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精选14篇)
1.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执行工作警务化的几点思考
执行(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依债权人的申请,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执行依据确定的义务,以实现债权的程序。从执行权的性质分析,其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综合体,属于司法行政权。在执行程序中,执行权的行政权属性体现为执行实施权,执行权的司法权属性体现为执行裁决权(这一点在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已经形成共识)。现行法律规定执行权由专门的执行机构行使,也即执行机构在执行程序中既行使执行实施权又行使执行裁决权。执行改革中对传统的执行权进行分离行使,改变了执行案件由一个执行人员既行使执行实施权又行使执行裁决权的局面。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仅就执行权运行机制中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作初步探讨。
一、执行工作警务化的概念和意义
执行实施权具有主动性、单方性、强制性等行政权的特征,如送达法律文书及查封、扣押、拍卖等单纯强制执行行为。强制性、主动性、单方性加起来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是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权威恰是司法活动中的执行实施行为所需要的。而执行中的裁决行为,是为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致使执行程序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所实施的执行行为,如对执行异议的审查、对被执行主体的追加和变更等,强调执行主体的被动性,具有司法权的中立性、被动性、判断性等特征。
从执行实施行为与执行裁决行为的关系来看,执行实施行为是执行裁决行为的基础,执行实施行为具有必然性。执行裁决行为则具有依赖性和偶然性-其依赖于执行实施行为,而且执行中的救济措施不一定必然发生。虽然执行中的执行裁决权具有中立、被动的性质,但只有执行实施权才能反映执行工作的本质属性。
再从执行过程分析,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履行了义务执行就结束,否则,采取强制措施―一履行法定手续后实施―一直至案件执结(其间如有执行异议等,则引起执行程序中的裁决行为)。强制措施又分为决定―一实施两个阶段,如搜查、拘留,法律规定由院长决定。从执行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看,执行实施行为则是执行过程的基本(贯穿过程始终,决定事物本质)的、主要的行为。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执行过程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就是警务化。
综上所述,在此意义上,我们称执行实施权由司法警察行使为执行工作警务化。
二、人们对执行本质属性的模糊认识导致了“执行工作审判化”
无论任何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同样有一个过程。人们对执行这个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尚未认识清楚之前,是不可能与其它相关事物区别开来的。审判与执行,各有不同的特有属性,这些特有属性决定于其针对的事物的不同本质。审判是对当事人讼争的事实和权益进行居中裁判,执行则是对已经由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进行强制给付。
由于法院是审判机关,执行是诉讼活动的一个阶段,而且即使在执行阶段,同样存在执行中的裁决活动。如当事人、案外人异议、执行主体的变更和追加等,加上执行中的各项措施也都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诉讼目的的具体手段而已。在许多人心目中形成了重审判轻执行的倾向,对执行的研究也就相对薄弱。以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相混同,如执行机构称“庭”,上下级执行机构互不隶属,而是监督、指导、协调关系等(这一点,目前已经得到解决,各地都强调上下级法院在执行时的集中统一
[1] [2] [3]
2.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篇二
电视新闻娱乐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地方台聘用当红明星现场播报新闻, 取得不俗的收视率。新闻娱乐化由此开始融入到电视节目当中。我国近几年才开始将新闻与娱乐结合起来, 让新闻从播报内容、播报方式到播报理念, 都开始与娱乐元素相融合。
学者林晖认为, “从最初的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开始, 最终发展为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 向娱乐强行拉近, 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即所谓的新闻娱乐化。”由于受众对于审美的新鲜感知加强, 因此对严肃性的新闻愈加不感兴趣, 反而对于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更加感兴趣, 这也侧面导致硬性新闻逐渐趋向于软性新闻的转变。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加, 越来越需要一些娱乐性的节目进行减压, 新闻节目也随着潮流而向娱乐化进行转变。当然, 这也是抢夺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
2. 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发展现状
根据笔者对中国青年报1992年和2009年的新闻报道分析发现, 该报软新闻所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61.9%上升到了2009年的93.8%, 软新闻的比重提高了31.9个百分点。
1993年, 中央电视台全力推出新的节目形式———《东方时空》, 观众对于这种新鲜的栏目有着很大的反响,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而随后凤凰卫视的新闻播报让主持人展现出活泼、轻松、前卫的特色, 这些与众不同的风格吸引了大部分观众的关注, 并且也深深影响了内地的新闻节目。近年来, 新闻娱乐化逐渐在风格上表现为把事实与表演相结合, 将一些真实的新闻编成故事, 综合运用多种电视元素, 采用故事化、感性化的手段, 展现新闻事件。比如江苏卫视的《传奇故事》, 就是将现实中的一些事件改编成30分钟的故事讲述, 十分吸引观众。
3. 国外新闻娱乐化的发展
普利策奖得主富兰克林认为, 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在美国, 娱乐业人士杰梅·凯尔勒就被委以掌管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新的电视网的重任。她提出了以“明星”播报员来拯救CNN的计划, 甚至让出演过意大利色情电影《曼哈顿舞女》的安德里亚·汤普森担任新闻播报员, 以博得观众的眼球, 当然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在美国, 新闻媒体可以夸张地将政府官员的绯闻、明星的隐私当成新闻元素进行娱乐化展现, 这与人们渴望了解隐私的心态不谋而合, 因此新闻娱乐化在美国已经像旋风一样刮起狂潮。
4. 关于我国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在现代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 媒体已经开始以受众心理变化为转变新闻内容的前提,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在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中, 娱乐元素在新闻内容中占据的位置大大提升, 趣味性价值被新闻传媒重新挖掘。但是如果为了突出趣味性而忽略了新闻真实性, 就不得不令人对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方向提出质疑。
新闻娱乐化使新闻一改枯燥、严肃的面孔, 变得轻松活泼, 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并且更加通俗化, 但必须有个“度”。如果过于娱乐, 就不是新闻。这就要求把受众想要了解的新闻用适度的娱乐思维去让他们知道, 但是又不失新闻的公信度, 才是新闻娱乐化的核心所在。
结语
新闻娱乐化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促使新闻形式创新, 改变原来严肃的播报方式, 符合观众的新鲜认知与审美, 促进电视栏目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拉近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增强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和普及性。另一方面新闻娱乐化如果不掌握一个“度”的话, 就容易受到娱乐低俗化的影响, 呈现出庸俗化的趋势, 造成媒体公信度下降。因此应该正确认识新闻娱乐化的原则与标准, 实现新闻娱乐化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媒体的发展, 各地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新闻娱乐化已形成一种潮流。是把新闻庸俗化还是追求适度的娱乐化?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解读, 从而正确地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 让新闻媒体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键词:娱乐节目,新闻娱乐化,庸俗化,受众群体
参考文献
[1]罗亚.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D].复旦大学;2005年.
