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

2024-08-18

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精选7篇)

1.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一

茶陵县2011特色烟叶生产工作方案

烟叶是我县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县烟叶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烟农收益为核心,走质量效益型特色烟叶发展道路。坚持“执行国家种植计划、调整优化烟叶发展布局、注重提升烟农整体素质”的原则,突出抓技术、夯基础、强管理、增效益、保稳定的工作重点。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工作目标。全县计划种烟面积29392亩,收购烟叶8万担(任务分解见附件),中上等烟比例达到90%以上,实现烟叶税1200万元以上。

二、工作机构

(一)成立茶陵县烤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县委办主任、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政府办、烤烟办、烟草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科技局、质监局、信用联社、公安局、电力局、火田镇、腰陂镇、界首镇、马江镇、枣市镇、高陇镇、秩堂镇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日常工作由县烤烟办负责。

(二)种烟乡镇相应成立烤烟生产领导机构。党委书记任政委,乡(镇)长任组长,主管烤烟生产的副职任副组长,并成立烤烟生产办公室,设专(兼)职主任1名,配备专职烤烟专干1—3名,负责本区域的烤烟生产工作。烤烟办根据烟叶生产阶段进行考核。

三、扶持政策

(一)对烟农的扶持政策1、2011年全面推行集中漂浮育苗,县烟草部门负责育苗所需物资、苗床技术指导,乡镇、村负责落实育苗场地及苗场管理,烟草部门补偿育苗管理费。所有育苗器材一用三年,使用期内谁损坏谁负责。

2、配套烟草农用物资由烟草公司按厂价组织调配。

3、县烟草部门对烟农生产技术执行情况实行分段考核奖励。按照《烟农户籍管理方案》,分5个阶段,按照每阶段10元/亩的标准,对烟农给予考核奖励。

4、县烟草部门对烟农合作组织、种烟村新购置农业机械给予适当补贴,具体补贴办法按国家烟草局相关文件执行。

5、评选职业烟农。烟草部门按标准评选职业烟农,通过“金叶医疗卡”、“赠资助

学”等方式,为职业烟农医疗和子女升大学等提供适当资助(一年一户500—1000元“金叶医疗卡”,职业烟农子女升大学一人200元助学奖励)。

6、县政府按烟叶税总额25%的比例返还给烟农,由县烟草部门在烟叶收购时直接兑现。

(二)对烟叶生产工作机构的激励政策

1、实行烟叶税单例管理。2011实现的烟叶税,分别按照烟农25%、乡(镇)15%、村15%、县烟叶发展基金7.5%、县财政30%、地税局5%、县烤烟办2.5%的比例分配或奖励。

2、按烟叶税的7.5%设定烟叶生产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争取计划和工作奖励等方面。基金在县烤烟办设立专户,由县烤烟生产领导小组掌握。

3、生产技术推广费:为充分发挥县、乡(镇)、村各级在烟叶生产组织管理、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烟草部门按照中上等烟10元/担的标准给予生产技术推广费(其中县烤烟办4元/担、乡镇2元/担、村级4元/担)。

4、按相应标准评选烟叶生产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烟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生产技术推广费和年终表彰奖励经费由烟草部门负责。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种烟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烟叶产业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烟叶生产摆在重要位置,要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烟叶生产责任制,从管理机制上为发展烟叶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大宣传。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广泛宣传茶陵烟叶特色。层层召开烟叶生产动员大会,县电视台要开辟电视专栏,乡镇、村要有专门宣传阵地,在全县形成大力发展烟叶生产浓厚氛围。

(三)加强土地流转。各乡镇要划定烟叶种植区,坚持集中连片种植烟叶。对分散、间断和未能集中连片的宜烟区,以村组为主,采取转包、租赁、换地等方式进行调整。对个别土地流转困难的,要采取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的办法,确保烟田集中连片和烟农种烟用地。

(四)突出抓好2个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要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载体作用。整合全县农业项目资源,集中项目资金,形成共建合力。一是继续办好腰陂芙冲片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二是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火田镇红色农场至周陂村万亩现代烟草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在办点区域内全面推行现代烟草农业的“一基四化”种植模式,全面推行烟叶生产合作组织形式,实行集约化工厂育苗、专业化烘烤、专业化翻耕、专业化病虫防治等专业化服务,实现种管分离。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种烟效益,提升烟叶质量。

