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学院

2024-07-27

地球科学学院(精选14篇)

1.地球科学学院 篇一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

理/高2012级5班 曾江陵

学校:同济大学

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学术氛围:学术氛围很高,因为学院拥有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在国内外承担和参与了大量的重大科研项目。且因为学院招收的学生较少,而老师多(因为需要许多老师从事科研工作),所以大一就开始实行导师制,你可以选择你的导师,帮助你的导师完成一些他的项目,做做副手,学习实践他的经验知识,到一定阶段,你可能跟着导师去野外科考。如果你导师研究火山地质,你有可能就会去夏威夷;如果导师研究南海,你可能就可以出海;如果导师研究冰芯,你甚至可能会去南极。当然,前提是你能力足够优秀。而且我们的实习都是去上海周边的各个地方,不会向土木那样去隧道或者去看桥梁,我们都是去秦皇岛北戴河、煤山、佘山等地实习,时不时采块标本,运气好祝你挖到宝石。

活动氛围:因为整个学院一届的人数都普遍偏少(老师都想去搞研究,就不愿意

招太多的人)。所以,院内的活动一般都是很难搞起来的,体育活动还是挺多的,就是参与的人没办法多起来,例如其他学院篮球赛5V5要打几周,我们3V3三天就打完了。而且因为人少,我们每个专业只有二三十人,不会有班级这样的集体存在。但是,同济大学有大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弥补的作用。

学院专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地质学

培养目标:面向未来国家发展对地质学的需要,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德智体全面

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重、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突出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地质学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地质学专业设有海洋地质、石油地质、宝石学和环境地质与工程四个

方向,毕业后可选择考研、出国继续科研;直接就业的主要去向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勘察设计院、环境资源部门等单位;也可以从事工程类的工作,但是因为学院隶属理学部,它招生的时候写的“海洋工程”,但是它工程类的知识并没有土木等专业充实,地质学专业更是没有工程类力学结构等方面知识的教学,所以你需要自学很多东西。

专业课介绍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内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矿物,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

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与沼泽、风及其各自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矿物岩石、构造、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初级知识,为之后的专业课打基础。

笔者看法:知识很多,需要记忆的很多,内容类似于高中地理,数学成分较少,没有公式推导、数学计算等。因为知识很多,老师上课得抓紧时间讲

完知识,所以上课有时候略显无聊。

教材:夏邦栋主编 《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课程名称:结晶学与矿物学

课程内容:鉴定矿物与岩石的基础学科。内容包括:晶体光学基础,光率体与光

性方位,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单偏、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造岩矿物的鉴别。

学习目标:掌握利用偏光显微镜鉴别矿物进而鉴别岩石的方法,为之后的专业课

打基础。

笔者看法:真的挺好玩的,虽然就是知识有点偏难,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一

半,意味着可以经常用偏光显微镜(这货4万一台呢,比高中那个生

物显微镜高级N倍,足以得出我们学院是很有钱的)观察各种岩石

切片,显微镜下的岩石矿物是很好看的,有时还能找到化石。但是同

样这课容量很大,老师上课的进度很快。

教材:林培英主编《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地质出版社

课程名称:海洋学

课程内容:海洋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海洋环流,海洋分层,潮汐,波浪,海

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海洋生物等内容。

学习目标: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对海洋中的现象有初步了解,毕竟咱们还是海

洋学院嘛。

笔者看法:坑爹,不是知识坑爹,是老师讲的坑爹,这课没有专门的书,老师讲

课的课件也大多都是英文,看不懂哇看不懂,不过还是可以学到很多

跟海洋有关的知识。

教材:无

大二到大四的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浆岩与变质岩学、沉积岩石学、地球化学。

(专业选修课)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古海洋与古环境、全球变化、宝玉石学、地貌与自然地理学、工程地质学、海洋调查方法与技术、地质灾害评估、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数据与解释、地球物理测井、海洋化学、测量学、地震数据解释、油层物理学、宝玉石鉴定与评价、海洋生物、物理海洋学、环境科学导论、生态学基础、海洋矿产资源概论、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宝玉石合成与优化处理技术、钻石分级与评价、微体古生物学。

(之所以有这么多选修,是因为不同的专业选修课就会有不同的方向,这些都由

你自己来决定,你需要什么知识,就去学什么选修课)。

地球物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和国家未来发

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完善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并综合运用专业

和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科技手段来研究与解决地球科学问题,富有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被直升推荐

或考取研究生;二是出国深造;三是直接就业,目前就业的主要去向

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

海洋石油公司、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地震局、勘察设计院、环境资源部门等单位。

专业课介绍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内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矿物,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

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与沼泽、风及其各自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矿物岩石、构造、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初级知识,为之后的专业课打基础。

笔者看法:知识很多,需要记忆的很多,内容类似于高中地理,数学成分较少,没有公式推导、数学计算等。因为知识很多,老师上课得抓紧时间讲

完知识,所以上课有时候略显无聊。

教材:夏邦栋主编 《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

课程名称:地球物理学概论

课程内容: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天然地震,人工地震,重力

学和固体潮,地磁学,古地磁学,地电学,地热学。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基础。

笔者看法:这课不是我的专业,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据我打听,课程内容对数

据处理能力方面要求很高,要知道发生一次地震所产生的数据量是很

大的,要经过大量的统计处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推理。

教材:《地球物理学基础》

大二到大四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位场与电磁波理论、地震波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数字信号处理。

(专业必修课)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1和

2、应用地球物理学1和

2、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

(专业选修课)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测井、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解释、地球物理反演方法概论、地球动力学、天然地震学、地球灾害、板块运动学、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工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岩石学。

(之所以有这么多选修,是因为不同的专业选修课就会有不同的方向,这些都由你自己来决定,你需要什么知识,就去学什么选修课)。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未来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具有海洋

科学思维,同时又掌握电子技术、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3S

技术等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工程教育基本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

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能把握学科前沿并具有

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使毕业生能胜任海洋研究和资源开发等领

域的科研、教学、技术研发、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方向:毕业生去向分三类:一是被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二是出国深造;三是

直接就业,就业去向为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例如,国家海洋局

东海分局、上海城市地理发展有限公司等。

专业课介绍

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内容: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矿物,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地质年代,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

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作用,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与沼泽、风及其各自地质作用,块体运动,行星地质概述,地球的演化,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矿物岩石、构造、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初级知识,为之后的专业课打基础。

笔者看法:知识很多,需要记忆的很多,内容类似于高中地理,数学成分较少,没有公式推导、数学计算等。因为知识很多,老师上课得抓紧时间讲

完知识,所以上课有时候略显无聊。

教材:夏邦栋主编 《普通地质学》 地质出版

课程名称:海洋学

课程内容:海洋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海洋环流,海洋分层,潮汐,波浪,海

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海洋生物等内容。

学习目标: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对海洋中的现象有初步了解,毕竟咱们还是海

洋学院嘛。

笔者看法:坑爹,不是知识坑爹,是老师讲的坑爹,这课没有专门的书,老师讲

课的课件也大多都是英文,看不懂哇看不懂,不过还是可以学到很多

跟海洋有关的知识。

教材:无

大二到大四的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3S导论(遥感、GIS、GPS)、理论力学、测量学、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电工学、海洋声学。

