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2025-01-27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20篇)

1.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一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与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每一种语言都负载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本文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圆周型思维与直线型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方面对英汉思维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并且提出了将英语教学与思维培养结合起来的观点.

作 者:杨琦 YANG Qi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00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年,卷(期):30(3)分类号:H319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思维方式 差异

2.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二

我们知道, 汉语的“周末”相当于英语的“weekend”。所有的英汉词典上都用“周末”来注释“weekend”,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的差异, 中国学生对于哪一天是一周的第一天有了困惑.按照我们国家的传统习惯, 周一是一个星期的开始。然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总将星期天作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 英美国家的电视预告节目总是从星期天开始。再见面打招呼的时候或者在朋友见面时, 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您去了什么地方来着?”这些在我们看来相应得体的言语一变成英语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 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即便勉强给你一个答复, 心里也会嘀咕, 问我吃过饭没有, 有何用意?他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面对未婚青年来讲, 这样问还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朋友呢。在听到别人赞扬时, 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词, 贬低自己一番, 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己尊人的现象。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中国人请客时, 无论菜多么丰富, 总是谦逊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 随便做几样”。本是客套话, 可西方人听了认为, 你不做好菜招待我, 可见没有诚心, 同时也说明你不尊重我, 同样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之后, 往往回答“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 孰不知客人听了这种回答是要生气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 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 学生的回答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 相反, 西方人在受到表扬时, 首先表示感谢,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已经成了交际的障碍, 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融入文化的教育。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方法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跨文化教学。

首先, 外语教师自己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 这样才能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其次, 采取多种方式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逐步渗透文化内涵。教师可让学教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 如节日、杂志、报刊等, 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较直观地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另外,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表演”活动。

摘要: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新时期的英语教学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 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三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文化生活方面

1.生活习俗的差异。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的许多围绕“吃”的问题所形成的词语,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与其字面对应的表达法,因此在翻译时就需意译。比如我们说的“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等。

2.历史典故的差异。

历史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汉语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语言交际方面

1.词汇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是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语言中除一部分核心词汇外,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所谓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如表示颜色的词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休戚相关,在人们心目中有特定的含义。比如红色(red)一词:在西方,红色被认为是危险或不幸的象征,像red alert(空袭)紧急警报,redhanded双手沾满血腥的,be red with anger 因发怒而涨红脸,get out of the red不再亏空;而在中国文化里红色却代表喜事,如“红包”、“大红喜事”等。在西方,白色(white)代表纯洁、幸运,如a white day吉日,whiteheaded得宠的,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whitehanded清白的、老实的;而在中国文化里白色传统上与丧事有关,是孝服的颜色。因此,教师不能孤立地进行词汇教学,而要把词汇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注重英汉不同文化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汇差异以及在语言方面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词汇的内涵,以排除本族文化的干扰,不断纠正自己在词汇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和错误。

2.思维方式差异。

不同民族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决定着不同民族语言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记英语单词就不同于记汉字,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要根据读音规则来拼读。同样,阅读英语文章需要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假若文章是有关生活的题材,读者就要了解西方生活、风俗习惯等,并以西方人的思维定势来欣赏这篇文章,这远远比用本民族的观念和思维定势阅读要更有价值。

让我们再放眼于其他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吧。中国人的姓名,从古至今,姓居第一,名排其后,姓氏是一个家族的代表,可见姓在一个人的名字中所占地位之重;西方人的名字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强调个体的个性特征。汉语中,我们表述时间习惯于用年—月—日,提到地点是先大后小,省—市—县—乡—村—组,这种形式一目了然,个体归属于集体;西方人则不然,他们习惯于使用日—月—年,以及门牌—街道—街区—城市—国家,可见个体位于一切之首。在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时,我们会发现整篇文章没有段落与标点符号,自成一体,要理解其意义,必须得通读全文;英语文学则强调理解语篇的细节,名词有单复数之分,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形容词、副词有分级现象。在艺术作品中,对这两种文化亦可窥其一斑。西方国家的绘画作品讲究唯美,讲究运用透视法,以物体结构为基础,追求细节——点、线、面、色,展示他们生活中真实的一面;而中国山水画讲究画中物体的大体轮廓,中国画师倾向于用大框架来勾勒人物风景。中西饮食习惯也各有其特点:中国人习惯欢聚一堂,同桌共餐;而西方人则喜欢享受分餐制所带来的惬意。

二、教学中解决文化差异障碍的对策

(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克服汉语文化的优越感。

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会出现民族中心主义心态,有汉语文化胜人一筹的感觉,认为英美的异族文化“不合理”“有欠缺”,甚至于无法接受。学生若产生了这种心态,会对英美的文化意识产生排他性,培养英语思维就无从谈起。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定的体系,一定的规则,一定的价值标准,不能片面地根据本民族文化去认同或批判他族文化,要克服汉语所带来的文化优越感,在认同和接受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和文化意识。

2.克服本族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

学生在中国生活,作为思想工具的语言和表达的语言均为汉语。学生用英语交流思想时,很多情况下需借助汉语,通过心译,再转化为英语,或者外语与本族语混合交替使用,这是学生刚学外语时的两种基本情况,而且主要倾向于前一种。故在学习过程中受本族语的负迁移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习惯性排他心理。由于受本族语的负迁移影响,学生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受到很大阻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利用各方面条件创设良好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达到用外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最佳效果。本族语对外语学习负迁移作用的克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

3.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语感是由有关的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种种因素构成的,是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感受语言的一种心理现象。语感包含两方面的功能:表达时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理解时游刃有余,随感而发,驾轻就熟。获得英语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段,按语感顺势扩展语感所形成的语序,在英语思维惯式的推动下进行表情达意。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结合真实的情景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来教学,教师本身也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创设并改善小范围的外语学习环境,用英语组织教学,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器官感受和运用语言,时刻意识到他们是在学外语,不断地利用外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英美文化意识的提高。

(二)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很多,可是最有用的我认为是通过体验,即通过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看电影和录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参加英语角、英语周、英语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学校的英语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如JEFC Book II Lesson 21 涉及问路和指路,这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场景。教师可选择一段录像,让学生在观看真实场景中的交际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英语问路和指路的地道说法。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广告翻译 篇四

广告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传媒手段颇为流行,尤其是异域广告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广告翻译亦颇显重要.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不同内涵,中英文广告翻译要求译者注意本土的文化特征和两地文化差异的广泛性、特殊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广告翻译中需要作适当的文化迁移.

