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14篇)
1.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一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建筑学来说,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要进行不断地创新,把握最新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的质量,而可拓思维模式是建筑设计创新的手段,我们需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1影响建筑设计创新的因素
创新的重要性是在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时必须要认识到的,只有创新,才能不到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创新过程中,有下面几种影响因素:
1.1构造的主要目的
建筑构造的目的主要有三种,即效益、安全和文化价值。进行建筑修建的最初目的是给人们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进而保护其财产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经济、社会效益渐渐浮出水面,文化价值出现后,建筑创新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必须将建筑的效益真实有效的发挥出来。
1.2设计特性
建筑物除了包含建筑本身外,还会和科学有着直接关系,涉及到的学科也比较多。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应该做好统筹分析。建筑设计相对复杂,综合性强,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泛。
1.3设计动力
人们的感官方面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进行设计的创新,需要出现新形态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设计创新的更好进行。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进行自我批评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创新,督促自己设计出更好、更出色的建筑作品。
2.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二
1 简述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
1.1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的定义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中, 建筑设计也只是考虑到美观、实用性等问题, 而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保护等问题, 而现在生态化模式的出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主要是生态化建筑设计模式和原来的传统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模式是一种在建筑设计时, 充分的把环境保护、资源应用等合理的结合在了一起, 从而达到整个房屋建筑向着循环、节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进而使得这种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的建筑设计理念。现在的社会中, 生态化模式的建筑设计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主要是生态化模式的建筑充分的利用资源等对其周围的各种因素进行的合理的整合, 并且能够满足一般住户的需求, 能让人们住的比较舒心。在实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建筑设计师只有更好的把设计主要放在房屋建筑的整体应用上, 包括从房屋建设到房屋寿命结束的整个过程, 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达到生态化模式, 推进生态化建筑模式的完善。
1.2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的特点
(1) 环保思想的融入。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 建筑设计生态化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设计的理念和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现在环保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很多地方人们都应要环保, 当然, 现在的建筑设计中也应该融入环保理念。人们应该把环保思想更好的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并在过程中懂得应用生态技术, 从而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2) 绿色理念的融入。绿色往往代表着健康。在生活中, 代表健康的标语、广告等几乎都有绿色。现在, 房屋建筑也逐渐的绿色化。绿色理念已经渐渐地融入到建筑的设计理念中, 在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更应该好好的把握绿色理念的融入, 可以在建筑选材是选择绿色建材, 多使用太阳能、风能等, 建筑设计时充分的考虑绿色理念的融入, 使得居民有一个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减少了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最大力度的保证人们的生活健康。 (3) 个性化设计的增强。现在社会, 人们和企业都比较注重个性的展示, 其中建筑行业, 也在向着个性化设计方向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化模式, 建筑设计师懂得很好的把建筑设计和人们的需求和当地的环境结合起来, 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设计的方案也各不相同, 这也使得建筑有了自己的特点, 凸显了个性化的不同。
1.3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的目的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模式的发展对人们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模式能够使人们、社会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建筑设计中会考虑和结合所在地的自然、社会等环境问题, 并综合其他各种因素, 建设一个适合居住环境。其次, 能源合理利用, 减少浪费和污染, 例如利用新材料、光能、风能、水能等。
2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的应用策略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建筑设计逐渐显得更加重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经济和大力保护环境的双重重压下, 因此作为发展中的国家, 可持续的生态化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将生态化的模式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是现代建筑设计此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2.1 确定人的主体地位
建筑设计的改善和创新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 所以人在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忽略人的作用。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人们的心理和需要, 把关爱人的思想体现在建筑中, 同时增强人们与环境的沟通, 不单能满足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温馨, 满足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要求, 还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2 尊重和合理的利用环境
不同的地方都要不同的环境特点, 人们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严重的破坏环境, 应该合理的利用环境, 让建筑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一起, 充分发挥环境的效益, 还能使得建筑个性化。 (1) 风环境的应用。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在建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往往对风环境不够重视, 没有很好的利用风环境的影响, 从而带来不好的效果。而合理的应用风环境, 能够使得人们更加好的室内舒适的居住环境, 比如在在炎炎夏天温度高居不下时, 利用风的作用使得室内一个良好的通风环境, 人们感到清爽。 (2) 日照和采光的应用。太阳的照射和采光室内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光线的问题, 在夏日, 建筑物的应该有良好的遮阳功能。
2.3 防止和控制噪声污染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 供需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环保理念对于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噪声污染现在已经越来越严重, 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以在建筑设计时也应考虑如何防止和控制噪声污染。在建筑前, 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充分的规划好住区, 并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测试, 对不符合标准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 结束语
现在,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环境的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值得重视, 在建筑设计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融入也变得至关重要。现在, 这种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模式将环保思想和建筑设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这是以建筑理念的突破,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的出现积极的推动了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当然, 在建筑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建筑设计师也应该汲取新的知识, 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利用自身的新观念和技术, 并且能够懂得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具体的设计, 使得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对于生态化模式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但只要支持不断地努力, 也能够取得更好的突破。
摘要:现在, 社会经济在飞速的发展, 环境保护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人们已经不能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 也应该更加的注重生态保护, 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其中在建筑方面也应该有一个新的改变, 建筑模式也应该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 建筑生态化模式也成为建筑领域的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的概念, 以及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模式的研究策略等。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化模式,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海.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2]刘文博.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4, 22:125.