(专业必修课)海洋调查方法、海洋探测技术1和

2、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导论、海洋环境要素计算与预报、海洋遥感、GIS设计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专业选修课)Java编程、软件工程、Fortran与Matlab编程、GPS接收机硬件原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传感器网络、计算机模式识别及算法、海洋地球物理、物理海洋学、环境科学导论、海洋生物。

(之所以有这么多选修,是因为不同的专业选修课就会有不同的方向,这些都由你自己来决定,你需要什么知识,就去学什么选修课)。

2.地球科学学院 篇二

近年来, 台湾中研院地球所分别针对亚洲的造山作用和大陆地壳的增生及演化、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过程、东亚大地构造运动对环境变迁的冲击等重大研究主题, 开展多项对外合作系统性整合研究, 主要了解板块作用过程和古气候的相关性, 例如东亚大气环流、季风型态等, 并藉由海水组成、板块抬升、河流侵蚀、冲积物组成和中亚沙漠作用等过程交互作用, 获得相关板块作用及其演化过程的最佳结果, 并配合在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 以先进的分析技术研究西藏及喜马拉雅山的造山作用, 确定其地壳增厚的年代, 对地球最厚地壳的形成和最特别的地理特征世界屋脊的演化提供最佳的解释。

台湾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是当今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薄皮理论”及“岩石圈碰撞”都曾经用来解释台湾造山带所观测到的地球科学资料并提出相关模型, 但迄今仍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解决不同模型间的差别及造山过程的细节。因此台湾地球科学界共组团队, 并与海外同行共同实施“台湾大地动力学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结合现代地质和地球物理学技术, 以台湾岛地壳地幔为研究对象, 通过更精确的地壳与地函构造测绘方法来仔细检验现有造山带模型的正确性, 再通过资料的整合及解释, 期望为台湾活跃的碰撞造山带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大地构造模型。

目前, 台湾有关能源及资源方面的大型勘探计划有两个, 其一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展的“台湾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地质调查研究”, 现已进入二期阶段, 包括调查邻近台湾本岛活动陆缘的增积岩体区、南海北部大陆架斜坡区, 以及高屏峡谷以东的上部高屏斜坡增积岩体区。虽然各区的贮存量有差异, 但普遍显示该区域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这个计划的发现, 在天然能源短缺且石油价格高涨的今天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二为台湾“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展的“台湾山区地下水资源调查研究先期计划”, 结合遥测与当地水文地质调查, 再加上各种物探与水力试验, 来了解台湾山区的水文分区, 为日后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作为参考数据。

地震灾害调查

在地震灾害调查分析方面, 以往台湾科技人员取得的成果有:台湾地区数个地震目录的地震定位与震级的评估, 比较世界台网及台湾区域性台网所定的震源位置、体波震级和面波震级;震波地区地震前后的应力场变化研究, 利用断层面解研究地震发生前后的应力变化, 研究台湾地区地震发生过程的特性;设立台北盆地强地面运动观测网, 提供分析台北盆地在地震时地面振动的特性;开展地震动共振的研究, 分析在盐寮及芭崎所记录的强地动的共振现象;以有限元法模拟地震位错源的格林函数, 探讨区域地震的波形;利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勒夫波在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征;利用质量-弹簧动力模型研究地震活动的动力过程, 藉以探讨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几个地震的定标律;藉全球与台湾地震网及宽频地震网资料, 进行震源参数反演, 获知琉球岛弧隐没带、台湾碰撞带及吕宋岛弧隐没带之间过渡地区的发震构造及特征;研究台湾及邻近地区弧陆碰撞作用的过程, 建立碰撞的动力模式, 探讨台湾地震的发生与震源机制等;分析车笼埔断层沿线一带之第四纪地层、地形与新期构造, 进行古地震研究工作, 讨论台湾地区之古地震活动、地震发生之重现性与或然率;发现位居车笼埔断层下约15公里有另一个较深的发震构造, 约略与车笼埔断层平行, 证明深部地壳甚至上地幔也在大地震中变形, 另在雾峰附近车笼埔断层上, 进行地质开挖与岩层定年分析, 推断车笼埔断层上一次大地震约在200年内, 了解因地震造成的地层抬升速率与台湾造山运动的速率大致相符;研究集集地震对当地的地下水文环境的影响, 显示浊水溪冲积扇受压含水层在地震发生后, 伏流水向水平方向大幅度的扩张, 尤以彰化地区最显着, 地震发生前后地下水流的变化应与含水层的渗透度改变有关;利用台湾地区地震网所记录的1994年南美波利维亚地震数据, 分析此地震的破裂过程中, 破裂面可能产生摩擦生热而熔化的现象;完成集集大地震较大余震的再定位及震源机制, 分析余震活动的时空分布, 并建立区域地体造构学的模型;利用近、远程地震资料及测地学资料, 反推集集大地震破裂过程应力的时空变化, 建立应力场转移模型;求得主震震源波谱, 将余震活动分成几个性质不同的组群。

自2003年起, 台湾中研院地球所与美国卡内基研究院地磁部的研究团队, 在台湾东部欧亚大陆与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界上设立“板块边界观测站” (PBO-T) , 以解决该板块边界高速挤压, 而却没有释放出相对应的地震能量的问题。到2008年, 研究团队利用相距约5到15公里的井下应变仪 (包括奇美、猴子山与樟原3站) , 共探测到20个慢地震, 发现其中有11个慢地震是和台风同时发生的, 而每次的变形时间约在数小时到数十小时。根据这些资料, 明确导出创新的结论:台风可以引发慢地震。有可能是因为台风的低气压降低了陆地底下的岩石压力, 因而在断层的额外压力梯度引发逆断层的滑动, 断层面应力突破该处岩层所能承受的极限而引发慢地震。

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袭台时, 台湾中研院地球所林正洪等人利用宽频地震网, 在世界上首次探测到52个山崩所产生的特殊地震事件, 经由仔细分析及定位计算后, 证实这些山崩事件大多数发生于台湾南部高降雨量的山区, 其中也包括造成400多位居民罹难的小林村山崩事件, 此外还发现有些山崩地震事件发生于南台湾海域的海沟或斜坡附近。

台湾中研院地球所赵里副2011年提出一种新的全波场地震波层析成像中结构偏导数计算方法, 通过预先计算并建立一个应变格林函数库的方式, 然后再推导出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对于地球的弹性参数包括非均向性速度参数的偏导数的具体表达式, 此外还对地震剪切波分裂强度对地球非均向性速度参数的敏感度进行了详细讨论。

大型地震研究计划

目前岛内有关地震灾害调查分析与对策方面的大型计划有4个, 前两个分别为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地震地质与地变动潜势分析”和“断层活动性观测研究”, 这两个计划不但试图深入了解断层带的地下构造和断层的长短期滑移速率, 并将制作断层带之条带地质图提供社会参考, 还针对主要活动断层逐步建立GPS追踪站、井下应变仪等区域观测网, 同时也进行逸气与流体的分析监测, 完成后不但对岛内潜藏的活动断层特性有深入的了解, 也能快速掌握其现今活动性, 对日后地震减灾提供可靠的基础资讯。

第三个是台湾水利主管部门牵头实施的“地震前后地下水文异常变化探测与防灾工程应用”计划, 将建立断层及地震活动之监测井网及地震水文资料库, 再经由地震前后地下水文异常变化的研究, 了解地震对地下水文系统的影响, 为探索地震前兆研究工作做前期准备。

