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计量与分析

2024-11-30

论文的计量与分析(精选8篇)

1.论文的计量与分析 篇一

电能计量与电费管理分析报告

一、电费管理的任务,基本工作程序

电费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抄表、核算与收费。电力公司在做电费管理时,其工作的基本程序是:立户,建立用电业务工作单,建立抄表、核算、收费工作程序。

立户是用户办妥业务扩充报装手续,供电部门为用户装表接电后,搜集、清点、整理各项资料,建立用户户务档案和电费卡片(用户分户帐页),这就是为用户立户的过程。立户之后,该用电户就成为供电公司的正式(或临时)用电的用户。建立用电业务工作单是用电业务工作单也称为工作传票、工作凭证、工作单、用电登记书,是供电企业营业部门传递工作信息和命令的凭证。它把电力用户申请办理的内容和项目,用一定格式联系起来。抄表、核算、收费工作是营业管理部门经常性的工作。这三个环节需要互相合作、配合,顺利完成电能收费工作。

二、电费卡片种类、记录的内容,用户资料如何管理

用户用电分户帐也称为电费卡片,是供电企业为电力用户建立的明细账户。它有登记与结算用户用电的电量和用户应付的电费和记录用户用电变动的情况这两个作用。

电费卡片一般按电价分类。有三种,照明电费卡片,用于抄录照明用户的电能表,同时计算电费。电力用户电费卡片根据用户的接电容量,分为两种: 100千伏安及以下的非工业、普通工业、农业用户,100千伏安及以上,执行单一电价和功率因数调整电费的电力用户。大工业用户抄表卡片,抄算执行两部制电价的电力用户。

电费卡片记录的基本内容有:用户户号,用电申请书编号,用户户名,用电地址、供电线路及供电电压、受电变压器容量或用电设备容量、各种计量表计的规格参数、互感器参数。(PT CT)、是否是高压供电低压计量,其它,如变压器损耗计算方式,电价,行业用电分类,等等。

户务资料就是指用户资料袋,档案袋中的内容是指导服务、加强营业管理、正确处理日常营业工作的重要依据。户务资料根据用户的电压等级和用途,可以分为三类。高压用户的户务资料、低压用户的户务资料(单位)和 一般照明用户的户务资料。

高压用户的户务资料(10kV及以上用户)一户一袋。袋中有三方面的资料: 用电原始凭证。包括用户用电申请报告及其所附资料,供电企业对用户勘察的资料、文字记录,各类票据,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接线示意图,变更记录,用电协议,等等。凡是与供电有关的资料、文件、凭证等,都属于这一类。用电营业的资料摘登。原始凭证中的精华为主;另外,附加了一些用户资料:资料册、产品、规模、用电设备、无功补偿、历年用电量、最大负荷、电费、特殊事项等。人事联系及用户用电管理机构的纪录。包括用户主管部门,用户主管电气人员资料等。

低压用户的户务资料以一台公用变为单位,多户一袋;或者配变与用户相结合,用电设备在100KW以上的用户,为一户一袋。户务资料内容: 用电营业的资料。用电协议、用电设备资料、无功补偿、历年用电量、最大负荷、电费、特殊事项等。人事联系及用户用电管理机构的记录。包括用户主管部门,用户主管电气人员资料等。

一般照明用户的户务资料以配变为单位装订成册、立帐,扉页上有清单、编号,册内为一户一卡;卡上有户名、地址、接电日期、电能表资料、变更记录等。

三、抄表日期的安排、各种不同的用户付费方式

抄表就是供电企业抄表人员定期抄录用户电能表计的数据。抄表周期一般为一个月,不同的用户安排在不同的日期抄表(用户众多)。

抄表日期的安排:每月的1-5日,抄表准备阶段。每月的6-20日,对照明用户和农村用户抄表。每月的21-25日,对城镇普通工业用户、非工业用户抄表。每月的26 –月末日,对大工业用户抄表。抄表付费方式:现场手抄。传统的抄表方式。在偏远农村用户中普遍使用。现场微机抄表,将抄表器通过接口与用电营业系统的微机相连,用户数据传入抄表器;工作人员携带便携式微机抄表器到用户用电现场,把用电计量表记录的数值输入带抄表器中,最后将这些数据输入到系统中,进行用户的电费计算。广泛应用在大中城市和乡村。远程遥测抄表,远程读取用户的用电数据(大电力用户抄表方式)。小区集中低压载波抄表,小区各用户的用电计量装置读数,通过低压载波通道传送到小区变电所内,抄表人员在小区变电所内可以集中采集到小区所有用户的用电量。红外线抄表,抄表员携带红外线抄表器,在用户附近,就能采集到该用户的电表读数。电话抄表,对边远地方或因交通不便,不容易到达的用户,可以采取电话询问电能表读数。这种方法要求工作人员定期到现场进行核对电表数据。委托抄表,委托专业性抄表公司抄表。使供电企业专业人员有时间做更专业更重要的工作。预付费表,这是目前比较新的用电方式,并且是未来水、电、暖等公共事业项目的收费发展方向。先付费、后用产品,是不付款不消费的模式。减少了供电企业的负担,减少了抄表人员工作量,节约了抄表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证了电力生产、运营的资金提前到位。

四、电能计量

1.电能计量装置,互感器,电能表倍率

专门测量电能累积值的仪表,称作电能表。电能表和其配合使用的互感器以及电能表到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接线,称为电能计量装置。对于6KV以上的大工业用户,电压高,电流大,不能直接安装电能表,必须经过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将电压、电流变小后,才能安装电能表。这类用户计量电能需要电能计量装置。

2.电能表种类

工业与民用类: 用于计量用户的电能。四种:单相电能表、三相三线电能表、三相四线电能表、三相无功电能表。标准电能表:用于校正用户的电能表。四种:单相电能表、三相三线电能表、三相四线电能表、三相无功电能表。特殊用途电能表:用于特殊用途。如最大需量电能表,预付费电能表等。

3.电能表的接线方式

单相有功电能表(220V)用于单相电路有功电能的测量。用于一般居民用户。

三相三线有功电能表。广泛用于35、10、6KV的电力系统和大电力用户中。它所计量的电能占整个电力系统的70%以上。

4.电能计量装置的监察管理

电能计量装置的装设要求:电能计量装置应装设在供电高压侧; 电能表的电流线圈与负荷串联,电压线圈与负荷并联;电压进线应在电流线圈的进线侧,不能在电流线圈的出线侧。

电能计量装置的检验:周期检查,所有的电能表必须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抽检、轮换。对高压供电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除了定期轮换,还需要按期在现场实际运行状态下进行检验。非定期检验,一般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这种检验。一是用户对电能计量装置的正确性有怀疑时,根据一定的理由向供电部门申请检验。二是供电部门对电能计量装置的正确性有怀疑时,主动进行检验。供电部门与用户的纠纷由上一级电力部门或计量局主持仲裁检定。

