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行政领导(共11篇)(共11篇)
1.案例分析行政领导 篇一
案例:内蒙赤峰原市长徐国元6年间涉嫌敛财3200万元
新华网呼和浩特7月27日电(记者吴国清、汤计)27日8时30分,内蒙古赤峰市原市长徐国元贪污受贿案在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长,6年间涉嫌狂敛钱财约3200万元,其畸变的灵魂与无尽的贪欲堪称新版“拍案惊奇”。
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12个旗县区中有9个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而“父母官”徐国元竟在6年里,涉嫌年均敛财533.3万元,月均敛财44.42万元,日均受贿达
1.5万元。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徐国元“刀架脖子”都不收敛。2006年,徐国元受贿一套价值380多万元别墅的事情已经败露,有关部门根据举报已经对他进行案前调查。然而,在相关领导找他谈话时,他一边信誓旦旦地向组织表白清廉,一边毫不收敛地顶风作案:有人在此时送其30万美元和20万元人民币时,徐仅2007年,他就“进账”1000多万元。2005年初,大连开发商孙某在赤峰市开发“水榭花都”住宅小区,据孙某交代,这个项目他净赚2亿元,徐国元也得到一套精装修、带家具的高级别墅和30万美元、20万元人民币。
内蒙古某矿冶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某与徐国元相识后,先利用过节“赠送”徐100万元人民币理财金卡和2万美元。2004年王某开始收取回报,让徐国元帮助收购林西县铅冶炼厂,徐便在饭桌上与林西县领导“协调”,让王某以环保标准明显低于他人、增值税返还比例高于他人20%、退税截止期限模糊等优惠条件成功收购了这个厂。这起收购案仅税款就给国家造成120余万元损失。
从2002年10月至2007年9月,徐国元多次收受刘某某贿赂217万多元,美元1万元。办案人员说:“刘某某不送钱徐国元照样不给他办事。”
个人发言提纲:
一、当今社会权力腐败的特点
1、官商勾结。这一权力腐败现象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愈演愈烈的,如今已成为权力腐败的流行趋势。这些所谓的千万富翁,百万富翁,以官员的权力作为保护伞,为官员的权力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发展的温床。
2.、涉案人员多。当然这个现象并不是当今权力腐败案的特色。当今社会其涉及的人员广也有着其特殊的时代特点就是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如一个经济案涉及的领域可能有高科技领域,地产领域到金融领域,而部门往往由工商部门,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然后触及到其他相关部门。
3、手段多。腐败正如我所说的屡见不鲜,但其花样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地多样化。而如今在资本市场上的权力腐败以成为一个新的现象。
二、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
1、制度不完善。对权力监督的制度的不完善为权力的腐败提供了可趁之机。
2、价值取向偏差。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人格,没有道德那么他就可能会去干诸如抢劫,诈骗,偷盗事情。
3、诱惑多。这样的诱惑正是犯罪分子用来腐朽官员所设置的陷进。
2.案例分析行政领导 篇二
关键词:行政管理,行政领导,路径,思维方式
经济危机的日益扩散, 给各级各类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行政管理者在制定政策、处理矛盾、推进工作时, 必须树立世界眼光, 加强战略思维, 筹划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善于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 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迎接风险和挑战, 着力将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 行政管理与行政领导: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领导理论一直是管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有人认为, 我国提出“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管理”一词的替换,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别, 但事实不然。传统意义下的行政管理侧重于对行政工作的安排、执行, 侧重于自上而下的“监管”和“监控”, 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技术因素, 是一种分层组织式的管理模式。目前, 国内外的“行政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
首先, 在管理方向上, 行政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坚持等级式的管理和对低层人员的监管, 确定和保持适当的垂直交流;其次, 在管理手段上, 多侧重于硬性管理。通过制定明确的书面规章和程序, 以确定标准和指导行为, 并颁布明确的计划和日程, 以供参与人员遵守;再次, 组织架构上, 在组织等级体系下增加监管人员和行政人员, 因为有必要这样来解决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
再让我们来看“行政领导”所具备的几个特征:一是共同性。它强调的是一个团体或组织, 不是领导个人, 是行政人员和领导的共同体, 要达成的是共同的目标;二是平行性。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平等的, 行政人员与领导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他们具有相同的工作节奏;三是发展性。行政领导关注的是更好地促进行政人员的专业发展和行政的办事效率, 最终达到组织的共同发展。即参与者认同、适应组织共同的价值和目标, 并与个人目标形成联系, 达到共同的发展。
可以看出, “行政领导”所倡导的管理新理念, 注重和谐环境的塑造和相互作用过程的创立, 注意发挥下级领导和全体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充分依靠行政人员的智慧, 切实发挥行政人员的潜能, 让行政人员分享权力, 民主参与, 跟行政人员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 允许行政人员在平等的基础上, 参与讨论, 发表意见, 共同解决问题, 共同承担责任。它体现的是一种民主的、合作的、互动的、和谐的、开放的、多元的、宽容的思想, 致力于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
2 从行政管理到行政领导的路径选择
2.1 从执行者到战略规划者
自2006年美国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出版《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以来, 对执行力的研究与重视日益加强。对管理者的执行力也要求甚高, 但不得不提的是, 执行力的提升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必要的, 可执行力的培育过程消耗管理者的稀缺时间, 并且容易使管理者陷入日常细节事务中, 这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所谓战略管理就是对行政事务的总体管理, 战略管理包括执行力, 前者更加注意管理的全局性, 而后者更加关心管理的某个方面和环节;前者比较讲究谋略, 而后者较多重视规范;前者比较重视行政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而后者着眼于行政组织内部本身;前者重视用忧患意识激励行政人员, 而后者更加注意常规奖惩。所以, 从这个角度看, 行政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战略规划的能力, 实现从行政管理到行政领导的转化。
2.2 从监督者到引导者
目前多数行政管理者只重监督、轻组织文化培育, 导致行政机关内部领导与成员之间带有一定的误解, 而这又造成了行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困境。“行政管理”的特征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向, 强调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监督, 而“行政领导”强调组织成员的公平性与创造力, 较多地关注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和组织文化的培育, 行政领导作为行政机关的主要管理者, 应与行政人员协同工作, 分享权力, 并且他首先应作为行政工作人员, 实现角色转化和体验, 贴近行政服务过程。而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领导”中更多地参与组织的重要决策, 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频繁。行政领导者鼓励行政成员分享彼此的工作方式改革与服务创新成果, 支持参与式决定, 扮演促进者的角色, 积极发展分享的行政组织文化。
2.3 从检查者到沟通者
行政工作的监督方式多停留在检查上, 这也是行政管理者常用的管理方式。但是, 检查者角色同监督者角色一样, 会带来组织文化中的不和谐。从实践来看, 一种检查式的管理方式往往没有激励式来的和谐。而我们从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来看,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学习、团队合作等能力是必需的, 但其中沟通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而沟通的能力, 或者说沟通的思维意识是现代行政管理者亟待补充的内容。从定义上看, 沟通就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 把信息, 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 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有效沟通关键强调的是明确沟通有明确的目的, 达成共同的协议, 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思维、情感的交流, 这些都是行政管理者需要转变的地方。实现从检查者到沟通者的转换, 是“行政管理”向“行政领导”转换的重要一环, 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行政组织文化的共建。