第四是台湾气象主管部门目前正在实施的“强地动观测第四期计划”, 分6年 (2010—2015年) 执行, 目的是建立新一代地震观测系统, 加强地震海啸监测, 整合海陆地震观测网, 拓展强震即时警报资讯在防灾方面的应用, 整合与推广运用地震数据库, 加强地震潜势分析研究, 并配合防灾需求发布地震潜势图。到2013年底, 已完成30座高品质深井地震观测站的建设, 能够有效降低地表背景杂讯, 提供高品质观测数据。

为加强地震防灾工作, 整合各式的地震观测资料, 提供建置强震速报与即时警报系统, 研发地震前兆分析与地震预测技术, 台湾气象主管部门积极建设多元化的地震观测网, 包括下列6项: (1) 即时地震网, 自1989年起陆续建立了71个速度型即时地震站, 用以监测台湾的地震活动, 尤其是微震资料, 对于监测断层活动或大地震前的异常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2) 都会区强地动观测网, 自1992年起执行“强地动观测计划”, 在台湾各都会区陆续建立688个自由场强震站, 以及61座结构物强震监测系统, 提供防震设计规范的改进依据; (3) 强震速报网, 自1998年起执行“强地动观测第二期计划——建立强震速报系统”, 自2004年起执行强地动观测第三期计划——发展强震即时警报系统, 累计完成101个强震站, 即时监测与发布有感地震消息; (4) 宽频地震观测网:自2001年起配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地震及活断层”大型整合计划, 陆续建立31个宽频地震站, 提升测报精度, 扩大监测范围, 快速掌握震源机制; (5)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的地形变观测网, 自1993年起陆续建立150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观测站, 记录台湾岛的地壳形变, 监测断层活动, 比对地震的发生时序, 以便归纳出地壳形变与地震间的相关规律, 藉以预估未来地震趋势, 发展地震预测技术; (6) 地球物理资料管理系统, 整合微震、强震、宽频、地形变、地下水等地球物理资料, 充实多元化地震观测资料, 应用于各项地震防灾科技, 包括建筑防震设计、强震速报与即时警报、地震前兆分析, 以及地震预测技术的研发。

该机构目前正在与“国研院”下属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合作, 建立通过网络通报的快速信息传递平台, 并推动强震即时警报的应用评估, 先在防灾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及学校进行测试, 完成测试评估后再全面推广至全台湾。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也在推动强震即时警报系统的研究, 由“国研院”下属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高速网络与计算中心组成的研发团队与台湾气象主管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合作, 进行强震即时警报技术研发, 现已完成现地型强震即时警报系统、自动化警报展示系统以及自动化减灾控制系统的整合, 实际建造一栋两层楼模型展示屋, 并在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三轴向振动台以921地震纪录进行实机整合测试。结果显示, 在最大地表振动到达前, 强震即时警报系统可为嘉义、台中、新竹与台北地区多争取11、7、17与27秒的预警时间。实机展示包括在强烈震波抵达前, 通过广播、字幕机、电视插播等方式提出预警, 并自动关闭煤气, 避免火灾的发生, 开启大门、逃生动线指示灯以利逃生, 将电梯停至最近楼层并开启电梯门, 减低伤亡与受困。

地质防灾

近年来, 台湾日益重视综合性地质防灾研究, 包括利用“福卫2号”图像, 辅以其他光谱卫星图像, 进行台湾地区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动态监测及其建立数据库, 逐年累积地形变迁信息, 并利用克利金空间内插法, 推估地质灾害发生时点的降雨量, 以河川级序、河川坡度、集水区面积与地质条件为依据, 进行各溪流集水区土石流潜势的划分与筛选, 目前已完成北部及中部地区的集水区的工作。

从2007年起, 台湾“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始实施“地质敏感区灾害潜势评估与监测”计划, 目的是逐年完成全台湾高山聚落地区的灾害调查、都会区周缘坡地山崩灾害潜势评估、建立重大山崩灾害潜势区变异监测系统, 以提供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使用;另一重点为分年强化资料库防灾功能, 建立即时防灾决策支援地质情报系统, 提供防救灾任务支持。该计划含有5个分项计划, 包括:高山聚落地区地质灾害基本调查、都会区周缘坡地山崩潜势评估、重大山崩灾害潜势地区灾害模拟与监测、废弃坑道的地盘下陷灾害潜势评估以及南投县庐山温泉北坡监测与建立预警系统。

目前, 正在进行中的“强化坡地环境地质与防灾应用”计划, 分4年 (2011—2014年) 执行, 目标是逐年完成更新全台湾山地聚落及周围坡地环境地质基本资料, 包括顺向坡、山崩 (滑动体) 、土石流 (扇状地) 、河岸侵蚀等地质灾害, 分年分区进行山崩潜势评估分析, 并建立全台湾坡地环境地质数据库, 以提供地方政府进行管理使用;另一重点为分年建立大规模潜在山崩地区活动性观测系统及崩塌地调查与观测等资料, 利用地质钻探、测倾管测量及山崩机制分析汇整完成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提出该大规模潜在山崩地区的山崩机制、影响深度、范围、边坡稳定概况, 加以强化资料库防灾功能, 构建即时防灾决策支援地质情报系统, 提供防救灾任务支持。

火山研究

另一正在进行中的“大台北地区特殊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计划, 从2004年起开始进行, 特别针对台北市及周边地区可能发生的火山活动、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 进行调查与监测及分析评估, 目的是掌握和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机制和对大台北地区的影响, 建立火山的背景值及异常活动指标、分析地震分布及震波效应, 评估火山与断层的活动性, 及应用高精度和高解析度数值地形资料研判灾害的地质地形特征, 以强化环境保育和土地使用管理, 达到可持续发展。

近年火山地质调查区域主要集中在观音山火山群地区, 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和采样, 以及室内实验室矿物和岩石的分析工作, 完成火山地质图绘制, 发现并无任何火山活动的征兆, 其地底下也未有任何火山地震的活动, 显示观音火山群未来喷发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持续针对大屯火山群进行长期监测研究, 包括野外直接测量温泉水质, 以及采集样本携回实验室分析温泉水中的阴、阳离子浓度变化、水质及化学成分变化、火山气体含硫及二氧化碳量变化、地温变化等, 结果显示相对稳定, 无明显火山流体向上增加的趋势。

3.太空·地球 信息科学的先驱 篇三

自幼勤奋好学 酷爱绘画地理

陈述彭于1920年2月28日(农历正月初九)出生在湘赣交界的偏僻山村——江西萍乡白竺,乳名石坚。5岁时他便跟着当教师的父亲陈幼园在泰和庵小学认字。随父亲在腊树下的培英小学念高小时,为了争全班第一名,他常常半夜从父亲身边偷偷地爬起来,点亮煤油灯,复习功课。他和一些同学的作文和图画经常被老师张贴在墙上,作为鼓励和示范。在当时只有初中的萍乡中学读书时,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美术老师的“茅屋子”。这位老师对学生们的艺术启蒙教育是在黑板上画一间茅屋,启发大家在二维平面上怎样用三组不同的线条,勾画出三维的立体形象。老师还带同学们到郊区写生,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同学们受到陶冶。陈述彭对他非常佩服,如饥似渴地跟他学素描、水彩、油画的初步技法。老师为他提供各种纸张、彩色颜料,让他尽情练习。学校校庆时,还专门为他开辟一间美术展览室。陈述彭认为,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是彼此相通的,艺术的熏陶和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他在为纪念萍乡中学百年校庆写的回忆文章中说:“后来我编写《地景素描法》(地质出版社,1957年)和编绘《中国地形鸟瞰图集》(新华地图社,1957年),都是凭借在萍乡中学打下的初步基础。”

