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共11篇)
1.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篇一
英语四级作文预测:西方节日和中国节日
主题思想:
该作文题目是为什么当今西方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请说明理由。面对这种题目,首先我们需要阐述现象,然后再说明理由,最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让人一看就知道笔者思路清晰。
要点提示:
1、读懂题目,把握题意。
2、第一段,写明主题,阐述主题的现象。该文主题是西方节日的.盛行,我们则需将在中国出现的这种现象简单阐述一下就行。
3、第二段,分点论述,说明原因。第一段阐述了现象,第二段我们则需要阐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第三段,总结全文,说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例文:
Western festivals and China’s traditional ones
With rapid spreading of western cultures, there is a growing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prefer western holidays to traditional ones. When Christmas or Valentine Day comes, youngsters flood into bars, restaurants, or department stores to celebrate these festivals, while they know little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e reason behind such kind social phenomenon is obvious: in a society dominated by mass media and consumerism, festivals and holidays from abroad are labeled as fashionable, new and unique, while traditional ones are something out of date and old. Young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regarded western life style especially the life depicted in Hollywood films as their ultimate goal of life. As a consequence it is no wonder that Chinese young people have much more passion on Christmas than China’s Spring Festival.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uch a social phenomenon carefull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t is obvious that the wide spread and recognition of western holidays is definitely doing harm to our traditional value. If we don’t take some measures right now, some day in futur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may be alien to our offspring. It is high tim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all people to take some action to protect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2.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篇二
一、定义差别
1. 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在中国最早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是葛传槼先生, 他在1980年发表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指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 讲英语或写英语都是有些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如Four Books (四书) , Eight legged essay (八股文) , May 4th Movement (五四运动) , Xiucai (秀才) 等, 所有以上表达都属于“中国英语”[3]。葛先生的这篇文章仅从汉语的翻译角度指出“中国英语”的存在, 并没有全面界定这一概念。1991年, 汪榕培提出“中国英语”的三个标准: (1) 中国人在中国使用的; (2)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 (3)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1993年李文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对上述三个标准进行修改, 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 (normative English) 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 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篇章[4]”。这一定义肯定了中国英语是一种规范英语, 是符合英语语法的, 并指出其特点是中国特色借助于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而出现的。同时李主张应将“中国英语”翻译为China English, 而非带有贬义的Chinese English和带有歧义的Sinicized English[4]。而后, 谢之君、姜亚军等人对这个定义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并非绝对分开的, 都存在汉语干扰。1999年, 贾冠杰和项明友把中国英语定义为中文的使用者所使用的一种英语变体, 以标准英语为基础, 带有中国特色, 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5]。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英语是基于规范英语的, 融入了带有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特色事物的词汇, 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 被中文使用者使用, 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英语变体。
2. 中式英语 (Chinglish or Chinese English)
对比中国英语, 李文中界定中式英语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4]”。中式英语的最大问题是不合乎英语表达的规范, 包括语法、语境、感情色彩等。造成这种畸形英语的原因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使用时采用了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词语选择搭配习惯, 从而使规范英语使用者难以理解和接受。1998年, 杜争鸣提出“过渡语” (interlanguage) [6]的概念, 他认为中式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人群学习英语时难以避免的现象。郑晶认为这种过渡语有系统性、过渡性、可渗透性、可预测性的特点[1]。
二、形成差异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工具, 带有很明显的民族性, 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这就使得以一种语言为母语的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另外一种具有较大差异的语言时, 容易以已有的思维方式来模仿甚至生搬硬套, 这就是语言的负迁移现象[1]。同时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造成“表达真空”现象的出现, 也就是说在翻译一些特有事物时, 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基于以上原因,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助音译、译借、直译和语义再生等手段创造出很多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就是“中国英语”;另一种是强行将中文的表述对译为英文的形式, 产生了“中式英语”。
1.“中国英语”的形成
中国英语形成的手段包括音译音译、译借、直译和语义再生。音译是指直接将中文词汇的普通话发音转化为英文词汇形成的。例如:yuan (元) , jiao (角) , fen (分) , fengshui (风水) , yinyang (阴阳) , kungfu (功夫) 等。译借是通过逐词翻译将中文转换为合乎英语语法规范的英文表达, 例如:iron rice bowl (铁饭碗) , Four modernizations (四个现代化) ,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 , 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 等, 译借的词汇在“中国英语”中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直译主要出现在一些中文习语或固定短语的英文翻译中, 在保留原句意思和结构基础上转换为英文表达, 例如:seek truth from facts (实事求是) , 这种手段既清楚地传递了意思, 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特点。语义再生主要用于翻译一些成语谚语, 例如: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 (人山人海) ,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rain (雨后春笋) ,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百花齐放) 等, 这些中文词汇在翻译为英文后生成了英文的意思, 具有了特殊的含义。总之, “中国英语”及保存了中文原义, 又合乎英语规范, 是翻译者和使用者很好地将中国特色融入了英语。