3 从行政管理到行政领导过程中需要警惕的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需要抛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行政工作是建立在特定情境中的, 这就需要“领导”与“管理”保持动态的平衡。行政领导要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要视具体行政工作情况而随时调节砝码。我们要做的, 不是在领导和管理之间择一, 而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对领导和管理的强调与平衡是对两个变量——所需变革数量和行政运作的复杂性之权变, 处于动荡情境之下而又复杂的行政工作要求高水平的领导和管理, 面临重大变革而又相对简单的行政机关要求领导多于管理, 在稳定环境下复杂的行政机关, 要求管理多于领导, 稳定情境下的简单行政机关则要求两者都淡化一些。事实上, 现在行政工作的管理情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 它在某些方面是稳定的、可预测的, 但在某些方面又具有多变、不可预测等特征, 是两者共有或在特定情境中偏向某一方。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和“行政领导”视具体的情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转变之中。
参考文献
[1]冯秋婷.改革和完善领导决策机制[J].理论探讨, 2003, (04) .
[2]杜梅红.试论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思维范式转变的当代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4, (03) .
[3]王川兰.论服务型政府的困境、超越与建构[J].公共管理学报, 2005, (04) .
[4]王秋敏.转型时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范式取向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郭玉川, 曹静.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改革与完善[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 2006.
[6]杨婷.“以人为本”与“以被管理者为本”[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7]程瑶.领导者在行政决策中公平行为的失范以及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8]唐娟, 黄飚.关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 2007, (02) .
3.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研究 篇三
摘 要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领导者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决定着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和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水平。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领导者如果能把用人艺术运用自如,充分协调组织内部的成员关系,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就能为顺利的实现行政活动目标提供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行政管理 用人 艺术
一、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基本内涵
领导用人,主要是指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职权,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对下属加以选拔、使用和培养的一种组织行为过程。
领导用人的环节很多,它包括对人才的识别与发掘、考察与选拔、培养与使用、吸引与激励、举荐与保护等。同时,领导用人的类型也十分广泛,领导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因此,领导者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拔和使用多种多样的人才。不论是在哪个用人环节,也不论是选用何种人才,领导者都必须从事业出发,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发挥人才的最佳价值。
二、行政领导艺术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毛泽东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人对于领导事业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领导者科学地选人用人,就能保证事业的兴旺发达;反之,不重视人才或者用错了人,必然使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会用人。他曾经说过: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但是,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项羽虽然兵多将广,势力强大,却由于不善用人,最终败在了刘邦手中。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证明,领导者能否科学用人,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代,特别是全球化进入3.0时代的今天,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竞争,要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人才,要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行政领导必须更新用人观念,改变思维方式,真正解放思想,彻底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努力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适应的人才观念,大胆启用一代新人,这是摆在每个行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提高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是一项空前而伟大的事业,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十分艰巨,面临的任务纷繁复杂。要完成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沒有千千万万的人才的共同努力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给现代行政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选人用人的学问,提高用人艺术的水平,真正做到正确地识别、选拔和使用干部及各类人才。
(一)努力学习,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理论
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十分广泛,与许多学科,例如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人才学、领导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组织、领导决策、法规人事和机关管理等等。现代行政领导者,必须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探索行政管理活动的规律性,既要注重从行政管理实际出发去探讨行政管理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行政管理实践,以指导行政领导活动,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二)更新观念、变革用人思维方式
行政领导用人艺术源于人们对行政管理活动及规律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指导。所谓思维方式,是指思维的模式和样式,是一种定型化、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方式。由于它是思维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溶于社会化的心理积淀而成,因而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导向性,思维一旦成为一种定势,就会像"坐标图"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认识和行为。行政领导用人艺术水平的高低,实质上是行政领导者思维素质、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面对同样的人和同样的环境,由于行政领导者的"思路"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用人艺术效果,因此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接班人,是关系到全局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行政领导者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转变观念,变革思维方式就难当此重任。
(三)积极实践,不断探索用人规律,提高领导用人艺术的能力
行政领导用人艺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也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有所体会。它是以行政领导者用人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产物,是千百次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只有置身于实践活动之中,才能有很快的提高。这是因为知识、思维素质固然重要,但只有在知识、思维服务于实践、转化为实践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才能变为活生生的用人艺术。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罗布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朱立言.行政领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行政领导者 篇四
一、提高行政领导用人艺术意义的认识