[2]黄和节、陈荣美.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对当前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新探索[J].当代传播;2002年05期.
[3]万晓红.我国平面体育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幼儿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几点思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学;教学活动;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36-01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知道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喜欢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劳动过程变成游戏,因幼儿年龄小,实际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其学习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操作的需要等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满足,为了处理好幼儿身心发展及其需要在现实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把教学内容游戏化,把教学活动趣味化,从而吸引幼儿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幼儿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年龄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交流是幼儿的需求,而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特点正符合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通过集体的游戏活动以及充分的情感交流,释放他们的天性,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快乐、积极、轻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集体游戏能够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问题答疑等方式,了解、认识和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知识以及恰当的行为礼貌等,从而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3、有利于幼儿集体意识的增强。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需要多位幼儿在同一规则下共同参与完成,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各有分工,这就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与同伴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和协作沟通,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还要帮助同伴共同完成游戏任务,通过这样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谦让,帮助幼儿树立和提高集体意识。
4、有利于幼儿社会能力的提高。在集体活动中,游戏能够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提高与人之间的交流技巧和社会能力,让幼儿之间建立起友善、亲密、牢固、和谐的良好关系,学会和养成谦逊、友爱、善良的良好品格,锻炼和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社会交往经验。
三、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施
1、语言学习游戏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身心均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真正使幼儿有话敢说。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教室的语言区,为幼儿提供形象、生动的手指玩偶、玩具、卡片等,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借助丰富的物质材料,扩展幼儿的想象,调动幼儿“看”和“说”的积极性。由于每个幼儿的言语发展的背景与基础不同,因此,游戏过程也是具有不同言语活动经验的幼儿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游戏活动对于幼儿言语以及交际交流能力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不是其他活动所能替代的。
2、生活能力游戏化。幼儿生活能力主要是指动手能力,像扣扣子、穿衣服这样的日常活动。很多孩子这方面能力欠缺,在家里由家长完成,在幼儿园由老师帮助完成。这样的能力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积极参与。幼儿尽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同时也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比如对于颜色的识别,很多人只能记住大致的主色,像红、绿、黄、蓝,对于玫红、粉红、浅绿这一类颜色容易忘记。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将不同颜色的纸折成小飞机,然后教师发口令,让指定的幼儿迅速找出相应颜色的飞机,这样促使他们快速记住不同颜色。
3、基础常识游戏化。在幼儿园教幼儿一些常识性知识时,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效果非常好。如认识小动物时,如果只是教师单一语言描述式的让幼儿认识,孩子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便会感到单调乏味,比如游戏“请动物宝宝来做客”,让幼儿看着图片,选择自己邀请的动物说说其名称、外形特征,模仿走路、叫声等。这时的幼儿就会情绪活跃、兴趣倍增,会主动、积极地去做,活动便会出现另一种场面,课后孩子记忆牢固。游戏虽然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动手又动脑,既玩得高兴,又复习巩固了概念,发展和锻炼了幼儿立刻做出判断的思维能力,可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结束学习。
4、礼仪教学游戏化。游戏中的幼儿是自然的、真实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情感体验。如在“小小超市”游戏前,教师组织幼儿观察收银员、导购员、顾客等角色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交往礼仪。游戏中幼儿自主扮演收银员、导购员、顾客等,交换模仿不同角色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准则。游戏后幼儿认识了各角色的社会职责,获得了情感体验,了解了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学会了礼貌的称呼语、请求语、致谢语和致歉语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游戏化教学,是能够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并符合幼儿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需要幼儿教师从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进行全面的改善,相信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会使幼儿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田丰.幼教与家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 潘月娟.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适宜性方法[J],教育导刊,2003(01)
4.对“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篇四
(1)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孩子们的眼中,艺术课是愉快、美好的。他们可以画五彩斑斓的画,尽情地载歌载舞。所以艺术教师应该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保持愉悦、良好的心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的学习环境。
在艺术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情绪与意境,教师给予适时引导,此时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调动情趣、激荡智慧。例如我上《花瓣》一课,当撞钟、三脚铁等各式打击乐器出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无需再要叫小朋友们看老师,而是各个瞪大了眼睛,想知道你接下来的举动。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声音来表现歌曲,孩子们劲道十足,尽管有点学生音乐感受力差,但也陶醉在自己创造出来的乐音里。我又加入了一段舞蹈动作,小朋友们虽学不到位,却做的有滋有位。最后,有点小朋友干脆连课余学的拉丁舞也拿来给全班小朋友欣赏。我想这就是艺术课该有的氛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所长,有展现自己的小舞台。相互增进了解、共同交流、分享,从自主学习中,获得音乐享受与体验。通过艺术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2)塑造崭新的自我形象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提出,给了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能、广博、全面,既具备技能又具备反思能力,既能运用策略又能开发创新。这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和交流,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勇于纳新,敢于创新。同时,还要广泛的涉猎各种书籍,博阅强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3)拓宽音乐课堂的知识领域
5.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篇五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在实践中注意解决,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发挥其巨大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多媒体课件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由于现在开发中多用制作软件中的工具提供的现有模板制作课件内容,因此内容中相仿和相近的东西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制作中容易出现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如同一个死板的公式。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就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结果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扮演了一个“拖后腿”的角色。有的老师因为要赶上潮流,每逢“公开课”、“教研课”就必使用课件,好像如果没有课件做配角就少了什么似的,就无法显示出自己的水平,因此不管这堂课的内容需不需要课件、不管这堂课的内容适不适合做课件,统统“赶鸭子上架”的弄出一个“课件”出来,结果倒成了摆设,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它是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那么它的制作和使用就应以教师自己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为宗旨,而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重教师、轻学生。目前,不少教师制作的课件还只是为“我这一节课”而制作,所以在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时,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另外,由于课件的呈现方式大多采用线性播放,在上课的时候,由于课件的连接限制,只能“进”,不能“退”,如果某一环节操作失误,就不得不重新开始。所以,学生也只能被电脑牵着鼻子走,而无法根据自己的意志来选择学习内容和顺序。
3、重操作、轻交流。由于制作课件时,各教学环节是预设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随时操作电脑等设备,关注媒体的使用情况,所以,教师的活动范围只能局限在讲台(电脑)的近距离之内,教师关注学生的时间也少了。这就使教师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视线、情感的密切交流。