2.“中式英语”的形成
“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受母语语音、结构、语义或文化的干扰和影响而出现的失误[7]。它是字对字地刻板翻译的结果, 例如“著名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 Teacher Zhang (张老师) 等, 这种不符合英语规范的翻译如今已经成为一些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笑话。“中式英语”实际是在对英语掌握的不准确的前提下, 臆造的一些表达方式, 后果是难以交流, 表意让人无法理解, 影响交流效果。
三、特征差异
1.“中国英语”的特征
前文谈到中国英语形成的几种手段可以看出, “中国英语”基础是规范英语, 其词汇语法依然遵循标准的构词方式和语法结构, 但是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
(1) 词汇方面。
我们把进入标准英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称为汉语借词 (borrowing words) , 这些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量不断增大, 其表意清楚准确, 翻译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使之已经成为英语国家认识中国的一种途径。诸如我们上面举出的一些, 还有像反映中国历史的Yamen (衙门) , the Forbidden city (紫禁城) , imperial examination (科举) 等;反映中国时代特征的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改革开放) ,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等;反映中国特有事物的mahjong (麻将) , qigong (气功) , cheongsam (旗袍) ,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中草药) 等。这些词汇已经被英语世界接受并广泛使用。
(2) 语篇方面。
汉语和英语在语篇结构方面的最大差别是修饰词的位置。由于受到汉语语法中修饰词前置的影响, 中国英语也倾向于将大量修饰限定性词语前置, 很少用到从句和后置修饰词, 这样就造成篇章句子短小、零散、缺乏表现力, 只是意思的简单陈述。另外, 在观点表达方面, 英语表达更多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 而汉语则习惯直截了当, 若用这种思维进行汉译英, 往往使译文给人一种武断的或命令的感觉, 听上去很刺耳, 这种情形在过去的一些政论性文章中多次出现, 虽然意思得以传达, 但很难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例如我们常常使用you must, you mustn’t, you should, you should not, you can’t do it等, 虽然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但是过于生硬和直接, 让听者感觉很不舒服。
(3) 感情色彩方面。
一些词汇和短语在互译过程中出现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 即褒贬的差异, 例如ambitious (有野心的) 的英文原词中是带有褒义色彩的, 是对进取心的一种赞扬, 而在中国英语中, 它反而是一个贬义词, 对不安分守己的一种贬斥。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 一些英文原意是中性的词汇在中国英语中带上了贬义色彩, 如equalitarian (平均主义的) , 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 等, 而一些贬义词却带上了中性色彩, 例如propaganda (宣传) 等。这些词褒贬性的变化是中西社会历史发展和价值体系差异的反映, 同时是英语本地化很典型的例证。
2.“中式英语”的特征
我们认为中式英语作为一种畸形的英语,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范性, 即不合乎标准的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搬硬套, 词性误用。
由于采用字对字死译的方法, 造成翻译者不考虑词性, 简单地堆砌相同意思的词汇, 如前所述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还有“Who afraid who! (谁怕谁啊) ”, “You find who? (你找谁) ”, “I wait you. (我等你) ”等, 这样的表达顶多算是英语词汇的集合, 不仅外国人看不懂, 就连中国人也很难明白。
(2) 搭配不当, 不合习惯。
英语和汉语都讲究搭配问题, 尤其是名词和相应的动词、形容词可形成固定搭配表达特定含义。以吃为例, “吃药”的正确翻译是take medicine or take pills而非eat medicine or eat pills;“吃饭”应译为take/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也非eat breakfast/lunch/dinner, 还有“书房”翻译为study room, 而不是book room;“学习知识”应为gain knowledge, 不可译为study/learn knowledge。这些错误搭配的出现也是生搬硬套的结果。
(3) 多重修饰, 词汇累赘。
有时候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特点或者自己的态度, 翻译时总是使用很多修饰性词汇, 造成词汇的冗余。例如very的过度使用;表全部的名词前加表部分的形容词;相同意思的形容词重复使用等。
(4) 句式单一, 表达无味。
由于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准确, 中式英语的句型很少发生变化, 常常使用简单的陈述句和祈使句, 被动语态、倒装句式等使用少, 表现为句子短小零碎, 缺乏表现力和感情色彩, 这一点在中国英语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例如“我让他等我”被译为“I let him wait for me.” (应为:I asked him to wait for me.) ;“你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被译为“You let me know the life’s value.” (应为:It’s you who show me the value of life) 。
(5) 褒贬不分, 感情混乱。
如前所述, 由于英汉词汇在褒贬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意思相近的词汇在使用时应考虑不同语境所需的感情色彩。如clever在英语中带有贬义, 有“自作聪明”之意, 夸奖别人时常用smart或者bright。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若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词汇使用不当, 都会造成双方的误会, 这也是中式英语最使外国人感到不快的地方。
四、结语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是在现阶段存在的, 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英语一方面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信息, 另一方面也丰富和发展了英语本身, 而中式英语则是恰恰相反。这种价值上的差别注定了中国英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研究的价值, 而中式英语则会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逐渐掌握英语知识的现实中消亡下去。英语学习者应抱定接受中国英语、摒弃中式英语的态度,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 真正习得原汁原味的英语。
摘要:当今社会, 英语日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在中国, 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定义、形成、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揭示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指出我们应接受中国英语、摒弃中式英语。
关键词:中国英语,中式英语,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对比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6, (6) :93-96.
[2]程媛.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76-78.
[3]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0, (2) :13-14.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18-24.
[5]贾冠杰, 项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 (5) :11-12.