所谓行政领导用人艺术,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领导实践中的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用人技 巧。行政领导者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即决策和用人。而决策方案的实施和决策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人才,因此,行政领导者注重用人技巧,选好用好人才十分关键。
首先,行政领导者的各项决策,在决策之前需要参谋人员出谋划策,决策之后需要有关人员再组织落实,而这些人员还必须是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即管 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其次,为实现行政领导者所确定的行政领导目标,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 需要行政领导者的下属人员去做,而这些下属人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工作才干。
再次,行政 领导者在公共活动中,也需人才鼎立相助。因此,行政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讲究用人艺术, 选用好有才能的人才,对于保证行政领导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一)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基本内涵 领导用人,主要是指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职权,按照一 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对下属加以选拔、使用和培养的一种组织行为过程。领导用人的环节很多,它包括对人才的识别与发掘、考察与选拔、培养与使用、吸引与激励举与保护等。同时,领导用人的类型也十分广泛,领导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因此,领导者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拔 和使用多种多样的人才。不论是在哪个用人环节,也不论是选用何种人才,领导者都必须从 事业出发,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发挥人才的最佳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包 括领导活动中唯一有自觉能动性的因素。而领导活动正是通过对人的领导,进而达到对事物 的认识和改造的社会实践过程。在领导活动中,如果离开了人,忽视对人的领导和使用任何 领导活动都不能进行。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科学社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系统化、人员知识化的当代社会中,领导者的用人职能就显得 更为突出了。领导者如果不注重广泛发掘人才,把合适的人才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建立严 格的工作制度,从上到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即使个人才高八斗夜以 继日地忘我工作,也很难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现代领导者。
5.案例分析行政领导 篇五
领导作风,是领导在领导机构和领导活动中的态度和言行的一贯体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作风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各级领导活动中的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和党风在各级领导活动中的体现;无产阶级继承以往人类社会一切积极的精神文明成果的体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这是无产阶级领导作风的基本特点。
领导作风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领导的内涵。它包括领导的性质、世界观,而且包括领导的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性。领导者的作风是一系列内在因素的综合反映,具有客观性,尤其是其领导的世界观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领导机构和领导者。这既是领导作风的主体,也是领导作风的实施者和承担者。领导作风是主体的创造物,是主体内涵的表现。从抽象的意义上讲,领导作风主体是与领导作风发生关系的有内涵、有活动内容的领导者以及由若干领导者按照一定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领导机构。
第三,活动。活动是领导作风得以体现所不可缺少的,它包括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没有这一系列活动,领导作风就没有依托。领导作风正是领导者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种活动中对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没有脱离领导活动而单独存在的领导作风。
第四,一贯。这种一贯可以从几个角度去衡量:次数的频繁性,时间的长期性,主体的普遍性。领导者的作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物,而是一种积淀。形成一种优良作风不可能朝发夕至,克服一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朝发夕至。
第五,体现。领导的作风说到底是一种体现,是一种外化。它反映的是主体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学习理论、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主张,等等。它体现的内容是主体的内涵,体现的方式是态度和行为,体现的结果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以上五个方面是领导作风的要素,共同构成了领导作风的有机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领导作风的概念都会失去规范性。
二、现代领导形象的特征。
首先,领导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领导形象是领导活动、过程、体制和方式等这类客观的东西在公众头脑中的主观印象和主观评价。领导者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来刻意塑造领导形象。领导者的形象塑造和公众的形象感受都是主观行为。因而,领导形象具有主观性。同时,领导形象具有客观性。一方面,领导形象的产生是以领导者的客观行为、客观影响力以及作为外在力量的其它经济、政治、文化的因素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领导形象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必须将其置于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中,从其是否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上予以检验。因此,领导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其次,领导形象是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对于个体公众来说,他对领导者的印象是在与政府大量的接触中,不断地对积累起来的感受加以综合、修正、补充以后产生出来的。对于公众群体来说,作为群体性的领导形象则是将个体关于部分印象加以综合后形成的群体表象。公众个体的印象、公众群体的印象,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综合的结果则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公众的集体印象。因此,只有代表人民普遍意志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公众个体意识的总和才能构成公众的整体意识,也才能形成领导形象。再次,领导形象是确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一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公众心目中的领导形象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一旦在公众心目中形成某种印象,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公众行为和认知,这种认知并不会因时空变化而立即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领导者与公众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领导形象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是绝对的。领导活动要素、结构、功能和权力的运用是不断变化的,而公众对领导者的要求、愿望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公众对领导者的印象,除了有一定的稳定性之外,还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最后,领导形象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形象不是随意流露或无意显露的,而是通过形象主体刻意塑造和精心策划的。历史发展和组织分化过程表明,商品经济或文化越发展,领导就越重视自己的社会关系行为,从而就越是将自身形象的塑造作为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去加以控制。但是,领导形象的最终判断和评价,要通过自我形象转化为社会形象才能完成,领导形象塑造过程往往要根据社会公众的信息反馈来调整。没有这个反馈过程,领导者难以判断其自我认知形象是否符合公众的要求。同时,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并不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肯定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因此,领导形象应该处在可监可控的反馈调整系统中。
三、对领导者个体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者个人绩效的考评内容:德、能、勤、绩、廉。“德”是核心,即政治思想品德是核心,德的地位处在“首要”位置。“能”是本领,能的地位处在“重要”位置;“勤”是态度,是对本职岗位事业勤奋敬业的态度。勤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勤的地位处在“必要”位置;绩是成果.是考核的重点,绩的地位处在“重点”位置,或者说处在“落脚点”位置;“廉”是操守,是开展工作的人格保障。
四、请结合实际试述如何实现现代领导决策的民主化?