(五)强化技术服务。一是完善技术指导服务体系。2011年按300—400亩配备一名培植员,种烟区选择部分村组干部(懂烟叶生产技术人员)纳入生产辅导员队伍,适当给予工资补贴。二是按照技术要求严格烟田选择。低洼田、渍水田及河滩沙性土壤不适宜种烟,原则上要求烟田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强化生产技术培训。利用集中办班、电视教学和个别指导等方式,建立技术人员和烟农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培植员和烟农技术水平。四是强化技术服务。重抓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针对当前烟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组建机耕队、病虫防治专业队等服务组织,在机耕、起垄、育苗、施肥、防病等方面统一服务,努力减少烟农用工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实现简单轻松种烟。五是强化技术方案的落实。严格执行株洲市烟叶生产技术规范,狠抓土壤改良、有机饼肥和各项配套技术的落实,主攻茶陵特色烟叶质量,提高农民种烟效益。

(六)创新种植模式。一是培植种烟大乡、大村、大户。重点发展5000亩以上种烟乡镇,1000亩以上种烟村,积极培育20亩以上骨干户、60亩左右的大户。二是探索专业化烘烤,种管分离,解决种烟农户劳动力、劳动强度、种烟面积、烟叶烘烤技术等方面的困难;三是引导烟农走烟叶种植合作社形式,即由2户以上的烟农自愿共同投劳、投地,按劳按地出资,统一核算,按地按劳分配的方式,组成烟叶种植合作社,解决因单户种植劳动力、耕地面积不足问题。四是实行股份制合作,鼓励烟农以地入股形式,由专业户统一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五是鼓励国家干部职工带头创办烟叶种植实体,可采取独立承包或与烟农联营承包方式发展烤烟生产。

(七)严格目标考核。烟叶生产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对未完成计划面积、总产量及未达到烟叶质量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火田镇、腰陂镇、界首镇、马江镇、枣市镇、高陇镇、秩堂镇等种烟乡(镇)2011年不分配增值税工作任务,将烟叶税列入财税考核目标,未完成任务的单位,按完成任务的百分比兑现税收分成。

茶陵新闻

茶陵论坛

2.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二

2011年~2013年, 茶陵县界首、枣市等乡镇出现新型肉牛规模养殖, 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实践, 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带动周边农户纷纷效仿加入养殖行列, 大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之势。为此, 我们对茶陵县新型肉牛养殖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和研究。

1 新型肉牛养殖基本模式

养殖户从云南、吉林、辽宁、山东、河南和河北等地引进10~12月龄育成外国杂交牛, 主要品种有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等外国良种公牛与当地母牛杂交后代。体重300~350kg, 均价为26元/kg, 即成本价为8 000~9 000元/头。引进后, 饲养9~10个月出售, 出栏体重达700~750kg, 均价为29元/kg, 销售收入达到2.03~2.175万元/头, 净利润达到3 000元/头以上。养殖效益远超过传统肉牛养殖和生猪养殖。

2 新型肉牛养殖发展情况

在界首镇界市村、白洲村、大新村、贺铺村、红光村和枣市镇东岭村, 以李自牛、谭冬吉为首的养牛户成立了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社员30人。合作社职能为:统一调购牛种、统一采购饲料兽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肉牛。发展新型肉牛规模养殖户30户, 存栏肉牛1 120头, 其中存栏50头以上有8户, 存栏30头以上有10户, 存栏有20头以上12户, 每户每年出栏两批肉牛, 2013年出栏肉牛2 360头。肉牛主要由郴州、广州、浙江、江西等地客商上门收购。

3 新型肉牛养殖技术要点

3.1 建造牛舍

养殖户牛舍建造采用木制或混凝柱梁结构, 屋顶采用石棉瓦遮雨挡阳, 四周呈半敞开式。冬季用帆布遮盖保暖。栏内宽11m, 长50m左右, 中间设2米走道, 两侧分食槽、栓杆、牛床、排污沟、清污走道。由于建造简陋, 一栋550m2牛舍成本为6~8万元左右, 可以养牛50头左右。