3.中国英语教学的未来走势和前景 篇三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05-01
1.引言
近年来,英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当前工作与升学的必备技能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虽然英语教学不断改进,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但是英语学习者人数的成倍增长,教师资源与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一现状。为了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能力迎合新的全球英语的发展趋势。
2.中国英语教学发展现状
2.1英语的教与学的重要性受到重视
2.2英语的学习者的年龄呈现一种低龄化趋势
2.3英语的教学方法变得多元化和综合性
3.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3.1英语教学发展的相关条件
(1)新技术的支持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主要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活动。它通过网络系统与计算机的结合,把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思想与多媒体技术以及人机交互统筹考虑,通过校园网将教室、实验室等连在一起,将教学信息开放化,使教师和学生在网上进行教学和交流,从而使教育形式不再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目前网络教学主要是通过网络虚拟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形式在网上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2)新教育思想的影响
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涌现将对我国英语教学模式今后的发展趋势产生重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是20世纪后期人类文化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后现代主义有两大分支: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而前者发展得较为成熟,所以往往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全部,但经常被遗忘的后者才更有启发性,更有利于我们建设一个新世界。显然,这种富有创造力的主张将会对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后现代教育方面,美国的小威廉姆斯·多尔的探索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根据多尔的看法,后现代教育非常重视“3S”、“4R”和“5C”。所谓“3S”就是science(科学)、spirit(精神)和story(故事)。“4R”则是在“3S”思想基础上的发展,主要指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而“5C”指旅程性(currier)、复杂性(complexity)、宇观性(cosmology)、会话性(conversation)与社区性(community)。此外,以前人们主要重视事实的价值,但如今人类的故事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当代的英语教学模式都惊人一致地强调人性的回归,在实施的过程之中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
3.2英语教学发展趋势
(1)教学的开放性
今后的英语教学模式就非常重视开放性,欣赏多元化的视角,更强调广角镜的功能。因此,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就得到青睐,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的四个要素的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教学的自组织性
自组织形式的代表是研究性学习,英语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虽然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独立研究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独立研究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小组、集体合作活动,相反要求加强小组和集体活动。这有利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鼓励帮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使多维能力和品质的交流,从而学会分享和合作。而小组和集体合作活动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组织意识和能力。
4.中国英语教学的未来展望
4.1 建立有效评价体系
我国将英语与语文和数学规定为高考的三门学科。英语或外语的这种地位在许多国家是没有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外语的重要性已为各国所重视。
4.2 建立教师培训系统
推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要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运用技能;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敏锐的教育研究意识,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反思教学和校本教研正在成为许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独立思考,同时与同伴或专业研究人员对话,合作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和教学课例研究,讲自己的教育故事,感受、反思与升华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这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研究范式,必将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4.3 实现教学全球化发展
世界各国广泛进行的双语教学实验,即除语言学科外,用一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学习其他一门或几门学科的实验。在这种教学中,外语是学习学科内容的媒介,学科内容是学习外语的资源。双语教学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学习外语的新的大门,双语教学的真实语言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习得语言,双语教学为外语学习失败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我国近年来的汉英双语教学实验异军突起,发展很快。制订相应的语言政策,推进双语教学,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国民的外语运用能力。同时,引进先进的国外学科教学资料,我们就能及时了解和把握世界不同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此意义上来说,双语教学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变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2011(05)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张文霞、罗立胜,2004(03)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
[3]肖礼全,2010 (01)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J].外语教学
[4]潘玉春、杨喜波,2004(06)谈现代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
[5]曹蕊,2008(04)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6]宁焕、郑艾萍,2011(07)工作记忆在英语语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
[7]田川,2007(04)大学英语教学与国家英语统考互促双赢的思考——以沙洲职业工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为考察对象[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4.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 篇四
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
摘 要: 中国英语是英语语言与典型的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用于表达中国特有的思想文化及独特事物,是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外语教学中增加中国英语的内容可以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国英语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失语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国际交流,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与其他语言的频繁接触必然会导致它的变异。英语的国际化导致了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本土化,许多英语变体相继出现。美国社会语言学Kachru把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英语分为三类,并用三个同心圈表示:内圈,外圈和扩展圈。他的理论为:“这三个圈显示了英语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环境传播中的传播形式、习得模式和功能领域。”(Kachru,1985:356)在“世界英语”背景下,英语在中国本土产生了一种新的变体――中国英语。它是英语与典型的中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用于表达中国社会中特有的思想文化及独特事物。 一、中国英语的概念 1980年,葛传嗽谒的《漫谈由汉译英》一文中说道:“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要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还是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五四运动”、“赛先生”、“白话文”、“八股文”(imperial examination,May Fourth Movement,Mr・Science,Baihuawen,eight-legged essay)。他认为这些译文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应该被称为“China English”。虽然葛老先生只是从翻译角度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并未继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却迈开了我国对中国英语系统研究的第一步。1991年,汪榕培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1993年,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1995年,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率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上述定义虽然强调的重点和定义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点却是一致的,如中国英语是中国人使用的.,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英语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他发现许多英语水平较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际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母语文化。他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外语界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关注,许多外语教育学者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确实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而在基础英语教育阶段,这种现象更是明显,例如让学生用英语简单地描述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诸如春节、端午节等,并介绍一些节日的风俗时,学生的表现有两种:第一,只会用汉语描述,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表达有限;第二,对一些节日的习俗了解不全面。学生“失语”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更重要的是因为母语文化的知识储备欠缺,母语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有限。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话,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中国英语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传播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文化和汉语语言及中式思维的影响,形成“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短语及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上。在形式上有两种表达形式,一是音译,作为汉语借词(Chinese-borrowings)直接融入英语语言。二是译借,即按照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意思直接表达或陈述,也就是说这种表达方式只有在汉语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政治和生活等方面。 1.音译 (1)历史文化方面 xiucai(秀才),wenyanwen(文言文),baihuawen(白话文),guanyin(观音),dao(道),qi(气),kaishu(楷书),putonghua(普通话),pinyin(拼音),fenghuang(凤凰),fuwa(福娃),etc. (2)文体娱乐方面 erhu(二胡),pipa(琵琶),suona(唢呐),weiqi(围棋),zheng(筝),yangko(秧歌),quyi(曲艺),mahjong(麻将),Kongfu(功夫),wushu(武术),taijiquan(太极拳),etc. (3)吃、住、行方面 jiaozi(饺子),tofu(豆腐),chowmein(炒面),mantou(馒头),tangyuan(汤圆),wonton(馄饨),youtiao(油条),chopsticks(筷子),ketchup(番茄酱),,bingtanghulu(冰糖葫芦),tea(茶),etc. 2.译借 (1)历史文化方面 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Confucianism(儒家思想),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药),Long March(长征),paper cutting(剪纸),Beijing opera(京剧),etc. (2)经济方面 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Planned economy(计划经济),market economy(市场经济),iron rice bowl(铁饭碗),township-enterprises(乡镇企业),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etc. 四、中国英语对外语教学启示 1.树立文化平等意识 外语教学实践原则为:外语是民族间相互交流的工具,我们通过外语了解对方,吸收外来营养,同时也通过外语弘扬中国文化,期望对方通过该语言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达到和西方强势文化平等对话和交流的目的。外语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cross-cultural)传播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要树立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既要重视外国文化,又要重视本国文化。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人才,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要使外语教学变得有效且符合实际,教育部门应当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避免外语教学成为英美社会文化统治的工具,或者染上民族优越的特征。 2.外语教材中应该增加中国英语的内容 外语教材的选择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材料。然而随便翻阅我国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几乎没有有关中国的文章,这种倾向应当有所改变。中国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走过弯路,一段时期全是中国的政治内容,一段时期又全是英美的舶来品。这两种极端都无助于培养中国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对中国的事情,学生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用英语谈论中国的事物,可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选择有中国背景的语言材料,既可从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中选,又可以挑选英美人对中国的友好公正的评论文章。中国人用英语对外交流是全球性的,而不只是面向英国和美国,因此中国人的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也应该体现多样性。在英语教材中除了有一定的英美文化外,对各大洲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化应该有所涉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英语必将像其他英语变体一样为世界人民所接受。而适当在英语教材中增加中国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便于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改变中西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便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也可以让中国人为世界英语和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并在其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Kachru. Braj B. 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5.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10-19. [3]葛传.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学院学报,1991(11).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山东外语教学,1994(3).
