“出”字形容红杏花,使杏花富有勃勃生机,意味隽永。联想到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举出一句即可。)

20.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

参考答案:

(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问答问题。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答:

参考答案:

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时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管弦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注],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注]“玉勒雕鞍游冶处”指丈夫所在之处。

(1)本词哪一句最能表现庭院之深?是怎样表现的? 答:

(2)怎样理解“无计留春住”中的“春”字?本词抒发了词中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 答:

参考答案:

5.诗歌鉴赏复习教案——语言专题 篇五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

2、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 3.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5、对特殊词的赏析。(考查不多)专题讲解

一、炼字型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 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 “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 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 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 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 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二)炼形容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 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 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三)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 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 “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 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南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景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释含义、描景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点情境)。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7年全国 I I卷)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 2 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释含义、描景象)。写出了雨后新晴美丽清新的景色(点情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问: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释含义、描景象)。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问: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人的情景(释含义、描景象);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点情境)。二:赏析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就是指诗歌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 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 露着“喜”意。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例:从军 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 烈;次句 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或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时要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方面考虑。

【答题步骤】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点情境)。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析效果)。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牛刀小试:

1、(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问: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作用问题上已说,即贯穿全篇)(析效果)颔联:微风吹开,吹动竹子(引起怀恋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描景象、点情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案: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游赏(析效果、描景象),用感情带动写景,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点情境)。三:赏句型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示例:

(200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问: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提问方式】请赏析某句。【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的妙处。

【解答分析】(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答题步骤】 展开联想把该句景象描述出来,并分析此句所用的表达技巧或语言特色,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描景象+析技巧)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情境)

1、(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描景象)。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析技巧)。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点情境)。

2、(2011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问: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答案: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喜是悲,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描景象)。“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析技巧),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了平淡闲适之情(点情境)。

四、赏析语言风格型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 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 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诗歌语言的特点是许多学生难以品评的,我们以“三字六面”加以概括:(1)素(质朴、清新、淡雅、自然)

丽(绮丽、奇特、藻饰、华美)(2)直(明快、简洁、浅白、晓畅)

曲(委婉、含蓄、朦胧、慰藉)(3)阴(柔婉、凄靡、苍凉、沉郁)

阳(雄健、豪放、刚劲、浑厚)1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

奇,代表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代表诗人杜甫。2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李清照、姜夔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惋之作。】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静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列例证)。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析感情)。牛刀小试:

1、(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明特色)。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列例证)。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明特色)。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列例证),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析感情)。

试题分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明特色)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例例证)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析感情)

五、赏析特殊词型: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 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 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 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牛刀小试:

1、(2007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明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茂盛;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2009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6.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篇六

西安惠安中学 王维平

在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的题型之一,每届平均得分都不高。鉴于这一现象,在2014届高考语文复习时,我在这一部分的复习时狠下了一番功夫。整个一轮复习花费了十二个课时完成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的系统梳理。在二轮复习时,根据题的不同问法,分门别类的总结各类题的答法,从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上指导学生如何做诗歌鉴赏题。第三轮复习时,又让学生归纳试卷中做这道题的失误,查漏补缺。整个复习过程我个人认为比较扎实,比较全面。但从高考完毕学生对这道题答题情况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到分数,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这道题的得分仍不能让人满意。因此,想借助此文,思考整个复习过程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下一轮的复习中得以加强。

整个复习学生反映好的地方有:

一. 知识讲解、梳理比较系统,比较清晰,使学生对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我对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是分门别类进行的。我的课程设计为四大版块:走近诗人版块,诗歌类型版块,诗歌特点版块,专题鉴赏版块。

走近诗人版块:精选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马致远及诗人兼词论家王国维。分别介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思想变化、人生理想、以及创作风格,并分别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作品4篇。

诗歌类型版块可分三类:

1,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叙事诗选取了《诗经·氓》、《孔雀东南飞》、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新婚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抒情诗选取了乐府诗《上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商隐《夜雨寄北》、孟郊《登科后》和杜牧的《赠别》;哲理诗选取了虞世南《蝉》、苏轼《题西林壁》、刘禹锡《酬乐天》、王安石《登飞来峰》。

2,按照体裁分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我选取了《诗经·蒹葭》、《楚辞·国殇》、曹操《观沧海》、李白《行路难》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近体诗我各选择了五首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鸟鸣涧》、杨万里《小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朱熹《观书有感》)和律诗(杜甫《登高》、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陆游《书愤》、李白《别友人》、骆宾王《在狱咏蝉》),兼顾五言与七言。