五、介绍自己家里20年之内电能的不同计量方法与缴费方式,分析其优缺点

电能计量方法:

普通机械电能表采用单宝石轴承,使用寿命一般是5年。长寿命电能表的轴承由于采用了或磁力轴承或石墨轴承或双宝石轴承等新材料、新技术,使其寿命可延长至10年左右。宽量程电能表。近年来,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装设的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容量很大,但同时使用的可能性较小,只要所使用家用电器的电流总和在电能表的额定电流范围之,都能算出精确的电量值。

用机械电表计量时,只能由人工抄表,而且不能实现分时计算。机械式电能表的寿命主要取决其下轴承的磨损程度。那么从投入使用到由于下轴承磨损使电能表的基本误差超差,其间所持续的时间就是电能表的寿命。电能表的下轴承对电能表的使用寿命有很大影响。

电子式电能表具有单一电能计量功能的机械电能表难以同时胜任分时计量、负荷控制、参数预置、测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实时传输等多种功能,因此全电子式新型计量器具应运而生。多功能电能表。无论什么电能表,要完成电能的计量至少要具备两项功能,一是产生与实际功率相符的功率信号;二是将该功率信号进行累加从而获得电能数值。

缴费方式:预付费或从按月付费,或着直接绑定银行存折,消费后直接扣费。电子式电能表具有单一电能计量功能的机械电能表难以同时胜任分时计量、负荷控制、参数预置、测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及实时传输等多种功能,因此全电子式新型计量器具应运而生。计量及存储功能。能计量多种时段的单、双向有功、无功电能;能完成当前功率、需量、功率因数等参数的测量和显示。能至少储存上一个抄表周期的数据。监视功能。能监视客户功率及最大需量,并通过分析客户电力负荷曲线防止其窃电行为。控制功能。能对客户实行时段控制和负荷控制。前者用于多费率分时计费;后者是指通过通信接口接收远方控制指令或通过表计内部的编程(考虑时段和负荷定额)控制负荷。带IC卡接口的电子式电能表不仅能完成预付费功能,还具有所购电能将用尽时的报警延时、拉闸停电的控制功能。管理功能。电子式电能表通过通信接口,与电力系统的通信网络或抄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与外界的远程数据交换。

缴费方式:预付费或从按月付费,或着直接绑定银行存折,消费后直接扣费,也可以购买一定金额的电卡,进行扣费。智能电表的工作特,智能电表采用了电子集成电路的设计,因此与感应式电表相比,智能电表不管在性能还是操作功能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功耗。由于智能电表采用电子元件设计方式,因此一般每块表的功耗仅有0.6~0.7W左右,对于多用户集中式的智能电表,其平均到每户的功率则更小。而一般每只感应式电表的功耗为1.7W左右。准确度。就表的误差范围而言,2.0级电子式电能表在5%~400%标定电流范围内测量的误差为±2%,而且目前普遍应用的都是准确等级为1.0级,误差更小。感应式电表的误差范围则为0.86%~5.7%,而且由于机械磨损这种无法克服的缺陷,导致感应式电能表越走越慢,最终误差越来越大。国家电网曾对感应式电表进行抽查,结果发现50%以上的感应式电表在用了5年以后,其误差就超过了允许的范围。过载、工频范围。智能电表的过载倍数一般能达到6~8倍,有较宽的量程。目前8~10倍率的表正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有的甚至可以达到20倍率的宽量程。工作频率也较宽,范围为40~1000Hz。而感应式电表的过载倍数一般仅为4倍,且工作频率范围仅为45~55Hz。功能。智能电表由于采用了电子技术,可以通过相关的通信协议与计算机进行联网,通过编程软件实现对硬件的控制管理。因此智能电表不仅有体积小的特点,还具有远程控制、复费率、识别恶性负载、反窃电、预付费用电等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对控制软件中不同参数的修改,来满足对控制功能的不同要求,而这些功能对于传统的感应式电表来说都是很难或不可能实现的。

缴费方式:预付费或从按月付费,或着直接绑定银行存折,消费后直接扣费,也可以购买一定金额的电卡,进行扣费。

2.论文的计量与分析 篇二

(一) 研究背景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界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性需有效抑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出现, 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改进财务会计程序是达到目标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财务会计的主要程序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但人们一般认为会计计量程序是核心, 因而比较重视会计计量属性的改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于2000年2月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S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信息和现值”, 在公认会计原则 (GAAP) 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列为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 多项具体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会计理论界认为下一步的目标是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具体准则,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趋势日益显著。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并不是取代历史成本计量, 而是希望以公允价值计量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成本相关性差但可靠性强, 公允价值相关性强但在技术上难以保证可靠性。因此, 本文希望突破计量属性之争, 从报告程序中寻找到保证财务会计信息既相关又可靠的制度安排。

(二) 文献综述

经文献检索发现, 研究者常以会计计量属性或会计制度整体变迁作为研究对象, 以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为研究对象的较少, 将计量属性与报告制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更少。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焦点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即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结果是否真的公允。于永生 (2007) 认为, 在公允价值计量中, 应重视会计界与评估界的合作, 以避免破坏计量的公允性;谢诗芬 (2005) 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 还认为由于现值相对更难计量, 所以纯粹的现值会计模式难以存在, 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可以是现值的良好替代。两位学者的观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在技术上即便是可达的, 也是复杂的。对会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会计制度的变迁上, 研究的问题比较宏观, 如李连军 (2007) 在政府治理结构框架下研究会计制度变迁, 认为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是由政府财政部门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行为, 目标着眼于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与国际惯例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