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基础。只有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防止决策的主观片面性。为此我们必须认识: 首先,我国是一个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其次,所谓“民主”,这既不仅仅是在形式上“让人多讲点话”,也不是“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表达和实现多数的意愿,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再次,现代领导决策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诸如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现实的、科学的、技术的、文化的、教育的、市场的、生产的„„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才能集思广益,为决策科学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要实现决策民主化还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集体决策原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各种社会事物复杂多变,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包揽一切,必须依靠集体智慧,才能使决策更加优化;
第二,民主讨论原则:真理越争越明。充分的民主讨论,不仅不但决策更加科学可靠,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依靠群众原则: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社会主义领导决策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和资本主义领导决策本质区别之一;
6.2006行政领导廉政报告 篇六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切实履行责任范围内的责任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制度上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切实负起领导责任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各级党委和领导***必须担负起的重大责任。我对党风廉政建设十分重视,都是亲自抓,认真抓,一抓到底。我们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各级党政一把手担负党风廉政建设第一位责任,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分工对分管部门和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各职能部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协助党委抓具体工作。同时印发了《XXXX党委、XXXXXX关于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的通知》,分解了党风廉政责任制任务,责任到人,并采取年中监督检查,年终进行考核的办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分工和职能,对10名党委常委分管单位、部门和行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层层进行分解,落实到成员,细化到部门,明确了每名常委和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抓什么,怎么抓,抓不好负什么责任。3月26日,在XXXX经济工作总结表彰会议上,我与全XX各单位党委书记签订了《2002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会后各XXXX、企事业单位也分别与所属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全XX各级党委根据XX党委要求都将责任分解到班子的每一个成员,确保责任到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做好督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每一位领导***都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我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平时能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研读邓小平理论、十六大报告和中央、纪委等领导同志的讲话,注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得住权力、金钱的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严格要求自己,对配偶、子女也经常教育,严格管理。就我分管的部门而言,我都是经常过问,经常督促,因为我分管的几个都是经济部门,我时常警醒自己,也时常提醒他们,一定要清正廉洁,办事公道,绝不允许在工作上、生活上出现问题。对个别部门领导有利用职权该办不办或拖办事务的苗头,我都及时指出,责令立即纠正。并结合实际,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治理对策,掌握反腐斗争的主动权。
三、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组织工作纪律
1、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凡是重大的决策,我都与其他班子成员一起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咨询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通过XX党委常委会研究,充分发表意见后,进行正确决策。决议一经形成,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由分管常委具体组织实施。
2、严守组织工作纪律。认真贯彻中央和XXXXXX党委关于***选拔任用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严格选拔任用程序,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在选拔任用***中,坚持以事业取人,以德才用人,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严格工作程序,积极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妇女***和少数民族***。
3、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我多次深入XXXXXXXX和二、三产业困难单位、边境一线进行调研,研究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与常委共同研究XXXX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入基层调研的时间在三分之一以上,对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困难、问题多的单位、企业和贫困职工能够经常深入实际,认真解决好基层和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四、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
1.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键在于抓落实,为此我们在《XXXXXX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意见(试行)》的基础上,制定了《XXXXXXXX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共六项内容),作为领导***年终评优、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进一步明确了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行为,将追究领导责任,给予纪律处分的责任。同期出台的还有“量化考核表”,分五项内容按百分制量化考核。
2.切实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的规定。其重点是:领导***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的;对选拔任用***违反有关政策和规定,用人失察的;本单位、本部门出现重大经济损失的;本单位、本部门发生重大事故和恶性事件的;本单位、本部门不正之风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治理的;领导***配偶、子女利用该领导***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获取非法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各级党委、行政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和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要求对以上问题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对确属领导***负有责任的,坚决依据责任追究的规定处理。对于有问题不去检查、有责任不去追究的纪检监察机关,追究其责任。
3.建立健全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配套制
度,制定了诫勉谈话制度、《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制度》、《***考察人员守则》、《组织部、人事局***考察暂行办法》、《***任前公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充分扩大***工作的民主,落实群众对领导***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增强了推荐考察、任免的透明度,防止了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4.认真执行《廉政准则》、制止奢侈浪费行为规定,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吃喝送礼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XXXXXX招待费全面实行“零”控制。
5.加强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权力。进一步推动财务制度改革,成立统一采购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对XXXX实行集中核算报账制,不断加大了财务监督力度,有效防止了腐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了XXXXXX经济资源。正式启动的会计核算中心,首批将XX直23个事业单位纳入中心平管理对象,对其实施核算、服务、监督。并对各单位财务收支实施统一管理,目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资金达800万元左右,达到了核算、服务、监督的效果。
五、分管经济和业务工作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就是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始终高举反腐大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全师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多项经济指标比上年都有较大的增幅,几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呈两位数增长,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水平。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XXXX“1 3”、“1 8”文件得到全面落实,职工负担得到大幅度减轻。工业企业五月份改制完毕,几个新的、有带动能力的工业企业开工兴建,通过改制、技改等措施,一批破产、停产和举步维艰的企业重新启动,使老大难企业出现生机,好企业加快发展,收效显著。事业单位改革也开始启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各次产业、各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日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所发展迅速。科教兴师战略全面实施,各项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力度加大,成效显著。在近年来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今年将中小学与高中进行了分离,首批录用了342名地方大中专毕业生到XXXXXX就业。
再就业和扶贫帮困工作力度加大,实施了“三个一千”发展自营经济和再就业帮扶工程。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团场城镇化建设令人欣喜,职工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兵地团结进一步加强,在机关39个部门和地区对口部门签订的兵地融合发展协议逐步落实的基础上,今年双方第一批***23人已开始挂职学习。
7.案例分析行政领导 篇七
一、行政领导腐败原因透析
十八大以来, 中纪委查处的腐败案件数量之多、层级之高, 都充分说明了中央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中央如此高调的强调反腐, 但还是有不少官员顶风作案, 向不法利益伸出自己的肮脏之手。高官们不是不知道贪污腐败的下场, 但为什么还是源源不断被爆贪污腐败呢?
1.人心的贪欲
人心中的贪利私欲是造成腐败的直接原因, 就是对于金钱的无限期望, 导致行政领导在实际的工作中抛弃了心中的正义, 抛弃了自己最初为官时的理想信念。再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做官发财”的腐朽文化, 这一陈旧的观念称为许多国民心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特有的文化既是腐败源源不断出现的原因, 也是贪官可以生存的“软环境”。201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会议上指出, 周永康出现严重违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 放弃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 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 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2]。改革开放后环境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负面浸染, 利欲物欲色欲的诱惑, 是官员堕落的外部因素, 而丧失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 则是他们走向堕落的根本原因[3]。
2.形式化的监督制约
国内一反腐学者有一个经典语句即 “牛栏关猫”, 这很形象地反映了我国的反腐现状。而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落马”后也曾说过, “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 如同是牛栏关猫, 进出自由”。
一个官员的贪污腐败堕落, 内因是其自己内心的贪欲所为, 外因就是制度对官员的规范、监督、制约的缺失。现在防腐缺少的是在权力运行过程中, 去发现腐败漏洞和对全过程的监控。就查处腐败案件而言, 案件暴露具有偶然性, 决定查出案件有选择性, 立案查出之后又有随意性, 现在很多人情社会的“交往性”腐败和灰色收入又很难界定。
3.应付式的规章制度
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也说过“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虽然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设计了一套自己的反规章制度, 但是在大部分时候这些章制度仅仅作为写在纸上的制度记录下来, 并没有对权力进行合理的分权。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权力配置不合理、各自为政, 使得一些严密的规章制度, 形同虚设, 仅仅起到了应付检查的作用。
4.不健全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建立起来, 但是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仍不够完善。如新《刑法》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本意是打击腐败, 使那些不能说明其巨额财产来源的官员受到处罚, 但是实际上, 这项罪名判刑的最高期限为有期徒刑五年, 与受贿罪和贪污罪的最高刑罚死刑比起来, 犯罪分子宁愿不主动交代其财产来源, 被判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也不愿意承认犯罪活动, 从而可以得到较轻的刑罚, 变相纵容了腐败。
而且, 对于行贿罪的定罪量刑过轻、 贿赂犯罪中的对象仅定位财物、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弱,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都造成法律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不够!