陈述彭的高中生活是在离萍乡不算太远的湖南长沙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度过的。这所学校的前身即长沙第一师范(毛泽东同志的母校)。陈述彭在地理考试时,用几幅简单的地图回答完了全部考卷,得到校长的重视和喜爱。后来他在校刊上发表的南岳游记文章,又受到教师、校长的鼓励与赏识。

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陈述彭进入被誉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学习。虽然由于战火不断,时局不稳,学校几经迁移,学习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学校名家云集,师资力量十分雄厚,特别是校长竺可桢的言传身教,使他受益匪浅。竺校长鼓励学生们学习徐霞客不畏艰险、长途跋涉、认识自然、探索真理的拼搏献身精神,号召大家力争为国家为民族多作贡献。他受到叶良辅、张其昀、涂长望、任美锷、谭其骧、黄秉维等著名教授的教导,获得了系统的地学知识和严格的野外考察基本训练。

大学毕业以后,陈述彭留校任叶良辅教授的助手兼在职研究生。他把保管的近万幅从国内外收集来的地形图和一些教学参考图集整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绘制了校园图和城市地图,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地理模型。竺可桢校长有时还带领嘉宾参观陈述彭的作品。他还争取担任了在重庆的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从事经济地理研究和矿产地图编绘。他交出了优秀论文《云南螳螂的地文与人生》,研究生生活获得了工作、进修双丰收。

学以致用 贡献卓越

新中国成立后,陈述彭作为第一批研究人员,进入刚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他参与筹建并继而领导了地图研究室。1954年夏天,他与同事周延儒、施雅风一起从烟台步行数千里到湛江。在大别山,他感染了痢疾,拄着拐杖每天坚持行走50里,测绘剖面图。因为他们衣衫褴褛,面目黎黑,胡须很长,又带着罗盘地图,“东张西望”,走到湘西溆浦地带,被当地政府当成“土匪”拘留。直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从北京拍来电报,才解除误会。陈述彭认为,这次踏勘工作虽然艰苦,但大有收获,主要体现在:落实了秦岭、大别山、淮河、南岭、十万大山以及雪峰山这些热带、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填补了当时地理学上的一些空白。他参加编绘完成我国第一幅景观地图、第一本鸟瞰地图集、第一幅1:400万全国地势图,参与组织我国国家大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创建了普通地图、专门地图、航空像片分析判读、制图自动化学科组及航空像片综合利用与地图制印工艺实验室。他的实验比墨西哥的国家计划早8年,当时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1972年,陈述彭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制图调研组组长。1975年,任地理研究所航空像片判读利用研究室业务领导小组成员,从事遥感应用技术的开拓发展。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成立了由他领导的遥感应用技术与制图自动化实验中心(即地理研究所二部)。1978年10月,他倡议并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专业委员会。他组织领导在云南腾冲开展我国第一次大型综合性的航空遥感实验。这一实验是中国遥感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陈述彭认为其意义在于:1、一次实验,多方受益。全国70多个专家通过学科交叉、信息共享,完成了30多项专题,获得了一批新成果。2、事前组织培训。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提倡团队精神。3、自力更生,打破国际垄断。

1979年6月,陈述彭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在他领导下,该所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在地物波谱分析、航空遥感数据获取、数字和光学图像处理、遥感图像应用分析、计算机辅助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方面具有实战能力的研究技术队伍。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后称院士)。1981年3月,受聘为国家科委国家遥感中心顾问兼研究发展部主任。还相继兼任云南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述彭院士继续推动遥感应用的发展。主持《天津城市环境质量图集》和《陆地卫星影像中国地学分析图集》的编制;积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验,创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开展了江河洪涝灾害预警系统等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尤其是“黄河下游洪水险情预警信息系统”和“洞庭湖堤垸信息系统”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通过地理信息的规范化研究和国际地理信息系统学术会议,推动了我国地理信息的发展。90年代,陈述彭院士积极倡导发展和建立地球信息科学,使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更紧密结合,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撑体系,更好地为解决人地系统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等问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积极开展数字地球的研究与应用,倡导反映时空规律的地学信息图谱的研究等。他还不顾耄耋之年,担任“遥感信息传输机理和成像规律”这一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统率10多位科学家和30多名博士,为开创我国又一新兴领域——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而奋斗。

由于贡献突出,陈述彭院士获得了一系列荣誉:1956年为江苏省先进生产者,1958年为国家测绘总局红旗手,1963年和1977年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1978年为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1990年为全国重点开放实验室先进工作者,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还再次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和国家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

生机勃勃 自强不息

笔者与陈述彭院士是同乡,也是萍乡中学的校友。在萍乡中学北京校友聚会时,笔者多次见到陈老。他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亲切和蔼,向大家讲话时,声音洪亮,一点也不像曾经切除右肾的米寿(88岁)老人!

陈老曾因过重的学习、工作和艰苦贫困的生活条件,健康恶化,患了严重的肾病,29岁刚念完研究生时不得不切除了右肾。手术后,竺可桢校长拿着一本科学家的传记,在病床前深情地对他说:“述彭啊,坚强些。这本书上写的一位科学家割了肾脏仍活到70多岁哩。”

竺可桢校长的话语一直深深地扎根在陈述彭的心里。在与病魔的坚强斗争中,在人生与事业的征程上,他不仅了解到天、地与人的演化历史,而且树立了豁达的世界观。他奋斗目标明确,积极热情地工作,心情宽广地生活,生机勃勃,奋斗不止。陈老认为,“人们往往把少一只胳膊断一条腿的人当成残疾,却不会把少一个肾的人当成残疾。自己也就以健康人自居,自强不息,严格要求自己,勇挑重担,勇攀高峰。”2004年7月,陈老在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时认为自己是“乐天派”,并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黎明即起,学习、研究和写作,完成朋友们指定的‘家庭作业’。春蚕到死丝方尽,不待扬鞭自奋蹄。至今坚持,积习难改,自得其乐。”

故土深情 服务桑梓

陈述彭院士对家乡的红土地怀有很深的感情,时时思念着父老乡亲们,愿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1992年,应时任江西省省长吴官正的邀请,他专程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为江西的建设出谋献策。他担任江西省山江湖治理委员会的高级顾问,策划建设江西全省遥感与地理系统,并建议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1985年鄱阳湖区的防洪减灾遥感监测和昌九工业走廊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他和刘天泉院士一起写信向10多位萍乡籍知名科学家约稿,建议编辑出版《萍乡市资源与投资环境》文集,探讨煤矿资源的深度利用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他还担任萍乡高等专科学校的名誉校长。2004年5月,他到这所学校并对师生们说:“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要急功近利抢热门。要把一些公共科目、操作性强的科目提到一个更高的标准来要求。”2006年5月,陈老为萍乡中学百年校庆题词:“萍水相逢,岂是过客;一日为师,终身乃父;乡土情怀,世代相传;百年树人,为国育才。”

陈述彭院士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奢望当代的荣誉和理解,需要的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要顶天立地,锐意创新,勇敢超前,去追求真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是他一生奋斗不止的真实写照。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4.《地球》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1、萌发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妈妈的情感。

2、了解关于地球的简单知识,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

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四、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五、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妈妈?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活动延伸

5.科学故事:证明地球转动的摆 篇五

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接受罗马教廷的审判,当他被迫承认地心说的时候,有人记载说,伽利略喃喃自语道:“可是地球仍然在动啊!”伽利略是否说过这句话已经不可考,按理说后人杜撰的成分比较大。很难想象有人听见了伽利略低声说出的“异端”言论,并且把它记录了下来,更何况当时伽利略已经神志不太清醒。圣经说大地是不动的;而现在,即使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知道地球存在自转和公转。那么,一个问题是,如何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比如自转呢?