作 者:胡敏 王喜九 HU Min WANG Xi-jiu 作者单位:胡敏,HU Min(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株洲,41)

王喜九,WANG Xi-jiu(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5.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作文 篇五

Difference between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Undoubtedlythere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manners, language and so many others.Maybe history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 of it.Chinese culture is older than 5000 years, and Chinese people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music, musical instruments, painting techniqu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ot to forget, cooking methods as well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and unique when compared to Western culture.So this time I’m going to pick some aspects and talk about it.Like what mentioned above, cooking methods of China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s’.Not like west people, we have so many ways to deal with foods.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fifty ways for a Chinesecook to choose every time he dealing withthe same kind offood.No wander to be a great cook in china you have to start training from young child.ComparedwithChinese, westerns seems to be more casual when they are cooking.They usually cook food by frying or stewing.Because they would like to put emphasis on food’s nutrition not the taste of it.When it comes to the aspect of men’s behavior, there is a vast difference in the rules of behavior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s.Westerns are more willing to change the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adapting themselves to it, which is opposite to Chinese people.Affected by the ancient philosophies of China, we believe in that we must get ourselves into one certain environment.For example, once we come into a new group, we are always told to follow others so that we can become one of it.But westerners would like to make them change and teach them to work in his way.Besides the behavior of people from two distinct culture, the realization of self-worth is different for Chinese and westerns.Affected by the Confucius’s philosophy from the ancient time.We believed that we should put our countryahead of our own interests.One can be respected only by making contribution for his country, like some war heroes.But westerns do respect those who succeed in his own lives.They believe that man who achieve goals of happiness and success by working hard is worth others’ respecting.Maybe that can explains why so many millionaire inChina can’t have the equal reputation compared to those westerns’.Anyway, Westerners usuallyfind the Chinese culture complex, and hard to understand, as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its own values, background and belief system.

6.浅谈中西方礼仪与文化 篇六

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礼仪可大可小,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体现在国家交际中。学习礼仪和运用礼仪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

同时,礼仪与文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西方之间,礼仪上文化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有很多,本文主要从社会习俗和交往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东西方的社会习俗是不同的,不同的习俗直接影响到礼仪中。在东方文化中,由于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男士往往倍受尊重。即使在当今主张男女平等的社会,在许多方面也仍然体现着“男士优先”,女士依旧受歧视。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东方国家也备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东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这体现在礼仪中就表现为,中国人往往见面后就问:“吃了吗?”

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因此,西方人见面不会问:“吃了吗?去哪儿呀?”这种问题。

这种交往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人的交往空间距离上。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喜亲近,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

了解文化与礼仪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也能让我们更好的应用礼仪去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从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

7.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七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是“吃了吗?”,如果你对外国人说:“Hava you eaten yet?”,人家可能以为你在说“我也没吃,我们一起去吃饭吧”,或者是“我想请你吃饭”。显然,你并没有这样的意思。类似的例子在英语学习中俯拾皆是,很多学生可以记住很多单词,英语试题也答的很好,但是由于不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导致不能正确的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要用地道的外语与外国人进行交际,避免各种各样的误解和隔阂,就不但要理解他们的语言,还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因为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

先来看看《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的定义。

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人们对“语言”的定义多种多样。下面举出几种:

1. 语言是以呼吸器官发声为基础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存在方式之一。

2. 用于表达事物、动作、思想和状态的一个系统。

3. 一种人类用于进行现实观念交流方式的工具。

4. 人类共有的有意义的体系。

5. 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时,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作用于文化时,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二、中英文化差异的体现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是西方国家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甚至审美习惯上和中国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而造成的。

比如,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是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这是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喜庆、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而在西方文化里,蓝色代表冷静、沉着和睿智,红色则代表着战争、流血。如英语的scarlet,具有“鲜红的、猩红的”,“淫荡的”等意义,scarlet letter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是通奸罪的标志。

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西方国家中龙却表示邪恶,《圣经》里的魔鬼撒旦被称作the old Dragon。我们常常在西方电影中看到,代表邪恶的黑色恶龙(西方人认为黑色代表不祥、死亡、绝望、邪恶)最终被正义的勇士杀死。在比利时的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

有个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国外考察,在一家饭店吃饭时,他想上厕所,于是问旁边的服务员:“Where is the W.C.?”,没有得到答案后又问:“Where is the toilet?”,仍然没有得到答案。原来,英语国家的人不知道W.C.是什么,这是国人发明的缩写;而且他们要上厕所也不会直接说toilet,直接说出来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或遭到拒绝。应该换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Where is the washing room?或Where can I wash my hands?一个能翻译英文专业论文的研究生,竟然也会碰到这种问题,可见文化差异在我们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多大了。

三、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应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沟通的工具,如果不能和别人交流,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它。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和掌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在通过文化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或者对其一知半解,就会造成所谓的“文化错误”。

在学习每篇新材料之前,教师应该对其文化及历史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主旨,并达到扩展这方面知识的目的。例如:英语中go Dutch意思为“各付各的帐;费用平摊”,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个词语的来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如果教师能够告诉学生这个短语的文化背景,就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在17世纪,欧洲小国荷兰因为商业和领海利益的纠纷,与英国连续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英荷战争”,战争最后以英国胜利而告终。一些傲慢的英国人由此洋洋得意,便挖空心思地嘲笑荷兰人 (Dutch) ,杜撰很多五花八门的词语来污蔑辱骂他们,go Dutch就是这么来的,另外还有其他很多词:Dutch concert“吵吵闹闹,乌烟瘴气”、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蛮干”等。

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实践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不要出现所谓的Chinglish (中式英语) ,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不了解西方文化,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要想学好英语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英语,让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准确的使用英语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语言作用着文化, 文化也影响着语言。因此, 文化差异是学习英语或其他语言时最大的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及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体现, 从而达到准确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amovar, L.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M].Wadsworth, 1998.