4、重形象、轻抽象。媒体的运用虽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整体内容分解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他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整体感知等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抽象的、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具体化,但是具体化了的知识必须适时回到“抽象”这一层面,实现“抽象——具体——抽象”的教学过程。这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选任何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都具有本身的局限性:
1、制作一个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熟练掌握多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储存和运用。而绝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另外,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做到每一课都制作课件。
2、进行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室环境较暗,但是这样一来,学生读书、写字时就光线不够,影响学生的视力。
3、目前开发软件的技术不高,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会丧失新鲜感。若教师教学组织不当,学生感觉视觉疲劳、活动单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6.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2012年4月20日,有幸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观摩二中、铁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情况,并参加区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推荐会,受益匪浅。当看到二中和铁中组织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看到二中的校本课程授课情况,给了我深深地震撼。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二中和铁中做出的成绩,很不容易。然而,联想到我所在的农村小学,我们依然没有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对校本课程建设更是没有涉及,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通过观摩学习,我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校本课程在农村小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得个人实际利益的敲门砖,学生到学校就是为了读书、学习、考大学,除了读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书本知识,其它一切都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这种教育价值观以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因此分数也就成为衡量教师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或唯一)指标。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所带来的恰恰是与这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由“科举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但就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推行校本课程,其阻力之大、任务之艰巨,也是可想而知的。
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考试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教师角色都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与飞跃。但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却不容乐观。我所在的白庙学区,虽然近几年分配到此任教的年轻教师很多,且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学历全部是大专以上,但每所学校都有一部分民转公教师,学历参差不齐,年龄偏高,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他们基本上不关心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只是对教科书内容,尤其是对可能要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都可以安然无事,缺乏继续教育的愿望和动力。
3、缺乏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和条件。
在一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学校,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认为学生去调查访问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或认为学生的举措是不务正业, 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充满怀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但是社会如果不以满腔热情来接待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场所来服务于学生,那么这种课程设计的再好,也总是空中楼阁。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定信念,敢于探索。正如教育局牛局长在推进会所说,我们要确定一个信念,就是要必须以此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坚定信念不动摇。虽然面对很多的困难,我们要勇于探索和研究。
2、加强政策和理论学习。
开发校本课程,离不开政策和理论指导,因此,学校有必要组织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材料,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在理论方面,主要学习校本课程及其研制的基本理论。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理论学习制度,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体,认真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程序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
3、转变角色,积极参与。
校长角色和教师角色要有所转变。校长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不仅应扮演传统的校长角色(如行政管理者、教学管理者等),而且还应该扮演和课程开发与管理相关的角色。具体地说,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扮演好以下角色:学校环境的分析者、外部世界的联络者、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者、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指导者、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者。学校及其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他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虑“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从观念和技术上都要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实施者”到“指导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等方面角色的转换。
4、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校本课程建设不能“断电”。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全部转移至城市,随之他们的子女也来到城市念书,这样一来,农村学校的学生在逐年减少,那么学校的经费也就在逐年减少,除了保证学校基本运行外,留给校本课程建设的经费就很少了,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建设能够坚持运行。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校本课程建设不能“断电”。
7.关于幼儿游戏的几点思考 篇七
因此, 游戏应该是幼儿主动的, 自愿的, 是他们天性的表露, 我们应该把这种游戏构成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引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但是事实上, 很多幼儿园忽略了幼儿游戏的自主选择, 留给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非常少, 有的甚至没有。很多时候, 我们会为幼儿安排角色, 构思情节, 调整游戏玩伴, 在幼儿不需要的情况下, 一次次打断幼儿的游戏, 加入自认为重要的教育意图, 也就是说幼儿的游戏大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幼儿在幼儿园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教师设计安排好的游戏, 游戏的主人并非幼儿而是教师, 之所以存在这种导演式的游戏, 不是因为教师不知道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 而是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幼儿游戏的含义, 总觉得幼儿玩游戏时不能白玩, 不能瞎玩, 在游戏的过程中总得让他得到什么, 掌握什么, 懂得什么, 学会什么, 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育机会, 急于控制幼儿的游戏, 试图促进幼儿的发展, 从而仅仅把游戏当做一个教的载体、学的载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工具, 把游戏作为活动形式来组织来开展, 认为这样就是把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化了, 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对幼儿游戏权利的不尊重。而游戏精神的内涵则是游戏是自成目的的、积极主动的, 更应是开放和生成的。作为教师, 我们要领会这种游戏精神, 通过自身将游戏精神体现出来。
在幼儿园里, 许多教师总是给孩子布置了各种环境、材料, 给幼儿提供了游戏的主题, 确定了游戏的规则, 让幼儿参与。在参与这个具体的游戏活动时, 幼儿很投入也很兴奋, 老师也非常卖力, 因为老师也是先要准备, 幼儿玩得很热闹, 场面也玩得很嗨, 最后游戏结束了, 幼儿散去了, 游戏结束后不免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发生:一个幼儿对另外一个幼儿说, 老师的游戏玩完了, 后面玩咱自己的吧。这样一种语言实际上传递着一种什么心态呢?我不是给自己玩的, 是老师要求我玩的, 这样的游戏没有自主性, 至少自主性是比较缺少的, 如果说幼儿园里的游戏大量都是这样的游戏的话,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 它不是幼儿在游戏, 而是在游戏幼儿。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童年的生活素材, 给幼儿打造童年生活的轨道, 一定要处处洋溢着童年的文化, 如果缺少了幼儿自选的、自主的、自愿的、充分发挥满足的游戏, 幼儿的游戏就会黯然失色。我觉得, 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不是只表现于满足教学的要求, 成为教学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 游戏是自由创造的, 游戏是满足的, 游戏是充分施展幼儿那种天马行空想象的。只有这样的游戏, 对一个人的童年来讲, 才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也许这种游戏不是为了学习, 不是老师刻意教出来的, 但是它是幼儿喜欢的, 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构成而不可缺少。缺少了这样的游戏, 幼儿的童年一定是残缺的甚至是悲哀的。而且幼儿的发展应该是自我的发展, 幼儿能够在属于自我的游戏中满足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需求, 在没有任何控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意愿, 从而达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 这才是真正的幼儿游戏。