3.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三
【摘要】为完善建筑设计课程的评图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和借鉴英国的CRIT评图模式,与建筑学设计课程中的实际运用相结合,通过分组评图、交叉评图、联合评图的综合运用手段进行检验,将改进前后的评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效果显著,并对今后课程设计评图教学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CRIT评图模式 分组评图 交叉评图 联合评图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金号:12YB111。
【Abstract】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of drawings link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ference to Britains CRIT Pattern, this article combined it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by grouping evaluation drawings, cross a review of the drawings, joint review drawings comprehensively test instrument.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way of rating drawings,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We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review drawings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CRIT Pattern; grouping evaluation drawings; cross a review of the drawings; joint review drawings
【中圖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5-02
一、英国CRIT评图模式分析
(一)简介
所谓CRIT评图模式,就是指将学生的设计过程图纸展示在墙上或黑板上,学生自主讲解设计作品的想法和构思,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并由老师进行指导。通过这种评图模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方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展示意识,为将来的工作就业奠定基础,而且还能通过听取多方案讲解来强化设计能力并扩充其设计理念。每个同学都能够了解他人的设计思路和存在的问题,每一次设计评图都相当于多知识点的汇集和学习,等于做了多个设计作业。对于教学来讲,CRIT评图模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讲解内容,可提高教学效率。
(二)与我国先行教育模式的对比
在英国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英型的建筑设计人才,一般英国建筑本科及硕士学生的设计课按工作室“studio”分配,每个“studio”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例如伦敦大学学院(UCL)的设计教学,两个导师建立一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8-10 个学生,平均每个导师带4-5个学生。评图和教学时间并不进行严格的规定,导师可以自主进行评图和教学时间安排,根据课题的进展和实际的需要可以安排一天或者半天,灵活的时间安排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多的指导。与英国相比,我国建筑本科大多是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人数20-30 人左右,并按照每周固定的课程安排(每节课50 分钟)设置。若把固定时间的设计课堂中传统一对一的设计辅导转变为评图模式,主要应解决的是时间问题,因为CRIT 评图模式比传统模式耗费更多时间。因此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背景下,评图操作中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方案讲解进行时间上的控制,引入竞争机制,对有内容有深度的设计方案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引入CRIT评图模式的必要性
根据笔者的调查,英国著名建筑高校伦敦大学学院(UCL)和建筑联盟学院(AA)每学期末都会进行大评图,往往都会邀请知名建筑教育家、专家和著名建筑师,比如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指导和讲评。这种大评图一般规模较大,同时展出在校生各阶段的设计作品,各大设计机构和兄弟院校都会积极参与,进行广泛交流、选拔人才和结交朋友。学生可以在作业展中展示自己的创意,请各方面专家教授进行直接指导,听取多方意见,提高作品和创作思路的社会接受度。正如伦敦大学巴特雷特建筑学院院长伊恩·博登(Iain Borden)教授接受采访的时候讲述成功经验:“我很高兴巴特雷特建筑学院从五年前开始一直保持在第一名,我们和一大批建筑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和互动,他们作为我们的赞助方、评图专家和朋友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这个广博的密切联系加强了我们课程的优势和多元化。”由此可见,引入CRIT评图模式并借此构建建筑信息交流平台的优势和前景。
二、融入CRIT理念的新评图模式
(一)课堂分组评图
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较多,针对目前建筑学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模式属于普及性教育,根据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2左右,即一个教师面对12个学生,根据每次课课上加课间共四小时,我们采用课堂集中评图的形式,将图纸挂板,模型展示和演示汇报相结合,让学生限时讲解,并分别给予点评的评图方式,在课堂的后半个小时统一将集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目标是抓紧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时间进行交流讲解。
(二)不同课题交叉评图
除课堂上的充分交流之外,针对每个学期的几个课程作业都采取集中讲评的教学做法。每个作业完成之后,将作业的指导分组打乱,不同班级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图。每个设计作品都由学生本人亲自介绍方案,限时五分钟,专业教师进行五分钟提问或提出一些建议,并评定交叉评图成绩。这种做法强化了学生对于方案介绍能力,也在听取其他同学方案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三)联合评图研讨
在学期末的联合评图CRIT中融入专家评审的概念,使之成为本地及更大范围的学术界建筑信息交流平台,并使学生接触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信息和资料。这种联合评图CRIT是指邀请校外同行专家和学者作为主角参与学期末的评图,和每周的评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专家们不是仅仅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建议和讲解,还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讨论,甚至扩展成为业内建筑专家和校内学术团体的學术研讨会和沙龙的集合体。
我们的这种联合评图模式近年刚刚开始尝试,主要邀请了省内的行业专家学者,分为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两个组别,针对本学期不同的设计课题,挑选学生代表,以答辩的形式让学生与行业内的专家互动。在互动中专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并为学生指出未来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现在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努力改进、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评图结束后与教师进行交流会谈,总结教学成果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对于教学上的意见和改进措施。
总体上看,通过对英国教学评图的分析借鉴,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改革并总结出上述三种综合评图模式,完善了建筑学设计课程中的评图环节,值得进一步分析和实践。
(四)新评图模式与以往教学的分析对比
通过借鉴英国的建筑教学CRIT大评图,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课堂评图、交叉评图和联合评图研讨的多种教学手段,对比以往的评图模式,我们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学习并结合了英国的评图模式中的优势元素,极大程度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以往的一对一教学互动,采用小组评图模式,每个学生面对12份图纸思考,问问题,提意见,参与多种方案的修改完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中可以得到更多知识和想法的碰撞,激发学习热情。
再者,每个课题结束采取不同班级交叉评图的方式进行答辩式的评图,而不是将图纸汇总,简单讲解图纸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对学生来讲,一方面这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听取他人成果,并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
最后,关于学期末新增的大评图,完善了过去直接给成绩和简单点评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以高校作为建筑业界与校内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建筑界专家前来为学生评图,并将大评图结合建筑专家论坛,针对设计、教育等进行专题研讨。通过评图过程中专家对每个建筑专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以自己实际项目经验指导学生,使学生吸取到不同专家的意见和实践经验;学术和实践方面的探讨为学生提供极好的学术交流机会和环境。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大有帮助,并且提升了学校建筑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总体来看,引进英国的CRIT评图模式,在广大学生和教师中反馈较好,为了检验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如下表:
从问卷的结果和实际教学中的感受综合判断,本次评图模式的改革,对教与学都有明显的改善。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态度更认真,学习目标和方向性明显增强,更有甚者改变了自己的学习观念、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从教师的角度,评图方式的改变对教学也有明显的促进,每个学年组都在努力改进教学课题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接轨,加强各年级课题之间的衔接等,提出了许多教学上的改进和完善举措。
四、今后设计评图的改进措施
通过改进评图模式的实践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效率,同时新的评图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基础上努力完善和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学生参与度不够高
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大评图的时间有限,不能让所有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听取专家的意见,许多学生对此表示也想积极参与,并得到专家的指导。对此,我们打算增加大评图的参与环节,将愿意参与评图的学生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在大评图时进行公开展览,邀请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前来观看并现场讨论,为更多的作品提供交流的平台。
(二)完善评图专家的人员结构
根据经济和时间上的分配,目前我们只邀请了省内同行专家,每组五人,专业主要为建筑设计方面从事设计和教学工作的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们计划更多的邀请省外专家学者,兄弟院校的教授教师,同时增加专家的数量和组别,每年邀请不同的专家,并邀请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以及一线的设计人员、开发人员等多行业参与评图,增进学生对于从业方向的了解,并对不同从业方向的学习侧重点有所认识。
(三)采用多种分组方式
目前,我们的评图是根据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按高年级和低年级进行分组讨论,组别较少,各个年级和各个课题之间缺少交流和交叉。今后我们可以考虑增加分组的数量,采取多样性的分组方式,例如按照建筑类型、建筑结构、难易程度等进行分组,针对不同专家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进行分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设计。
(四)开展专题研讨会
大评图集结了大量的专家学者,是大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应充分利用这个交流的好机会,在评图结束后留有一定的时间,开辟专题研讨的分会场,一方面针对教学与教师一起进行专题讨论;另一方面针对建筑市场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专业方面的研讨活动,增进行业内部的交流,推动建筑设计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开拓大家的视野和眼界。
一套完善的评图模式无疑对建筑设计教学来讲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评图实践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建筑设计的教学体系,改进了教学环节,强化了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讲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C·亚历山大. 建筑模式语言[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张华立,易彰. 基于英国前沿建筑教育理念的建筑教育改革实践[J].时代教育,2012,(9):19~20.