[2]Thomas, Elliott Berry.Values in American Culture:Statement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The Odyssey Press, Inc, 1966.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8.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八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跨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教学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不同的文化,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在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是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都有所不同。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因为仅仅学习了语音、词汇、语法,在实际运用中还是要闹出不少笑话和尴尬。同样,对于汉语教师来说,如果不了解不同的学生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就无法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产生的焦虑感和紧张感,则会阻碍教学的推进。在汉语学习中,汉语的文化知识不但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各种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人们在互相接触时可能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冲突。汉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文化因素的特殊重要性,以帮助学生克服汉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学习上的困难。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给文化、词汇教学一点启示。从跨文化交际方面来论述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影响,最后从东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给留学生以及将要从事汉语教师工作的教师一点思考。

一、语言和文化在词汇方面的关联

著名语言学家H.C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曾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由这些话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在这里,我们从词汇方面讨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二、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参与交际的活动。文化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误,因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对同一社会现象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产生分歧,得出不同结论。由于双方对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事物的概念理解不同,因而会产生判断差异。如果交际双方不能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或交际手段,即使使用同一语言,仍会产生误解与分歧。由此可见,要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必须审视和思考对方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标准,这样双方才能理解和沟通。拿我亲身经历来说,我教过法国留学生,有一次下课后,我对一位留学生安娜说道:“You must have been tired.”此时安娜一脸紧张,马上解释:“No no,I am not tired.”显然安娜对我的问候产生误解。我的本意是出于关心而向她问候,安娜没有理解中国人的问候用语,却误解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中文,感到很累,或是自己的神情让教师自己觉得自己教的不好,所以教师才会来关心我,我要马上解释自己不累,才不会让教师有这种感觉。如果我不和安娜做进一步的沟通,我们的关系也许会越走越远。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核心应着眼于跨文化,着眼于用文化的观念去提升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它不仅包括文化的传授,还涉及对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认同和比较,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多元性质的文化。学习者在语言的学习中不仅是单纯的学习语言,而且要学习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更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熟练地进行交流、准确无误地表情达意。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性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儒家伦理有一个功能,就是宗教功能。如果说西方的伦理是从属于基督教的,那么,儒家的伦理,则有代替宗教的功能。也就是说,有了儒家伦理后,就不需要宗教了。宗教的功能之一是超越死亡。人有生老病死,这是不可抗的,然而,如果你相信了基督教,你就相信人是不死的。

以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儒家文化传统,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团体,家族的荣誉就是自己的荣誉。而在基督教中,主体是独立自由的。伯奈特在《早期希腊哲学》里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但是我们绝不可以自杀,因为上帝是我们的牧人。西方人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纽带切断的比较早,个体觉醒的意识也比较早。耶稣着眼于人际的分化而不是人际的和合。这和孔夫子那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为了达到伦理的和合而宁可牺牲是非的文化精神比较起来,可以说形成了东西方关于人伦的一个截然分明的界限。在豆瓣高分电影《全民目击》中,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拯救杀了人要判刑的女儿,不惜花人力物力造假证据,为了使法院相信自己的女儿是无辜的,在假证据中把杀人的罪名揽到自己的头上。这就是“父为子隐”,也许很多西方人很难接受,但是在这部片子里确实存在,而且很多中国人会为这样的父爱而感动不已,包括我。因为我们有着这样的儒家伦理观,我们看中血缘,亲近家庭,这也是与西方文化的区别之处。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45.

[2]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蒋晓萍,康兆春,罗赛群,霍明杰,张黎琴.跨文化教学之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70).

[4]李杨.再论中高级阶段汉语教学中的性质和任务[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0.

[5]李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浅析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 篇九

浅析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交流误解和沟通障碍.本文从思S方式和语言热萘礁龇矫娣治隽酥形魑幕的差异,井强调了在英语学习过程申,了解巨汉语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作 者:许之所 冯亮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20085(5)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10.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十

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最适宜农业生产。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也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重农文化是使得中国人民有“安土重迁”,“老死不出乡”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大多数家族往往在同一地区时代繁衍,聚族而居,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因此,家族本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1】。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爱琴海地区,由于多山且不适宜农业生产等生存环境的限制,人们很早就从事手工业和商活动,并生活在城邦中,经常迁徙和流动。城邦制打破了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社会形式【1】。并且,西方文化强调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个体本位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是以个体利益为中心。

在日常行为习惯中,中国的家族本位与西方的个人本位差异比较明显。例如姓名,中国人习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氏即代表家族,放在第一位,而西方人的姓氏,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姓,然后才是族姓,放在首位的是自己;再如,日常中对亲人的称呼,中国人格外注重家族,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繁杂精细,不仅辈分上,而且平辈之间也区分明显,如“大哥”,“二哥”。但英语中一个词“uncle”,就代表了伯父、叔叔、舅父、姑父等与父母同辈的所有男性,“aunt”代表了中国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所有女性,并且平辈之间不会出现“first brother”这样的词。

从传统婚姻观念来看,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婚姻要符合自己的利益【2】,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家族本位思想的影响。

从家庭观念来看,中国人家庭观念非常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是最大的,这一点令西方人无法想象。而在西方,一旦成年,都会自食其力,不需父母过多付出。中国人一般都与父母住得比较近,即使到外地工作,一般也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不赞成父母健在时儿子离家远游,如果因故非远游不可,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孔子这种思想是怕老人无人照顾。西方人一般不这样,几乎找不到“四世同堂”,甚至连二世同堂也不多见,子女以脱离家庭独立生活为荣,一旦有了固定的收入就购买房屋从家里搬出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都是平等和尊重,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付出的差异,也部分地解释了中西方在财产继承方面的不同。在中国,父母的财产是由子女继承的,这可以不需要任何书面的证明,子女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西方人则通过遗嘱决定财产的归属,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财产给任何人或机构,甚至给自己的宠物,而他们的子女也不会觉得不可接受。中国人的家族本位观念注重以亲子关系为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造就了丰富的孝文化,而西方个体本位使西方人更加看重个体的价值,有些社会学家甚至称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为“离群”,在家庭中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在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花大量的精力。中国人强调不能绝先祖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是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民族心理【3】。西方人强调自由,为了自由可以选择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家庭,甚至独身。一位上听说