二、行政领导腐败的防治措施
行政领导腐败的现象频繁发生, 腐败人数的不断增长, 腐败的程度日益加深, 而且官员们贪污的金额也在不断上涨。 行政领导的腐败在给其所在的区域的人民带来危害的同时, 也使得当地的人民群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行政领导的腐败也会危害社会, 阻碍政治的发展, 也阻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行政领导腐败现象亟待改善!
1.加强思想建设
建立健全防范系统, 教育是重要基础, 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党性党纪党风教育, 法制教育和党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 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权力观, 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同时开展廉政教育, 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 牢记“两个务必”, 自觉接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积极营造廉政清洁的社会环境。
2.完善监督体系
邓小平说过一句话:“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 我们要加强监督制度建设, 以监督确保廉政。
⑴内部监督。完善监督制约制度, 首先要加强内部监督。上级不但要对下级进行有效的制约监督, 还要接受下级的监督, 同时, 监督者要牢固树立“监督者首先要接受监督”的观念, 增强主动接受监督、 自觉支持监督和带头开展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⑵社会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 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有效和最强大的监督力量, 因此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 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当中, 保障人民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 党务政务公开, 并不断扩大公开的范围和程度。
同时强化舆论监督, 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 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形成舆论, 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4]。舆论监督是揭露和打击腐败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 也是权力监督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能有效的弥补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的不足。
3.适度分解权力
权力的过度集中, 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也容易带来腐败。因此, 对权力进行合理的分割制约是防止行政腐败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建立“副职分管, 正职监管, 集体领导, 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 实行权力配置科学化, 适度分解“一把手”的权力, 打破权力垄断。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5]。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 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 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 权重不谋私。要采取得力措施, 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行为、特权思想。
4.健全法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 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6]。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 《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核心,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为主干, 以若干制度、规划、 纲要等为内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但是这还不够, 要加快法律体系的完善对于腐败分子严惩不贷, 势必要将腐败连根拔起。
2014年12月1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反腐倡廉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蓝皮书主张, 做实中国版财产申报制度, 将不动产登记、治理“裸官”、与外国银行共享信息、加强因私护照管理等措施相衔接。笔者认为实施官员的财产公开是反腐的有效手段, 也是政府“透明化”的要求。温家宝曾经说过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而可以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而官员的财产也应该在阳光下公开, 从而给官员戴上“紧箍咒”, 有效的对官员进行监督, 并且随时对任何以权谋私行为进行披露。这在无形中给官员施加压力, 可以帮助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 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我们要坚定决心, 有腐必反, 有贪必肃,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摘要:腐败是当今社会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腐败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有出现, 只是在不同的国家, 腐败的程度也不一样。行政领导的腐败不仅破坏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也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因此, 遏制腐败势在必行!
关键词:行政领导,腐败原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R].2013-1-22.
[2]刘金龙.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若干思考[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2009.
[3]赵薇.信仰的缺失与重建[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8) :84-86.
[4]周松.舆论监督传递正能量[J].采写编, 2014 (4) :20-21.
[5]张远新.习近平总书记反腐倡廉思想探析[J].探索, 2014 (2) :26-30.
8.案例分析行政领导 篇八
关键词:行政领导;党建;改革方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随着三权分立的建立,实现了行政、司法、行政三者的分权与制衡,而后官僚体制改革和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行政管理学科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伴随着这一学科的发展,主权在民思想、法治精神、效率概念等精神也日渐深入人心,行政领导也从日常管理领导分化出来,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5年,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聚焦从严治党、创新党建、强化作风、大力反腐,“新常态”无疑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做好新常态下的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行政领导面临的新问题。
一、国有企业行政领导特点分析
长期以来,国有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行政领导都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产物,他们伴随着政企分开,逐渐由政府行政管理管理者转变为企业行政管理者。即使有些企业管理者不是直接由行政管理者转化而来,但根深蒂固的管理思想、一脉相承的管理方式,使他们与传统经营管理者相比,存在先天的独特性与与生俱来的劣势。
(一)具有的独特性
1.肩负双重职责。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者一般都同时兼任一定的党务领导职务,有的甚至是党政一把手为同一人,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党委委员,设置的党委副书记主抓企业党建工作,但也要服从总经理领导。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也如实,担任部门经理,同时兼任党支部书记或委员。他们都具有双重身份,工作重心是经营任务,围绕经营工作开展党建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但也容易产生“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使党建工作形同虚设,浮于表面。
2.职能分工明确。国有企业成立时间比较长,在长期发展运行中,逐渐摸索形成了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各项规章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备,因此各部门职能明确,各岗位人员配备分工均很明确。当然,随时社会的发展,职能分工和岗位设置也在发生着变化,但都是以“精简、高效”为宗旨,合并、撤销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岗位,总的职能目标不会改变。职能分工明确使企业行政管理者能够比较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对运行流程等各项工作了如指掌,日常管理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可以发挥经验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工作。
3.管理以人为本。行政管理者的独特性之一就是服务性,以承载公共管理活动为使命,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因此说行政领导的本质属性是服务性。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领导就是服务。”国有企业行政领导充分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他们在日常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放在首位,管理工作以服务为出发点,实行人性化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构建和谐企业的党建工作目标相一致。
(二)国有企业行政领导面临的先天问题
国有企业行政领导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天然的优越感,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中认为“不出事就是有本事”,自认为对企业现状了然于胸,于是形成了懒、混、拖、推四大特征。一旦出现问题,不愿意主动解决,特别是涉及企业历史问题,更是不敢触碰,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因而造成了一些国有企业行政效率底下,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的状态。
二、国有企业行政领导与党建工作互为依托、互相促进
国有企业行政领导和党建工作二者在开展过程中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行政领导是企业顺利开展党建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等级性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权威,他们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影响党建工作实施的力度、开展的程度、参与的范围,进而直接影响党建工作的成效。同时党建工作又可以为行政领导开展经营工作化解矛盾,凝心聚力。