[3]万书元. 当代西方建筑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托马斯·史密特.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四
摘要:绿色建筑实际概念在目前的建筑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可以从低消耗,环保等等方面进行考虑,给现代人创造健康、高效的活动空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在分析传统建筑设计的缺点基础上,对绿色建筑概念进行探讨,并且对绿色设计实施进行重点介绍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绿色
绿色建筑是现在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其理念为将节能环保作为建筑的主要目标,强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土地面积较大,人口数量较大,但是人均资源占有率比较低,资源利用低效率,能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有我们必须真正的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建筑的能耗,建筑形式和其功能协调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
1传统建筑设计的弊端
随着国内建筑业的飞速发展,较快的步伐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优化设计。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存在着相关问题有待解决。
1.1建筑质量问题
质量是产品的根本,对于建筑产品也不例外,所以建筑设计的质量是关键。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设计方案不合理,则会对后续的工程建筑质量严重的影响。以往的建筑设计,考虑较多的是企业的利润空间。比如在建筑面积,空间利用等等没有全方位的考虑,最终使得建筑设计方案与实际过程产生偏离,对建筑产品的质量产生不好的影响。
1.2污染浪费问题
目前我们对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大力宣传,这也对建筑行业提出的相关的要求,督促建筑行业提升改造。在目前的制造生产大环境下,很多建筑设计会忽略了污染问题,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人们的生活。比如建筑居民小区,需要占用相关土地,如果设计方案不进行仔细的研究,会对土地利用不够充分,从而大大的浪费资源。
1.3建筑成本问题
成本问题一直是建筑设计考虑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大小建筑项目,都需要投入较大额度的成本资金。建筑设计是首要关系到成本消耗的方面,加入建筑设计人员对方案设计成本意识不够加强,没有在整体上进行全方面考虑,则会影响到资金的投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外,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设计不恰当的,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返工的情况,额外增加建筑项目的成本。
2绿色建筑设计
2.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通常指的是建筑在自身的寿命周期内,最大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减少能耗,给现代人更加科学的生活空间,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充分利用先天条件下,通过建筑设计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借鉴自然环境,不去进行破坏,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的平衡状态。
2.2主要内容
现代绿色建筑,主要以绿色环保为根本宗旨,在环保、节能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深入分析,进而做出更优的建设设计方案,建造出更好符合绿色的建筑。(1)环保、节能。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宗旨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更具建筑设计的标准,结合以往设计数据分析,拟定绿色环保的建筑方案,力争做到环保。节能也是绿色建筑最为关注的一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包括节能设计和节能材料两个方面要求。另外对建筑在朝向设计、自然风应用、阳台设计、水资源利用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节能的优化设计。(2)除污。高性能的除污水系统在建筑设计中也尤为重要,可以提升设备的实用效率,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必须在建筑物中提供自动除污系统,保持建筑物内部的气流正常,以免相关污染情况的出现。(3)高效率。以往的建筑设计没有真正地对能耗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办法,现在的绿色建筑设计,将以“高效率”为目标,对建筑物相关处的能耗进行监管。
3绿色建筑实施
最近几年,我们的建筑行业大范围内进行了绿色改革,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已经成为流行趋势,更多的体现出“绿色、环保节能”的新概念内涵。
3.1施工优化
按照绿色设计的方案,施工单位对建造过程中的工艺,可以进行优化改进,最终符合绿色施工的目标,通常可以选取简化施工工艺,当然必须保证建筑设计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施工工艺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的建筑设计要求。
3.2新型材料
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新型绿色材料的诞生,为我们建筑节能提供的必要的基础条件。在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是混凝土材料,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在此方面进行绿色优化,采用新型混凝土,来达到高性能,低成本的目标。另外,在建筑物室内材料,可以选用绿色环保型的,比如地面用材料、墙体用材料等等。
3.3除污系统
通常,建筑设计人员要考虑在工业建筑的除污系统,通过集成在自动控制系统,对污染进行控制。在厂房的合理位置,配备排烟系统,使得空气保证在合理的指标范围内。另外,工业污水的处理,也是绿色建筑设计必须要关注的,可以配备排水系统,及时对污水进行排放并处理。
3.4结构优化
建筑物的主要结构有单层、多层之分,整体结构形式都在逐步优化,建筑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提高单位建筑的使用率,降低结构承载。同时也要在关键部位备有加强件,达到抗震的功能。
4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在绿色节能建筑起着重要作用,其设计里面是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又环保节能的工作场所,符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所有要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推动节能建筑,让建筑和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祁会祥.谈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11):198-200.
[2]申川.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255.