150年前的实验

时间回溯到1851年的巴黎。在国葬院(法兰西共和国的先贤祠)的大厅里,让•傅科正在进行一项有趣的实验。傅科在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个硕大无朋的摆应该在沙盘上面画出唯一的一条轨迹。

6.地球科学概论 关于岩石的种类 篇六

岩浆岩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两个成因系列:一是由岩浆侵入地壳并在地壳中结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另一是岩浆喷出地表(突破地壳),在海水或大气中冷却形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主要特征有:流纹,气孔。

类型:按形成方式:火山岩、侵入岩

按化学成分:酸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沉积岩:

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但由于它形成于广泛分布的陆地表面及海洋盘地中由沉积作用形成,因而,它占据地表75%面积。组成沉积岩的物质来自陆地上已生成的各类岩石,它们称为沉积岩的母岩(或源岩)。除以上母岩外,火山喷出物,生物物质,水体中的化学沉积物也是沉积岩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岩中还有宇宙物质加入。

特征:成层性

类型:陆源碎屑岩、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岩。

变质岩:

特征: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为适应新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在不发生整体熔融的固体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岩形成后经历新的变质作用过程,有的变质岩是多次变质作用的产物。

类型:片麻岩、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

三大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

7.论地球科学研究中的溯因推理 篇七

1 溯因推理的逻辑结构

溯因推理的推理过程既不同于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 又不同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 也不同于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 它是由个别现象推出深层本质, 从结果倒推出原因, 其结论是从后天的经验推导出的。在地球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 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 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利用溯因推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案例一:“沧海桑田”说

我国北宋沈括 (公元1031-1095年) , 观测到太行山“山崖之间, 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 横亘石壁如带”, 便做出了“此乃昔之海滨”的论断;之后的朱熹 (公元1130-1200年) , 则提出“尝见高山有螺蚌壳, 或生石中, 此石乃旧日之土, 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为高, 柔者却变为刚”。他们都采用了溯因推理, 其模式可表述为:

(1) 山石之间发现有螺蚌壳 (C) 。

(2) 如果这一带曾经是海 (A) , 山上有螺蚌壳 (C) 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3) ∴这一带以前曾经是海 (C) 。

在这一推理过程中, 意外的事实:“山石间有螺蚌壳”被观察到, 然后, 提出了一个假说:“这一带曾经是海”, 用以解释这一意外的事实。他们都正确的说明了地壳的构造运动现象及化石的成因。

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 汉森以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形运动轨道的推理过程和伽利略关于重力加速度是一个常量的发现为例, 阐述了皮尔士的溯因推理理论。然后以经典物理学中的引力定律和粒子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为例, 将皮尔士的推理模式发展为更为复杂的逻辑结构。

案例二:大陆漂移假说

1915年魏格纳在其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大陆漂移学说。其溯因推理模式可归结如下:

(1) 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P1)

大西洋两岸构造相互呼应 (P2)

相邻大陆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P3)

石炭纪--二叠纪时的冰川遗迹 (P4)

(2) 如果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渐渐漂移开去, 形成今天的地貌 (H) , 那么P1、P2、P3、P4等就能被合理解释而变得不奇怪

(3) ∴有充分理由去推敲大陆漂移假说 (H) , 使得它能够成立

大陆漂移理论提出以后, 地球物理学家们把其发展为更为全面的板块构造理论,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关于地球演化史的观念。

从地球科学史的例证来看, 溯因推理在提出科学假说上, 比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更具创造性。

2 溯因推理的主客观条件

汉森在《发现的模式》第一章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去看日出, 他们在黎明的东方是否看见了相同的事物?我们都知道, 第谷是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的追随者, 而他的后继者开普勒信奉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那么, 他们在黎明的东方看见了相同的事物吗?如果就生物反应来看, 他们的视网膜确实纪录下了相同的太阳的影像。但就经验来说, 第谷看到的是围绕地球转动的一颗火热的星体升起的景象, 而与之相反, 开普勒看到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而产生的东升西落现象。

当沈括在高山上发现螺蚌壳时, 他和山上的砍柴人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吗?当魏格纳观察地图时, 他和大陆漂移说的反对者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吗?汉森说:“看是一种经验。”“是人而不是人的眼睛在看”。“看”是一件“渗透着理论”的事情。我们先前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积累沈括和魏格纳就无法提出正确的假说。这些假说的形成和地学研究的突破, 与他们先前就具有的知识体系是分不开的。因此, 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一, 就是观察者必须具备提出假说所应有的知识储备。

“并不是伽利略的洞察力、牛顿的天才和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本身改变了我们关于存在什么的知识:他们所说的都是真实的事物。”法国天文学家李希尔根据时钟的变快变慢, 提出了地球形状是桔状的椭球体的假说;李四光从构造形变逆推地壳形变, 创建了地质力学体系;潘钟祥采用溯因法逆向推理, 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溯因推理的“被解释项”必须是观察或考察而得出的真实结论, 也就是客观事实。只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才能进行溯因推理。因此, 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二, 是观察到的事物必须是真实的。

“一个范式的观察者, 不是那种只能看普通观察者之所看, 只能报告普通观察者之所报告的人, 而是那种能在熟悉的对象中看见别人前所未见的东西的人。”当全球地图绘制出来以后, 为什么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魏格纳而不是别人;当看到苹果落地时, 为什么想到地心引力的会是牛顿。由此我们得出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三, 是观察者必须具备比一般人更高的创造力。

3 溯因推理的特征

从溯因推理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来看, 溯因推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溯因推理过程的创造性

事物的本质难以进行直接的经验性描述, 对它的认识要依靠创造性猜想。地球科学家研究的地球历史是人类无法亲身体验的物质世界的历史, 因此只能根据不完整的资料和现存的地质现象去思考、判断和重塑已经消失的地球历史, 创造地球科学理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并不是纯心理学的猜测, 而是根据大量观察现象所作的概括性描述, 是一种经过创造性思维加工的逆推结果。潘钟祥在陆相地域发现了油田之后, 经过大胆猜测, 逆推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显然, 没有进行创造性思维, 就不可能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

第二, 溯因推理在科学发现中的依赖性

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中, 溯因推理必须要与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皮尔士在谈到科学研究三个阶段所使用的三种不同的逻辑方法时认为:首先发现和形成假说要通过溯因推理;然后通过演绎推理从假说中推导出可以进行验证的命题;最后用实验手段和归纳推理使假说成立。要证实溯因推理提出的假设正确与否就必须借助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甚至类比推理。