我觉得, 我们不能把游戏看作教育的工具、手段, 是服从于教育的。游戏有它自己独立的价值, 是教育不可替代的。游戏具有本体价值, 这个本体价值说白了, 游戏就是为了游戏而游戏, 不是为了别的而游戏, 不是因为它服从于教育而存有价值, 而是它是一切非游戏不可替代的, 它有自己的意义, 游戏本体价值的实践, 就是把幼儿自主的游戏、自发的游戏引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引入到幼儿一日活动教和学的过程中, 应该把它和集体活动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 让它成为教学的内容。进一步讲, 就是要关注幼儿园幼儿的自主活动, 这类游戏叫做自选游戏。自选游戏不是为了教游戏, 不是为了学游戏, 就是为了游戏而游戏, 因为高兴而游戏, 因为满足而游戏, 只有这样的游戏才能打造出良好的游戏氛围, 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它成为隐性课程的重要构成, 因为它的目标是隐蔽的, 它是不自觉中实现的, 无意识当中实现的, 很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因此叫做隐性课程。幼儿在自由游戏时, 他很轻松、从容、自主、大胆、勇敢地尝试, 遇到问题就能够勇敢地解决问题, 不自觉当中, 他们学习了知识, 提升了技能, 增长了经验, 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游戏才真正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了幼儿, 幼儿的自主, 幼儿的探索, 幼儿的想法, 能确保幼儿的参与价值, 对于他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怀揣一份纯真, 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世界, 去发现、去了解、去支持他们, 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成功, 因为只有出自幼儿内心需要和兴趣的游戏才是使幼儿真正快乐的游戏。
参考文献
8.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 教育游戏;小学数学;应用;思考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依靠的只有课本知识,学生听起来不免会感觉很枯燥。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逐渐的在社会中普及,而教育游戏对数学教学更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教育游戏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变为一些图文并茂的形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可以说教育游戏应用于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正好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一、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利用教育游戏能够延伸数学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游戏主要是以某个小学数学知识点作为依据进行设计和开发的,所以设计出来的教育游戏不仅能够复习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点,而且能够消除小学生对作业的厌烦感,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2.利用游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教育游戏与数学结构有着一定的相似度,为此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游戏中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的思维和精神。比如教师设计一些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游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3.利用教育游戏能够拓展数学的知识领域。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大概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以及时间与综合等领域。单纯的讲课会让学生感觉十分的枯燥,为此将教育游戏引入到小学数学中能够让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数学知识,而且印象会更加的深刻。教育游戏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的增加内容,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4.利用教育游戏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十分的广泛,所以学生能够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课堂,也可以在课堂之外。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学生课外学习的环境很不好,缺乏有趣的学习环境,长时间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学习十分的枯燥,而教育游戏这种学习模式的引入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在轻松和有趣的环境下就能学习到数学知识。
5.利用教育游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游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到提升。主要是因为教育游戏设计的内容大多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具有拟人化含义,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教育游戏的设计通常包含了图形和文字以及声音等多种元素,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形成某种含义,从而使学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启迪和影响。
二、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1.选择合适的游戏任务。选择的教育游戏必须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增强学生的技能以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所以一方面要考虑教育游戏是否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体现数学的学科性,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游戏的内容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对学生的自身的一种挑战;另一方面教育游戏内容的设计和选择要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即使在娱乐中也能够完成学习目标。
2.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教师应该及时的与家长沟通,争取和家长相互配合一起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有目的性和有节制的进行一些教育性游戏,但是不能放任孩子玩游戏。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本身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技能。其只是作为学习的一种辅助工具,课堂中在教师的带领下安排游戏的时间,课下则有教师和家长一起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教育游戏。比如将游戏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眼睛,又有助于防止学生对游戏上瘾。
3.恰当把握游戏尺度。不是说引进了教育游戏就应该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完全的抛弃,相反两者各有优缺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使用游戏,也不能完全的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单纯的使用游戏或者动漫进行教学,不把教师教学经验和评价等融入其中,可能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另外并不是要求每一堂课都有做游戏的环节,只有当游戏与教学内容、任务产生关联性时才可以适当的引入游戏。
例如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游戏:第一排的同学说一个十以内的数,后面的同学说这个数加9的数字,到最后一个同学后再传到同桌,呈盘龙形回答。例如第一个学生说5,第二个就是14,第三个就是23。或者大家数数,不可以说7或者7的倍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活跃课堂氛围。
4.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为了将游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关键要靠教师掌握在教育游戏中渗透德育的契机。只有找到了教育游戏中渗透德育的契机,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不仅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能够灵活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如鱼得水”。
教师在引用教育游戏教学模式时应该着重于其教育性和游戏性的结合,不能只是为了受学生的欢迎而单纯的设计游戏。应该在两者结合的前提下将一些经典的智力游戏与数学相结合。采取的形式有很多,不要仅仅拘泥于其中的几种,要结合教学的特点不断的创新出适合开发数学知识的新的教育游戏。
【参考文献】
[1]王娜.幼儿教学中教育游戏应用分析[J].少儿科学周刊,2014,17(4):67~68
[2]王福云.浅析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7(10):67~68
9.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篇九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应用已开始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在社会各界达成普遍共识,各地的计算机教育正蓬勃开展。但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面对有着种种疑问的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产生了一些联想和思考,现表述如下,以此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对于提高中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是广大中小学生必须学好的现代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随着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计算机知识必将成为高考中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即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三方面的教学,同时鉴于计算机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因此要突出基本技能这一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并考虑各教学阶段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功能,合理选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听觉和思维等感知系统,将演示、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耳协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混淆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或简化,求大求全,偏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自身特点;二是认为计算机就是操作,不必学习理论知识,忽略了计算机运用需要二次开发的特点,导致学生应用计算机缺乏后劲。