二、财务会计计量与报告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

(一) 制度概念及其重要性

新经济史学家、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也因此成为塑造经济、政治、与社会组织的诱因架构 (Frameworkofincentives) 。所谓制度包括了正式规则 (宪法、法律、规定) 与非正式的限制 (惯例、行事准则、行为规范) , 以及上述规则与限制的有效执行。执行者可能是第三者 (执法与社会放逐) 、第二者 (报复行为) 或第一者 (自我要求的行事准则) 。制度加上技术, 决定了构成总生产成本的交易及转换 (生产) 成本, 从而影响经济的表现。由于制度与采用的技术之间有密切关联, 所以市场效率可以说是直接取决于制度面的架构。”诺斯关于制度的解释包括三层意思:第一, 制度是一种规则, 形成社会结构的基础架构, 包括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法律层面的制度是“正式规则”, 道德层面的制度是“非正式的限制”。这两个层面的制度从外部强制性和内部自觉性约束人们的行为;第二, 制度应得到有效执行, 执行者可以是第三方中介机构, 或者当事的第二和第一方;第三, 制度与技术密切相关, 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绩效。如果技术是给定的, 则制度直接决定市场效率。我国财务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是会计法、会计准则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的, 显然符合诺斯关于制度的定义, 并且是一种“正规约束”。按照诺斯制度应当得到有效执行理论, 我国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制度因素并不充分, 因为在已有制度框架之下会计信息供需没有达到均衡, 表明会计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影响了整个经济效率。

(二) 制度变迁机制在财务会计计量与报告制度变迁中的应用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依赖于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三者的作用。产权是基础, 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对人们形成激励, 而国家是明确划定产权、设计制度的关键, 社会共同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尊重产权、遵守制度的前提。当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失衡, 制度就有了发生变迁的内在动机。当制度变迁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 制度变迁得以实现;反之, 制度变迁将受到阻碍。将诺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应用到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上可以发现:第一, 产权是财务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财产权力导致股份公司两权分离, 产生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维护产权, 出现了经理人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信息这种制度安排。由于产权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决策相关性要求, 会计计量从以历史成本为主转向以公允价值为主。第二, 财政部代表国家制定会计制度, 主导会计制度变迁。如果其制定的制度是有效率的, 将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绩效;反之, 无效率的制度将阻碍经济发展。判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信息不完全市场向信息完全市场转化。第三, 社会大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相当程度的质疑表明社会意识不认可会计制度已得到正常执行。

三、历史成本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 历史成本是一种具“可靠性”的计量属性

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对历史成本的定义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 或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 或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 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确定, 因此, 历史成本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以其可靠性见长,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 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避免倾向于预定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FASB在SFAC No.2中将可靠性分解为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不偏不倚三个子属性。虽然FASB在解释可靠性的时候, 认为也不能将可靠性理解为“黑”“白”分明, 但同时承认信息有“可靠”和“更可靠”之区别。相比较其他计量属性, 如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显然是属于“更可靠”一类的计量属性。

(二)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实体经济形态相适应

会计计量模式是指某种会计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的组合。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名义货币单位的组合, 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财务会计在20世纪30年代从传统会计中分化出来, 成为对外报告会计, 但其沿袭了传统会计中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与工业革命以来以股份公司制制造型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形态相适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目标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产生于会计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法律等制度环境, 基本假设最直接地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影响, 会计目标最直接地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在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经济形态的工业经济社会, 经济发展是缓慢变化的, 过去与可以预见的未来关联度高。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中, 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 以及币值稳定性假设得以成立。历史成本凭借其“可靠性”在相对封闭和缓慢变化的工业经济体中较好地反映了实体经济形态。然而, 币值稳定这一假设在现代经济中表现出脆弱性, 历史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 人们开始转向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寻求相关性。尽管如此, 历史成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 历史成本计量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财政部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具体准则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后因公允价值被企业操纵得以废止。2006年有了大的转折, 新会计准则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尽管如此, 基本准则仍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从这一规定中可看到“可靠性”不仅是对历史成本计量的要求, 也同样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有全球统一会计准则的压力因素存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美国不同。美国虚拟经济的成分高, 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望超过第一、二产业, 必须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所谓高质量的会计处理。我国社会经济形态以实体经济为主, 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还不很发达, 并没到丞需会计确认其公允价值的状态。另外,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占主体, 其他所有制经济并存。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控股企业, 国有控股企业的特点是不完全的委托代理关系, 必须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外部治理因素, 表现在会计上就是会计信息要充分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 要强化可靠性。因此, 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坚持双重性:一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 即受托责任观;二是为利益相关者作相关的经济和财务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即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坚持可靠性。历史成本计量在我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公允价值与虚似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

美国在公允价值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61年, 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价值”概念, 认为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价格是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 其他计量属性都是市场价格的衍生物。2000年, 美国发布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2006年, 美国发布了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 美国又发布了SFAS No.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选择权”。FASB似乎已决意推行公允价值的使用, 不仅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中大量使用, 而且在长期资产和负债项目上也在推广。从美国相继发布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概念框架SFAC No.7) 和实务规范 (SFAS No.157等) 的行动中, 可以肯定美国财务会计计量模式有抛弃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的明显趋势。

(二) 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估值方法

迄今为止, 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涵义还没有定论。SFAS No.157定义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 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售卖一项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债务支付的价格”, 即脱手价格。有序交易是在计量日假设的, 目的是在计量日确定销售资产或处置债务的现金流量。FASB之所以抛弃以前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 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 无疑是看重资产的变现能力。有价无市的价格不能成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现实的交易基础之上, 是一种估计。FASB在SFAS No.157中设计了三种估值方法: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又将估值时所用到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需要估值的资产或负债在活跃的市场具有报价, 报告主体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这一报价, 且这一报价是稳定的可持续的, 不需要进行调整。第二层次是除第一层次之外的, 需要予以调整, 包括:活跃市场中的相似资产;不活跃市场中的相同或相似资产;可观察到的除报价之外的参数;主要来自可观察的市场数据或得到可观察市场数据证实的参数。第三层次是不可观察到的参数, 由报告主体自行估计, 这种估计应当考虑到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估计, 应当用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估计来调整报告主体的估计。在披露上, 分成两类:一是对有后续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的披露, 如交易性证券;另一类是对无后续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的披露, 如减值的资产。对披露的总要求是能让信息使用者重新评估报告主体在估值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等级的参数, 便于信息使用者再次估值。如果由会计主体自行获取上述三层次估值参数, 第一层次参数相对可靠, 第二、三层次参数显然缺乏可靠性。

(三)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虚拟经济形态相适应

美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业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 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 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 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 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 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以高科技和金融服务业为主体, 迫使美国会计界急需在代表虚拟经济的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取得突破, 最终导致了SFACNo.7和SFASNo.157出台。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界将SFASNo.157视为元凶, 要求FASB对金融工具的计量重新恢复为历史成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经济, 公允价值的确反映了资产的“现时价值”, 具有“经济指示器”的功能, 却缺乏“经济稳定器”的功能。早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报告以解除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 历史成本获得了会计计量的核心地位。随着美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 投机行为盛行, FASB迫于SEC的压力, 在其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 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逐渐失去了优势。

五、双重会计计量与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 双重会计计量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不相容