5.建筑设计中的构成艺术解析论文 篇五
关键词:建筑;现代;构成
为什么构成艺术产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它主张把所有的视觉元素简化为点、线、面、几何体等抽象的视觉语言,毫无疑问这是与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所息息相关的。
1构成艺术
1.1构成艺术的背景与来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从以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大工业,新的阶层、新的产业在城市中不断涌现,城市居民日发迫切需要能够满足他们生活所必需的产品。俄国构成主义和同时期的荷兰风格派都主张以更纯粹、更美好的直线设计世界,没有装饰但追求点、线、面元素的视觉平衡。在包豪斯学院成立之后,在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口号下,由他和伊顿、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共同研究下,以这些抽象艺术元素作为崭新视觉语言,把视觉语言推向了现代,从此奠定了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
1.2建筑与构成艺术
6.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六
关键词:建筑结构,功能,抗震设计
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型设计秉承“保证人的生命安全”的设计理念, 以此设计出来的建筑也基本能够在地震中确保人的安全。然而近些年以来, 国内外众多国家 (比如日本、美国、土耳其、中国等) 相继出现毁灭性的强地震灾害, 在带来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同时, 也给建筑工程界带来了抗震设计方法与理念上的沉重反思。这也表明了, 按照当前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虽然能够确保基本的人身安全, 却无法控制地震灾害带来的巨大经济财产损失, 使其远远超越了社会的承受界限。换言之, 以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模式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需要一种兼具安全性与经济性的新型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来取而代之, 以确保人的生命安全的同时保障社会及个人财产的安全。
在此背景之下, 美国学者首次给出了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Performance Base Seismic Design) 的理论。同时, 也给建筑工程界带来重大的影响。根据目前各国关于抗震设计的发展动态, 可以看出, 基于功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将会引领地震工程设计的潮流。
一、基于功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现状
在传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中, 广泛推行“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三大设计规范准则, 并将“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作为唯一的设计目标。虽然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能够在强地震灾害中防止主体结构倒塌, 起到保护生命安全的功能, 但是它无法有效的降低小、中地震灾害造成建筑结构失去基本使用功能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这些经济损失通常远远超越社会的承受界限。尤其是就现代大型建筑或功能性建筑而言, 建筑内的硬件设施的价值是建筑结构本身的价值所无法衡量的, 比如核电站、医疗机构等大型功能性建筑。
其中,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基于功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支持。除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及人力投入外, 还使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由于受此设计理念的国际影响, 我国也对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型设计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 并发表了众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就国内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特点及不足展开了深入分析, 力求探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 以便推动我国建筑地震工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功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概述
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型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也是地震工程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关键内容, 即地震设防水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1. 地震设防水准
地震设防水准指的是将来可能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地震强度的大小。因为地震设防水准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在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理论中, 地震设防水准的选定十分重要。因此, 在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地震设防水准精细化, 以确保不同等级的抗震设防水准能够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作用下有效地控制建筑结构的损坏状态。
2.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指的是在不同的设防地震等级作用下的建筑物可能的最大损坏程度, 其包括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适应性以及安全性等。根据研究实际的地震灾害可知, 按照传统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虽然能够避免因为坍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 却无法有效减少因为建筑物结构破坏所造成的基本设备、构件功能缺失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的设计要求, 要考虑非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建筑内部设备与装修等多项影响因子。还要据此设定详细、准确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以便扩大选择范围。
3.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指的是根据某一设防的地震等级所预期达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确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 比如工地特征、工程投入和效益、建筑的潜在价值等。其中, 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划分为基本设防目标、重要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
三、基于功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简介
国内外工程界学者对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在抗震设计的目标与理念上大致形成了统一的观点。一般情况下, 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跟归纳为承载力设计法、位移设计法、能量设计法三种。
1. 承载力设计法
当前, 在世界各地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往往采用承载力设计法。因此本文不做具体介绍, 主要介绍一下两种设计方法。
2. 位移设计法
位移设计法即先采用代替结构法把结构表示位移等效单自由度振子, 用最大位移时的割线刚度和适合于非弹性反应时吸收的滞变能量的等效粘滞阻尼来表征结构, 然后用预先确定的设计位移反应谱和由预期的延性求得估计的阻尼, 由设计位移可求出最大位移时等效周期。因此, 根据单自由度振子周期方程便可以求出最大位移时的有效刚度。
3. 能量设计法
建筑物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 由于发生非弹性形变而造成能量损失。能力设计法指的是通过控制设施构件或者内部结构的能量消耗能力来实现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控制。然而由于受结构复杂性的影响, 导致其滞回耗能的计算过程错综复杂, 存在较大的误差。
四、结语
虽然目前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及设计理论仍存在着很多缺陷, 实践起来也颇有难度, 但是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抗震工程设计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高速发展, 建筑行业体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因此, 在我国新世纪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也必将朝着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向前进。当前, 我国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入门阶段, 与国外的发展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 我国基于功能利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喜平.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邢仕瑞.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J].科技信息, 2012 (10) .
[3]闫颜, 闫雁军.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J].四川建筑, 2009.