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离教师越来越近,多媒体教学也逐渐走进教室,个别学校还建成了以教学网、办公网为基础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电子备课、多媒体教学、因特网、自制教学课件成为每个中小学教师谈论的话题。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很多教师感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贫乏,又不了解自己应该学哪些计算机知识,同时教师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大多已陈旧,学校现有的设备已落后,而勤学好问的学生的疑难问题多多,你该如何实现你的天职?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生存环境,要不停地追赶计算机发展潮流,不断地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自觉地走终身教育之路。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更新的知识确实很多,然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学习所有的新知识。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在不失大方向的前提下,按“即学即用”的原则,正确地选择更新知识的切入点,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感中体会不断追求新技术、新知识的乐趣,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步前进。具体地说,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
1.计算机基础知识。至少掌握一门汉字输入方法,如现在比较常用的五笔字型输入法或微软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如WPS2000或Word2000;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 98的熟练操作技能;简单多媒体技术;至少掌握一种数据库语言,如FoxPrO处理学生成绩。
2.多媒体技术。PowerPoint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掌握的幻灯片制作软件,信息技术教师最好学会多媒体制作软件Authorware,这样你就可以设计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果想把作品设计得更好,还可以学习掌握如下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MAX、Flash;同时还应掌握包括录音、声音剪辑、音频格式转化的音频处理技术和包括视频压缩、格式转化的视频处理技术。
3.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包括因特网及校园网的利用和开发。
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并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如别人设计好的软件、课件、优秀教案,以及对你有用的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等。教师应学会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其次如下载软件、网上广播、网络电话、网页制作等也是需要教师逐渐掌握的。
校园网包括教学网和办公网等。教师应该掌握在多媒体教室或教学网络中把设计好的如备课笔记、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或资料等调出来供自己使用。更深一层,教师还应学习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一门高级语言。
4.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教研科研是个永恒的话题,教研科研反映教学水平和导向,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发教学软件。目前,计算机教学处于起始阶段,计算机教学的教研科研可从基本的开始,如知识点模块化、教学进度、教法问题、学法问题、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等,通过研讨,明确方向,统一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教学急待补充的内容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神速、应用领域广泛。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接触计算机外,在家庭和社会仍有许多机会与计算机打交道。因此,在充分肯定计算机对创新教育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计算机的某些信息和操作方式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一些干扰和不良影响,为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补充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教育学生建立道德和法律观念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既要向学生讲解计算机及其网络不仅是人们在当今社会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同时也要向学生讲解计算机及其网络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富有多民族风情的文化,更是世界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罗纳德·利文斯对因特网有一个绝妙的形容:“因特网一度是个田园诗般的社会,但如今它已变成都市化的大杂烩”。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因特网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也有大量与我国国情极不相适应的不健康的内容,如凶杀、暴力、色情等。同时还应向学生讲解什么是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和计算机犯罪,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面貌出现在因特网上,应该利用因特网做那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教育学生如何在因特网上“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保持高度警惕不受腐蚀。
2.教育学生建立人类将永远主宰计算机的意识
我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和一位初一学生谈论历史,当谈到一场著名战役时,这个中学生却首先问到:“胜利者还剩几滴血?”(这里的所谓“几滴血”,是计算机游戏中的术语,游戏中格斗双方的体能或生命力用“血量”多少来衡量;血量多体能就强,如果一滴血也没有了,游戏中的人物就会失去生命。)由此可见,在这个经常玩计算机游戏的中学生意识中,格斗的成败总是用绝对数量来定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与这个学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血少”的战士永远战胜不了“血
多”的战士,这深刻反映出学生模拟计算机游戏将事物绝对量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他们就将以数字计算方式来认识理解一切事物,以数字化、逻辑化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而诸如意志、信念、人格、情操等概念将丧失殆尽。这将使青少年学生过早地形成逻辑思维,具有理性特征,而使他们的非逻辑性的、知觉性的思维方式受到压抑,意志和创造性将受到扼杀。为此,教师应该给出正确的解释。
3.教育学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计算机在帮助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同时也在伤害人,因为它有电磁辐射所造成的电磁污染,长时间的操作会引起人的植物神经紊乱、白血球下降、脱发等。目前,学生使用计算机除了学习计算机知识外,主要是玩游戏和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复习功课。但无论是游戏软件还是辅助教学软件,界面都非常友好,都会吸引学生不知疲倦地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长此以往,玩游戏的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复习功课的可使学习成绩上升。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长期长时间使用这些软件,他们的身体特别是视力会受到明显的伤害。报上曾有过“因玩计算机游戏长达九小时而导致双眼爆盲”的报道。因此,如何科学的计划和控制使用计算机的时间,采用什么措施能更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身体和视力,这是教师和家长应反复向学生强调的重要问题。
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期,对事物、信息的鉴别能力还不十分强。现阶段,网上的信息不可能都是真实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因特网虚拟性的教育,在虚拟空间学生要注意自我保护。在网上,不要给别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不要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教育学生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
10.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
摘要: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大语文观”,给了我们现代意识,给了我们创新精神,语文教学在课改下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探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怎样贯彻课改精神,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呢?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了几点思考。想与读者进行交流。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践性;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最具灵性,至纯至美的科目,它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是一场具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它讲求的是自由和个性。
然而在过去,我们给语文教学套上了枷锁,封上了框架,使其不自由、不灵活。庆幸的是,在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时而生。就语文课改来说,它给了我们“大语文观”,给了我们现代意识,给了我们创新精神。
纵观课改,我们开始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大语文观”,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能够赶上课改、实践课改,我是幸运的。我在努力紧跟课改潮流,贯彻课改精神,紧扣课程标准,体现语文特色,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突破。下面将结合七年级下册新篇目《斑羚飞渡》的教学谈几点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开放机制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不仅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使学生得到发展;不仅为学生语文能力奠基,而且为一辈子做人奠基。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为应试而教,不能只限于讲解课文。不能脱离生活,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在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
因此在教学中我讲求开放机制,注意备课四大环节:
第一、精心导入,情景设置。这是一堂好课的先决,它有着奠定授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像《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表现了斑羚在危难中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课文内容会让我们联系到泰坦尼克号沉落时人类的壮举,人类的伟大精神,二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在导入此课时,我将《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带入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置,营造悲壮气氛,学生的学习情趣被激发起来,引发了他们对生命、对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的深刻而独特的思考,有学生竟然说“人是伟大的,只有人才会将生的希望让给老幼病残孕,而非像动物一样,适者生存,把生的希望留给强者。”多么深刻啊!