3,按照题材分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饮酒》、王维《山居秋暝》、柳宗元《江雪》、孟浩然《过故人庄》、韦应物《滁州西涧》),咏物诗(于谦《石灰吟》、黄巢《题菊花》、贺之章《咏柳》、林逋《山园小梅》和元稹《菊花诗》),边塞诗(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范仲淹《渔家傲》),咏史诗(《刘禹锡《乌衣巷》、杜牧《泊秦淮》、《题乌江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贾生》),另外咏怀诗、送别诗、闺怨诗以及思乡诗等在教学中也都有所涉猎。

诗歌特点版块也分三类:

1,按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分为忧国伤时(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登楼》、范成大《州桥》、白居易《卖炭翁》),建功报国(屈原《涉江》、曹操《龟虽寿》、寇准《夏日》、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陆游《示儿》),思乡怀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李白《乐府》),生活杂感(崔涂《春夕》、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2,按诗歌的不同风格分为自然冲淡(李白《古朗月行》、王维的《鹿柴》、《过积香寺》、刘禹锡《浪淘沙》、方岳《春思》),雄浑(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孟浩然《临洞庭》、王维《使至塞上》、岑参《逢入京使》)、奔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悲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沉郁(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豪放(范仲淹《渔家傲》、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婉约(李清照的《声声慢》、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柳永的《雨霖铃》和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含蓄、飘逸、悲壮、旷达、疏野等风格也有所涉及。

3,按表达技巧分为直抒胸臆(《菩萨蛮·敦煌曲子词》、李白《越中览古》、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梅尧臣《陶者》、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寓情于景(秦观《春日》、曾巩《城南》、叶绍翁《夜书所见》、马戴《楚江怀古》、蒋捷《虞美人听雨》),托物言志(王冕《墨梅》、白居易《杨柳枝词》、陈子昂《感遇之二》、李纲《病牛》、陆游《卜算子·咏梅》),先抑后扬(李商隐《贾生》、韩愈《春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黄庭坚《登快阁》),虚实结合(左思《咏史》、李贺《将发》、王建《十五夜望月》、齐己《早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动静结合(陶渊明《归园田居》、张舜民《村居》、苏顺钦《淮中晚泊犊头》、杜甫《漫成一首》、王攽《雨后池上》),以小见大(司空署《江村即事》、王弯《次北固山下》、元稹《行宫》、杜牧《赤壁》、张籍《秋思》),对比对照(沈约《别范安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李约《观祈雨》、张俞《蚕妇》、欧阳修《生查子》等等。此外,兼及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修辞方法。在专题鉴赏版块中,特设《红楼梦》诗词鉴赏(甄士隐《好了歌》解注、《西江月·批宝玉》二首、《飞鸟各投林》、《霁月难逢》、《葬花吟》、《红豆曲》、元春谜语、黛玉《问菊》、薛宝琴《赤壁怀古》、薛宝钗《临江仙·柳絮词》等十首)和赤壁题材诗词鉴赏(韦昭《代乌林赋》、王周《赤壁怀古》、李白《咏赤壁》、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庠《赤壁》、薛宝琴《赤壁怀古》等)。

四大版块排列按由人到诗,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论到实践为顺序,符合接受性学习心理的规律,也符合诗歌鉴赏的规律。

二. 总结规律,指导方法,规范答题,明确技巧,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有话可说。根据近十年高考试题题型的总结,可把相关题型分为:炼字型、分析意境型、分析句意型、分析语言特色型、分析主旨型、分析技巧型、分析构思型、鉴赏景物(意象)型、一词领全句型、分析情感形象型、观点不同型、综合解答型等十二种答题模式。每一种答题模式又分别根据提问方式、提问变体、解答分析、答题模式、答题示例这五个方面来总结概括。

如炼字型题。1.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

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5.答题示例:

[示例一](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示例二](20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示例三](2007年全国卷II)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通过这样的分类、归纳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方向,掌握答题规律,答题时避免答案遗漏。

复习过程中的不足: 1.以讲代学,盲目求多

整个教学总是企图把各类型的诗词都给学生讲完。结果呢,反而是越讲越没章法,越讲学生心理越乱,学生不入诗里,不讲诗境,不能与诗人或诗词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是一遍遍的、机械的生吞一些所谓的规律和方法,最终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2.就题讲题,忽略诵读,无法感知诗歌的美

诗歌教学直奔高考试题,应试化,模式化。学生死灌硬练。学生走不到诗歌里面去,无法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只是为做题而做题,所以学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认真的学生可能会举一反三,运用诗歌的相关知识学会鉴赏。但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对这么多的知识短时间内是难以消化,在加上复习比较枯燥,这些学生就很难在复习中获得很大的提高。