会计准则虽然修订了会计计量属性, 放宽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 但没有修订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使其与双重会计计量相适应。理论界虽然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在技术上的难度, 但仍坚持从改善估值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现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图1) 不适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1)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及其隐含假设如 (图1) 所示,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真实交易为基础, 企业会计人员获取交易凭证, 以历史成本登记账户, 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对报告进行第三方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都提供给会计报告使用者。上述报告过程起码隐含着三个假设:第一, 企业应当向外界提供结果信息而不是过程信息;第二,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决策相关的;第三, 需要审计师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 (2)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与双重计量的冲突。第一个假设并不公允。只向投资者提供结果信息, 不提供过程信息, 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编制虚假信息的可能。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则结果信息更难以实现公允。企业会计应注重如实反映, 估值则由第三方完成。如企业有投资性的股票和房地产, 会计只要按明细项目报告股票和房地产交易发生的历史时间和历史成本等交易事实, 不需要替代相关利益人估值。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会计的责任, 另一方面减少会计造假的机会。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应从报告结果转向报告以事项为基础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事项会计) 。第二个假设隐含着企业认为报告使用者没有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 需要替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 即提供所谓决策相关的信息。事实上, 企业管理当局往往也不能判断出哪些信息是决策相关的, 尤其是涉及到公允价值判断时。如果将决策相关的信息委托给第三方会计来提供, 第三方会计利用其专业分工的优势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第三个假设实际上是承认企业管理当局有进行会计造假的倾向。为了防止企业管理当局对外报以虚假报告, 在报告制度中设置了第三方, 即审计师一方。由于监督方惟一, 审计师与管理当局合谋的可能性较大。 (3)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与当代经济形态不相适应。当代经济形态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的混合型经济, 经济主体是公众公司, 公众公司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工业经济时代以实体经济为主, 企业资本主要是产业资本, 产业资本的流动性差, 沉淀性高, 经营者向所有者提供的财务报告相对静止;混合型经济形态中借助于金融市场一部分产业资本快速向金融资本转化, 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增强, 沉淀性减弱,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制度难以及时反映和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经济形态的变化最终将导致制度变迁, 在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中增加监督方, 使会计信息供应链更透明, 避免主观或客观的偏差就成为重要的制度安排。现代信息技术为这种制度安排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 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创新与双重计量

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当代, 存在第三条道路, 即重组财务会计报告供应链, 重新设计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同时兼顾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与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使两者共同完成双重财务会计目标。 (1) 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创新。 (图2) 是本文设计的财务会计双重计量与报告制度。在新制度中, 企业向外界披露按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编制的会计报告, 并同时提交给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公允价值的估值, 由会计师事务所向外披露该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报告, 审计师事务所对两份报告均进行审计并向外披露审计报告。这样的制度安排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最关键的估值环节委托给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完成, 可以避免企业利用公允价值估值来操纵利润, 相对地增加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 创新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在现有会计环境中, 这种制度安排具有可行性, 原因在于:第一, 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历史上看, 股份公司出现之前的财务会计报告限于企业内部使用, 是对内会计, 并不需要审计师进行审计;股份公司出现之后, 由于两权分离, 财务会计报告从对内报告转向对外报告, 对外报告需要经过审计师审计。当代经济形态的特点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为适应这种变化, 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很可能转向一个新的阶段, 即交易会计与价值会计分离, 交易会计由企业内部会计编制, 价值会计由企业外部会计编制, 两者都要经过审计师进行审计, 与审计报告一并向外报告。第二, 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变迁有当代信息技术的支持。21世纪是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业务外包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企业经营模式。财务会计业务作为一种不增值的作业, 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是非常合理的。事实上会计外包业务在小企业早已经是事实。小企业之所以外包会计业务的原因是:自身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有限;网络提供了数据传输的平台, 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与企业自行完成在时间和成本上没有差异, 甚至更节约。网络和计算机界已经提出新一代网络计算概念“云计算”, 将更有利于财务会计业务外包。第三, 双重计量与报告制度可增强价值会计的可比性。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 本企业会计部门就能处理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交易会计业务, 但是站在“真实公允”的立场处理价值会计业务则未必可行。主要是态度问题和能力问题。企业只处理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交易会计业务, 借助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需要太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价值会计外包给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同一行业的多家企业会计业务集中起来进行价值评估, 估值所使用的参数更符合FASB的定义, 评估结果更真实公允, 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 可增强会计信息作为“经济稳定器”的功能。第四, 增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生成流程的透明度是社会意识的要求。近年来, 许多大公司都出现了问题, 在一夜之间倒闭, 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极大地破坏了经济平稳运行, 降低了经济绩效, 这些问题与公司信息被过度隐蔽大有关系。在当代, 投资者已从传统经济形态中的完全委托方逐渐演变成部分委托方, 他们希望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的过程, 需要了解所投资公司更多的过程信息, 而不仅是一种结果信息。虚拟经济更是一种心理预期经济, 需要不断地给投资者以信息暗示。因此, 公众公司开放会计信息生成过程, 增加透明度是一种社会心理需求。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环节委托第三方处理也不比不这样做泄露管理当局更多的商业秘密, 即便是多, 不过是制度变迁成本的增加, 相比较制度变迁收入的增加, 边际收益仍将是正, 因为市场更公开、公平和公正, 交易成本降低了。增加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的透明度就是为了减少加工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失真, 将“黑箱”一样的企业还原给社会公众。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 《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4]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5]李连军:《会计制度变迁与政府治理结构》, 《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6] (美) 道格拉斯.C.诺斯著, 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公路工程监理的计量与支付分析 篇三

摘 要:工程监理是工程建设管理的四大制度之一,目的是有效控制工程质量、进度、费用以及安全等。而有效对工程投入费用进行监理,需借助计量和合理支付来实现。文章根据公路建设工程费用监理计量和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计量和支付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总结实践经验,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对于如何提高监理计量和支付水平进行总结和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监理;监理计量;支付;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55-02

开展工程监理计量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项目的费用进行合理的控制,在保证工程项目总体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控制工程的费用和投入。其中计量和支付是主要的途径和渠道。所谓的计量是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对已经完成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确定和核对最终的费用;支付是根据工程数量计量,按照合同清单的计价方式,将金额罗列出来,并且要求承包人进行支付。

1 公路工程监理计量和支付的重要作用

对工程量清单项目的计量,必须符合合同的规定,在《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中,工程监理计量和支付等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确认款项

在工程施工中,对已经完成的工程数量,按照合同规定支付工程款项。每次计量与支付,都需要对工程数量进行确认,避免工程进度与实际支付费用不符现象。款项确认,确保双方的利益,也能保证工程进度。