课的外教曾探讨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社会养老体系那么薄弱,比如养老院都不多见?”我当时的回答就是:“中国人十分讲究‘孝’,除孤寡老人外,一般都是子女赡养,所以社会养老体系并未迅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本位观念的核心是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体在群众中的义务和责任【1】。这种观念要求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通过尊祖敬宗,天伦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有序。从家庭本身而言,家族本位表现出的家庭成员间的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让许多西方人羡慕不己。如果从把这种思想推而广之,从家族到民族、从国家到世界,乃至广阔的宇宙空间,如果都能强调团结和协作,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对人类的并生共存、和平与发展都是极有现实意义的。西方的个体本位思想,强调以个人为主,强调自由、平等,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创造价值的实现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二者均有缺点。中国家族本位思想不利于甚至严重地制约了个体主观能支性的创造和发挥,个人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摧残;其次,在家族血缘的群体关系中,不平等关系被自然亲情的面纱遮掩,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缺乏私法内容,疏于对私权保护,在群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可忽略不计【1】;再者,在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法律制度根本无法贯彻执行,随即出现人治。在中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一系列腐败问题。而西方明显地淡化了家族亲情和集体精神,不利于民族的凝聚力的强大,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

中西方各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正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目的更多的在于通过比较,从而更好的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并加强中西的沟通和理解,推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课堂笔记

【2】薄洁萍.《上帝作证——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的婚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J].《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3期

【4】阎江,肖妮妮.《中西方文化比较》,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11.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慕课 中西文化对比 课程建设 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曾着重指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MOOC的出现和兴起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常简称慕课。其课程建设理念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突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具有完备教学环节和丰富学习支持服务的优质课程。它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开放教育和在线教育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为了应对网络化时代的教育新形势,《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下简称《中西文化对比》)MOOC课程于2014年6月应运而生,入选全国优课联盟课程,并于2015年2月上线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国15个高校的跨校选课,在合作共建共享机制、跨校学分互认、平台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至今,《中西文化对比》已开展两个学期,2016年春季也即将授课。目前已有20多所学校选择本门课程,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跨校选课内容学习,互相承认学分,其中689名学生参与选课,获得证书学生达428名学生,总计发布任务点135个。同时本门课程也被沈阳大学作为全校公选课采用,由8位老师主讲,结合全新翻转课堂模式,学生提前课下观看录像,学习课程内容,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基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选择最具代表性案例对比中西文化,借助生动有趣、灵活易懂的讲解,多个视角比较中西方文化在文学与艺术、风俗与习惯、饮食与健康、行为与观念、家庭与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浅出地剖析中西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探索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课程分为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又下分六个知识点,具体内容如下:总论(模块简介、文化定义、文化冲突、文化起源、文化互补、文化共存),文学与艺术(个人vs.集体、京剧vs.歌剧、庭院vs.教堂、抒情vs.激情、写意vs.写实、秧歌vs.芭蕾),传统与习俗(节日差异、婚俗差异、图腾差异、起源差异、民俗差异、服装差异),礼仪与社交(餐桌礼仪、日常交流、衣着服饰、待人接物、送礼礼仪、商务活动),饮食与健康(饮食概念、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烹饪方式、茶vs.咖啡、美酒文化),语言与行为(谚语习语、褒色vs.贬色、凶数vs.吉数、自谦vs.自夸、禁忌委婉、肢体语言)人文与教育(孔子vs.苏格拉底、六艺vs.七艺、宫廷vs.骑士、书院vs.牛津、保守vs.进取、应试vs.能力),总结(文学与艺术、传统与习俗、礼仪与社交、饮食与健康、语言与行为、人文与教育)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不断冲撞与持续融合,形成极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局面。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另一方面,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西文化对比》MOOC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学价值。课程借助深入人心的案例剖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共存。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冲突,探讨中西方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与交融,并从多个视角重点讲授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扬长补短,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

本论文为以下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WT20150008[0]);(2)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认知语境下的CLIL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G15DB269);(3)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CLIL教学理念为依托的英语课程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4-289)。

12.浅论中西文化差异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十二

(一) 颜色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 我们一直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 中国人点缀传统节日春节的颜色主要是红色, 春联、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红包、灯笼等都是红色的, 红色让春节更加的喜气洋洋。现代社会人们在举行开幕典礼、结婚典礼、大型的会议等多是以红色为主题颜色, 红色被中国人们赋予吉祥之意。“red”在西方的文化中代表的不是吉祥之意, 与中国的褒义相反, 红色在西方人看来是血腥暴力的文化内涵。西方圣经中讲到“红色的恶龙”, 红色的恶龙会带来红色的灾难, 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属于恶魔的代表颜色。

(二) 礼貌文化差异

中国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都非常注重谦虚, 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方面都需要谦虚的态度, 谦虚是一个人礼貌素养的表现, 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尊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一般很少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能力、金钱、地位等, 得到别人赞许与肯定的时候也都表现出谦虚的态度, 认为是集体或者领导的功劳。当被别人夸奖是漂亮会使用“哪里, 哪里”答谢对方, 客人来家里做客, 客人夸奖满桌丰盛可口的饭菜时, 主人常以“没有什么菜”表示礼貌。在西方文化中, 得到别人赞美并不会使人觉得受之有愧, 而是常以“Thank you”“谢谢”表示谢意。中国人有时表示的谦虚之意可能会被看作是不诚实。

(三) 价值文化差异

对于时间的价值角度, 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过去, 这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通过电视、电脑能媒体看到中国热播的古装连续剧, 这些作品都是以中国过去为历史根基。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 更能看到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文化差异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激发汉语学习者兴趣

实习所在班级的外国留学生是从不同的国家来到中国的, 有的来自临近国家日本韩国, 有的来自大洋彼岸美国加拿大。课余时间陪留学生练习口语会问一些为什么学习汉语的问题, 学生们给的答案多数是因为喜欢中国, 无论是喜欢中国还是别的原因, 留学生都希望学好汉语,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着教师的义务, 还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责任。通过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比较, 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学习到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二)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深入学习汉语

西方人关注隐私的态度要略高于中国人, 我们需要理解哪些隐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护意识的。对于个人隐私的界定, 西方人常把年龄、是否结婚、工资、身体健康状况等看作是隐私, 而中国人则没有那么多规定, 很多老人被问及“您今年高寿了?”会很自豪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年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学好汉语这门语言就要理解中国文化,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深入学习汉语。

(三) 克服文化差异, 提高汉语水平

到一个国家学习一门语言, 要经历初学这门语言的新鲜感, 之后会遇到挫折, 进行调整, 可能还要经历文化震荡“culture-shock”, 在学习期间克服文化差异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关键。通过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并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么差异, 汉语水平才会逐渐提高。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 启发性教学

国内和国外的教育家对“启发教学”都很重视,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学理念。留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学习中国文化, 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二) 对比教学

高低情境文化的对比,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 人们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负载的信息相对不是很多, 跟多的需要周围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补充, 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际者的内心中, 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 语言中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如中国人请客吃饭后问客人“吃饱了吗?”, 西方人可能会理解为吃的量是否足够, 而中国人真正表达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 吃的好不好, 饭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 让学习者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 提高汉语实际交际能力。

(三) 循序渐进式教学

《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发展特征“学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汉语知识是有逻辑的科学系统, 学习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认识规律, 学习的过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中国人讲究谦虚礼让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习者理解中国人“哪里, 哪里”的内涵, 而不会触犯中国人的文化禁忌。

结语

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与碰撞让世界文化更丰富多彩, 通过我们对外汉语有意识地给学生展示文化的相异之处, 并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最后真正学到不同他们国家的文化, 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化之美, 促进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晓.从“红色”的象征意义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科技资讯, 2009, 32:210.