第三, 溯因推理结论的非唯一性

溯因推理是“一果多因”的, 具有可错性和猜测性。溯因推理过程是一种试错过程。地球科学的语言通常是“可能是”什么, 而不是“是”什么。地球物理反演时地球物理场值观测范围的有限性, 通常会造成地球物理反演的多解性;而地质构造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也通常使得地质构造的成因无法通过实验来检验。因此在地学研究过程中运用溯因推理时, 其结果常常具有或然性。

4 结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弗兰西斯·培根, 从皮尔士到汉森, 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溯因推理以其独特的创造性不断推动着科学向前发展。而在具有“将今论古”传统的地球科学研究过程中, 溯因推理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和重要性, 这一方法将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

参考文献

[1]N.R.汉森著, 邢新力, 周沛译.发现的模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1]N.R.汉森著, 邢新力, 周沛译.发现的模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2]戴维·R·奥尔德罗伊德著, 杨静一译.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第一版.[2]戴维·R·奥尔德罗伊德著, 杨静一译.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第一版.

[3]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11月.[3]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11月.

[4]Lorenzo Magnani等主编, 于祺明等译.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Lorenzo Magnani等主编, 于祺明等译.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8.地球科学学院 篇八

2011年8月12日,由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共同组织的西藏珠峰科学考察活动圆满成功。此活动也是俱乐部历时五年,先后组织的南极、北极、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系列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的完美成功。

活动于2007年第一次考察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2009年第二次考察北极格陵兰岛西部,2010第三次、2011年第四次、第五次对北极格陵兰岛东部、斯瓦尔巴德群岛以及冰岛进行了考察。2011年初登上南极大陆。2011年夏到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北京中学生的足迹留在了北纬81度45分、南纬66度55分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5600米处。

这项“探秘地球三极”科学考察活动是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野外科学考察活动的精彩一笔,具有科学普及及科学考察的双重意义。对参加活动的俱乐部会员来说,是一生难得的经历。 □文/记者姚世春

院士候选人被质疑学术造假

一只人耳老鼠,竟然把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内组织工程领域“头号人物”曹谊林推上了“学术造假”的风口浪尖。据了解,“人耳”其实是用牛软骨细胞培植的软骨。先制定设计图,再用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做成模型支架,将牛软骨细胞“种”在支架上,繁殖生长出建造人耳所需的细胞外基质后,再植入老鼠体内。等完全降解材料制成的支架消失后,软骨组织与老鼠皮肤长在一起,就成了外观酷似真耳的“人耳”。这项研究很轰动,为曹谊林获得了一连串的荣誉,也得到了很多科研费用 。

质疑者称,曹谊林赖以成名的“人耳鼠”是维持了十余年的谎言,他因此获得众多荣誉和资金支持,之后却停滞不前,让巨额投入打了水漂——“一只假耳朵,骗取三个亿”。曹谊林的导师以及弟子都公开驳斥了这个消息。

民间科技爱好者望与“官科”良性竞争

由北京创造学会、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天地生人讲座等单位、机构联合主办,北京创造学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民间科技创新发展研讨会”于2011年8月20日至23日在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召开。本次会议以创造创新与社会发展及民间科技成果交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研究领域的数十位民间科技爱好者参加。

会议组织者之一孙惠军教授向记者介绍,民间科技简称“民科”,又叫体制外科研,与“官科”相对。谈到“民科”的现状,孙教授十分担忧,他说国外很多国家都有发明家协会,但是我国的民间科技发展却面临着学阀压制、被称作“伪科学”、没有资金、研究条件不够、立项没人立、官方不承认等等很多问题,发展得十分艰难。尽管有一些人是因为想出名从事了民间科技研究,但是更多的民间科技研究者还是因为责任感和对科技的兴趣一直在坚持。他希望能模糊“民科”与“官科”的界限,两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甚至是良性竞争,就像老教育家敢峰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说的那样,“科学殿堂里的科研和民间科研应是当代科技研究发展中的两个轮子”,共同为科技发展做贡献。

文/王昊

中国发现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

大千世界,各类物种难以计数。而对于像包括人类和其他如老虎、狮子、大象、猪、牛、羊等等在内的、用胎盘繁育后代的哺乳动物,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祖先是谁呢?

200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季强、袁崇喜两位博士和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罗哲西博士,还有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孟庆金博士一起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中国辽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距今1.6亿年的髫髻山组发现了这件哺乳动物化石,并将之命名为中华侏罗兽(新属、新种),含有“来自中国的侏罗纪母亲”的意思,代表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的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8月25日,这一研究成果被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分析表明,中华侏罗兽是当今所有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曾姑奶或曾祖母。据季强博士介绍,这件化石保存了长约2.2厘米的不甚完整的头骨、部分头后骨架以及残留的软体组织印痕,如毛发等。“其牙齿特征表明,它是一种食虫类的哺乳动物。更为重要的是,化石还保存有完整的前肢和手部骨骼,表明其具有攀爬能力,能够在树上生活,这使它在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统治的侏罗纪环境中得以生存下来。”季强说。 □文/记者 罗中云

5天不上链,国产腕表也能实现超长动力储备

喜欢佩戴机械表的人们往往最担心的是腕表偷停和发条动力储备不足。从手动上链到自动上链,是腕表的一次革新,而能够突破72小时动力储备则是考验制表师设计和灵感的关键。北京手表厂许耀南和石文礼两位独立制表师联袂设计的新品“儒迦”则实现了超过5天不用上链的动力储备。

“儒迦”的B24机芯有两个串联的发条盒,有两套相互独立的擒纵机构和摆轮游丝系统,是世上罕有的双盒双擒手上链机芯。两个发条盒共储存了17.5圈发条,可以为机芯提供不少于100小时的动力。机芯主传动轮系在秒轮组件实现动力的差动分配,发条盒的动力被均匀地传递给两套擒纵调速机构,同时将轮系按照两套擒纵调速机构的平均速度释放出来,带动指针系统工作,指示时间。实现力矩和速度分配的行星式差动轮组件由21个零件组装在一起,在6处支撑轴添加了6粒表钻,为配重需要行星轮夹板采用了钛合金材料。

B24机芯的夹板版路也很漂亮,通过硕大的透底玻璃可以看到一块左右对称的伞状上夹板,夹板上4个黄金套筒固定着红色的表钻。两套摆轮游丝系统均布在一隅,舞动着的摆轮上的微调螺丝时隐时现。游丝外端直接固定在外桩上,彰显出无卡度游丝的低调、奢华。

9.《地球科学》读后感 朱宇恒 篇九

《地球科学》读后感 朱宇恒

今天我读了地球科中的化石与燃料知识点,文中介绍了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和煤是怎样形成的,还说了琥珀也可以保存化石,说了超龙的脚有16.5米高,超龙的脚都已经有那么高了,我猜超龙的脖子一定有20几米高了。还说了鱼化石通常发掘于干旱的地区,又告诉我们汽油、煤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是由远古时期的动、植物衍变而成的.。 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我知道了化石是由远古生物留下的遗迹,或者遗骸形成的,煤是由远古植物形成的,并且知道了煤是不可再生能源,几百年后,人类将没有煤可用,所以我们要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电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