5.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篇五
本文阐述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定义,介绍了英语变体和中国英语在国内国外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并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发现中国英语存在和推动其发展的必要性.
作 者:林萌 姜怡 姜欣 LIN Meng JIANG Yi JIANG Xin 作者单位:林萌,LIN Meng(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姜怡,姜欣,JIANG Yi,JIANG Xin(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3)
6.走出中国式英语作文三大误区 篇六
一些同学在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英语作文的情况下,会先按照题目写一个中文稿出来,然后再借助电子辞典翻译出一篇所谓的英语作文。还有一些同学习惯性地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英语作文。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中国式英语作文。在这样的作文里,我们常常读到以下这类用中文的语法和英语单词拼凑出来的句子:
“When Iwas a child,my parents very love me。”(正确表达:When Iwas achild,my parents loved me very much)。
解决之道:强化语法
要想流利的掌握一门外语,你需要能够使用该语言思考。而将中文式思维转变为英语思维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语法知识。很多同学的词汇量很丰富,但是对于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却并不明白。而这些恰恰是语法知识所能告诉我们的。哪些词要用在句中,哪些词应该用在句尾,语法里都有相应的规定。一旦用错了位置就会写成英国人看不懂的英语作文。另外,对于词汇所存在的不同的形态也应该注意。
误区二:过分“精雕细琢”而忽视了“大局”
不少同学在写英语作文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优美的文笔”上面。因此,他们不停地用电子辞典搜集华丽的词藻,并运用难度颇高的句式,以期能让自己的作文“技高一筹”。但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会弄巧成拙。太生僻的单词同学们运用起来并不能得心应手,而且使用太复杂的句型也常常会出错。
解决之道:用平常心表达平常事
要写作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逻辑、词汇和语法等多种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但并不苛求学生去做标新立异的创作。因此同学们无需力求完美地到电子辞典里去找生僻的词汇,也不需要写得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自己想到的内容,将学过的词从记忆深处调动出来,复习语法课上学到的知识。用这样的心态写出来的东西内容虽简单但不乏生活气息,语言虽稚嫩,但却准确易懂。
误区三:文章冗长细枝末节过多
不少学生在写作中的一大担心就是文章的长度不够,再加上对于“可适当增减细节,不可字对字的翻译”的误解,于是便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加入了很多离题较远的细枝末节。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更像是一篇“大杂烩”,从中找不到任何主题。还有一些作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不强,逻辑思维混乱,读起来让人摸不到头脑。
解决之道:理清思路,言之有物
英语老师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够题目要求的作文字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题目本身没有理解透彻。建议同学们不要急于下笔,而是先考虑清楚自己要说几点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7.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篇七
关键词:习语,中国成语,英语习语,文化差异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习语是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整体意思不同于它们在词典里单独的意思。英语习语是英语文化和生活所得。英语习语包括,谚语,俗语,俚语,惯用搭配。之后英语习语可以由两个词,很多词,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组成。据估计在英语语言中有至少25000个习惯用语。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国璋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所以,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精髓,凝结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这就给习语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考虑到翻译习语的困难,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学习探索和翻阅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二、文化与成语之间的关系
文化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习语与文化密切相关。习语是一面可以反映文化特色独特的镜子。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些的英语文化的话,有些成语翻译起来会使我们完全不知所措。例如,我们怎么能翻译“it’s case of Januarya n d M a y”。如果它被翻译为“这是一个一月和五月的情况”。人们会问,这两个月有什么讲究。这个翻译是完全失败的,因为它没有传达实际的意义。这意味着老夫少妻。这句话源于“商人的故事”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起源。一月是一个人,他六十多岁。他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五月。因此,习语来自于文化和日常生活.不可能有脱离文化的习语。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翻译的过程中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在熟悉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翻译。
三、中国成语和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
1.宗教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religion).在中国,人们信奉佛教。中国习语明显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直译为“embrace the feet of Buddha”其实,成语的意思是,“when someone gets stuck into a difficultsituation caused by lack of preparation, he seeks help at the lastmoment。”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直译为“drop one’s cleaverand become a Buddha,”实际上,它意味着,“achieve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
然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英国和美国,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所以一些英语习语与基督教有关。例如,“as oldas Adam”字面翻译为“和亚当一样老”,它在汉语中没有任何意义。在基督教中,亚当是由神创造的第一人,所以这个成语,其实就是很久以前或者特别老的意思。
2.生活环境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在中国,自古以来农业在中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习语与农业有关,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ick upthe sesame seeds but overlook the watermelons。瓜熟蒂落,A melon falls off the stem when it is ripe.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是适用于渔业和航海。自古以来,渔业在英国是非常兴旺的。于是关于渔业和航海业的习语在英语习语中占很大一部分。例如,“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是指when onehas become successful。当某人发财时,“Like a fish out ofwater”意味着由于处于一个不寻常的环境而感到尴尬,不舒服,“Miss the boat”。意味着错过了机会。