[3]胡悦芝.关于中西方文化中红白的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05:246-247.

[4]苏珊.从价值取向看中西文化价值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5:216-218.

13.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十三

关键词 旅游英语 修辞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旅游业已成为一项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入中国,来了解,感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外国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观看图片简介及聆听导游对景点讲解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在陶醉于美景时,不仅使感官上得到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某些方面成为旅游的障碍,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差异和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差异

汉民族具有综合型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修辞手法喜用横向铺叙、层层推进的句式结构。而西方民族审美情趣看重简洁,所谓“Brevity is the soul of the wit.”(言贵简洁),句子结构倾向于主次分明、层次分明,这与他们注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必然形成汉、英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一)重复结构

重复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排比句现象,汉语、英语里都有。排比句通常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义相联、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达到“壮势”、“达意”的目的。但汉语和英语的排比结构有很大区别,汉语的排比结构不仅强调齐整美,而且强调反复关,共同词语反复出现,这种排比辞式齐整是汉语重复结构的重要标志。反观英语的排比辞式,“英语的排比一般只强调结构上的整齐匀称”而不刻意于共同词语的反复出现。两种语言不同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比如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其译文为:“ We answer that the Long March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annals of history, that it is a manifesto, a propaganda force, a seeding-machine.”试比较中文与英文,在原文中“长征”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而在译文中这一词仅出现了一词,其余用代词it 来指代,这是因为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对于汉语中反复出现的名词用代词取代可以使译文更简洁。

(二)四字结构

14.中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的应用论文 篇十四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障碍,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所以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中的对比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初中英语;对比教学

随着中国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英语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而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一般都是背单词、背课文、记语法,所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比较强。但在日常的口语交流方面,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有了很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因为中西方语言之间的这些差异,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就出现了所谓的Chinglish。那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了解日常话题,消除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用到各种语言。但国人与西方人在日常交流时,就会出现许多障碍。比如,寒暄方式和打招呼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见面一般会问:你吃了没有?你要去哪儿?等等。这些问题只是打招呼用语而已,并不是谈实质性的问题。但英语国家的人一般认为问吃饭了没,就意味着要请客吃饭。还有,中国人一般聊天时因为出于关心,要谈论彼此的年龄、婚姻、收入还有家庭情况等。可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认为这样的问题涉及他们的隐私,所以很忌讳探讨这类问题。他们通常聊一些与个人生活无关的话题,如天气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讲解语言背后的习俗和社会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英语知识、掌握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也有极大的差别。在中国,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以及长辈与长辈之间的称呼,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乱套,否则就显得没教养。而在西方国家,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之间,人们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的,所以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这种称呼很麻烦。

二、学习社会文化习俗,避免尴尬局面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许多被我们认为是礼貌的`东西,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就拿我们的谦虚来说,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但如果将这种美德带到跨文化交流中,会闹出一些笑话,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当你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为了表现出谦虚,就会用谦虚的语言。如果别人说:Youareverybeautifulinthisredskirt.中国人虽然心里很美但还是会承让、谦虚。所以中国人都会说“No”;甚至有些人还会说“Where,where”。而对外国人来说,“No”是一个不自信或对别人的鉴赏能力存在怀疑的词。你这样说会让他们很困惑、很不安。以西方人的习俗,他们会很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并道谢说“Thankyou”。

三、区别习语、谚语,做到原汁原味

我们想要学好英语,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需要注意区别中文和英文中一些习语、谚语的不同,体会美国英语中流行的习语、谚语及名言的妙处,这对英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apieceofcake,它的字面意思是“一块蛋糕”,但真实的意思是“小菜一碟”;再如,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而不是爱我,爱我的狗;如果知道了spendmoneylikewater是汉语“挥金如土”的意思时,学习起来不仅简单而且有趣。这样学生觉得,原来用英语表达汉语句子有时候也很简单,如此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感。

四、了解中西方节日,开阔学生视野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也是必不可缺的。通过了解西方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而了解中西方文化、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差异,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一天,在我去上课时,远远就听到学生的嬉笑声,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我很纳闷地进了教室,他们居然肆无忌惮地开起了我的玩笑。有学生说“老师,AprilFools”。我才知道那天是愚人节。我看他们兴致很高,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愚人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吗”看着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很快搜出关于愚人节的知识并做了详细讲解。之后很多学生说:原来愚人节的起源是法国,我们还以为是英国呢!如果教师不做详细的讲解,学生恐怕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一知半解,不了解本质的东西。学好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要详细具体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这些因素和中国的区别。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才能更加准确、灵活,才能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减少学习英语的阻力,我们的英语水平才能得到最快、最好地提高。

15.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茶,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当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大,各高校也普遍重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要想帮助英语学习和提高教学的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文化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当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文化,将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以此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外语教育不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加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化教学,本文主要是在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对英语教学和学习进行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中西茶文化的差异

英国的茶叶是从中国传入并引进的,饮茶之风从此在英国兴起,随着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英国饮茶的人数在不断增加,逐渐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作为茶叶消费的两大国家,中国和英国都十分的热爱饮茶,拥有一定的饮茶习惯,但是由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茶文化在进入英国之后,在英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茶文化。中国在唐朝的时候开始盛行饮茶,并逐渐深入到了平民百姓的家庭当中,各地兴建的茶馆、茶楼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中国第一部记载茶的文献《茶经》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18世纪之前,茶叶在英国还属于稀有物品,作为新生的事物只在上层贵族中才能享用,并且当时的茶叶价格较贵,导致普通的居民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茶叶,而随着茶叶大量进口到英国之后,茶叶的价格开始不断下降,在英国的所有阶层就兴起了饮茶之风,这大大提高了英国的茶叶消费量。