7.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 篇七
【关键词】建设设计 课程教学 设计工作室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55-02
1.设计工作室体制的发展思路
在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设计工作室体制,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建筑设计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通过设计工作室的运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和研究活动中,真正实现自我组织、自我创造,积极探索更具适应性和高效性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促进建筑学专业总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1.1与时俱进,遵循新理念与职业性并重的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立意和构思也不断更新发展,并且社会群体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生态建筑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建筑学专业设计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合现代社会的新理念,为学生灌输具有创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并深化学生对新理念的认知。那么在建筑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选取题目,在建筑设计构思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和生态技术进行科学化运用,启发学生的建筑设计灵感,促进建筑学专业总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1.2通过互动式的教学辅助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是传递建筑设计相关知识的过程,为了更加及时准确的发现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偏差,在建筑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强化设计工作室体制的教学效果,并与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3设计中要以人文的精神来尊重建筑技术
根据调研发现,重点院校现行的设计课教学的一个共同的弱点是对待建筑技术的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建筑的。因此在建筑学专业学科课程设置时,一方面应安排较为全面的建筑技术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这些技术课程的设置应与建筑设计课之间有相互衔接的紧密关系。现行的设计课教学经常是设计前期全然脱离重大的技术问题,而后期的技术意见只能对整个设计研究过程起到妥协性的修补作用。这种局面必须要改变,那么希望在新的设计工作室体制教学模式下有确切的体现,在考虑各种技术性要求(流线、视线、声线)的前提下,以理想的构造方式来完成建筑形体与细部设计。
2.设计工作室体制的实施策略
2.1适度调整与重构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
当前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大纲及课题设计普遍以建筑功能类别为主线,而课题设置的顺序大多以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为主要因素开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建筑设计课题模式忽视了建筑功能问题、建筑技术问题以及历史问题等不同类别建筑自身所固有的共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设计的教学效果,并且与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那么在设计工作室体制下,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应当实现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技能训练的系统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应当时代调整与重构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切实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减少建筑设计相关知识的重叠,明确建设设计核心课程,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修其他课程,制定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充分调动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能力。
2.2对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补充
在设计工作室体制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当保持建筑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并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强化其处理实际建筑工程的能力。那么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设计工作室作为第二课堂的教学基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建筑设计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来完成建筑方案设计,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其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培养出建筑设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结束语
在现代建筑学专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当充分结合院校自身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探索研究,在设计工作室体制下,强化学生建筑设计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且与现代化建设需求相符合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毕忠松. 新型地域性建筑类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黄山学院学报. 2015(03)
8.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八
1建筑电气的能耗分析
受到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能耗很高,相关的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建筑能耗是同等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必要性。在民用建筑中,空调系统电能消耗的比例最大,占到了50%左右,水泵等设备用电在15%左右,照明系统占到了25%左右。要想提高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效果,应该同时从多方面入手,减少空调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中的不必要能量损耗,在不影响建筑物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节省能量的损耗。
9.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九
3 低碳设计理念的内容
3.1 科学利用天然材料
材料是高层建筑的基础, 在能源快速减少的今天, 建筑设计人员应当科学合理的开发新的天然材料, 尽量避免将对人体有害的材料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同时, 在使用建筑材料之前, 需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 避免有害有毒的物质存在其中[1]。所以, 建筑设计人员在对石灰, 木材等材料进行使用时, 必须要对这些材料加以重视, 加强检测的程度。
3.2 节能环保
节能是低碳设计理念中的主要内容。在建筑设计中, 尽量以节能的建筑体系结构为基础, 并使用自然环境的材料, 使得建筑符合节能发展的要求。如可以利用自然通风来进行空调系统的设置, 也可以用自然采光调节室内温度等[2]。
3.3 优化配置能源
10.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十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的环境越来越重视,因此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的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基于此对LEED标准进行了概述,然后对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LEED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是为了把建筑和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可持续的生活居住环境,因此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1]。为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质量,需要我们积极促进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我们应当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深入把握、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建筑的各个方面加强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LEED标准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首选评估系统,我们要以LEED标准为基础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促进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水平。
一、LEED标准的概述
LEED是leadership in energy andenvironment design的简称,在我国被翻译为“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LEED标准实质上是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由美国的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它可以帮助绿色建筑设计确定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从根源上实现建筑的绿色化。
LEED标准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评估体系,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愿采用的评估体系,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绿色建筑的概念个设计模式更加规范和统一,防止绿色建筑设计的混乱。一般情况下,LEED标准从建设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设计等主要的角度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2]。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3]。基于LEED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本文认为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节能环保原则
绿色建筑的最基础性的设计原则便是节能环保,它要求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有限的能源資源,对建筑的材料、环境和空间布局都有严格的要求,建筑在建成以后,其正常运行不能造有过高的能耗和较大的水资源浪费,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原则直接反映了其绿色的本质。
2、和谐统一原则
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因此不能因为过分突出其绿色的特性而影响了居住和使用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坚持和谐统一的原则,它要求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后期的建设和装修等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有过高的成本造成经济的浪费,同时最关键的是要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适应,努力做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因此绿色建筑的设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要求绿色建筑的设计在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和长远意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
LEED标准从建设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设计等角度来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因此本文认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模式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
建筑现场设计是指在选定了建筑的修建地址以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对建筑进行设计[2]。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建筑的建设过程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保证建筑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本质。为了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首先要保证建筑的修建过程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维护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其次,要减少建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区域内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音污染,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绿色与环保。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措施。
2、建立能耗监测系统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绿色本质,减少建筑的能耗,需要建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它是能耗的在线监管平台,可以满足建筑节能检测和节能管理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各个监测区域内安装测量用电表,对各用电设备能耗进行实时的测量和监控,然后测量的数据会被数据采集装置记录下来并输送到数据中转站,数据在此处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会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这样建筑各用电设备能耗数据结果就会发布到网络上,并以不同的图表展示出来,各用电设备能耗数据一目了然,这样就实现了对建筑能耗的在线监管。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中心、数据拆分和上传系统以及网页发布系统组成,它可以定时采集个监控点电量仪表的具体数据,用户可以据此及时判断各设备是否存在问题,同时它对各个监控区域的小时用电量、日用电量和月用电量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以曲线图、柱状图和饼状图等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对建筑能耗的全天候无死角的实时监测,有利于有效降低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因此积极建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
3、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
在建筑的设计中推广新能源的应用是促进建筑绿色环保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在建筑设计中比较可行的新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能和地热能。首先,太阳能的基本利用方式是光热转换,因此太阳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取暖制冷以及热水供应。为了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太阳能地板辐射取暖、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中太阳能地板辐射取暖是利用太阳辐射作为热源,然后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进行吸收和储存,然后再进行地板的辐射转换已达到取暖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燃煤取暖而带来的能耗[3]。地热能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促进冬季寒冷地区的取暖节能,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来进行地热能的利用,可以大大减少采用锅炉燃煤供暖所带来的能耗和污染,实现了建筑节能的目的。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加强绿色建筑设计,我们要在明确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建筑现场的绿色设计,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并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卜增文,刘俊跃.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04,02:22-26.
[2]李洋.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J].给水排水,2012,05:77-80.