3.习俗的差异(Differences in customs).生活在不同社会人有不同的习俗。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待动物方面。例如,在中国,龙是神圣的象征,代表中国的图腾。中国人形容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中国关于龙的成语往往是褒义词。龙腾虎跃,龙凤呈祥,这些用来表达良好的祝愿。然而,在西方,龙总是与邪恶和恐怖相关。例如,“chase the dragon”是指一个习惯性的毒品使用者。猫头鹰的形象,也使两国人之间产生不同的感受。中国相信,在猫头鹰是死亡和灾难的预兆。有一种说法,夜猫子进宅。猫头鹰访问一个家,预示着这个家庭中的不幸。相比之下,猫头鹰在英国人眼中是智慧的象征。例如,“as wise as an owl”是指很聪明。
4.历史上的差异(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y)。很多成语是从历史中得出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习语存在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很多成语都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例如,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所有这些成语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翻译“meet one’s waterloo”,如果它被翻译为见到某人的滑铁卢,它是完全错误的,它的意思是“遇到的最终障碍并被它击败,惨遭失败”。这个成语来自英国历史上的滑铁卢战役,法国著名将领拿破仑·波拿巴,最终被打败了。
四、结论
8.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篇八
[摘 要]中国-东盟背景下,经济发展给广西的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调查显示,机会少、校本发展力度不足、缺乏长效团队建设等是当前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由此,依托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来拓展机会和资源,借鉴国内成功案例来努力建设长效的校本 、校际教师团队,提升自我发展意识,是积极促进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广西;中国-东盟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05-04
一、引言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宣布永久落户南宁市、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仪式在南宁市举办、2014年广西全面部署“双核驱动”战略①、2015年中央把广西定位为“一路一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②,这些历史性事件标志着广西在过去的十年间从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转变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宏图上发挥重要战略作用的“桥头堡”,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往来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广西地区相应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英语③教育肩负着为广西地区大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国际视野的重任,而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师资建设。
在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正是本文通过实证调查所要回答的问题。
二、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调查
在笔者开展的一项关于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现状、满意度及存在问题的调查(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中,来自南宁、桂林、柳州三地8所本科院校(含3所独立学院)、7所高职高专、2所成人高校的31位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填写了问卷④(基本数据见表1),并对各项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度问答。
(一)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现状
受访教师中,有3人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教师教育与发展项目,其中两人教龄在5年以下,1人教龄为5-10年区间,他们分别来自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和一所独立学院。
从问卷中看到,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都参加过至少1次教育与发展培训项目,形式分别为校本研讨或讲座、自治区专项培训、出版社组织的培训、国内进修和国外进修。其中,80.6%的教师分别参加过1-6次出版社组织的培训(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组织的暑期教师进修项目)。
总共有12人参加过国内进修,占受访教师的38.7%。其中30岁以下的教师1人,进修形式是读研两年;30-40岁的教师7人,主要进修形式是读研1-2年和3-10个月的青年骨干教师进修项目;40-50岁的教师4人,1人读研3年,其余3人参加的是不足1年的短期进修项目。有过国外进修经历的教师只有8人,占受访者的25.8%,一半来自广西地区排名前列的本科大学。而进一步的数据显示,其中参加由校内奖学金或西部专项基金支持的3-6个月短期项目的教师有6人,全部是40-50岁区间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进修国家分别为英国、美国和加拿大;1名30岁以下的教师通过自己申请到的全额奖学金去马来西亚读研两年,另1名在30-40岁区间的教师则是去英国为完成博士论文进行为期1年的访学。同时有过国内进修和国外进修经历的老师只有4人,占全部受访群体的12.9%。
(二)教师的满意度和期待
当被问及是否满意目前状况时,64.5%的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状况不满意。在随后的问答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当前教育与发展中最主要的不足是机会太少,针对性不强,缺乏系统性。有的教师指出,他们所接受的培训项目、工作坊在方式上过于单一,并且缺乏后续学习的指导,而一些讲座则深度不够,或者是理论多实践少,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在问答中,有19位教师(61.3%)渴望获得出国进修的机会。他们认为,作为教授英语的教师,若没有机会去目标语国家体验这门语言及其文化,是相当遗憾的。其次有7位教师(22.6%)希望能进行国内访问学习,他们期待能去国内知名学府学习较长一段时间,不仅可以一睹英语教育专家的风采,也希望了解优秀院校里高水平的大学英语教学状况。也有教师认为教育与发展的形式是其次的,关键在于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所促进。
在回答“您最期待提升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时,“教育理念”、“科研方法”、“教学技能”、“跨文化交际知识”在受访教师给出的答案里是高频词。
(三)中国-东盟背景的影响
有19.35%的受访教师认为中国-东盟背景没有对自己造成影响,另有19.35%的教师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
占受访群体61.9%的教师认为,中国-东盟背景给广西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挑战。他们随后关于“有什么挑战”的回答主要都集中在一个方面:国际合作交流增加,促使广西地区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有更高要求,如何提升教师自身以帮助学生具备更强的英语竞争力,是很大的难题。
有的教师坦言,中国-东盟背景使自己有不少机会参加国际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些与教学不同又体现自身能力的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的知识、技能短板,从而产生疑问:“自己都不能在国际场合中百分百自如地应付,还怎么要求或者帮助学生做得更好呢?”