1.2 质量监控

工程质量能否通过质量验证,能不能如期验收,都影响工程计量和支付。不合格的项目和没有交工证书,监理工程师都能直接拒绝计量和支付。从而间接监督承包商按照合同办事,计量和支付也是工程质量监管的一种途径。

1.3 工程进度的监督

工程进度与合同不符,也不能进行计量,监理工程师通过计量支付,能随时掌握工程进度,绘制进度曲线图,通过这些表格对工程实行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对进度进行调整和控制。并且监理工程师可以根据合同规定,约束承包商的行为,要求其履行义务。要注重承包商资金流动状态,在合同条件下,及时计量支付,保证工程流动资金,确保工程进度。

2 公路工程监理计量和支付关键问题

2.1 合同签订过程中,计量方式的选择

根据合同规定,清单计量工程数量仅供招标参考的概算量,同时,不能作为结算的标准。只有经过完成并监理认证的工程量,才能作为最后的结算依据。而在合同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计量应该采用科学的计量方法。一般常见的计量方式有:监理工程师独立计量;承包商计量;合作计量。不同的计量方式,各具特点。监理单独计量程序较为复杂,并且款项所需时间比较久,一般采用承包商计量方法,大量减少监理工作量。在实践中,最佳的办法是两者合作计量。不仅能减轻工作量,还能对现场进行有效的控制。

2.2 计量流程

对于签发中间交工证书的项目,监理人员通知承包商计量时间,做好计量准备工作,由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委托负责计量支付人员组成计量小组,对现场进行计量,将计量的记录资料报送监理机构的负责人认证。整个流程中,现场数据资料的获取非常关键,是影响计量精确度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所以,计量支付工作重要且复杂,要做好该工作,还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提出改进措施。

3 公路工程监理计量与支付的措施和建议

工程监理计量和支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其作用,确保工程的费用、进度、安全以及质量,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3.1 完善工程计量支付台账

计量支付台帐是确保计量管理精确的重要途径,能清楚反映某些比例或者部位计量的工程精确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台账能明确工程的结算与资料等方面的信息。台账详细的资料通过归档,为监理计量和支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台账内容十分丰富,且较为复杂,为了完善工程计量和支付台账,应该注重计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且注重资料的整理,对于工程不同阶段的进度和完成的工程量,都定期进行整理,确保计量的精确度,保证支付的及时性。

3.2 提升计量和支付工作水平

计量和支付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归根结底在于监理工程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水平。在日常工作中,监理工程师应该掌握合同条款的详细内容,充分利用合同文件的内在联系,并在必要时利用合同文件,约束承包商行为,以达到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战略目标。监理工程师应该能全面分析文件内容的关联性,能融会贯通的使用每一个款项的有利面,做好计量支付工作的准备工作。在工程开工时,对工程预付款以及扣回等进行计量和支付,承包人提交履约担保和签订合同协议书之后,在提交第14 d,监理工程师应该按照合同规定的金额,支付工程预付款的70%,在投标文件载明的主要施工设备进场之后,核对无误,再支付工程预付款的30%,并且保证监督承包商资金的使用,不能用于与工程无关的项目,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关于工程扣回,当中期支付证书的累计金额未达到30%时,不予以回扣,达到合同规定的30%后,方可按照工程进度,以固定比例分期从每月的中期支付证书中扣回。

3.3 落实服务理念

计量支付工作的宗旨是为工程总体管理提供服务,在实践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明白自身的工作目标,坚持用人情的服务,做好计量支付工作。目前,我国不同地域实行的监理管理制度不同,监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处理与承包商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职责,共同加强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再根据专业工程师评定质量,监理工程师确定工程计量项目。深入落实为工程项目服务的理念,通过多方的监督和合作,减少计量和支付纠纷,加快计量工作的进度。

3.4 提升工程变更计量管理能力

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是影响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监理工程师不仅要提升合同管理能力,同时,还应该应对工程变更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工程变更是每一个项目在具体施工中都不可避免而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工程变更带来工程费用和投入的变化,在计量和支付时,监理工程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Excel软件,做好工程计算,应该计量支付管理软件,对工程变更项目产生的费用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计量。所以,监理工程师还应该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软件应该的实践能力,在计量过程中,提升对工程变更的 支付管理能力。

3.5 严格遵循合同

合同具有法律效应,不仅约束承包商的行为,同时监理工程师也应该严格遵循合同规定,做好工程计量支付工作。首先,监理工程师应该端正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维护业主和承包商的利益,保证业主和承包商都能遵循合同的规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支付方面,即时支付是确保工程进度,避免纠纷的重要方面。所以,严格遵循合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约束行为的依据。此外,在计量和支付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例如工程图纸数量和清单数量区分。所以,监理工程应该明确合同细节,注意细节的管理,做好工程项目的计量和支付工作。

3.6 加强工程材料预付的计量与支付管理

材料质量符合标准规范时,监理工程师按照发票金额的70%支付,在预计竣工前3个月,不再支付工程材料款项。当材料、设备已经用于或安装永久工程时,方可从下一个月的中期计量支付中合理进行计量与支付,并且应该合理对材料预支付进行扣回计量。工程中已经支付的材料和设备等,应该属于业主管理,工程竣工所有剩下的材料等,应该由承包人管理。明确各部分的权益和职责范围,保证支付与计量的管理水平。

4 结 语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监理计量与支付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计量应该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计量支付的工作原则,落实服务理念,注重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注重细节问题,全面落实工程监理计量和支付工作,以保证公路工程项目整体的质量、进度、安全,降低费用,实现利益双收的伟大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董翠云,张小英.浅谈公路工程监理中的计量支付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

[2] 朱海云,程瑞杰.浅谈计量支付在公路工程监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11).