3.2 引进良种

茶陵县实行肉牛冷配近20年, 技术比较成熟, 但冷配层次较低, 仅用德国黄牛、安格斯等外国品种与本地母牛杂交, 产生杂交一代或二代育肥后作商品用, 没有对其进行选择和培育, 故造成该县虽有良杂牛, 但杂交优势不够明显, 日增重仅750~800g, 仅比本地牛高150~300g, 与引进杂交牛相比逊色不少。新型肉牛养殖户每年4月至6月分别从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河北、云南等地采购良杂牛, 品种为西门塔尔、利木赞, 夏洛来等外国品种与当地牛生产的杂交四代或五代公牛, 所有牛都不去势便育肥, 避免肉牛脂肪沉积过量。

3.3 补饲育肥

茶陵县过去传统养牛模式主要以自然放养为主, 依托草山草坡自由采食, 无人看守, 少有补料习惯, 养殖周期长达3~4年。而新型肉牛养殖模式则采用人工舍饲, 全程补料的方式进行育肥, 育肥9~10个月头平增重350kg, 月平增重35kg以上, 日增重达1.1~1.2kg, 远高于本地牛日增重的300~450g。

3.4 科学补料

界首、枣市新型肉牛养殖采用精料、粗料加青料的方法饲喂肉牛, 营养搭配比较科学。每头牛日粮为20kg左右, 具体为精料3.5~4.0kg (具体配方为玉米60%、麦麸25%, 豆饼10%、食盐、骨粉、添加剂为5%) , 粗饲料5~6kg (具体配方为每吨秸秆或谷壳添加5%玉米粉, 使用粗饲料降解剂与生物发酵剂2包, 拌匀密闭发酵, 夏季1~2天, 冬季4~5天即饲喂) 。青料10kg。青料主要为人工种植的桂牧1号、矮象草、黑麦草, 辅以当地红薯藤、菜叶等。每个养牛户皆利用牛舍周边荒山、荒土、农闲田, 种植牧草面积2~7.3公顷, 一般1公顷草地可饲喂30头肉牛。

4 新型肉牛养殖与传统养殖的优势比较

4.1 饲养周期较短

传统养殖出栏一头牛约3~4年, 而新型肉牛育肥养殖仅需9~10个月, 有利于农户在短期内产生效益。

4.2 适合集约化规模发展

茶陵县是一个典型丘陵山区, 几百亩至上千亩连片草场稀少, 以前的东岭、西岭以及潞水天子山几千亩连片草场均因无人维护打理, 早已被灌木丛所掩盖, 且牧草品质下降, 适口性差。新型肉牛养殖模式出现后, 只需有建栏舍场地, 加上与规模相配套的荒山、荒坡种植优质牧草便可进行规模养殖。

4.3 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传统肉牛养殖出栏1头牛需3~4年, 1头成年牛体重为250~300kg, 售价7 500~9 000元/头, 除去牛犊成本3 000元, 每年毛利润为1 500~2 000元, 而新型肉牛养殖仅需8~10个月, 出售时体重达700~750kg, 售价为29元/kg, 售价达20 300~21 750元/头, 除去饲料成本5 400元 (每头牛饲料成本为18元/天, 其中精料11元, 饲料4元, 青料3元) , 每头人工费和牛舍折旧费1 500元, 药费100元, 每头肉牛最高净利润达3 000元以上。

5 思考与建议

茶陵县新型肉牛养殖模式历经三年的摸索和实践,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因为茶陵县属于湘东地区, 与湘中、湘南地区地理地貌及气候条件差异不大, 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关注并扶持新型肉牛养殖模式的推广, 以促进湘中、湘东和湘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

摘要:20112013年, 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实践, 茶陵县界首、枣市等乡镇的肉牛规模养殖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经过调查发现, 该县新型肉牛养殖模式以当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通过统一调购牛种、统一采购饲料兽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肉牛等方式, 带动周边农户加入养殖行列, 其养殖效益远超过传统肉牛养殖和生猪养殖。

3.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三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茶陵县

中图分类号:P4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67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臭氧空洞、PM2.5、雾霾等恶劣环境因素的出现,我国的天气条件逐渐呈现出恶劣的情况,在我国多地出现了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受灾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实行人工降雨等人工影响天气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气象灾害的发生,或减轻了灾害的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不难看出,人工影响天气的策略对气象防灾减灾十分有效。

1 茶陵县简介

茶陵县隶属株洲市,位于湖南东部,其生产生活主要以林地及耕地为主。茶陵县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岗、平俱备。茶陵县的地质组成较简单,占其全县用地面积较大的山地主要为砂页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中部西南部主要为红岩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茶陵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较温和,这主要得益于武功山,武功山位于茶陵县的西北部,可以为茶陵县阻挡由北而来的冷空气,茶陵县全年雨量充沛,冬季气候也较温和,冬寒期短。