另外也有教师担心,中国-东盟背景促发了广西高校对开设周边国家小语种作为通选外语课程的需求,大学英语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当前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发展机会少,受益面积小
从受访教师填写的问卷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与发展机会在各个院校中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偏少,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性和系统性是无从谈起的,只有考取研究生进行脱产学习的教师个体才可能得到较为系统的专业提升,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出国进修机会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例如,虽然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近年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和地方财政专项拨款已经加大了选送高校教师出国的力度,但落实到各个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身上的名额少之又少。
(二)校本教师教育与发展力度不够
在列举曾接受过的教育与发展项目时,只有12.9%的受访教师提到校内研讨、讲座和发展平台,这表明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校本力度有待加强。
(三)缺乏长效教师发展团队建设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受访教师都没有意识到持久、有效的教育与发展动力来自于团队支持,主要原因是目前在广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群体中,缺少具有模范作用、长期发挥影响力的校内、校际教师发展团队。
另外,只有12.9%的受访者接受过区内培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内的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本地资源有待发掘。
四、中国-东盟背景下抓住机遇,应对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给广西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一方面,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为了响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战略布局要求,自2004年试行、2007年正式发布《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来,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逾10年的教学改革,广西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日益深化的改革中正在逐渐转变教学理念,自我发展的意识和需求也同时有所增强。另一方面,虽然广西在中国-东盟经济框架的建设中得到飞跃发展,但不可否认,从全国范围来看,广西地区教育的水平、资源和技术仍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对大学英语教师越来越迫切的发展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满足。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广西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既要顺应国家的宏观战略布局,又要结合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背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依托国家政策,充分调用地方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和“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在《规划》的强有力推动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计划从2013年至2017年间进行高校教师队伍六大工程建设(广西高校高水平学术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广西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广西高校教师社会践习计划),借此为高校教师发展创设平台,大力推动各高校自觉强化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2014年1月,《关于加强广西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对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等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在5月正式启动实施“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要求每年培养1200名高校青年教师,争取到2020年全区所有高校青年教师至少接受一轮培训,从而全面提升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自2014年广西首个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广西财经学院成立,截止2014年底,已发展建设了10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5年工作要点》中强调要“全面深化教师培养改革,深入开展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和“继续实施高效教师队伍建设六大工程”。综上可见,在国家大力扶持、地区积极响应下,广西的大学英语教师迎来了喜人的发展机遇。
当前,国内短期培训是广西地区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主要渠道,覆盖面较广。根据《2012年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活动与进修项目逐年增多,主题丰富且日趋完善:不仅有面向所有高校外语教师的,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承办的全国高校外语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项目,内容覆盖学科知识、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和语言技术等理论联系实践的前沿主题;也有专门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举办了四期的“大学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吸引了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前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国家级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与个人职业发展”,“构建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的集成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些都是贴近教师需求的主题。
国外进修方面,面向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的机会也有所增加,除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的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还有地方自筹经费公派出国特别项目,例如广西高校优秀教师出国进修项目、骨干英语教师出国进修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名额仍然十分有限。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能从文献或网络资源感悟学科精髓有所不同,外语教师没有亲身在目标语国家体验语言、文化,很难对该语言及其文化产生真正深刻的认识。由此,笔者呼吁各高校积极争取各方基金,与国外TESOL教师培训机构挂钩,加大本校大学英语教师去母语国家进修的机会。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已经做出了榜样,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年来与美国半岛学院每年互派优秀教师进行短期教学,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年争取到“阳光教育基金”,每年选送教师去目标语国家进修,广西大学2013年启动“海纳计划”,每年选派教师出国进修。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广西地区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优势,选送大学英语教师前往东盟国家体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课堂和社会氛围,从而促进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近年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Lingua Franca,ELF)这一广为接受的事实正在全球范围逐步影响着英语课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东盟地区教育、经济贸易、政治及传媒等领域的应用尤其普遍。目前广西地区已有多所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开展教师培训项目,例如广西师范大学与泰国、越南等高校开展双语教师师资培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与越南、马来西亚等高校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这些充分利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项目拓展国际交流经历的途径,对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努力建设长效的校本、校际教师发展团队
首先,从成人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的视角来看,职场(即学校)学习以及在职场中参与实践共同体应当是教师学习的重要方式,因为学校不仅是教师学习发生的物理场所,也是使得学习有可能发生的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最好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生,在教师同伴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再者,长效的教师教育与发展需要在常态化、日常化的基础上开展,校本团队可以为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精神支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需要学校本位的团队合作与互助。
国内已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大学英语校本团队建设的成功实践个案。例如,河北大学的公共外语教研部从2001年3月至今一直致力于建设基于教师共同体理论的校本教师团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然而,单个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创新力是有限的。从广义上说,所有大学英语教师都是一个共同体,所以,联合校际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多团队互动,更有利于拓展多样化的教师合作发展平台。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牵头,用了近五年时间通过实践构建出研究者与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共同合作的互动发展模式,不仅成立了北京市英语教师跨校互动发展团队,借助项目帮助成员学校建立起校本教师合作团队,并且通过高校外语教师专题研修班推广团队建设经验。
国内同行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广西地区建设大学英语教师团队提供许多启示。结合当地特点,积极建设长效运行的校本、校际团队,是目前广西地区亟待加强的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项目。
(三)提升自我发展意识,努力成为自我更新取向的学习者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教育还是自下而上的教师发展,实施的关键在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个体提升、自我发展的意识。国内有影响力的一个例子是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RICH⑤探索型课程实践与教师发展项目,至今已进行了逾20年,并专门成立了RICH研究所⑥和课程与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该项目依托课程改革与实践,主张以教师自身发展为核心,通过教研室研讨、邀请校国内外专家开展教学方法和理论工作坊、教师发展论坛等校本发展形式,帮助教师教研相长,从构建教师共同体到实现群体参与,分享课程探索实践,使最终目标达到教师的自我更新。
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提出了“自我更新”(Self-renewed)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努力成为“自我更新”取向的学习者,意味着教师的学习者身份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更重要的是,意味着打破断续、受制于时空、缺乏内在关联的教师教育形式,转到了不受时空限制、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
综上可见,任何形式的动力和机会,是否最终导致、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还取决于个体是否在自我发展意识引导下对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主观追求。在调查中,受访教师所忧心的“机会少”、“时间短”、“无后续指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从外因上可以通过依托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来拓展机会和资源,也可以通过借鉴国内成功案例来努力建设长效的校本、校际教师团队给予长期支持。但从根本上,还需要教师个体提升、自我发展意识,努力成为自我更新取向的学习者,例如力求上进,保持好学心,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自主开展行动研究,争取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尤其亟待改进的是,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至今尚未完全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族地区的情况更甚。在中国-东盟框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相应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调查分析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对加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推动作用。
[ 注 释 ]
① 详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转载《广西日报》的“彭清华在全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xzf.gov.cn / zwgk / zyjh / 201410 / t20141031_435052.htm.