第二、学会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季羡林先生认为,西方的思维模式是以分析为主,中国的思维模式是以综合为主,因此汉语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理解起来,也就是说,语文的综合性依然存在,模糊性依然存在,多义性依然存在,因此在教授语文时,重视整体把握,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重视多诵读,让学生细细体会作品的美。像在导入《斑羚飞渡》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答“本文讲了一个怎样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迪?”目的整体感知课文,真切表露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学会复述课文的方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但有一点可肯定的是学生们悟到了团队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并为之感动不已。
第三、研读赏析,品味重点。我体会整体感知应指整句、整段、整部分、直至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这与零碎的分析是针锋相对的,当然,强调语感,强调整体感知,不是说一点不分析,这个分析应把握一个“度”一部分与整体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学生认知与兴趣的综合。像在教授《斑羚飞渡》时,在整体感知后,请同学们谈“最令你感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老斑羚因幻觉而跳崖的举动,镰刀头羊自觉走向死亡之组的从容,以及它的果断智慧,都是学生们的采摘点,教师适时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赏析了第一对成功飞渡斑羚的有关描写。特别注意了动词描写;另外对于课文中对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的描写,请同学们“将叫声转化为有意义的语言,表达镰刀头羊的真实情感”……这些问题的设置,既概括出镰刀头羊的形象,品味作者的描写意图,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四、延伸拓展,加深理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要有一种“大语文”观。另外,语文内容本身所蕴藏的精神意识也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职业者,它必须要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破情操、文化要义、人文思想有机的转化为个体的审美体验,使语文教学丰厚起来,鲜活起来。像在《斑羚飞渡》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是怎样看待文章中表现出的舍已为人以及团队精神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2、你有过面对困难的情景吗?你是怎样解决的?”考试的失败、愿望的落空、朋友的冷落……竟是多数学生的困难与挫折,然而有一学生却说“没有困难是我最大的困难,因为我没有磨难,就没有锻炼。”我想,这一问题的设置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唤起学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展示生命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立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课改要求,推动课改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出现了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成果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涌现了像残梦龙、魏书生这样的语文教学专家;一次是在90年代后期,主要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它的影响将更深远。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课改要求,推动课改发展:
(一)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我们应树立尊重学生的学习利益和成长利益的观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互惠、互利关系。所谓“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交往,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师生应该互有问答。怎样互动?“导”“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人生、社会、自然相互联系。在互动的基础上自然达到互惠、互利。[1]
像在《斑羚飞渡》授课中,我让学生就作品内容和写作方面提出最有价值问题,回答问题的对象既面向学生,又面向教师,师生互问互答,教学相长。有学生当堂问老师,“伤心崖真的有吗?是不是作者另有目的?”我在解答她的这一问题时,借机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选材的真实性问题,进而启发学生考虑选材与中心的关系问题。
师生的平等对话,使整个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这将更有利于教学的开放机制。
(二)力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不是教师给的,是学生自己探求的;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中学生要学会与别人合作,这不仅是课改所倡导的,也是其他事业所需要的,这种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世界潮流。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一定要把握“度”,不排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不排斥对前人的经验、基本技能的接受与继承上学会探究、创新。
像在《斑羚飞渡》学习中,“本文讲了一个怎样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迪?”“最令你感动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文章中表现出的舍己为人以及团队精神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课堂讨论结束时,我做了一个小结: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他的话告诉我们生命的短暂,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人生有意义。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有着重要引导作用。
另外,学生自己在提问题环节上,能够积极响应,会慧眼看出“彩虹在文中的作用”,思考“最后一段的精妙收笔”……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群精灵儿会给你一份惊喜。
三、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专门强调它,其目的正是让学生不仅会读书,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学会终身学习,有合作性,有动手能力。“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虽然它有一些偏颇,但反映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给学生留出自己学习的巨大空间,不再单纯的为学语文而学语文。
在《斑羚飞渡》的学习中,我注重了复述课文的学法指导:“要求:简洁、明了、抓重点。方法:一点一线,‘点’即关键词;‘线’即线索”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由发言,主动探究,既有实践性又有综合性。这样的教学过程产生的教学结果会是事半功倍的。我坚信:经过思维释疑解难,必定有所进取。
静下心来思考,我觉得,一堂课只是一次实践。然而一次实践后的收获便是一份积淀。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温泽远 解读课程标准[J].语文学习.(1).