(一)国有企业行政领导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1.支持促进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行政领导拥有权威性,他们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行政领导可以围绕经营中心,从日常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通过行政手段,以命令的方式,有力推动党建工作进程,确保党建工作真实落地,同时党建领导要发挥监督功能,确保党建活动的方向和效果,使经营管理与党建工作完美结合,协同发展。
2.示范表率作用。在党建工作中,企业行政领导是模范、是表率,他们在党建工作中的行为、动机直接影响员工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俗语说:身教重于言教。行政领导在党建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展现了他们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性和理解力,行政领导只有在党建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思想上、行动上符合党建工作标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员工们才能自觉自愿认同党建工作,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
3、规范引导作用。在现代社会,微信、QQ等通讯手段使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信息量大增,各种思潮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也逐渐淡薄,为此,企业行政领导还需要通过建章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说服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逐渐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确保党建工作的方向。
(二)党建工作对国有企业行政领导的影响
1.贯穿各个环节。党建工作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它为企业的和谐稳定保驾护航。企业的改革发展需要党委的领导,企业的人员管理需要党建思想统一员工行为,企业的经营工作更需要党建思想的引领。
2.提高领导威信。党建工作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思想阵地,是企业舆论的方向,是行政领导统一政令、制定措施的坚强后盾。党建工作可以亦可载舟、亦可覆舟,运用得当,可以促进核心统一,民心所向,使行政领导的威信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员工自觉自愿听从领导的指挥。
3、保证顺利施政。党建工作能够洞察反映民意,民意即施政方向,并能够有效调动多方力量,发挥党工团等群众性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够促进新政推行,实现组织目标。
三、国有企业行政领导改革发展方向
要有新心态,坚定政治定力。面对新常态行政领导要有新心态,新心态就是要坚定政治定力。“新常态”是对既往经济模式的超越和优化,经济发展的动力要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切换到依靠深化改革释放红利,靠创新激发内生活力上来。顺利度过这一转换过程,需要行政领导保持战略上的定力,摆脱迷恋以往发展模式的“政府情结”和“经验焦虑”,真正做到不为一时的波动而困扰,不因一时的得失而折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助力,向人力资本和心力资本要潜力。
要有新姿态,坚定发展定力。面对新常态行政领导要有新姿态,新姿态就是要坚定发展定力。要有解放思想之为,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谋划推进改革发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有落实之为,要狠抓落实、敢拼敢闯,营造企业经营发展的强大气场。要有勇于担当之为,要有责任在肩、知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始终坚持发展的目标不动摇,顶住压力、保持定力,积极作为,将最令人服气的经营成果和发展成效呈现于职工面前,用优异的业绩取信于职工群众。
要有新状态,坚定廉洁定力。新常态要行政领导有新状态,新状态就是要坚定廉洁定力,从严律己、洁身自好、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行政领导必须要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必须强化执纪问责不手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没有中转站,也没有休止符,更没有死角点,一定要驰而不息、持以惯之,以优良作风带动企业改革发展。
9.行政领导的重要作用 篇九
行政领导的重要作用
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作用概括为:
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行政领导以推行政务为主要工作内容,主要是执行性的,它依据国家的法律,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来组织和领导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管理
。离开了行政领导,政治领导也就无从实现。
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公共行政必须有统一的意志和指挥,这就需要行政领导者通过行政领导进行协调,通过制定各种活动程序来控制广大行政人员。同时,现代公共行政也需要行政领导整合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职能,使行政人员通力合作。此外,行政领导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一般而言,行政领导是推动他人去做,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表现的,因此行政领导是一种具有管理性质的社会活动,公共行政过程与行政领导过程是交叉的。就具体过程来看,公共行政实质是一个不断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出主意”、“用干部”是行政领导干部的根本职责。正是这两种领导职责构成了有效的公共行政活动,并贯穿于公共行政活动过程的始终。
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公共行政的宗旨在于提高行政效能,以高质量、高效率实现行政目标。从公共行政的社会效益来看,效益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行政领导的决策活动。从公共行政的效率来看,效率的高低也有赖于行政领导的组织、指挥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成败的关键,对公共行政的效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出自-http:///]
在我国进行的经济改革中,一项重要的方针就是改变工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和夕阳产业,发展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技术和朝阳产业。例如在钢铁工业结构改革中,国家要求逐步淘汰小吨位转炉和电炉,减少高碳钢和小直径、低厚度线板材的生产,重点发展合金钢、特种钢、大规格线板材。但在短期市场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驱动下,改革工作进展有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首脑机关,发挥权威作用,责令各相关中央职能机关和省厅部门对有悖于改革精神的事件坚决查处、取缔,同时对利益影响较大的地区进行了一定的补贴和扶助,在几年的式建立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基本完成了党中央指定的钢铁工业改革发展规划。体现了行政领导在推行公共行政中的重要作用。
10.案例分析行政领导 篇十
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国家部署,北大去年起开始制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教育体系、人事体系、治理体系、学术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5个方面进行。目前,该校不同单位和部门都正按照综合改革总体部署推进工作。
林建华介绍,学校行政人员的人事改革还未开始,目前北大聘任制还主要是在教师队伍和学术机构的管理层推行。对于院系层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包括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系主任和副系主任,其职务会跟行政级别脱开。相关文件正在制定中。
据了解,取消行政级别以后,北大会采用聘用方式上岗,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聘任方式,而“过去是用行政的方式来要求的,有一套管理处级干部的规矩”。同时,林建华认为,将来北大还应加强职员序列的建设,每年有一个评估。
“如果这个职员序列建设做得好的话,我们希望将来学校里面尽量弱化行政级别。让人员能上能下,在不同岗位之间流动。”他说。
11.案例分析行政领导 篇十一
一、风险社会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 风险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 风险代替物质匮乏, 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烦恼。风险是有威胁的未来, 在风险社会中, 社会进步的阴暗面会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与传统社会的自然风险不同, 现代社会风险更多的是由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 如工业的自我维护以及对自然的毁灭性的破坏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对于现代社会的风险研究, 贝克非常注重对核辐射、生物工程学或者温室效应、技术应用等所带来的环境风险的研究, 他试图从社会整体上把握环境危机及其对西方工业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环境风险是一种社会威胁, 同时威胁着所有的社会阶层, 环境危机是工业社会的制度危机。为了抵御风险, 现代社会构建了完备的制度和技术系统, 但也产生了新的更多风险, 比如技术风险、制度风险和环境风险等, 这些风险具有隐秘性和高技术性的特点, 它们是现代性的必然产物。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相对满足的时候, 当我们的社会需要更高的生活质量的时候, 规避风险就成为我们时代的中心政治议题。要解决社会风险, 就必须对现代性进行积极的反思并寻求变革。贝克同时认为, 要解决这些风险需要专门的知识, 风险政治学就是关于是知识、专门技术和非专门技术的政治学, 在风险讨论中, 知识和专家的地位提升到了政治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期, 处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矛盾聚集阶段, 是社会和自然风险的高发期, 而这些潜在社会和自然风险往往又很容易转化为各种现实社会危机。经济转型过程中利益纠结, 社会发展中的突发安全事件, 政治发展中腐败问题, 以及大规模雾霾的蔓延, 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等都是风险社会时代的重要表征, 虽然我们还不能武断中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 但是, 风险社会理论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根据风险社会的重要特征, 提前布局, 建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以期能迅速化解风险, 防范危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 处于政府决策核心位置的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对政府的危机管理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故而, 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探讨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是极为必要的。