10.地球科学学院 篇十

1、在提出研究问题环节,担心学生提的问题不能紧扣这节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导入课题后我直接提出本节研究的问题,这样不但显得很仓促,而且没能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没能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致使整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兴趣不浓。

2、我对学生的预计过高。这节课的内容涉及到在四年级学过的很多知识,没有提前进行复习提示,很多同学对所学的`知识已经忘记,所以在课上运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

3、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汇报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的语言不够准确,我没能及时纠正指导,所以有些小组的报告单上的实验过程填写有问题。

4、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在第二个实验活动时,是我带领大家设计的实验方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方案,这样前后两个实验活动有个梯度,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自主能力等。

以上问题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以注意,进行调整修改,使课堂教学更完美。

【六年级科学下册《人造地球卫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六年级下册科学的教学反思

2.科学下册《茎越长越高》教学反思

3.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4.科学入门教学反思

5.科学教学的反思

6.科学质疑教学反思

7.科学《水与生命》教学反思

8.《认识光》科学教学反思

11.地球与空问科学:探索宇宙的奥秘 篇十一

与当下一些热门的专业相比,地球与空间科学是一个年轻且充满生命力的专业,属于地球物理学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资源和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的研究领域由地球内部延伸到行星际空间,包括这个广大区域中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物质的运动和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其目标是以物理或化学为基础,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和它周围的宇宙空间,了解地球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其他星体对它的影响,为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减灾、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在大学里一般分很多个方向,如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环境科学等等,不同的学校之间有一定差异。接下来我向大家分门别类地介绍几个具体的方向,毕竟高考选专业即使不会完全决定你们的前途,也难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们未来的人生轨迹,马虎不得。

固体地球物理学

固体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科学,其研究历史可追溯到牛顿和开尔文等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内容包括:运用物理学的各种原理和方法,以强有力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为工具,研究固体地球的整体行为及其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状态和运动规律、各国层的演化和相互作用等动力学过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了解整体地球系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从而认识与探索地球内部奥秘并在此基础上为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

新方法和新技术。

这门学科近几年十分热门,可能与这几年石油、勘探行业的兴起有关吧。当然,选择这个方向与暴利没太多的关系,不过在那些久负盛名的石油公司里工作,你的待遇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

地球化学

《星际穿越》里枯萎的农作物、倒退的农业、各种星球上稀奇的矿产资源一定让你印象深刻,而地球化学正是这样一门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由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学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其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对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由于这门学科包含丰富的矿物学知识,很多同学毕业后都会从事矿产资源的探测和开发工作,同时也包括对珠宝玉石的鉴赏。

大气科学

地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星际穿越》里肆虐的风沙和扬尘便是大气科学研究的领域。它是一门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学科。大气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特指地球表面的低层大气,以及和它相关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此外,大气科学还研究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这个方向的毕业生大多在各级气象部门从事天气预报工作,或是在海军、空军从事气象工作,或是在学校和科研机构搞研究,抑或是在各级政府的防灾救灾部门工作。

空间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亦称作太空物理学,主要包括太阳大气物理学,日球层(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电波传播及应用、高层人气(热层和中层)物理学、空间探测实验与技术、空间环境学、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及日地关系学等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太阳系,特别是日地空间中的物理现象与规律,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对人类空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星际穿越》里的探测器技术、对星际物质的研究都属于其范畴,同时也包括对在地表肆虐的大沙尘暴的研究。该方向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出国或在国内继续深造,励志科研的人数也较多,有的在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工作。

当前,人类已进入开发太空资源、开创空间产业的新时期,空间通讯和导航已广泛应用,空间材料和制药工程已开始诞生,空间发电系统也将运行,月球基地和行星开发将在下一世纪上半叶出现。由此可见,21世纪将是空间技术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新世纪,空间物理学人才将大有作为。

12.地球科学学院 篇十二

1 地球科学信息与技术专业中数据结构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笔者对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8所院校的地科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该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内容与专业应用脱节

笔者对上述8所学校的地科专业的基础信息进行了汇总和分析(见表1),发现8所学校的地科专业成立时间比较晚,集中在2002年至2006年,而且依托学科多为地质学、勘察技术、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科研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计算机学科方面有经验的教师。目前大部分从事数据结构教学的教师来自于计算机学科,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的是如何把数据结构同其本专业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误认为学习数据结构仅仅是为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而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没有直接联系。

1.2 学生的计算机语言基础较为薄弱

数据结构就教科书的内容而言,主要介绍一些算法,理论性强,大部分算法只给出主体的部分,通常采用伪代码、C语言或者类C语言描述,如果没有很好的计算机语言基础,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在上机实践中编写完整程序去检验算法[2]。目前,地科专业学生不重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导致其计算机语言基础较为薄弱,影响其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实践。

2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2.1 依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由表1可知,8所学校地科专业的专业特色各不相同。依据专业特色调整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把地球信息科学专业知识与数据结构理论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明白数据结构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2.2 注意前导课程的复习

针对学生计算机语言基础较为薄弱这种情况,在数据结构正式开始学习之前需要复习一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关知识,如数组、指针、函数(特别是指针做函数参数)、结构体等[3]。然后,对刚进入本课程学习的前几个算法给出完整的程序并加以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算法和源程序之间的关系。

2.3 协调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关系

为避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课程使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不一致而导致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效果差的情况发生,需要保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编程语言一致、编译平台一致。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编译平台环境中使用高级语言编写完整程序去检验算法的能力。

3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3.1 加强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力度

首先需要加强地科专业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力度。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不是把它作为纯理论的课程来学习,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为数据结构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扎实的应用基础。根据这种情况,在这一模块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微调,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添加几章“数据结构”的基础内容,在数据结构课程正式开始学习之前需要复习一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使两门课程内容顺利过渡和衔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也使两门课程融会贯通。

3.2 培养学生算法验证能力

在第一模块的基础之上,学生还必须理解数据结构基础理论,具有算法验证的能力。简单地说,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等的学科。对于学习数据结构的学生,不能靠死记硬背,必须理解数据结构中的各类定义,抓住研究数据结构的规律,这一规律就是,在研究一种数据结构时,要掌握它的逻辑和物理关系,逻辑关系在其定义中阐述,物理关系在它的存储结构中说明。另外,数据结构学习一定要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代码实现,虽然有时候学生理解算法内容了,但是实现上面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解决这些困难会帮助学生提高算法验证和程序设计的能力。

3.3 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之上,学生还必须具备专业应用能力,将数据结构理论灵活的应用于本专业领域。对于地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后续课程和以后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数据结构理论,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学习的排序问题的算法,以及基本的树、图等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功,无论是在数据库还是网络中,都将作为基本知识来运用;同时,通过B+树、Hash等高级数据结构的学习,也对学生今后数据库的学习影响颇深。根据这种情况,在这一模块的改革过程中首先需要依据专业特色调整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把地球信息科学专业知识与数据结构理论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明白数据结构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加入位图、遥感图像、DXF文件、MIF文件、SRF文件等常见图像或图形文件结构和四叉树、八叉树等二维和三维图形数据文件存储结构,使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结构的真正内涵并能活学活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数据结构与专业相结合方面的课题研究,如“基于V T K技术的三维地层可视化研究”项目需要将专业知识、数据结构理论、数据库理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交叉融合,学生参与此项目既可以加深对数据结构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此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布置相应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这些课题,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据结构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