改进措施:

根据复习过程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如下改进: 1.让古诗回归“诵读”之本 2.让古诗回归人文之本

3.让古诗教学能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 4.通过古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7.二轮复习专题诗歌鉴赏 篇七

中国古代史应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文学艺术史、少数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区域发展史等多个方面。在复习的时候我们要以朝代为顺序,整合阶段特征,构建起通史性的复习框架。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将该段复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商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二是秦至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对政治、经济、理论的分析,探讨分封制瓦解与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原因。以朝代为脉络,理清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过程:战国萌芽期—秦朝创立期—西汉巩固期—隋唐完善期—北宋加强期—元朝新发展期—明清强化顶峰期,同时注重中央皇帝权力、宰相制度以及地方官制与行政制度的演变,从而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通过对比认识到,以秦代作为分水岭,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转向的积极意义在于: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与此同时要注重相关小专题的复习:例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科举制,以科举制的产生作为时代坐标,认识到科举制创立以前的选拔人才的标准为血缘、门第、等级,以后为品行、才学。科举制的复习则按照:隋朝创立—唐代完善—北宋调整—明清禁锢,对每个时期的考试科目、形式、方法等进行梳理,最后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对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法制建设等都可以按照朝代来整理归纳。

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该部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平时同学们复习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一部我们要分为古代农业与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发展、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商业与城市、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对外贸易、区域经济与经济重心南移等板块来复习。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要理顺各个时期生产工具的创新、耕作方式的演变以及农作物的发展、重要水利工程的分布。通过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的实际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细节上也要强化记忆,例如玉米、甘薯是明代才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这些都有可能以选择的方式来考察。

手工业的发展史,首先要知道手工业包含的内容:即矿冶业(冶铁、青铜铸造)、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酿酒业、造纸业、漆器业等,着重记忆每个时期、每个行业具有突破性、代表性的创造。例如制瓷技术成熟于秦汉时期,灌钢法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等。

土地制度要分为两阶段复习:一是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公有制形式);二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其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国有土地所有制,主要指国家经营,用于封赏和授田,在均田制、屯田制中可以体现。另一种是土地私有制,主要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亦称小农经济)三种,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再生产的主要途径。从而进一步总结出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土地从公有到私有;土地制度的演变与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统治直接相关;土地兼并长期存在。

与土地制度息息相关的是赋税制度,首先了解赋税制度的沿革:春秋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秦汉编户制度—隋唐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总结出古代的税种:人头税(包括编户制、租庸调制);土地税(包括初税亩、两税法、一条鞭法)、货币税(包括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财产税等。认识到中国古代征税标准的趋势为: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税种由繁杂多项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等。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要了解“市”与“坊”的演变,以及宋代、明清商业繁荣的原因与特征,根据商业的发展总结出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对外贸易发展史则需重点复习对外贸易的特点以及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在对每个时期商业发展状况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条件、产生部门与地点以及主要特征,结合农业、手工业、小农经济、商业的发展,来综合得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通过上述诸多板块的复习,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是一个南移的过程,与之相伴的则是人口的流动。江南经济经历了初步开发(秦至三国)—开始赶上(东晋至南朝)—开始南移(隋唐)—超过(南宋至元)—巩固发展(明清)的过程。从中我们要总结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与人口迁移的原因、特征、意义与启示。

结合广东省高考的实际与地方史相结合的要求,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史,由秦代设置南海郡、以及汉、隋、唐、明、清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都需要我们做一个简要整理。广东文综试卷就多次结合政治常识考察了学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认识,我想这一部分之于历史科目考试的话,是最容易与之相结合的。

三、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复习的时候要将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制度、小农经济结合起来,思考三者的关系,儒家思想强调整体价值观念,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大的权利来整合有效的资源,这就构成了儒家思想广泛传播的政治、经济基础。

这一板块的复习我们要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为脉络。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时期: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明清之际对于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以分析各种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各个代表人物的政治、哲学、教育、经济上的主张以及对各个人物的评价和其所代表学说的影响为突破口,全面的掌握儒学的发展。同时结合政治课本中关于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与新时期国学热、孔子文化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开办等,全面的认识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等。

四、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发展史

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但是知识点非常琐碎。科技成就方面主要包括:四大发明、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建筑学等,整理时要重视易混知识点,例如: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最早的官修农书是《农桑辑要》等。文学方面要以时代为脉络,重点关注先秦诗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宋代话本、明清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成就。艺术主要总结不同时期的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方面的非常突出的成就。从而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来分析古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检讨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上一篇:中国环保现状下一篇:中考作文预测:一杯温暖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