二、风险社会的到来凸显了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
作为新时期的公共行政领导者, 它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 也是进行各种危机处理的关键人物, 其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关系着危机局势的发展变化。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处理能力, 也就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危机情境中的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决策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其有效化解危机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而面对随时可能转化为社会危机的风险, 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日益凸显。
1.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的预见能力不足。
政府承担着社会管理的重任, 政府的决策质量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而作为政府决策核心要素的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则左右着政府决策质量的高低。而现阶段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做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过程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社会的特征, 对决策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不足。近几年, 因暴雨问题凸显的城市排水问题就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预见能力不足的明证。公共行政领导者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本应高瞻远瞩, 尽可能预测未来可能的风险和危机, 并为此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 充分预估未来遭遇灾难或危机后可能出现的瓶颈, 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尽可能消除导致灾难的各种潜在因素。而由于制度和领导者自身能力的限制, 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决策风险和可能的危机预估不足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2.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的辨别能力差。
对于公共行政领导者来说, 在风险和危机爆发之初有效的控制和消弭危机往往比挽回和处理危机更加重要。然而从当前我国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理的经验中, 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公共行政领导者不具备对风险和危机的辨识能力, 不能在危机爆发初期, 就准确判断危机的性质, 预见危机爆发的危害, 从而对症下药, 将危机化解在尚未造成危害之时。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就凸显了地方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识别能力的欠缺。
3.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信息搜索能力比较弱。
赫伯特·西蒙曾指出:“在危机状态下: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备相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决策者在有了相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象后就行动;决策者对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顺序的影响。”从中不难看出, 针对信息收集,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风险和危机信息搜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即公共行政领导者面对情报部门收集来的有关风险和危机信息, 难以分辨出信息的真伪、主次, 不能透过信息的表层现象对风险和危机的本质有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引起判断失误, 决策不力。其次, 信息掌握不全面, 当公共行政领导者面对不完全的信息时, 难免不会影响到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能力的发挥, 做出偏颇错误的决定。最后, 信息搜集不及时, 例如2008年南方低温冬雨灾害, 由于我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系统具有滞后性, 不能及时而准确地预计未来一周之后的天气状况, 各交通部门之间互通信息不够等, 导致公共行政领导者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无法估测到可能出现的情况。
4. 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断能力不足。
当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危机时, 危机决策是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断能力的重要考验, 然而, 许多领导者在危机决断时, 果敢不足、优柔有余。尤其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时, 公共行政领导者往往失去判断力, 不能灵活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当机立断做出最有效的决策。
5. 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执行能力差。
有些公共行政领导者虽然对风险和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 当机立断做出了合理的决策, 但是在危机决策的执行环节, 限于主客观条件, 正确的决策没有执行到位, 致使危机决策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
6. 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危机事件的追踪决策能力欠缺。
社会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潜在性, 往往突然爆发酿成危机事件, 而且其后续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危机决策是往往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做出的紧急决策, 有的时候是完善的、不合理的, 公共行政领导者应对危机事件密切关注, 及时调整政策, 进行追踪决策。而有些公共行政领导者会忽视了对危机事件的追踪决策, 导致危机事件不断蔓延, 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三、造成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不足的原因
1. 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淡薄。
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是他们进行公共危机决策的基础, 公共行政领导者应该预见潜在或现实的风险和危机, 识别风险和危机爆发的征兆, 并在爆发之初, 预见风险和危机发展趋势, 估测危机带来的后果, 提前制定有力的预防措施, 以控制危机的影响范围。现实中, 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决策意识淡薄, 而致使危机事件扩大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薄弱不仅会使危机扩大化而且会引发新的危机。面对危机爆发, 公共行政领导者承受着心理和时间上的双重压力, 他们不能在复杂的危机面前果断决策, 从而延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2. 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决策能力的强弱。危机决策制定的特殊性, 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 使其能在短时间内做出适合危机事件处理的决策。这里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公共行政领导者自身素质:首先, 公共行政领导者心理素质不过硬。危机决策是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心理、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多重考验, “在危机发生中, 公共行政领导者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 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本身能力的重要依据。”就当前的一些危机事件, 我们不难看出有的公共行政领导者由于自身危机处理知识不足、心理素质过差, 导致在危机突发之时, 无法做出正确的危机决策, 致使危机转化为灾难。更有甚者, 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因为惧怕风险, 在危机决策的关键时期, 畏手畏脚, 最终错失危机处理的良机, 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其次, 公共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意识不强。责任重于泰山, 责任意识是公共行政领导者成功进行危机决策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的领导, 就是在享受特权的同时, 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在风险或危机来临时, 有勇气站出来, 单独扛起压力。在危机处理中, 公共行政领导者在责任意识的驱使下, 将自己的职、权、责联系起来, 立足于社会民众的利益, 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现实中很多危机事件是可以在初发期就加以控制, 但是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或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麻木不仁, 或对危机的爆发心存侥幸, 或对潜在的危机敷衍塞责, 导致危机事件不断发生。
最后, 知识水平有限。变化多端的危机事件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不断学习, 不仅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危机决策相关的知识。但是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或者极少接触类似危机事件, 危机决策学习的意识不足, 危机处理经验缺乏。另外我国缺乏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技能的专业培训等制度, 造成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知识不足。
3. 危机决策的信息搜集系统不健全。