4 结语

本文对地科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希望通过本文所述课程改革方案能够尽量培养和提高地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算法验证能力,数据结构理论的专业应用能力。

摘要:本文顺应信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结合河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八所院校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困境,对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数据结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国能.培养地质学IT人才加速地球科学信息化——关于设置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3,(1),15-16

[2]谢莉莉,李勤,傅春,张荣新“.C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7),23-26

13.地球科学学院 篇十三

2010年10月23——24日,学院举行了第九届分团校学生干部培训。参加培训的是2010级各班的班团委学生干部以及团学联各部门部员。通过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讲座后,使得大家受益匪浅。在每次讲座尾声之时,各位同学都积极踊跃发言,纷纷提出自己对讲座内容的一些疑惑和不解。

我们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

第一讲就是徐书记讲的关于大学生干部定位的讲座。而徐书记马上就要调任浙江海洋学院的副校长了,可以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聆听他的教诲了。入学教育期间徐书记的大师风范依然印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所以这次讲座大家都打起精神,用心牢记徐书记的每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在讲座之中徐书记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怎样在各种环境下认清楚我们大学生干部应该的所在位置。他说:““学生干部=学生or干部?”“——学生。”也就是在教导我们学生干部首先应该意识到的是自己是一名学生,而不是职业活动家,”学而优可仕",学生干部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角色,一种做事情为同学服务的角色。在明确了角色之后徐书记又提到了大学生干部的奉献精神。徐书记强调说:“奉献精神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做到。无论有没有人用挑剔的目光注视着你,我们都应在心中时刻有一双眼睛审视自己的行为。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个人良好品质的体现。没有对同学,对集体的奉献,就无法换来同学们的信任和拥护,群众的目光是雪亮的,他们不会给一个无功的人以荣誉,也不会埋没一个有功的人。当别人忙于读书时,学生干部要绞尽脑汁为各项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当别人陶醉在活动、游戏中时,学生干部还要指挥、导演、奔波于活动和游戏的自始自终,照顾到各方各面;当别人课余时间逛街购物,尽情玩耍时,学生干部要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埋头读书做作业。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如果只想着自己,不想奉献,必然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

天下之事比作于细

第二讲是郑蔚老师讲的有关于奖助贷与文体工作规范的讲座,在讲座之中郑老师结合实际案例给我们分析了大学生干部在工作之中容易犯的各种错误以及容易忽略的各种细节。郑

老师的讲座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很有指导性。可以说细致入微让,非常的实用,从细节上要求我们以后的工作越来越接近于完美。郑老师教导我们说:“年轻人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没有物尽其用,年轻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实用技能,受益匪浅

第五、第六、第八讲的培训主要集中于一些实用技能的讲解。这些技能都是大学生干部工作之中经常需要使用的。

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学生干部工作规范与技能(word、excel、ppt等操作技巧)。因为我们都是刚刚从高中出来。高中的激烈竞争不允许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Mirosoft Office的相关知识。而这次李老师的学生干部工作规范与技能讲座可以说是给我们雪中送炭,因为在近一个月的工作之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没有扎实的Mirosoft Office软件给我们所带来的不便。

在讲座之中李老师针对我们大学生干部工作的特点,挑选了我们常用的一些软件功能进行讲解。并且在讲解之中李老师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我们对这些实用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不仅让我们,还让我们吃透。

赵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摄影艺术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赵老师是地球科学学院的党委书记也是湖北省摄影协会的会员,赵老师可以说是摄影大师了。

在讲座之中赵老师分别讲了单反相机的使用和普通DC相机的使用,让我们对数码相机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他所展现的照片每一幅都那么的形象、生动。让我们不禁感叹到照相原来是如此高深的一门艺术。光圈、曝光率、ISO、补光、长焦、广角、快门速度这些新的词汇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新鲜。

如何拍特写,如何拍集体照,如何拍运动中的人,如何拍近距离照片,如何......这些“如何”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余江涛老师关于新闻写作的艺术的讲座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余老师用各种案例给我们展示了“我们的错误”。这样做让我们将这些错误都深深地记印到了我们的脑海之中,让我们不再犯诸如此类的错误。

无论是李老师的学生干部工作规范与技能(word、excel、ppt等操作技巧)和赵老师的摄影艺术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还是余老师的摄影艺术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都使得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更让我们了解到当学生干部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协调好学习、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

第七讲,成军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学生干部如何协调好学习、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我们大学生干部最感到头疼的问题。成军老师说:“我们的角色定位既然是学生,那么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事都要给学习让路。”我从成老师的讲座中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并把它总结为四点:

第一,要把学习放在首位。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放松自己对学习的高标准要求,更不能因为工作而耽误学习。不能认为参加团学联,锻炼工作能力比专业学习更重要,从而把团学联工作置于超越专业学习的地位。

第二,要有选择地参加团学工作。学生干部既要参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又要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这些都会占用一定时间和精力,如果担任的职务太多,承担的团学工作太多,难免会影响学习和休息,同时也会影响工作成效。

第三,要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学生干部要学会管理时间,主动驾驭时间,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时间,尽可能把团学工作安排在课余及休息时间,不得随意挤占学习时间,若因紧急工作而挤占的学习时间要及时补上。在工作时全身心投人,暂时忘掉学习,在学习时专心致志,暂时忘掉工作。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在团学工作上的时间。要发扬“钉子”精神,善于“挤”、“钻”时间学习。

第四,对待爱情要审慎。学生干部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广泛的人际交往范围,与领导、老师接触机会多,在学生面前表现机会多,对异性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较早涉人爱情,谈恋爱的比例一般也高于普通学生。在处理爱情问题时,学生干部要以学习和工作为重,考虑自己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去谈恋爱,是否有能力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工作的关系,不能因为谈恋爱影响学习和工作,也不能因为谈恋爱就局限于“二人世界”而脱离学生集体。

相信,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之中我会逐渐去实践以上的四点。使自己能够更好的成长,成才。

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所以作为共青团员的我们应该时刻向党组织靠拢,以一名真正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而由翁华强老师讲的优秀团支部创建与高品质团组织

生活会的开展基础文明建设与党建工作规范就是在为我们如何做好团学工作,向党组织靠拢来提供参考的。

顾刚老师讲的基础文明建设与党建工作规范。就是要我们一定要以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的团学工作质量更上一层楼。

总之,这次的分团校干部培训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还要将它们运用于以后的工作当中去。

团学联秘书部:孟和

14.地球科学学院 篇十四

在上一个主题网《我的生活》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活动《灯的秘密》,对于电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十分感兴趣。在本次活动中,我借用了手电筒这个孩子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和试验论证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了解手电筒的简单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运用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问法、操作法、探究法进行突破。活动的难点是认识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科学探究、操作论证等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手电筒人手一个、小筐五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谁可以给我们带来亮光?”

2、操作探究:“手电筒里都有什么?”

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3、设置疑问:“手电筒为什么能够发出亮光来?”

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积极的讨论。

4、操作验证:

(1)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观察,学习两节电池的安装方法。

5、知识扩展:初步了解多种高科技的手电筒和电池。

上一篇:子女赡养协议书下一篇:在职研究生要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