11.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十一
以这两位先者为代表, 呈现在室内设计师面前的是两条不同的设计方向。前者旨在发展历史传统他们关心的是静止的视觉效果关注与外表的装饰, 色彩、织物、陈设和其他附件, 这种设计被称为“软装饰”设计。后者则采取的是改革与创新的姿态挖掘室内设计中的潜在要素, 他们全方位的探索空间形态, 结构体系, 功能分区, 广泛的使用新材料、新工艺, 室内界面、家具及用品, 被全面综合地设计统一连贯。这种“整体的室内设计观”对室内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 内部专业分工日益细化, 工程项目日益复杂, 与此同时设计过程中, 建筑阶段与室内阶段相互融合, 两者的边界日益模糊。基于国内大部分项目的现状, 要实现建筑设计的整体性, 需要建筑设计师与客观存在内设计师紧密协作、共同努力。
1 室内设计师与建筑师需要建立协作关系
现在的“室内设计”概念已经不是简单的对房间各个界面的简单装饰, 而是建筑设计的延伸, 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 然后不断深化直至建筑能够最终交付使用。而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时又是建筑师的主要工作, 尤其在机场、车站设计中, 已很难定义建筑与室内的界限, 这一部分的设计就形成了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工作的“灰色地带”, 这也是协作的基础。两者的专业知识与设计思想相互渗透, 才使建筑内外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2 室内设计师在现有各种大中型项目中所承担的角色分析
室内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及各专业工种设计师在不同项目、不同时间阶段也呈现配合的多样性。
2.1 室内设计切入阶段为土建基本完成, 室内设计阶段完全由室内设计师独立完成。
这时室内设计师俨然成为主角或者说他本身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师。所有对室内的把握、功能的划分及设计的风格都在他的全盘操控之中, 他需要审视建筑本身的性格与语言, 把这些因素融合进室内设计中, 结合室内实际使用中的具体功能来对建筑原有的室内空间进行重新定义及划分, 他需要有建筑师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及其余各专业知识, 特别是一些项目涉及到消防设计的改动及结构的改造。
这种情况下保证建筑设计的完整性完全由室内设计师来控制, 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室内设计师自身良好的素质及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新生与传承。但是更多的一些项目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给室内设计师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其中也是有必然因素的。
(1) 投资方意识中已经将建筑与室内设计分离, 对于建筑设计单位更注重外部的形象, 内部空间是否合理、是否美化先抛与脑后, 待内装修设计来解决, 而室内设计介入后大量改造造成经济上、人力上、时间上的浪费。而对于一些设备间、卫生间布局的不合理性更是使室内设计师无能为力, 而很多好的想法也因为构造上可调整的余地太小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 一些建筑设计中的幕墙在建筑设计阶段已配合设计, 但是由于尚未考虑室内因素造成一些幕墙的造型在室内的效果大打折扣, 还有一些案例由于操作空间太小, 造成与幕墙靠近的界面很难处理, 最后室内设计师只能放弃最初的方案采取折中的手段。
(3) 由于前期建筑设计没有很好的控制室内效果导致结构设计同样不考虑室内的美观。有些大堂共享空间的圈梁影响到共享空间的整体性, 也有些楼梯底部巨大的梁严重影响到室内的效果。
以上诸多问题在室内装饰工程阶段解决难度很大, 只能尽量的掩饰及适度的改变, 而且一些新建项目的二次改造也是对于投资方不小的一笔开支。
2.2 室内设计切入阶段为土建施工图已经完成室内设计阶段由建筑设总完全控制中。
这种情况在大型设计院的新建项目中尤为多见。
设总建筑师有着对建筑总体风格的把握, 并把这种风格延伸到室内中, 从而实现了建筑设计内外的整体性。
但是这种情况也有一些缺点:
(1) 由于室内在土建施工图及设备施工图完成后进入, 这也就意味着设备专业将再配合室内设计出一次施工图, 从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 当然对于前一种情况所造成的浪费已经大大减少了。
(2) 同样由于进入时间的问题, 建筑的轮廓已大体确定, 因此室内设计师即使有一些好的想法可能也不便于实施, 这显然不能满足一些功能及空间复杂的建筑。
(3) 这种模式设总建筑师必须抽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并且对室内设计有着较深的研究及丰富的经验。这不是每个项目都具备这样的条件。
2.3 室内设计切入阶段为土建施工图开始之前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师密切配合。
这种全新的配合模式, 并且正在日趋广泛、日趋成熟。室内设计工作是在建筑完成初步设计后加入到整个项目设计的团队中, 这时建筑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 室内设计师与建筑师及设备工程师都建立了比较好的协作关系。这种模式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 利于设计的不断优化:
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尤其是公共空间部分成为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协作的重点。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共同从室内的角度来审视建筑, 并且共同关注室内空间的使用与美观。在施工周期上由于施工图尚未提交也为这些改动提供了可能。
这种提前配合的模式可以使室内设计师、建筑师、设备工程师互相取长补短, 增加一专业之外的知识, 有利于改进自己, 使设计更趋完善。
(2) 有效的缩短设计和施工周期:
这种新的设计模式, 可以促使室内方案尽早确定, 使设备专业提前与室内设计师拍图。在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室内设计师可多次与设备专业拍图, 这样虽然在前期花了大量时间与精力, 但是避免后期与室内设计配合后出现大规模的改动, 从而影响到相应的施工周期。
(3) 节约了业主的投资:
由于室内的提前切入, 室内中所需的预埋件资料能够及时传递到施工现场, 而且室内方案对内部空间分隔的改动造成的墙体 (特别是新建工程刚刚施工完成的墙体) 拆除是种很大的浪费。而过去一些项目中室内施工阶段对一些设备的改造更是增加了很大的费用。现在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这些费用, 节约了业主的投资。
12.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十二
在高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巧的锻炼,重视知识概念而轻视思维的引导,使绝大多数学生从理论转换为实体建筑设计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在设计实习中,为使学生尽快掌握技能,往往传授的是固定的、简单的设计模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僵化,没有自主的设计理念,缺乏实际应用能力,逐渐失去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兴趣,很难达到预计的设计教学效果。[1]
二、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原创性思维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建筑行业及其相关的建筑装饰行业更是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速度。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的建筑装饰设计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近些年熟知的建筑装饰设计及招标结果来看,国外的建筑装饰设计囊括了重点项目,这种现象要引起的反思。[2]由于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和其他国家先进的设计教育相比处于劣势,设计项目较多,高校基于现实需要,着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原创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大多以仿制品甚至复制品应对需求,所以原创性思维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整体角度培养原创性思维
第一,要从上而下的进行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高校要注重课程改革的实施,发现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及时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教学手法,例如研讨新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论,摒弃与政策不符的思想观念,淘汰过时的理论知识,调整争议的教材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包括了解国家大力推行的环保类建筑装饰设计等等,使建筑装饰设计教学要满足国家相关规定。第二,要发挥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原创性思维过程的作用,建筑装饰设计非常注重实践操作性,仅凭借理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以工程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非常适合装饰设计的课程。例如高校可派学生跟进相关建筑装饰设计的工作项目,制定并分配工作任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设计现场,与需要设计客户保持联系,制定合适的方案,最后根据过程制定完整的设计,实训的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原创性的思维。第三,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建筑装饰设计教学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设计实景和实例,传统的黑板不再满足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技术能够填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较短的时间就能展现复杂的原理知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迅速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原创性思维。
四、从个体角度培养原创性思维