与中国人相比,英国人更加喜爱喝红茶,所以面对着最大的茶叶进口国,我国出售茶叶的时候以红茶为主,但是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发展,西方国家对绿茶的需求量在逐渐的提高,西方人接受绿茶的人数在逐年的增加。但是英国和中国在饮茶风俗和习惯上拥有较大的差异:首先,英国人会在固定的时间饮茶,将饮茶的时间划分为上午和下午,分别是英式上午茶和英式下午茶,人们大多饮用红茶,却与中国的红茶不同。英国人在饮用红茶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添加糖和牛奶,而中国人在喝红茶的时候一般不添加任何的调料,英国人在饮茶方式上的创新能够体现出他们茶文化品味的提升。而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喜欢喝绿茶,一般都会选择在饭后品饮绿茶,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后完成茶叶的泡煮,但是在英国大多数人们饮茶都是通过冲泡茶叶这种方式完成的。

2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作用

2.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现代人类都是通过语言来展开交流,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只有将语言和文化进行有机的统一,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教学的有效性。语言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既能够作为文化的载体,又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知识,当代学生在展开英语学习的时候,只有不断的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才能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将其简单地作为语言教学来进行,还要将其作为文化教学的一种,体现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实践当中。

2.2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的外语教学,很少将文化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但是随着文化教学的作用被人们所熟知,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不断加强文化教学的运用。文化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实现不断的更新,因此与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没有将文化应用到实际的外语教学中,就无法真正地学习好语言。对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熟悉就无法在实际生活当中将语言进行充分的利用,更不能在展开英语教学的时候将语言运用灵活。作为文化的载体,教师在展开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有效地利用语言文化,若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教学的时候,面对不熟悉的英语语言就不能有效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对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主要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对英语国家文化掌握不深。在英语教学当中融入文化教学,将英国的茶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作为英国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之一,对英国茶文化的掌握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了解,还能够通过文化教学让学生不断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机,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

3.1中西文化的比较问题

在展开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组合决定了认知的方式,为了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时候,能够形成正确的交际风格和语言行为模式,就需要从文化认知出发,帮助学生对交际规范和词句法方面进行有效的掌握,面对交际化外语学习的时候,通过学习能够摆脱困境。由于中西方在茶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展开英语教学当中,可以将中英两国不同的茶文化贯穿到教学内容中,例如,教师在进行英语听力教学的时候,一般都会对其中涉及到的新词汇进行介绍,教师可以利用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知识作为背景,将新的知识词汇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black tea在英国指的就是“红茶”,将这类型的新词汇与听力教学相结合,并且教师还可以介绍中英饮茶风俗和习惯上的不同,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新词汇的理解,还能够加深词汇的熟悉程度,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3.2外来文化的导入问题

虽然利用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能够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教师还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外来文化的导入,教师在导入外来文化的时候需要经过三个层次:

首先,在讲授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的时候,需要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知识为学生解释清楚,将外语学习中可能影响到学生理解掌握的障碍消除,这是文化教学必定经历的一个问题,在导入词汇的时候也要重视将文化因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只有营造出良好的文化背景,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

其次,文化知识的导入必须具有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对每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列出全课文的文化框架,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知识。

最后,文化内容的导入不能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必须扩大文化内容的覆盖范围才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一般的文化表现形式有两种,其一是文化社会模式;其二是文化价值系统,只有对两种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综合的概括,才能够将外语教学中的语言现象充分的表达出来。

3.3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教师利用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来展开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分析外语教学当中的语言现象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文化认知模式不断完善。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定位在引导者的位置上,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实现教学相长,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提高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规避语言学习当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缺少得体性,在正式的语言运用场合中,时常出现中文式英语的情况,所以改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也是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

4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展开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还能够帮助教师充分的利用文化教学方式。文化导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受到教师的欢迎,其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的增强。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中西茶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不仅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更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以此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220.

[2]李云川.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向失衡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1-84+88.

[3]梁爽.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104-105.

[4]罗健京,刘也玲,邓云华.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0):64-67.

[5]叶莹,冯新华.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中西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54-157.

[6]贾越明.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161-162+165.

16.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十六

例如:

A:Please buy two packs of cigarettes for me while you are at the store 。

B:I’m not going any store 。I’m going to see Aunt Mary ,but I will get them for you at the gas station 。

Q:Where will the woman stop on her way ?

A) At a cigarette store .B) At a bus station. C) At a gas station . D) At Aunt Mary’s.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文化知识,不知道国外的 gas station 不仅出售汽油,也出售香烟等日用品这一悄况,因而直接把C这一正确答案除掉的学生不在少数。

中西方文化上的不同,在词汇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学生由于对英语词汇缺乏文化内涵的了解,在听的过程中又无法对—些单词做出合理的推测,因此就体会不了语言信息以外的含义。例如,学生会将“There are still some dry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在美国尚有几州禁洒。)”误解为“在美国还有几个州十分干旱”,将“she prefers dry bread.(她喜欢无奶油的面包。)”误解为“她喜欢干面包”,将“b1ackbird(画眉乌)误解为“乌鸦”,将“soldier’s heart明(军人病)”误解为“铁石心肠”等。

由此可见,不了解小西文化问的差异,只把单词的意思生搬硬套,是无法真正掌握英语,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强调听、说、读、写四要素外,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也是责无旁贷的。

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一些英美本土文化信息。我们知道,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主要来自两种途径,即宣接途径和间接连校。直接途径当然足说要到异域文化中去牛恬、去体验,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来获取文化信息。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显然不对能,所以在此不再赘述。而间接的方法则很多,这些渠道仪招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收听英美广格、观看一些英文图像资料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应该花精力去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阅读一些介绍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书籍,特别是要借助于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语古听说训练,直接在英语学习中给学生导入一些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观看一些英文原版电影录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扁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手段,因为大多数英文原版电影录像都是由英语国家本族人所演绎的,这些音像资料具省浓厚的英语文化气息。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些地道的英语,还能了解到许多风土人情以及一些特定情景下的言语表述行为。对英语学习者而言,特别是对那些在相对缺少英语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的