4.电能计量管理措施的分析总结 篇四

姓名;余青青 学号:C1208398 学院:安徽电气工程技术学院 班级:12供电谢桥

电能计量管理措施的分析总结 ——摘要——

电能计量装置在发电、供电、用电地位是非常十分重要的。通过电能计量装置的测量为生产计划、供电计划和用电部门来加强管理,以利于开展节约用电,提高经济效益。然而,电能计量装置管理却是供电企业保证计量装置安全稳定运行准确的去计量的第一任务也是电力营销工作中的很关键的环节,是防止用户窃电的很好的手段

关键词:电能计量装置,管理,窃电。

电能计量管理措施的分析总结

-1-电能计量装置管理的内容………………………………………………………… 1.1电能计量装置的性质。1.2.环境对计量装置的因素。1.3电能计量装置的信息。

1.4电能计量装置的计量的准确度。

-2-加强计量装置的防窃电的管理………………………………………..2.1加强抄表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抄表人员的工作效率。2.2定期的审查抄表记录的制度。2.3电能计量装置的故障处理的制度。2.4电能表和互感器的管理制度。

-3-计量装置管理的组织措施………………………………… 3.1计量方式的选择。

5.论文的计量与分析 篇五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对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7年之前财政赤字的规模比较小,而其主要的弥补方式是采用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1987年,国务院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新的规定,财政不能够向中央银行透支的规定。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稳定金融的同时达到减少直至取消财政对中央银行的借款和透支,政府对全国金融机构发行了40亿元的财政债券,占当年全部国内债务收入的30.14%,从而也造成政府举债规模首次的高速扩张。1994年,中央政府出台《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或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发行长期和短期国债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方法。在1995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再次重申了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政府透支,不能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规定,同时还强调,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各级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包销政府债券等规定。由此,在不考虑税收等因素的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弥补只能完全依靠发行国债,这种情况也催生了政府举债规模的高速增长。

(二)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

对于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介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正是由于这两部分的债务没有比较准确的对其规模和期限的估计,并且组成债务的各种成分复杂,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外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较短的时期内转变成了对政府现实的债务,由于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能短期内变化,那么政府势必要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债务。显然,这会使得国债规模趋于扩张。

(三)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

国债的发行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本付息的刚性。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5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偿还期。这之后,历年发行国债的规模不断增加,国债余额像滚雪球一样地产生累积效应,使得每年应偿付的到期国债及利息额逐年增加。对国债及利息的偿还的基本方式是财政盈余、增加税收以及举借新债,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财政收不抵支,连年出现财政赤字,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国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等原因,依靠增加税收和国债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偿还国债的方式不适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国债规模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是国债规模进一步的扩大。

(四)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6.论文的计量与分析 篇六

2014年一级注册计量师考试计量案例分析题:

【案例】某实验室的主任认为,职业道德只是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单位集体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计量技术人员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完成好计量检定和校准工作,就可以保证实验室的良好运行。

7.论文的计量与分析 篇七

本文将利用协整性检验和因果性分析的方法, 研究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影响。

1978年, Kraft J和Kraft A在他们的能源经济研究中, 首次发现了美国GDP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1]。随后, 能源经济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扩展到了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2]。近年来, 因果关系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应用到亚洲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 Glasure和Lee (1997) 利用Granger检验方法发现了新加坡能源对GDP的因果关系[3] , Yu和Choi (1985) 在标准Granger检验方法的基础上发现了韩国GDP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4], 在A safu-A djaye (2000) 基于协整性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中, 显示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能源消费对GDP的因果关系, 以及菲律宾和泰国两国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5]。Masih and Masih (1996) 分析了相关国家1955年-1990年的数据, 结果显示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缺乏协整关系, 在印度表现为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在印度尼西亚表现为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在巴基斯坦表现为双向因果关系[6]。本文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方法。

1.数据采集

选取了1980—2008年的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 单位为亿元人民币, 能源消费量 (EC) , 单位为万吨标准煤。根据选取《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 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 分别对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将GDP的数据按1978年的不变价格换算成实际GDP, 从总体上看 (见表1) , 1980年至2008年河南省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逐年递增, 河南能源消费增长与GDP增长基本上是同向增长的, 能源消费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能源的原始序列具有类似于指数增长的趋势, 为了消除异方差, 因此在建模前考虑对原始序列取对数。LNGDP序列和LNEC序列分别代表GDP和EC的对数序列。图2是GDP对数序列和能源对数序列的样本曲线, 观察图2可以发现两者的对数序列均呈线性增长的趋势。

虽然从图2可以得出LNGDP序列和LNEC序列具有时间趋势和非零的截距, 表现出了非平稳的特征, 但从两者的一阶差分图 (图3) 可以初步认为其为平稳的序列。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客观、科学地探求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结构依从关系, 需要首先确认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如果一个随机过程的均值和方差在时间过程上都是常数, 并且在任何两时期的协方差值仅依赖于该两时期间的距离或滞后, 而不依赖于计算这个协方差的实际时间, 就称它为平稳的。协整理论要求相关的序列要有同阶的平稳性, 否则会产生伪回归现象。

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以前, 本课题采用ADF检验法分别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检验其是否平稳。观察LNGDP序列和LNEC序列发现其均具有非零均值和上升趋势, 所以在对序列的水平值做单位根检验时应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在对序列的水平值做单位根检验时, 由于一阶差分序列已经消除时间趋势, 所以检验时不包含时间趋势项。滞后期的选择根据AIC准则来确定, 检验结果如下:

由检验结果可看出: LNGDP和LNEC序列均为非平稳的序列, 但是经过二阶差分后, 在1%显著水平下二者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 说明它们均属于二阶单整序列, 即LNGDP和LNEC序列为差分平稳的时间序列, 因此, 便可进行协整分析。

3.协整性检验

协整指的是尽管就单个时间序列而言是非平稳的, 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协整分析涉及的是一组变量, 它们各自都是不平稳的, 但它们一起漂移。这种变量的共同漂移使得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线性关系, 因而使人们能够研究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 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间内偏离均衡位置, 在长期中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位置。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 对于两个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 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反之, 如果这两个变量不是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首先, 建立回归方程:

undefined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能源消费总量EC, 解释变量为GDP, u为随机扰动项。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 运用最小二乘法 (OLS) 对式 (1) 回归得出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有以上统计结果可以得到估计方程:

undefined

t=34.5816 F=630.9988

R2=0.9589 D-W=0.16667

由协整回归方程 (2) 可看出, LNEC和LNGDP之间正向相关, 方程中的系数0.5477是弹性系数, GDP每增加l%, EC将会增加0.5477%, GDP的t值为34.5816, 说明关系显著。R值为0.9589, 表明拟合度很好;但由于R值大于DW之值, 所以此回归有伪回归的可能, 因此需要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判断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滞后阶数根据AIC准则取为2, 在有常数项、无时间趋势的条件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检验结果显示, 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 因此可以确定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 上述结果表明LNEC和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析表明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一方面说明了河南省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促进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为此, 可进一步利用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判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4.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仅仅能够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却反映不出二者之间有何因果影响关系。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目的正在于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该检验方法是由Granger (1969) 提出, 后又经Hendry、Richard等人发展完善的一种检验方法。当且仅当X的历史值和Y的历史值在一起能够比其他的方法更好地预测Y的当前值时, 我们称X是Y的Granger原因, X导致Y。X与Y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即互为因果关系、不可逆的因果关系以及相互独立的关系。具体可通过如下进行检验: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值所能解释的程度, 然后检验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 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 则称时间序列X是Y的Granger原因, 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非常敏感, 经过多次调试, 确定在此考虑滞后七期的情况。检验结果如下表: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了, EC对GDP通过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而GDP对EC却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即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长的Granger原因, 能源消费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5.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平稳性检验表明了河南省GDP和能源消费虽然都不是是平稳序列, 但是经过差分后均是二阶平稳的。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拟合关系, 从1980至2008年河南省GDP每提高l%, 能源消费增长0.5477%。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 即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两点:第一,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非常多, 能源消费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不可能在短期内显著的对经济增长构成影响。第二, 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劣程度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能源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污染型能源在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 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 这势必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来进行负面效应的减免, 这种负面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能源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所以在能源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由于各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异, 能源消费的构成情况也间接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水平, 只有当那些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较大的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大时, 能源消费构成才可以算作是较为优化的, 如此看来, 分析能源消费构成的各个部分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以及贡献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问题另外讨论。

参考文献

[1]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 Energy Development, 1978, 3:401-403.

[2]Erol U, Yu E.S.H.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incomeforindustrializedcountries[J].Jour-nal of Electricity and Employment, 1987, 13:113-122.

[3]Glasure Y.U., Lee A.R.Lee.Cointegration,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lec-tricity: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 1997, 20:17-25.

[4]Yu E S H. Choi J 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1985, 10:249-272.

[5]A safu-A 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electricit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 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 615-625.

8.论文的计量与分析 篇八

[关键词] 收益计量 资产计价 收益重心论

收益计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正确确认收入和费用,从而正确计算企业的当期利润;资产计价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状况。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是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会计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在实务中,会计准则已将其固定化、规范化了,会计人员只需按部就班。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是密切联系的,但它们之间又常常发生矛盾。当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之间发生矛盾时,现代会计的解决方法是:首先考虑收益计量,其次再考虑资产计价。这样就形成了现代会计的一大特点:收益计量处于指导地位,而资产计价处于收益计量的从属地位,即所谓的“收益重心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有些数据是被歪曲的,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收益计量主导地位形成的历史背景

笔者认为,“收益重心论”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特定经济环境及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的产物。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20世纪以前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企业只编制资产负债表,而不编制利润表,因此资产计价处于主导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業的规模一般较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关注的是企业实际拥有多少财产、对外承担多少负债,自己的权益是多少,而将利润信息放在次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企业外部融资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从银行取得贷款,而银行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即关心的主要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而非利润。在这一历史时期,企业虽然也计算利润,但是不是通过编制利润表的方式,而是运用以下的公式计算利润:

当期净利润=(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本期追加投资-所有者本期提款)

或:

当期净利润=(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所有者本期追加投资-所有者本期提款)

在本世纪初期,在主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两大可以大书特书的变化,它们对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了企业合并的第一次浪潮,企业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促成了企业产权向社会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少数产权所有者已无力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其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短期投资收益(包括股利收益和股票增值收益),这样投资者对企业的利润信息特别关注,这一事实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确立,因此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教授在其著作《会计理论结构》第二章中阐述了“收益重心论”。从此利润表成了企业对外公布的法定财务报表,并跃居为第一大财务报表的地位。

与此相关的另一大历史事件是:在20世纪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市场繁荣起来,企业不再单纯从银行融资,融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并且企业产权趋于社会化和分散化。例如,英美两国产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股份为众多的股东所持有,自然人持股份额占公司股份总额比重一般在50%以上,产权比较分散。由于股权的分散性,每一位股东在公司股份总额中所占有的比例较小,在股东大会上的作用很微弱。这就决定了每一位股东在客观上无力对公司及其管理层施加直接的控制,特别是在公司出现危机时,无力对公司及时进行重组。同时,股东较低的持股比例,也决定了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欲望参与直接控制公司,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使自身短期收益最大化(包括股利收益和买卖股票所获取的差价收入)。他们客观上无力对公司及其管理层施加直接的控制也迫使他们在主观上不去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些投资者对企业的利润信息尤其关注,而将企业的财务状况放到次要地位。这也是“收益重心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20世纪40~50年代,收益计量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根据“收益重心论”,当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发生矛盾时,首先应考虑能否提供适当的利润信息,其次才考虑资产计价的是否适当。这就产生了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我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盈利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信息。一方面,企业盈利与否,不仅说明企业经营者受托管理和运用企业财产的好坏,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利润分配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利的信息和许多决策有关,它为企业的有关利害集团进行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和信贷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收益计量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也正在确立。

二、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矛盾的实例分析

传统会计的资产计价是为收益计量服务的。“就其传统的形式来说,计价是配比程序的第一步。按收益的经济意义来讲,资本的保全概念要求资产的计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即收益可以根据这些计价整个时期增加数额来计算。从行为性观点来看,计价应使收益的计算有可能对预测有所帮助,即可作为投资模式的投入数据。”

在现行会计实务中,资产计价从属于收益计量的例子到处可见。当然在有些场合,虽然优先考虑了收益计量,但对资产计价的恰当性并没有不利影响;然而,在另外许多场合只强调了收益计量的恰当性却忽视了资产计价的恰当性。这里举几个实例作说明。

1.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虽然从稳健性会计原则或配比原则得到完美的解释,但我们不能否认其出发点仍然是首先基于收益计量的考虑,其次才是资产计价。

本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不少国家的企业普遍运用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将近期的费用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从而恰当地反映当期的收益。但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后进先出法却低估了期末存货的价值,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金额失去意义,不能给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实际拥有多少存货的信息。

同样,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也是贯彻了“确认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失,而不确认资产持有利得”而产生的一种会计方法,其目的仍然是为了稳健地计量收益,也正因为如此,当企业运用按类别计算成本与市价孰低时,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中可能一部分存货以市价反映而另一部分存货以成本反映,让报表的阅读者十分费解,也容易产生误解。

2.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属于资产计价还是属于收益计量,是容易发生错误认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固定资产由于损耗必须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减去累计折旧就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因此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行为似乎属于资产计价。其实不是如此,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属于收益计量行为。因为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是将收益计量放在第一性的地位。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A·亨德里克森教授认为“折旧过程的主要着重点在于预计期间费用,将其分配到产品或费用上,以与每期的收入相配比,因而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资产负债表上的计价。”