2 人工影响天气在茶陵县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1 人工防雹消雹,避免或减轻农作物受害

由于茶陵县位于我国南方,其全年气候条件也较温和,因此茶陵县发生冰雹灾害的概率十分低。但正因为此,更应做好对冰雹灾害的防治措施,倘若掉以轻心,在发生冰雹灾害时将会手足无措,无法及时挽救,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首先,应先了解冰雹灾害一般发生的时间。一般来说,冰雹灾害大都发生于每年的7-9月,1-3月、12月期间不发生冰雹灾害[1];其次,应在冰雹灾害易发期间做好监测工作,如果检测到将会有冰雹发生,则应进行人工防雹、消雹。而选择人工防雹还是人工消雹,则应根据检测结果来决定。若雷达检测到雹云已经形成,则应采取人工防雹,若雹云尚未形成,则应采取人工消雹。人工防雹就是在冰雹发生时,用一定的遮挡装备保护易受损及受害的物件,例如在冰雹发生时,用质地较结实的防雹蓬遮挡农业地区,避免其因被冰雹砸到而受到损害。人工消雹就是在雹云形成前,消除较大概率形成雹云的云群,例如采取消雹增雨设备技术,将雹云群转化为雨降落,使农作物在免受冰雹灾害的同时得到雨水的滋润。近年来,人工防雹消雹技术日趋成熟,在茶陵县人工防治灾害过程中的使用也逐渐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防治了冰雹灾害,进一步提高了茶陵县农业生产的高效率。

2.2 人工增雨,防治旱灾、降低森林火灾

茶陵县位于我国南方,并且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再加上随着全球變暖气候的出现,茶陵县发生旱灾的概率十分高,而茶陵县的用地又主要是林地和耕地。茶陵县森林和庄稼占了茶陵县较大面积,而天气一旦干旱,就极易导致火灾的发生,给茶陵县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根据调查,近几十年来茶陵县发生旱灾的频率也有了显著上升[2]。因此,在茶陵县采取人工增雨技术,防治旱灾及森林火灾十分重要。在实施人工增雨前,首先,应确定是否需要降雨,要检查农作物及林地的状况,估计其受损程度,之后要利用雷达监测技术监测附近的云群组成情况,并通过仪器预测云群的走向。其次,应估测云群形成降雨的概率,若云群形成降雨的概率较低且近期在茶陵县都不会形成降雨,则应采取人工增雨技术进行人工降雨。人工增雨就是利用飞机、火箭或高炮等装置,向空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迅速凝结成水滴,或发生相互碰撞,使得云滴逐渐增大,最终变成雨滴降落到地面。近年来,由于我国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全年降雨概率则呈下降趋势,我国加大了对人工增雨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该项技术也逐渐成熟,在我国使用的概率也逐渐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解决了旱灾以及森林火灾,保障我国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2.3 人工消减云、雨、雪,保障生产生活活动

茶陵县是一个林业与农业并重的县城,在每年的收获季节,人们都会忙上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秋季又是易降雨的季节,若是在此时发生连续的降雨,则会导致农业及林业无法正常收获,导致林业及农业的生产效率严重降低[3]。因此,在茶陵县实施人工消除云、雨、雪,确保生产生活十分必要。在人工消除云、雨、雪前,首先要确定林作物及农作物大概的成熟及收获时间段,之后要利用雷达监测技术检测县城周围的云群组成状况,并预测其走向。之后再根据相关技术判断云群是否会形成降雨,影响林作物与农作物正常的生产生活,若会影响,则应进行人工操作,消除云、雨、雪。人工消除云、雨、雪,与人工增雨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人工增雨是向空中播撒催化剂,而人工消除云雨雪则是向空中播撒消除剂,阻止云滴汇集成雨滴,或将云群击散,减慢其变成降雨的时间,确保林业及农业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4]。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恶劣天气的出现,我国整体的气候条件也逐渐呈现出恶劣的情况,气象灾害在我国发生的频率也逐渐加大。茶陵县作为一个以林业及农业生产为主的县城,气象灾害会严重影响其林作物及农作物的生长、收获等,甚至导致其无法收成,不仅会导致其生产效率降低,也会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对茶陵县实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确保其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还并不成熟,因此我国应加大对该项技术的研发力度,力求使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更加成熟,进一步保障我国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及发展思考[J].北京农业,2015(20):166-167.