第一,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这是培养原创性思维的首要环节,原创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沉淀,只有掌握越来越丰富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加工实现原创性思维的飞跃。建筑装饰设计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要掌握专业的技能,在教学中应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要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积累知识,更要学会利用网络、课外阅读获取和更新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是较漫长的过程,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实现量变到量变的跨越。第二,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原创性思维是一种内在的素养,是需要自身去提高的,所以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能够更快培养出自身的原创性思维。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思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会收集和整理设计知识,装饰设计的优秀案例及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借鉴。[3]在反复的过程中,提高建筑装饰设计理解能力,这是培养原创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主动的意识下有效启发原创性的创作,进而独立完成建筑装饰设计的工作,研究表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培养出原创性思维。第三,要多创造实践机会,了解到建筑装饰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只有参加实践工程项目,接触装饰设计材料才能对设计行业熟悉,多创造实践机会,教学过程中主动参观建筑装饰设计工程现场,对装饰材料的种类、性价比有一定的了解。在实践的过程更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请现场建筑装饰设计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其增强实际经验,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建筑装饰设计教学中培养原创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13.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十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设计
乔治﹒桑塔耶纳在《美感》一书中提到:建筑艺术的一切形式都是由于实用而得到启发的,用途要求我们的建筑物具有某些确定的形式:建筑材料的机械特性、御风雨和接受阳光之需要、进出之便利、节省等,决定了我们建筑物的设计。
诚然,建筑物的实用性是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但建筑本身绝不仅仅是盖房造物、提供生活空间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在考虑实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建设地块的文化氛围以及城市规划的整体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本设施建设,以此为契机,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闽地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开始进行,大量的城中村规划成居民小区,城市中心老建筑被改造为城市新地标。改造的居住区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也趋于成熟,居民生活环境有了质的提高。
在这一轮的旧城改造中,漂亮的西式别墅、雄伟的高层拔地而起。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建筑设计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外形主要由被拆迁地的居民、开发公司等业主决定,而业主对房屋外形的选择更多参照的往往是已有的商业化氛围厚重的商业小区以及当下受到人们欢迎的西式建筑,较少的涉及当地传统文化的因素以及整个城市规划的内容,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些令人无法忽视的视觉错误:漂亮的西式别墅旁是民族风格突出的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是一幢雄伟的西式高层,看不到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缺失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1 建筑设计中缺乏传统文化因素的原因
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并非短期积累的结果,这一尴尬局面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原因在内:
1.1 民众深层次意识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改革开发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外的文化形式大量被国民所接受,相对的,传统文化的缺失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反映在对建筑外形的选择上时,就出现了“月亮是外国圆”的心理,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房地产开发商亦或是居民,在选择建筑外观上,也更多向西方建筑特色倾斜。
1.2 建筑设计师传统文化基础的缺失
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在“多一点宽容”和“仁者见仁”的思想滋润下,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牢笼,但同时也带来了建筑语言病毒的大泛滥。当前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创作设计时,更多参考关注的是当下的流行趋势,更多在意的是业主的要求,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于业主的建议已经基本缺失。
1.3 城市规划的不完善
我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历史,合理规划,完美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工作,但当下,城市规划每个城市都有进行,但目光更多聚集在现代化、完善性等方面,历史、文化的因素基本没有考虑。
我国悠久的历史创造灿烂的文化,而特色鲜明的古建筑更是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当下的建筑设计,如果完全抛却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味的借鉴别人,那就意味着民族性的缺失,而民族性的缺失,也就意味着民族特色的消亡,没有特色的建筑设计,又如何在世界建筑设计中有亮丽的表现?
2 建筑设计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因素
在保证建筑物实用性的基础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凸显建筑特色,对于建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特色突出的传统文化因素,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以传统文化因素为设计主思路进行主题建筑的创作
以传统文化因素为设计主思路进行主题建筑的创作,这一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当属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梁柱结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但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兼顾了现代建筑科学:传统的曲线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2.2 参考城市文化历史因素进行建筑的设计
建筑设计的成功与否,不仅与建筑本身的特色相关,还应建筑物周边的建筑特色与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参考上述两个内容,并将相关文化因素融入设计中,既能使建筑物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增添建筑物本身的观赏性,也有利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而参考城市历史文化因素进行设计的建筑中,宁波月湖盛园、苏州姑苏人家当属其中的代表之作。
月湖盛园以江南院落为建筑改造蓝本,整个街区保留了传统江南三合院式建筑结构和风格,其中的建筑基本保留宁波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营造出昔日甬城商贾名流汇集的繁盛景象,传达出浓厚的宁波商帮文化,深刻还原了宁波的城市历史与人文底蕴。
“姑苏人家”项目继承了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将如诗如画般的风景与现代人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建筑成为了园林风景的美丽景点。足不出户,即能观赏到艺术处理过的自然风景,品味着其中的苏州特有的园林文化。
3 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的意义
从建筑物本身来看,传统文化因素的融入渗透有利于自身品味的提高,在当今风格西化严重的设计潮流中,能够突出自身的特色。
从城市整体规划来看,传统文化因素的融入渗透增加了城市整体规划的协调性,突出了城市的特色,对于城市文化的发扬乃至整个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治﹒桑塔耶纳;《美感》 缪灵珠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2]林伟、刘晓宏;《民族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青岛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布正伟;从建筑语言学论纵向新世纪的现代中国建筑艺术 世界建筑
[4]赵慧宁;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体现的文化意蕴[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
[5]韩杰;;建筑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02期
[6]高琳;文化因素对印度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
[7]黄雯;吸纳与升华——路易斯•巴拉干设计思想形成历程浅析[J];建筑师;期
[8]徐千里;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J];建筑师;年03期
14.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 篇十四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答辩监控