② 详见大公网关于两会报道的文章“彭清华:将广西建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http://news.takungpao.com /
2015lianghui / article / 2015-03 / 2941590.html.
③ 本研究中“大学英语”指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所开设的公共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不同。同理,“大学英语教师”指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专任教师。
④ 据《2013年广西教育概况》,广西全区共有高等学校76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2所(含8所大学、9所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等职业学校32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详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站)。本调查虽然获取的教师样本较小,但从其院校来源、年龄分布上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⑤ RICH课程实践包含四个部分:研究型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融合型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合作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Humanistic outcomes)。
⑥ 详见RICH研究所网址http://flc.zjnu.edu.cn / show.aspx?id=2275&cid=140.
[ 参 考 文 献 ]
[1] 文秋芳,徐浩.2012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260-268.
[2] 莫如愚,黄奕苗.广西-东盟商务英语教师国际交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9):117-118.
[3] 崔允潡,柯政.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郭书彩,韩红梅,李英.外语教师校本培训个案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67-309.
[5] 王京华,韩红梅,崔鑫.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教师团队建设实践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0-143.
[6] 文秋芳,常小玲.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1-5,10.
[7] 文秋芳,任庆梅.互动发展模式下外语教学研究者的专业成长[J].外语界,2012(4):16-22,29.
[8] 杨红英.通过互动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外语教育,2012(2):64-67.
[9] 毛泽东.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10] 吴宗杰,黄爱凤.探索型外语课程:RICH教师发展,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42-266.
[11] 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2011.
9.中国英语作文 篇九
It is called “Badaling”. It is 7.8 metres high on an average. And it is 6.6 metres wide at the bottom while 5.8 metres wide on the top.
The Great Wall is visited by thousands of people coming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 Chinese saying goes like this,“ You are not a true man until you get to the Great Wall.”
10.中国春节英语作文 篇十
Each family get reunited during the New Year.On the Eve,there is a big dinner for the family when each member return to get together.
The biggest New Years party is held on CCTV.Hundreds of people gather there,meanwhile millions of others all over the country were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screen to watch excellent performances for more than four hours continuously.
The bell strike twelve at midnight to welcome the coming of the New Year or Spring.People start to set off firecraks and say Happy New Year to each other.
11.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 茶艺英语 中国英语 语言特征 功能
1.引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我们不再仅仅是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世界的文化,而是要主动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党中央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应时而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结晶,是长期累积下的文化精髓。在中华茶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茶艺英语尤为重要,中国英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可以有效弥补双方文化和语言的空白之处。
2.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差别最早是由葛传槼先生于1982年提出的,后来“中国英语”的概念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并撰写论文加以研究,比如汪榕培等。中国英语客观存在,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从1637年的中国最初接触英语开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皮钦语和外语。皮钦语是由于最初双方交际缺少必要的共同语所致;有汉语方言(粤语、闽南话、上海话等)、葡萄牙语、马来语和英语的特点。外语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英语地位的确立;晚清明国时期的中国英语语体正式、用词华丽、语法结构复杂,其中国特征并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1949-1978)期间,中国英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政治色彩。改革开放后到现阶段,中国英语呈现出最为显著的中国特征(潘章仙,2005)。这些特征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词汇、语法和语篇及修辞。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英语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本文主要研究茶艺英语中的中国英语。
3.茶艺英语研究现状
茶艺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类别。广义的茶艺英语可指从种茶到采茶、制茶、售茶到泡茶、品茶的所有茶事活动的英语表达;而狭义的“茶艺英语”可指艺茶、品茶、茶馆茶艺服务以及茶文化宣传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英语表达(李泉洁,2015)。李泉洁通过知网数据库中得到的语料,对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对茶艺英语的研究有四个特点:“小众性”、“必要性”“迫切性”和“困难性”。小范围并不代表不重要;茶艺研究在当前很有必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已是刻不容缓(黄汝,2010);茶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范式,茶艺英语研究中的翻译研究也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茶艺英语的研究多集中于“茶学”或茶艺课程的教学研究、以翻译为目的的研究,以及宣传茶文化为目的研究三个方面。茶艺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从翻译角度出发对茶艺英语研究的成果不多,比如李丹、姜欣、张桂华等。以茶文化宣传为目的的材料目前唯一可寻的是《茶艺英语》,由林治和李皛欧编著。本文以此书为语料来源,研究其中国英语特征和功能。
4.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唐代的陆羽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尊称为“茶圣”。现代茶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茶艺英语中有许多中国特有的事物,有明显的中国特征。
4.1词汇层面