[2]王桂红.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20):232.

[3]李晓鹤,李亚丽,袁佰顺,等.人工影响天气在天水市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35):196-197.

[4]丁荷莲.我国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

4.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四

工作方案

为加强我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决定开展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普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公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宣传我县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成果,使文化遗产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在保护中共享,在共享中保护,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安排

2010年6月12日8︰00-21︰00,犀城广场; 2010年6月13日8︰00-21︰00,烈士陵园。

三、主办单位

县文物局,县文化馆。

四、活动主题

本次宣传活动主题:文化遗产,在我身边。

五、活动内容及安排

(一)宣传内容

(1)横幅宣传。制作横幅10幅悬挂于广场及城区主要街道。

1.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拱门标语)由文物局负责悬挂于广场。

2.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氢气球标语)由文物局负责悬挂于广场。

3.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氢气球标语)由文物局负责悬挂于广场。

4.关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氢气球标语)由文物局负责悬挂于广场。

5.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氢气球标语)文物局负责悬挂于广场。

6.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茶陵。(标语)由文化馆负责悬挂于烈士陵园前门。

7.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标语)由文化馆负责悬挂于烈士陵园园内。

8.非物质文化遗产,您关注了吗?(标语)由文化馆负责悬挂于烈士陵园园内。

9.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标语)由文化馆负责悬挂于烈士陵园园内。

10.非遗保护,人人参与。(标语)由文化馆负责悬挂于烈士陵园后门。

(2)版面宣传、成果图片展:制作文化遗产宣传版面

1块及多块非遗图片板块,活动日期间在犀城广场展出,用文字、图片的形式立体地展示我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3)文字资料宣传:活动日期间在犀城广场现场向群众发放文化遗产宣传资料2000份,让群众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

(4)媒体宣传:“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在茶陵电视台开辟专版宣传茶陵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馆联合举办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宣传我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客家火龙),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对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水平的重要意义。

(二)人员安排

1.邀请领导观摩:陈小林、侯联平;

2.场地、电视台联系负责人:李志鸿、谭安;

3.现场布置负责人:罗旭红、李柏凤;

4.文字资料、横幅、宣传片制作:颜绯绯、肖艳、王志莉;

5.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全体工作人员。

六、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的领导,特成立茶陵县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段跃华

副组长:陈小林、侯联平

成员:谭安、郭送云、李柏凤、李志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文化馆,由谭安兼任办公室主任,郭送云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此次宣传活动相关工作的落实。

七、工作要求

(一)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切实加强活动的宣传领导,制定“6.12”文化遗产日宣传方案,有效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宣传活动落到实处。

(二)围绕主题,突出重点。紧紧围绕“文化遗产,在我身边”这一主题,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实际,突出我县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喜人局面。

(三)面向社会,形成声势。充分利用电视等大众媒体,专栏、专版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

(四)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加强与媒体的联系,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宣传报道活动事项和工作进程,提高社会舆论,增强群众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自觉意识。

茶陵县文物局茶陵县文化馆

5.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五

2010年工作计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及《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新时期课改要求,结合教育局总体工作部署和我县教师队伍实际,制定我校2010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按照教师职业要专业化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培训工作全局,以开展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目标,以《陕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以培养学科骨干教师为切入点,以校本培训为重点,以岗位培训为主体,以服务基层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水平为宗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学科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按照“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为确保我县“双高普九”及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服务。

二、具体培训内容

1、新聘教师培训

2010年元月下旬,安排对全县2008、2009两年新聘的 55名教师进行文理科课堂教学方法、师德修养、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力、师德修养和依法执教的能力。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根据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4月份聘请陕西教育学院教授分期对我县69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意识,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树立一切为了教育,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服务理念,促进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和以德执教的水平。

3、校本培训

针对我县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各基层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新时期校本培训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多种形式不间断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主要以校本基础知识培训为重点。于5月份举办一期由各学校年级主管教学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培训班;以校际交流式培训为辅助,选聘基层学校科目的优秀教师或优秀专兼职教师于5月份巡回对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示范课展示培训,互促互学,交流提高。