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一个深化并且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教学必需过程。崔新壮等学者对建筑工程方向本科生毕业生论文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1], 孙德发等学者提出了双导师制改良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的指导方法[2], 张峰等人提出了注重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方法[3], 张平针对建立毕业设计 (论文) 四阶段、三层次的全程质量监控进行详细阐述[4]。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更加务实, 除对学历有严格要求外, 更加注重学生在工作中的工作技能以及之前相关职业经验, 这引导高校教学必须要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 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需要, 大多数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应该明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智、体全方面发展, 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意识并具有工程师上岗基本训练”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以往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认为,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该考虑从设计选题、过程管理、毕业答辩过程的三个阶段进行提前规划, 其次是全面质量管理, 最后总结与评价, 做到毕业设计有针对性的全过程管理与监控。怎么样改进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成为我们今后教学实践中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结合作者近十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 以下就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谈几点想法与思考。
一、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 调查统计表明, 当前, 大部分开设土木工程专业院校均存在以下毕业设计问题:
(1) 目前, 大学生数量过大, 毕业生就业难度明显增大。 (2) 部分学生抄袭严重, 设计图纸、计算书以及毕业答辩等环境质量都存在很多问题。 (3) 高考制度改革, 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 指导教师全面辅导时间不足。 (4) 毕业设计任务量, 导致建筑、结构及施工分配时间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在建筑部分花费的时间过多, 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目前主要单位流向为施工单位, 而施工部分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效果不是很理想。
2.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1) 增加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5]。学生依据指导教师意愿积极申报毕业设计课题, 其可以分为设计类与论文类课题两大类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性质课题主要针对熟悉应用各种单位需要用到的规范, 对一个明确的建、构筑物满足预期功能与条件下, 对建筑物进行建筑、结构及施工设计, 成果以施工图和计算书来体现;论文类的课题针对一个具体科学问题, 首先进行详细调研、分析, 其次研究问题的规律, 最后撰写毕业学术论文。因承担众多, 部分有纵向和横向研究课题的教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论文类课题, 除了少数想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适合做论文性质的课题外,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企业就业, 这些学生更适合做设计一类的毕业课题, 通过毕业设计培养了工程师素质和技能训练, 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胜任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需要。统计调查表明, 93%的用人单位总工程师希望更多学生开展设计性质课题的毕业设计研究。很多学生首先选择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 由于研究课题有限, 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论文类的课题。如同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则大力提倡和鼓励所有指导教师开设设计类的毕业设计课题, 出台了鼓励设计类课题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按1.5倍计算, 从而激励毕业设计选题趋向, 将以往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与论文性质课题比例提高了接近20%, 提升了毕业设计选题的特色。 (2) 出台建筑、结构以及施工三位一体化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前建筑工程专业分别安排结构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课题两种单独的课题, 分别以结构和施工2个方向教师进行指导。结构设计课题尽管有建筑设计部分内容, 但是, 这部分内容设计由指导教师定方案, 内容与要求都要求很简单, 这样毕业设计成果显然不能满足对学生各类工种综合能力的锻炼, 也不满足工程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所以, 毕业设计内容过于简单, 需要进行一些教学改革, 根据社会需要, 开展一些建筑、结构、施工三者一体化的综合性毕业设计课题, 从三方面的设计内容同时训练, 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难度、知识结构等综合能力及考核指标都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3) 公开毕业答辩过程制度。同济大学的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组织公开答辩, 接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模式, 毕业答辩评委小组由4位老师以及1位校外行内专家组成, 并配备1位研究生答辩秘书。答辩过程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每个学生答辩总时间20分钟, 其中采用PPT介绍毕业设计课题工作与成果为15分钟, 回答评委的问题时间为5分钟。每位评委各自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独立评分, 小组成绩加权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考核成绩。该校以往答辩流程:选择成绩较好学生进行公开答辩, 80%的学生进行非公开答辩, 非公开答辩由若干教师形成小组, 以提问及审阅图纸质量给定毕业学生成绩。由于学生人数多, 公开答辩模式必然增加毕业答辩组织工作和答辩时间及精力, 但是, 无论对学生, 还是对学生的指导教师而言, 都有一定的压力, 采取这种公开答辩制度将有助于促进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 保证学生成绩的公正与公平。 (4) 毕业设计课题与就业方向挂钩。在第七学期, 必须要组织毕业班同学召开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 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的重要性, 积极动员所有学生从现在开始广泛听取家人及朋友的建议, 依据自身的兴趣与爱好, 规划自己今后的择业方向, 做到毕业的时候心中有谱, 从而引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就业方向比较接近, 毕业设计内容与今后就业工作密切结合, 可以在学校就开始强化就业的针对性培训。 (5) 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环节。第七学期, 专业系部应该制订毕业设计管理规程, 内容应该包含指导教师安排、课题来源及深度要求、过程如何有效监控管理、毕业答辩程序等各方面, 并要制定具体、细致的指导计划和进度要求, 细化毕业各个环节的各项评价体系。各组毕业设计题目应该在第七学期末报教研室统一审批, 并按时下发给学生, 最好分组召开毕业设计研讨会。 (6) 提升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目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设计课题难易程度,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一套完整的毕业设计总体进度计划要求表, 以便分阶段、按目标监控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严格审查毕业答辩资格, 详细检查学生毕业设计成果, 首先学生自查毕业设计内容, 其次指导教师及评阅教师进行内容与格式审查。指导教师评判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设计技术方法、计算参数、技术经济指标选择等内容选择是否合理, 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及态度、毕业设计的水平及完成情况、外语水平、等进行认真、全面审查后写出评语, 将毕业设计交给评阅教师进行答辩资格审查[6]。评阅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计算书、说明书格式及质量、图纸数量及质量等全方位进行详细审查, 之后指导教师总体评价并写出毕业论文评语, 落实分组学生是否具备答辩标准。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项较复杂教学实践过程, 只有根据社会新形势变化趋势, 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要标准, 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指导内容和方法, 才能提高毕业设计成果质量, 培养出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崔新壮, 金青, 董琳琳, 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1) :105-108.
[2]孙德发, 赵振全, 江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1) :98-100.
[3]张峰, 易丹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8 (6) :135-138.
[4]张平, 贾伟.建立毕业设计 (论文) 四阶段、三层次全程质量监控[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 :88-91.
[5]童乐为, 张伟平, 刘匀, 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 (3) :103-105.
【建筑中的景观设计模式】推荐阅读: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论文10-31
景观建筑设计基础12-26
景观分析山东建筑大学09-06
相关日本建筑景观考察文章12-01
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简报12-17
华东五市 建筑 景观 调研报告06-16
试述光影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12-16
三级防雷建筑物设计施工中的问题12-27
浅议建筑设计师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定位与发展09-16