11.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实现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体育游戏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本文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就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体会。
一、游戏教材的选择要正确
选择体育游戏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任务选择体育游戏,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创造能力。如果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可选择趣味性较强、易使注意力集中的游戏内容,协调性和灵巧性的游戏可安排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外;如果课程内容全为体育游戏,应当按教学任务去安排;如果同其他项目配合使用,则必须注意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游戏选择要具有目的性
我们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目的,教学中的每个内容、每个环节有都有它的目的性,那么在体育游戏的运用上,不能盲目选择,应从体育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不能为游戏而游戏。例如课的开始部分,应安排一些用时少、见效快的简单趣味游戏,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上,快速投入到课堂中;课的基本部分应选择活动性游戏和竞争性游戏;课的结束部分,应选择放松性游戏,使学生的身体较快地进入安静状态,并且能以饱满的情绪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教师也可根据课的主教材,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渗透,如主教材是“双手胸前传球”。在准备部分,可以安排“头上、跨下传接球”、“运球接力”等球类小游戏,使学生在竞赛中既活动了身体,又掌握了球性,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创编一些游戏。在教学中,切忌采用盲目的、无目的性的应用体育游戏,这样不仅会削弱体育游戏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情绪。
三、游戏选择要具有针对性
游戏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与教材密切联系,要体现出合理性、有效性、针对性,把枯燥的知识与趣味相结合。教育学家洛克提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小学体育教学,要综合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想学的心理,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任务为基础来设计具有浓郁生活气息、有趣味性和思想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游戏。在准备活动中,选择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的游戏,如“老鹰抓小鸡”、“螺旋跑”等。在基本部分,选择与教材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重难点来组织相关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如教学跳远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跳小河”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助跑、单脚弹跳、双脚轻巧落地等方法。教学结束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放松游戏,以此来调节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度,恢复学生体力。如“开火车”、“小松树”等轻松而富有节奏的音伴游戏,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技能,同时又可以调节学生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四、游戏选择要具有实用性
体育课上的游戏一定要简单、实用,易操作。一节课总共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有很多内容,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也很多,这样一来,做游戏的时间就很有限,而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过复杂的游戏学生不易弄明白,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话,就会给老师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把时间白白地浪费了,学生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而且失去了做游戏的初衷。所以说游戏应简单、实用、易操作。另外,教师在讲解游戏方法时,应做到语言精练、通俗易懂,使学生一听就明白,必要时可以边讲解边示范,这样学生理解得就更明白、更透彻。
五、游戏选择要具有全面性
这里说的全面性是指教学中要注意面向全体,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如“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一组里只有一个老鹰,一个鸡妈妈,大部分学生只能作为小鸡在后面跟着,有些学生可能从来都没有当过老鹰和鸡妈妈,而有些学生则几乎每次都能当上这样的主导角色。再加上学生的性格、心理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而有的学生则性格内向,不爱同别的学生争抢。这样,在一个游戏中有的人忙得不亦乐乎,有的人则在一边被“晾着”、坐冷板凳。长此以往,必使一部分学生的身心受到影响,严重违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调控和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有同等机会充分进行锻炼,得到表现能力的机会。对游戏中参与少的学生要多给他们机会,多鼓励他们,使他们也能融入到快乐的游戏中。
12.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明确的办学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先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它的确立, 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凝聚教育合力, 形成学校特色。我校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办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 涉及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 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 进而因材施教。
三、设置齐全的课程类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首先, 我们要结合本地的区域需求, 发挥我校特色优势, 挖掘学校资源优势, 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弘扬传统文化, 张扬个性特长, 做心理健康、活泼向上的好少年。根据这一主题, 我们可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这不仅能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还为实现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其次, 我们要注重课程的拓展、延伸和学生特长的培养,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 开设种类多样的选修课社团:“品味书香”社 (阅读) 、“心灵手巧”社 (彩泥雕塑) 、粘贴画社、“纸上乾坤”社 (折纸) 、“棋”思妙想社、“独出心裁”社 (剪纸) 、七彩画室、“心随笔动” (书法) 、十字绣等课程。
再次, 我们还要把校本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 开发出学科拓展类课程, 如《生活中的数学》《习作天地》《情景英语》等课程。
四、强化教师主力军的地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 也是校本课程的主力军。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以教师为主体, 以自主、开放、合作的形式进行, 且课程要适合本校学生实际。因此, 我们在选用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时, 应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 争取让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当担重任。
首先, 教师要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应内容的要求, 密切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内容。
其次, 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 他们在爱好特长、品行修养、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千差万别。对此, 我们可发放调查表从家长那里获取第一手资料, 了解学情, 从而把握每个学生的鲜明特征。同时, 学校还要利用活动课为教师提供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从而使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灵感。
再次, 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力求克服选课的盲目性, 提高选课的科学性, 使学生明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道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多种教育技能。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育技能技巧掌握纯熟, 对教学有良好的监控能力, 这就使得他们对学生的需求把握准确, 能很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而对于新教师来说就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 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逐渐发掘自己的潜能,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让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受益, 让自己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体现自身价值、体味教育幸福。
五、“走班制”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主要形式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在我校全面实施, 最初我们确立了“走班制”, 但是随着校本课程实施, 它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各年龄段的学生在指定的教室上越年级、年龄差距较大, 不利于施理。为此, 本学期初, 我们进行了查, 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了实施决定按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特长、班, 具体方法:先由音乐、舞蹈、器乐等教师在各年级选出具有这些爱好的学生组成我校的特色社团。剩下的学生, 由班主任根据学生不趣爱好、年龄特点组建不同课程的在本班教室上课, 这样便于实施教理。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充分尊重选择, 并允许选择有所调整, 同时每学期开校可以根据上学期的学习行必要的调整, 但要避免频繁调整使学生长期稳定发展。这样, 就使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校开发的目标
作为九年一贯制乡镇学校, 我课程的开发全面铺开, 实为不易, 们从没有放弃。自从我校开发校本来,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锻炼, 学生的综也得到了提升。
我校组织教师申报了校本课课题、开发了教学设计手册、校本校本课程课堂案例。2011年、2012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少工委举办的杯”书画大赛, 曹蕴涵、候烨、王学的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张师、孙吉青老师获优秀辅导教师一在全镇“庆六一”节目汇演中, 我事、相声、快板、朗诵节目均获镇二等奖。姜建平老师、赵晓英老师《裕固风情》和《卓玛》分获舞蹈二等奖。此外, 简笔画、舞蹈、书绳、剪纸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展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校内活动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有效地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的过程。这个进程将会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 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我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托, 促使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施”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实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理念, 促进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们得以更好的成长。
摘要:开发好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应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 体现办学特色并努力使之成为办学精髓所在;应设置齐全的课程类型, 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应树立不断创新的管理观, 强化教师主力军和重要资源的地位, 以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13.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米瑞霞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14-02
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基础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发展性,其中高中化学课程理念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更深刻的人文内涵、更多样的评价方式、更自立的探究活动、更扎实的教学研究、更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
一、新课程教学更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性1.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帮助针对性要强,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在课后继续学习,以进一步发展他们学习化学的天赋。
2.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进行教学的基础。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引导学生掌握书本中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迁移,能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以及与横向知识的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基础,使新的.教学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并能逐渐有所提高。
3.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新课程对教师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以往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的深、广、多、少,对学生的要求严、宽、紧、松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尽管过去己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传统教学方式的稳定性,除了因为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教出发,容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教师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且教学上存在着明显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够进入程序化的教学中,甚至还可以参照一些现成的教案进行教学这种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已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肯定不够他享用终身。如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的学习,不仅学会了这些知识,更重要是从中培养了学习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做一个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日标,并寻求和选择达到日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