4、骨干班主任培训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规定,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必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我校在2007年6月份对 全县400多名班主任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9月下旬对全县中小学骨干班主任进行培训。从《班主任工作规范》和《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及“班主任和学科教学一体化”等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专题性培训,并聘请优秀班主任就大家关心的“怎样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何有效激励学生”等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所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5、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教师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面临教育学生,作业,教案等繁杂工作和各种竞争等诸多压力时,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往往会出现亚健康状态,于是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走出心理障碍的误区,就成为当今教师培训的一大任务。为此10月份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

6、校长远程培训

根据新时期教育部、省、市校长项目培训要求及新一轮培训工作计划,继续积极组织我县校长远程教育项目培训,定期督促,严格监管,确保培训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强化培训者培训,提高指导培训的能力

7、加强全校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学校确定周四为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职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政要闻,省、市、县会议精神等,构建和谐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政治觉悟水平。

8、加强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校本培训指南》,《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等。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新课程“培训者培训”,提高服务基层,指导培训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9、积极开展师训工作的研究

按照“教研训一体化”的原则,进一步搞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

四、团结协作,搞好学校其他工作

10、做好学校党建工作。全体党员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上级党委安排的各种主题活动。

11、大力支持工会工作,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2、遵守财务纪律,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民主理财,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

13、全体教职工要团结协作,各尽其责,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上级和教育主管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管理,按章办事,努力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总之,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更 新培训观念,加大培训力度,为我县师资培训的深入开展,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努力工作。

2010年元月

6.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六

教师远程进修工作已经结束,在这短短的六天时间里,教师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专题、发表评论、完成作业、参与课例研讨等各项环节,收获了许多,也充分感受到了远程研修的意义。通过研修,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认识不断提升,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信念。现将本次研修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研修工作顺利进行。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的远程培训,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远程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强调研修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要珍惜好这次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从确立培训人员到网管人员的培训,从教师电脑的配备到水、电、卫生、安全、网络等后勤保障的供应,明确责任分工和相关任务,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研修工作高效进行。

学校出台了研修工作的各项奖惩措施,要求教师在研修期间及时到位、出满勤,每天有专职人员负责签到、签退。对在研修中专题学习、作业、评论等方面完成较好的教师,根据反馈情况,与今后的奖优评模挂钩。研修期间,校长亲自到研修现场与教师沟通交流,给教师们以巨大鼓舞。

三、教师积极参与,硕果累累。

本次远程研修,学习形式新颖多样,学习材料内容丰富。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材料、参与专题研讨、完成作业等多种方式,与课程专家团队进行零距离的全方位的接触和直接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得到同伴的在线帮助与启发,而且可以得到专家的及时引领和指导,教师边学习、边反思、边修正,每一次作业、每一次研讨、每一次随笔、每一次总结,实质上就是一次反思。反思课堂,反

思自己的教学,使自己不断提升。远程研修使教师找到了一条便捷的网上学习、交流渠道。大家在远程研修中畅所欲言,自由地研讨,激发了教师的兴趣,唤醒了每位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必将有力地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才能和科研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有九位教师担任本次研修的学科组长。他们不但要自己完成研修任务,还要监管本组学员完成研修任务,同时要帮助指导教师做好统计等各项工作。因此,他们每天都是早来晚走,他们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忙碌着、劳累着,但感觉充实着、收获着。

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变成令学生感兴趣的高效课堂

只有面对大师的时候才真正知道自己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在远程研修的进程中,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强烈的课程意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认识转变教学方式的紧迫性,认识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认识到打造高效课堂、兴趣课堂的重要性,坚定了时不我待、加快改革、积极改变、力争上游的信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以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教学。

五、研修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不足:一是参与研修的教师人数偏少;二是在研修当中教师的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教师的作品被推荐的偏少。

改进措施:今后通过制度建设,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研修培训。

7.茶陵县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七

1.1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土地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特别在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如城乡经济融合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农村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引导村庄的建设活动,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两型社会”的要求

2006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12月14日,国家批准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长株潭地区包括株洲在内的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是探索“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建设的需要,对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两型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村庄规划,对于全面促进株洲市的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村庄规划的主要问题

2.1 村庄规划不全面

当前,很多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还局限在物质空间的建设,将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理解为村庄风貌的整治和环境的改造。对短期内提升村庄形象、改善村庄环境进行了深入的设计与思考,显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往往忽视了构建村庄自身循环的功能,对村庄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思考不足,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证。