人而言,最大的憾事之一就是他们从课本里学来的英文知识住往与现实生活中的语用实际脱节,甚至产生笑话。由于受书面语以及正统的学究昧十足的表达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及英语语言工作者都显得过于拘泥于语法形式而不够灵活自如,在交谈中让对方感到很不自在。看过录像《廊桥遗梦》的学生都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片中的英语对话表述简洁明快,大方得体。有一段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背景是在一个温柔的夜晚,两位:主人公在慢步交谈,都有些疲惫有些干渴了。这时男主人公很自然地问道:“A cup of drink ?(喝杯什么吧?)”而女主人公也很自然地回答;“Sure(很好。)”由此可见.在这种特定情景下的对话就是如此地自然得体,试想如果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对话情节,仅凭我们从课本中获得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作出怎样的表述呢?我们一定会绞尽脑汁地想要如何答重对方,应选用英语中哪种最能表达敬意的句型,在是用“Would you like ”还是用“Shall we…”句型上左右不定。这便是课本知识与实际知识运用相脱节的一个例子。可见,观看英文录像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听说能力,而且还能从中学到很多文化知识。

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打持久战”的英语学习态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传授的知识要由学生加以理解、吸收,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实践来实现。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学习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池。教无定法,责在得植。所渭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总之,英语教学要把讲解语言知识和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中英文化差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背景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Alpteken,C.1993.Target-languange cultere in EFL materials . ELT Journal ,136-143.

[2]Babk,J,A,1993.The canon debate,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er,22(5).

17.概述西方文化逻辑与理论 篇十七

大家常说的文化逻辑是指一种文化中,以逻辑体系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与认识方式。文化逻辑是文化活动的中枢,制约着文化创造的进程,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都与深深隐藏在其下面的文化逻辑有密切的关系。

在世界各地,文化因为地域或人文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就构成了各个地域的可区分性和差异性。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要分析其饮食、建筑、生活习俗、诗歌等各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事物的、怎样思考的、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能从文化表面看的出来,真正的答案在文化逻辑里面,文化逻辑就是这些答案的源头。且,西方的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样,他的文化逻辑也对其他的民族有重大的影响,这些构成他们独特文化逻辑的特色。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世界上形成了三大逻辑体系,他们分别是--中国古典逻辑、印度古典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虽然从古至今,各界学者对这三大逻辑体系充满了争议但是他们依旧是在人们的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最广大的应用。

其中,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的确立对于西方文化发展的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最为突出的是,它对人类理性发展的价值方面。虽然,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在西方,理性就已经被提倡。但是,由于当时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理性思想也只是以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出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恰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他把前人提出的理论具体化,使它作为一种规律被建立起来,让当时的人们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同样,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这个逻辑体系的反思也在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这种逻辑体系的不足之处。他们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包含所有的规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会依照他的规律来发展,世界没有万能的规则。事物都是双面性的,有利有弊,没有万能的理论,总有局限性。然而,总体来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在西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中都起着关键的一部份。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文化具有逻辑思维传统。中国的逻辑强调辩证理性,原则是抽象与具体在理论思维中的统一,同时以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的原则,这是与西方文化逻辑完全不同的体系。先想出抽象的理论,再通过各种实践使之前的理论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的“和而不同思想”。

对于同样的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科学认识,看法都是有所差异的。神学逻辑的独断导致了学者们对它的激烈的批判,有学者提出,人们正确的认识是建立在历史的经验上,而不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这一说法,是对当时人们一直崇拜的神学逻辑学的一大挑战和怀疑。于是,在当时社会又有一个新的文化逻辑学出现,该文化逻辑学的核心是认识客观的世界。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使得传统的文化逻辑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更加推崇的方法是综合归纳与演绎法。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应用于所有的现象、也不能解释所有的状况,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是它们最大的弊端。

理性不但是西方文化的思想核心,还是它的精神源泉。而逻辑体系就是西方理性的形式化,逻辑思维的建立也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西方文化注重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以人为中心,是他们认为对人存在的价值的肯定。同时西方还重

视个性的自由与公平竞争,人类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认为,个人作为个性的具体代表,以争取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西方一直以法治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在他们的体制下,重视物质利益的分配着表现在工商业经济型社会中,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来节制贪污和侵占,保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最早的宪法与人权宣言就是产生于西方国家。在民主政治的原则下,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博爱的社会风尚。虽然,这一原则会引起很多国家的**不安,但是,仍有许多人士追求这一原则。

在公正且科学的文化史观提出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不科学的文化史观。代表有意大利的维科,他提出的文明传播论和自然种族论,都与事实情况有很大的差别。黑格尔自认为是对哲学的研究,但他运用相当多的是政治观点,这显然与他的初衷有很大的出入,同时他也忽略了最基本的逻辑。

文化的进步有多种方法,从康德开始,文化批判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的思想。不断的反思自身的问题,在批判中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而最终的批判是对西方逻辑的批判。对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逻辑,我们既要坚持他们的进步的、科学的观点,又要改进其中的一些不足,使它得到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18.论中西方文化的区别与融合 篇十八

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带有本民族的精神烙印.作者从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忧患意识与宗法精神、持重贵和与分别对抗等四方面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和探讨,对其差异优劣做一比较客观平实的.评价,旨在促进中西方文化积极因素的有机结合,建设面向未来、符合全人类发展前进方向的中国新文化.

作 者:赵立艳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沈阳,110161 刊 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8(1)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19.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十九

一、在比较中感受文化差异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而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各个国家由于地域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同, 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因此,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 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可以使学生学到实用的文化意识 (2) 。如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以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使学生真正领会词的涵义并正确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例如在教学“Ann’s family”中家庭成员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西方国家不同的亲属称谓叫法, 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差异所在。在中国, 小孩称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的人为“uncle, aunt, grandpa, grandma”等, 对不大相识的长辈, 也可叫“uncle, aunt”, 称军人为“解放军叔叔”等。诸如此类的称呼, 英美人听了不会感觉亲热, 只会感到莫名其妙, 弄不好还会产生更严重的误会, 比如有位到中国旅游的美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我喜欢北京, 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相信学生了解了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后, 他们往后对称谓的使用会更为恰当和得体。

除此之外, 中西方文化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 教师可以作相应比较。例如, 比较英美人与中国人对赞扬的不同反应, 比较英美人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与中国人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与观念的差异, 等等。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正确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续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交际中渗透文化教育