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也是为了根据稳健性会计原则计量收益而采用的一种会计方法,但是由于加速折旧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账面上的固定资产价值往往是明显被低估的,并不能向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3.待摊、预提和递延项目

现行会计实务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企业为了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计量收益,就应该按照收入是否取得、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志确认收入和费用,而不管款项是否实际收付。这样就产生了待摊、预提和递延项目。

待摊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流动资产列示,递延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非流动资产列示,但实际上待摊费用项目和递延资产项目并不完全符合资产会计要素的定义,因为很难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是属于一项“经济资源”并“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充其量只能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可以减少未来资源的流出。但由于将收益计量放在首要地位,而降低了对资产确认的要求,因此,在现行会计中仍将待摊费用项目和递延资产项目作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由于配比而产生的待摊费用、递延借项与贷项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往往只会分散他们阅读信息的精力而不会对他们的决策有什么大用处。

预提费用是由某项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项目所派生出来的,很明显它是一项特殊的负债,事实上它并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4.待处理财产损益和特准储备物资项目

待处理财产损益按其经济性质来说,未必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特准储备物资以及在诉讼中被查封或扣押的财产可能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在一定时期内未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因此,待处理财产损益和特准储备物资项目从根本上说也不属于企业的资产,纯粹是由于收益计量和复式计账而产生的一个账户借方余额,由于其不能进入利润表而放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

三、收益重心论产生的主要问题

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在一些场合是一致的,但在不少场合会发生矛盾。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将收益计量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而将资产计价视为次要考虑的因素,再加上企业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其结果是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一做法产生了以下主要问题:

1.传统收益计量所反映的收益并不全面

传统收益计量的方法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一些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点。但它是建立在币值基本稳定不变的基础之上的,在通货膨胀加大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计量方法就受到了挑战。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按历史成本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经营成果基本上是真实的,因而对报表使用者是有用的。但是在币值不稳定的条件下,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和按现时价格计量的收入相配比,使得成本不能真正得到回收,计算的经营成果信息就失去了真实性,其结果必然产生虚盈实亏,进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严格遵循收入实现原则,所以收益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全面,它把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益排除在外,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这些信息对使用者来说往往只会分散他们阅读信息的精力而不会对他们的决策有什么大用处;另外,股东们关心的不是配比出来的收益,而是实实在在的能体现为可供分配的财富(尤其是现金)的收益。

2.收益脱离现金流转状况

传统的收益计量在会计上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则,它运用一系列应计、递延、预提、摊销和分配等会计方法程序,使得它所反映的资金运动是理论的,没有考虑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因而没有反映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即期偿债能力、生存能力,所以是不稳健的。例如,当企业在销售成立并取得收款权时,无论是否收到货款,都必须确认收入;每个会计期末,在账面核算盈利条件下,必须交纳各种税金。但是受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这一经济条件的影响,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盈利企业无法及时收回账款,形成呆账,但企业必须定期支付工人的工资。由于工资呈刚性及税收具有强制性,盈利企业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发放工资,交纳税款,因而,即使盈利企业也同时扮演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各企业间、企业和银行间形成了严重的三角债。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三角债剪不断,理更乱。

3.传统的收益计量包括了许多主观估计的因素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利潤表的局限性,因为利润信息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原则基础之上的,包括了许多主观估计的因素,不利于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也不利于将不同企业之间的盈利信息进行比较。报表使用者要做出正确的决策,特别是作长期投资决策,更应分析评价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因为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才代表了企业运营情况、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承担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个企业做出客观的评价。因此,企业资产计价的恰当性在一定程度上比收益计量更加重要。因此,不少学者预测,在下个世纪资产负债表会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大财务报表。

4.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既不利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也不利于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运作情况做出正确的评判。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要求企业在期末编制会计报表之前,对某些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应收、应付和待摊、预提等进行调整账务处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或者为了迎合某主管部门,人为地对会计报表进行“修饰”。如利用应收和预收账款科目调节营业收入;利用待摊和预提科目调节成本费用等,以调节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利润,这样,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遭到人为的破坏,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难以反映企业流动性信息的真实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企业的支付能力。若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差,一是不能支付到期的债务而影响债权人的利益;二是不能满足正常生产经营的支付需要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盈利性很好的企业却由于现金不足,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无款购入原材料等而被迫停产,甚至陷入倒闭的困境。可见,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有关企业流动性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一些待处理项目均确认为流动资产,而待处理项目根本不是资产而是费用和损失,不具有变现能力;存货中的超储积压乃至冷背变质的部分流动性很差,甚至也不具有变现能力。显然,这样反映的企业流动性信息中有较大的虚假成分,与实际资金运动过程相脱离。

5.忽视了企业的一些战略性经济资源

对企业的一些战略性经济资源,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往往无法确认,最为典型的是自创商誉和人力资源。商誉是指一个企业的收益超过同行业一般利润水平和能力而形成的一种价值,按其形成来源可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在现行会计实务中,外购商誉可按所付成本计作资产入账,自创商誉是不予确认的。只有企业合并,存在实际产权交易的情况下,才确认自创商誉。然而,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向外界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重要的信息质量的要求,商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确认或等到企业发生产权交易时再确认,既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决策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无法满足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却对人力资源无能为力。因此,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往往低估企业的经济资源的价值。

6.不能对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做出适当的反映

对于一些新近出现的经济活动与事项,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尚无法恰当处理。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价值不象商品的价值那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金融资产的价值是极不稳定的,且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价格容易波动,因此按照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并以交易价格来确认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不仅是由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在市场上随时发生波动,而且是由于金融资产不像工业性资产那样,要将原来持有的资产投入生产过程而转化为耗费。金融资产的耗费就是直接在金融市场上将其交换出去。盈利的取得表现为直接金融资产买进和卖出价格的差额。所以,只要当金融资产在企业资产中达到一定的比例,企业的利润也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金融资产的交易时,再按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来处理这部分活动,就十分不合理了。

四、解决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矛盾的措施

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的不足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人们对收益计量的主导地位对资产计价的不利影响的认识还不深刻,这不利于恰当地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不利于引导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正确利用会计信息,助长了投资者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为了解决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的矛盾,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的措施:

1.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鉴于传统的收益计量方法的不足部分地来源于人为因素,因此,应加大《会计法》的执行力度,增强法律意识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

2.优先考虑资产计价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应重新将资产计价放到优先考虑地位。在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资产计价的恰当性,其次再考虑收益计量的恰当性。为了向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有关财务的信息,可以同时使用几种计价基础,多栏式报告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的会计信息。

3.补充提供反映现金流量信息

上一篇:最美的太阳——红色经典作文下一篇:公务用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