2.2 村庄规划缺乏保护意识

由于村庄规划往往设计费用较低,愿意从事村庄规划设计的队伍较少,专业水平有限,而且通常设计周期短。设计人员对于当地乡土文化、自然风貌、历史遗存建筑、农民生活习惯等调研不够深入,容易忽略一些当地的原始自然风貌和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有些乡镇政府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建设大广场、办公楼、工厂等,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获得发展,损害了村庄原有的与自然有机融合的脉络与形态、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

2.3 村庄规划缺乏公众参与

由于传统的村庄规划编制组织者一般是当地乡镇政府,他们注重对上层次规划的政策、要求、标准的落实。同时,编制的村庄规划往往体现政府部门的意志,有些甚至为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盲目提高建设标准。而作为直接利益相关体的村民因为知识结构、信息渠道等因素限制,自身意愿得不到充分表达。因此,村庄规划往往内容空泛,且与实施脱节[2]。

3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方法

3.1 村庄建设与产业引导相统筹

发展乡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村庄规划的内涵决不应局限在风貌整治,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规划层面。应将村庄建设与产业引导相结合,通过综合分析村庄产业特点、总结村庄产业发展需求,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针对性地建设相关设施。形成村庄自身的“造血”功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3.2 保护与发展统筹

在农村发展规划中需要转变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获得发展的传统模式,通过有节制的永续开发模式保障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尊重村庄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自然植被、河流水系等环境要素,延续村庄原有空间结构与历史风貌,引导新村建设在空间结构布局、建筑组合方式、建筑色彩、形式等各个方面与旧村相协调,将新村与旧村融合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村庄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自然环境特色得以传承。

3.3 规划编制与实施统筹

为避免规划编制与实施脱节,规划既要做好编制的前期研究,又要做好实施前的论证。

在村庄规划编制前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村庄居民的生活需求、发展愿景等,提高村民公众参与度,并通过认真的分析与整理,形成村庄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后,通过规划公示让村民了解未来的发展蓝图,并及时总结反馈意见,修改形成符合当地村民意愿且实际操作性强的村庄规划。[3]

4 村庄规划方法的实例介绍———株洲茶陵县腰陂镇横屋村村庄规划

4.1 现状概述

横屋村位于株洲市茶陵县中北部,在罗霄山片区国家重点扶贫区域内,隶属于茶陵县腰陂镇。距离腰陂镇区约10公里,茶陵县城约25公里。现有泉南高速从其西北侧穿过,村庄距最近出入口腰陂收费站约4km,对外交通较为便利。现状产业结构单一,一产主要项目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村民的经济主要来自水稻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现状耕地资源丰富,耕地集中分布在村中部及东部地区,现有耕地总面积为232.61公顷,占村域面积的30.74%。

现状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产业发展滞后。村庄现状经济基础差,产业结构单一,以第一产业为主,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一产收入与外出务工,产业发展无规划指导,未形成规模发展;(2)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现状道路网仍需优化完善,道路路幅偏窄,沿路扬尘明显存在,道路两侧无良好的绿化景观风貌。生产型机耕道未全部硬化,不能有效开展农业规模化机械劳作;(3)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现状医疗卫生室设备陈旧,缺少小学、村民文化、体育设施用地;(4)村容村貌不统一。现状危房、空心房仍存在,新旧建筑混杂,建筑风格、形式杂乱。

4.2 规划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韵浓”的总体要求,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充分发挥横屋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山林资源,将横屋村打造成腰陂镇重要的高效立体农业生产基地,提高村民收入。规划对村庄居民点进行整理和美化,同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4.3 规划产业发展布局

规划形成四个产业区:(1)立体林业区。依托现有产业生产方式,结合地形地貌,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物种结构(多物种组合)、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和时间结构三个角度出发,横屋村北部以发展黑松林、苗木林、林下经济于一体的立体林业。立体林业区面积约为278公顷,占横屋村总用地面积的36.7%;(2)油茶种植区。梳理现有油茶林种植区,修通林间道路,为规模化、产业化的油茶种植、采摘提供方便。规划油茶种植区面积约为125公顷,占横屋村总用地面积的16.5%;(3)有机蔬菜种植区。在村庄尧水河南部地势平坦且靠近村庄聚落点的平坦区域,可种植有机蔬菜,实现高效增产。蔬菜种类可选市场上最受欢迎、最具有有机营养价值的种类。规划有机蔬菜种植区面积约为27公顷,占横屋村总用地面积的3.6%;(4)水稻种植区。在尧水河北侧利用现状农田,结合优质稻基地的布局进行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规划水稻种植区面积约为272公顷,占横屋村总用地面积的35.9%。