无调查无发言权。信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决策资源, 更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依据。缺乏充足的信息资源, 公共部门领导者的危机决策就容易出现偏差或错误。就我国而言, 信息搜集系统存在以下缺陷:其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信息系统的技术设备较为落后, 人员素质不高, 造成信息系统的搜集力度不大, 我国的电子政务、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的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 信息的搜集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 同时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这就造成我国信息资源不足, 难以支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其二, 我国官办的信息机构, 除国家安全部门外, 均实行分级管理制。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信息机构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当信息搜集的工作触及政府或者某些领官员私人利益时, 政府的自利性和官员的私利性便会凸显, 一旦缺乏监管, 政府和公共行政领导者极有可能对信息搜集进行人为干涉, 甚至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信息进行伪造、篡改, 因而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4. 决策的辅助机构作用不突出。
决策辅助机构是指由专家组成的辅助公共行政领导者决策的智囊团, 它主要负责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 方案的制定等工作, 在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中发挥参谋咨询的作用。事实上决策者在利用专家智囊团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和问题, 具体为:一方面就公共行政领导者而言, 一些公共行政领导者对智囊团的作用认识不足, 或者过分依赖, 将所有的工作全部交予智囊团, 对其提出的方案全盘接受, 将智囊团的作用过度扩大;或者咨询意识不强, 公共行政领导者过分自信, 误将智囊团当做秘书机构, 弱化其真正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就智囊团本身而言, 智囊团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 实际的工作能力较低。智囊团成员结构有待改善, 研究人员的年龄、气质、经验、知识等结构不合理, 部分研究人员还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 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政策研究分析。而且, 作为智囊团中的专家学者在辅助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5. 危机决策的法制环境不健全。
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 保证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 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能逾越法律。处于非常态下的危机决策行为, 需要法律为其提供正当性和合法性, 然而现实中, 我国危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具体说来分为:其一, 由于对公共行政领导者行使危机决策权力的过程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管, 使得领导者危机决策权力的运用出现滥用或者缺失的现象。为了能快速解决危机事件, 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危机决策的首要负责人, 会在危机决策中迅速集聚权力, 决策程序相对简化, 以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这一过程中, 领导者的危机决策极易侵害公民的利益。此外, 部分领导者因怕担风险、担责任, 而在危机决策的关键时刻, 放弃决策权力, 不履行自身的职责义务, 导致危机发展为灾难。
其次, 现有的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部分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无论多么有威慑力的法律, 如果不能得到落实, 那么只能是一纸空谈。此外, 部分法律法规太过分散、老旧, 需要及时补充更新, 以适应复杂的危机管理工作。
四、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建议
1. 增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的风险和危机意识。
现实生活中, 很多风险和危机爆发前都会有征兆, 可是由于公共行政领导者风险和危机意识淡薄, 在危机初露端倪之时, 不能及时发现, 采取相应措施, 致使危机酿成大祸, 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进行危机决策的公共行政领导者, 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一方面公共行政领导者树立“居安思危”、“一切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思想, 在日常工作中, 关注久积社会问题的变化, 留心各类信息的传播, 培养自身的风险和危机识别能力, 将危机决策纳入日常决策中。另一方面, 平时公共行政领导者要注意危机决策资源的积累, 其中主要包括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和信息、智慧、经验等无形资产, 这样有利于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做出。
2. 提高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
首先, 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危机第一决策人, 必须具备处惊不变、大胆果敢的心理品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 公共行政领导者具有很强的克制力, 压制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以沉稳冷静的方式, 快速有序地应对危机。同时, 面对非常规的危机决策,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果敢善断, 能准确地判断危机发展趋势, 迅速获取相关信息, 并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 准确地挑选出最佳的决策方案。
其次, 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在危机决策中,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积极履行职责, 危难时刻不退缩, 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想方设法化解公共危机。然而, 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 公共行政领导者作为一个社会人, 在危机关头的自利思想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因而, 在公务员常规培训中, 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 同时加强对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处理过程的监督, 对于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的公共行政领导者加以惩处, 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最后, 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知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教育, 即组织公共行政领导者定期进行必要的危机决策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交流活动, 提升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知识储备, 加深公共行政领导者对危机决策的认识, 避免公共行政领导者因知识的缺乏而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危机演练, 即进行公共危机模拟训练, 展现危机爆发的情景, 这种方式既丰富了公共行政领导者危机决策的经验, 又有利于领导者危机决策能力的提升。
3. 完善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日常决策中, 公共行政领导者不可能搜集到所有的信息, 尤其在情况紧急的危机关头, 公共行政领导者更加不可能获取足够的信息用以决策。因此, 在危机决策中, 利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的搜集与危机相关的信息, 就显得及其重要。一方面要利用新型的科技手段, 提高信息搜集工作的质和量, 一改原来不科学的搜集方式利用互联网、大众传媒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信息传播渠道, 获取更充足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改变原有的信息机构的管理体制, 变分级式管理为纵向条式管理, 建立一个直接隶属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信息系统, 广泛搜集各种社会信息。
4. 发挥决策辅助机构的作用。
从公共行政领导者方面而言, 要彻底改变对智囊团作用的认识,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纷繁多出的危机事件, 公共行政领导者要积极利用好智囊团的优势, 在决策制定中真正发挥智囊团的参谋咨询作用, 这就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 重新定义智囊团在危机决策中的辅助作用, 促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从智囊团自身来讲, 国家要从硬件和软件上支持专家智囊团的发展, 软件方面完善智囊团的人员结构, 老壮青三者结合, 提升研究人员的素质, 同时发展和吸纳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硬件方面, 扶持非政府智囊团, 为他们提供资金援助。
5. 健全危机决策的法制环境。
健全的法制环境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形势危急决策权力的外在保障条件。为此, 应加强对领导者危机决策权力使用的监督, 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引咎辞职和行政问责等制度, 将危机决策与领导者自身利益联系到一起, 增强领导者危机决策的责任感, 确保决策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同时, 加强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 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相关法律系统, 为领导者危机决策提供合理性和合法性, 让领导者危机决策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2][美]弗兰克·费舍尔, 孟庆艳.乌尔里希·贝克和风险社会政治学评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3)
[3]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郭晓毅.公共危机下的领导者决策能力分析[J].商业文化 (上月期) , 2011 (8)
[5]张岩松.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与对策探索[J].行政论坛, 2004 (36)
[6]李云云.加强我国公共危机决策者的决策能力[J].法制与社会, 2008 (12)
[7][德]乌尔里希·贝克.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案例分析行政领导】推荐阅读:
行政案例分析期末06-18
行政责任案例分析08-29
行政案例分析1000字07-07
行政案例分析资料新09-18
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题06-08
行政职能案例分析题09-25
烟草行政执法案例分析10-22
领导体制案例分析11-30
管理领导力案例分析06-23
领导力的案例分析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