(2)做一个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新课程计划中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当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观察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观察、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一个好的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直接事事干涉,热衷于做裁判员。
(4)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的、具有安全感的学习气氛。如果教师仍坚持课堂上一言堂的权威阐述方式施教,会直接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应由权威者变成学生的朋友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三、课程标准更要求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发展
1.注意化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科学的物质观的同时,也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化学与社会文明进程的联系。例如:讲化石燃料这一节时,使学生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但它们都是不能再生的,而且由于广泛的使用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增强学生的能源危机意识,深刻认识积极开发清洁新能源的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结合。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通过化学课程的教学,应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化学,从生活到化学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化学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为主体,概念的形成和化学原理的掌握都是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而实现的,所以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化学时显得尤其重要。人的思维发展由具体的感知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化学教学应适应并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充分利刚观察和实验,展现化学现象,重视表象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应注意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四、要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表达、应用以及其他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这些优良思维品质正是科学素养中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科学的方法,获取化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展新的化学情境与已有的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教师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14.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篇十四
摘要:近年来,双语教学成为本科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都很重视教学。在阐述目前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以期对国内方兴未艾的双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的定义:The ri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在学校里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双语教学的实质是运用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双语教学一般有三种教学模式:第一,学校只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即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pm-gram);第二,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Gngual education);第三,学生刚进入学校是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然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为保留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一、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显迫切。为此,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 4号),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很多大学积极开设双语课程,用英语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都尚未进入成熟阶段。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成果上,缺乏有深度的本土化研究;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羊群行为”,迷失了方向,浪费了资源,影响了实效,制约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 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认识不深。在中国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虽已开展实施,但在一些方面还尚未达成共识,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不清、理解片面、定位不准、缺乏积极性。有人认为,英语还未过关,没必要讲授和接受英语化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就是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讲英语,以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双语教学无法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实施双语课既费时又低效等。一些学校的决策者也未对双语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或提到议事日程,使得双语教学难以获得充足的可支配的资源。双语教师资源开发不够、配置不合理。双语教师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保证足以在任何时候用目的语授课。调查表明,目前中国高校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专业毕业并从事普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另一类是某专业中的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这两类教师在从事双语教学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前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缺乏对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实际需要的了解,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难以跟踪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态势,在教学中多采用以词汇、语法为主的语言教学方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后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并非训练有素的语言教师,他们往往采用以内容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侧重教授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而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上缺乏外语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忽视了双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特征和规律的掌握,对文化、思维及价值观差异的比较,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两者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互补型的合力,因而不能形成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进而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效。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需求不一。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内在需求。只有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足够熟练的程度,且有较强的认同感和需求时,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也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作为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接受能力是决定高校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取得成效的关键。但是,目前中国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度不高、接受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因为前期英语基础较差,听说读写本身困难就比较大,用英语来学专业新知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不耐烦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双语教材盲目引进。教材建设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载体。目前,中国高校尚无统一的双语规划教材。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各高校在教材的选取上常常是五花八门,有原版引进的,有自编或联合编写的。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载体,原版引进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教材的开发,为高校双语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推进了早期双语教学的发展。但是盲目大批量引进,不仅价格昂贵,对师生的文化意识和外语水平要求也较高,同时其编制和内容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难以实现;自编教材则多半是把专业原版书籍中的一些文章汇编在一起,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技能训练的有序性。
二、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进建议培训双语教师,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对拟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包括专业词汇的培训、口语的培训、更要注重西方思维方式的培训。定期举办有英语教师和各学科双语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论课、集体分析、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可以推行中青年教师海外进修计划,补充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实行双语教师能力和水平资格评审、持证上岗制度,并从岗位津贴、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构建双语课程体系。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有助于他们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而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而学会用西方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在基础英语阶段,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习者都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和实现可预见的目标。并把大学英语教学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的培养上来。运用原版教材,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虽然有人认为运用原版教材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要培养学生的西方思维方式,运用原版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读懂、真正地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体系,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西方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思想应注重中西结合。中西方的教学思想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西方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国内的教学强调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两种教学思想的结合可以形成互补作用,从而培养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双语教学科学研究。在国外,各高校的双语教学研究和交流已经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及学者对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和论证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大力开展双语教学的科研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有必要成立双语教学管理及研究中心,全面负责双语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估等工作。双语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我们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双语教学规律来指导教学工作,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要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知名大学的双语教学专家到学校听课、评课,进行具体指导,推动双语教学课程提高质量和水平。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评估。加强教学质量考核、监控和评估,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估双语教学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障。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是对目标、课程、模式、方法、教材、教师、学生及管理等教学活动及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的评估。双语教学评估应根据双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实施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估,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及时了解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学质量评估,建构多层面、多主体、多纬度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不仅能够准确、科学地对每个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全面鉴别教学质量的优劣高低,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程游戏化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06
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07-02
小班游戏课程教案10-03
拼图游戏课程论文08-21
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07-06
小三班课程游戏计划09-25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创建06-11
游戏设计要学什么课程07-02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资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