4.4 空间管制规划

依托横屋村山、水、田等生态要素现状,结合现状居民点、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建设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分成现状建成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四个区,分别制定管制策略。

村庄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四区七聚落”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以新村部为中心,集行政办公、村民娱乐活动、卫生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一带:尧水河两岸规划游步道和景观休憩广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尧水休闲带;四区:北部立体林业区、南部油茶种植区、尧水河南部的有机蔬菜种植区和中东部水稻种植区;七聚落:由20个居民集中点聚集分布在村内七个聚落。

4.5 村庄建设用地规划

村庄建设用地包括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产业用地和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其中村民住宅用地面积为41.33公顷、村庄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为1.09公顷、村庄产业用地面积为0.22公顷和村庄基础设施用地面积为7.17公顷。

4.6 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网布局。本次规划横屋村的道路等级划分为乡道、村道和组道三个等级。乡道:呈“土字形”分布,主要依托现有路网走向进行布置,联系横屋村与周边村镇,道路宽度为8m。村道:规划区内部主要道路,道路宽度为6m,为村内的交通集散服务,兼有集散交通和服务性功能。组道:村庄组道是村道与各个村民居住集中点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属于纯生活性道路,道路宽主要是依据现状路宽,路幅宽3米和4米;(2)交通设施规划。村内设置两处生态停车场,其中一处位于横屋路南侧、横西路西侧,占地面积为0.07公顷;另一处位于横东路东侧、新建村民集中点北侧,占地面积为0.08公顷。规划结合广场共建和道路规划设置临时停车场地,解决回乡探亲者停车难的问题,同时可兼顾村民生产生活使用。

4.7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采用一般村标准配建。结合规划区域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形成两个级别:村级服务中心和居民集中区。村级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整个村庄,居民集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服务各个居民集中点。规划区域内结合居民集中点和村部配建共7处健身活动坪和1处村民活动中心,为当地村民的健身以及文化休闲提供休憩场所。保留原有卫生室、计生服务站,进行提质改造,新建一处小超市、文化室、图书室、小学。

4.8 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1)整治目标与重点。整治目标:“村庄美”———塑风貌、完设施,保障村民安居幸福。整治重点:建筑风貌整治、道路绿化和尧水河环境整治以及重点地段风貌整治;(2)建筑风貌整治。一般建筑风貌改造要点:(1)统一风格:采用有特色的现代中式民居风格;(2)统一外墙、屋顶颜色:统一砖白色兼有青砖外墙,深灰色坡屋顶;(3)统一门窗、栏杆、前庭院:统一深灰褐门窗框,木艺栏杆,配置休闲景观庭院。传统民居建筑改造工程实施简易,建筑造价成本低,改造后建筑风貌有特色,简洁美观,具有中式乡村自然气息;(3)新建建筑风貌引导。居民建筑规划共有两种方案,宅基地面积分别为119㎡和175.9㎡。应以建设新农村示范村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抗震、安全和资源综合利用为设计核心,按照经济、美观、适用的原则,从横屋村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情,突出地域特征,适应新时期农民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根据横屋村发展定位,在新建住宅户型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从当地的地域气候特点出发,尊重地方居住习惯,合理布局;(2)尊重传统居住文化,合理组织院落空间;(3)功能分区合理明确,动静分开,洁污分开;(4)强调环境的整体和谐,增加绿化景观元素;(5)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细节设计。每户设计充足的储藏空间、室外晾晒场所、花园和机动车、自行车的存放。(6)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在农村住宅设计中,为适应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的设计要求,考虑农民的意愿,合理布置房屋平面结构,新建建筑应退道路红线3米进行建设。

5 结语

总体而言,村庄规划应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尊重民意、节约用地、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等原则,在对村庄现状条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资源条件、根据村庄特点,灵活运用产业引导、空间环境保护设计、公众参与等规划方法,引导村庄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从本质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开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欢.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湖南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涂海峰,王鹏程,陈曦.“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背景下新农村规划设计探讨——以湖南省望城县光明村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26(3):47.

上一篇:中心小学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下一篇:预备党员考察会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