在与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并适时向学生有效渗透文化教育, 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语言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流失误。例如, 平时师生对话中出现的“您好, 黄老师。” (Hello Teacher Huang.) “Eating lunch?” (吃午饭啊?) “Where are you going?” (去哪里?) 等类似情况时, 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中国人明知故问式的问候太多了, 比如“上市场买菜啊?”等等, 但上面种种问候却让英美人感到疑惑, 甚至“受不了”。如果真要与他们寒暄, 则有两种方法:一是改换成祝愿:“Hello.Have a nice dinner!” (您好, 祝您吃得香!) 二是改换成赞扬:“Hello You’re doing a good job!” (您好, 干得真棒!) 真不行的话, 就用上最简单的问候:“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3)

同时, 教师还得让学生清楚:西方国家的人很重视privacy, 即“秘密隐私”, 不愿别人干涉。他们特别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婚姻、收入与开支、宗教与信仰等情况, 否则会引起不满。经常性地在师生口语交际中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 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领悟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 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

三、在活动中营造文化氛围

中国人学英语不可能具有学习母语那样的环境, 而情境是学习英语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营造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 尽可能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语言, 感受西方文化。例如, 在教学“How much?”及“Whose CDs?”两课时, 涉及“Thank you!”和“I’m sorry.”的用法。我分别创设以下情景让学生模拟表演: (1) 在餐馆里, 服务员给你端上一杯咖啡, 你要说:“Thank you!” (2) 你付了账, 收款员对你说:“Thank you!” (3) 别人给你挂电话, 谈话结束时, 你要说:“Thank you for you calling.” (谢谢你打电话来。) (4) 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 你作为教师, 要说:“Thank you!” (5) 丈夫给妻子端好椅子, 请她就座, 妻子也说:“Thank you!”……在轻松愉快的表演过程中, 学生了解到英美人通常为那些在中国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区区小事而道谢, 从早到晚, 只有与人接触, 必定谢不离口。另外, 为了让学生明白英美人说“对不起”并不等于没道理或做错事, 我也为学生设置以下情景: (1) 在人前咳嗽要说:“I’m sorry.” (2) 在人前打嗝要说:“I’m sorry.” (3) 在人前放屁要说:“I’m sorry.” (4) 请人家让路要说:“Excuse me.” (5) 大伙儿在谈话, 你要离开片刻, 你要说:“Excuse me.”……

在模拟情景中, 学生兴致盎然, 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四、在实践中开展文化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外, 组织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厚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可以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 (例如:hamburger, Big Ben, NBA, BBC等) , 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 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组织或动员学生收看英语动画片或影视节目, 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就是一部研究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绝妙素材, 其中文化差异与交际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管是看动画片, 还是看影视作品,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生动形象的文化信息, 也要注意区分被高度戏剧化的特殊情景与反映真实生活的普遍实际行为 (4) 。此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或摘抄英语读物中的英语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 或举行文化知识讲座, 等等, 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很多帮助。

总而言之,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必要的, 又是可行的。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是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

20.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篇二十

因此,本项研究通过对比阅读《喜福会》、《吃一碗茶》和《华女阿五》三本经典华裔小说,从女性主义及文化的角度切入剖析我国第一代、第二代美国移民的生活经验,从而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本研究试图展现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研究华裔美国人如何在“第三度空间”形成与发展美国华裔文化。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女性主义;跨文化

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

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

父子由于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文化上存在明显冲突。父辈的这些男人们,“早年间,李恭和华贵两个年轻小伙子一道坐麦迪逊总统号船来到美国,在埃利斯岛的隔离室中共处”。虽然他们移民到了美国,但他们的故土永远都是中国,对他们而言,对祖国的情感与忠诚是植根于心的,儒教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小说中的唐人街就是一个守旧的族长制团体。

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思想的不同,使得斌来和父亲格格不入,“斌来一想到要去看父亲就讨厌”,当父亲提出要为儿子包办婚事时,他对于大包大揽极为不安。“难道,我们就不能再等等?我哪有钱啊!”斌来的反感态度体现了他对经济独立,生活独立的追求,他想要有自己的决定权。可最终斌来还是妥协了,同意了父亲包办的婚事。由于这种压力,在斌来与美凤的婚姻中,胁迫感困扰了他们好久,直到最后两人得到了幸福,这种感觉才逐渐淡去。由此而知,第二代移民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备受两种不同文化的牵制,在诸多亚裔美国文学作品之中都对比有所体现。他们受家长的影响无法彻底与本民族文化决裂,但由于在新环境新文化下成长受到的影响,他们深深厌恶本族文化中的教条,尤其是讨厌第一代移民对儒家思想顽固不化的追随。在此文化冲突融杂的环境下,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不断挣扎,想要找到一个和谐的最终出口。

三、《华女阿五》——中国传统遇到个人主义

黃玉雪创作显然旨在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美国华人具有值得自豪的明显的文化特性,但基本上和其他的美国人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黄玉雪一家有关日常工作的伦理和自力更生的态度符合美国人所喜爱的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传统礼制的影响,黄家一直遵循着严格的家庭等级制度,这一明显脱离美国主流价值观念的行为,无疑成为黄玉雪一心实现个人主义、抵制父母之命的根本原因。黄玉雪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她反对父亲上,虽然她保持着对父亲的爱戴和尊敬。黄先生事实上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主要原因是他是一个基督徒。他的基督教信仰使他有力地摈弃儒家传统的某些方面,诸如裹小脚、禁止女儿上学,同时他也相信道德责任,当他看到违背大众利益的现象时,他便要大声宣讲他认为正确的道理。不过,在另外的方面,由于从根本上尊崇儒家的正统思想,还是会为自己不公平对待女儿的做法进行辩解。

结论

以人的生物性而言,人只有剪断脐带脱离母体才能去开始一个全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然而文化的继承和同化却完全不同:唯有继承才可以开始有意义的生存,因为人离开了文化——不论个人是否喜欢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可以说什么也不是。所以,对于大多数华裔而言,当生存被文化地错置或者重置之时,人生难免无所适从,而此时,存留生命深处的文化传承则可以使他们生存获得一定程度的方向感和些许确定性。因此,中西方文化冲突具有必然性,亚裔美国人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其被主流文化实践给予的文化身份迥然不同,二者根本无法协调;中西方文化融合同样具有必然性,美籍华人在受到美国的民主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开始“美国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参考文献:

[1]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9.

[2]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高小刚:《乡愁以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5]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6]张琼:《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研究及主体反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7]石平萍:《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历史与现状》,载《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

上一篇:打造简易电子白板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下一篇:小学生节日作文:多彩多姿的“六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