杨莉认为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音译借词;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的发音直接转化生成的,比如fengshui,jiaozi,kang等。(2)意译借词;将汉语词汇通过直译手段逐词借用英语的表述形式生成,比如Four Modernization,Floating population;(3)混合借用;把外来语成分与本族语成分结合在一起;有的是汉语词根加上英语词根构成复合词;有的是汉语词根加上英语词缀构成,比如Peking duck,Chinatown,Confucian,Manchurian等。
茶艺英语中有大量的音译词,主要是茶叶名称,如苦丁茶、杜仲、蒙顶黄牙、霍山黄牙、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等。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按照不同标准,茶叶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下又根据茶叶的产地、茶的特色、历史故事等有不同种类的茶。这些茶名正是中国丰富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根据意思翻译为英语的话会很啰唆,而且意思不一定明确。采用这种直译法,给茶艺英语增加了茶的地方文化特色。
另一类是意译借词。茶艺英语中此类词汇有三类;首先是茶具;茶具是茶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茶具是中国特有的器皿,但有些是共有的,可以根据意思借用英语的现成语言成分去表达新的含义,比如和tea相结合的有tea canister,tea basin,tea tray,tea plate,tea cart。其次是一部分茶叶的名称,如black tea,white tea,yellow tea,Seven Sons Cake,herbflower tea,Rose black tea,Big Red Rob,scented tea等。此类茶叶的名字和其特征有一定的联系,采用译借词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最后是其他方面,比如“God water”是天水,茶艺中将水分为天水、地水和再生水三类,其中雨、雪、霜、雹、露成为“天水”。采用GOD一词让人联想到“圣水”,自然也是茶艺中泡好茶的上等好水,使读者感受到茶艺中水的重要性及茶艺的奇妙之处。
第三类是混合借词。这类词表现在茶叶名称中,如Tieguanyin Tea,Longjing Tea,Biluochun Tea,Huangshanmaofeng Tea,Taiping Monkey King,Wuzi Xianhao Tea;采用英文TEA与汉语拼音的结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种茶,汉语拼音为英语的表达增添了异域色彩,体现了中国特征。这类词也表现在泉水的名称中。水在茶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有不同的名泉,如Baotu Spring,Huishan Spring,Hupao Spring;Yuye Spring,zhongling Spring等。“好水泡好茶”,茶艺自诞生之日起就特别讲究泡茶的水质,好的泉水便是泡茶者的福音。有的器皿表达也是这类词汇,如piaoyi cup,Gongdao Mug,Fragrance-smelling cup;还有茶叶产地或者器皿生产地的地名表达,如Yixing Province,Zhejing Province,等。这些地方大多因当地的茶叶或者茶艺器皿著称,将它们的汉语拼音表达保留下来本来就是在传播中国文化。
4.2句法层面
英汉句子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和。“形合”就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来链接句子成分;“意合”主要是靠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来链接(范勇,2015)。茶艺英语中的英语句式有的就具有汉语语句的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短句体现了其中国特征。比如“one tender and three verdures(一嫩三鲜)”,“one tender and three green(一嫩三绿)”等。“一嫩三鲜”是由康熙帝命名的茶叶碧螺春的特点,这个英语短剧很好概括了其特点:叶芽嫩,色泽碧绿,香气鲜美,滋味鲜甘。“一嫩三绿”是绿茶的特点:茶叶嫩,外形绿,汤水绿,叶底绿。绿茶事未经发酵的茶,这个英语表达也很好地表达了其特点。中国英语采用汉语特色的短句便于记忆。
4.3语篇层面
从语篇看,汉英在叙述风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汉语的陈述与描写讲究语言华美,英语则崇尚平实简洁;英语论说文委婉而含蓄,而汉语则直截了当(范勇,2015)。在茶艺英语中的茶艺解说词部分,有许多典故、名人故事等用词考究。比如“凤凰三点头”、“三龙护鼎”、“玉液移壶”、“乌龙入海”、“祥龙行雨”、“甘霖普降”、“绿叶镶红边”、“荷塘听雨”等。解说词是茶艺师在茶艺表演或是为客人冲泡茶时的语言解说,包括对茶的特点、历史故事、泡茶动作讲解、茶的保健功效、茶的冲泡方法步骤等多方面的解说。茶艺英语保留汉语的这种语篇特征,在茶艺解说词部分详尽细致,保留汉语的特色;其中的许多修辞手法是通过“归化”手法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如In the eyes of tea drinkers,“water is the mother of tea while the teapot is the father of tea”.When making Big Red Robe,the king of teas,only a “Great Bin Pot” will match it.(“在茶人眼里,‘水是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要冲泡大红袍这样的‘茶王,只有英大彬壶才能相配”。)
5.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功能
胡晓丽根据语言功能理论研究提出“中国英语”在语言运用中呈现两大功能,既有在语标记语言使用者社会功能文化特征的功能,又是语言使用者达成不同交际目的的有效工具。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除了具备这两项功能之外,还有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
首先,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具有文化标记功能,它承载着中华茶文化信息和内容。比如在茶名称的英译中保留了中国茶命名特征和规律。在交流中标记了中华茶的文化身份,即茶艺是中国人财富的文化印记。其次是促进功能。在茶艺英语中,中国英语有效地促进了构建文化认同,建立了人际关系,达到表达情感和体现意识形态等多种交际目的,有效填补了英语中茶艺相关词汇表达的空缺。茶艺英语中的中国英语,“You can call me Xiao Wang”,通过对“Xiao Wang”这一中国特色称呼的应用,茶艺师与客人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为茶艺服务打下了基础。在送客人走时,有中国语言的习惯,即对客人表示关心。比如“Mind how you go!Take care.”体现了中国人顾客至上的理念,拉近了人际关系,为下次做好了铺垫。最后是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茶艺英语的服务对象或者读者是外国人士,茶艺英语承担着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出去的重任。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天然差异,英语不能完全充分地反映茶文化;中国英语正好填补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空白,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并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的事物(李文中,1993)。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成为传播茶文化的有效工具。
6.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特征及其功能,就语言特征而言,词汇层面最为显著,在茶的英语名称方面,三种构词法中国英语都具有;在茶具和茶叶相关的地名英语中,译借词居多;混合借词中,茶名称和与茶密切关联的泉水名称显著。句法层面体现为使用汉语式的简练句式,清晰明了,便于记忆。语篇层面主要体现在茶艺解说词方面,保留了汉语语言讲究、详致华美的风格。茶艺英语具有文化标记功能、人际功能,以及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范勇.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黄汝.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
[3]胡晓丽.中国英语之功能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1).
[4]姜欣,刘晓雪,王冰.茶艺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
[5]李丹.茶艺翻译的文化图式构建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1(10).
[6]李泉洁.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评述[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
[7]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8]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汪培榕.中国英语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10]杨莉.从汉语借词分析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特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推荐阅读:
外贸英语与中国式英语07-25
英语中国文化翻译11-13
中国成语故事英语07-06
中国春节的英语作文09-18
中国英语教育现状10-19
用英语说中国谚语11-26
中国文化英语作文高三12-18
中国文化概论英语专业12-30
常见中国式英语及纠正09-22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作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